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2024-07-23

医学临床教学论文(精选8篇)

1.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篇一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临床营养教育社会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临床专业临床营养的教学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营养学教学和实践。

[关键词] 临床营养学;教学;临床专业

临床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护理医学等多门学科密切相关,是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医学课程,它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广泛承认,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已从解放初期的传染病排位第一转变成现在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癌症等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1],并且此类疾病发病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

而此类疾病的治疗除了传统的临床治疗之外,日常膳食营养以及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此外,临床上的很多患者,在经历了手术或者遭受了严重疾病的时候,首先出现的都是体重减轻,伴随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营养不良,合并来自不同系统的感染,最后甚至出现恶液质,严重者最终导致死亡,如果能提前对病人进行营养筛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营养干预就能有效降低因营养不良带来的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几率。

临床营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适当调整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加强对临床专业学生临床营养的教学以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此外,现代医院的服务模式也从单纯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和保健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作为与病人最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不但要掌握疾病治疗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营养学知识,才能具有全面的诊疗观,进而较好地对病人进行营养评价,准备适宜的营养处方,指导合理膳食及平衡营养,以达到预防、保健、治疗及促进病后康复的目的。[2]

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仍然是仅仅注重疾病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营养对于疾病的预防、缓解和辅助治疗作用。

绝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或仅仅将其开设为选修课,更多的是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学课程中涉及其中很少一部分内容。

这样的课程设置造成了医学生无法系统完整地学习临床营养知识,进而影响到今后的临床工作。

2.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篇二

1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教学的理念与方式

实践循证医学教育需要更新4个观念: (1) 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 由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 (2) 变机械学为巧学, 在有限的时间内, 以临床问题为基础, 掌握最有用和最迫切的知识, 实现学习的优化。 (3) 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求索, 改变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发挥求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 (4) 从短期的“充电”转变为终身教育, 循证临床医学教育要求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在实践循证医学过程中, 强调循证医疗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式的学习方式, 也称为病例学习 (case study) 方式, 基本步骤包括: (1) 通过对病人的病史、体征、各种检查发现并提出有关疾病预防、诊断、预后、治疗、病因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检索现有的相关证据; (3)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 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 (4) 运用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及病人的选择指导医疗决策; (5) 评价实践的效果和效益。

2循证医学在临床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应用循征医学, 对于未进入临床实践的医学生的教学多为理论讲授的形式, 针对各个环节、各个步骤进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先报告一病例 (真实或模拟的病例) 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1名76岁的高血压患者, 心房纤颤复律失败, 心功能Ⅱ级;接着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采用何种药物控制心室律、抗凝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还是苄丙酮香豆素钠, 教师再报告所查寻的相关临床研究证据, 如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等, 然后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临床重要性,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评价医学文献的原则和方法, 明确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研究措施的长期效应、不良反应、适应症等;最后将证据应用于上述具体的病例, 如该患者年龄>65岁, 有高血压病史, 因此具有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应采用苄丙酮香豆素钠进行抗凝治疗, 但需要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由于未进入临床实践, 医学生缺乏临床经验, 在上百人的课堂上组织有效的讨论有一定难度。因此, 病例和查寻研究证据主要由教师提供。在讲授每一步骤时让学生自由讨论3~5 min, 启发学生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正确地评价文献的质量和临床价值, 最后结合具体病例应用研究证据解决病人的具体问题。通过上述步骤, 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医学生在以后的生涯中掌握如何主动学习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 如何科学地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而不只是单纯掌握现有的信息和技术。

对于已进入临床的医学生和各级临床医师, 在临床实践中每天都会面临许多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问题, 而问题的解决常常是通过被动接受同事或上级医生提供的知识和信息, 或从教科书上查寻答案, 以这种被动方式获得知识虽然方便, 却可能不可靠或已过时。讲课、查房、专科病例讨论以及大查房是实习生、进修生和各级临床医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但多数仍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而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方式却可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动医学和低年资医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与未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不同的是, 整个过程中不是由教师或上级医师准备病例和查寻资料, 而是由主管病人的医师报告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查寻的最新研究证据, 大家一起讨论、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最后结合病例制定诊断、治疗决策。教师或上级医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各级医师采用正确的检索策略和途径系统, 全面地查寻研究证据, 正确评价文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 如何将文献的结果与具体病人的病情相结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循证医学的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 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一个优秀的临床医师, 应该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又能依据现有最好的科学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 两者缺一不可。一个以客观的临床科学证据为指导、进行科学治病和客观研究等各项医疗决策的循证医学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当代医务工作者应勇于接受挑战, 转变观念, 摆脱传统的经验医学的束缚, 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 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进一步决策的分析能力及临床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1:1-13.

[2]李峻, 董碧蓉.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 (3) :147-150.

[3]贾锋鹏.循证医学应用于心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5) :494-496.

3.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篇三

摘要:随着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但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在这一形势下,模拟教学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实践的平台, 为临床技能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关键词:模拟医学;临床技能培训;教学效果

【分类号】G642.0;R4-4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没有临床实践就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师。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与完善, 病人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的增强,临床医疗与技能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一形势下,模拟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借助各种仿真模型,用模拟技术创设出临床场景和仿真患者,以代替真实情景来进行实践教学。

1临床技能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

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1]。同时,它也是实现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角色转换的关键路径。

1.1传统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限制

不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仍旧沿袭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实验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而且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创新型、综合型实验较少。由于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限制,不少实验以演示为主,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而且由于基础医学实验是与理论课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设置课程,不计算学分,难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1.2相关法律法规及医患矛盾的影响

199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2002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地对医疗事故的防范大大加强,但又没有明确实习医师的法定地位,又加上舆论导向的作用,患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者只会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对自己实施诊治,对实习医生进行的诊疗活动很难认可和配合。这就使得临床技能训练资源相对不足,实习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机会越来越少,陷入了“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局面[2] 。

2 国内外医学模拟的发展概况

早在16世纪就有人使用人体模型来教授接生的技巧,以减少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率。现代医学从最早的用粘土和石头来制作简单的模型发展到现代高科技的模拟人,其中产生过无数种模拟教具。医学生用青蕉皮和猪大肠进行缝合打结练习,在进行胸腔穿刺、腰部穿刺、腹部穿刺和骨穿刺时,学生会互相对比寻找位置来进行模拟练习,他们也会相互间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进行问诊练习、扮演患者练习查体等,这些无不是模拟教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尝试。“模拟”进入快速发展期以该领域较有代表性的美国医学教育科技公司(Medical Education Technologies Incorporation,METI)为例,该公司自1997 年研制出具有“生理驱动功能 ”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超级综合模拟人(HPS)开始,随着更高级的虚拟触觉感知技术和力反馈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出更新更高技术的产品(见附表),足见医学模拟技术发展之快[3]。到目前为止,医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全面启动了医学模拟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还是集中在基础技能实验室,如临床技能中心、基础护理实验室等,虽然目前有很多知名院校都建立了模拟中心,但许多都不是很成熟。

3 医学模拟教育在临床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优势

3.1高仿真性

新一代高端模拟人具备生理型驱动的功能,可以提供和动物一样甚至更好的生理和代谢反应,可以模拟各种病人和临床情况,可以真实的采用临床的医疗设备进行治疗和操作训练,具有逼真的肌体构造,学生可以对其训练学习处理各种临床情景,令学生如同面临真实的诊疗过程。

3.2无风险性

模拟临床教学对学生和患者都不会产生风险,也不会与任何法律法规产生冲突。同时模拟练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到许多从未见到的病例,错误的治疗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可以暴露出操作错误并及时改正,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3.3可控制性

模拟教学设备可以提供不同情况下的学生培养方式,进行相关的研究实践,比如可用于临床外科学习、临床麻醉学习、护理急救学习等。同时模拟教学设备还可以根据老师或者学生的需要去停止、减缓和重新操作某一培训项目, 和真实的临床场景相比具有可控制性。

4 医学模拟教育在我院临床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我院以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同时也为了实现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改革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800平米的临床医学模拟教学实验室,购置了心肺复苏模拟人、全无线遥控模拟人、胸部引流模拟器、全身体格检查模拟等先进的模拟教学设备,可开展包括内、外、妇、儿、眼科、耳鼻喉、皮肤等多个实验项目,能够有效满足我院学生临床技能教学的要求,大幅度地改善了临床技能教学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反复练习及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机会。我们本着“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4],为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一个模拟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对进一步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临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志广,杨大鹏.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8):16-18

[2]韩力军,张伯礼,周桂桐等.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92-94

[3]万学红,姚巡,卿平.现代医学模拟教学的发展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 8(6): 413~415

[4]闫晓.医学教学装备的“小康”标准—现代医学模拟中心[J].中国医学装备,2005,(1):59

作者簡介:张祎捷(1968—),女,河南民权人,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呼吸内科和临床医学教学研究。

4.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篇四

课程编号: 01xxx 课程名称: 预防医学

英文名称: 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总 学 时: 54 讲课学时:54 实验(上机)学时:0 学

分: 3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专业等)

选修课程: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

临床医学专用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基本要求

预防医学是重要的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就学科本身而言,预防医学的范畴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及我院五年制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预防医学总学时为54学时,因此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生活与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卫生服务与健康、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与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职业病防制等。其中安排 54 学时理论讲授和 0 学时实验实习。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和自学,掌握上述各章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习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的实验方法。

本大纲根据第4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预防医学》(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材编写,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部分章节中的某些叙述作了必要的调整(或修改),以便于同学学习。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社会、行为等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培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工作中预防医学基本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树立面向未来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达到“努力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具有服务于21世纪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今后在卫生事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合理适当地应用预防医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教师可在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的发展适当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某些新理论、新进展,供同学参考。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等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同学使用。考核方式由负责该教学教师,按所教授的章节分开出题后汇总成考试内容,以闭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第一章 绪 论(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2、掌握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3、掌握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

4、熟悉健康决定因素。

5、熟悉生命全程健康与预防的价值。

6、了解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7、了解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等。

2、主要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基本任务:①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③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学科性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既是一门医学的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

(3)预防医学的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4)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所有医生除了掌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常用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对预防医学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

(5)健康决定因素、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以及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章 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疾病连续带与疾病的“冰山现象”。

2、掌握健康与疾病测量指标的主要特点。

3、熟悉健康问题与疾病的个体现象。

4、熟悉我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

5、了解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了解疾病、健康以及疾病负担的概念。

2、主要教学内容:(1)疾病与健康。(2)主要健康问题:

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伤害、职业性危害、食源性健康问题、老年健康问题、医源性疾病的定义。

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第二章 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环卫)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大气、水、土壤)。

2、掌握环境有害物质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3、熟悉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4、熟悉环境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

5、了解危险度管理措施。

6、了解:环境的定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7、熟悉物理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

8、熟悉生物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学时安排:理论课:12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职业病的定义和防护;各种地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环境卫生的防护的基本措施。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主要教学内容:

(1)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大气、水、土壤)及其在体内的转化过程。

(2)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职业病的定义和防护。

(3)各种环境地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4)环境卫生的防护的基本措施。

(5)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

(6)环境危险度管理。

(7)物理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掌握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中暑的概念、表现。评价噪声的常用物理参量及卫生学意义。噪声对机体的影响及控制。减压病。漂白粉有效氯的测定;水中需氯量及余氯量的测定。了解:高温作业对生理功能的影响,降温措施。异常气压、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接触机会、防护措施。

(8)生物因素与健康。(补充内容)掌握生物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生物性有害因素导致的主要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清洁氧的测定。了解: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来源。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营卫)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学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方法。

2、掌握合理营养

3、熟悉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4、熟悉人群营养状评价况

5、熟悉常见营养失衡所致疾病及其预防

6、了解临床营养

7、了解合理膳食指导

8、了解食品卫生与食物中毒 学时安排:理论课:9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主要教学内容:

(1)营养学的概念、意义、内容和方法。

(2)人群营养状评价况;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常用指标。(3)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的生理功能。(4)氨基酸模式

(5)n-

3、n-6系列脂肪酸概念、种类(6)钙、铁、锌的吸收影响因素

(7)维生素的生理功能、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常用指标(8)母乳喂养的优点

(9)与衰老有关的膳食、营养因素(10)老年人营养需要(11)营养防治糖尿病的原则

(12)各营养素及其它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13)肥胖的诊断方法

第四章 行为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促进的定义。

2、掌握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3、掌握常用指导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

4、掌握健康相关行为。

5、掌握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原则。

6、熟悉行为和人的行为。

7、熟悉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

8、熟悉行为与健康的关系。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行为的概念、行为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2、主要教学内容:

(1)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2)与疾病相联系的健康相关行为(3)团体健康相关行为(4)健康促进的概念

(5)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及干预原则(6)健康信念模式(7)阶段变化模式(8)格林模式

第五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熟悉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

2、熟悉公共政策与健康。

3、熟悉文化与健康。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社会因素、公共政策、文化与健康。

2、主要教学内容:

(1)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与健康问题。(2)风俗与健康;思想意识与健康;宗教与健康。

第六章 卫生服务与健康(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2、熟悉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

3、熟悉医疗保障制度。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2、主要教学内容:

(1)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卫生事业的性质。

(2)卫生系统与卫生组织机构。(3)卫生系统的功能和目标。

第二十七章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概念。

2、掌握初级卫生保健。

3、熟悉卫生保健策略。

4、熟悉社区卫生服务。

5、了解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6、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策略。学时安排:理论课:3 学时。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目标。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区概念、初级卫生保健、卫生保健策略。

(2)社区卫生服务。

(3)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4)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策略。

第二十八章 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的概念和社区预防服务。

2、熟悉临床预防服务。

学时安排:理论课: 学时。(自学)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社区、社区预防服务、临床预防服务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区的概念。

(2)社区预防服务,社区动员,社区诊断,社区健康问题,社区健康工作计划,社区预防服务的评价。

(3)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与健康维护计划。

第二十九章 传染病预防控制(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3、熟悉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对策

4、熟悉计划免疫

5、了解医院感染

学时安排:理论课: 学时。(自学)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预防控制,流行特点及其对策,计划免疫,医院感染。

2、主要教学内容:(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传染病的预防控制。(3)计划免疫。(4)医院感染。

第三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社医)

目的要求:

1、掌握烟草使用的人群基本结构及预防与控制目标。

2、掌握高血压的定义。

3、掌握高血压管理的策略及措施。

4、熟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概述。

5、熟悉控烟的有效策略及措施。

6、熟悉吸烟的主要健康危害。

7、熟悉高血压的危害。

8、熟悉主要慢性病的筛检。

9、熟悉慢性病自我管理。

10、了解长期照料。

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吸烟的干预、高血压的管理。

2、主要教学内容:

(1)烟草使用的人群基本结构及预防与控制目标。(2)吸烟的主要健康危害与吸烟的干预。(3)高血压的定义及其危害。(4)高血压管理的策略及措施。(5)主要慢性病的筛检(6)慢性病自我管理。(7)长期照料。

第三十一章 职业病防制(劳卫)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病种类与特点

2、掌握职业病诊断

3、熟悉职业病的预防策略

4、熟悉常见职业病(尘肺、职业中毒)

5、了解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学时安排:理论课:6 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职业病、法定职业病、职业病特点、职业病预防策略、职业健康监护与健康促进、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的条件、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2、主要教学内容:

(1)法定职业病种类及其特点。(2)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3)职业病病人待遇。

(4)职业病预防策略,加强健康监护,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6)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用条件。(7)职业卫生责任制。

(8)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控制与职业卫生标准。

(9)常见职业病防制(粉尘与尘肺、职业中毒)。(补充内容)

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

5.临床医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等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教学常见的问题入手,以教学方法探索及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临床医学;口腔;教学体会

口腔作为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对人体的健康至为重要。

一方面,口腔健康与否对人体的整体健康有着极大影响;另一方面,以口腔症状为突破口,根据口腔所表现出的症状可检测、反映人体其他部位的健康状况。

可在实际中,由于没有将口腔科学作为临床医生执业考试的内容,造成学校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忽视。

学校压缩了口腔教学的课时安排。

学生则表现为不重视、不喜欢这门课程。

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优质的教学质量、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口腔内科学及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教学目的。

1教学实践中所遇见的问题

1.1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效。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思想认识不够。

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并不从事口腔方面的工作,因此忽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上课玩手机、睡觉的比比皆是,课堂纪律严重涣散。

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一些同学的学习热情。

特别对于大班授课,这种情况尤其显著。

其次,学习困难大。

客观来说,由于教学课时比较少,而课程的知识量又很大,这导致学生很难在上课时很难有良好的收获。

要在20个课时内完成口腔专业两年内的教学内容,学生确实很掌握那些繁多且抽象的知识点。

1.2教学模式僵化问题

优质的教学模式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单调僵硬的教学模式也是严重阻碍口腔教学的一大因素。

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学方法陈旧,比如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

这类教学方法早已不早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缺乏“反馈”信息,教师虽然很努力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不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

学生在跟不上教师“节奏”后,自然而然也就不想再继续听课。

也即是说,缺乏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是低效而僵硬的。

其次,在教学工作中,“无目的”的教学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笔者认为的“无目的”是指按照书本顺序教学,没有根据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展开、研究进而解决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探索

2.1加强思想认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改革。

口腔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及国家给予口腔医学的重视也越来越多。

针对学生对于这门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师及学校应加大对于口腔课程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宣传,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只有学生根本上的重视口腔医学,才能顺利的展开以后的教学工作。

2.2借鉴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也即是“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方法。

具体表现为以问题为探讨、研究的主体,教师辅以教学方法,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许多好处。

首先,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研究。

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客观问题,可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也就点燃了。

如在牙体牙髓常见病这一节中,我们设计的问题是: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时真要命。

试问不同的.主诉与牙体牙髓病的发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何意义针对病例。

以具体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最后,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调整。

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以完成教学大纲为基础,所以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国外的PBL教学方法,这与我们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2.3应用互动教学法

笔者认为,师生互动远比教师“独角戏”教学更具有效果。

首先,“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学生喜欢老师,也就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

其次,能够相互讨论学习。

讨论是学习进步的一大积极因素,集体思考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远比“闭门造车”更高效、科学。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可采用“问答式”与“讨论式”两种互动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回答”的互动,这样能全面、方便的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对于新学习的知识如临床典型病例等,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问题回答问题,教师就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教学工作。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

因此,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业务学习制度。

具体表现为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外,还要仔细研究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哪些知识点学生可以自学完成,哪些知识点应详细讲解。

针对性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以科研促进教学。

具体表现为不断学习、跟进前沿的学科动态,以最新的学术知识更新教学中的某些内容;还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探讨活动,积累、拓宽知识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总之,口腔教学因其特殊性与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会遇到许多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创新、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及拓宽知识储量,才能优质的完成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文书,吴学礼,伦志军.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口腔科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吉林医学,,27(1):68-69

[2]张莉,温秀杰,岳玲,等.临床医学本科生口腔实习教学[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5(3):265,270

6.临床医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六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性考核评价;综合素质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后,各国高校在课程考试中逐渐注重能力考核,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在考试和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国内高校正陆续尝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从而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

”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考试方法——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这有助于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改变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转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1多数高校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多数高校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升级、评选先进和毕业的主要手段。

期末考试虽具备集中考试、便于安排考试时间及地点的优点,但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试不能及时、有效检查教学效果。

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2~4个月,期末考试成绩的反馈延迟,教师难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其次,考试不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

部分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重视期末考试,用“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而且侥幸通过考试后惰性增加,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考试不能真正激励学生。

期末考试的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积极性;易使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过关,而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或者通过,甚至作弊,这样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过分强调期末考试成绩对学习效果的评估,会导致考试不再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和评价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和指向,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1]。

2综合性考核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方式倾向多元化在探索考试改革中,促进考试评价由期末化向过程化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减少课程成绩对期末考试的倚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强日常考核的力度[2]。

高校应合理设计考试评价体系及丰富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总体上分为平时与期末两大部分。

考试方式应减少理论考试比重,提高实践考试比重,以全面评价学生。

科学地确定平时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3]。

平时指标一般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课程论文总结、实践动手能力等,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增删一些指标来全面和科学地考核学生平时成绩。

7.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临床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体会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技能是对一名医学生起码的要求, 也是21世纪医务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和素质[1]。作为医学遗传学的教育工作者, 应如何将医学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很好地结合, 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更好地掌握医学临床应用, 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其普及到社会大众是我们重视的问题。本文就自身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1 注重临床遗传学概念的灌输, 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学习

在平时教学中, 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理解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真正目的和内涵, 许多学生存在偏面认识, 认为:是考查课, 专升本又不考, 学不学照样能当医师, 对学习医学遗传学不重视, 并没有意识到医学遗传学实际是一门界于基础和专业课之间的学科, 甚至在某些方面如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遗传咨询就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在给临床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临床遗传学的课程,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 医学遗传学的基础课程教学就是这些医学生对医学遗传学惟一的一次课堂学习。而且一些医师经常咨询我们遗传教研室一些遗传病的问题来看, 就知道很多临床医师对遗传学知识很是缺乏。作为新世纪的医务工作者, 学习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在讲课过程中, 不仅讲授学科的基本理论概念, 还注意多联系临床病例, 并涉及医学遗传学的发展, 明确阐述医学遗传学的意义, 告诉学生此门课程的应用价值, 加强临床遗传学的概念, 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得到重视:作为一个临床医师, 看到的虽然是一个个具体的疾病, 一个个具体的临床特征, 但脑子里必须时刻记住一条从基因、染色体到临床特征的逆向诊断思路:即基因 (DNA) 、染色体的改变→蛋白质或酶的改变→细胞、生化特征的改变→病理特征的改变→临床特征的改变, 从而自觉地去学习这门知识, 尤其是带着临床的问题去深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础和临床知识[2]。

2 注重课堂临床病例的分析, 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使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认识, 增强学生的理解掌握

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相对枯燥、抽象, 其知识零散、难以记忆, 很多知识对初学者来说都较难理解, 因此在理论教学时运用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的掌握, 深入浅出。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设计, 使学生从感性上加深对临床遗传知识的认识, 加深对临床遗传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的理解, 为以后临床工作和遗传病预防打好基础。因此,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收集自己平时在科研或临床工作中遇见的一些典型病例, 并注意将这些典型病例详细记录下来, 再做成幻灯片将一些重要病例演示给学生观看, 这样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重视, 加深对一些遗传病的印象, 从而牢记在心。如讲授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时, 举例临床的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或Turner综合征, 是由于患者比正常女性少了一条X染色体, 其性染色体为X0, 故也称为45, X综合征。讲授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时, 举例大家熟悉的先天愚型 (Down综合征) , 其病因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故也称为21三体综合征。由于讲授贴近临床, 更深层次地将遗传学理论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倍感兴趣。此外, 我们在每次课结束后, 结合课堂内容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一些病例分析, 让学生课后分组分析思考, 加强学生的协作、思考和总结能力。在期末考试中也增加了病例分析题型, 全面衡量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也能考核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问题和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实验课教学,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绝大多数遗传学理论和重大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3]。但由于实验教学课时数少, 且其实验室条件受限, 不能顾及到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 而且上课时基本就是老师讲一遍, 学生照着做一遍再写个实验报告就算完成, 对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因此, 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要合理设置实验课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实验课中,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且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内容安排除了常规的人类染色体制片和G显带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等实验项目外, 我们还安排了系谱图绘制和分析、遗传病例分析、遗传咨询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 尽量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动手、动口, 对各种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咨询模拟。实验课结束后, 要针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每人写一份实验综述, 加深对实验课的理解和内容回顾, 期末考试中实验课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达到了25%。

4 重视多媒体教学, 促进学生理解记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加强教学互动

4.1 多媒体教学在医学遗传学中应用的优势

(1) 有利于临床病例再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医学遗传学主要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由于与临床有密切联系, 可使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等综合效果将相关病例真实再现给学生, 加深学生对病例的理解, 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降低学习难度。医学遗传学内容较抽象、难理解、易混淆, 如遗传的分子基础、不同遗传性疾病的遗传原理等内容。应用多媒体授课后, 既能简单介绍上述内容, 又能运用图像、动画和声音将一些复杂、抽象、难懂的过程直接展示给学生,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遗传性疾病时, 能将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类型, 对个体的影响, 所致疾病的临床、生化、影像改变等内容通过静态的图片和相关的动画, 多层次、多侧面、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使学习过程变得相对轻松, 降低学习难度。 (3) 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医学遗传学教学课时少, 教学任务重,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既节省了写板书时间, 又可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教学信息, 具有高效性。

4.2 有利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

课堂时间很有限, 课后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的使用不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网络可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节约教育经费, 巩固教学效果。如在网上开辟教学论坛, 可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网上辅导答疑, 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未理解的问题。在网上建立题库, 便于学生进行自考、自查。网络教学的实现能从多方面、多层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抽象的概念和过程理解掌握了, 并获取了大量有关临床的医学知识。

5 教学与临床相结合, 加强学生对临床遗传学的亲身感受

医学遗传学的重点是对遗传病机制、传递方式、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4], 因此将教学和临床相结合, 让学生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 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这些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附属医院临床病例也较为丰富, 这也是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在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中, 如遗传病的筛查、咨询、生化遗传病、染色体病等, 联系医院的相关部门, 利用临床上的病例加强教学效果。除了对病例临床表现的观察外, 学生们可以凋查家系并画系谱图, 研究传递方式;通过分析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 提出合理的咨询意见;在检验科了解相关实验室检测生化遗传病的方法;在产科了解产前相关遗传病的筛查和新生儿需要筛查的一些遗传病;可以采集临床的实验材料如羊水、肿瘤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 丰富了实验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医院门诊现场学习遗传病的诊断和咨询, 在培训学校听取更多的遗传病专题知识讲座等, 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临床应用技能。另外, 也可让学生在假期开展一些遗传病的调查工作, 并向社会宣传遗传病的知识, 为提高人口质量、加强优生优育做一些实际工作, 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实际应用中使遗传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医学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 是基础性学科向临床学科过渡的桥梁学科, 确切的说更偏重于临床学科[2]。目前许多遗传病的病因都已得到清晰认识, 部分遗传病是可以进行预防和控制的, 因此, 医学遗传学的教育和宣传就日益重要。医学遗传学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在遗传病的研究和预防、控制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应将遗传学的知识广泛传播, 尤其是要在日常教学中不仅传授给学生遗传学的理论知识, 更要加强学生临床技能培训, 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遗传学理论基础, 又有一定的遗传学临床工作技能的合格医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冯天元.对基础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12) :145-160.

[2]王培林, 傅松滨.医学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周鸣鸣, 谭湘陵.面向临床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5) :875-877.

8.医学临床教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 临床实践教学 临床路径理念 可行性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更关心身体的健康,对疾病的诊疗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带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同时促使高等医学教育深入改革的必要。

临床医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是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开展临床教学时必须有科学、严谨、明确的训练课程。近些年,由于各大高校扩招,医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现有临床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另外,由于《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加强,患者乃至家属不愿配合临床教学。在当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医疗环境下,临床带教老师顾忌医患纠纷,不轻易给实习生提供动手操作计划,使得临床教学思想比较保守,造成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机会不多,难以按照实习大纲完成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临床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从而严重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因此,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医学社会化演进,转变教育思维模式,探索一种适合现状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临床路径(CP)于上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应用于医疗工作,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标志的临床治疗模式,并在欧美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1]。临床路径是医务人员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制订的有严格顺序、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目标是让服务对象获得最佳医疗护理服务。CP小组中的任何一员从接诊至患者出院都要按照流程提供服务,制定流程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循证的过程。

2010年,我国卫生部开始试点试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到目前已有几百余种疾病的临床路径,标志着我国的临床路径化管理的必然性。由此,我们意识到随着临床医疗的不断改变,传统的临床教学面临不断挑战。1995年美国哈佛医学院首先将临床路径应用到临床医学教学中,在授课时将临床路径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显著,可以提高临床医师的动手实践能力[2]。

临床路径有相对固定的医疗流程,因此CP式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要开展CP式临床教学,必须建立CP文本,并以CP文本为平台,对实习医师实施教学,提前让医学生接受全新的单病种质量控制观念,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方式。科室带教老师紧紧围绕相应的诊疗计划组织临床教学,避免同科室不同带教老师授课方案、方法、方式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突出教学流程的规范化。

CP式教学法在“教”的方面强调教师以引导为主,启发、引导医学生从CP的各个环节中提出问题;在“学”的方面强调医学生自主探索。实习生接触CP文本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疾病由表及里地进行客观分析和推理,并透过疾病的现象抓住本质,有理有据地提出各自的观点,从而培养实习生的探索能力。

CP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执行者反复多次与患者接触交流,可创造执行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机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患方配合医务人员,完成临床路径治疗,使实习生无形中增加临床技能动手操作机会。

CP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质量,包括医疗费用、住院天数等,这要求医学生必须时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诊疗技术,以实现CP的目标。

目前临床许多疾病的临床进程复杂、变异、不确定性较多,加以其他疾病的患者,都无法实施临床路径治疗,因此教师在应用CP式教学法时要把CP理念与现有医疗资源条件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教学对象选择相适宜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

综上所述,CP式实践教学法对于临床医学生接受全新的单病种质量控制观念,锻炼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方式,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获取较全面、系统现代医学知识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将临床路径理念融入临床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恩典,陈朝辉.临床教学模式在骨科带教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8):1354-1355.

[2]熊雁,王子明.临床路径教学与传统教学在骨科实习带教中的对比研究[J].医药教育,2012,2(7):133-134.

[3]皮呸湘,符淳.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08-109.

上一篇:学会感恩让生活充满爱”主题演讲比赛之演讲稿下一篇:负责人任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