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行政的基本概念

2024-07-07

人事行政的基本概念(13篇)

1.人事行政的基本概念 篇一

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的区别_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

关于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这二者的问题,很多人都一知半解,今天乔布简历的小编就带大家具体了解一下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的区别,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是什么。关键词: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的区别,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

其实不同规模与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与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的定位有着很大的不同。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的区别也跟着公司规模性质有着差异性。

像一线城市大公司

人事助理处理的工作问题一般是HR6大模块中的1个或几个,他们更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专业知识,后期职业发展也有更多深度机会而行政助理处理的工作问题相对涉及面要更广,在人固定有限的精力下,相对深度不会很足,而在分工社会,精度在大多数的时候要胜于广度。

像二三线城市或小公司

人事助理与行政助理则没有太多明显边界,二者都是从事比较基础且繁杂的工作,比较而言,行政助理更能锻炼人的协调推动能力。

在小公司里,人事和行政多半不分家,人事一般都归行政管,所以人事助理和行政助理是差不多的。但在正规大公司里,行政和人事的差别就非常大,行政是负责日常后勤的工作,人事是负责招聘、薪资、绩效、培训的工作。通常来说人事的级别要比行政高很多,公司越大越正规,人事的级别和待遇也比行政越要高的多。

行政助理是指在各种行政事务方面帮助和服务于公司的员工,例如负责订机(车)票,联系各种培训事宜,联系和管理公司交通班车的服务,食堂餐饮的服务管理,与外部物业管理联络并督促其更好的服务于公司,组织协调各种集体活动例如集体外出旅游,公司年会,晚会等。还包括管理和组织办公室文具供应以及办公设施的管理等。

人事助理主要负责 协助公司制订完善、组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发布招聘信息、对应聘人员资料进行组织、并组织、安排应聘人员的面试; 对员工考勤给予监督,为员工审核和办理请休假手续;办理员工入职及转正、调动、离职等异动手续; 组织、实施员工文化娱乐活动; 管理公司人事的档案;协助实施员工培训活动; 协助处理劳动争议、并完成人力资源部经理交办的其它事项。通过小编的讲述,想必大家对于这二者已有所 了解,找工作和实习中的同学,可要好好选择哦!

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的区别_行政助理和人事助理http://cv.qiaobutang.com/knowledge/articles/566692910cf22bcd22562d61

2.人事行政的基本概念 篇二

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是由德国著名学者耶律纳克在1920年提出的。他认为类似市政有关的都市房屋、街道、公园、水库等的建筑, 及其它技术方面之行为是与公权力无关的“非公权力之行政行为”。如果称之为“非公权力行为”, 易引起误认为是“国库行政”【1】行为, 因此, 耶律纳克特别取了一个新名词, 称之为“单纯高权行政【2】”。所谓“高权”, 表示它属于公法上的行政活动, 所谓“单纯”, 一方面是表明行政活动的目的是发生事实上的后果——这是对事实行为的界定;另一方面, 它还以此表明, 行政当局并不是靠它的命令权——像发布行政行为——行事, 即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当权者身份出现。

近些年, 学界关于行政事实行为的界定众说纷纭。以姜明安为代表的学者从行为客观呈现的既定状态分析主张“事实状态说”, 即“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以改变或影响事实状态为目的实施的行为。【3】”以杨立宪为代表的学者则主张从行政法律关系是否缔结的角度入手, 认为“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不以追求特定行政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4】”。也有不少的学者主张从法律效果的角度出发界定, 如郑传坤教授认为, “行政事实行为, 是指具有行政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 基于行政职权而作出的不以追求特定行政法律效果为目标的行为。”【5】陈裕琨从法理层面阐释, 并认为“在公法领域, 尤其是行政法, 照样存在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并认为行政法律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区分标准与传统民法观点大致相同, 两者都是根据行政法的法律规定产生, 都是能产生公法中的效果的行为。”【6】纵然从多种角度可以定义行政事实行为, 但是我们认为, 若想准确的界定行政事实行为的实质内涵, 对于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辨析是必须的。

二、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行为辨析

(一) 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私法化

作为行政行为【7】的构成要件之一并被普遍认同的“法律效果说”被不少学者拿来作为区别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行为的重要标尺。然而, 行政事实行为是否完全不产生法律效果, 而仅仅产生事实后果是值得商榷的。且行政事实行为所引发的法律效果区别于公法意义上的效果, 具有一定的私法性。那么, 怎样判断一个行政事实行为是否产生了法律效果呢?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以行政事实行为是否触及到其他法律规范且引起相应法律关系的产生作为客观标准。一言以蔽之, 如何从概念层面上对两者予以辨别, 笔者认为, 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主要区分标准为:行政事实行为是不以产生公法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二) 行政事实行为地位界定

行政事实行为从依存关系上可以分为独立的行政事实行为与附属的行政事实行为。所谓独立的行政事实行为是指不对外生效的行为, 譬如行政机关内部运作过程中送抄公文的行为。而附属的行政事实行为, 是将行政行为过程化、动态化后产生的概念。具体是指在行政过程中, 作为这个行为链组成部分的主要有阶段性行政行为、准行政行为【8】和事实行为, 这些行为构成行政行为的阶段性行为、预备性行为或后续性行为。正是这些行为的环环相扣, 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行为过程。无论是独立的行政事实行为或是附属的行政事实认为, 笔者认为, 都是独立于行政行为而存在的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 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处处都可能要依赖行政事实行为的展开而开展。因此, 行政事实行为在重要性上已经足以和行政行为相齐驱, 成为日后行政法理论研究的重点概念指日可待。

(三) 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约束

由于目前行政事实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导致对于行政事实行为的合法性来源说明不全, 这当然不意味着行政事实行为可以无条件实施。作为不具有行政法上的约束力的行政事实行为的实施, 也应当遵守法律基本要求, 例如法律优先、法律保留、管辖权、第三人的权益保护和参与等的要求。这不仅是法理层面探讨的必然要求, 也是依法行政的本质要求。在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约束层面上, 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行为并无本质差别。但是, 目前国内的行政法体系并无建立关于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调整机制, 行政事实行为相应的调整机制缺失造成救济渠道不畅通, 受到侵害的相对人的权益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三、行政事实行为概念界定

通过上文的分析, 作者试图在此给行政事实行为下一简单定义:履行行政职权的机关或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行使的不产生公法效果的行为。首先, 行政事实行为的权力来源与行政相挂钩, 是在日常公共管理事务中被赋予的行政职权;其次, 将行政事实行为的行使主体作出界定, 需要说明的是, 不再拘泥于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被委托的组织也可以成为作出行政事实行为的主体;再次, 从行为目的角度着手, 严格将法律效果区分为公法效果与私法效果, 对于行政事实行为是否产生法律效果以及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效果做进一步限定。

参考文献

[1]“国库行政”是指国家“脱下制服、换上便服”, 以私法主体的身份与民事主体为私法行为。来源刘志刚:论服务行政条件下的行政私法行为, 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一期。

[2]也有译者翻译为“单纯公权力行政”。

[3]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361页。

[4]杨立宪“论行政事实行为的界定”, 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5]郑传坤主编《行政法学》,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6]胡建淼主编《行政行为基本范畴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版第538页、539页。

[7]本文所阐述的行政行为采用“狭义说”, 是指行政主体 (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 在行使行政职权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3.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文化 行政文化 概念 界定

1 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主要分歧

行政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行政,具有文化的一般结构,反映文化的一般属性,行政文化的主体和内容,是把握行政文化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而目前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多种争论,归纳起来也大致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当然,这只是分析角度不同,不能截然分开,不少定义就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从行政文化内容方面界定行政文化概念的主要分歧。

行政文化具有特定内容,这特定的内容就成为界定行政文化概念的现实基础。理论界对文化概念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尚未统一,主要分歧在究竟是从广义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结构的哪些层面来确定文化学的学科对象,这影响到人们对行政文化概念的确定,也就相应表现出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来界定行政文化概念。“行政文化是文化在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是一定行政组织中行政员工集体创造并公认的文化,是行政物质文化、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整体。”这是行政文化研究早期的观点,随着行政文化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

第二种观点是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界定行政文化概念。黄达强认为,行政文化是“政府官员或政府公务人员所应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人群关系及价值观念”。

第三种观点是从精神层面界定行政文化概念。“行政文化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工作人员的各种行政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属于政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社会文化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关于一切公共行政活动的行政意识观、行政价值观、行政道德观和行政心理倾向等的总和。”

2 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界定的几个基本问题

概念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对行政文化研究和行政文化建设都十分不利,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行政文化概念不是行政学家主观思想的创造,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行政管理实践基础的产物,其研究必须立足于其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立足于其赖以展开的现实基础。正确把握行政文化概念,首先应该分析其分歧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法,分析概念的来龙去脉,理顺概念的内外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合理界定行政文化概念必须找准“行政”与“文化”的契合点。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依法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执行性活动。由于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具体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人们对行政概念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发展性。在这一认识发展过程中,必须引入一种相对稳定的因素,以便科学揭示行政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推动行政学研究的深入。而文化作为一种深藏于心的精神积淀,是人的一切目的性行为的心理动因,是推动行政过程有序进行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将文化引入行政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行政文化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其概念的内涵必须与政治文化概念相吻合。

3 关于行政文化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合理界定

明确一个概念,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即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特别是本质属性的内容和方面。一个概念在正确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同时,也应该反映具有这些本质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外延。科学界定行政文化概念,应该重点把握其内涵,合理界定其外延。

从精神层面界定行政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理论和实践依据,而物质和制度层面的因素不应该包括在内,原因在于:从物质层面看,以物化形态表现出来的行政管理手段、技术、符号、语言等,是按照人的主观意图加以改造,以符合行政管理需要的客观自然物,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且物化、体现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具有超制度、超观念的自然属性。由于涉及的是表层的、显性的因素,无法触及行政文化质的规定性,同时,由于范围太广,与其他学科研究领域有较多的交差和重复,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不应该成为其研究内容;从制度层面看,行政管理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共同创造和维系着具有一定群体结构的一系列办事程序,如行政体制、行政制度、行政组织形式、规则以及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行政制度是一种心物结合的东西,可以分为“精神形态的行政制度和物质形态的行政制度”。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行政活动领域即表现为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与行政相关的文化,它包含人们行政行为的态度、信仰、感情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方式和行政习惯等,具体来说包括人们的行政观念、行政意识、行政思想、行政理想、行政道德、行政心理、行政原则、行政价值、行政传统等。行政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复合的文化,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民族特性、文化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习惯等。行政文化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行政活动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行政活动培育出不同的行政文化,行政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旦形成则具有不少相对稳定的特性。随着现代社会事务的日趋复杂多变,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所承担的只应是其中的一部分,相当部分职能要由社会自身不同性质的组织来行使,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分化型是现代行政管理向参与型、服务型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松散型到效能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讲究的是成本和效率,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国际化竞争的冲击中,科学定编、裁减冗员、增强服务、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成为21世纪行政管理追求的目标;由集权型到参与型,参与型不仅是以行政主体积极参与为特征,而且行政客体对主体的行为内容及方式也会积极施加自己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日趋强调参与型的管理,强调被管理者的能动作用,为适应现代化行政管理的需要,我国参与型的行政文化中,不仅要包括行政主体对决策活动的影响与参与,而且还要包括行政活动的社会受体对行政活动的影响与参与;由人治型到法治型,现代化的行政管理讲的是法治,强调法的至上性,要求制订完善的行政法规,依法行政,对行政权力的拥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严格的规定,这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行政文化概念界定为客观行政体系及其运作过程在社会成员精神世界的反映,是通过行政社会化的途径形成并反映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和发展趋势的行政哲学、行政思想、行政艺术等意识要素,是通过社会传承和学习而获得的关于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过程、方式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道德、习俗等心理要素,作为行政管理深层次的软件因素,行政文化综合反映了政府管理的进步状态,是行政管理之魂。

参考文献:

[1]蔡林慧.行政文化的特质和要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3.(04).

[2]余蕊.行政文化创新--以行政变革为视角[J].前沿.2006.(04).

4.行政人事助理的职责 篇四

1、协助建立健全公司招聘、培训、工资、保险、福利、绩效等人力资源制度;

2、协助办公用品的采购,报销,发放及管理固定资产;

3、协助办公室公共设施、办公环境的维护及管理;

4、协助建立员工关系,组织员工的活动;

5、协助组织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工作;

6、配合上级做好其他人事行政方面的工作。

行政人事助理的职责21、招聘信息发布与更新,招聘渠道的开发与维护;

2、筛选候选人简历,预约并安排面试,负责公司职位的招聘;

3、招聘数据定期统计与整理,并做好员工入职管理;

4、协助人力资源其他工作。

行政人事助理的职责3

1.办公室日常采购;

2.总经办文件处理;

3.来客接待;

4.打印机维修;

5.公账网银经办;

6.运营采购审批与付款以及每月明细核对;

7.发票申领、开具、邮寄;

8.银行、税务相关的部分外勤工作;

9.报销单据的整理、财务凭证装订。

11.公司员工福利管理。

12.领导交代的其他事情。

行政人事助理的职责4

1.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及时更新和维护公司对外招聘渠道上的招聘信息(包括公司介绍岗位、角色、公司介绍)

2.根据公司相关规定,及时对已批准的员工进行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包括入职签订、变更、续签等)

3.执行员工的转正或者调岗的跟进操作。

4.检查店铺员工考勤,并为月度工资计算准备相关报告。

5.协助准备以及递交社保公积金相关资料。

6.执行人力资源经理交办其他任务。

行政人事助理的职责51、公司劳动人事规章制度的编制、修改、执行、检查;

2、负责档案的整理、记录、收集、存档和保管工作;

3、负责各部门员工的招聘工作;

4、办理员工入职及转正、调动、离职等异动手续;

5、处理公司所有行政事务,证照年审及变更,固定资产及办公用品管理等;

6、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行政人事助理的职责61、协助部门领导做好公司行政及后勤保障服务工作;

2、负责公司总机电话接听及转接、来访人员的接待工作;

4、负责日常行政费用的审核及提报;

5、负责办公环境的维护管理及前台区域的卫生整洁;

6、每月汇报公司物料及固定资产情况;

7、完成部门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行政人事助理的职责71、负责公司招聘、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工作;

2、负责居住证积分等相关福利工作;

3、负责公司资质、证书管理工作;

5.人事行政总监的职责 篇五

2.全面统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及行政管理工作,拟定相关工作方案,并监督实施;

3.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4.致力于提高公司内部综合管理水平,控制人事行政成本;

5.及时处理公司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人事行政问题,指导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6.负责公司日常行政的管理和信息化的建设和推广,加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7.负责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保障各级公司资产的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8.负责保障公司范围内后勤管理。

6.谈化学基本概念的复习方法 篇六

一、重视课本阅读, 加强学法指导

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分散于各册化学教材中, 在复习时应该发挥教材的作用.在复习内容之前, 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把课本内容全部看通, 且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明确看书的目的和要求,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 在复习溶液时, 要求学生带着溶液的定义、溶解过程、结晶过程、溶解性、溶解度、浓度概念 (质量百分比、物质的量浓度、体积比浓度) 等问题去课本中寻找答案.再如,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指导学生带着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问题去看书.当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掌握以后, 在授课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知识掌握的快而且牢固.

在指导学生读书时, 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 并要求学生在看书复习时提出新的问题,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 对普遍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解决.例如, 有些学生对反应 (注, 氯酸钾和浓盐酸反应) 电子转移数目不清, 我们在课堂上就着重讲解了同种元素氧化反应的规律, 再举出浓硫酸和硫化氢、单质铁和三价铁等有关反应供学生判断.再如, 在复习中有些学生提出过氧化氢在有些反应中有氧气放出, 而在有的反应中无氧气放出.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部分学生对概念虽有所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缺乏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在课堂上又提出了Fe2+、SO2等参加反应的实例供学生分析判断, 这样举一反三, 使学生模糊的概念得到澄清, 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并会运用有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另外, 在要求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我们还根据化学学科特点, 对某些重要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记忆.例如, 原子、分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溶液中部分离子的颜色、燃烧条件、相对原子质量、物质的量等化学用语, 我们都要求进行必要的记忆.为了提高记忆效果, 把一些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规律编成形象生动的口诀.如, 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可以编成:“氧生还, 还生氧, 强强生弱”;“失、氧 (羊) 、高 (羔) , 得、还、降 (账) 等.

实践证明, 在复习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课本的引导, 可以调动学生复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把握和运用概念的能力.

二、弄清模糊概念, 突破难点概念

中学化学中基本概念较多, 有的概念相差一个字, 意思则完全不同.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要抓住本质, 加以区别;而对于一些难理解难掌握的概念, 我们则多举实例, 举一反三.例如, 在以下有关问题中, 我们让学生紧紧扣牢本质加以区别和掌握: (1) 加热、高温、点燃、燃烧; (2) 火焰、火星; (3) 雾、烟、气; (4) 化学式、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5) 溶液、溶胶; (6) 溶解性、溶解度; (7)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 (8) 重金属、轻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在复习中, 我们把以上问题以问答形式让学生自己区别, 教师再辅导讲解, 一个一个过关, 让学生能正确分清不同的概念.在难点概念中, 我们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 进行重点突破.例如, 化合价概念学生难以从定义上深刻理解.我们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 首先, 让学生明白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 再从一定数目的原子相互化合上下功夫, 最后, 总结出化合价是元素在化合时表现的性质, 所以单质中元素没有化合价, 这样既掌握了理论, 又把理论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再如,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难以掌握的概念, 在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首先看书, 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理解, 然后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适当的加深拓宽, 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加以练习.多加训练, 对个别学生单独加以辅导, 这样对所学知识能掌握好.

三、运用概念知识, 解决计算问题

在基本概念的复习中, 我们克服了纯讨论概念的弊端, 把有关的计算问题穿插其中, 使学生在复习概念的过程中提高了计算能力.在复习概念的同时, 要求学生逐步适应计算题类型, 掌握解题方法, 解题技巧.要求学生掌握解计算题的模式, 即认真审题, 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结果的关系, 弄清有关的定律、定理或列出有关的化学反应 (必须注意配平) 关系式, 然后根据题意和给出的条件, 确定解题的关键点, 并正确地假设未知量, 根据题中要求, 运用学过的方法, 列出算式, 计算并验证答案.当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后, 我们在平时的作业中, 及时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 在讲到原子量分子量概念时, 我们及时把求原子量类型的计算题归纳成几大类供学生练习, 这其中包括利用定义求原子量, 利用质量求原子量, 利用浓度求原子量, 利用化学反应求原子量等.在复习化学分子式和结构式时我们又让学生复习有机计算中的练习题, 强调先求最简式, 然后通过分子量求得分子式, 根据物质在反应中表现的性质确定其结构式.在讨论溶解度概念时, 我们首先选择简单的单步计算让学生完成, 当学生掌握后, 再扩展到较复杂多变化的结晶和溶解问题, 最后拓展到带有结晶水的计算.在复习浓度概念时, 我们选编了质量百分比浓度、体积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供学生平时练习, 并且要求学生注意理清这三者中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在复习基本概念时, 就注意到依据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 强化概念, 加强计算, 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计算的能力.

总之, 优化化学概念的总复习方法, 是提高高中化学复习实效的关键, 这一部分复习工作做得好, 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 沟通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提高复习的整体效果.

摘要: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较多, 面广量大且分散, 多抽象难懂, 影响学生复习效果及学习积极性.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能使复习快速高效.

7.企业合作创新的基本概念辨析 篇七

《辞海》中的“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而且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有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合作”的主要特征是指:行为的共同性、目的的一致性、甚至合作本身也可能变为一种目的。为此,我们可以把“企业合作”定义为“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企业或组织,它们具有相近的认识,彼此互相依赖,为共同目标能够协同工作、共担风险”。

企业合作并非是一种新出现的企业行为,从19世纪中叶,企业之间的合作便开始形成。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一轮的企业合作是以技术合作为主体,着重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行为上,尤其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领域,R&D合作已广泛地被采用。而且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正从双体短期合作走向多个企业的长期网络化合作,形成了稳定的技术联盟。例如由多家美国电子信息企业组成的微电子开发体(MCC),是当今企业合作创新的一个很好例证。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特征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分支。在此所讨论的创新仅限于技术创新。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90年之久,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作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理论。但迄今为止,对技术创新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仍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将技术创新视为技术或发明的商业应用,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代表。二是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由新概念的构想到形成生产力并成功进入市场的全过程。三是把技术创新理解为技术与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由于技术创新的基本环节包括:新设想——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生产——市场营销与扩散等。所以,技术创新的概念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技术经济活动。因此,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既不能过于宽泛,无所不包,又不能过分狭隘,捆住手脚。

由于网络、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知识的迅猛发展,当今的技术创新发展及其特征应包括:技术创新的确定性;技术创新的融合性;技术创新的溢出性。

三、企业合作创新的概念及其与创新、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1、合作创新的含义与企业合作创新的概念。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傅家骥,1998)。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R&D为主要形式。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是一种合作安排,企业、大学、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为了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协调行动,并共享资源和能力,它一般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要形式。合作创新既包括具有战略意图的长期合作,如战略技术联盟、网络组织,也包括针对特定项目的短期合作,如研究开发契约和许可证协议。近年来,合作创新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種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式,由于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不同,合作的组织模式也多种多样。

狭义的合作创新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为了共同的研发目标而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所形成的合作,一般特指以合作研究开发为主的基于创新的技术合作,即技术创新。广义的合作创新是指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包括新构思形成、新产品开发以及商业化等任何一个阶段的合作都可以视为企业合作创新。所以,企业合作创新概念是在上文中所指的广义上的合作创新概念。

2、创新、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包括创新思路的形成,新产品产生直至成功商业化的全过程,它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

国外学者较少采用合作创新这一概念,而是使用研发合作、合作研究、共同研究开发等概念。根据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美国1984年通过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NCRA)将合作限制在产品和技术的原型开发阶段,以避免企业在生产、销售阶段的勾结行为和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垄断。②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倾向于创新前期阶段,即研究开发阶段,而在创新后期即工程化、商业化阶段进行竞争,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因此,西方学术界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合作研发方面,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创新——狭义的合作创新。

合作一词的含义是指双边或多边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协作与配合关系。企业合作创新的概念较宽泛,合作成员单位只要在创新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参与,就可认为是企业合作创新——广义的合作创新。由于企业合作创新概念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并已为学术界所接受,在不致引起歧义的情况下,本文采用广义的合作创新这一概念,即企业合作创新。

四、企业合作创新与传统企业合作的比较

企业合作创新理论是企业、政府、大学及各种科研机构等多个创新行为主体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在某些环节中创新地实施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知识理论体系。

企业合作创新是各合作技术创新的要素主体以各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为手段,以提高企业能力为标志,以各参与方的效用函数取得一致或效用函数的主要分量取得一致为目标的活动。企业合作创新既包括具有战略意图的长期合作,如战略技术联盟、网络组织,也包括针对特定项目的短期合作,如研究开发契约和许可证协议,

企业最深层的合作创新是以合资、合并等形式进行,并最终可以融入一个工商部门登记的新企业组织中;企业稍浅层的合作创新是以企业间的网络组织等形式进行,其中各企业仍保持自身独立的存在,而只在一些方面或一些时候与其它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如合作研发组织、战略联盟、小企业互助组织、虚拟组织等;企业最浅层的合作创新是以沟通与交流等形式进行,相关企业可以在经营经验、策略、思路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启发。

企业合作创新是现代企业合作的核心内容,但它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合作。

其一,企业合作创新多以VT和IT为沟通工具特征所进行的产权与非产权合作,而传统企业合作是以各种手段完成的、只包括产权合作在内的所进行的各种合作。

其二,企业合作创新除了纵向与供应链上、下游厂商间的合作,也不乏横向与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间的合作。而传统企业合作多是供应链上下游厂商间的纵向合作,少有与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间的横向合作(多是价格联盟、产量联盟等失败的横向合作案例)。

其三,企业合作创新是通过合作完成价值链环节的能力(资源)劣势部分与低附加价值部分的活动,即价值链环节的能力(资源)优势部分与高附加价值部分的活动是“实”(自己做),价值链环节的能力(资源)劣势部分与低附加价值部分的活动是“虚”(他方做)。传统企业合作则往往是价值链活动环节“五脏俱全”,并不因能力(资源)的优劣和(或)附加价值的高低而有选择地把部分价值链活动环节整个让渡出去。

其四,企业合作创新不同于传统的一次性现货交易(Spot Market),它是功能主导型合作,并且更多地取决于长期中未来机会的开发。企业合作创新通过合作外部资源来和自身资源进行整合,具有明显虚拟功能的特点。

其五,企业合作创新具有方向性。外包,从耐克对生产厂家的方向上是合作创新经营,但从生产厂家对耐克的方向上却是传统合作(是实体经营)。道理很简单,外包合作的最终成果用的是耐克的品牌,耐克实现了它的虚拟生产功能,而参与生产的厂家只是生产工具而已,并不会因为被耐克选中了合作就由实体经营变为虚拟经营了,毕竟最终合作成果上顾客看不到生产参与厂家的影子。

类似的以技术联盟形式开发的Windows的各种版本的软件都以微软的品牌告终,所以微软算合作创新经营,参与厂商则是传统合作。如果软件是以Wintel(Windows+Intel)品牌告终,则微软、英特尔都算合作创新经营。戴尔的合作中,对戴尔而言是合作创新经营,对供应商来说则是传统合作。

8.00行政人事助理的职责 篇八

一、工作时间,实行综合工时:

上午:8:30——12:30;

下午:14:00——18:30

周休一天。遇到特殊情况,由部门负责人根据工作,与员工协商灵活处理。

二、工作职责:

1、8:30进到办公室,打扫卫生,准备9:00公司上班前要求行政人事部做的事。

2、8:30—8:50检查清洁工作,填写检查记录(写字楼、大院、饭堂);(自己设计准备表格,做好记录);

3、8:50—9:00在大门口检查公司上班人数、监督打卡;(自己设计准备表格,做好记录)

4、接待、引领面试人员(给公司面试人员倒水、填表、考试;领工厂面试人员到工厂相应部门);

5、办理入职手续,包括①拍存档照片、②复印身份证件、②请入职人员填不写薪金的入职表、④档案表、⑤安全承诺书、⑥保密协议、⑦保密制度、⑧入职需知、⑨上班常识、⑩加不加入短号集群网申请、⑾不写薪金的劳动合同,遇到薪金保密事项,稍后由部门负责人确认填写,单独存档),领入职员工到财务部出纳处交饭卡押金50元,领入职人员到前台办工卡(饭卡),领入职人员到电脑部办指纹。最后,领入职人员到各部门介绍(包括写字楼、厂办、三个仓库、司机房、绣花车间),做好新入职人员介绍PPT文件,放到指定位置(暂时定为)。

办理离职手续:要点离职申请书由人事助理保存,不再返回到申请人;离职交接表由离职人按程序办理,最后返回到人事助理处存档; 人事助理负责①打印考勤统计1份,异常考勤统计1份,把异常考勤统计交离职人员,请离职人员对异常考勤做好书面解释(可当成正常出勤的,一定要由部门负责人签名确认);考勤统计由离职人员签名确认后交回人事助理;②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离职结算表,除了不写薪金,其他填写完整,未发生事项填0;③如果员工需要,开离职证明,交部门负责人审核;④复印办理完毕的离职申请表、离职交接表,和离职结算单钉在一起,在每月10号前与考勤资料一起部门负责人,⑤离职申请表、离职交接表、离职人员档案一起放在离职人员文件夹中存档;

6、按照交待给员工办理住宿、退宿要求;

7、11:50,17:20到饭堂,和保安一起维持饭堂秩序,解决就餐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且填表做好对当天去饭堂保安的评价。

8、根据资料,跟进员工保险手续的办理,每周汇整,每月购买。

9、做好员工考勤的统计、核对(2天检查一次,发现异常立刻查清原因、如属系统问题要一经发现,在10分钟内通知到电脑部,并且每2小时跟进一次处理进度,直到问题解决)。

每月10号以前,把上个月公司人员(包括写字楼、保安、宿舍、清

洁、饭堂、水电工、司机)的考勤分部门汇总好,10号(遇到休息日提前1天)下班前交上级审核。

10、每周更新公司员工花名册,做好员工合同(每个员工入职后15天内完成)、员工档案的归类管理(每周整理1次)。

11、每天做好部门制度文件的分类保管、协助部门负责人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制度。

12、记录员工录用、登记、入职、任免、迁调、奖惩和离职等具体手续入档。

13、培训前(资料、场地、签到、资料与教材、试卷等)事项准备。

14、登记工作时间人员外出记录。

15、各类活动、会务(生日会、例会等)的准备工作,和前台一起准备好2台以上电力充足的好相机,相关会务的物品(签到表等)。每年一次组织、宣传、协调公司周年系统庆典活动,春节前后活动(组织订火车票、组织联欢会等)。

16、掌握行政人事部负责的物品清单、存放地、保管情况等。

17、每周一次与保安班长、宿舍管理员、水电人员检查宿舍安全、卫生、住宿状况等,调查员工对住宿的满意度。

18、特殊情况,遇到2个前台都缺岗时到前台顶岗。

19、特殊情况,经过部门负责人权衡重要程度后,跟进外来人员在厂内做工进展,实际为监督和证明外来人员,避免不快事件发生。

9.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九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说明所教概念的意义

要弄清概念的意义,首先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的含义区别开来。例如,“角”在数学中指的是平面的角,与日常生活中“角”的含义不同。其次要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例如教学“整数”不能只包括0和自然数。第三,教学概念的意义时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第四,不能任意解释一个概念。例如,教学体积概念时,用粉笔盒说明装多少支粉笔就是体积的大小。

二、注意形成的概念要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由于数学概念都是抽象的,一般要按照如下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如教学数目3,先出数量是3的各种实物图(可让学生自己摆),然后出点子图,最后出数字“3”。

三、注意概念的具体化

概念的形成是把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化的过程,形成概念以后还要回到具体化,以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并加深理解概念的意义。例如,教学乘法的含义后,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它表示的是几个几。教学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举实例说明它的含义。

四、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于一些有联系的概念,到适当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纳入概念系统中去,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整数四则运算通过表可把知识系统化(表略)。

五、重视概念的应用和巩固

牢固地掌握一个概念,必须是能识别和应用它,理解概念的意义,而不是一字不差地背出概念的定义。为了使学生识别、理解和应用概念,可以出现如下的练习,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1.最小的自然数是0。( )

2.角的两边越长,角就越大。( )

3.阴影部分是1/4。( )

10.行政案卷评查的概念与功能研究 篇十

研究行政案卷评查制度, 首先应对行政案卷有明确的界定和分析。有学者认为:“行政案卷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证据、记录和法律文书等, 根据一定的顺序组成的书面材料。” (1) 有学者认为:“行政案卷是指对行政程序的记载以及行政行为所根据的一切文献, 即行政行为案卷。” (2) 从上述两位学者对行政案卷的界定可以得出两个关键词:行政行为与文献或材料。首先, 一宗行政案卷, 应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为基础, 这是行政案卷形成的前提。其次, 行政案卷是一种书面材料, 能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不是所有的书面材料都能成为案卷的一部分。最后, 行政案卷是有一定的顺序性, 不能随意的组合, 应遵循时间性和空间性规律。所以, 笔者认为行政案卷是指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 客观、真实、全面反映行政案件过程的书面材料。

关于行政案卷的特点, 有学者认为行政案卷应具有真实性、封闭性、排他性、公开性和唯一性; (3) 有观点认为其特征包括程序性、唯一性、封闭性、客观性、整体性、相关性以及多样性。 (4) 笔者认为行政案卷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程序性。主要表现在行政案卷是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为基础的, 那么作为程序法的行政案卷也应当严格遵循程序的要求。二是客观性。政案卷记载的内容应当是客观性, 应当是案件事实的真实反映, 而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三是唯一性。主要表现在每个行政行为的形成过程是唯一的, 不具有多样性, 当行政案卷记录这一行政行为后, 也就具有了唯一性, 也就是说, 两个及两个以上记录同一行政行为的行政案卷是不存在的。四是公开性。主要表现在行政案卷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卷, 其他行政案卷可经当事人申请公开而公开, 不得以涉及秘密而拒绝公开。

二、行政案卷评查的功能

(一) 微观层面:监督行政行为、规范程序和纠正行政执法弊端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 要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 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案卷评查是上级行政机关监督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的一种方式, 是一种事后监督模式。定期开展行政案卷评查, 通过评查过程, 从执法主体权限、执法依据、执法程序、证据保存和案卷形式归档等要素审查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执法行为。同时案卷的公开性也要求评查活动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 这有助于行政公开, 强化行政案卷评查的监督功能。

由于国家未制定统一的行政案卷标准, 导致行政执法文书的制作和归档存在差异性、多样化和非系统化, 有的行政机关直接引用上级的执法文书或者摘抄其他部门的执法文书。执法领域和对象的不同, 这种引用和摘抄会导致执法案卷的质量参次不齐。通过行政案卷评查, 可以在评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案卷问题, 促进行政案卷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提高案卷质量。

(二) 宏观层面:指导行政执法人员树立合法、合理行政理念, 促进政府法制建设, 提升执政水平

在《辞海》里, “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 一是看法、思想, 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通常指思想, 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5) 理念实为客观事物在脑海中的总结形象, 具有延续性和固定性, 具有指导行为的功能。通过行政案卷评查, 从卷宗的内容可以反映出行政执法案件的办案质量, 也能反映出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通过评查,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改正, 可以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树立合法、合理的行政理念。行政理念的确立, 可以长期并固定指导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行政。建设政府法制, 提升执政水平, 不仅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精神,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行政;还要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形态, 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要树立领导干部和公民的法治精神, 须从法治意识形态、法律话语及法律行为这三方面改进, 确定个人法治精神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并融入日常的生活工作中, 这样才能显著提升领导干部和公民的法律素养,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注释

11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400.

22 孔繁华.英美行政法上的案卷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法学评论, 2005 (2) .

33 倪洪涛.行政案卷制度论纲[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5 (3) .

44 孔繁华.英美行政法上的案卷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法学评论, 2005 (2) .

11.人事行政部门的职责 篇十一

2、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办公用品的发放,办理入职等手续;

3、负责员工转正、调动、离职等手续的办理,建立及管理维护内部人员档案;

4、负责员工考勤系统维护、外出登记监督管理工作;

5、负责组织企业文化活动,包括定期活动(生日会、聚餐)、年会安排、国内外旅游等;

6、负责制定、监督及执行公司管理规章制度、行政人事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12.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篇十二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 (1) 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 (2) 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 (3) 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 (4) 把 (3) 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 (5) 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化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又如,在分析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所溶解的质量不同,反映出各种物质溶解能力不同。怎样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当然要用溶解的质量,老师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三个前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溶解溶质的质量才能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此时的质量叫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和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地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 (1) 石灰乳, (2) 牛奶, (3) 敌敌畏乳油, (4) 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 (5) 敌敌畏的酒精溶液, (6) 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 (7) 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 (8) 食醋, (9) 石灰沙浆, (10) 爆鸣气,⑾尘土飞扬的空气,⑿清新的空气,⒀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五、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学生在形成化学概念时,虽然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有些概念受知识面的局限,一开始认识得可能不全面。比如,燃烧的概念突出“通常讲的燃烧”及“空气中的氧气”这两点,提出了燃烧不是非得有氧气参加的悬念,指出的这个要点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再如,讲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初中仅要求从物质得失氧的角度予以分析,为了照顾知识的连贯性,在分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即指出氢气被氧化铜中的氧氧化,又指出氢气中氢元素组成了水以后,化合价升高,氧化铜中氧元素被夺去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降到了零价,最后总结出凡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会有改变的这一结论,同时进一步指出这个概念在高中学习时将进一步深化。

六、通过综合复习及对习题的讲解、分析、改编来巩固概念

13.区际行政协议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篇十三

关键词:区际行政协议;行政协议;法域

一、背景

自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加入WTO以来,内地与港澳形成了一个主权国家内三个不同法域的特别行政区关系。随着2003年CEPA协议的签订,三地经济往来不断深入,港澳地区与内地部分地区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经济区域(如粤港澳),为了协调社会事务和发展区域经济,三地政府间通过自愿协商达成了一系列的行政协议,如近年来签订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先后签订,标志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三地政府间的全方位合作正式拉开了序幕。这一系列的新型的行政协议属于区际行政协议的范畴,区际行政协议是在国家允许下珠三角地区的先行先试的合作机制,所以与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不利于区际行政协议的长远发展和协议的顺利履行。因此,本文接下来将要探讨区际行政协议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希望能为完善区际行政协议的法律制度做出一些贡献。

二、区际行政协议的概念

区际行政协议是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趋势和区域合作治理的目标指引下,一定经济区域内不同法域的行政机关之间为协调区际公共事务而订立的行政协议。”其内涵如下:

第一,是区域(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际)合作治理的内在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称的是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区域经济的联合体。实现经济一体化,就要求政府间通过合作治理的方式来弥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不足。区际行政协议作为政府间合作的方式之一被广泛运用,它从缔结到履行是一个自愿协商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区域(际)政府间保持顺畅的沟通,同时也有利于合作事项的顺利实施。符合区域(际)合作治理和区域(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内在需求。

第二,区际行政协议是区际政府间所达成的行政协议。行政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主体或行政机关为了提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效率,也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效果,而互相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的双方行政行为。”行政协议可分为一个行政区内各个行政机关之间所签订的行政协议和跨行政区域的行政机关之间所签订的行政协议。这里的跨区域的行政协议又称为区域行政协议,是指区域政府间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相互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行政协议,“区域”是指已经形成较稳定的,有相邻的若干行政区组成的区域,特指“跨行政区划的区域范围”,必须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而且在这一区域范围之上不存在独立的“政府实体”。跨区域的行政协议又分为相同法域的地方政府间协议和不同法域的地方政府间协议。相同法域的政府间协议属于一般的区域协议,而不同法域政府间所签订的行政协议就是我们所说的区际行政协议。

三、区际行政协议的特征

从现存的粤港澳三地之间签署的行政协议来看,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法域的行政机关,区际行政协议是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由内地地方政府与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内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与澳特别行政区政府职能部门间订立的,具有属于同一经济区域内但分属不同法域的特点。

第二,缔结内容为协调区际政府间的社会经济公共事务。通过政府间协商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来处理区际间的公共事务和加强横向联系,建立协调机构来解决区际行政管理事务之间的矛盾,以达到共同发展之目的。

第三,区际行政协议的缔结和履行是自愿的。协议的缔结建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协议具有约束力,是缔约各方履行相关义务的依据。并且,缔约方通常据此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或办法。区际行政协议的约束力并非源于任何成文法规范,而是基于相互信任而产生的自我拘束力,因而具有非强制性。并且,目前也没有法律专门规范该类行政协议,对区际行政协议的规范主要是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和通过行政机关所制定的内部规则来实现,因而,协议的违约责任主要表现为内部责任形式,不具有可诉性。

第四,在实践中,区际行政协议不仅约束缔约各方,还可能对其辖区内的相对人产生外部效果,“通过约定缔约机关之间的权利义务而使得相对人获得某种利益或使其利益范围受到某种限定。”协议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缔结协议的行政主体乃至辖区内的相对人是受其约束的,当其违反协议时也有相应的不利后果。“协议的实现也不表现为协议一次性的适用于某一特定对象,而是表现为各成员方制订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将之反复适用于某一类对象。”由此可见,区际行政协议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效力,但是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

四、区际行政协议的作用

首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迅速。“一体化是一个导向自由的概念,其首要的意义却是消极的形式,它意味着消除源自成员国间边界对生产要素的种种障碍,拆除各种影响自由流通的壁垒; 然后才是积极意义上一体化——推行共同政策,促进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接近。”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是不够的,区域市场的一体化要求政府之间主动消除各种妨碍区域间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行政壁垒,实现经济区域内行政制度的协调一致。区际行政协议就是这样一种行政协调机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以有效平衡经济一体化与政府利益之间的矛盾。

其次,有助于区域合作治理的顺利进行。传统的政府行政模式是一种行政区行政,各级地方政府基于行政区划的界限,只对本行政区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具有相当程度的封闭性和限制性。“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复杂社会生态所引发的行政区划内大量社会公共问题的日益‘外溢化’和‘区域化’,传统行政区行政的治理模式已越来越陷入‘治理失灵’的困境,于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治理模式即区域公共管理治理模式便应运而生。”区域公共治理,要求区域政府之间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和规则共同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增进地区共同利益。区际行政协议以契约的形式实现行政合作,以合作主导政府内部(下转122页)(上接120页)部门间关系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 “部门主义”、“地方主义”等内部性问题对一体化进程以及有效治理的妨害。

最后,有助于解决两岸三地间政府合作的法制困境。我国内地与港澳地区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消除地方行政壁垒,离不开一体化的法制环境。崔卓兰教授认为行政法制的协调可以有三种路径:一是区域行政立法;二是建立区际行政冲突法规则;三是采用区际行政协议的方式。此种方式相比前两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它既尊重港澳地区高度自治权,又切实体现了一国两制下法域平等的基本原则。其次,这种模式程序简单、灵活便利、易于操作。由两地政府的行政首长通过联席会议机制就合作事宜进行协商、沟通,能够最大程度地平衡各方利益,做出科学的制度设计与程序安排。再次,采取这种方式不需要对现行法律制度作大的变动,易于为各方所接受,是一种较为务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韩德培,国际私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274页:“一般说来,一个具有独特法律制度的地区被称之为法域。”

[2]陈胜勇等,区域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何渊,论行政协议,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43~49页。

[4][法]德尼·西蒙,欧盟法律体系[M],王玉芒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6页。

[5]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 6),第53页。

作者简介:

上一篇:白露诗句古诗下一篇:春节邮轮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