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历史总结(共11篇)
1.期中考试历史总结 篇一
考试后,我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各科的成绩了。成绩很不理想。其实分数只不过是检测我们对知识掌握了多少而已,不必耿耿于怀,而是要明白自己在哪里失分了,找出原因,及时弥补。我们必须总结失分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一、基础知识
要想使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广泛,就需要积累。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及时查工具书。每天看一看,背一背,温故而知新,以免由于时间的关系,冲淡了记忆。
二、阅读
阅读也是建立积累上的。平常应该多读。要用心去读,读的不是有趣,而是内容。在平常多读的情况下,我们在考试时做阅读题就会很好地抓住文章所要表现的感情。
2.期中考试历史总结 篇二
初二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如图1所示, 在△ABC中, DE为△ABC的中位线, EF//AB, 你能说明EF是△ABC的中位线吗?由于笔者批改这道题, 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这样解答的:
笔者奇怪地是,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没有从中位线的定义出发, 而是利用中位线的性质“想当然”地证明中位线呢? (注:本学期并没有补充三角形中位线的逆定理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二、原因分析
笔者经过认真地思考, 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1) 在新授课中, 教师偏重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教学, 而轻三角形中位线概念教学, 致使学生对中位线性质的理解、运用更为深刻。2) 根据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安排, 三角形的中位线被安排在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章, 在特殊平行四边形之后, 根据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图形的性质与图形的判定互为逆定理的认知经验 (如平行四边形) , 学生根据这样的认知经验完成了以上的证明。3) 当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发生碰撞时, 学生偏向用合情推理替代演绎推理“蒙混过关”。
三、几点思考
(一) 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要变“规定描述”向“引导建构”转变
数学概念是抽象化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也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 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实现迁移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数学概念高度的抽象性和客观性, 常常使得学生无法领悟数学内在的涵义。因此, 数学概念教学常常要化“规定描述”为“引导建构”, 重在学生感悟。
案例1“规定描述”的实录:
(教师出示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图形) 。
教师:已知点D、E分别是△ABC两边上的中点, 连接DE, 同学们知道线段DE叫做△ABC的什么线吗?学生 (若有所思) :……
学生1 (可能课前预习过) :中位线。教师:对!我们把线段DE叫做△ABC的中位线。这个概念很重要, 同学们要记住哦!
评析:上述案例, 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教师以权威的形象将概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 而且概念的学习缺乏合理的生成基础, 这种让学生记住概念描述, 消化概念内涵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引导建构”做法尝试: (教师出示△ABC的图形) 。
教师:我们已学过三角形的有关线段, 请同学们在图中画出△ABC的中线。学生 (动手画图中) :……教师:三角形有几条中线?它们是什么点之间的连线?众生:三角形的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教师:在图中, 若D、E、F分别是AB、AC、BC中点, 请同学们在图中连结DE、DF、EF。 (稍等片刻, 让学生完成操作) 。教师:这三条线段都是什么点之间的连线?众生:中点之间的连线。教师:这三条线段称为△ABC的中位线。你能否根据刚才的画图, 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吗?试试看! (学生直接将定义写在练习纸上, 然后交流, 稍等片刻后, 教师让一名学生将定义写在黑板上) 。教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自己概括出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教师结合图形强调) 图中的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 则线段DE就是△ABC的中位线。 (稍作停顿, 作思考状) 。教师:同学们, 你所画的三角形中有两种特殊的线段, 你发现了吗?众生:中线、中位线。教师:不错!能说说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吗? (学生思考中) 。学生1:都是线段、都有三条。教师:不同之处呢?学生2:中线是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 中位线是两边中点的连线。
评析:改进以后, 教师没有急于发出权威的声音, 而是选择相信学生, 从学生熟知的三角形中线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操作, 让学生自己思考建构起“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 更让学生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经验。同时, 还顺水推舟式地比较了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 课堂教学多用追问, 引导学生思维由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转变
数学发现靠的主要是合情推理, 而数学结论的整理主要是靠演绎推理。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 “演绎推理是确定的, 可靠的;合情推理则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 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获得数学结论时要经历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 在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避免仅靠操作确认、直观判断的低层次思维。
案例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
(读题之后, 很多学生大声回答相切) 。
点评: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在捕捉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后, 并非立即否定学生, 指出其错误, 而是通过不断的追问, 一步步暴露学生的思维漏洞, 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产生错误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错误的直观判断转向理性的思考, 从而避免出现“蒙混过关”的思维习惯!
(三) 课堂教学善用类比方法, 引导学生思维向“正迁移”转变
美国心里学家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出, “只有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时候, 意义学习才发生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 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 恰当地组织教材, 以使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前后衔接, 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中类比思想的运用, 恰是实现目的的途径之一。
案例3“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
(在教师引导学生连接四边形对角线, 将四边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来研究, 解决了该定理的证明之后) 。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这个定理吗? (停顿了一会无人作声) 。教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通过添加平行线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请说说思路。学生1:如图3, 只要过点C作CE//AB, 则有∠1=∠A, ∠2=∠B, 因此, ∠A+∠B+∠ACB=∠1+∠2+∠ACB=180°。教师:好!受此启发, 同学们能够仿照上面这种证明思路来说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吗?
学生2:能, 如图4, 过点D作DE//AB, DF//BC, 则∠1=∠A, ∠3=∠C, ∠2=∠B, 因此∠A+∠B+∠C+∠ADC=∠1+∠2+∠3+∠ADC=360°。
教师:很好!这种证明方法我们是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中联想到的, 体现了数学中的一种类比思想, 通过类比三角形来证明四边形的相关性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因此,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 只有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才能实现教学思维、方式的有效转变,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摘要:本文从一道期中考试题出发, 对学生答题不理想情况进行剖析, 并结合以往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提出三点教学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反思,转变,中位线,正迁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高三历史期中考试总结 篇三
2017-10-25
一、考试成绩分析及原因
试卷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侧重于材料题和高考题的再现与变式。总体学生考试成绩一般,考出了不应该的低水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总结如下: 1.基础知识薄弱——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不少学生不愿意去落实基础知识,不愿动脑思考,只会死记硬背,导致记得慢忘得快,作业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堂上听过即放过,一时明白,不能及时在书本上做记录。这些导致学生到了考场上,用到的知识模糊不清,导致大量出错。所以下一步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知识要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或笔记本上,这样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同时便于以后的积累与复习。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前两分钟,记忆前一天所学要点内容,上课后提问,发现问题再讲解、强调。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列出单元知识体系表,前两个单元老师完成,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2. 效率低下——注重课堂、自习的教学效率
很多学生因为平时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和缺乏兴趣导而致效率低下,对平时做过的题目稍作变式就不会。课堂上要求学生纪录整理,随时提问反馈。自习课明确学习任务,做作业或练习册,比如做练习册时明确到具体某页某题,然后当堂反馈检查。3. 知识理解和灵活度不够——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考试中很多题目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学生却出错较多。下阶段准备采取多做基础题,以题带基础知识的做法。除了导学案以外,平时的练习题和创新设计提倡学生多问多思考,改变思维僵化的状况。每课一练一评,题量是7-8个选择题,一个很基础的非选择题,做到小步子快反馈。每单元一测一过关,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讲解、强调、错题重做。在平时提问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提问,精心备课,把
提问的知识多变化形式,提高思维力度,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4. 答题基本功不过关——培养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
很多本来学生读懂就会的题目学生却读不出来,不会审题,究其原因还是做题太少。教会学生审题:单项选择题教会学生抓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关注肯定项和否定项。非选择题,教会学生提炼材料,找要点结论,注意时间断限。平时注意跟踪改错本的运用和检查,以后每周上交一次。
5. 没有历史语感——注重史学基本理论和史观教学
很多题目是需要由历史感觉做出,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内容及运用;现代化、文明史观等史观。这些在平时上课要尽量涉及。6. 学生缺乏详细的循环复习计划和完整知识体系——帮助指导建立。
历史是一门记忆的学科,记忆是基础和前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学习历史缺乏系统复习和建立知识体系,使知识不够条理,成绩提高很难。强调建立知识框架才能在做题时更全面、史论结合,并及时循环复习。在平时复习中尽量记要点、记大事件,抓重点抓主干,并且建立历史时空观、通史关。
二、下阶段学法指导
1.首先要从态度上重视,上课要紧跟老师思路,不能掉以轻心,并及时记录; 2.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3.注重落实基础,紧抓教材,课堂随着老师在书本上做圈划,重点内容及时做笔记。4.学案认真完成,不会做的题及时找老师和同学解决。5.及时做题及时总结和改错。
三、今后的教学启示
1、认真研究和解读《考试说明》,始终把握高考复习方向,切实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
效性。对考试说明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更应当和《教学要求》进行对照分析,并和新课程高考样题结合起来深入地研究,真正吃透大纲,达到灵活运用,要非常熟悉考试说明对高考各种能力的要求,在复习过程当中指导学生逐渐向高考靠拢。
2、依托教材,夯实基础知识。高考试题尽管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知识的落脚点都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因此,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高考取胜的根本保障。
3、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根据新课程高考的命题特点,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应进一步的理清历史发展的专题线索,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打下基础。
4、抓主干,突出重点知识复习。在近几年高考中,以主干知识为主,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要强化训练,多角度、多层次地练习,特别是抓好学科内综合训练。
5、要处理好讲、练、评的关系。在高三复习最后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时间紧任务重,应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力求做到“精讲”“精练”“细评”,讲练结合,练后细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6、加强学法指导,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整合,将历史知识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多方位的延伸、交叉和联系,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不仅让学生“多看”“多想”,而且要“多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学生掌握的一切知识最终都要落实到答题纸上。
具体训练:
①多做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模拟题,让学生消除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增强信心。②训练中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审题、解题、答题的规范)。③研究、试题答案,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用学科语言答题。④限时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单选题的时间)
⑤多提供材料题,提高解答材料型题的能力。(学科内综合训练)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稳定学生的心理因素。
主观题复习中要求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入手,要用一道题去复习一大片。努力做到: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二是要注意答题文字表述的规范性;三要注意总结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四是要以一带十,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五是要注重对高考中频繁出现的常考的知识点和比较型题目、开放性题目、图文地图类题目解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的训练,尤其是比较思维能力,让思路更开阔,更灵活。六是每道主观题须做到赋分批改,让学生明确每道题目失分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四、努力方向
第一,继续强化双基教学,强调学生回归教材,虽不能要求字字通读,亦要快速浏览,保持熟悉感。重点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重点训练,让学生将前面复习过的零散知识横纵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要求学生对应教材相应章节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等,如何审题,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归纳要点,如何知识迁移都需要有意识指导。
第三,适当关注现实,高考命题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教师在复习时注意以当前热点问题切入,折射回顾相关历史知识,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负担。
4.高二期中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四
本次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分值为100分。试题题型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非选择题分值为52分,整套试卷难度适中。
二、命题立意
以考查基础内容为主,兼顾能力考查。以会考说明为参照,突出强化基础知识的运用,通过一些考查迁移能力试题的设计,引领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以适应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整体安排。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概括问题的能力偏弱。在材料解析题中,很多学生不会寻找关鍵词。
(2)答案中缺少关键字。有的同学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块,可是有很多是无关紧要的话,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老师逐字逐句的慢慢的研究答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主要就是看关键语句、关键词。
(3)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选择题和书本上一样的语句表述,可学生仍然做错,可见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
(4)答题不规范,没有格式。历史答案一般是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没有序号,语言表述不规范,语言表达口语化严重;书写潦草;逻辑思想混乱。
四、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是理科学生,从学生的整体看,考试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故学生对高中考试形式缺乏清醒认识,虽考前有过说明,但有些同学只是在课上听听而已,有的更是应付了事。二是对学习要求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思维,认为学习历史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就行了。不能整理相关问题,虽课堂教学给学生们一些强调,特别是重难点问题,但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五、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平时应注重与学生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及学习动态,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双方的交流学习。
(2)提供学习与考试的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思路。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5.期中历史考试反思 篇五
莫丽京
县中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教师方面:由于历史课复习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时间和量都不太够。
学生方面:从试卷看,⑴学生审题不够细心,不理解题目的要求。⑵学生答题不规范;⑶学生在年份的计算上没掌握好方法。⑷感想、启示类题目,学生没能做到有感而发,答案各式各样,天马行空乱写一通。
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 1
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6.初二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篇六
期中考试在我们紧张而又忙碌的教学中结束了,好也罢,坏也罢,成也罢,败也罢,喜也罢,愁也罢,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真总结,积极反思,调适心态,再决将来。因为最终成绩还没有下发,所以依照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考试成绩对学生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刚进入春天,到换季的时候了,人总是没有精神,学生学习经常不在状态,开学以来,学生们的情绪就不是特别稳定,学习也没用去年那么努力用心,班级里学习气氛不够浓,加之时间紧迫,我们要时常提醒学生自我调节,时刻提醒学生要回到原来的紧张的学习状态上来。
2、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3、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4、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5、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6、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
二、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4.对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5、课堂管理不到位。没有好的课堂秩序,课堂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其他方面:
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目灵活。
2.期中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合作完成,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7.初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篇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足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而
来的()A、女蜗捏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 D、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吏》中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 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 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 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4、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粟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和玉米 D、大豆和小麦
5、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的前身是()A、戎族 B、鲜卑族 C、蚩尤部落 . D、华夏族
6、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首领。他带领群众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次经
过家门而不入。他是()A、黄帝 B、尧 C、舜 D、禹
7、一位新到七年级插班的新生介绍说:“我的姓氏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相同。”
那么他姓()A、夏 B、商 C、周 D、秦
8、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 ②商纣 ③商汤 ④周武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
鼎”。该鼎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西汉
10、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
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时期
11、“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的制度由来已久,这种制度开始于()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12、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
新增的且与湖湘文化的开启者——屈原有关的节日是()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1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
A、以“礼”治国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14、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
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巴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知道这群远古人应该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15、参观历史景点是学习历史、走近历史的重要途径。参观下列哪一景点最有助于增 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A、黄帝陵 B、半坡博物馆 C、河姆渡博物馆 D、殷墟博物馆
16、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这张小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17、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于()
A、夏朝建立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8、刘德华主演的《墨攻》,反映的是距今2200多年,中华大地尚在诸侯纷争、群雄争霸的历史时期。其中“战与反战”“兼爱非政”反映的是哪家的战争法则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兵家
1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下列历史人物的事 迹中,能体现出创新精神的有()
①禹 ②周幽王 ③商鞅 ④李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封信,所写字体最有可能是: A.甲骨文 B.小篆或隶书 C.楷书 D.草书
21、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闻各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22、很多同学平时爱吃米饭,稻米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
知识来判断,下列哪些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尝到香喷喷的米饭()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
23、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者是()A、禹 B、启 C、汤 D、周武王
24、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
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是 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A、四羊方尊 B、青铜立人像
C、青铜神树 D、司母戊鼎
25、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措施,基中促进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是: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7、春秋时期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
28、在战乱之中,中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即便是他们,也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最高的追求。被称为我国兵家鼻祖的人是()A、孙武 B、老子 C、韩非、D、孔子
29、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皇之治 30、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中为实现思想文化大统一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C.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材料明析题
31、“东周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请你根据春秋战国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5分)(1)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谁?他成为第一个霸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发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战国后期规模最大的战役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和它相关的成语。(3分)
(4)“秦王相六合,虎视何雄哉”,描述了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功绩,这里的秦王是谁?他灭六国建立的中集权的封建国家叫什么?(4分)
3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战国时期出现了多次变法改革,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变法,请根据商鞅变法的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1分)(1)商鞅变法的观点思想属于哪家学派?(1分)
(2)任用商鞅变法的秦王是谁?(2分)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6分)
(4)商鞅变法对秦国起了什么作用?(2分)
33、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请你说一说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成就。(8分)
34、看图形材料回答问题:(6分)
(1)图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8.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篇八
本次考试试卷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选择题(客观题)全年级均分为33.82分,非选择题(主观题),全年级均分28.79分。选择题:闪光点:单选1.9.10.12.15.16.17.18.20题,薄弱点为单选:2.11.13.19.21题。
单选第二题:难度0.10,均分0.21,选对人数的只有100人,错误的有871人。存在问题:主要是题干文字障碍大,学生阅读古文能力差,不理解题意,读不懂题干表达的意思,以致错误。单选11题同样还是材料式选择题,学生读不懂材料,以致造成失分。单选13题仍是古文阅读,难度0.46,均分0.91,。选正确的443人,错误的有528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学的过死。单选19题难度0.47,均分0.94,选对的人数454,选错517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不能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不能结合材料答题。单选21题的难度0.46,均分0.92。选对者443人,错误525人,存在问题是:学生不会审题,不明白题干的核心意思。同时,不注重看书,看导学方案,自学的主动性差。
主观题:26题(1-2)问满分10分,均分2.89,难度0.29,。第1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1:概念中出现的错别字。如“郡县制”多错写成“群县制”; 第2:历史名词错用。将“监御史”称为“御史大夫”;
第3:不按题的要求作答,只罗列知识点而没有概括整理知识点;
第4:缺乏对材料的深层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多答不出“地方分权”的意思; 第5:出现审题错误,张冠李戴。改进建议:
第1: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
第2:加强材料题做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审题方法的指导。
26题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1:看不懂古文材料,也就带来答题困难;
第2:归纳能力太差,仅限于翻译古文材料的层次,达不到考题要求。改进建议:
第1: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第2:平时多加强归纳,概括能力训练。
27题(2-3)—28题(1)满分13分均分5.95分,难度0.46。存在问题,也是学生不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归纳要点。
本次历史考试年级最高分89分,均分63.16分。及格数619人,难度0.63。本次考试角度新颖,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1.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到位,比如单选第13题。
2.学生审题能力差,缺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遇到古文,就无从下手,不明其意,不努力阅读。
3.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1:狠抓“双基“,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一步到位。
第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落实好每一个环节: A:让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发现问题,认真上课,有目的的地听课; B: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C:强调学生多动手,该写的一定要写,作业按要求规范地完成,注意书写和卷面。第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第4: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认真扫清审题障碍。第5:多加强对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6:结合具体试题,典型试题,讲授方法,教给思路。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认真地做好每一道题。
9.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九
岭北中学李涌花
本次期中考试采用县教研室试卷,现做考试质量分析如下:
一、考试成绩统计:
本次期中考试年段最高分48分,及格人及格率91.7%;年段平均分37.7分。
二、命题设计:
考试范围为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下册。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三、存在问题:
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而且课上检测,课后反馈。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旧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学生与老师学与教不同步,特别是学生学习主动性,考试结果没有预期的好。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抓基础,反复练习。
2、放慢新授课的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更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指导
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年中考、统考试题,把握教学复习备考的大方向。
2、抓一个理念:始终坚持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学习,咬定基础不放松,能力培养是关键。近年中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是向于新角度,新材料,新观点,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平时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能力培养,学生面对高考试题才能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掌握双基基础上,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准确分析问题,首先要掌握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把它运用到历史思维中去,做到融会贯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体会。
3、抓好三个依据“一是课标、教材,二是学情,三是考纲与考试说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考强调能力考查,强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方法,只
有真正落实《考试说明》中各项能力考核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考试要求。
4、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形式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
5、指导学生全面地、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复习中要稳扎稳打,依据教材落实知识要点和知识结构。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究,记忆知识要点,通过把握知识点间的线状联系,块状联系,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结构。
10.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篇十
一、历史试题评价
本次历史考试的试卷的综合难易程度为:中。主观试题的难易程度为:中;客观选择题的难易程度为:较难。
二、考试结果评价:
1.本次期中历史学科的考试,优秀分数线为:80分,及格分数线为: 60 分,主观试题的及格分数线为:48分,客观试题的及格分数线为:12分。
2.高二历史组的总体成绩平均分是:62.26分,平均分数最高的班级是:11 班,平均分74.26;平均分数最低的班级为: 13班,平均分40.53。
3.个人单科成绩最高的是:成绩是89分。
三、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试卷和学生的成绩,结合学生自己的反思,感觉成绩不佳的原因如下:
1、对于基础及拓展练习的掌握情况,落实不是很到位,每堂课校对后,学生只是抄去了答案,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了知识点。
2、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不少同学因为不注意及时巩固,致使基础知识上丢分。比如说客观题的第3、10小题在课堂上练习时,学生大部分会做,但是这次却只有少数学生做对。
3、审题能力不强,缺乏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4、主观题在写答案时,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写得不是很准确,细节问题没注意。
5、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只是凭感觉写,并没有真正地去记忆。
6、作为任课教师,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督促的还不够耐心,对于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也有欠缺。
四、下半学期的工作思路
1、下一阶段,将想方设法使学生能切实有效地掌握基础及拓展练习上的各知识点,记忆应识记的内容,掌握应理解的知识。
2、期中考后,将进行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重难点再次重点讲解,并进行测试检查,每周一次,以促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知识。
3、从期中成绩来看,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史实还是很模糊的,下一阶段将针对高考大纲,整理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去记忆,并通过基础训练及拓展训练的练习题加以训练和指导,以巩固基础知识并适当拓展。
4、把握好考后到期末考试这段时间学生的状态与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期末考的爆发力。
5、努力做好因材施教,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大大提高优秀率,降低不及格人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对于差生将采取“死盯”的措施。
11.初二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篇十一
一年一度的期中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3个班级的成绩比较理想,下面我就将期中考试前的的复习小结一下:
一、方法:(1)强化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二、步骤:
第一步:先回忆后看书。
第二步:先看题后做题。
第三步:先复习后笔记。
三、基本要求(1)复习前要抓紧平时学习时间,做好准备工作。要利用平时零星的时间,围绕复习中心内容把有关的笔记、书本、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
(2)复习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
(3)要坚持用循环复习的方法。
(4)要做点综合性题目。
(5)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
(6)制作复习笔记。
【期中考试历史总结】推荐阅读: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方法09-26
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07-12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08-24
初中期中考试总结06-21
期中考试物理总结反思06-23
如何做好期中考试总结07-03
期中考试总结优秀范文07-28
崔庄小学期中考试总结08-05
常用的期中考试总结09-26
期中考试总结班会记录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