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2024-06-28

七年级地理上册整体备课教学设计(共11篇)

1.七年级地理上册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单元备课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是整个初中教材最基础的章节,对以后的地理学系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它的重中之重,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没有真正的学习地图,地理空间学习能力较差,而我校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等原因,在地图等方面了解的,这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本章既是理解的难点,也是记忆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分析。

(三)教学目标:

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且能用相关数据描述其大小;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观察并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且能够用景卫网确定地球上任一地点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策略:

突出重点,学习过程练习化。重点练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通过指地图、指空白图、填图、绘图、联系等相关步骤对经线和纬线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地认识,观察并运用地球仪。

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把有关图片和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达到培养他们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课时安排:

共九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4课时;《地球的运动》

2课时;《地图》

3课时

第二章 《陆地与海洋》单元备课

(一)内容分析:

本章中世界海陆分布图大势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基础,与经纬网一起构成地理学系的最基础的章节,对以后的地理学系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重点及难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教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措施:

1、突出重点,学习过程练习化。重点练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通过指地图、指空白图、填图、绘图、联系等相关步骤对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大洲大洋相对于经纬线的位置、相对于半球的位置进行充分联系。

2、海陆变迁侧重于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掌握并运用解释地理现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

(一)内容分析:

本章的教学内容包括世界人口和人口问题、世界语言和宗教,观念教学是这一章教学的重点,通过本章教学旨在帮学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懂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举例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

5、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举例说明聚落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教学措施:

充分搜集资料,通过丰富的资料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把观念教学放到重要地位。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单元备课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重点学习世界上的国家,通过对比世界上不同国家在面积、人口、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展中国家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型。

(二)学情分析:

针对我校为学生生活在农村知识免较窄的特点,估计他们对于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并不熟悉,对国家的图上位置更了解甚少,因此宜结合地图在图上明确其分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不能单纯的讲授,而以结合具体势力让学生理解世界贸易的不平等。

(三)教学目标: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水平差异。

2、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运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型。

4、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国际合作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2.七年级地理上册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篇二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 也是教育界通过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不断地调整, 教材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在适时更新, 七年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已完全投入使用。为研究七年级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的改进情况, 本文从教材的章节组成、内容设置、活动安排、图文结构、材料分析等方面对新旧教材的差异做对比分析。

二、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新旧教材差异分析

(一) 教材章节组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的章节内容有一定改动, 新旧教材都由十章组成, 每章的标题和排列顺序没有变动, 只是部分单元的某一节内容做了调整 (如附表1) 。

如第一章的“地球和地图”部分, 新教材的第三节由旧教材的“地图”改为“地图的阅读”, 把“地形图的阅读”作为一节单独列出;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有一些变动, 第二节由“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调整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由“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调整为“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其他章节内容没有变动。

(二) 新教材内容的调整

新教材在章节变动的基础上, 内容构成及表现形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增多, 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1. 新教材序言的调整

中学课本中的序言主要介绍这门课程学习什么, 怎么学的问题, 好的序言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新教材中序言的编写方式进行了很大的改进, 如在阐述学习地理的用途方面, 旧教材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说明了学习地理的好处, 而新教材则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地理课学习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地理?”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点明了本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另外, 在序言中阐述学习地理用途的篇幅增加,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地理要素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着重说明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在学习地理的方法上重点强调了学习地理不仅仅是在教室的课堂中学习, 更重要的是利用大自然这个有效课堂, 侧重强调课外实践对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序言编写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更明确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 为学生学习地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教学内容的调整

新教材内容的阐述方式更简单, 通俗易懂, 如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描述, 去掉赘述, 直接切入主题“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新教材阅读材料的选取与旧教材相比更能直观地说明问题,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对部分材料的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删掉一些抽象的、难度大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阅读材料侧重于更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 而不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目的而大量地罗列课外资料。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 所以教材不需要在这部分用太多的篇幅。阅读材料的改动为中学地理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留下一定空间, 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材正文内容的设置更合理。首先教材中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增多。如“天气与气候”这部分教学内容, 编者利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天气预报做切入点, 通过人们关注天气的方式以及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说明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又表明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其次, 教材剔除难懂低效的教学内容, 如类似于“东西半球的划分方式”这样的知识点已被删除。东西半球的划分是历年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很多教师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 内容难度大, 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时通常要占用很多课时。再如“人口与人种”这一节, 新教材去掉了“图4.2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 我们知道, 在旧教材中这是一幅说明人口增长原因的示意图, 以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及现有的知识水平, 仅仅根据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就可以分析掌握人口增长的原因, 而类似于“天平”这样的简单的图示来演示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似乎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新教材中增加了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总数和平均人口增长率, 这些数据更便于学生认识世界人口数量大、增长过快、问题严峻等人口现状。再次, 新教材中一些重要教学内容回归教材正文, 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内容中高低纬度的划分标准, 反映天气信息的重要载体—卫星云图等。最后, 新教材内容衔接更合理, 知识点准确到位。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教学内容, 为了增强学生对温度带的直观认识, 教材增加了有关“回归线”和“极圈”的相关介绍, 并说明了“极昼”和“极夜现象”, 为学习温度带的相关内容做铺垫。

新教材中更新了一些插图的内容, 如“经纬网的定位”教学内容中的关于“确定某一点经纬度”的插图资料, 其时间由2001年更新至2011年;再如, 地球公转示意图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注释中明确指出此图是“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图, 并且在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箭头的指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分日时, 太阳直射点的箭头清楚地指示赤道的位置, 立体感很强, 使学生能更清楚认识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及变化特征。

新教材中活动的设置有大幅度的更新, 新教材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问题型活动和操作型活动, 在两种活动中, 小组合作方式贯穿于始终。

第一, 操作型活动增多, 活动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如“演示地球自转”活动的设置, 在旧教材中, 活动中只提供了手电筒和地球仪两种教具, 让学生通过这两种教具演示并证明地球存在昼夜现象, 并没有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更深入地挖掘地球存在昼夜交替及其原因。而新教材中这个活动设计做了很大的调整, 活动设计如下:“通过手电筒模拟太阳, 地球仪模拟地球, 演示地球的自转, 观察昼夜的存在、昼夜的变化。”前者的实验设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而后者则可以说明一系列问题。此外, 新教材的活动设计简化, 更贴近生活, 实用性更强。如“多变的天气”这部分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收看天气预报, 通过测量学校一周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来了解学校的天气特征, 这个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 关注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新教材还增加了其他形式的操作型活动, 如“人口与人种”这一节, 教材以“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为辩题在班内组织一次辩论会, 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 搜集资料, 选择自己的立场, 展示自己的途径,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提高学习地理兴趣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二, 问题型活动。问题型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更简单实用, 如在“阅读和绘制地图部分”, 旧教材选了两个题, 一个题的前半部分主要回忆知识点, 后半部分用来考察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 而“比例尺”等相关知识另设一题。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相对简单, 剔除了知识点的回忆, 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小题就完成了对三要素知识点的反馈。此外, 教材中问题型活动的设计更贴近于生活, 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学内容活动中的第二个问题:“用你所熟悉的事物作比较, 感受地球的大小。”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对地球的大小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在“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内容中的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媒体查阅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 利用经纬网的相关知识确定事件发生的地点。教材通过这种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活动来反馈印证学生所学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材, 无论是在章节构成、内容结构、材料安排还是活动设置都在旧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 尤其是在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方面更为突出。但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在编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的编写理念相对保守

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的处理比较保守, 如序言中的“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的设置, 教材中采用这两幅图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阶段必须学会运用地图。这两幅图的注释以陈述的形式说明这两幅图所体现的教学内容, 实际上这是两幅比较简单常见的图表, 只要教师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 学生可以很轻松地从图表中提取文字材料蕴含的信息, 教材在编写时没有必要用大量的文字阐述这样两个事实。同理, 在“世界的气候”这部分内容中的“图3.25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说明其展示的气候类型特征”, 教师只要根据图中的信息适当启发引导, 学生就会很轻松地得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并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但教材中并没有采用任何方式渗透这些信息, 而是直接给出知识点, 这样使很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从而影响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教材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相对保守。

(二) 教材编写的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

仔细阅读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 教材编写的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存在箭头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如“图1.19地球的五带”这幅图中南温带和北温带具有相同的气候特征, 而图中在标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时, 箭头仅指向北温带, 而忽略了南温带。再如, 这部分内容中关于生活在不同温度带气候特征的描述, 居住在温带地区的居民应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这里四季气候的特征, 而不是把寒带和热带的气候拿来对比, 因为居民不一定有机会体验寒带或热带的气候, 尤其是四季的气候变化, 所以这样描述温带的气候特征有些牵强。同样, 在“世界的气候”部分, 阅读材料中“柯本和他的气候分类法”, 这段材料的选取不合适, 这段材料说明了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将气候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 成为以后许多气候分类的基础, 但这不能说明没有其他的气候分类法, 材料中也没有明确说明目前我们学习的气候类型是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进行分类的。选择这段材料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说明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的两个基本指标, 这段材料阐述不到位;如果为了说明柯本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材料中又没有介绍其证实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指标的伟大历程。这部分内容应调整为重点阐述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的两项基本指标比较合适。教材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细节问题, 如图幅的大小不一致等。

四、解决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如在条件相对好的城镇地区, 教师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条件,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准, 通过有效方式, 寻找适时合理的教学材料, 如可以利用世界经常发生的重大事件、网络图片、谷歌地图等资源来弥补教材材料和信息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堂操作型活动, 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条件相对较差的乡村地区,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弥补课堂教学资源和信息的不足, 提高学生课外实践能力, 如学生可以根据雨量筒的设计原理, 利用身边的资源自制雨量筒, 测量自家附近或校园里的降水量。

3.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篇三

我于2005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對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4.七年级地理上册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篇四

重庆忠县官坝中学彭善攀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由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五个单元组成。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在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总目标: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各章节目标:

“声现象”单元分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声的利用”。第一、三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和“声音的特性”,让学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特性,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章在内容上,以大量的图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等等感性材料使得形式活泼而且涵盖了多种的有益的信息,让学生更易掌握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

“光现象”单元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及光的色散等。本章中实验非常多,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强调了实验作用重要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透镜及其作用”单元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态变化”单元主要以实验为基础,讲述物态变化方面的热现象,这些现象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实验,定性地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同时还运用了图像法,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现象变化规律。

“电流和电路”单元分为两部分,一为静电知识,二为电路知识。要求学生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

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声音的特征”,区分音调和响度,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是第一章的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这几方面内容相互联系,且都要通过实验手段来进行教学,实验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八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所以此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物态变化”中“研究海波的熔化过程”和“观察水的沸腾”等实验由于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图像法,通过描绘熔化、沸腾的曲线,使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变化的规律,这对于初中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电流和电路”中“电路连接方式的辨别和连接”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去学习,需学生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探究实验过程和方法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实验器材:音叉、小锤、细线、乒乓球、铁架台

(2)、探究过程:

用细线将乒乓球悬挂在铁架台上。用小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并将它靠近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用手按住音叉,使其不再振动,发现立刻听不到声音。

2、探究声怎样传播

(1)、实验器材:玻璃罩、电铃、和抽真空用的抽气机

(2)、探究过程:

①、使电铃通电,其在充满空气的玻璃罩内发声。

②、使抽气机工作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聆听随着空气的抽出电铃的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更多空气的抽出,电铃的声音如何变化?你能不能让电铃的声音重新变大呢?

③、放入空气后,铃声发生了什么变化?

3、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1)、实验器材:钢尺和课桌

(2)、探究过程: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4、探究响度的有关因素

(1)、实验器材:音叉、小锤、乒乓球、细线、铁架台。

(2)、探究过程:

①、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实验。

5、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1)、实验器材:红色和蓝色的透明塑料片、两只手电筒、红蓝两种颜料

(2)、探究过程: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塑料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探究色光的混合;再观察红、蓝颜料混合后的颜色,探究颜料的混合。

6、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硬纸板。

(2)、探究

①、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②、让一束光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究过程:

③、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④、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NO两侧的角i和角r,填入表中。⑤、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

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器材:蜡烛两根、方格纸、刻度尺、平面镜、玻璃板、铁夹等。

(2)、探究过程:

①、将一张8开的方格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感觉这支蜡烛也像点燃了一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在设计好的表中。

8、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器材:光具座及蜡烛、光屏、凸透镜等相关器材

(2)、探究过程:

①、把蜡烛、凸透镜、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中心在同一高度。②、在一倍焦距外,调节好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记下物距和像距。

③、在一倍焦距内,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看光屏上能否接收到像。对着透镜看另一则的烛焰,看看会观察到现象。

9、探究固体熔化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器材:

大烧杯、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

(2)、探究过程:略

10、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1)、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水、火柴

(2)、探究过程:

①、记录从70℃开始记录,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并注意观察水中气泡产生的位置和大小;升到水面过程中大小的变化。

②、水沸腾时,记录1.5分钟内水的温度,并观察气泡在水中产生的位置和水面上大小的情况。

③、水沸腾后,将酒精灯熄灭撤去,观察是否有沸腾现象。④、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并画出图像;分析图像特点。

11、探究串、并联电路各点的电流规律

(1)、实验器材:电池组、小灯泡(带灯座)2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电流表1个

(2)、探究过程:略

12、探究并联干路和支路电流关系

(1)、实验器材:电池组、小灯泡(带灯座)2个、开关1个、导线若干、电流表1个

(2)、探究过程:略

五、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5.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总结 篇五

初中地理新课标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初中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地理学习的能力较低,缺乏良好的地理 学习习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因为没有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就不可能学好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思维和地理基本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一一一、、、、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

1、感知新课,做好预习的习惯实践证明预习新课文,感知新课文的知识,对于学生接受新知效果良好。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或者是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与素材,以达到感知新课的目的。如学习“第三节地图”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样预习课文: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你知道的地图有那几种?3)、如何应用各种地图?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或通过书籍、询问他人或上网搜寻,从而对新课文的知识有所感知,为学习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抽象的新知变得易于接受。可见:坚持课前预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情况,适当、适量地安排好课前预习,使其成为学生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

2、作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完美的一节课,应当有始有终。要使一节课有一个好得开始,就要作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应当包括:上课前准备好课本、笔记本、笔、纸以及地图册、练习册、课后作业等,每节课前都应该把这些准备好。只有这样,上课铃响过之后,才能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二二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较差,有不少学生不会听课,上课经常走神,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学习,而不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势必造成听课效率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后果。为此,地理教师应当下功夫备好课,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应采用鼓励与督促,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听课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2、勾画要点,善于质疑的习惯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除了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听课以外,还应勤动手,勤思考,要求学生既要记好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又要勾画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用图以及填图、描图、画图以及制作地理图表的习惯地理学科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图象等资料众多,信息量丰富。要学好地理,关键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通过读图用图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会填图、描图、画图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内化知识的习惯初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学中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记住各个天气符号是非常困难的,新授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有意识去看电视天气预报,由此说明天气符号的含义。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再让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法结合实际情况去记忆,同学们谁也不甘落后,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使所学地理知识得到了内化。三三三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

1、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养成自我检测的习惯实践证明

每节课所学知识,往往当堂课得不到完全消化巩固。因此,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必须加以练习巩固。要求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梳理整理,并通过自我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2、搜集地理信息,勇于探究现实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关心时时,关心生活中、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如搜集“神七”的发射与回归,北京澳运会,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战争等热点问题社会热点中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勇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课后合作学习,乐于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习惯

6.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篇六

——(茶林中学)黄雅民

一、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中“活动”和“综合探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这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5、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章

教学难点:第一、二、三章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究精神,及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

3、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各国的新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虽然小学学过《社会》,有一定的地理初步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缺乏,不善于综合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差,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积级性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积级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通过“活动”和“综合探究”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3、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示意图、景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4、根据地理科的特点,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 2

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级性。

五、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

1、教学进度:

本学期教学时间为21周,去掉一周的节假日,二个周的复习时间,教学时间为18周,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2、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周 第三节 地图

第四周 综合探究一 地图的应用

第五周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第六周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七周 综合探究二 家乡的“沧海桑田”

第八周 第三章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7.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篇七

一、学生状况:

本学期,我承担七年级(8)--(14)班共7个班级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教学重点:

怎样看地图 地球的形状 经纬线与经纬度 地球的运动 七大洲与四大洋 五种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两大火山地震带 世界人口的特征及人口问题 世界三大人种及分布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聚落的形态 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天气符号的识别 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合作。教学难点: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经纬线与经纬度的识别 地球的公转与自传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新识别方法 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特征 聚落的演化过程 三种降水类型 气候资料的分析方法 如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积极向同仁请教。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6、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每次单元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八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9.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九

教师:李建斌

对于教过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老师来说,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觉得七年级地理内容不多,很多应该是常识性、基础性的内容,比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地球的公转特征,山体地形图的识读和标记,好似不需要怎么费力,也不需要花多长时间练习,水到渠成学生应该很容易达成课程标准,却发现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差强人意,与我们的预期有一段距离。

于是,重新审视试题,你会发现并没有偏题、怪题,也没有繁杂的识记,甚至开卷考试学生的读图有些却不着边际。

比如对于山体等高线图的判读,首先我们要想到对于山体的不同部位学生是否熟悉,在教学中我就发现在没有进行相关内容课堂学习之时,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既没有名称记忆,也没有相应的景观特点记忆,也就难以企及区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在教学中注意,要有一定的铺垫和梳理。还比如也许让大家匪夷所思的是,如果我们不强调,予以及时性的检测,有的学生默写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都是问题。

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正视学生几乎零起点的问题,而不要过分指责学生基础差的实际,一味想着小学自然或社会或许已经涉及,而不自觉地加快了教学进度,造成学生只是“听一听”,而没有“做一做,想一想,练一练”的时机,一知半解,最终概念混淆,没有成为能力。

鉴于此,我认为,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一定要注意:

第一做好“慢”教学的前提。不仅包括第一课一定要注意学科推介,尽可能激趣,让学生爱上地理,通过一些生活应用举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里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要进行学法渗透,让学生明确如何做才能学好地理,地理教学在中学中会怎样评议,让学生既感受到一门新科目地理学习的新奇,也要有相应的目标和压力。还包括七年级地理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采用小步走的方式,以落实来确定学习进度的依据,比如对于经纬网的判读学习,一定要充分照顾到学生体验式,通过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再结合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的背记,最后再结合观察、处理相应习题,答案的生成多一些学生的体悟与参与。还不要忘了辅以多样化的练习,如“让学生以横排为纬线,竖排为经线,变幻任一排经纬度数据以及排与排之间度数差距,进行解救自己、解救他人”游戏结合纸笔常规性习题,达到内化经纬度特点的目的。虽然仅四页课本内容,却可以安排三或四个课时学习,把课本内容读出厚度,读出精细,达到充分认识,本能化反映的目的。

第二要注意动手演示的练习。比如让学生使用地球仪和手电进行昼夜交替演示,采用小组内互相演示与教师抽查相结合,不经意一遍遍观察对比,最终加深了记忆,也成为一种能力。还比如在学习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细关系时,结合电子地图应用,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找寻越来越小的目的地,自然而然地直观感知到同样尺幅的地图,在地图逐渐拉开放大,比例尺变大,地图范围越来越小,而地图内容越来越详细,要求学生教会家长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搜索路线,最终既成为一种能力,也使得学习内容接地气而有生机。

第三要注意教学中直观性图片等信息的应用。比如地球公转的意义,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太阳的高低,空间想象的问题,如果合理使用同一地方不同时期中午照片,影子长短的对比,引发学生经验性的回忆,这时候再出示地球公转示意,让学生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通过教室不同方位灯管的开启,感受光线角度对比,也就使得学习内容理解难度降低。

第四要注意专业内容的渗透补给。若温度带的划分,气温以多少作为冷热的划分数据,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以月降水量多少为干湿划分依据,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记忆。从而不仅知道气候应从哪些角度分析,还知道怎样分析。

第五就是老生常谈的建议,地理教学也要重视练习,重视核心内容的背记,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基本图的记忆,二分二至日名称、时间和光照特点,基本气候类型名称与特征分析,一定要尽力在每个学生身上落实下去,从而因为有一定的核心根基,从而更大限度地发展能力。

另外,重视搭桥性课程设计以及作业设计,每节课前可使用导学案有针对性地复习,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有利于小组间的帮扶与活动引领设计。还要注意作业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学习,如寻宝游戏比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校某一区域特点绘制地图,并批注相应藏宝地点,在一定的时间内依照其他组提供的藏宝图找到实物,地图三要素合理,规定时间小组完成寻宝任务过关,从而推动学生对地图使用的技巧的强化记忆。

10.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篇十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1号

前言

和同学们谈地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形容一个人博学,通常都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其实,天文和地理都属于现在地理学的范畴。大家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地理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这些相信都是同学们急于想知道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从先从这里入手。

板书: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提出问题:

Ⅰ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

Ⅱ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教案总结: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生看书p2图片:

从图上看到什么?

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教师对各组的回答进行教案总结并说明这四幅图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详解,逐步让学生了解生活和生产与地理的关系,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

教师讲述: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人类正是通过逐步的积累这些关系,从而形成地理学。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天文知识、地表的形态、天气、气候、人口分布等等方面,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

好像一些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便能够充分说明我们生产和生活都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就是地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学地理,就是要学会这些规律,让它们指导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的生活。

板书: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提问: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现象和奥秘是我们目前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的,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也是以后我们要逐步要研究的问题,甚至有一些问题就连老师现在也搞不懂。而我们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形成一个地理的观念,学好地理需要有一个“地理的头脑”,面对我们身边的问题,都会用地理的方法去“想”问题。

看p3巴比伦介绍

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板书: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看p3“姑姑的故事”

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教案总结: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看p4“城市的形成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讨论:

让学生谈谈想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总结

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用综合眼光,综合地分析问题。

板书:

3、综合地分析问题

看4标出地话:

提问:说一下对这句话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总结概括,社会地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地生活、生产方式

板书:

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

教案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地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地理,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利用地理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遵从客观的规律,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前言和同学们谈地理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课时编号

第2号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知识和能力]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

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

.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

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

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

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

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

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

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

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体画面7

图略(课本P3图书1.2“地球的大小”)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多媒体画面9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多媒体画面10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作业布置

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教学反思

课时编号

第3号

备课时间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用三课时:

第二课时

纬线和经线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知识和能力]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法1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

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

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

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

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

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

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

想一想:

.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课堂小结]

教师先用鼠标点击出板书设计表格,然后引导学生共同边回忆、边总结、边点击逐项填出内容。

多媒体画面16

经线和纬线(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经线和纬线

作业布置

按照课本P4活动中的步骤,用乒乓球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每隔30°标出纬度与经度,并标出北京与学校所在地的省会城市,比较两地相差多少纬度和经度。

11.七年级地理备课组总结 篇十一

码头铺中学 李明洁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我们地理组的四位老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力争做好每一项工作。现将本学期所做过的工作做个简单总结。

一、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新学期开始,我们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进行探索。开学时,备课组对新课程教学进行精心安排,使全组老师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老师们通过认真阅读新教材,发现新教材的实用性,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二、坚持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

本学期我们坚持了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切实发挥了集体备课的实效,以实现教学过程进度的统一,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理解并突破重难点,做到先形成初案,在研究探讨、补充,最后根据不同的班级、教师形成个案,真正实在资源共享。

做到了成员之间的互相听课与评课,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尤其是廖鑫老师参加全县教学大赛过程中,我组所有老师反复磨课,多次研讨,最后廖老师的这堂课获得全县第一名。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大胆实践新课改模式

我组自行编写学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激趣的新问题。并培训指导组长如何带领本组成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这有利于展开学生思维,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当然本学期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配套课堂练习题不完善,题量太小。对于平时的知识点得不到很好的训练。

2、应更多地开展一些教研活动。如外出听课、学习交流等,本学期在备课组成员里面实现了互相听课评课,到景弘学校听课,但组员之间只是简单评价,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是远远不够的!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下一篇:教练技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