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2024-07-08

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11篇)

1.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戏曲素养,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戏曲传承发展,根据《湖北省“戏曲进校园”工作落实方案》,现就我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国家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美育与智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提高艺术素养与培养核心素质相结合,突出公益性、艺术性、参与性、示范性,因地制宜,逐步推进,6月起在全市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年底覆盖80%市、县中小学,上半年实现全市大、中小学全覆盖。通过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形成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师生艺术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尊重和热爱,增强继承弘扬民族艺术和传统美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孝感戏曲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主要内容

1、组织一批戏曲教学课件。整合孝感地方资源,以传统京剧、楚剧、孝文化为主,结合孝感善书、皮影、评书、钢镰大鼓等地方曲艺,组织孝感戏曲专家和各专业剧团,创作、制作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学生欣赏、易于学唱的戏曲曲目音像资料,供学校在主题班会、课间及课余时间播放与欣赏。各学校在用好戏曲教学课件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教学,确保把省、市统一部署的戏曲教育内容传播到广大学生,尤其是偏远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当中。

2、开设一堂戏曲教学课程。加大戏曲课堂教学力度,将戏曲教学与音乐等艺术教育相结合,统筹课程安排。各中小学把戏曲艺术纳入教学内容,结合音乐课程,增设戏曲教学内容。各高校开设戏曲课程选修,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增设戏曲选修课,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的要增加戏曲理论和表演教学等内容,修满课时给予学分,确保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都有一定学时教学戏曲知识。

3、举办一次戏曲知识讲座。聘请市外或组织本市戏曲名家、戏曲工作者、戏曲志愿者深入学校开展戏曲知识普及讲座或结对辅导。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聘请戏曲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退休戏曲工作者、民间戏曲能人等担任戏曲辅导员或兼职教师,确保每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戏曲知识讲座。

4、免费观看一场戏曲演出。组织全市各专业戏曲院团、社会戏曲团体和戏剧工作者、文艺志愿者等,通过校园大舞台、流动舞台车、校园文化周等方式,把优秀戏曲剧目送进学校、送到学生身边。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生进剧场观摩演出。确保每校每年免费观看一场戏曲,逐步实现每校每个学期观看一场戏曲。

5、举办一期戏曲夏令营。各级中小学校要利用暑期举办一期戏曲夏令营,组织中小学生学习戏曲知识、参与戏曲排演等活动。各高校可举办“大学生戏曲周”、大学生戏曲剧本征集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

6、开办一档校园戏曲电视栏目。市、县两级电视台开办校园戏曲栏目,制作戏曲进校园节目,针对学生收看电视节目的特点,固定时段传播戏曲知识和资讯。

7、组织一次全市校园戏曲展演活动。各县(市)区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组织各类学校经常性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全市将每两年举办一次大中小学生戏曲集中展演活动,不断推出戏曲新人新作,选拔优秀人才及戏曲节目参加全省集中展演。

8、创建一批戏曲教育特色学校。各地应在大中小学分级分类发展一批戏曲社团组织、建立一批戏曲教育特色学校,普通高校原则上“一校一社团”,中小学结合自身特色建立戏曲兴趣小组,将优秀戏曲人才纳入“艺术特长生”培养范围,着力扶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校园戏曲社团(兴趣小组)。各级教育部门要将戏曲进校园列为学校综合评估内容,把戏曲文化列入学校特色创建范畴。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戏曲演出、普及教育、社团建设、特色活动、成果展示、辐射带动等内容建设,积极创建戏曲教育特色学校,努力争创省级戏曲进校园工作先进单位。

三、具体安排

1.部署启动阶段(206月-7月)。制定《孝感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搞好全市整体工作部署。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完成戏曲课件内容选定与制作。

2.重点实施阶段(年7月-12月)。在全市全面推进戏曲教学、课件应用、戏曲演出、社团建设、特色活动等工作。10月,举办全市大中小学戏曲展演活动,并选择人才和队伍参加全省集中展演。12月,全市80%中小学落实“戏曲进校园”工作,80%学校学生免费观看一场演出。

3.全面覆盖阶段(年1月-6月)。全市所有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实现戏曲工作全覆盖,形成戏曲进校园工作和校园戏曲活动长效机制。

四、组织领导

为保证全市“戏曲进校园”工作顺利实施,成立孝感市“戏曲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协调工作。

五、责任分工

1、市委宣传部负责总协调,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组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2、市文体新广局负责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及全市大中小学生戏曲展演指导工作,推荐戏曲经典曲目,补贴院团进校园演出经费,参与举办戏曲夏令营活动。负责督促各级电台、电视台开办校园戏曲栏目。

3、市教育局负责戏曲教学安排、戏曲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协调落实戏曲进校园活动各项具体工作及安全保障,负责戏曲夏令营组织工作。

4、市文联组织负责组织戏剧家开展戏剧创作,组织戏曲工作者进校园参加教学,做好大中专学校戏曲社团建设管理工作。

5、市团委组织负责指导各地大中专院校成立戏曲组织,加强中小学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管理,协助开展“戏曲进校园”展演交流活动。

6、孝感广播电视台负责适时开办市级校园戏曲栏目,制作戏曲进校园节目,传播戏曲知识和资讯。

2.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二

1、调查范围及内容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52份, 回收234份, 回收率93%。接受调查的单位有旅行社、星级以上酒店、旅游景区及高等院校。按照调查资料统计, 截止目前, 全市旅游人才总量为5888人, 占旅游从业人口的13.8%。

2、按岗位类别分, 旅游管理类管理1629人, 旅游技术类800人, 旅游服务类3459人, 三类人才的比例为1:0.49:2.12。旅游服务类人才占旅游人才总量的58.7%, 在旅游人才中占主导地位。

3、按专业技术职称 (含技术等级) 分, 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数量为1184人, 占人才总量的比重为20.1%。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79人, 占人才总量的比重为3.0%;中级职称275人, 占人才总量的比重为4.7%;初级职称730人, 占人才总量的12.4%。初级以下职称或无职称的人才数量为4704人, 占人才总量的79.9%。

4、按年龄构成分, 35岁以下的为3927人, 35~50岁的为1924人, 50岁的以上为381人, 前两项分别占人才总量的66.7%和32.7%, 两项占总量的99.4%。从年龄结构来看, 青年人占绝大多数, 总体年龄构成也较合理, 便于新老交替和经验的传授交递。

5、知识结构及受教育情况。 (1) 研究生学历23人, 本科学历为426人, 专科学历为2447人, 中专及高中2838人, 初中及以下为1806人, 分别占总数0.3%、5.6%、32.5%、37.6%、24%, 其中中等学历占到从业总人数的76%, 超过人才总量一半。 (2) 从知识结构看, 高等学历和旅游专业的从业人数在逐年提高, 人员素质较以往有大幅度提高。而外语专业595人仅占专科以上总人数的9.9%, 比例还是比较小, 说明在行业内真正懂得外语的人才还很缺乏。 (3) 高等院校毕业生选择旅游专业的人数在增加。调查中可以看出半数以上的旅游专业毕业生还是选择在旅游行业进行职业发展的。

二、目前我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速发展的旅游市场与人才队伍发展缓慢不相适应。

目前全市旅游从业人员总量约为4.27万人, 占人口比重的1.5%, 比全国平均水平的6.1%低4.6个百分点。每年旅游院校毕业生从事涉旅工作的为1350人, 对于旅游人力资源的更新补充十分有限, 难以满足我市旅游发展的需要。

2、结构不尽合理, 队伍整体素质总体偏低。

一是学历层次不合理。高中、中专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1.6%, 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6%。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抽样调查情况表明, 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的占40%, 大多数饭店高层管理者所干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 限制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人才分布不合理。旅游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旅行社, 占全行业人才总数的近九成, 是行业人才流向最集中的部门。旅游电子商务、会展策划、旅游媒体宣传、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人才等都非常紧缺。

3、教育培训工作滞后, 人才利用率偏低。

一是培训所涉及的面和层次不平衡;二是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是旅游教育结构水平较低, 特色不明显;四是培训的市场机制仍有待形成;五是大旅游教育培训的格局还未形成。

4、人员流动频繁, 有效的人才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旅游行业员工跳槽的频率大致为1-2年, 时间短, 流动性强。流动性最大的是服务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

三、加强旅游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对策

1、制定旅游人才开发规划。

及时制定旅游人才开发战略规划, 研究明确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 使人才开发在稳步扩大旅游人才队伍数量的同时, 把引进急需的旅游高端人才和提高现有旅游人才素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抓好旅游人才的引进。

一是积极引进短缺人才和重点人才。引进旅游策划、项目开发、组团调度以及擅长国外旅游规则、有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二是大力引进中层人才。引进包括酒店总经理、旅行社副总经理以及销售、公关、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等部门经理。三是广泛引进技能人才。引进包括西餐厨师、日韩料理厨师、前台礼仪接待等技能型人才。四是开展柔性智力引进。借助京津人才优势, 引进我市急缺而又在短期难以培养的高端人才。

3、抓好对旅游行业重点人才的培养。

要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旅游行政管理队伍”的目标, 有计划的分级分类对旅游行政领导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吸引其他行业高水平的经理人才更多地进入旅游企业;优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 推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抓好星级饭店、旅游景区 (点) 、旅行社等企业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提高其开拓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在有关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设立旅游服务专业, 大力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服务方向的导游员。

4、加大对旅游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

3.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8-02

党的十七大指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可见,高职院校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育人文化的弘扬者,是培育校园文明的精神沃土。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与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是否能为中国制造2025伟大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具体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是以高职校园环境为主要育人场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师生文化活动为运行载体,以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广大师生的共同的行为操守、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坚持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建设的原则,以审美教育为先导,以制度规范为基础,以环境熏陶为途径,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打造校园文化新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

修订完善《学生学习生活指南》、《学生宿舍管理条例》、《校园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奖励条例》、《学生违纪处理办法》、《奖助学金评审条例》等系列管理规范,形成学生管理长效机制;修订完善《大学生修养》文化读本,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通过环境文化感染、熏陶学生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正所谓“环境育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教育的大课堂,要让视线所到之处,都带有教育性,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楼环境的建设。

(1)教学楼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学楼悬挂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画像、诗词画作、名言警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2)每个班级订立本班的班风班训,并以书法条幅的形势悬挂于墙,强化优良学风。

(3)打造“梦想墙”等班级文化主题墙,书写全班学生的职业理想与人生梦想,时刻激励学生。

(4)打造与时俱进的有特色的楼道板报与班级板报,展示学生风采。

(5)创建班级读书角,以学生自筹、学校资助等方式收集优质图书,创建读书角,将班级营造出“小图书馆”的氛围。

2.学生寝室环境的建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首先需从打造一个卫生整洁的寝室环境开始,应重视保洁员工作精细化的培训,避免造成环境的“破窗效应”。与此同时通过思想教育、标语提示、氛围影响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自觉保持公共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自觉维护卫生间、盥洗室走廊、教学楼及校园卫生清洁,文明生活,做合格的社会人。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培养人的素质方面,美育具有其他教育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高尚的,才能使之脱离低级趣味和陋习,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1.辅导员老师开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多样可选择的人文类选修课,如中西方文化史、精品影视赏析、古典音乐鉴赏、西方美术史、国学课堂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

2.通过摄影大赛、画展、京剧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接近艺术、参与艺术,提升艺术修养。

(四)通过社团活动引领学生

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美育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美育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

人才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氛围中熏陶出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但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却要通过环境熏陶而来。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美育工作最好的载体,学生社团拓宽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是营造浓厚人文氛围的重要途径。

1.成立学院和各分院社团联合会。高校社团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将社团部独立出来,成立与学生会平级的社团联合会,与学生会共同开展学生活动。社团联合会的成立有助于我院社团规范管理和繁荣发展。

2.宣传推广校园精品社团。大力宣传校园精品社团,如礼仪社、舞蹈社、插画社、刀画社、魔术社、话剧社、文学社、机器人社等,营造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氛围、促进各学生社团品牌、文化建设,提高社团知名度,使学生广泛参与。

3.大力开展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及艺术修养的社团活动。定期举办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校园舞蹈大赛、定向素质综合大赛等赛事,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定期引进交响音乐会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定期举办摄影展、画展、书法展等艺术展览,让学生接近艺术、参与艺术,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4.着力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的支持和引导,推广“工业机器人社”、“家用电器维修社”等精品科技社团,立足专业学科,通过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鼓励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学校在此给予资金、技术、设备的大力支持。

5.开展学院社团文化展示周。通过社团文化展示、精品节目表演等形式,传递各社团文化精神和魅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推动社团文化建设,丰富在校生校园文化生活。

6.开展社团主题文化节。多个社团共同打造某一主题活动,通过校园展示、街头创意、文艺演出等多种活动形式共同打造一个社团主题文化节。如打造“传统文化”主题文化节,“模特礼仪社团”将身着传统汉服在行政楼、教学楼、寝室门口展示汉服之美和传统礼仪;“行路人刀笔油画社团“将在校园马路上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街头3D立体画创作,打造校园的传统文化氛围;“书画社团”将在食堂门口现场挥毫泼墨……,通过社团主题文化节创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全面推进校园文化繁荣。

7.开展高校间社团联谊活动。借助文化展示周、主题文化节等契机,邀请其他高校社团或参与其他高校社团的联谊活动,联合举办活动,提升我院社团活动影响力。

8.成立专项社团发展基金。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下一步将对各个社团活动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按星级评定社团,并根据星级给予不同等级的财力、物力支持,促进社团间的良性竞争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利.浅谈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与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08,(10).

[2]韦科扬.谈高校校园文化的创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3]戴恒艳.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德育,2011(11).

作者简介:

4.汤市完小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 篇四

根据公安部、教育部关于落实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通知的精神,按照省、地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工作,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学校安全和学生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公安部关于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学校及周边环境根本好转、争创平安校园为目标,以整治影响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商业网点、文化场所、建筑设施、交通秩序等突出问题为重点,严厉打击抢劫、伤害、侵害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标本兼治,构建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组织领导 组

长:谭伟红 副组长:袁细平组

员:廖小松

三、整治重点

1、依法严厉打击盗窃、敲诈勒索、抢劫师生财物、侵害师生人身权利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摧毁学校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加强学校周边治安巡逻,实行警校共建。

2、坚决取缔和清理整顿学校及周边地区200米范围内的所有网吧、电子游戏厅以及非法经营的录相厅、按摩室、歌舞厅和违章建筑、无证及占道经营的摊点以及出租房屋等。凡因噪音、灰尘等影响学校

廖国春 赵玖富 正常教学秩序的工业企业,坚决予以整改。

3、整顿学校门口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秩序,加强学校周边交通管理。

4、对学校及周边外来人口进行清理,加强出租房屋的管理。

5、对学校内部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彻底消除学校内部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对教室、楼道、围墙、锅炉等重点部位要加强防范。经常检查学校安全保卫措施落实情况等,严防火灾、危房倒塌和食物中毒等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6、通过落实防盗抢、防伤害、防交通事故等防范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稳定。

7、继续推行学校内部保卫工作,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传达室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严把进出关,杜绝学生未假而出和社会上“混子”乘虚而入,确保学校一方平安。

8、进一步完善警校共建机制和民警包保学校治安责任制,经常进行法制宣传。

9、根据学校实际和治安新形势,经常开展以清理网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集中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新环境。

四、具体措施:

(1)、集中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宣传工作,要大力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大力开展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自护教育、犯罪预警教育、网络管理和网络文明教育。要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操行观,杜绝一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2)、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彻底铲除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小流氓、小 2 混混势力。同时,要注意化解影响校园内部的矛盾纠纷确保学校政治稳定。

(3)、配合有关部门取缔和清理整顿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游戏机房、网吧、音像书刊店,特别是对于师生及家长反映强烈的要进行严格清理整顿,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和非法经营者坚决要求予以取缔,对于符合规定的各种文化场所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

(4)、整顿校园及周边的交通秩序,对于无证经营和影响交通秩序的饮食、食品、生活日用品摊点(特别是校门外的油炸摊)等要进行彻底清理,防止引发交通事故和一些集体事件的发生。

5.市头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篇五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形象和品牌,也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被师生认同,能使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精神家园。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及主旨

主题:传承学校历史,培育市中精神,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打造文明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创设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宁静有序、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化气氛浓郁的校园环境,无疑是广大师生陶冶情操,构建健康人格,提高素质的良好平台,也是一所学校提升档次、扩大影响、形成特色的理想载体。具体表现为:

1、群体凝聚。市中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严谨、务实、团结、进取”的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师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师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

2、陶冶情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有序、文化气氛浓郁的校园环境始终能够给师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发师生热爱学校、发奋学习、勤奋工作、弘扬正气、崇尚健康、追求高雅的情怀。

3、规范言行。通过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达到触动心灵、荡涤思想、约束言行,无形、无声的校园文化就是无处不在的道德准绳,当这种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时,社会上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就会自然而然成众矢之的,没有市场。校园文化建设一旦形成规模、养成习惯,就会变成传统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当师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和集体舆论的要求时,文化氛围就会促使他自我调节矫正。

4、培养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5、树立集体意识。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这要求师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环境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师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朝气、友好团结的集体会使师生亲身感受到

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6、增强竞争意识。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应是倡导一种“求真、尚德、明理、达智”的文化,能使师生在竞争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为基本理念,倡导无处不在、人人参与、赏心悦目、奋发向上的文化渗透,提倡高效、简明、主题突出的组织形式,力求多层次、全方位、精构思,不断造就具有市头村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形象。

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发展的环境,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学生的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在优化硬件建设的前提下,侧重精神产品的打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六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气息,使人身在其中而有一种美的享受;四是时代性。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色;五是独立性。市头村中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六是经济性。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强调绿化、美化、净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倡导特色,注重环境;把握舆论,营造氛围;活动引领,学科渗透;校外延伸,丰富载体。

市头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更是一种思想的建设,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才能更好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中特别强调的是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要赋予市中以生命的活力,体现市中的文化底蕴和市中人的精神面貌,突出“严谨、务实”的功能,彰显“团结、奋进”的功效。

(1)确定教师共同的奋斗目标,建立教师新的评价机制,使激励目标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聘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同时,将激励渠道多样化,满足教师不同的发展需求。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师,以及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做出的不同贡献,给予不同形式的激励。创造良好的干事业的氛围,用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全体教职工,增强教职工的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发挥我校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作用,重视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通过校园精神、传统的弘扬,倡导“严谨、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创设“团结、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培养人格健康、品学兼优的学生群体。

(3)注重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容校貌、校园内部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自然景观的建设,重视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时代雕塑、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的设置,重视道路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的设计,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①设立孔子浮雕像

在现有大厅内设立孔子浮雕像,通过名人引领、激励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勤学、善学、乐学、博学”。

②悬挂“一训三风”

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确定市头村中学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让师生处处见到、时时提醒,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形成共识,在校训的引领下,逐步靠近、达成目标。

③张贴文明用语

规范的言行要靠思想引领,文明的习惯养成要靠舆论支持。在教室、走廊、寝室等公共场所张贴一些励志用语和文明用语,既是对师生的一种提醒和督促,又是明确做人的道德标准,同时也是做成事的态度和责任。

④重新布置文化长廊

在教学区和教师生活区的隔离带上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开辟宣传栏,对师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深度的报道和宣传。搞好读报栏,扩大正面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中外最新政治、经济动态,介绍中外科学文化名人、介绍科技成果。做好校务公开,及时张榜公布日常工作重点和学校重大事项,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⑤设置校园小景

根据校园现有的整体布局,结合校园环境整治,进行科学的合理规划,分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达到教育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使学生所能到的地方都带有启发性和教育性,让校园的每一块地方都会“说话”,形成整个校园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4)活动引领,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求真、尚德、明理、达智”的人生追求。在文化活动中,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成丰富的教育面,形成有机的教育平台。每学年开学召开开学典礼,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每年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教师节、元旦节都要开展专题教育,一个节日一个专题,以座谈会、辩论会、演讲会、征文、书画展、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推进高雅

文化进入校园,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5)构建校园文化新载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的技术支持和优势,重视把握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构建具有时代特色校园文化新载体。巩固市头村中学网站、广播站、校信通等宣传教育平台的建设,筹划校园报刊、班级周报等新的媒体,营造高格调,高品位,艺术性,思想性,理论性强的舆论宣传格局。

(6)校外延伸。积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校园内外安全管理,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家校联合”,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校举行专题讲座,拓宽认知的窗口。

6.市九中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 篇六

根据教育局关于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指示精神,营造崇尚廉洁、弘扬文明的良好氛围,我校认真部署工作,把廉政教育作为学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我校今年在校园内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一段时间来,学校把廉政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理想,自觉抵制来自社会、家庭等不良风气的侵蚀,促进反腐倡廉良好风气的形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认真部署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工作之中,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并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廉政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为使这项工作有序地在我校开展,活动领导小组拟定了工作计划,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在全校师生中做了充分的动员。针对部分老师认为廉政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普通教师无关,与中学生更是无关的思法,学校利用星期一例会的时间,专问组织了以‚我看廉政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教师讨论会,让教师挖掘廉政文化

建设的内涵,寻找廉政又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以此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多方宣传,营造氛回

为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切实把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到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利用(星期一)班会课时间集中对全班学生进行敬廉崇洁启蒙宣传教育,同时,把相关活动的宣传落实到每周国旗下讲话和校会时间穿插进行。利用校园问络和多媒体教室进行敬廉崇洁意义的宣讲,并通过历史、现代社会中敬廉崇洁相关事例的播报,提高全体师生对社会中腐败现象的认识,提高师生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警觉性。在学校教职工例会上,组织教职工学习有关文件材料,并以相关事例阐述腐败行为给国家、给社会、给家庭带来的危害,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净化校园风气,营造尊师爱教爱生氛围。

三、依托活动,寓教于乐

主题活动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开展主题活动,是廉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进而进一步推动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一是举办了‚敬廉崇洁、勤俭节约、从我做起‛签名仪式,组织全校50O多名师生在红布条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姓名,表明自己敬廉崇洁、勤俭节约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开展‚敬廉崇洁、勤俭节约‛主题班会、廉政专题教育活动,以各种形式诠释了廉洁的意义,以身边人、身边事告诉大家,敬廉崇洁应从我做起,活动中渗透敬廉崇洁思想。三是收集‚廉政格言警句‛,组织全校教师提炼一句‘‚廉洁从教‛格言,组织全体师生收集‚我们家的廉洁格言‛,并在全校学习、交流。四是组织教师撰写‚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体会,组织党员干部撰写‚廉洁从政‛体会,并在教师会、行政会、党员会上交流。五是以‚廉洁校园、文明校园‛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了‚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陶冶性情,寓教于乐。

四、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长期有效进行。为加强对廉政工作的督导,我校建立了学校廉政工作表彰奖励机制,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部门、年级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长期有效进行。

我校努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了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了师生‚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操。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我校将坚持通过切实可行的各项活动,把廉政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时间,争取在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努力在校园形成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道德意识氛围,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阿克苏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7.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实施 篇七

关键词:信息化,数据库,数字化平台

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 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 也对教师对信息化的专业认知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 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以谋求更加专业的教学能力。掌握了良好的信息化操作水平后, 还要将信息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利用, 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将教学质量最强化, 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 背景分析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已经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和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围绕数字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要素, 对校园资源中心建设, 校园网管理中心建设, 校园管理服务中心应用系统。这取决于数据中心和应用支撑平台系统, 形成数字化下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文化和生活环境。职业学院校园网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主要是楼宇联网, 提供网络基本服务。

第二阶段:应用系统的建设, 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如管理系统, 学生管理系统, 财务系统;这一阶段还包括数字图书、教学课间资源建设等。

第三阶段:数字校园、一卡通建设阶段。2002年以来, 全国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推进数字校园、一卡通、校园网智能化建设。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 统一门户, 实现单点登录, 最大限度地将各部门的应用系统集成起来, 从学校整体上实现各种业务管理和应用。

2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学校的所用业务, 进行统一规划、信息标准统一化、数据管理统一化, 应用平台统一化、业务流程规范化, 融合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种资源的共享, 消除校园内信息孤岛, 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

“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当前的最迫切的工作应该是整理当前的应用需求, 对现有系统进行客观的评价, 完成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整合工作, 搭建基础网络, 建设综合的统一的数据库平台, 为今后的“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全面展开做好基础建设, 甚至为更进一步更加强大的数据库系统 (数据仓库、数据分析、数据挖掘) 以及更长远更大型的数据做好准备。

“数字化校园”总体解决方案中的数据库平台正是根据这种对现有情况的深入分析与研究, 结合国外“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经验和发展方向, 综合多年来的经验, 预测“数字化校园”在数据库方面的未来发展, 开发设计出具有特点的, 同时兼备技术先进性、国情针对性、全面性、集中性、平台同一性、高运行性、高可扩展性等特性的数据库平台解决方案。

3 数字校园平台概述

统一数据库平台是面向应用的, 安全, 可靠, 操作方便, 技术先进, 标准化和统一的, 灵活的和可扩展的平台, 它提供了一种用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交流平台, 一个学院的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提供一个有效的, 共享的管理平台, 但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数字校园的平台。

3.1 统一数据库平台问题

3.1.1 信息服务层

信息服务针对最终用户,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在校园里包括系统的应用 (学生、教育、人事、研究、为学生、设备、办公、对外等) , 外部数据服务, 共享数据的查询和报表服务的数据, 相应的业务系统共享数据管理服务等。

公共数据层是所有信息化系统活动所涉及到的、用户个系统共享的数据集成, 来源与信息化的各个业务部门, 基于谁生产, 谁维护的原则, 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维护管理。

3.1.2 建设目标

确保在学校统一的信息编码;方便共享数据平台和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确保基于共享数据平台的数据一致性。

3.2 数据共享的意义

避免商业系统之间数据的相互依存关系。数据项和属性为兼容的数据定义不同的业务系统的定义。当数据交换, 对不兼容的数据进行转换, 以确保数据的共享提供映射和转换机制。

3.3 保证任何两个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冗余业务数据

采用“在业务关系和数据业务系统的相关设计应用程序”的概念, 统一了数据库设计业务模块, 不对业务系统做人为的切割, 以确保尽可能有业务系统之间的无冗余数据。为优化性能, 稳定性, 冗余的数据必须被设计为提供数据同步机制。

3.4 基于谁生产, 谁维护的原则, 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维护管理

从技术上讲, 数据由授权的系统访问控制的维护, 没有管理权限的人员不允许对数据管理与维护;同时, 在管理上, 通过适当的应用规范强制数据管理者与维护人员负责及时更新他们的数据, 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的发展。该系统提供了安全审计功能, 以确保业务管理者的严格监督。当你使用热部署的应用程序服务器时, 功能模块可以完成不影响其他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3.5 保证数据可以反映整个学校的总体情况

第一, 设计数据库时,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应用设计也保证业务功能的完整性。这样整个应用即可提供完整的反映整个学校全面情况的数据信息。

第二, 通过统一数据库平台整合其他系统的信息资源, 提供更完整、更全面的信息。

第三, 设计数据库确保完整的应用, 还要保证数据业务功能的完整性。由此设计, 既可以提供完整反应学校总体情况的数据信息模板。

第四, 信息资源整合其他系统通过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平台, 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

3.6 保证可以提供为学校决策性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为学校将来的决策支持系统积累分析数据

每个业务操作、信息采集、报表分析和统计结果都是将来决策支持的重要数据来源。平台需采用三级数据库存储机制 (当前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带库数据) , 保证历史数据的可用性及当前系统的高性能。

每个业务的操作, 信息的收集, 分析和报告的统计对支持未来的决策数据的重要来源。平台需要三数据库的存储机制的使用 (当前数据、历史数据、带库数据) 以确定当前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可用性。

4 信息化校园的实施

校园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决策, 统筹规划部署,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总体方案。校园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其一, 与系统集成商联合体实施和技术开发等工作;其二, 了解学院内各部门工作流和工作方式已协调与技术部门沟通, 减少系统集成商与大范围客户接触带来的不必要争执, 确保校园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4.1 整合资源, 互连互通

要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 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的使用, 不仅可以实现对校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而且还要实现我校与其他兄弟高校之间信息的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框架和高校信息资源的信息。通过规范业务流程步骤, 将重点放在加快应用信息建设和资源课程建设里。

4.2示范带动, 分步实施

校园信息技术是一种新的系统包括学校和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项目。应针对性的开展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 选取几个典型的部门和业务在学院进行试验和推广学习, 通过实施的总体状况有所改善的基础和示范项目, 促进整个校园信息技术的提高。

4.3强化服务, 加强培训

校园信息技术部门在校园是学校和教育部之间的重要桥梁, 学校和公众之间的交流。要切实转变观念, 强化信息服务意识, 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提高在线业务。

大学要为各个部门定时进行技术培训, 特别是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知识水平的领导干部的水平, 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和自动化办公系统。同时, 建立一个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信息技术专业团队。

4.4完善制度, 保障安全

8.实施优质教育 建设现代校园 篇八

一、理念导行,坚持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教育思考者智慧的结晶,是教育实践者行动的引领。“实施优质教育,建设现代校园”的理念,是学校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应运而生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有浓郁特色的教育;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个性特长素质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在这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提出“优质教育”的概念,即构建“管理科学高效,资源配置优化,教育渠道畅通,办学特色突出,内涵发展为主”的模式,以“培养现代少年”为抓手,把“尚德、修艺、益智、健体”四者统一作为对学生的教育期望,为满足学生个体成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出“建设现代校园”的办学目标,即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科学民主、教科研氛围浓厚、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专家名师集中、教育质量上乘、环境优美舒适、教学设施一流的现代美丽校园,以此作为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先进教育理念,引领学校走向科学持续和谐发展之路。

二、以人为本,服务型管理,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机制保障

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为把实施优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学校始终坚持“管理即服务”的原则,牢固树立教育服务意识,切实把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融入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让优质服务成为实施优质教育的强大推力。

1.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体会职业幸福

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优质教育的人才保障。学校坚持一心一意依靠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坚持民主管理,坚持民主集中制,学校管理事务集体研究,民主决策;重视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重大事项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2013年7月,召开了四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公开、公平、公正地顺利完成了职称评聘改革;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充实校务公开内容,校务政务财务一律公开,创新校务公开途径,除校内开设公示栏、发给家长的通知(包括《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之外,还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公示栏目,并通过学校办公信息平台发布公示信息,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校领导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经常深入师生中间进行调查研究,关注、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教职工,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听评课、“名师论坛”、“青蓝工程”,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等形式悉心指导教师成长,打造了一支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日照市优秀教师、日照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等在内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在让教师体会到职业荣誉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2.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新课程实施体系与课堂模式,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创新课程实施体系与课堂模式是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践。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标志是开设课程的能力,课程如何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契合,是需要校长把握与思考的深层次问题,也直接关系育人质量。从这个角度讲,深化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创新课程实施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学校从原来的只关注教学管理转变为提升课程领导力,即学校管理层领导教师团队根据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创造出学校品牌特色。学校依托山东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初中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主体,以校本课程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续和补充,纵向贯通、横向联系,实现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一是扎实推进基础型课程,注重每门课程的整体设计,编写学科课程纲要和导学案。

二是大力开发拓展型课程,相继开发出基于基础课程的嵌入式课程、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课程、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拓展性课程、基于校本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

三是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立足于日照本土文化资源,遴选出“日照人物”“日照方言”“日照古迹探秘”“太阳文化”“日照美食”“日照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日照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等100余项专题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性学习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让学生围绕假冒伪劣作研究;结合“3·22水节”,让学生研究水资源的保护与现状,增强对水资源的更深刻理解和认识;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在研究民俗文化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在创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高效课堂”的概念,“多维互动,构建读写成长体”“师师协同教学”“分层走班教学”等高效课堂模式相继出台。这样,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兴趣、长远发展相一致,高效课堂既减负又高质,实现了优质教育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体验成长快乐的目标。endprint

3.以学校发展为本,构建“管理共同体”,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俗话说:“众人是圣人,家和万事兴”。构建“管理共同体”是集众人智慧、谋学校发展的创新之举。

一是学校管理共同体:强化和完善“学校—科室—年级组(教研组)”三级管理体系,调动学校所有管理人员岗位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倡导“校荣我荣,以校为家”的观念,激发全体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与归属感。

二是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学科研讨、青蓝工程、学术交流等途径,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相互切磋、共同发展,挖掘教师内在潜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学生成长共同体:优质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校积极探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根据学生基础、能力与个性特点为学生编制学习小组,形成具有互补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小组特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密切交流、互助合作、彼此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四是家校合作共同体:优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家长会形式、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了教育合力。“管理共同体”的创建,激发了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上台阶、有特色、出实效。

三、科研兴校,创建学术校园,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动力源泉

教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新营中学坚持“科研兴校”战略,积极创建学术校园,探索出“研教结合、研为教用、以研促教、以教保研”的教科研模式,先后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达标”教改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教师合理惩戒权研究”,山东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初中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资源整合、协同实施、动态管理模式的实施与研究”“中学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协同实施、动态管理模式的实施与研究”“教师积极心理个性品质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个性化阅读与文学教育”“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研究”“落实新的教学方式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以及山东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学校构建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项重点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数项科研成果在省市范围内得以推广;在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下,学校小微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专题研讨、教科研论文评比、名师论坛、高效课堂听评课等教科研活动也得以蓬勃开展。

另外,学校还结合地域优势与学生实际,通过研发校本课程推动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采取积极研发、严格开设、完善设施、加强管理和科学评价“五步”推进的方式,先后研发了《美丽海洋·蓝色梦想》《礼仪教程》《写字》《经典名著导读》《风景数学》《写作指导》等20余本现代少年系列校本课程教材,提升了学校实施课程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教科研水平。扎实有效的教科研活动,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施优质教育的不竭动力源泉。

四、文化熏陶,以文化人,用社团建设丰富优质教育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力量在于它一旦形成就会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能动教育力量。因此,文化管理是现代校园的必备要素,以文化人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开展社团建设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文学社团、艺术社团、爱心社团成为新营中学文化建设的三大支柱。成立文学社团,创办了校报《新营之窗》与校刊《海音》,校报校刊一经出版,立即成为师生爱不释手的心爱读物,显示出文学对师生情操的熏陶作用;成立艺术社团,下设话剧团、合唱队、舞蹈队、鼓乐队、器乐队、绘画书法等项目组,2013年学校艺术社团举办了盛大的元旦文艺联欢,三场精彩演出赢得了家长代表与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庆元旦师生艺术作品展览也得到了参观者的高度评价,广泛的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提高了师生的审美情趣;成立爱心社团,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环保小卫士、孝亲敬老等志愿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些社团采用学生自主管理和兼职教师辅导的方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推动了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另外,学校注重营造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校园整体布局富有现代气息,建有园林式花园四处,乔木灌木俯仰生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荷塘假山、小桥流水,校园景观优雅别致;文化长廊、宣传栏为校园文化平添风采;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墙壁文化更是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打造经典名校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丰富了优质教育的内涵。

9.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为指导,贯彻文山市教育局《文教发【2011】113号》文件要求,以‘健康第一’思想为工作方针,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基本要求,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地开展“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并确保有效实施。

二、活动目标和原则

(一)活动目标

1、优化课间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大胆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真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通过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二)活动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快乐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的全过程。

2、科学性原则: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课间、课外与正课时相结合的形式,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的计划和内容。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4、实效性原则:根据学生年龄层次特点以及师生全员参与场地器材需要的实际,体育活动开展内容暂定为有利于学生健康的课外活动(含游戏、跳绳、踢沙包、毽子,跳皮筋、篮球竞赛、乒乓球赛、羽毛球等)、做课间操、做眼保健操、正课体育锻炼等传统体育项目。

三、健全组织机构

组长:李成松(中心学校校长)副组长:赵发友(主管教学副校长)

组员:杨开福(教务主任)、蒋抒凯(教务副主任分管德育)、王宪昌(文体活动组长兼体育教师)、代刚强(体育教师)、易兴镇(体育教师)、陶光卫(体育教师)、赵学(体育教师)、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

四、活动时间安排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等活动时间组成。

1、早操:每天早上6:30 —— 7:50 安排早操,20分钟。

2、课间操:每天上午第二节课 9:40 —— 10:00 安排课间操,20分钟。

3、眼保健操:每天上午第三节与第四节课间,组织学生做好1次眼保健操,共5分钟。

4、体育课: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

5、体育活动课:每周开展1次阳光体育活动课,每节40分钟。

五、活动要求与管理

(一)、营造舆论氛围。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开展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各年级的班主任要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要动员家长支持学校开展这项工作,以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队伍培训。体育教师对班主任和相关教师要进行体育方面的必要专业培训,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相关老师能有较科学、较规范的指导,发挥群体作用,使学生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三)、增加投入。学校开展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势必要添置一定的体育器材,学校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确保“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的体育器材的需要,尤其是对易损耗器材添置需要全额保证经费投入。

(四)明确工作责任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施。校长是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活动的落实、协调、保障等由分管的副组长负责,并是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责任人;体育 2 组、少先队大队部、班主任等负责人是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具体责任人。

教务副主任(分管德育)负责活动时间的安排,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 体育科组负责活动内容、场地器材的安排,活动器材设施的添置和维修管理等保障工作;

少先队大队部发挥学生骨干作用,积极协助做好活动的开展;

班主任、体育教师是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直接责任人; 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活动课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教师负责指导,体育课由体育教师按有关要求负责组织教学。

(五)加强检查和安全管理。学校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纳入班级评比和班主任、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内容,学校在组织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从活动计划的安排、器材设施的检修、内容的选择、过程的组织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预防和及时排除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防范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健康安全。

六、活动器材配置

各班根据活动安排可向学校管理人员提前预借当日活动器材,活动结束前五分钟必须交回器材室,各班不准自行保管。

对中小学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我校将认真实施、积极落实,把这项活动做出实效。

东山乡中心学校

10.市建设街区改造实施方案 篇十

一、基本情况

嘉峪关市建设街区(北小区)总建筑面积6.76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共有住宅1019套(征收区域内涉及的非住宅采用非住宅改造实施方案)。

二、补偿安置

(一)补偿安置对象

本次征收区域内具有合法有效手续的居民住宅、小区周边附属设施及地上建筑物,补偿安置对象为产权所有人。

(二)补偿安置方式

本次征收补偿通过货币补偿、购买存量商品住房异地安置、异地产权置换和住房保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货币补偿方式。选择货币补偿的,按照改造片区商品房均价给予补偿,经双方签订协议后一次性支付给被征收人,不再发放临时过渡安置费。对于选择货币补偿,并在规定时间内签订《嘉峪关市建设街区改造征收安置补偿协议书》的被征收人,一次性给予每户30000元的奖励。

2.购买存量商品住房异地安置方式。(1)原房屋产权面积部分按照改造片区商品房均价给予补偿。对于购买存量商品住房,并在规定时间内签订《嘉峪关市建设街区改造征收安置补偿协议书》的被征收人,一次性给予每户50000元(含临时过渡安置费)的奖励。(2)购买时间为2018年3月15日至2018年9月15日。被征收人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经市房地产管理局备案后,一次性支付给被征收人购买存量商品住房异地安置补助款。

3.异地产权置换方式。按照“征一还一、产权置换、分段计价”的方式,向被征收人提供异地回迁房屋进行安置。

(1)原房屋产权面积部分免收房款、房屋结构差价和楼层差价。(2)超出原房屋产权面积至90平方米(含90平方米)的部分,按该区域限价商品房均价计算房款。(3)超过90平方米(不含90平方米)的部分,按异地产权置换区域商品房销售均价计算房款。

4.住房保障方式。对经济困难、无力购买安置住房的被征收人,对其房屋以货币补偿的形式进行回购,并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按照住房保障政策进行安置。

(三)补助原则

1.自建房补助。公建院落内的自建房按实测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20元的补助。

2.多层住房地下室补助。被征收房屋产权证登记的地下室面积给予每平方米800元的补助。

3.住宅楼下公建库房(小房)补助。按实测面积给予每平方米400元的补助,不含自建部分。

4.对于原有房屋给予装饰、装修补助。按每户15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5.搬迁补助费。按每户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含迁出迁回两次费用)。

(四)临时过渡安置费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选择异地产权置换的被征收人给予临时过渡安置费。临时过渡安置费按月计算,从签订征收补偿协议之日起,按被征收房屋产权核定的有效面积以每平方米每月14元计算,最终以实际过渡期为准。

(五)异地安置房建设标准

异地安置房地点为雍平、建新街区,全部为框架结构,高层(带电梯)。异地安置房的户型及数量暂确定为:建新街90平方米77套、138平方米132套,雍平街95平方米162套、110平方米46套、115平方米324套、127平方米92套,以上房屋户型最终以实测面积为准。异地安置房的各种动力产品由被征收人自行办理开户手续,并承担费用,其他配套设施均不另行收费。异地安置房交房标准为毛墙毛地,每户补助5000元装修补助款。

(六)异地安置房户型选择办法

异地安置房户型暂确定为六种,其中建新街两种,分别为90平方米、138平方米;

雍平街四种,分别为95平方米、110平方米、115平方米、127平方米。因六种户型的安置房数量有限,被征收人应按照协议签订先后顺序选择户型。某一种户型选择完毕后,被征收人只可选择其他剩余户型。所有房源信息及各户型剩余情况将在协议签订现场进行公示。

(七)异地安置房分配办法

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所有房源按照“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和“先安置被征收人,后面向社会销售”的原则,所有参与异地产权置换的被征收人按照签订协议先后顺序,在相同户型中统一抽号选房,并进行公证、公示,同时签订购房合同。

三、工作安排

2018年3月15日前发布《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嘉峪关市建设街区进行征收改造的公告》和《嘉峪关市建设街区改造实施方案》;

2018年3月20日开始入户调查;

2018年4月20日前完成动员、摸底、意见汇总、方案修改及公示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

2018年4月25日开始签订征收补偿协议工作;

2018年5月25日前完成征收补偿协议签订工作;

11.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 校企对接 高职校园文化 建设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应用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但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了解企业文化,了解现代企业对工人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等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新文化,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一、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笔者将这种校园文化界定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简称为“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指:存在于高职院校特定区域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以高职校园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反映师生共同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是融入了更多的职业特征和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以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日渐成形的,能为全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体现本企业特点的最高目标、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这些理念在科技发展、社会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所树立的公众形象。”2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层文化、制度层文化、精神层文化、行为层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的主体是实业文化、生产文化、经营文化,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和利益的最大化。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有文化的属性,都具有教育人、鼓舞人、引领人的作用。然而,其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和行业的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理清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对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都属于社会文化,但它们从目标、价值观到行为特色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之处。(详见表一)

表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似点表现在:都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管理为手段,以发展为宗旨;都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但众所周知,校企两种文化在起源、发展历程、功能、特色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校企两种文化分属于社会文化中不同的类型,在价值理念、管理机制、组织结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领域文化的相互对立和排斥,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时甚至产生明显的文化冲突。

(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在不同领域上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因为高职院校其自身的定位、培养方向等因素,高职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一些企业文化的色彩。

[ P3]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容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以按照多样发展、分类实施、创新规划等步骤来完成。[ P]

可以说,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一定企业化色彩的校园文化。狭义上说,校园文化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氛围,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从高职校的培养目标来讲,我们对学生就是要进行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前的素质教育和培训,包括文化理论知识、技术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际关系、人文素养、工作方法与能力等方面,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走上工作岗位的准备。而企业文化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员工进行熏陶、引导和管理的,从而达到员工對企业的认同的目的。因此,从这点来讲,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特色。

因此,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适应需要,增强管理后劲,提高核心竞争力。其作用都在于发挥文化软实力在规范、协调和激励的作用。

“校园文化要融合企业文化要素,企业文化影响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两种文化的互动、整合和无缝对接是大势所趋。”3正是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二、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在高职教育的定位要求下,校企文化融合具有必然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应用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就业预备期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定位要求高职教育要更贴近实际、贴近企业,迅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需求,即毕业生能实现“零距离”就业。这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也就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但事实上,大多数毕业生在刚上岗后,便表现出很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甚至被企业淘汰。

面对新的环境,毕业生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很好的胜任岗位——下不去;感觉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用不上;企业管理模式同学校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方式有较大的差别——留不住,不能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致使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与就业市场分离。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更是忽视了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才可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师生员工的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推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随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已经很难满足高职学生顺利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要求,校企文化对接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所以,高职教育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背景下,高职校园必须认清校企文化的必要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实现“突出职业教育、按市场一线需求”的目标,从传统封闭的校园文化向开放型的校园文化转型,践行毕业生与市场无缝对接,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这将是今后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与其说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不如说是企业人才质量的竞争。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不需要人才、需要科技,而高职院校则既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也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需要具有一线生产经营经验的实践教师、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就业,迫切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彰显高职特色,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提升企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当下多数高职院校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教学、招生、硬件设施建设等日常工作上,校园文化沿袭传统高等教育文化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存在与企业联系不紧、与企业文化脱节的现象。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仅是技能训练上的对接,而不是思想上的对接、文化上的融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而不同行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同,这种职业素质和技能仅通过学校書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高职院校要通过包含一定的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引导,并且通过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才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适当融入企业角色,平稳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 当前校企对接的现状与高职校园新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毕业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更是忽视了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当前校企对接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单位,每年对毕业生进行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企业用人需求调查,对不同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每年企业均对高职毕业生有不同程度上的不满意,同时毕业生也在不同程度上感觉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差异。从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方面来看,我院2012届某系毕业生中,11%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见图表一),有296%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对他们工作最有帮助,同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学生干部的实践经历,对他们开展工作也益处良多(见图表二)。此外,毕业生们认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388%的学生认为如果再给他们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会着重增强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类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有457%的同学认为我院的课程设计基本合理,81%的毕业生认为一些该开的课程没有开,20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多而实训课少。大部分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课和公共课(包括外语和计算机课)是最能帮助其就业的,可见,外语和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拥有专项技能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

图表一 广州某高职院校2012届毕业生就业对口分析[TS ]

图表二 广州某高职院校2012届毕业生成功就业因素[TS ]

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在校企文化对接的基础上,建设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新文化。

(二)明确高职校园新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以培养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重在建设,加强管理,和谐发展,彰显特色,不断满足高职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通过实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内涵,创建校园文化精品,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要充分吸收现代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与思想精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努力使高职院校成为区域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三)立德树人,提倡能力本位,进行职业文化特色建设

所谓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范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不同于企业组织管理的企业文化,是两者在不断融合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结果。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源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但又高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一种“仿真职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培育铸造一批教书育人的人才——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师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科技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是通过教师和输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去实现的,所以立德树人是高职校园新文化的本质。

第二,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观、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第一,高职校园应在引导学生在服从社会需要的大前提下,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个人的意向、能力和条件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第二,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企业要求,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应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特点和专业的具体职业道德要求,营造相应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三,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体质和情感等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学校物质环境的改善、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及学生有计划地参观见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其中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四)思想到位,以市场为导向,建设高职校园“三个零距离”专业文化

要想建设有高职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思想到位、理论武装是第一步。高职校学校文化有别于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文化特征。如果说“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是学者、教授们的理想追求和理想校园文化模式,那么,注重“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则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那就是要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学校领导除了要高度重视、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外,更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导入,反复宣传,使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应努力实现三个“零距离”: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的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使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四、 创新校企文化融合的多元途径,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職校园新文化

总的来说,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新文化,其核心是确立校企融合的高职校园精神。校企文化融合的内涵就是主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校园文化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熔炉,校园文化要积极接纳并主动认识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

要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创新,建设基于校企对接的高职校园新文化,不只是学校加企业的简单相加,需要全面多维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一) 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的互动促进高职校园新文化融合

1 通过在校企物质文化融合,构造高职校园新文化建设基础

高职院校要主动吸引企业进校园,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中厂”等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让学生在实训环境中感受到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对校园的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在实训楼、实训室等公共建筑内部,结合各设施的结构和用途,宣传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让师生对职业和企业有更多的直观印象。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模式,高职院校可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教育,引进有关企业,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校园内走进真实的企业,进入真实的校园外职业氛围。

企业融入校园文化,可通过以下途径: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型生产、研发基地,让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走进企业的产品研发基地;在企业建设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企业职工专业知识推广培训相结合的“厂中校”,让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人才培养、培训当中。企业也可让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为新产品,在更高的物质层面体现高职院校的文化色彩,体现出“科技兴企,合作强企”的特色。

2 通过精神文化相互融合,促进校企精神文化对接

精神文化互动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通过毕业生的潜在输出成为企业精神的形成要素之一,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延展。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院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使学院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同时,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同时,注重校园职业氛围、人文氛围的营造,在校园宣传栏或教室、实训室等场所,加强以优秀企业家的形象、经典企业名言等形式的张贴宣传,树立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位高职学生素质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3 通过制度文化相互借鉴,促进高职校园制度创新

高职院校要科学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应注重汲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信、遵法守纪、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充分执行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引入企业竞争、奖励、管理机制,在内部管理方面借鉴并引进企业化管理。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文化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来体现职业文化内涵,使得到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互为借鉴。

企业要科学借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有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和传承创新文化的传统,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可充分借鉴。

4 通过行动文化相互影响,树立高职校园新氛围

校企行为文化的融合,包括企业模范人物与教师行为的融合、企业员工与学生行为的融合等方面。

“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卓越地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优秀的模范群体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4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同时又是学生成才成人的导师。由于学生与企业一般员工年龄的不同,教师的工作性质特征,决定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责任更加重大,榜样的效用更加深远。

在实际上,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都需要提高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心理和身体等诸种素养。企业员工的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群体团结、精益求精等行为文化是学生行为文化学习的参照物,需要在有目的的系统训练中养成习惯。

(二) 明确育人思想,结合企业需求,“六位”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

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之一,实践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面对激烈的社会职业竞争压力,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各职业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巧是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之一,可以从“人、材、组织、环境、监控、考核”六個环节,采用“六位一体”的综合工作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巧,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营造高职校园职业文化,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六位一体”综合工作法是指:

人——包括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专兼职、校内校外企业行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

材——包括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用到的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

组织——指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和方法;

环境——指由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训场、实训基地、模拟工作环境及“教学做”一体构成的校园职业氛围以及由校企合作单位、校外实训基地、真实工作环境构成的职业氛围;

监控——指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和控制;

考核——指对实践教学的结果评价。

(三) 深层次打造课程文化、专业文化,将校企合作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5高职校园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

在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深层次打造高职专业文化,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的高职办学特点,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职业岗位的多变、学生需求的多样,加强专业与课程的整合。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生活等都要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实际,不能盲目照搬他人经验、模式,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导入,反复宣传,使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渗透到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将校企合作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三个零距离”。

(四) 以活动为载体,开拓高职校企文化对接新方向

每所学校时常举办的诸如科技文化节之类的文化活动,这也是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从简单的学校搞活动商家出赞助,到商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场所,提供各种技能培训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在不断接触中日渐完善合作关系的过程。

同时,高职校园还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企业文化以活动方式引入校园,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去,实现校企行为文化互动。具体如下:一是举办具有现代职业涵内涵的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积极围绕职业文化搭建行为文化平台。二是请进来。支持企业承办校园科技节等文化活动,宣传优秀企业文化;或邀请企业来学校开展展示产品等企业文化活动。三是走出去。把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去,例如可在企业举办素质拓展、团队训练、技能竞赛、职业规划、创业教育等凸显职业特点的文化活动。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下厂定点实习等,举办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者报告会、学生技能汇报展示会等活动,邀请企业界人士走进校园,使学校、企业建立起全方位的交流平台。通过多元化途径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高职院校只有实现校企文化内涵式对接,才能从根本上开拓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新方向,实现校企合作从联合到融合。

(五)强化意识形态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建立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评价指标

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生源质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同普通学校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首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线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其文化内核就是教职的结合;其次,高职学生从踏进校门那时起,就选定了自己今后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愿景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三,由于高职院校清晰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必须紧密对接企业办学的特点,其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始终保持健康的校园文化;第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突出专业知识的渗透。

上一篇:大学生数学竞赛魅力何在下一篇:四年级我是太阳城的小公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