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精选8篇)
1.重庆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篇一
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重庆直辖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对于理解和实施“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大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是直辖初期重庆破解地区不平衡问题和完成中央战略使命的现实体现
从1997年直辖,至“十五”初期,是重庆对“单列市的体制、直辖市的牌子、中等省的架构”形势的适应期和过渡期,也是深刻了解市情、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突破口的积蓄期。经过几年的探索,重庆按照全市各地区的自然及经济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遵循劳动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划分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三大经济区,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促进发展,这是破解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以及移民问题、民族问题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的现实体现。同时,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期望通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带动和辐射周边和西部地区的战略意图,客观要求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和承载主体。通过以都市经济圈为核心点,以沪蓉高速公路、长江为主干轴线,带动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左右两翼经济腹地,形成“点轴”式“一点带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是这种客观要求的具体体现。
“十五”以来,“三大经济区”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取得明显的发展。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人均
GDP总量增长0.45、0.7、0.8倍(2002—2005年,下同),GDP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8%、11.5%、11%,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分别增长0.56、0.43、0.45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0.34、0.36、0.39倍。都市经济圈形成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基础设施支撑、生产要素配置、科教文化主导、市场流通集散等功能,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体承载能力得到强化巩固;并且通过承接劳动力转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峡库区的人口、环境、资源承载压力。渝西经济走廊通过大力建设产业密集带和中小城市连绵区,承接主城“退二进三”产业的转移,通过强化其与四川、贵州经济社会联系的纽带作用,促进重庆经济向西、向南、向北辐射,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基本实现百万移民大搬迁,库区水环境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作为重庆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联系的要道,交通设施逐步完善,对重庆促进东、中、西联合,共谋发展起到了独特、重要的作用。
二、“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是丰富“三大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在分类指导政策上做出的新调整
经过“十五”时期的实践,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布局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针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内渝东北、渝东南工作重点的差异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按三大经济区构建区域经济体系,按四大工作板块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战
略,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渝东北、渝东南,加上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发达经济圈共四大板块。把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力促加快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构建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在渝东北地区,结合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全面推进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重构产业体系。同时,针对我市城市经济不强的实际,提出了重点推进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三、“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重庆直辖十年来,走过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重要阶段,进入了“求突破、强实力、上台阶”的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又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重庆完成胡锦涛总书记“314”战略使命的现实要求。当前,如何既适应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又能结合市情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在较短时期内打造具有更强聚集和辐射功能的核心经济区域,这一战略任务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按照“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打造“1小时经济圈”,扩大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承载主体并加速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带动以万州为中心的库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两翼”共同协调发展。该战略的提出,将有利于我市由“小马带大车”向“大马带大车”的转变。
“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和发展。应当指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就其区域发展的指导理论而言,与“三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是一脉相承的,但“一圈两翼”将原来“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的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三大经济区的涪陵、长寿纳入“1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分别纳入以万州、黔江为区域中心的“两翼”,空间结构划分的改变,也必然带来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
首先,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总体指导下强化了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在全市区域中突出“1小时经济圈”,在“两翼”中突出万州、黔江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正是增长极理论的具体应用。
其次,“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符合重庆区域发展现状、适应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通过“三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特别是渝西经济走廊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城市化(城市群)、产业化进程已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板块化的雏形已现,无论就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和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具备了形成更大增长极的可能。同时,按照国家主体
功能区划分战略,根据我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完善土地、环境、产业、投资、人口等方面的区域政策,引导区域开发方向和程度,对不同类地区所承担的主体功能进行的科学划分,是保证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一圈”增长极产业集聚、要素集聚等的“极化”过程,增强经济总体实力;通过“一圈”资金、人才等的“扩散”、“反哺”,以及承载“两翼”富余人口和劳动力,减轻“两翼”发展压力,促进“两翼”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也是增长极理论与协调理论相互融合、统一在重庆区域发展的实践。
四、“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将促进重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首先,“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工业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推进动力作用。“一圈”为推进重庆工业化进程、用新型工业化引导重庆产业深度开发,实现产业分类、集聚、规模发展,构筑优势产业体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将成为重庆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创造的财力将使全市具备支持“两翼”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重点开发区承载力水平,减轻限制开发区发展的负担和压力。“1小时经济圈”内城市功能建设对重点开发区域承载力的提升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需求,将承接大量“两翼”限制开发区的人口、劳动力,减轻“两翼”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压力,使“两翼”人均拥有资源量、财力水平等大幅提高。
第三,“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形成要素资源洼地,借外力促进内部循环协调发展。“1小时经济圈”与长江上游沿线、四川的老成渝沿线、新成渝沿线、贵州北部沿线地区通道的打通,可以借助合作平台,使重庆形成要素聚集的洼地。对于“两翼”地区,依托长寿和涪陵副核重要节点,以及连接“两翼”城镇的公路、铁路等中通道和纽带,通过物流、人流的中转、传递,带动生产要素流动,辐射“两翼”。
第四,“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分层、分类推进改革,降低改革风险,提高改革成效。“一圈两翼”战略基本上将重庆统筹城乡改革中具有自主改革、自主改革与外力支持相结合和主要依靠外力改革的地区划分开,有利于由易到难分层、分类制定改革措施,降低全市特别是“两翼”困难地区的改革风险。(易小光 作者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2.重庆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篇二
事实说明, 知识能改变命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带动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省委书记卫留成多次强调发展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省长罗保铭上任后的第一个专题调研就选择到职业学校, 提出对职业教育实行“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
省教育厅认真领会、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对实施科教兴琼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特别是对促进就业增长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教育厅的精心指导下, 我省各中职学校从省情、校情实际出发,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面向市场开专业, 面向岗位设课程”, 主动与企业合作, 积极为“三农”服务, 开展“订单”式培养,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出“三段式”职业教育新模式, 即:一年在农村职校学习基础理论, 一年在城市职校学习专业技能, 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然后就业或自主创业。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减轻职校学生的经济负担, 又通过重新组合省、市 (县) 和企业各自资源优势, 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 还充分调动并发挥了省、市 (县) 两级政府和两级职校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 “三段式”办学模式是符合我省省情民情、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职教发展模式。在“三段式”办学模式的推动下, 近年来, 海南职业教育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2005年以来,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年均增长30%以上;2008年秋季开学在校生达15.2万人, 实现了普、职比大体相当。2002年以来,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拉动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飙升11个百分点。初中学生一毕业就到职业学校学习在我省广大农村已成风气, 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孩子因此走出了贫困山区, 学会了一技之长。据统计, 海南中职学生85%来自农村。打工赚来的钱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 帮助家庭脱贫致富, 也给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上完初中上职中, 打工致富一路通”, 已成为我省农村百姓中最流行的口号。“培养一个学生, 扶助一个家庭, 服务整个社会”的职教办学目标成为了现实。
以“三段式”为基础, 去年, 省农业学校又探索开创了“送教下乡, 半工半读”, 服务“三农”的办学新模式。他们把课堂设到田间地头, 在果园鱼塘现场授课, 开设“农村青年学历班”, 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农业实用型人才;与各市县组织部门合作开设“村官班”, 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当地脱贫致富“双带头人”。正如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红梅所说, “海南农业学校与各市县‘联姻’, 为农村培养基层党组织和脱贫致富‘双带头人’, 这种办学模式是海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创新。这是海南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 特别是为‘三农’服务最好的突破口。”海南职业学校开设“村官班”的消息经《光明日报》报道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做出重要批示, 认为这是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有力举措, 有利于把受过较高教育的年轻人稳定在农村基层村干部队伍中。海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好经验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2007年1月、2008年12月、2009年2月, 周济部长三下海南, 对我省创新“三段式”办学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好经验,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 希望海南继续为全国职业教育创造好经验。
3.重庆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篇三
黄垆喧(1987,04—),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管理。
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简介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于2009年7月正式批准成立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股权交易中心经过四年多的发展,现已发展成挂牌数量过百,包括三个板块:优先市场板、块标准市场板块、新兴市场板块,挂牌企业涉及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
二、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作用体现
1.提供融资服务。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挂牌或者股权托管的中小企业,将通过股权质押获得融资。2011年3月3日 深圳发展银行重庆分行与重庆杰信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在股份中心签署融资协议,杰信模具大股东将其在重庆OTC挂牌的部分股权质押给深发展,获得后者授予的4000万元贷款。这标志着作为区域资本市场平台,重庆OTC开始发挥其市场融资功能。这是我市非上市股份公司第一单真正意义上的股权质押融资业务。
2.培育企业进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经过四年多运作,目前中心挂牌企业中已有多家达到新三板、创业板或中小板的上市条件,重庆OTC的培育功能逐步显现。
企业先以较低的门槛在重庆OTC挂牌,经过一段时间培育和发展,逐步达到上市条件,从而更为顺利的走向新三板、中小板或者创业板等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重庆OTC把自己角色形象地称为“企业上市的孵化器”。
挂牌OTC企业吸引了人才,在OTC挂牌,能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一方面挂牌后巨创知名度不断提升、内部管控制度逐步完善,企业从业绩和形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吸引到不少人才主动加盟;更为重要的是,在OTC挂牌,公司给全体员工提供了低价入股的股权激励机会。OTC市场是一个阳光规范的股份转让平台,这也就意味着员工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不但具有市场化的定价,而且还能够通过OTC市场自由转让,这对于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有着直接而显著的效果。
3.在区域市场发展方面,因地制宜,与地方经济充分融合。该中心以私募股权、债券理财产品及金融衍生品等作为核心产品,为地方企业提供综合性资本市场服务。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下简称重庆OTC)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三峡担保、以及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时获悉,由于企业受前期宏观调控的影响,资金链紧张,民间借贷利率仍高企,传统融资渠道受限,股权质押贷款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新方式。
重庆OTC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清除了股权质押融资的障碍,原先只有在A股市场上才能实现的以股价作为定价基准的股权质押贷款业务模式,现在OTC也能实现了,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融资手段。
4.重庆OTC提升身价 挂牌公司频拿订单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OTC助力企業品牌提升效应显现。企业在挂牌前的改制过程中,将由证券公司、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在内的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重庆股权交易中心在帮助挂牌企业投融资、提升品牌 形象、培育在全国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资源、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在帮助挂牌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获得股权质押融资的企业相对较少,同时金额规模相对有限。
三、运用SWOT法分析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SWOT方法简介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2.我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优势
2.1 借鉴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每个层次的板块市场适应于不同的企业和投资者,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小企业投融资、规范治理、提升品牌形象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诸多作用,意识到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2 区域股权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在多次国家会议中,重要的领导人都谈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肯定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区域股权市场的发展。
3.我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劣势
3.1 由于我国多层次区域股权市场发展较晚,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相对较成熟,而区域股权市场则是近几年才提出的,相对于国际发达资本市场丰富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经验,我国在区域股权市场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这就导致建设完善的区域股权市场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2 建设完善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需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由于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自我国仍处于初建阶段,出于谨慎原则,相关的法规制度在这方面还很缺乏。
3.3 由于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门槛通常较低,较主板市场、创业板挂牌公司,门槛通常都低很多,导致投资者面临风险相对较大。
3.4 缺乏统一的监管。当前全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实行的基本都是当地政府监管为主,未能形成统一的监管模式。必将导致各个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监管严格程度参差不齐,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3.5 各个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门槛不统一,为以后转板形成隐患。同时企业更加倾向于在挂牌门槛较低的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可能会导致个区域股权交易中心降低挂牌门槛,形成恶性竞争,十分不利于区域股权市场的发展。
4.我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机遇
4.1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较为健全,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则能加快我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同时,也能避免很多发达资本市场国家在建设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所走的弯路。
4.2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等诸多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也将出来来扶植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4.3 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发展作用,将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将会得到一定的政府补助,因此这将对区域股权市场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我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挑战
5.1我国目前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发展过快,在当前我国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和晋升机制的情况下,在制定产业规划时,有的地方不顾本级的具体情况,忽略成本因素,盲目跟风降低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门槛,这必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如何调节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发展过快是决定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5.2 根据发达资本市场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经验,各层级的股权交易市场都应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放置企业经营恶化之后仍然挂牌在股权交易市场。
因此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也应该建立如此制度。由于我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立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退市制度,因此股权交易市场需在以后建立完善的“升板自愿,降板强制”的制度。
总结:
4.重庆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篇四
http://.cn2012-01-29 16:50
新华网重庆1月29日电(记者徐旭忠)随着越来越多低收入群体入住公共租赁住房社区,重庆积极探索创新公租房管理模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管理体系,将公租房社区建成和谐稳定社区。据了解,目前,重庆的公租房社区陆续接纳近10万人入住,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房型社区即混搭型社区将构成重庆主城区重要的社区形态,同时承租群众大多为中低收入人群,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文化差异大,职业结构复杂,加上短时间各种不同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利益诉求的人集中在一起,势必产生矛盾。因此,如何管理好公租房社区是一道大课题,考验政府智慧。
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局长郭唐勇介绍,重庆市早在建设之初就将公租房社区的管理问题纳入视线,尝试探索公租房社区管理模式,组建了公租房管理局统筹全市公租房管理工作,在各公租房小区设立房管中心具体负责住用监管和租金收取等工作,公开选聘一级资质的物业公司为小区提供专业化物业服务,并通过进驻小区的社区居委会、警务室、卫生服务站等机构为小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同时,建立社区管理体系。由公租房管理局和公租房小区属地政府联合组建社区管理委员会,整合属地有关部门和驻小区单位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承租房委员会、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等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网格化管理。
5.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篇五
城市规划1102班1137150211牛垠皓
摘要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投资和制度创新。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制度创新这一重要因素。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经济主体不断获取自由权、平等权,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而这些又需要一定的制度给予激励和约束,也就是需要一定的制度前提。因此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致力于创新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在制度这一因素被忽略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不能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进行完整的解释。后来诺思发现了制度创新这一重要因素,才较完整的解释了影响区域发展的各大因素,并且较大程度上肯定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发展· ·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增长因素„„„„„„„„„„„„„„„„„„„„„„„„„„„„ 二:制度创新的分析„„„„„„„„„„„„„„„„„„„„„„„„„ 三: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五:参考文献„„„„„„„„„„„„„„„„„„„„„„„„„„„
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绪论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得益于资本、劳务投入以及技术创新。1970年197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专家、新制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和美国另外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托马斯合作在《经济时评论》上发表《西方世界成长的经济理论》和《庄园制度的兴衰:一个理论模式》两篇论文,指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这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和提供个人经营的刺激,近代工业就发展不起来。所谓的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它实际上指的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变革。因为,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有什么样的人类行为,有什么样的人类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果。
一、增长因素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古典经济学家们就试图发现经济进步的根源,并分析
经济变化的过程,提出了劳动、资本和土地数量决定一国的总产出。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把区域经济增长看作是劳动力(L)、资本(K)和技术进步(T)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源(H)概念的引入,把外生的技术进步内化了。新制度经济学继续向前走了一步,把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
一。统计资料表明,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尤其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投资和制度创新。通过界定产权,以高效率的经济组织替代低效率的经济组织,建立分担外部性风险的制度,即使在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也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二、制度创新的分析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对制度创新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制度是重要的”。“制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
诺斯的两大“历史发现”:一个是对1600—1850年世界海洋运输业生产率变化原因的考察;另一个就是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考察,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论地位。在1600—1850年的2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出现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要技术进步,但是,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就是说,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根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诺斯认为,出现解释不了的“剩余因素”的原因,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忽视了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交易所产生的费用,而这交易费用是制度建立的基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降低费用,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致使经济增长。1973年,他与托马斯合作发表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则在对欧洲经济史重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了那种把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是产业革命结果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产业革命所包含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发展和资本积累等等现象,本身就是经济增长,或者说,产业革命并不是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而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是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
三、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D·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构成了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社会工具”或“社会资本”,这种工具的好坏,这种资本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类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中进行的制度所建立的基本规则支配着社会中所有公共和私人的行动,即从个人财产权到社会处理公共物品的方式以及影响着收入的分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从资源开发到资本积累,再到技术创新,无不受制度安排的支配。有效的制度安排,鼓励并促进着社会的资源开发、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因此,制度决定着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从而决定着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制度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就在于: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制度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是因为制度的变化具有改变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改变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当引入一种新的制度后,就为每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规定了约束条件,制度的变迁也意味着约束条件的改变。因此,制度创新正是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来为区域经济增长创造条件。1873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案》规定,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40英亩树并保持10年以上,就可获得160英亩土地;1877年3月颁布的《沙漠土地法》规定,如果移民在产权申请登记后3年内灌
溉了土地,即可按每英亩25美分的价格购得640英亩土地。这两项法案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拓荒者的积极性,推进了开发进程。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由最初的“极化”向“扩散”转化构成了经济增长的过程。正如佩鲁指出的那样,“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最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第一,制度创新可以改变激励机制。制度创新通过改变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激励机制一方面反映了个人工作努力程度和报酬的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不同制度安排形成不同的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把个体的努力程度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紧密结合,在增进个体福利的同时增进社会福利;而差的激励机制要么使报酬与努力程度脱节,要么使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脱节。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就来自于不同制度设定的不同的激励机制。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指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定产权以便成一种激励,使得个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刘易斯说,“制度促进或者限制经济增长取决于制度对努力的保护,为专业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所允许的活动的自由”,指出制度对经济努力所起的激励作用。
第二,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资源配置。制度创新把资源从非生产性或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性或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制度创新的意义在于通过设定新规则,把人们的努力及资源引导到生产性的创造财富的部门,这种创新虽然不能改变资源禀赋的状态,但却能向外移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不改变资源总量的情况下,增加产出与积累。创新的作用是把人们的努力从争夺既定财富分配的斗争引领到争相创造财富的有序竞争中,这种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制度创新孕育出新的社会生活秩序。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挖掘制度的效率潜能,使社会制度体系不断接纳新的变化,从而使其更具有弹性和活力,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共同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第三,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创新可以减少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优化交易行为来提高产出增长率。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新古典理论关于理性经济人和零交易费用的假定:一是采用了西蒙“有限理性人”的假定,有限理性人的行为特征是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二是提出了正交易费用的假定,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现实交易活动中获得信息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该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它们区别于生产成本为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成本,交易成本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会随之不同。通过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节省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地促进产出和经济增长,即交易费用是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由于交易费用主要用于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易行为的协调,不用于直接生产过程,因而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交易费用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的效率。落后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政治制度不稳定,交易风险增加,机会主义盛行,无形中增加交易费用,使人们没有动力去寻求有效的产出。因此,对于落后国家来说,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减少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出和增长。
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知识和技术存量规定了人们活动的上限,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决定在这种限度内人类如何取得成功。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一个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率。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引导和确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与非激励。17世纪欧洲各国出现不同的经济增长率,从每个国家建立的产权性质中可以找到答案。区域开发的制度结构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区域开发的法律制度;二是区域开发的激励制度;三是区域开展的约束制度。法律制度涵盖了区域开发的目标、程序、路径、产权保护、市场
秩序、交易规则等;激励制度则包含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的机制;约束制度包括了区域开发中的一些限制性行为和开发的条件。
一种制度的确立并非永恒不变的,制度能刺激经济发展,也能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促进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诺斯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建立了一个制度变迁模式的分析框架,即在现行制度结构下,当外部性、规模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在化时,一种新的制度创新可能应运而生。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是在创造性破坏中推进的。
【参考文献】
6.重庆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篇六
吴伟 熊彤
(南昌工程学院 经济系)
摘要:
以“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植、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区域性实训中心,使其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同时,兼具“开放性、先进性、扩展性、通用性”等特征。改革传统的实验、实习、实训模式与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中心真正成为对外交流与对外服务的窗口,教学科研的助手,人才成长的基地。为社会经济建设多出人才、早出人才。
【Abstract】Under the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 orientation, raising many-faceted funds, preferential foster and natural resources share, the regional 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provided with the distinctive region feature, and also with the open,advanced, extended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For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ti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odel and base, the 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becomes the window of external exchange and service, the aid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he base of persons of ability, which will bring up a quantity of persons of ability as quickly for the socialism economy construction.关键词:实训中心 功能拓展 模式创新
【Keyword】 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function extended model innovation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进行,面向市场,为社会经济建设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尤其是培养出能迅速走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的高层次、应用型专才。这是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现实而又迫切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任务与战略目标。构建我省高校“区域性专业实训中心”,强化以专业实训为核心内容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校建设,则是践行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与现实选择。所谓区域实训中心是指在过去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要按照统筹规划和“开放、联合、共享、协作”的原则,它在服务范围、建设方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构建有所创新和突破,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1、目前高校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长期以来在专业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上缺少专项资金或者资金投入不够,以及缺乏有效的政府政策引导。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尤其是我省工科院校的财力缺口更大。
1.2许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仍然不很明确,学科型教育倾向明显,重学历、轻技能。在已经建立的各类实验室中,大部分的设施、设备已经过时、落后;品种、数量也不齐全。严重面临着升级换代的问题。
1.3缺少综合性实训中心。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分散在各校区,不利于资源共享和有效管理。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够,缺乏工程环境等原因也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总之,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普适性等不足,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等原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在黑板上开机床,在练习本上编工艺”,以切蜡代替加工真实的金属零件,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实训效果很差。
2.区域实训中心的特点:
2.1考虑地缘和行业特征, 建设多功能的区域性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建设是从我省地缘特色和地缘条件出发,立足我省社会经济资源,为我省区域经济和特色行业服务为主。同时区域性实训中心的构建还体现出整合本区域内多个学校的实训教学资源,提供出一个全方面、多层次、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实训教学与培训平台。
2.2实训内容安排的综合性与可操作性。
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在实训过程上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的仿真性,使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为培养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3.先进性与实用性,建设高标准的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建设除职业性、仿真性要求外,还要注意它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实训中心的设施设备应达到环保和安全的要求。在建设中要紧紧跟住时代的发展,将最新的思想、技术和经验引入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基地建设不仅凝聚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凝聚了最新的技术。实践教学基地要有相对集中的、较高的技术会含量,它包括设备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的技术含量。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经费投入是否可持续发展,中心功能是否能够保持,它的先进性如何保持等等。
2.4.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
不仅承担高校内专业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承担面向社会开放,承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实训中心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研发、生产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功能。成为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充满活力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3.区域实训中心的功能拓展
3.1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人的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实训中心不仅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还可通过与产业结构、岗位结构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实训中心真刀实枪地干,课堂就是工作岗位,生产线上需要做什么,就得在课堂上学会做什么,将实训中心建成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实践基地。通过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其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实训中心建设起点高,装备先进,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有条件成为职业资格鉴定基地及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对外开放,还可以根据职工文化教育终身化、技能培训市场化、岗位培训企业化、再就业培训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对员工的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及技能,提高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以适应产业优化、升级、调整、更新,以及生产现代化、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3.2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与接触、学习高新技术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 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改革实训教学,要尽可能做到使实训教学“真”与“实。以场景模拟、项目模拟、信息虚拟来仿“真”,以实际动手、实际操作、担任实际岗位角色、经历生产或项目全过程训练为“实”的实训模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综合训练。
同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学生可以涉猎高新技术领域,接触和学习高新技术,还可通过构思创新型实训项目,提高实训科技含量,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原有的电工类实验室重新构建,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较好地实现了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以此先后改建、新建了电工技训、电工设备检测与维修、可编程控制、电工布线、电气控制中心等。
3.3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实训基地的技能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施和科技开发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 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并使创造的欲望转化为能力。
在实训中心开展的实训环节,还可在爱岗敬业的情操、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习惯和工程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养成教育”。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和工程项目等实训课题,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和经训练所获得的经验及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及其发展奠定基础。
3.4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与应用课题的研究基地
在科技应用研究和成果孵化的过程中,区域实训中心可成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它可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多专业的各级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
实训中心的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活动,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通过应用课题研究、科技成果孵化、技术开发和产品中试等途径,实现技术创新教育转化为技术创新实践并检验其效果。
4、区域实训中心的模式创新
4.1区域实训中心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实训基地建设要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面的优势,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资源共享,共同投资和建设实训基地。通过政府投入、学校自筹、实训基地自筹、校企共建、学校与科研单位或行业联合等多渠道筹集经费,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
创新建设理念,改革以往由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探索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同投资的方式。既可由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建设,也可以由地方政府统筹建设和管理;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参股、合资、合作等;实训基地要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在管理和运行上要相对独立,以使其增强活力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实训基地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自主发展的新机制。对于适合建在学校中的实训基地,继续加强建设。对于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的实训基地,可利用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根据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进行建设,成为高校的校外实训基地。高校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努力争取社会及企业赞助。学校可通过企业形象宣传、培训权益共享,以及其他合作形式等予以回报。如:同济大学与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和国内外大企业、跨国集团公司等协作共建上海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训中心,总投资近3000万元,其中社会及企业赞助逾千万元;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就与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同济大学高职实训基地与美国希比公司共建“SIEBE"楼宇自控系统培训中心,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4.2产、学、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与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
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学与生产、科研的联系,以生产和科研促进教学,将教学融入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社会高校教学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与产业部门和科研单位协作共建培训基地和专项实验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为高校学生实训和行业、企业员工培训以及科研单位产品试验等创造有利条件。要积极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开发等科技工作及社会服务活动,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如同济大学高职实训基地与瑞士希利得公司共建“HILTI”紧固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探索产学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及教学、培训模式。
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是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学实践基地规模效益的新举措。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及其技术的竞争,随着企业对职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需求量大幅增长,也迫切需要高校为其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提供咨询和服务。以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工艺的智能成分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与市场适应力。所以,区域实训中心可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实训、职业技术培训和科学技术咨询等,为经济、科技及企业发展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
总之,改革传统实训模式与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区域性实训中心,使其真正成为应用型本科建设时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基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多出人才、早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建设特色专业 推进高职发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秦同瞬 《职教论坛》2004年10期
[2] 改革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超 《机械职业教育》2003年第3期
[3] 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 石伟平《全球教育展望》2001.6 [4]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作者简介:
吴伟(1966生 男 南昌)南昌工程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本人先后在江西社会科学、企业经济、南昌大学学报、华东交大学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等发表多篇文章,本文是服务于由本人主持的2004年省级教改已立项课题《区域性实训中心运作机理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
熊彤,女 南昌市培英学校。
7.重庆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篇七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 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 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
所谓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行为主体, 以及相应体制和机制构成的开放性网络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强调制度和机构是决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互动的学习机制和网络是创新系统的生命力。
产业集群最主要的优势便是其创新的效应, 产业集群实际上就是一个特殊的创新系统。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 而且存在创新的条件和环境, 如果各行为主体间的创新活动能够以网络或系统的联系方式出现, 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就构成必然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地域关联、结构关联、功能关联、目标关联。
二、重庆产业集群现状及现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
重庆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在国防、军工、机械制造、金属材料、医药、农业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 尤其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总的来说, 重庆市未来将基本形成以下四大产业集群。
一是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汽车产业, 打造资本构成多元化、企业组织集团化、生产经营规模化、产品市场国际化的现代汽车产业基地。保持微车优势,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经济型轿车, 提升中级轿车竞争力, 扩大轻型车生产规模, 促进重型车提升档次, 建设发动机生产基地。依托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整合产业资源, 加强国际合作, 构建制造、研发、商贸服务为一体的“中国汽车名城”。
二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提升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水平, 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正重点建设内燃机、环保成套装备、仪器仪表、军事装备等4个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发展输变电成套装备、数控机床、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船舶及配套产品等4个优势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系列模具、医疗成套设备、优质材料等六大重点产品。
三是资源加工产业集群。依托现有钢铁工业基础, 重组提升, 集中布局, 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 努力建设黑色冶金基地。建设大型氧化铝项目, 发展铝精深加工, 建设国内重要的铝业基地。发展节能建材、绿色建材, 形成一批高品质、节能环保型建材企业, 提高本地建材产品市场占有率, 促进建材产业上档升级。
四是高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 加快自主研发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促进产学研结合, 增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产业化基础。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 (含汽车电子) 、数字化仪器仪表 (含数字医疗) 、信息家电6大领域, 建设北部新区高新园、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两个基地, 培育一批电子信息研发制造优势企业。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重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重庆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关键是以重庆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特点为依据, 在继续扶持集群内企业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加强对重点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支持。依据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应遵循的产业集群导向、区域性、企业与政府互动等三条原则, 重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要注意的相应问题包括:
第一, 产业集群导向原则下的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产业集群内各种产业要素禀赋的背后是技术的存在。重庆拥有的最有优势的四大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资源优势产业体系、机械装备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等三大产业体系, 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技术创新特点各不相同, 在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中, 需要对这三大产业体系的地位进行判明, 对支持重点做出选择。
第二, 区域性原则下对重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支持重点选择。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科技基础。不同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特点决定了其不同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模式。重庆大致有三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传统产业集群, 如冶金产业集群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如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信息制造产业集群;机械装备产业集群。
8.重庆区域创新发展模式 篇八
国家或区域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键在于科技的有效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2006年党中央提出“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本文在评价我国典型区域自主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意在总结区域自主创新模式的类型、特点、成因,揭示区域自主创新的规律,为后发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区域自主创新模式
(一)北京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强调基础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着手组建新型科研机构,建成一支精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动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与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龙头作用与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革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对科研机构管得多而死的状况,准确定位政府功能,创建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的创新与竞争环境;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适用技术和前沿技术为突破口,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税收、金融支持、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等政策措施,创建创新型城市。
(二)重庆
重庆市作为一个西部内陆省份,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整合国家科技资源,以“军民结合”的形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自主创新历程上,重庆利用国家科技资源在区域内留下的厚重的产业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强调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把激发内在活力与营造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同体制之间的合理衔接与融合延伸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军工发展”、“军转民”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民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特色之路。
(三)浙江
浙江作为东部发达省份,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手段,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块状经济的集群创新。从最早的温州苍南县标牌集群、永嘉县纽扣集群和乐清市低压电器集群,到现在遍布全省的149个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截至2004年,浙江省内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601个,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
(四)安徽
安徽作为内陆一个欠发达省份,在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以汽车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我国区域自主创新领域的典范。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以政府为主导,强化特定产业的研发能力,实现局部优化发展环境。在自主创新中,按照“创新是灵魂,企业是主体,政策是关键,发展是根本”的思路,坚持分类指导、试点带动、探索模式,支援引领,把若力点放在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上。以合肥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重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通过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建立省部会商制度,形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通过政府采购,保护自主品牌的发展。
(五)深圳
深圳作为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其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以企业、专业镇和区域等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为支撑,把企业培育成推动自主创新的主体,实现90%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科技产业、研发机构建在企业,注重科技对各领域各行业的渗透,树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强与国内外名牌高校的联合。整合政府投资的各类科技资源,探索政府科技投入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加快科技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
(六)大连
大连作为首批东北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其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强化政府推动、突出市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构建技术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投融资和科技中介五大体系,注重培育知识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注重官、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创新平台的打造。
(七)威海
威海作为山东半岛一个沿海城市,其自主创新的特色在于抓好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开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或产学研联盟,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引导和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信息平台、技术支撑、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五位一体的创业孵化网络,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区域自主创新模式的启示
(一)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成功的自主创新体制改革源于市场化的基本方向,把企业培育成自主创新的主体。浙江的经验是以块状经济为载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做法,培育民营科技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深圳的自主创新基本上都由企业来推动,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威海自主创新的特色告诉我们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总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
自主创新的成果源于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大连通过打造以官、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产学研体系,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值、专利申请、科技计划项目的逐年提升。威海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和创业园区,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对产学研的投入,加强科研共享平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自主创新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对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大学与科研院所的造血功能和提高国家或区域整体竞争能力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强调自主创新政策的配套保障
成功的自主创新体制改革源于系统化的制度保障。北京以完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保障,创建创新型城市;安徽通
过以政府为主导,科技政策为导向,建立了省部会商制度,强化了特定产业的研发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全省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总之,自主创新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制度体系中所涉及的根本性制度、重大性制度和辅助性制度进行匹配。
(四)注重科技资源整合
如果说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那么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就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实现路径。北京通过整合各类科研机构,推动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以园区建设为动力实现了经济、技术和文化的迅速成长。重庆对内通过“军民结合”、对外通过跨国合作和科技技术领域对外开放,实现科技资源整合、项目融资、人才和技术的交流。
(五)发挥政府财政政策培育与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欲望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所具有的公共产品性、高风险性以及战略性决定了自主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重庆政府通过出台《重庆市的科技投八条例》,以确保科技投入占本年GDP比例和投入增长比例。北京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实现了科技人才向自主创新企业聚集。深圳强调建设高科技城市,在全国首次提出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概念,从增加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入手,建立了多层次的创新平台。国内区域自主创新的实践证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财政政策的推动和扶持。
(六)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成功的自主创新源于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深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思想,加强与国内名牌高校的联合,成为了发展最快的创新型城市。威海通过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创造了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及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年提升,科技贡献率一直位山东省前列。自主创新的实践证明,众多自主创新的国家、区域无不把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作为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七)明确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目标
区域特色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是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目标。大连以官、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威海以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推进自主创新。纵观不同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历程,许多区域都把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作为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中介机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等作为自主创新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竞争力。
四、区域自主创新钻石模型的构建
【重庆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推荐阅读:
技术创新区域发展07-12
从广州增城的经济发展看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06-18
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08-10
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07-05
武汉经济区域发展论文09-14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10-07
陕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1-02
第三章区域发展分析08-05
攀枝花市发展区域城市09-10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