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计划

2024-09-10

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计划(精选12篇)

1.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计划 篇一

2010雄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项目

自查报告

2010年,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及《河北省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省卫生厅《关于落实“河北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局积极谋划,周密布置,认真落实、严格督导,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狠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根据市卫生局要求,我县进行了认真自查,自查得分为88分,现将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项目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项目开展落实情况

为强化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卫生均等化工作的落实,我局制定了《雄县基本公共卫生妇幼保健项目实施方案》,于2010年8月1日,召开了全县各医疗单位才加的启动会,由卫生院负责辖区妇女儿童的保健服务,县妇幼保健院负责项目的技术培训和督导工作。

进一步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保障项目的开展,制定了《雄县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门诊建设标准》,每个卫生院不少于2名妇幼医生,建立了妇幼例会制度,采取以会代培等形式,强化了妇幼医生的管理。配齐了保健设备,制定了工作制度,完善了保健服务服务流程,开通了妇幼QQ群,强化了信息上报,确定了村级妇幼1

保健医生,规范了乡镇妇幼体系建设。妇幼保健院牵头强化了技术培训,召开全县妇幼保健人员参加的妇幼项目专题培训会3次,培训120余人次,印制下发了培训教材和保健服务的各种卡册。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宣传工作,印制了2000明白纸和3000万份“兔年宣传月历”和50000份《孕产妇保健知识》和《儿童保健知识手册》,制作了大量条幅和展牌展板,通过村级高音喇叭,报纸电视等,扩大了对项目的认识,提高妇女儿童的保健意识和参与性。严格督导考核,制定了《项目督导方案》和《绩效考核方案》,半年内下乡督导3次,并多次召开调度会,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推进项目进展。

全市率先实行了推行了妇幼保健服务券制度,开始了电子化档案管理,创新了保健服务模式,为孕产妇、0-36个月儿童建立《保健手册》和《服务券》,实现了电子化档案管理,网络化操作,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开展了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管理和孕产妇孕期保健和产后访视工作。

全县0-36个月儿童15783人,保健服务13419人次,孕产妇4718人,保健服务 4018人次。孕产妇和0-36月儿童保健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项目开展主要措施落和取得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 积极部署

成立领导组织,形成部门联动,成立了的项目领导小组, 结合实际与重大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消灭破风项目共2

同实施,组建了项目技术指导组。制定实施方案,强化技术培训和网络建设,严格督导检查。

通过部门联动,扩大宣传力度,摸清孕产妇信息。在结婚登记和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环节,建立宣传平台,实现孕产妇保健全程化管理。

(二)创新妇幼保健服务模式,推行基本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服务券制度和孕产妇儿童档案电子化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服务券,分孕产妇和儿童两种类型,孕产妇、儿童凭《基本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服务券》,获得免费服务。《保健服务券》的领取时间分别为,孕产妇保健服务券:在孕妇怀孕12周前,持户口本,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或《住院分娩补助卡》时领取;儿童保健服务券:在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领取,县外出生的儿童可凭《出生证明》到县妇幼保健院领取。

服务对象凭服务券到当地卫生院接受相应服务或联系上门服务,服务单位每服务一次,收取一张服务券。按提供服务的卫生单位回收的服务券数量,根据保健服务质量,结合服务券数量,作为绩效考核参考。同时与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和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项目结合,提高了5次产前率和叶酸发放率,提高了孕妇保健水平。

在实行服务券制度的同时,在全县从村卫生室到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安装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实现了全县妇幼保健信息的网落化,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管理。现在每一名孕产妇和儿童能实现3

时网上监控,从建档到访视、保健、高危管理,使个环节及进行情况一幕了然,使保健工作做到了真实,实时,大大提高了保健服务水平。

《妇幼保健服务券》的实行和电子档案管理有利于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服务工作,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质量,确保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三)、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规范妇幼保健门诊建设。

继续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健全以妇幼保健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提供更好的保健服务。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均等化管理,保证两个系统管理质量。以“巩固三级保健网,确保母婴安全”为切入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牢筑三级保健网。抓住全县村公共卫生员确定之机,对223个村级保健员进行全面调整,提高基层保健员素质。

为了规范妇幼保健服务行为,保障服务质量,提高乡级妇幼卫生人员保健服务水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妇幼保健门诊建设工作。按照《雄县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妇幼保健门诊建设暂行标准》,明确职能了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门诊的基本职能必须是以妇幼保健为中心,完成辖区内乡村基层妇幼保健工作任务,开展基本的妇科、产科和儿科临床服务。从功能任务、人员资质、设备标准、房屋要求、管理制度、服务内容和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通过整合妇幼医生和妇产、儿科力量组成了妇幼保健门诊,配齐了妇幼医生,完善了服务流程,增强乡镇卫生院妇幼临床服务和基4

层保健服务能力,保障了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方式不明确,服务费用无明确测算和补助标准,造成使用的困惑,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卫生院人才缺乏,妇幼医师、护士人员不足,妇产科,儿科开展滞后,区域内无影响力,造成孕产妇儿童不愿到卫生院接受保健服务,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进度。

(三)、群众对对基本卫生服务认识不足,加之受到计生政策,隐藏怀孕情况,交通状况的影响,致使获得孕妇儿童信息及保健和随访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争取政府支持,强化各部门职能,落实各部门职责,形成合力,推进妇幼保健服务的政策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改变群众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基本卫生服务中来。

(三)、加强卫生院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配备家庭访视服务车等先进保健设备,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四)、制定配套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落实各项服务规范,强化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项目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市卫生局和上级各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下,我局将以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为我县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计划 篇二

一、明确卫生保健工作目的、任务与意义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 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 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 采取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 提高幼儿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及能力, 促进其幼小的身心不断和谐健康发展。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在集居的条件下有力地保障和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卫生保健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所需, 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育与发展的前提。理解幼儿卫生保健实际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增强幼儿的健康不仅能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 而且有益于多种疾病的早期预防, 为其一生的健康赢得时间, 为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幼师, 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未来发展, 以《健康教育》课程为依托, 全方位地开展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如将个人卫生及饮食习惯能力的培养、户外活动运动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自我保护和自救安全教育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制定成确实可行的方案, 并据实纳入每学期的教养目标与管理目标之中, 长期不懈地努力。

二、依托现有资源, 变通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 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的管理应立足于本园的实际情况, 依托现有的资源开展卫生保健, 从提升全园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幼儿卫生保健意识和技能, 继而促进卫生保健工作的提升。近年来, 不断出现幼儿因为老师的粗心不幸被关在校车而窒息死亡, 或是幼儿在学校里突发疾病但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死亡等案例, 这些案例的发生都是因为幼师的安全意识淡薄和缺乏必要的急救技术所致。立足本园, 组织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势在必行。

1.建立幼儿健康档案, 规范检查落到实处。

目前社会上, 民办幼儿园数量多于公办幼儿园, 多数民办园工作随意性强, 又缺乏幼儿教育的常规知识, 有者将幼儿园看成是帮助家长看护小孩的集中场所。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等现象, 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加上上岗前没有接受专业正规培训, 在职培训机会几乎没有, 教师业务素质稍差。因此, 各幼儿园应该高度重视, 并把婴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列为幼儿园的管理目标之一。

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园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是实现幼儿园教养目标与管理目标的重要方面, 也是促进婴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保证。提高健康观念, 幼儿园应把婴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列为管理的目标之一。为每一个在园的幼儿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袋, 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体格检查制度, 专人专管。健康档案袋里需详细记录婴幼儿的既往病史、预防接种、一般健康情况、入园前后的体格检查结果、晨午晚间的检查、全日的观察等内容。合理分工, 充分发挥本园所有幼师的作用。协调各种资源, 实行每隔1至3个月定期测量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包括身高、体重、视力、辨色能力、听力、龋齿等, 造册登记入档, 并能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针对园中的体弱儿、缺点儿, 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积极干预, 督促家长对异常项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复查或进行正确的矫治。

2.加强后勤管理工作, 实行轮值制度。

“民以食为天”。后勤工作与后勤管理, 在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中也是重头戏。做好后勤工作, 能为幼儿创设良好、安全的温馨舒适的学习游戏环境, 为幼儿健康愉快地度过每一天保驾护航。如采购服务人员在食品的选用过程中, 应制定一套检查方法, 并与供应商达成协议, 以确保进货的质量。食堂的炊管人员要严把“入口关”, 用科学方法为幼儿制作合适、健康的饮食。遵照幼儿膳食的搭配原则为幼儿调配饮食, 根据各班活动需要有必要到幼儿当中进行“现身说法”, 让幼儿懂得均衡营养科学饮食是健康体魄的基础。

3.多渠道宣传教育, 寓教于乐

幼儿园应将幼儿的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进来, 制定健康教育目标, 设立健康教育课程。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幼儿。幼儿园应通过教育, 让幼儿自己懂得不能什么都依赖于成人的照顾, 逐步培养他们的各种意识。如通过组织地震、防火等演习活动让其懂得自我保护, 并学会自我保护的点滴;通过观看图片、录像、游戏等让其知道各种危险常用符号的标志, 学会求救电话的正确使用等等。

采用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 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如户外活动, 教师可充分利用体育器械, 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 增强幼儿体质, 提高幼儿适应外界的能力, 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挖掘社会资源, 体现家园、幼儿园的一体教育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幼儿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与聪明的才智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充分挖掘社会优质资源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可实现双赢。如, 请在医院工作的家长为幼儿讲解如何预防传染病, 得了传染病应该怎样治疗, 要讲究卫生, 要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不偏食, 少吃洋快餐等;帮助孩子熟记救援资料, 学会打急救电话, 熟记自己父母的联系电话等。让孩子们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危险, 从而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之,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 从事幼儿园卫生保健康的幼师, 在研究幼儿健康教育的特点, 重视课程内容选择的科学性、阶段性的同时, 还要树立优化教育过程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的意识, 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以提高教育质量。

摘要:俗话说, “健康两字值千金”。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们对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理解和要求也越来越深, 越来越高, 对健康的追求, 也越来越迫切了。健康是人类的幸福之源, 幼儿也不例外。离开了健康, 幼儿就会缺失正常的生活, 就不可能参加各种学习、游戏。身心的健康不仅是幼儿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 更是其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作为幼儿园教师, 必须更新观念,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提升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

关键词:卫生保健工作,幼儿园,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3.完善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探讨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检查制度;保教结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为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达到以上目标,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卫生保健工作。

一、晨检工作

认真做好晨检工作是杜绝流行病蔓延的第一道关,必须做到一问二看三摸四查,并作好详细记录,及时掌握生病幼儿的情况,晨检后反馈到班级,使班级教师可以对生病的儿童进行特殊护理,做好班级全日观察。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更要加大力度,发现患儿要及时隔离,防止在园内造成蔓延。

二、安全教育工作

随着近年来幼儿园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幼儿园安全问题让大家都变得非常担忧。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在晨检时,提醒家长孩子帽子上的系带不能过长,因为孩子运动时,如坐滑梯的时候,帽子上的系带很容易被挂住,造成孩子窒息;让家长不要给孩子带过小的物品,很容易被孩子吞下,很可能伤害食道,并引起窒息。还对全园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了解各自工作场所的安全隐患,避免各个环节中事故的发生。定期对园内的大型玩具和各项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要求使用人员操作时安全规范,并随时关注检查设备的老化、损坏情况,因为摆放场所、方位和如何操作都直接影响着其使用寿命。雨天、天气闷热湿滑时,要摆放安全警示标识,保障幼儿活动环境的安全,有效防止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教育指导,防止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食品安全工作

对日常使用的“米、油、肉、菜”进行自行快速检测,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平台登记工作,为我园食品安全多建了一道屏障。另外,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等文件规定,严把食品采购关、加工关,不购买腐烂、变质的食品。存放食品有专人专门管理,其他人不得进入食品加工间和操作间,严禁外来人员出入厨房。根据菜谱定点采购新鲜荤蔬菜,并做好索证、验收等工作。保证幼儿不吃隔夜饭、菜,防止食品中毒,严格把好食品进“口”关。抓好幼儿用餐管理,食堂按各班实际出勤人数,均匀分配饭菜,并及时分发到班级。厨房工作人员根据食谱供应午餐,在烧煮菜肴时不能求嫩而不熟,要烧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增加幼儿食欲,保证幼儿吃好、吃饱。为防止病从口入,督促食堂人员每天冲洗食堂,保持经常性的灶台、食具、用具清洁,坚持上班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上岗前、如厕后流动水洗手。每周彻底大扫除,防止蚊、蝇的生成及危害,确保幼儿在园的健康。

四、消毒工作

幼儿园的消毒工作是幼儿身体健康的保障。保育员要全面掌握消毒方法,并根据季节的不同,严格按照消毒规范对园内幼儿活动和生活场所、物品进行定期保洁消毒,并做好相关消毒记录,每日为幼儿提供清洁安全的生活空间。食堂人员严格执行食品卫生规范操作和消毒制度,坚持幼儿食具一餐一消毒,食物及用具按生、熟分开处理和存放,有效避免了交差感染,确保了幼儿在园的健康。

五、培训工作

提高保育员和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保健知识水平,是保证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要定期组织保育员及食堂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理论知识,及时了解保育后勤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保育后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将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例会中提出,针对普遍存在的、容易忽视的不卫生现象,经大家讨论后再次进行规范,消除保育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随意性、盲目性,严格按操作程序和工作要求执行。通过学习与交流,使她们在思想上引起高度的重视,提高业务水平,并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不断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保育质量,也提升了卫生保健工作的效率。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关乎全园教职工和幼儿的生命安全,正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只有把卫生保健工作放在工作的首位,确保孩子的健康安全第一,才能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让幼儿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巴桑卓玛.晨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J].西藏教育.2012.

[2]唐关玲.想说爱你不容易——浅谈幼儿园后勤工作管理[J].新校园(上旬刊).2010.

[3]潘光玲.重庆市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1995.

4.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计划 篇四

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计划

20xx年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计划

20xx年的妇幼保健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继续贯彻执行“两纲一法”,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履行妇幼卫生的公共职能,保障母婴健康,降低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根据《20xx年xx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x政发[20xx]58号)精神和市局妇幼工作计划,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总体目标与具体工作指标

(一)总体目标

全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6‰以下。

(二)具体工作指标 早孕建卡率达85% 孕产妇系统管理覆盖率达95% 高危孕妇管理率达100% 住院分娩率达100% 7岁以下儿童管理覆盖率达90% 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0% 高危儿童筛查率达90%,高危儿童专案管理率达80% 孕前传染病检查率达90% 产前筛查率达80%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筛查率达98% 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白内障筛查率达95%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达90% 妇科病检查率达60% 剖宫产率控制在50%以下

二、采取有力措施,严禁发生可避免孕产妇死亡,降低儿童死亡

(一)消除隐患,规范产科行为

按xx市产科管理质量的评估标准和市局文件精神,对于产科技术落后、技术水平低的接产单位实行重点管理,上述单位必须按资质范围提供服务,对超范围服务将给予批评教育,全局通报,取消资质,追究责任等措施,彻底解决历年来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二)提高防范产科风险意识

具备产科资质的单位,院领导要加强对产科的管理,除规范产科各项医疗行为外,必须增加医疗设备的投入,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努力降低产科风险。

(三)加强高危孕妇的管理

在孕产妇系统管理过程中,凡是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要及时跟踪、随访,转诊,任何一级医院不允许接诊,按规定及时向二三级医院转诊。

(四)建立便捷、通畅的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 加强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保障孕产妇安全。充分发挥区高危孕产妇抢救基地的作用,在09年基础上,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抢救制度和措施,如基层遇有孕产妇危重情况,随时可取得联系,做好抢救准备。

(五)确立区人民医院为我区新生儿抢救基地,实施抢救预案,整体提高新生儿救治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

(六)加强产科管理工作,强化孕产妇死亡的追究制度。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工作,坚持孕产妇死亡的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和加强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和死亡报告制度,发挥围产期协会的作用,定期开展协会活动。

三、加强妇幼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加大投入,推动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持续和规范地发展

(一)深入落实市政府《批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意见的通知》(x政发[200x]18号)精神,履行妇幼卫生工作的公共卫生职能,确保房屋设备到位,人员专职,制度建全,目标明确,工作到位,全面推进妇幼卫生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继续加强二级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从硬件配置上予以支持,提升二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

(三)加强各级妇幼保健人员培训,提高妇幼保健队伍服务能力。

(四)加强妇幼卫生政策研究,探索妇幼卫生事业长期发展的有效机制。

四、针对妇女儿童主要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

(一)全面启动适龄妇女妇科病检查,重点规范技术操作,严格质量控制,确保受益人群的健康利益。

(二)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倡自然分娩;推广适宜技术;严格剖宫产指征管理,加强督导,定期公示,逐步降低剖宫产率。

(三)加强生殖健康教育,提高育龄人群自我保护意识,逐步降低人工流产率,减少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四)针对不同人群,积极开展儿童肥胖控制、高血压干预、心理卫生、视力保护等项目。

五、做好妇幼卫生信息的统计、监测,不断规范和完善妇幼卫生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工作。

(一)强化妇幼常规报表质量,做好国家级、市级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及出生缺陷监测统计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二)完善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妇科病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上报、统计和分析,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化的优势。

六、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一)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规范服务

行为。

(二)贯彻执行《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严格掌握常用计划生育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严禁因非医学需要的超常规引产。确保手术质量,保障受术者的安全与健康。

(三)加强对药物流产和中期引产的监管力度,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药物流产和中期引产的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予以惩处。

(四)坚持执行b超和染色体检查制度,严格执行中期引产手术的登记及上报规定。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

七、做好托幼园所和学校卫生保健工作

(一)定期对托幼园所保健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学术交流,提高托幼园所保健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加强对托幼园所儿童疾病防治、膳食营养、食堂卫生、消毒及安全等方面的指导,提高托幼园所卫生保健水平。

(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逐步推广入园儿童、入学儿童的心理卫生评估工作。

八、大力开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

(一)制定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推进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事业。

(二)对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逐步培育我区妇幼保健健康教育队伍。

(三)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工作,推广标准、规范的健康教育模式,在全区医疗保健机构创建一批合格的孕期健康教育阵地。

九、加强妇幼保健技术服务监督管理

强化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管理工作。严厉查处无证从事婚前医学检查、助产技术、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非法从事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行为,并进行全局通报。

5.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工作要点 篇五

一、积极推进农村卫生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以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为总抓手,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重点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力度,加强调研,强化督导考核,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实行分类管理,认真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1、做好XX年年新农合全覆盖工作。牡丹区、单县、定陶、东明要围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和费用控制机制进行积极探索,力争有所突破;郓城、曹县、成武、鄄城、巨野五县要做好动员发动,搞好基线调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健全各项制度,确保按省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顺利启动。对XX年年新增5个省级试点县的方案逐一进行审核,指导试点县完善试点方案。实现XX年前4个试点县参合率达90%以上,新增试点县参合率达80%以上。

2、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完善省级试点县工作情况公示制度,市每月公示1次各县(区)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和有关信息,督促各县区按照实施方案规范运行。建立督导考核制度,市进行随机抽查,对工作不力、农民得实惠少、群众意见大的县(区)实行重点跟踪管理。

3、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根据《山东省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制定我市管理意见,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分级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6月底前完成定点医疗机构的申请、验收、公示、签定协议和挂牌工作,对所有定点医疗机构都要建立管理档案。制订《菏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菏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目录》、《关于加强乡镇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意见》、各县区制定“100种常用药品最高限价和不少于10种单病种限价规定”报市局备案,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收费和服务行为监管机制,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县(区)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努力降低农民医疗费用。

4、加强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筹建工作。督促各县(区)完善经办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加强人员配备。加强指导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召开不同专题的研讨会,强化分类指导和经验交流。充分发挥市新农合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充实调整成员,举办培训班对经办和管理人员分级分类培训,组织一次全市新农合相关知识考试,认真贯彻鲁政办发[XX]96号文件,严格执行新农合试点工作相关政策和纪律,加强基金监管,保证基金安全,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5、搞好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监测工作。搞好市级新农合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工作,6月底前全部实现省级试点县数据资料网上直报。各县(区)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网上审核,现场结算,简化就诊、报销程序,方便参保农民,加强新农合信息管理,完善新农合信息统计制度,着手建立新农合监测系统,及时了解试点运行情况,为政策调整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开展对新农合试点工作的系统评价。按照省制定的新农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年底组织开展对新农合试点工作评价。指导各县不断总结、完善试点方案,规范运行机制。

7、完善基金补偿方法,确实提高农民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各区县要及时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意见及相关规定,科学合理的确定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和确定大额或住院医药费用补助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比例,要制定控制医药费用的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农民保障水平,使农民能够真正受益,调整方案报卫生局备案,待条件成熟时制定全市统一的报销比例方案,打破现行一县一方案的局面。

8、加大新农合宣传力度,努力树立政府形象。充分利用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在全市范围内搞好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各县区每月要上报市新闻媒体一个新闻。

㈡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强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功能

深化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改革,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卫生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1、研究制定我市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争取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乡镇卫生院上划县级管理、农村公共卫生、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开展农村卫生管理能力培训。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业务素质、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

3、推进乡镇卫生院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在全市推广公开选聘乡镇卫生院长的经验和做法,搞活乡镇卫生院内部分配,充实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力量,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内部发展活力。

4、加强乡镇卫生院内涵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活动,XX年年选择50个乡镇卫生院搞好创建试点,年底统一验收。

5、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心枢纽的作用,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指导,搞好为村卫生室的服务,正确处理乡镇卫生院与乡村医生之间的关系,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和工作积极性,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6、巩固提高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的成果,筑牢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底”,努力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开展创建“农民满意村卫生室”活动,XX年创建1000所“农民满意村卫生室”。

7、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对各县区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情况进行检查,完善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的配套措施,加强对执业证书的管理,XX年年对全市12461名乡村医生都要建立起从业管理档案,为规范管理乡村医生提供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内容市局将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今年要做好2年一度的乡村医生执业考核注册,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

二、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

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明确规划目标,完善政策措施,完善运行机制,抓住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利政策,搞好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1、贯彻中央、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省有关对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工作提出的要求,提出贯彻意见,报请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部署全市社区卫生工作。

2、建立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报请市政府调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社区卫生工作。

3、制定并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政策措施。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并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文件,为社区卫生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根据我市社区建设情况,综合考虑社区人口分布、居民健康需求和卫生资源利用情况,研究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菏泽市城区社区卫生设置规划,确定区域性分步骤工作目标。

4、加快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以提高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举办社区卫生机构。加大城市卫生资源机构调整力度,促进卫生资源向社区流动,推动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通过转型和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试点,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5、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督导、评价、考核机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工作调度督导制度,加强监测与评价。

6.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计划 篇六

一、总体目标与具体工作指标

(一)总体目标

全区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和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6‰以下。

(二)具体工作指标

早孕建卡率达85%

孕产妇系统管理覆盖率达95%

高危孕妇管理率达100%

住院分娩率达100%

7岁以下儿童管理覆盖率达90%

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0%

5岁以下

高危儿童筛查率达90%,高危儿童专案管理率达80%

孕前传染病检查率达90%

产前筛查率达80%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筛查率达98%

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白内障筛查率达95%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达90%

妇科病检查率达60%

剖宫产率控制在50%以下

二、采取有力措施,严禁发生可避免孕产妇死亡,降低儿童死亡

(一)消除隐患,规范产科行为

按XX市产科管理质量的评估标准和市局文件精神,对于产科技术落后、技术水平低的接产单位实行重点管理,上述单位必须按资质范围提供服务,对超范围服务将给予批评教育,全局通报,取消资质,追究责任等措施,彻底解决历年来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二)提高防范产科风险意识

具备产科资质的单位,院领导要加强对产科的管理,除规范产科各项医疗行为外,必须增加医疗设备的投入,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努力降低产科风险。

(三)加强高危孕妇的管理

在孕产妇系统管理过程中,凡是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要及时跟踪、随访,转诊,任何一级医院不允许接诊,按规定及时向二三级医院转诊。

(四)建立便捷、通畅的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

加强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保障孕产妇安全。充分发挥区高危孕产妇抢救基地的作用,在09年基础上,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抢救制度和措施,如基层遇有孕产妇危重情况,随时可取得联系,做好抢救准备。

(五)确立区人民医院为我区新生儿抢救基地,实施抢救预案,整体提高新生儿救治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

(六)加强产科管理工作,强化孕产妇死亡的追究制度。

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工作,坚持孕产妇死亡的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和加强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和死亡报告制度,发挥围产期协会的作用,定期开展协会活动。

三、加强妇幼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加大投入,推动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持续和规范地发展

(一)深入落实市政府《批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意见的通知》(X政发[200X]18号)精神,履行妇幼卫生工作的公共卫生职能,确保房屋设备到位,人员专职,制度建全,目标明确,工作到位,全面推进妇幼卫生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继续加强二级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从硬件配置上予以支持,提升二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

(三)加强各级妇幼保健人员培训,提高妇幼保健队伍服务能力。

(四)加强妇幼卫生政策研究,探索妇幼卫生事业长期发展的有效机制。

四、针对妇女儿童主要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

(一)全面启动适龄妇女妇科病检查,重点规范技术操作,严格质量控制,确保受益人群的健康利益。

(二)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倡自然分娩;推广适宜技术;严格剖宫产指征管理,加强督导,定期公示,逐步降低剖宫产率。

(三)加强生殖健康教育,提高育龄人群自我保护意识,逐步降低人工流产率,减少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四)针对不同人群,积极开展儿童肥胖控制、高血压干预、心理卫生、视力保护等项目。

五、做好妇幼卫生信息的统计、监测,不断规范和完善妇幼卫生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工作。

(一)强化妇幼常规报表质量,做好国家级、市级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及出生缺陷监测统计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二)完善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妇科病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上报、统计和分析,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化的优势。

六、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一)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规范服务行为。

(二)贯彻执行《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严格掌握常用计划生育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严禁因非医学需要的超常规引产。确保手术质量,保障受术者的安全与健康。

(三)加强对药物流产和中期引产的监管力度,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药物流产和中期引产的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予以惩处。

(四)坚持执行B超和染色体检查制度,严格执行中期引产手术的登记及上报规定。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

七、做好托幼园所和学校卫生保健工作

(一)定期对托幼园所保健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学术交流,提高托幼园所保健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加强对托幼园所儿童疾病防治、膳食营养、食堂卫生、消毒及安全等方面的指导,提高托幼园所卫生保健水平。

(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逐步推广入园儿童、入学儿童的心理卫生评估工作。

八、大力开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

(一)制定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推进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事业。

(二)对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逐步培育我区妇幼保健健康教育队伍。

(三)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工作,推广标准、规范的健康教育模式,在全区医疗保健机构创建一批合格的孕期健康教育阵地。

九、加强妇幼保健技术服务监督管理

强化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管理工作。严厉查处无证从事婚前医学检查、助产技术、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非法从事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行为,并进行全局通报。

7.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计划 篇七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全科服务团队人员。

1.2 调查方法

对防保医生和参与防保工作的医生、全科团队工作人员进行自填式、无记名问卷调查。课题组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拟定调查表初稿, 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经进一步修改形成正式问卷。正式调查问卷包括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内容涉及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预防保健经费实施项目化管理以来工作量的变化、对医院绩效考核、奖金分配制度的满意度、对预防保健经费实施项目化管理的满意度、居民对防保工作的认可度等;开放性问题涉及预防保健经费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及需改进的问题。

1.3 资料整理

发放问卷194份, 回收问卷194份, 回收率100.0%。用软件Epi Data进行数据录入, 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计算精确概率法进行χ2检验, 对于开放性问题按照类别进行整理归纳。

2 结果

2.1 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参加此次调查的194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年龄中位数31岁, 最低21岁, 最高66岁;工龄中位数9年, 具体情况详见表1。

2.2 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194名工作人员中, 非在编人员106人, 占总数的54.6%。89.7%的工作人员认为公共卫生经费项目化管理以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工作量增加了, 增加量平均为50.0%, 其中91.3%的工作人员认为虽然工作量增加了, 但能够完成任务。对目前与奖金挂钩的绩效考核模式满意、一般和不太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9.6%、40.7%和17.6%;对目前的奖金分配认为公平、一般和不太公平的比例分别为39.2%、41.2%和17.1%。不同性别对奖金分配公平性及绩效考核、奖金分配的满意度间的卡方检验精确概率值分别为0.107、1.493, 相应的P值分别为0.953、0.45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员类别、学历、职称对奖金分配公平性及绩效考核、奖金分配的满意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是否属于在编人员与对奖金分配是否公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编人员认为奖金分配不公平的比例高于非在编人员, 分别为28.2%、13.3%;是否属于在编人员与对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的满意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确切概率及相应P值详见表2。

*精确概率值。

2.3 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接受情况

公共卫生经费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由于拨款的数额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以及完成的工作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进行下拨, 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的预防保健服务数量、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次调查显示, 从预防保健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看, 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得到了刺激, 75.8%的工作人员认为在项目拨款模式实施以后居民的预防保健需求不同程度的增长了, 92.8%的工作人员认为目前自己为居民提供的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居民的认同及积极配合, 89.2%的工作人员认为居民对预防保健服务的满意度提高了。73.3%的工作人员对目前预防保健经费项目化管理模式感到满意, 同时77.2%的工作人员赞成预防保健经费由以前的按人头拨付转变为目前的项目管理模式。

2.4 工作人员对公共卫生经费项目化管理的评价

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大多认为预防保健经费的项目化管理后, 管理层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公共卫生理念得到加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防保工作的管理更加科学, 通过绩效考核调动了工作人员对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责任落实到个人, 目标明确, 压力变动力, 提高工作积极性, 增加工作效率。同时在慢性病管理等方面更加系统, 为居民提供更具系统性、规律性的预防保健服务, 提高了社区居民对防保工作的满意度。工作人员也提出了预防保健经费项目化管理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 主要是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某些服务的开展没有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

3 讨论

适宜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可以得到较高的工作人员满意度, 而只有高满意度的工作人员才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卫生服务[3]。闵行区自2004年起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行了预防保健经费项目化管理改革, 按照“政府出钱购买服务”的思想,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承担的公共卫生工作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进行下拨预防保健经费。此项举措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变革, 本研究通过调查及评价新的考核管理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及满意度, 为提高工作人员满意度提供建议。

预防保健经费项目化管理以来, 增加了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工作量的增加仍处于可以承受的状态。多数工作人员对目前奖金分配的公平性、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表示满意或一般, 且不同性别、工种类别、学历、职称对奖金分配的公平性、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结合工作人员对实行按项目拨款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按项目拨款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配方式体现了多劳多得的思想, 更有利于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编人员与非在编人员在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的满意度方面并无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项目拨款方式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是否在编实现“同工同酬”, 在编员工对奖金分配公平性的评价低于非在编人员, 可能由于目前奖金分配打破了以前大锅饭的分配模式, 部分在编人员从心理上还未完全接受。从工作人员的角度, 居民现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预防保健服务接受度、满意度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工作人员在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已逐步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有利于工作人员增加对工作的满足感和被认可度, 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

预防保健经费项目化管理自2004年实施至今, 总的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形成并完善的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方式得到多数职工的认同, 对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绩效考核指标不够合理、少数职工对奖金分配的公平性存在质疑的现象, 寻找深层次的原因、探讨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薪酬、工作环境及晋升等方面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尹文强, 王克利, 傅华.社区卫生服务职工工作满意度与稳定性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6) :351-355.

[2]王光辉, 薛国良, 杜云翔, 等.医务人员满意度对医院管理工作的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4, 11:578.

8.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 妇幼卫生 监测 管理

资料与方法

据资料显示,开展三网监测工作以来,2003年与1991年相比,全国儿童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有所下降。这些数据表明了开展三网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在具体的实施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深入实际调查,摸清基础情况:1998年之前,我市的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较为落后,数据统计准确性较低,孕产妇死亡和儿童死亡漏报较为严重。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制定专项调查方案,以孕产妇、儿童死亡情况为主线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查。

其次加強“三网监测”的领导工作,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在全市实行孕产妇死亡、儿童死亡及出生缺陷监测三网合并的建议,并得到了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由市卫生局主管局长任组长,各县区卫生局主管局长、市直各医疗保健机构领导为成员的妇幼卫生监测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妇产科、儿科及妇幼保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孕产妇死亡评审小组、儿童死亡评审小组及三网监测质控督导小组等。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有关单位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定期考核。

(2)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使监测工作逐步规范:①印制统一的监测登记、统计及报告卡等;②建立妇幼信息量化考核制度,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量化评分,定期考核;③建立数据核对制度;④建立例会报告制度;⑤建立分级质量控制制度;⑥建立“两个死亡”调查评审制度;⑦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及信息反馈制度;⑧市县设立奖励基金制度。

(3)完善监测网络,建立高素质的监测队伍:三网监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想使工作做好必须有一支业务熟练、相对稳定的监测队伍,为此市卫生行政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及综合医院,必须有固定的妇幼信息统计人员及监测人员,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市-区-地段(农村:县-乡-村)的监测网络。市县区妇幼保健机构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举办培训班着力提高监测人员素质,并且采取以会代训及下基层指导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基层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4)加强部门沟通,层层督导,保证工作质量:①加强部门沟通,争取理解支持。我们利用“两个纲要”评估等时机,多次向政府汇报妇幼工作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公安、计生、民政、统计及妇联等有关部门,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使我市的“三网监测”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②定期督导质控,保证工作质量。为确保监测质量,市三网监测质控小组,每季度都要对全市进行质控一次,走访各医疗保健单位相关科室、街道、居委会、村、户和计生办、派出所、卫生室等核对查看相关登记及数据,并及时把质控信息以简报的形式下发到各相关单位,促使其提高监测质量。

(5)注重监测资料的分析和利用:为使监测信息真正发挥起指导妇幼卫生工作的作用,我们对收集的监测资料定期进行认真整理分析,并结合“两个死亡”评审的情况,查找死因及影响因素等,写出分析报告,提出干预措施,为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如在1998~2000年中,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产科质量低,基层接生单位投入少、条件差,产科人员素质不高,群众保健意识不强,非住院分娩率高等。

为此,市卫生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显著效果。①市卫生局从卫生经费中划拨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基层产科,改善乡镇卫生院产科的条件。②制定下发市、县、乡产科技术质量标准,要求加强产科建设,对接生单位房屋、设备、人员技术条件实行千分制考核。③对产科人员定期考核和培训。④以医学会为依托,定期举办学术活动,推广产科适宜技术。⑤建立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对符合转诊条件的孕产妇,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将其转到上级医疗机构处理。⑥依法加强对助产技术的监督管理,严格助产技术单位的审批和助产人员的准入等。

结 果

妇幼信息工作上新台阶:妇幼信息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先进行列。自1998年以来,连续数年获河南省妇幼卫生统计和监测先进地市,多次受到省卫生厅的表彰,2001年又被省推荐为国家城市三网监测点,并多次受到国家三网监测督导组的表扬。

妇幼保健工作质量提高,两个死亡率明显下降:我市孕产妇死亡率由1998~2000年的70~90/10万下降到2006年的22.5/10万左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0‰左右,下降到14‰左右,呈逐年下降趋势。

实现了我市妇幼保健专业科技成果零的突破。通过开展三网监测,我们于1999年以来先后获得妇幼保健方面的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项,省级科技成果一项。

9.全年妇幼保健卫生专项工作总结 篇九

我乡共45个自然村,总人口共27400人,60岁以下妇女数5876人,7岁以下儿童数1652人,自96年我县被列为妇幼卫生县项目以来,在妇幼保健院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随着妇幼卫生项目的工作开展,我乡服务设施大有改观,降低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提高了孕产妇及儿童系统管理率,我们的工作办法是:

1.健全组织,明确任务。自96年妇幼合作项目以来,乡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困难,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加强宣传力度,利用集体组织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妇幼保健知识的学习,并做好咨询服务。

2.搞好培训,落实项目,提高素质能力和服务能力。

3.明确目标,加强管理,指导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4.采取措施,抓好工作,实行机构、医疗一体化管理。

10.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计划 篇十

定制服务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为了切实加强我乡孕产妇保健工作,提高两个系统管理质量,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力争把2011年成绩再提高一节,现制定2011年妇幼工作计划。

认真落实“两纲”和“母婴保健法”,从而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全面推动孕产妇管理工作,提高辖区孕产妇保健质量,现计划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

①院领导兼职妇幼工作成员、妇产科人员专职

②逐渐完善妇产科硬件设施;配合妇产科医生与有关部门转自:http://的沟通;建立新的网络,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③与村医签定责任书,保证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孕产妇系统管理。

①每月8号各村上报孕产妇及儿童(包括流动孕妇及儿童)人口信息,力争准确。

②每月8号各村医上交孕产妇资料和其它方面的妇幼资料。③每月30号到中心医院收取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各类全部资料。

三、学习与监督。

①按时按点参加上级领导单位组织,举办的各类学习和例会,并及时把与会精神和工作任务下传落实。

②医院定时对村医进行培训和工作督导,并有书面记录。

③随时支持配合上级领导单位来我院的指导和督察。

四、加大妇幼宣传。

①医院及各村及时对妇幼政策进行宣传,每村永久性宣传标语不低于2条。

②对于孕产妇的咨询,各村专干要做到科学准确不推不拖。

11.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工作计划 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以及吸毒等原因,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渐出现了回升的趋势,特别是农村,尤以农村与流动人口为主要的群体。农村发病原因:人口基数大、卫生条件差、诊断水平低下、人口流动性大、治疗不及时,用药不科学,服药不规范,未能按照现代结核病控制的早诊断、及时、足量、全程化治疗的要求,文化程度不高,对结核病认识不足,目前性服务工作者增多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农村结核病进行防治是降低我国结核病疫情的主要关键点,也是保障农村现代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全面实现,也是促进广大农村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奔小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对结核病的诊断水平,对于尽早筛查和确定结核病的诊断,有利于及时控制农村结核病传染源,也是全面实现农村现代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有力补充。

据卫生部门2011年的通报中显示,我国的农村结核病的发病率是城镇人口发病率的1.6倍之多。本文就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分析探究,并汇报利用卫生初级保健网加强其防治工作的做法与体会。

初级卫生保健网

初级卫生保健网(Primary Health Care)是我国人民和社区个人及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基本卫生保健,其是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内容。

从人民大众的需要方面来看,初级卫生保健网是不可缺少的,是居民团体、家庭、个人都能够获得的,费用低廉、人們乐于接受的卫生保健;从其卫生工作中地位与作用来看,其是广泛切实可行的,是最基础的第一线卫生保健工作,是国家卫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门;从政府方面来看,其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职责内容,是各级政府为人们大众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参与卫生保健活动的有效体现;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其是社会经济的不可缺少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与标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来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心。

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做法

加强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工作:农村中的乡镇医生乡村医生是人们患病之后首先求助的对象,是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网底,是我国卫生技术队伍中的一支特别的卫生技术力量,承担了大部分的农村保健工作,加强其关于结核病相关知识结构培训建设,使他们的水平大大提高,是最直接防范与控制结核病疫情回升的重要内容。目前的乡镇医生乡村医生主要有年龄老化、学历知识层次低下、理论实践技能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村,在乡镇乡村医生中建立起信息技术网,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教授其有关结核病疫情的相关知识,对乡村医生进行统一的网上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在信息网上面建立相关的讨论论坛,让其对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及问题进行发表、讨论,最终都能获益,逐渐形成一种网络学习-实践运用-提出讨论-学习进步的良好模式。

落实相关责任,加强监督力量:乡镇医生乡村医生具有地域局限性,无法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结核病的有关资料,因此,对此类现象进行如下解决:县(市)医师定期选择有关的结核病例,召集患者所在的乡镇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进行宣教,一方面可以做到良好的教学作用,一方面可以明确双方的职责范围,县(市)医师对乡镇医生进行宣教,负责主要的防治工作,监督乡镇医生的基础保健工作落实情况。乡镇医生负责对治疗情况的跟踪访问,监督患者定期复查、服用药物,检查药品的基本情况,统计乡镇结核病患者的发病情况、疑似症状,做到定期汇报,定期对村民进行有关防治常识的宣教工作,提高村民对结核病危害的认识程度。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全面利用DOTS治疗:由于地方财政经费的短缺,对于结核病专业机构的财政投入没有达到标准,因此必须利用好初级卫生保健网来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全面采用DOTS治疗结核病,对于众多的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创新型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DOTS,努力提高监督管理,让结核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科学的有效的治疗。

讨 论

在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进行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心,加强乡镇医生乡村医生的培训、督导工作,建立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让乡村医生在发现疑似病例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询问,对自身多年的从医经验进行讨论,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对结核病疫情的了解。对县(市)医师与乡镇医生乡村医生之间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以县(市)为防制中心,乡村卫生院为枢纽的防治网络。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督导,做到乡村村民人人知道结核病,人人配合治疗,主动发现上报病例。合理分配利用好DOTS策略,保障农村人民的治疗工作顺利开展。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来防治农村结核病,目的都是尽早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治愈率,降低结核病死亡率,保障社会生产劳动力,促使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再受到结核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田红宇,焦晓磊,刘传玉,等.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加强农村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1):27-28.

12.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研究 篇十二

1.1 前言

初级卫生保健是卫生服务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包括基本医疗、卫生宣教、咨询、疾病预防和监测等。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会议即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是在社会公正精神下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目标的主要渠道,是基于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与技术之上的主要的卫生保健[1]。因此,大力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的卫生政策。30年来,各国政府为此发挥政治意志,调动国家资源,不断改革探索,为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不懈努力。

追溯历史,几乎所有国家都不是采取单一的模式,而是针对各类不同人群以及不同需求的各种不同制度的组合,即多层次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通常,各国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是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构成:一是制度体系,即由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所规范的各种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政策的集合。二是供给体系,即由医疗机构、医药机构和医生、护士提供的医疗服务系统。三是财政体系,包括卫生经费的筹集、分配、支付和营运。四是管理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管理、监督检查等[2]。尽管各国的卫生体系不同,不具备可比性,但不同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或相似的,是可以互相比较的。

1.2 改革驱动力

世界各国的卫生改革是其政治、经济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卫生系统的共同压力来自成本控制与服务可及性、公正性和质量。笔者在系统研究部分发达国家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发展基础上,将其改革动因概括如下:

1.2.1 卫生总费用持续上涨

尽管多数国家政府近年来对卫生投入不断增加,任何国家的卫生资源与社会需求相比都是稀缺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新技术(含药品)成本增加、慢性病上升等导致的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各国政府不得不思考有效利用有限卫生资源的方法和措施。虽在某种程度上,人口的老龄化是卫生保健系统绩效好的体现,但也是促使卫生费用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是此年龄段以下人均医疗费用的5倍[3]。OECD 预测,老龄化将导致与老龄人口相关的社会支出占 GDP 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19%上升到 2050 年的 26%,其中一半用于医疗卫生支出。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迅速上升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主要的健康问题和挑战,全世界50%的疾病负担归因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4]。

1.2.2 专业队伍地位的确立

首先,各国实践证明政府对全科医疗的地位定位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如加拿大,尽管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GP)在与政府的基金分配博弈中争取到一些权益,但并没有被提升到政府改革日程,从而阻碍了政策杠杆对初级保健机构和供给调控作用的发挥。其次,全科医疗管理机构的成立似乎是改革的主要干预因素,如英国的初级保健托管机构(PCTs)、新西兰的初级卫生组织(PHOs)和加拿大的社区保健中心(Community Health Centres)等。这些组织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和供给中负责计划、购买和绩效管理。再者,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提供者的地位如护士的地位也是改革的关键。如新西兰的“放慢护士运动”,使护理改革成为初级卫生多元保健团队改革之一。国际上,初级卫生保健的中心地位不管是由全科还是多元团队提供,均被认为是社区照顾最具成本效果的途径。

1.2.3 政府优先发展目标的制定

各国政府根据优先发展战略确立近期改革目标,如新西兰旧的初级卫生保健体制效率低下和缺乏责任,其改革重点在于成本控制、克服可及性障碍、减少服务项目收费;加拿大政府致力于整合初级卫生保健供给资源;英国政府则努力提高可及性、改进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绩效;荷兰的改革主要围绕扩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以实现医疗的平等、广泛可及性和改进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绩效;美国则重点在于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澳大利亚政府的目标是改进成本-效果、质量、健康结果、可及性和公平性。

1.2.4 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期望

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技术以及信息的发展,人们对社区高质量卫生服务可及性实现期待有所提高。卫生体系改革的常见动力是恢复公众信心、提高满意度。因为卫生问题是政府选举民众关注的焦点,病人满意度通常就是卫生服务可及性,而不是服务质量评估。因此,部分国家初级保健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患者可及性,延长诊所开业时间和拓宽服务项目。

总体而言,各国初级保健改革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拓展初级医疗,改进初级卫生保健的可及性、持续性、连续性和质量,从而实现人群卫生需求的公平性和成本效果。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力配置、技能整合、患者选择权、医疗质量责任心。

2 英国、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进程

不同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各有特征,受其自身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水平的制约。本文重点介绍英国和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改革进程。

2.1 英国

从1948年建立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之初的新生儿死亡率为34‰、出生预期寿命男性为66岁、女性为71岁发展到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为5‰、出生预期寿命男性为77岁、女性为81岁[5],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8.3%,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国际上普遍认为英国国民健康状况的极大改善得益于NHS的实施。

2.1.1 组织形式。

英国初级卫生保健主要是通过NHS由国家购买医疗服务,由全科医生和开业护士向全体公民及与英国签订医疗照顾互惠协议国家的居民免费提供。其次为私人医疗保险,11.5%英国人购买了私人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医疗。每千人口拥有GP 2.4人[6]。GP 可以单独执业,也可合作开展工作。目前,单个诊所的数量从32%下降到22%[7]。

2.1.2 筹资机制。

NHS由国民税收资助,其经费来源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一是国家税收,这是NHS经费来源主渠道, 约占82% ; 二是各种保险, 约占12% ;三是其他收入, 约占6%。国家卫生部按年度制订各地经费预算时,以当地总人口数为基点,同时考虑居民健康状况、医疗需求水平等因素,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死亡率、发病率等指标。据英国社会保障部公布,从2003年起国家为NHS投入逐年递增7.5%,仅次于社会保障的投入,列第二位[8]。

2.1.3 改革进程。

近年来,英国初级卫生保健改革主要是围绕GP报酬补偿方式和拓宽GP功能。90年代初有二项特别重要的改革:一是1990年修订的全科医疗合同;二是伴随着内部市场的引入于1991年建立的GP基金持有者。1990年前全科医生的报酬支付是根据各自拥有的注册病人数量加固定年度津贴、经费分配表。1990年合同主要变化为:通过增加人头费比例(占总收入的比例由46%提高到60%)和方便患者转换医生提高医疗质量;通过经济激励强调预防和健康促进(主要针对子宫监测、免疫接种、老年人和新患者年度体检等);兼职的全科小手术予以经济补偿。

GP基金持有意味着全科诊所拥有预算经费(约占医保经费的30%),为患者购买门诊和住院服务及药品。GP要从经济角度考虑开药和转诊的决策风险成本。同时,内部市场机制使NHS分为购买者和提供者。原先相关的国家医疗管理机构变成了医疗服务的购买者(区域卫生指导委员会和GP基金持有者)与服务提供者(医院托管机构,Hospital Trusts)制订合同,GP有能力控制医院预算的比例,能够与医院会诊医师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他们不满某家医院的服务可将病人转到其他医院或自己提供一些适宜服务(如小手术等)或某一专科特定地区,从而减少转诊和药物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在此情势下,医院不得不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效率。而服务购买者也根据居民医疗需求不断拓宽合同服务范围,鼓励发展全科医疗[9]。全科医生的报酬由医生(含牙科医生)评估机构决定。1999年全科医生的薪酬方式发生改变成为工薪族。2004年新合同特别强调医疗质量奖励,出台的质量结果框架(Quality Outcomes Framework, QOF)包含146个临床和机构质量指标,涵盖四个领域:临床、机构、辅助服务和病人感受。每个指标都与具体医疗标准有关。QOF被列入全科合同,其指标涵盖25%全科医生收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GP增加了转诊和开药数量,目的是为了增加下一年度的预算(起初预算基于往年服务数量,后来改为权重人头)。然而,非基金持有的全科诊所资金来源仍是区域卫生权威机构,其转诊数量没有变化。GP持有者为增加购买力,将服务延伸覆盖到医院和社区,导致非基金持有和基金持有的全科诊所病人不平等,如基金持有者的病人等候医院处置的时间短。1997年政府呼吁合作而不是竞争,以减少卫生不平等和差异性。1999年4月组建了481个初级保健集团(Primary Care Groups, PCGs),2000年成立17个初级保健托管机构(PCTs),覆盖100,000人,统一预算,为病人提供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社区药品成本和全科医疗基础设施成本。PCGs与GP基金持有者不同之处是覆盖所有GP诊所,从而确保人群覆盖广泛。PCGs不但代表患者利益,还有责任解决卫生不平等性,协调管理初级和次级医疗保健服务。2002年PCGs和PCTs整合形成更大的机构,组建成立了302个PCTs。每个PCTs覆盖平均180,000人,NHS 80%的预算经费以需求为基础、按权重人口(人口组成和其他危险因素)拨给PCTs。2002年后NHS更多强调目标设定和绩效标准。PCTs有一套不同的指标如全科医疗可及性、初级卫生保健可及性、药物滥用者治疗可及性、择期住院病人等待时间、经费管理、4周戒烟管理、门诊候诊时间、急诊时间等。为加强慢性病成本管理,PCTs不但帮助慢性病患者增加自我保健知识,包括提供“信息处方”等[10],还引入一些改革项目,如2007年投入960万英磅用于缩短转诊病人等候时间,投资100万英磅建立慢性病模拟社区病房,由社区护士长管理病人,降低病人急诊入院待床期间费用,降低处方药品费用,减少转诊延误等[11]。

2.2 澳大利亚

2005年澳大利亚人均期望寿命男性为79岁, 女性为84岁,列居世界第三。婴儿死亡率为5‰,孕产妇死亡率为6/10万,其他居民健康水平指标均名列前位。2004年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在OECD国家中名列第六[6],国家的负担适中,初级卫生保健的普及性比较好。

2.2.1 组织形式。

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是一个公立与私立、联邦与州政府计划混合的复杂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一是全科医疗:以私人形式开业的全科诊所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职和兼职之分,以护士为主,还包括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其它卫生技术人员。三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由联邦和州政府资助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项目。2003年GP约占全澳医生总数47%[12]。城市全科医生独立行医的数量从1991年的25.5%降至2003年的13.7%, 而4人以上合作行医却由1991年的34.3%升至2003年的59.8%[13]。城市GP试图寻求工作-生活的平衡,平均每周工作减少至45小时,但乡村医生比都市医生工作时间长且工作量有所增加[14]。据统计,澳大利亚每人每年平均看全科医生时间为83.4分钟(美国平均为29.7分钟,新西兰为55.5分钟)[15]。这能否影响健康结果尚不明确,但至少说明了澳洲全科医疗的高度利用。

2.2.2 筹资机制。

卫生筹资形式主要有政府税收、各类形式的健康保险以及自费等,但具体操作各不相同。Medicare通过联邦政府和强制性保险筹集资金,向全体居民提供医疗卫生保健。联邦政府是筹资者而不是服务提供者,为大多数的卫生系统筹措资金,补助药物和老年居民院外医疗服务;州政府在联邦财政补助下,主要负责筹资和管理公立医院、精神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及调配卫生专业人员。在筹资来源上, 联邦、州与地方政府的税收约占 70 % , 个人和私营企业提供约30 %。

2.2.3 改革进程。

在澳洲初级保健发展进程中,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组建了许多机构。如1991年成立全科医学顾问理事会(General Practic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GPCC)负责起草一份关于“全科医学的未来”战略报告;为更好理解主要任务,以工作团队形式解决一些特殊事务,组建了全科医学工作组;之后,又相继成立试点小组、全科医学评估组(General Practice Evaluation Group, GPEP)、全科战略总结组(General Practice Review Group,GPSRG)。为落实GPSRG的建议,卫生部长批准成立全科医疗咨询理事会(General Practice Advisory Council,GPPAC),其主要任务:管理慢性病、整合资源、辨别初级卫生保健障碍与机会等。2000年后,各级政府之间协商合作,努力拓宽初级保健服务领域。如联邦、州、区政府共同协商签订澳大利亚保健协议(Australian Health Care Agreements, AHCAs)。

2003年澳洲议会意识到初级保健的经济承受力、有效性和及时性是卫生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进行了全科医疗改革。其主要内容:供方资金机制由资助个人改变为资助全科诊所,且在全科诊所与区域初级保健机构间设立新的基金。澳大利亚GP的服务报酬有三种来源:一是对普通注册患者的按服务项目收费(fee-for-services, FFS),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由联邦通过Medicare下拨,且被大多数全科医生支持。二是针对慢性病和复杂的卫生需求患者特殊服务项目的按服务包收费。三是激励基金。Medicare是联邦政府企图实现收费机制可及性问题的方法之一,涵盖公立医院住院服务、全科诊所全额报销及某些病理检查和精神及眼科服务。然而, FFS虽能控制GP的收入,但存在一些不公正,让GP注重患者的直接干预而不主张更广泛的人群健康观,同时不能解决复杂的卫生需求和需要多次探访的慢性病患者需求,也不利于全科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Medicare弊端,联邦政府于1999/2000年度推出“高级初级保健计划”(Enhanced Primary Care, EPC)旨在补偿那些照顾慢性或复杂病症患者的全科医生,为卫生保健提供多元化途径。再如,全科激励补偿方案(Practice Incentive Payment, PIP)主要围绕全科医疗质量如非工作时间服务、教学、合理用药等,鼓励通过认证的全科医生提供广泛、优质服务。

为减少服务提供的重复性,增进服务提供的连续性,在澳洲部分地区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网络组织。网络成员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等机构。为提高老年居民适宜医疗和初级保健服务的可及性,联邦政府于 2004年成立了老年保健全科专家计划(the Aged Care GP Panels Initiative)。该计划旨在建立一个由老年服务机构、全科医疗机构、保健服务提供者(如听力技师、视力矫正师、物理治疗师、足病诊疗师等)、老年保健护理人员、老年保健评估团队和药剂师组成的执行咨询小组,综合评估居民当前存在和潜在的医疗需求,制订、调整品牌服务协议、识别主要关注领域、参与质量促进、消除初级卫生服务供给障碍等。联邦政府对澳洲未来卫生服务供给的设想是资源整合、多学科团队照顾、重点关注疾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

3 启 示

各国卫生体制发展实践表明,发展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对提高健康水平、节约费用成本、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所强调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模式就是充分涵盖了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内容。尽管我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但总结他们较为成熟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经验,可获得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

3.1 加强政府主导和责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

多数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是由政府组织,政府税收和立法建立社会保险是卫生筹资的主要方法和主要资金来源。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卫生保健体制中发挥主导作用,注重保障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弱势人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筹资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都在70%以上,一般超过政府总支出的12%,且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这两项指标比重越大。我国政府长期投入不足是造成居民普遍反应的“看病难、看病贵”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政府投资占卫生总费用38%,占政府总支出10.1%[16]。因此,我国应强化政府在初级卫生保健领域的主导地位和责任,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财政支付能力,建立不同层级政府间规范的卫生责任分担与筹资机制。

有力的经费保障是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保证,而建立和完善筹资长效机制则是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有效运行的核心。Johnston认为实现全科医疗服务可及、质量和选择目标的主要驱动力是市场机制的运用和其他类型供方机构[17]。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是以一种模式为主体、多种模式共存;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私立医疗服务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的复合型体系。其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拓宽筹资渠道和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因此,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应在坚持对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改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市场保险组织经验,鼓励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建立和发展一些非赢利性医疗保险公司,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3.2 注重医疗资源整合,提供多元合作服务

健全的初级保健体系应基于区域管理形式。由于没有单一专业能涵盖初级卫生保健所有目标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慢性病管理等,因此需要通过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来整合医疗资源与拓展业务技能。如澳大利亚一些州、区政府整合本地社区资源,组建初级卫生保健团队,如南澳的“全科附加中心”(GP Plus Centres),维多利亚州的“超级诊所”(Super Clinics)、新南威尔士的“保健中心”(Health Care Centres)等。美国初级保健医生发展趋势也是形成更大的医疗集团。目前世界各国寻求初级保健团队形式照顾呈现上升趋势。

各国都很重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从事初级卫生保健的医护人员中,除了GP,还包括实习护士、社区护士(如助产士、健康访问员等)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如物理治疗师、手足病医师、职业病医师和语言治疗师等)。如澳大利亚在全科医疗改革进程中还十分重视组织设置,针对社区需求变化和不同管理目标相应成立专门机构,对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架构不断重组、合并、调整, 以求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社区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3.3 突出优先发展领域,合理选择干预重点

富有成效的经济需要健康的劳动力。然而,任何国家的卫生资源都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突出成本效益好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战略,成为政府为提高居民健康保障的优先选择。研究表明,科学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对于慢性病的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预防和干预功能的实现正是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任务之一。因此,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慢性病的管理。如德国把慢性病预防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社区开展预防服务,费用由医保承担。澳大利亚运用健康促进理论模式,强调社区预防,成立国家、州、区三级健康促进中心,完善健康促进网络。美国将健康管理计划应用到患病率高、成本高的慢性病管理,对于费用控制、资源合理配置具有积极意义,使人群健康消费维持在低水平上[18]。如北美流行的慢性病管理模式(CCM)包含病人生理监测信息的提示与反馈、单个或人群病人照顾计划和帮助病人自我管理疾病的同行协作等。CCM也鼓励病人培训后作为成员参与以学会自我管理。我国应重视慢性病管理,将资源相对集中在基本临床服务和适宜技术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疾病负担评估和风险调整方法,降低慢性病负担。

3.4 建立综合连续医疗,注重协调关键关系

3.4.1 医患关系

普遍认为医患关系的连续性有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而保证医疗连续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医患双方长久信赖的关系[19]。这种长久关系也可减少信息获取的成本,使医生获得患者的病史、价值观、喜好和影响治疗最佳方案的因素。病人从全科医生处获得治疗方案和医疗决策的信息。虽然国外有学者争议随着患者选择意识和信息量的增加、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建立,GP守门人的地位从长远看不会持久,但正如前所述,稳定连续的医患关系无疑有利于病人的系统管理及某些预防保健服务的开展。而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既是维系良好和谐医疗关系的前提,也是控制医疗费用和疏导卫生需求的关键。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力匮乏及质量不高是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不高的原因之一,除加大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力度外,还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建立多元的补偿激励机,吸引和保留全科医生队伍。此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应注重内涵建设,掌握与患者沟通技巧,以赢得患者信任。

3.4.2 全科医生与其他专业人员

综合的初级卫生保健包涵许多学科如开业护士、保健人员、验光师、产科、牙科、急救人员、药剂师、社会工作者和全科医师等。在初级保健模式中,与全科医生中心地位并行发展的还有非医生临床人员(non-physician clinical, NPC)。其主要配合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工作,目的是减少对医生的需求,降低培训成本,促进欠发达地区卫生可及性,提高医疗质量。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以补充医生人力的不足,如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我国应适当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结构,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从总体上降低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成本,也有利于拓展更多的卫生服务领域。同时,根据居民的需求适当配备其他专业人才如脊椎按摩师、心理咨询师、足病诊疗师等。

3.4.3 社区与医院关系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由于功能区分明确,利益冲突不明显,以病人为中心建立了互动机制,即一方面是医院服务向社区延伸,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或参与社区保健和康复工作;另一方面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医院资源,不仅及时向医院转诊病人,其住院治疗方案由家庭医生和医院医生一同制定,而且能在利益条款合同担保下使用医院诊疗设备包括仪器设备、病床等。这样不仅使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服务形成了一个连续医疗过程, 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而且使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也有利于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我国应借鉴经验,规范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的服务内涵,加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协作和协调,完善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机制。同时,实行灵活的用人机制,鼓励医院医护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兼职和多点执业,并取得合理报酬,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3.5 加大全科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全国范围质量框架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在发达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改革和发展与全科诊所执业规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制订卫生战略的重要部分。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构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卫生信息数据库,在任务配置、电子病历、病例与疾病管理、需求分析、资金分配、数据保护和医疗连续性照顾等方面引入电子医疗数据交换手段,通过简化管理程序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促进病人信息传递,通过e-mail减少病人不必要的探访次数。如英国的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美国的卫生服务信息基础框架(Health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HII)、加拿大的电子健康系统(e-Health)、澳大利亚的电子健康网络(Health Online )。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启动一个重要的在线项目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充分考虑国际疾病分类(ICD)在初级保健环境中的相关性,以修订全球医学和卫生统计标准———《国际疾病分类ICD》。同时,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改善医疗质量,以信息建设为平台不断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如荷兰全科医学院和医疗质量研究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与费用相关绩效指标体系。皇家澳大利亚全科医学院建立《澳大利亚全科医疗质量框架》。我国应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和质量监测。

摘要:世界各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共同目标是改进初级保健的可及性、持续性、连续性和质量,实现人群卫生需求的公平性和成本效果,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疾病风险分担能力和满意度。文章总结了部分国家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构成、改革动力及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国际公认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英国、澳大利亚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组织形式、筹资机制与发展进程,以期获得对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

上一篇:民族团结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组织发展与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