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稳步发展(通用8篇)
1.以史为鉴稳步发展 篇一
富士胶卷:稳步发展
2002-9-20
1984年是富士胶卷创业50周年。为了纪念公司成立50周年,该公司发表了中期经营计划“未来像——50”。即以1981(1980年11月至1981年10月)为起点,到最终目标的1984总销售额达到7000亿日元,经营利润为700亿日元,为迎接创业50周年,向“世界富士胶卷”飞跃。
世界胶卷市场的70%被美国的柯达公司占领。但是,在日本国内,富士胶卷的市场占有率约70%,超过了柯达公司,占绝对优势。另外,1976年9月,该公司生产的高感光彩色胶卷F-Ⅱ400先于柯达公司在市场出售,轰动了世界。从技术水平来看,富士胶卷的一部分技术已超过了柯达公司。
世界上的照相行业一向保守技术秘密。日本的胶卷世界,在战后想引进外国技术,都未获得成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技术,并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值得引人注目的。特别是富士胶卷,在胶卷、照相纸印刷、办公用机械设备、ME等领域内,开发了世界水平的先进技术,可称为“技术的富士胶卷”。
另外,世界上在冲洗彩色胶卷系统方面,柯达方式占绝对优势。但是,在技术不分开的情况下,富士胶卷能在国内维持70%的市场占有率,这是十分惊人的。其秘密是该公司除了有较强的技术外,还有较强的市场推销能力。在国际市场方面,逐步巩固其地位,加紧追赶柯达公司。
(一)技术的富士胶卷
1.“技术的富士胶卷”的产生
富士胶卷于1934年创立,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的“胶卷试验所”。1919年开始研究制造胶卷的技术,1922年开始研究感光乳剂,1925年在积累照相工业的经营诀窍的同时,成立了“胶卷试验化所”,正式开始研究制造胶卷。
以美国柯达公司为首,世界的照相业界都对技术实行保守主义。富士胶卷自创立以来,不得不自力更生开发技术,这种自主技术性质培养了今天的“技术的富士胶卷”。
2.技术水平,研究开发力量
稳步发展的富士胶卷。富士胶卷的技术水平已有一部分超过了柯达公司。1976年9月,该公司发表了高感光度彩色胶卷F-Ⅱ400新产品,而柯达公司于1977年5月才发表同性能的产品,这比日本另一家小西六照相工业的产品还晚2个月。
日本的照相工业,特别是富士胶卷的技术力量之强,很快闻名于全世界。该公司在生产技术方面,也超过了柯达公司,其质量高、信誉好,在照相业界受到高度评价。
自从创业以来,富士胶卷对研究开发技术非常重视,每年的研究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率为5~6%。在化学工业中是首屈一指的。这与研究开发活动十分活跃的电子工业界的水平相同。
从事开发研究的人员达2500人左右。全体职工中,4个人就有1个人从事研究开发工作。该公司的研究开发体制是总公司的机构,有专利部、技术情况室、设备技术部、开发部,实际工作部门有生产技术部、机
器开发部、磁性记录研究所、富士言研究所,朝霞研究所、NS研究所、足柄研究所等。1980年12月,开始建设技术开发中心,其目的是为开发新事业,加强开发电子技术,建设费达30亿日元,1981年10月完工。
在该公司的研究开发体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技术情况室。该室不是单纯的收集照片,收集和整理必要的技术情报,其特征是与柯达公司,德国的有名的胶卷公司等共同利用技术情报,有关可以公开照片的情报、资料、三家公司的情报网可以相互提供方便条件。这个体系不仅考虑这三家的利益,还对世界照相工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贡献,情报力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经营资源之一。在80年代,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向综合影像情报技术发展
富士胶卷的技术,是以照相化学、照相光学、彩色画像评价技术等影像情报或彩色情报等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胶卷、洗相纸、“感压纸”、录像带(YTR)等是传达情报的媒体,而薄膜涂料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今后仍是该公司技术体系的核心,80年代,要吸取先进的电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精密技术,使技术向深度、广度发展,“未来像——50”所提倡的实现综合影像情报产业是完全可能的。
(二)重视“信誉”占领市场
1.引进CI(高级市场商标)作战,向综合影像情报产业迈进
1980年1月20日,以公司成立日为起点,制定了富士胶卷的新的CI(高级市场商标)。该公司明确提出了“技术的富士胶卷”、“世界的富士胶卷”,统一确立了综合影像情报产业的企业信誉。CI商标和基本设计系统的开发,是交给可信赖的专门公司进行研究,在世界各地对柯达公司的战略,引进新的CI,不仅停留在报纸的企业信誉广告、制品的包装、公司用信封、小卖店的招牌、“POP”广告上,而且涉及到所有的宣传活动中。不仅在日本国内,更重视向世界市场确立富士的商标。它们在国外统一设计,并在伦敦、纽约建立新的富士胶卷广告塔。富士胶卷以重视“信誉”占领市场,新的CI表现了富士胶卷的综合性、发展性、国际性、竞争性。富士胶卷为促进开发新的市场和进入国际企业而努力。
2.控制流通网和成立专门宣传中心
在国际市场上,业余用的彩色胶卷,已被富士胶卷所垄断,保持着绝对优势。销售的比例是富士胶卷为7,小西六照相业为2,柯达公司为1。富士胶卷在这方面占优势的秘诀是整顿、确立供销特约店(批发商也包括在内)网和冲洗胶卷的网点等。从特约店到零售店的流通环节,是直接销售占60%;转售的占30%;彩色冲洗照相馆销售的占10%。
1972年,富士胶卷为开拓市场,以自己公司的技术成立商品开发中心。1979年11月,新成立了专门宣传中心,这个中心一方面促进销售活动,另一方面掌握顾客的需求动向,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在TEC内,可展出彩色感光材料的机器、医疗用机器、印刷用机器等最新机器,同时,可以看到各用户实际操作机器的情况,加深对机器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洽谈。该中心内有50名专门技术人员,负责说明和指导,通过与顾客相互交流,吸取用户的意见,有利于开发新产品。并计划进行新产品讲习会,训练技术人员等。
(三)向柯达公司挑战
1.向世界的富士胶卷发展
富士胶卷加强向世界市场发展,1980年10月的结算出口,与上一年同期比增加63.4%,达1284亿日元,出口比率从25.2%上升到31.7%。富士胶卷已稳步进入世界市场。
但是,柯达公司占世界胶卷市场的70%左右,其销售规模是富士胶卷的5.4倍(1979),纯利益11.3倍,职工人数是富士胶卷的8.4倍。富士胶卷为什么积极强化出口体制?
第一,因为国内市场需求停滞。照相机普及率、彩色照相比率达到80%以上,国内市场已达到成熟时期,开拓海外市场是寻找出路的紧迫任务。第二,对于展开全球战略的柯达公司的竞争,如果不明确提出富士胶卷的国际战略,富士胶卷在日本国内市场也有被侵犯的危险。即以攻为守。为确保国内 市场和扩大销售规模,世界第2位的富士胶卷与柯达公司,在同一国际舞台上开始竞争是当务之急。
2.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出口战略。
富士社长大西实主张加强国际化战略。他认为,为实现“世界的富士胶卷”的计划采取的政策有两个:一是强化各市场的销售体制;二是形成有特色的市场战略。
第一个措施是刷新企业的声誉。1980年1月引进新CI商标。从过去胶卷厂家一般的声誉变为采用“男性的”、“力量强的”,“具有未来性和开发力的”、“国际企业”等新CI商标,产品的包装都用新商标,这对刷新企业的声誉起了作用。
在海外促进销售,加强广告宣传,首先对用户加强富士胶卷的印象;其次加强世界市场的据点,1987年在世界13个地方,成立分公司和办事处,向世界120个国家出口了产品;另外还注重加强宣传工作。 在胶卷的可靠性、质量的稳定性方面,富士胶卷已获得世界第一的评价。在冲洗胶卷等方面的体系,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
为此,富士胶卷准备运用国内的TEC的经验,在国外成立“富士专门宣传中心”。1981年1月,在新加坡设立了展出机器实物的中心,预定在欧洲、北美市场也成立类似的中心。
“TEC”是厂家与用户技术交流中心场所,今后将重视对用户的宣传工作,“TEC”是重要的据点。
3.富士胶卷的优势——走综合影像情报产业之路
富士胶卷面临着国际较强的竞争对手——柯达公司。今后如何与柯达公司开展竞争,是面临的严峻的课题,富士胶卷将发挥其优势,增强竞争力。
富士胶卷的优势之一是除了感光材料外,还有下列高度成长的新事业,即磁性材料(主要家用和广播VTR录像带及录音带),“感压纸”(计算机用纸);PS版(平版式印刷用版材)。以上3种新的骨干事业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0%左右,今后将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柯达公司在新的领域里处于停滞状态。
富士胶卷的优势之二是开发新商品的能力强,设有“商品开发中心”,强化基础研究的应用和商品化体制,并结合营业和研究开发部门进行需求调查,实行“中期商品化的详细计划系统。”富士胶卷有适应用户需要的开发体制,特别注意对产品的研究。如超感光度的胶卷“富士彩色F-Ⅱ400”以及超高感光度电影用胶卷“富士彩色胶卷250”都首先在世界市场销售。这可以证明富士胶卷的优势。
第三点优势是生产效率高。柯达公司是以原料转换等方法,在原材料水平上降低成本,对此,富士胶卷是在生产工艺的合理化,省力化方面来降低成本。小田原、富士宫、吉田南等新建的工厂全部是省能源的设计,也是富士胶卷的生产效率高(平均每人的销售是柯达公司的1.7倍),经营效率好(有形固定资产运转率是柯达公司的1.2倍)的企业。
富士胶卷在短期内有日元坚挺,外汇汇率变动,出口增长的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富士胶卷与柯达公司垄断企业的性质不同。富士是强化攻击型的企业,特别是以新事业、附加值高的质量好的产品为核心,面对世界市场,向着“综合影像情报产业”稳步发展。
2.以史为鉴稳步发展 篇二
康雍乾时期是被史学家评为政治清明的时期, 它是指从公元1661年康熙皇帝登基到公元1795年乾隆皇帝退位这136年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阶段中一共有三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 建国后中国的历史和经济建设也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文就从整体到局部来论述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对比, 通过对封建制度弊端的描述和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描写来说明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一历史事实, 最后是笔者对新世纪我国国家建设的发展展望。
二、康熙时期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对比
1、康熙时期的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
康熙时期是从明末清初的社会经济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 首先是为政的政治态度其实这也就是执政者的性格决定康熙即位用宽宏仁和的态度来对待所面对的问题。因为清初社会比较突出的就是满汉矛盾的极化、社会经济的相对凋敝、思想混乱, 道德下移等等。为此, 康熙帝下令停止圈地、修改逃人法, 统一台湾后就下令废止了“迁海令”, 这些措施缓解了民族矛盾;其本人勤学儒家经典, 尊孔尊儒, 又开博学鸿儒科, 修《明史》, 亲近汉文臣, 取得了汉族官僚士大夫的好感。为了恢复社会经济, 他不仅鼓励垦荒、大治黄河、赈灾济贫、提倡节俭, 而且蠲免钱粮;又于康熙五十一年宣布, 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口数为常数, 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更加速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面对思想的混乱与道德下移, 康熙皇帝严于律己, 以行为规范为天下表率;提倡理学, 但反对虚伪空疏的假理学, 要求官员们一切本着务实精神, 身体力行;实行民众教化, 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日常的行为准则灌输给普通百姓。
2、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我国的国家政策简述
在建国后的30年的时间里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经历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此期间形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此期间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相继犯了“左”、“右”倾的错误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并造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偏离社会主义实际的运动, 这些都给我国的国家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时期与康熙时期的比较
首先是这两个时期的领导人物都具有雄才大略,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圣明君主, 推行了一系列的恢复国家生产的措施, 开创了康乾盛世。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也有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度的经验, 并且在革命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带领着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其次, 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时间与建国后30年的时间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颇为相似, 康熙皇帝时期国家经历明末时期的战争, 内部统治不稳, 外部反清复明的浪潮也高涨, 康熙皇帝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敏锐的政治手腕迅速的稳定了国家政权和统治, 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使中国在康熙时期逐渐地恢复元气并成为当时强大的国家。我国在建国后内部有残余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外部有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压力,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国家领导人本着先稳定后发展的方针相继进行了“三反”、“五反”运动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使国内局势逐渐地稳定下来, 对于对外关系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到文革以前到1966年已经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 教育与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 国防事业也取得巨大进展。再次, 康熙皇帝毕竟是一为封建君主受封建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特别是在晚年时候由于阿哥争储开始倦于政事, 其施政过于“宽仁”对其臣子过于放纵, 使社会的贪污之风由开始兴起, 也没有了精力来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和税收问题, 也就是没有在他在位的时候推行新政来进一步的巩固国家整体和发展经济。同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由于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 也由于我们在建国后一个时期内存在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似的教条式的理解, 在认识上脱离实际的情况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 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发生一些严重失误, 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康熙时期的错误过失就由雍正来弥补, 而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则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来进行拨乱反正的工作随后就是改革开放的进行。
三、雍正时期与我国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的对比
1、雍正推行新政的原因和过程与成果简述
由于康熙皇帝晚年体弱多病, 兼以废太子问题伤其身心, 开始怠与政务, 实行所谓的“宽仁”政策, 无论中央衙门还是地方督抚洲县, 贿赂成风, 有的省份甚至激起民变, 各省财政普遍亏空。雍正皇帝即位后实行了大规模清理钱粮与追缴赃款的政策, 沉重打击了贪官污吏, 官场一时心存畏惧, 国库因此充盈。然而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为了端正官风, 彻底地的杜绝官吏贪污的陋习, 雍正皇帝开始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政策通过这些措施吏治得到了澄清。对于维持国家财政政策方面雍正皇帝全面来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改革。这一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人丁银”的税收制度彻底废除进一步使封建的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保证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由于清朝的建立者是满人在入关以后就变成在旗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旗人”而且一直存在着不当差不纳粮的习惯, 给社会造成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针对这一情况雍正皇帝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 所有人都要自食其力都要进行劳动。雍正皇帝的这一系列的措施对官风的清肃及国家财政的好转着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扭转了康熙末期的社会政治歪风陋规, 使康熙盛世得以进一步的延续并为乾隆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进行及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可以说是十年的浩劫, 之所以可以持续时间久主要是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了破坏, 搞开了“个人崇拜”, 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的作风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也遭到了破坏, 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 以上这些使得国家经济蒙受了损失, 大批的干部遭到了迫害,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进一步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党进行了历史性的转变。主要得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 推行改革开放和进行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重新焕发出生机。
3、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与雍正时期的比较
首先, 在这两个时期都有其核心人物,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 在推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是硬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方针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逐渐地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指导着我国在9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雍正皇帝也是推行了新政也可以说是新的改革, 他整饬纲纪, 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 扭转了康熙晚年出现的不良现象和国库亏空使得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为乾隆朝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邓小平同志和雍正皇帝都经历了长期的磨练, 邓小平同志从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党中央的重要工作, 在建国后成为国家的常委并长期担任党中央的重要职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三起三落”政治挫折的磨练使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 在最短的时间里确定了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和方针。而雍正皇帝也是当了四十几年的皇阿哥, 其在藩邸的生活使他“于人情世态无不洞悉”, 对当时的这种吏治废弛的状况及其危害有着十分深刻的了解, 他内心十分的清楚康熙皇帝给他留下的是一个十分虚晃的盛世, 康熙皇帝几次想丈量全国土地重新定赋税可是因为自己身体多病, 兼以废立太子问题伤其身心没有成行, 这一问题得以在雍正时期解决。最后,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顺应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发展, 为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样雍正皇帝的新政也是顺应封建社会的发展虽然当时封建社会以呈现出衰落的迹象但雍正皇帝的新政使得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到乾隆时期出现了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的一个被史家评为政治清明的“康乾盛世”。
四、乾隆时期与我国新世纪的发展对比
1、乾隆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概述
经过康熙中叶以后数十年的发展, 及雍正朝的财政改革和对吏治的大力整饬, 至乾隆时期, 清朝的统治已趋稳定, 满汉民族矛盾缓和,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乾隆皇帝秉承父祖基业, 励精图治, 使清朝进入经济繁荣阶段。
乾隆时期, 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完全统一。政治统一与社会相对安定, 为边疆开发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中原地区过剩的人的迁徙, 使边疆人口激增, 荒地大量开辟, 使全国耕地面积总量迅速增加。到乾隆五十九年 (1794) , 全国耕地面积达9亿亩之多。耕地面积持续增加, 加之乾隆皇帝本人和清政府都十分的重视农业, 采取了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鼓励措施, 农业生产走向繁荣。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着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手工业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将商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乾隆皇帝鉴于雍正皇帝为政刚猛, 致使朝野上下战战兢兢的局面, 决心加以纠正, 转而采取了“宽严相济”的方针。把清王朝推向了繁荣, 但是乾隆皇帝毕竟是一位封建帝王, 在其执政的前期还能够严格执法, 严肃吏治, 使纲纪得以不乱。可是在中期以后。他日益陶醉于文治武功的自我满足中, 自称“十全老人”, 失去进取精神。加之承平日久, 社会各阶级普遍弥漫着追求享乐的气氛, 尤其是乾隆皇帝首先纵情骄奢, 深深刺激着官吏们满足奢华生活的贪欲, 贪污之风开始在官场上蔓延, 清政府的统治也由之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2、20世纪末到新世纪开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概述。
随着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祖国以及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 在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战胜特大洪涝灾害的时机, 在跨世纪的关键时刻, 我党确定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为指导的新世纪的发展方针, 在进入新世纪的最初的这五年的时间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三万亿美圆, 人均以过千元, 在各条战线上的各族人民在相互奋斗战胜艰难困苦的过程中使得民族凝聚力进一步的增强, “振兴中华”、“强我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的深入人心, 而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中国未来发展的展望
1、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与其它社会制度的对比
第一, 人类发展历史上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五种社会制度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低到高, 由简单到复杂, 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看这种社会制度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是否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在我们前面的论述中实质上是对比了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社会这种意识形态,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某些时候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所以像我国的封建社会可以存在如长的时间, 不过社会规律是永远不能够违背的虽然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面繁荣, 但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的矛盾使得的封建社会走向衰败, 有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所决定自清王朝统治确立之日, 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就以开始, 只是因为明末的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许多土地转移到农民的手中, 兼之清政府为了恢复、发展生产, 以及变明藩王田为“更名田”, 令百姓耕种等措施, 培植了一批自耕农, 所以清初的地权相对而言是比较分散的。康熙中叶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土地效益的增加,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除了暴力以外, 主要是用土地买卖的经济手段实现。这样一来致使大批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农民起义又逐渐地兴起。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与此同时在清王朝的统治内部, 官吏的腐败和享乐之风进一步的抬头。“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就是的很好的说明, 官吏的腐败使得清政府的统治进一步的削弱, 其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使清政府不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和与世界发展同步。私有化和市场经济促进了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更加强大的民族国家。在追求财富欲望促使下, 向全世界各个地区展开殖民主义的扩张。这种扩张大大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从此中国就完全的落后于西方的国家, 最终中西方矛盾的激化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发生。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有着自身的顽固的病症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康雍乾时期的改革也只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细枝末节的修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这种根源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不相适应, 其表现形式就是一种封建的剥削制度, 而君主制度和封建王朝则是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由此说来封建社会最终消亡是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的。第二, 按照社会制度的发展我国应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可是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在我国也是行不通的, 在二十世纪的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的代表, 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形式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可是由于我国封建势力的树大根深和外国列强的侵略, 使得资产阶级的革命果实迅速的被窃取, 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资产阶级革命就失败了, 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在我国也是不能实行的, 因为几千年来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和外国列强极力的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变成它们永久的原料产地和供应地以及中国本身的国情决定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是不可行的。第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所有的这一切, 为进一步建设国家、实现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 扫清障碍, 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综观20世纪的世界风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崛起是本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实践证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希望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历史并且在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展社会经济并且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的制订出相应的发展目标,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现代化的中国指日可待。
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前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走过了60年历程, 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 在新世纪也要及时重新的审视当今中国的国情, 当今中国的国情是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一国情出发, 在进入新世纪头几年这一关键时刻党制定了更加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100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的提出和制订是另人振奋的, 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以很好的把建国后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应用到21世纪的发展。从历史上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特别是康雍乾的历史发展表明一个国家要想有着长远和持续的发展首先就要是完整的国家, 在康熙时期台湾回归祖国并在台湾设立管制隶属于当时的福建,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从康熙开始到乾隆时期用了进90年的时间平定了准葛尔叛乱使新疆、青海、和西藏重新恢复了生产加强了对西部的统治, 抗击了当时的沙皇俄国对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觊觎, 维护了国家主权。在此基础社会经济才得以发展。现阶段中国实际情况来看, 各民族团结奋进, 社会安定, 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对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坚决的斗争, 维护世界和平, 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 这些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的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 可是还是有几少数人想分裂祖国搞独立与祖国的大一统局面相分离, 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已经有过演示那就是绝对不容许分裂祖国, 四分五裂的国家是中国人民所不容许的, 我们应该坚决的同这种行径做斗争。
(2) 从康雍乾时期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来看, 一个国家要想经济繁荣搞好农业生产并且其政策的实施要有具有连续性是首要的, 在康雍乾时期的这三位封建帝王本身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他们依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和自身条件的情况制订了相应的计划, 康熙皇帝时期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发展方面成果是突出的, 兴修水利减免赋税, 使广大的农民恢复耕地, 在雍正时期调整了税收的政策推行“摊丁入亩”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 使得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在乾隆时期, 更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农业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使得当时的社会人口进一步的增长, 农业的繁荣带动了整个经济的繁荣, 进一步的促进了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农业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问题, 我国自建国以来也是在不断的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这关系到农民富裕的“三农问题”, 因为现阶段我国的13亿人口中有八亿人在农村, 我们在吸收借鉴古代对于农业生产的经验比如:减免农业税,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等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目前的现实情况调整和改变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 中国最大的国情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 人均占有资源少, 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的明显。因此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加快非农业化来解决农村这一基本矛盾。最终靠加快农村的城市化和非农化的进程, 把广大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逐步解放出来。把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其困难也是多方面的例如:非农业化面临着资本不足、劳动力素质低和城市吸纳能力弱等矛盾还将长期的存在, 因此真正的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
(3) 康雍乾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 可是仍然取得了被世人所称道的“康乾盛世”的局面, 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 不说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本身的才能就是其身边的大臣也是人才辈出, 这三位皇帝也是进一步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康熙时期设立了南书房, 在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 使皇帝的思想可以直接的传达到下属。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国家的法制, 官吏的考核, 官吏的选拔, 使得一批有智之士为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众所周知领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她带领我们全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在其实践的过程中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在新世纪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从党内杜绝腐朽思想的侵蚀, 带领我们全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会进一步的体现出来,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当今社会,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所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在封建社会就是想发展也不会有现在的这些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为有资本家对雇佣劳工的剥削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资本主义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步而最终消亡。在社会主义虽然也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矛盾, 可是这一矛盾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和进行经济建设来改变它, 最终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使所有的人共享社会成果和财富, 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
摘要:本文从康雍乾时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情景的展现为基本的内容来分析建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康雍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1]肖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肖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建国:《史记》[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2]张建国:《史记》[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
[3]黄爱平:《 (明史) 纂修与清初史学》[J].清史研究, 1994.[3]黄爱平:《 (明史) 纂修与清初史学》[J].清史研究, 1994.
3.稳步求进 创新发展 篇三
服装产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3年广东省服装业稳步发展,产业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整体经济运行形势表现为:生产加工稳中略升;外贸出口增幅继续保持低位;行业投资总额增幅上升,但排名仍居后;企业效益方面成本利润率逆势增长。
生产加工:稳中略升
2013年1~10月份,广东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45.27亿件,占全国总量的20.74%,同比增长1.25%。其中针织服装23.54亿件,梭织服装21.74亿件,与2012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01%和增长6.32%。
2013年1~10月份,广东省服装生产仍然稳居全国第一服装生产大省的位置,在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略减(-0.16%)的趋势下仍略有增长,并与居第二位的江苏省(生产产量32.31亿件)拉开距离,继续保持总量优势。
2011~2013年1~10月广东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单月产量变化趋势(图一)分析可见,2013年变化趋势与往年基本相似,总体优于2012年、劣于2011年,尤其9~10月份产值明显高于2012年。历年数据显示,自2011年8月份起广东服装产量再未出现两位数的增幅。
外贸出口:增幅继续保持低位
2013年1~10月份,广东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270.66亿美元,同比增长2.93%,增幅低于全国(全国平均增幅为11.51%),占全国18.45%,以4.37亿美元的微弱优势胜出浙江省(出口额为266.29亿美元)。服装出口占广东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的73.59%。
图二、三比较分析可见,2013年月度出口趋势与往年基本相似,总体出口水平与2012年也基本持平,但1~10月出口总额全国占比近三年呈上升趋势。广东服装企业以外贸加工型为主,企业产品以出口欧美日市场为主,2012年由于外部因素影响,订单数量萎缩明显,尤其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订单下降尤甚,服装出口持续负增长,与之相比2013年出口止跌转升,一定程度上说明出口形势略有好转。
行业投资:总额增幅上升,排名仍居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1~10月,广东纺织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376.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47%,占全国5.0%,排名第10位。2013年施工项目数1100个,新开工项目数810个,竣工项目297个。
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江西等省份投资相当活跃,居前五名。与其他几个服装大省相比,广东省纺织服装的固定资产明显居后了,金融危机以来排名在8~11位徘徊,但2012年开始投资总额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说明广东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逐步恢复增长。
企业效益方面:成本利润率逆势增长
2013年1~10月份,广东省4639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中,亏损户数742家,亏损面15.99%;主营业务收入4500.47亿元,同比增长12.17%;利润总额164.84亿元,同比增长31.30%;成本利润率为4.15%,略低于全国平均成本利润率5.50%。而在2012年11月份,广东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成本利润率为3.99%,全国平均成本利润率为5.49%,可见2013年上半年在全国纺织服装行业成本利润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广东实现了6.77%的逆势增长。
服装产业发展特点
第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集成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在产品创新方面,企业不断洞悉市场,研究消费需求变化,加强时尚原创,全力进行品牌的风格塑造;在营销创新方面,强化精准营销,开展整合营销。同时,营销渠道也日趋完善,不断优化,三、四线市场上升速度加快,旗舰店建设力度加大,终端服务水准大幅提高。
第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从珠三角到东西两翼粤北地区,从广东省内到新兴经济体国家,服装企业依据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进行全球资源的配置,并实现着产业要素的国际化。产业协同日趋紧密,通过跨界组合和多元化发展,加速了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全面打造创意链、价值链,形成了大企业做强做优,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特的产业生态,协同效应日益明显。
第三,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两化融合步伐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运用普遍,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服装生产加工向智能化、模块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结合信息化技术的生产方式,小批量多品种的先进生产流程不断被采用。同时,信息化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中大量应用,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
第四,广东设计走出国门,行业发展信心倍增。第一夫人穿着本土“例外”品牌,对广东服装品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对本土品牌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广东服装设计师的骄傲和荣誉,让一直努力创造民族价值的本土品牌信心倍增。
第五,电子商务快速兴起,广东服装走在前列。电子商务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迅速增长。2013年“双11”,广东服装品牌尤以女装优先,茵曼以1.2亿元销售额居女装类第一,欧时力、歌莉娅分别居女装类第六和第八。此外骆驼服饰整体3.8亿元、单品牌1.7亿元全网排名第三。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广东省服装协会秘书处以服装强省建设为目标,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己任,以服务会员企业为宗旨,针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升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从科技到文化,从品牌到市场,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推动了产业发展和强省建设的步伐。
具体活动包括:深入做好产业研究工作,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办好广东时装周,践行13年时尚梦想,已成为华南地区时装界风向标;积极开展人才培育,完善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满足行业信息化需求;加强科技促进工作,全面提升科技贡献率;搭建商贸展示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据悉,2013广东时装周活动总场次达到60余场,直接参与产业集群5个,纺织、服装及产业链配套品牌企业近1000家,本土设计师50多位及香港品牌2个、意大利品牌11个、美国品牌1个、韩国品牌3个,发布新设计新产品超过2万件,到场专业观众(采购商、加盟商、百货商场)超过5万人次,参与报道媒体接近100家。
时装周在助推产业转型,商贸功能提升方面表现日益突出。一方面,时装周成为转型企业品牌首发的首选平台。宾宝、费莲娜、佐霓、名瑞等数十个本土著名品牌均选择时装周作为2013秋冬和2014春夏新品首发平台。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了与百货商业的结合。2013年特邀天河城百货、王府井百货等广州知名百货公司观摩时装周甄选优秀品牌入驻,为广东服装品牌渠道拓展建设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是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的基石,经过8年培育,参与高校已达到24所,并且首次得到了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支持。千余名学生踏上了梦想的天桥、演绎自己的作品。
在服装设计人才培育方面,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继续主办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评选、“虎门杯”国际青年(女装)设计大赛、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等专业赛事,并新创办了中国(虎门)国际女装网上设计大赛、中国(虎门)国际童装网上设计大赛和广东十佳童装设计师评选。今年,还特别争取到了广东省经信委主办的“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首次设立服装设计专项赛。
4.研训凸显实效教师稳步发展 篇四
邳州市实验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一、开展的重点工作
1、对市立项的两课题《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教师行为研究》和网络环境下教师教科研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进行把脉,有计划的开展两项课题的结题工作;同时,举办了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培训工作。
2、为推进课程改革,营造书香校园,本学期,继续开展了师生读书活动。
3、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工作,组织教师编排了《拥抱经典》、《智慧数学》和《品赏大美》三本校本教材。
4、积极组织参加教师撰写各级各类论文、案例的评选工作。
二、具体工作成果
(一)课题研究工作
1.认真做好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十一五”主课题《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教师行为研究》和国家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根据总课题组要求,已进入实践总结阶段,按照步骤做好实验组织、活动安排、资料整理、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工作。
2.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
认真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个人课题,如何把研究过程资料,成果资料,上传自己的博客。在一月份,我们成功的承办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培训会。在培训会上,专家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以自己申报的个人课题为例,深入浅出的与大家共享了研究个人课题的经验,使大家受益匪浅。伏主任主要从个人课题的定义、课题的选题定题、个人课题的申报、填写《成果鉴定书》、提交的课题研究成果及附件目录这几方面给我们做了详细培训,同时还讲了课题研究的成果、课题研究的反思。每一部分既有理论的讲解,又结合已经完成并获奖的个人课题事例具体分析。同时他还对我校教师的申报题目一一进行了点评,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让老师们收获多多。通过本次培训活动,我校教师对个人课题的申报与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为自己申报个人课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在的抓手。相信通过本次活动,我校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能力必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校本研究工作
学生读书
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营造“书香校园”。因此,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
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每种课型各有两节教学设计),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师生互相推荐好书,读好书,一起谈论好书等,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积累学生的文化修养。
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每周一书”的展览,“我为喜欢的书配上插图”等形式。
2、开展多种比赛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为迎接徐州市第二届读书节,我校成功地举行了“十佳阅读之星”、“十佳阅读家庭”和学生优秀读书心得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幸福。教师读书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促进教师产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具有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提高课题组教师科研能力,在学校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教科研的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制定了青年教师教科研考评细则。在细则中要求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每学期至少读一本理论专著,每月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杂志。做好学习笔记,撰写读书体会。学习笔记每月至少四次,每次至少1200字。每位教师都能按照要求,认真学习,做好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是一本本教学方面的“百科全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编写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建设校本教材,也是一个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过程。让课程校本化,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本校学生的实际,本校学生的发展。建设校本教材,同时可以为学校的课程建设积累经验。参与校本教材建设,对老师来说,是专业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要编写教材,就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就要认真学习课程理论,就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这是一个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因此,在陈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组织部分教师编排了《拥抱经典》、《智慧数学》和《品赏大美》三本书。要编写一本有份量的教材,对从未参加过编写工作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然而,大家发扬“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精神,充分利用节假日及其他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编写工作中去。为了搜集翔实的资料,编写人员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大家按照各自的任务和既定的编写原则进行精心编写。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保质量,出精品,漫长的暑假,他们认真闭门编写,对每一篇文章,他们都要严格把关,哪怕是一个标点他们也不轻易放过,为此,不知耗去了他们多少时间和精力。由于他们有如此强烈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因此,该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图文并茂,赢得了同行的刮目相看和高度评价。
三、发挥科室职能,推广科研成果
学校教科室注意引导教师逐步养成勤于反思,乐于总结,善于写作的习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认真修改和组稿,积极向各级刊物推荐教师教学论文,为教师提供发表文
章的平台。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教科室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科研论文评比、江苏省“杏坛杯”、“师陶杯”等各级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年内教师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和在各级评比中获奖论文达篇。表现较突出的老师有:刘翠琴、耿翠梅、吴翠、陈汉梅、潘波、顾锐、吴荣安、曹晖、龚培伦、宋玖玖、张燕、肖玉华等。
四、教科研工作的反思
总结一学期来的教科研工作,有得也有失。主要在于教师教科研意识的不断提高、积极踊跃地参加教科研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体现为:
1.老师的课题研究还不够扎实,课题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还有待于深入。
2.教师撰写随笔的写作水平随有所提高,但是互动还不够热烈,下学期要在这方面采取措施,使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起它的作用。
3、校本课程还必须进行更深入的规划,切合实际地调整教学研究方向,进行系列性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对教学提纲、教学思路进行研讨、整理,逐渐形成一些可在校内推广的研究成果。对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要加强研讨,在真做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一个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指导,继续开展学生成果汇报活动,通过活动呈现研究的过程,提升学生研究的能力。
4、在继续落实好语文学科组活动的同时,更加关注备课组活动,使备课组活动更扎实,更具实效。
5.创新思路促进保价运输稳步发展 篇五
创新思路促进保价运输稳步发展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郑州铁路局积极探索调整费率、有效补偿、运力支持、便捷理赔、政策激励、品牌效应的保价运输发展新策略;通过加强保价运输宣传、健全保价运输基础管理、统筹保价资金投入等措施不断完善保价运输管理;通过精品货场建设强化货运基础建设.通过以上措施,郑州铁路局的保价工作稳步推进.
作 者:程建华 董秋红 CHENG Jian-hua DONG Qiu-hong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局,保价办,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铁道货运英文刊名:RAILWAY FREIGHT TRANSPORT年,卷(期):“”(5)分类号:U294关键词:铁路保价 发展策略 精品货场
6.义务教育稳步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差距、加快推进临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一)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先后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初中学校建设,改造薄弱校,逐步推进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教师资源配置持续优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新的标准重新核定教师编制,年以来,录用各类师范类毕业生,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三)素质教育成效明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了学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涌现出一批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临沭县义务教育与均衡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依然十分困难,师资队伍也存在着明显不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在城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优质学校生源普遍爆满,班生规模过大,导致生均公用面积、生均校舍、生均运动场地严重不足。
(二)布局调整无法适应教育发展需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以及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区学校布点不足、容量严重不够,超规模学校、大班额问题还很突出。
(三)师资结构配置不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理论上农村学校教师总量偏少,存在着学科结构不合理,一些学校的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编,导致无法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二是小学教师年龄老化。队伍结构得不到优化。
(四)学校管理不到位。城乡之间教育不均衡除了办学条件、师资配置不均衡外,学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部分学校校长没有清晰的办学思路和明确的办学目标,认为农村学校设施落后、师资缺乏,只求学校平安无事,不求提高办学质量,失去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信心不足,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对教学常规管理的力度不够。
(五)存在错误观念。主观上也有一些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错误观念,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是教育层面,县城学校生源好,易出成绩,用老师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这些学校生活便利,导致教师不断向
教育先进区和热点学校集聚;二是社会层面,对学校的认可度也是由学校的升学率,尤其是升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上个好学校考个好分数,上所好大学有个好前程”的传统观念使得家长们在孩子就读学校的问题上不甘“落后”、也不敢放松,想法设法挤进县城学校,对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从理论上看,经济社会发展是教育均衡的基础,也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物质保障。近年来,临沭县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使临沭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可以说,临沭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为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1、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实现办学条件的相对均衡。要继续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投入,本着倾向农村、倾向薄弱的原则,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大力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弱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提升,尽快实现各类、各校办学条件上的相对均衡。
2、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教师交流和培训。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和落实教师交流制度,加强农村、弱校校长、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从师资配置上提升和均衡城乡、区域和校际教育力量。
(二)强化学校担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1、提升教学质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尤其是相对薄弱的学校更要树立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理念,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根
据地域特点、学校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师资特点等培育学校发展特色,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加强学区内与各对口小学的交流、衔接、宣传,减少学区内学生的流失。
2、提升教师素质。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激励和引领教师自主学习,尽量多的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大力钻研和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注重校内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大力挖掘本校教师潜力,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作用,促进本校教师的整体提升。
3、提升发展理念。学校的领导要有先进的理念、发展的意识、管理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不仅要把自己的学校发展好,还要有大局意识、合作精神,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考虑问题,尤其是窗口学校校长,更要起到“窗口”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要积极支持和落实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制度,创设开放、开通的校园文化氛围。
7.科技创新稳步发展再创辉煌 篇七
当然, 我们作为行业人深知以上的辉煌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虽然长大了, 但还远不够强大, 我们都清楚认识到未来面临的各种困难、压力是空前的。展望未来, 我们是有信心的, 信心来自于:行业内拥有一批勇于肩负责任、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道路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围绕着金属装饰材料领域的不断努力耕耘, 才研发出了防火铝塑板、铜塑复合板、仿石印花铝塑板、轻质铝塑板等新产品。这些产品为我们的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的生产技术与设备也越来越高效节能, 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行业具备了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的能力, 这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
我们未来的道路也是明确的, 希望我们的企业都朝着创新企业的模式发展。进一步坚持做专、做精、做强、做大的发展思路, 以创新占领市场, 以创新取得稳步发展的机遇, 同样是以创新取得技术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8.2011年报业印刷稳步发展 篇八
2011年的报业印刷,在延续了2010年走出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实现全面回升的良好态势下,又获得了稳步发展,让业界欣喜。报纸印量稳步提高
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对201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的调查统计中,共有中央各报、各省市自治区、各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及部分地市报纸印刷厂共145家单位报来数据。这145家报业印刷厂2011年的报纸总印量为1174.86亿印张(如表1所示)。由于本次调查范围有所扩大,有较大印量的单位报来了数据,因此,本次调查的总印量占全国报纸总印量的比例应调整为70%。以此计算,2011年度全国报纸总印量为1678亿印张,较2010年的1613亿印张增长4.03%。全年耗用新闻纸377万吨,较2010年的363万吨增长3.86%。
2011年度的印量调查,仍以年印量大小顺序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单位数量变化较大,增长了9.09%。而2011年印量呈现正增长的单位有118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81.38%,且其中印量增速超过10%的单位有42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28.97%,这延续了2010年调查的较好形势(调查的142家单位中印量增速超过10%的单位有53家,所占比例为37.32%),且年印量在2亿~5亿印张和5亿~10亿印张的单位所占数量较多,分别为12家和10家。此外,2011年印量呈现负增长的单位为27家,占本次调查145家单位的18.62%,与2010年调查数据(调查的142家单位中呈现负增长的有24家,所占比例为16.90%)相比,虽负增长的单位数量稍有增长,但明显好于前几年调查中均有25%左右的单位呈现负增长的情况。
从地区上来看(如表2),2011年各大区的增长均在4%左右,从中也可以看出,虽各大区增势缓于2010年(调查中各大区的增长均在8%左右),但也处于良好态势,其中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6.30%和5.09%。具体到各省市自治区,则只有辽宁省(1.23%)、上海市(1.20%)、湖北省(0.46%)和广东省(0.04%)这4个省市的报纸印量呈现较小负增长,且8个增长超过10%的省市中,印刷较发达的江苏省也以10.18%的成绩入列,值得关注。
纵观2011年报纸印量的情况,可以看出在2010年走出过去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实现全面回升的良好基础上,报纸印量在2011年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少大报的印量持续下降甚至倒闭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报纸印量能稳步提高,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振兴等不无关系。而且,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报纸在各种媒体中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报纸的公信力,以及公众获取信息的习惯,是我国报纸存在及发展的基础。
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我国报业印刷仍会有一定发展,这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型报业印刷厂的快速发展中便可看出,而这也将改变我国各地区报业印刷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此外,如免费报纸、企业内部报纸等类报纸需求的提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我国报纸印量,且有益于丰富我国报纸种类。因而我们可以预测,2012年我国报纸印量仍将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且全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仍将存在。
报纸印刷质量全面提升
报纸印刷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我国报业印刷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每年开展经常性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至今已有22年历史。最早的一次可追溯至1990年6月,当时由于报纸还有一部分由铅印生产,且当时质量意识较为淡薄,参评的53种报纸中只有2种质量合格。但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促进了各报业印刷厂对报纸印刷质量的重视,每年举办的活动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交流质量问题、借鉴有益经验的平台,因而也促进了他们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及对生产质量管理的改进。
正是在每年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的促进下,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新技术引入步伐加快,因而也使报纸印刷质量有了稳健而迅速的提升。如报业印刷领域的“铅改胶"大改革,使各报业印刷厂积极淘汰旧有铅印设备,一改铅印生产问题多、质量差的状况,使报纸印刷质量得以大跨步提升;又如报纸生产由黑白报向彩报的逐步转变,使得报纸印刷质量有了质的发展,随即彩报图片的印刷质量也不断提升;而CTP制版、数码打样、软打样、色彩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CIP3数字墨控等新技术的逐步引入,也让报纸印刷质量有了更高、更稳定的提升空间。
因而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我国报纸印刷质量已获得全面提升。在2011年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中,共有86家报社印刷厂的90种报纸参检,在送检的样报中,达到精品级的报纸有30种,优质级的报纸52种,良好级的报纸8种,不仅没有一种报纸的印刷质量不合格,质量最差的报纸也都进入了良好级,90%以上的报纸印刷质量达到了优质级和精品级。
在2011年的报纸印刷质量检测活动中,首次有20余种地市级报纸自愿参加检测,其中包括如《烟台日报》《嘉兴日报》《三峡晚报》等印刷质量优秀的地市级报纸,这也表明,我国的报纸印刷质量已整体获得大幅提升,不仅是中央各报、各省级报的印刷质量较高,众多地市级报纸的印刷质量也有了较大改善。
在我国报纸印刷质量获得全面提升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当前我国报纸仍在存在一些共性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点:一是文字墨色不均匀,有的标题、文字密度偏低、发灰;二是图片色彩偏色,印前工序和印刷工序脱节,引起图片色彩还原不当;三是彩色套印不准,当前要求套印精度≤0.15mm,经过努力是应该能够达到的。
报业CTP制版量已超50%
nlc202309040505
近年来,我国报业印刷领域对各类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中,对CTP直接制版技术的积极引入与全面普及尤其值得关注。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在2011年度全国报纸印刷总印量的调查统计中,仍对2011年报业CTP应用情况做了全面统计,共有139家报业印刷厂提供了有效数据。这139家报业印刷厂的CTP总制版量约为918万张,据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估计,本次调查的CTP总制版量占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的77%左右,以此计算,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已达1192万张,占全国报业总制版量的55%。相比2010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786万张,占全国报业总制版量的38%,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增加了406万张,制版总量占比大幅增长了17%。
近几年,CTP制版工艺在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普及,可谓大势所趋。2011年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在年制版总量中的占比已超过50%,表明报业CTP制版工艺已稳坐半壁江山,这也是全国报业CTP,总制版量自2010年年制版总量占比跃升至38%后的又一大飞跃。
调查中还可以发现,这139家报业印刷厂中,配有CTP设备的单位有116家,占比高达83%;年制版总量在10万张以上的52家单位中,有49家已上马CTP设备,且CTP制版量占比不低,多在50%以上;其中年印量在10亿印张以上的36家单位中,有34家采用CTP制版,部分单位还100%采用CTP制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CTP制版工艺在我国报业印刷领域的大范围普及程度。
CTP制版工艺在报业印刷厂中广受欢迎,不仅因为这种工艺可大幅提高制版速度和质量,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而且还因为其可使数字化扩展到制版环节,有效提高报业印刷厂的自动化生产控制水平。尤其是在胶片价格不断提高、激光照排机及相关零配件面临断档等的紧迫条件下,各报业印刷厂几乎都在抓紧上马CTP制版工艺。而国产版材产量、质量的不断提升,品种的增加,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CTP设备品种、规格的增加,已可适应报业印刷厂的多种需求(尤其是可适合中小型报业印刷厂的需要),这也是CTP制版工艺在报业印刷领域得以快速发展的一大要因。
在这种形势下,各报业印刷厂正逐步淘汰旧有传统制版工艺,或直接全部启用CTP制版工艺,实现100%CTP制版。仅在北京地区,2011年解放军报印刷厂、北京日报印务中心等报业印刷厂均已引入或计划引进多台CTP设备,正朝100%CTP制版的目标迈进。据预测,未来两年内我国报业CTP制版量将占到年制版总量的80%左右。
报厂强化科学管理加大多元拓展
在当前印刷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数字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文化体制改革深入等形势下,我国报业印刷厂纷纷加快了体制改革的步伐,同时借此良机进一步加大报纸印刷技术革新、加强报纸生产管理,以求在保质、保量完成印报任务的同时,提升企业活力,实现科学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在此过程中,内部考核科学化是报业印刷厂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课题,报业印刷厂或通过ERP系统实现考核数据化管理,或通过制定如“卷筒纸的平张化考核管理”、分配奖励机制等制度区分考核层次,并进一步强化现场管理,以打破惯有的分配平均主义。这些举措收效不错,且受到不少报业印刷厂员工的欢迎。
同时,越来越多的报业印刷厂也更加关注员工培训与员工素质的提升,并且借助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良机激发员工提升技术能力的积极性。不少报业印刷厂采取竞赛和日常培训“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员工中形成努力学习、积极提升的良性循环。这从2010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的优良成绩也可以看出:全国共有124家报业印刷厂的650名选手参加轮转印刷工初赛选拔,有58家报业印刷厂的96名选手进入全国决赛,最终有2名选手获得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二等奖的选手有5名,三等奖70名,优秀奖19名。
此外,众多报业印刷厂也纷纷加大了多元拓展的力度,以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众多报业印刷厂或借搬迁改造、更新设备之机,或在适应转企改制的同时,积极尝试向商业印刷、包装印刷等其他印刷业务领域拓展,同时也在数字印刷、绿色印刷上不断展开新的探索。
当前,全国已有超过10%的报业印刷厂拓展了报纸印刷以外的业务,多集中在图书、期刊、包装、广告等印刷业务领域。其中,部分报业印刷厂还依托集团优势,在多元拓展时积极争取集团内部及其子公司的书刊、文件、商业印件、包装等相关印刷业务,如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就承担了集团旗下地铁传媒公司的大量地铁广告喷绘业务,并顺利进入了数字印刷市场;少数报业印刷厂也凭借自身资源整合能力,正考虑或已启动与数字媒体的衔接业务,如开展在线印刷联盟业务、开设印刷商务网站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报业印刷厂在进行多元拓展时,也遭遇一些困难,尤其在拓展新业务领域时常遇见业务量较为不足的情况下,自身技术力量和管理也略显不足,这常常使报业印刷厂在这部分新业务开拓上较为吃力,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而要转亏为盈,更需做出努力。在当前国内外印刷市场竞争白热化、国内印刷成本上涨、工资投入加大、印刷工价下降的当下,要保证企业自身可以从中分得足够份额,报业印刷厂还须在差异化、市场化上多下功夫。
【以史为鉴稳步发展】推荐阅读:
全纳发展 稳步推进08-19
稳步推进课改开创课堂改革新局面06-22
以改革创新精神稳步推进“强基固本”工程10-17
多管齐下力促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与均衡提高-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与消费07-13
全面发展促部队发展07-08
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08-06
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水利改善民生09-26
唱响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主旋律07-08
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10-02
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