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2024-10-24

书法艺术考察报告(精选8篇)

1.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篇一

艺术考察报告

重庆、成都

院系:美术学院 班级:环境设计3班

姓名:李浩梅 学号:201424083311 带队老师:杨国杰

考察地点:重庆、成都

考察时间:2017.06.01——2017.06.16 考察内容:建筑考察

考察目的:在专业方面提高我们水平、扩大视野,收集设计元素 考察方式:实地考察、拍照

考察陈述:终于迎来了四年一度的艺术考察了,这次我们要考察的地方有很多,有历史遗址、现代建筑、博物馆等。这次出来收获丰富,对古建筑有了新的了解,中国古时的的建筑是越看越有味道,那是因为它有文化底蕴在,能经得起时间的历练,还看到一些伟大的历史古迹,一下是到过的各个地方的陈述。

来到重庆的第一站我们就来到了红崖洞;这里的楼,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不过这里最有特色的还是一个美食,在这样一个美食聚集的地方,各色各异的美食应有尽有,喜欢旅游喜欢美食的你一定能找到能让你垂涎欲滴的美食!这里有一个专门是美食的街道,叫做盛宴美食街,这里展现出了洪崖洞景区另类美食城的一个盛景,在这里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小吃,还有许多名字老号店。因为美食成为了这里的一个旅行景点,游人们来这里游玩最爱去的就是这个地方。说起这些美食,这里有种小吃叫做口粮糕,冷冷冰冰的,淋上了鲜亮的红糖水,味道真是一级的棒。除了口粮糕,还有重庆最有名的锅贴了,锅贴其实看着和饺子很像,有着不同的口味,根据游客自身的喜好,你可以购买不同的味道的锅贴。游客们还可以在江边的食府上点上一锅重庆当地人最喜欢也最为推崇自豪的火锅麻辣烫,品尝着又麻又辣的火锅,各种精致的小菜,享受着难得的美食盛宴的同时,你还可以看着长江两岸的风景,那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悠闲舒适啊!在夜里这里更加的缤纷,纷扰的车流,璀璨的灯火,让这个山城分外的热闹,一点也不比白天差。夜里的洪崖洞更是别有一番景致,所以第一天白天去了一次,晚上我们又去了一次。

第二站去了川美、涂鸦街;不管是在川美还是涂鸦街,追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涂鸦,在本来一座很平凡的一个建筑变成了一个艺术品,不管是川美的那座涂鸦楼还是涂鸦街都深深吸引了我,这条街,全部都是涂鸦,像一条巨型涂鸦大作,非常惊喜。而且不光黄桷坪那条街都是涂鸦,房子上马路上都有。最惊喜的部分是在川美里面,学生个

人的作品,每面墙都有名字,正好是六月还可以看到毕业设计展览,有幸看到了川美的毕业展真的很不错。校园是老校园,上下坡很多绿树如茵,随意逛逛也觉得很惬意的地方。

昌州古镇;听说古昌州时的建筑风貌,城内以繁华的宋代街市和民间民俗文化为主要构成部分,以写实的手法融入了宋代的官府衙门、寺庙街坊、百家祠堂、手工作坊、戏台戏楼、客栈小吃等日常生活状态,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宋代昌州城的热闹景象,可是我们那天到昌州古镇刚好下着雨,虽然人比较少,但还是能从建筑布局上感受到当时的气氛。

从古镇出来我们就去了大足宝顶山石刻;大足石刻还真是值得去的地方,在这里不仅能感叹古时工匠的手艺高超,这里全长500米不到,导游是我们自请,不然会看不懂,可惜卧佛再修缮,千手观音倒是修好了,为感石刻很漂亮,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壁画与雕塑始终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勾画了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而大足,就是她的化身。大足石刻,融入了佛、道、和儒教,三教合为一体,形成了前所未的独特景观。上至十全十美,无奇不有的天堂,下至残忍凄凉的地狱,都透出各个时代对艺术的理解和造诣。鬼斧神工一般,原本笨重、不起眼有粗糙的石头经过他们的巧妙雕刻后,变成了精致的工艺品。那粗糙好似一闪而过,变成了轻盈而独特的产物。它是那样令人惊叹,在没有接触任何现代化的工具时,依然金碧辉煌,完美无瑕。这让我重新认知到了人的毅力以及他们的决

心。圆润的大脸,眯成一条缝的眼睛,罗圈似的头发,挺直的腰板,宽大的鼻子,及肩的长耳,俨然就是一个端庄秀丽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观音菩萨,飘逸的裙摆,手持宝塔,庄严的站在岩壁间。由一层金箔包着,有着一千零七只手的千手观音,仿佛隔着时空看着我们。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后系彩色尾羽的飞天,向我们述说着飞翔的概念。石刻上,告诉我们一些不为世人所知的故事,好像有了灵性。整个石刻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辉煌。艺术的化身。

民国街;六月初去正好赶上民国街的绣球花开了,入口就是超级多的绣球花,明明是去看建筑的,却迷在了花上。哈哈。因为绣球主题的注入,大街小巷,繁花似锦。街上的游客可以租衣服,教堂简约而大方,不过椅子是木质的,没有什么设计特点。整条小街的设施还不是很完善,有小吃但不多。总体来说,还是可以去的。

安居古镇;安居景色清幽奇特,风光旖旎,既有别具特色错落有致的古镇建筑,又有遍布古镇精湛的历史遗迹;既有风光绮丽的山水美景,又有独具韵味的传统风情。里面还有一个湖广会馆,后面才知道湖广会馆有很多,但这里的湖广会馆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多重进深。宫门上方书“万世永赖”。从戏楼下步入宽大院坝,背墙上已被风化的草龙隐约可见。古戏台前柱上斜撑雕刻精美,神仙人物栩栩如生。天井、院落造型独特,房间布局错落有致,石

栏杆雕有狮子、麒麟、盘龙等多种瑞兽和吉祥图案。前后天井栏杆雕有二十四孝等人物图案。整座宫院可容上千士民在此聚会,非常有特色。

磁器口古镇;瓷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是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磁器口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个古镇的称谓。

峨眉山;很兴奋到达了峨眉山,本来晚上我们打算上金顶看日出的,可是有点遗憾的是下雨了,日出没看成,第二天还是阴天,虽然阴天爬山不那么热,但阴天让我没心情上金顶了,再爬山一路过来,到处都有着建筑,都是保存的比较好的,这峨眉山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从昨天早上看了乐山大佛,再来到峨眉山,让我感受到佛教思想在古今都有着重要影响。

锦里古街道;锦里文化街锦里街是和武侯祠相连的,出来武侯祠,就是锦里古街道。我们都没有进武侯祠,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

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体多用篾笆夹杂着泥土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住宅外墙多采用白色为基础色调,利于反光,弥补川西地区采光不足的缺陷;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与白墙相配,显得清新而淡雅。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达了巴蜀之地的婉约美和内敛气质。最具精华之处是民居的院落,它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又密切着邻里关系。

宽窄巷;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走在宽巷子里,仿佛乘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一个久远的年代,给人的感觉是“闲生活”。宽巷子的宽度约在六七米,悠闲地徜徉在古色古香的街道,感受的是老成都原真生活文化的内涵。而走进窄巷子,又是一番景象。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慢生活”。在体验完慢生活我们又去体验了一个与这里完全相反的现代生活节奏-太古里,太古里这地方,来了成都没去太古里看看那真太可惜了,这里与我们看的古建筑不同,他都是现代建筑,商城里的店面设计每家都各有特色,从古镇来到这感觉来到了另一境界。

三星堆;到了最后一个站三星堆,大家已经很累了,毕竟连续走了十多天,老师说这个博物馆是最值得看的,的确,不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除了两个大展厅,还有其他附属的很多场地,整个博物馆面积很大,里面还有人工

池塘,像是一个偌大的公园,绿地草坪规划的很好,展厅的外墙也全被三星堆图案的植被覆盖,很有意思,很喜欢青铜馆的建筑风格,感觉像是出自某位大师之手,其中出土的文物更是艺术的瑰宝,很有自己的特色,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最喜欢的还是各种青铜器,向大家展示着古老的文化。这里真的很神奇,值得推荐!这里的各项设施设备都是很现代的,还有全程的微信语音讲解,仿佛带领着我穿过了历史的长河,历史终究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那时的文明达到的高度以及消亡的原因,也许可以从那一幅幅静谧的青铜面具,神奇诡谲的神树隆重庄严的祭祀之中慢慢体会。总之是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考察让我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受益匪浅,明白了从艺术角度研究除了注重审美特征、造型规律等艺术特征外,更应该了解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背景,把民间艺术的基因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上得到继承与升华,进而提高自己,使得自己的作品更有文化蕴涵。

2.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篇二

女性艺术是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当代文化和艺术问题。在本文中考察的女性艺术, 参照当代的文化背景, 它所指称的是从女性自身视角出发, 采用女性独特的表现形式——女性话语, 表达女性社会化的性意识和基于生物性、生理性的性经验、生存状态与生存体验, 以及女性审视思考自身身份、权利、价值的艺术类型。

二、简介当代女性艺术

随着后现代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 以女性性别、身份、身体、独有的女性观物的经验等观念为内容的新的艺术类型登上舞台。这种新的艺术类型倡导女性发觉自身真正的性别意识, 创造女性视界里的崭新形象与文化意义中的定位。90年代, 女性艺术的创作加入了政治关注, 关注种族、战争等具有全球忧患意识的多元的内容。她们关注权力、关注种族歧视、关注身份、关注和平与发展等, 从性别叙事走向关乎整个世界的多元化叙事。

三、对新疆当代女性艺术生态进行考察和探究

1. 考察新疆的文化环境

在新疆, 女性艺术虽然没有出现持续、运动的艺术群体, 但对女性艺术的关注与尝试表达一直都在进行当中。与新疆其他的艺术形态相比较, 新疆区域的当代女性艺术处于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 这与新疆的整体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也因此呈现出女性艺术重要的区域性特征。

“新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若想对新疆当代女性艺术有一个全方位的客观认识, 那么, 除去主要对女性艺术本体的比较分析考察外, 对新疆, 作为一个文化环境, 它所提供的当代艺术——特别是女性艺术——生长的土壤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分析, 则是必要的。

新疆的地理气候风貌多样, 带来了绘画资源上的优势。辽阔的草原, 一望无垠的沙漠, 自然景观成为新疆美术形式资源的宝库。新疆的绘画艺术作品中, 不论国画、油画、版画, 均因取材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特色——新疆风情。在新疆的架上绘画中, 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和大众目光所落之处。艺术家们通过对干旱的土地、严寒的暴风雪等自然环境的描绘, 不仅表现了自然力量之美, 更传达了一种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人的抗争精神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所以, 在新疆艺术家的作品中, 自然界的形象有着劳动人民劳作的痕迹, 相应的, 人物形象也烙印着自然的气质。这种地域特点不仅以绘画的形象反映出来, 更加重要的是, 它塑造了人们粗犷、直爽、热情、执着、缺乏温和、多关注外部自然少内心自省的地域性的性格特征。

经济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地处边陲, 女性生活的质量普遍较低, 大多数作品表现妇女辛苦劳作与照顾家庭, 小部分作品反映女性的情调情怀和生活中的无忧虑状态, 反映女性探求自身精神价值与体验的作品就更在少数了。

新疆自古地处西北、远离中原, 交通不便, 造成了信息传播迟缓, 相应的, 受到中原文明及国内文化前沿信息的影响要少很多, 处于文化边缘。纵观新疆的古代文化艺术与当代文化艺术现状, 都存在着借鉴周边国家与地区文明的痕迹, 比如克孜尔千佛洞造像所具有的犍陀罗艺术的风格。这种相邻国家和区域之间文化上的彼此渲染和影响对新疆艺术在风格、取材、手法、形式资源等方面都产生很大影响。

2. 新疆当代女性艺术本体分析

女性艺术在新疆没有形成相对稳定、持续运动的群体, 没有形成与女性艺术相关的明确主张和发展方向, 整体形态呈现零散分布状。于是, 我选择——在作品 (绘画形式或非绘画形式) 中, 能够表达出一种性别 (或试图超越自身性别的) 立场, 和使用相关女性的形式元素与媒材进行创作的新疆女性艺术家——作为本文分析的对象, 并进行论证。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对新疆的女性艺术进行分析, 探索整理新疆女性艺术的整体风貌。

A、新疆女性艺术的创作主体是新疆各民族女性艺术家;

B、创作客体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的、地域的审美特征和心理特征。

(1) 绘画

女性艺术在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特征, 是指以女性的立场观物与表达, 挖掘自我, 追求心灵价值的真实, 形式元素的选取与媒材图式的组合能够传达出女性绘画语言的柔韧和别致, 是性别心理和身份的印照。新疆当代女性艺术家与国内其他女性绘画的作品进行形式本体的分析, 从题材、观念、媒介符号、手法、结构入手, 寻找艺术语言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 总结出区域文化观念在女性绘画作品中的释放是无法避免的, 也是形成具有新疆区域特色的女性绘画的必然源头。

A.题材

卓然木·亚森:卓然木的架上作品选取题材多得自于两个途径——风景与民俗。这与她本人的身份密切相连。卓然木是维吾尔族, 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对本民族根深蒂固的情感。在她的艺术创作中, 选取本民族的生活片段则是一种必然。在她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卓然木以她的自身民族身份驾轻就熟的运用维吾尔族民俗生活的每一个段落来阐释她朴素的艺术观。那些动人的艺术形象包含着卓然木对生活原型的热爱与赞美。卓然木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也折射在她的创作当中。在题材的选取上, 她仍然关注的是日本的民俗生活, 在这背后, 我们看到的是卓然木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探求精神。风景题材在卓然木的画面中几乎是带着历史的厚重感, 呈现在画布上的。

褚晓莉:褚晓莉是一位青年女国画家, 擅长工笔人物。在她的艺术作品中, 按题材可以分为两类:都市女性题材、歌舞风情题材。 (1) 都市女性题材都市女性题材在近年当代女性艺术中成为一种普遍选择, 这种普遍说明了都市女性生活已经逐渐类型化——优雅的、闲适的、无聊的、虚无的、隐私的、安定的。褚晓莉选择这类题材时, 她认为可以更加接近艺术家的本质, 将眼界保持在一种自然状态, 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性别体验。从生活中凝炼出一个瞬间, 一种无法言说的精神状态, 这是生活与艺术的交集, 是作为女性自身情绪和感受释放的通道。 (2) 歌舞风情题材抽取这种题材应合了褚晓莉对民族文化在形式美感方面的价值肯定。在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里淘取固有的形式元素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是一条捷径。

通过分析, 我们看到, 新疆女性艺术深受区域文化语境的影响, 新疆独特的社会特征与多元文化形态带来的影响已经内在于女性艺术之中, 它决定了新疆女性艺术在反映内容上的指向性, 新疆女性艺术关注世界、关注生活与新疆的区域民族文化形成牢固的纽带, 充分的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自省, 但也受此局限, 忽略了对女性自身文化艺术定位的建立。新疆的女性绘画在题材的选取上普遍将目光投注在周围的客观世界, 凝视他者多于凝视自身, 这多少与取他者之长弥补自身不足的心理相关。受区域民族文化的深度影响, 关注民俗生活形态, 对自身性别身份方面的体验少有记录和表达, 个别的女性画家取材关注自身的精神状态, 例如孙葛、阿米娜·伊里亚斯和薛瑛, 孙葛的绘画取材偏好精神关注的宏大主题。后两者各自偏好自画像, 在阿米娜的自画像《面具》中, 可以看到她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不满所引发出的在精神上怀疑自我。薛瑛也常画自画像, 但表露的心理则更加细腻晦暗, 不似阿米娜那般直接, 但能够传达出一种模糊的精神上的游移与不安。如她们, 在精神向度上深刻关注女性自身的取材在新疆女性艺术绘画里不是普遍的, 是少见的。

B.观念

孙葛:孙葛的油画作品使人无法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女性之手, 阴冷沉重。我将她归位于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列。在孙葛的作品中, 弥漫着后工业时代的冰冷气息, 象一场人类精神劫难的世纪梦魇。作品《被割断的延续》仿佛巨大的仓库, 文明的碎片堆积如麻, 在黑暗中闪烁出金属的光泽。那些断裂破败的思想, 彼此倾轧。人类背负文化的痈疾躺在病床上呻唤不止, 疼痛与失去的记忆扣之则响。文明的进程也带来秩序的破坏和无法修复, 究竟如何选择进退与取舍?面对这个困惑, 艺术家在此提出了诘问。在《记忆空间·黑色框架》这幅作品里, 孙葛构筑了一个幽暗的空间, 冰冷生硬的钢管、接近玻璃材质的反光, 这是梦境里才有的黝黑和无法判断的时间。是内心焦虑折射出的镜像。在记忆里, 它来自我们的末路, 不知去往何处。孙葛凭借自身的体验, 带领观者一起战栗, 一起不知所措。《风·蚀对语》中, 抽象的形态借助具象可辨的笔触痕迹, 述说了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关系, 蚀痕与风映证了彼此的存在, 这是一个辨证的主题, 孙葛以她的绘画语言引观者生发哲思……孙葛的艺术创作在观念上注重精神的抽象表达, 给观者独特的经验共享, 远离对现实世界的如实刻画, 负有文人的责任感, 对时代精神危机和终极价值进行思辩探索。语言模式超越了性别。是新疆艺术家中运用抽象语言传达观念、表现精神层面的思考, 最为完整准确的女艺术家。

张爱红:张爱红的作品喜欢取材佛教故事, 在她的画面中, 佛教的教义被现代艺术家重新予以阐释, 对宗教的思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因为, 在当今的生活中, 宗教的力量逐渐弱化。张爱红所选取的佛教壁画题材更准确的应当被定义为历史文化的演说者。

王少平:王少平是新疆女性艺术家中少有的水墨画家。在她的作品中, 以意象近乎抽象的形态构成, 形象的不确定是作品表达的主要方向。“面孔”的概念在若有若无中呈现, 将明又未明, 依稀有又仿似依稀无。作品的意图在有无之间转换、闪烁, 使观者的思维在含混、暧昧的边界游移不定, 好象一场梦幻的游历。这是艺术家预谋的游戏, 它在生活之外戏谑生活。

通过以上的分析, 新疆女性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所传达的观念多是思辩或大众体验 (民生民态) , 叙事观念侧重于宏大, 但也表现为性别身份的观念淡薄, 不与中国整体女性艺术发展同步的原因在于, 信息传播的缓慢、对主流文化的靠近淡漠、女性意识形态上的弱化、民族多元文化的特性既滋养又牵制, 民俗风情影响了女性绘画观念在思维的广度上的展开。对女性艺术文化的核心理解不够, 所以参与进入的程度受限, 观念表现的层面处于浅层, 在艺术形态中女性发于自身的探索显露不明。

C.符号媒介

褚晓莉:褚晓莉的国画创作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媒介, 在艺术创作中, 褚晓莉也格外注重绘画媒材的研究与尝试, 将岩彩引入工笔人物的创作中, 探索不同媒介共存互辅的技法, 获得很好的效果。

孙葛:在孙葛的作品中, 金属质感与钢管成为她独有的符号, 象征着某种文明的负面与精神的颓暗, 金属的质感成为文化厚重的代言。她在符号的原始特征与文明的疑问之间找到了契合点, 成功的将绘画元素转变为艺术语言内部的符号。

张爱红:宗教故事在文化历史上始终被喻为经典。张爱红的绘画作品, 义无返顾的选择了佛教图像中佛陀与飞天的形象来承载历史文化的涵义。

张平:张平的油画作品《化妆》, 在这四个不同的化妆姿态中, 有一样道具是解读《化妆》的密钥——镜子。这是一个当代的青年女性形象, 是处在无聊之中的一种打发消遣时间的状态。镜子在生活中的功能是反射成像, 在现世观念中, “镜中月, 水中花”都在指称无法获得的虚假。《化妆》中的镜子成为反映虚假的符号, 包括镜中成像。它承担了双重含义:镜像是画中女孩内心的折射;镜中人与画中人孰真孰假?这是艺术家出自个人角度对日常生活阐发的思考。她所选择的符号也是女性生活经验中熟悉的部分。

分析之后, 我们看到新疆女性艺术家在媒介的使用上趋于传统, 选择单一、保守, 更多的是取自民族文化当中, 例如龟兹文化中的形象元素, 这种选取是区域文化的影响潜在于艺术家内心的典型, 是新疆女性艺术中符号使用的独有特征, 但也暴露出无法避免的问题, 那就是符号的重复, 不仅仅在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当中重复, 也在不同艺术家之间重复, 更甚者, 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重复, 例如:架上艺术常见民族纹样和动物的符号, 在装置作品中也时常拿来使用;在艺术家的作品里, 千佛洞中造像与飞天的元素更是经常出现, 这说明区域文化的语境, 影响了艺术家对女性艺术符号的更新和深度挖掘, 这就造成了在符号的运用上的有限, 发掘自身优势资源远远不够, 思考探索的精华甚少。女性艺术的特征不明显, 类型也不典型。

D.结构

胡西丹:画面构成多为三角形传统构图, 色彩结构与形象布局稳定。在画面内部, 属封闭式的结构。

卓然木·亚森、褚晓莉:构图均衡, 形象完整, 服从秩序, 同样属于封闭式的结构。

新疆的女性绘画的内部结构大部分属于封闭式, 仍体现为传统绘画的特征, 追求平衡、典雅和秩序, 追求平面化、装饰化的构图效果, 形象造型完整单一, 观物视角采用传统陈旧的角度, 赋予作品中形象以沉闷的气质。对结构的探索陈腐被动, 对形式语言和内容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简单, 审美经验的传达走在重复的路上。这与新疆女性自我固守的心理习惯、同外界交流互动程度低有很大关系, 这是由于处在文化的边缘, 抱守民族特色成为一定程度上的禁锢, 而对形式的探索和把握尤显被动。

(2) 装置

装置艺术不以审美为目的, 其根本在于文化观念的传递和表释。它借用空间, 引导观众进入艺术家拟造的语境中寻求某种象征或隐喻的意义。故, 日常体验是观众阅读装置作品涵义的基础,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寻找作品中艺术家要传达信息所使用的符号与媒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观念性是装置艺术的生命所在。当代女性装置艺术反映的则是与女性相关的日常经验和独特的性别视角。基于此点, 对新疆当代女性装置艺术的语言、观念的传递进行材料、符号、叙事性三方面的考察。

A、材料的选择与表达

在装置艺术中, 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艺术家在装置作品中传达的观念的准确性。装置艺术惯常选择搬用现成品与废弃品, 这种创作手法最早源自达达主义的杜尚。装置艺术发展到今天, 现成品与废弃品已经成为装置艺术的重要概念和创作手法。选择现成品设计装置需要注意它所负载的基本文化概念和和约定俗成的含义。选择废弃品则必须注意废弃品曾经的使用功能。在装置艺术作品中, 材料的安装、放置、排列与组合不容忽视, 它是作品构建观念的方式与途径。

张平:《包袱》 (行为装置)

作品完成于2005年“3+8对一朵花微笑”新疆首届当代女性艺术展。在展览现场, 张平将布置展场剩余的各种废弃物品 (包装盒、纸、安装图等) 聚集在一块儿所有参加展览的艺术家签名的摊开的黄布上, 并对其进行包裹捆扎。当一个完整的份量沉甸甸的黄色的包袱成形后, 作品完成, 建构这件作品的所有观念、内涵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女性艺术展的结晶。它以张平看待女性艺术的个人视角, 将展览的主题——反映女性艺术的思想、主张、主义、女性生存的体验、解释世界的方式以及女性自身的性别经验, 与策划筹备这次展览所历经的过程等诸多无形的东西, 通过对与展览主题相关的物品的捆扎, 转换为有形的物质形态。“包袱”作为作品的核心, 它表达了三重涵义:1、当代女性艺术在意识形态方面所呈现的物化象征;2、新疆当代女性艺术探索的成果体现;3、“包袱”的沉重, 暗示了女性艺术家面对女性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的焦虑和思索。

客观而言, 新疆女性艺术家在材料的选取与支配上显得粗糙与不大到位。影响了观念的传达。这主要是因为装置艺术在新疆位处弱势, 新疆女性对装置艺术这种形式仍感陌生, 对观念的表达与建构还处在初期的关注作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上。在女性特有的观物体验方面的传达还无法兼顾。

B、符号的表意功能

每一个艺术形象, 都可以说是一个有特定涵义的符号或符号体系。为了理解艺术作品, 必须理解艺术形象;而为了理解艺术形象, 又必须理解构成艺术品形象的艺术符号。

田宝珍:《左右为难》 (行为装置)

作品参加了2005年“3+8对一朵花微笑”新疆首届当代女性艺术展。在展场的一边的凸出的墙体台面上, 放置着一只鸟笼, 鸟笼的上方悬垂下一条红色的绸带, 鸟笼的下方, 排列整齐的向前延伸出一片物障, 它们是由切割后折叠翻起的白纸拼置而成, 俨然一幅巨大的平面构成。白纸的空白处安放着两只行进中的红色高跟鞋, 艺术家本人行走其上, 每一步的迈出都要避开白纸折叠翻起后裸露出的地面。在这件作品中, “鸟笼”在约定俗成的文化环境里很早就被赋予了“禁锢”的意味, 沿用至今。娇艳的红色高跟鞋, 不言而喻, 是女性的性别与美好的所指。地板上拼铺的白纸, 折叠翻起的部分呈三角形, 边缘清晰, 传递给观者尖锐、锋利的心理感受, 是危险与伤害的符号象征。整件作品, 因为符号的表意清晰, 在寓意象征的层面上运用比较准确, 使解读非常顺利, 不易产生任何无关于作品的歧义, 观念的阐释到位:女性要求摆脱禁锢, 追求性别意识的觉醒与独立, 要求女性话语权。阻碍的樊篱重重, 获得自由之路自古艰辛。女性应当做一种怎样的取舍呢?

新疆女性装置艺术作品在符号的运用上比较清晰, 但文化内涵浅淡, 不经回味。有时或还晦涩。这与新疆地区整体文化环境的陈旧有关, 信息的更新迟缓, 无法做到创新思路的拓展。

C、装置的叙事性

孙葛:《未完成的文本》 (装置)

参加2005年“3+8对一朵花微笑”新疆首届当代女性艺术展。孙葛的作品布置在展场的楼梯旁。孙葛选择了中国近代女性解放运动中的老照片和书籍、文献通过并置构建了一个历史的语境。题目中的“文本”是后现代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意指研究的对象、课题具有内涵不固定、可以被反复解读的特征, 并且在不断的解读过程中, 衍生出新的文本, 文本与文本之间可以彼此编织。这是一个循环持续的观念研究游戏, 在孙葛设计的语境中, 这个“文本”即指:女性艺术所走的历程, 并且今天, 我们依然在这个历程的行进当中, 这便是未完成的含义。在这个作品中, 叙事感强烈, 语意完整顺畅, 作品所提供的形象阅读的逻辑合理。在这件作品中, 孙葛体现出女性特有的回顾情怀。

张云:《孵》, 参加2005年“3+8对一朵花微笑”新疆首届当代女性艺术展。在展场的角落里, 一场“孵化”正在几个玩偶间同时进行, 洋娃娃、玩具狗、玩具布偶马、布偶考拉。玩偶所放置的地板上堆积出一小滩碎屑, 一只鸡蛋安详的卧在其间。蛋与玩偶之间看似有概念上的合理却又在逻辑上成悖, 叫观者不由怀疑。这是荒诞的, 玩笑的, 而孵化的行为有是必然的。“孵化”所代表的普遍的合理性在一笑之间被肢解。

遗憾地说, 新疆女性装置艺术作品在叙事性的处理上和语境的设计上经验不足, 容易滑向语焉不详, 比如《孵》。在这方面, 新疆的文化资源所给予的支持尤显不足, 但在符号使用上体现出女性基本特点。内地的女性装置艺术作品在这方面可供学习。

(3) 对女性艺术中的影像、行为艺术在新疆的状况做介绍并分析。

韩丽:《手》 (摄影) 参加2005年“3+8对一朵花微笑”新疆首届当代女性艺术展。韩丽在这件作品中设计了手作为意图的承载与阐释者的形象。这是文化意义层面的手, 每一张图片上, 手的姿态、手势都不同, 每只手都有一只不同的手指被白色的纱布包扎。每个手势原本所表达的通用的语意在手指包扎之后被中断、破坏, 变得含糊不清。在图片的对面, 是手的底片, 手的社会文化属性消失, 显露出它的生物属性, 耐人寻味。韩丽表现出女性对身体的文化属性的关注。

应该说, 新疆的女性影像艺术在作品的创作量方面非常少, 对这种媒介还不能完全把握, 所以在使用影像语言时不免是个生手。观念的传递便有了障碍。无法象崔岫闻她们, 那些佼佼者, 运用影像诉诸更多的经验与对时代的记录、思考。新疆当代女性雕塑艺术几乎乏善可陈, 缺少介入的能力。而行为表演也是凤毛麟角, 并且是与装置结合, 单独表演行为的作品几乎为零。这与新疆女性艺术家对这种艺术类型的把握能力有关, 也是土壤贫瘠、营养缺乏导致的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到, 女性艺术在新疆的当代艺术格局中已经起步, 假如, 将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比喻为少年阶段, 那么, 新疆的女性艺术形态则还处在童年期。得到这个结论并不容易, 主要根据以下几点分析获得:

1.新疆女性艺术还不够类型化

新疆女性艺术还不够类型化, 在发展阶段上接近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发展的初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女性艺术创作呈现零散分布的局面, 没有共同互通的平台供之交流。没有形成流动的、持续的艺术团体, 没有建立明确的女性艺术主张。女性艺术创作没有形成互通的局面, 与中国其他区域的女性艺术创作缺乏互动交流, 在观念的表达上触角短浅、缺乏力度, 作品的语言沉闷单调, 视角重复, 对外在的生活之美表达充分, 但对女性自身内在的体验与精神价值的追求和批判鲜少, 新疆女性艺术基本只是呈现出了性别, 而性别背后的广大的内涵则被忽视。

2.缺乏理论批评的支持与引导, 基本属于各自摸索。

在理论支持方面, 女性艺术没有获得引导与符合新疆区域特点的参照和批评, 缺乏理论关注与扶持。这使得新疆的女性艺术的起步和发展方向不乏茫然。

3. 整体文化环境陈旧

整体文化环境的陈旧、更新缓慢阻碍了新疆女性艺术绽放异彩。新疆的文化背景中可选取的资源丰富多样, 既能够为女性艺术的创作提供更多元素, 同时也因此为女性艺术带来了局限。并且由于经济不发达, 信息传播又滞缓, 艺术文化的土壤所能给予当代艺术发展必需的营养匮乏。众所周知, 对传统艺术的靠近当是反叛的前提, 学习和挖掘传统艺术的精髓是为了超越而不是一味滞留。艺术形态的向前推进和发展才能使艺术本身充满活力。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还没有成为新疆整体文化艺术的主流, 失却这个依靠, 新疆女性艺术的发展不容乐观。女性艺术在新疆继续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主要依靠文化环境的更新, 艺术意识形态的转变, 和对艺术形式需要不断创新这一本质的理解和上升。

参考文献

[1]葛内塞尔达·波洛克, 《女性主义对艺术史的介入》[DB/OL], www.cnki.net.

[2]葛内塞尔达·波洛克, 《观点、声音和权利:女性主义艺术史和马克思主义》[DB/OL], www.cnki.net.

[3]高名潞等, 《中国当代美术史》[M] (1985-1986)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4]罗丽, 《什么是女性主义》[DB/OL], www.cnki.net.

[5]廖文韩晶, 《女性艺术:当代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女性艺术》[DB/OL], www.xinhuanet.com.

3.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篇三

我国高校目前把艺术类专业教育从教学内容结构上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专业理论教育,专业技法教育以及专业考察(实践)教育。其中专业考察课作为艺术专业的必修课,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艺术考察课程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大自然和社会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灵感,积累更多的素材,结合课堂所学再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去。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学习能动性得以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环艺专业考察的自身特点

环艺专业考察课程不同于写生课程,写生课程更多的在于对技法的积累,而专业考察主要在于拓宽眼界,积累设计素材。而这种素材的积累和考察体验绝非课堂教学能够完成,也是网络资料所不能替代的。林钰源在《艺术考察》一书中把考察大致分为史前美术考察,陵墓美术考察,博物院、博物馆美术考察,民间美术考察,古代建筑考察等等几个方面。环艺专业本身所关注的考察内容与美术学或者平面方向的艺术考察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专业与建筑,园林景观,地域文化,材料等领域密切关联,因此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例如去上海-苏州考察,上海是一座国家化都市,全世界知名品牌云集,高楼林立。我们关注点是上海的现代建筑设计及各种商业空间的装修,而到了苏州我们的考察重点转移到富有民族气息的苏州园林,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艺术考察课程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发现问题,再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最后得出客观的新结论,新观点。在考察课程中学生有机会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考察结合,并且应用到实际的设计项目或课题中。这样的学习能够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浓化学习风气并使教与学的结构体系朝良性状态发展。

环艺专业考察课程的设计

环艺考察课程一般设置为三到五周,在课程设计时就应该包括三个阶段:考察前期准备,考察中期记录,考察后期检查。这三个阶段紧密关联,缺一不可。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考察路线的制定,考察内容资料的准备,考察方法的学习,安全教育以及考察结果的形式等。考察的前期工作是所有工作的起点,这一阶段一定要落实和细化到位,这样才能避免之后的偏差。考察中期记录阶段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把指导学生把考察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考察,每个阶段进行阶段性总结。这个阶段老师主要进行宏观控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第三阶段的检查工作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与展示,以及把前期的考察成果应用于项目实践中。本阶段是对整个考察效果的检验,把前面的考察总结后变成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应用到主题设计中。

环艺专业考察的实施

1.资料收集与重点考察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单向传递得到,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而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作为新行为主义代表,他提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构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对于环艺专业艺术考察,我们既要有教师讲授呈现知识,同时给学生设定预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达到预期目的,进行研究性的学习,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在出发考察之前,我们先确定路线,以老师为导向,使用PPT等展示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将要考察的地方。如考察线路,途径的地方,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筑,民俗,文化等。学生听过介绍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去搜集相关资料,确定自己的考察方向细节。例如去云南丽江考察,老师要先对丽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把丽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当地的少数民族和地域文化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考察丽江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印象和考察侧重点。有的学生可能对少数民族的图腾有兴趣,有的学生可能对东巴文感兴趣或者对当地的建筑感兴趣。他们可以针对自己有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的调研和信息采集。

2.相机记录与图文并茂

考察的过程是比较难以掌控的部分。首先学生的人数较多,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顾及;第二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和侧重点不一样。指导老师的作用在于宏观控制,确定大的考察范围及指导学生把考察方法运用到考察中。在整个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得所需的资料。最常见的是通过相机或手机的记录,这样的记录方式最便捷也最直观,而且只受储存空间的限制。记录的形式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视频。第二种方式是图文并茂,对于环艺专业的学生来说,手绘能力也是重要的训练之一。像日记一样的图文并茂记录,是训练绘画设计语言的最佳方法。以这种方法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肯定是最具有个人特色的。随时带上一本速写本,把眼睛所看和脑中所思都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既能够训练手绘的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大脑的活跃性和信息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每一个考察阶段结束时,把同学们集中起来讨论。同学们可以分享和展示自己的记录和感悟,老师选择一些较好的作业给大家讲评,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这样才能在之后的考察中取长补短,发挥考察的最大功效。

3.考察报告与课题实践

考察结束后,要对前面的考察工作进行检查,作业是检测考察效果的最直观的方法。作业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与展示并把前期的考察成果应用于项目实践中。考察报告是最常见的作业形式,它能够客观地反映考察中每个人的所看所想,把所搜集的图片资料和自己的绘图记录按照一定的主题展示出来。与此同时,结合环艺专业课程再做出一套以考察内容为主题的设计。例如考察云南丽江,可以以丽江印象为主题做一套餐饮店的设计。丽江富有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再考察中收集到的各种色彩,图形,图腾,建筑形式等等都能成为设计素材,如何把这些素材变成设计语言应用到设计中去。这样把设计与考察紧密的联系起来,让考察有主题有目标有针对性,一方面提高考察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很好的检测考察的效果。让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考察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最后回归到具体的设计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思维过程。可能有些具体应用上会有些幼稚,但是这种设计思维过程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结语

艺术考察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艺术考察课程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把考察最后转换成具体项目也能够检查教学的质量。在进行环艺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要把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同时符合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动性强,素质高,具创造力,实践能力优的学生。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作者简介:罗曼(1982-),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4.西北艺术考察报告 篇四

新学期伊始,2011年5月上旬,我们接受了新的考察任务——中国古代艺术之西北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考察与探究。于是我们西北方向的列车,颠颠簸簸、晃晃悠悠了十四个时辰,于次日清晨六时左右抵达古都西安,总有种朦胧的面纱浮在眼前的感觉,怀着神秘与好奇的目光四处观望。此时的天空已蒙蒙亮,使我更加感到朦胧与神秘。

边走边望,我们城墙的北门,这就是外城门,按照古代的习俗,我们现在还是一直在西安城外,只有进入了城门才算是真正到了西安城,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的高楼大厦,在一块块霓虹灯的映照下更具现代的魅力;一条条笔直方正的现代城市公路格外清洁,而这些全是些摩登的元素、现代的感觉,原来这就是西安——摩登城。

从感观上总体感受了西安城之后,我们首先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再从历史史物着眼,更附理性的了解探究西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我们从古代的建筑、书画、歌舞、手工业、农牧业等多种角度上,感受了中国古代史前的艺术形式与内容,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古人的先进科学技术、聪明与才智,有些方面现代文明的人类都自愧不如,至今都赶超不上,甚至是现代的入的探究与学习。

书法胜地、书法艺术的渊源、东方文化宝库、世界最古老的石刻书库——就是指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书法及绘画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资料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这里收藏着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漫步在青石小道上,碑林风雅的古香古色悠然而来,成千上万的石碑让人眼花缭乱,忍不住感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

而最能展现中国古代历史辉煌文化的要数秦兵马俑了。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军事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军事、雕塑、手工艺水平,使后人惊叹不已。秦兵马俑坑位于秦陵东侧约一公里半外,先后发现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录》。

在我个人看来,西安之所以是中华民族诞生、繁衍、生息、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戈王朝都曾在此建都;之所以七十三位皇帝都在此设陵,拥有七十二座皇陵(其中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是合葬陵),及大量各朝的将军、大臣

陵墓,这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注重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相克,重死不重生,而西安恰是一块风水宝地,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适于人居住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文化风俗、气候,适于建筑与埋葬。就秦陵来说,秦陵南靠骊山,北临渭水(黄河支流),西卧蓝田山下(蓝田玉产地),东居临潼境内(盛产黄金)。宏观上显示:秦始皇头枕(骊)山,脚踏水(渭河),左手戴玉(蓝田山),右手握金(临潼)。相传秦始皇生前心脏不好,而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左手戴玉对心脏具有保健功能,(右手戴玉对肺具有保健功能)。秦始皇生前巡游至开封,病重并归天,临终前要求一定要葬与西安秦陵,而当时恰置夏季,由此可见西安对于一代始皇的吸引。

通过这次考察活动,握了解了很多历史、军事、雕塑、书法、绘画、手工、地方民俗等等方面的知识,主要掌握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理论修养,得到了珍贵的图像材料,为下学期的毕业创作和以后的学习、创作积累了素材,更激发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

5.书法鉴赏考察报告 篇五

2地点:宜宾市江北公园—流杯池

考察对象:流杯池—书心为书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祖籍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治平四年(1067)进士,宦途不顺,郁郁而终。先生,人亦称黄文节。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共游干东坡门下,号称“苏门四学土”。黄庭坚“上千文章,尤长于诗”,又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是北宋:书法的又一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黄”。由于元祜党人案的牵连,黄庭坚的书迹亦遭厄运,现黄庭坚存世墨迹30余件,以行书最多,次草书,再次楷书和行楷书。《戎州帖》又称《懒残和尚歌后记语》,是黄庭坚书法作品中惟一稍具平正面目的墨迹作品,可看作他楷书的代表作。每行一字,手:大如斗,壮伟惊人。《松风阁诗》、《送四十九侄诗》等作品,是较《戎州帖》略为行书化的大字行楷书。《松风阁诗》书法结构紧劲内恹,用笔则精劲秀挺,论者以为他曾参取欧、颜、柳诸体的书法。黄庭坚以擅长大字草书著称,著名的作品有《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杜甫寄贺兰镭诗》等。他的草书虽然貌似奇肆,实际上运笔很舒缓,并且笔法变化多端。苏轼曾说他的书法是“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确实道出了黄氏书法,尤其是草书的特点。黄氏的行书作品特多,《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稿》、《天民知命帖》、《惟清道人帖》、《制婴香方帖》等都是有名的行书作品。他的小字行书更为舒展自然,如《墓志铭稿》、《制婴香方帖》,并非有意地进行书法创作,随笔写来,却能楚楚动人。这些作品虽为小字行书,却能做到体势舒展,运笔不局刁;促,处处安排得匀称妥帖,而且用笔沉稳,笔法圆厚处微含峭劲。苏轼所说的“平等观”,在他的行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而在“平等观”中则有一种卓尔不群的风轨。

此石碑留在宜宾市流杯池的书心为书里的小道,上面的书法是黄庭坚的。当时考察时仔细留意了他的字迹,非常的流畅。

这是黄庭坚在元符三年春禄唐人五三章的内容,此石碑留在宜宾市流杯池的书心为书里的小道,当时去考察里面的时候很多石碑都进行了拍照,然后我单独选了黄庭坚的书法石碑。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 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唐代书家李邕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道出了学习的方法问题。历史上无论多么优秀的书家、书作,如果后代取法时不能理性分析,继承并创新,那么都可能形成流弊。最著名的是《集王圣教序》、颜真卿书体在宋、金时境况。南宋时几乎所有习书者都以《集王圣教序》为尚,形成了所谓的“院体”,书者全是一个面目,无异于印刷体,个人之性情几乎完全淹没在了《圣教》学体的法度中;而颜真卿字体在宋、金时学者尚其雄强,一味追求霸悍,如赵孟頫说的不在宏大气象上用心,只在点画上计较,便流为粗野无文。同样,黄庭坚的书法在他之后的这近一千年里,虽学者众,但成就卓越者寥寥,我们从后代书家学他书法的得失可得借鉴,以有益于我们的学习。

首先,学黄庭坚书法要深刻理解他的书论,明白他于书法的追求。黄庭坚是主张“人书合一”、学书先要去“俗”气的,并对“俗”有明确的定义,这便为我们学他的书法提出了最根本的要求。另外,他对许多优秀书家、名作的评论,也是我们理解他的审美观的金钥匙,只有深入地了解他的书法观,才可能全面的把握他的书法风格。

其次,要明了黄庭坚一生书法的发展脉络及其取舍。黄的书法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美到完美的。这便为我们提供了一活生生的个案,如他言“二十年抖薮俗气不脱”的自我反思,及他学颜《中兴颂》、晋《瘗鹤铭》的得失,以至他从“荡浆”这种“造化”中所得启发等等都是最应为我们重视的。另外,他书法从早年的学时人而有“俗”气到形成个人面目后变得有“习”气,再到晚年“习”气渐脱,不鼓努为力,趋于自然,这亦明确的向我们彰示了他的书法中何为可取,何为应弃。

第一,我们应从历史上学他而有成就的书家处得到启发。如祝允明学他的草书、文徵明学他的行书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他们对黄书开张体势的理解,对其行笔力度的师而造之,都是形成各自面目的基础。虽然他们在雍容自在等方面逊于黄,但在气势上都有过之处,这种“有局限”的突破对我们深刻全面理解黄书提供了文本。另外,实践黄庭坚书法理论,师其精神而不驻于字形的傅山亦具借鉴意义,傅的作品虽少黄书点画的长戈大戟特征,但气势的峭拔与展脱却合于黄书意象,他是着重于人之精神的培植,先学黄庭坚这个人,再波及到其书法的,因而相比于祝、文,更接近黄之精神一些。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学黄书的途径,即由黄之书论可学到黄书的精神,由黄之书法易得黄书之点画、架构,两方面虽都可走近黄庭坚书法,但若结合起来就是一条捷径。

第二,超越时风,是学习黄庭坚书法的前提。当代由于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普遍肤浅化,书法的教与学便注重形式而轻精神,这和黄庭坚拔“俗”之书风是正相反的。当代的学古派极似南宋的崇《集王圣教序》,追求点画等一,重小刀细工,全在“细”、“小”上下功夫,字中求字;而所谓创新者又都以古代民间粗犷自然书风为尚,但失却其自然,唯得其粗野无文,又极似宋、金间之学颜真卿所出现的问题。因而若不超越这时风向古贤看齐,加深文化修养,重视人格培植,便不可能真正理解黄庭坚及其书法,更谈不上师而造之了。

下面是黄庭坚的书法

松风格诗帖

花气熏人帖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

6.云南艺术考察报告 篇六

篇一:云南艺术考察报告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

2012年4月5日,2010级艺术设计全体学生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开往美丽的彩云之南的列车,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艺术考察。

本次艺术考察,我们一行主要游览了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一些地方,半个月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第一站昆明:在火车上颠簸了二十多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昆明火车站。来到昆明,我们首先就去啦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园游览,博览园内花香迎面袭来,一遍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四季如春的昆明增添了不少的氛围。在园内的一处叫温室的地方,那里将世界各地不同气温带的植物种植在一起,让游客有机会得以饱览了一下寻常地方所不能看到的景色。在昆明我们还去参观了云南民族村,在那里生活着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居民,将中华民族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以小聚居的方式和谐共处在一起,游览过一个一个的民族寨子,少数民族的表演也是数不胜收,目接不暇。

第二站大理:大理是白族的主要居住地方。大理是一座很美很有韵味的古城,大理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城墙,沿着城墙一步步的走,用手轻轻的抚着那些砖石,不禁要想着它昔日的辉煌和繁荣。漫步在大理城内,走在青石板铺臵的路面上,慢慢体会着残留的古老气息。古城里银器店和刺绣摊非常多。我想那些丁丁当当锻打银器的小贩,不一定是当地人,但那埋头刺绣的妇女,应该是当地人无疑。一针一线都那么扎实,价钱也是那么实在,朴质的古意从绣活里弥漫开来。如今的小城王气已慢慢飘散,留下的是朴素的民风。这绣花的妇女,就是最真实的大理的写照。

第三站丽江:丽江这座城市拥有这悠久的历史。其中的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再看古城的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娱乐特色。首先,位于古城中心的四

方街是整个丽江古城的中心,而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则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其次,在丽江古城还有一条街就是酒吧街,非常具有时代感。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北起古城北口大水车,南至四方街科贡坊,由一座座木质老宅改造,一座座简易木板桥相连,沿新华街玉水河两岸分布,用“鳞次栉比”都不能很好的描述这种情形。在这条街中心地段,除了酒吧,还是酒吧。当然,这是广义的,或者说这里的酒吧是多功能的,既是酒吧,也是茶馆、咖啡馆、餐厅以及D厅。整条街两个主色调:红灯笼与黑木头,微小处也点缀些黄玉米、红辣椒什么的。简单而随意,质朴而稚拙。晚间的四方街十分热闹,互不认识的人民围成一个圈跳舞,气氛热闹。此次游览了著名的丽江古城,也对纳西族有了一些了解。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第四站香格里拉: 当我们来到神奇的香格里拉,面对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屹立在峻拔的高山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没有引人注目的高楼大厦,没有豪华的飞驰中的汽车,当我们走进藏民家中,我们发现这里没有令人骄傲的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没有高档的房墙装饰,一 篇二:云南艺术考察报告

云南艺术考察调查报告

我们的考察从驶往云南的火车上开始。云南简称“滇”,从字义上就可以得知云南是一个多水的地方,确实如此,这里是长江的始源地。云南据河南相隔湖北、湖南、贵州三个省。一路上,我们从平原过渡往高原。途径贵州,那是我所见过的最深沉的地方,山、林、水、房屋都是如此的深沉。因此,衬托出我之后在云南所见的景色都是如此的高调。

云南,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两天的火车之后,我们开始了我们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的两周考察之旅。初初到了大理,我就被天上的云朵吸引了,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在这里看天空,仿佛伸手就可以触碰到那份柔软。大理有“风花雪月”的美称,所以,在许多房屋的外壁都可以见到“风花雪月”的字样。这所谓的“风花雪月”就是指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几项是囊括了大理最具地方特色的风景。光看字面就觉得醉人心。我有幸,一睹到了洱海风姿。在看到洱海的那一瞬间,我语塞了,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她的美。而恰巧,我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看到的她。她安静的水在城区的前面,所有的房屋都是靠着山,临着水。那么蓝那么蓝的水和天,美极了。之后,我们去了大理喜洲。这里位于大理古城北16公里的滇西地区。这里为数最多的就是白族人。据查,这里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表瓦人字大顶,住房东向或向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他们的房檐也都各具特色。木雕的水平也是极高的。而说到古色古香还要说丽江古城。第二站,丽江古城。丽江三大古城:大研古城、白沙古镇、束河古镇。我们去了大研古成和束河古镇。大研古城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在丽江一些都是美好的,即使是喧闹的人群,也是美好的。夜晚,我们参加了篝火晚会,我注意到旁晚时分布臵篝火木柴的是一个跛子,自己一个人,反复着搬运着木柴。这让我瞬间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人的质朴,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目的,简单的快乐,这就是这里给我最大的启示。束河古镇和大研古城不一样,他很安静,安静的很独特。像流水一样,生息不止,静候日落日出。

第三站,香格里拉。在香格里拉,我的印象只有松赞林寺。这里的的人信奉的是藏传佛教。这里神圣,庄严,肃穆。门口是“四大天王”的彩绘像,里面又有其他许多样式的壁画,彩绘。包括墙面,门框,长廊的顶??富于哲理的故事画面,丰富的色彩搭配。一切都是那么空灵而又不失庄重。我是个“无神论”者,但在这里,我会虔诚的面对一切,对着这份庄重。

这次考察,我感触很深,对于一个地方的地域风情,还是别的什么,归为一句话,就是我爱我们的民族文化。篇三:云南艺术考察报告范文(共8篇)篇一:云南艺术考察报告

云南艺术考察调查报告

我们的考察从驶往云南的火车上开始。云南简称“滇”,从字义上就可以得知云南是一个多水的地方,确实如此,这里是长江的始源地。云南据河南相隔湖北、湖南、贵州三个省。一路上,我们从平原过渡往高原。途径贵州,那是我所见过的最深沉的地方,山、林、水、房屋都是如此的深沉。因此,衬托出我之后在云南所见的景色都是如此的高调。

第三站,香格里拉。在香格里拉,我的印象只有松赞林寺。这里的的人信奉的是藏传佛教。这里神圣,庄严,肃穆。门口是“四大天王”的彩绘像,里面又有其他许多样式的壁画,彩绘。包括墙面,门框,长廊的顶??富于哲理的故事画面,丰富的色彩搭配。一切都是那么空灵而又不失庄重。我是个“无神论”者,但在这里,我会虔诚的面对一切,对着这份庄重。这次考察,我感触很深,对于一个地方的地域风情,还是别的什么,归为一句话,就是我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篇二:云南艺术考察总结报告

云南考查报告

涉外经济学院

艺术学部

工业设计 0805班

刘欢欢

云南考察报告 期盼了已久的的艺术考察终于在兴奋与欢乐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艺术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云南,主要游览了香格里拉、丽江、大理、昆明四个城市。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万人。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臵,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考察第一站——大理古城

经过一上午的奔波,我们首先从落脚点—昆

明乘大巴直奔了大理,大理城我们主要游览了大

理的古城。

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

砌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

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

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

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

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考察第二站——神奇的香格里拉大草原

当我们来到神奇的香格里拉,面对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屹立在峻拔的高山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没有引人注目的高楼大厦,没有豪华的飞驰中的汽车,当我们走进藏民家中,我们发现这里没有令人骄傲的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没有高档的房墙装饰,一切都是那么的纯朴、单纯、原始,也觉得这里的一切让人回归自然、令人向往。

香格里拉所居住的大多数为藏族人民,大家都知道藏族人非常好客,他们的好客不仅体现在偏僻的山村,而且在旅游景区也没有现实化,这就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素质与道德,如果中华人民都能像我们的藏族同胞一样,那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便指日可待了。

由于香格里拉地势较高,处于云贵高原的颠峰,藏民长期在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与干酷的冷风的摧残下显得那么黝黑、苍老。特别是那边的小孩子,幼嫩的脸上的裂痕像似被刀划过的痕迹,看了让人心酸。

虎跳峡景观一隅

离开虎跳峡,我们继续赶路,向迪庆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进发,一路上,藏族导游扎西风趣幽默的讲解,消解了我们的部分疲惫。他教会了我们藏民的基本问候语和礼仪手势。晚上稍作休整,便参加了藏民家庭聚会体验。一边吃着奶酪、烤牦牛肉、烤羊肉,喝着青稞酒,一边观看热情奔放的藏族歌舞表演,在座的游客都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丢弃了平日里的矜持,随着主持人的指挥而呐喊!拍手!跺脚!值得一提得是,现场举行了很特别的拔河比赛,获胜者能赢得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的芳心,在最终,由于我们年轻单薄的身体不敌另一队,丢掉了冠军的帽子。

藏族青年的歌舞表演

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一角

考察第三站——美丽的丽江

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以纳西族、彝族、傈僳族为主。

玉龙雪山主峰

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值得中国其他各处文化遗产学习。

登高揽胜,你可看古城形势。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临河就水,你可观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走街入院,你可欣赏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臵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四;入市过桥,你可一览古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臵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丽江古城全景

本次专业考察历时12天,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感触很多,尽管我们没有对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有深刻的认识,却足够让我们初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特别是它极强的文化底蕴,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专业有很大的作用。时光一步步在前行,不久前我们踏上了熟悉的火车来到了陌生的城市,不久后我们又坐上了原来的列车回到了原来的城市,只希望我们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不再陌生,也不再是彷徨!篇三:艺术系云南考察报告示范文

艺术设计系

校外实践考察总结

示范文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因为历史、文化、生活、风俗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其建筑、民俗、手工艺等艺术风格表现的各具特色、多姿多彩,这是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专业设计的创作源泉。

设计是生活方式的有机载体,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设计水平应当不断得到提升。深刻了解民族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髓,进而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正是本次专业考察的目的。

在本次考察活动中要求以班级为单位赴国内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考察。通过观察、访问、摄影、收集、体验等多种形式,理解现代与传统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学习现代经济发达地区和民间传统艺术设计的造型观念与造型方法。实习的主要内容: 考察路线:昆明—大理—香格里拉—丽江

此次考察让我们进一步接触和了解中国多个少数民族文化及历史,设计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是艺术设计创作的重要灵感和素材,此次云南之行,启发同学们学会如何巧妙地在我们的设计中融入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及民族情感。1.手工

在这个冰冷的机器时代,手工艺产品

开始变得有其独特吸引力。出入云南,我最先被震 惊到的的确是这里的手工艺产品,这里的人民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美好。机器设备的生产虽然快捷、便利、富有效率,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确实缺乏人情味。手工,也许不似那般工整高效,却有着比机器更浓郁的人文情怀。2.色彩

繁复的刺绣和针织,一针一线无不诉说着这里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花色各异,色彩浓艳,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它们的色彩都浓烈到了极致,也有大红配大绿却不会让人心生突兀和不妥之感,仿佛就是那么自然流露。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色彩对于设计,是那么的不可或缺,合理而大胆的色彩搭配会有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色彩,让生活更美妙!3.建筑

高寒山区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坝区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其布局则采取“三房一照壁”、“一正两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宽敞,阳光充足。多数人家还设有花坛,花草芳香四溢,环境优美舒适。当地人家十分

重视照壁、门楼的建筑。照壁用白灰粉刷,题写“万紫干红”、“旭日东异”或“福”、“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字。四周山墙也一样彩画着各种山水、花鸟、虫鱼图案,每个角落的装饰都很讲究,给人以生动活泼、均匀对称、和谐优美的感觉。富于独特风格的门楼,一般都是斗拱重叠,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砖、大理石等组合的立体图案,其造型优美,结构严谨。有的门楼、隔扇不用一颗铁钉,仅以凿出卯眼相接,却十分坚固牢实。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4.文化

其实最终支撑和发展我们设计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植根于人类内心的文化情感,这是不论色彩还是笔法技艺都不可替代的。文化之于设计就如水之于鱼,必不可少。其实不管对于什么事物,它强大的生命力都是来自于的它最深层的本质内涵,有思想方能走得更远。5.品牌

在云南,大家发现不同的地方或店铺同样的东西价格不一样。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表面形态的相同并不代表价值的相同,当然它们也有可能是同一种东西。但事实上,如果两件相同的东西,一件拥有品牌附加值,一件没有,那么作为消费者买到更贵的那个并不代表选择错误,在商业时代,这是消费的自主选择。设计中的品牌效应带来了产品的附加值,好的品牌形象就是无形的营销广告。

篇四:云南艺术考察报告

2013年10月13日我们坐上火车前往云南昆明,如今为期一共12天的艺术考察终于在兴奋和欢乐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外出考察,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云南,‘主要考察了大理、香格里拉、泸沽湖、丽江四个地方。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万人。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此次考察中,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当地的民俗风情、民族特色、古城建筑风格及布局和当地的地方人文景观。

第一站:大理

时间在走,路程也在不断缩短,10月15日经过一路长途的奔波,大巴上不能好好睡觉的烦躁和疲惫,被第一个呈现在眼前的目的地赶得干干净净。到达大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呈现在我面前。这里的味道和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简直天差地别,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感叹文化差异带来的缤纷文化现象是如此美妙。让长途跋涉的我都顾不上疲惫,连路边的每一处风景都不愿意错过。这样的美妙更是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

第三天一大早我们随着老师乘大巴拖着疲倦来到喜洲白族村落,品三道茶,观歌舞表演,感受到了白族村落和白族人民的热情以及属于她们的独有的人文民族风情。随后,紧接着就出发香格里拉。

第二站:香格里拉

下车接着我们就在宾馆休息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我们带着昨夜美美的回味又来到了号称“小布达拉宫”的噶丹松赞林寺。噶丹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是云南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落。寺门两边墙上的彩绘是“四大天王”,木雕、彩绘、帷幔均为藏式风格。拾阶而上,远山牧场尽收眼底。那里的天是纯净的蓝色,映衬着大片俭朴的土黄色藏房,使人的心灵得到一次纯净的洗涤。出于对佛祖的敬重,大殿内是禁止拍照喧哗和戴帽参拜的,入内顺序需按顺时针排列。宗喀巴大殿供奉着历届大师**的雕塑和照片,高高的天花板,四周

巨幅多彩华丽的藏传壁画使人感受到此地的神圣。壁画中对于鬼神众生的描绘充满了色彩和想象力,金色高耸的大佛神态庄严中透着安详。释迦摩尼大殿旁有一座巨大的转经筒,三人同时手执下端的麻绳才能将其转动。转经筒转动三圈寓示着平安吉祥的好运,同学们也一起转动起来。在这神圣而庄严的松赞林寺,在这奇特美妙充满艺术情怀的香格里拉,我感受到了异域民族文化的神圣和信仰。下午大家去了香格里拉古城,我们一起拉了世界最大的转中,体会了一次团结的力量。

第三站:泸沽湖

一进入景区,湖水与环山的搭配让我觉得震撼不已,这哪里是人间,简直就是仙境啊。休息了一个晚上,我们从一大早起来,完全顾不上疲倦,来到另一个码头,十几个人租了一条船,这是我第一次坐船,还是在那么清澈见底的湖水上,别提有多兴奋。划船的大娘还给我们唱了民歌。愉快的人儿,欢快的歌声加上美丽的大自然,这样的画面很美妙。

听老师讲述了很多关于泸沽湖的故事,觉得很不可思议,21世纪的新中国还有这样一个没有明确民族,还保留母系氏族婚姻制度的地方存在,而且还保留得很完整,在这里我深刻地学会了入乡随俗。

第四站:丽江

中午吃完饭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自行去游览了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再看古城的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娱乐特色。首先,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整个丽江古城的中心,而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则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其次,在丽江古城还有一条街就是酒吧街,非常具有时代感。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北起古城北口大水车,南至四方街科贡坊,由一座座木质老宅改造,一座座简易木板桥相连,沿新华街玉水河两岸分布。在这条街中心地段,除了酒吧,还是酒吧。在相对繁华的丽江古城里,最多的就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工艺品店而店名多以中文、英文、丽江东巴文三种文字刻木而成。各种手工玩具,饰品琳琅满目,大家都说丽江已经被商业化了,但是我认为里面的手工工艺品是值得欣赏的。核桃是当地所盛产的一种坚果,勤劳智慧的当地人们利用他们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饰品,既能带来商机,又能将手工艺发展下去,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智慧呀。之后,我们三人结队找地图,自己找公车,去了丽江的束河古镇。里面的商店大多和丽江古城差不多。

云南艺术考察之旅已经结束,这次学习考察给我们的影响和收获都很大,使我们的心情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对云南当地的民俗风情、民族特色、建筑特点还有中国大好山河的美丽辽阔美丽等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实地了解,同时拍了很多

7.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篇七

关键词:视觉传达,艺术考察,人才培养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 注重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以知识为基础, 以理论为指导, 以实践为手段实现到创新性与实用性的培养目标。不论是知识的积累、理论的获取, 还是实践技能的掌握, 都离不开艺术考察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 并且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一、艺术考察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艺术考察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有利于课堂教学知识的消化, 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与需求变化等。教育部为此颁发了专门的文件, 对艺术考察课程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各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依据文件精神,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开设了艺术考察课程。然而, 在对一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后发现, 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艺术考察课程存在开课时间集中、课时量少、缺乏有效指导等不足, 这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须始终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是不合拍的。

开课时间集中指的是目前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考察课程的安排, 基本上都集中在大三、大四这一人才培养的中后期。这种时间安排有一定的合理性, 便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后, 通过艺术考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促进理论的消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另一合理性体现在时间集中, 便于组织与指导。考察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 灵活性更强, 自由度更高, 如果不集中进行, 组织与指导的难度就会相当大, 考察目标、任务、路线、收获总结等在分散的时间段中进行容易因为组织难度大而使考察流于形式, 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集中进行的不合理性很明显, 最显著的是在一个集中的较短的时间段内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有限的。大多数高校艺术考察课程在制订考察方案时都将考察任务集中在某一领域中的某一具体课题。比如说雕塑艺术考察, 将考察对象设计为洛阳龙门石窟的石雕佛教造像、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彩塑佛像、西安兵马俑的陶塑造像。通过这一专题考察着重解决课本知识经常提及的经典雕塑作品而无法身临其境作更深入的研究这一问题, 专注的是雕塑的艺术风格、造型方法、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考察与研究。如果在考察过程中, 兼顾佛教艺术考察, 则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将其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考察, 使得两个考察任务的完成都会大打折扣。

集中时间进行考察虽然看起来有三到五周左右的时间, 但相对四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来说是非常短的, 通过一次考察解决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显然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 一般的艺术考察主要解决理论性的问题, 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没有有效兼顾也是不可取的。因此, 分散与集中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察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以期找到克服集中考察之不足的科学合理的艺术考察的方法与途径。

二、将艺术考察贯穿培养全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艺术考察贯穿培养全过程, 必须注意考察时间与考察内容的科学合理安排, 既要有集中时间段的考察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大问题, 又要注意分散考察解决各个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小问题。既要注重考察的理论研究性, 又要兼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集中在某一时间段进行艺术考察, 是目前大多数艺术考察课程的普遍模式, 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的中后期, 通过三至五周不等的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对一个与专业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 掌握考察的一般方法, 利于终身学习与研究。比如民间艺术考察, 我们可以在贵州对民间染织艺术主题开展考察, 从染织艺术的起源、发展、分类、与民俗的关系、今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与分析研究。通过考察, 学生不但对蜡染、扎染等民间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而且对民族服饰和民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有了培养前期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基础上, 通过考察, 对原有知识进行了有效消化, 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的锻炼, 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散考察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一课程中要解决的某一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考察, 通常为半天到一周时间不等。比如书籍设计课程, 要深刻理解书籍装帧的各种形式、印刷工艺等知识, 仅靠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显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就需要安排一个上午的时间去书店或者书城等场所进行专项考察。这种短时间的考察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讲, 大多数课程都有必要。比如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 理论上的认识和图片效果与身临其境的感受是有很大区别的, 通过短时间的考察,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 学生既要有理论基础, 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 以理论为指导, 以实践为准绳, 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比如书籍设计的流程与印刷工艺的相关知识, 通过几周时间的训练和一个上午的考察, 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掌握了, 但还没有真正动手操作, 这时,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就可以安排半天左右的时间去印刷厂或者校企合作基地的设计公司参观考察, 并将自己的作品制作成成品。这样, 学生通过这种实践形式的考察不但熟悉了书籍设计的全部流程, 还对印刷工艺有了感性认识, 达到了对书籍设计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

当然, 理论考察也是不能忽略的,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注重创意, 创意灵感的来源以综合知识的储备和理论的掌握为基础, 书本知识是有限的, 社会才是一个广阔的课堂, 有无穷的知识值得研究和探讨, 当我们对一项事物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后, 设计才不至于浮于表面, 而是经得起推敲和考究的有内涵的艺术作品。试想如果一个对中国传统家具艺术没有研究的人, 在设计一个汉代主题的室内场景的时候出现了一把明代的椅子, 是会闹出笑话的, 即便作品的形式非常漂亮也会贻笑大方。

实践性的考察适合短时间进行, 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老师的指导必须到位。理论考察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 适合集中进行, 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宏观的引领, 注重考察方法的传授。实践性的考察既可以在人才培养的前期结合课程进行, 又可以在人才培养的后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理论性的考察更适合在人才培养的后期,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有了较多的知识积累之后进行, 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考察的效果将会更全面和深入, 考察成效将会更出色。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人才培养的过程既是读万卷书的过程, 又是行万里路的过程。读万卷书好比学校教育, 行万里路好比考察等社会教育, 这一过程不是相互孤立的各种教学阶段的组合, 而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的又是同时进行的培养过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因其与市场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关系, 更应该将艺术考察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培养的学生能顺利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作斌.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设置与实施[J].黑河学刊, 2012, (5) .

[2]许玉兰.艺术考察中的感知与体验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11) .

8.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篇八

关键词:高师 艺术考察 课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编制:本问卷针对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的现状而编制,问卷从学生对艺术考察课程的理解和总体评价;艺术考察课程中指导老师的作用;艺术考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情况;学生家庭情况对艺术考察课程的影响等4个维度出发,共编制14道题目,由13题选择题和1题主观题组成。

调查时间、对象及方法:本问卷调查以各高师美术学专业三、四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余份。收回问卷510份,回收率为8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课程

1.课程目标模糊。

问卷分别从学生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和评价两方面进行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统计结果见下表:

(1)你对艺术考察课程是怎样理解的?

A.为了专业需要,能拓宽视界,了解民族民俗风情,现场考察,亲身感受经典艺术作品。33.3%

B.学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整个考察过程并没有学习到太多知识。45.1%

C.借艺术考察之名出去旅游。17.6%

(2)你对所经历艺术考察课程作何评价?

A.很好,能够让我们对艺术的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有很大收获。11.7%

B.一般,有一些收获。60.7%

C.极差,没有真实的收获。19.6%

从第1题可以看出,许多已经经历过艺术考察课程的学生对艺术考察课程性质的阐释并不乐观,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对系统内各种要素起着统帅、支配和协调的作用,使各要素有机地聚合与运行,并使之最优化和发挥整体效应。明确了教学目标的核心功能,就能使人们自觉地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系统,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实际上课程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学习机会,追其原因是该课程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将“艺术考察”变“旅游”,课程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明确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该课程紧密联系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有价值地完成艺术考察课程的核心。

2.课程内容空泛。

问卷分别从课程时间、地点的安排和考察内容方面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8)对艺术考察的时间和地点的安排有何看法?

A.时间太短,尽可能去多个地点考察,这样能获得更多的信息。13.7%

B.考察时间长、地点多,应缩短考察时间,做到“少而精”的考察。37.2%

C.时间不是最主要的,但要合理安排,考察地点必须是艺术精品。41.1%

(9)你认为艺术考察课程有没有很好地与所学专业衔接?

A.考察内容与专业相结合。0%

B.考察内容部分脱离专业范围,但还是可以得到些收获。58.8%

C.严重脱离,不知在考察什么。35.2%

从第8题的数据表现出来,共有78.3%的学生都一同认为考察的地点要“精”,认为考察地点必须是艺术精品。侧面反映出艺术考察课程在选择考察路线和考察地点方面不够合理,没有做到考察内容的“精”。

第9题是从艺术考察课程和美术学专业的结合程度。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58.8%的学生选择了“考察内容部分脱离专业范围,但还是可以得到些收获”这一项,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艺术考察没有和专业的学习紧密联系,但是还能收获些知识。

综合看来8、9两题的数据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艺术考察没有做到考察地点和时间的合理安排,考察内容没有和艺术专业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达到为了专业需要,拓宽视界,了解民族民俗风情,现场考察,亲身感受经典艺术作品,从而启发艺术创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3.课程评价单一。

在问卷中共有2道题涉及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评价的情况:

(10)考察结束后,对于要求进行艺术考察总结有什么看法?

A.应进行展览,创作等活动并进行总结,将考察所得进一步提升。29.4%

B.应该有总结,但走马观花,考察收获不大,总结的东西太少。52.9%

C.没有必要。11.7%

(11)你认为艺术考察成绩的评定合理吗?

A.合理?摇37.25%

B.不合理(原因是什么?)62.74%

这些数据足以证明:现有的评价方单一,并不适应这个特殊的课程。

(二)关于学习的主体

1.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艺术考察课程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就失去了方向,失去学习动力。

2.考察规划不参与。

第8题的统计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考察路线的规划和设计,因此艺术考察路线的设定很难符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会影响在考察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

3.总结反思不深入。

第10题的调查数据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来看,可以得出,学生在艺术考察后的总结反思不深入,学生敷衍了事。

(三)关于教学过程

问卷中的3~6题从艺术考察过程中带队老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配合程度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3)在已经历的艺术考察过程中,你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的如何?

A.互相配合很默契。5.8%

B.老师说了算。39.2%

C.一般,老师比较民主。21.5%

D.很差,意见分歧很严重。31.3%

(4)你经历的艺术考察过程中,带队教师能给予你们专业上很大的帮助吗?

A.在艺术方面有指导,收获很多。5.8%

B.尚可,有一定帮助。13.7%

C.没有指导,找自己感兴趣的观察。64.7%

D.形同虚设,没有帮助。9.8%

(5)你认为带队教师的应该是:

A.本专业教师。64.7%

B.班主任。1.9%

C.非本专业教师也可,只要会指导。27.4%

(6)你更看中带队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是与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

A.专业知识。45.1%

B.沟通合作能力。68.6%

C.无所谓。3.9%

从以上几题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艺术考察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并不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且带队老师的作用没有合理地发挥和运用,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师生关系欠和谐、指导过程欠专业、导师分配欠合理。

三、问题解决的途径

1.转变课程理念。

要提高课程的学习价值,必须要转换现在的课程理念。实行研究性学习,以艺术课题研究为形式,加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艺术考察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考察中的艺术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让学生了解广大的艺术种类和知识,从而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2.调整学习方式。

学院因该让学生试着自己提出艺术考察研究课题,自己报名选择课题,自主筛选、规划、设计考察路线和地点,自觉总结、汇报研究结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能力。

3.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适应艺术考察课程新理念也是当务之急。应该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4.优化课程评价。

艺术考察成绩的评定的改革,其关键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定,而不是一味地凭带队老师的主观意识和几张速写作业就可以评定的。合理的课程评价可以从评定对象、评定主体和评定方式三个角度考虑。

本论文只对我院艺术考察课程的现状做初步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在此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并提出研究者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希望对我院的艺术考察课程的改革有所帮助,让艺术考察课程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01).16~20.

上一篇:设备试用报告模板下一篇:验光在销售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