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

2024-07-27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共8篇)

1.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 篇一

安阳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调查论文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姓名:邢宜朋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1班

学号:2010020200

32指导老师:崔玉斌

2011-11-11

当前中国正处于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是对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业飞速是发展,与此相伴随的便是就业岗位的增加,不过与毕业大学生的增长速度相比而言仍然相距甚远。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但是大学生在大学中并不能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大学生对用人单位要求太高,极大多数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

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

由网上对以往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知:有14%的人选择考研,选择出国的人数占到4%,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大多数,约占总体的36%,想考公务员的人有18%,占总体28%的人想直接上岗就业。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来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人越来越多,相比以往直接就业的人减少了。通过实际调查知道,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中,选择国有大企业的人占到12%左右,选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的人数占总体的62%,选择国家机关单位的人占到24%,无所谓顺其自然的人只占2%,数据显示现在的大学生把就业单位的重点放在了更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体现了大学生就业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的转变。

在当今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中,党政机关仍被列为第一。这与近年来公务员的待遇不断提高、工作较稳定、工作压力相对其他行业小有关系。因此,这一职业在大学中成为热门专业,由此同时非公有企业也是大学生的热门去处。此外,医生、教师、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也被不少的大学生认为是最理想职业。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前途好”,其次是“收入高”,第三是“工作稳定”,当今的大学生更看重从事行业的稳定性,这与当前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三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认识和工作搜寻努力程度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生毕业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个性和职业能力的认识,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努力不足。从大学生的求职费用上看,求职费用在500元以下的占51.9%,500—1000元的占23.8%,在搜寻工作“联系的单位”上,有13%的没有做出任何努力(联系了0个单位),29.1%的联系了1-3个单位。27.5%的联系了4-6个单位,30.4%的联系了7个单位以上。在搜寻工作“到过的城市”问题上,有54.9%的到过1个城市,8.9%的到过4个以上城市。由此看来,部分毕业生的搜寻费偏低,搜寻工作的空间较小,表明工作努力不足。由于工作搜寻努力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信心不足,有30%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一般”和“没有信心”的。由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职业能力认知能力较低,工作努力搜寻程度不足,不利于大学生顺利毕业。不同就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人才素质,把人才招聘作为实现本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这说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基础知识、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转型期用人单位尽管也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测试等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第二,与学生单方面能力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具体的标准调查中,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第三,不但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硬素质”标准受到重视,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中的能动性和进取性等体现学生“软素质”的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的标准。第四,与学生个人能力相比,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更受重视,只有把个人的才能的发挥与用人单位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单位发展。第五,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评价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学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当今的大学生在校园内得不到如此多的锻炼,相反,在大学校园内,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面对,陷入了迷茫之中,对专业知识掌握更加不足,实践能力更得不到提高。

四面对就业大学生和学校应做的准备

学生应对方法

首先,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未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矛盾心理、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里、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去趋向于去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是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几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哟啊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表达目标需要体力和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社会学生鼻息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利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敢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免费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

——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去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是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的应对方法

第一,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影响着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而工作搜

寻又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结果。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一方面,高校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对自身职业的兴趣,职业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识,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还要帮助毕业生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职业,把握国家几个省市就业改革的动向和具体就业政策,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包括美一个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良好的职业

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大学生在长期生活学习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人乃至能力离不开以前的经历和教育,所以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针对大学毕业生也要针对其他年级的学生。

第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由于职业探测能力是大学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探测能力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其中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很大反差。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大学里的时光,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学企业之所需,会企业之所需;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开设更多更好的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2.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 篇二

一、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第一,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中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了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地区、世界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一些热门专业变成了冷门专业,供求关系的变化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第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供求矛盾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的供给情况反映,各级技术工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关系,机械加工、技术应用等类型的人才短缺,造成高校学生需要参加社会上的各种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才能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第三,知识较为陈旧,转化率低。有调查显示,60%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往往需要几个月的培训。直到工作一到一年半之后才能独立完成工作,所以应届毕业生的知识较为陈旧,运用到企业的时候,转化率也是十分的低下。在学校学习到的很多知识,无法顺利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这样一来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比较艰难。企业往往更加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劳动者,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第四,准备不足,职业生涯定位模糊。国内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足,上大学之前拼命努力学习考大学,上了大学之后反而不努力学习了。对社会的了解也渐渐少了,平时主要精力用于应付考试之外主要就是玩乐。很多大三、大四的优秀学生对于将来职业目标都十分模糊,直到大四要毕业的时候才开始“临时抱佛脚”,有很多毕业生有就业恐慌的情况。很多毕业生由于没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清楚,参加人才交流会和招聘会的时候像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成功率可想而知的低。

第五,理念滞后。理念是核心,只有正确合理的理念才能带来正确的行动。现在很多毕业生认为只有国企、大企业才是就业的出路,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便较难,并且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动也很大。很多毕业生宁愿到大企业做职员,也不想去中小企业当骨干。二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最优秀的毕业生往往不是流到企业,而是向着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扩招之后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就业方向却仍然集中在大城市,白领阶层、管理岗位。事实上,当前经济增长的方式决定了对生产性人才需求较为旺盛,而管理岗的需求增加很少,结果造成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实际情况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今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趋势

第一,今后几年大学生毕业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数量仍然会保持增长,而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的增长幅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那么大学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第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未来几年内,经济发展很难彻底走出泥潭,这将大大影响中国的就业岗位的增加。国内大学生必须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岗位择业和创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第一,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据测算,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便可以增长0.106 个百分点。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7%到8%,这样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就有700 万左右,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大学生迎接社会的挑战。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顺应社会的潮流,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增加实践科目,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1]。因此高校应当制定出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例如开设创业课程,提供大学生创业基金,开张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等。这样一来,让大学生对社会的变革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让大学生有更好的职业准备,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第三,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经融危机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吃紧。但是大学规模的扩大,使得更多的青年人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中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只是中国社会体制变革、经济转型、人们就业观念转变时期的一种过渡的产物,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得到改善,所以舆论无需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而是积极宣传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2]。

第四,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遇到就业难题,大学生要自己调整心态,用于承担,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新旧的就业观念的冲击,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要再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是要将自己定位成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学历高并不等于能力强,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高的人才更应当去基层一线去,去需要自己,能够锻炼自己的地方去。大学生应当主动转变就业观念,克服一门心思到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去工作,主动到中小企业去寻求发展。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渐渐凸显出来。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几个原因:高校专业设置、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陈旧、就业准备不足等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保持经济增长,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及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等。

3.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指导

自1999年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等他教育逐渐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本科大学生逐渐成为一种市场商品,要想完美地融入市场发展,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接受社会和人才市场的检验,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缺乏自主权,而且在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下,学生对于未来就业产生了茫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因此产生了焦虑、消极、恐惧和烦躁不安的不良就业形态,这些情绪对于就业选择和未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查分析,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形态和志愿,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工作。

1 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

为了更加客观、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情况,笔者首先对本市几所大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和相关取证。其中采用了抽样调查法,以学校的专业和年级开展调查,从而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差异,下面具体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调查结果。

1.1 对自我能力、专业水平和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高年级的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加不认同专业水平,在专业认知方面,大四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为23%,一年级新生所占的比例为52%,二年级和三年级所占的比例为25%。对自我能力判断方面,大四毕业生相加习惯结合实际,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我能力,由于一年级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对未来就业没有直观的认识,缺少社会实践,所以还没有正确看待自我能力,但是受到社会上一些就业难的舆论影响,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产生恐惧、消极情绪。当问及到就业形势险峻时,对学生的未来规划进行调查,其中有大部分学生准备考研,认为考研能够提升自己的学历,为自己谋求一份好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前往一线大城市打拼,自己创业。

1.2 就业态度、意识、情绪调查情况

随着大学生年级的增高,学生面对险峻的就业趋势,越来越缺乏自信,而一些低年级学生能够很好地控制就业情绪。低年级学生能够及早进行准备,很多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择业才是最好的结果,这种就业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大四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并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是选择和专业相近的工作。在就业意识方面,高年级毕业生的就业意识比较强,能够理性认识到就业因素,综合考虑工作前景、薪资福利、工作地域等多方面因素,但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够自信,担心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符合岗位需求,在找工作时,经常犹豫不决,难以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大四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在调查的学生中,由52%的学生考虑过自主创业,25%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自主创业,23%的学生认为创业艰苦,更多的学生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1.3 从众心态严重、好高骛远

根据调查显示,由73%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存在严重的从众心态,看到同学找了一份工作,自己也去选择和同学一样的工作,认为大众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工作,未来一定能博一个好前途。通过对就业意愿分析,国企事业单位和一线大城市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首选目标,选择去国企的学生占到45%,而选择去私企的学生占到23%,选择在二、三线小城市奋斗的学生占到21%,选择去一线大城市的学生占到36%。这些调查数据综合反映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主要有两种价值取向,第一种是稳定、收入高、福利好的国家事业单位,第二种是发展前景好、薪资高、现代化的大企业。但是市场是残酷的,当前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大学生在大学中没有学到扎实的文化知識和专业技能,就无法在国企事业单位和一线大城市立足下去,必将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保持稳定的心态,不可好高骛远,不能跟随大众的心理,要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最终才能打出一片天。

2 就业指导思考

2.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心态越来越消极,必须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教师,必须全面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后,通过各种形式传播职业规划理念,定期开展职业规划教学讲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从大一就开始锻炼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以未来就业作为大学学习的指导方向,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职业规划的理论结合实际,经常进入企业实习,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对自我进行定位,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能力培训,使大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职业生活。辅导员也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发展成市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2.2 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心态、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就业形势越来越险峻,很多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最终对社会产生的厌倦,最终造成了自杀这一悲惨结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生活管理人员,必须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定期开展心理访谈活动,和学生谈心,开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形势,转变大学生消极悲观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缓解就业压力,对症下药,使其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未来就业中。

参考文献

[1]蒋臻.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才智,2013,(16):220-220.

[2]孙长峰.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与调整方法[J].大学教育,2013,(18):126-127.

[3]闵金伟.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12):96-96.

4.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 篇四

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一年级网络系统管理专业,邹守龙 1104051046 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一年级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史顺顺 1104051028 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一年级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王智 1104051044 摘要:

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2011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改变的调查,综合各调查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以及他们的就业前景,找出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不高的原因,希望为当代大学生找工作指出一条明路。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方式 就业观念 就业情况 不良习惯

正文: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通过调查相关资料得知,在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大多喜欢进国营企业工作或者是进国家机关单位,那被看作是铁饭碗,而如今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许多大学生希望进外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以及很好的工资待遇,也有很多人想自己创业,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大家都集中在同一个就业方向,这样一来就业竞争就很激烈,就业难、就业环境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为找工作犯愁,许多大学生都有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一些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工资不高的工作都不愿去做,而一些工作待遇较好的公司对于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愿意接纳,所以很多大学毕业生仍然待业家中,这就涉及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还是相对缺乏的,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我国7亿多的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稀缺,受过高

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没有针对大学生建立有效的就业保障机制。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有一份好的职业规划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必要前提,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我们对所做的调查问卷分析中发现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100人之中只有4人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还是较好,15%的调查对象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但有83%的调查对象占总体绝大部分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对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还是很艰难的。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占到20%,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60%,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10%的人认为本专业没有前途,对就业很不抱希望。可以看出大学教育对于就业来讲还是有相当重要作用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方面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生对就业后拿到的第一份工资有什么期望时,有近50%的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和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大学生这样的工资要求不算是很高的。

二、大学生就业方式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与就业方式相对于七八十年代时有巨大的改变,在以前国家实行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时,大学生的主要工作流向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单位公职人员等。但如今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主要工作流向有党政机关大概占1%;事业单位大概占10%;到国有企业的比例大概是7%;再除去约10%继续读研究生和出国的,其余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据有关专家2007年的调查,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到城乡基层就业的人数也不多。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工作是不稳定的,自国家取消分配制度以来大学生的失业率逐年上升,许多大学生转向一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寻找合适的工作,但这些企业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受经济和外部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并且企业中竞争较为激烈,没有很好的保障,裁员和倒闭是常有的事,这样一来就给大学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实施了4个专门计划:中组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原人事部“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教育部“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因此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几十万个基层就业岗位。

三、新兴的就业观念

1、重知识与创业,“官本位”逐渐淡经。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问题的回答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已占21.8%,已超过选择“政府机关”占21%的同学,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并未显出优势。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比例高达31.9%,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重经济待遇,更重发展前途。我们在设置“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选题时,共设计了“行业发展前景”、“培训提高机会”、“施展个人才干”。“专业对口”、“出国机会”、“晋升机会”、“薪金报酬”、“福利待遇”、“工作时间有弹性”、“个人兴趣爱好”、“受社会重视”等11个选项,对每一个选项我们又要求调查对象进行重视程度选择。在众多的选项中,对“行业发展前景”回答中,选择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的同学占叨.9%;对“薪金报酬”回答中,选择了“比较重视”、“非常重视”的比例不到对.6%。很明显地表现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择业目标趋向多元件。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在“您最希望从事的职业’问题回答中,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三个选项的比例相差不大,均在to%以上,选择其他选项的同学也较多,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是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您选择就业单位的地理位置”问题回答中,虽然选择“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或不限”的比例达37.2%,显得稍为偏高些,但选择“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接近30%,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4、自我评价趋于理性化。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在择业前“正确评价自己的重要性”问题中选择“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比例为94.9%。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了“自我评价”的同时,选择“社会实践”的比例达21.4%,充分反映了毕业生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5、就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带来违约的随意性。毕业生选择职业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具体表现在:有些毕业生虽然能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亟需人才,最能锤炼自己,但仍顾虑基层和艰苦行业条件差。因条件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些同学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把待遇高、福利好的单位作为择业标准,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抱负,等等。毕业生择业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左顾右盼,坐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不利,反反复复,随

意违约,延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时机。

四、大学生自身的不良习惯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结论: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在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

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上应该做怎样的改变;大学毕业后对就业信心不足的人,继续深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考研或出国留学等。在就业时遇到困难时不妨尝试去基层、农村工作,对自身不仅是很好的磨练,同时也能为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积累经验,我们应该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去找工作,首先要让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再想着怎样提高生活水平。我们也很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国家一系列的宏观政策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清醒的认识自身价值,不怕吃苦,才是我们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活网

2、百度网《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调查》文档

3、《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

4、中国政府网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在线访谈

致谢:

5.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 篇五

逛在拥挤的招聘市场中,四处瞻顾,不禁为大学生的未来就业捏了一把汗。全球的经济风暴更是掀起了广大学子心中一波一波的浪涛,经济的低谷让我们看到了现实处处是深渊,我们必须小心翼翼的择地栖息。唯有踏踏实实的站在安稳的大地上,我们才能安心的生存着。仿佛稍不谨慎便会掉进深渊,遍体鳞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因此,本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情况如下: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1.08%15.13%17.59%11.43% 通过努力可找到工作43.23%46.50%46.33%28.5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31.37%25.17%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7.01%10.91%21.43%

2.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500-1000元3.66%5.57%1.56%15.71%

1001-2000元30.97%34.08%28.29%55.71%

2001-3000元36.99%29.14%33.41%18.57%

3001-4000元17.85%19.27%21.60%8.57%

4001-5000元5.59%6.69%7.57%1.43%

5001元以上4.95%5.25%7.57%0.00%

3.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典型代表南北两方)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今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北京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23.44%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0.11%46.9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8.02%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6.44%

(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北京广州

民营企业2.93%7.58%

国营企业27.29%14.39%

外资企业36.26%43.94%

私营企业6.23%1.52%

合资企业6.59%9.09%

政府机关16.30%18.56%

自主创业4.40%4.92%

(3)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北京广州

北京56.04%0.76%

上海11.72%5.68%

广东4.21%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8.42%9.85%

中部地区4.21%0.76%

西部地区2.93%0.00%

暂没有考虑12.45%8.71% 4.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每年都招聘: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12.52%

偶尔一两年招聘:15.71%从来不招聘:0.60%

(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满意:11.93%一般满意:47.91%一般:29.62%

不太满意:9.54%不满意:0.99%

(3)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01人以上:3.58%201-300人:2.58%101-200人:4.77%

51-100人:12.52%11-50人:40.76%10人以下:35.79%

(4)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确定:11.13%基本不变:25.45%

有所减少:28.03%有所增加:35.39%

接下来就对今年整体的情况再做个统计:

1.毕业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看法: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调查显示今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09%

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的工作信心不足:28.8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2.96%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0.08%2.“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先就业再择业:44.21%先择业再就业:13.95%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13.39%车到山前必有路:13.11%

期望就业形式好转:6.835茫然失措:4.04%

焦急:3.35%其他:1.12%

3.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外资企业:29.85%国营企业:25.80%政府机关:15.20%

合资企业:10.32%民营企业:8.23%私营企业:6.42%

自主创业:4.18%4.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5001元以上:3.49%4001-5000元:3.91%

3001-4000元:11.30%2001-3000元:37.52%

1001-2000元:40.45%500-1000元:3.35%5.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24.69%广东:21.67%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

上海:10.74%中部地区:9.62%西部地区:7.39%

暂没有考虑:9.34%

6.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今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最后得出的结论:a.今届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b.“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c.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d.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c.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d.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另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呢?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6.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及求职感悟 篇六

教育部调查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面临的就业压力将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届毕业生应当在就业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找工作时才不会手足无措。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求职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明确方向,合理定位,不再优柔寡断

无论作何打算,大学生都要对毕业后究竟是继续考研、出国留学、自主创业还是求职就业等进行必要的抉择。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决定求职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现在必须要对自己的就业地区、求职领域、应聘岗位、薪酬待遇等因素加以思考和判断。尽管许多选择都有各自的诱惑力,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因此,尤其是要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明确自己今后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扬长避短、有所取舍。在职业选择的岔路口,优柔寡断、盲从和趋众,除了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付出大量的无用功外,还很有可能使你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并丧失了其他较好的机会。

2.2 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切勿画地为牢,自我局限

不少同学受思维方式的局限,思路狭隘,总是习惯将自己就业思路局限在就读学校、所学专业等传统的就业领域之中。随着国家就业政策、外部就业环境的变化,在这种狭隘的就业观念支配下,一些同学往往会高不成、低不就,错失不少就业机会。一方面,不同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同样可以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搭建舞台;另一方面,除了一些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岗位外,很多招聘岗位并不一味强调专业的对口。

尽管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很多,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多考虑的因

素便是职业能力和素质。可以说,能力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因此,大学生在眼下阶段的就业求职,更应突破自己所学专业传统就业领域和学校所在地域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和领域去发现就业机会,去求职应聘。

2.3 有效筛选招聘信息,切勿漫天撒网、大海捞针

经常见到很多毕业生抱着简历,逢会必投,在各个宣讲会、招聘会之间“赶场”。应该说毕业生主动求职是值得鼓励的,但必须考虑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受别人的影响,跟风求职。

应该说,参加招聘会是毕业生应聘的重要渠道之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是能与招聘人员面对面沟通,能透过呆板的职位说明进一步了解企业和岗位的信息,同时,也能了解到相关职场和行业的有关信息。然而招聘会也存在信息繁杂、针对性差等不足之处。因此,大学生应当在客观分析自己就业意向基础上,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对方也有相关招聘需求的企业和单位去应聘,从而避免求职时的漫天撒网,无所收获。

尽管网络上招聘信息鱼龙混杂,一般来说,各级、各地政府人才网站、高校自办的就业信息网,以及一些国内较为知名的商业人才网站的招聘信息比较可信。从成功求职的同学经历看,大多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就业信息。因此,定期浏览各地官方、校方及有关方面的求职就业信息网站、保持畅通的联系方式,应该成为毕业生求职务必养成的良好习惯。

2.4 讲究求职方法,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战则能胜

在有效筛选求职信息的基础上,毕业生应当对自己心仪的招聘单位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如招聘单位的文化、发展前景、适合自己的招聘岗位、招聘的具体时间、方式与地点等。通过对招聘单位有关资料的研究与分析,准备有针对性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通过要求的方式,如传真、信件、电子邮件、电话、主动上门应聘等多种方式与招聘单位负责人联系。在应聘材料投出一周左右后,可以主动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给对方确认一下材料是否收到。既可以让对方感到你的求职诚意,也可寻求获得进一步笔试、面试的机会。

要善于利用各种可用资源,一般来说,每个学校都会设有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学院也会有专门人员负责就业工作。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要主动征求有关老师、同学乃至家长、亲朋好友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先于自己走向工作岗位的学长们的建议也不容忽视。

2.5 调整心态,从容应对挫折,要屡败屡战

职场求职一次面试即大功告成,对当今毕业生求职来说,应是可遇不可求的。求职中遭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从此消沉,逃避求职就业,那样今后有再好的机遇到来,也都与你无缘。

对于眼下求职的大学生而言,要能经得起挫折。不管你多优秀,准备得多充分,你都仍然有可能遇到失败。这时,你更要沉着冷静,有足够的胸怀,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思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想必大家应能理解。也许,本来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挫折也有可能是一道分水岭。有人能够东山再起,有人却一蹶不振。相信同学们可以以平和的心态,从容应对挫折,成功就业由此开始!就业形势有所好转

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之下,我们应该心存自信不要气馁,要对未来充满憧憬!虽然目前就业压力很大,但总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好转的。

在经历了去年的就业“寡年”后,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好转,目前,全国大部分企业对大学生的招聘数量稳中有升,薪资待遇也好于去年。此外,部分高校也反映,最近到学校主动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多了起来,目前企业提供最多的是业务类和技术类岗位。

3.1 企业主动到高校招聘

去年,去年遭遇全球金融风暴冲击,大学生就业受到影响,不少学生反映工作不好找,而且待遇也不尽如人意。而今年这一情况有明显改善,目前,到城市学院招聘的企业很多,不少应届毕业生已提前找到工作,而且薪资待遇也不错。

3.2 跨专业就业也不错选择

近年来,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呈增多趋势,部分学生对此抱有抵触情绪。据专家估计,大学生将有三成至四成左右的毕业生跨专业就业。学生求职时,不必强求一定要按所学专业找工作,应该先就业再择业。

很多企业在招人时,并不十分注重学生是否有特别强的专业技能。而是主要观察这个学生是不是有很好的综合素质,是不是有再培养提升的空间。因此,平

时最好培养自己一专多能。

3.3 毕业生应有职业规划

很多应届毕业生刚走入社会时无所适从,特别是在找工作问题上拿不定注意,经常跳槽,有的甚至一年换三四份工作。这种现象反映出,不少学生缺乏可行性的职业规划,他们不明白什么工作适合自己。

大学生应该从长远出发,想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并按照既定好的职业规划一步步走下去,这样才可能取得大的进步。

大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是相对简单和纯朴的,同学间的关系也较容易处理。但走上社会后,情况会有所改变。毕业生工作后,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转换角色,加强与同事的沟通能力,善于待人接物。同时,把身段放低些,虚心向老同事请教,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发展。

3.4 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7.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 篇七

然而, 在实际就业过程中, 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 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就业。他们把理想的就业单位选在大中城市或沿海城市, 宁愿去东部打工也不愿下基层工作或者回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家乡基层创业, 大城市、党政事业单位和知名外企仍是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据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信息显示, 每年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40%以上来自省外。在一份北京地区对14所高校大学毕业生求职报告可以看出, 74.8%的人认为去基层工作条件不具备, 42%的人表示“没有考虑”, “不愿意”的占37%, 仅有20%的人表示“愿意”。【1】为何会出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与国家号召背道而驰的情况, 本文在对南京某211高校进行就业调查后发现, 这主要还是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有关。

一、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明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状况, 本文以南京某211高校为例, 对该校2011-2014年毕业大学生进行了就业期望与就业状况调查。对于每一届学生, 在大三下学期进行就业期望调查, 在学生临毕业前进行就业状况调查。通过调查分析该校大学生对企业发展状况、地域、薪酬、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期望情况以及毕业时实际签约情况, 包括就业岗位性质、就业地域、签约薪酬等。

本调查采取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向每届学生发放问卷8000余份, 连续四年, 总计发放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问卷16744份, 实际回收15122份, 其中有效问卷14831份, 有效率达88.58%, 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发放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16112份, 实际回收14926份, 其中有效问卷14521份, 有效率达90.12%, 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

(二) 数据结果分析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就业的大众化形势紧随其后。客观的社会环境要求大学生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迎接就业机制市场化的洗礼, 主动适应就业环境, 要以市场行情为杠杆, 积极调适自我的就业期望水平。然而, 现实的问题是精英意识依然强劲, 就业心态的调整步伐依然蹒跚, 就业期望水平依然偏高。对问卷调查整理分析后, 发现如下四个显著现象:

1. 背向基层——对就业地域的选择

根据最新的权威界定, “基层”的外延很大。但基层的地域属性依然存在。【2】调查表明, 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到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未来安身立命的首选场所, 如“京津沪宁” (31.7%) 、苏南地区 (31.6%) 和东南沿海一带 (18.8%) 位列前三甲, 有五分之四的毕业生希望在这里“安居乐业”。愿意去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当, 中部地区和北方的吸引力最小 (见表1) 。从较宏观的层次看, 后四类“地块”在全中国更富于“基层”特质, 尽管前三者所具备的区位优势之下也同样有广泛的基层地块。看来, 绝大多数毕业生“背向”基层, 普遍怀有“大城市情结”, 希望到发达地区就业。

是否回家乡就业的择业意向也与基层就业“背道而驰”。2011年“是与否”的比例基本接近, 2012年选择“是”的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 2013、2014年约为三分之一。总体上, 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其回家乡就业的期望程度有明显差异 (P<.001) 。生源地为“京津沪宁”、苏南地区、东南沿海一带的愿望较高, 远远超过平均值。非独生子女、生源地为农村的毕业生的返乡愿望显著低于独生子女、生源地为城镇的毕业生 (P<.001) 。

那么,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2011年各类就业地域的期望比例与实际比例分布基本一致。是否在家乡就业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2012、2013年能够去前三类就业地域的实际比例均有所下降。2011-2013年对就业地域的满意度指数分别为3.836、3.788、2.976, 呈下降趋势。

2. 大学生择业的关切点

70%以上的毕业生将薪酬待遇、就业地域和兴趣能力发挥作为择业时的首选, 其中薪酬待遇位居榜首。相比之下, 社会需要 (8.6%) 和职业声望 (2.5%) 在毕业生的择业权衡中分量就轻得多 (见表2) 。当然, 对于三大首选因素, 毕业生并没有表现出对某个因素的高度集中, 三大因素基本是“三足鼎立”。求职择业中的毕业生, 对基本层次和更高层次需要的偏好呈现出“旗鼓相当”的态势, 呈现出择业标准上的多重性。

在面临具体的选择时, 毕业生也基本保持着这种偏好, 尤其对于薪资待遇的看重。比如, 对于进入企业之前的情境假定, 毕业生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福利待遇及其知名度给予较多的关注;对于进入之后的情境假定, 企业所能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薪资福利待遇及工作环境是毕业生的三大关注点 (见表3) 。只是在确定具体单位之前, 关注点较多地落在就业单位的更为宏观、较为直接的一般化因素上, 进入之后则更加在乎工作岗位上的较为微观的因素, 如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

那么, 薪情情况又如何呢?2011-14年毕业生希望第一份工作月薪平均为3929.5、4132、4341.7、4434.9元。2011-14年毕业生实际月薪平均分别是4149.0、3852.0、3936.0元, 超出各自的“期望月薪”219.5、-280.0、-405.8元。2011-14年期望月薪、实际月薪总均值分别为4230.3、3953.7元, 相差-276.6元 (见表4) 。

2011-14年月薪期望值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比女生高100余元, 但实际月薪男女持平。无论期望值还是实际值, 非独生子女毕业生都要比独生子女高。家庭居住地为城镇的毕业生比家庭居住地为农村的高出100-200元不等。就业单位性质不同, 其月薪平均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从均值看, 已经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 其期望月薪和实际月薪最高;在基层、社区就业的期望最低, 但其实际月薪水平仅次于私营企业。总体上, 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薪酬预期还是比较符合自身的现实条件的, 尽管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在就业现实中存在相当的折扣, 一般而言, 对就业月薪期望比较高的, 其获得的实际月薪也相应较高。经相关分析, 期望月薪和实际月薪是显著相关的 (P<.01) 。

3. 两极分化——对就业单位的不同偏好

从表5中各单位类型的人数分布频率 (百分比) 看, 2011-14年有八成以上的毕业生所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 (26.4%) 、“科研院所、国有企业” (22.5%) “三资企业” (20.7%) 或者“股份公司” (12.6%) 。在实际就业中, “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有负众望, 比例下降, 而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类型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对于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 平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能够“如愿以偿”。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公司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打”单位 (共计59.5%) 。其中, “三资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取力十分强劲, 其实际就业比例独占鳌头, 相当于“民营企业”和“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两者比例之和, 而基层单位倍受冷落。

4. 较常态的分布——对职业 (岗位) 的定位

2011-14年毕业生对职业的平均期待程度依次为:技术工作者 (22.1%) 、企业经管人员 (21.8%) 、科研人员 (21.2%) 、公务员 (16.0%) 、教育工作者 (10.3%) 、其他 (6.8%) 、社区工作者 (1.8%) 。2011-2013年, 实际比例与所期望的比例出入不大, 其中科研人员的比例下降幅度较大 (见表6) 。

二、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动因分析

基层就业意味着什么?在高期望值的主流心态下, 去基层就业被当作无奈之举, 是“下下策”。对于基层, 有些同学在认识上想当然:基层的待遇太低了, 职位太少了, 发展机会太缺了, 工作条件太苦了, 环境太差了——其实, 基层也有许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有利之处被淹没在高期望值的“集体无意识”之中。【3】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各种影响源, 有同辈群体的, 有亲朋好友的, 有文化的, 有环境的。同时也潜藏着许多障碍, 有体制性的, 有制度性的, 也有客观的、主观的。文化心理的影响不可小觑, 以致观念性的障碍也不可不防。

(一) 高期望值背后的文化动因

在毕业生对择业偏向上, 可以透视出一些文化心理上的根基, 如官文化心理的惯性力量。调查显示, 大学生表现出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职业的持续热情。并不否认持有这种执着附有对工作稳定、福利待遇等职业价值观的追求。但同时必须看到, 这与官文化心理的惯性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悠久传统, 读书人认为为官从政是光宗耀祖和人生成功的标志。

1. 对城市文化的顶礼膜拜心

城市文化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融合性, 普遍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多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并存, 文化交融速度较快。相比之下, 乡村文化封闭、孤立、同质、单一, 缺乏让人倾心的活力。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 思想比较活跃, 普遍希望在更加开放和充满变幻的城市空间里迎接挑战, 实现自我, 期望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学习、工作和生活。他们依恋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为了跻身其中, 勉强考研求得高学历作为“通行证”的有之, 沦为“校漂族”的有之, 求取暂住以待他日另做打算的有之……

2. 叛逆性倒向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诱导人们放弃崇高, 注重娱乐、消遣, 追求世俗化的生活情趣。在这种文化浪潮的浸染下, 大学生的生活理念走向媚俗, 在行为上以自我为价值主体, 张扬个性和个人选择, 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倾向较为严重, 对基层工作没有兴趣。

3. 面子文化心理作怪, 想为而不敢为

公众的认识有滞后性。大学生一贯被当作天之骄子, 留在大地方、大单位工作才算有出息。到基层就业的比较次。这种社会偏见自然会让那些有心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感到额外的压力。出于面子, 即使基层的待遇再好, 返乡就业优惠再多、前景再好, 毕业生也会不予考虑。

(二) 高期望值下的观念性束缚

“选秀”时代的精英情结、急功近利盛行, 从基层做起的观念淡薄。调查显示, 毕业生不愿去偏远、艰苦的地方, 特别是不愿意从基层干起, 不愿意去做营业员、销售员、业务员、技术员和社区工作者;认为去干这些岗位或职业是大材小用。不了解基层, 不愿做大众人、普通人、普通小事, 只想一夜成名, 一味追求大事, 成大业, 成为这个时代的“精英”。

长期以来, 学生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和期望都很高。大学生被认为是国家之栋梁、民众之精英, 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学生们普遍感觉, 既然千辛万苦上了大学, 就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只许往上走, 不能下基层, 否则便“无颜见江东父老”。受家长和前辈的影响, 对计划体制有心理固守, 回报的期望高。【4】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走向市场的步伐比较缓慢。有人称大学为计划经济最后一块堡垒, 如在招生规模、教学内容与管理方面都离市场较远。而迅猛扩张之后的就业潮冲击了人们的教育投资预期, 观念调整明显滞后。

三、发展性就业指导:高校的责任

转型期的中国亟需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本身就是担当意识的体现。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事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 走向基层, 走向改革发展的主战场, 走向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施展才华, 实现梦想。

(一) 在理念上, 引导毕业生树立更高的工作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质量观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 一言以蔽之, 就是把“无业可就”的人, 引导到“有业无人就”的地方去, 缓解“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实困境。可是, 面对现实和高期望值的差距, 谁也不能独胜此任。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就业指导, 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 高校应“以发展的眼光”进行指导, 把合适的人才培养、援引到合适的岗位上去。而不是盯在就业数量和所谓的就业层次, 如大城市大单位等。通过职业生涯辅导, 指导同学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设计, 尽量避免把基层就业作为权益之计, 而应当在过程的正确辅导中实现基层就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无缝连接”, 成为更多大学生终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 在工作方向上, 拓展传统的就业指导领域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指导范围除了继续进行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和就业信息服务外, 还应介绍当前就业形势, 特别是基层就业, 帮助大学生分析求职情况, 根据当前就业的客观形势, 结合自身条件做好职业规划, 培养正确的求职观念, 建立积极正确的职业目标。【5】同时, 注重个性化辅导。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要去、都适合去、都可能去基层。现在问题是缺少毕业生到基层去, 当前的目标是引导可以去又相对更可能去的人去。调查数据表明, 可以从性别、专业、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等属性上筛选出“培养对象”, 重点引导。

(三) 在效果上, 实现人与职的和谐

引导大学生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比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通过组织、安排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到贫困地区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增加主动与基层、用人单位的接触机会, 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社会, 了解基层, 增强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 适应经济多元化的要求, 积极选择到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 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实现多元化就业。

基层最需要人才, 基层也是高校毕业生增长能力、锻炼意志、筑梦圆梦的广阔天地。为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服务基层, 有关部门还组织实施了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一批基层服务项目, 组织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教育、扶贫、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从事志愿服务, 服务期满后也有相应优惠政策。接下来, 政府、高校、社会必须通力合作, 加强政策落实和指导效果, 才能使得更多大学生服务基层, 扎根基层, 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同时也为基层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光.浅析大学生基层就业[J].大众科技, 2006 (1) :187-189.

[2]程碧波.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80-82.

[3]黄权标.浅议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机制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8) :46-47.

[4]白新刚.纠正当前时期下大学生就业观偏差的几点建议[J].改革与开放, 2011 (10) :36-37.

8.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 篇八

作者简介:苏小丹(1985年-) 女 学历: 研究生 职务:洛阳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

摘要:设计类毕业生因其专业而具备鲜明的特点,通过对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探索促进设计类毕业生积极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对策,包含引导设计类学生认清自身,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做好设计类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等。

关键词:设计类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加上目前经济新常态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作为特殊性群体的设计类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洛阳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共有1482名设计类学生,2016届毕业生人数为431人,共分为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和动画三个专业。随着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呈现新的特点和行为,为了进一步调查毕业生就业意向,使就业指导工作有效、顺利的进行,我们组织了2016届毕业生参加了就业意向问卷调查。此次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共发出431份,回收407份,有效率为94.43%。此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职业前景;择业过程影响因素;学校就业指导以及就业信息来源等三个方面,共计16个题目。一、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分析

(一)职业前景方面的考虑和打算

您认为大学毕业后的就业环境?认为就业环境很严峻困难的有138人,占总人数的33.9%;认为就业环境较严重困难的有211人,占总人数的51.8%;形式较好的有47人,占总人数的11.6%;而有11人认为就业环境形式很好,占总人数的2.7%。调差显示85.7%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苦难,表明设计类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不乐观。究其原因,设计类毕业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就业市场相对较狭小,加上艺考一定程度上成为上大学的捷径,造就了数量相对庞大的设计类学生,除此之外,设计类学生上学期间高投入,毕业后低收入的现实,使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环境雪上加霜。另外大部分学生人为就业形式的严峻,既有较为理性的认识,也表现出部分设计类毕业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不能辩证的看待整体就业环境。在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虽调为中低速发展,但是政府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缩小地域经济、城乡经济的差异,则是政府对经济更为稳健的态度和掌控的表现。而这一系列发展对于大学生则提出了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因此这对大学生来说亦是一次机遇。

关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有详细清晰的规划:76人,占总人数的19%;有模糊的规划:237人,占总人数的58%;偶尔想过:84人,比例为21%;没有规划:10人,占总人数的2%。此项调查可以看出,2%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还没有规划和认识,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自我和职业世界还是有所探究的,但是还需要学校、老师给予指导,因此学校層面的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必不可缺少的。

毕业后的打算:出国的有15人,占3.7%;考研、公务员的有61人,占总人数的15%;从事教师行业的有100人,占总人数的24.6%;中小企业就业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22.4%;创业的有46人,占总人数的11.3%;参军的2人,占总人数的0.5%;其他的有69人,占总人数的17%;暂无打算的有23人,占总人数的5.7%。此项调查反映出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多元化,不再局限传统行业如公务员、研究生等。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设计类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

(二)毕业生择业过程影响因素

毕业后打算去哪里发展?选择一线城市的有82人,比例20.15%;选择二、三线城市的有173人,比例为42.50%;选择回家乡就业的有147人,占总人数的36.12%;而选择西部就业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1.23%。调查反应出毕业生就业观念逐渐改变,就业城市由一线大城市投向二、三线城市;但是在东西部就业地域选择中相差比较悬殊,说明东中部地域相对来说比较吸引毕业生,而西部因为地域、经济等因素不被毕业生所青睐。

对自己就业初期的薪酬期望值:1500元以下的有6人;薪酬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间的有176人;300-5000元的有129人;5000元以上的有46人;没有绝对的预期,根据求职情况可做适当的调整的有49人。在此项调查中发现随着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的变化,设计类毕业生正在理性的看待初期的薪酬待遇。

毕业生在选择单位和工作时,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多项选择):工作稳定:250人;工作环境好:243人;个人成长和发展空间:148人;工资收入高:147人;单位在大城市:99人;符合兴趣爱好:98人;福利好:73人;工作中充分的自主权:34人;专业对口:27人。在本项调查中发现,虽然工作稳定,环境好,工资、福利待遇好一直是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和工作时的考虑的重要因素外,但是,毕业生也越来越重视个人成长和发展空间、兴趣爱好等因素。

(三)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及就业信息来源

认为学校从几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最合适? 大一:83人;大二:94人;大三:192人;大四:38人。本项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大三作为大学时期的转折点,因此学校应在大三的时候给以就业指导。但是随着就业形式已经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很多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该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进行。

会通过什么方式寻找工作?通过网络:173人;学校招聘会:58人;家人朋友介绍:78人;其他方式:111人。从本项调查中会发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而学校的招聘会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学生吸引力逐渐减弱。

二、提高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对策endprint

首先引导学生认清自身,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而正确的就业观念能指导良好的就业行动,因此在提高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方面,首先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就业观念。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式;在择业过程中,首先把就业地域锁定在中东区地区,其次考虑大城市,第三看中工作环境好、工资高、待遇好等因素,这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前,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守旧和传统。设计類毕业生因为前期求学阶段投资相对较高,如高额学费、高配置的电脑以及相对前沿的实习环境,这些使设计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理性的看待当前的状况,不能合理、清晰的对自己定位,而出现盲目、从众就业现象。因此,学校层面,应该充分根据就业过程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观的教育。如就业过程前期的引导,中期的指导和后期的跟踪反馈,结合系列职业导师讲座、用人单位现场招聘的效果以及优秀校友就业、创业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就业观念的转变。

其次、培养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化改革以及政府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掌控,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具体变现:首先是速度,即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低速。其次是结构,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最后是动力,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常态的影响下,为了更好的促进设计类毕业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特别是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在经济稳健发展态势,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政府不经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而且进行大力的财政支持,促进大学生创业。而调查显示设计类毕业生有11.3%的毕业生有意愿或实际行动进行创业,这远远高于其它专业学生5%的比例。而设计类毕业生亦有创业的优势,如他们活泼、有创意,而且加上专业的实用性,创造性也有利于他们接受和进行创业观念及行动。但是他们对于相关政策的不了解、创业资金的缺少和经验的匮乏都制约了他们的创业行为,因此,培养设计类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做好设计类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设计类毕业生有其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如自由、随性、发散性思维较强,但是文化基础薄弱,政治意识淡薄,从众心理较强。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在引导设计类毕业生职业规划时,应该区别于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充分发挥设计类毕业生优点的前提下,加强对其文化知识的教育,增强其文化基础。另外,在设计类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应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训力度,提高实用技能的培养,提高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第三,举办有针对性的设计类学生的职业规划活动。如邀请知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或职业生涯人物来校举办指导讲座和访谈,让设计类毕业生得到专业的引导和借鉴。这所有的措施围绕增强学生自身能力,了解外部工作世界,进而做到知己知彼,提高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珍,贾卫东. 新上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

思考[J].职业时空,2007,(11).

[2]李晓.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与对策[J].泰山学院学报,2013,(1).

[3]邓朝晖. 关于我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4).

上一篇:中毒窒息应急演练方案下一篇:智库——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