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内容情感归类

2024-11-12

诗歌鉴赏内容情感归类(8篇)

1.诗歌鉴赏内容情感归类 篇一

高一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练习操作;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答题示例: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04浙)

练习操作;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第三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提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练习操作: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写梦魂,不着自己现实处境一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课堂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 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提问:请谈谈“侵”“拂”两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诗歌鉴赏内容情感归类 篇二

我们知道,“情”既联系作者又联系读者。这正如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因情而发为文辞,读者观文辞而动情。在客观事物的激发下,作者触景生情,诉诸文字,使情感转化为抽象的、有限的文字;而读者是要在那有限中见无限,在抽象的文字中生发出活生生的情感,在基本把握作者情感脉搏的基础上产生情感的共鸣。

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那么,读者在进行鉴赏时,就要善于“体情”,发掘文中蕴含的情,而不能仅仅限于把握诗的道理文义、作法技巧。这正如宋人杨时所说:“不知是情,则虽精穷文义,谓之不知诗可也。”因此,在解读诗歌时就必须从“披文”出发,通过抽象有限的文字,更好地把握住艺术形象中的情感内涵。

当然,要想做到“披文入情”决非易事。鉴赏者要想培育出成熟的审美情感,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让情感在深厚的社会生活土壤中得到滋生和发展。

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生活的风雨中,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曲折,他才有发自肺腑的痛苦、哀愁和欢乐;对生活置之度外,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是难以“披文入情”的。我们要领会屈原、杜甫的情感,就要像他们一样,有崇高的理想抱负和生活责任感,有济世安民的热忱,这样才能与他们伟大的情感世界相沟通。即使那些笑傲山林、寄情风月的所谓隐者,大多数也并未完全忘情于社会,而是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表明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如陶渊明虽然过着“心远地自偏”的隐逸生活,但他还有《咏荆轲》这样“金刚怒目”式的诗篇,透露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鉴赏者还要善于观察生活,注意积累社会生活情感的素材,这样,使自己的情感世界逐渐地充实、扩大,从而为文学欣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处理好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建立富于审美情感的心理结构。

我们知道,在文学欣赏中,不乏理性的解析,然而从审美鉴赏的角度来说,读者应该以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知觉去体贴、观照诗歌的意象,而不是离开这一切去做纯思辨的批评。如我们欣赏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深重的、无可名状的忧愁,那彷徨无主的寂寞心态,随着“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旋律,随着“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渗入了我们的心田,使我们的灵魂为之颤栗,使我们的忧伤之情渐次加深。但若这时,我们产生一些思辨的心理活动,如从“满地黄花堆积”联想到欧阳修嘲笑王安石“残菊飘零满地金”的典故,于是整个思想都集中在这样的问题上:秋菊究竟是落花还是不落花呢?那么,情感的感受性就会下降,情感兴奋的优势就会让位于思索活动,从而“入情”也就难以深入。可以说,一个缺乏情感和审美趣味,只能进行理性思考的人,对于诗歌就难以获得正确的审美判断。因此,努力培育自己的审美情感,让情感参与到诗歌鉴赏之中,用富有情感的心灵去感受,去体味,去哭泣或是欢笑,理智与情感融洽一致、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取得更好的鉴赏效果。

三、要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对话,就必须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去走近诗人及其作品, 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共鸣。

在我们欣赏的许多作品中,“虽然觉得他们高出我们不知若干倍,同时也觉得他们诚恳亲切,听得见他们的声音,窥得透他们的心曲,使我们很快乐地发现我们地渺小心灵和伟大地心灵也有共通之处”。(《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也就是说,只有像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平视的态度与他们共哀乐,同命运,才能真切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

如脂砚斋从《红楼梦》第四回开始总批说:“请君着眼护官府符,把笔悲伤说仕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读者对作者抱同情心理,故而他们的审美情感就能相互交融,同声落泪。因此,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我们不能连篇累牍地对词语作精细解释,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来分析它的技巧,而是应极力从情感上贴近作者,将作者的创作心理历历分明地还原出来,给人以生动亲切的感受。

四、体察入微,于细微之处见情感。

诗歌是经过诗人高度提炼、升华的艺术品,它源于生活,但它的情感比日常的生活情感表现得更典型,更集中,也更含蓄。所以,要“批文入情”,读者的心理结构还要具有相当的细腻性和敏锐性,粗枝大叶、浮泛浅滑的欣赏心理是难以获得情感世界的微妙之处的。下面以杜甫诗《得舍弟观书》为例:

尔到江陵府,何时到峡州?

乱离生有别,聚集病应瘳。

飒飒开啼眼,朝朝上水楼。

老身须府付托,白骨更何忧?

作此诗时诗人已流落他乡,贫病孤独,十分希望能与亲人团聚。他接到弟弟的来信后,即以此诗表达自己悲喜相兼、迫切期望团圆的心情。然而,我们如何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呢?我们来看一下金圣叹在《唱经堂杜诗解》中是如何细品之的:

起句着二“到”字,更无字可代,亦不可省却一字,只信口直叙,妙绝。乱离之世,生尚有别,然则别之有死,乃分内事,而今忽然聚集,此乐何级,尚有不瘳之病哉?十字中便有无数层折,细细吟之自见。

金圣叹的这段话,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此诗,而且提示了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想领略诗的深厚内涵,就应以一种精细的态度去体贴诗句,正如他在评价王维诗时指出:“今世之人,不能看书心细如发,就不能得诗之密旨深衷。”

3.高考诗歌鉴赏:情感观点类 篇三

(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名师精析】

关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大纲考查要求只是“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没有具体的子项划分与规定,因而显得有些笼统。但从历年的高考命题情况看,这类题目不外乎要求考生分析归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或者所寓含的人生哲理。而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又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语。因此,考生必须明确一个中心:“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鉴赏诗歌要总体把握作者在特定时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哲理认识。可以秉持“披文入情”的两个“抓手”——抓住两类语言。一是形象语言,即诗歌当中描写的人、物、景这些意象。熟悉常见古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松、竹、梅、菊代表高洁等。二是情感语言,如喜、怒、哀、乐、愁、苦,等等。

例题中的词作,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初春时节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则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辛弃疾在其《摸鱼儿》词中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爱春、惜春、伤春之情。据此便可作答——

参考答案: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或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迈情感)。

【技巧点拨】

1. 了解作家。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是把握思想感情的基础。例如曹植生逢乱世,素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以其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写于这一时期的《白马篇》便借一个武艺高强、战功显赫、爱国赴难、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形象,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而在曹丕称帝后,曹植备受迫害和压抑,后期诗歌多表现壮志不能伸展的愤激不平,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

2. 把握时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折射。正因如此,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作被誉为“诗史”。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壮怀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

3. 解读形象。

解读形象(意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如王维的《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水之清,滩之浅,石之白,蒲之绿,浣纱之欢快,都衬托出月之明,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表现出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4. 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品析语言的重点是:

①抓题眼。扣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汾上惊秋》《望月怀远》《闺怨》《书愤》《秋夜独坐》《哭晁卿衡》《悲陈陶》《哀江头》《恨别》《倦夜》等诗题中“喜”“惊”“怀”“怨”“愤”“独”“哭”“悲”“哀”“恨”“倦”诸字。

②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句,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愁”显然是全词词眼,但上阕中的“愁”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中的“愁”则是怀才不遇的哀愁。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集中抒发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

③从景语中感受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倦夜》前六句写景:“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从入夜月升到月落破晓,暗示出诗人彻夜难眠,心事重重。

④从情语中体会情。如杜甫《倦夜》末两句是写情:“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抒发出诗人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无限关注,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忧愤。

5. 留心序注。

有些作者在自序、自注中对作品的内容、背景等加以说明,是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参考资料。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便对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6. 运用想象。

诗歌创作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诗歌鉴赏同样离不开读者的再造想象。读诗要充分调动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对诗歌进行如临其境的体味,才能准确地真切地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被誉为“早行名句尽此一联”,全由名词组成,字字皆为物象,通过想象,便会变成生动的画面,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不尽之意。

7. 注重诵读。

诵读是体味诗情的最好办法。诵读,要倾注激情,要精读细品,不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考场做诗歌鉴赏题时,也应该把诗歌默诵几遍,不要急于作答。古人说:“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涵咏是“沉浸”的意思,就是把文本当作“水”,读者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玩索,掂量比较,浇灌心田。

8. 掌握术语。

要准确、简明地评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要熟悉并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术语。常用来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术语,有表示思想感情性质的“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执着、愤怒、愤慨、激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等等;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吊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弃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凡脱俗、羁旅愁思、恋情闺怨”等等。

【复习警示】

对于思想内容类的诗歌鉴赏题目,我们掌握了以上知识和方法技巧外,还要注意诗人表达情感的两种特殊情况:一是悲喜交加类,一是乐景哀情类。特别是后一种,我们更应警惕,对于那些遭受贬谪的诗人来说,许多诗作都是表达郁抑不得志的苦闷无聊之情,鉴赏时绝不能被表面的闲适、喜悦之景所迷惑。古人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就是反衬(映衬)的手法。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之。

例1.(20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有的考生只看到诗歌标题上的“喜”字,于是答“表达了诗人对外弟卢纶来家看望自己的喜悦之情”;有的考生则从诗歌前四句读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贫困衰朽的悲凉处境,于是答“表达了诗人在雨夜灯下的孤苦悲哀之情”。结果上面两种答案都被判了零分。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这两类考生都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实,只要把诗歌的后四句读完,在结合题目的意思,就能准确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参考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诗人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朵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读者千万不要被这些烂漫绚丽的景色所迷惑,诗人的旨意并不在于赞美春天。你看,诗人接下来在第二联中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感慨(漂泊的感伤),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

4.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篇四

2010年11月11日

一、教学内容:

(标题(同上)课本页码 教参页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2.能力目标: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3.情感目标: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四、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多媒体 1.课前检测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七、教学过程(问题聚集):

(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三)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见赢在高考优化设计相关知识点)

(四)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3.寻找情感载体 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五、师生互动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六、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①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 “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解析指导】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参考答案:

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八、作业设计:优化设计相关练习

九、课堂板书 : 课前检测题: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2.看作者。3.寻找情感载体

举例分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5.诗歌鉴赏内容情感归类 篇五

1.(2015·韶关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似指浏水,在长沙一带。②白帝城:东汉末公孙述据蜀中,于夔州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白帝山上筑城,名曰白帝城。

(1)本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较为突出,请简要分析。(3分)☆(2)诗人在送别两位被贬的友人时感情复杂,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答案:(1)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首联通过嗟、驻马、衔杯、问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对友人的送别,为实写;颔联是诗人想象友人赴贬谪地的情景,颈联是对想象中友人贬谪之所的景色的描写,为虚写。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不忍离别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3分)(2)①关切。首联中,诗人送别友人时询问“意何如”“谪居”等,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②担忧。颔联中,诗人想象李少府来到巫峡,在这荒远之地听到凄厉的猿啼,不禁流下感伤的眼泪;想象王少府被贬长沙,无法与朋友经常写信联系。诗人为友人能否在贬谪之地好好生活而感到担忧。③宽慰。尾联中,诗人将皇帝的恩情比作雨露,劝告友人,皇恩迟早会眷顾他们,这次分别是暂时的,将来定有重归之日。(4分)2.(2015·南京三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0分)

临江仙·和南涧韵

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②

①【注】①南涧:韩元吉,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人称“绿野先生”。

(1)词的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2)词的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6分)答案:(1)所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喻。(2分)作用:点明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2分)(2)对功名的绝望;对未来的忧虑;对现实的激愤。(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秦淮夜泊 贺 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1)与杜牧的《泊秦淮》相比,本诗描写的秦淮夜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官柳”“暮潮”“新月”“灯火”“朱箔”“紫箫”,构成了清新秀美的画面,与杜牧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的迷蒙清冷的感受截然不同。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由“远游子”“怜”等较容易分析出其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和淡淡的思乡之情。

答案:(1)与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那迷蒙清冷之景不同,本诗把秦淮夜景表现得明丽优美,温馨动人。(3分)开头两句写秦淮春风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中间四句写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朱箔紫箫,更是清新秀美,恍若仙境。(2分)(2)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独泊孤舟时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乡愁。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再加上正值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乡愁不禁油然而生。(思想感情3分,简要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5分)☆(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解析:(1)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

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2)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所作《浔阳春》三首的第一首,题为《春生》。它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题,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答案:(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情(反衬)。(3分)(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读来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题组二 评价思想内容和态度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

②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③【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即离除夕五日。吴松,今江苏吴江县,距词人家乡杭州已近。②恶:猛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5分)☆(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来阐释陈廷焯的这种说法。(6分)答案:(1)首句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近乡情更怯”的心理。(言之有理即可。)(2)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词人接近家乡的喜悦心情;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水、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的却是自己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之情。(言之有理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11分)

石门岩上宿 [南朝]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②【注】①芳醑(xǔ):芳香的美酒。伐:赞美。②“美人”二句: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晞发,晒干头发。

(1)本诗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5分)☆(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6分)答案:(1)本诗前四句用了“搴”“弄”等动作描写和“畏”等心理描写,(2分)塑造了一个酷爱兰花、赏玩秋月、归宿云间的高洁闲适、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3分)(2)一“朝”一“暝”表明诗人整日徜徉于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超越尘世的悠闲隐逸生活的喜爱;“云际宿”“石上月”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中间四句表现诗人对夜色的欣赏和感悟;“谁与伐”“徒晞发”二句是说因无人和自己一起欣赏此种美景,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遗憾。(每一点2分。)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11分)

洞仙歌·咏柳 苏 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箇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1)“分付新春与垂柳”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5分)☆(2)这首词表现出柳怎样的遭遇?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解析: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开篇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又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前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于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断肠”句以下,紧承上文,写垂柳另一种层面的凄苦身世: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又莫是”句以下,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可消愁释怨。

答案:(1)把新春的美好都集中到垂柳身上。(2分)含蓄地抒发了对垂柳的活力、光彩和妖娆的赞赏之情。(3分)(2)柳虽然集春天的宠爱于一身,异常美丽清雅,却无人赏识;青春不再时,独自承受着孤寂冷清。(3分)词人借物喻人,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虽有品格却不被赏识者的深切同情。(3分)8.(2015·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11分)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①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1)上阕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2)从上、下阕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可先找出描写“江山如画”的意象,然后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可。如意象“荷叶”“荷花”“木兰舟”,“红妆”“翠盖”运用的比喻修辞。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从上、下阕写作内容看,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结合注释可知,上阕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由“一尊白酒寄离愁”可联想到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由“千里故人千里月”“几日到东州?”可体会出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上阕写“江山如画”的美景,下阕写哀愁思念之痛,故词人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6.情感诗歌鉴赏:今生不愿相忘 篇六

相忘于花开花落

相忘于这草飞鹰长的日子

听任一颗心流浪流浪

每一次情不自禁的瞬间,

都有一痕泪悄悄滑落

落莫的季节风雨会来,

岁月的更迭掩不住青春依旧

花儿红草儿绿风轻云淡

那些困扰眼神的断面,

一如既往顽固地坚守着承诺

请转身让思念慢慢催眠

也许我们还应相忘于来生

相忘于那声超度的佛音

相忘于那些无休的纠缠

丢掉一些羁绊、一些悔恨

只抱着我们的清白

像那沉默不语的顽石

巍然屹立屹立千年屹立万年

如果你寂寞,我会来的`

让我们再来一次邂逅

也让那抹痛慢慢的慢慢的复活......

作者;张照准笔名:紫荆藤、紫金藤、山靑石、陌上迎春开等。

思乡情

又见了家乡的那轮圆月

还有月光下童年上学的小路

路边上的风景连同

儿童那迷人的微笑

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乡情

坐在家乡的小河边

望着故乡美丽的山水

目光穿过那轻轻夜幕望向远方

情不自禁的思绪万千

思绪一个个掉进水里

激起了涟漪一圈圈

伸手捧一捧家乡的明月

照亮我那颗思乡的心

无论我身在哪里

我要用我勤劳的双手

轻抚那思乡的琴弦

用我那赤诚的真情

弹拨出思乡深深的情感

走在异乡奔波的道路上

怀揣一颗思乡的心

伴我走过漫漫人生的旅途

念妻

美人还否?

英雄煮酒,

城南一别

霜飞月,

谈风生笑

昨日言。

秋风萧瑟,

君莫谈,

新人笑,

美人愁。

古楼客栈,

君莫念

愁更愁。

自影顾怜,

使君还家否?

望夕阳,

7.诗歌鉴赏内容情感归类 篇七

不同的主题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要了解各类诗歌常见的意象及其相关的主题。

常见的古代诗歌的主题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胜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一、送别诗

特征(意象):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思想感情:或依依惜别的留恋,或情深意长的劝勉,或坦陈自己的心志,或表达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二、爱情诗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

思想感情: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人的怨恨,或抒发两地相思之苦,或揭露控诉扼杀自由爱情婚姻的罪恶等。

三、咏物诗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思想感情:常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悠然闲适、不慕富贵、坚贞不屈、不媚世俗、乐观豁达、高洁脱俗、豪放粗犷等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四、边塞诗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劝勉。

思想感情:或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或状写边塞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或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或抒发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愤慨,或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等。

五、田园山水诗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思想感情:常借助对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或流露隐逸避世之情,或展示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或寄托人生的理想等。

六、羁旅诗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思想感情: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天涯羁旅之愁等。

七、咏史诗(怀古诗)

特征: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喻、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思想感情:缅怀前贤、评判历史、借古鉴今、昔盛今衰的感慨、抨击统治者不念国家安危昏聩残暴等。

八、闺情宫怨诗

特征:伤春(秋)怀人

表现要点:弃妇年老色衰怨丈夫情變,思妇怀戍边远征或远行的丈夫,宫女幽闭深宫或妃子失宠之怨。

思想感情:表达弃妇对年华已逝、美好不再的感慨,对爱情婚姻的失望,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无奈和控诉;表达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孤独,对长期分离的苦楚和对团聚的渴望;表达怨妇对朝廷连年征战的不满和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表达少女对青春辜负的感慨,或对心上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表达失宠妃子或幽闭深宫的宫女的寂寞孤单、百无聊赖,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对帝王情薄、遭人冷落的怨恨。闺情宫怨诗还往往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之情,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人排挤打击。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两个水名,在今湖南省。

有人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

2.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汴河①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②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③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人工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写了“汴河”,但写作的目的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终南望馀雪①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夜 雪②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①本诗是祖咏长安应试时所作,《唐诗分类绳尺》中评价:结句有讽。②本诗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1.两首诗都咏雪,写雪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通过写雪,各自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将要赴任之地,是四川少数民族聚居之地。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

1.该诗首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2.这首送别诗的意旨是惜别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旅 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槛①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②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隨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词人在上阕说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下阕则说的是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感情。

8.诗歌鉴赏内容情感归类 篇八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通过近几年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题中的情与景的题型,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帮:

(一)自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 象内涵;掌握常见题材的情感倾向;

(2)在老师帮助下掌握分析景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二)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材料、认真做好笔记、小组认真讨论;

三、讲解释疑:

1、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

一般认为诗歌“情与景”分为三个层次:物象、意象、意境。在诗歌鉴赏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象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通俗地说就是诗歌中写了什么景物(或事物、人物)】;意象即诗歌中浸透诗人情感的物象【就是诗歌中涉及的景(或物、人)的情感倾向】 ;意境则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现实景象(或社会景象)和谐统一而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诗歌的“情与景”的统一)。

——明确:“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意境的基本特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换句简单的说,就是这首诗歌什么人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能弄懂这些,就能领悟诗歌的“意境”,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情与景”。

2、诗歌鉴赏“情与景”关系中情的把握。

——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 把握:或是从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内涵来把握;或是从诗歌的主题思想(题材)来把握。

3、分析分析诗歌中写景的一般方法。

(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 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蒹葭》)。

4、理解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大致结合方式。

(1)情中见景;

(2)景中含情;

(3)情景并茂;

情景并茂又可分:(A)渲染烘托(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B)以景衬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的手法,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课后作业:

背诵理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内涵,背诵常见题材的情感倾向。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品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情与景,提高审美情趣。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

过程方法和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答题技巧,做到既能“意会”也能有效“言传”。

教学重点:

引导学 生掌握较为有效的的“情与景”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教学难点:

将学到的知识、技巧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考试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 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比比看,看看那组能写出最多的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

二、自学互帮:

(一)自学目标

(1)掌握分析景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2)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答题技巧。

(二)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材料、认真做好笔记、小组认真讨论;

三、讲解释疑:

1、鉴赏诗歌之“情与景”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

(1)读懂原诗(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用恰当的术语明确诗歌 “情与景”的关系(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表现手法)。【步骤一】

——明确: “情与景”常用术语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寓情于景)、虚实相生、渲染烘托(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当场练:

春 行 即 兴(注)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请你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答: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步骤一】(2)读懂原诗(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找出诗歌中写到的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步骤二】 当场练: ——解答:诗人站立城头远眺宜阳外,只见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潺潺溪水东流又折向西,烂漫的山花,无人观赏任其自开自落,鸟语婉转,自鸣自听自乐(绿草、芳树、山泉、鸟语,这些些宜人之景,构成了一幅明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3)体味诗歌中的意境,领会诗 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步骤三】

当场练:

但美景竟然 “无人”观赏,春花“自落”、百鸟“空啼”,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带给诗人的寂寞、伤感之情(或反衬出诗人凄凉的心境,在花落鸟啼之中寄寓历史的兴亡之感,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步骤三】

2、巩固练习: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指导:这首词情景交 融,【步骤一】通过对 碧天、黄叶(菊花)寒烟、斜阳、芳草、明月等极富秋天特色的景物描写,形成了一幅阔远绮丽秋天图,呈现出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步骤二】,抒发了羁旅天涯的词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反思:高中语文大纲中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正因如此,诗词鉴赏,多年来一直是高考必考题;而诗歌也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

于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作品的风格。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知道了: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她的晚年经历了丧国失家夫亡金石丧失之痛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我再次展示出诗人的《如梦令》和《声声慢》,并问道:“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两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 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体现了浓郁的婉约风格。

经过反思,我认识到:学生在解读、鉴赏诗歌时,常常会忽视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者的情感取向,不能客观地鉴赏与评析。要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形成一个浓厚的创造性思维氛围,引导学生对诗歌进分析、思考、探索、综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把语文教学的个性表现出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进行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墨守成规,要深化、拓宽教学内容,让语文教育才能成为一门艺术。鉴赏一首古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联系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来理解诗歌的主旨。这要求我们掌握作家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人生理想以及个人际遇等。要进行诗歌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就能设身处地去领会诗人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第二.联系特定的社会风貌以及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的意境。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第三.联系作者的写作风格来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任何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是作家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

第四.联系诗歌本身的特点来分析领悟诗歌的内蕴。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全诗的主旨,还要分析诗句本身的特点,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把握意象。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2。弄清用典。从用典处设置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上一篇:路遇花开作文下一篇:高校档案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