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2024-08-30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共12篇)

1.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一

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幼儿数学教学

设计

[摘 要]

通过对几则大班数学活动课例的分析,探讨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幼儿数学教学设计,总结幼儿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问题情境化、数学生活化、教学交互化。具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两方面探讨幼儿数学教学设计。

[关健词] 幼儿数学

教学设计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会说不会做”的教师,也就是说,现在有不少幼儿园老师能说出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和想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他们要么还是按照老的一套做,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变得无所适从。那么,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科学地设计数学教学呢?为此,本文拟就新课改理念下幼儿数学教学设计作一探讨。

一、幼儿数学教学的设计理念

(一)问题情境化

1、问题情境化的含义

所谓问题情境化,就是把所教内容转化为一个活动、任务、问题,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问题情境化的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化使幼儿感到教师确定的问题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形成学习动机。因此,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

2、好的问题情境应具备的特征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真实性。

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境自然融合,在学习情境中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2)挑战性与综合性。

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情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遇到种种锻炼机会。如在课例大班教学活动“复习几何形体‘中,按照图纸要求搭好城堡就包含着多个要素:几何形体识别、标记识别、几何形体数量、大小、颜色、位置。幼儿必须灵活地、综合性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包含认识几何形体变式、认识标记、分类、统计等数学思维方法,使幼儿的多种能力在学习中自然得到提高。(3)互动性。

如在大班数学活动“复习几何形体”中,教师提供了图纸,要求幼儿能按照图纸(图样)正确搭建。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共同搭建,体现了很好的互动性。(4)应用性。

要让幼儿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复杂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在大班数学活动“复习几何形体”中,教师设计的主题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在建构区内,孩子们就经常玩搭积木的游戏,教师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游戏价值,在“搭城堡”的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要对照图纸选取材料,最后按照图纸要求搭好城堡。这个过程中,从数学思维的角度看,孩子们是有要求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学会分类,学会统计,学会认识标记,教师的作用在于幼儿创设一个蕴含数学问题的游戏情境,在这个游戏情境中我们的孩子要完成游戏任务,就要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生活化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教学时应设法为幼儿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唤起幼儿思考的欲望,让幼儿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数学应用生活化

所谓“数学应用生活化”,即让数学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知识的应用环节,应多创设一些实际应用的情境,培养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三角形”中,教师设计了解决情境难题的环节:给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幼儿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交互化

反观教学实践,我们目前教学所提倡和采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幼之间的双边互动,至于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则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方式。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教学中提倡交互式教学。

二、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明确核心概念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我们先来看一则教学案例:“正方体没了”。

教师出示正方体模型,并提出问题:“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是不是一样大的?”“我们拆开看一看”。(拆开后贴到黑板上)“咦,正方体没了,到黑板上去了,看看正方体有几个面?(6个)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正方形)”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什么是“体”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在案例中,教师试图通过拆开正方体的方式,让幼儿直观地感知到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但是教师忘了一点,正方体是立体的,拆开后就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面,如果这样展示正方体,就会给幼儿错误的正方体概念。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明确核心概念。

明确核心概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设计的线索。如科大幼儿园刘敏老师在设计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时,是从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作为设计的切入口的。大家都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有4个面是长方形的,还有两个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三大知识点:面、形状、大小,而刘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正是以这三个知识点为基本线索。

(二)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设计的切入点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数学教学设计要考虑幼儿以前学过的哪些经验、方法可以迁移,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设计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时,刘老师是以迁移幼儿学习正方体的经验、方法为设计的主脉络,通过引导幼儿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具体感知、体验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三)设计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与接受

在考虑教材呈现方式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便于幼儿学习、理解、接受。这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以课例大班数学活动“分桃子”为例,教师设计了进圈游戏的环节,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的肯定与否定分类方法。在游戏的开始环节,教师首先交代游戏规则:“请小朋友把桃子拿好。地上有2个圈,看看你手中桃子的颜色,三种颜色的桃子进2个圈,怎么进?”游戏规则交代完毕后,幼儿玩进圈游戏。在课后的研讨中,观察的老师对该教学设计提出质疑:第一,整个活动中幼儿是在按指令性语言进行颜色匹配?还是在分类?第二,全班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思路都不一样,大家怎么统一意见,让手拿红桃子的小朋友进一个圈,其他手持黄颜色、绿颜色桃子的小朋友进另外一个圈?第三,由于年龄的关系,孩子能否清晰地分辨他是代表红桃子进圈的,而不是代表他自己进圈? 通过反思执教教师也意识到这一教学设计是欠考虑的,即考虑孩子的因素太小,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既不便于幼儿操作,也不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其结果当然会导致课堂的无效学习.(四)设计时要考虑学具呈现的方式

由于幼儿年龄的因素,幼儿教材的呈现主要是以学具为载体的.在呈现学具时,教师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学具应具有目的性

教师提供的学具应暗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2、学具应具有目的性

探究性是指学具必须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教师提供的学具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幼儿探究活动的结果应该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

3、学具应具有开放性

学具应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自由地用自己方式加以操作、改变、组合;材料应该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究,有不同的发现。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究。

4、学具应具有选择性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选择性的活动材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材料的摆放应便于孩子的自由选择和探究活动。

三、幼儿数学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探究法、发现法、操作法、游戏法、观察比较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要恰当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应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多种探索方式,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体验。同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如在课例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中为了达到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目的,科大幼儿园刘敏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让幼儿通过剪一剪、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体验长方体两个相对面一样大的特征,在这一环节,孩子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了真实的体验,而不是罐给他的结论,孩子在操作中获得了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是他们通过参与操作、有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获得的,因而也就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2、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讲解、演示清楚了,幼儿就学会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教师的讲解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呢?根本原因是:第一,讲解不能代替幼儿自身的体检,幼儿学习数学概念必须从自身的体验开始;第二,讲解必须有幼儿自身体验的基础,体验在前、讲解在后才能奏效。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幼儿学习数学重要的是亲身经验。因此,教师在设计和选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贯彻启发式这一原则。要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不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幼儿,而应结合观察、讨论、演示、操作、游戏等活动,有计划地提出启发幼儿思考的问题,让幼儿边活动边动脑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得出要学的新的法则或结论。由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积极思考,自己想正确的答案,这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

2.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二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任务就是通过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树立良好的学习品质。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发展发展规律而制定的。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下,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要通过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数学教学有明确的认识,时刻关注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方向明确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学生教学成绩的考查,是检验数学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教学目标,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教学方法,创设正确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所以,明确数学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工作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基础。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达到了默契的程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一) 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关键,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没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在兴趣的引导的下,学生学习起来才不感觉吃力,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教学被释放出来。所以,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学生只能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了情感的共鸣才是教育的最佳程度。所以,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设置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教师上好第一堂数学课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关键。数学教师在准备第一堂课时,要注重外在形象的庄重,在言谈举止上要有亲和力,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引起学生的数学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上好第一次数学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只有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上课的内容,喜欢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自然会对数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课堂很容易和教师的授课思路产生共鸣,产生一致,教学效果会更好。

( 二)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的“教”,一节数学课堂只有老师在滔滔不绝的讲,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课堂练习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难以应付,造成学习的压力。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而紧张,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或记,严重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探究。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抑制,有违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发展放到主体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创新教学方式的一种,尤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动脑全方面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采用多种手段,适当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三) 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但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的基础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前提和保障。具体表现在: “听”是指学生听课的能力,新课改的听课要求不是单纯的记忆性听课,需要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学会理解课堂内容,通过听来反思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授课的方式和技巧,不能只关心自己在一节课上讲了多少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听课的效果,在授课的内容上要关注学生能否理解,学生只有具有了“听”的能力,在课堂上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说”是指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和学生能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数学思维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够在交流互动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读”就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毕竟在课堂上老师的授课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也是固定的,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课外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阅读就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只有有了阅读的能力,学生才能在课外搜集资料,丰富数学知识面,才能自主去学习。“写”是指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学生写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素养的提高,决定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3.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方法 篇三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 一) 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①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②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二 )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③运用探究式教学。

( 三 ) 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 四 ) 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例如: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 13cm ,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为① 4.5cm ;② 6.5cm ;③ 8cm ,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 60 千米的某城市正南 50 千米处,以北偏东 30 °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战性。当然此题还可以进一步变换条件,让学生思维朝纵深发展。如该城市遭台风袭击的时间有多长等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为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4.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四

如何把新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是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是课程改革初期的必然产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善于汲取国内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敢于借鉴一些教育强国的先进经验。最终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如在教学四年级《Lesson4 I Like Music》时,我采用以学生为主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和由新单词组成的新句子的学习,多数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然后说出自己对课文中故事情节的概括和理解,并归纳总结出:重点单词和句型,又如,在教学三年级《Lesson1 Good Morning》时,我采用谈话导入法进行展开教学,通过学生学生在生活中的对话实际进行抓住教学重点,并总结出: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学,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进行,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2、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智力差异,而且,学生存在差异性的发展。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已经广泛的成为人们交流的第二语言,因此可看出它的重要性,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英语,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英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十分注意研究三维目标并积极加以落实。每堂课开始,学生给老师行注目礼时,我便要求每个学生在老师面前展示充分的自信,我还十分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给以积极的评价,在我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上,便对学生说: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哪位学生答错了,我会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对较难一点的问题,我经常采用让他们上讲台讲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勇敢精神。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1、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坚持每天都做到把每天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回家加以练习,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回家与家长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并在学生交流以后,告诉学生这些句子和单词的发音是不太准确的,可以再听听录音中的对话内容。

教师教学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线来学习新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英语的价值。另外,在学生间交流的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线,尊重了学生的知识经验。第一次交流,侧重于英语教学中的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英语课的学习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第二次交流,侧重于具体单词与与句子的关系和运用,为接下来学习新知奠定基础。这样充分利用好现实生活与教材相结合,使学生不再感到知识的陌生,会饶有兴趣地完成这节课。

2、留心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体味英语的乐趣。

一个英语老师做过一个调查,希望他们写一写他们心目中的英语和英语问题。孩子们幽默的给了他这样的回答:“英语是一些我人生中的一大部分!”,英语问题是一些不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而且对新世纪的主人来说学习英语很重要,因此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听了学生的这番话后对英语教学更加有了信心。当我们学了一段时间英语后,会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学习心得,学生兴趣很浓。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英语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英语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英语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英语中,基本单词、基本句型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单词的新方法,使学生理解单词和句型的运用,加深对单词和新句型的理解,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灵活性。

2.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英语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新,成为学习的主题,并用学习方法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英语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四、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索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甜蜜、情感的品味。我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每4人为一小组。每组保证都有好、中、差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1:2:1,即1为优,2为中,1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也有利于各组展开公平竞争。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方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在学习“时态”时,对句子中动词的转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几个简单的句子让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向我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组积极响应,每个同学都全身心的投入,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几何表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学习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善爱同学、爱护班级、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具有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

总之未来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我们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更应具有创新意识,要勇于发现,大胆创新,教学中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角度,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英语是一种文化,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英语的文化价值,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向学生揭示英语,让学生明白英语,要学生感悟英语。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努力,超越自己,真正去体验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单位:松峰山中和小学

5.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五

【摘要】新课程走进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要理解新课程理念,建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谈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甘肃省新课程走进高中数学教学好几年了,广大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并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本文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谈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一、转变教师的教学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转变观念,即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归纳数学结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1.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对概念、技能、结论的记忆和接受,还必须积极开展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和阅读自学等活动.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应当发挥的作用,将自身视为引导者、组织者,重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寻数学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学结论.2.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由原来课堂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为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激发者、课程知识的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3.加强变式教学

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规范模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二、转变学生的学习

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1.加强学生合作互动式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合作互动式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基础学生之间责任明确的分工、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了合作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2.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陈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方向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转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数学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数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错误地估计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张“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完成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把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在评价方法上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总之,新课程下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精研探索,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一定会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6.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篇六

我们知道,人脑最主要的功能是思维,而数学恰好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一颗会思维的头脑是金不换的,它使你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不会迷失自我,它使你能够有条理地处理复杂的问题而显示出你的智慧与力量。那么,学好数学是不是很难呢?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竖立学生自信心

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自我感觉掌握得很好,而一做题,却往往做不出来。老师稍微点拔一下,却又马上豁然开朗。也就是说,这些题并不是绝对做不出来。只要认真地去思考,通过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去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就能逐渐发现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自信是成功的秘诀,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面对稍为复杂一点的题,要充满自信,要知道,这些题目一般情况下不会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的。要敢于去思考,并善于去思考,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正确区分条件和结论,并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一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的共性,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二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些条件能得出什么过渡结论,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筛选出有用的结论,进一步进行推理或演算。这就是老师常给同学们讲的:“聪明的同学是一类一类地学,不聪明的同学是一道一道地学”。要知道,题海无边,只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跳出题海,领会数学学习的奥妙

二、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三、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四、把问题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5x2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7.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篇七

一、关于课堂导入

“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作为教师, 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课中教师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导入是否引人入胜则是至关重要的。导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往往课前看一个短片、欣赏一段音乐、听一个小故事、猜一个谜语、做一个游戏, 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对这一堂课充满期待, 自然而然地融入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 从而自然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强调, 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这种课改的要求下,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的创设, 不管是习题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课都会有情境的创设。上课时往往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为此, 不少教师要绞尽脑汁地去创设一个情境。当然, 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 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 投入到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其实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但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去寻找原型, 因此, 我们在情境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 切忌牵强附会让情境成为课堂的摆设;其次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 切忌在情境中兜圈子绕远路;最后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的话, 那情境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 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某一情境, 新颖的、直观的情境使学生注意力在放松中集中, 在放松中形成了另一种注意。在这种无意识中, 学生的思维被引导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了, 这是有利于学习的。

三、关于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 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 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仓库, 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 也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突出。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 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都不管, 课堂上不进行讲授, 完全让学生自行活动, 教师的作用被淡化, 他们渐渐迷失了方向, 失去了自我。作为教育工作者, 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 因此, 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而应该多一点辩证的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 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 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 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 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 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 强调后者并不等于否定前者。

四、让学生主动参与, 是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是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探究。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创设各种机会, 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改进学生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要多用激励性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学习数学的体会,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 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用多种评价方式,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 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

8.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育;主体地位;创新意识;实际运用能力

在“高考大棒”和“传统应试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下,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仍然采用陈旧、落后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片面的追求“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下,这无疑为高中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那么,如何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将高中数学知识与新课改理念完美融合,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这是值得每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我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探索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几点浅薄认识。希望有识之士能给予指导和点评,让我在高中数学教育的道路上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高中数学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标的这点要求存在着重重疑虑,其实这么做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的。人,生而不同,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区别于他人的潜能和优势;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既然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都不同,那么作为教师,也应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力求实现“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此外,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应当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课堂上做到有效“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这样一来,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新课标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体系中,并对数学创新思维给出了特别详细的解释和阐述:“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有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能够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和研究。”

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当在心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任何思维方式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也要充分尊重这个客观规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高中数学教育,在数学学习的点滴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水平和能力。千万不能指望着“今天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就要求学生明天就具有良好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对创新意识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那么,作为教师,又当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其思维能力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某些数学问题充分展开探索和思考,并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创造性的办法独立解决数学问题。

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比如,每个学期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的数学课题研究,并利用2~3节数学课完成该项数学课题研究。在这个学期,针对“假命题、真命题”这部分知识,学生自由分组,并结合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命题现象进行深入的钻研和探讨。专项数学课题研究往往建立在学生发散性思维、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整个过程我只给学生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并不过多参与,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水平以及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际数学情境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改,新就新在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圆满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我会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此外,还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能制定出解决办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无限内涵与魅力。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无疑为高中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同时也向我们教师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和可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帮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同时,切实提高数学各方面的修养和组织,为他们日后更好地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万兴.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第二辑):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信息素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尧城.高中教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3]郑毓信.课程改革2005:论积极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广西教育,2005(01).

9.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篇九

组别:高一历史

作者:**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示范性,不仅承担着知识的传授作者,更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融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德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不断进行课程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德育

历史教学

本学期以来,本人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本人以学校及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为动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一年来,我坚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党员学习,认真做好政治笔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来约束自己。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在工作中,我一直严格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服从组织分配。能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严格按照作息上下班,团结同志,能与同事和睦相处。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把关爱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作自己德育工作的终结点。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以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主体参与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为纲,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参与公开课讲评和优质课评比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课该怎么讲。

四、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的教学成绩和其他班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认真的总结反思,我把原因归结如下: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抽取学生检查或听写知识点的过程中,有学生蒙混过关,掌握不牢;

3.对后进生说服教育力度不够,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对他们的关注,但是没有时时抓在手上,使部分学生产生惰性心里,学习积极性不高。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10.浅谈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篇十

张海霞

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下,新课标所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思想已逐步深入人心,营造充满和谐的物理课堂氛围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逐步的体现出来。

一、认识新教材的新特点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着手,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化,比如恒定电流一章,颠覆以前教材课程安排顺序,几乎是和旧教材倒着来得,介绍这些知识是从学生常见的用电材料身边电现象入手逐步介绍物理规律。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学习兴趣。2.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的教材安排中存在着一些的弊端:在图片、序言介绍的挺精彩,内容却非常枯燥,学生学习难度大,逐渐把学生兴趣伤失殆尽,现在增加演示实验和思考题,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思考题挑战了学生的思维,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几乎体现在每节课中,它是新课改的灵魂。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学习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想法、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二)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式的教学过程 讨论:将每一节课都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每一小问题提出之后,均由同学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反馈结果。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为探究与创造建立必要条件和创建了氛围。探究: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这是一节课的“脊柱”。创造:特指运用本节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一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探究结束之后,创建一定的物理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从而延伸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三、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体会:

(1)“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逐渐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2)创设物理情景,自主探究,探究过程对于物理教学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如在电学实验中:给学生准备有各种电学器材,让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合理设计电路达到自己实验目的,电路出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排除故障,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掌握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随时控制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他们去识别电路的连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电路连接,分析归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很清楚地看出不同电路的优缺点,那种电路对实现自己的理念更合理。

(3)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可根据情况自由组合、取舍。每节探究教学的课容量不宜太大,可以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真正把学生培养为学习的主体。

(4)适当的运用多媒体,传统的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

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具有直观形象,生动鲜明,反馈及时等优点,是传统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在教学中应恰当地加以应用,但在教学中切忌滥用。例如:教师把一些本可以演示实验用课件演示,使实验理想化了,没有真实感和误差,与实际操作不同,实验的可信度就下降了,学生对实验过程虽然理解了,但对实验结果却持怀疑态度。教学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各展其长,相辅相成,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师将知识灵活的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新型 人才。

浅谈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高二物理组:张海霞

11.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篇十一

关键词:多元;激励;有效;及时;多样

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掀起一个又一个热潮,新课程改革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能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什么是学生的素质?爱因斯坦说过:“当我们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求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课堂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評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习有动力、有目标、有方法,教师教学有成效。

课堂教学评价到底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把握哪些尺度,采取哪些方式?课堂教学评价应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如何科学地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只有高度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课堂评价内容才能做到多元,评价标准才会分层,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课堂评价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最核心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课堂评价要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习能力的提升,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的过程。

二、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简单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过程和方法,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论从评价的价值取向,还是从评价的内容方法上看,过程性评价对教育目标和评价本身的理解都更为全面,它既注重标准又注重过程,不是用刻板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符合人多元智能的实际,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这样评价,无论是观念、内容、方法都是全新的,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适当运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

即时评价就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及时进行反馈,同时根据课堂发展情况及时组织和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课堂上经常需要这种即时评价。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是学生心中的阳光,是课堂生命的动力,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种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且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教师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赞许都是及时有效的评价,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四、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还不会积极合理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掌握不好评价尺度。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缺乏情感。在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中,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欣赏”“激励”,更是“导向”。

激励性评价的语言要准确多样,也要把握好尺度,既要达到鼓励的目的,又不能夸大其词;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激励语言要发至内心,充满感情。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学识并能吃透教材;有灵活驾驭课堂的掌控力;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捕捉学生闪光点的洞察力。这对教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工作中多学习,努力增强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的评价应当打破那种单一、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更多地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中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应当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进行评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评价,更多地在学生学习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行考查。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等方面的考查。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充满感情和艺术性的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课堂教学评价要求落实到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就一定可以激励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赵国基.浅谈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评价[J].中国农村教育,2008(3).

12.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篇十二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目的, 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 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 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现行初中数学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 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 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 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 并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从而不断地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 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 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①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②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 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 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 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 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 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 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 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 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 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导致厌学情绪, 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 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 既要帮助学生学会, 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 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3.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 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 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 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 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 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不同的特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地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能促进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上一篇:集团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下一篇:土楼建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