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论文

2024-06-25

公民意识论文(共10篇)

1.公民意识论文 篇一

怎样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即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国家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责任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命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

一、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原因分析“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与封建社会的“臣民”和“子民”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没有公民而只有统治者和臣民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附属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淡薄,尤其在广大农村,农民的公民意识普遍缺失,具体表现为: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仍需提高,独立主体意识亟待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民主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尚需加强。我国农民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二、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困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就是人成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识。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更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凶此,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培育农民的科学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卡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等公民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公民意识的薄弱直接影响政治运行中制衡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阻碍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目前,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社会中,传统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正在降低,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更多不再是通过熟人社会的传统习俗来实现,而是通过制度化的法律实现。因此,要积极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础。面对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和参政议政意识普遍不高的情况,要通过加强全民普法、送法下乡和对农民的法律援助等普法活动,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保证广大农民群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总之,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公民而不是臣民,公民身份的觉醒与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农民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从科教文化、经营管理、卫生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治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树立农民的崭新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 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公民意识论文 篇二

现在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多, 可是有不少人缺乏契约意识, 只凭口头协议办事, 往往造成纠纷无法解决。

某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原告张某说曾给刘某2000元现金托他代买东西, 刘某还写了收条。可东西没有买到, 要求刘某还钱, 刘某却说已经把钱退还了。刘某还说, 钱退还后也想到要回收条, 但张某说当时没找到, 因是熟人, 也就没有坚持要。现在张又拿着收条向我要钱, 这实在是坏良心。我国民事诉讼中有一条原则叫“谁主张谁举证”。在此案中, 原告和被告双方各执一词, 办案人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和调解, 但是没有什么进展。由于原告举出了被告收钱的证据, 而被告却提不出已经退还的证据, 最后只得作出判决, 由被告返还给原告2000元。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人习惯于凭良心办事, 不重视证据的作用, 可一旦发生了纠纷, 良心是帮不了什么忙的。有一句话叫“千年的文书会说话”, 就说明了契约的意义。

3.公民意识在英国 篇三

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对于各种需要帮助的群体,人们总是显得“热心”异常,比如对需要捐助者、对问路问讯者。由于初到国外,很多地方和物事都不了解。很多人都少不了要寻求帮助,最多的是问路。不管在哪里碰到的人,总是很热情细致地指点解释,甚至亲自带你去。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下雨天,我因故要找一个中国药店,到迭市区的一个十字路口后,向路过的一对老人问路。正好,老人知道在哪。他问我知道××书店吗,我摇摇头。他向老妻交代一句后告诉我,那地方不易说清楚,年轻人跟我来。然后就让老妻在原地等待,把我领到了那个药店。

在英国的一些闹市,常见有组织的或个人的募捐活动。一旦出现某种困难,一些同学都会主动组织或加入义工活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我们见到,路过的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把手中的零钱认真地放入募捐箱。

英国的许多场合,如银行、机场、书店、餐厅等地方,常设有一些自助服务区域。这些区域一般效率比较高,费用也低些(因为不需要支付人工费)。在餐厅,通常从选食物、买单、进餐、收拾、清洁,都是自己拿来、自己拿走,不留痕迹。在过道里遗留垃圾,也在受罚款之列。每当我们在厨房吃饭,保安员巡查过来时,总不忘提醒我们把遗落的垃圾收拾好。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收到了两张因为遗留垃圾的罚款通知单。

在英国的汽车加油站,通常不会有专门的人员为你加油,一切都由自己操作。加什么油,加多少,自己看着办。加完了自己进缴款处交费。一些加油站还附设有洗车或打气的设备,需要时自己使用,用毕洗净放归原处。一切都是整洁有序。

学校的室内游泳池一年四季开放,水是恒温的。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集中在同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里,甚为有趣。有时觉得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金鱼缸。泳池管理人员只有一个。对一些违规的行为或动作,管理员是不会放过的。整个开放时段,他总是眼不离池,其认真程度令人敬佩。记得首次进入游泳中心时,一时兴起,从池侧一下跃入池中,并潜水到达泳池的另一端。刚冒出水面,笔者还来不及为自己的“壮举”得意,管理员已脸色严峻地蹲在我的面前,警告说:你是不是不知道规矩?一不得跳水,二不能潜水!你再这样做的话,我就得请你出去了。笔者只好赖着脸笑了笑,连声说sorry。为照顾有家属的教员或学生,泳池还在每周的一些固定时间安排“亲子”时段,专为有小孩或其他家人的家庭服务。

我们住在大学自己的一个宿舍区。每个宿舍区通常都只有一名保安员值班。我们这个区的保安是个矮胖的退伍士兵,典型的陆军兵种身材。不管是上课路上还是在宿舍,我们总能发现他在宿舍区内各处不停游走。他还掌管着每栋宿舍的钥匙,不时在各栋楼里查电路、看水表、帮助关灯关气、张贴通知、排发邮件等。

学校宿舍的管理比较严,管理制度很多,有许多条款都涉及罚款,并且动辄几十英镑。其中一条,导致出现消防报警的,视情况罚款30~70英镑。他们的烟感设施特别管用,有时炒菜甚至抽烟都会引起警报声。学校的消防系统是与城市的消防部门相连的,往往不到5分钟消防车队便会蜂鸣而至。由于该区住的亚洲学生比较多,厨房常是烟火旺盛,因而消防车来的机会比较多。为此保安员常提醒我们不要做那些容易“冒烟”的菜。一个傍晚一位乡里在厨房用电炉烤肉,由于不留神烤得过久,糊了,大量的烟冒了出来,几个人急忙拿来家伙,一人拿布蒙住烟感器,另一些人忙拿衣服报纸等赶烟,场面甚是滑稽。由于窗口太小。毕竟效果有限,不久门口的警铃还是响了起来。于是接连发生的事非常热闹:消防车队进来、消防员到各处察看灾情、扛下大风扇排烟、清理通道,然后写报告、走人,熟练非常,离开时脸上带着笑容。保安员此时走了过来。再次告诫以后要注意用火用电,喋喋不休一通。

对影响和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英国人从来都比较“认真”。这体现的是一种公共责任。

4.公民意识教育 篇四

关注社会、发展自我——峡江中学公民意识教育策划书 组长 郭志刚 组员全校班主任

一、活动目的:

1.提高认识,联系实际,自我教育;

2.树立公民意识,培养人本思想,关注社会,发展自我。

二、活动形式:

各班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幻灯演示、采访、听证会、讨论、演讲、小品等。

三、活动说明: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活动时间:2017年4月下旬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操场

四、活动准备:

1.进行有关公民意识的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 2.借助书刊、网络搜集相关资讯,设计活动方案; 3.确定活动主持人及相关环节参与者; 4.制作多媒体课件。关注社会、发展自我

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即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通过组织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日常小事,关心社区,关心社会,关爱他人,逐步增加小公民意识,同时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以自己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会,体验生活。通过这次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同时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活动内容: 公民意识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社会、调查分析、研究问题等活动。研究的必须是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也就是本地本社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以及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有关政策法规。也就是说,学生思考、研究的必须是社会公共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是依靠和参与公共决策的。活动过程:

要求全班同学都要参与这次活动,按照六个具体步骤进行操作:(1)观察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2)由学生讨论确定班级合作研究的问题;(3)分工协作,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4)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并写出报告;(5)展示成果,邀请学校政治组老师参加主题班会;(6)由高三年级派出学生代表进行国旗下的演讲。(7)总结(反思)活动过程。班会讨论:

国旗下的讲话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演讲的题目是《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公民》。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守法纪,凡事依法纪,社会就会安定,经济就会发展。在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方略正在大力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深入人心。能够在这样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环境里成长,多么幸福我们更应该思考:在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 有这样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浙江台州市11名中学生参加同学生日聚会饮了酒,他们在回家路上碰到本镇居民陈某,双方因为小事发生口角,陈某当场被打成重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参加打架的学生的年龄都在14岁到17岁之间,事发后一两天,他们由家长或老师陪同全部到派出所投案自首。某报记者与他们交谈时发现:他们打架全凭一时冲动,根本没有想过后果,而且他们毫无法律意识.逆法而动,越规而行,不是什么勇敢的举动,恰恰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青少年犯罪成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仍对法律一无所知。当然,司法机关不会因为他们不懂法而不予追究,不懂法并不能减轻他们的罪错,当他们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时才追悔当初不应该不学法、不守法,以致犯法,受到处罚。这些教训是惨痛的,值得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深深思考。当灾难降临时,既贻害自己,也贻害他人,留给人们的绝不是对意气行为的扼腕痛惜,而是对冥顽落后的鄙视和警示。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义务,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宁的重要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我们进入希望高中的第一天起,学校就教育我们,任何自由都是建立在规则之下的。在学校里,同学间难免有时总会有些矛盾和摩擦,这时一定要冷静处事,决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挥拳相向,伤及自身或他人。我们要知法、懂法、遵法、守法。

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到严格自律;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地养成遵纪的习惯从杜绝暴力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用法律手段约束自己、保护自己,努力完善自我,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5.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 篇五

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从我做起

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似乎不该是我这种初学宪法、法条都没背全的人谈的问题。但是正因为题目大、涉及各个领域的人,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我有必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当代中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无庸置疑的。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德国。但是,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太协调的是,中国公民的宪法意识、法律意识却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中国的立法者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老百姓听话安分,二是要他们勤劳而有技巧”(1),这是古代的法,但现代老百姓生活中遇到问题,也还是极少有想到用法律维权的,甚至不愿意在目击真相的情况下出席法庭作证,这些事实无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实际法治进程的缓慢,中国还处于有法制没法治的时代。那么,如何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呢?

我认为,首先要进行比较彻底的教育制度改革。以我个人为例,入大学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宪法,只是在政治课上听到过它、知道它的地位,只把它当作得分的工具,不考虑实际意义。这代表了大多数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心理,学是一回事,学问进没进心中是另外一回事;教育不是丰富知识的途径,而是升学发财乃至升官的工具。这使得教育者很少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宪法意识等“课外”的东西的培养。从小就缺乏基本的宪法观念、宪法知识,长大后如果又不进行法学专业的学习,宪法意识从何谈起?

老师说过,美国的孩子在不识字的年龄就能把宪法背得滚瓜烂熟,而中国的孩子呢,忙着学画画、舞蹈,准备着将来也许能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增加一分筹码的才艺,中国的孩子也许没背宪法,但他们比外国的孩子忙得多。可当我们深究一下,这不是个好现象。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不止包括市场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法制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国民宪法意识的培养,中国正一步一步融入世界,对基本宪法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把宪法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在教授和学习宪法这样重要的课程时少一些功利心,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将宪法时刻记在心里,从宪法中寻求援助,我们整个国家的宪法意识才有可能不断增强。

不仅如此,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也要给我们的下一代树立好的榜样,在实际生活中模范地遵守宪法;如果一下子不能纠正所有行业的不合宪法的行为,至少要保障在未来的国家建设者们生活的领域中,没有反面教材。

还有,宪法教育要贯穿义务教育的始终。一种教育,要保证在受教育者离开学校后长时间发挥作用,必须要贯穿收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漫漫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一种体系、一种理念,1

成为受教育者终生的信仰。当宪法成为我们国家受过义务教育的人的信仰时,我们国家的公民的宪法意识自然就强起来了。

其次,我们法学学生首先要增强自己的宪法意识。“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权利,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2),作为一名大学本科学生,我将来的职业极有可能与宪法、法律有关。而作为一名将来的法律工作者,知宪法、守宪法、宣传宪法、信任宪法的权威性,是绝对要做到的义务,这个义务不能放弃。我们也许现在还无力制止某些社会上违反宪法的行为,但我们一定不能丧失对宪法的信心,宪法是根本法,它是国家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我们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坚持正义,永远保持一个法律人应有的良知。要记住,我们是离宪法最近的人,如果我们对社会上的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视而不见,都不去维护宪法的尊严,那普通百姓有如何形成对宪法的信仰,没有信仰,不相信宪法能帮助他们,他们又怎么会主动维护宪法的权威,全社会的宪法意识也只能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我们现在也许只是学生,然而,我们可以在每年的传周多向公众做些宪法方面的宣传,使宪法知识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宪法观念能深入百姓心中。还可以定期到中小学、工厂进行宪法普及教育,使人们消除对它的陌生感,使宪法平民化,不在是躺在纸上的文字,而成为真正为大众熟知、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权利与义务的代称,毕竟“宪法就是一张写着公民权利的纸”

我们的宪法意识的增强,还要避免流于形式,进行刚刚提到的那些活动,可不是为了

加学分,应付工事;也不止是为了锻炼自己。知识分子是社会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我们有可能决定着祖国明天的法制进程,因此要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事情踏踏实实做就做好,真正为国家做点贡献。

当然,我们能做的还很少,还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大学生,我认为最该有所作为的是法律工作者。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当今中国社会的司法领域,但他们还不够好。百姓不了解律师、法官、检察官,觉得他们太遥远,与自己的利益无关。这并不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法律工作者不是一般的从业者,他们的工作与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他们在用宪法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的正常运转。但一般人不了解他们,对他们的工作毫无概念,也就没法提高法律意识和宪法意识。所以,要逐步开放现有的法律部门,让人们知道,法律工作者并不遥远,法律和宪法与生活也很近,人的很多基本权利都是宪法赋予的,人们不止无法参加政治活动,甚至无法生存,从而让人们形成正确的宪法观念,消除距离感,愿意用宪法和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且关注社会上众多的宪法行为,关注国家宪法方面的进展,进而使宪法问题成为百姓可以自由讨论的问题,那么这时,公民的宪法 2 12.4法制宣(3)。离开他们,总体上是可以的,意识就增强了。

说了这么多,毕竟还只是字面上的,并不难,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字,但却做不到,那么再多的宣言也没有用,我并不想欺骗任何人,对于我来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是很容易,看到不公正的事情能勇敢站出来还是很需要一番勇气的,但是,既然选择了法学这个专业,既然宪法又是母法,又是根本法,那么,我就必须做出一些牺牲,因为,我是一个“法律人”,法律人代表着正义与人性,正义就是匡扶弱小、维护真理,人性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整个人类进步而不是对自己发展的高度负责,也许在我以后的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两难选择:

天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想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出正确的决定,可能这样会损害我自己的某些利益,是好的,只要心中无愧,一定可以笑到最后。

而且,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的正确性。是的,我们从近代到现代的宪政之路是一波三折,有一个时期没有民主也没有宪法

但中国人民是最坚强的,宪法,并且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正补充着它,充修正,也许它没有穷尽一切人们要求的权利,对它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或来自爱国心、总之,要保持着这种信仰,并以此作为不断激励自己的砺石。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点,性。走上工作岗位后,会面对各种权威与“专家”

域,不能盲目相信,要时刻保持耳清目明,保证自己的判断力,因为中国的宪法学刚开始起步,学归来的,自称得很了不起的人,法却百般挑剔的人,一定不要以为他们知识渊博、自己的根本都忘记的、毫无人性可言的人,再有才也是社会的败类。可能我的话重了一点,但态度是明确的,以,要求用别国的宪法作借鉴也无可厚非,做法却是不对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学者要想获得大的成就,国,其次才是专业知识。

所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力学习宪法知识,做一个法律人应该做的事,中的信仰,热爱自己的选择,宪法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身边的人——哪怕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小,过,一传十,十传百,整个社会的宪法意识一定会有所提高,法制社会到临的那一天一定不会遥远。

(1)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三卷第十九章第二十节。

6.公民意识国旗下讲话 篇六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争当五好小公民”——从小事做起 五好小公民指的是 “小伙伴” “小主人” “小帮手” “小标兵” “小卫士”

在校园里,让我们争做同学的“小伙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信赖是建立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的。只有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凝聚成一股力量,让这个集体友善,温馨快乐!

在生活中,让我们争当自己的“小主人”——胸怀宽广、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我们较少有独立面对生活的经验与勇气。然而社会是富有挑战的,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只有自强自立、迎接挑战。”吃自己的饭 流自己的汗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在家中,让我们做好“小帮手”——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当我们长大后,就应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关心照顾他们。同时在生活上朴实勤俭,使自己在被爱的同时学会播种爱,收获爱。

在社会中,让我们做好“小标兵”——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有公民意识,用这把标尺衡量自己,从而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在社区,让我们做好“小卫士”——保护环境。环保是现在迫在眉睫的大事。人人节约资源,还自然一片绿色,一片蓝天。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可以使用布袋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步行,骑自行车;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以“五好小公民”的要求来监督自己,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争做的“五小好公民”吧!

7.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 篇七

一、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现状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目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公民未完全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社会向所有人全方位地开放, 公民的权利意识迅速增长, 并呈现权利意识逐渐自觉化的状态。但是仅仅有权利意识的自觉化是不够的, 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法治的基本要求就是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树立全社会共同的法律信仰。就现状来看, 我国公民还没有完全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法律信仰缺失。究其原因, 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和法律文化有关。古代人民热衷权势, 对法律视若无物, 认为法律不过是当官的人的驭民工具。在现代社会, 这种狭隘的法律思想仍然存在, 阻碍了公民权利的正常实现。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当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 受传统思想影响, 公民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 认为“息事宁人”才是上策, 这种忍让的背后, 是权利的放弃;另一方面, 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 把自己的本职工作, 把应该给群众办的事情当成是对群众的施恩, 认为群众应该对他们感恩戴德。

2. 公民维护权利的能力不强。

当今社会, 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以及自己的权利主体地位。但是, 日常生活中很多公民不知道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该如何来维护权利, 原因之一是公民自身文化水平的较低。目前, 我国公民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民主法治建设, 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 很多人并没有完全、充分地理解法律赋予其的权利。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公民, 当其自身权利受到严重侵害时, 这些人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不仅不能保护其权利, 反而触犯了法律。由此, 受认知、实现能力的限制, 公民对实现自身权利常表现出2种方式:一是不知道如何维护权利或迫于压力不敢去维护权利而选择沉默, 二是对权利的实现缺乏理性认识而可能采取非理性手段。这2种方式都不利于形成健康、完善的公民权利意识, 不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3. 公民争取权利的主动性不强。

我国公民习惯等待法律赋予权利, 不习惯积极主动地争取权利。改革开放以来, 公民的权利意识有所提高, 一些公民开始向政府提出新的权利要求。但由于受历史文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 这种主动争取自己权利的现象并不普遍。而在西方国家, 公民往往会根据需要, 主动向政府或社会提出新的权利要求。

4. 公民常常漠视他人的权利。

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权利意识虽然逐渐在提高, 但由于基础薄弱, 起步又晚, 整体上的法律素质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公民权利意识多数停留在维护自己的权利阶段, 对他人的权利漠不关心, 忽略了权利意识是由2个方面构成的。没有认识到行使自己的权利必须以尊重他人的权利为基础这一规则, 这样, 公民随意行使权利可能会滥用权利以及侵犯他人的权利, 最终造成自己的权利和他人的权利都无法实现, 甚至整个权利体系都无法正常运行。

二、培养公民权利意识的措施

1. 大力发展民主政治。

民主制度的充分发展是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发展的政治基础。民主制度越健全, 公民的权利意识也会相应越健全。所以, 要强化公民的参政能力和激励公民的参政意识, 努力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在政治实践中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普及公民参政的基本知识, 让公民了解政治活动的运行过程和规则, 成为政治活动的主体, 通过参与政治活动, 公民获得政治知识, 积累政治经验, 提高政治技巧, 提高民主意识, 最终具备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政治能力。同时, 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还可以发挥公民作为政治主体的作用和能力, 体现自我价值, 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和政治成就感, 塑造公民独立、健全的人格。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 无形中培育了公民当家做主、积极行使权利的意识, 促进了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

2. 培养公民正确的权利观念。

要摒弃封建传统观念, 驱除传统观念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影响和制约, 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 培养公民正确的权利观念, 让公民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 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由和尊严以及能力和价值。公民的主体意识增强之后, 会积极投身于政治、经济活动之中, 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形成自己的观点, 并与他人观点进行良性互动, 最终形成比较理性、民主的社会权利观念, 从而促进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

3. 提高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

提高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是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的根本途径。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呈正相关, 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越高, 学习、理解法律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 在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就能够选择合法合理的方法, 以最高效的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4. 对公民进行权利意识教育。

首先, 要对公民进行权利来源教育, 让公民明白权利属于公民个人, 明白公民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次, 要对公民进行权利认知、权利主张、权利要求教育。最后, 要对公民进行权利救济教育, 让公民了解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保障。

5. 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公民追求社会正常秩序的精神理念, 是公民无法直接感知的, 但是它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规范、指导着公民的行为。外在的法律不是万能的, 它的效力是有限的, 只能调整人的外部行为, 不能调整人的思想, 只有把法律内化为公民的信仰,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要建设法治社会, 使整个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优良法治传统, 必须要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8.企业公民意识的觉醒 篇八

5月13日,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仪式上,一位捐款企业家这样发问。

由于焦虑和担忧、还有激动,这位企业家满脸通红。他发问的对象是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胡德平。

在得到胡部长肯定的回答后,这位企业家似乎长舒了一口气,现场的企业家也报以热烈的回应......

这也许是地震发生后组织的企业界最早的救灾捐赠活动。闻讯而动的《小康•财智》记者全程参与并记录下这些平凡而低调的企业家的壮举。

这家北京房山区的小企业,仅仅捐了100万人民币,而与其同时反应过来的中国泛海集团,5月13日当日即捐款1000万(截至6月8日,中国泛海集团共捐款2.28亿元人民币)。

“迅速捐款,并确认款项到达灾民手中。无论实力大小,这都是我们作为企业公民应当担当的社会责任。”一位企业家的发言也许是对企业公民最好的注释。

“或许是一场大震震醒了他们的企业公民意识。”一位老学者评价说。封建时代的侠客尚有仗义疏财的气魄,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更应该知道自己的财富来自哪里,用到何方。

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唤醒了中国企业的公民意识。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许多企业家组织救援队赶赴灾区,或者现场派发钱物;激动人心的事件不断发生,而各类官方组织或者企业民众自发的捐款捐物活动更是风起云涌。

从几十万、几百万到一千万,再到五千万、一亿、两亿......

当隐性富豪——昔日唐山大地震孤儿、今日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青毅然捐出一亿元,当加多宝集团董事长陈鸿道高高举起“向四川灾区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的指示牌,一个又一个抗震救灾英雄企业诞生了。

各家企业的抗震救灾款项,几乎每一天都在不断刷新。截至2008年6月8日,中国企业界捐赠款物总计70.8327亿元人民币。“令人意外和惊喜。”中国红十字会官员评价说。

“要捐就捐1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当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的时候,王老吉的线下销售量突飞猛进。

在当今世界信息更加透明、传播速度更快的背景下,一个企业的口碑越来越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而美誉自然会带来理想的利润。企业的公信力和公民意识已经和公司治理及创新能力一样,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大企业竞相追求的目标。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苏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当“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时,企业都会处于辉煌的发展时期,奔驰、通用、三菱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

9.关于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篇九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便利和高效。在人类享受着发展成果之余,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要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维护我们美好的生活,造福于当代乃至后代

关键词 环保意识 公民 重要性 相关措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科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一次的科技进步就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但是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其进步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公民中加强广泛的环保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有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1.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公民日常环保教育的意义

我国目前还在工业化完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了我国经济腾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目前我国主要是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但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巨大的工业污染,而且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环保问题迫在眉睫。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则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所以对全民进行环境生态保护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2.结合实际对公民展开环保教育 2.1通过日常生活对公民展开教育

公民的环保教育很大部分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对公民的环保教育要结合公民的实际,渗透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还不高,环保意识通常也很淡薄,这和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环保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例如公民在日常垃圾的处理上往往很随意,随地乱扔亦或是对垃圾不进行处理和分类。这就要同过对他们讲解这样做的巨大危害,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以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认识水平。

2.2通过实际演练以提高青年学生的环保认识

实验的目的就是加强公民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水平。青年学生与学习紧密相关,他们主要是涉及理论还未过多的参与实际,因此对于他们最好是在课堂上使之了解。而这又依赖于中学化学。中学化学教育对于青年环保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能更好的让青少年了解环保,理解环保的必要性进一步才能支持环保。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公民环保的认识 3.1从人与自然地角度提高公民的认识

系统的向公众讲解,通过媒体信息广泛的介绍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提高认识,使公民深切地感到环境保护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公民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通过向公众讲解有关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公众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公民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公民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公民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以提高公民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公民的环保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公民对我国环保领域法律法规的认识,了解国家环保的相关政策和方向,以进一步加深公民的意识和认识。3.4结合具体的地域考察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从实际利益出发,向他们讲明环保的巨大经济效益,让公民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急迫感,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3.4结合我国实际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向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从实际行动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3.5结合当前实际树立新的环保理念

10.现代中国公民意识及培养 篇十

【关键词】 现代化;公民意识;培养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就为维系自己的生存而拼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不仅需要享有物质生活的权利,需要享有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权利,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与泪,今天“人”才获得了尊严。在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应该是政治文明的标志和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力量。

一、公民意识的历史溯源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最初的“公民”诞生于此,在古希腊,人们的公民意识孕育于发达的简单商品经济之中,并以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为依托逐渐发展起来: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有权参加城邦内的议事或者审判,古罗马时期,务实的古罗马人学会了依据法律保护公民权利。《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开创了以成文法形式确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历史,此时的公民意识有两大缺点:一是有限制的普遍性,公民范围只限于在法律上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二是有限制的平等性,公民通过财产的多寡确立自己在政治上的权利和地位,建立了“等级公民”制度。当时并未在全社会人中普遍确立起来,那时“公民”就具有了现代所有政治和法治文明的某种内涵。

13~16世纪,欧洲爆发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者大力宣扬“天赋人权”理论,挥舞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提出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的口号,人的个性获得空前的解放。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英国)、《独立宣言》(美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法国)等宪法性文件的相继颁布,“公民”被宣布为是具有独立主体资格、享有公民权的社会成员,并以国籍为纽带,将所有的自然人都纳入了公民范畴。人的尊严和价值获得了普遍的肯定,公民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广泛确立,公民权利得到进一步拓展。

现阶段,现代化国家依然非常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积极探索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并在各种制度的设计中注重维护公民的权利,使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被塑造出来。19世纪下半叶以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现现代文明、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也较为全面具体地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创立了民主共和的制度观念。封建帝制的终结、民主共和的确立,使公民意识的产生具备了客观基础。1982年我国的宪法修改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这一切表明我国公民文化有了现实基础、有了制度性的保障,公民意识必将向更加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

二、公民意识的培养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是社会成员基本的身份和角色,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驱动力。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现代化实现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建立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现代国家的社会基础,邓正来先生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高度提出:“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致力于营建健康的中国市民社会(同公民社会)。透过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逐渐确立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良陛的互动关系,惟其如此才能推进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大成中国的现代化”。在公民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公民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公民摆脱了对公共权力的依附,获得了攫取其他资源的途径,逐渐强大。单个、分散的公民为了保护个体的利益,与国家抗衡,培育了多元自治的结社组织,这使社会呈现多元化的权力中心。代表不同势力的权力之间的张力,给社会提供了一定的自主空间,其结果就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公民自愿参加的、以自治为基础的、界于公民与国家之间公民社会,产生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结构,公民社会成为遏制专制权力向封建集权退却的坚实屏障。

(二)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就是市场经济,公民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社会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动力,公民意识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体现就是确立“经济人”观念。财产是公民在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市场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在商业机会上是相当,在以等价交换为基础建立起来商品交换关系中,市场主体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慎重、合理地进行选择,这在客观上培养和训练了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市场主体。正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使其储备了相当丰富、相当透彻的知识,拥有精确的计算技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承认人在经济领域中所具有的趋利性,允许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自由签约、自由选择,才能保持社会的生命力,实现经济的繁荣和进步。市场交易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契约将市场主体连在一起。为引导“经济人”自利行为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经济人”自身,需要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使人类合作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形成的良好市场秩序与市场环境,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公民意识的培养就是使公民接受并认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

(三)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现代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公民意识的培养使公民摆脱了无所作为的依附心态、直觉化和情绪化的思维方式,崇尚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成为能够进行主观能动认识和批判的社会意义上的人。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主导精神就在于,撇开上帝、尤其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基督教会于不顾,对人的自然欲求予以充分肯定,对人的理性的圆满自足抱以乐观信念。竭力宣扬人的个性与独立性,高度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和利益是一切行为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类世界存在的价值依据和意义之源,人是目的而绝非手段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最高原则。

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质就是人类在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个性与社会性的悖论之下,为摆脱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双重限制,寻求主体自由发展的过程。对于个人本位,向来是持贬斥态度,对于集体主义,一味褒扬。只有当作为公民个体的利益和价值被确立并被予以真实的保障以后,在这个意义上形成的集体才有存在的基础,在这个集体上形成的主权才是真实、有意义的。反之,个人权利确立不起来,却一味强调集体利益,这样的集体利益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存在,缺少内在的凝聚力。社会个体的普遍发展最终将带来社会的整体进步。

三、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对策和路径

(一)以人类现代文明成果为参照,积极培育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

古老的中国文化自身没有孕育出现代文明,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合理文化资源,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观念,“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格境界,“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精神等,只有将这些合理因素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公民确立公民意识。公民文化是西方社会的文明硕果,必须以开放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魄,广泛吸收、大胆借鉴外来文化。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意识、法律信仰、权利本位、理性精神、权力制衡等制度和理念是奠定现代社会制度和文明的基石,必须以全人类现代文明成果为参照,为公民意识的生成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大力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唤起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

自上而下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由主导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下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增进自由民主权利,把被减缩的国家权力转化为公民的广泛民主自由权利。要牢固树立“主权在民”的观念,克服人治思想,推进民主政治进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力,拓宽民主参与的渠道和空间,通过向社会公众征集立法或将法律草案交由社会广泛讨论,吸纳民众的意见,调动公民的政治热情,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宣传作用,畅通利益和意志的表达机制。

(三)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为公民意识的生成奠定利益引导机制

公民意识的生成与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在我国市场经济缺位的环下,通过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引导以公民为载体的现代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的逐渐形成,是培养现代公民的一个有效途径。为建立、健全市场经济,国家权力主动从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退出,并以自身的主导力量推进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使市场的触角遍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原有乡土中国的面貌。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及公平竞争机制调动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预示着公民从个人与国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独立出来。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参与,在经营生产实践中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对资源优化配置、等价交换、竞争与合作、自由与平等的各种市场规则与秩序予以认同和内化,唤醒了公民意识,实现了主体自身价值,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可见,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是内涵在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及其运行中的。

胡锦涛日前在中央党校的讲话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展现的是现代化中国的美好前景,它既鲜明地揭示了“和谐社会”的制度理想,也昭示了“和谐社会”的伦理目标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任务。实现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历史使命,是百余年来苦难的中国求证的必然结果。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最终承担者是公民个人,必须将现代化的各种制度要素、文化要素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现代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公民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要想在全社会普遍树立公民意识,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公民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必将直接促进中国朝着稳健、理性、民主、开放、有序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沙县道路运输管理局下一篇:小学二年级差生期末评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