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8篇)
1.《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一
陕西省科协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总结
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省科协及所属团体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2007年以来,省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西部强省建设和陕西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安全等重大问题,先后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多角度、多学科的高层论坛和学术研讨活动,向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可借鉴的专家建议,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了科协组织的独特作用。
2008年,举办‚国防科技与陕西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推动国防科技、国防工业与陕西经济优势互补、合作发展。2009年,分别针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陕北煤化工基地建设和秦岭的保护与开发、汽车产业的发展,先后组织开展了《陕西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论坛》、《中国煤转化高新技术国际论坛》、《秦岭论坛》和《2009中国商用车发展研讨会》等重点活动。在学术研讨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多方研究讨论,撰写了专家建议,呈送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2010年,围绕建设西部强省举办秦岭论坛,形成《秦岭论坛专家建议》上报省政府,得到了代省长赵正永的重要批示。陕西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论坛召开以后,省科协会同 1
省老科协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呈报《陕西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得到省委王侠副书记和省政府姚引良副省长的重视,并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省科协及所属学会还举办了‚低碳陕西高峰论坛‛、第五届信息确保与安全国际会议(IAS09)、国际计算机科学特邀学术报告会、国际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交流会、‚2007食品药品安全与产业发展论坛‛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研讨和决策咨询活动,为领导机关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围绕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应急科普。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省科协党组召开会议紧急部署科协系统抗震救灾工作,5月14日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并且安排加班加点,紧急编印《地震防护科普知识手册》3万册,以最快速度送往灾区,在省、市、县科协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地震防护科普知识手册》5月16日即送到重灾区群众手中。紧接着编印抗震救灾科普知识挂图5万张,编印青少年科学抗震防护自救宣传册10万份,连同中国科协提供的抗震科普宣传资料迅速发往灾区和全省各地,为宣传防震科学知识、稳定人心、指导科学救灾发挥了积极作用。5月16日,省科协在一个工作日内将中国科协拨付的100万元救助款全部拨付受灾较重的五个市科协。省科协还从十分有限的经费中列支45万元,重点支持汉中、宝鸡、安康三个市科协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省科协机关、直属单位和离退休干部职 2
工积极踊跃捐款,8小时之内捐款20480元,党员缴纳特殊党费32410元。陕西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在震后不久即深入汉中重灾区开展科普宣传。灾情严重的市、县科协在开展自救工作的同时,冒着余震危险编印、发放抗震科普资料,运送救援物资,并及时安排科普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省、市各级学会也纷纷行动起来,消防、医学、护理、生态、地质、预防医学等学会迅速组织科技工作者奔赴一线,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土建等学会提出恢复重建建议,积极发挥科协组织的作用。
2008年6月12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听取了省科协抗震救灾情况的工作汇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同志对省科协系统抗震救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她指出,陕西省科协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迅速行动,深入一线,尽自己所能,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开展了大量工作。邓楠书记要求,陕西省科协要充分发挥优势,做好灾后重建规划,找准定位,在灾后重建中继续发挥科协作用,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做深做实科普工作。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齐让和与会的党组书记处领导也都讲了重要意见。省科协分别召开会议,迅速传达研究,安排落实相关工作任务。
(三)围绕企业科技进步,深入开展企业科协和‚讲、比‛活动工作。
发挥企业科协作用,推动企业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2007年以来,由省科协领导带队,先后到西安、宝鸡、商洛 3
等市的企业科协调研,对企业科协状况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分析,争取企业党政领导对企业科协工作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全省企业共完成‚讲、比‛活动项目658项,其中节能降耗、减排增效项目178项,被采用的合理化建议达1000多项。2008年我们与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成立了陕西省‚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讲、比‛活动的指导。经组织推荐,国家四部委授予我省全国‚讲、比‛活动先进集体3个、科技标兵3人、优秀组织者3人。2009年,省科协指导各市(区)科协在62家企业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共立项1076项,其中‚节能降耗减排增效‛319项,参加活动的科技工作者达17113人,活动采用合理化建议947条。
支持学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和厂会协作,为我省企业产品创新、提高质量提供技术支持。2008省动物协会与合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省药学会与西安横生堂药业有限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药学会还拟与步长集团签订长达五年的技术服务协议。
二、加强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
(一)以‚学术金秋‛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2007年以来,‚学术金秋‛活动项目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形成了各层面学术交流日渐活跃的新局面。共开展368项重点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活动47项,研讨内容涉及相关学科前沿或最新发展。2007年第二届世界泛逻辑大会、省计算机学会2008 4
电子商务国际会议(ICEBE 2008)、2009年第21届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会暨第12届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FAOBMB)学术大会西安卫星会议、2010年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影响广泛,对我省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开阔视野、获取信息、学习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2009年起,先后在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办了多场青年科学家学术沙龙,主题涉及国防科技与装备制造、信息科技与信息安全等。青年科学家学术沙龙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科技创新源头的作用,倡导自由探究,为各种新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交流平台,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究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切实起到了活跃学术空气,优化学术氛围的作用,深受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好评。
(二)提升水平,做好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评选工作。
由省科协及有关部门共同评定的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经省政府批准,从2005年第九届开始,升格为省级奖励,评审进一步规范,水平不断提高,调动了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2008年联合省人事厅开展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审工作,省政府对获奖论文进行了表彰,其中23篇论文获一等奖。2010年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评出一等奖候选论文17篇,二等奖候选论文53篇,三等奖候选论文100篇。目前《关于表彰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的请示》已上报省政府。
三、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一)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积极搭建社会化科普工作平台。
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我省及时成立了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省科协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单位,结合实际,制订了《陕西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06—2010—2020年)》,经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在全省实施。截至2010年,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市)、区已建立了领导小组并开展工作。经过积极协调,在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制定了包括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9项工作方案。在2008年7月召开的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并开始实施。省科协于2007年9月还组织举办了陕西省首届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
2010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的通知》,经过积极沟通协调,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两次下发了督促检查纲要落实情况的通知。在各市(区)政府自查的基础上,省政府成立两个督查组,对咸阳市、渭南市、榆林市、商洛市贯彻实施纲要工作情况进行督查。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文件资料、听取汇报,了解掌握了纲要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起草了《陕西省贯 6
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自查报告》(代拟稿)并报送省政府。认真组织开展全国第八次暨陕西省第二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完成了全省18个县区和西安市9个街道的问卷回收工作。经过认真的审核、整理和归类,将问卷上报到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
(二)坚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精心打造‚科技之春‛、‚全国科普日‛等综合科普品牌。2007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从十五届到十八届‚科技之春‛活动。‚全国科技专家、致富能手进榆林‛、‚陕西省暨西安市‘飞豹杯’青少年‘航空百年’科普活动‛、‚‘搭神州平台,圆航天梦想’系列科普活动‛、‚物理照耀世界‛光束传递陕西区活动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活动期间,相继邀请了李振声、路甬祥、万钢、白春礼等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来陕为领导干部作科技报告。对领导干部开阔视野、提高科学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7年起,我们连续组织了四届‚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在全省广泛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紧扣民生民情,在‚科技之春‛、‚科普日‛活动期间,举办一系列的科普展览。2007年举办‚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一节两保‛专题科普展览和‚陕西省节能减排科普展‛,2009年举办‚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科学发展‛专题科普展览,2010年组织开展‚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主题科普展览等科普展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 7
视,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2007年以来,我省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比赛、全国青少年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省科协组织的‚青年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分别被评为2007全国‚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优秀活动一等奖。目前,我省有国家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2个,命名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48个。积极实施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非正规教育项目,得到联合国儿基会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经常性、社会性、群众性科普工作中,市县科协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的农函大、西安的社区科普大学、渭南的‚纲要‛实施、汉中的‚站、栏、员‛建设、商洛的农技协、宝鸡的企业‚讲、比‛活动、铜川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榆林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咸阳的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安康的示范基地、杨凌的科普教材编著等都颇具特色,成效明显,成为市县科协工作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积极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培训,促进农民科技致富。2006年以来,根据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通知》,省科协会同省财政厅积极开展推荐评审实施工作,共获得奖补资金4390万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列前茅。为配合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从2007年起,省科协从十分有限的科普专项经费中列支950万元,实施了‚陕西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并从2010年开始,在全省设立53个科普惠农学校和社区科 8
普益民学校,加大科普培训力度。这两项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致富,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四、加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促进对外科技合作
(一)引进智力,广泛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十一五期间, 省科协加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2008年,邀请加拿大创新教育专家,在陕西商洛市、安康市和西安市分别开展了创新教育讲座和教学示范,400多名师生参与了活动。邀请留美保险精算师在西安交大举办讲座,并与师生进行交流。邀请日本科技工作者协会节能环保专家一行16人在延安开展专题讲座,并面向当地环保界开展咨询活动。
根据我省苹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需要,大力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组织基层果业技术人员等52人赴日本青森县考察苹果栽培管理技术;2007年以来,省科协多次邀请日本苹果专家中田信雄深入我省苹果主产区的9个县20多个乡村,面向果农,持续开展技术培训和果园现场示范,培训果农上万人,免费赠送技术类科普书籍,为我省果业技术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省科协于2007年、2010年相继获得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先进单位奖表彰。
(二)发挥优势,积极增进与港澳台地区交流。2009年,陕西省科协会同西部七省区科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家台湾农业协会举办‚首届海峡两岸特色农业产 9
业化论坛‛。来自西部七省(区)和台湾地区约90位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本地实际,围绕‚特色农业与绿色生态‛的主题进行了大会交流,论坛同期举办了‚海峡两岸特色农产品展览‛。
五、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搭建科技工作者服务水平
(一)履行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努力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
尊重、弘扬科学探索精神,大力宣传、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科协积极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的推荐、评审工作,为推荐、表彰我省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成为陕西省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
2007年以来,省科协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评选了67名科技工作者荣获第七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省科协开展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29名科技工作者荣获第二届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经省科协推荐,我省20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名科技工作者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我省5名科技工作者获得‚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使我省该奖项获奖人数位居各省市前列。2007年原陕西省科协主席李振声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2008年,经省科协与有关部门联合推荐,10
西北工业大学盛美萍教授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成为本届全国仅有的五名获奖者之一,也是我省科技工作者首次获此殊荣。他们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省科协在进行专项资助、电话慰问的同时,给灾区市科协干部职工和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发去慰问信,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开展抗震救灾科普宣传,积极支援、参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每年春节前夕,省科协专职领导专程登门慰问各位常委,逢有常委生病住院,专职领导也前往看望。
开展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陕西)入库人选信息采集、录入工作。三次共向中国科协上报了351人高层次人才数据包,为发现和培养人才、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提供服务。
(二)积极推进学会改革,增强学会发展能力。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推进全国性学会改革的意见》,结合陕西实际,省科协形成了《陕西省科协关于推进所属省级学会改革的意见》,指导和加强各级科协对学会的管理与服务,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社团发展新机制;制定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省级学会组织工作条例》,为省级学会的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工作依据;制定了《陕西省星级学会评选办法》,激发了学会的活力和生机,一批省级学会得到了较快发展;制定了《陕西省科协所属省级学会专兼职工作人员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学 11
会工作的指导。随着学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批省级学会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学术建设水平得到提高。
(三)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按照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省科协系统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并在陕西省建立了7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完成了西部科技工作者政策环境调查、县域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学会改革与发展调查等专题调查。
不断加强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工作。省科协及时处理科技工作者来信来访,并加强同省工、青、妇、残权益处及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的工作联系,为解决科技工作者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提供服务。深入各级科协和所属团体进行调研,检查指导维权工作,及时向有关单位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积极努力,帮助解决科技工作者在成果评审、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编印《陕西科技人物》,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举办学术沙龙,为专家学者交流学术新观点提供平台,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建议。
六、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一)成功召开陕西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认真筹备,陕西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于2009年2月24日至25日在西安隆重召开。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邓楠,省委副书记王侠莅临开幕式并分别代表中国科协和省委作重要讲话,副省长朱静芝代表袁纯清省长向全 12
体代表通报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使与会代表深受鼓舞。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第六届常委会所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陕西省科协实施<中国科协章程>细则》,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科协领导机构。大会指出了新时期陕西省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提出了省科协未来五年的工作建议,号召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为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新贡献。
(二)加强学会管理和协调,做好学会组织建设工作。严格组织程序,加强对学会换届的指导和协调。审查报批学会的换届材料,指导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完成理事会的换届改选。积极与省民政厅沟通和联系,对省级学会进行联合年检。坚持每年开展星级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评选,编纂陕西省科协《学会年鉴》。举办省级学会秘书长沙龙,研究讨论学会的管理与改革工作。
开展学会创新发展试点。在省测绘学会、省气象学会开展创新发展试点,与气象学会签订了《学会创新发展探索和实践》项目, 与测绘学会签订了《陕西省测绘学会机制创新与服务职能扩展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书,鼓励学会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承接社会职能、开展科技奖励、举办特色‚品牌‛活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召开省级学会创新发展座谈会,研究讨论修改《关于推进陕西省科协所属省级学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省科协与挂靠单位共建学会试点工作,以西北工业大学为试点,开展对挂靠在其下的11家省级学会的共建工作。通过试点,提高了学会组织高水平、高层次学 13
术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术活动的质量和实效。
开展学会(包括基层学会)发展状况专题调研,加强对学会工作的指导。下发《关于开展学会基本状况与创新发展专题调研的通知》,采取填写调研表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专题调研、了解学会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创新发展新经验。召开‚学会基本状况与创新发展调研工作讨论会‛,撰写学会工作创新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三)积极推动科协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对市县科协换届工作的指导,推进市县科协组织建设。根据中国科协统一安排,组织县级科协主席参加培训,同时连续举办6期培训班,对市县科协专兼职领导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专兼职干部履职能力。坚持民主办会,充分发挥省科协各工作委员会、兼职副主席、常委作用,增强科协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科协建设,大力发展乡镇科普协会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探索加强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途径,推动高校科协组织建设。
(四)加强省科协机关中层干部队伍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
2007年以来,选拔任用了26位正、副处级干部,新招录招聘16名干部。按照有关政策,为两名申请提前退休的干部晋升了职务,为16名正、副处级干部办理了退休。所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都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执行,其中还在五个职位开展竞争上岗,进一步扩大了民主、引入了竞争机制,增强了选人用人公信度。配合省委组织部 14
对省管后备干部进行了推荐考察。
七、加强网站建设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快科协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制定《陕西省科协网站及信息管理办法》《陕西省科协信息员制度》、《陕西省科协公务信息报送办法》、《陕西省科协公务信息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创建陕西省科协网站信息报送平台,开通中国科协网信息报送平台。组建科协系统信息员队伍,规范信息报送内容和程序,建立信息工作目标责任制。已建立起一支来自省、市(区)、县50个单位,工作在科普第一线的信息员队伍,能够全面及时地反映各级科协工作信息。
建立了网站安全运行机制,切实做好网站软、硬件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及上网信息安全工作检查,保证了网站运行安全。开展2009、2010中国科协公务信息采编合作项目工作。修订完善有关办法。开展省科协网站改版工作,增设和调整有关栏目。经过认真筹备,多次调试,新版网站于2010年9月30日开始试运行。
举办陕西省科协信息员和通讯员培训班。2010年10月9日至10日,召开陕西省科协信息员和通讯员培训班,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市科协、杨凌示范区科协,有关县区科协,省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等50多家单位信息员和通讯员参加了这次培训,此项工作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二
关键词:印度,“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1“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强。印度迫切需求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但据NSSO统计,目前19岁至24岁年龄组中,仅有5%的人接受了某种职业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大多偏好普通课程,出现了较严重的知识性失业。为此,印度政府于2007年12月颁布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2年),提出“全纳性增长”理念,即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重点是发展职业教育。
2“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
2.1 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
“十一五”规划针对中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学术性倾向问题,调整中等教育的单一结构,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允许多次选择。它提出职业学校数量要从“十五”期间的9583所扩大到2万所,在校生人数从100万人增加到250万人。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方面:(1)扩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人数。实施中等教育职业化的主要机构是职业学校。1964年的教育委员会提出中等教育职业化,并指出到1986年使50%的高中学生修习职业技术课程。而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规定到1990年要有10%的高中生修习职业课程,1995年达到25%。可1992年又重新规定到1995、2000年分别使10%和25%的高中阶段学生分流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新规划将继续为这一目标努力,扩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印度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职业学校(Vocational School),工业培训机构(ITIs),工业培训中心(IITCs)以及综合技术学校(Polytechnics)。印度现有9583所职业学校开设150种两年制的教育课程,可容纳不到高级中等教育学生的3%;5488所工业培训机构(公立,1922所)和工业培训中心(私立,3566所)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容纳785000人;具有文凭级别的1244所综合技术学校可容纳295000多的学生。(1)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职业教育机构并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新规划进一步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着重设计出使工业培训机构现代化的创新方案。
2.2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印度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建立适当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使其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为此“十一五”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加大政府投入,密切联系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十一五”规划中,印度中央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达687.63亿卢比(2),比“十五”计划增加了18.65倍。除了政府投入外,政府正创造条件积极吸引私人投资,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提出发展企业主参与工业培训机构管理和课程设计的公私合作关系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旨在密切与企业合作。公私合作关系模式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大学镇区模式,即培训机构的土地由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及运行由私人管理,资金由私人、校友和社会人士共同捐助。(2)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目前,全国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系,全印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负责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和协调工作。近年来,受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证的影响,中央和各邦政府正构建一个合适的国家证书制度(NVQ),证明从各机构毕业的学员的技能,并给予其合适的学分。规划提出改革博帕尔的职业教育中心机构,并建立集成机构执行机制,形成州县街区三级模式。
2.3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公平
印度非常重视教育公平。独立后的宪法规定,禁止因为不同种姓而有歧视待遇,立法保障底层民众。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平,“十一五”规划采取了以下措施:(1)实行弹性教学,增加培训技能种类,促进边缘群体发展。为了满足边缘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开设学制长短不一的模块化课程,以能力为本位,增设新的技术课程。模块课程是一种形式灵活、独立性强、结构相对松散的微型课程,适应了边缘群体的特点。由于印度的工业培训机构只侧重于约40种职业技能培训,增加新的技能类别就显得重要了。规划强调课程要关注服务业,以适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侧重技能的基础性,以使个体能够灵活变更职业。(2)以农村为重点,改革妇女职业培训,实现均衡发展。印度农村与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严重失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几乎全都集中在城市地区,广大农村被忽视了。因此“十一五”规划采取街区一级的职业培训计划,合理分配资金和物质资源,把农村摆在优先的地位,使农村青年从事合适的职业。另一方面,开办农业学校,进行农产品加工技能的培训,通过短期课程传授给农村青少年。另外印度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为女童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普及女童职业教育。印度有单独面向妇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并在国家培训部门、各联邦政府、地区同时开展培训。“十一五”规划关注妇女的职业教育同时,强调女性要突破诸如护士、裁缝等传统职业领域,在劳动市场获得公平竞争,促进性别平等。
3“十一五”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
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企业、市场及个人的需求,开设能力本位模块课程和生产服务导向型课程,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尽量减少理论课程。尤其强调企业主在课程设置、评价和资格认定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灵活性。除了正规的职业教育外,印度还为没有技术或是半技术的人提供时间灵活、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如兼职体系等,这就使这部分人群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另外,印度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的灵活性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重视服务业发展。印度软件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它独具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转移促使印度加大培养服务性人才。
印度的“十一五”规划力求建立优质、公平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市场的劳动力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它的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印度未来取得成功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Luv Jasuja,Prashant Kashyap.Vocational Education in India:Key Challenges&New Directions.
3.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三
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规划》的有关内容和精神,我刊将分两期刊发。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化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有关要求,编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机遇与挑战
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开辟了崭新的路径。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快速形成。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抓住生物科技发展的机遇,把生物产业作为重点战略产业加快发展,对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1.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进入新世纪,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体细胞克隆、干细胞、基因治疗、生物芯片、转基因动植物等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兴生物产业群蓬勃发展。2005年,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达到600多亿美元,占整个医药工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不到4%迅速提高到11%;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00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50倍。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进入临床试验,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经批准正在进行试验。同时,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
2.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生物科技革命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资源、新手段、新途径,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有效缓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健康、食品、资源等重大问题,生物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3.许多国家将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重点发展。各国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布专项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加速培养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在知识密集区域集聚化发展,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
(二)加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有助于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有助于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
2.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大力发展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品种,加速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产业化应用,是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3.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加速生物制造技术在高消耗、高污染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既有利于减少我国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又有利于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1.我国具备发展生物产业的较好基础。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2005年,全国生物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约2000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快速发展的企业,呈现集聚化发展趋势。
2.我国具备生物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国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32万份农业种质资源,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独特的资源优势。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生物资源、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3.我国面临生物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当前,世界生物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产业发展的垄断格局。我国可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广泛参与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虽然我国生物产业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配套的税收等扶持政策,融资渠道不畅,发展资金严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介体系不完备,高素质人才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建立;产业总体规模和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生物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入侵比较严重,生物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要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历史机遇,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努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使生物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国际合作。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2.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构建较完善的产业链,加快做大做强;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前沿生物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实现产业化。促进生物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
3.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物安全的关系,为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生物技术产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生物企业。重点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及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形成8个产值过500亿元的生物产业基地。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10年,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生物产业出口额显著增加。
4.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篇四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建设教育强县,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我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构建和谐永嘉,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根据《浙江省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温州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永嘉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县教育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
一、“十五”期间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治教,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2007年底,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41所,在校生14万多人,教职工7458人。其中,幼儿园252所,在园幼儿21231人;小学176所,在校学生69846人;初中52所,在校学生31008人;普通高中13所,学生数15978人;职高6所,学生数7971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242人;此外,我县还有永嘉电大、县教师进修学校等2所大中专学校、38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652个村级教学点,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入达4.79亿元,比上五年翻一番。其中用于校舍建设3.54亿元,新建扩建校舍总计21.1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校舍5.6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消除了原有危旧校舍,撤并初中13所,小学140所,完成了“十五”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任务。永嘉中学、永嘉电大、实验小学新校舍相继建成。“十五”期间投入信息化资金6324.45万元,添置电脑7267台,多媒体教室578个,语音室18个,课件制作室18个以及大量的教育教学软件,建成了教育城域网络,教育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办学条件得到了切实改善,达到了政府、学校、学生、社会“四满意”。
(三)学前教育基本普及
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9.01%,其中县城92.58%,其他88.50%,学前三年教育已达到基本普及水平。
(四)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得到提高
全县小学、初中、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99.27%、98.78%,小学、初中毕业生毕业率分别为100%、99.52%,九年义务教育已实现较高水平普及。
(五)高中阶段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
2007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9.69%,高中阶段教育已逐渐向基本普及接近。普通高中与中等职校招生数比例为1:0.92。中等职校面向产业和市场办学,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平均在96%以上。
(六)成人教育持续升温
全县非文盲率达99.3%,脱盲巩固率达98.5%。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高教自考为主渠道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迅速发展。职业培训实施政府办学和社会化办学相结合,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率达40%。
(七)优质教育区域性推进
“十五”期间,我们以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和学生素质优良化为目标,加快优质资源建设。全县已创建12个教育强镇(乡),建成省市级示范中小学(幼儿园)8所,省市级重点中学4所,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优秀民办学校(幼儿园)2所,国家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全县高考上线和录取人数这几年来每年均创新高。
(八)民办教育多样化发展
全县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在校生占同级同类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91.85%、1.03%、0.71 %、28.9%、35.5%,已形成市场需求主导、投资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和学校管理规范的民间办学特色。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教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全民义务教育法律意识尚需加强。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尽管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但山区一些农民对《义务教育法》的内容仍了解不多,义务教育的观念淡薄,流生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二是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县教育的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与《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县教育发展实际的要求相距较大。政府财政的紧缺,义务教育的低收费,导致教育经费的极度困难。此外,部分欠发达乡镇对教育投入捉襟见肘,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5.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五
“十五”期间,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比2000年增加0.6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7.7/10万以内,比2000年下降10%;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9.0‰以内,比2000年下降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22.5‰以内,比2000年下降43%,综合反映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继续提高。
4.妇幼卫生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在中西部地区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下简称“降消”项目)。2005年,城市和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达到93.2%和81.0%,提前实现了2010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工作目标。
(二)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
2.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妇女孕产期疾病、儿童感染性疾病等继续威胁妇女儿童健康。产科出血、妊高症等一直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炎、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窒息等是导致农村儿童死亡的重要因素,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推广困难。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卫生保健问题尤为突出。出生缺陷影响了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差距扩大,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高出城市一倍以上。
3.农村卫生发展仍然滞后。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和地方病患者,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公共卫生面临传染病、慢性病和意外伤
6.《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六
和“十二五”规划设想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以“依法治档、科技兴档、强化服务、发挥效益”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工作,为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领导重视,档案事业显著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全市档案事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市政府每年都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市级领导,经常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并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和协调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0多万元,用于档案密集架及档案管理办公设施设备建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帮助和支持。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处也都重视档案工作,明确分管领 导和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十一五”期间,有20 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达到星级管理,市档案馆达到四星级档案馆,促进了全市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二)依法治档成效显著
深入贯彻实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云南省档案条例》,每年都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贯彻执行力度,近二年来,通过检查,对六家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收到很好的效果,档案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档案基础业务建设不断强化
以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为目标,认真抓好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工作。
1、按照《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归档文件整理规划》等,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全面加强机关档案工作。
2、突破档案工作新领域,开展社区、民营企业、家庭建档工作。
3、做好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先后到二级批站、市塑料厂、糖厂劳服公司、轻工食品厂、服装厂、养鸡厂、汽车配件厂、五交化公司等破产改制企业开展工作,整理接收 4千余卷档案进馆,防止国有 资产档案流失,使破产改制企业档案得到有效保管和利用。
4、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围绕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做好档案服务工作,深入全市乡镇处开展工作,抓好林权制度改革、二轮土地延包换证档案工作,为全市村委会配备了铁皮档案柜。
5、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紧紧围绕民生工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涉及民生较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教育局、卫生局等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开展民生档案建档监督指导,进而推动民生档案管理工作。
6、抓好建设项目工程档案工作。积极做好建设项目档案的监督指导和专项验收。使档案工作与建设项目同步管理、同步检查、同步验收。“十一五”期间组织对红磷公司、水泥红河有限公司、大唐电厂等企业技改项目工程档案评审验收,为企业提供档案服务。参与了远近冲水库、勒白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验收。
7、主动介入全市中心工作。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为小龙潭五期搬迁扩建、乡村旅游、林改工作等提供档案服务。2006年组织清理首届中国武术节档案612卷,并全部接收进馆。
(四)市档案馆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档案资源进 一步得到整合及开发利用
1、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档案保管及办公条件。针对市档案馆库容量饱和实际,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得到了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划拨30余万元专项资金,安装了档案移动密集架180余立方,购置了办公桌椅、电脑、复印机、数码照相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极大改善了档案保管及办公条件。
2、积极推进档案馆库建设。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做好馆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完成了开远市档案馆建设规划编制上报工作,落实档案馆建设用地五亩,协调土地、建设、发改、环保等部门完成了项目立项、土地预审、勘测定界、选址意见、建设用地许可、环评等工作,确保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
3、档案安全保管。“十一五”期间,加大综合治理、消防、内保、安全工作,制定了档案局(馆)应急预案,每年开展档案安全检查,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4、档案资源建设得到加强,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接收各类档案9789卷(件),实物档案21件,声像档案15盒,截止2010年11月开远 市档案馆共保存档案30554卷,5506件,资料3402册。馆藏档案结构不断改善,内容得到丰富。完善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共接待查档者1717人次,利用档案8836卷(件)次,摘抄复印9545页,利用资料1029人次。较好地发挥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全市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经济建设及社会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大量档案信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新加强
随着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进一步深化,鼓励在职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实行持证上岗,精心组织,做到每年都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专业档案培训班等,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培训352人次,极大地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六)存在主要问题
总体分析我市档案工作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市档案局(馆)搬迁到为民楼只有386平方米,不能满足我市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编制偏少,致使许多工作无法开展;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滞后;四是档案工作创新力度不够。
二、开远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年,编制“十二五”规划是当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任务,做好我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档案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档案工作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紧紧围绕我市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服务大局,结合我市档案工作实际,制定“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现阶段全市档案事业的总体形势,着力解决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科学规划,抢抓机遇,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创新,努力实现我市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努力提高全市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拓展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同时,档案馆管理水平要更上一个台阶,要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真正把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 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
(三)主要任务
1、档案馆(库)建设。
档案馆是衡量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舍建设给予扶持政策的机遇,在今后5年中,争取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全面建成符合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档案新馆,新档案馆以“现代化的开放型公共档案馆”为目标,按照要求建设,建筑面积4531平方米,包括档案库房、业务技术用房、查询阅览服务用房、教育展览用房、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等功能用房。
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按照国家综合档案馆等级评定办法,制定详细规划、争取领导支持、动员各方面力量,力争在迁入新馆后创建成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2、档案资源建设。
根据历史和现实需要合理确定档案收集范围,力争馆藏档案数量增加2倍以上。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和征集有参考和凭证价值的珍贵档案,丰富和优化 馆藏,适应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求。
加大档案资源建设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各级机关保存十年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加强对各类有参考和凭证价值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有重点、有计划地征集散失在外的珍贵档案,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形成基本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需求的档案资源。
科学整合档案资源。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丰富馆藏档案门类。要建立地方名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名优特新产品等专题档案库;建立专门档案不少于10种,其中涉及人民群众权益的婚姻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专门档案不低于30%。
3、“两个体系”建设。
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档案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活动。在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档案信息化为推手,向目标不懈努力。
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网站建设。提高档案信息查询检索、网络传输、资源共享的水平。不断完善档案馆网站建设,加大档案信息发布力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网络化服务。建立档案目录库。实现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机检,部分专题目录机检,完成对珍贵的、利用率高的纸质档案和音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十二五期间,档案馆要配备电子档案管理设备,收集已形成的电子文件和其他电子资料。基本实现纸质文件与同内容电子文件同时移交。
4、档案法制建设。
认真宣传贯彻档案工作的“二法一条例”和各项规章、行业标准,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把“二法一条例”列入普法教育考试。
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整理和移交国家档案,对不依法整理移交档案的单位或个人,应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档案法》进行行政处罚和对有关个人进行行政处分。
5、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今后五年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才兴业,进一步优化档案干部队伍结构,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活动,采取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继续加强对档案局(馆)工作人员的编研利用,计算机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方 面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把全市档案干部队伍培养造就成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
完善档案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继续开展档案人员专业培训。推进全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档案专业培训工作,确保持证上岗率95%以上。
(四)保障措施
1、把握大局,突出重点。
树立大局意识,明确档案工作在建设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优势,自觉主动地将档案工作与市中心任务、大局工作联系起来,主动融入,主动呼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方针,突出重点任务、主要方向,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依照《档案法》的要求,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档案事业发展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加强对档案事业人、财、物的投入,保证市档案馆库建设资金和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档案资源建设经费,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有合理增长。积极与 财政部门沟通,将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每年部门预算,保障规划经费落实到位。
3、改革创新,统筹协调。
创新工作亮点。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分类指导,围绕我市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以及涉农、社区、重点工程、科技等领域的档案工作,加强对非公企业档案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开展新领域档案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4、强化责任,确保落实。
各科室要认真研究,理清思路,提出本科室负责的与规划相关的目标、重点、对策和措施。保证档案工作层层有人抓,问题和困难项项有对策,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开远市档案局2010年工作情况
开远市档案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档案部门的关心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工作大局抓服务、搞建设、谋发展,夯实档案工作基础。
(一)认真谋划好2010年工作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大局和上级业务部门对2010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结合实际,认真谋划2010档案工作。
(二)抗旱救灾捐款
开远持续干旱,造成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人民饮水困难,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在全市上下紧急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我局在职、离退休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积极行动起来,向灾民伸出援助之手。勇跃捐款,尽已所能,捐助一份爱心,共捐款2230元。同时结合工作职责,下发了《关于在抗旱救灾工作中做好档案室工作的通知》对抗旱救灾工作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提出要求,为今后历史研究,和应对旱灾积累宝贵财富。
(三)党风廉政建设
市档案局馆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传达贯彻全市党风廉政会议精神,并原文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局领导就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提出了2010年局馆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
(四)推行效能政府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我局自身建设,全面推行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
为做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我们召开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和安排部署。通过健全机构、制定方案、明确相关要求全面铺开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制定了《开远市档案局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和《开远市档案局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工作方案》、《开远市档案局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工作方案》。
(五)政风行风民主评议
为加强作风建设、效能政府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行政能力提高,我局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对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予以安排部署,制定了《开远市档案局2010年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方案》。
为使评议工作真正达到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目的,向各单位发出开远市档案局政风行风民主评 13 议表,恳请对我局信息公开、依法办事、服务质量、廉洁自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评议、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截止6月13日,共收到对我局政风行风的评议56份,意见建议2条。从评议的情况看,我局政风行风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一是认真履职;二是切实搞好服务;三是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坚持政务公开;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六)创先争优活动
自开展创先争优工作以来,我局以邓小平党建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创先争优会议精神,按照全市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结合本局实际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和思想保证。
(七)档案馆搬迁
档案馆搬迁工作量大,任务重,工作非常繁锁。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又快又好地完成搬迁任务,我们制订周密的搬迁方案,严密组织,精心实施,确保档案安全。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做到思想统一,责任到人,明确了新馆搬迁工作的目标、时间要求、搬迁步骤、工作方法、力量组织和主要任务等。
为加强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在搬迁过程中,做到不丢失、不泄密,两次邀请部队官兵70余人次协助搬迁工作,确保搬迁途中万无一失,期间没有发生档案等物品丢失或损坏,基本上达到了科学、快捷、安全搬迁的预期工作目标。
(八)档案业务监督指导
服务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业务指导工作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在服务中体现指导。随着形势的发展,业务指导从机关、国有企业向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全方位拓展。
继续开展星级达标工作。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档案业务指导,上半年共到20多家单位开展了工作。组织评审组对开远市地税局、检察院档案管理进行五星验收。
与时俱进,推动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创新,主动介入全市的中心工作。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抽调人员参与全市的中心工作,为乡村旅游、移民搬迁、民生等工作提供档案服务,尽到档案部门的职责。
(九)档案执法检查
为了促进我市档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五月初,发出开档发〔2010〕03号文件,15 确定了列入本次档案执法检查的范围,明确了执法检查的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和步骤。市档案局与市人大、市法制办组成联合检查组,于9月2日——9月3日,分两个组抽20家单位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的学习、贯彻执行情况;二是档案工作情况;三是档案安全保管情况。
通过此次检查,对五家机关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进一步强化了各立档单位依法管理档案、合理利用档案的意识,有效的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十一)档案馆基础业务工作
搞好档案开发管理利用,发挥信息资源作用。不断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内容,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开发档案信息,为政务公开、市民解决待遇等提供优质档案服务,1至10月共计接收档案209卷、现行文件164件,接待利用166人次,利用档案333卷,复印资料706份。
在经费紧缺情况下,想方设法,增加设备,购置电脑4台,打印机2台,刻录机1台,复印机一台,为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作准备。
(十一)抓好档案馆建设项目 积极推进馆库建设。树立项目意识、机遇意识,结合档案馆功能建设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主动向上级档案部门及有关单位联系协调,完善项目材料,主动向市政府领导汇报,与发改、城建、土地、环保部门联系,完成了项目立项、土地预审、勘测定界、选址意见、建设用地规划、环评等工作,确保档案馆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
四、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全市档案工作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加强档案两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强化服务、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为原则,面向民生、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全面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中心,搞好服务
要树立超前服务和主动服务的思想,切实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参谋助手,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
1、积极配合做好重大项目工程验收建档工作的跟踪指导。
2、切实抓好企业档案工作跟踪服务。
3、继续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发、管理与指导。
4、扎实做好档案服务民生工作。重点督促、指导各单位对专业档案、特色档案的建立与开发。积极广泛地向社会接收、征集涉民档案资料,建立民生数据库,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
(二)加快档案馆的建设
以丰富馆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搞好馆舍建设、馆藏建设、信息化建设,使之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
1、继续抓好档案馆建设项目工作。
2、继续档案征集工作。尤其是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点工程,着名人物等档案的收集、整理、建档。
3、依法接收到期档案,特别是各专业主管部门在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专业档案。将改制企业和撤并机构档案及时的进馆。
4、完善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工作,把馆藏档案的整理、编目与保管等基础工作做强、做实。
(三)从实际出发完善业务规范,加强执法建设 坚持执法检查和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档案执法检查经常化和制度化。
1、组织开展每年一次档案行政执法大检查。
2、会同执法部门和上级档案部门,搞好档案法制宣传活动。
3、加强对基层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档案数字化知识的培训工作。
(四)以人为本,创新观念,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完善学习制度,不断强化干部的学习力。把学习作为工作的第一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让干部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把理论知识与档案工作相结合。以静态学习和动态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洁自律意识。
7.《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七
《规划》列出了“十一五”期间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60个优先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100项重点推广技术、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等。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安全生产科技面临重大挑战和巨大需求。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过渡到深部开采,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治理的难度将加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重化工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装置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也将不断加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环境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将加大;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管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而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基础条件较差,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足。
《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安全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树立创新观念,以提高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手段创新,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
《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安全生产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提供科技保障。
8.《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八
总体目标
实现教育结构合理发展,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协调发展,教育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发展,全体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到2010年,在我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基础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层次与结构明显升级,终身教育结构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域性学习型组织初步建成,区域教育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
进一步实施基础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项目,根据我区城市建设布局和生源预测,结合市教委对各类学校编制要求,将我区学校数量调整为:幼儿园14所左右,小学25所(含残障特教1所),初中15所,普通高中7所;其中恢复打造历史名校2所,再创建示范性幼儿园1至2所、优质高中1至2所,新建中小学3至4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
实施政策支持、情感关注项目,抓住“机制、师资、投资”三个环节,给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政策倾斜和多角度关注,注重学校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在学校管理、教学装备、师资队伍等方面,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实施示范性高中综合实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示范性引领作用,使我区高中示范校达到全市一流水平。实施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建设,巩固和发展0―6岁学前教育成果,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和教师培训模式,支持和鼓励示范校办好国际部。
(二)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职业技术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我市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和我区“两个服务区”的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更新专业课程设置,确立专业培养规格,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施教学,推进工学结合,推行灵活学制,实施学分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将城市职业学院与渤海职专整合创建天津首批中职示范校。充分发挥我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的优势,以城市职业学院为龙头,组建河北区职业教育集团,优化职教资源开发和利用,形成我区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直接高职的链条,做大做强职教品牌。
(三)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行动计划”
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载体、以基本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德育学科化建设、主体化实践和网络化运用;切实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工作机制。
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落实课外文体活动和“2+1”项目,加强学校文体项目特色建设,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标准,形成行之
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
(四)实施“教研兴校、科研兴教行动计划”
进一步唱响“以教研为先导,向教研教科研要质量、要人才、要效益”的口号。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努力形成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团结互助、专职研究人员专业引领的校本研究格局,推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落实,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活动之中。制定“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规划,完成国家、市、区、校等各个级别的课题立项,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推出一批在区、市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五)实施“构筑教育人才高地行动计划”
认真研究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要求,继续以良好师德回报社会活动为载体,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提高师德水平和层次,精心打造一批师德高尚、师风优良、师能高超、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新型教师。
改革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和培训机制,做强区域培训,强化校本培训。认真实施继续教育和提高学历层次教育,搞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根据教师的不同资历和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进行“人格”、“品格”、“风格”等分格培训,使不同层次教师各得其所;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专家组作用,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深入实施名师工程,搞好名师评选活动,形成“十一五”期间名特优骨干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和规划。鼓励名特优教师积累经验、著书立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到2010年,区、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全区专任教师的5%,其中名特教师达到2%,一定数量的名特优教师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六)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行动计划”
以“管理通、资源通、教学通”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学校标准继续完善建设中小学校园网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多媒体电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学生电子阅览室。支持示范性高中创建数字化校园,加强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和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和使用水平。
全面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教师计算机应用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使全区教师都能掌握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等基本技能,具有高效获取、批判性吸收存储、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上勇于探索,取得突破。
(七)实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行动计划”
以城市职业学院为龙头,优化整合全区成人教育资源,面向区内全体公民,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远程教育等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老年大学,增多办学点,扩大规模,提高老年教育覆盖面。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创建多样化社区学习型组织,扩大各类学校向社区的开放,努力使教师成为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者与实践者。区政府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为完善我区终身教育体系,开创社区教育新局面,创建学习型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努力提高区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提高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确保教师工资足额到位。
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投资教育事业;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支持教育市场开发,振兴校办经济,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
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严格经费预决算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开展创建节约型教育机关和节约型学校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益。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办学格局
坚持以发展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为重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为补充的基本原则,适度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新格局。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进行“两助校”体制改革。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扩大和优化民办教育资源,鼓励民间资金举办高质量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民办普通高中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完善民办学校的监管机制,建立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和信誉监测系统,促进民办教育学校健康发展。
(三)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
依法建立和完善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努力构建以现代法人制度为基础,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职责分明、权力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师生、家长和社区广泛参与管理、监督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深化学校内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行聘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健全优劳优酬,奖勤罚懒的分配制度,形成与校情紧密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
(四)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推进依法治教
建立以服务和管理为主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和服务协调等方面的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大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加强教育执法和执法监督,推进教育普法工作,保证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依法加强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教师申述、受教育者申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强化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加强对学校“三年发展目标”的综合督导评估和必要的专项督导。
(五)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保证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着力抓好两级中心组的学习,促进和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健全完善教育系统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不断创新新形势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我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山西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推荐阅读:
2015年山西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10-31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07-23
山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11-01
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08-14
2016年山西省直事业单位笔试真题及答案06-27
山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07-06
山西省精品课程申请报告 - 山西农业大学08-21
山西省法律援助条例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