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孔明的名人名言

2024-08-11

关于诸葛亮孔明的名人名言(精选5篇)

1.关于诸葛亮孔明的名人名言 篇一

论诸葛孔明的作文1000字

诸葛孔明,你,在世人的心目中,永远是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总是在高空引照。你的一生总是与智慧交结着,你的一生总与忠良伴随。对!你是智慧的,你无愧是忠良的代表!但是我要说,你在关键时刻不够明智。你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即显示你的雄才大略,然而你这条龙一出门,首战――火烧博望坡,杀的夏侯敦闻风丧胆,慌不择路。此后你的才思便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似那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你手持纶羽扇,犹如一把利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知取汉中,尽显你的风采:江东舌战群儒,三气周瑜,骂死王朗,更显你的英杰。你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对刘备亦是忠心耿耿。刘备三顾茅庐恭你出山,你为报刘备知遇之恩,毕生效犬马之劳。你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不愧是一代忠良,不愧为人臣的楷模!

但,你在关键时刻又不够明智!

刘备白帝托孤,将辅国佐权的重任托付在你的身上,你毅然的扛器起这个包袱,报答刘备,兴复汉室,就是你毕生的职表,你的信念,你的追求。

你辅助刘禅,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丝毫不敢怠慢。你弘扬先帝的刘备的遗志,对刘禅谆谆教导,悔其不倦,为此自发可否多了几根?但是你可知道,刘禅是不可雕之辈,是扶不起的阿斗啊!无论丞相你进多少忠谏之言,呕多少心肺之血,都是徒劳无功,于事无补的呀!

你可曾记得,刘备在临终前对你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禅,慵慵逸逸,整天声色犬马,钟鸣鼎食,不理朝政,他病入膏盲,无药可救,难道这样的人“可辅之?”不可呀,但是国家还要继续生存,发展,壮大,百姓还要过祥和的太平生活,你就不能废刘禅而成帝业?

不,没有,你丝毫没有这么想过,你太忠心了,太“迂腐”了,你太不明智了。六出祁山,本想兴复汉室,成就霸业,可结果却因为刘禅的几句区区戏言而此失败告终。前后出师表感人肺腑,可对昏庸无能的刘禅来说,是再也普通不过了的两份表文罢了!刘禅,是国家的累赘,是人民的`罪人,难道你就不能执政当权,即位成帝?

但,你始终没有这么做,你仍是扮演臣子的角色。最后,你“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啊!倘若你继承皇位,则汉室兴盛,指日可待,天下兴旺定是为期不远,人民生活也是否极泰来。思忖一下,如果你这样做,不正是对国家,对天下苍生的最大的厚赐吗?但丞相你终究没有这么做,你只为人生,为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做最后的挣扎。你没有忘记刘备的那句话,你可曾矢口道,就因为你的不明智,而导致蜀汉最终已灭亡的命运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已纪过去,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丞相你,但在我看来,丞相你的一生,那是辉煌的又是悲哀的,哀叹你的不明智!但我还是佩服你---诸葛孔明!

2.关于诸葛亮孔明的名人名言 篇二

一、争论的观点

纵观历来争论, 关于马谡失街亭, 大致有三种观点。

1. 罪在马谡

马谡自恃才高, 熟谙兵法, 不听诸葛亮“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命令, 又不听王平“伐木为栅, 以图久计”的建议, 仗着“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几条空洞兵法, 在山上扎营, 遭司马懿四面围攻, 截断水道, 最终惨败。

2. 责在孔明

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 倘有失, 大军皆休”, 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 更有先锋张郃, 乃魏之名将”, 又谨记着刘备临终“马谡言过其实, 不可重用”的遗言, 却仍派马谡驻守街亭, 犯了“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的兵家大忌。

3. 错在北伐

受三顾之恩, 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帮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然而, 刘备去世之后, 连年的战争, 已使蜀国国库空虚, 蜀汉、曹魏力量悬殊, 诸葛亮欲用奇谋来完成统一中原大业的想法, 有违实际。

二、争论的疑问

1. 诸葛亮一生谨慎, 在对待驻守街亭这个关乎全局

的重大问题上, 明知街亭战略地位重要, 为何不亲自坐镇或派名将魏延去守御, 偏偏要选择一个言过其实且无实战经验的谋士来担当重任, 并让其立下军令状?此等冒险之事, 甚至一安排就注定失败的结局, 诸葛亮难道不知?

2. 马谡追随诸葛亮多年, 曾多次献计, 其人品学识,

诸葛亮何尝不知?街亭一战, 马谡没有实战经验, 又临阵斩将;激战中, 马谡置其他将士于不顾, 一人杀出重围, 诸葛亮又岂能始料不及?况且, 司马懿尚且都知道马谡“徒有虚名, 乃庸才耳, 孔明用此人物, 如何不误事?”孔明又岂能一无所知?

3. 诸葛亮祁山点兵时, 尽相嘱于马谡, 王平辅佐, 高

翔列柳屯兵, 魏延要总接应, 赵云邓芝布疑兵, 躬自统兵出斜谷。环环相扣, 滴水不漏, 令人折服, 然而结果却完全相反, 这难道仅仅是个意外吗?街亭失守后, 诸葛亮又干脆利落地安排关张设疑, 张翼修道, 大军整装, 马姜断后, 三军退避, 搬取姜母等六步退兵之计, 可谓精妙之极, 一生谨慎的他又以“空城计”的玩险形式智退了司马懿, 保全了蜀军主力, 这难道没有事先安排?仅仅是巧合吗?

三、成也孔明, 败也孔明

1. 北伐与孔明

仔细研究, 不难发现, 蜀汉政权后期一直处于一个恩怨相报的怪圈中, 关羽、张飞被害, 刘备念念不忘报仇之事;刘备病故, 诸葛亮时刻不忘知遇之恩, 一直生活在刘备的影子当中;白帝城托孤, 后主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然而, 诸葛亮年事已高, 纵有经天纬地之才, 也无力扭转局面。于是蛮乱刚刚平定, 诸葛亮坐未安席, 就出师北伐, 太史谯周苦谏不从。不禁要问, 魏军士气正盛, 蜀军刚刚南征, 方始回都, 人困马乏, 尚未休整, 诸葛亮为什么要执意北伐?诸葛亮意欲何为?

不难看出, 此时蜀汉政权朝政不稳, 后继无人, 因此, 稳定朝政, 寻觅可替之人才就成了诸葛亮此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和意图。也难怪诸葛亮不顾群臣劝阻, 执意北伐。并且, 从此次北伐的结果也可得知, 蜀军虽在街亭一役有所伤亡, 但孔明空城退仲达, 也让蜀军全身退至汉中。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出师北伐一方面给了后主自理朝政的机会, 也使自己免受群臣猜疑,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政, 另一方面觅得了可以接替自己的人选———姜维, 可见, 孔明执意进行的此次北伐, 已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2. 马谡与孔明

马谡, 马良之弟, 初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川, 其“才器过人, 妙论军计”, 然而在其第一次出场时, 刘备就给了孔明“马谡言过其实, 不可重用, 宜深察之”的评价与提醒, 诸葛亮牢记刘备临终嘱托, 在此之后, 也多次对马谡进行了考察。

先是马谡第二次出场, 诸葛亮南征, 马谡奉后主之命劳军, 诸葛亮问南征之关键, 马谡给出了“心战为上”的正确答案, 并发出了“幼常知吾肺腑”的感叹, 充分肯定了马谡的才华, 并留马谡作了参军。

接着, 马谡第三次出场, 亦是南征之时, 孟获之弟孟优来投降, 诸葛亮借此对马谡又进行了二次考察。不同的是此次诸葛亮只是“回顾马谡曰:‘汝知其来意否?’”这和第二次出场时的主动直接提问有所不同, 稍显被动, 又略带故意。所幸的是, 马谡再次给了诸葛亮满意的回答, 孔明抚掌大笑:“汝之所见, 正与吾同。”再次肯定了马谡。

最后, 马谡第四次出场, 司马懿被任命总督雍州、凉州等地兵马时, 孔明大惊, 担心司马懿将部队训练好, 对蜀国构成极大的威胁, 这个时候, 马谡主动献上反间计, 诸葛亮从之, 最终使得司马懿失去了兵权, 解除了蜀国的最大威胁。但是, 诸葛亮却丝毫没有给予马谡肯定, 只是从之而已。

综观马谡的四次出场, 就诸葛亮而言, 他完成了对马谡的考察, 既感叹马谡才计过人, 又看到了马谡的性格缺陷。就马谡来说, 他在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的性格缺陷, 既得到了孔明的肯定, 又将自己恃才而傲的品性展露给了孔明。这一点, 在马谡第四次出场尤为明显, 孔明大惊, 要先起兵伐之, 语音刚落, 马谡就急于献计, 诸葛亮虽从之, 却无任何评价, 这也为马谡悲剧埋下了伏笔。

3. 孔明的万全之策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诸葛亮和马谡的三次交谈, 正是诸葛亮验证刘备临终关于马谡评价的三个过程, 诸葛亮通过对马谡的三次考察, 不仅证明了刘备关于马谡评价的正确性, 而且清醒地认识到恃才而傲的马谡对于当前今后的蜀国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他能用锦囊妙计除了魏延, 难道就不能用计除了马谡?于是, 在敌强我弱, 蜀军尚未休整, 蜀国上下反对北伐的情况下, 依然出师北伐, 并且为达到此次北伐寻觅人才, 解除威胁 (马谡) 做了周密的安排。

诸葛亮先是用计如愿得到可托付后事的姜维, 接下来, 便是要用街亭来除掉马谡。他利用马谡自大的心理, 用激将法使其立下了军令状, 又置其于不顾亲自嘱托平生谨慎的王平来掣肘马谡, 使其性格缺陷不断放大, 正如马谡所言:“丞相诸事尚问于我, 汝奈何相阻邪?”很显然, 此时的马谡连诸葛亮也没放在眼里, 又有王平不停地以“吾累随丞相经阵, 每到之处, 丞相尽意指教”之语来激怒于他。马谡终于如孔明之愿在背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待大军退回至汉中, 诸葛亮先是责怪王平不谏, 借王平之口指出马谡的种种过失, 又以明正军律为由, 不为众将所动, 斩了马谡。至此, 孔明的这一策略终于圆满完成。虽然内心也难掩悲痛, 但也了却了先主刘备之忧。

认清了上述种种细节, 我们不难得知马谡失街亭并非谁之过错, 只是诸葛亮为解决当前今后的一系列难题迫不得已而又精心设计的一个万全之策。街亭失守早在孔明意料之中, 泪斩马谡亦在孔明谋略之内, 正所谓:成也孔明, 败也孔明。

摘要:失街亭究竟谁之过, 历来就争论不休。本文从争论的疑问入手细加梳理、分析, 认为马谡失街亭并非谁之过错, 只是诸葛亮面对现实所采取的迫不得已的一个策略。

关键词:马谡,孔明,失街亭,万全之策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 (第四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6.

3.鞠躬尽瘁诸葛孔明原文 篇三

诸葛亮者,字孔明,号卧龙也,琅琊阳都人。生于辛酉年,居三载,丧母,心多悲苦。又过五年,其父卒于塌上,时年八岁。亮悲痛欲绝,守孝三载,未踏入天下。兄长始理事,授之学识,懂天文,识地理,结天下有识之士,论群雄之争锋。

智过人,好为《梁父吟》,好诗书,尝与兄长论之。自比乐毅,管仲,附于卧龙,隐于深山。善观天象,懂八卦,学阴阳学说,静待天下巨变,遇明主,为天下奔驰,伸鸿鹄之志,大济苍生,功成而退矣。

曾几年,亮家道崩落,后随叔父迁至卧龙岗,以布衣之节,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闻天下,自得而乐,感四时巨变,乐乎天命知永年。不料先主附刘表,屯于新野,求贤若渴,知亮才博而智聪,皆有名,结高雅之士,遂三顾而拜之,亮感激,随其车帐,摇扇而去。先主笑曰,“吾得孔明,如鱼得水也。”

赤壁战之前,亮孤影一人至柴桑,面孙郎,求同而抗曹贼。初到时,亮凭九寸之舌,高谈阔论,名扬江东,士不敢举头而望,智者哑口而无语,退十步而不知。遂献火攻之法,举蜀吴之兵,抗曹贼,大败操于赤壁。一生谨慎,有谋略,于华容道截操,操打败而逃。

辛武二年八月,先主欲夺荆州,亮苦鉴,不听,遂误东吴巧记,火烧连营八百于里,退于永安,托孤白帝城,亮誓言,当以毕生之力,兴大汗,保疆土,抗曹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时,先主崩,含泪而别。后主继位,授亮武乡侯,领益州牧,理国事,兴农业,晨出暮归。

过三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定南方,养兵甲,志取中原。攘除奸凶,兴汉室,还于旧都。六年春,亮扬声过斜谷道取郿,命赵云潜入,诱曹真,而率大军攻祁山,败曹军,关中震响。过数月,马谡好功而轻敌,懿绝水源,围之数重,遂失街亭。亮困顿,布空城计,诱敌深入,懿拍马而去。及归帐,遂斩马谡,挥泪而泣。

建兴十二年春,亮作《出师表》举兵北伐,驻五丈原,以待巨变。屯田于涓滨,与懿对于涓南,日夕周旋,不分胜负。后经年,设伏兵于上方谷,尽取引火之物,诱懿而入,火起,伏兵出,乱箭扫之,魏兵困于火海,以歌明志。亮,登山而观之,大喜,主公,汗室可兴矣!未料天落甘霖,懿喜,杀出重围,孔明吐血数斗,昏倒于地,病于上方谷。

居八月,忧于塌上,旧疾复发,不治而愈,薨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蜀地,举国行孝,哭声动天。天无语,鸟不鸣,懿大哭,痛失知己。后葬于定军山,面向蜀地,长眠不起。

4.诸葛亮的名言 篇四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志当存高远。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夫志当存高远。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8、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9、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0、远虑者安,无虑者危。

11、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12、防奸以政,去奢以俭。

13、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6、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1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9、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其之事而观其性。

20、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

2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22、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23、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24、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5.诸葛亮的励志名言 篇五

2.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5. 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7.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8.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9.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0. 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11.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12.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13.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14.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上一篇:绥宁2008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下一篇:离婚案件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