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教学反思

2024-07-29

高三政治一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

1.高三政治一轮教学反思 篇一

一、改革教法,优化学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好的教科书,要通过学生钻研、消化才能掌握;再好的教学方法,没有学生的主动配合也发挥不出效益。要保证高三一轮复习的质量,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理解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要消灭机械重复、主次不分、满堂灌输、以讲带练、以讲带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答案轻分析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层次的差异,我一般都是综合多种复习资料,糅合教材精心分层次设计教案,引用的例题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的将知识点进行堆积,应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头脑中散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将零星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线”,并编织成知识“网”。同时还要将化学知识提炼升华,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消除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知识的生长点,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用好课本

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教材是化学总复习、备考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决不能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在复习过程中应以教材为主体,通过通读、精读、回顾教材,关键处字斟句酌,引导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或考题)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生长点,不断建构、完善和深化学生化学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我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复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本,对照以前的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分模块设计,这样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实验化学》、《化学与技术》和《化学与生活》几本选修教材我们没有学习,造成一定知识的真空,所以在一轮复习的时候我还是在课堂中有机加入这部分的内容,因为《实验化学》————化学就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与技术》————现在高考的热门试题工业流程题往往与其有关,所以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化学与生活》————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考查的化学与STS。

另外,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我都是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同时特别关注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如元素周期律,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同时为了让学生重视教材的作用,我常将教材上的习题、图表、概念、实验作为月考的素材,将教材上的复习原题作为考题,也将教材习题稍作改动作为考题,例如将铂电极改为铜电极,再如将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示意图的物质名称删除一部分,让学生填空,合成SO3的图表,问为什么SO2的含量为7%,O2的含量为11%等等,以教材为主,夯实基础,注意复习范围的宽度和广度,消灭知识盲点。再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别遗漏了演示实验

教材实验是高考实验题命制的源泉,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复习教学中,我总是会挑课本中重点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验再做一下,给学生加深印象,尽可能动手演示习题中涉及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甚至黑色物质产生,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鼓动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如习题中出现的钠放入煤油和水的混合液的这个实验,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看看模型加深理解;周末假期我一般不布置书面的作业,而是安排一些家庭探究式实验,如复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

四、精心编制学案,提高练习效率和准确性

在高三复习时,必须转变“知识点到位”的传统教学思想,应抓住主干知识,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考点,复习时要在吃透教材、统观全局、分清主次的前提下,大胆取舍,突出主干。随着高考难度在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而是比谁做得准。有些学生化学基础不差,考试时往往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解题不规范造成的。所以编制学案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通过课前学生看书完成预习学案,教师在批阅中发现问题,归纳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和强调书写规范;同时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达到把精力花在学生最为困惑的知识点上以及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学科思想和知识的相互联系上,克服过分强调覆盖率产生的不良影响,将学生从过难、过量的习题演练中解脱出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节省劳动时间,减轻学生负担。

五、拓展学生的视野,关注课外化学知识

与以往教材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教材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加大了实验比重,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于有些生活实际并没有体验,比如说钠保存于煤油中,他们可能连煤油都没有见过,所以在抓好化学基础知识复习及学科内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还要做好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实际的摸底了解工作,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社会动态,增强环保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去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科知识相互交叉与渗透,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潜能。比如把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飞秒化学,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化学,以及酸雨、克隆、纳米材料、臭氧层空洞、高能电池等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以至用的过程也正是转变观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现行高考的命题,打破了过去那种建立在理想化模型的基础上强调紧叩课本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考查,强调了联系实际,体现了以现实问题为主,注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具体应用,即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思想。

总之,新课标、新高考、新要求。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程改理念的体现,在复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抓好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牢固掌握学科本质的方法,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高考中学生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高三政治一轮教学反思 篇二

一.深入研究一标一纲一题二本, 把握高考方向

高考试题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大纲) 为命题依据的, 因次, 高考复习时我们需要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的高考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同时还要立足教材。“万变不离其宗”, 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 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 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 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 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制定好复习计划

只有有计划地做事, 才能使事情, 工作有条不紊, 对于一轮复习, 由于持续的时间较长, 所以制定总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做到堂堂有计划, 节节有计划, 并严格执行, 坚决杜绝课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时间分配要得当: (1) 不同的知识要有所侧重, 即时间不能平均, 简单的知识时间可以缩短, 而重点知识, 可以花费更多一些时间向主干知识倾斜。 (2) 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专题, 然后最好按专题复习, 不要按章节复习。因为复习课并不是新授课的简化, 也不是新授课的合并, 而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形成框架, 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三.重审课堂教学, 提高针对性, 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一轮复习的主战场, 是落实一轮复习目标、计划、措施的主渠道。因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

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 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 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 故称“论从史出”, 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 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 体现史论结合。就当前中学历史史论结合的教学, 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必须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概念应深入剖析。教材中的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 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 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 已经道出了其殖民地的实质。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否者就会缺乏概念内涵, 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如:“国民大革命”, 就应该在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 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必须把因果有机的联系起来, 通过前后因果联系来加强史论的结合。例如:早期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引起的, 但各国革命的时间, 方式, 结果却不相同。我在上完这些教材后专门组织学生分析这些内容, 让他们能够更清楚的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史实, 把史论相接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几方面:

1、坚持集体备课, 加强集体研究。

对于年轻教师由于对高考缺乏一定的掌握, 因此, 有问题应及时和大家讨论, 争取问题更好的解决。有好的想法, 及时提出供大家参考, 每部分知识、重点、难点所在, 应如何来讲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发挥集体力量, 进行解决。每节课应该有本学科集体的力量, 应该体现集体研究的结果。

2、加强听课。

要想提高自己就应该做到相互听课, 学别人的长处, 找自己的不足, 同学科的注意别人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的应用, 学习他们的复习技巧和方法;注意学习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复习课的上法, 对知识的处理, 学生的课程管理等, 这对提高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3、课前、课上一定要体现“精”。

课前的精, 主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选择例题, 精心选择教法。”

课上的精, 主要体现在“精讲精练”, “讲”要突出重点, 争取做到“三不讲” (过易的问题、过难的问题、过偏的问题) 。总是担心学生会疏忽, 因此, 会导致“满堂灌”。事实上, 每节科最多讲30分钟, 剩余时间应该留给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记忆和消化, 效果应该更好。

4、重在“落实”。

学生下课后不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再多也没有用, 因此关键还是在于落实, 落实了, 就有好成绩, 落实不到位, 一切都是纸上谈兵。首先应狠抓知识的落实, 复习中, 可尽管我们协助学生建立了较系统, 较全面的各部知识的整体网络, 但不少学生仍然存在着知识漏洞和遗忘问题。因此, 复习时对每节课所复习的情况要反复检验。其次狠抓错题改正落实, 对于典型易错的题目应该重视, 要通过对错题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归纳整理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 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

历史教学史论结合初探

◇曹启洪

高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小字和思考题。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 对本章内容作提示, 分析背景, 阐释难点, 揭示重点, 引导深层次的思维, 它可以指导教学。

小字部分是原始史料或补充内容, 增加教材信息量, 有利思维扩展和散发, 史料与思考题结合妙趣横生, 史与论有机结合。如《甲午中日海战》一节中补充了《马关条约》签订后, 伊藤博文对于急于占领台湾时所说的一段话, 就很形象的表达了日本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学生对当时中日双方的态度及国家的地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每节课文后一般都有习题, 教学中教师要对习题进行答题指导, 然后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对于优化设计上的题选做一些体现知识和能力并重, 偏重能力的题, 这是与当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衔接的。

总之,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途径, 强化理论教学,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把历史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提高教学质量。

3.例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篇三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④意识的能动作用;⑤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复习过程】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本考点内容简单,但学生不一定都能掌握到位,对此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我给学生强调了以下两点:一是人脑不等于大脑;二是要想产生意识,就必须有社会实践。

例.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会让我们体验到愉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意识可以调控人体的生理活动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我给学生强调了以下两点:一是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例.漫画《塑造》(右图)所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4)意识的能动作用。

我给学生强调了以下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区分意识的三个特点,即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二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例.“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洞察眼前的一切,而在于预见即将发生的事。”这句话强调的是()

A.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C.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

D.意识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反映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給学生强调了一点: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例.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方法论体现的世界观原理,以及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漫画《上级视察要路过》(下页图)启示我们()

①应该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要激发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③应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统一

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个人教学反思 篇四

个人教学反思

郑丽芳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就成了整个高三复习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学期初期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我所带的班级(两文一理)是学习习惯、学习理念反差较大的班级。理科班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学习潜力较大,学习基础较好,但这些都只是针对他们所喜欢的数理化而言。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必须承认,他们还缺乏很基本的语文素养,缺乏很基本的语言感知及运用能力,对语文长期以来缺乏兴趣,与其他科目相比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够,甚至可用可怜一词来形容;文科班有比较优秀的学生,对语文有较浓厚兴趣,但这些是相对于兴趣而言的,对应试而言则有很大的能力欠缺,况且,文科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较强的上进心,面对高考,这些无疑造成了进入高三时期绝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学习不足及隐患。

二、高三时期复习训练的具体措施

鉴于上述学习背景及实际情况,高三时期我与备课组的各位同事在学期初就制定了针对高三全年的复习计划,并扎扎实实地加以落实: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习

近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习策略:一轮复习,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习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习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习。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习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

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习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习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三、复习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一学期的备考中我们发现学生中还存在这样的不足。

1、学习极其被动。

2、缺乏应有的基础,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综合做题能力差,应试能力弱。

3、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过关。

4、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

5、写作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5.高三政治一轮教学反思 篇五

柴从斌

海南新高考改革后,特别是从2017高考历史变动后,对学生的要求在课程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动。教材由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变为以专题模块为主体,高考的模式也有所调整,在原来题型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新情景型试题有所改变,增加了主观题分数。那么,新高考下的高三历史如何复习,如何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复习好必修和选修课本,让每个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对自己所任课的文(2)班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复习效率是搞好复习的关键。首先,确立复习模式

第一步,课前根据学案巩固基础;每节课完成一课自然课,研读两遍课本; 第二步,课件中运用材料呈现复习要点;并熟记知识点,考纲考点; 第三步,去细留粗、归纳线索;在检验知识点考点; 第四步,精选习题,突破重难点,对本课高频考点再应用。其次,对存在的问题要做到问题实际解决:

(1)解除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对历史问题的实质、性质掌握不清楚的。(2)解决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的问题。(3)对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会而不对,对而不会,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阅读能力差,许多读不懂题意或理解不到位,丢失了不少分的。

(4)还有思维不严谨,解答不规范,主要分析过程,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的。(5)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盲目缺乏自信的。再次,后期的复习中注意的问题

1.认真、细致的研读新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通过研读2017年大纲及高考题,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就可以参照样卷展示的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分布,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高考试卷的分布,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是可以借鉴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不管在教学或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就将考点置之其中,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到基础知识不失分。2.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1)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方法,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2)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重审视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3)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海南新改变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4)在训练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总之,新形势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考复习的核心,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根据学情设置复习方法,找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收到实效,获取理想成绩。

6.高三政治一轮教学反思 篇六

[摘 要] 以江苏高考“卤代烃”复习为例,指出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必须加强研究,更新观念,重视对基础知识点的落实以及化学学科思想的融合,从而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关键词] 卤代烃;教学设计;高三复习

一、背景分析

有机化学中官能团之间的转化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卤代烃作为有机合成变化中的“桥梁”是合成其它衍生物的中间体,或由单官能团向多官能团转变的中间体,也是许多有机合成的起始原料;二是“醇→醛→酸→酯”的变化主线。因此卤代烃的转化关系及反应类型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通过卤代烃性质及转化关系的复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化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思想。

二、设计理念

高三复习课不能只是“炒冷饭”,而是要将知识点融合,让每一位学生不仅从知识上得到发展,关键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学生对以往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水解和消去“平行带竞争”,“平衡移动”“异电相吸”等原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二是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卤代烃的“桥梁”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题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卤代烃发生取代(水解)和消去反应的原理及条件。

(2)掌握卤代烃在有机转化中“桥梁”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卤代烃的取代(水解)反应原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学科内的融合。

(2)通过应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卤代烃的性质,让学生体会到平衡规律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体会卤原子的引入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2)逐步培养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和思想,体会有机反应中“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与卤代烃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桥梁”作用。

(三)教学流程

活动单元

一、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问题1】根据已学知识,由哪些有机物可转化得到溴乙烷?试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卤代烃的制备可以通过取代和加成两种方法来获得,事实证明同学们对醇与氢卤酸加热时生成卤代烃这一取代反应不熟悉。通过两种方法制备卤代烃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劣,初步体会卤代烃在有机转化中的“桥梁”作用。

【问题2】课本P41:“在卤代烃分子中,卤素原子是官能团。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较强,使共用电子对偏移,C―X键具有较强的极性,因此卤代烃的反应活性增强。”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设计意图: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特性,卤代烃的官能团为卤素原子,因此卤素原子决定了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分子中,由于卤素原子吸引电子能力大于碳原子,碳原子和卤素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偏向卤素原子一边,C-X键是强极性键,在化学反应中容易断裂,使卤素原子易被取代,甚至还会影响到邻位上的C-H键,因此卤代烃的化学性质通常比烃活泼,从而容易转化成其他各种类型的化合物,也必定是有机转化的“桥梁”。

1.取代(水解)反应方程式:

【问题3】在溴乙烷的取代反应中,为什么是OH-而不是Na+取代了Br?如果把NaOH换成NaCN、NaHS、CH3COONa,所得产物是什么?请试着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卤代烃在有氢氧化钠存在的条件下水解,这是一个典型取代反应。其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如OH-、CN-等阴离子)取代了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异电相吸,这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规律,让学生建立“大水解”的概念(反应中各物质和水分别解离成两部分,然后两两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合物。H2O解离成什么?要么是OH-和H+,要么是-OH和-H。怎么重新组合?异电相吸。)从反应机理的角度去理解有机化学反应。

【例1】(2011江苏改编)敌草胺是一种除草剂。它的一种中间体C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写出以苯酚和乙酸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设计意图:从高考题中剪辑出适合本节课知识的内容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生体会高考题所考查的思想就是来源于平时的复习过程中。

2.消去反应方程式:

【问题4】发生消去反应时溴乙烷分子中哪些化学键发生了断裂?从已有的中学知识看,是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如何检验其消去产物?

设计意图:中学阶段常见的两种消去反应一是卤代烃的消去,二是醇的消去,让学生体会卤代烃的消去对结构是有要求的,即β-C上至少有一个氢原子,并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例2】下列卤代烃能够发生消去反应,且所得有机产物只有一种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CH2Br2 ② ③CH2=CHBr ④

⑤ ⑥

⑦ClCH2―CH2Br

设计意图:消去反应是有机反应类型中典型的反应,通过题组训练强化学生对卤代烃结构的认识。

【小结】卤代烃的取代(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对比

[反应类型\&取代(水解)反应\&消去反应\&反应条件\&\&\&断键方式\&\&\&生成产物\&\&\&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让学生感知在碱性条件下,C-X键易断裂,在不同的溶剂中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结果是引入了不同的官能团,体会反应条件对有机反应的重要性。

【问题5】能否用平衡移动原理说说你对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的条件控制的认识?

设计意图:卤代烃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和消去是两个“平行带竞争”的反应,在水溶液中,“水解”胜出,在醇溶液中,消去反应占优势,再次证明反应条件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1]事实上后面的例题4“马氏规则”佐证了这一点。

【例3】(2012江苏节选改编)化合物H是合成药物盐酸沙格雷酯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反应①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K2CO3可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反应①是典型的取代反应,加入K2CO3溶液,原因是将在反应中生成的HCl中和,有利于反应向水解方向进行,从平衡的角度去分析水解反应,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融合。

活动单元

二、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桥梁”作用

――引入新的官能团、改变官能团位置及数目

设计意图: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所起的作用很多,但大致可归为三类:引入新官能团、官能团位置的改变、官能团数目的改变。引入卤素原子常常是改变分子性能的第一步,卤代烃在有机物转化、推断、合成中具有“桥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例4】已知:

请结合已学知识,写出以为原料合成和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自创题,旨在说明通过卤代烃可以改变官能团在有机物中的位置和数目。试题简短适当,不会花费多长时间处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自学新知能力等。

【例5】(2013江苏高考节选)已知:,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相关信息,写出以和HCHO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设计意图:盘点近两年高考化学试题及模拟试题中的有机信息可以发现,格氏反应作为信息载体多次出现。格氏反应即是苏教版教材现成的信息,从格氏反应的考查也让学生感觉到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真谛。[2]

【小结】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桥梁”作用

设计意图:从小结的转化过程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卤代烃是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中间体,通过卤代烃的桥梁作用可以实现官能团之间的转换,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桥梁。

【课后巩固】略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比如:卤代烃的取代和消去反应,运用平衡移动原理来以及“平行带竞争”解释反应条件和产物生成原因,让学生从根本上对卤代烃的性质产生认同,而不是简单的符号性知识的记忆。本节课的重点在卤代烃的“桥梁”作用,以问题形式代替知识归纳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就学会了知识的应用,让学和用实现统一,做到“一课一清”。

传统的高三复习课过于关注知识的堆砌,表现在课堂设计上多为知识点简单再现、网络化,辅以题组式的例题和习题讲练,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很注重化学知识的纯粹性和全面性,比如: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卤素原子的检验,在本节课中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完全可以放在课后巩固联系中进行处理,而是更多地注重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主干知识,重心在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多注重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高三复习想尝试“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能力,那简直就是要做大海捞针,得不偿失。所以高三复习一定不能本末倒置,还是要“地上走路”,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到三者的结合点,在扎实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而不能“云端跳舞”,妄想面面俱到。[3]

[参 考 文 献]

7.高三政治教学的一点反思及对策 篇七

现在的政治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 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 不论是选择题, 还是材料分析题, 都要求学生读懂材料, 根据材料的设问, 找出符合设问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理论, 并要求用政治专业术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而在平时考试训练中, 发现许多学生答材料分析题, 不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 就是答案太肤浅, 没有概括性, 而且语言不够精练。细细分析原因, 不难发现:在高一、高二由于课时少, 很少进行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 等到高三,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 大搞题海战术, 试图通过集中训练获得能力, 但效果往往不佳。这告诉我们丰富的能力内涵, 绝非短时间内能形成, 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也。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应从基础年级开始训练。例如, 从高一开始, 可以把时政引入课堂, 把课前五分钟留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新闻报道, 并可以对新闻观点进行简单的评述, 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观点, 进行讨论。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新闻报道, 从而去关心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 不但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并注意引导他们用课本理论知识来分析。例如, 有学生报道中国参加朝核六方会谈新闻时, 我就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准则、基本立场等角度, 以及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从事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等知识来分析, 这样可以把课本理论知识和时政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使课本理论生活化。

近几年江苏政治高考, 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题目很多, 主要集中在评析类题目中。可能由于基础年级训练少, 或者平时教学不注意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不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 学生答题往往会走向极端, 要么肯定一切, 要么否定一切, 而不会既肯定又否定, 不会辩证地看问题。他们的答题, 我都形象地比喻为“捡垃圾”, 不扣题分析, 不表明自己的态度, 想到什么答什么, 就像什么都往垃圾袋装。这类评析题训练重在平时。例如, 有人认为, 只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就能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请你运用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先分析:“只要……就……”这类辨析题属于必要而不充分型的条件。简单地说, 就是一个或几个条件不能得出一个结论。它的解题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 肯定题目中合理的部分。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 有利于增加竞争力, 有利于劳动者实现就业。第二步, 重点补充不足的部分。从劳动者层面上讲, 要想解决就业问题, 除了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还要劳动者转变就业观点, 树立职业竞争观、平等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从国家社会层面上讲, 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从企业层面上讲, 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吸收劳动者就业。第三步, 别忘了下个结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从这道题解题的过程不难看出,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而不能片面地看问题, 如果长期这样训练下去, 学生解决辨析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另外, 高三学生写出的参考答案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着边际, 没有关键词, 答案不能做到要点化、序列化, 简单地讲, 就是有效得分点少。我个人认为, 这种组织答案的能力也应在基础年级就要抓落实, 要在平时训练中有意识地规范答题, 要求学生答题要尽量答到关键词, 答到有效得分点。我们平时的做法是在大考时, 政治阅卷才采点给分, 平时阅卷, 为了省事省时往往一勾到底, 或者打个半对, 或者直接打个总合分。而没有要点细分, 试卷发下去, 学生也不知道这道题究竟是哪儿得的分, 哪儿没得分, 心中没底。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规范答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注意这些细节, 加以重视。例如, 在平时作业考试训练中, 对于主观题, 一定要训练采点得分, 而不能笼统地打个钩或叉, 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抓住关键词, 抓住有效得分点。另外, 在平时课堂提问中,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答对一点, 教师也可以试着给予一定的口头分数, 这个题目多少分, 你的答题可以得几分,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组织答案的能力。例如, 中央免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 有什么经济意义?答意义类的简答题, 答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此题就要抓住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这些关键词来组织。如本题6分, 一个要点2分, 很清楚。再如, 怎样解决食品的质量问题?怎样做类似的简答题, 要从不同的行为主体来组织答案。像本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等角度分别应该怎么做着手来组织答案, 就容易多了。

8.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策略 篇八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6-0075-01

高三的政治复习一般进行三轮,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梳理考点,夯实基础;第二轮是专题复习;第三轮是强化训练,提高应用能力。其中第一轮复习是起点,也是二、三轮复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题不管怎样进行考查,都要以知识为载体,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丢分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前提。怎样搞好高三的第一轮复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夯实基础,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呢?我认为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注意以卜几点:

一、要以课本为主,夯实基础知识

“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它不会脱离<考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要注意始终不能离开教材去学习,要做到“以本为本”,千万不能以看笔记代替看课本,不能以做题代替看课本,更不能以看教辅资料代替看课本。

第一轮复习重教材,根据《考纲》,通读全书,找出每一个考点,注意全面梳理考点知识,重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如果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难得到高分。对于考点的理解,要抓住概念“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不仪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考点的常考点,关注其常考题型、常见误区,常见设问角度与答题术语;注意区分易错、易混知识,力争消除盲点。并能够注意整合相关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还要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有计划地进行二次复习,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二、注意归纳整合,做到融合贯通

在平时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归纳、整合和重组,争取做到融合贯通。例如,要正确回答“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变动带动市场物价的变动”,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等。同时,还要注意归纳、整理重点考点典型题型的答题模板以及重点知识的学科内综合。如在《政治生活》中以政府为主体经常考查两类题型,一是政府为什么做某件事?二是政府怎样做某件事?政府为什么做某件事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作答:1国家(政府)性质;2.政府宗旨和工作原则;3.政府职能;4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5.自觉接受监督;6.政府这样做的意义;7.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8.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等。而政府怎样做某件事,一般可从以卜几方面进行分析:1.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2.坚持政府宗旨和工作原则;3.依法行政;4科学民主依法决策;5.自觉接受人民监督;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一般立足对人民利益的维护,考查唯物史观的知识,常见的设问方式是:政府这样做的唯物史观依据,一般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地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方面来分析。

平时注重重点考点答题模板的归纳,在考场上一旦遇到,就不至于于忙脚乱,顾此失彼。而且这样做不容易遗漏要点,会使我们的答案更加完整,也更容易得到高分。

三、认真选题演练,归纳方法技巧

做题,是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但有些考生不加选择,见题就做,爱搞题海战术,这是我们不提倡的。题肯定是需要做的,但在做题之前一定要认真选题,最好是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既达到训练的目的,又可以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另外,做题训练要限时,不能随心所欲。每复习完一个单元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疏漏,以便及时查漏补缺。同时要建立错题本,不定时的翻阅、浏览错题时要侧重体会,检视当初出现问题的原因,必要时回归课本,澄清正误。

审题不清、判断不准确、解题不规范是很多考生的软肋。做选择题要在审题的同时找出关键词和题目材料的主旨,通过“排误(表述不正确的)和排无(与材料无关的)”,选出表述正确的选项,再通过比较、对照,找出正确并符合题意的答案。做材料题时要认真审查材料中心和关键词,从设问的角度切入,找到材料与所考知识的结合点。观点和材料结合中要注意准确运用学科术语、热点问题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时,要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做到序号化、要点化、层次化、段落化。

四、注意积累时政,学习自命试题

上一篇:全市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自我检查报告下一篇:寒假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