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精选16篇)
1.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篇一
创新思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思惟包括发散思惟、逆向思惟、侧向思惟、辩证思惟等。
发散思惟是以某一对象为动身点,通过想像、猜想等心理进程,激起各种新思想的一种思惟方法。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对 0说一句话,结果同学们众说纷纭:0像一盘冷月,像一轮红日,像飞速旋转的车轮,像一群围观的人群,像妈妈滴落的眼泪,像爸爸举起的羽觞0是出发点,也是终点。有志者,失败从0开始;无志者,几经折腾,仍以0告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惟能力,可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像和自由创造的能力,使思想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拓展,终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逆向思惟就是从常规思惟的反面往思考,打破思惟定势,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或旧的观点,大胆地进行否定或对原概念和定义以新的解释,提出独特的见解。如在现象与本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眼见未必为实。一只筷子在水中看上往是曲折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至,而事实上筷子是笔挺的。在讲授成语见异思迁时,常人以为这是一种不良偏向,值得批评,而少数学生提出与凡人相反的观点:一个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就应当见异思迁。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说理透彻,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新鲜感。
侧向思惟是利用其他领域的观念、知识或现象来寻求解决某个特定题目的可能途径和思路的一种思惟方法。我国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从带刺的茅草划破手掌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美国莱特兄弟看见空中鸟儿能够自由翱翔发明了飞机;蝙蝠在空中飞行,能利用超声波了解前面的障碍物,人们利用这类现象发明了雷达。人们在思考题目时,经常联想到某些已有的理论和知识,从而得到启发,找到处理和解决题目的办法。
辩证思惟是指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题目的一种思惟方法。它要求人们在看待某个现象或题目时,既要看到其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方面。例如:教师讲授《愚公移山》一文,经常回纳出愚公改造自然的雄伟抱负和坚强毅力的含义。愚公移山的精神值得大家赞美,但其方法恰当吗﹖与其让子子孙孙移山,倒不如叫愚公迁居。现实生活中,愚公果真那末移山,试问太行、王屋二山会移到哪年哪月﹖俗语说:苦干不如巧干,处理题目或解决矛盾时,要沉思熟虑,寻觅最好方案解决题目,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总之,在教育教学进程中,教师若能积极创造条件,改变教法,重视学生思惟能力的练习,学生的创新思惟能力势必不断进步。
2.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篇二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 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被遗忘, 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 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 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 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到高中一、二年级, 逐步趋向成熟。高中数学老师, 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 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 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 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 照章办事易, 开拓创新难, 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 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 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 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 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需的, 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 用多种方法, 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证法1: (运用二倍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2: (逆用半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3: (运用万能公式统一函数种类) 设tgθ=t,
证法4:∵ (构法分母sin2θ并促使分子重新组合, 在运算形式上得到统一。)
证法5:可用变更论证法, 只要证下式即可。
证法6:由正切半角公式, 利用合分比性质, 则命题得证。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 (1) 统一函数种类; (2) 统一角度; (3) 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 增强知识间联系, 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 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 并进行求解。
例2.已知:, , 由此可得到哪些结论?
我让学生进行探索, 然后相互讨论研究, 各抒己见。
想法一: (1) 2+ (2) 2可得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
想法二: (1) × (2) , 再和差化积:,
结合想法一可知:。
想法三: (1) 2- (2) 2, 再和差化积:2cos (α+β) [cos (α-β) +1]=-7144,
结合想法一可知:可得。
想法四:, 再和差化积, 约去公因式可得:, 进而用万能公式可求:sin (α+β) 、cos (α+β) 、tg (α+β) 。
想法五:由sin2α+cos2α=1消去α得:。
想法六: (1) + (2) 并逆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1) - (2) 并逆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
想法七: (1) ×3- (2) ×4:3sinα-4cosα+3sinβ-4cosβ=0,
∴α=2kπ+π+β (与已知矛盾舍去) 或α+β=2kπ+2θ (k∈Z) ,
则sin (α+β) 、cos (α+β) 、tg (α+β) 均可求。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 不仅思考条件本身, 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 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 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 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 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 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 以求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 从例题入手, 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 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 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几年来, 我所教的学生在经过有目的的培养后, 思维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应的, 学习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篇三
一、教学方法方面
(一)提供联想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有机会触及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产生顿悟。思维的灵活性往往是在获得了重要信息,抓住了主要特征以后表现出来的。教学中,多给学生联想机会,多说几句:“再想想”、“再试试”。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会迅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产生思维的跳跃,这就是思维的灵活性。
(二)用活数学公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学科特点之一是公式多,不少学生死记公式、硬套公式,只想到公式自左向右用,而不会想到自右向左用,即不能灵活使用公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例如:在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S=a×h/2)”时,只要知道底和高,就可以套用公式,求出面积。而在做题时,会出现这样情况:知道面积s和底a,需要求高h。许多学生拿到这样的题无从下手,这时,如果灵活一点,把学过的面积公式变化一下得:高=面积×2/底,(即:h=s×2/a)。同理,还可以由面积和高,求出底。
(三)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解法,进而极大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此类问题的有效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一题多解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不断发展。例如,题为:“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1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返回?”教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①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f千米)。
②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y-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③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又一个学生举手说:“我想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一法多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法多用训练,能形成放射状问题链,极大地丰富人的知识面,极大地拓展思维空间,经过变换和转化,同一个解题方法很好地运用于不同情况下的问题,可以使思维触及面增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梯形面积公式s=(a+b)×h/2的运用。它不仅可以用来求梯形的面积,还可以求以下题目:
①1+2+3+4+……+100=?答案:(1+100)×100/2=5050
②堆木材时,假如第一层放1棵,第二层放2棵,第三层放3棵,……,第n层放n棵,求一共有多少棵木材?答案:(1+n)×n/2
二、教师素质方面
(一)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以便贯通于教学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改变教学观念
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前提,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三、学生自我训练方面
(一)熟能生巧,多练多思,消除自身思维惰性,“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功到自然成”。灵活性是在不断的尝试中锻炼出来的,其中重点练习自己感觉不足的知识,多思考自己模糊迷茫的知识点。
(二)时刻变换角度拓展视野,多方位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多设想几个主意。要让思维自由地相去奔放地活动,而不能被现实捆住手脚。在思考过程中,思维要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原先思考习惯的限制,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调整,重新组合后往往可以激活思维;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角度认识也可以引起心的思考;从已有的知识链中抽取一环镶嵌到另一组知识序列中寻找某种新的关系。
四、家庭环境方面
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鼓励孩子多做不同的事,做属于自己年龄阶段的事,甚至特意为孩子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小活动。总之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是父母的责任。
4.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篇四
激活学生“三动”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摘要
引活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促进智力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什么,问什么,都表明他们在独立思考。因此,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环境气氛。放下教师的威严,平等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动口,积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正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活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让学生动脑,活跃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促进智力的发展。
1、巧设疑难。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能促进思维的“想象点”,巧设疑难,引导学生用脑去探个究竟,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小珊迪》这课时,当学习到“我”给了小珊迪一先令,小珊迪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小珊迪回来这一内容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小珊迪拿一先令钱很久不见回来,能给“我”送回零钱来吗?
学生①: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肯定先去买食物。
师:为什么?
学生②:因为天气很冷,小珊迪饿极了。
学生③: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可能丢失了,不敢回来了。
师:为什么你想到钱可能丢了?
学生④:因为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他转身就跑了,跑得快钱很容易丢失。
学生⑤:小珊迪拿到一先令钱去换零钱时,可能被人抢去了。没有钱了,他不敢回来,所以很久不见他回来。
师:为什么你想到钱会被抢去了?
学生⑥:因为在那个社会是万恶的社会,是富人的社会,穷人的孩子受人欺负。
我对学生种种大胆的设想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因势引导,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通过设题,跃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产生联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巧用插图。课文插图大多数是与文章重点内容相配合的。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配合课文内容,充分利用插图,积极引导学生去细致观察,合理想象,准确表达,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使思维更活跃。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五壮士巍然屹立,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画面情景,想象五壮士的内心世界――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我们胜利完成了任务;体会五壮士悲壮动人、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样借助插图让学生懂得怎样透过外表去想象人物的内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联系实际。小学语文课文不少蕴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人生经历,给读者提供了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因此,我在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如《小珊迪》这篇课文,所描写的人和事与学生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因而,我引导学生读后留下思维空间;所如小珊迪生活在我们现在的中国就不会这样了,因此,我就出了“与小珊迪比童年”的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自然会调集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联想,学生的思维就得到发展。
二、让学生动口,训练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什么,问什么,都表明他们在独立思考。因此,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环境气氛。放下教师的威严,平等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动口,积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1、调动学生读的欲望。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在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因此,我始终把读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去读,并人人参与读,做到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参与读的过程中,我有目的,有要求,有引导地精心指导学生读,既重视量的要求,又重视质的提高。如《狼牙山五壮士》,在讲读到五壮士“壮烈跳崖”时,我先是在激昴壮烈的《英雄赞歌》乐曲中进行范读,调动学生读的欲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多次朗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体会悲壮动人的情境,再现五壮士项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2、满足学生说的愿望。动口说话训练,既是日常学生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说话的愿望。从而使学生说话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①在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我都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图意。③充分利用概述,进行复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④看老师或学生的表演,讲述表演的经过,总之只要有学生说的机会,我就让学生说,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动手,培养自学能力。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把思维跟双手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大脑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事先设计好让学生自学的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动手划一划,圈一圈,运用“点、划、查、注”等方法,在课文中圈圈、点点、划划等手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我先拟好自学提纲。
(1)用“――”划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读读,想想这个句子描写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用“△△△△△”划出来。
(3)爸爸从第一次沉思到第二次沉思,他脸上的表情变化的词语用“===”线划出来。
问题出来了,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边划。手脑运用,促进思维。这些自学提纲不但把课文内在的知识挖掘出来,而且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定向,手脑并用,易于操作,日积月累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引得适当,探得适当对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就高了,从而使学生学得有趣,思维活跃,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就相应地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
5.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五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毛建国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不少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较好的素材,文字也还通顺,写出的文章却没有什么吸引力,不是罗列一堆材料,就是发一番空洞议论。针对这一情况,我着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思维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不能光讲思维的重要性,而要结合作文教学,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易被忽略的小事出发,提出大家关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他们发现:根本没有问题的小事,只要认真想一想竟然有这么深奥的道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思维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比如一学生写了一篇《茶杯》,文章虽不十分好,但他通过打烂茶杯的小事,批评了损公肥私的思想,文章是这样写的:
“啪”,重重一声脆亮的响声,楼下王阿姨的小聪聪将保温杯打了个粉碎,王阿姨严厉的斥责声:“聪聪,你何解(长沙方言,意思是“为什么”)这么调皮,看我打你那好动的手!”也许王阿姨真做出了要打的样子,只听得聪聪“哇――”地哭嚷起来。这时聪聪奶奶的话音传来:“谁敢打聪聪!哦,不打聪聪,聪聪乖,不哭了,不哭了。”奶奶几句好话,果然止住了聪聪的哭闹,聪聪妈怕他再哭闹,也停止了斥责。
聪聪又欢天喜地地玩去了。
聪聪妈带着遗憾的心情收拾玻璃碎片,这时她好像想起了什么,自言自语地说:“茶杯打了,要去弄一个才行。”奶奶听了马上接过话头,“对,你明天到医院去看病,再开两杯山楂冲剂不就得了。”
文章虽然比较稚嫩,但简略几句就勾画出了人物的轮廓,显现出小作者习作时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抽象的逻辑推理,空洞的`理论说教,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之有可思的内容,才能有效地开动思维的机器。因此,我总力图把题目出得既实际又具有启发性,使学生感到题材对路,有东西写,有议论发。
我曾出了一个题目――《窗口》。这个题目内容宽泛,学生可以选自己最熟悉、最有感受、最有见解的来写。但如何不落窠臼,写出新意来呢?有不少学生表现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如王同学以教室的窗户玻璃被打烂以后的情况为题材,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批评了那些自私自利的思想。她是这样写的――
北向正中那扇窗户下面的玻璃,昨天不知被谁打破了,至今没人承认。天老爷也好像故意要捉弄人一样,前段时间好好的,今天却刮起风来了,而且刮得呼呼叫,从破洞中涌进来,钻进人们的衣领,使大家像泡在凉水里。大家都不时向窗口望望。但各自的心情不一样。张三想:“我虽然有点冷,但坐在窗口下面的不更冷啵?让他们去修理。”李四则想:“我虽坐在窗口下,但穿得多,不碍事,我才懒得去修呢!”王五虽坐在窗口下,且衣衫单薄,但他想:“反正我体质好,还熬不过你们?谁打坏的谁修。”于是,下课铃一响,大家都像没事人一样,背着窗口嬉嬉笑笑、蹦蹦跳跳去了。突然,随着开窗户声,一阵大风刮来,玩耍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吼道:“发宝呗。”大家同时转过身,看见坐在后面的小玲正冒着寒风在修补打坏了的窗户,大家赶快收住了嘴。小玲登上窗台,大风将她的衣裤吹得鼓鼓的,益发显得高大。
文章虽然文字寥寥,但笔锋颇为犀利,将各种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
6.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篇六
一、感知音乐要素, 唤醒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
闻名于世的美国科学家诺伯特·维纳1948年创立控制论, 这是一项需要广博知识、敏锐洞察力、科学、哲学、技术各部门浓厚功底的工作。在研究“控制论”时, 维纳思维的触角伸向多个学科进行探求才得以研究成功。很多事实告诉我们, 在从事某项工作、解决某个问题时, 往往也是要多比较、多权衡, 多几个思路、多几个方案, 以增强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音乐中的创造也是如此, 美妙动听的音乐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于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 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是通过这些具体要素来完成, 对音乐的发散思考必须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上才能进行, 学生通过这些乐音的强弱、快慢、高低、和谐程度去想象音乐表现的情境, 并进一步感受音乐中表现的喜怒哀乐。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 (3) 《走进非洲》一课, 老师模仿非洲鼓自己制作了一个小鼓, 布置学生利用不同的材质制作小鼓,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敲击、拍打感受非洲音乐中很重要的音乐要素:节奏和音色, 老师引导学生认真听、认真观察, 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 通过欣赏“阿伊亚———非洲的灵感”、“寻找朋友”和演唱“伊哟来拉”来抓住音乐要素———情感体验这根主线, 对每一个作品的旋律、演唱形式、节奏特点、音色辨别、和声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正确引导和深入分析, 老师启发得当, 学生听而不厌, 议而不烦, 课堂气氛非常和谐热烈。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 对非洲音乐的特点、地域文化的背景及传播发展都有了了解。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 再引导到对乐曲的感受上, 能带给学生各种不同的体验, 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想象, 同时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科综合, 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触及门类多一些, 想问题的角度就多一些, 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发现他人不曾发现的规律。古人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即是这个道理, 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也是在对事物用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后, 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与姊妹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 启发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将秀丽的山水、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 随着音符的缓缓流动, 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会使听者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 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在给学生带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让他们浮想联翩, 思绪随着纷坠的音符肆意飞舞到“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 眼前自然会呈现出“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花影摇曳的美景, 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在这类寓情于景的音乐作品中, 融美术、诗歌于教学中, 视觉与感觉结合产生联想, 才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音乐作品的真谛。
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中, 来自江苏南京一中的刘晓丹老师执教了一堂名为《学会聆听》的高一音乐欣赏课, 老师在播放管弦乐队演奏的《长江之歌》让学生聆听时, 在屏幕上以选择的方式出示:险峻的高山、隽秀的山川、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壮阔的山河、汹涌的大海六组文字提示, 让学生有更开阔的思路, 从对文字的观察和对实物的记忆, 从音响展示的音乐要素表现, 具象和抽象有机地整合, 老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美术的角度、音乐的角度去感受其中的真谛。音乐是心灵的语言, 它虽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它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音乐的想象能使科学的幻想插上翅膀, 使科学家得以发挥聪明才智, 把幻想变成现实。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酷爱音乐并受到了启发, 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 创造出世界奇迹。
三、巧设课堂结构, 激活学生的换元思维能力
在自然科学领域, 一项科学实验, 常常变换不同的材料和数据反复进行。在社会科学领域, 这种方式的应用也是很普遍的, 如文学创作中人物、情节、语句的变换等等。音乐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 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设计独到的课堂教学结构令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卉含英”唱歌教学内容《茉莉花》, 上海有位教师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 以观赏《上海申博宣传片》导出欣赏曲江苏民歌《茉莉花》, 用富有时代感的画面引出课题, 唤醒学生对民歌《茉莉花》的记忆, 然后选择江苏《茉莉花》和东北《茉莉花》对比欣赏, 从风格、节奏、旋律、语言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南北《茉莉花》的差异, 感受民歌的地域差别, 了解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思考民歌的变化与发展的基础上, 进行唱、诵、舞的自主改编与表现音乐。最后观赏宋祖英的悉尼音乐会、悉尼奥运会闭幕式等片段诱导学生思考出现在各类国际重大活动上的茉莉花, 不仅仅是一首歌曲, 而是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了中国人真挚友好的态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别开生面的设计,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 构思巧妙, 主题明确, 内容丰富, 线条流畅。课堂中融音乐与自然地理环境、语言特点、性格特点、人文历史背景甚至饮食文化于其中, 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对学生来说, 要真正把握乐曲的特点, 就必须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加以比较, 教师巧设课堂教学结构, 让学生前所未有地重新认识了由《茉莉花》拓展开来的中国民俗文化。
四、积极提问诱导, 激发学生的连动思维能力
连动思维是由此思彼的思维。连动方向有三:一是纵向, 看到一种现象就向纵深思考, 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二是逆向, 发现一种现象, 则想到它的反面;三是横向, 发现一种现象, 能联想到与其相似或相关的事物。即由浅入深, 由小及大, 推己及人,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如“一叶落知天下秋”, “窥一斑而知全豹”,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等等。有位老师在上《中华鼓》一课时首先出示我国象形文字中的鼓并提问:甲骨文中的“鼓”字出现了几十次, 这说明了什么?这一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了解鼓的悠久历史, 继而学生就会对鼓有好奇的心理, 鼓是怎么产生的?不待学生思考完毕这些问题, 老师又抛出:人类受什么启发而创造鼓?是啊, 为什么要创造鼓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天南海北地说出很多答案, 这时候老师出示“雷泽中有雷神, 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山海经》) “雷, 天之鼓也”, 哦, 这下学生明白:鼓的创造乃人类从大自然的雷声中得到启示, 用以驱赶邪恶、振奋人心。随之学生又会想:鼓一般在哪些领域应用广泛?我能不能演奏一次?由此及彼, 由彼及里, 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探讨了“鼓”的渊源, 充分挖掘了“鼓”声中隐含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人文视野渐次延展, 音乐课堂真正成了文化传播的场所。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是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 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之后才能豁然开朗、“厚积薄发”、获得顿悟, 在灵活性思维培养尝试时不怕失败, 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汲取营养, 才能获得灵感, 实现思维的飞跃。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 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音乐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灵活性思维培养活动, 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的理想途径, 由灵活性思维训练给学生带来的良好思维品质会让学生受益一生。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 突出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王安国等.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篇七
一、通过培养“发散思维”来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其他思维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网络、横向联系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新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剖析错解:给学生提供错误的解题过程,让学生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查重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写学后反思:根据学习体会、解题经验、考试心得等等,反思学习过程并写出来,以后经常阅读,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8.如何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篇八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恰如其分地创设类比联想的问题情境,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把每一个环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尝试观察和类比。事实上,我们上海市高中数学教材在编排的时候,每章都有引人入胜的章头图,同时在很多小节中也有生活的实例,这些都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进行类比教学。
多采用变式教学
我校很多知名教师课堂教学中,非常善于利用变式教学,其课堂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让我折服,我认为变式教学利于学生寻找和提炼问题表象背后本质的东西,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很大帮助,从而为进一步的主动类比提供可能。
教学过程中能展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9.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九
(一)概念,法则教学,必须坚持以“理”为主,以“思”为本。教学概念和法则,教师应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其本质属性。
如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三个加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弄清法则的来龙去脉,思考法则的使用条件和范围。这样,才能既教给学生准确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思维的钥匙。
(二)计算教学,必须常问学生“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目前,小学生做的题目固然不少,但教师往往只管“对”或“错”,不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如一年级学生做:“9+6=15”,有的是数小捧数出的,有的是用凑整十法口算的,也有的是死记硬背得数口歌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一样,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借此机会,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口述想法和做法,从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应用题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分析引路,训练思维。目前,部分教师只教给学生算式,不教给算理,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可采用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法、转换思维形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提问,用新的角度、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解决;对同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抓好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思路分析上。让学生机械记忆,模仿做题,结果既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10.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思维灵活性;实践策略;应用探究
中学数学学科作为“数理化”学科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数理化”学科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和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注意对教学方式的更新设计,保证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并对中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充分的尊重,让中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丰富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体系,进而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能够抓住教学核心,让学生能够在把握核心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
[?]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必要性
1. 中学数学教学现状
作为“理科”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数学学科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逻辑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应用规律,才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因此,做好中学数学教学工作,重要的就是从思维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思维.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数学教师不够重视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研究的问题,导致中学数学教学过程难以形成各种逻辑的有机融合,很容易让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沦为一个僵化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2.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意义
针对上文介绍的中学数学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接受中学数学教学,开拓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凝练学生的学习思维,为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数学学习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可以充分地发掘出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点,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桎梏性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灵活的思维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关键区域
1.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
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对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是中学数学教师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因此,就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并在后续的中学数学教学研究过程中,和先进的中学数学教学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在中学数学教学运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相应章节的数学知识点的总结汇总,保证中学数学教学可以在遵循知识的基本大纲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地思考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而完善学生的学习基础.
2. 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从发掘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的过程中,中学数学教学主要发挥的作用就是锁定教学目标区域,并以此区域为基础,充分地发掘出学生的思维潜力.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中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掘出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
方法一:解出交点M,N的坐标,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
方法二:M点的坐标不求,用勾股定理求线段AM的长.
方法三:N点的坐标不求,构造相似三角形,将AM·AN转化为定长线段的乘积.
方法一思维简单,学生易于着手,但计算量大,学生容易出现计算失误而选择中途放弃,所以可以启发学生能不能不求M,N的坐标,或者少求一个点的坐标,从而想到方法二. 通过M,N都不求,还可以提示学生能不能将AM·AN变化的积转化为定量的积,从而想到方法三,借助第(1)问转化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解. 学生在这道题的训练中使思维得到锻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地发掘出了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促进了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性地发展.
因此,在后续的中学数学教学应用过程中,需要中学数学教师持续进行研究,从整体性的角度对中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设计,让学生通过接受新型的数学模式,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策略探析
1. 为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供一个目标
为了让制定的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策略得到有效应用,在进行中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策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个目标. 结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将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策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目标设定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然后就可以帮助学生在接受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掌握到基本的中学数学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对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在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上添加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调动下,活跃自身的思维理念.
例如,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情况,中学数学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小规模的改变. 比如,在《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坐标的含义进行阐述,并让学生交流自身对于坐标问题的解题方法的应用意识,形成自身的数学学习理念.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中学数学知识的总结研究,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进而形成更具有逻辑体系的思维模式.
2. 优化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过程中,中学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更新,并通过引入一些灵活度比较高的习题,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可以得到足够的锻炼,发挥出中学数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理念,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广度的提升.
比如,在《直线的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过点P(1,8)的直线l与x轴正半轴、y轴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则S△AOB的最小值是________.
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将这些问题与直线的方程形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点斜式设法、截距式设法、投影长度设法、锐角角度设法及参数方程设法;然后再改变问题,通过自主变式训练,提出哪些设法不恰当,哪些设法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能够迅速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进行中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策略研究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解答一道题目并不难,但是要真正让学生解决好一个问题,掌握好一种好的思维方法、一种有效的思维策略就不容易了. 因此,要充分注意对传统的中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优化中学数学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过程来激发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切实提升学习能力,使得中学生获得高水平的思维训练,提高思维灵活性.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通过更新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原有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小规模的优化设计来实现,进而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相关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拓展,发挥出新型教学方法的教学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1.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而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 是才能的一种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是通过思维去获取知识, 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 数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思维能力, 尤其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呢?通过探索与实践, 我认为必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现谈谈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一题多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一道题目让学生从好几个方面来叙述,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而且能为正确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24÷3 这道题, 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叙述。
1. 把24 平均分成3 份, 每份是多少?
2.24 除以3, 是多少?
3. 被除数是24, 除数是3, 商是多少?
4.24 被3 除, 商是多少?
5.3 除24, 商是多少?
6.24 是3 的几倍?
7.24 里面包含几个3 ?
8.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4, 其中一个因数是3, 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再要求学生根据算式自编“等分除”“包含除”“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三道不同类型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这样训练不仅沟通了文字题与式子之间的联系, 也有利于正确解答文字题并为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基础。
二、“一题多变”是培养灵活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题多变”就是一道题目改变它的条件或改变叙述形式使它成为新的题目。这样的练习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灵活思维能力。
1. 条件不变, 问题变。如:“航宇小学五年级女生有150 人, 男生比女生多50 人”。引导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组成几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
(1) 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150+50) ÷150
(2) 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150÷ (150+50)
(3) 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50÷150
(4) 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50÷ (150+50)
(5) 女生占五年级人数的百分之几?
150÷ (150+150+50)
(6) 男生占五年级人数的百分之几?
(150+50) ÷ (150+150+50)
这样组成“一题多问”的应用题, 由于问题变了, 数量关系就不同了, 解题的出发点、思维方向以及解题方法也都随之改变了。
2.问题不变, 条件变。如:一根黄绳30米, 红绳比黄绳多2/3 米, 红绳有几米?引导学生把“黄绳比红绳多2/3 米”这个条件变为:
(1) 红绳比黄绳少2/3米
30-2/3
(2) 红绳比黄绳多2/3
30× (1+2/3)
(3) 红绳比黄绳少2/3
30× (1-2/3)
(4) 红绳是黄绳的2/3
30×2/3
(5) 黄绳占红绳的2/3
30÷2/3
(6) 黄绳比红绳多2/3
30÷ (1+2/3)
(7) 黄绳比红绳少2/3
30÷ (1-2/3)
这样组成“一题多问” 的应用题, 条件变了, 思维的步骤和解题方法也随之改变, 这样有利于训练学习系统思维, 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三、“一题多解”是培养灵活思维能力的重点
“一题多解”是根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概念和不同的思考方法, 从多方面去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解题途径增多, 应变自如, 从中选优。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3 小时行了全程的3/5, 再行几小时可以到达乙地?
1. 用一般方法解: (1-3/5) ÷ (3/5÷3) =2 (小时)
2. 用归一法解:3÷3× (5-3) =2 (小时)
3. 用分数应用题方法解:3÷3/5-3=2 (小时) 或3÷3/5× (1-3/5) =2 (小时)
4. 用比例方法解:设:再行x小时, 可以到达乙地。
5. 用工程问题方法解:1÷ (3/5÷3) -3= 2 (小时)
让学生比较五种解法, 说出各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多题一解”是培养灵活思维能力的核心
“多题一解”是把一些有关联的题目, 采用归类对比与串联的方法, 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归纳概括能力, 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
如:1. 从甲地到乙地, 甲要走50 分钟, 乙要走40 分钟,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几分钟后相遇?
2. 一条公路, 由甲队修要50 天, 由乙队修要40 天, 两队合修要几天完成?
3. 甲从山上下山每分钟走50 米, 从山下上山每分钟走40 米, 求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4. 一个水池, 单开甲管要50 分钟注满全池, 单开乙管要40 分钟注满全池, 两管同时开, 要多少分钟池满全池?
通过把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求平均数问题、水管问题进行类比, 让学生看到上面几道题题材不同, 但解法相同。这样的练习设计,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及解题规律, 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12.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个性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的的智能结构。下面结合小学的教学,谈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一些做法。
一、打好基础
思维具有创造性,是对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再创造,即使是灵感,也是已有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如果没有长期记忆里提取具有解决问题意义的材料,就不可能产生认识。知识技能和经验能使人们充分利用有关线索,找到事物间内在联系,进行简约复杂的思维。
1、加强阅读材料的积累
阅读是扩大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在平时要教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思维内容和知识内容,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只有让丰富的材料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才能方便学生使用。
2、注意观察,训练直感力
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特别是在阅读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让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和小实验,用电视录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入手去理解抽象语言文字,又能培养学生直感能力,这也是直觉思维形成的一个基础。
3、联系生活,扩展眼界
立足课内,延伸于课外、校外,与活动课程相配合,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形象,来掌握丰富的材料。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而智力发展又依赖于思维训练。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揭题激趣。授课伊始,教师首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这个窗口入手,进行合理想象。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根据课题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课文会写些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去读课文,从而仔细体会自己的思维与作者思维的差异,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很有作用,而且这样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凭借词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能力,也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打比方是课文中常见的句型。如:《希望的钟声》一课。“这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我要求学生用“像”造句,采用比赛激趣,看谁造的好。造的好,范围对象要广,并且不能与已经发言的同学相同,这样课堂气氛就变得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就积极了。
又如《欢乐的泼水节》,“地上铺满了火红的凤凰花瓣,空中回响着欢乐的鼓点”。我让学生试着换个说法来讲,看谁能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然后说说哪个句子好?两相比较,体会课文中的“地上……,空中……”起头,更易于写出环境气氛,且与上文呼应也更紧密些。经过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刻了。
3、创设气氛。培养学生思维,教师还需创设一定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如:《鸟岛》一课,学生读后,提出“岛上到处是鸟,鸟窝一个挨一个,窝里到处都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后文又写来鸟岛游玩的人很多,这样人在岛上怎么能呆”?问题提出后,紧接着安排讨论,要求结合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吗?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
4、巧设问题。亚里斯多得有句名
1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篇十三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尤其对数学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善于对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等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广泛的联想,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将其推广应用于解决类似问题。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逻辑推理方面的训练,是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广泛性品质的。
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证、一法多用以及数学中的换原法、判别式法、对称法等在各类问题中的应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再有,多题比较。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或一些有相似条件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寻求它们的差异、共有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发展个性品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根据客观现实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是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现成的结论,而是自己去进行探索,从而提出新的见解和采用新的方法。这种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特征。
14.探析错解成因,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篇十四
一、例题与解析
例题:已知sinθ+cosθ=, θ∈ (0, π) , 则cotθ=______。
解法一:将已知等式两边平方, 得1+2sinθcosθ=,
即
即12tan2θ+25tanθ+12=0。
解之得:
因为θ∈ (0, π) ,
所以cotθ=-或cotθ=-。
探析一:解法一是错误的, 它忽视了变形的等价性, 没有把握住已知条件对角θ的限制, 从而导致了结论的错误。原因是两边平方容易产生增根, 那么两根中谁是增根呢?因为cotθ=-<-1而cotθ在 (0, π) 上是减函数, 所以θ∈ (, π) 。得到sinθ<, cosθ<-, 从而sinθ+cosθ<0, 与题设矛盾。因为解法一平方后把角度范围扩大了, 出现了增根, 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讨论范围很有必要。
解法二:同解法一, 得
因为θ满足sinθ+cosθ=, θ∈ (0, π)
由sinθ+cosθ=
由θ∈ (0, π) , 得
根据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得θ∈
∴cotθ=- (不合题意, 舍去) 或cotθ=-,
∴cotθ=
探析二:从探析一中我们知道解法一之错误所在, 从而引出了正确的解题思路, 因此正确的思路在解法二中得到了验证。解法二中注意了角θ是由sinθ+cosθ=和θ∈ (0, π) 共同限制, 由此可得出θ∈ () , cotθ=-的比较精确的范围, θ∈ () , , 从而摒弃了增解cotθ=-, 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探析三:从解法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限角选值”的过程较繁琐, 难度颇大, 耗费大量时间, 这种解法在小题目中并不理想。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灌输“解题效率”的思想。
解法三:将已知等式两边平方得1+2sinθcosθ=,
由 (1) 和 (3) 知sinθ、cosθ是方程t2-=0的两个根,
解之得t1=
再由 (2) 知sinθ=, cosθ=-,
∴cotθ=
探析四:解法三根据问题的特征, 运用韦达定理和正余函数的符号规律, 通过构建方程的方法求解, 构思精巧, 过程间捷。
二、反思与启示
1.在一定条件下求三角函数式的值, 学生要充分运用题设条件, 注意变形的等价性和结果的合理性防止增解。
15.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 思维能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90
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而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是才能的一种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是通过思维去获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呢?通过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必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现谈谈我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一题多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一道题目让学生从好几个方面来叙述,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能为正确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24÷3 这道题,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叙述。
1.把2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24除以3,是多少?
3.被除数是24,除数是3,商是多少?
4.24被3除,商是多少?
5.3除24,商是多少?
6.24是3的几倍?
7.24里面包含几个3?
8.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4,其中一个因数是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再要求学生根据算式自编“等分除”“包含除”“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三道不同类型的除法简单应用题。
这样训练不仅沟通了文字题与式子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正确解答文字题并为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的基础。
二、“一题多变”是培养灵活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题多变”就是一道题目改变它的条件或改变叙述形式使它成为新的题目。这样的练习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灵活思维能力。
1.条件不变,问题变。如:“航宇小学五年级女生有150人,男生比女生多50人”。引导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组成几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
(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 150+50)÷150
(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150÷(150+50)
(3)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50÷150
(4)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50÷(150+50)
(5)女生占五年级人数的百分之几?
150÷(150+150+50)
(6)男生占五年级人数的百分之几?
(150 +50)÷(150+150+50)
这样组成“一题多问”的应用题,由于问题变了,数量关系就不同了,解题的出发点、思维方向以及解题方法也都随之改变了。
2.问题不变,条件变。如:一根黄绳30米,红绳比黄绳多2/3米,红绳有几米?引导学生把“黄绳比红绳多2/3米”这个条件变为:
(1)红绳比黄绳少2/3米
30 - 2/3
(2)红绳比黄绳多2/3
30×(1 + 2/3)
(3)红绳比黄绳少2/3
30×(1 - 2/3)
(4)红绳是黄绳的2/3
30×2/3
(5)黄绳占红绳的2/3
30÷2/3
(6)黄绳比红绳多2/3
30÷(1 + 2/3)
(7)黄绳比红绳少2/3
30÷(1 - 2/3)
这样组成“一题多问” 的应用题,条件变了,思维的步骤和解题方法也随之改变,这样有利于训练学习系统思维,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三、“一题多解”是培养灵活思维能力的重点
“一题多解”是根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概念和不同的思考方法,从多方面去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解题途径增多,应变自如,从中选优。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3/5,再行几小时可以到达乙地?
1.用一般方法解:(1-3/5)÷(3/5÷3)=2(小时)
2.用归一法解:3÷3×(5-3)=2(小时)
3.用分数应用题方法解:3÷3/5-3=2(小时)或3÷3/5×(1-3/5)=2(小时)
4.用比例方法解:设:再行x小时,可以到达乙地。
5.用工程问题方法解:1÷(3/5÷3)-3 = 2(小时)
让学生比较五种解法,说出各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解题的灵活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多题一解”是培养灵活思维能力的核心
“多题一解”是把一些有关联的题目,采用归类对比与串联的方法,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
如:1.从甲地到乙地,甲要走50分钟,乙要走40分钟,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分钟后相遇?
2.一条公路,由甲队修要50天,由乙队修要40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完成?
3.甲从山上下山每分钟走50米,从山下上山每分钟走40米,求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4.一个水池,单开甲管要50分钟注满全池,单开乙管要40分钟注满全池,两管同时开,要多少分钟池满全池?
通过把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求平均数问题、水管问题进行类比,让学生看到上面几道题题材不同,但解法相同。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及解题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总之,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不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思、多思、善思,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不仅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解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了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16.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 篇十六
教师要明确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从心理成长的进程看,小学生、初中生的思维偏重形象思维,他们看重事物一般从表面现象入手,到了高中,学生身心渐趋成就,其思维开始偏重理性思维,他们开始喜欢思考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身心与理性思维状态是高中教育的一大优势,教育要充分挖掘这种优势,拓展高中生的理性思维,使他们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学习、去生活。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因此高中数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数学教师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应试教育观下,教学中出现了大容量、快节奏赶进度的现象,书中的概念、定理成了一些条条款款、死的结论,教师教学重结果,而不注重概念定理的推导,或者照本宣科,有骨无肉,使教学枯燥乏味,认为书中例习题无多大价值,而大量补充课外难题,学生成了抄黑板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主动钻研的学习精神荡然无存,而总希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一步步的模仿、硬套。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从教师那里学到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当然适当的解题实践正是学会数学地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单纯的解题实践并不能保证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阿达玛指出:“一个学生探索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数学家的发现或创造过程有相同的性质,而至多只有程序上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应揭示这些知识、结论的发生过程,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使其掌握能自己获取新知识的本领。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哲学》中指出:“数学不应被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而应主要地被看成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数学思维锻炼
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对思维严密性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重视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对思维严密性的解读,提高学生对思维严密性的认识.很多学生表达问题不全面、解题经常出现错误,认为是“粗心”,只要下次认真就行.学生这种认识是一个误区,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学生这种“粗心”永远也改不了.教师针对学生表达问题不全面、解题经常出现错误,一定要及时分析清楚.让学生明确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不牢所致,是思维不严密所致.这样提高学生对思维严密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重视自身思维严密性的培养.
在概念、定义教学中培养思维严密性
数学概念、定义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思维严密性的基础.教师注重数学概念、定义教学,就是要对概念、定义逐字、逐句解读,尤其是关键字句的解读,并通过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定义.例如绝对值概念教学.绝对值在教材上有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种定义.教师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例出发,数形结合,阐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归纳出任何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并且也慢慢地让学生领悟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即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在学生的倾听和表达中培养思维严密性
学生的思维是内在的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表达来反映他们的内在思维过程、方式、严密性.当一个学生在表达时,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倾听,边听别人的意见,边对照自己的想法,并及时对他人的表达进行评价,哪些地方讲得好?哪些地方讲得不足?让学生互相比较,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表扬闪光点,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思维过程、方式、严密性上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表达不完整、不严密的地方;有利于学生明白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要考虑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
3数学思维锻炼
加强变式教学、训练学生理性思维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变式教学,寻求一题多解或多解一解等形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记忆、想象等思维活动,不断完善思维品质,通过解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严谨性及广泛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了学生在新情境问题中冷静分析、理性思考的习惯。
通过问题的变式,学生学会了冷静分析问题,理性思考问题,这样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不急不燥,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依据,寻找解题的思路,才会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瞎碰,造成做题质量不高,而陷入题海之中。
强化学生观察、联想转化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前提,要特别注意那些连问题还没看明白就贸然行动解题的学生,要让他们养成认真观察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习惯,并通过具体的例题使他们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审题的效果,一般来说,观察多从问题的条件的特点入手,从观察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入手,从观察分析条件的隐含关系入手
然后全面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逻辑有序地进行联想与转化,从而解决问题,只有不断地进行透过事物诸多纷繁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上升到事物的本质的理论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体验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飞跃。 深入分析题目中式子的形式、结构特征,联想它们与我们熟悉的那些公式、定理、结论的特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若相同是否可以直接利用,若不同,是否可以通过变换后,结构相同而利用。
4数学思维锻炼
课后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就拿学生目前的课后作业来说,作业量繁多,但却没有效果,学生以完成作业为目的的去完成作业。他们只管完成作业的量,而不管是否达到完成作业应该取得效果。另外,有些老师总是喜欢留一些难题给学生,让他们下去自己思考,但由于问题太难,使得有些学生直接就选择放弃,从而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关于这种现象,我有以下
几个方法可以作为参考:1.让学生自己轮流的给自己班上的同学出题,这样既解决了提出问题的同学的疑惑,同时也不会出现太难的,超出学生能力问题的题,学生也会因为要自己留题而去学习和寻找自己不会的题。2.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间参加讨论,最后在班级里说出本小组的解决方法。3.让学生自己选择比较好的思路,指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这样一来,学生需要自己来提出并解决问题,他们的思路就会被打开。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
联想性思维的培养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灵活应用中锻炼能力,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性工作。当然,培养学生联想性思维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抽象知识间寻找联系的过程,也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
【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的论文】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07-08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8-10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06-27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8-08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07-15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09-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0-23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维能力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