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

2024-08-31

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精选12篇)

1.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 篇一

超市服务案例及评析

【案例1】

在某超市,一位顾客买了一件商品,交完钱后,想把一张20元的纸币换成4张5元的。当这位顾客向收银员小王提出自己的这一要求时,小王板着脸,生硬地回答:“不行,超市有规定不能换。”无论这位顾客怎样解释,收银员还是那句硬邦邦的话“不行”。顾客对这种回答非常不满。

【案例2】、一顾客对某超市情有独钟,经常来购物。一天,在二层买鞋交钱时,问收银员能不能使用信用卡。收银员只顾接待别的顾客,没有回答。顾客又问收银员,收银员答复:“有告示你自己看。”失望之余,顾客放下鞋子走了。

思考:

案例中的收银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应该怎样改正?

评析:

超市收银员要树立顾客至上的观念,始终热情服务,礼貌待客,应使用正确服务用语,杜绝使用服务忌语的现象。

2.最小公倍数教学案例及评析 篇二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买花脸”“ 演花脸”等相关段落。

2. 品析领悟“语言就是画面”的表达特点。

3. 体会童年“放胆去闹”的自由与快乐, 引发对留住童年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学,质疑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著名词作家阎肃爷爷 创作的《 唱脸谱》吗? 那熟悉的旋律、节奏鲜明的锣鼓点儿, 是否让你联想起京剧舞台上演 员的一招 一式呢 ?( 播放《唱脸谱》片段 , 生专注地听、看。 )

师 :仔细听 ,认真看 ,你都看到了哪些脸谱?

生:窦尔敦、关公、曹操、张飞……

师:在赏着脸谱、听着歌声中, 让我们走进冯骥才先生的《花脸》。 ( 板书:花脸)

师: 冯骥才文中的花脸与《唱脸谱》中的花脸一样吗 ? 它指什么? 请打开预学单,依据文本的语句作解释。

师:相信高年级同学的预学不仅仅停留在这里。继续聊聊,课文围绕花脸写了哪几件事?

生1: 课文写了买花脸、演花脸。

生2:其实还有闯祸。

生3:我觉得闯祸可以改成撕花脸。

师:当然,初读后,你们也一定有自己的疑问。“学贵有疑”,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问题。

生1:为什么不以“过年”为题,而是以事物命题?

生2:什么叫祖传的经验?

生3: 为什么二 姑拍手一说,爸爸就不打“我”了?

生4:我想知道文中的有限的自由是什么?

生5: 男孩子都 喜欢放鞭炮,“我”为什么偏偏喜欢花脸?

……

师: 同学们提问的角度很多,有些同学是从内容上提问,其中像二姑一拍手, 爸爸就不打“我”了,其实与中国人过年的文化有关, 有些是从表达目的上,有些是从表达方式上,还有关注细节方面的。很多问题与“花脸”有关,就像这位同学一样( 指生5) ,于是,我们就从为什么偏 偏喜欢花 脸入手 ,展开研究。

二、共学花脸,言意兼得

1.走进“买花脸”。

师: 几十种花花绿绿的花脸中,“我”为什么偏偏喜爱这个花脸?

生:这个花脸好特别。

( 师课件出 示 : 这花脸好大 ,好特别 ! ……看得我 直缩脖子。 )

师:跟别的花脸不一样,这是谁的花脸?

生:关羽的。

师:谁能简单介绍关羽?

生1:他是三国中的大英雄。

生2: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结拜为兄弟。

生3: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

师:英雄威风凛凛、盛气凌人的样子, 文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叫———

生:咄咄逼人。

师:咄咄是个叹词,表示惊奇的声音。

( 师拟“咄咄”声 ,生不由自主地模仿。 )

师:这咄咄逼人的样子,谁能读出来?

( 一生读)

师:崇拜英雄,是你们的天性哦,谁还想读?

( 一生读)

师: 那样浓那样鲜亮的色彩,真神气呀。通面———

生:赤红。

师 : 颜色不够 浓烈 , 一双———

生:墨眉。

师:头上边突起一块———

生:绿包头。

师:带上这花脸,你俨然就是小关公 啊。看这 眼角 , 那叫———

生:雄俊地吊起。

师 :几分英气 、几分威严 。尤其是脸下边的胡须———

生: 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师: 关羽的胡须, 二尺多长,铺满胸膛,根根墨黑,好好捋捋,脸下边———

生: 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师:单个看也就罢了,偏偏放在其他花脸中。你看,别的花脸愣头愣脑,而这花脸———

生:这花脸好大,好特别!

师:别的花脸傻头傻脑,而这花脸———

生 :通面赤红 ,一双墨眉 ,眼角雄俊地 吊起 ,头上边突 起一块绿包头 , 长巾贴脸 垂下 ,脸下边是 用马尾做 的很长的胡须。

师:别的花脸神头鬼脸,而这花脸———

生: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师:色彩、样子、对比,作为画家的作家, 他的语言就是画面。( 板书:语言就是画面) 这咄咄逼人的英雄关公, 又怎能不让小男孩喜欢?

2.走进“演花脸”。

师: 为什么作者偏偏喜欢这个花脸? 我们还可以从演花脸中发现。

( 生自由读 : 我手握大 刀……“哧溜”一下滑到底。 )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1:我从第一句话,“他摇晃着肩膀”,很威风 ,孩子在家长面前不可能很威风, 一般都是乖巧可爱的, 他今天就很威风,放胆去闹了。后面“憋足嗓子”可以看出来他声音特别大。

师:联系自己,你平时也不敢,是吗?“憋足嗓子”,多会抓词啊。

生2:从第10自然段,他从圆木上滑下来能看出他是放胆去闹, 因为平时他不会从圆木上滑下去,那样很危险。

师:你做了一个对比。

生3:我从“大刀呼呼抡两圈”,“呼呼”说明刀抡得特别快。

师:还有声音呢。

生4:第8自然段里“摆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中的“张牙舞爪”, 显示出了他特别放胆去闹,平常是不敢在家里摆张牙舞爪的架势,他还把大刀呼呼抡两圈,完全显明了他放胆去闹。

师:高年级的同学,就是这样抓住不同 的词语来 感受的。既然是演花脸, 那我们就来演演怎么样? 哪个同学来试试? 请一位男同学。请一个同学给他读一读。

( 一生读,一生表演。 )

师:演得怎么样? 根据文本的语言评一评。

生1:他演得挺好的。

生2:他呼呼的动作做得十分逼真,敢放开了去做。

师:我也想采访一下,你演的是谁啊?

生: 我演的是作者扮关羽的时候。

师:演的是关公。关公是什么人?

生:是一位武将,是一位大英雄。

师:谢谢你。男孩子们是不是从小都崇拜英雄, 都有英雄梦? 还记得吗? 其实上节课就看到了描写 关公花脸 的那些词语。 男同学来读读,看你是不是有那种感觉。

生( 男) :咄咄逼人 、神奇、凛然不可侵犯、威风十足、威壮不凡、庄重之气。

师: 现在你们都是大英雄了,有什么感觉?

生1:感觉自己很威风。

生2:觉得自己很厉害。

生3: 觉得自己 仿佛成了关公,有威武不凡、不可侵犯的感觉。

师:好啊,那就把这种感觉都带进去。看过京剧吗? 还得有亮相哦。我们分组练一练,一个同学演,一个同学读,怎么样?

( 各组练习)

师:好,哪组上来试试? 这回老师可 给你们配 上了行头哦。 你们这一组上来吧。这是青龙偃月刀,还给他配上花脸。其他人愿意配的,一起来。

( 小组1表演)

师:好啊,这样的亮相,这样的神气, 哪个组还愿意试一试?自己选一句在组里演起来吧。

( 小组2表演)

师 :好 ,还想往下 ,那第二句、第三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演。

生 ( 齐): 我愈发神气……“哧溜”一下滑到底。

师:上节课我们就说了,这位作家也是一个画家, 我们根据他的语言 就演出画 面来了。这么读着、演着,语言就展现出来了。 ( 板书:语言画面)

3.走进“闯祸”。

师: 我们继续去感受作者是怎么用语言展现出放胆去闹的画面的。我们平时闯祸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几分钟甚至很短的一瞬间。可是你们看,作者的语言、文字短吗?

生:不短。

师: 那他的文字里都藏着哪些画面呢? 我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高年级的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其他同学拿起笔。每一句展现了什么画面, 你用文中的一个四 字词概括 一下 ,给画面题词。

生1( 读) :下午,又有来客进入客厅,妈妈一喊我,我便跨上楼梯扶手飞骑而下, 呜呀呀大叫一声闯进客厅, 大刀上下一抡。

生2( 读) :谁知用力过猛,脚底没根,身子栽出去,“叭”的一声巨响, 大刀正砍在花架上的大瓷瓶上,哗啦啦粉粉碎。

生3( 读) :只见瓷片、瓶里的桃枝和水飞向满屋,一块瓷片从二姑脸旁飞过,险些擦上了。

生4( 读) :屋内如淋急雨,所有人穿的新衣上都是水渍。

生5( 读) :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 :来看看 ,交流一下 ,聊聊,第一句是什么画面?

生1:闯进客厅。

生2:飞骑而下。

生3:呜呀呀大叫一声。

师: 咱们就用其中的一个给他题题词———飞骑而下。第二句呢?

生: 我是把两个词合在一块儿,身栽瓶碎。

师:我们俩是知音。的确,可以这么合一合。那第三句呢?

生1:我觉得第三句应该是飞向满屋。

生2:险些擦上。

师 :行啊 ,可以用你 的 ,也可以用瓷片飞过。第四句大家一起说,叫———

生:如淋急雨。

师:好啊。第五句可有难度了。这个场面叫———

生: 我是把几个字结合在了一块儿,桃枝迎插。

师:这个真有意思,抓得很好,叫迎插。是的,我看到也有几个同学这样写。有意思。你看, 整个这么长的文字中藏着五个画面,叫———

生:飞骑而下、身栽瓶碎、瓷片飞过、如淋急雨、桃枝迎插。

师: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的,怎么表现放 胆去闹的 画面的 ?你挑一个画面谈谈。

生:我想说的是第五句话,他说再看爸爸, 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刚才爸爸还对自己改变了印象, 但因为他闯了一个大祸, 所以他爸爸就像老虎一样,有些凶狠,还有些恐怖 ,像要把他吃了一样瞪着他。但是他把大瓷瓶打碎了, 一枝开花的小桃 枝还插在 爸爸的头上,爸爸当时很严肃,但是头发上还插了桃枝, 他爸爸连桃枝都没有发现, 就板着脸看着自己的孩子。

师: 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特别有意思,都笑了。刚才我记得也有同学对这句有疑问。就读读这一句。你们想想,爸爸平时是怎么样的?

生:平时就比较严肃,但现在非常生气。

师:严肃的爸爸,此时如此生气,像老虎一样瞪着,还有迎插,所以现在看着爸爸,他觉得非常———

生1:滑稽。

生2:搞笑。

师:从这里我们感受到,放胆去闹可不一样哦。那带进去读读。

生( 读) :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 : 把这个画 面展现在你脑 中 ,我们也送 进去。再 看爸爸———

生( 读) :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瞪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谁还能说说?

生: 我可以从第一句话的“呜呀呀大叫一声”看出来 ,因为他平时在家里的时候, 他爸爸那么严厉, 他肯定不敢大叫一声闯进客厅, 所以我觉得他这次闹得有点过分了。

师: 他关注了一个声音,呜呀呀。仔细 找找 ,这里面的 声音还不少啊 ,除了呜呀 呀还有什么?

生:叭、哗啦啦、哎哟。

师:连起来读读。

生:叭、哗啦啦、哎哟。

师:我能把这些声音拿掉吗?

生:我认为不能拿掉,因为拿掉描写声音的词后不生动,让人感觉他不是特别地放胆去闹,只是小小地、出格地。

师:听明白了吗? 有声音更有画面感,那就听你的,把声音送进去,请你来读一读,读到声音的时候,咱们一起来。

生:( 齐) 下午……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

师:掌声送给自己。就是这样,语言就是画面,让我们好好感受放胆去闹。

三、思辨升华,拓展阅读

师: 难怪冯骥才会这么写,“从这事, 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

生( 齐) :从这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这便是所有孩子都盼望过年的更深一层的缘故。

师:读到这里,你说说祖传的经验是什么?

生:祖传的经验我觉得应该是很多小孩儿过年时放胆去闹,闹到疯了,就受到惩罚的经验。

师:他还没明白,需要同学帮助一下。什么叫祖传的经验?帮帮他。

生:祖传的经验就是祖宗传下来的经验,过年这几天,孩子们就可以放胆去闹。

师: 听他回答我知道了,那叫祖宗传下来, 几年是这样,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都这样。一年之中———

生( 齐) :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师:我明白了,那爸爸、爸爸的爸爸, 小时候也是这样子的吧? 一年之中———

生( 齐) :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师:听了你们这样读,我似乎明白了,那爸爸、爸爸的爸爸,小时候正月初一如果打碎花瓶的话,过了正月十五就会怎么样?

生1:被狠狠地惩罚,新账旧账一起算。

生2:我觉得可能会被死揍一顿。

生3: 还会把花脸撕碎,加倍算账。

师: 所以, 冯骥才接着写道———

生( 齐) :当然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算账。

师:有限的自由,还得勒着点自己,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那有限的自由里,为什么要勒着自己呢? 难道“我”错了? 究竟是谁错了呢? 小组讨论讨论,注意利用你们的学习单。

( 小组讨论)

师:小组里很热烈。我们一块来分享。

生1: 我们组有两种意见。一个是“我”没有错,爸爸错了。我认为,“我”和爸爸都有错 。“我”错了,是因为虽然爸爸没有提醒“我”,但“我”放胆去闹也是我的不对。爸爸不对是因为就算再严厉,也不能死揍一顿。

师:我听着似乎有点道理。

生2:我们小组一致认为爸爸没有错。因为爸爸和妈妈给了你一个范围去闹, 给客人表演,一起来高兴高兴,但是爸爸妈妈没有支持你去犯错,支持你去闯祸。既然打碎了一个大花瓶,就一定是有错的。因为是打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爸爸妈妈没有允许你去打碎。所以我觉得孩子有错,爸爸没有错。他打碎了可能是在市面上卖几十万、几百万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是花重金买来的,或祖传的,这个玩意儿打碎了得到的应该不是一点半点的惩罚。所以我觉得爸爸没有狠狠地把他打个半死都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师:看来你平时是一个乖儿子。还对家里的花瓶做了理性的估价。你同意吗?

生3: 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我”是对的,因为在这几天里家长并没有提醒我不要这样放肆, 而且在文章中也说到了,爸爸对“我”另眼看待了,证明家长是支持“我”的,支持“我”去演花脸, 好得到客人的掌声,来招待客人。

师: 多会从文本里找理由啊,你看爸爸开始的时候另眼相看,妈妈还夸“我”呢,没给“我”提醒,有道理。你呢?

生4:我觉得“我”和爸爸都没有错,因为过年这几天可以适当地闹闹, 平时都是很拘谨的,唯有过年这几天可以开心地玩。爸爸也没有错,如果天天这么放肆的话,那真的管不了了。

师:我知道大家还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其实听到这儿,我也觉得对于儿子来说,童真是没有错的;对于爸爸来说,成人有规,他也没有错。我想,争论也罢,说也罢,聊到这,你也一定想表达,无论是对文中的“我”、爸爸,还是童年。拿起共学单,写下来。

( 生写)

师 : 来 , 咱们一块 来交流交流。

生1:我想对爸爸说,我们固然会犯一些错误,可是童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珍惜童年这真实和充满快乐的时光。

师:理解是一种幸福,被理解也是一种幸福。

生2:我想对童年说,童年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阶段,它是自由和快乐的,是游戏的天堂。

师: 说得多好啊, 有哲理!“游戏的天堂”,还有人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生3:我想对爸爸说,童年一去不复返, 却有很深的回味,留下快乐比留下痛苦好。

生4:我想对“我”说,童年是一个重要的阶梯, 不用害怕闯祸, 这只是童年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师: 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谢谢你们, 你们用小读者的方式, 读懂了冯骥才爷爷的心,其实, 冯骥才爷爷就说过这样的话。他的写作就是———

生:人为了听见自己的心才写作。

师: 冯骥才爷爷作为画家,他还有一句话———

生 :为了看见 自己的心 才画画。

师: 插图是课文的眼睛,插图也是文章的眼睛。知道吗? 冯骥才爷爷也为《花脸》画了一幅图,他自己的画,想看吗?

生:想。

师:题目就叫《寻觅》 ,那他又在寻觅什么呢?

生1:寻觅童年。

生2:寻觅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

生3:寻觅快乐。

师:真好,原来语言与画面之间共同的通道就是———

生:儿童。

师:就是———

生:自由。

师:多好啊,同学们,原来自由、快乐就是儿童的解读,就像巴尔扎克说的那样———

生( 读)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 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师:一起读,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

生:一股强烈的欲望。

师:这强烈的欲望,不就是你们想展现的自由、向往的自由吗? 小说《魅力》、电影《美丽人生》 又是怎样展示童年,带给我们对童年怎样的思考呢?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童年的思考走出课堂。同学们,下课。

【评析】

播下一粒“留住童年”的种子———观《花脸》课堂教学所感

从教师到教研员, 从中学到小学,从农村到省城到京城,始终站在课堂里的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诠释着她所主张的“生长语文”的核心理念 : 在生活化 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中,整合课内外资源,构建“言”“文”共生的生态课堂。

这节《花脸》首先体现出的是王老师对于语文学习规律本身的尊重,那就是什么样的文章便还它什么样的味道。身兼画家和作家的冯骥才,其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画面感,其绘画与文学在散文里得到了无痕的融合———满篇语言都是画面。《花脸》可以看作是关于“童年 ”放胆去闹的连环画:画面里色彩渲染的英雄凛然正气,画面里线条勾勒的小男孩的神气与父亲的滑稽。然而,画面与文字的联系该怎样让学生体验到呢?王老师特别擅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以体验, 学生通过看插图、听音乐、朗读、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文本的世界与个人生活的世界建立联系,体验到冯骥才用自己的如花妙笔,不仅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画面,更隐含着作者对童年的思考。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语言、思维与精神共同成长,从而创造出“言”“文”共生的课堂。

“言”“文”共生的课堂,需要学生自主体验、自我生成,切忌生硬灌输。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乐于探究,实现生长?质疑,以及由质疑所引发的顺学而导可以说是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教师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疑问,并将学生的疑问恰当整理、分类处理,选取学生质疑比较集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共学环节的主问题。这样的设计,将传统语文课上教师以自己提出的核心问题占据课堂的方式彻底颠覆。同时,对于除了核心问题以外的学生的其他问题,王老师避免了只问不答、有问忘答、问此答彼的弊病,将其编织在教学过程的适当环节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解决的是自己和同学提出的真问题,于是语文的学习便成为创生意义学习,而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童年的课堂。

特别是到清华附小之后,王老师受清华附小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影响,开始深入地思考自己课堂的走向。于是,“情感·思辨”成为她课堂的主线。课堂上随着文章的理路,学生感受到童年的情趣与无奈。同时,教师由学生的发言和质疑引发的追问:“那有限的自由里, 为什么要勒着自己呢? 难道我错了? 究竟是谁错了呢? ”激发学生无限的关于童年的思考:自我的与他人的、昨天的与今天的、实在的与想象的……学生 在对于儿 童与成人 、自由与约束的思辨中达成了与儿童世界的互通、与成人世界的和解。

3.《翠鸟》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三

师:好,顾老师今天非常欣慰,因为我看到了大家听课的时候特别是听别人读课文的时候,习惯非常好,听得特别认真。好,我们回想一下,刚才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课文围绕翠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外形。

师:谁能说得完整一点?

生:写了翠鸟的外形。

师:对了,我们说话要说得完整,还有吗?

生:翠鸟的活动。

师: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还有吗?

生:还有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师:课文先写了——

(生齐答)

先写了翠鸟的外形,再写了翠鸟的活动,最后写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当中,哪一自然段,写的是翠鸟的外形啊?一齐说。

生:(齐)第一自然段。

师:没错,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首先老师请大家把书拿起来,请你放声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第一自然段写了翠鸟的哪些特点?好,开始,自己先读。

〔评点〕

教师指名试读课文以后,立即引导学生讨论文本围绕翠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从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沥青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本梗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能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严格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随后,教师不露痕迹地突出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并交待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做有利于可是目标的达成。

〔片段2〕

师:好,大家表现得真好,说明大家语感很强。同学们,翠鸟鸣声清脆,羽毛颜色鲜艳,实际上呀,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鸟,(出示鸟类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选其中的一种,想一想,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介绍其中的一种鸟。有鹦鹉、燕子、猫头鹰、啄木鸟、鸳鸯、鸽子、丹顶鹤、白天鹅、乌鸦还有企鹅。谁愿意来试一试,说不好也没关系。

生:鹦鹉喜欢停在稍稳的树枝上,嗯,一双灰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树枝,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小嘴巴红红的,眼睛小小,非常可爱。

师:好,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好不好?她是我们班老师认为勇敢的人,不过,你们可以不仿照课文,再介绍其中的一种鸟类。好,谁还来,你来,可以和课文说得不一样。

生:我要介绍企鹅。企鹅它的肚子白白、胖胖,很像我。(众笑)

师:很像你和你一样可爱对不对呀?

生:它披着一个黑色的斗篷,嘴巴尖尖

师:好,斗篷用得好,课文当中用了外衣,他用了斗篷,这就叫做学以致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

生:啄木鸟,啄木鸟喜欢停在树干上,头小小,嘴巴尖尖,它的颜色不怎么鲜艳,别看它的颜色只有白和黑色,它可以在树干和白云之间穿梭,其他动物不容易看见,它喜欢停在树干上,因为它喜欢在树干里捉一些小虫子填饱肚子。嗯,好,说得太流畅了,句子通顺,而且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老师再给你加一句,啄木鸟被称为“森林的医生”。

师:同学们,看到文章中的彩页了没有?这就是翠鸟。刚才我们观察了这一组小动物,大家选了当中的一种,在翠鸟的在插图下面,请你们仿照课文当中的描写,写一写其中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一句话行,两句话也行,老师看谁写得好。

(生写)

〔评点〕

学生熟读理解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了这一段。在此基础上,顾老师适时地映出鸟类图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运用今天学到的表达方法介绍其中一种鸟。这个教学环节的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是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明白了写一种鸟要写出它的外形特点,观察和表达都注意顺序;二是激活了学生关于鸟的知识储备,诱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介绍出来。

从学生的表达来看,先是仿照课文的表达顺序说,但也不乏个性用词,如运用了叠字

“红红”“小小”。后经教师点拨,学生便洒脱自由地表述出来,一句“很像我”,发自肺腑,幽默而有风趣,真是妙不可言,引发了全场笑声。此时,顾老师的教学机智令人感佩,他睿智地说:“很像你,和你一样可爱,对不对?”这就将极易导致尴尬的场面迅速化解为教师对学生由衷的赞赏,从而更激发了学生流畅地、富有个性的表达。

小练笔,是顾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教师让学生在课文插图下面,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由于有众多学生的说作为铺垫,思路已经打开,学生书面表达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更何况教师要求宽松,激励的举措也到位,相信学生一定给大家一个惊喜。

(顾晓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街第一小学教师

4.《秒的认识》教学案例及评析 篇四

董干镇新寨小学 杨 艳

背景介绍:

绿色食品,人们放心吃,因为它纯天然,无毒副;绿色建材,人们放心用,因为它环保无毒,对人体无污染;绿色教学,即将生活时尚寓于教学领域,就是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的环境中,顺着学生自然的天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的一种教学。而兴趣并不是生来固有,也不是想当然就有的,这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巧妙设计和运用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多媒体与教学高效整合,为数学课堂营造一抹绿色,增添盎然生机。案例描述

师:随着时光老人的脚步声,我们来到了公元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我国航天史上又传来了一个重大喜讯,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是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师:谁还能具体说说? 生1:是“航天一号”。

生2:他说的不对,是“嫦娥一号”。

师:你说得真好,就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飞天成功!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师播放课件,共同感受飞天成功的场面)

当视频出现卫星发射倒计时的场景时,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伴着画面进行10秒倒计时。

师:随着“10、9、8、7、6、5、4、3、2、1”的口令,“嫦娥一号”卫星点火发射成功了,那么这些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这些数字表示的是秒。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秒”,学习“秒的认识“。(板书课题)案例评析:

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语言、文字、动画、视频和声音等表现形式可以使抽象变直观,呆板变生动,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适时、适宜、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就营造了一个生动、清新的绿色数学课堂。

(1)创设绿色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乐学的欲望。愿意通过与多媒体的交互式对话,接收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从而自然引入新课,本课教师在开课之初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声影共存的壮观场景,让学生自然而主动地走进了“秒”,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了课堂学习的情境,走进生活中的数学。

(2)创设绿色的问题情境。

“学习自疑问开始”,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的,因而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教师在倒计时结束后,追问其中数字表示的是什么?给学生的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清晰地体会秒,利用多媒体最强烈的动态变化,刺激学生的知觉,真实地感觉到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从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

(3)创设绿色的应用情境。

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限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而多媒体教学却具备这方面的长处,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创设绿色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节,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仿真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重现”,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创设绿色的情感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光*教师的反复说教,难免显得有些生硬,效果未必有预设的好。如果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感情境,本课教师就充分利用了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场面的教学资源,既让学生充分感知了秒,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人成就,也激发了学生以自己为中国人而自豪的爱国情感,没有枯燥说教,在潜移默化中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教学活动设计及评析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食品和饮料的词汇;

2.理解“in good health”短语,教会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3.学会用“but” 连接两个简单句;

4.运用所学词汇和“but”的用法练习写作。

学习活动

1.情景导入

学生分为水果组、肉食组、蔬菜组、谷物组、饮料组,列举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或了解的食品、饮料的词汇

读、记本单元和学生所列举的词汇

2.知识新授

学生进行食品、饮料词汇的分类,列举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对可数名词进行复数变化。学生区分健康与非健康食品。

学生通过听力练习,判断符合课文原意的正确句子。通过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学生做说和写的练习。

3.情景操练

让学生按短文原意改正句子。

学生阅读以下六篇文章,并回答相应问题。

Killer tomato

Delicious food and healthy vegetables will keep you well Halloween---Pumpkin Lanterns Street food not good Rice for the world Saying “thank you” 4.情景回归

学生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评选最佳发言人。案例评析:

6.吹气球比赛作文教学案例及评析 篇六

—— 白琼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作文指导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场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在课堂上设计了玩游戏的活动,试图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参与过程中体验快乐,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创作出更富有个性、有着独特感受的作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赛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关注自己的独特体验,将见闻、感受表达具体,抒写童真、童趣。

3、培养学生充满自信、沉着冷静的心理,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学准备:奖牌、哨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游戏

师:我知道大家都十分喜欢玩游戏,谁能说说玩游戏时的感受。生:玩游戏时,心情愉快,而且很放松。生:玩游戏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师:原本玩游戏的好处还真多,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吧!生:好!(高兴)

[评析:抓住学生好玩的天性,为学生提供一次游戏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玩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明确规则,玩学相长。

师: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叫(老师吹气球)生:吹气球比赛,很简单。生:我一口气能吹十几个。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比赛信心十足,但为了使比赛公平公正,我们要制定一个比赛规则。

(出示比赛规则)谁愿意读一读。

一分钟以内吹气球,大小要超过示范气球,吹得最多的是吹气球大王。第一关,小组对决。小组内选手进行比拼,评出第一名。第二关,巅峰对决。每小组第一名获胜者进行对决。

[评析:吹气球比赛本身比较简单,为了使游戏更具公正性和教育性,让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则,让他们在兴趣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玩学相长。]

三、巅峰对决,观察体验

师:比赛分为三组进行,有请第一组选手闪亮登场,希望大家在为他们加油、鼓励时,不要忘记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记录自己的感受。

(哨响,比赛开始,拉拉队员高兴地喊着“加油”。经过一番混战,产生了小组冠军——卢晓冬)

师:(走到晓冬身边,举起他的右手)第一组的冠军是晓冬,他不愧是吹气球的高手,一分钟共吹了15个。恭喜他!((掌声„„)

师:(面对被陶汰的选手)失败乃成功之母,虽然你们没有机会了,但其它同学还有挑战的机会,请好好总结一下得失给他们一句忠告。

选手1:要一鼓作气。

选手2:其实不用想得太复杂,思路一定要清晰。选手4:千万别犹豫!

师:刚才的比赛令各位激动不已,各位选手的表现也令大家佩服。请你们说说自己看到的比赛场面,注意说出选手的动作、表情、还可以说出自己的感想。

生1:第一组的比赛精彩极了,只见周芷晴神气十足地走上台,老师一声哨响,她马上鼓起腮帮就吹,一个,两个„„十个,时间到,她一分钟吹了十个,获得了小组第一,她高兴得手舞足蹈。

生2:轮到我上场了,我的心怦怦直跳,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听到同学们的加油声,我深呼吸了一下,平静了下来。心想:我能吹好吗?老师一声哨响,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对着气球呼呼地吹起来。可是,气球就是不听使唤,怎么也不鼓起来。时间到,哎,我的气球才鸡蛋大小,我垂头丧气地走下讲台。

生3:„„(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都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相信大家在第三关的比赛中会有更好的表现,预祝大家闯关成功。[评析:教师适机引导学生总结比赛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为下一关的游戏作好准备,让学生关注自身体验,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四“颠峰对决”,深化体验

师:(吹哨)第二关“颠峰对决”现在开始,有请各小组冠军上台比拼。

(选手上台比拼)

(哨响,比赛开始,选手们个个摩拳擦掌,一争高低,拉拉队员高兴地喊着“加油”。经过一番混战,哨声一响,比赛结束。)

师:今天的冠军已经产生,她就是巾国不让须眉的李权星同学(颁发奖牌,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紧接着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各位记者发问。

记者:请问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冠军:很高兴,有些不知所措。

记者2:你还会接受别人的挑战吗?你怕丢宝座吗?

冠军: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真的被人取代,我还会继续努力迎接新的挑战。

(掌声„„)

(师宣布比赛结束,掌声再次响起)

[评析:随着活动推向高朝,学生的热情一次次地被点燃,体验也一次一次加深,获取了更多的写作素材,为下一步表达作好了辅垫]

五、自主命题、自由表达

师:比赛结束了,我还意油未尽,你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刚才同学们当了一回像模像样的记者,如果让你写一篇报道你会写些什么?写得好的还有机会发表。

生1:我想重点写一写李权星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今天的新擂主。生2:我想以一名观众的角度,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生3:我想采访一些选手,然后写下他们的心路历程。„„„„

师:很好,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不同角度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自主选材,自主命题,自由写作)总评:

这堂课犹如一部精彩的功夫影片,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激烈的闯关比赛,满足了孩子们的视觉冲激。哨声、鼓声、呐喊声满足了孩子们听觉冲激。同时让他们成为影片中的功夫明星,比试高下,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内心需求。本课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源于生活,快乐写作。生活五彩缤纷,多彩多姿,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学中,教师选择孩子们在生活中喜欢的吹气球作为教材,设计了游戏比赛的活动,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学学会品味生活,感受生活。

2、比赛激趣,体验表达。利用吹气球比赛这一生动的游戏,设计了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自动观察、乐于表达。在比赛中教师要求学生“观察选手的动作、表情”并注重自己的独物体验感受。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赛的得失”“给队员一句忠告”。在学生有一定的观察体验时,及时引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由于沉静在比赛的兴奋状态,所以表达自然流畅,独到精彩。表达能力自然也有所提高了。

7.“认识圆”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七

片段一:说圆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圆形物体。如果让你把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按某一种特征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

生:四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另一类。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1:四边形、三角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曲的。

生2:四边形、三角形有清晰的角、圆的边是曲线,没有角。

生3:四边形、三角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师: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圆形物体。

生1:车轮是圆形的。

生2:硬币是圆形的。

生3:钟面有圆形的。

生4:桌面有圆形的。

生5:校园中的花坛有圆形的。

生6:广场上的喷水池也有圆形的。

师:同学们说了许多与圆有关的物体,事实上我们是说不完的。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刚才“说圆”的时候,有的同学用了“有”,有的却用“是”,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答略)

片段二:画圆

师: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并说一说是怎么画的吗?(学生动手画。)

生1:我是用一个圆柱体摆在纸上,再用笔沿着它的底面画一圈,就画成了一个圆。

生2:我是借助硬币来画圆的。

生3:我是用直尺上的圆圈来画圆的。

生4:我是用圆规来画圆的。

师:(展示学生作品)比较一下,怎样画才画得快,画得好,而且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可以按需要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教师先让学生用圆规试画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圆规画圆(边画边讲解“要领”):把圆规的两脚分开,用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另一只(带笔尖的)脚绕着这个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了一个圆。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

片段三:折圆

师:把在纸上画好的圆剪下来,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

(学生动手操作。)

师:折过几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生1:每折一次,圆上就多了一条折痕。

生2:反复折几次后,这些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

生3: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生4: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生5:所有的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生6: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然后再想一想,画一画,量一量,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有多少条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画、量。)

生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我发现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生2:我发现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生3:通过测量,我还发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即,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也就是d=2r。

师:通过画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生4:画圆时,固定的点就是圆心,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生5:画圆时,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生6:圆的大小还与圆的直径有关,直径长,圆就大,直径短,圆就小。

师:折圆的时候,同学们发现所有的折痕都经过一个点,你会解释吗?做过第58页“做一做”后,你一定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完成“做一做”)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本节课教师就是依据《标准》的基本理念创设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主要突出了下面几点。

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在学生对圆的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四边形、三角形等已知图形的对比分析,初步认识直线形和曲线形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了由“直”到“曲”的自然过渡和迁移。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3.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本节课教师努力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动手操作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思考、交流与探究,从而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在归纳整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探索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逐步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8.《画风》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八

师:要学好这篇课文,字宝宝告诉我们,首先要认识它们。你们看字宝宝来了,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屏显,生读)

sògtāOchéndānzhàoyìxiǎn

宋涛

显师:读得响亮,读准了字宝宝的音。字宝宝很高兴,它们又请来了一些朋友,也想和你们交朋友。(屏显要写的字,生默读、同桌练读、齐读)

dānxǎ6ngānchénwǖhǖzhǎzhuànyìsītāoxié

丹显杆陈乌忽眨转艺丝涛斜

师:要和字宝宝交朋友,光会读它们的音还不行,还一定要记住它们的字形。谁能告诉我,你知道哪些记字方法?

生:我把它分开来记,还有一种和其他字比较记。

师:这是比较法,看来你是个会积累的孩子。

生:如果一个字有偏旁的话,可以把一个教过的字换偏旁来记。

师:这是熟字换偏旁法。

生:如果是形声字,可以想个小口诀记住它。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记字的方法有很多,请你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宝宝。(学生交流)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些字宝宝吗?都在哪里见过?

生:我看见过红绿灯的“杆”字。

生:我喜欢吃的乌梅的“乌”,就是今天学的生字。

生:我去逛超市,在卖电器的地方,看到“显示屏”,“显”就是我们今天黑板上的生字。

师:是啊,这些字宝宝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的孩子,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它们。

师:现在字宝宝想考验大家,把拼音小帽摘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生指读、纠错、齐读)

师:现在有一个字宝宝遇到了困难,(出示:艺)它想回家,可是找不到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我们先来看看字宝宝的家在哪儿?(出示:田字格)

师:要安全地把字宝宝送回家,我们要观察字宝宝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送字宝宝回家的时候,我们要一笔一画地去送,不然,字宝宝在家里待的位置不同,它会很不舒服的。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艺”字的笔顺是什么?(生说笔顺)

师:我们伸出右手食指一起来书写“艺”字。(书空,屏显笔顺)

师:写得真好。老师请大家注意了:这个字宝宝是上下结构,上边草字头,下边的横折弯钩在写的时候,这个折一定要向左倾斜。(师范写)

师:轻轻打开书,把“艺”字写两遍,要注意写字姿势。(生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点评】识字教学的一般规律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练习书写。教师把识字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并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把抽象的文字与丰富的生活结合,初步感受“生活皆是语文”的道理。

师,小朋友写得很认真。这些字宝宝们来到了课文中,让我们打开书,轻声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中写了谁在画风?(生轻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字在课文中读什么?(边说边板书:杆gǎn在这个读音上画了一个方括号)它还有一个读音,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gǎn。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在我们今天的课文中读旗杆(gān)。还有这个笔杆就是(gǎn)(师拿起铅笔示意)

师: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写了谁在画风?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教师板书)

师:他们都画了些什么?是谁先画风的?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最先画风的?画了什么?

生: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上面有一面旗,旗被风吹着,所以在飘。

师:赵小艺真聪明,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给画出来了。你能画画赵小艺画的旗子吗?(指名上台画旗)

师:画得真好。看!红旗被风吹得飘起来了!在赵小艺的启发下宋涛和陈丹画出风来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他们画出什么样的风呀?谁到黑板上来画一画?(指名上台画)

师:看他们画对了吗?陈丹画的什么?

生:小树被风吹弯了。

师:宋涛画了什么?

生:他画了一片乌云,乌云下着雨,雨是斜着的,因为被风吹斜了。

师:因为有了风,才有了这样的景物。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和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是有关的,当我们看到飘动的红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小树和斜斜的雨丝时就能感受到风。

【点评】在想象的世界里,孩子以他特有的经验和个性化的感悟将文本语言化为具体的画面,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文中词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实现了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师:请小朋友分组找一找,用你们最喜欢的线条或符号把文中三位同学说的话画出来。(生读书圈画)

师: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课文吧。(师生合作,师读叙述部分)

师:刚才,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小朋友说的话,从他们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了风。现在老师出示一句话,我想请小朋友在这句话中找到能让你看到风的字。(屏显句子: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生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了风?

生:飘。

师:既然这个字能让你感觉到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能说说在什么现象中感受到风?

生:云飘走的时候我看到了风。

生:我在小区里看到草被风吹得弯下腰来。

师: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我们就能看到风。下课后请小朋友走进大自然,用你们的慧眼去寻找风的足迹,并画一画风。

【点评】课的结束不等于学习的终止,而应成为新知识的发源地。课堂向课外延伸,从学校走向自然,意在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教室,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本课教学实录由徐琴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乔炜节选)

9.《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篇九

恒涛双语实验学校 宋美丽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具准备:直尺、软尺、卷尺,小棒、长短纸条。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由阿福做新衣的故事引出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http://wenku.baidu.com/view/1bd59f7b168884868762d6ca.html?from=rec&pos=2&weight=44&lastweight=25&count=5 师讲故事:过节了,阿福想做一件新衣服。裁缝师傅叫来他的徒弟一起帮阿福量上衣。徒弟记录好了上衣的尺寸。阿福走后,徒弟学着师傅的样子,很认真地在布上量着,做起了新衣。过了几天,阿福来穿新衣了,可是新衣服在他身上又瘦又小,师傅伸出手来量了量,责怪徒弟:量的时候明明是3拃,你怎么做成了2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同位讨论,相互交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板书:厘米(cm)

(点评: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的特点,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入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主动参与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自主探究,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互相说一说有关尺子的知识。(点评: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有关尺子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展开的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找出刻度尺上的1厘米,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从刻度尺上找到还有哪一段也是1厘米,感悟1厘米的长度,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在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学生用手指比划、体验、感知1厘米的长度。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先在小组中交流,再汇报。(3)感知几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刻度尺上找到几厘米的长度,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点评: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划比划,找一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一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初步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2、巩固练习:

小黑板出示:看图,说出所量物体长度。(1)钉子的长度

(2)从断尺上找出4厘米、7厘米的长度。

学生独立观察,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小结。

三、实践操作,应用提高。

1、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尺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拿出准备好的7厘米小棒,让学生先估计它的长度,再自己动手测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展示有些学生的错误并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1)尺子没放直(2)没有对准0刻度,提醒学生在测量时注意。

师板书:

放平

对准(对直)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长一短两张纸片,先估一估长度,然后再比较一下估的与实际测量的数据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同位合作,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一人测量,一人负责记录,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点评: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有意识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进一步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测量,给予学生充分参与测量活动的机会,体会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反馈矫正

和学生玩闯关游戏:

第一关:4题:量一量线段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结果,组内交流。

第二关:2题:测量填空。

目的是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起点量得的物体的长度。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并说明原因。

第三关:3题:先估一估再测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测量,同位交流。

(点评: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性强,注重了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测量,引导学生先估后量,注意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找出误差,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五、拓展思维,巩固新知

提出问题:阿福还想做一顶新帽子,你能帮他量一量吗?小组内讨论自己的做法。

介绍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尺子,如:可以测量曲线的软尺,可以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卷尺,可以测量土地或路程的皮尺,用来画图的长直尺,也叫米尺等。

(点评:问题的提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感受到测量工具及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化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化。)

六、全课总结。

学生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所学、所获。

总评:

一、学习生活化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认识厘米》是小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在这个阶段,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教师没有特别设置情境,而是直接采用了课本中的情境图,一个生活化的故事导入,学生积极思考由故事而产生的矛盾:在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最后又用学到的知识回到实践中,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学生经过自己探究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印象最深刻的。在学习测量的方法时教师让学生先测量,后讨论,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探究思考要正确测量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一次测量小棒时,学生也许会出现错误的测量方法,第二次测量纸条时,就基本上不会出错,为以后正确测量任何物体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产生不同意见的时候,让学生小组内解决问题,找出更好的方法。

三、在操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也占据一定的地位,教师注重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增强他们的估测能力。本节课在每次测量时,都尽量让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先估一估,然后再进行测量,这样学生就会在正确测量的数据和自己估计的数据之间有一个比较,也就会估得越来越接近正确数据,在对照中积累经验。

10.《静夜思》古诗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十

一、复习旧课

出示学习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习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

1、学习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 --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 表示日, 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习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习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习。)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师点拨,分析“望”的`字理。)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望”读下面“王”的音。

生2:它也读左上角“亡”的音。

生3:那右上角“月”是它的形旁,它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月亮离我们较远、较高,所以“望”有看的意思,它指向高处、远处看。

生1:老师,这句诗中“望”可以换成“看”吗?

师:你们说呢?

生1:我认为不可以,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师:你用“看”造一个句子行吗?

生1:我正在灯下看书。

生2:我知道了,“望”指向高处、远处看。“看”指看矮的、近处的东西,所以不能换。

师:非常正确。李白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1:他一定觉得自己很孤独。

生2:他肯定想念好的妈妈。

生3:他想快点回家。

……

师:你会读这句吗!

生:这一句语调要有一种孤独感,语调要低沉。

师:你们还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最后一句写什么?意思是(略)

生2:看到圆圆的月亮李白想到了故乡。思念起故乡的亲人。

师:这时李白想对亲人说些什么?

生1:李白说“亲人们,我一个人在异乡很孤独,很想你们。”

生2:他会说“八月十五真想和你们一起唱歌饮酒。”

生3:他说:“要是有一只鸽子,能把我的思念带给你们就好了。”

……

师:八月十五你们是怎么过?

生1:我们拿着月饼,点着灯笼全家人到楼顶赏月。

生2:我们家看电视来欢度八月十五。

生:……

师:你们知道边防战士是怎么过的吗?(进行思想教育)

生1:他们仍守卫着祖国,他们精神令人敬佩。

生2:他们太伟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师指导读:用低沉语调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全诗)

三、给诗谱曲

师:我国诗人很了不起,他们写诗非常注重押韵,每一首好诗,都可以谱成一首歌。现在请大家听老师唱给大家听。

(师自己谱曲演唱)

师:好听吗?(好听)你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歌曲的旋律给这首歌谱上曲,然后把它唱出来。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1:我们用《黄鹂鸟》给它谱曲(生唱)

生2:我们用《刘三姐》旋律给诗编歌。

生3:我们用《中国功夫》来唱这首诗特别好听。

生4:我们可以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生5:我们用《采草莓》这首歌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

四、背诵课文

1、齐背、分组背、指名背。

2、课后找李白诗。

五、自评

1、字理教学不光运用在识字教学,也能运用在阅读教学,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文中我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字理分析,突出了字理教学,并运用在品诗中。在品诗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字形,找出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字理,理解并能正确运用词语。提高了识字的“质”。

2、突出了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素质教育最主要是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文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如小组讨论形式,自学这些设计都是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我还注重调动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参与。如学习课文时注重运用存疑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自学三、四行诗时,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为他们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3、有创新、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1.班会活动案例及评析 篇十一

[关键词]班会 案例 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109

[教育目标]

[认知目标]强化班委对“班级干部”的认识,树立班委的威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行为目标]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共同进步。

[情感目标]通过班委表扬自己分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1.请班委根据自己分管的工作写一份总结汇报。

2.请每个学生提前一周,寻找一个适合的“学习榜样”,并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一句表决心的话。

[活动过程]

活动一 全体班委依次汇报自己的分管工作(15分钟)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班长小明。近一年来,在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在班委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七年级9班这个团结的班集体。下面请各位班委分别到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分管工作,大家欢迎!

团支书:大家好!开学至今,我们七年级9班积极响应学校团总支的号召,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2015年11月,学校团总支邀请了一批考入重点高中的校友,给各班的团支书作了学习经验方面的介绍,后来我在班级进行了汇报,使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有了一些改进。2016年1月,学校团总支组织全校师生给我校患重病的留守儿童捐款,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共筹集爱心善款XX元。4月,我班的小红同学在平安小区车库拾到了一部高档手机,主动交还失主,而且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失主非常感动,他几经周折,才确认小红是我校学生。为此,小红同学被学校评为“学雷锋的好少年”,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同学们,我希望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体育委员:大家好!在这大半年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学校第三十八届运动会。开幕式过后整整一上午,我们班一分没得。大家捶胸顿足,情绪低落。班主任对我们说,后面的比赛中,有很多是我班强项,大家只要齐心协力,知难而进,一定会有好结果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家情绪激昂,拉拉队扯开嗓子为运动员加油助威,运动员们更是无所畏惧,拼尽全力。两天半的运动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结束了,我们以75分取得了学校团体总分第三名。下面我再说说我班存在的不足,那就是课间操比较散漫,我提议大家向7班学习,他们不但集合的速度快,而且动作也特别规范整齐,当然对于动作要领我们还需要利用体育课加强练习。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

主持人:刚才各位班委总结得非常全面。我们要发扬成绩,克服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下学年以更好的成绩向家长、老师汇报。

活动二 寻找身边的榜样(30分钟)

主持人:请大家按照小组依次起立表决心和说出“我的学习榜样”。

小娟:每个人对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憧憬,我也不排除在外,但是我只是有想法没有行动。从今天开始,我要改变自己,请大家相信我。我的学习榜样是小芮,她学习勤奋,而这点正是我最缺乏的。

小志:对于小龙、小宁同学,在小学我们就是好朋友,但是在学习成绩方面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们。现在,我已经下定决心,不再畏惧困难。我学习的榜样是小龙,因为他的英语好。当然,小宁,希望你也能多帮助我,谢谢!

小颖:“马虎”让我考试常常失败。常言道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细节决定成败。我的学习榜样是小睿同学,她做题认真,我要向她学习。

主持人:还有两个月就要期末考试了,让我们珍惜时间,发奋努力,给自己、老师和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家齐唱班歌,结束。

[评析]

通常的班会活动,不是“告状式”就是班主任工作小结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其不利,也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让每一个班干部汇报自己分管的工作,可以增强班委的责任意识,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班级目前存在的成绩和不足,这有利于开展以后的班级工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由于这一形式涉及班级各个方面,因此它能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某些方面优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设计“我的学习榜样”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班上树立学习目标。用“我的学习榜样”替代“我的学习竞争对象”,把竞争式转变为合作式。这不仅能在班级中强化“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向他人学习、合作学习等良好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12.《望天门山》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十二

师:先来认一个字。( 出示甲骨文 )

生:人。

师 : 你们异口 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大”字,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 于是字义引申为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

生:( 恍然大悟) 天。

( 师板书:天)

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 出示甲骨文)

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 ( 板书:门)

师:( 出示甲骨文) 这个字很形象, 大家一看都知道是什么字,读———

生:山。

师:( 板书:山)连起来读———

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

生:天门山。

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这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师: 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天”“门”“山”这三个字中想到的,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 课件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 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 板书:望)“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 生自由读诗)

师: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谁来读?

( 一生读全诗)

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 ”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 一生读,速度较快。 )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 七字诗的停顿是二、二、二、一。( 课件出示画节拍线的全诗) 谁再读?

( 一生根据节拍线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 ,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 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 师板书:景)

师: 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生:就是长江。

( 师课件出示注释2:楚江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

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 师按照诗 的节奏用 手势指导生慢读, 生渐渐读出了诗的韵味。 )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生: 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

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

生:绿得像碧玉一样的水。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 ( 出示诗句) 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

生( 读)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

生( 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

生( 读)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生(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生:青色。

师:孤帆是———

生:白色。

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 指课题“望”) 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 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 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体会一下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 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 生静静默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是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是从“中断”“开”“东流”“ 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词看出来的。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1. 人山相望 ———山是山 , 水是水。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字的繁体字。( 课件出示“斷”) 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 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

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 课件出示“開”) 下部的“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生1:浩浩荡荡。

生2:来势汹涌。

师:这“断”“开”二字,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读的气势不够)

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

生(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 )

师: 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 男生读,很有气势。 )

师:全班,一起来———

( 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 )

师: 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

生:回。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回”字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回旋;回转,改变方向;返回。

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 说说理由。

生: 我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 我觉得是第三种意思,“返回”。

师:( 板画简笔画) 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

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再来读?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 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强调了“回”字)

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开”, 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

( 师生合作读)

2. 人山相融 ———山不是山 ,水不是水。

师: 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 读———

生:相对出、日边来。

师:什么叫“相对”? 这是一条楚江,( 指两竖排的学生) 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

( 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师: 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 与这座相对的?

( 生一一指出)

师: 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

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

生:太阳边。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 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奔向谁而来?

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就动起来了, 人和山水相融了。青山出迎,孤帆来临,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

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

生:天门山,你真美啊!

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 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

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 板书:情)一起读———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 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 ( 出示诗句) 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 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

生( 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 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 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

生( 读)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 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阔的山水来抒发。读———

生1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阔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 负、广阔 的胸襟 !读———

生( 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 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 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诗句,( 配乐) 读———

生( 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人山相悦 ———山还是山 ,水还是水。

师 :1000多年过去 了 ,( 课件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楷书) 天门山仍旧是静静矗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 师课件出示 :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阔、气势雄伟。请你读———

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

师:( 课件出示:碧、青) 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阔、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女生读———

生:碧、青。

师:( 课件出示:中断、开、回、出、来) 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 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

生:中断、开、回、出、来。

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课!

【评析】

《望天门山》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探究和施教,内容和教法似乎 都已成型 ,难有新见。但是王老师从科学的角度重新“探测”此 诗,不仅确认了某些解说, 并且开掘出了新意。

一、虽说“ 诗无达诂”,但解读诗歌还是要依据尽可能多的材料。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解读文学作品自然要尽可能地依据真实生活。王老师设计此诗教学, 首要的问题就是准确解读本诗的字词句。本诗虽仅四句, 但有些字词的解说不一, 妨碍了对全诗的合理解读。王老师尽力研讨落实这几处不同的解说, 甚至托我请教中国李白研究会的副会长薛天纬教授,得到了科学解答,对诗的解读有了科学的依据。比如“碧水 东流至此 回”的“回 ”字,流行解释为“回旋”,即“由于两山夹峙, 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起回旋 , 形成波涛 汹涌的奇 观”。(《教师用书》) 但是 , 古今一些资料却证明天门山两岸之间并不“ 狭窄”,而是江面宽阔,“相去数里”,没有“激起回旋”之壮景。于是,王老师依据宋本,解读“回”为江水随着山势“折北而 去”。此说 不仅确定 了本诗“回 ”的意思 ,而且也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合理解读奠定了基础。试想,李白顺江舟行过天门山,如果两岸间江水回旋,波涛汹涌,舟船颠簸强烈,他怎能静心观赏“相对出”的山景呢?所以,这个“回”的正确解析,不仅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也是对全诗的合理解读。

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从造字角度说是“因义构形”,从阅读角度说要“因形求义”。因此, 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能极大地 提高古文 阅读的效果。 古代的“训诂学”,就是讲求明确字义, 促进阅读的准确理解。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方法。王老师此课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她清晰地解析 了“断、碧”等几个字的形义关系, 进而深入解读相关诗句的意境。比如“碧”字,从珀从石, 本义是青绿色的似玉美石,引申指青绿色。这样解析不仅使小学生对“碧”义理解深刻,进而对“碧水东流”的意境有了形象的理解, 而且传授了汉字知识, 提高了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收到了一教数得的效果。

三、本课教学,王老师的目标之一是教学生朗读。不同以往的是, 她的朗读指导不仅与理解字义、诗意紧密联系,而且根据诗意指导学生应该如何朗读。请看王老师对“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的朗读指导:

它的停顿是二、二、二、一。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 , 所以要读得慢一点, 再慢一点, 读出辽远的感觉。你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朗读讲究快慢疾徐,但其语速不能凭着感觉随意走,而是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在这里,王老师指导学生读慢一些,就是要根据“望”产生辽远广阔的情景。而读慢一点,也是为了表现这辽远广阔的境界。这样指导朗读,既使学生知其然,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朗读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有趣的是, 对这句诗的朗读,王老师搞了一个所谓的“叠读”形式,即如“唱歌有重唱”。表面上看,这是在玩花样,其实,暗合朗读原理。古人唱歌有“一唱三叹”之说。这里“ 叹”是“和”( hè) 的意思 ,“三”是多的意思 。“一唱三叹”即一个人领头唱 ,多人和着唱。“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很有气势的诗句,小学生独自很难读出气势。于是王老师采用“一唱三叹”的方法,在做过示范后领读一句,学生依老师的节奏齐声朗读“楚江开”,以众读的气势表现山“开”的轰然气势,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诗意,体会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后面的一些朗读方式继续体现着这个教学目标。

上一篇:朝邑镇初级中学寒假学习总结下一篇:思想汇报转预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