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留守儿童的个人工作总结

2024-09-24

学校留守儿童的个人工作总结(精选8篇)

1.学校留守儿童的个人工作总结 篇一

为了扎实有效做好我市沿山留守(困境)儿童服务基地项目工作,落实、落细各项关爱、保护、服务工作,从九月下旬开始,xx社工会同各位结对帮扶“爱心家长”,带着爱心信件、物资到其家中探访、慰问结对帮扶的留守(困境)儿童。

在入户探访前,xx社工与各村儿童主任和协理员联系,摸清困境儿童家庭的具体情况,对儿童家庭进行筛选,决定对徐溪、三元、下樵、百樵、古山、里居和沿山七个村内的25名留守(困境)儿童家庭开展结对帮扶。

xx社工与“爱心家长”在协理员的陪同下,来到结对帮扶的儿童家里,与其监护人热情打招呼,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以及表明此次探访的目的和内容,在交谈中耐心询问和倾听,从儿童的身体健康、性格与情绪、学习情况、朋辈交往、家庭成员基本状况等方面访谈,并且在服务对象家长的参与下了解需求。

目前已发现三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

一、家庭生活苦难:家庭主要劳动力患病/死亡,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只能维持基本的生计,家庭生活困难;

二、适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入学问题,户口在乡下,跟随爷爷奶奶在城区生活,需解决异地入学问题;

三、残障儿童面临辅具适配高昂费用需链接政府资源政策帮扶。

通过本次探访,不仅给困境儿童及家庭送去了爱心物资,表达了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同时也有助于社工、志愿者与儿童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从儿童所处的困境和真实需求出发,分析制定合适的服务方案,为困境儿童及家庭链接资源,提供专业服务。

2.学校留守儿童的个人工作总结 篇二

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 但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 有时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监管。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 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学校的事。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 留守孩子成了绝对自由的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由于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缺乏直接的关爱和教育, 他们容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另外由于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 有些甚至出现轻生自杀的现象。

心理问题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人格与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对父母充满怨恨、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变得胆小。缺少与同伴和监护人的交流互动, 缺乏自信;还有的心理负担重, 承受着压力和不安全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情绪问题源于对亲情的需要, 交往问题显示出内心的不平衡, 自卑心理是缺乏心理支持的结果, 逆反心理代表了某种无奈的反抗。

品行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生活习惯不良, 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 在家里不听教导, 顶撞长辈, 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 不服管教等, 成为了“问题儿童”。

生活问题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有所加重, 课余活动单调, 生活习惯差, 缺乏青春期教育, 易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表现在:伙食水平降低、家务负担增加、卫生状况变差。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 留守儿童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 因而, 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

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 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 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学习上的辅导, 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或田间工作, 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让孩子有条件上好学, 接受好的教育, 日后有出息, 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 有调查表明, 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 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孩子学习压力大, 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 无人督促学习, 再加上外界的影响, 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 对学习毫无兴趣。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 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我认为学校可以采取以下七大措施:

一是加强管理, 成立领导机构, 对留守学生统一管理, 明确职责, 细致分工, 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对留守学生要登记备案,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 实行专门管理, 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三是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等。

四是真情关爱。在生活上, 要优先照顾;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 多方沟通;在学习上, 要优先辅导;在活动上, 要优先安排, 鼓励参与;在安全上, 要时刻提醒;在交往上, 要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中, 以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生活心态。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 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让亲子之间保持电话联系和书信联系, 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 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 每月定期通电话, 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 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 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六是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法制、安全教育, 规范其言行举止, 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安全、道德观念, 不断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安全意识。

七是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问题儿童”, 重点教育监管, 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 落实责任, 经常开设心理教育课, 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 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解决心理问题, 弥补亲情的缺失, 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 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生存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 使留守儿童感到关爱, 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消除不良情感体验, 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中职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有感 篇三

【关键词】中职 留守儿童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12-0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如何关心教育“留守儿童”的学生,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入学门槛低等原因,“留守儿童”学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此外,此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和逆反心理增强,也增加了教育引导的难度。怎样结合年龄特点做好“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大多数由爷爷奶奶管护,爷爷奶奶大多年老体衰,加之农活比较多,文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只是一味的对孩子溺爱、娇纵或放任自流,辅导孩子学习少。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使孩子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此外还容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

按其表现,我校的学生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忧郁类:由于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以沟通,于是就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第二、散漫类:具有逆反心理的中职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时,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并视老师的批评为恶意,采取顶撞的方法,语言尖利,态度生硬。对老师不信任,不说心里话,甚至撒谎欺骗老师,学习成绩较差。

第三、多疑类: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时,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并视老师的批评为恶意,采取顶撞的方法,语言尖利,态度生硬。对老师不信任,不说心里话,甚至撒谎欺骗老师。

第四、霸道类:由祖辈哺养,或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理。这些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也使他们更容易成为问题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不关心集体,我行我素,随意破坏校纪校规,影响学校或班级的集体荣誉。

作为一名职校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一份关爱和尊重。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安排班主任、科任老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他们的家长联系,掌握“留守儿童”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和孤独心理。交往中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此外,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从而把集体温暖、同学之谊、师生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真心实意地尊重和热爱中职留守儿童,满腔热情与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引导中职生分析问题的实质和利弊,处理中职留守儿童的问题或错误时要客观公正,切忌主观化而伤害中职生的感情。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自尊和个性。注意鼓励和肯定中职生的优点和成绩,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真正成为他们人生的引路人和铺路石。

2.耐心细致与严格要求。部分“留守儿童”学生产生不思进取、破罐破摔心理,导致自由散慢、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多做、善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教师要引导中职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宽容、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中职生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学会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中职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努力做到保护中不乏有严要求,情感中不乏有高标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也一定要严格地教育和要求,对原则问题不能迁就。要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把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理相结合,引导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4.小学留守儿童个人工作总结 篇四

我校位于碧岩镇政府所在地碧岩行政村。始建于民国36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学校占地面积9920平方米,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现有教师14名,学生351人,来自碧岩、珠帘、万沟、科羊四个村,服务半径6公里,覆盖村民9000余人。由于我校地处偏僻农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约占全镇农民总数的5成以上,大批未成年人成了“留守儿童”。

20xx年3月,我校有留守儿童19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1、4%;20xx年9月,有留守儿童26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3、9%;20xx年3月,有留守儿童208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7、8%;20xx年9月,有留守儿童178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3、1%;20xx年3月,有留守儿童XX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在调查中发现父母双方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面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这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校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及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积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学校积极利用广播、板报、主题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对于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详细介绍学校留守儿童工作的思路与措施,让学校、家庭、社会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号召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要给以充分关心照顾。全校师生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帮一帮”中营造了爱的氛围,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二、成立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管理运行领导小组

学校专门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分工,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认真落实。具体安排为:李录林校长任组长,韦雄任副组长,各任课教师为组员,庞霞、左雪琴担任心理健康辅导、全校女教师为“爱心妈妈”、男教师为“爱心爸爸”。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自我校留守儿童之家创建以来,学校虚心听取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认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并注重自我探索,先后完成了硬件和软件建设。在软件方面,学校制定了《碧岩小学留守儿童之间建设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财产保管》、《设备使用》、《图书管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职责》、《教职工结对帮扶》等制度和规范,有力地保障了留守儿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自20xx年以来,每学期初学校都会组织专人对校内“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专门档案。

五、开展各项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本学期,我校将开展碧岩小学“春蕾”杯作文竞赛,数学竞赛、“写字之星”评选大赛、英语口语比赛、六一文艺表演、师生趣味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将不断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

5.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五

童台学校留守儿童总结

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我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切实做好关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这一工,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摸清留守学生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详细了解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2、建立代理监护人队伍。重点掌握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学

校通过各种途径,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对代理监护人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

三、营造关爱氛围,开展关爱活动。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利用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四、感受温暖,快乐成长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学生之活动室,配备了电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五、存在的问题

6.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 篇六

坚持以人为本,把关爱留守孩子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假设干意见》的重要措施,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一、主要目标

通过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依据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活动,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主要工作:

1、开学初,各班收集“留守儿童〞名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

2、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3、学校通过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缺乏,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

4、设置“亲情

〞,利用学校设置的“亲情

〞,安排孩子和家长定期交流、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刻苦学习。

5、强化标准教育,开展“五个一〞活动: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为学校添一份荣耀,做一个好学生。

6、班级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关心他们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开展献爱心和为留守儿童联系爱心协会等活动,为贫困的留守儿童解决生活费。

8、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经常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待“留守儿童〞要有爱心。不能挖苦、挖苦和歧视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建立谈心制,做好谈心记录。

9、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本着“关爱班级留守儿童〞原则,将留守儿童分解给相应任课教师,要求各任课教师每月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0、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2、各班级对留守儿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3、安排落实好教师对留守儿童谈心工作。

四月份:

1、结合清明节,对留守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要求各留守儿童给外地打工父母写一封学习、生活汇报信;

3、在各班级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

五月份:

1、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

2、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趣味体育游戏活动;

3、对留守儿童加强防溺水等平安知识教育

六月份:

1、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读名著,背名言,听名曲等活动;

2、评选优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先进工作者并表彰;

7.学校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篇七

因此, 学校应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 更好地、更有效地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使他们能像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关爱留守儿童,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档案。建立健全较为系统的档案资料, 全面把握留守儿童的各类信息, 既便于教师日常进行帮扶、关爱工作, 又便于领导检查、督促, 可切实提高关爱工作的实效性。

可多年来, 许多学校对这项工作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些学校压根儿就没建立过这类档案。在贵州省毕节市四兄妹自杀事件中, 未有报道指出学校建立了这类档案, 其帮扶工作的有效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也有一些学校虽做了一些工作, 但效果不够显著。究其原因, 是其档案不够全面、科学、系统。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突出全面性。部分学校未能把所有留守儿童都纳入档案, 从而使其中一部分儿童被忽视了, 他们也因此未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学校应通过严肃、认真、全面、彻底的调查、摸排、汇总, 真正获取、掌握本校全部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 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 使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被纳入我们的帮扶范围, 都能享受到学校的关怀、社会的关爱和政府的关心。

二要体现针对性。少数学校的档案资料粗线条化, 项目设置不够细致, 未能具体、详细地反映个别儿童的情况, 使得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因材施爱, 教育帮扶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 每个儿童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身心特点, 彼此之间在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儿童要采取不同的、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所以, 档案资料的内容不仅要有共性的东西, 而且要突出儿童的个性特征, 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帮扶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三要强调系统性。一些学校未能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来, 而是在上级要检查的时候就过问一下, 之后便弃之一旁。档案资料也未能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及时更新。其实, 承担帮扶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体实施帮扶工作, 而且要适时记录儿童的身体、心理发展情况和学习、生活情况甚至社会交往情况, 及时更新其个人档案, 使之更为系统化、具体化。在因儿童升级、升学等原因帮扶教师出现变动时, 帮扶者之间要做好对接工作———在交流儿童的现实表现的同时, 还要交接他们的档案资料。只有系统地建立和传承留守儿童档案, 我们的帮扶工作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才能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成长。

二、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有媒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在村民眼中, 贵州省毕节市四兄妹都是相对内向、孤僻的性格, 不爱跟人交流, 走在路上遇到长辈会打声招呼, 但并不会有更多的交谈。四兄妹的一位长辈认为, 这跟孩子的自卑心理有关。有调查显示,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呵护, 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 烦躁、孤独、闷闷不乐等负面情绪触发的概率也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要么胆小怕事、自卑怯懦, 要么缺乏自控能力、更富有攻击性。他们在成长中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 心理发展异常, 一些儿童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长年远离父母, 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无处倾诉、无法排解;另一方面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

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要依靠其远离家乡的父母来进行, 显然不现实。而学校在这方面却是能够有所作为的。首先, 要加强心理疏导。要利用品德课、班会课、少先队活动等时机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 尤其是要教导他们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其次, 要开展活动育人。要通过少先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帮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坚定生活信念, 树立崇高理想, 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三、强化留守儿童生命安全意识

媒体常有关于留守儿童受到不法侵害的报道。有学者指出, 由于缺少有效的监护, 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又很弱, 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的比率比非留守儿童高8%左右。因此, 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首先, 要教育他们避免遭受不法侵害, 如在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不向陌生人透露家庭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出门不给陌生人带路, 不乘坐陌生人的车辆, 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不擅自在外留宿等;其次, 要教育他们注意日常生活的安全, 严防触电、溺水、中毒及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再次, 要教育他们注意身体健康, 身体不舒服时要立即向教师报告, 以便及时就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有心理学家指出, 当留守儿童无法正确处理内心的情感缺失时, 他们会感到极度无助, 甚至会选择死亡。上述几起案例就是典型例证。因此, 在强化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方面, 学校尤其要重视生命教育。四川省江油市那名服毒自杀女童的父亲猜测女儿自杀的原因时说:“可能是某些事她憋在心里想不开, 不想活了, 就想和我妈同归于尽。”而贵州省4名留守儿童死亡事件中, 老大张启刚留有一份遗书, 大概内容为:谢谢你们的好意, 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 但是我该走了, 这件事情其实计划了很久, 今天是该走的时候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得到了政府、社会一定的关爱, 但生活的贫困、父母的冷漠仍然使这4名儿童过早地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他们早已产生了离开人世的念头———自杀对他们来说只是时间问题。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儿童能够从内心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暂时的生活困难和人情冷漠而选择自杀了。所以, 学校一定要教育留守儿童珍爱生命, 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懂得,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困难, 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只要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 就会迎来幸福美好的未来。

四、开展切实有效的结对帮扶工作

结对帮扶是一条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但长期以来, 这种方法虽被采用, 但也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 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据媒体报道, 这次贵州省4名留守儿童死亡事件中, 四兄妹中的三人已有一个月没去上学了, 可相关学校和当地政府却未能成功劝他们返校。4月17日, 负责帮扶四兄妹的该乡政法委胡书记第一次登门看望, 却被他们拒之门外。5月13日, 胡书记一行再次登门, 听到儿童在里面跑, 但怎么敲都不开门了。直到6月9日, 也就是事发当晚, 胡书记终于第一次走进四兄妹家时, 发现这个家中布局十分凌乱, 屋内还有一种屎尿味, 他们用一间房子做厨房, 挨着的房子做厕所。见此场景, 胡书记只是交代下属给四兄妹送几袋米, 每人买几套衣服、一双新鞋子。就在他们一行人离开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 悲剧便发生了。一个月才一次的登门探望, 远不能说相关人员的关爱帮扶工作做得有多到位了。试想, 如果帮扶人员的工作再细致一些, 考虑得再全面一些、周到一些, 尤其是准确、及时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并予以适时的引导, 他们还会选择自杀吗?因此, 很难说这个悲剧与相关人员的工作不到位没有关系。

要使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学校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选择合适的人选———要选择乐于帮助儿童、与儿童易于接近的教师、学生与他们结成对子。第二, 要注意工作方法———这一点尤其重要。首先, 要取得儿童的信任。帮扶者要使自己成为留守儿童的朋友, 让他们愿意接近自己、接纳自己, 与自己相处, 从而为今后的帮扶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试想, 如果他们像上文的四兄妹那样几次三番地将帮扶者拒之门外, 那帮扶工作又怎能有效开展呢?其次, 要深入儿童的生活。帮扶工作不仅仅是做做资料、登门看望、赠送礼物那样简单, 而要使自己真正融入儿童的生活。如承担帮扶任务的领导、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深入儿童的家庭, 与他们同吃同住;在节假日带他们外出游玩, 让他们享受轻松愉快的时光;要提醒他们做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工作, 指导他们学习烧饭、做菜、洗衣、叠被等,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组织同班同学共同参与关爱行动,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要帮助他们与远方的父母建立正常的联系, 使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再次, 要讲究帮扶效果———要通过观察、交谈等形式了解儿童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使他们始终能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生活、学习、交往。留守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 也是脆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一定能使他们干涸的心灵得到雨露的滋润, 幸福之花一定能在他们的内心灿烂绽放。

五、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据6月18日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披露, 中国的6100万留守儿童中, 约占15.1%的儿童一年到头 (包括春节) 见不到父母。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 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 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519万。贵州省毕节市四兄妹那已改嫁的母亲, 自去年3月外出打工以来, 再未见过孩子一面。而他们的父亲、这个曾经残忍地打断大儿子的腿的男人, 也仅仅是在给孩子留下一张提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银行卡后外出打工, 一走了之。他们这样做, 固然是贫穷使然, 但对孩子的忽视甚至冷漠, 对生活的无知, 也是重要原因。因此, 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家长的素质。

学校要与家长建立包括电话交流和面对面交流在内的正常沟通机制。平时, 我们可以通过电话交流, 向家长通报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 让他们感受到儿童的成长与进步;告诉他们儿童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物质生活, 而且需要父母亲人的精神关爱, 帮助他们增强关爱、教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尤其要提醒他们尽量每三个月回家一次看望孩子或每周与孩子电话联系一到两次。《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指出, 如果 (父母) 不能保证每三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 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 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 而只要保证每周一到两次的联系, 孩子的“烦乱度”就会明显下降……在家长回来探望时, 学校要抓住这一宝贵的契机, 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春节前后, 外出打工的家长大多回家了, 我们更应借此机会把他们请到学校, 召开专题家长会, 以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 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对一些家庭条件已经得到较大改善的家长, 我们则应劝他们留在家乡打拼, 从根本上改变儿童的生活状态, 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

8.浅谈学校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篇八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切实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家庭成员、家庭收入情况等。并根据學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同时班级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信息材料。

二、熟知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真情关怀留守儿童的成长

(一)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开展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活动。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对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优先照顾留守儿童

(一)因材施教。班主任教师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特别是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和任性的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优先照顾。一要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二要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三要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多方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加强寄宿制学生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动员留守儿童寄宿,抓好寄宿生的晚辅导、住宿、就餐等日常工作,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学校多方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联系,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力度。班级也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要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留守学生虽然父母的亲情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我们学校要与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离爱”,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方法,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使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努力前进。

(作者单位:陕西南郑县湘水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标准借款合同律师下一篇:被时光的皮鞋踏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