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

2024-10-2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共13篇)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 篇一

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践生物教学反思

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1)从一个实例(或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进行探究。

(2)每组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

(3)方案的实施。各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或实验,然后小组得出结论。

(4)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结论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出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对于整个探究过程选题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实,一定是先发散,后集中。

如《生长素发现》一节的教学,可以窗台上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交流结果。这样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 篇二

一、贴近生活, 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促使他们进行主动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孩子在生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过程中, 获得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受、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一个个知识点通过有趣的生活问题得以再现, 解决.

二、走进生活, 学会创造

构建“生活课堂”, 就是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 在实践中探索数学, 在实践中发现数学,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自己的情感也得到满足.

在这次活动中, “找数学”的过程就令孩子们特别兴奋, 兴趣特别高涨, 大家用尽方法找到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经历了数学与生活契合的过程, 在以后的生活中, 就会很自然地思考, 这和数学有关吗?增强了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又例如, 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 我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 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 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 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兴趣盎然, 他们设计好图纸后, 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 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 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三、升华生活, 凸显思考

合理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为凸现学生的数学思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但如果学习材料使用不当, 依然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生活材料的运用, 实现方法的获得与数学模型的建构, 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我们知道, 即使最简单的数学也是抽象的产物, 从不具大小的“点”到没有宽度的“线”, 没有厚薄的“面”, 都是从现实原型中提取的“理想化”的思维产物.当我们一方面把生活之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出来时, 另一方面, 又不可忘记数学发展的抽象本性, 生活化是有限的.我们数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情境应该更关注其数学化的过程.一方面要注意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即发现现实问题中的数学成分, 并对这些成分作形式化处理;另一方面, 还要再把具体问题转化成抽象概念, 建立数学问题与数学形式系统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学中, 二者必须结伴而行, 相辅相成.虽然数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但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以, 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使数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有机的结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地发展.

其实,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努力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 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 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当尼罗河边的埃及人部落的头领需要知道有多少成员, 当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牧羊人需要知道他拥有多少只绵羊, 当黄河边的中国人为了打猎而改造生产工具时, 就是生活激发了人类自身的数学灵感和潜能的时刻.巧合的是, 自然界本身也刚好存在数学的规律, 或者说, 是以数学的形式存在着的.这样一来, 我们就更容易明白, 数学不仅来源于人们生活的需要, 最终也还是要返回到这个世界中去的.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 数学, 它是一种过程、技术, 是工具, 更是语言、思想和方法.可见, 数学已经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 教学时要努力让数学走进生活.基于以上理念, 我在数学课堂上就“生活化”做了一些课堂探索实践及反思.

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仍然是将教师自身作为课堂的唯一主导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导致生活化教学没办法较好地进行下去,加上教师往往将教学中心放在教案的完成上,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化教学的方向。除此之外,小学生性格活泼、思维发散性较强等特点,致使生活化教学困难重重。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传统的教育理念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较少,也不太适合小学生对数学进行学习。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对联系生活和创设问题情境非常有利,它实现了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生活元素的引入和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以现有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对数学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在生活中充分挖掘有利于数学教学的资源,促使学生更加了解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借此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挖掘,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情得到提高,进而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生活化使数学学习的价值更加合理地体现,生活中演变出的数学,经过学习和灵活使用又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便是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例如:在对圆形这一知识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联想,联想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品是圆形的,利用提问、解答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圆的知识。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1.教师是主导

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居主导地位的永远是教师,根据我国目前的数学教育现状来看,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数学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而对于学生的“学”却被严重忽视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路人,通常情况下都是利用醍醐灌顶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教学全过程,不仅是学生的作业,甚至包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这一现象导致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相对比较被动,不能完全发挥数学学习的潜能。

2.小学生的性格影响

小学生是相对较为活泼好动的,他们的精力几乎时时刻刻都是饱满和旺盛的,这也就导致了小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时不能真正地安静听讲,再加上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有着很强的逻辑性,然而小学生往往思考问题的思路相对简单,教师也不容易随时掌握小学生的进度,也就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具体实现。在生活中,小学生往往会充满好奇心和热情,可以对任何事情都富有激情。例如乘法口诀表,教师可以将其结合生活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既提高小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这样的学习效果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3.教师将过多的重心放在完成教案上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以完成教案内容为目的的,久而久之便导致教师渐渐地将侧重点放在了教案的撰写上,通常是凭借对别人教案进行模仿和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结合专心于教案写作,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如此一来也恰恰忽视了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实际学习情况,这样为完成教案内容的教学方案,在学生提问到教案以外的发展性问题时,可能就会导致教师束手无策,无法及时地解惑。如此一来,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便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1.注重情景创设

现阶段,我国的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专家和教师都普遍认为,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情景创设,将生活通过情景创设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笔者在这里想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情景创设时需对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建筑工人家庭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对线段、图形等基础的几何知识比较熟悉,所以他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比其他同学更容易掌握一些;再比如父母亲都是教师的学生,可能就会受到父母亲的熏陶,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相对强一些,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隋景创设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的生活情况和学生的现实状况等信息,如此才可以充分发挥情景创设的优势。

2.联系生活实际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很多的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相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很多数学知识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并不能建立起明确的表象,从而导致其学习数学概念等知识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数学,教师应该以课堂教学的数学内容为出发点,再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比较、观察、操作、描述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对所学知识内涵的领会和感悟。

3.结合生活背景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包含很多数学知识和情景,以小学生在日程生活中所熟悉的经验为出发点,并将新课进行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让小学生不再觉得数学课堂是枯燥、抽象的了,并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对“掷一掷”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掷骰子比赛。在输赢计算时,学生便会发现赢的总是老师,那么老师为什么总赢呢?这便可以调动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便更愿意听教师的讲授,并在课堂学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伴随着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教育改革需要了,小学数学也不例外。为更好地实现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实现数学抽象问题具象化,将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事物。

4.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 篇四

本周组织教师们观看了录象课《生活中的百分数》数学综合实践课,以前这类课听得很少,今天的这节课一定给教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数学实践课也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我听了以后感觉也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师的选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我们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而这位老师把这个内容搬上课堂,从内容上来说很吸引学生,服装上的百分数,酒瓶上的百分数,学生都很熟悉,却从没研究过,所以这个内容很吸引学生,而且教师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带来了带有商标的衣服、毛毯、酒瓶,给学生提供了研究的实物,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2、整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在研究服装上的百分数时,教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研究酒瓶上的百分数时让学生闻一闻,让学生充分感知出现的百分数不同时,会出现怎样不同的效果。

3、加强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相反估算更重要,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估一估教师的.体重,因为学生事先都知道父母的体重,所以会拿教师跟自己的父母相比,从而来估算教师的体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4、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数学上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的差距

学习酒瓶上的百分数,从而引出饮酒适量,从饮酒适量中让学生明白数学上的结果往往只是纯理论的东西,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算出来你的最大的饮酒量,并非是正确的,还要因人而异,这个结果只是一个参考的依据。

5、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结果都往往没有唯一的肯定或否定,整个过程让学生们自己去研究、探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自我评价,自我感悟。

5.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 篇五

二、教学体现生活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新课程提出,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我在组织这次活动时,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一起去超市买一买自己晚上需要的菜,并写一写你为家人准备的晚餐,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知道晚餐要吃的少,还可适当吃些水果来补充维生素。从而能科学地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如果教师还是象以往那样死板地空头说教,学生不仅兴趣全无,而且根本达不到效果。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自然、自我和各种社会的经验,才能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做生活的主人。

三、教学体现开放性“品德与生活”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旨在努力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开放的教学形式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在教学内容上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联系当地儿童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上新的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使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在这堂课中体现了开放性,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比如:最后的课外延伸,我设计了让学生做一做“小小宣传员”,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讲给身边人听,让他们也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儿童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

6.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 篇六

在教学设计中,为了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水平,根据学生问题调整教学设计,课前布置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图形联想作业。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将其运用在教学上,学生在课上根据自己的练习来探究总结联想方法,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总结能力,而且让他们能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思维扩展过程中,积极踊跃,不仅能在课上很好的配合老师教学,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也很好的完成作品。

7.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七

一、在日常生活中数学越来越重要

1. 数学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心理学研究过:一个人学习的东西与他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越像, 他越能接受, 并且越愿意去学习. 有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原理就像空气, 给人虚幻的感觉. 其实, 我们完全可以把很难, 甚至是我们看不懂的内容简单化. 所以,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一定要尽可能的找到方法,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实际问题, 从而缩短与抽象数学的距离.

情景一:通过讨论红绿灯来学习按比例分配课题

师:让红绿灯带着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 老师拍了个小视频. 播放视频, 播放内容, 一个十字路口车流情况.

师:假如你是交警队红路灯管理人员, 你怎么来设计这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

生1:视频中石春路的车子流动的频率比护林路大.

生2:这两条路应该根据车流量的多少来设置红绿灯.

生3:车子多的地方, 绿灯要久一些.

生4:那应该两边具体要怎么来分配绿灯的时间长短呢?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我们作为授课教师, 要尽可能地观察并找到学生生活中与教材息息相关的案例, 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 为学生学好数学做好准备,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按比例分配这个课题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 把深奥的数学问题变得接地气

平时教师应该时常提醒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逐渐培养孩子们把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习惯.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中的情景, 把学生带入你设计的情境当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让学生知道生活就是数学的“祖先”, 进而更愿意接受数学. 争取让对数学并不是很感兴趣的同学也能接受数学, 爱上数学.

情景二:加加减减的数学问题

师: 小华的妈妈是卖鲜花的. 暑假小华和妈妈一起去店里帮忙. 店里有剩余零钱280 元. 王阿姨来店里买了一束105元的鲜花, 王阿姨手上有555 元. (5 张100, 1 张50, 1 张5元. ) 接着刘阿姨花了296 元买了2 束花, 她带了350 元 (3 张100, 1 张50 元. )

师:王阿姨怎样把钱给妈妈的?还剩多少钱?

生1:王阿姨付了一张一百和一张五元.

生2:王阿姨剩下肆佰伍拾元.

师:肯定还有比列竖式计算更方便的方法, 看谁最快想出来?

生3:因为王阿姨先付了一百元, 再付五元, 所以可以用555-105=555-100-5=455-5=450 (元)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能说说原因吗?

生3:用555减去105, 这样更方便运算.

师说:那现在小华的妈妈手里共有多少钱?

生4:280加150元等于430元.

也许是同学们觉得很熟悉, 激起了他们的兴趣, 这堂课同学们的激情高亢, 听得很认真. 他们组成小方块来进行学习, 每个特色的小方块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 让他们在快乐的心情下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等号的两边要做到平衡的道理. 也学会了运用多种方法来验算, 更能保证准确率.

二、数学能帮助到我们, 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

数学就像一把钥匙, 若你运用得好, 它可以帮你打开成功之门. 我们周边的事物很多都与数学有关, 当下的社会事实也不例外. 打个比方买房子, 人工作了一辈子都想为自己和家人买得一套自己的房子, 也许正是学生现在家庭也在讲的话题. 把当下人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与我们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 很快就可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情景三:你来做老师的购房军师.

师:同学们, 刘老师打算买一个房子, 你们可以给老师设计一个购房方案吗? 你们还想打探点什么吗?

生:老师, 刘老师打算买多大的房子?

师:80平方米左右.

生:老师, 刘老师一个月拿多少工资? 现在他们可以交多少首付?

师:7000 元, 首付40 万元.

这堂课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考查, 因为学生要实地调查或去网络上找资料, 思考问题也要很周全. 他们要真正了解到如今的房价, 地理位置, 交通是否方便, 还要结合刘老师和爱人的经济条件, 存库的多少, 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由于这节课涉及同学们要去实地调查、上网查资料, 所以同学们都很兴奋, 再加上有一份帮老师解决问题的心, 所以同学们都比较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数学知识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一名理性、聪明的消费者, 教师应将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多联系起来, 让我们的课堂也能和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

参考文献

[1]黄翔, 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9) .

8.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发挥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新课改中更加注重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把生活化的情景引入课堂。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并且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用哪些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呢?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转变教师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師对生活化教学这个理念不能有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得不到实践和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并且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生活,特别是关注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重视理论教学,认为只要讲得多,学生就能会的多,掌握得好,因此,数学课堂重理论知识传授,知识性的讲解是主要的授课方式。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关注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现象,找到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数学时结合生活实际,也就是把实际生活引入数学课堂。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应用能力却很差,学习了知识却不会应用,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不光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小学生要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这就需要用到钟表,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了与钟表的相关知识,学生就能利用钟表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自然会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

二、营造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陈旧,因此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不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而是把实际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习数学公式、概念等知识。这样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结算商品的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的知识。类似这样的生活化情景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与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相比,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并且有机会去巩固这部分知识,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应用到生活化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是如此接近。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营造情景,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教材中的例题有些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相关的,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抽象知识的时候,通过例题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转换,在教授这部分知识可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例题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例如在学习速度与时间的知识时,如果例题中以光或者闪电作为例子,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可能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此时教师可以用学生上学时所用的时间、走过的路程来讲解这部分知识,这样在生活情景之下的例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愿意去学习并且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三、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只是学生不懂得观察,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固守课堂,而是要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在平时的生活中以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相关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和交流,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生活中的数学”这个模块,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或者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者自己的感想等等,学生有了表达的机会就会提高观察的欲望,继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探究能力是小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也是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课堂表现不积极,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找到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等等。还可以带领学生用卡纸和剪刀剪一剪,剪出对称的图形和不对称的图形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

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了运算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周末跟着父母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帮忙计算,这样既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和魅力,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9.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反思 篇九

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反思篇一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 你喜欢哪些颜色 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 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过程中设计的环节不是很多,没有多少悬念,是靠着内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绘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而,教与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装饰方法是很实用的。而没有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

在课堂中我学习运用一些有亲和力的语言、动作来活跃课堂的气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完本课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在第一次上课时,虽然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学习,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但我总感觉课堂上少了些什么。课后反思发现,问题源于教师本身,一是教师的课堂气氛调控没有到位,教师的语言、神态均缺乏激励性。二是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课堂气氛就比较紧张、沉闷,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主动,似乎在给教师“牵”着走。在继续进行教学时,我运用了如:举起大家勇敢的手、把掌声送给善于表达的他、你的理解连老师都自叹不如(竖起大拇指)、让我们更关注还没有发言的同学……等激励性的语言和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友好的、积极的氛围中进行,特别是听音乐画情感这一环节,学生的热情更是达到了极至,他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尽情发泄着自己的情感。从他们的脸上和作业中都流露出对学习的喜悦之情。

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反思篇二

1.按照不同年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

小学生各个年级有着不同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小学艺术教育中必须重视的要素,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这时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认识兴趣以一定的情境性为特征,只有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基础上,才能了解小学生由于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低年级学生有学前期进入学龄初期由于从松散的家庭生活或者从欢乐的幼儿园生活进入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前迥异的作息制度,有组织纪律的行为规范。高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各个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应该根据年龄特点提出相应要求,2.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教学美术绘画课中,那些有趣生动的形象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促使他们形象思维发展的主要意象。学生作画只凭头脑中记忆的表象作画,往往大略地看了事物对象后,有个大概的记忆,就开始作画。针对学生喜欢观赏一事一物,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形状、颜色、结构、姿态等,并注重在观察中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色彩方面则多凭主观映像。因此,指导儿童观察和向儿童指出观察任务时,首先让其观察形状,当纸面上画出形状再考虑着色。观察能力的提高在于锻炼,经常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3.培养兴趣 勤学多练。

常言道:眼明手快、心灵手巧,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要想低年级学生积极开展美术活动需调动他们学习、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其积极性在于兴趣的驱使,兴趣的浓厚必然勤练,表现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带动兴趣递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然培养小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应依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施教。好比一株树苗,使这株树比其他的树的生长得更高大,秘诀就在于每个年龄应具备经验常识,在每个年龄必须完成起年轮的正常发育,然后由下一个年轮延续。所以以往传统美术教育所采取填鸭式方法来督促他们,只会忽略当年所应具备的经验常识,事后再想弥补已使年轮变形,无异于拔苗助长。

4.创造新型的师生双边活动

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我在课堂上,实施了愉快教育这一教学新方法,又针对低段学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缺少韧性心理特征,并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教材的不同内容,采取了适合儿童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所以在上小学美术课时,我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产生兴趣的条件。上课时,利用导入语(常用编故事、编儿歌、猜谜语,做游戏、竞赛性活动)直观教具和直观演示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5.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如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绘画作品?作为美术专职教师我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形象资源。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运用形象化的声情画意,设置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打开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在创作课上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构思过程中,最为忌讳就是雷同。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敢于超越自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图画资料等进行组合画面或添画环境、情节的再造现象。

这些就是我这些年的教学心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使它们更加完善。

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反思篇三

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挂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准备了一些快乐的儿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10.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反思论文 篇十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方法,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课题研究过程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一年级有学生23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3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②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长为1米50厘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拼接等等)。

③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蔬菜的价格,根据调查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如:观察记录下自己家中一周内产生的塑料袋的只数。以此估计你所在农村小队里一天产生的塑料袋的情况。对此结果你有何感想?又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磨头小学每班每天产生的废纸数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地分析。这些作业,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就能获得合理的、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④应用性作业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等等。

四、研究效果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1、教师自身获得了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一些等现代教育理论,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使教师进一步领会了《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对多形式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作业枯燥、单一的现状,做到了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融合起来。

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解决生活化的作业,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学生在生活化作业化时,感到有事可做,作业热情高,效率也高了。同时在作业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并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在这方面,笔者谈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消除畏惧感、神秘感,产生亲近感和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比较熟悉的事物具有更主动、更积极的参与意识。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对所学知识往往能够印象深刻。

例如:笔者在进行《表内除法(一)》这一课教学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分食物”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笔者将预先准备好的“小熊饼干”按组员数分成四份,然后让每组的小组长领回去跟自己的小组组员进行分配,并强调要公平,不能多少不均,最后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汇报自己的分配方案及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深刻的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悟知识内涵

数学问题的选择对数学效果的影响显著,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加上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数学问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利于学生理解运用。实践证明,数学问题生活化,更有助于小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涵。

例如,在教授“圆的认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动画:小猪和小熊推车比赛,正在选择比赛用的车轮,车轮有方的,有圆的……问:“选怎样的车轮跑得更快呢?”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抢答,根据生活经验学生普遍认为选择圆的跑得更快。紧接着笔者又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呢?”学生先后说出足球、篮球、太阳、碗等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巧妙引入,在调动学生现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是圆的,具有哪些特征才能称为圆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圆”的强烈愿望,教学效果显著。

三、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析,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笔者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一块长方形纸板,上课时讲清“长方形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测量、计算黑板和教室的面积,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一内容时,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全班同学喜欢读的书、喜爱的动画片、爱吃的水果等等,并把调查结果填到统计表中,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只有在自己所熟悉的情境中,才能张开渴求知识的翅膀,自由翱翔。

四、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通常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种,课内实践多在课堂内完成,以解决课堂问题为主,而課外实践的内容涉及更广泛,也更加强调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思维的拓展。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也应对课外实践给予重视。对此,笔者一般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生活实际,布置一些比较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一来可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二来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完“最大公约数”这个知识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测量出家里大厅的面积(以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然后根据瓷砖现有的规格(20cm×20cm、50cm×50cm、80cm×80cm)三种瓷砖价格分别为40元、60元、80元,设计出三种铺瓷砖的方案。统计一下,如果要给你家的客厅铺瓷砖,你能否算出这三种规格的瓷砖分别应该买多少块才最经济实惠?

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明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事实证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应用,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利用好教学这个平台,巧妙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实践中,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逻辑,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巧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09)

[2]张红,《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1)

[3]王旭,《数学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8(10)

1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讨 篇十二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

当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中, 生活化教学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形势、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现象频频出现。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 在教学目标上, 片面地强调分数的重要性, 学校与教师以及家长都关注于数学知识的获取以及技能的达成, 而忽略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探究能力。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上, 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知识, 忽略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践数学应用,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 缺乏学习的乐趣。

再次,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强调授课的过程学生是否认真听讲, 是否能消化课堂知识, 忽略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 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以及情感态度缺少关注。还有一些教师片面的通过“题海战术”不断地布置学生练习作题, 学生学会了解题, 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现状的存在都使小学数学教学逐渐成为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 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一) 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将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结合, 将极大地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认同感, 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因此,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要将理性的数学内容, 如计算题、应用题、几何题等教学内容, 设计成为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数不在, 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例如, 在进行“米、分米、厘米”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常见的书本、笔、衣服、书桌等, 学生自己的身高, 应该用哪一个长度单位更合适。”通过教学的不断深入, 带领学生用测量工具对这些物体进行一一验证, 使学生由对长度抽象的理解逐渐转变成为理性的思维, 使学生体会到,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响, 学好数学对生活的巨大意义。

(二) 教学过程生活化

数学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前, 教学进行中以及教学后的评价反馈三部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开展之前, 要对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包括这一课时学习哪些新的知识, 在课前过滤寻找到一些生活中相关资源, 准备带给学生丰富的数学信息。其次, 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自主收集与选择与本课时数学内容有关的生活信息, 帮助学生发掘生活经验, 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布置出仿真的数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 可以在教室内放置一些圆形的球类, 圆柱形的桶子等等, 使学生更方便快速地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自主的学习。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在此基础上, 不断激发学生新的学习点与进步点。例如, 在“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民币大多有了一定的认知, 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超市购物的小游戏, 帮助学生学会计算价格, 付款等操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充满参与积极性, 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结束后, 教师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实现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三) 教学方法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语言的直观性与具体性, 通过对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分析, 将抽象、理性、概念化的数学知识, 以具体的、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真正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平实、直观的生活语言, 帮助小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其次,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 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游戏与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 角色扮演游戏、分组讨论活动等等, 一则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 教学评价生活化

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与能力的评价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成长发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作为小学教师, 要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起来, 坚持全面评价、实施全程评价、优化考核方式、将评价重点侧重于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之上,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唯分数至上的评介方式。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的不断改造与渗透, 使学生将生活与数学融会贯通, 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伏军建.杨艳群.胡兵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 (1) .

[2]李春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新课程:小学, 2015 (4) .

13.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实践研究报告 篇十三

柴春强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在数学教育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对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1.探索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整体优化教学,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探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间题能力的因果关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基本规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的科学化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象:以本人所任教的五(2)班以及其他的五(1)班、六(1)班和一(1)班共计20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和提高。

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实验法。在课题研究初期,组织对研究对象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查,从而为制定研究措施奠定基础。在课题研究后期,组织对研究对象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再进行调查,并以调查所得数据(前期、后期)为依据作实验对比,进行科学推断,了解课题实施推进的达成情况。

四、研究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化因素

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明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素,又挖掘教材内容的生活要素。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人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和现实性的时代特征。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时,设计如下情境: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活动,中餐以4人小组为单位订购,现在请各小组根据“华丰超市”提供的食品价目表填写购物单。要求是:搭配合理,经济实惠。

华丰超市食品价目表

面包:1只1元5角娃哈哈:6瓶5元3角

红肠:7根5元6角矿泉水:1瓶2元

蛋糕:2块2元4角牛肉于:1包3元8角

可乐:l瓶3元酸奶:5瓶8元

学生围绕“为秋游准备什么食品”,展开讨论,俨然是一种小当家的架势。想出了许多方案。这归功于教师提供了大家关心的、现实性的内容,提供了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既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知道要做多少道应用到有关“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的题目),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就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比较喜欢角色扮演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前,让学生担任小小调查员,去各商店调查老师指定的物品和他们所喜欢的物品的价格,并完成好调查表。通过课前调查,他们对自己身边物品的价格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课堂教学时,设计“生活剧”:让学生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活动中要买什么,买多少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商品的价格做出决定”,这就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交易过程中,学生还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人民币的价值和换算,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1.以生活为背景设计课堂练习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审美能力组织活动:操作——为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纸片,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看能发现什么;概括——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为以上图形分类,折叠后能完全重合的为一类,不能完全重合的为一类;概念——让学生为折叠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命名,最后给出概念,即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深化——找出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扩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这类图形,动手剪出一些图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与纸打交道,在不止一次玩的过程中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一定的感受,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我们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最终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以生活为着眼点设计课外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针对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实用性、思考性较强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1)设计实践题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

如,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订做校服,教师针对这件事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去调查。①三(1)班共有多少人订做了校服?②女生有多少人?分几种型号,共需要多少钱?③男生有多少人?分几种型号,共需要多少钱?并强调要做好调查记录,如有什么困难组内不能解决,可以请教老师。学以致用,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设计开放题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开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使之符号化、图示化,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时间复习课中,设计这样一道题:“小明的妈妈7:00开始做早餐,煮牛奶需5分钟,烤面包用15分钟,小明吃饭用5分钟,小明从家到学校需20分钟,学校的上课时间是7:40,小明吃完饭后立即上学会迟到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小明从妈妈做饭到上学共用45分钟,答案是会迟到。可细心的学生说不会,理由是烤面包的同时可以同时煮牛奶,实际这两项只需15分钟,而不是20分钟,通过思考学生已潜意识地运用了华罗庚的《统筹学》,实现了学习的迁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优化生活积累。找到成功体验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现象。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

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五、研究的结果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开展,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堂增加了“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知的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2.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信息与外界信息广泛交流,拓宽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学会了搜集生活中有关数学的信息,变封闭的数学教学为开放的数学学习,学生的知识面已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能力,变得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

3.学生敢于质疑,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4.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善于独立思考,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

1.无论是教师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学科知识水平,还是教学实践能力,都需要更新和提高,如何科学评价还需专家指导。教师急需“充电”,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2.实践活动应该逐步由校内走向校外,但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使类似的活动受到了局限。

上一篇:事业单位财务年终总结下一篇:商务送客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