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

2024-07-15

新课程教学(精选8篇)

1.新课程教学 篇一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王亚玲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新课程的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师要多采用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创新性发展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

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苯与液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如何证明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2)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充分的说服力吗?(3)如何改进以更好的达到实验目的?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认真反思。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因地制宜进行创新。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再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索性,增设边讲边做实验,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督促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2.新课程教学 篇二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首先, 作为数学老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这场改革的重要性, 了解课改的意义, 要对过去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充分的反思和认识, 对我们原有的教学行为作一番深入思考和总结.我们会发现旧的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教授———小结———作业”和旧的教学行为“教不会就练会, 练不会就考会”严重制约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出的都是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的人才, 既缺乏主动性, 更谈不上实践创新.

现代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有价值的数学, 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突出人性化.作为教师, 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做到真诚尊重每名学生, 平等对待每名学生, 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发言, 给学生以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真正构筑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 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

例如, 在教材使用上, 一方面要用教材, 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渗透的理念, 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 根据学生的实际, 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 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 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 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纸杂志等.

二、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1. 重视情境创设,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结合具体内容, 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 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境, 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 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 建造一个花园, 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 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 ,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 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 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 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 感受数学的力量, 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 选择合适的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1) 设疑.精心设计一个问题, 布下一些疑问.新教材中就有这样的问题素材.如:“日历中的方程”, “你能追上小明吗”, “我变胖了”等. (2) 导趣.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从实际生活里引用一些趣味的事例, 作为课堂教学导入,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 置悬.授课中、授课前要留有空白, 增设悬念, 刺激学生学习思考的欲望,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4) 讨论.要给学生时间、机会, 让同学们讨论.现代青少年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敢想、敢说, 喜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鼓励他们充分展现自己, 这样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例如, 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 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 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 自取名字时, 当学生知道和了解了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 你不能不说, 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迈向学习化社会, 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 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 与同伴交流, 达到学习经验共享, 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 把思想表达清楚, 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 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例如, “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 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 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 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 观察思考, 然后探究出结论.

3.体育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篇三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41-01

国家推行的高中阶段第二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四个年头,但新的教学秩序并没有建立,体育老师们还在彷徨或无所适从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什么是体育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秩序有所了解。

1 体育教学秩序的含义

广义的含义:一是学校以教学为主,不受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创收等非教学活动的干扰;二是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得到贯彻实施;三是教学方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能够执行;四是教学管理系统健全,工作效率高;五是师生关系正常。而针对一节体育课而言:完成体育课堂教学需要的规则和要求、方法與安排,包含课堂纪律与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关系等。传统的体育课堂表现在:教学组织严谨,教法固定,教学进程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学生队形整齐,练习动作一致;教师表情严肃,指挥认真;教学节奏快,效果明显;课堂气氛冷淡,师生缺乏交流。即“快、静、齐”。

2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2.1 新的体育教学秩序

第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教学秩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与传统课堂相比,新课程下的课堂显得热闹、松散。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则显得节奏缓慢;教学进程不再井井有条,常常要有意外事件发生;体育课堂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解放,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最大限度的容忍(如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等),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如提出荒谬的或与老师不同的观点)。队形调动不再要求整齐划一,练习形式不再强调统一;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充满欢声笑语,给人一种祥和、温馨的感觉。

2.2 课堂教学秩序改变的原因

课堂教学秩序非常规的变化绝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2.2.1 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决定

课程价值倾向是受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多元因素影响的,因此,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应是多元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的实现,所以三者之间是无法割裂的。我们就有必要建构和完善课程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该体系应由学生、社会、知识三个维度构成。

2.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范

新课标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各种新教学模式像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如自主练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师们也想尽办法促进学生“动”起来。师生间互动,交流也成为教学活动的固定方式。

2.2.3 几代学生的追求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追求宽松的课堂环境已是几代学生的共识。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身体练习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体育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积极参与、自觉学练;也才会促进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基于这种认识,由此可以实现参与、生理、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2.2.4 学生家长的愿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现代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孩子,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抚育自己的“独苗苗”时,悄然改变着祖祖辈辈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一定的“自由性”与“民主性”。在教育问题上家长已经不再是学校忠实的“同谋”,而是新秩序的拥趸。

2.2.5 教师观念的苏醒

我们体育教师在传统“快、静、齐”的秩序中长大,又在这种秩序中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早已深知其缺陷,表现出一定的厌烦与无奈;有些教师已觉醒,在国家课改之前,他们就已悄悄地进行了变革实验。

2.3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教学秩序的变革是一种必然。对此大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赞许有之,担忧有之,观望有之。仍固执地追求“快、静、齐”的课堂固不可取,但只顾时髦的“放羊式”课堂,也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违背。新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精神指导下,安静还是喧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快乐而有效才是追求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

3 建设新秩序的方法

3.1 激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强的项目,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游戏性与技能类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艺术的搭配,让学生感觉趣味盎然,让其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时要采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压抑,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更好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锻炼的愉悦,自然滋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完成从兴趣→爱好→技能的变迁。

3.2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真正做到“乐教”与“乐学”的融洽生辉。其次,实现课堂管理民主化。让学生个性获取自由发展,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失误,荒诞和“越轨”,使学生不断积累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最后,实现思想学术的民主化。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教师要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使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活跃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秩序。

3.3 组织形式应具有多样、开放性

我们应当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针对教学中不同内容和不同目标,变换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式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整合。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和集体化的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多向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给学生留下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别怕他们出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为新教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保障。

新课改对教师能否适应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出的要求更高。实践证明,无论是从知识水平方面,还是业务能力方面,仅靠大学里学得的知识来应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加强学习,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把体育新课堂当作我们的成长园地,当作锻炼,成就我们的熔炉。

参考文献

4.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新突破 篇四

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只是课堂的听众与看客,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与加工,将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对象。这种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整齐划一的“标准件”,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与创新精神的缺失。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不是某一方的活动,而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与沟通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二者平等参与、主动合作。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合乎学生个性而又富有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形势的要求,具有极大的前瞻性与发展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思想,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新突破。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浅谈如下。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导,诱发自主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先导,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对认知事物的选择性心理倾向。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与高涨的学习热情,才能主动而积

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提出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先导,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视听盛宴,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这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而愉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循规蹈矩,完全被限制在座位上,不敢有任何逾规之举,不准随便发言,不许做动作,发言要举手,做任何事都必须要经过教师的同意,整个教学氛围枯燥而紧张,学生备受压抑与束缚,学习主体性缺失,完全处于被控制的课堂从属地位。师生地位不平等,不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就必须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创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教师要放下课堂控制者、权威者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畏惧与紧张心理,降低学生的消极情绪,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论。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精讲少讲,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都有机会进行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基于自身基础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成为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要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展开自主学习,同时又要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启发,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

三、以促进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探求自主学习途径

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多向互动合作是指教师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与合作,而不是由教师单向地传递给学生。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展开自主性学习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要以问题为契机,形成教师置疑、学生质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合作。每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我总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得以充分调动,提出了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与重组,然后与学生一起来解决。在这样的学习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教师与学生既是教者又是学者,从而实现了变以往的单向灌输教学为多向互动合作。

四、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对于问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想,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求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来思考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得出与众不同但却合乎情理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如在学习《穷人》这一课时,我提出:“五个孩子为什么能在海风的呼啸声中睡得那么熟呢?”有的说:“他们还小,外界的事情干扰不了他们。”有的说:“家里温馨舒适,当然睡得香。”有的说:“白天玩累了,晚上就睡得好。”„„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虽然与教学主题关联不大,但这些都是学生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通过自主探究所得到的答案。教师对这些答案不能轻易否定,不能过于重视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发现智慧与创新的火花,善加诱导,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培养学生能力的契机。

总之,新课程标准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将新课程理念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要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5.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五

农村高中实施新课程的现状、难点与对策邬培祥

作为一名农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白我们所处时代的教育使命、教育职责以及实施教改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就指出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而在农村中学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尤为必要,因为我国80%的学生在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高中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国课程改革的成败。我校是一所办学规模较大的省级示范性农村高中,实施新课程标准,打破平庸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而真实的体会及看法。

一、如何定位新课程的“新”,或者说如何诠释新课程的本质含义。有关专家对新课标本质含义的科学诠释——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接着,我们先回眸一下新课程标准诞生的背景。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针对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之弊,颁布了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紧接着部分文化较发达省区也分别制订了本省(区)的新课程《考试说明》。2007年,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实行了新高考。经过2007、2008年的新课程高考命题实践,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做了修订。近年,贵州省也逐渐地尝试新课标教学,我校自2010年秋季开始采用了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学习宁夏、云南的经验,并广泛地吸纳“金太阳”教研集团等新课程精华,实质性地进入了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走在了全省示范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列。2013年是我校参加新课程标准的第一次高考,语文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级二十二个班1300多人,明显超过省的平均分和及格率标准。虽步履艰难,总算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为了再接再厉,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我们必须马不停蹄地进一步搞好新课

程背景下的农村高中语文教研。

二、如何客观地正确地看待和理解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

全社会都很关注新课程标准与高考的联系,不少学生及其家长还担心新课程打乱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会影响高考。其实这种担心是一个误区,因为新课改与高考并不矛盾,它不是排斥考试的教育,而是倡导科学的合理的与时俱考试。那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与高考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这里以2013年语文高考全国课标卷(以下简称“全国课标卷”)对新课标卷的试卷结构及赋分情况为例,看看新课标卷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哪些要求。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9分)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这里的二选一较新课改前凸显了灵活性,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差异)

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应用(20分)

第六大题,写作(60分)

从试卷结构看,全国课标卷既保持了语文高考30年多来的优良传统,也吸取了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新成果,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稳中求改。考虑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开设大量选修课的教学实际,试卷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导向,无论从考试内容的选择,还是试卷结构的安排,都注重继承与创新兼顾,突出了语文学科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必考与选考的安排上,较好地处理了选择性与基础性问题,把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列为必考,只把“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选考,优先保证语文高考的基础性,保护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有利于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拔,也有利于促进新课改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目前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明显存在的四大难点,并科学地合理地进行矫正。

一是如何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教育部制订的有关高中语文教学的两份指导性文件,一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过去叫“教学大纲”),二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 语文》(简称“考试大纲”)。前者规定高中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着眼于“应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后者规定高中语文“考什么,怎么考”,着眼于“应试”。因为这两份文

件都是教育部组织研究、制订并发布的,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国家意志,必须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我国高等学校统一选拔录取合格新生的主要手段,但在我国目前的人材选拔机制下,应试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它不但直接涉及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在高考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的大背景下,如果要求教师只顾课程标准而不顾《考试大纲》,既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们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应试教育和语文素养应试教育“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前者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者根据考试选拔的特点和要求,把“语文素养”具体化为几种基本的语文能力,即现代文阅读能力、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书面考试总有局限性,有些语文素养,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无法用试卷来分级分等。素质教育是塑造品质、培养能力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二者的根本区别,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却是“以考为本”。“以考为本”必然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升学率,教学方式往往采取“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难免有导致摧残情感、伤害心灵、剥夺自信、磨灭个性,扼杀创造性之嫌,应当逐步得到矫正。二是如何解决新课标教学与平庸教学明显差距的矛盾。

平庸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标创意的教学方式究竟有何差异,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那么又怎样辨析这种差异呢?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把教师的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平庸的教师只会叙述,照本宣科;较好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讲解;优秀的教师只给学生做示范,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伟大的教师则是启发,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自能阅读与写作。新课程提出了一个新的“教材观”,就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圣旨”,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只是教学中的一种凭借、一个线索。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删或整合。今天我们有不少教师教师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那就只好仍用“教语文教材”的方法——离开了教参书就底气不足,讲课和判定学生答题都习惯于依赖“标准答案”,不但自己钻进了“套子”,还要强行把学生关进“套子”。我们当然也可以借鉴教参书和答案,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二者兼顾,灵活运用,做到“三个吃透”:一是吃透新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二是吃透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三是吃透语文《考试大纲》的考查范围。这样,才能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从另一个逻辑切合点来看,新课标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而传统教育则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塑造品质、培养能力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二者的根本区别,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却是“以考为本”。“以考为本”必然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升学率,教学方式往往采取“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必然导致摧残情感、伤害心灵、剥夺自信、磨灭

个性,扼杀创造性。显然,素质教育虽然不以考试为目的,但并不排斥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是能够包容并且需要有考试的教育。

三是新课标与高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链断层的矛盾。

新课程《考试大纲》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设计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古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和“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可以说这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链,对于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系统地学习过上述各章节并打下较为坚实基础的城市高中生来说,应该具有比较系统而坚实基础知识,但对于条件较差的农村高中生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因为农村的办学条件和学习氛围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他们大多数在九年制义务阶段是被强行“赶”上高中来的,农村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基本上没有重视过语法教学,这些学校为了应考,成天围着现成的“标准化试题”转,导致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不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有的还根本不会使用,认不全汉语拼音大写字母、声母、韵母的绝不是少数;对标点符号模模糊糊,使用标点符号不规范,甚至书写一点到底的现象极为普遍;普遍不懂词性、短语、单句和复句的概念;不懂句式为何物,更不要说从语气上和结构上区分;文体概念模糊,“四不像”文章屡见不鲜等。现在的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感触,高一学生学新课标语文,如果不补课,不链接上述基础知识,就如坠云里梦里。所以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欲基本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须得花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逐步掌握,达到先规矩而后巧的效果。

四是怎样解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质”与“量”的矛盾问题。

新课标教材的数量与旧教材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上法,仅依靠每星期的五、六节课,是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就连跑马观花地作完“量”的工作都不可能。那么又怎样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从课堂文本为主的学习向以语文实践为主的学习转化,彻底改变以往把内容分解成多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的上法,那样仍然会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却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标的科学上法应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

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尤其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要认真完成,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呆板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引导性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各自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填鸭”。实在是最早的自主语文课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三是注重规律性。虽然说语文知识范围包罗万象,但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教材的要求都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可寻的。比如古代诗歌阅读赏析中关于“寓情于景”的把握,如果不归类,似觉漫无边际,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有如下规律可寻。

1、尽情描绘山川美景,抒发由衷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2、借幽静之景抒发厌弃官场黑暗,闲适恬淡之情调,表达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借凄凉之景抒发孤寂愁苦之情。

4、借残破之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5、以景(境)渲染、烘托,抒发送别时不舍或劝勉之情。

5、以景(境)渲染、烘托,表达羁旅之愁,怀友思亲的感情。

6、以景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之情。

7、以景表达宏伟抱负,凌云壮志等等。

6.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六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

在高中一年级开设新课标的《物理》,强调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物理,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物理精神、物理态度和物理素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下面,就物理课教学目前遇到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知识结构的变化

物理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物理观念上理解物理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得到发展,但是,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任务,也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教师不知道这门综合性的物理课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才够用,任课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物理课程。

2、思维方式的变化

原先的物理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关系,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通常是公认的定律或定论,实验方式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实验。新物理课程里,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一个个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有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对物理过程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注重指导学生物理思考与猜想,敢于怀疑,主动观察与动手实践等等。例如,在探究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的学习方法。

目前任教的物理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没有这样的学习体验,不容易认识到课程思维方式的这种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感到种种的不适应,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例如:教师在实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前,经常会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行为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学会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上来。

高中物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共12个模块,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它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设计教学目标的,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我们该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新课程呢?

1.认真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程课本的编写强调了探究意识,要求每位同学在学习新课前认真预习,根据课本中给出的情景发现问题,独立提出问题,以便新课教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即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新课。

2.积极参与,踊跃提问。新授课有两类:一类是实验探究式,一类是问题探究式。不管哪一类新授课,我们都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设计,完成所需完成的实验,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探究式问题,根据老师的引导接受新的知识,如有疑问积极提问,努力培养强烈的提问意识。

3.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强调团队精神——合作,另一方面更强调独立自主。探究性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独立完成其中的某一方面,这就既要团结协作,又要独立思考。在完成自己所分得的任务时要独立查阅资料煻懒⑼瓿赡承┦笛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小组交流时,要毫无保留把自己的所得贡献出来,同时虚心向别人学习,对同学的报告同样要善于发现问题,善意帮助解决问题。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独立自主学习。要学好物理必须对身边的现象积极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例如一物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滑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你可以根据你的经验提出假设:物块的质量、物块的形状、物块的初速度、接触面的性质等,然后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的结论与

你的假设是否吻合。这样通过多次实践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你学习物理的能力。

5.勤动手,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应认真完成每一次实验。首先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在确定实验步骤时还必须考虑到实验器材的规格及安全,力求减少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认真收集数据,密切注意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6.勤动脑,积极参与专题研修。物理专题研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已有物理知识和条件选择研修专题。通过阅读文献及有关的教科书,通过各种媒体搜集相关信息,独立设计完成实验;根据所获取的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写出专题研修报告。例如某同学发现自行车轮子快速转动时不易倾倒,而不转动或转速较慢时却容易倾倒,他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指导他去研修转动惯量及角动量的有关知识,他通过查阅有关高等物理教科书,上网搜集转动惯量及角动量的有关知识,并通过多次模拟实验,弄清了快速转动物体不倒的原因,写出了高质量的研修报告。

7.新课程教学 篇七

一、教学前的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体现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构建新课堂。因此,在教学前,我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钻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并对过去设计的方案做了深刻的反思。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内角和的延伸和推广,在以后计算正多边形的角、边以及生活、生产实际都有较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其应用;难点是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及运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多边形内、外角和边数的计算;关键是如何将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问题转化成具有公共顶点的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增长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到受到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及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

2002年,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时,呈现的方式是:由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归纳出n边形内角和公式应用公式。现在,我觉得这是行为主义观点指导下的传统教学,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因此,课堂上师生的交互和共同的活动显得至关重要,“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及对课堂情境的营建成为获得数学学习成败的重要途径。

这次,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将呈现的方式改为:创设意境,激发情趣→协作讨论,探求方法→提出猜想,归纳公式→剖析实例,应用公式→测评效果,反馈信息→小结归纳,引申拓展。以下是教学设计的描述:

1. 创设意境,激发情趣

通过问题的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2. 协作讨论,探求方法

探究问题:如何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把六边形化归成已学过的三角形。

学生活动:个人探索、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相结合。

这里除了课本上的分割方法外,还探求了公共顶点在六边形内部及六边形外部的分割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出猜想,归纳公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探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直至n边形内角和的计算规律。

学生活动:选择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的分割方法,分小组完成下列表格内容的填写任务,并在全班交流。

4. 剖析实例,应用公式

另外,课本上例1、例2,教师分析后由学生完成。另外,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反求边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对这部分内容课本没有配备例题,而在习题中出现了,为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我补充了一个例题: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080°,求它的边数。这题学生不容易掌握,教学时我与一元一次方程相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5. 测评效果,反馈信息

学生做课本第89页练习:第1题、第2题、第3题。做完后,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修改、完善。

6. 小结归纳,引申拓展

本节课教学的结课我采用交流式和发散引申式。

交流心得式结果法是适应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一种结果方式,它是利用授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本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从同学和老师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做一个交流,这种交流在全班进行。

本节课我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

一节课下来:(1)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谈起)(2)你对自己的表现感觉如何?(3)你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什么?你对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你可以从中选一条或几条来回答。最后,我把同学的发言扼要地进行了归纳。

发散引申式结果法是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而课堂上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课堂结尾时作为课内外的纽带,从而达到拓宽发展课堂内容的目的。我要求学生在课下除完成习题7.3的第1题、第4题、第5题、第7题作业外,还要搜集一些其他用多边形镶嵌的平面图案,或者设计一些地板的平面镶嵌图,然后在全班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例如,在“猜想、归纳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我原来打算按照课本上的设计进行,可考虑到多边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列表的方式帮助学生观察和思考,效果更明显。

三、教学后的反思

在教学后进行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后,我对本节课作出如下反思:

本节课沟通了多边形内角和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自主、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动手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割成已学过的三角形,探求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规律同时渗透了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利用电脑动画演示多边形的分割方法效果很好。若能进一步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当多边形的边数不变,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时,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否发生变化?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那就更好了。

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对《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进行反思性教学,可以看出我的教学实践经历了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到教学新方式(自主—探求—合作)的转变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反思性教学研究可以使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发掘和发展个人职业的潜能。教育是改造人、塑造人的工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做好的事情,需要从基础做起,从中学抓起,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勤勉思考,需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方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强的新一代而不懈努力。未来的社会将日趋呈现信息化、知识专业化、终身学习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更新知识结构的同时,改变教育观念,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摘要: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反思,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

8.新课程教学艺术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艺术;综合素质;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79-01

教学艺术是教师熟练地应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新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课改新理念,打破传统的纯封闭式课堂教学,扭转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拓宽课堂时空,开放教学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做出科学精心的安排和巧妙的设计;同时还要求教师应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方法和驾驭教学的高超艺术,才能实施新教学理念,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新课堂教学艺术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一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一种教学形式。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更要经历新知识和旧渐增加的困难情境的挑战,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仅是接受他们现成的知识。这要求我们设计问题时应贯穿以下两个原则。

1、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减轻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的问题应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2提出的问题要有目标性、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要具有针对性,问在关键处。如在教圆柱的体积推导时,提出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接着又问该怎样分割?最后问这个近似的长方体体积和这个圆柱体积相等吗?这样抓住关键层层递进、先易后难、步步追问,最后得出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艺术

1、导入的艺术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要在开头上下功夫非常重要。恰当、巧妙的导入不仅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一堂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全程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幕、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学艺术的“窗口”。其导入方式有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或直观操作强化感知,或基础练习、以旧带新,或开展竞赛、激发热情,或生动表演等等。如用“奶奶和孙子的生日”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等。

2、中间的艺术

中间,即课的主体阶段,一般包括新授和练习两个部分。这个阶段,教师应设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创设锻炼的机会,通过学习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良好的开端只是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理想的基础,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教师就要“敢放、善导、有度”。敢放就是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解放教师自己、解放学生、相信学生、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导就是要讲究教学的艺术,调动学生的眼、鼻、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结尾的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很重要,精典的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消化知识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遵循画龙点睛、首尾呼应、适可而止的原则,教师语言易精不易多,易简不易繁,易浅不易深。在结尾时可以应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应用新旧联系法,归纳总结法,前后呼吁法,学习小结法,情境应用法活动游戏法等等。

三、课堂讲授的艺术

讲授是向学生高效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优秀的教师上课,总是认真讲授准确无误,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每堂课,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多,究竟开头怎样讲,中间怎样讲,结尾怎样讲,哪些精讲,哪些应提问,哪些应练习,哪些应自学,所有这些,都应全面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无计划、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轻重不分。在各教学环节都安排恰当的前提下,课堂讲授的成败,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即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艺术。我认为教师语言的艺术要体现下面三个特点:

1、教师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律的叙述要准确,不应该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讲课应做到吐词清晰、读句分明,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语句不沉长,要抓住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让学生接受。

2、教师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师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轻松自如。就必须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概念,用精心锤炼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3、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上一篇:高校新生军训发言稿下一篇:审核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