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2024-07-10

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精选9篇)

1.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篇一

罗城初中师德师风宣传月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学校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县教体局教育工会的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崭新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的教学手段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我校于九月份集中开展了师德教育活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形象。认真切实开展了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教师员工的作风建设和道德建设,同时也促进了我校多方面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学习

在“师德师风宣传月”期间,积极搜集师德学习的材料,并组织教师进行师德理论学习,并分组讨论,在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地情况,写出学习体会。提高本校教师的师德认识水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加强课改经验交流,积极探索课改艺术,进一步牢固党员教师的先进意识、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并要求同科教师必须认真参与听课,同时尽量参与其他科目的听课,扩大了活动影响面。本次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据统计,大家就学生素质的发展及当今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质量观、人才观、育人观,教师的再学习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争论。通过讨论,找准学校和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二、组织开展了师德师风问卷调查

在师德学习的同时,我校又制定了师德师风问卷调查表,组织学生代表参加了问卷调查。同学们普遍认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应该对学生公平和蔼,上课要严格要求学生,下课后和学生应该是朋友关系,要严中有爱,善于与学生交流。教学严谨,工作负责。让教师地理论不断地提高,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出来。

三、批评与整改活动。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教师中一些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符,甚至违纪违规的事实,学校及时采取了批评、教育、整改等措施:

(1)对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展开调查。以政教处牵头,采取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了解到的极个别教师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帮助和教育。倡导尊师爱生,共创和谐。

(2)对教师们教学行为进行了一次自查。针对是否有个别教师在教学时间谈论与教学无关话题、随意进出课堂、接打手机等行为展开了调查、讨论,剖析这种行为对师德形象的影响。使教师们通过自我批评的形式认识到必须坚持用师德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去教育、熏陶学生。

四、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师德建设和考评相结合,完善了师德师风考评与奖惩的可操作性,对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制订了详尽的处理办法,保证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经常性、实效性。通过一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让教师有了新的认识,并应用到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促进,具体归纳如下:

1、通过学校师德活动月的活动,教师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表示要立足在平凡的教师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学生服务,以身作则,向学生奉献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财富。

2、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通过“师德师风宣传月”活动的开展,教师们衣着得体、仪表端庄、谈吐儒雅、举止文明。谈的是学习、谈的是教研。校风、教风有了明显好转,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无歧视差生、体罚学生的行为出现,师生和谐共处,善教爱生,尊师明礼已是蔚然成风。

3、教师们干事创业的劲头更大了。通过“师德师风宣传月”活动教师们树立了前进的目标,树立了师德学习的榜样,教育教学的劲头更足了,立志为罗城初中的进一步发展奉献力量。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长抓不懈。我校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不断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罗城初中工会 2011年10月10日

2.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篇二

一、课程缘起

我校所在的江南历史名镇——双凤镇凝聚着既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太仓市革命烈士陵园,也有我国少有的“三教合一地”的双凤寺、玉皇阁、天主教堂等宗教文化资源,更有双凤羊肉面、爊鸡、麻雀蛋、米花糖、羊肉等传统美食遗存共同构建了“中国羊肉美食之乡”,素有“太仓之根”的维新遗址良渚文化及马桥文化所在地、作为吴地山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双凤山歌发源地、文化部命名的“龙狮之乡”等诸多文化特色乡土资源,构成了“双凤福地的乡土文脉”。本土乡土文化资源中一个个“乡土遗存”,一段段“文明积淀”,一曲曲“教育叙事”,散发出阵阵芳香……舞龙舞狮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群体娱乐活动,是将传统体育、舞蹈、音乐与工艺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热烈,威武团结的象征。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它为人们带来快乐,渲染气氛,因此,舞龙舞狮历来到处都受人喜爱。双凤人尤其酷爱舞龙耍狮,且制龙扎狮技艺高超,远近出名,故素有“狮的出地、龙的故乡”之美誉。

我们的学生,他们所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元化,要求独立的个性越来越显现。传统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试想,我们能否把龙狮艺术活动作为课程手段、运用民族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美育渗透。让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的同时又使学生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受到洗礼,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内化”。

二、课程价值

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以学校为基地,邀请外部力量与之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更自主地调整,或增加,或删减,或更换,密切联系课题研究进展与课程的整合情况随时作出改变。对内容的调整主要依据是课题研究与课程整合研究的进展以及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每个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调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欢迎程度及其原因,作为下一学期课程开设及优化改进的依据。开展龙狮艺术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把《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同民俗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合理利用各种载体,在充满祥和、喜庆气息的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时,让学生展示各种相关的主题民俗活动,这既营造出了节日的气氛,又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益智育德,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形式即增强了学生对于校园生活、学习生活的热爱,又利用艺术活动的魅力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为我们德育活动提供了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三、课程实践

学校教育是乡土艺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龙狮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是折射着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等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巨大的民族音乐宝库,是几千年中华民族音乐与历史文化的结晶,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就是在吸取民间艺术的养分中诞生的,在这些作品里,民族风格成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其生命在于追求“真、善、美”。学习双凤龙狮艺术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身边的美,进而去表现美、追求美。我们在龙狮课程活动的实践中正是运用民族优秀的乡土传统艺术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一)欣赏双凤龙狮表演——陶冶童心

龙狮是中华民族喜庆、兴旺、团结的象征,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渲染了气氛,深受中国人的热爱。因此舞龙舞狮活动成为喜庆佳节的最佳民间活动。今天的龙狮运动,它已经从民间文体活动变成一项集武术、体育、舞蹈、杂技等综合的表演艺术形式,在演技上将南北舞狮派的演技融合在一起,一是将文狮温顺、戏耍的神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又将舞狮中的高难动作融进了表演之中,处处显示着这个古老的健身娱乐项目的新魅力。双凤的龙狮表演继承了前人的欢腾跳跃、锣鼓喧天、热烈喜庆的场面,近年来经过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狮制作”的传承人仇国良等人对舞狮舞龙动作的研究整理和创新,使它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表演风格更加生动活泼。

龙狮艺术对中学生的身心影响是极为健康和积极的。由于龙狮艺术是家乡“特产”,对学生来说有一种亲和力,自然从心里喜欢它、接受它。因此在进行乡土教材和统编教材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每一次的龙狮艺术表演欣赏,都会给与学生心灵的震撼和艺术上的享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爱好,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拓展了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学生的童心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学习双凤龙狮艺术——磨练童心

学习龙狮表演并非一件易事,必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这不仅能够磨练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在每一次的排练活动中,我都将技能性的训练转化为对学生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在表演技巧不断长进的同时,磨练意志,增强信心。为了参加太仓市第七届艺术节比赛,我们学校从参演人员的选拔到训练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参加表演的演员都是从初一、初二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的体育舞蹈类学习。但就是这样一批学生,成功地演绎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中国传统龙狮舞蹈。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在长达两个月的训练时间里,学生们就在操场上,顶着太阳的炙烤,一遍遍的苦练着基本的动作,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常常是汗流浃背,学生们却没有半句怨言。鉴于同学们的艰苦训练,主管老师允许他们第二天不用出早操,可同学们坚决不搞特殊化,坚持和其他同学一样参加早操,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困难、顽强进取的龙狮精神,磨练了童心。

(三)表演双凤龙狮艺术——滋润童心

龙狮表演是一种传统的的艺术表演形式,人人都可以学。所以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中,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要求学生参与表演。这种实践表演,特别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农村学生,没有城市的学生反映灵敏,气质上也差些。但这并不是说农村学生的技能有多差,而是由于不自信的自卑心理产生的一种畏惧表现。为此,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我们利用艺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动学生自己去编排节目。经过学生们的不解努力,在第七届太仓艺术节活动中,我们的龙狮表扬获得了太仓市二等奖。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更给每一个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它将伴随着他(她)们的成长而让其终身受益。

(四)创作双凤龙狮艺术——发展童心

龙狮艺术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完成其各种动作关键在于伴随变化多端的节奏,将速度、力度、幅度、灵敏、协调、耐力等各类运动特点揉合在一起的集体项目。在龙狮艺术活动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学会与其他表演者密切配合。在集体创作活动中,每个同学都要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完成一各动作而共同努力。同学们通过这种协作与配合,达到情感上、心灵上的沟通。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艺术活动,缓和了同学们平时之间的矛盾,培养了他们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了他们感情的交流和友谊的发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五)传承发扬双凤龙狮艺术——壮大童心

在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的潮流中,世界文化仍然多元化地存在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在2008年,双凤的龙狮艺人为了迎接奥运会,表达他们对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兴奋之情,特地制作一条2008米长的奥运长龙,为奥运献礼。双凤中学的近600名学生参与了这次艺术表演。后来这条2008米的奥运长龙成为世界之最,载入了上海基尼斯纪录的史册。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艺术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只有加强民族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艺术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中艺术教育的路很“窄”,也很“宽”。只要我们扎根于农村艺术教育的“沃土”,艺术教育“乡土”一点又何妨?我们迎来的初中艺术教育的春天必然“生机盎然”。

摘要:龙狮课程活动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发挥着积极作用,运用民族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美育渗透更是大有作为。本文以“龙狮课程活动”为例,利用传统龙狮活动的课程再造,对初中学生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认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作了探索,促进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受到洗礼,能更有效地促进艺术教育和美育活动的“交融”。

3.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篇三

【关键词】 初中 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93-01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误区:一是重视动手上机,忽视理论学习;二是重视授人以“鱼”,忽视授人以“渔”。至于综合实践活动,初中阶段的开展也是不容乐观的。那么我们把两者整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弥补信息技术单独学科的不足,又可以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是教师当前需要探索的问题。下面本人从两者整合的依据和整合的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依据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两个纲要的核心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信息时代打下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可见,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可估量的。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策略

(一)准备阶段,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以“粉笔+黑板+嘴巴”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起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多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等,他们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开题课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活动主题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恰当好处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境、更好的体验学习。

(二)实践活动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便捷,使活动实施更有效;综合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载体,使信息技术教育更有价值。

1. Internet搜索引擎,方便、快捷。每个主题活动,几乎都需要搜集资料,而在几个搜集资料的途径中,利用Internet上的搜索引擎则是最方便、快捷的。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这就需要有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正好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我们可以和信息技术老师商量,让信息技术老师教学生如何更快捷有效的搜索资料。

2. Word、Excel等办公软件,方便、实用。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如果涉及到调查问卷、采访表,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Word进行设计;在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时,Excel表格是必不可少的。Word与Excel相结合,很方便地把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得到统计图,这对调查分析是很有帮助的,也是非常实用的。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都有。那么我们就利用信息课完成这些任务,这样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节约了活动时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总结交流阶段,利用信息技术让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评价更有效。在成果展示活动中,师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共同回顾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初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学习了幻灯片、网页制作,他们完全有能力对本小组的成果用PPT或网页展示出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然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交流仅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就要利用网络来弥补课堂的不足。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讨论的问题可以在QQ群中讨论。与课堂讨论不同的是,通过思考,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在思想碰撞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Blog(网络日子)、BBS(论坛)等方式发表日志、感想、收获、建议,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意识。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是指导者、参与者,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克服困难,积累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能。

(三)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理论、习技能,写设计、写反思,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总结

4.武都初中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总结 篇四

2018年“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总结

今年9月15日是“第十八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江油市《关于认真组织第十八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我校深入学习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自身特色,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强军力量” 这个主题,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活动氛围。

学校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升旗仪式、LED标语、黑板报和校园广播等各种形式,开辟国防教育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支持国防建设事业。

二、开展“三个一”专题教育活动。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国防专题教育活动,即组织一次国防教育动员大会、开展一次国防军训实践活动、举办一次班级主题班会。

1、组织一次国防教育动员大会。

9月17日上午,叶茂林副校长在升旗仪式上作了动员讲话,讲述了“国防教育日”的来历,明确今年9月15日是第十八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强军力量”,让全体师生充分自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新修订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等重要法规的学习教育。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日活动,贯彻依法加强全社会的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活动作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促进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并提出:中学生要增强国防意识,就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鼓励大家:一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二要观看新闻,关心时事,关注时局。三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为长大投身祖国建设做好准备。

2、开展一次国防军训实践活动。

9月1日至9月3日,为进一步增强我校学生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吃苦精神和国防意识,通过精心策划,学校特邀军事教官,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了系统化、正规化的国防教育活动。通过为期3天的艰苦训练,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与军人般严守纪律的好习惯。利用军事训练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爱国爱校情感,规范自身行为、使其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组织学生唱爱国主义歌曲,让学生相互交流对国防知识的认识,从而整体提升了全体学生的国防意识。

3、举办一次以班为单位的主题班会。

各班在“国防教育日”前后,紧密联系和平发展的形势,并结合当前形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召开“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强军力量”的主题班会,介绍当今军事格局及周边基本态势,理解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统一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激发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树立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意识。引导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普及国防知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篇五

根据教育部教政法【2014】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和县教育局夏教函【2014】10号文件《关于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等上级文件精神,我校今日在我校开展了宪法学习教育宣传活动,先汇报如下:

一、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位我国家宪法日,今年是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今年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的主题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学习国家根本大法:宪法

1、制定今年我校的国家宪法日工作方案。

2、举行特别升国旗仪式,李子峰校长为全体师生讲解宪法关于国旗和国歌的有关规定,让我们深深知道今天的幸福和平的日子是怎么来的,增强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3、晨读宪法活动

晨读时间,学生每人发放一份宪法学习材料,利用晨读时间选择了宪法序言及正文中的适当章节、条款,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使学生感知宪法对的神圣和重要性,深刻了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之源。

4、上一届宪法教育课

利用课间操时间,组织全体师生集体学习宪法,使全体 师生了解宪法的的沿革、制定过程与特点和不断完善,今日的宪法是如何得来的。

5、每周一语改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6、要求每位教师作一篇宪法学习的笔记。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全体师生深深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称为“法律的法律”,或“母法”。它规定了比普通法律更为重要的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本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权力;它界定和协调了国家权力和公民个人权利的关系,并通过限制国家权力的范围及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培养学生尊重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意识,以好好学习、奋发图强的实际行动来展示对我们的伟大祖国的热爱。

附件:宪法学习材料

宪法学习资料(2014.12.4)

12月4日,中国即将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今年11月1日,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海外专家学者认为,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助于使宪法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加强宪法实施,切实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所有的苦难让我们懂得了一个真理,要建设现代国家,离不开宪法的保驾护航,否则,付出再多努力,创造再多财富,到头来依然是一场空。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现代国家的立国基石,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宪法的权威根源于民众的生活,在今天,只有尊重宪法、了解宪法、坚守宪法,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曾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但遗憾的是,我们长期未能突破治乱循环的周期律,每到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生活改善到一定程度时,大崩溃便如影随形,一切只能从头再来。每次建设,都以大破坏为结局,每次进步,都在预约着下一轮的大倒退,别人在跑,我们在跳,仿佛已被“西西弗斯的苦刑”套牢,再难挣脱。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传统文明中,始终未能内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精神,始终做不到“在我的茅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对有权人来说,法律只是他们的玩具和剥削工具,而对于无权人来说,他们只有被约束、被剥夺的自由,那么,他们当然要操起嘲讽、漠视等弱者的武器。宪法理论虽发端于西方,但并不等于只有西方人才可以使用,宪法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场合共同追求、共同探索、共同创造出来的共同成果,与人类其他文明一样,绝非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阶级的独创和专利,它属于全人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称为“法律的法律”,或“母法”。它规定了比普通法律更为重要的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本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权力;它界定和协调了国家权力和公民个人权利的关系,并通过限制国家权力的范围及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我国宪法的沿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临时宪法。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七章共60条,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为宪法订立奠定了基础。

2)第一部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106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在《共同纲领》基础上修改、制定,为我国后来 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3)第二部宪法。1975年1月17日,由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共4章30条。

4)第三部宪法。1978年3月5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共4章60条。

5)第四部宪法。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布,共并分别于:

----1988.04.12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正案”----1993.03.29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正案”----1999.03.15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修正案”----2004.03.1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修正案”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制定过程及特点

1980年下半年,在叶剑英委员长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修改,并经过全民讨论,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第四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

现行宪法的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 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确立了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部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五个部分,共4章138条。

三、我国现行宪法的完善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对这部宪法逐步进行了修改、完善。

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对土地使用转让的问题作了补充规定。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9处修改,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写入了宪法;将“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修正案内容还涉及政协制度、县市级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等。

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次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6处修改,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依 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国家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等写进了宪法。

6.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篇六

根据建湖县教育局《建湖县第七届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为充分展示我校教育教学发展成果,听取社会、家长及其社区村委会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我校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在11月26日—12月3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育教学开放周” 活动,诚邀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听取了他们对学校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以达同创人民满意学校,共办人民满意教育之目的。为总结经验,扩大活动成果,现将本次教学开放周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的活动概况

(一)高度重视,全员参与

按照县教育局的通知要求,为确保各项活动正常进行,学校制定了《近湖校区“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赵长春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动员会议,提前印制并向全体学生家长发出了邀请函。相关部门和班主任精心布置展板、条幅、意见箱等设施,组织学生做好开放活动的准备,安排好展示课课表。准备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教学开放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次教学开放周活动实行科室、级部和班级责任制,为使各项活动的正常推进,所有班级制定了具体的活动方案,在他们的方案中,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安排了报到签名、校园参观、随堂听课、班级文化和课改介绍、作业展览、全程观摩学校运动会、学校专题片观看、座谈、填写并上交《家长意见反馈表》等活动项目。设计方案严谨细致,活动流程有条不紊。

(二)认真组织,分工协作

经过精心准备,11月26日——12月3日,先后开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品、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12个学科,七年级家长参与70多人,八年级参与60多人,九年级家长参与70多人。200多位家长怀着喜悦的心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们中间。

1.部门联动,全员参与

在活动举办期间,教科室、教导处联合办公室、政教处、团委、保卫科、信息中心、总务处等部门通力协作,为家长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使其较为全面地了解学校概况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各年级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召开班主任会议,对教学开放周活动提出具体要求。

在葛立中副校长和孙喜泉副校长的带领下,广大教职工广泛参与其中,特别是各年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全程跟踪与服务,使校园和课堂向家长全面开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全面开放,亮点纷呈

开放周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全程观摩学校运动会、课堂听课、班级活动(包括班级展示、主题班会)、参观展览(包括参观校容校貌、学生作业展评或观看学校专题片)、班级座谈等。

各班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所有授课教师精心设计教案,以常态课形式展示,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课改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了展现的平台。听课之余,各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展现了良好的学校、班级风貌,且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在这次活动中,校园处处留下了家长的身影和声音。他们在与师生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可,也明确了今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目标和方向。

(三)及时总结,深刻反思

善于反思的人才会走得更远。这次活动进行中和结束后,很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及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他们用眼睛去摄取、用笔去书写、用心灵去感悟,通过QQ平台与大家分享与交流,留下了珍贵的思想和成果。

胡达红老师写道:“这次开放周活动家长、学生和学校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家长收获了希望,学生收获了肯定和动力,学校收获了教育的助力,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是收获颇多,从管理的有效性和有针对性、组织举办活动的能力上都会上一个台阶。”

孙志园老师写道:“济济一堂,是课堂观摩的第一印象。家长屏气凝神,满怀期待,专注课堂的全过程。他们期待着课堂的精彩纷呈,更期待着自己孩子的精彩展示;他们的目光专注着课堂的节奏,更专注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在此,我们不禁感叹课堂不仅是孩子的,也是家长的;教学不仅是面向学生的,也是面向家长和社会的。”

二、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家长的评价反馈

教学开放周之前,各年级、各班班主任提前把通知书(含意见反馈表)发到家长手中,使家长明确了这次活动的宗旨、内容以及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活动期间,广大家长积极参与,他们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师生们中间。通过听课、参观、座谈,深入了解学校和师生状况,并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活动结束前,班主任认真组织家长填写意见反馈表。政教处进行了收集、统计和整理。

总体来说,家长对这次活动的举行及组织非常满意。认为教师认真负责,讲课精彩。授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思路清晰,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科学,知识面广,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讲练结合,课堂效率较高,效果突出。

学校管理比较到位,各方面工作细致严谨、井井有条。教学和班级管理到位,班主任对学生关爱、负责,工作勤勉、认真细致。对学校比较满意,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表示感谢。

家长还在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家校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会成为我们今后工作改进的主要方向和强大动力。

三、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的思考和反思 1.开放周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广大教师增强了课改理念,更加关注课堂、关注学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给学生的发展搭建了适合的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通过对话交流、思维碰撞、智慧分享,师生享受着课堂改进带来的幸福。

对家长的开放,使他们增强了对学校的全面了解和普遍认可。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会引领我们今后继续改进工作、完善思路。在座谈和交流中建

立起的这种平等、诚恳、信任与理解的关系,将会进一步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合力,推动家校沟通的顺利进行。

2.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校的发展是家校共同的愿望,从家长、学生的需求出发,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强认识,完善工作思路。

(1)让课堂改进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继续推进课堂改进,优化教案设计。同时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探索增强课堂有效性的方式,使课堂朝着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

(2)让研究和学习成为一种良好风气

加强集体教研。将个人备课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课程意识。在对教材知识深入研究基础上,挖掘其内涵,寻找知识之间的切合点,加强章节、单元、模块知识的联系与整合。

融入课题研究。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将问题引入教学研究领域,以此作为推进课改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契机。

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教师的文化和专业素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引导教师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和实践,让创新和智慧成为我校的亮点。

(3)让家校之间合作成为一种常态沟通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滴水不成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教师之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家校之间要团结协作,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才能把学校建设得更加美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秉承尊重、信任的原则,加强沟通和交流,携手并进、共谋发展。要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学校中来,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与家长在育人上达成共识,在尊重规律上达成共识,在依靠科学上达成共识。追求家校教育的“同向”,切实提升教育的质量。

第七届教育教学开放周虽然已经过去,但它带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感动和思索。以这次开放活动作为新的起点,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为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而不断努力。愿我们乘着这次开放活动的东风继续前行,让学校的每一处都美丽,让学校的每个人都幸福。

城南实验初中集团近湖校区

7.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篇七

苏少林局长对省通管局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回顾。自2013年7月初到2014年1月, 江苏管局在部第一督导组的精心指导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下, 精心组织, 务实推进, 突出领导带头;深入学习, 提高认识, 突出真学真用;聚焦四风, 开门纳谏, 突出问题导向;深刻剖析, 认真批评, 突出整风精神;真抓实改, 建章立制, 突出立知立行, 在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 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江苏管局也从中总结和积累了必须以领导带头为关键点, 必须以聚焦“四风”为着力点, 必须以开门整风为突破点, 必须以即知即改为基本点, 必须以从严管理为支撑点的五点宝贵经验。

苏少林局长强调, 群众路线是我们须臾不可脱离的航线, 可以说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我们要认真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 全面落实部党组提出的工作要求, 要更加注重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更加突出以群众路线改进作风、扩大成果;要更加强调以创新精神抓好党建、提升水平;要更加致力以为民理念强化监管、促进转型。要以此次总结大会为新的起点, 一以贯之提高思想认识, 一刻不松查找“四风”问题, 一着不让抓好整改落实, 不断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为我省通信监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8.初中法制教育活动总结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外活动;价值

语文教育,就是通过语文学习来获得知识,随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可见,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环节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包含了我们平时所讲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作文比赛活动、书法活动,还包括了办黑板报、办墙报、参观调查、演讲、诗歌或散文朗诵会等一系列其他活动。除此之外,创办语文学习小组、创设文学社也属于语文课外活动的范畴。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里,也增加了课外活动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大部分语文老师依旧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所以这部分课外活动的内容被置若罔闻,成了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摆设。初中语文活动课,仅仅停留在校园这片狭小的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有走进社会,甚至走进大自然中才能充分展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真正的语文活动课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是不可能在课堂完成的。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课,使学生真正地深入到社会中去,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体现其价值。

一、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阶段,这时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不稳定,极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每天坐在课堂上,不了解外面真正的世界,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之中,更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彻底地融入社会中去。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是语文的学习,可以说生活是语文的一个延伸,社会也是课堂的一个延伸。在新时代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室和书本已经局限了学生的个人发展,这时候的学生应该远离网络、电视等虚拟的世界,亲自动身,走向社会,更加准确地认识社会,充分了解周边的社会现状,如果能力所及,可以尝试着思考一些简单的社会问题,在不断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汲取知识。

那么,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把学生撒向社会大课堂,你们就无所事事了吗?非也。老师也有老师应该担负的责任,老师的责任在于帮助指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全面地接触社会,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让世界充满爱》,在学习完这一课之后,作为语文代课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进行一次实地调查,既然我们学习了《让世界充满爱》,那么在实际社会中,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充满爱呢?那些被爱遗忘的角落在哪里呢?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地方,关注弱势群体,了解他们对爱有什么需求,让他们去表达爱。通过这样的实地调查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他们主动关心弱势群体,对他们奉献爱心。

二、通过开展语文活动课,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其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语文课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很多情况下不是一个或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很多人之间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某一项任务。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决定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因此,就有一部分学生性格会比较内向,不喜欢人际交往,甚至有的学生害怕与他人接触。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外)祖父母的溺爱,无法正常地与他人交往,种种原因,造成了现代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喜欢我行我素,没有合作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尽力帮助学生弥补在人际交往中的缺陷,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到民间采风去》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也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来一次民间实地采风,将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自己寻找伙伴,进行自由组合,借采风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针对这样的活动进行交流讨论,充分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总之,语文活动课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有它的属性、与其他环节不一样的特质以及活动课自身的规律。在今天,语文活动课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学研究人员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活动课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语文活动课大多数还停留在理论阶段,需要更多的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邓玲.刍议初中语文活动课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2]郁菊妹.语文活动课的价值考量和实践途径[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7(06).

9.初中读书活动总结 篇九

一、课外阅读的目标:

用书香装潢自己,用书香装潢班级,用书香装潢学校,用书香装潢家庭,用书香装潢社会。通过开展读书行动,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读书意识、方法、能力、习惯。丰富学生积累,把学生培养成有读书习惯的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外阅读的原则:

宽松而不放松;自由而不散漫;指导而不限制;激励而不区分。

三、课外阅读行动的措施:

(一)开辟阵地,丰富读物

利用开放学校图书馆,发动学生捐出自己已读过的书设立班级图书角,采取个人捐书,同学之间互助定期或不定期交换读物等手段开辟阵地,丰富读物。同时,我们还启发学生,除了传统的书面阅读外还有音像阅读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阅读宝库——网络阅读。

(二)切实规划,严格落实

1、时间落实

学校每周一~五在12:20~13:00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老师引导学生读一些有关科学技术、艺术欣赏、社会常识、劳动实践等书籍,实现阅读能力与社会实际的紧密关系,提高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

2、管理落实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得读书活动有序进行,并设计了灵活多样而注重实效的组织形式。每天的阅读课要求指导老师备课,并纳入学校期末考核,明确要求,促进师生共读;组织交流,展示读书成果。

3、辅导落实

(1)、上阅读指导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四多读”:①多读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书籍,以扩大知识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②多读传统少儿读物,如英雄模范故事、伟人传记等,从中得到做人启迪;③多读知识性书籍,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如少年科普读物等:④多读短篇的适合儿童特点的,易于理解的、得益较大的读物,如童话、寓言以及符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期刊等。

(2)阅读、交流相结合。如七(1)班上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鉴赏课,采用擂台赛形式让同学们回顾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文,即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又激发了同学们对古诗文兴趣。

3、笔记落实

读与写相结合,要求三年级同学以摘抄型为主,可写简单读后感;四年级同学以提纲型和感想型为主,鼓励高年级同学创造型写作。如:今年我校清明赴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开展的远足活动,要求学生针对自己实际情况把活动过程写下来,同学们兴趣很高,效果明显。

4、活动落实

(1)、每天“三个半”活动,即:每天收看半小时新闻或少儿节目,每天参加半小时文体活动,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或上网查找资料半小时。

(2)针对人教版教材重视积累特点,根据不同年级段每周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背一句名言警句或歇后语、谚语”,“每天读一个故事“,每周背一篇古诗文(原则上是小学生必背诗文100首中,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辟专栏。)

(3)搞好“两个结合”:①结合传统节日和学校社会重大事件,办好黑板报,手抄报。②结合课堂教学,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解决课外读物中实际问题等。

(四)认真组织,悉心指导

1、通过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的国旗下讲话和开展以“读书活动”为主体的班队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站的作用,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征文活动”和“阅读小明星”等栏目。

2、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四读方法,浏览、泛读、速读、精读。指导学生看书做到“三动”,即“眼动、脑动、手动“,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划、记”良好的读书习惯。

3、定期做好学生读书活动的调查,检查工作,保证学生有计划有重点读每一本书,保证读书活动的时效性。

(五)家长同学习、共进步

呼吁家长参与共学,构建学习型家庭。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博览群书的意义,公开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准备采取措施和做法,以求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请家长按时为孩子购置必读书。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读书环境。同时为了激发孩子看书兴趣,还要求家长抽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读书心得。

四、课题活动结硕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年多来,我们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通过各种途径开展读书活动,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步入更广阔的语文课外天地,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充实文化底蕴,提升语文素养。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1、读写能力显著提高。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阅读速度明显变快了,理解感悟能力变强了,思路开阔了,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了。作文内容丰富,语句通顺且语言优美,选材立意新颖。

2、良好习惯,自觉养成。由于课外读书活动的带动,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大量优秀作品情感的熏陶和启迪,是非辨别能力明显加强,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上一篇:民航空管工程定额下一篇:我有一双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