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城简介

2024-08-17

秦汉新城简介(共5篇)

1.秦汉新城简介 篇一

西成新区秦汉新城中学五人制足球开展状况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056-01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区初级中学五人制足球开展状况进行调查。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区中学五人制足球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几乎无推广;西成新区秦汉新城区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未纳入五人制足球运动;足球教师、教练员匮乏且水平不高;五人制足球场地不规范、器材短缺。建议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区中学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五人制足球运动;将五人制足球纳入中学体育教学体系,教学系统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场地设施。

关键词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 中学 五人制足球运动 状况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九所初级中学(秦汉中学、窑店中学、南位初中、平陵中学、双照中学、周陵中学、正阳中学、蒋刘中学、白庙中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研究目的出发,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网络查找和阅读有关五人制足球在国内的发展状况等相关资料,以及有关的书籍和文件,全面了解本研究的前沿动态。

2.访谈法

对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九所中学的学校领导、体育组专家、体育教师、足球教练进行面谈和电话访谈,进一步了解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区中学五人制足球开展的状况及未来规划。

3.问卷调查法

设计一套《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初中生对五人制足球的认识》的问卷。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发放问卷。每所中学发放80份问卷,共计720份。回收问卷700份,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问卷680份,有效率为97.1%。

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

二、结果与分析

(一)秦汉新城区学校五人制足球开展的现状

1.未纳入体育教学体系,教学不够系统

近几年,随着《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加快普及校园足球》《教育部将重点发展校园足球》等讲话和政策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借着这股政策东风,各中学校要抓紧时机将五人制足球这种灵活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运动引入体育教学中,对秦汉新城区的九所中学的领导和体育老师进行访谈调时发现,五人制足球运动并未纳入正规的中学体育教学体系,且也没有专业的教材,相关的技战术教学较为零散、随意,几乎就没有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五人制足球运动的乐趣,进而影响了五人制足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

2.体育教师情况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足球运动的开展离不开足球老师的指导与组织,是足球活动有序进行,帮助学生学习足球知识、掌握足球技战术关键,同时足球老师自身的足球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足球老师能否予学生最直观的足球技能展示,对中学足球开展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者走访了秦汉新城的9所中学。足球专业的老师仅占19.4%,而且仅有9.6%的足球老师接受过五人制足球的培训。

3.学校场地器材状况

在调查的学校中,拥有标准足球场地的中学仅有秦汉中学,因秦汉中学是一所与清华附中合作办校的项目;拥有非标准足球场的学校也不足半数,而6-7所学校是乡镇中学,不具有专门的足球场地,体育课所用的场地是其他类型场地,这种现象决定了对于中学、特别是乡村中学直接开设十一制足球运动具有非常大的困难。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区的中学五人制足球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几乎无推广。

2.西成新区秦汉新城区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未纳入五人制足球运动。

3.足球教师、教练员匮乏且水平不高。

4.五人制足球场地不规范、器材短缺。

(二)建议

1.采用新媒体、黑板报等形式加大宣传五人制足球运动作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对五人制足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竞赛规则有较多的了解,深刻领悟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2.将五人制足球纳入中学体育教学体系,根据各个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五人制足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3.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乡村教师收入,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乡镇学校队伍;鼓励现有体育教师“走出去”进行交流、培训和?M修五人制足球方面的知识;进行五人制足球课赛、微课比赛,提高教师之间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课堂经验。

四、结语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区是新组成的一个区,九所中学也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被重新划分,它的教学硬件条件、软件设施都相对较差,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为充分发挥彼此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

2.武汉花山新城简介 篇二

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启动项目,新城将结合中部地区气候特征,在城内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等所有建筑物,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中水回用、节能环保等新型生态技术。

去年底,新城全面启动生态保育、港口及保税加工、产业配套、农民安置等十大项目。目前,城内已动建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完成两个5000吨级泊位的沉桩和靠船构建工程,制定国内首个《生态新城建设指标体系》。3年后,新城将初见雏形。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打造两型社会示范特区

通过1小时高速公路网和半小时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城市圈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短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如何体现?

李红云:我们目前正在武汉东郊的花山镇建设一座新城——花山生态新城。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将花山生态新城打造成“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示范区和“引爆点”。

花山生态新城是湖北首座“绿色样板城”:在这个67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冲厕所用的是中水,路灯用的是太阳能,农田拒绝化肥,路上跑的多是电动车和自行车,城内的产业也都将贴上“绿色”的标签„„原有的19个村3万多村民将集中安置变身为社区居民,整理出来的土地将陆续建设生态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生态湿地公园等功能性项目,整个投资达300亿元左右。在建设过程中,我们 “先安置再拆迁”,目前已有1万多名农民迁住生态环境新居,没有一人因为拆迁还建问题上访。

按照总体规划,花山生态新城人口规模为20万人左右,将建成我国内陆首个以“临江滨湖、游憩休闲”为特色,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绿色智能化环保型的生态城,并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建设中的花山生态新城的示范效应目前已经初步显现,鄂州市已经着手在梁子湖区东沟镇建设梧桐湖生态新区,并与联投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一个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咸宁梓山湖生态新城已纳入城际铁路贺胜桥“一站一城”项目统筹规划,整合实施。届时,武汉城市圈将会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中国又一靓丽的新型城镇卫星群。当然,这只是我们先行先试的一个方面,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工程投资建设和融资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尝试和创新。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位于武汉市洪山区东郊“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是武汉城市圈东向主轴“武鄂黄”城市带的城镇密集区、武汉市东部的都市发展区。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宏观战略和实施部署,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将花山生态新城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的先导区、示范区、引爆点”、“中国中部第一生态城”的战略建设目标。

根据规划,花山生态新城南以武九铁路线为界,北至青化路,西以严西湖中心线为界,东至左岭葛化西路,总用地面积约66.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将达20万人。规划功能定位为:大东湖地区的生态建设区、武汉东部地区的产业支撑服务中心、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中心城市,融居住、游憩、研发、商业为一体的生态新城。花山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生态研发与交易、生态酒店与会展、生态商业与文娱、生态居住与养生。争取建设成中部第一、国际知名的综合生态城。

花山生态新城的规划结构为“群落分散+指状集中的三心多组团带形城市”,城镇形态形成“水绕城、水穿城、水伴城”的空间格局。群落分散:规划城镇建设区犹如水墨画一样,呈群落均质、有机地分布在山水环抱的生态功能链内。指状集中:预留南北六条呈指状,由绿化和水系组成的绿化隔离带,主要城镇建设用地分布在指状廊道的两侧。三心多组团带形城市:以带形城镇发展格局为基础,形成严西湖、花山港和严东湖三大区片,分别形成三大城镇中心;结合城镇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农民还建等要素综合布局五大功能组团。

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实施将以“十大两型示范项目、千万平米绿色社区”为核心探索建设符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标准、以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社区为特色的、一流的生态新城。

花山简介

花山镇地处武汉市东郊“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属洪山区管辖,是一个以生态农业、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乡镇。东连葛店化工厂,南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西与武钢毗邻,北依长江黄金水道并与阳逻开发区隔江相望。花山镇地阔物丰,山清水秀,版图面积54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白浒、清丰、东港、沿江、联丰、吴桥、赛山、何董、清潭、山湖、红光、白羊山、红军、土桥、联合、花山、春和、红焰、后山等行政村。全镇5万多人口,耕地面积2.2万亩,水域1.06万亩,山林0.67万亩。

按照武汉市最新规划修编,花山镇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围绕中心镇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镇内逐步形成“工、商、游、建、化”为主的五大产业板快,拉长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

花山新城规划

花山新城3年内将现雏形,已于2004年开始计划

花山新城加速“变脸”

武汉市召开花山生态新城规划现场办公会,市领导杨松、阮成发出席会议。据介绍,今后花山新城将围绕国际一流生态城、生态文化区的目标,把新城打造成武汉东部地区产业支撑服务区、武汉新港江南核心港区、大东湖生态建设区。

按照最新的规划结构,新城分为新港、新城和生态保育三大功能区,重点发展港口和保税加工、生态研发和教育、养生与居住等产业。

据建设方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洪山区政府将新城建设作为发展战略重点来抓,每月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项目建设。今后3年,花山新城将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计划投资262.29亿元,基本建成首批五大类十大工程,初步形成生态新城的框架和雏形。

“绿色”新城惹人注目

未来的花山生态新城绝对一座“绿色样板城”,在这个66.4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将有147公里的自行车路网系统,200公里以上的步行系统,交通体系将完全低碳化;此外,城内用的电可能是自己利用风能发出来的,路灯用的是太阳能,冲厕所用的水可循环使用,城内的产业都要过绿色环保关„„

规划中的花山生态新城,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是湖北两型社会首个生态城市。新城未来将投资20亿元建设大东湖水网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兴建5万吨污水处理厂。

此外,花山新城投资12亿元,将规划区域内的农民全部迁出,退耕还林、退渔还湖,建设“花山”、“花果山”两座生态绿化带。

生态新城需符合生态指标

现场办公会上,《花山生态新城指标体系(讨论稿)》首次被披露。据介绍,该指标体系参照了天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了29项生态城市建设指标。这29项指标与天津生态城指标相比,更具“武汉特色”:花山新城自然生态覆盖率需达到60%,显得更“绿色”;绿色建筑节能措施要细化,居住建筑能耗能不能高于35千瓦时/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要达到30%以上,加强循环水利用;辖区内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要达到15%。

据介绍,武汉未来还要在花山新城设立“生态研究院”,拟邀请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担任顾问。“十大两型示范项目、千万平米绿色社区”

生态新城十大项目主要包含:

1.结合启动项目建设,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从启动项目中选择一定规模的功能建筑,按照绿色建筑的有关指标要求组织建设。重点尝试地下水循环空调系统的技术和应用措施,并从建筑选址、节水、节能、材料使用、室内环境质量等五个方面,探索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建筑体系和建设模式。

2.以严东湖保护工程为核心建设水生态示范项目。按照“大东湖水网”项目总体要求,尽快建设严东湖水质保护工程,建设具有景观生态功能的人工强化湿地系统和近岸自然湿地相结合的水生态示范区,探索滨水生态敏感地区水环境保护措施,为世界水资源危机下河湖密布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和示范。

3.中水利用与生态用地的耦合改造示范项目。通过建设分散收集、处理、回用再处理系统,对污水及初期雨水进行相应处理,提供城市维护绿化及清卫使用;并将再处理过程与其周边非开发建设用地的生态化改造同时进行,在削减城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排放污染物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用地的功能提升。

4.建设集中式太阳能农民社区示范项目。结合首期农民还建房建设“集中式太阳能应用示范社区”,和有关科研机构和厂家合作,从整体上、过程上、管理上落实太阳能的应用推广。

5.建设慢行优先的低碳化绿色交通示范项目。建构“以人为本、慢行优先”的新城内部公共电动车网络系统、自行车路网系统、步行系统,打造低碳化绿色交通体系。

6.建设分区布点与移动式相结合的“大气质量实时监控中心”。对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数据进行24小时立体化实时监测,并且通过有线、无线两套数据传输系统实时发送至检测中心并公布,以确保花山新城良好的大气环境。该项技术对创造“环境友好”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3.新城社区工作情况简介 篇三

新城社区是随着高港主城区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型社区。成立于2004年10月,户数2300户,人口近7000人。近年来,社区党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扣文明社区创建标准,强化组织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积极筹集资金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践行为民党建理念,扎实做好社区服务、环境、文体、民生等工作。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敬老社区”、“江苏省和谐社区”、“江苏省绿色环保社区”、“泰州市文明社区标兵”等称号。

1、强化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近年来,社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强化居民自治,建立健全群众性组织、党小组、行政小组等组织建设,狠抓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切实完善各项制度,为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是构筑社区大党建格局,推行三分三制综合管理模式(“三分”即窗口服务分工负责、行政小区分片管理、工作任务分摊完成。“三制”即考勤制、积分业绩考核制、民主参议社区工作制)。新城社区行政区域大,党员住地分布散,驻社区单位多。近年来,社区一方面注重党小组建设,把住得近或同一单位退休的党员同志集中组成党小组,以小区为单位组建行政小组;再一方面指导配合驻社区单位组建党组织,加强驻社区单位党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协调,形成支部、社区、业委会及驻社区单位四位一体互动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引导成立社区计生、老年等协会群众性组织,为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实行民主自治,推动社区建设。切实贯彻《城市居民

组织法》,精心制定社区居委会自治章程,依法选举。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发挥居委会、居民代表会议的职能及作用,促进民主管理有效,民主监督有力。三是创新思维,精心制定各项制度。社区把制度完善作为社区建设中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上级党工委的要求,结合社区实际,创新思维,先后精心制定社区民主生活会,党务、财务、居务公开等多项制度,促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四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团结稳定,精干高效。社区的各项工作都与居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社区工作者作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如何,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近年来,社区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①是注重组织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每年都组织社区工作者学习政治、法律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优化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②是注重社区工作者的作风建设,开展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及比学赶帮活动,定期进行述职述廉,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形象;③是注重检查考核,严格落实考核办法,做到奖惩分明,教育批评并重,促进社区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的增强。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社区工作平台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全面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区开展工作的必备条件。近年来,社区在得到街道办事处支持的同时,想方设法筹备资金,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合理布置现有办公用房。在一楼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分设党建、计生、劳动保障、治安民调等服务窗口,还设立了80平方米的残疾人康复室,30平方米的警务室。在三楼设立了80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100平方米的文娱室及100平方米的社区市民学校;二是在社区各小区制设宣传栏、公示栏及

宣传橱窗,社区内的宣传阵地20多处,对破损的能及时组织维修,定期更换宣传内容。三是积极筹集资金,先后装修了服务大厅、文娱室,还购置电视机、DVD、电脑及800册图书、乒乓球桌,为社区开展文体活动、教育培训及服务保障工作创造了条件。四是密切配合区、街道对社区内老小区的改造,积极建议在老小区内开辟活动场地,健身路径,检查督促房产商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小区,保证了居民早晚锻炼健身的需要。

3、深化为民党建理念,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近年来,社区牢固树立为民党建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思路,创新举措,打造特色,扎实做好文体、环境、保障服务等工作,推动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精心整合社区文体资源,努力打造学习型社区,举办各种教育培训及书画巡展活动,着力培育社区老年健身队。每天开放社区文娱室,定期与驻社区单位合办文艺演出,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泰州市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计划》,充分利用社区宣传阵地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表彰社区的好人好事,认真开展每年一度的十星文明新风户的评选活动;二是深入开展平安、法治、绿色环保社区等创建活动,争做五星级社区,定期开展大走访活动,及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认真做好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加强社区内的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精心组织开展红袖章巡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卫生整治活动,落实门前四包,巩固

创卫成果。社区治安环境稳定和谐,公共卫生环境整洁优美。三是以满足社区群众的需要为基点,以群众安居乐业为目标,努力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家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及16家便民利民服务点四大服务平台,向社区各类群众提供服务,为独居、空巢老人送去人间真情挚爱,为居民解除无暇顾及家庭保洁、接送孩子等苦恼事,为残疾人解决购物等困难。完善的服务功能,多样的服务方式形成了服务特色,促进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四是切实关注民生,过细过实做好保障工作。下大力气做好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及低保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及创业型社区创建,帮助待、失业人员就业,积极支持创业人员创业,争取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办理小额贷款。关心特困职工家庭及特殊群体的生活,逢年过节组织慰问活动。认真做好平常居民突遇意外引起的经济困难的救济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老百姓家中。

社会历史的发展步伐不断前进,社区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弘扬“三创”精神,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努力开创社区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4.余姚滨海新城涉塑产业园简介 篇四

余姚滨海新城涉塑产业园简介

余姚滨海新城涉塑产业园坐落于余姚滨海新城,位于余姚市北部杭州湾南岸,距杭州湾跨海大桥11公里,紧沿杭州湾高速公路,是未来环杭州湾经济区的交通枢纽。滨海新城规划用地总面积114.8平方公里,首期22.49平方公里,启动区6.16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工。滨海新城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配件、节能环保、新型合成纤维、塑料模具等产业。届时,这里将成为杭州湾跨海大桥西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

滨海新城涉塑产业园前期规划用地2000亩,该项目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生态型工业园区为目标,积极引进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技术和设备,建立园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链条,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使产区成为以推动改性塑料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方向的,改性塑料生产创造基地、国内外著名企业创新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届时将吸引国内外高端改性塑料、塑机企业和塑料制品企业入驻园区,从而提升余姚塑料产业能级。同时,结合中国塑料城世纪大厦改性塑料交易区,形成工贸一体一条龙产业。

5.秦汉新城简介 篇五

学用工作简介

龙山县新城街道办事处共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B级站点2个:油菜坪社区站点、新城社区站点。自从2004年8月远程教育站点落户新城街道办事处后,新城街道办事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新城街道办事处远程教育管理服务站认真组织开展远程教育学习活动,狠抓“学用”工作,截止2005年12月底,该办事处共组织集中培训学习28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等1271人次,培养致富能手36人。

在教学组织上,该办事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学习的平台,把学用工作和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双培双带”、先进性教育学习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支部引导党员学、党员带领群众学的有效途径,实现“建一个站点、强一个支部、富一方群众”的目标,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如油菜坪社区站点联系社区实际,成立了由社区支部书记唐学智牵头的村“帮扶服务队”、“科技推广组”等组织,选择帮扶项目为村民提供“全程服务”,努力实现远教“学用”在实践中的整合。至2005年底,全社区有16户成为“勤劳致富户”,4户成为“双文明户”,农户年均纯收入比远教站点建立前提高了200元。得到了实惠的村民作起了“打油诗”:做红砖搞加工,胜过盲目跑广东;远程教育引好路,全靠村委来帮助。

在学用管理上,该办事处围绕“站点+基地+办学+项目”的工作

思路,注意培育学用典型发挥示范作用。龙山县石羔镇正南村村民谭直正,一次偶然的机会参与到远教学习,萌生了借远教平台致富的想法。在县委远教办和新城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他放弃月收入近千元的打工机会,筹集资金10万余元,在该办事处新城社区租地创办了湘鄂边区第一个私营红提开发科技示范园。在县远教办,他是不喊就来的“常客”;在远教站点,他是赶不走的“倔牛”;光远程教育学习笔记就达2万多字。通过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致富的行家里手,2005年,他种植的“红提”进入初果期,亩产达1800公斤,总收入达27万余元,一年便收回了前期投入的所有成本,并有赢余。被州、县多次授予“优秀科技示范户”、“远程教育示范户”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新城社区唐振民、刘恒等4户农户也种起了水果,办起了园区,一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富裕之路。该办事处通过远教站点的学用工作开展,创建以名正果业科技开发示范园为龙头的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培育谭直正等一大批科技示范户。

新城街道办事处认真总结学用典型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层层宣传,形成“学习典型、赶超典型”的远教学用风气,其“学用”工作在实践中的稳步结合明显的影响了县内其他乡镇,全县出现了赶学的风潮。如湾塘乡湾塘村通过到新城街道办事处远教站点学习了解他们的经验做法后,积极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原来的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种养加工项目。在湾塘乡远程教育管理服务站和村委会科技推广组的帮助下,从县里请了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

上一篇:五五普法实施方案下一篇:四五年级学生的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