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核心素养

2024-09-10

教学反思核心素养(共11篇)

1.教学反思核心素养 篇一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工学科。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全面深化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化学教学自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责任。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现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现状,深入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及其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教学;初中化学;好奇心;自主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所拥有的终身学习所需的品格以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核心素养”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并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深度参与、创造实践、协作探究等精神特质。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化学实验的本质,理解和感悟化学实验的奥秘,使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始终,进而明确化学实验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说,任何一条化学原理、结论、规律、公式,无不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对这样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若忽视了实验教学,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尽管已经记住了实验得出的公理和结论,但却感到晦涩、模糊,致使自身无法在实际习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需知化学教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是有了实验教学的存在,才使化学理论向纵深推进,并为人类认识和学习化学打开了一扇窗。从这个视角看,学生们唯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验探究意识,才能有条不紊地培养起核心素养。而实验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稳步取得丰硕的教学、学习效果。实验意识的增强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分不开的。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相对活跃、心智发育趋近成熟,同时,自尊心较强,有着年轻气盛且不服输的性格特征。同时,经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学生们早已保有一份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精神特征,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与此同时,利用实验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使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培养学好化学的信心,进而始终对化学教学保有一份热情和期待。例如,学习“分子是不停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在学习化学理论前做一个演示实验———“铁树开花”。该经典实验需要借助浸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大烧杯、浓氨水、玻璃板等实验器材,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们便可观察到“铁树由下而上依次开花”的“奇观”。这对于青春萌动、饱含实验探究热情的学生而言,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在课堂上会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太奇妙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成功地激发起来了,势必迫不及待地探寻、查找、确认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进而拉开“微粒是不停运动的”学习“帷幕”。可见,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和兴趣成功寓于鲜活的实验之中,有助于促进教学创新,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潜质的形成奠定牢不可破的根基。

二、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

自主探究学习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搭建新型化学课堂的重要途径。试想一个完全自主的课堂环境中,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开辟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转化的进程中,怎样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秉性,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内生动力,成为化学实验教学必然要考虑的重大课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以“不放心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担心学生做错”为理由拒绝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反地,要将实验课堂归还给学生。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始终是“襁褓中的婴儿”,要变成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者。例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实验素材,使学生们倍感实验设计的“接地气”。就拿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盐和纯碱作为素材,两种物质都是白色固体,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用以准确鉴别它们,使之始终符合化学原理。教师可以2—4人为一个实验探究小组的方式,通过汇聚每位组员的智慧,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仅仅十分钟不到的时间,有的小组想到了用盐酸溶液去鉴别,有的小组想到了用氯化钙溶液去鉴别,还有的小组打算用石灰水来鉴别。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设计、操作实验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进而得出相关化学原理的能力。

三、运用前沿的实验手段和器具

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学校及年级要配备完备的、全新的、先进的实验器具,同时还要配备与新型实验课堂相协调和适应的计算机、投影仪及录像设备等。采用这一系列实验教学器具旨在破除以往实验课堂的局限,缩短学生同抽象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带给学生直观的化学知识及学科体验,充分体现化学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养成积累硬件资本。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有关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案例图片,如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学生们先在头脑中对二氧化碳这类气体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为今后相关的实验操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铺垫和理论积累。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并非短期内就能具备的,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教师要严格秉持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按照新时代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要求,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全体学生都能具备过硬的核心素养,并能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吕敏。浅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

[2]潘凤娟。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18(8)。

[3]陈灶阳。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20)。

[4]潘凤娟。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的研究[J]。才智,2017(5)。

2.教学反思核心素养 篇二

关键词:师生互动,注重实践,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靓点,正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蒸蒸日上的新阶段,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注重创新教学的革新,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的师生互动方式,多设置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形式,诸如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课堂游戏等,从而有效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评判者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学生的伙伴,努力构建师生心里相约之桥梁,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真正让课堂当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逐步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认知互动和行为互动有机结合是师生互动成功的关键环节。其中,认知互动就是指师生相互影响情感,有的放矢的的完善学生的人格;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所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是高效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言。一个教师如果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心灵沟通,那就达不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利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例如:我执教《继承法》的有关内容时,就展示如下安排进行模拟法庭辩论:赵大爷的老婆早逝,只有一个儿子赵小兵。儿子结婚后对父亲漠不关心,赵大爷长期卧病在床,就凭退休金和邻居李明照顾日常生活起居。赵大爷临终是立下书面遗嘱,把房产权属于自己的一栋小别墅赠送给李明。事后,赵小兵状告李明,打起了官司。针对此案,我指派了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当事人、辩护律师、审判法官和书记员,展开法庭辩论,这些学生正襟危坐,唇枪舌战,依法争辩,气氛活跃,结果以赵小兵败诉告终。接着,我要求全体学生思考:赵小兵到底错在哪里?提高生生互动性讨论,大部分学生指出赵小兵违法了《继承法》的有关法律规定,是违法行为。此时,我追问:难道这是标准答案嘛?许多学生茅塞顿开,纷纷从道德角度补充道:赵小兵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违背了诚信原则,没有尊重他人。类似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核心素养综合提高。

二、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理念,而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成长中的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国情和法律等诸多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课程。其性质、内容、功能和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譬如,我执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时,就组织了成语接龙比赛游戏,赛前先明确活动规则,要求6人参加,每人限时10秒进行作答,在规定时间内答不出来,抢答者立即自然被淘汰。活动结束后,我就展示以下问题:假如游戏没有规则,那么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游戏规则到底有什么作用?许多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索,逐步理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真理。再如,我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保护类的话题时,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关于正反两方面的图文资料,再通过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将环境污染与青山绿水进行鲜明对比,从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萌发了将来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热情。

三、求异思维,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的接受和掌握,但忽略了他们的发现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挖掘创新潜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恰似一场及时雨,凸显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大学习之“花”纷纷结出了芳香的果实。譬如,我执教苏教版九年级P63《人贵诚信》一课时,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展示的如下问题讨论:如果你是该公司的招聘经理,是否录用那位求职者?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这个求职者居然愿意出卖原来公司的秘方,那以后还可以出卖新单位的商业秘密,是不守信的缺德行为和违法行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实现了自身体验,而且达到了合作体验的目的,不仅获得了知识的学习方法,又打开了创新思维的闸门。

3.反思:助推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篇三

【关键词】数学反思;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35-02

【作者简介】张晓兵,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011)教师,高级教师。

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基础教育教材审查委员、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具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在平时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提升更是我们应该探索和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数学反思能够助推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反思有常,增强能力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目前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大量的练习,而缺乏对自己学习的知识、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的经验进行自我反思。虽然一些学生有学好初中数学的意愿,但是难以发现问题的症结,难以用已有的经验来指导后续的学习,更做不到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他们的典型表现是“课上都能听懂,作业也都能做,时间一长就忘记”;他们对知识似懂非懂,只求知道是什么,很少追求为什么;他们只注重套用课堂教师讲解的方法、程序,而知识增多时常会“张冠李戴”。

针对“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笔者让学生每天的数学学习都是从数学反思开始,反思每天的数学学习内容,反思教师讲解的思路,反思问题解决的关键点,反思前后知识的联系,反思问题的变化与统一,等等,让数学反思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环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反思有物,强化针对

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初中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坚持进行数学反思,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要针对数学素养进行数学反思,强化数学反思的阶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有学生会在学习了运算法则后一味地进行练习,虽然这样好像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运算能力,可能单元检测的效果也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现一些学生不断重复出现的错误,错多了只会继续练习,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导致有学生会怀疑自己天生就是数学运算能力弱。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尝试让学生体会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小学学习的运算法则有哪些异同,观察比较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从错误中反思运算法则的应用和数学运算的习惯,调整数学运算的经验,并辅以针对性的数学运算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对法则的理解,大大提升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还例如:学习“勾股定理”时,通常会有教师让学生记住勾股定理然后辅以大量的习题练习,也许这样能够提升课堂的练习量和授课容量,但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就忘记了勾股定理应用的条件,只会机械地进行重复练习,知识多了自然容易错位。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参与勾股定理发现的过程,通过折叠、拼图、计算等方式发现勾股定理,并在探求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反思,体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并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反思的数学发现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提升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数学素养。在数学学习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有意识地进行数学反思,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思索,这样的数学反思才会更有针对性,才能助推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反思有形,促进思维

数学反思应该在数学学习的每个过程中进行,可以渗透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让数学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才会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数学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合适的数学反思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时,笔者抛出思考题,“你脑海中的一次函数是什么?你认为它有哪些应用?请独立思考后回答”。这样的思考题,一下子让学生进入了沉思,等待一会后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用它的表现形式进行应用,研究解析式、图像、性质等的关系”,有的说“一次函数不仅可以在数学上进行应用,还可以赋予实际情境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有的说“可以把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合起来进行应用”,有的说“可以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及图像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上设置应用”……这时教师适时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个小组就其一点进行研究,并举例汇报说明,教师适度点评,整个活动不仅热烈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让数学反思出现在数学学习的开始,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的研究是他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自行反思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探索自然事半功倍,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

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反思,也可以在学生每天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数学反思,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在每天的自主作业开始前进行反思,反思当天学习的内容,思考所学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回忆其中的重点、难点和注意点,回顾研究的方式方法,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完善对应的思维导图。例如在教学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图,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这部分内容,并就这部分的学习心得撰写数学小论文。学生在学习接受新知识、进行知识应用后,通过反思、构画思维导图、撰写数学小论文等方式,很好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和重构,理顺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能对照三角形研究的经验进行对比研究,完善不同知识网络间的联系。经历自主学习中不同形式的反思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更强,研究的氛围变得更为浓厚,学习的内容不仅有了深度更有了广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助推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说题也是数学反思的一个很好的形式,通过说题进行数学反思有多种形式: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说如何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可不可以用旧知识解决同一问题,多种方法比较后哪一种方法更巧妙;也可以说自己的错题,分析错因,追根溯源,反思知识上的盲点和思维习惯上的误点,寻求解决问题避免犯同种错误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某一单元知识学完之后说说这部分内容中的典型题,由点带面,寻求问题的主线,举一反三,强调数学的变化与统一,强调数学的特殊与一般。说题前必须要让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准备时间可长可短,由说题内容决定。说题不是做题和解题,说题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怎么做还必须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思考,有没有更好地思路,你是如何发现的,等等。数学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抓住形的同时更多地要关注质的提升,要让数学反思助推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数学反思,有意识地渗透及时反思的习惯,将能大力助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董林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计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章建跃.数学基础知识及其教学的再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05).

4.《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的反思 篇四

听了期初班校长的《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讲座,忽然觉得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忽略的太多,做到的太少。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了这么多年。只想着我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只要把要学会的内容记住掌握,会答题就可以了。学生只会书本上的,没有真正的实践能力。没有想过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听讲座是我知道了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5.核心素养教学心得 篇五

1、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2、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的原因。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思维逻辑,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等提供了引领性支撑。这是“人”的回归,“学生”本位的回归。

3、“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三条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评价。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革,而必须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探索五种教学方式:问题化教学,情景化教学,单元化教学,学科活动教学,两种课程。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评价指挥棒的变化,把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核心素养必须校本化,核心素养必须学科化,学科素养必须目标化。

思考: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倒逼学校走向深度改革。

学校走向深度改革之前,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摸清底子,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使命和毕业生形象三者是否一致,这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根本。如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但坚持“光谱教育”的办学理念,树“光谱教育”品牌,倡导以生为本、尊重差异、赏识个性、多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培育大气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懂感恩、善合作、爱学习、会创新的学生。

2、知己知彼,依据校情分析对本校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和最缺乏的核心素养。仍以我校为例:学校生源的主体为“农民工二代”和“拆二代”,前者常年稳居83%以上,随着城市的扩大,还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四项核心素养为: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而最缺乏的四项核心素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

回答好以上两个问题,就可以精准发力,走向深度改革。

1、探索核心素养校本化的表达。

依据前两项分析,我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是我校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品格则是外显的。若失品格,一切皆失。我们把“懂感恩”作为我校毕业生形象的第一要素来培养。我们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农民工子女关爱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等为抓手,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班会、广播站、互联网等教育阵地,构建立体德育网,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是学校德育的“规定动作”,对于有个性特殊孩子还有“私人订制”。

2、探索核心素养引领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田局的名言,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和融通性决定了课程实施必然是整合的。重新修订并完善学校光谱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就算是基础型课程我们要坚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进行单元化教学和学科主题活动教学。至于研究型课程,我校已建成二七区中学第一家创客空间“创客家”,我们要利用好创客课程,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人。三要逐步形成精品课程。为更好落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学生核心素养,学校逐步形成感恩教育、科技体育、主题阅读、创客课程等凸显核心素养的四大精品课程。

二课堂:一是强化学科素养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科内渗透式整合,改变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现象,在尊重学科的基本属性与独特价值基础上,以主题整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二是完善光谱课堂教学形态的“五步导学”操作流程,突出学生的自主建构、互动质疑、反思延伸,指向善于学习。

3、探索核心素养的校本评价策略与方式。说实在的,这一块我们目前也没有做好,但一直没有放弃思考,我相信在这方面肯定有先驱者,希望能得到指导、帮助。

6.核心素养18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3至24页内容。教学目标: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对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已经有初步的认知。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兴趣是数学的四个核心素养。教学深层次的探究,也就是从多维度看同一问题。本课内容解题关键是弄明白多出的数量是什么含义。教学辅助:课件,学具圆片或学生的其他可操作物品。教学设计 一:数学意识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已知哪些,未知有哪些?描述要生动准确语句完整。(设计意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语言表述力。体现语文和数学的学科深度融合。)

二、数学思维

1、理解语句:“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你是怎理解这句话的?多的3面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2、这么多数学问题?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小组研讨,选代表表述问题。

3、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看例题:二班得了多少面?

三、数学知识 1。必须知道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解决?

2、举一反三: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课件出示: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学生在途中寻找需要的数学信息,独立或小组尝试解决,再选个别学生的作品利用移动媒体展台集体评价。【设计意图:有一道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数学兴趣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又用什么方法解决。

7.会计核心职业素养及其教学设计 篇七

核心职业素养是指完成职业活动以及谋求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高职会计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 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 核心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试从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会计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1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会计职业品德, 包括敬业爱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 (2) 会计职业纪律, 包括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等; (3) 会计职业能力, 包括搞好服务、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

在企事业单位中, 会计工作虽然很重要, 并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 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培养吃苦耐劳, 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 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是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及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 具体方法包括:

1.1 日常行为养成

职业素养的形成有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 日常行为养成依据这一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 把行为养成训练分为三大部分—“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 三者有机结合, 循序渐进, 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体验激发情绪, 就是在行为养成中, 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行为改变认知, 其中认知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在训练项目设置上, 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组织训练中, 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在总结点评中, 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 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 形成习惯。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 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养。

按照这样的训练模式, 从新生入学开始, 即规范其日常行为, 包括守时、物品摆放、整理、数字书写等日常行为习惯, 这种训练意识和标准事先在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的所有人员中都达成共识, 使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中。

1.2 宣传教育

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系统地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 使其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 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 改善认知标准, 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手段除课堂、系报、校园广播、宣传画册, 还可采用辩论赛、海报、会计用品展室、会计人物宣传等方式进行, 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以理服人。

1.3 环境育人

即通过创造和利用校园物质、精神生活条件以及社会一切有利资源来推进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德治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校园环境, 而致力于创造和利用优良的校园环境, 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内化。

法制教育是让会计人员知法守法, 培养会计人员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会计工作涉及面广, 法制教育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具体地说, 会计人员应掌握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 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会计专业教育中将这些基本法律传输给学生, 培养其法律意识。

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 每名学生既是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参与者, 也是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受益者, 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 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 会计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 也可称为职业能力, 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就会计职业而言, 会计是一项具有极强专门技能的职业, 只有受过专业训练, 且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制证、签章、传递凭证、往来结算、记账、审核、结账、制表等胜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技能, 这是传统会计专业教育容易忽视的地方,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2.1 专业实习

通常会计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几个环节, 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由认知、熟悉、制作到掌握技巧的程度。

2.2 会计技能训练课程

会计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珠算、点钞、数字书写、小键盘输入、EXCLE数据处理等技能。

2.3 技能比赛

为配合课堂教学效果, 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专业技能比赛, 给学生营造一个勤练技能的良好校园环境。

3 会计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必须对所从事行业的业务流程有所了解, 能够对每一笔业务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 能理解应用会计准则, 并且在税务工商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知识。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总体设计见下表:

8.优化教学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现代化教育手段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模式,着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鉴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喜欢直观具体的事物、接受新事物速度较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一大难题。从小学生的特点来看,注意力易分散,比较感兴趣于直观形象的事物。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有机整合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展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拓展学生视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因素,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其视野得到拓展。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声音、动画等途径,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策略

1.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对生动形象的材料比较感兴趣,对有趣的事物比较容易记忆。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为了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播放相关的视频内容。这些动画生动形象,学生仿佛进入童话世界,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将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所学内容,又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学《火烧云》时,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将火烧云各种美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对火烧云的形成、变化特点等进行生动讲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火烧云。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积极探究那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关键词,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需要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小学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缺乏抽象逻辑思维,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判断对错。因此,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形象化处理教材中的抽象事物,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抽象思维。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诗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生”是关键字眼,如果教师单单依靠口头解释,大部分学生可能都无法理解,这时就可以借助幻灯片,制作一组反映“生”的动态图像,并向学生展示。学生观看之后,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语言表层的意义,还可以对诗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进行充分感悟,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建构虚拟课堂,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模拟教学,师生同时上线讨论某一个教学内容,促使教学意义建构得以实现。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可打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例如,教学《绝句》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将杜甫的资料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整首诗歌进行泛读,深入认识杜甫;再次,教师分析整首诗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构建虚拟课堂,促使多人交互、合作学习得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积极应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9.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论文 篇九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在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中,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一批批性格积极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贯彻的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素养培养主要是指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师将核心素养教学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素养教学的范围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还是一种扩大的目标教学,通过一些优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性互动活动较多,容易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实践性。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方案

1.发散性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的小学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生态化的教学课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学生年龄特殊性进行分析,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现时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设计《乌鸦喝水》的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可以列举出具有相近形状的字组,如“鸟”和“乌”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对字形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乌”的意思是黑色,而乌鸦是一种黑色的小鸟,诸如这种解释,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寻相近字形,并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2.多媒体应用教学课堂

对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对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人类对图形信息的吸收能力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小学生也是如此。开展动态化的多媒体应用教学模式,就可以将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到图片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之中,用较为直观的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后,学生还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时候,小学课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该人物形象无法有个良好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小视频,或者课文中涉及的草药相关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扩展性的知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扩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学

生也会提高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加渴望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3.协作式教学模式

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课堂上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具体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语文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比如通过课文话题探讨,不断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又或者通过小文章撰写、实物制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应用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致。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进行阶段性的实物展示,这既是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通过成果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0.依托学科教学培育核心素养 篇十

朝前走 孙万帅 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正式颁布后,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在国家厘定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定位好我们的学科教育,更好地发挥出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具体学科的课程与教学产生何种影响?我的体会是,随着核心素养的颁布,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真正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同时,学科教育的实施重心也将真正从课堂效率转向课程效益。所以建议大家依托学科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理念澄清:将核心素养细化到学科素养

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超越学科分野的一个框架。它本身是对十八大精神中“立德树人”要求的落实、落细、落小,而各学科的学科素养又是对核心素养的落实、落细、落小。基于学科素养,又可以制定出可操作、具体化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我们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开展自己的学科教学。据透露,教育部已经启动了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标的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当中将会特别增加学科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学业质量标准。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过去多少年来,虽然我们都意识到学科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学科育人的实然效果与应然目标还是存在着差距。正如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讲的那样,我们的学生除了能够比较娴熟地解决学科的问题,去做题以外,在做人、做事方面并没有完全体现科学精神。

正因为如此,这次对核心素养的贯彻和践行,必须要让一线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这个思考是理念澄清的过程,也是把核心素养细化到学科素养的过程。笔者主持的上海化学名师基地,就组织学员在学习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化学学科的本质论、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论、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论”进行思考,引导大家思考化学学科素养,进而激发他们产生自觉的学科育德意识,提升学科育人能力。

内容澄清:学科素养融入到课程开发

学科素养和学科课程开发不可分割,学科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的学科素养结构。从宏观上,教育部已经在组织专家力量修订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其中必然会渗透学科素养。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形态:“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可以说,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理想的”与“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会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颁布,但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否能落实、落细、落小,则真正取决一线学科教师的领悟与理解、实施与操作,还有课堂上学生真正的经历与体验。这就需要一线学科教师对学科课程进行再开发,在内容的组织、资源的投放、经历的设计、评价的落实中融入学科素养的要求。在上海市名师基地的工作中,我们组织学员对“化学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化学学科拓展课程、化学探究性课程”等进行基于学科素养的再开发、再设计,提出中学生完整化学课程经历的设计方案,并要求学员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落实,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角色澄清:课程开发关系到教师角色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的改变,落实核心素养也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我认为,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一线学科教师将会被赋予更多的课程权力。而课程权力空间的扩大,会使教师与课程资源之间建构起更为系统的联系,并且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导向——“课程创生取向”。在这种取向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要转变。

我们将以国家颁布的课程大纲、方案、教材等为基础,依据实际的学科教学需要对课程进行主动的创生式的构建。这种学科课程创生,需要一线学科教师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理念、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的专业智慧与能力,并将其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内容设计、课程情境的创生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之中。为此,笔者也组织了名师成员,针对基于化学学科素养的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化学教师的观念转变、能力转变、行为转变”等进行了充分讨论与反思,让学员明晰哪些观念、能力和行为是合适、科学的。可以说,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与教学,需要一线教师“自觉觉人”,即在转变观念、澄清角色的基础上,让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成为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新常态”。

行为澄清:教师角色落实到教学行为

转变角色需要重塑行为。在基于学科素养的教改实践中,一线学科教师需要更多清晰的指向学科素养的教学行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对这一问题有过非常精准的描述: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都是学生精神与德性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教学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对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追求的品性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可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笔者以为,在基于学科素养的教师教学行为澄清中,所有学科都适用以上四条准则。

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了名师基地成员,针对课前、课堂、课后应有哪些清晰的行动策略等进行了行动研究,让学员明晰哪些策略有利于化学学科素养的达成。我们在研究中提炼出化学学科“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强调无论是学科思维训练,还是学科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内容的设计中加以“高结构”的考虑和谋篇布局,否则无序和混乱会使基础性、主干性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无法完成。同时,强调教师要通过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低结构”课堂实施,有效激发学生的成长自信与自觉,呵护学生的生成与创造,涵养学生的智慧与人格,从而达成对核心素养的培育。

11.会计核心职业素养及其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素养道德技能知识

0引言

核心职业素养是指完成职业活动以及谋求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高职会计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核心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从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会计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会计职业品德,包括敬业爱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②会计职业纪律,包括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等;③会计职业能力,包括搞好服务、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虽然很重要,并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是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及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具体方法包括:

1.1日常行为养成职业素养的形成有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日常行为养成依据这一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把行为养成训练分为三大部分一“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体验激发情绪,就是在行为养成中,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行为改变认知,其中认知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在训练项目设置上,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组织训练中,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在总结点评中,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形成习惯。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养。

按照这样的训练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即规范其日常行为,包括守时、物品摆放、整理、数字书写等日常行为习惯,这种训练意识和标准事先在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的所有人员中都达成共识,使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中。

1.2宣传教育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系统地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使其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认知标准,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手段除课堂、系报、校园广播、宣传画册,还可采用辩论赛、海报、会计用品展室、会计人物宣传等方式进行,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以理服人。

1.3环境育人即通过创造和利用校园物质、精神生活条件以及社会一切有利资源来推进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德治理念的形成与巩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校园环境,而致力于创造和利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内化。

法制教育是让会计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会计人员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具体地说,会计人员应掌握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会计专业教育中将这些基本法律传输给学生,培养其法律意识。

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每名学生既是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会计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也可称为职业能力,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就会计职业而言,会计是一项具有极强专门技能的职业,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制证、签章、传递凭证、往来结算、记账、审核、结账、制表等胜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技能,这是传统会计专业教育容易忽视的地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2.1专业实习通常会计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几个环节,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由认知、熟悉、制作到掌握技巧的程度。

2.2会计技能训练课程会计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珠算、点钞、数字书写、小键盘输入、EXCLE数据处理等技能。

2.3技能比赛为配合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专业技能比赛,给学生营造一个勤练技能的良好校园环境。

3会计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必须对所从事行业的业务流程有所了解,能够对每~笔业务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能理解应用会计准则,并且在税务工商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知识。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总体设计见下表

上一篇:运动会安全发言稿下一篇:婴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