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

2024-07-24

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9篇)

1.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 篇一

摘要:文章首先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而后进一步以此作为基础,就如何切实推动工业设计是较小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构建和谐城市环境加以讨论。

关键词:工业设计;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其设计与安置,直接关系到城市文明和品质的反映,对于提升城市环境整体质量,优化和便利居民生活均有不容忽视的价值。然而就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在决策、规划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症结是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发展缺乏创新的、健全的、系统的设计理念。而想要从这一方面实现改善,还需要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展开反思,切实实现城市整体的优化。

一、城市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常常被称作“城市街具”,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活道具的总和。如果将城市视为一个家庭,城市公共设施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家具,是承担人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协调和互动的重要环节,包括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城市信息牌、饮水处、标识牌、电话亭等诸多细节。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公共设施突出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首先,系统之间各自为政,视觉污染严重。城市的建筑物、街道以及公共设施共同存在于城市环境这个共同的空间之中,用于形成对于该空间的塑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城市中诸多公共设施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公交系统以及路灯系统通常在展开布局的时候只考虑自身便利,因此极容易造成空间布局不均衡,审美风格梯度距离过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断累积,最终破坏掉整个城市空间的美感,甚至于造成视觉污染。除此以外,系统内部在功能的处理方面同样有欠深入思考。很多系统只是顾忌到了浅层面的职能,无视了系统本身与城市居住群体之间的互动,无视了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城市人群的影响。北京市早期的公交站牌,不但没有起到装点城市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候车人的心理烦躁和郁闷,就是系统内部应用失败的一个典范。其次,盲目引入,是城市公共设施另一个突出不足。不可否认,中国的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领域,不论是教育活动还是专业人才的供给,都相对而言起步较晚,这是造成中国设计师整体水平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在设计领域的需求却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整体趋势,这就造成了城市整体塑造领域供需之间的矛盾飞升。而这种状况导致了另一个后果,即对于国外设计作品的引入。这种引入在我国设计领域相关人才结构和水平都不均衡的情况之下,造成了无视中国文化的盲目引入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抛弃,以及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误解。

二、完善工业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打造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打造,需要遵循包括功能性、装饰性、系统性以及经济性多个方面的重要原则,并且加以平衡。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工作中,功能性和经济性两个原则都能够得到相对的重视,但是对于装饰性和系统性则关注有所不足。以垃圾桶为例,通常都能够做到良好的成本控制,并且会对其容积等方面做到必要考虑,也会将其设计的比较突出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但是从装饰性的角度看,通常垃圾桶虽然也会考虑到美观方面的价值,但是如果将其上升到系统的层面看,其又常常会因为并未能够对城市整体环境,以及综合文化做出充分考虑,而破坏了城市环境整体美观。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之下,想要从城市文化和发展的层面,对公共设施做出综合考量,完成有效的设计,必然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建设:

1.注重以人为本

城市公共设施的存在,无论是功能还是外观美学,都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工作密切相关,其存在不仅仅需要发挥必要的功能,更加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美化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心理影响。因此展开工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面向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来展开工作,大胆突破现有格局和传统形式,深入考察人们工作、交通以及居住等多种行为过程中产生的需求,综合公共空间自身特征来展开必要设计,才能获取良好效果。例如石家庄城区几年前在交通路口为自行车群体安装的遮阳/避雨棚,就是深入考察了实际环境中的群众需求,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公共设施形式。除此以外,以人为本还要求将各种特殊群体纳入服务视线之内,如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这就要求对城市公共设施展开设计的时候,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活动特征加以深入调查,唯有如此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2.注重系统协调

系统性是城市公共设施领域一直都相对比较匮乏的原则特性之一。通常而言,系统性包括两个层面,即在功能层面保持高度系统特征,以及在美学领域保持高度系统特征。对于这两个方面,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做的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功能上看,多个系统的城市公共设置,诸如环境照明、公共卫生等系统,必然都需要占据一定的城市环境空间,这就在空间领域存在一定的冲突。对于这一层面的问题,如果不同系统之间各自为政,必然会造成城市空间的抢用,混乱不可避免。因此在展开公共设施体系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依据必要的功能和美观原则展开,还应当做到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共生,一切以服务城市环境的优化作为主要目标。而从美学的角度看,城市景观需要整体统一协调,以及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甚至于在当前经济环境之下,城市品牌的塑造也有赖于此,而城市公共设施则追求多样性与个性的并存,虽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精心处理这对矛盾,却能使城市视觉环境达到统一之中兼有丰富变化的完美效果。

三、结论

工业设计的思路,除了要做到上文中提及的两个主要方面以外,还应当关注材料的选择,以及相关设施在自然环境中的耐用性以及养护等方面特征。实际工作中唯有不断深入发现问题,才能获取到最真实的需求,才能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东初,裴旭明.从工业设计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J].城市问题,2003(3)612

2.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 篇二

根据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真如城市副中心分为规划范围和规划研究范围两个层次。具体范围见图1。

规划范围西起桃浦河、南至武宁路、东至真华路以东规划道路、北至上海西站,总用地面积为242.6 hm2,规划人口约3.0万人;规划研究范围涵盖东至岚皋路、南至中山北路和武宁路、西至真北路(中环线)、北至沪宁铁路的区域,总用地面积为615.9 hm2,规划人口约11.3万人。

规划鼓励在副中心地区进行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主要包括交通、市政、民防和商业开发四大类型,地下空间建筑开发总量约为1×106 m2。

1 排水现状

该地区排水分属真如、铜川、交通(南块)、武宁及大光复西5个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概况见表1。雨水系统设计暴雨重现期P均采用1 a(其中铁路西客站发展备用地暴雨重现期P采用2 a),地面综合径流系数取0.6。

2 雨水排水规划

2.1 雨水排水标准

设计暴雨重现期P的取值:一般地区为1 a;重要地区为3 a;上海铁路西站北广场部分为2 a(原排水系统规划P为2 a);地道排水为5 a。

2.2 原有雨水管道系统设计的复核

按照一般地区P=1 a、重要地区P=3 a,综合径流系数取0.65进行雨水管网系统水力计算,结果显示现有铜川雨水总管、干管和泵站排水能力不能满足规划排水的需要,见表2;其他4个排水系统已建设施能满足排水需求。

2.3 规划工程方案

1)规划保留已建的铜川雨水系统泵站、总管、桃浦东路和兰溪路主干管、曹杨路和武宁路干管。

规划设置雨水调蓄箱涵,用于暴雨时削峰蓄水,以减少进入下游总管的雨水径流量,从而使现有准2 400~准2 700雨水总管能满足排水要求。

2)规划拟新建礼泉路和南石路雨水干管,用于分流,使已建主干管和干管得以充分利用。

3)结合地区规划绿地及开发建设,采取雨水入渗、水景蓄水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可减少流入管道的雨水径流量。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设置地区雨水调蓄池,达到暴雨削峰目的。

4)规划拟调整水泵叶轮安装角度。

通过采用以上措施后,可将泵站规模控制在20.25 m3/s以下。

3 计算机模型模拟

针对真如城市副中心规划排水系统面临的问题,在按照设计规范进行方案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以Info Works CS为平台的铜川雨水系统计算机水力模型。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根据设计雨型和设计暴雨重现期,计算模型荷载;根据现有管网系统和各种比较规划管网方案,建立管道模型;根据泵站设计和河道水位建立泵站模型和出流边界条件。调蓄池及泵站运行模式根据设计运行工况确定。模拟过程分析管道系统满管重力流的最大排水能力,分析出现地表积水降雨条件和运行工况,从而为优化规划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4 雨水削峰调蓄

通过水力计算,铜川雨水系统现有总管、干管和泵站设计规模能满足暴雨重现期P为1 a(ψ为0.6)时的排水要求,但不能满足将区域内重点地区P提高至3 a(ψ为0.65)的排水要求。为此规划拟沿铜川路(大场浦—真华路)南侧规划绿地敷设一根2 200 mm×4 500 mm雨水调蓄箱涵,长330 m,用于暴雨时削峰蓄水,以减少进入下游总管和铜川雨水泵站的雨水径流量,使现有雨水总管能满足排水要求。同时考虑结合小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在雨水总管、干管附近分散设置小型雨水调蓄池,达到暴雨削峰目的。

通过采取雨水削峰调蓄等措施,就可达到减少进入铜川雨水泵站的雨水径流量,从而使泵站规模确定为20.25 m3/s。

5 下垫面规划

雨水径流量与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下垫面种类有关。降雨强度的大小和降雨历时的长短是无法人为控制的,而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ψ相差较大(0.10~0.95),如各种屋面、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径流系数为0.85~0.90,公园或绿化径流系数为0.10~0.20。下垫面的合理规划,可以增强泄水范围内下垫面的滞流、下渗、蒸发、调蓄作用,降低实际径流系数,减少地面径流产流率。

根据地区控制性规划,绿化用地仅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6%,绿化面积较少,雨水入渗量亦相对较少,大量的雨水将通过地面径流进入雨水收集系统。为此从土地利用方式、绿地结构差异、水绿复合系统等角度着手,采用下凹式绿地与水绿复合系统,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强化其对雨水径流的削峰延时的综合调蓄效应。

为提高雨水的下渗能力,规划建议区域内新建小区和公共建筑的室外人行道、停车场、广场采用透水地面,减少径流系数,削减洪峰流量。

6 结语

计算机模型可方便进行备选规划方案水力学特征的比较,研究表明,通过下列一些方法可实现低标雨水系统提高标准的改造。

1)采用调蓄管道和调蓄池。

2)区域下垫面合理规划,强化绿地、水面、人行道、停车场、景观水池等对水的截留、下渗、滞留、调蓄作用,可以降低径流系数,削减雨天峰值流量,减轻城市防洪和排水系统压力。

3.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 篇三

关键词 有效规划;防火设施;森林火灾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56

森林资源不仅能提供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的木材及林副产品,而且能保持生态平衡。但森林火灾会给森林带来严重危害,给人类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学院林地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金殿1号,东经102°10~103°40,

北纬24°23~26°22,在我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海拔在2 000 m以上。

1.2 气候条件

学院后山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地形高差较大,在气候上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最高气温在27 ℃,最低气温在10 ℃,气候温暖湿润,全年降水量在103 mm,全年晴天较多,日照数年平均2 445.6 h。

1.3 土壤情况

学院林地土壤主要是红壤,由于是针阔叶树种混交,土壤酸碱度适中。

1.4 森林概况

学院林地属于人工林,主要用途是学院林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面积为27 hm2,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桉树、滇油杉、栓皮栎和黑荆树等。郁闭度在0.7左右,林中疏密程度有差异,分布不均匀。

1.5 交通情况

交通比较便利,林中有可以让车通过的土路,山下有四通八达的公路。林中的土路主要穿過栓皮栎与云南松混交林、滇油杉与云南松混交林、滇油杉林、云南松林、柏树林、黒荆树林和栓皮栎林等林分。

2 防火设施的重要性

学院林场是重要的水源林涵养,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林地东部与其他林区相连,还有居民区;林场与云南野生动物园仅一条防火带相隔,林地西部是学校,还有高天流云小区,如果发生森林火灾,后果不堪设想[1]。

3 学院林地森林防火设施的情况分析

3.1 防火设施情况

学院林地南边是金殿水库,是一条天然的防火隔离带;林场的东部仅有一条公路,动物园与林场中也有一条防火隔离带,学校与林场中间有防火沟[2]。林区内有土路、蓄水池、瞭望台和防火执勤点等。

林区公路不仅方便地面防火巡逻,还可以起到隔离带的作用。在发生森林火灾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运送扑火队员和扑火物资。

3.2 植被条件

学院林地主要是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也有纯黑荆树林、滇油杉林、纯云南松林,其中混交林地,如栓皮栎与云南松混交林地段防火能力较强,而其他地段相对较弱,应该加强防范。针阔混交林湿度大,地被植物较稀少,抗火性强;在林场边缘是针阔混交林,可以作为防火带。

3.3 防火情况

林地入口处有护林员检查登记,并禁止携带火种进林区;有防火执勤点,山顶有瞭望台,在瞭望台边还有一个防火蓄水池,长4 m,宽2 m,高1.5 m,是最早的防火设施。森林火险期有护林员巡逻和多种方式宣传有关森林防火的相关知识;在人群出入频繁的地方有宣传标语和广告牌。

4 学院林地防火措施规划设计

4.1 存在问题

经过对学院林地的踏查,发现防火沟枯枝落叶杂物多,部分防火沟已消失,防火沟的位置已经长出了乔木、许多地被植物;防火线宽度不够,被杂草覆盖,部分地段防火线上出现了房屋等与防火不相关的设施,林区公路建设不规范,缺少生土带,防火林带、林区道路的修建。

4.2 规划设计

林火隔离设施是将防火线、生土带、防火沟、防火林带及林区道路等设置成网状,以阻止林火蔓延的设施。可以利用公路、铁路、河流、湖泊、水库、水塘、沼泽地、农田等作为林火阻隔的设施。因此,必须对学院后山的防火线、生土带、防火沟、林区公路进行整改,才能达到预防森林火灾的目的[3]。

一是防火线是在林区开辟出来的带状无林地。开设原则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结合道路、林道及林斑线等进行开辟,可以节省投资、尽量开设在山脊或地势平缓、土质贫瘠、地被物少、林木稀疏地带,要与主风向垂直,火源多或林火容易蔓延的地方防火线要相应增加。

防火线的宽度要根据地形、可燃物状况而定。陡坡、阳坡、杂草多、植被高的地带,防火线应加宽。为防止树冠火的蔓延,防火线的宽度一般为树高的1.5~2.0倍。学院林地的防火线上有许多地方不严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改造,要对防火线的宽度,清洁程度进行修理。

二是生土带是经过翻耕的土壤带,可以防止林火蔓延,宽度一般要求在2 m以上,若杂草较高而茂密则应适当加宽,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可以在生土带上种植耐火植物马铃薯、木薯及常绿药用植物等。后山没有生土带,可以开设生土带,在上面种药材,可作为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

三是防火沟可以控制地下火的传播,也可以阻止地表火的蔓延。防火沟主要设置在腐殖和泥炭较多地段和仓库等周围。沟的深度应该超过泥炭层的厚度,沟底宽度约0.5 m,沟面宽度约1 m。

林地防火沟里落满枯枝落叶,还长起杂草,深度完全不够;有些地方防火沟已经消失,完全丧失防火的能力,应该组织人员进行修整,以达到防火的能力[4]。

四是营造防火林带,树种以耐火树种为主的,树种的选择原则:含水率高、油质少,抗火性强;枝繁叶茂,生长快,郁闭快;适合当地的立地条件;来源丰富,栽培容易;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了能起到良好的阻火作用,防火林带结构设计要尽可能的紧密,最好为多层结构,至少3层,上层为乔木,中层为小乔木,下层为灌木,这样就形成多层郁闭,林内保持一定湿度,既能阻隔树冠火,也能阻止地表火的蔓延。学院后山林地内,有些地方林分比较单一,如滇油杉林,下层,中层林木少,应该适量种植上其他层的林木,以增强防火的能力。

五是林区公路经过踏查发现,有些地方车辆通行能力较弱,路面杂草也较多,应该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修理,以达到相应要求。

5 结语

经过调查,笔者掌握了学院后山森林资源的基本情况,认识到了森林资源是珍贵的,也是有限的,但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如何更有效的预防林火的发生,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当前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志波,郑永青,柴晓雷,等.加强阿尔山地区中蒙边境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6):69-70.

[2]郑学慧.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08(1):10-12.

[3]胡志东.森林防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胡海清.林火生态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校本课程规划和总结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规划纲要》和校本课程要求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二、组织分工

组长赵德录:负责校本课程方面的全面工作。组员:

温书妍:一年一班校本。温书妍:一年二班校本。王宗志:二年一班校本。王宗志:二年二班校本。宋英梅:三年一班校本。姬生宏:三年二班校本。金晓薇:四年一班校本。刘娜:四年二班校本。刘丽坤:五年一班校本。王景科:五年二班校本。王美菊:六年一班校本。

徐波:六年二班校本。

三、校本教材的内容

本学年的校本课程规划主要有六个年级内容。各个年级八个单元,第一学期进行4个单元,第二学期进行4个单元。

一年的每个单元的内容有美文、古诗背诵、我喜欢的儿歌、我爱谚语,成语、弟子规、三字经六个方面的内容。

二年的每个单元的内容有美文、古诗背诵、我喜欢的名人名言、我爱谚语,我爱成语故事、弟子规、三字经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年的内容分为惜时篇、四季篇、传统节日篇、诚实守信篇、感恩篇、友谊篇、劳动篇、战争篇八个单元。

四年的内容分为励志篇、爱国篇、风光篇、名人篇、科学篇、动物篇、童年篇、国学篇八个单元。

五年的内容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有阅读、古诗背诵、名人名言、成语故事、课外阅读拓展,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年的内容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有阅读、古诗背诵、宋词、毛主席诗词、论语,中国之最、课外阅读练习。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班风。

2、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吸取智慧,培养学生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五、教学理念: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应让学生诵读中直面经典,与课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有效发挥诵读的功能。读法要多样: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对读……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情境与韵律中,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让学生在书声、音乐与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诵读的快乐。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就是用经典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读本所选故事,是历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相应的内容。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4.生活化。是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学会思考运用。为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可以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这样,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观点了解古训要求人们做什么,如果是不符合现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内容,我们就引导学生去批判,培养他们不迷信书本,不拘泥古训条文,弘扬人文个性,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5.课程化。就是要求教师们重视的诵读教学,要保证诵读时间、诵读效果,切实完成各年段的诵读目标。

五.具体措施:

1.遵循“五化”教学理念: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课程化。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精心设计好“五分钟读案”,让学生在愉悦的具有挑战性的氛围中诵读。

2.以“读”为主,将“诵读”作为教与学的第一手段。3.以“讲”为辅,意思的疏通是必要的。

4.重视对学生进行阶段评价,开展班级评比活动,设计诵读攻关表等形式多样的评价表,促进学生跟上队伍,成功闯关,确保学生百分百过关。

以上是中心小学校本课程规划,随着校本课程的实施,再逐步改正。

古城街道中心小学 2017年9月1日

校本开发实施情况与总结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审视学校实际,抓住自身的特点优势,形成了自己课程研发的思路。

1.体现学生的需求: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先让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设申请,再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这样一来,课程开设与学生选课成了供求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2.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3.整合学校的师资优势:我校教师善于钻研,勇于实践,乐于奉献。他们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过硬,不仅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创新能力强,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通过学校的宣传发动,老师们愿意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完成了每门课程实施纲要的编写任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二、校本课程的推进情况:

一个学年以来,围绕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课程培训,启动课程开发

我校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校长亲自督导,积极组织教师学习省、市、区级先进学校校本开发的教育实践资料,领悟校本课程理念。老师们通过阅读有关书籍、上网查资料、讨论、交流,明确了方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我校还经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区教研室领导多次亲临我校进行指导,推进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课程通过学校开发审议委员会审议批准,上报教研中心审议并通过。

(二)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各项制度

学校建立了校本课程管理组织机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依据区校本课程审议制度,严格执行申报、评审、实施的操作过程,不任意开课、不随意停课。逐步健全了学校校本课程相关制度。

(三)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进行谋划

因为上学期我们是尝试校本选修课的开设,所以目标定得比较低,即确保课程的正常开设、学生的全员参与。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与尝试,在新学期学校领导班子会上,校领导又重新谋划了本学期校本课程实施的重点工作。本学期我们将依托学校申报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开展,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教学研讨、观摩、优秀课例评比活动,探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指导。

(四)规范课程管理,行动确保推进

为了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无论是从学生需求进行选课,还是教师组织上课,以及学期末的学生评价,我们都严密组织,有条不紊地进行。

1.双向选择,尊重兴趣

学生选课前,我们召开专门的会议,讨论运用“双向选择”的原则来确定每门课程选修学生名单,即每位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择两门课程,然后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本学科学生人数、学生特长等做出二次选择,最后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每门课程选修学生名单。学生选课时,教师分头走进各个班级之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选课意向调查表。学生问卷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做好了准备。

2.隆重启动,从头抓起

9月,学校举行了“校本课程实施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担任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学任务的老师们纷纷上台发言,将他们开发课程的一些理念传达给会场上的每一位老师,将他们对孩子们的期待与企盼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走进课堂,察看了各学科授课情况。针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向学校及教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早在启动仪式之前,校领导就检查了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的第一周授课教案,与部分教师进行了交流。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起步阶段,老师们的工作量实际上是很大的。他们这种忘我的工作热情,令我们由衷地感动。

3.狠抓常规,及时教研

除去校本课程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之外,每月学校至少还要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的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活动。我们召开了校本课程教师研讨会。会上,大家结合两次授课实践,交流了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几位老师提出“学生年龄段跨距太大,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难度较大”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了交流式的研讨;学校领导结合检查教师授课及学生活动情况时发现的问题,与指导教师进行了反馈交流,要求大家注意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细节。学校举行了“校本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承担授课任务的12位教师都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他们都能精心备课、认真授课。无论走进哪一位教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都是欣喜与感动:欣喜于孩子们对这门课程的投入与热情;感动于指导教师的付出与努力。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们牺牲了一周的午休时间,校本课程团队的所有成员全部成了此次活动的评委,参与了听课、说课、评课的全过程。活动结束后,校领导在全体教师会上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认真而全面地总结,对所有做课教师均提出了表扬,并向在此次比赛中获得校级优质课荣誉的陈杰、王森两位老师颁发了奖励证书。这次评选活动,也拉开了本学期校本课程课题组教师“常态化课堂教学策略” 研究的序幕。

我校有条不紊地开展的校本课程教研活动,为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团队成员之间的对话、交流、切磋、学习提供了平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进程。

4.搭建平台,展示成果:

为了向全体师生、学生家长推介学校校本课程,使其对这七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更深入地了解,从而更好地支持学校工作,我们努力搭建各种课程展示的平台。

学校举行了第一届“校本课程学生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展示活动中,孩子们纷纷登台亮相,展示自己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收获,看着孩子们的精彩展示,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5.课程评价,重视过程:

学校制定了课程评价方案,里面涵盖了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面向教师的评价、以及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措施。

(1)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根据课程纲要和学生调查):? 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②方案设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③内容实施是否具体生动;④方法选择是否多样合理;⑤时间安排是否恰当;⑥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

对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即评价教师的课程纲要和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

课程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采用对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完成。

(2)对教师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显著特点是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在评价校本课程时,有必要考虑教师的态度、行为以及实际的收获。如:教师是否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受学生欢迎程度;教师在实践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否科学规范地从事课程开发与实践,如做调查、写反思、收集资料,编写课程纲要、撰写论文等;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中的实际收获,如有的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同时使自己补充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有的教师通过课程的开发实践形成了教育科研成果等。

我们设计了较为具体的教师评价表,在稍后的档案展示时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不做具体介绍。想强调的是,从本年度开始,教师评价结果将与六月份的“学校教学名师”评比相结合。

(3)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出勤、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团结协作、学习成果、参与活动的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终结性测评等情况,评出该门课程的学习等第。①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达到90%为A,出勤率达到80%为B,出勤率达到70%为C,出勤率达到60%为D。②教师根据每节课学生的活动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创新精神)作出评价,确定等级。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③在期末总评时,出勤率和活动表现按各项等级累加评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记入学生的《校本课程评价手册》,做为评选优秀学生依据之一。(每学年累计学分达16分(含16分),方可参加校级各种“优秀学生”评选;每学年累计学分达18分(含18分),方可参加区级以上(含区级)各种“优秀学生”评选。)④等级标准如下:优秀:达到12A,积学分10分;良好:A、B累加总数达到10个,积学分8分;合格:A、B、C累加总数达到8个,积学分6分;待合格:A、B、C累加总数达不到8个,积学分4分。

三、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近一年来,我们一直在理论的指导下努力实践着。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师资:我们在师资配备上还存在着缺陷,有如果该教师临时有事请假,就出现了空堂现象,而校本选修课程授课时间一致,调课很困难,所以补充新的师资力量,加入校本课程开发与指导团队之中,是我们必须着手去做的工作。

2.教学条件需要加强。

3.教学目标:有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自己原来预设的教学目标定得过高,一节课下来,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如何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也是我们今后培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4.教学内容:检查教案时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开发出来的教材内容,与学科教材有重复和交叉的内容,怎样开发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校本化特色,是我们需要反思的。5.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及作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教师讲授为主,施教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还不能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篇五

1、设计名称:湘潭天易示范区战略发展研究与规划(2012-2022年)

2、包含的主要内容:

(1)湘潭天易示范区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研究

(2)湘潭天易示范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3)湘潭天易示范区环境与生态建设战略研究(重点)

(4)湘潭天易示范区要素与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5)湘潭天易示范区文化、品牌与形象发展战略研究

3、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从发挥湘潭天易示范区的整体优势出发,结合区域发展新形势,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对湘潭天易示范区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若干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为提高湘潭天易示范区的区域竞争力,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区域营销力度,提出推动区域整体良性发展的思路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参考意见。

4、内容要求:

设计报告需包括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战略的提出及说明,并对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战略提出依据提供充分的资料说明和佐证。设计既要立足现在面临的全球经济调整大环境和创建“两型”社会时期的现实基础,解决目前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还要着眼未来,把握中长期发展趋势,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示范区工作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意见。设计内容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协调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为重点,需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新、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设计。

5、设计说明

(1)概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

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将加快构建区域规划体系,立足“两型”促进“两新”,“两新”带动“两型”,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实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上,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龙头。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五大示范区之一,湘潭天易示范区承担着打造“两型产业”聚集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重大使命,将为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提出战略研究与规划,在当前区域竞争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先导意义。

(2)战略规划关注区域发展中具有整体和长远发展影响的问题,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意义的谋划,从而把握区域发展在方向、速度、前景上的主动权。战略规划是控制变化和尽可能创造最佳未来的系统性的行动纲领,是引导区域快速发展、响应外部条件变化的决策依据。天易示范区在消化吸收省、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关精神的基础上,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与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层次开发、高效率改革的原则,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区域战略规划,及时科学地制定并有效实施,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设计规划范围: 湘潭天易示范区是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五大示范区之一,党工委、管委会是湘潭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功能定位为“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新区”,规划建设范围为西至涓水,北至湘江,东至株洲市界,南至上瑞高速南线,包括湘潭县易俗河镇全境和梅林桥镇部分地区,总面积99平方公里。

(4)规划期限:本次设计规划的期限为2012-2022年。

6、设计要求:

(1)两个班人员自由组合,9人/组,共5组;

(2)组长负责制,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要求所有成员必须参与实质性的工作(在设计成果中注明每个人所完成的工作内容,作为记录成绩的依据)。

(3)设计成果要求有数据支撑、图件(区域位置图,产业布局规划图,区

域空间利用现状图、区域空间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图、生态功能区划图)。

6.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六

英文名称:Landscape programming design

课程编码:11010088

学时:2周学分:2

适用专业:园林(风景园林方向,旅游区规划方向)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1.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实际问题,熟悉园林规划设计得原则,掌握各类园林绿地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水平,并获得施工组织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任务

学生应独立或协作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园林景区景点观察和记录;园林树种的应用与配置;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的应用与设计;园林景区、景点的应用与设计;分析城市园林效果。提交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

二、课程设计要求

1.认真进行园林景区景点观察和记录,严格按课程设计指导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详实地记载园林规划设计的形式和布局,并对园林设计方式进行科学分析。

2.学会园林树种的应用与配置方式,掌握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的应用与设计方法,以及园林景区、景点的应用与设计方法。

3.具有分析城市园林效果的能力。

4.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长春大学学生实习守则》,认真完成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作好实习日记,提交园林设计平面图和园林设计效果图及设计说明书,写出体会,形成设计报告;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分配,注意安全,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或擅自离开实习现场。

三、课程设计内容

1.园林绿地踏查、实测。

2.园林树种的应用与配置。

3.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的应用与设计。

4.园林景区、景点的应用与设计。

5.园林美化、香化、绿化在城市中的作用。

6.园林的生态效益影响城市生态平衡的生态分析。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按《长春大学实习教学成绩评分要求与标准》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与表现、设计报告、设计图质量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实习表现、出勤率占总成绩的20%,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30%,设计图质量占总成绩的50%)。

2.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缺少实习天数的1/3及以上

者,不评定实习成绩。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自编。

2.主要参考书

7.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 篇七

关键词: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节能减排,经济效益

数据中心历经了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下, 数据中心的建设与成立如雨后春笋, 数据中心已发展成与能源、交通等同样重要的经济基础设施。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遵循“低碳环保”的发展策略, 全国各个数据中心都要将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1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在数据中心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占据首要地位, 对整个数据中心的建设具有导向性意义, 对今后数据中心的圆满建设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规划设计出现问题也许将对今后的建设施工和运营维护酿成些许风险和麻烦。

1.1 基础设施构造

数据中心之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含盖电气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空调系统、监控系统、消防和安防系统、布线系统等七大部分。在这当中, 电气系统由发电机、高压及低压配电系统、机房配电系统、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等组成;防雷接地系统由雷电接受装置、引下线、接地体等组成;空调系统分为空气处理设备、循环水系统、水处理系统、循环风系统、控制、检测和保护系统等组成;监控系统由前端摄像头、后端控制设备和传输系统等组成;消防系统由探测器、遇险自助报警系统、手动报警系统、灭火系统等组成;安防系统由门禁控制系统、监控录像系统、入侵警报系统等组成;布线系统由网络设备、信息数据设备、各种控制设备等组成。

1.2 规划概述

1.2.1 前期周密调研

对在国际、国内领先的数据中心进行调查研究, 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交流, 充分了解各设备组件的特性。

1.2.2 评估与总结

对数据中心的计算机以及机房用地环境进行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资产评估, 包括各系统设备的使用周期以及设备性能等信息。

1.2.3 制定可行性计划

结合行业特性, 对照国内外相关标准, 采用取长补短的方式制定关于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探究总结报告、关于数据中心的建设标准规范、关于数据中心全局结的构建设计划、关于数据中心机房建设的需求、关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关于数据中心的管理标准规范, 本着长远发展的角度, 制定相关的计划, 理顺思路, 作出合理的规划, 总结概括出完善的建设实施计划。

1.3 设计流程

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之前, 需要清晰的明确建设实施方针。具体的方针包括数据中心的具体服务对象、关于数据中心的建设标准规范、数据中心的目标等, 明确了建设方针之后便能够开始进行设计。切记, 设计区别于规划, 规划比较笼统, 设计则是针对具体的细节。具体的设计流程如下:根据计算类设备的数量计算出计算类设备机房所需的面积, 根据计算类设备机房的面积和计算类设备的功率计算出所需的冷负荷量和风量, 根据计算类设备的功率配置计算类设备机房配电柜的容量和数量, 根据计算类设备机房的冷负荷量和风量计算出计算类设备机房专用空调的数量, 根据计算类设备机房专用空调的数量配置空调配电柜的容量和数量, 根据计算类设备机房配电柜的数量和空调配电柜的数量计算出辅助设备机房所需的面积, 根据辅助设备机房的面积计算出冷负荷量和风量, 根据计算类设备机房所需的冷负荷量、风量和辅助类设备机房所需的冷负荷量、风量计算出机房所需的总冷负荷量和风量, 根据机房所需的总冷负荷量和风量重新计算空调配置, 根据重新计算的空调配置计算出辅助设备机房所需的面积、冷负荷量和风量, 最终确定机房所需的总冷负荷量和风量, 根据最后确定的总冷负荷量和风量、机房面积、各设备配置等参数总结出设计结果。倘若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空调系统是采用的水冷或者水冷与风冷相结合的制冷方式, 那么设计只需稍作改动, 全局的设计思路是相适应的。设计务必要确切的保障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平稳有序的常态化运转。

2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节能效应

如何能够建设节能绿色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业界密切关注的焦点。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节能减耗提升经济效益的方法。

2.1 减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 对自然资源的合理运用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筑要尽量使用可再生材料进行施工建设, 多采用电磁辐射小、无有害物质的环保材料, 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筑内的照明和通风要利用自然光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 设法对不可再生资源重复利用, 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

2.1.2 尽可能的节约资源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筑的施工建设及今后的运营要尽可能的节约资源, 要做到节地省水、节能省材。

2.2 提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的能效

2.2.1 照明节能

数据中心的照明设备应选择高效节能的灯具和配套附件, 采用节能、灵活、声控式的照明控制系统。

2.2.2 选用高效节能型UPS

高效节能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采用数控技术, 高精度, 便于控制管理, 能够达成交流电源的功率因数调校及谐波电流抑制, 其非线性负载适应力顽强, 功率因数较高, 失真很小, 能够在变压器的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比值很小的情况下也具有较高的效率。高效节能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模块可以依照需求拆分和组合, 扩容较为简便灵活, 从而更加节能环保。

2.2.3 降低芯片组的能耗

数据中心的计算单元尽量采用低功耗和热优化的多核心处理器, 提高整体密度、减小实际空间, 减小热量, 从而实现功耗不变, 使性能得到提升。

2.2.4 缜密的设计空调系统

缜密的对数据中心的空调系统进行设计, 既可以提高系统的制冷效果, 又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能耗。具体的做法是:配置合适的冷热通道, 保证气流的顺畅, 从而能够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空调的工作效率;完善机房的墙体保温处理;采用智能照明系统不仅能降低电力消耗, 还能减小冷气的不必要损失;判断气流流向, 根据流向优化机房布线, 使数据中心机房内的气流更加顺畅。

2.3 巧妙的运用环境设备监控软件实现节能

环境设备监控软件是一款对环境、相关系统和耗能设备, 如电气系统、空调系统、监控系统、消防和安防系统、配电设备、不间断供电电源等, 进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报警提醒、记录显示、计量控制、趋势分析, 从而协调各个设备之间合理的完成的工作, 完成节能降耗的目标。

3 结语

周密的规划设计是建设绿色节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关键所在。为此, 我们务必要遵循严谨务实的工作原则, 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必须精心规划、严密论证, 为建设节能降耗数据中心, 提升经济效益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朱伟雄, 王德安, 蔡建华.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8.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 篇八

1第五讲 带状景观规划设计

1景观感受形态

景观感受(II)

—景观视点、视域

景观感受(III)—景观轴线、视觉走廊

1.1景观感受的研究目标:研究人-景观互动:景观对人的作用,以及人对景观的作用。

1.2 景观感受研究的起点--视觉景观

1.3 景观感受的构成形态--景观的空间-场所-领域

1.4 景观感受空间的心理学解释

1.5 景观感受场所

1.6 景观感受领域(景域)

1.7 景观环境认知

1.8 景观感受的基本单元-视域景观轴线

2.1 景观轴线的形式

2.2 景观轴线的作用

2.3 景观轴线的构成带状景观之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3.1 道路景观构成模式与构成要素

3.1.1 道路景观构成模式

道路:道路线形的方向性、连续性及道路断面的形式、路面的材料色彩等景观、路面的材料色彩等景观元素,包括路面(供车行的交通路面)、道路边界(路缘石)、道路两侧的人行道、绿带等要素;

道路边界:可以是水体(如河川、海岸线等)、山体、建筑、广场、公园、植物或以上若干要素的组合体;

道路的景观区域:在一条道路上,可以形成特征不同的若干景观边界性区域。如近景区域、由全国首家专业针对考研快题设计与表现机构--@华元手绘整理提供

中景区域、远景区域。

道路节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路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如广场、公园、雕塑等)。

3.1.2道路景观构成要素

与景观三元论相对应,城市道路景观同样也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软质景观——自然的景物,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

硬质景观——人造景物,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道路铺装、墙体、栏杆、广告牌等景观构筑物;

人与文化,通常指在道路上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景观,包括行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车辆的流动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道路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等。

3.2 研究其中人的活动

坐在车上运行的人;

路上步行和骑车的运动着的人;

坐在道路两边的静止的人。

3.3 道路景观视觉中的速度与空间尺度

关键问题:速度

车行的速度;

人行的速度;

通行的速度;

观赏的速度。

不同车速下辨认路边景物的最小距离

速度与空间尺度的关系

速度的不同引出了尺度的变化,这就要求道路景观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沿路植栽、树木的间距都会有所不同。对其综合的速度予以分解分析,分清主次。对应不同的速度,要有不同的景观尺度、不同的景观材料以及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法。

全面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应当:

一方面,需要全面考虑现代交通条件下各种速度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

另一方面,更需要根据道路的性质与功能,将道路分成若干个视觉等级,选择主导的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作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

3.4道路景观效果分析

安全性;

生态性;

可识别性;

可观赏性;

舒适性;

便利性。

教材:

刘滨谊著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辅助教材:

9.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篇九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校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园林建设和规划的基础性学科,能够有效地对园林所在地区进行科学规划,促进园林生态环境建设。在现今社会发展阶段,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入手,挖掘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针对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于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园林规划设计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着广泛的需求,如何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改革,培养出更多相关专业性人才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园林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园林事业的发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上,能够遵循科学性、技巧性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思路,充分结合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园林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的整体布局和园林功能的实现,这决定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该以实际操作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实践性为中心内容,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进行教育和指导。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缺乏活力

在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教师充分占据着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的教授为主,教学缺乏活力,偏向于单方面的灌输。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很大程度依赖于教材教案的使用,没有结合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程不够立体丰满,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2.2 考核要求不足,难以督促学生自身能力的加强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考核中,大多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考核,较多偏向于对单一知识点浅显地掌握。另外,也没有对相关知识点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考核。

2.3 缺少实践活动,难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很多学生还没有清晰地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难以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对现实中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流程了解不足,对相关程序没有足够的认识,动手能力较差,不具备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3.1 建立健全科学的课程考核制度

对于教学活动的考核,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课程考核的深度和广度,对课程考核要采取多角度的多维考核方式。根据园林规划设计的时代要求和具体要求进行考核方案的制定。另外,在考核前期,也可以敢于尝试和创新,制定相关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用于学生自身的资料收集和讨论中,例如,园林规划设计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方案等。建立健全科学的课程考核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进步。

3.2 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的采用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敢于尝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自成体系的设计艺术原理,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的采用,旨在使设计艺术原理得到更有效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中出现的具有较好示范性和讲解性的案例进行讲解,在讲解中及时穿插相关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现实的结合。另外,也可在课后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掌握。

3.3 加强校企合作,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充分团结有效力量,寻找相关的艺术设计园林规划单位进行校企合作,强强联合,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结语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课程的改革中,应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改革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上一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下一篇:公务员考察材料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