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观后感

2024-07-14

中国医生观后感(13篇)

1.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一

这部影片时长约2个多小时,不仅仅既展现了医护人员的果敢和伟大,也展现了他们平凡普通的血肉之情;既展现了“小人物”的不安和惶恐,又展现了他们的坚守和温暖。整个故事围绕金银潭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讲述,直切疫情防护,扣人心弦,同时将当时的真实场景穿插至影片中,最后谢幕致词里面也实名制一一感谢了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影片的各种细节,都可以看到这部作品极致的用心和十足的诚意。

观影时,我在黑暗交错的光影线中全情凝注,谢幕词一帧帧画面拨弄着每个人的心弦。环顾四周,可能是我低估了这部电影的魅力,也可能是我高估了成年人触动心灵的阈值,哭泣落泪者,有之;哀婉叹息者,有之;而被一个又一个情节触动灵魂者,更是数不胜数。这个故事是我经历的那场抗疫战争,但也绝不仅仅是我经历的那场战争。无法接受自己已被感染的快递小哥、想要换个医生的产妇、还有微信求助的商店老板、委屈到极致的护士小姐姐、屡屡尝试治疗的医生。这些仿佛曾经和我点头微笑打过招呼的人,出现在了大荧幕上,如此真实深切。

2.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二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402号楼403室《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社发行部

邮编:100124 电话:010-59693870-8017 传真:010-59693848

3.我们是中国见习医生 篇三

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轻松状态,对于这帮学医的孩子们而言,大四上学期是他们到今天所经历的最累最痛苦的半年。满满的课程,每天早上8点上到下午5点,午休一个半小时,晚饭后又是漫长的晚自习,最早也要11点回宿舍。他们的专业书,毫不夸张的说,每本都有差不多三四厘米厚,每天上课和学习的时间占据了他们一半多的生活。

连续长时间的上课和自习,睡眠时间不足,一学期下来他们都十分疲惫不堪。而一个月内考九门课的“考试月”,更像是经历魔鬼训练营:每天七点钟起床,早饭后开始复习,基本上早上离开宿舍之后,一整天都在教室里自习,很多同学甚至在后半夜一两点才会离开教室,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但问及是否后悔选择这个专业,每个人都很坚定地说没有后悔过。当初选临床医学专业,很多同学都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有些是因为亲人患病难愈,有些是因为没有见过自己的某些亲人,使得他们从小就萌发了学医的想法,他们想为自己的亲人解除病痛,同时更希望别人不要经历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

见习:实践中初尝医生滋味

进入大四之后,他们开始不定期的进入医院见习。见习老师会带着他们转科,做一些物理诊断,外科的基本操作,铺巾、消毒、换药等等,会帮一些病人查体,做一些基本的麻醉,跟病人聊聊天,了解病史,写病历,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有时候会让他们到手术室看一些小手术。他们开始以一名医生的角色进入医院,接触病人。

见习,是他们唯一进入医院接触病人的机会,所以同学们都会很努力地去实践,因为实际的操作才会让他们把学到的那些理论的东西用起来,然后真正的记住。这样他们才真正具备了做医生的经验和意识。

自白:“我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

谈及未来职业的选择,他们都会很坚定:“我一定会做医生的,而且也想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尽管他们都有着很坚定的信念,但依然遮盖不了内心的忧虑。对于现在的医疗现状和医生的生存状况,他们不是没有去了解,只是他们有着自己观察医生和患者的角度。他们每个人都对医疗行业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但话语中也不时流露出他们对医生和患者的担忧,他们会为医生抱不平,但他们更理解患者。

小刘有过一段在医院做志愿者的经历,他说:“医院里不仅有医患纠纷,有的时候患者和患者都能打起来。我在做志愿者的时候观察,排队挂号时,后边的人往前瞥了前边人一眼,脾气急的这就要吵起来了。还有,有的患者不清楚要挂哪个科的号,就在前面多问了几句,问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后边的就开始着急,然后就又要吵起来了。其实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我们是真的可以理解,他肯定是抱着想治病的初衷来的,谁也不想到医院来吵架,他就是着急,所以作为医生应该想办法告诉患者怎么做才能更有效率。

对于医生而言,我是认为医生最大的压力永远聚焦在患者的病上,因为这是医生的天职,没有任何一件事能超过这个。而患者最难的是找到一个好医生,这个好医生的概念,当然是指能够为他治好病,有足够的技术和耐心去对待患者,但是现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很多患者为了看病全往北京跑,所以找到一个好医生真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医生角度而言,看病时间太短,患者就会不满意,其实这个医生也很无奈,有时候等的人太多,里面一直看不完,外边的患者就直接着急了,所以你说这是谁的错呢,根本没法说。而且现在的医生又要同时看病,做科研,又要教学,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谈起近两年社会上发生的杀医案,他们也曾有所恐惧,甚至心底也有过丝丝的动摇,但他们仍然相信,这些仅仅是个例,他们觉得绝大多数的医生和患者态度还是很好的,或许现在很多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也让他们有些信心不足,但他们仍然坚持去走从医这条路。

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医患纠纷已经产生并且愈发火热,解决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该从哪入手改革和调解,除了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医生和患者应该深思的事,当然这群医学生们责任更为重大。但好在,他们还有着这样的梦想,他们还相信会有好转的趋势,他们对医生和患者都有着美好的期许,不管未来如何,至少现在,他们还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努力奋斗着。

【编后】披上这一袭白衣,除了救死扶伤的光环,更多的是拯救生命、治愈病人的使命,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吧。

4.《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四

因为他们的出现,让原本躁动慌张的气氛因子,有了冷静下来的力量。他们勇于冲到第一线,成为阻挡病毒的一道防线。他们同样是父母的孩子,家中的顶梁柱,孩子的爸妈……即便如此,他们的态度是义无反顾,他们的口号是:不计酬劳,无谓生死。

他们是,中国医生。

正是在这个时节,纪录剧集《中国医生》悄然上线,豆瓣评分9.2分。它真实地纪录了这群群体日常工作的点滴,向观众剖析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他们也很脆弱,也有难处。这一切正如同剧集开场的那句旁白,“这是中国医疗系统的一个缩影。”

“我很怕我突然死掉,但我不能死。”这是朱良付医生(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对着镜头说出的一句话。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家中的丈夫和父亲,同时,他更是一名医生,“差不多得用25年时间,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一个医生,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这是他的工作态度,对他来说,从早上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因为他每天面对的是死亡率最高,也是死亡速度最快的病例――脑卒中。即便如此,也曾有患者家属对他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这位老太太一边苛责他“害死了她的老伴”,一边让朱良付给她看看近期升高的血压。

“理解吗?”这是他问出的一句话,似乎是在追问大众,又似乎是在自问。他无奈,因为患者和家属,其实“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但这并不耽误他们投诉你。”这种困惑对他而言,没有答案。身在其职,他必须这么做。

每每面对这样的事件,医生需要很快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甚至没有更多时间去消化,因为下一个病人已经在候诊了。

5.电影《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篇五

电影《中国医生》作为建党百年大庆的献礼巨制,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全景式记录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再现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抗疫故事。

昨晚的《中国医生》感动了无数人,这是一部致敬抗疫医务人员的影片,更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精神的影片。在疫情突发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医生坚守医疗岗位,时刻充满力量,从死神手中夺回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他们不是神,却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生命,不顾危险,将自己的生命堵在了死神与病人之间。有谁记得他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但在国家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庭,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去,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观影途中,我们无数次热泪盈眶,他们虽然在工作中有不公平,不被理解的时候,但是他们依然不忘初心,不曾放弃自己的信仰,依然无私的奉献自己。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差距还很大,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今后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无愧于这身白色战袍。

6.《中国医生》观后感800字 篇六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曾一度让我们陷入恐惧与悲观之中,甚至有不少人还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疫情期间的那些焦虑、煎熬甚至恐慌,都让人不愿去回想。可是当银幕上再次呈现出一幕幕抗疫的故事时,我们有的却不是恐惧或焦虑,而是感动、敬畏与感谢。因为影片所勾勒的人物与事件都足够真实,能够轻易地引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于是才会显得如此动人。

说几个我喜欢的地方:对不完美人格的展示,比如想“插队”的欧豪,高傲的朱亚文,“扑街仔”易烊千玺。张子枫只有一场戏,她的表演非常真挚感人。片中明星无数,很多都戴着口罩,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露个脸才来客串这部戏。袁泉,她太美了,如果让我选择一双透过防护服护目镜的眼睛,来在大银幕上代表中国女性面对疫情的沉着冷静、睿智勇敢、大气美丽,我觉得就该是她。医患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哭,看到这已经分不清是电影还是现实了,现实是最好的编剧。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一个小细节:方舱医院关舱后,两个小护士开心地在光秃秃的床板上躺倒说:“现在就想躺着,什么都不想了。”多可爱啊,击退病毒的就是这些年轻的、活灵活现的姑娘,跟身边人没什么两样,她们就是英雄的模样。

我们是疫情的经历者,我们所经历的各不相同,但又在共同为抗击疫情做贡献。

中国医生,用前线视角,更深入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艰难,更一线的战场。当我们做好自身防护宅家时,是他们奋斗在一线;当面对未知病毒时,是他们在总结经验,研究有效治疗手段,他们有坚强,有挫败,但从未放弃哪怕一个生命。

当看到,插管、拔管、抢救时,非常害怕,每一次治疗都是在与死神搏斗,为的就是可以健健康康的回归原本的生活。

而这部以武汉金银潭医院为视角的抗疫电影,也同时串联了我们亲身经历的疫情阶段,它既是一次复盘,也是一次证明,从早期的艰难抗疫,到后面的井然有序,总结见证属于中国的集体式抗疫,而这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

这部影片值得一看,让我们用前线视角,回顾疫情,回到那个艰难抗疫的时期。

7.我想和中国医生谈谈 篇七

我的肩膀有问题已经一年多了,当然,可能不止肩膀的问题,胳膊、肘关节或许也有问题。起初以为是运动拉伤,我去了医院,医生开了一堆治肌肉损伤和肩周炎的药,100多块。

我吃了以后,并不见好,反而日益严重了。

于是,我又去了另一家医院。外科大夫不在,一个内科老专家给我看的,怀疑是颈椎问题导致了对胳膊上神经的压迫,让我去拍片子。如果颈椎没有问题,那就是大脑有问题,导致了对胳膊神经的压迫,就得给大脑拍片子。

我知道老专家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我想,先得检查肩膀吧?不用X光透视一下吗?

我心里不踏实,几天后又去了一家医院。

医生捏了一顿,问我“疼不疼”。我想,这个好像很不靠谱,你这样使劲捏我,能不疼么?

最后,医生分析了半天,说:“那就做个肩透吧?”

我说:“好。”心想,看来这次比较靠谱,要用仪器透视了。

结果,是要给我肩膀打一针,原来这就是“肩透”。我心里很慌,很犹豫,医生一脸权威的样子:“一个大男生,打个针,有什么好怕的?”

我看了诊断,是“软组织内封闭”。这个病,说起来也不是很严重,就是不太能打球了,手和臂远不如从前了,握力很差了。我决定好好休养一段时间再说。

今天早上,我看到了一个比我惨一万倍的人。

她叫李秀勤,河北鹿邑县生铁冢乡杨庄村的一个农妇。2004年7月,被鹿邑县卫生防疫站和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误诊为艾滋病。2009年7月,才知道自己其实没病。

这期间,相隔五年。

我算了下,五年,是一千八百多天,是四万三千多个小时、两百六十多万分钟、一亿五千多万秒。

这五年,其实比这些数字更漫长,因为有一个词,叫“度日如年”。如果以此计算,李秀勤的这五年,相当于1800多年。

事实证明我并非夸张:

2004年7月,李秀勤的名字正式出現在艾滋病患者的名单上,从此毁掉了她的生活。

丈夫离家出走。

丈夫让两个孩子周末不再回家。

所有人对她避而远之。

她连门都不出,成天躺在床上哭泣,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原本壮实的身体彻底垮了。其后,吃安眠药、喝农药,两度寻死,自杀失败。

……

我想我算错了,她不是度日如年,而是“度秒如年”。

我胳膊的这点小病,每个医院医生的诊断都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专家”。我知道,因为职业的关系,他们都非常自信。我也知道,不自信的医生是没法混的。多少年来,我从没见过哪个医生说“这个病我还不太自信,需要研究下”。

我还知道,除非是重症绝症,他们是很少找同事商量的。哪怕心里其实没谱,也三下五除二地诊断开药叫下一个病人。

所以,我怕他们,真的很怕。所以,我连胳膊都不敢看了。

不踏实的不止我一人,不踏实的是天下人。有一次我和几个人谈这个问题,就发现他们的胃病之类,似乎都不算大病,但总是治不好。我们讨论了一阵,发现似乎只有感冒,是一定能治好的。其他的病,怎么都这么麻烦?

我常常感叹国家单位工作效率之低下,但最近看病,实在对医生的效率之高恐惧不已。你话还没说完,他的药已经开好了。

这样的药,我不敢吃了。

李秀勤已经将误诊自己的相关部门告上法庭并胜诉了,但相关部门还在上诉。法院判的赔偿金能否拿到,还是一个未知数。

如何让医生保障自己服务的安全,如何让医生不再是一个“草菅人命”的职业,这是一个问题。

没有人民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没有人民监督的医生必然成为屠夫——这就是我昨天被打了一针后在惶恐中得出的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我们看病和买衣服一样,一定要多去几家医院(先不要买药),如果诊断结果不一样,一定要慎重!

8.中国医生电影观后感500字 篇八

这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医护人员们手足无措,病房里病人们非常的害怕,院长看着持续上升的死亡病例;看着病人没有床位和拥挤的病房;因为氧气不足而发生了争吵;防护服口罩,防护面罩等防疫物资,各大医院纷纷来帮助,也有从上海和广东的两家医院来帮助他们。国家也从四面八方召集各地的医护人员来救助武汉,钟南山院士也说过:“武汉一定会挺过去的,因为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电影中有很多感人的片段,但是令我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因为妈妈临近生产,却不幸得上了新冠,通过医生的不断努力和她的坚强的意志最终抗胜了病毒病胜利的产下一名婴儿,可是他的爸爸因为偷偷去接单,为了挣奶粉钱不幸感染上了新冠肺炎,可是当我以为他不幸去世时,到最后他们一家三口快乐地在公园里游玩。

看到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脸上都是戴口罩和面罩的痕迹,因为物资紧急,他们不舍得脱掉防护服她们身穿纸尿裤,为了就是节省物资。累了,他们就吃泡面;困了他们就和衣而眠。他们与家人分开了很久,也有的医护人员因为工作也不幸感染上了肺炎,也有的议会人员牺牲了。

9.《中国医生战疫版》纪录片观后感 篇九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

镜头下,一线医护工作者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深深地引起了观众的感触,在“感动”“哭了”等一众评论声中,“为中国医生应援”登上热搜,“网红医生余昌平吐槽医院伙食”也紧随其后引发热议。同时,该纪录片也从医生、患者、家属等多维角度,对“心理干预”、“替代性创伤”等“灾后”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温度和技术 两者同等重要

从无从下手到从容不迫,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中国战疫逐渐迎来尾声,这不仅取决于我国医护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更与我国较为前沿的医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医生》战疫版从开篇就对大众输出了多个专业概念,该纪录片如一本医学百科,让观众快速吸收到医学知识。从院感科及院感专家等名词,到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这些病房区的划分,再到医护人员防护服的穿戴培训,《中国医生》战疫版在科普“防疫“知识上下足了功夫。

这令许多观众意识到——有很多医生、护士之外的角色,也在幕后为疫情而奋战。有在医护人员和病源之间筑起的一道安全屏障,既保护病人也保护医护人员不受到感染的院感科医生;也有划分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的院感专家;还有科学指导防护服正确穿戴流程的工作人员们。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守护着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

不仅治愈你的肺,更要治愈你的心

在《中国医生》战疫版最新曝光的第二期预告片《悲怆》中,新冠肺炎患者的身影一一闪现,他们或积极或忧愁,疾病影响下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心理干预成为治疗的关键手段。片中,已经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何杰,在医院中目睹身边的病友们相继离去,内心一度陷入崩溃。在治疗的关键期,医护人员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的治疗方案,联系何杰的妻子来到医院进行鼓励陪伴,最终战胜了病魔。

存在心理问题的远不止是病患,同样还有许多医护者。疫情高峰时,上百人挤在走廊里,医生每日都因压力过大多次崩溃大哭;片中,因每天接触过多新冠病人,有着医学援助界“老炮儿”之称的罗凤鸣在看到驻地楼下的鱼因缺氧死去时,联想到在氧压低时入院的病人,为此感到极为沮丧、挫折。经历了重重创伤,医生是否因此产生替代性创伤成为后疫情时代需担忧的问题。

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如是评价:“每一个中国医护人员,都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灯塔,照亮每个人的健康之路”,《中国医生》战疫版用朴实的镜头,让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2

你,逆行的背影,牵动着多少颗心。伸出你那温暖的手,托起无数的生命。一纸“请战书”,满满的红手印,生死线上方显你的深情……——题记

2019年转瞬即逝,我们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2020年,可天有不测风云,在12月底,武汉,他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此时,它正在与病魔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风雨同舟,披荆斩棘。新型冠状病毒发生以来,我国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白衣天使们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奔赴武汉,他们是我们眼中逆向而行的英雄,是我们心中英勇无畏的战士!

在这场无烟的战斗中,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临危受命,再次挂帅出征。看着他疲惫的身影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他们拼尽全力也病魔较量,为生命站岗。他们逆行的背影,是庚子年最美的风景!

寒风瑟瑟,路上人烟稀少,只有星星点点的“小黄人”“小蓝人”,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留给我们只是一个个逆行的背影。他们默默无闻,只为给不能出门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还有一群背影,我们看不到他们真实的面目,只知道他们是新闻报道的书写者;他们是图片影像的记录者。他们为民生福利急急奔走,为城市建设悉心戮力,为国家发展鼓劲呐喊。重大疫情面前,总会有他们的背影,他们不是不惧危险,只为传播最真实的声音!

身在小山城的我看不到前线危急的情形,做不到前线英勇人员的光荣事迹,但我身边也能看到真实的志愿者的背影,他们是镇长,村长,学生,百姓,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也可以说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华夏儿女。他们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不是不惧,只是在危急时刻把他们生命,他人利益放在了最高位置。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3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回信中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我们愿同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一道,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贡献。

病毒无国籍,疫情无国界。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守望相助、携手应对。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已日益成为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以邻为壑、隔岸观火没有出路,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战疫全过程,通力合作、团结一心,才能战胜病毒、战胜疫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个春天,疫魔肆意,全国人民于磨难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只为保一国平安,护全球安全。越是在全球疫情防控吃紧时刻,越是要展示大国形象,彰显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就应对疫情蔓延、稳定世界经济进行了沟通协调,体现了中国推动开展抗击疫情国际合作的大国担当。中国在赢得国内战疫阶段性成功后,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及时对外伸出援助之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国暴发,中国向全球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并向一些国家派出专家医疗队,提供医疗救援物资。中国为天下谋大同的高尚情怀,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高度肯定。

人类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波及100多个国家的局面,需要世界各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战“疫”全过程,携手共筑捍卫生命健康安全的铜墙铁壁。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4

待凛冬离去,雪融草青,相信一定有新的相逢将温暖延续。——题记

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特殊的春节,在这个本应热热闹闹的日子,在此时此刻,却显得十分冷清。而这一切都因为一次病毒的爆发。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时候,一位84岁的老人,赶往了疫情爆发地武汉。

18日傍晚,钟南山从广州匆匆踏上前往武汉的高铁。这个情景,是多么的熟悉。17年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如今已经高龄,但却毅然再战防疫最前线。一路奔波不知疲倦,到了医院也是立刻着手开始救治工作,满腔的责任只为国家为人民,实实在在令人肃然起敬!

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指印的背后,是一颗颗赤忱奉献的医者之心。无数医者组成一支医疗队,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支援武汉,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无惧无畏,在除夕夜,家家团圆,他们却在病房里同死神做着斗争,日夜不休,像是不知道疲惫似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支撑着,那就是将病人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与此同时,口罩紧缺。工人们全都再次上岗,为口罩的供应忙得不可开交。武汉先后开建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数千名工人夜以继日,在工地上吃盒饭,还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寒风刺骨,他们却从未喊过一声苦!

此次疫情发生后,全国公安民警又一次义无反顾选择逆行。与全国医护人员并肩战斗,抗击疫情。交警们在各个地方开展工作,严格检查来往的车辆,有多少个交警大年三十不能回家吃年夜饭?有多少个交警大年初一第一声拜年献给公路?有多少个交警为了陌生人的安全放弃小家的团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短短11天,已有8名警察前后牺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是勇敢的!是善良的!是值得令人敬畏的!

有人趁火打劫,有人雪中送炭。无数逆行者不顾自身安危,为疫情做出重大贡献。他们无私无畏,称得上是真正的勇士。致敬!所有坚持为疫情奋斗的逆行者!你们是最美逆行者!

惟愿付出得到回报,至此国泰民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致敬,逆行者。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5

我的身边时刻都能看到感人画面,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却不忘公民义务,他们在寒风中逆风而行,不顾个人冷暖,个人安危,为每家每户送去温暖和安心,我的身边因为有这些人,才让我们能安安心心地生活。

国家还在紧张的防护中,在我的身边,村子被封了,村长还坚守在岗位上。国家在战斗中,我们没有时间恐慌悲叹,而应和国家一起,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中去!我们或许没有那些明星有钱,一下子捐出去几百上千万;我们或许没有那些人力资源;或许我们都还是中学生,没办法去支援前线。但是,我们要记住,尽量不出门,注意卫生,保护好自己,不给国家添乱,尽自己所能做国家坚实的后盾,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能做的。

高尔基说:“感到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悦。这是真理,不要忘了这个真理,它会给你们无限的幸福!”是呀,这些主动“请战”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他们会付出一些代价,但他们内心是幸福的。

记得,前两天,在抖音上看到过一个视频,被访者是一位女医生,她哭着说,她也很害怕,她也怕被感染上,她怕再也见不到家人朋友了。采访者问她,既然这么害怕,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她立马穿上手中的白大褂,抹掉了眼泪,勇敢而自豪地说,就因为我身上这个,穿上它,我就有一种使命感了,正是这种使命感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短短几句真诚的话语,没有多么华丽的修辞,却是那么让人动容,为之幡然泪下。

10.中国医生如何看美国医疗剧 篇十

在剧中的“切尔西医院”里,一切都做得太专业、太完美了。换句话说,这部电视剧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理想化的医院。

“切尔西医院”里的医务部主任或者称之为院长的哈丁·胡顿,在每周周一清晨,也可以是随时,把医生们召集到311室。针对这周的病例,对发病率、治愈率、死亡率与错误率,进行研讨。这位“首脑”对他的下属,不但会对他们的医疗行为、行医道德,甚至对他们的私人生活,都提出质询和指责——只要是他认为可能影响到医生实施手术的各类问题。在311室里,他对任何人的任何错误都毫不留情,甚至挑剔且苛刻。用中国话讲简直“吹毛求疵”。

显然,这种严苛对于“切尔西医院”每一个人技术的进步、医疗道德水准的提升等等,有十分巨大的帮助。这部剧集就是以这个医生判官的视角,将医生在职务过程中的可能碰到问题和争议分集一一拆解呈现。从而为人们展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美国医生如何看待病痛,如何看待生命。

剧中,韩裔的朴医生分别遇到过两个病人:一个是因脑神经异常而丢失了乐感的小提琴演奏家;一个是因脑神经疾病而创作欲、创作灵感超常的作家。对于前者,自负的朴医生,主动请来同为神经外科专家的威尔逊医生为音乐家操刀,自己在手术室里亲自拉琴,帮助患者找到影响乐感的神经,唯恐因为手术一点点失误,毁了音乐家的职业前程。而对于后者,当患者得知,切除大脑的病变部分,自己思如泉涌的灵感也有可能失去时,拒绝手术治疗,朴医生竟然对此表示了赞同,他放弃了手术。在朴医生看来,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活着,而要有价值的活着。

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治病,但是,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病,更重要的是人;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很重要,挽救一个人生存的价值更重要。当然,这是美国人的价值观。

这部电视剧同时非常直白地把医生这个行业的风险也展示了出来。剧中的一句台词讲到,“每天都有医生被起诉”。一个医生,你可能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拯救了他的生活和家庭。但是,如果你的医疗行为中有瑕疵,有不规范,你仍可能面临诉讼。剧情里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完成了一例介入手术,通过切断脑部一个神经医治了一位帕金森症患者。介入手术后,女患者的手不再抖动了,但由于手术伤害了大脑某个未知的功能区,让女患者同时有无法抑制的性瘾。结果,患者和家属,把她的恩人、那位为她做手术的大夫,诉上了法庭。

中国医院和医生做不到的

完美医院“切尔西医院”既不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费城,也不在西海岸的洛杉矶、西雅图等美国一流的大城市,而是位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可是在这样的一个二三流城市的医院里,却能有全世界最好的精神外科医生,一流的器官移植技术。用该院的医务部主任的话讲“这里的医生是全世界最好的”。这是中国与美国很大不同的地方。在中国,不管是一流公司,一流科研机构,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医院,一般都是在一流的城市,甚至基本都聚集在北京、上海这些超一流的城市里。

中国的医疗制度虽规定,对于特殊的病例,对于死亡的病例要进行讨论,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走走形式。一是长者为尊,位高者说了算;二是和谐为本,极少人会提出不同意见,不争论;三是保全面子,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极少进行批评和指责。事后的检讨极少公开进行,除非是惹上了官司,要进行惩罚。

像“切尔西医院”这种研讨、这种批评与指责,绝无可能。

医生的风险来自方方面面,责任不到位是风险,技术水平有差距是风险,甚至相互不信任都是风险。每一个医生面对的都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患者,身体条件不同,病因病种不同,每一个人所掌握的技术又是那么的有限,出现失误在所难免;而面对生命,有时诊断遭遇不信任导致的事故,更让人扼腕;事故后的诉讼,也只能让不信任进一步升级。前两年在北京某家医院,一个产妇患重症肺炎,医生为救腹中婴儿要求剖腹,但监护人拒绝签字,造成产妇和腹中婴儿双双死亡的案例。在之后的诉讼之中,家属找了一些医生出身的辩护人,找出一大堆该医院在救助产妇过程的治疗问题。他们绕过了该产妇当时已经不可能救活,医疗的焦点在于如何挽救婴儿的生命、而监护人拒绝签字的问题,而是抓住医院方面在产妇的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处理手段上的不规范和不当。最后,以医院赔偿十万元结案。

中国医生在诊疗技术上与美国的医生有差距,这是事实。不是中国人不聪明,也不是中国人不努力,环境条件所限。若真如《周一清晨》这部电视剧中展示的一样,很多医疗问题,很多诊治的细节能够公开的讨论、交流,人们有接受指导和借鉴的机会,那么医疗的水平必然能更快地提高。

在中国,开放性的病历讨论都非常不容易,死亡后的解剖分析更是一个禁区,很少有医院能够有这种机会,医生技术水准提高自然受到制约。

而中国医生的从医条件,又远比诊疗技术上的差距还大得多。这也是环境条件所限。当下,中国的医生似乎已经成为了“人民公敌”。可当全国各个行业都面临道德失控的时候,医生又怎么能够脱离开其他群体,独善其身呢?实际中国的医生并不比其他行业的人更无德,只是他们工作处于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很难做到平等公平的讨论

同样面对病,如果说剧中美国医生治与不治的依据,是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而让美国医生和管理者纠结的,更多地是一些治疗的权利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甚至医疗学术问题。而中国医生治与不治的依据,更多地纠结在两个字:命和钱。有钱、还是没钱!治疗能不能挣到钱,病人能不能活命。

首先,中国人的价值观里,活命是最重要的,不管有没有意义,活着就行!在活命的问题之下,钱的问题似乎变轻了。谁都清楚,一些病症当下是无法治愈的,那也要倾家荡产地去治。只要还能够承受,或者不用花自己的钱,则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地维持着。一位经济学家曾讲到,中国人一辈子的医疗费,百分之七十,都花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里了,或许也就是多维持哪怕几天、几个月痛苦的生存。没有人讨论这种无效的生存对生存者还有什么意义;更没有人讨论这些无效的医疗花费,可以为多少儿童做心脏矫正手术,让多少失明、失聪的人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当然,钱是谁都绕不开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新的治疗手段,需要花太多的钱。病人有没有钱,会成为一个治不治的问题,这在中国和美国都会遇到。否则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也不会把自己的连任赌上,去搞一个全民医保的法案。美国同样有太多的人,因为贫困而治不起病。不过,在美国没钱治不了病不会成为一个道德问题,医院和医生不会为此承担太多的道德压力;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会变成医院的道德问题。人们不会谴责无效维持造成的浪费,却要求医生和医院为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人,承担更多道德责任。

另外,医生在钱的问题上受到责难,还在于中国的医生更关注于医疗的收入,而美国医生更多的精力在于治病,治好病就行,有病人自然就有钱。这是因为美国医生的诊治费用本来就畸高。看个感冒,只做简单地检查,不开药,都要二百多美元;而美国医生的收入一般在人均收入的两倍以上,对此美国老百姓不会抱怨。在中国,医生诊治费极低。看一个病人,几块、十几块人民币;大多数医生的收入维持在人均收入的平均值,人们还抱怨看病贵。很多人无视医生的劳动,而只愿意在药上花钱,在设备使用费用上花钱。

必须承认,在美国,医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当医生也令人尊重。尽管美国的诉讼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多,美国的医疗官司也多的超乎想象。但是,大多数美国医生还能够专心致志地提升他们的技术,踏下心来面对他们的病人。一是,美国的法律既保护病人,也同样保护医生;二是,美国有保险。医疗保险,让很多美国人承受了天价的医疗费用,让医生不必为收费,为逃费而操心。此外,美国医生大都签有医疗事故险。除非重大责任事故,医生不用自己承担。

而这部电视剧让我们真正看到的,是中国人需要再奋斗几十年或更久去跨越的精神文化上的差距。说起来,这个文化极为简单和单纯,即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和利益的批评与质询的文化、一种可以开诚布公地批评与探讨业务的文化。这是目前我们所极度欠缺的东西。如果能够让人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认识,抛开所谓的面子、地位与身份进行技术、道德的批评与质询,我们就能够让一些差错、失误,以及道德层面的瑕疵,得以迅速修正。

11.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十一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

高考前夕,疫情毫无征兆地爆发,新闻联播日日播报着新增确诊人数,特效药尚未研制成功,此病传染性又极强,且恰逢春运,疾病像是长了翅膀一样飞往全国。人心惶惶,大家都在祈祷着能渡过难关。您站出来,告诉大家不要害怕,提醒大家勿要前往武汉,而八十四岁高龄的您,却坐在了前往武汉的餐车上。我想说,国士无双,您是最美的逆行者,我们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然而,这样的逆行却不是说说而已的。经历过非典的您一定知道,前往武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春节无法和家人团聚,意味着放弃休息时间,意味着最近距离地接触病毒,甚至可能意味着一去不返。可是,您还是去了,为什么呢?

我知道的,因为您是医生,有着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的责任感。因为您穿上了一身白大褂,便担起用生命去履行肩上的责任。您在成为一名医生时曾宣誓“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顾念。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几十年来,从未忘记。只要一息尚存,便绝不辱使命。

我知道的,因为您不忍,您有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看到躺在病床上孤独无助的孩子,那样不安,紧紧抓住医生的手,不确定地询问还能否活下去。看到与亲人隔离后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呼吸困难,奄奄一息,夕阳下的影子那样孤寂。您终究不忍,医生就职宣言中,您曾说“我对人类的生命,自受胎时起,即始终寄予最高的尊敬……”您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那无数鲜活的生命。武汉,曾经多么繁荣的武汉,如今成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空城。空荡荡的街道、紧闭的商铺,以及隔窗的邻里交谈。武汉就像一个生病的孩子,蜷缩在病毒的夹攻中。您终究是不忍,您说,祖国的可爱的孩子病了,他哭着喊着需要我,我要去救他。

我知道的,因为您勇敢,有着正视困难的决心。罗斯福曾说:“我们所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纵使前方是前所未见之强敌,纵使病毒的信息未知,纵使可能会死,那又如何?生命是强悍的,是坚韧的,不是死亡可以打倒的!

作为2020届考生,我们已经成年。我们虽不能驰援武汉,但钟爷爷,十七年前的非典您挺身而出,今年的疫情面前您再次出征,请您相信,以后的中国,由我们去扛!无论此后的我们将身处何方,无论我们将从事何种职业,都永不忘记您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永不忘记您那重情重义的仁爱之心以及强敌面前无所畏惧的精神,这样的中国精神必护佑我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薪火代代相承,请您保重,我们向您致敬,也会在后方坚定地支持您和您所有的战友,加油!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2

二零二零,爱你爱你。耳畔仿佛还回响着这句美丽的祝愿,可有一条路,却挤满了人,它叫逆行路。回望逆行路,上海,浙江,江苏等各个地方的白衣战士们乘着岁末迎春的列车踏进了抗击新冠的战场。这本是个团圆的日子,但你们只为一句“武汉需要你”,就逆行远去。餐桌上的饭菜渐渐失去了温度,渴望的眼睛也渐渐闭上了。二零二零,注定是如此不凡,因为,你让世人懂得了,什么叫人间大爱。

二零零三年,您六十七岁,那年,非典肆虐。您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二零二零年,您八十七岁,十七年后,新冠爆发。您一把抛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登上了去武汉的高铁。您对我们说:“尽量不要去武汉。”您自己却踏上了这条还没看见过光明的路。钟南山院士,您挂帅出征的背影,最美。

十二月三十日,二零一九的尾声,你在微信上吹响了关于疫情的第一声哨响,你本以为可以让使人们保持警惕,可没想到,自己却成了别人口中的那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你本想告诉大家,这场战役已经打响,带好口罩、不出门也许就可以避免。可是这一声哨响没有让人们警觉,直到疫情爆发时,面对逐渐上涨的确诊人数,人们才开始后悔。二月一日,你确诊了,作为吹哨人的你,也无能为力了。只是过了一个星期,你就走了,留下了你最爱的家人,留下了这个世界对你的牵挂。然而人们对你的赞扬,你再也听不到了。但李医生,我们会永远铭记你的努力,你用生命发出警报的样子,最美。

回望,那些火速赶往建筑地的工人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们与时间赛跑,在这寒冷的冬日里,也汗流浃背地工作。舍小家为大家,在一年中唯一可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里投入工作,用最短的时间,造出最好的医院。建筑“火神山”、“雷神山”的工人们,你们用爱与时间造出了这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物。你们披星戴月的样子,最美。

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万五千个口罩、五个二十四寸的行李箱,和印度尼西亚与舅舅的旅行。你,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选择了前者。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国的情况下,你站了出来,选择深夜航班,六个多小时的颠簸,回中国。面对中国疫情的严重,你对妈妈说:“我已经是中学生了,也是中国人,这个时刻,能为国家出力,为家乡做事,我义不容辞。”你可曾知道,在封城的前夜,有多少人顺着高速逃离武汉,可你,却坚持踏上了这条逆行路。赵珺延,你带着一个少年的民族情怀,逆行前进的样子,最美。

像这样逆行的背影还有很多很多,虽然我不能一一叫出你们的名字,但我会深深记住你们的面孔。中国,隔山隔水,不隔爱!封城封路,不封心!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情怀吧。当一份份小爱铸造成大爱,中国必能胜。梁任公有云,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吾辈莘莘学子,当学思践悟以促行、格致诚意以正心,立明日之栋梁,兴明日之中华!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3

近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4点重要倡议,为全球战疫开出了四剂“良方”。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这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经过艰苦努力,目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这不仅为世界各国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也提供了经验。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正在全球蔓延,在这互联互通的时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当中国在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援助之手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当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中国及时向有困难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的道义与担当、大爱与大义、风采与风范。

阳光总在风雨后,中国战疫证明,唯有政策得当、部署得力、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共同迎来战胜疫情的曙光。中国倡议,向世界传递信心和力量。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4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逆行者,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

——题记

还在思考过年去哪里,兴致盎然地和父母讨论时。一则“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轰炸了整个网络,被传得沸沸扬扬的。一开始,我并不在意,把病毒的厉害给完全低估了,依旧出门玩。

可仅仅过了一天,病人已经新增加了一百多例。人们都很害怕,人心惶惶。许多武汉人出城,导致病毒更加肆意妄为,加速了传播,传播更广,不再只有武汉。可怕的病毒却还不肯就此收手,仍旧肆意传播着。

就在这时,一群白衣天使出现了。他们什么都没有说。他们向着反方向走,他们走向病毒和痛苦的人民。他们放弃了悠闲轻松的假期,选择坚守岗位努力工作。他们守在路口为人们量体温。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戴着口罩为病人治疗,奋斗在一线上。他们从不喊苦更不喊累。他们就是伟大的逆行者——白衣天使。

起初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冒着这样一种风险去默默无闻地做这些事情?可当我听了一位医生的一段话后,我明白了。

“我们明白我们这个职业的价值和使命。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救死扶伤是我们的使命。病人在等着我们救治,国家在等着我们拯救。我们不能害怕更不能放弃。哪怕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我们也要勇敢地冲在前面。不害怕,不退缩,不放弃”。

也许前方还有未知的艰险与迷茫,但他们不怕,不放弃,只为了救死扶伤,拯救国家。

2020中国医生战疫版观后感5

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

——题记

再漫长的黑夜也抵挡不住黎明的曙光;再猛烈的风雨阻挡不了快乐的阳光;再严重的疫情压垮不了中华儿女。被肺炎阴霾遮盖的天空,就快要亮了。

天将明,我们选择希望,逆风而行

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李医生,成为新型病毒的第一个“吹哨人”。在工作中不幸被感染后,他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希望早日恢复。但不幸的是,2月7日凌晨2:58,李医生经抢救无效去世,她的父母也都感染住院,而妻子正身怀六甲。他是为众人报薪者,用生命为我们放哨预警。怀着不放弃,不抛弃,不躲避。我们困难不惧,选择希望,逆风而行,不停抵抗,背后的红色就是我们的力量。

天将明,我们齐心协力,万众一心

1月18号晚,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挂帅,抗击过非典的他古稀之年请缨再赴一线。“把重病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武汉本就是一个英雄城市,大家全国帮忙是能够过关的!”他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有力的话语成为最有效的强心剂。在他的带领下,千千万万的医生投入到了抗疫的前线工作中,无数的人民群众也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力以赴抗击肺炎。在此次疫情面前,我们齐心协力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并肩把爱传递,万众一心铸成铜墙铁壁。

天将明,我们风雨同舟,绝不退后

90后王越医生怀胎两个月依然奋战在一线,90后医生倒在抗疫一线,90后男医生为早产儿做袋鼠护理……无数新闻报道震撼着我们的心。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

多少年轻的生命力不断地申请出战,无数的“孩子”迅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白衣天使。在此次疫情面前,我们不离不弃,同舟共济,我们在一起,携手努力向前。

在疫情面前,我们不只是孩子。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同萤火虫一般,也能在黑暗发一点光。因此,在这场阻击战中,我们需要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仍站在伟大祖国的土地上,不久后阴霾就将消失,希望的路口,希望和悲伤不再延续。

天将明,让我们一起团结,为胜利而执着,穿越屏障,迈向信念与希望。这片爱的天空下,灿烂的阳光会将希望和阳光撒向远方。

12.观《中国医生》有感 篇十二

温度和技术两者同等重要从无从下手到从容不迫,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中国战疫逐渐迎来尾声,这不仅取决于我国医护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更与我国较为前沿的医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医生》战疫版从开篇就对大众输出了多个专业概念,该纪录片如一本医学百科,让观众快速吸收到医学知识。从院感科及院感专家等名词,到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这些病房区的划分,再到医护人员防护服的穿戴培训,《中国医生》战疫版在科普“防疫“知识上下足了功夫。

这令许多观众意识到——有很多医生、护士之外的角色,也在幕后为疫情而奋战。有在医护人员和病源之间筑起的一道安全屏障,既保护病人也保护医护人员不受到感染的院感科医生;也有划分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的院感专家;还有科学指导防护服正确穿戴流程的工作人员们。

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守护着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不仅治愈你的肺,更要治愈你的心在《中国医生》战疫版最新曝光的第二期预告片《悲怆》中,新冠肺炎患者的身影一一闪现,他们或积极或忧愁,疾病影响下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心理干预成为治疗的关键手段。

片中,已经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何杰,在医院中目睹身边的病友们相继离去,内心一度陷入崩溃。在治疗的关键期,医护人员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的治疗方案,联系何杰的妻子来到医院进行鼓励陪伴,最终战胜了病魔。存在心理问题的远不止是病患,同样还有许多医护者。疫情高峰时,上百人挤在走廊里,医生每日都因压力过大多次崩溃大哭;

13.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十三

2006年12月10日,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揭晓,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的乡村医生李春燕榜上有名。笔者给她打电话祝贺的时候,她说:“名气再大,我也还是个农民。”

和以前默默无闻的时候一样,李春燕依然是那样的朴实,说话的时候还是那么爱笑,仿佛她的生活没有一点烦恼,只有无尽的阳光。

但是,在过去的6年中,李春燕的从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遵父命走上从医路

贵州黔东南州南部月亮山区被当地人称为“第九世界”,它的含义是——月亮山是贵州的第三世界,贵州是中国的第三世界,而中国本身就是第三世界,合起来正好是“第九世界”。在黔东南州,月亮山区是历届政府扶贫的重点和难点。

大塘村位于月亮山区东麓外围,是贵州省从江县最大的村落。“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大塘村村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6年前,李春燕就来到这个村子当起了乡村医生。

其实当医生并不是李春燕小时候的理想,她希望做一名教师,但爸爸常对她说:“过去,我们农村医生很少,生病后只有去找鬼师或只能硬扛着,没法医治,农村人真命苦……”1997年,受南京爱德基金会资助,李春燕到黔东南州黎平卫校读了3年,毕业后跟随丈夫到了大塘村。

大塘村是李春燕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出嫁的时候,父亲说:“你是村里惟一的医生,无论多苦多累,都不能离开大塘村,要踏踏实实地做,没事少回家!”

大塘村距离乡政府大约5公里,距离县城大约15公里,在李春燕还没有到来之前,村民看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小病拖,大病磨,眼看不行请巫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几乎每个家庭都要死去一、两个孩子。

“每当我看到病人因缺医少药,无法就近治疗,又没钱到大医院医治,很多病人还不知道病因,就被折磨死去的时候,心里就一阵阵地疼痛;有的即使拉到了医院,也因为支付不起大笔治疗费,陷入贫困,一人得病,两代还钱。”李春燕说。

李春燕决定开办一个卫生室,一方面可以为群众解除病痛,另一方面可以养家糊口,“我甚至还在盘算,大塘村有2500多人,假如每天看上十来个病人的话,不光能养活我自己,还能养活全家。”

李春燕的想法得到丈夫以及公公、婆婆的赞成,丈夫表态不管是进城打工,还是用别的什么方法,也要为她筹款建一个像样的卫生室。

当时,家里惟一值钱的就是公公长年喂养的3头水牛。一天,3头水牛被人牵走了两头。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公公把卖牛的钱数了数,无声地递给李春燕。善良的婆婆坐在一旁,双手拢在袖子里,默默地看着一句话没说。

村里没有做卫生室的房子,李春燕就把卫生室设在家里,一张桌子,一张很简陋的床,是卫生室的基本设备;公公给的2000多元的卖牛款,李春燕全部买了药;买不起药箱,就用竹篮代替;最常用的医疗器械——镊子,一把要20多元,李春燕没有钱买,就从父亲那里悄悄拿了一把。

出诊的时候,李春燕便挎起竹篮,丈夫在一旁看着笑起来:“特别像一个江湖郎中。”

用心付出得到回报

当李春燕提着竹篮兴冲冲地走村串寨的时候,乡亲们宁可相信巫师,也不相信医师。她的信心几乎崩溃,后来还是一个醉酒的病人挽救了她。

这个病人姓王,42岁,家里特别穷,妻子经常生病。有一次,他喝多了酒,昏醉过去,家里老老少少哭成一片,想把他送到县里的医院。但医院又远,又没有车,来不及送去,只有在家里准备后事。李春燕一去,就给病人输液,一瓶、两瓶输完了,病人一点没有反应,病人家属有些绝望,李春燕也急得手心出汗。当第三瓶药输进去时,病人的手动了动,又过了十多分钟,病人睁开了眼睛。李春燕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王岁山12岁,患肠套叠,本应该去大医院做手术,但他不跟医生配合,三番几次跑回家,医院不敢收了。2001年春天,王岁山的父母找上门来。

李春燕去了以后,王岁山死活不肯打针。第二天再去,还是不肯,李春燕就陪王岁山坐在火堂边的草铺上,自顾自编织小金鱼。王岁山看到了小金鱼,两眼放光,爱不释手。李春燕说:“你想要小金鱼,就要让我给你打一针。”

李春燕去王岁山的家要走五、六里路,但不管是天晴下雨,还是白天夜晚,李春燕都坚持去给孩子打针。王岁山每周固定药费是250元,家里早被挖空了,李春燕就自己拿钱买药给王岁山打针。前后3个月,李春燕丈夫开农用车赚来的钱都换成了给王岁山用的药,直到王岁山康复。

老人孟内爸患有多年胃病没有注意,也没钱去医院,痛得非常厉害后,去县医院确诊是胃癌。听说李春燕给一些重病患者治好了病,孟内爸抱着一线希望找来。李春燕犯难了:“我不去不行;但以我的技术和能力,去了也不行。”她还是去了。

这位59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拉着李春燕的手流着眼泪说:“孩子,我这是个什么病?还能治好吗?你一定要天天来给我打针呀!只要你把我治好了,我赔不了你的情,也记住你的情,我会把路边那块剩余地基给你建医院!”

几天后,老人去世了。可是,老人渴望生命的话一直留在李春燕心里,使她更加努力去给每个找上门的患者治疗。

李春燕的努力也渐渐得到村民认可,前来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

欠债累累后的艰难选择

但是,患者增多并没有给李春燕带来预期的效益。因为有钱人嫌她的技术不好,一般直接去了县医院,而没有钱的人是挨得实在受不了了,才来找村医。

在李春燕不足8平方米的小卫生室里,除了药品和一些简易的设备外,还有一份“珍贵”的东西,那是为群众看病记录的账本,里边记录了村民欠李春燕药费的情况,一元、几元、几十元不等。

诊所始终入不敷出,缺口一天天加大,欠债最多时累计有5800多元……家里人已经尽了最大力量支持李春燕——3头水牛卖了,李春燕的嫁妆和金银首饰卖了,稻谷也卖了……药没有了,找上门的病人却有增无减。为维持卫生室运转,丈夫帮助别人做肥料生意,别人出本钱,他出力;后来夫妇俩一起收破烂……好不容易挣下一点钱,又全部塞进了卫生室,可换来的却是越摞越高的账本。

一次李春燕去进药,药店老板对她说:“如果你们坚持不下去,干脆就不要再坚持了,你们这样我不仅钱收不上来,看着也觉得可怜。”

2003年12月,李春燕夫妇建起了自己的房子,但因为没有钱,屋顶上的瓦片只盖了一半。一天夜里下起了碎米雪,噼里啪啦落到枕头边,刚满周岁的儿子感到好奇,用小手去捉雪粒。2004年春天的一场大雨,一间房子垮掉了,整栋房屋倾斜下来,随时可能倒塌。

“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如果没有我一直拖着丈夫的后腿,我们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李春燕说。

2004年8月,有些绝望的李春燕想随丈夫外出打工,丈夫做保安,她继续做医生,等有钱时再回来开卫生室。联系好工作后的一个周末,她和村里几个妇女在地里劳动,对她们说:“我准备出门打工去了,以后就不能给你们看病了,你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生病,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去医院。”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临出发前的那天晚上,家里来了许多人,有的村民拿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的纸币递给她,说:“李医生,你不要走,你走了以后我们生病了该怎么办?我们媳妇生娃娃了该怎么办?我们的孩子半夜生病了该去哪里找医生?”

这个晚上,李春燕收到了100多元皱巴巴的零钞。有的村民没有钱,就拿鸡蛋和鸭蛋抵账,一个蛋折价5毛钱。李春燕想到了父亲的话,想到了她离开后大塘村可能出现的结果,她突然改变主意,不去打工了。丈夫吼叫起来:“我这辈子最守信用,这次外出打工是我们共同的决定,现在你又说不去了,你让我以后怎么办?我怎么向我战友交代?”

李春燕说:“可我出去了,我就得罪了我们村上所有的人,他们生病了怎么办?”

第二天早上,丈夫赌气跑到县城打工去了。

感动中国后的新变化

2004年10月3日,笔者来到大塘村,正好碰到李春燕抢救吴健智的事儿。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幼小的早产儿不报什么希望,但李春燕却不顾自己有可能染上未知病毒的情况下,不停地给孩子做人工呼吸。虽然吴健智只活了8小时,但笔者记录该事件的文章《一生只有八小时》却让李春燕感动了中国。

2005年5月,李春燕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获得了5000元的奖金。但在回从江的路上,李春燕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个病人得了妊高症,在从江住院,因为没有钱支付医药费,医院停止了对病人的治疗,病人已经昏迷。李春燕当即决定从5000元奖金中拿出3000元支付住院费。

2005年,一些记者慕名采访李春燕,可她很少提自己的苦和累,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缺医少药和很多贫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报道发出之后,上海、杭州等地的热心人士为大塘村贫困学生捐助了5000多元,使60多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得到了上学的机会;大塘小学获得图书5000多册,建起了该村历史上第一个学校图书馆;社会各界还为大塘村捐赠了衣物3000多件,使很多老人、孩子得到了过冬的衣物。

在热心人的帮助下,李春燕已经将自己家的破房屋修好,卫生室的设备也逐渐得到了改善。而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一栋占地120平方米的三层楼拔地而起,成了李春燕的新卫生室。李春燕还用社会捐助的一部分资金,为另外两个村捐建了卫生室,并免去了村里的十多位五保户、孤寡老人看病的一切费用。

2005年12月13日,在李春燕家的一楼,建起了该村历史上的第一个手工工厂,专门加工服饰用的人工宝石。来投资办厂的老板说,他是被李春燕所感动,才决定到大塘村来的。

2006年2月9日,李春燕入选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回到贵阳后,有记者问她获奖了有什么感受,她说:“评不上我是一个农民,评得上我还是一个农民,我还是要在我的大塘村作一个乡村医生。”

上一篇: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14 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下一篇:大学生对it行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