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共8篇)
1.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一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三种角度的整合
第一种角度的整合:以时间为线索,中外结合
一、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书画的起源和演变 3.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代希腊智者学派 2.苏格拉底
二、近现代外国和中国的思想文化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五)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新文化运动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六)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
(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
2.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八)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思想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九)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种角度的整合:以内容为线索,中外结合
一、人文主义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2.儒家思想的形成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宋明理学 5.明清儒学 6.新文化运动
(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发展 1.古代希腊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启蒙运动
4.马克思主义
(三)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创新 1.向西方学习技术(1)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向西方学习社会制度
(1)《资政新篇》
(2)维新思想
(3)三民主义
(4)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3.走中国自己的路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二、科学技术和教育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2)农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工程学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科技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4)相对论、量子论
(5)网络技术、空间技术
(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两弹一星(2)杂交水稻(3)计算机(4)神舟飞船
(四)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五)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三、文学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
(二)19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发展
(1)欧美文学发展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发展
(3)亚非拉文学发展概况
(三)新中国文学的发展
四、艺术
(一)中国古代艺术
(1)汉字与书法发展脉络
(2)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塑
(3)南戏、杂剧、昆曲、京剧
(二)19世纪以来西方美术、音乐发展
(三)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
第三种角度的整合:三维目标的整合
一、知识目标
(一)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方面的知识 1.中国古代史
百家争鸣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程颢 程颐 朱熹 四书五经 陆九渊 王守仁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四大发明 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昆曲 京剧 2.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除 魏源 张之洞 康有为 梁启超 陈独秀 《新青年》 李大钊 胡适 民主与科学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个代表” 两弹一星 袁隆平银河系列计算机 “神舟”号飞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科教兴国战略 3.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4.世界近现代史
薄伽丘 彼特拉克 马丁〃路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康德 牛顿 达尔文 爱恩斯坦 普朗克 拜伦 雪莱 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列夫〃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 贝多芬 印象派绘画 莫奈 凡高 毕加索 瓦特与蒸汽机 卢米埃兄弟
(二)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 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线索和规律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5.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概况(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双百”方针的内容和实施的经验教训。(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教训。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线索
(1)古希腊学者对人文精神研究的思想历程。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3)启蒙运动中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线索
(1)经典力学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进化论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3)相对论、量子论对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4)蒸汽机、电气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线索(1)19世纪以来文学的发展线索。(2)19世纪以来美术的发展线索。(3)19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线索。
(4)19世纪以来影视艺术的发展线索。
二、能力目标
(一)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六)表达和辨析历史观点的能力
(七)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
2.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3.调查并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分组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探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6.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7.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8.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3.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文化发展历程》体系和特色
(一)体系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 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3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5课 理性之光
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7课 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西学东渐
第22课 新文化运动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3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教材特色
1.教材对课标进行再创造,体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产力标准和人文精神 很明显,教材对课标进行了再创造。教材按照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当代的世界与中国的顺序,整合课程标准所规定学习的内容,便于教材使用者横向地、比较地看待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便于教材使用者纵向地、总体地把握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这样,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在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评价方面,岳麓版教材以生产力标准为指导,充分关注人的发展,一些分析结论客观、实事求是。
2.教材高于课标要求,对课标明显不足之处进行了增补 例如:课标规定,“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文化发展历程》第8课改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这是对课标的提高。
再如在“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中,课标规定,“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这个部分的其他内容来揣摩《课标》的逻辑:“经典物理学、生物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条线典型体现了影响人类科学和思想进步的重大科学理论发展轨迹,“蒸汽机、电气技术”,是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成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按这个逻辑推理,仅以“网络技术”为例,仅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显然没有典型体现第三次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生活的影响,起码还应添加“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岳麓版必修三第27课补充了这部分内容。这种补充是必要的。
3.教材弹性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由于岳麓版教材相对于《课程标准》来说,补充了不少内容。教师、学生可以在使用教材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重组,依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取舍、添加。这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个过程,可以发挥师生的创造力。
4.教材较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师生的教学活动以课程标准为最低要求,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教材实际上是课程资源之一,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的任务,尽可能在有限篇幅内给师生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给师生指引利用学习资源的线索。三、三个层次的文化史教学
在哲学上说,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一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主要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所以,要进行文化现象的教学,必须要弄清楚那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政治经济状况。
由此,文化史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一、产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
二、文化现象内容
三、文化现象的影响(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对后世文化现象的影响)
例如: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统一》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背景
政治:西汉刚建立
经济: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思想:秦朝暴政的教训
(二)内容
1、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而动;
2、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注重自身修身养性
(三)影响:汉初统治比较开明,社会矛盾缓和,经济恢复发展
但不能适应中央集权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政治: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西汉经济继续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
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形势要求;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二)内容
1、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
皇帝受天命统治人间,全国臣民必须服从皇帝统治 皇帝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2、尊崇儒学,摒弃其他学说
(三)影响:有利于西汉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儒学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
由于对课标、对教材、对课程改革的精神理解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层次的处理教材和授课的方式。
以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为例,说明这三个层次是怎样授课的:
层次一:完全按照课本授课
现象:完全抛开《课程标准》来备课;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来一字一句地进行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课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泰勒斯、智者学派的哲学观点;掌握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观点;掌握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主要贡献
(2)能力(略)
2.过程与方法:(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重点难点
1.重点: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观点 2.难点: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板书:
一、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 1.哲学的产生 2.哲学之父泰勒斯 3.智者学派
二、知识即美德 1.哲学家苏格拉底 2.知识即美德
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柏拉图 2.亚里斯多德 授课PPT
从本课例紧密依靠教材、不遗漏任何知识点、体例完备、时间线索清楚,课件精美。似乎是一节高质量的课。
但是,如果看看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节课的问题。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这节课的重点是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难点是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哲学的起源、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贡献是可教可不教的内容。
因为备课时什么都教,总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就造成授课赶进度,该进行的教学活动无法进行。
层次二: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
其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根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
课例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能力:分析希腊早期思想家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阅读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有关论述,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感悟其中人文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难点:古希腊早期人文精神内涵 板书:
一、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一)背景 1.自然哲学的产生 2.民主政治的发展
3.工商业的发展和殖民开拓活动
(二)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影响
二、苏格拉底对人的认识 1.对“人”的研究
2.人必须具有知识和美德 3.影响
三、早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四、早期人文主义的发展——亚里斯多德和他对真理的追求 授课PPT
现行教材的许多内容,都不是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本节课中,自然哲学的兴起、亚里斯多德对真理的追求,都不属于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两部分内容时至少有四种方法:
一是按照上述的线索结构全部讲授,在学生素质较高的班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只讲其中的一部分或两部分都不讲,在学生素质较低的班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三是把它抽取出来,与别的章节内容结合起来讲;
四是把它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只供学生作为阅读材料。课例二是一所生重点中学教师的授课。
在一般的中学,可以这样授课:
导入:教师讲授,哲学这个概念古希腊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提出来的。起初,古希腊中的一些人对宗教神话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解释产生怀疑,希望通过从实际出发,通过人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他们最先探讨的有关自然界的问题。到了公元前5世纪,一些哲学家们把关注的问题转移到人身上,于是,产生了古希腊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公元前5世纪,那些哲学家为什么把哲学关注的问题转移到人身上呢?
一、具有人文精神的古希腊哲学
(一)背景
(二)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三)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知识与美德
二、早期人文精神内涵
这样处理,本课就可以结束。布置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
包括,若干道选择题,课本自测题第一题。
第二层次,今后想读文科的学生完成。在练习内容上增加本课后的“解析与探究”,以及课本自测题第二题。
第三层次,有兴趣的少数学生在前面练习基础上完成研究性学习题目:
到了公元前4世纪,这种人文精神又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对人文精神的发展表现在哪里?
层次三: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其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改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
在课改的精神和理念中,最重要是教师必须树立起牢固的课程观。教师是课程的主人。教师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即《课程标准》,参考最重要的资料,即所选定的课本,自己重新整合授课内容,教出自己的特色。说到底,中学教师要有向大学教授靠拢的野心、胆识、学识。这样一来,有一万名历史老师,就可以开出一万门富有自己特色的历史课程。
课例三: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单元整合教学
整合思路:把整个“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作为一课,将它分为五个课时。
先看课标: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4)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5)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6)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课标的层次性非常强: 古希腊时期是“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是“人文主义的含义”;启蒙运动时期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在理性精神的推动下,17—19世纪,经典力学是关于非生命的自然科学,进化论是关于生命的科学;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结合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古希腊早期人文哲学是在当时宗教神话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人文精神的萌芽,只是少数哲学家的思想,影响面不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从世俗社会中来解决人与神的关系问题,人、人性、人的创造性被发现,宗教改革是在宗教领域内部解决人与神的关系问题,最终,神要服务于人。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用人文主义精神看自然,产生了完全不同于神学的自然科学——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布鲁诺、伽利略都支持证明日心学说,而新航路开辟的冒险家们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闯出了一个新世界,用实践证明了原来神学在宇宙方面认识的错误,客观上证明新科学的正确性。17—18世纪,人们用理性主义的观念审视一个新领域——人与人的政治关系问题,这就是启蒙思想。用理性主义看自然,人们发现了非生命领域的规律,集大成者就是牛顿力学体系,在生命领域,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进一步打破宗教神学关于生命起源的禁锢。自然科学的许多新成就,有意无意地运用到社会生产领域,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并广泛地运用,这一技术与当时人们在科学领域的认识殊途同归,电气技术的应用,就是当时电学科学理论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个别领域到广泛领域不断发展。
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课程标准的思路是,用典型知识说明一般问题。把握住这个思路,我们对课标要求的“等”知识就有了明确的理解。
例如,“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中的“等”,还可以包括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涉及文学、思想、雕塑、绘画等方方面面,后来扩展到英国、西班牙、德意志等地区,这样,“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中的“等”,还包括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意大利人及其作品,扩展后,包括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人及其作品,宗教改革首先从德意志开始,扩展到其他地区,所以,“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中的“等”,还可以包括加尔文。其他的“等”可以依此类推。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至两个典型例子,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可以开展教学,就可以对教材进行删、增、补。我们的教学就自由了。历史课程就是历史教师的课程,而不是教材的课程。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文化发展历程》这样编写的理由。我们用教材就游刃有余。
这样整合,第三单元的五个课时是: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一课时:教师概述第三单元内容;希腊早期人文思想
第二课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三课时:启蒙运动
第四课时:近代科技革命
第五课时:探究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的发展历程
当然还有其他的整合方式。
这种整合,突出了历史教师的三种能力:开发教学资源、调整课程结构和进行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师完全有权力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大多数老师来说,起码做到上述的第二层次,即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相信有部分老师可以做到第三层次,即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四、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与考试要求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标准、两个要求。即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评价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教学的唯一法定的最低标准。这在全国都是一样的。
高中历史课的教学要求,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可以因学校具体情况不同而略有不同,但不能低于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学习能力基础,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术水平基础和教学技术基础,各学校的教学要求可以高于课程标准。
评价要求也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但是,在评价要求中,最主要是闭卷、纸笔考试的要求。这种要求可以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为考试是一种学习情况的检测手段,考试受考试时间限制,在检测的内容上、程度上都具有选择性,考试的内容要求可以低于课程标准要求。
还有些《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学习过程中的查阅资料、合作学习、讨论、调查等等,是无法用考试这种形式来检测的。
因此,考试要求可以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各校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要求》与《考试要求》。《教学要求》要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要求》可以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这一点,就可以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工作了。
五、《文化发展历程》复习备考思路 复习备考,一般进行两轮或者三轮复习。基本原则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相结合。在复习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第一轮整合的方法,可以参考前面整合一(按时间为顺序,中外结合)、整合二(按内容为线索,中外结合),重点解决知识结构和非选择题答题方法问题。
第二轮复习,政治经济文化大整合,重点解决解题能力问题。
2.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就是要让学生练习,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 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 因此,“小练笔”挤进了语文教学, 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因此,指导学生写小练笔,能更好的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高效的小练笔训练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情到浓时开笔
“感悟”是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如在学完《老人与海》这篇文章后,可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以《永不言败的精神》为题写篇读后感,使其进一步懂得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仿写,学习作者的艺术表达方法,融会体悟文本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 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及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句、段的仿写就是关注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第二单元里《琵琶行》的讲解,在描写琵琶声的第二段里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还用了叠词和联绵词使得音乐声悦耳动听,加上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叫学生模仿这些手法以《我眼中的一种乐器》为题来仿写。句式上的修辞关注通感、比喻、排比和夸张(《蜀道难》) 等修辞手法,这样的练笔既有助于语言的仿写和迁移运用,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于是课堂上的精彩不断呈现。
篇的仿写主要模仿第三单元的古代议论性散文。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上进行练习。如《劝学》 和《师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模仿作者的行文脉络, 首段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主体部分的论据用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阐明观点。 让同学们自拟题目学写提纲。或者模仿《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再解决问题(民加多的措施)的思路练笔。迁移运用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缩写,概述文本,做好预习第一步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重难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利于扩大人的知识面,提高人的分析综合能力。
“缩写”是将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写成较短的文章。缩成的短文好比剪除了枝叶的树干。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文章,篇幅长,人物多,学生平时课业重,无暇读课文,只有通过缩写的形式叫他们提前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和《宇宙的边疆》等文章练习缩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想把文章缩写好,必须对原文进行认真阅读,认真分析,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
四、改写,精彩处动笔,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吕叔湘先生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学生练习改写,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与课文不同的表达形式, 这就需要进一步对课文的表达形式进行揣摩,还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表达形式与课文进行比较, 从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效果。
本学期年级准备举办课本剧表演大赛,我就安排学生以剧本的形式改写第一单元的小说或者以前喜欢的课文,有些学生截取了《祝福》里的祥林嫂捐了门槛后的喜悦及鲁家还是不让她做福礼的场面;有的还选取了《孔雀东南飞》等文章来改写并把它排成课本剧。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读写能力,还为必修四戏剧单元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里,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 (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同学们为这位动物“科学家”代笔,以动物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
五、补写,发挥想象,合理延续文本
“ 补写”就是根据某一内容, 补充相应的情节和内容,有些课文有意不写完整,或者写得简略, 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这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阅读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 补充出来,让文本更丰满。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如《祝福》中,祥林嫂被她家人抢走时,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 ……”当卫老婆子又要荐一个好的来折罪时,鲁四老爷又说:“然而……”可以让学生揣摩鲁四老爷这个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 语言、心理活动来作文。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 作者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进行了外貌、语言、神态等多方面的描写,黛玉拜见了众亲戚外,没有看到两个舅舅,“大舅舅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二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唯独两个舅舅没出场叫人有些遗憾。文章在人物出场上做到了先后适宜、详略得体、 虚实兼用。请同学们结合贾家显赫的地位和繁琐的礼节来安排黛玉拜见两位舅舅时的情景。
六、议论文的写作
在必修三的表达交流板块里,要求学生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使用论据和学习论证的方法练习写议论文。那么经过前几个单元的综合性练笔也为该文体储存了一定的素材和写作技巧。提升学生议论文方面的写作水平。 议论展开的基本方法有:因果分析法、概念分析法、条件分析法等。
1.因果分析法
如《谈意气》一文,中心论点是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文章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分论点,可以找出三个原因: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人有意气,才能催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断,意志不衰。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 “果”指中心论点。就是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2.概念分析法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指某些人永远不知足,得到了眼前的还指望得到更好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但如果我们反其道而用之,从中提炼出值得我们利用的精神,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借助横向结构法,可以列出如下分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这里,“概念”是指文章的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内涵, 展开分论点。
3.条件分析法
例:做人和处事,如果凡事追求圆满,事事工于算计,互不相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 留一道缝隙给自己、他人和社会。 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该给自己、他人和社会留一道缝隙, 那么应该怎么去留缝隙呢?我们可以依此思路用横向结构写出作文提纲;给自己留一道缝隙,轻松快乐的生活;给理想留一道缝隙, 坦然面对失去;给子女留一道缝隙,让自己和孩子能获得快乐;给他人留一道缝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 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 此种类型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
让学生选取一个话题来作文,可以参考现成的分论点作为文章段落的首括句,也可以自己写。
3.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概率 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 统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1-02
建国以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几次重大变革,都体现了概率内容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克服了一些难题,综合我国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本文将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的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高中数学教材对概率知识的引入,是高中数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内容的更新也是新教材的闪光点,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一内容便成为了高中教师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高中数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对概率这一重要内容作深一步的探究。
一、通过试验加深学生对概率的认识
作为随机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概率已经越来越得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考对于概率内容考核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所谓概率,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结果却难以预料。随机现象看似没有任何规律,但我们通过大量的、重复的试验发现,实验结果会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教学概率内容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含义和随机的现象。切忌让学生在学习概率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固定模式,因为一旦产生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学生往往把得出的结果当作固定的数据来处理,如此一来,便悖逆了概率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了随机现象的观念,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概率知识的初衷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定义,建立随机现象的概念。让学生亲自试验和采集数据,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概率的认知,积累一定规模的经验,切身领悟随机现象的精髓。
二、概率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数学教师深知概率和统计的的关系,概率学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统计学的进一步深化,可以理解为统计和概率是相同事物的两个重要方面,随机的变量的数字特征主要是从整个布局考虑问题,而概率则是要通过局部考虑问题,概率需要利用提供的数学模型,进而去研究概率的特征和遵循的规律,概率是统计的基础,通过对自然当中随机现象的仔细分析并且利用概率的相关运算获得数据,进而做出科学的分析。缺少了概率则失去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联系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总体的布局可以理解为相应随机变量的概率布局,随机变量可以看作为概率的总体。
三、具体实例
在这里为大家列举一个具体的实例,以便大家客观、全面的掌握概率,比如,一个射击运动员,它射中某一环被称之为概率的局部问题,然而全面分析、射中各个环的随机概率便要涉及到变量分布的全局问题,这说明了统计学是一门建立在概率学基础之上的科学。
四、增加学生运用概率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举例
人们常说,学习不是目的,把学来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当中才是真正的目的,其实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中心,虽然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当中并没有要求教师开展学习概率内容的相关活动及课题研究。但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条件适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活动以增进学习对概率和随机事件的认识,如对足球比赛胜率的研究、博彩行业中奖几率的研究等等,培养学生概率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创造学生互动交流的氛围有非常积极的帮助。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而对问题加以解决和深化,这不仅对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有所帮助,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采取合作探讨的形式加以解决,在这里笔者列举了实例供大家参考。
比如,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只要消费满200元,便可以获得一次中奖机会,道具十分简单,就是一个中奖箱和若干乒乓球,奖品根据奖项的不同可以让商家自行设定,打个比方,大奖可以设定为600元价值的奖品,中奖率为2%,其余都设定为钥匙链等价值相对较低的奖品。题目设置完毕,题目的要求是要学生设定一套方案。
像诸如此类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可以设计多种方案,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互相协作、互动交流,最后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具体哪种方案是最佳的一定要依据消费者的心理择优选择。
可以说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体现的是自然科学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会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体会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概率知识切切实实存在着,从另一层面来讲,此类的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及协作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真正达到了教学方法的革命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放,学生的潜力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五、把现代化手段应用于概率教学
概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概率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军事、自然科学等领域中都体现了概率学的重要地位,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到,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辅助工具把概率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全面的展现给学生,计算机在这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记录、分析信息方面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工具。
通过以上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教学研究的阐述,想必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对于怎么教好概率这一重要内容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同时,对于概率这一重要课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高中数学的教学才会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钟志华.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M].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84.
[2]尹明霞.高中新课程概率教学研究[J].高中教育,2006:27~30.
4.高中历史必修三总结 篇四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孔子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道家和法家
4、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5、庄子,放弃差别观念,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政治的统一,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学成为正统
3、儒家思想成为历史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3、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教学体系——“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5、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6、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思想家李贽,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来自于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2、薄伽丘《十日谈》。这部书里的很多教士和贵族显现了荒淫伪善的面目,宣传人类平等。
3、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4、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5、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马丁.路德极大反感,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6、宗教改革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有加尔文派。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第七课 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2.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3.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4.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的扩展
6.启蒙运动很快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纸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便宜易得的原料靠造出便于书写的纸
印刷术①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火药①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火药传入欧洲
指南针 其使用,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计算工具 早期 算筹——→后来 算盘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①元朝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②《授时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 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北魏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①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②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③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农书》元朝 王祯
《农政全书》明朝 徐光启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
明朝李时珍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朝时,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唐诗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4.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5.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到了宋代,城市繁荣
6.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关汉卿 马致远 7.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 8.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10课 书画和戏曲艺术
1.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楷书: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草书:唐朝 张旭 怀素等
行书:苏轼
3.画①战国帛画
②顾恺之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行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吴道子
③风俗画——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4.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第十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3、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量子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 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十二课象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1、古代人们相信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万物。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出了人。2、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
4、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
5、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第十三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英国人瓦特。
2、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4、科学家对电的研究也在进行。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5、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6、电气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如白昼。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7、1946年,美国研究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
8、互联网,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5、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6、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严复指出封建群主皆为“大盗窃国”。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1、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卷起,改 名《新青年》。3、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
5、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6、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
7、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有人甚至还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8、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9、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诌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0、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11、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12、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3、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4、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第十六课 三民主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方案屡屡碰壁。2、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用革命战争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4、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A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5、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三民主义的实践
6、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7、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8、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面三刀方面含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者有其田”的政策。
9、新三民广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第十七课 毛泽东思想
革命道路的探索
1、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国民革命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义主义论》,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造性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第十八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会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3、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4.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神舟”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上了太空,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袁隆平,1973年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末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1号”。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百花齐放”“百家争吵”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2.“双百”方针并未能蛑贯彻下去。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一片混乱。“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第二十二课 文学的繁荣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鳘,**不已。大革命后确定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深感失望,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2.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进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3.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诞派的典型。第二十三课 美术的辉煌
1.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印象派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2.西班牙画家毕家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第二十四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1.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5.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五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通过对崔英杰案的思考和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用谈话法了解老子思想,体会其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通过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孔庙、杏坛、牌坊、孔子塑像、周游列国图、讲学图等)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二)孔子的思想
教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介绍了几个方面?
情境体验:孔子问答(学生模拟孔子及其学生、国君对话)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模拟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做到“仁”?孔子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
“礼”的学说 模拟对话: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是否值得肯定?
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案例思考,学以致用:
教师介绍崔英杰案(城管与小贩冲突案件),学生讨论,结合孔子的“仁”的学说、“为政以德”的思想和责任意识,如何处理城市管理问题,避免悲剧重演。
3.敬天地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所以儒家思想是理性文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的教育思想。幻灯展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当仁不让于师。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一些主张依然没有过时,与今天的教育思想多有吻合,如全民教育、启发式教学法,个别教育,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过渡: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判断,有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政府呢?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一)老子其人
教材如何介绍老子的?
(二)老子的思想
下面,我们根据《老子》的摘录概括概括老子的主张。
1、“道”的哲学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昆(同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透过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老子的什么主张?
2、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通过材料中可以看出老子有什么哲学思想?是否还知道《老子》中含有辩证思想的语句吗?
也许是对物极必反规律的洞察,老子特别重视对立面中柔弱卑贱的一方。如对柔弱与坚强、有与无的看法。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治大国若烹小鲜。
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从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无为而治,效仿自然)古为今用(老子思想在现实中的运用)
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结合美国的传统和里根的执政,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孔子的治国主张?
(课后作业)阅读《论证》和《老子》
6.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框架 篇六
人文精神的成熟
17 -- 18世纪 启 蒙 运 动 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 卢 梭 康 德 生而平“社会
人非工等、信仰契约”论 具;尊重、人民主他人 自由、民主政治 权说
《社会契(最终世约论》 确立了(“18纪是伏(最为基人类的
尔泰的金的民主主体地世纪”)
主义者) 位)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人文精神的传播
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理 性 主 义
反对专制王权、宗教神权、贵族特权、愚昧迷信,追求民主、科学,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反封建、反宗教神学 反封建、反封建专制、反宗教神学
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精神的再发展――科学精神
16 -- 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兴 起 发 展
哥白尼 伽利略 牛 顿 达尔文 瓦特 太阳中心开创了 牛顿力学创立生改良蒸说
近代科的.创立
物进化汽机 (近代天文学; (标注着人论 学的奠基 类科学时代
人;根本上(“近代的开始)
1859《物第一次动摇欧洲中科学之
种起源》 工业革世纪宗教神父”) 《自然哲1871《人命(蒸汽学的理论基 学的数学类的起时代)
础)
原理》
源》
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对自然科学的迫切需要 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框架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地圆说的推动
爱迪生 发明多种电器
7.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七
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教学, 具体谈谈如何利用图表进行教学重、难点的探究。
一、环环紧扣, 按图索骥
图表教学法要因题而设, 使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思路一目了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可让学生借助图表细心领会教师的解题思路, 有条不紊地整合新旧知识, 作为开启历史思维的钥匙, 从而提升运用图像语言认识相关历史现象、事实、规律的能力。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集合性图表教学法对问题进行了探究, 环环紧扣、按图索骥, 顺利地解析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为何选择‘一边倒’”的原因。
【探究一】十字路口的中国———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将面临怎样的抉择? (提示:从国际环境、美国对华态度、新中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等因素着手考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美苏两极格局成为国际形势最突出的特点。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 刚诞生的新中国对外关系面对着四种道路的抉择。 (见图1) 这考验着新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智慧。
选择一:半殖民地外交道路
新中国领导人首先放弃的是四条道路中的第 (1) 条路———半殖民地外交道路。因为第 (1) 条道路是跪着的半殖民的屈辱外交老路, 一旦选择走这条路, 就意味着新中国的外交“换汤不换药”, 将继续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继续沦为“洋人的朝廷”。显然, 那是一条不独立不平等的老路, 也违背了近代有志之士和革命大众反侵略、求民主的振兴民族的人生追求, 必须放弃。
选择二:“附美”之路
放弃了半殖民地外交道路, 新中国的外交应淘汰的第二条道路是哪条道路?是第 (2) 条———“附美”之路, 即放弃依靠美国, 不与美国结为盟友关系。二战后,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 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与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局面。而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所走道路与资本主义的美国截然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同时, 美国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还采取孤立敌视的态度, 即对新中国政治上不承认, 经济上封锁禁运, 军事上包围威胁, 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选择三:中间道路
剩下的两条道路中, 我们走不“联苏”也不“附美”的中间道路, 两个大国都不得罪, 行不行?不行!对新中国———一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的“新生婴儿”而言, 无法扶墙走路, 没有大人牵手, 天生能力欠缺, 后天实力不足。在冷战格局背景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 新中国权衡利弊, 深感我行我素的中间道路 (3) 行不通, 因为你想两个大国都不得罪, 不惹人家, 人家却会惹你。即使选择走中间路线, 既不可能改变美国对华的霸权主义封锁政策, 又不可能换来苏联的倾情援助。正如毛泽东说,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 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 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选择四:“联苏”之路
这是剩下的最后一条道路——— (4) 联苏。这可行不可行?众所周知, “新生婴儿”学走路没有不靠大人牵或不扶墙的经历, 于是, 新中国领导人智慧地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维护了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何谓“一边倒”?“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后来尽管“一边倒”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但就当时国际环境、美国对华态度、新中国国家性质而言, 仍然是最佳选择。
二、连类比物, 见微知著
历史是变化中的历史, 历史的教学经常要求学生透过变化, 发现历史表象背后深层次不变的本质和变的规律。常言道,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此, 图表比较教学法较强的可比性和说服力, 能使问题由复杂到简单、由抽象化为具体, 见微知著。教师课前设计的比较型图表, 要整齐、对称、均匀、清晰、明了, 选取几个空格填入相应的内容, 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引导学生在历史教材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对号入座、正确填充, 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思考者。基于此, 对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的关键词“基本准则”“标志成熟”的解读和把握, 可用比较型图表来予以达成。
【探究二】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成为国际外交的基本准则, 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思维拓展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外交的基本准则, 是因为它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开创性, 表明相同或不同性质的国家可以和平友好交往,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维护世界和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国际意义, 笔者以表格图示形式, 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国际关系旧秩序的表现来个PK (见图2) 。通过一一对应比较,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另外, 历史发展也证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岁月的检验, 为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原则, 已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表明它的提出既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也有利于世界健康和谐地发展。
思维拓展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问题比较难回答, 教师可设计出一个对称性的表格 (见图3) , 留出几个空格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填充, 并思考相关问题。
填空参考答案及思考: (1) 对应新时期的不结盟, 新中国初期我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显然是“一边倒”的结盟外交关系; (2) 针对新中国初期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较浓, 对应新时期意识形态渐趋淡薄, 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国家利益至上; (3) 针对建国初期的阶级革命外交, 对应新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外交、合作外交; (4) 针对新时期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与此对应的新中国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重视国防安全建设; (5) 因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新中国初期采取的外交是封闭半封闭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突围与新发展, 新时期我国则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全方位外交。
见微知著:通过对新中国初期与新时期两个时期外交思想的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理念在不断与时俱进, 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转变的转折点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这些外交理念中最先发生的也是最关键的转变, 表现为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 意识到国家利益既是外交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又是外交的归属和魂魄, 即注重国家利益至上, 将外交的首要目标调整为服务于新时期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所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柳暗花明, 探赜索隐
图表教学设计要充分研读教材, 挖掘深意, 精心设疑, 并通过富于情趣的视图设计, 以图象与表格彼此交融渗透的形式, 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和寻求问题解答的好奇心、迫切性和求知欲, 学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奋点, 在风云突变的历史事件中探赜索隐。因此, 教学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言部分时, 可围绕周恩来所讲的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与新中国初期“站着外交”取得辉煌成绩形成的鲜明对比, 让学生思考、探究“弱国无外交”果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吗?
【探究问题三】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似乎一再证明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弱国无外交”。然而, 新中国初期, 国力依然弱小, 却走出了这一怪圈, 取得柳暗花明的辉煌成就, 试举例证明。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学习, 说一说有哪些促进新中国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举措? (见图4, 提示国际环境、外交家的智慧、民族的凝聚力、政权性质等因素)
对比理解一: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导言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 “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膺地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对比理解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成立, 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 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以超凡的智慧定大政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三个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破孤立封锁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创外交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入世界舞台 (日内瓦会议) 、展大国雄姿 (万隆会议) , 终于迎来蓝天白云艳阳天。
探赜索隐:有人说,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外交是和而不同的艺术, 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新中国初期, 中国百废待新, 国力不强, 但外交依然取得辉煌的成就, 打破了“弱国无外交”的一贯定律。其促进新中国外交实现重大转变的原因有:新中国的外交是站着的外交, 政治上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家展现出杰出的外交智慧。
8.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 互联网+ 微课 历史教学 “三R”作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必须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课堂。在“互联网+”背景下,历史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微课教学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历史学科教学的革新、教师个人素养的提炼和对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求知欲。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总结有以下三大作用:改革(reform)、提炼(refine)和弥补(remedy),具体表现为:
一、微课助推教学模式的改革(reform)
微课引进高中历史教学一方面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在推进课改、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本。中学历史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历史学科因是选修,学生学习历史缺少动力,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学生在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讨论的深度更是不够,重难点得不到很好解决,学生本身的基础不牢固,而且接受能力较弱,往往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学生记不住或者不容易理解,知识掌握不了,久而久之,欠缺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更谈不上学生在深入研究能力上有突破。这些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与进度,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微课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开拓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新领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上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适当引进微课,就有利于将学生从上课的疲劳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专注于所讲的知识点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推陈出新,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时刻盼望着上历史课。
二、微课促进教师素养的提炼(refine)
微课一般只有四五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要讲透一个知识点,必须锤炼语言的基本功,讲解时要规范精炼。教师在准备一段微课时,必须根据选题,认真锤炼,言简意赅,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给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潜在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当然我们借鉴网络上微课素材时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素养,有所取舍。“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对网络微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微课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使用和制作好微课资源需要老师具备一定教育技术能力。录制微课,使年轻教师有机会听听自己的课,自我寻找教学中的问题,未尝不是自我提高的一个助力。微课,不仅能使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而且能使一批优秀教师成为掌握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佼佼者。
三、微课利于学生盲点的补救(remedy)
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Brain Gonzalez认为,目前在国内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三个明显增长,分别是学习无处不在、在移动中学习及云计算。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碎片时间越来越多。MP3、MP5、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都相对普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面对的群体都是中学生,学生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技术掌握得更好一些。随着微课推广,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生无论身在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用“暂停”、“重放”等按键自己掌控学习速度。另外,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从容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学生课堂上有知识点理解不透,可以通过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及时弥补学习盲点。
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步入一个新时代,一个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现在的微课热,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巧用微课资源发挥其改革(reform)课堂模式的作用;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或选用精彩纷呈的微课视频,一方面提炼(refine)自身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微课资源弥补(remedy)学生所需的历史知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实现打造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4(9):53.
[2][苏]巴班斯基.吴文侃,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6.
[3]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顾瑞荣.陈标,许静,译.美国《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
[4]张仁贤总主编.冯凌晖,刘兵主编.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三目录07-22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1课07-07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07-08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10-0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9-24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08-05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10-01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07-10
高中历史必修一1--6总结08-31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