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地图》阅读答案

2024-08-27

非连续性《地图》阅读答案(共11篇)

1.非连续性《地图》阅读答案 篇一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二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59.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C.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比赛拿奖,校园文化活动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D.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6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侧重介绍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材料二表明,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这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瓶颈;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

C.材料三认为,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从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总结反思、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整合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等角度,来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61.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59.

C

60.AC

61.①思想理念方面:要“道”“术”并重,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大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②课程设置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③师资培养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④资金保障方面:筹集专项资金,利用网络资源,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实现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2.非连续性《地图》阅读答案 篇二

在读图时代到来的今天,简简单单的,排列整齐的文字文本,已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学习要求。应运而生的,是各种排列简洁、数据清晰、信息完备、言简意赅的文本形式,及“非连续性文本”。目前,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掌握情况,也成为考察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重要内容形式。

一、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什么是“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

所谓“连续性文本”,是指从左至右,有序排列、信息明确的文字或符号。比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课文、论文等。此外,中小学占多数的数、理、化的公式,也都属于连续性文本的范畴。

“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名词,出自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为代表的素养评测(简称PISA)。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提出的概念,是以统计表、图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阅读材料。“非连续性文本”较“连续性文本”更加简明直观、概括性更强、易于比较分析、应用更加广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非连续新文本”阅读,做出了明确要求。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在第三学段课程和第四学段课程的学习中,明确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目标和内容。在第三学段中要求“阅读简单的,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段要求“阅读有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就受到了广大师生,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

因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洁、信息完备、概括性强、方便比较、易于分析、应用广泛等特点,所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突出它本身的实践性。与连续性文本不同,非连续性文本更多的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来源广泛、覆盖面广、选材灵活,大多是从学生生活的实际现状出发,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优劣

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材,更多的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又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形式,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多元发展,培养学生直接提取文本信息和实践信息的学习能力,更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将阅读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真正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非连续性文本覆盖面广,选材灵活,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紧跟信息时代和国际潮流,具备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也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当然,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会有一定的弊端。由于非连续性文本来源广泛,选材灵活,所以知识较连续性文本零碎,缺乏清晰的系统性和完整的逻辑性。加之学生的的知识体系没有完全形成,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把握会有相当的难度。容易使学生过于浅薄、过于感性,缺乏理性思维的锻炼与培养。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看是简单的阅读材料,要做到把握每一处细节,是很困难的。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考试中出现的历史不长,选材灵活,来源广泛,所以很难做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连续性文本阅读,在价值取向与解答思路上是不同的。语文课标对连续性文本阅读做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纯文学的,所学的知识除应用于赏析文章、提升写作水平,就是陶冶个人的道德情操。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各种材料。非连续性文本实践性强、连续性差,简洁性强、系统性差。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获取、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以及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对于知识储备薄弱、知识系统尚未形成、逻辑思考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是较难接受、较难学习、较难把握的。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与教学

(一)核心理念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应该充分考虑到阅读材料的特点,即阅读材料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要培养学生紧跟新时代的潮流,走向国际社会的意识,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意识。注意知识储备,发展多元阅读,关注日常生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诉求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材来源于生活,又具有简洁清晰、直观性强等特点,所以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和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具体说来,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 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面向的是实际生活,考察中的价值取向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发展,能够快速、有效地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捕捉到有意义的、实用的、自己需要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首要的就是要锻炼学生在短时间内,在信息洪流中捕捉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的能力。

2. 强化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简洁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对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解读方面的能力培养,也就成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一个诉求。能够在信息洪流中提取所需的信息,是比较容易的,难点在于对索取信息的分析解读上。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选择的能力。对于所给信息较简单的材料,要反复思考,同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解读。在分析解读文本的同时,要学会选择,并且练习到善于选择,以避免分析解读时产生错误,走入歧途。

3. 强化学生反思、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正如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过程一样,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也不可一味地做题、练习。要养成学生有意识地停下来进行反思,找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加以弥补;找到自己能力上的薄弱环节,加以巩固。同时要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客观的、真实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启示

“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名词的出现,以及《义务教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所做出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语文学科发展的轨迹,全部是为了迎合实际生活对语文学习的要求。语文课程的设立、语文教学的进行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也要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面向实际生活,将语文生活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阅读能力、写字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要学生具有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发展意识,具有文化知识要应用于实践的价值意识,具有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学科中,解决任何一种类型的问题,都少不了能力的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不例外。因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的选材,更多的来源于我们的实践生活,所以学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我么美女要养成以下几种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生活的能力。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我们对社会生活留心观察,我们就一定会在社会生活中学到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同时,留心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材的来源、出题角度、出题目的,也有助于学生找到正确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要求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很多学生是积极作答,但是缺少了思考的过程。不论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抑或是其他题型,乃至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都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要对问题进行思考,“问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出这道题有什么意义?”“作者和出题人的态度是什么?”等等。只有勤于思考,才会善于思考;只有善于思考,才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少走弯路;只有选择正确的、有效的、合适的方法才会解决问题,才会有所收获。才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

再次,要培养学生具有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养成眼高手低的恶习。对什么问题都是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嘴阐述,唯独缺少了用笔写出来,以表达心迹的习惯。这是危险的,也是厌恶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从大处着眼的能力,既要审清看明提议的要求,又要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来源有所了解。答案中的价值观一定要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式大发展,使自己的答案有高度,有可读性,见解独特。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从细小之处着笔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知识储备比较单薄、知识脉络的系统性较差、思考问题欠缺理性和逻辑性,所以开始的时候要从细微之处写起,再由小至大、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全部、由具体到整体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在细小处着笔的习惯与能力。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相对于连续性文本阅读来说,属于新兴事物。出现时间短,文本来源广泛、选材灵活,出题方式多种多样,不太容易把握。因此,教师要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自己做到多读、多思、多学,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要选取合适的非连续性文本,充作阅读材料。对阅读材料内容的选择,笔者给出的建议是,要多元化地选取阅读材料。因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特点就是来源广泛、选材灵活,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所选取的阅读材料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所选的阅读材料一定要和我们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适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多样性。才外还能够起到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其次,要将阅读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阅读能力。合适的选材,要配以合适的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来源于实际生活,那么就将学习阅读材料的阅读过程,还原到实践生活中去。将阅读生活化,驱除学生心理上的陌生感,让学生感到切切实实感受到阅读就在身边。

再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包括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生活的能力;善于思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能力等等。前文已有交代,此处不再赘言。

最后,要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较为新颖,所以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提示学生、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比如,按照形式认知——内容感知——品味语言——提取信息——迁移运用的递进式手法来解读。也可以通过设计框架,分层次、分部分的手法解决。

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外联系在不断加强。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学习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的过程。任重道远,有待广大师生共同努力。

摘要:在读图时代到来的今天,简简单单的,排列整齐的文字文本,已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学习要求。应运而生的,是各种排列简洁、数据清晰、信息完备、言简意赅的文本形式,及“非连续性文本”。本文经过研究,从实践角度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给予了笔者的意见。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许锦.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解析[J].语文天地,2013(24)

[2]王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3.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篇三

伴随考查力度的加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要求。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而高中阶段最新的课程标准还未面世,但可以预见,其中必将牵涉到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述和重视。

然而,高考考查的热度和现行教材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度刚好形成了反比。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只有必修二“历史画外音”单元的《图片两组》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在课后的“活动体验”环节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与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归纳读图要领”。除此之外,这方面教学内容非常少。这样,高考考查就和日常教学形成了脱节。训练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分析能力,不仅是为了应对高考,对于提高学生信息的筛选、理解、赏析能力也意义重大,所以,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把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校本化,探寻适当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文本转换探索规律

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都要求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学会概括。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连续”与“非连续”转换训练,探索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规律。在苏教版必修一《我的四季》课文教学中,作者分别把人生的四个阶段比喻为:春、夏、秋、冬,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晰,即便老师不讲,学生也能直观理解。于是,课前列出以下表格,要求学生在阅读和感受的过程中,完成表格中相对应的内容。

学生带着表格中所给出的问题自己进行阅读,自然会引起生命的体验与共鸣,从而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加深,最终达到了自我分析、解读文本与感受生命体验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梳理与观点概括的能力。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把表格内容与文本对照还原,推敲提取的信息是否准确。这样,在“连续”与“非连续”转换中,学生通过构建非连续性文本,巧借表格,掌握了梳理脉络、归纳概括的阅读方法。

学生完成了表格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解决了学习中的重点问题。这并不是知识的简单搬家,而是源于教材,活于教材,学生需要对“连续性文本”进行信息加工,得出相关信息的正确加工,再以表格形式呈现,同时,利用表格中“生命体验”一栏,引发学生依据文本做进一步思考,对有价值的信息作出判断和评价,学生阅读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和反思归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除了可以运用图表,还可以用线条链接的方法转换文本。讲授《雷雨》一课,文中人物较多,关系错综复杂,想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立刻弄清众多的人物关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去进一步理解人物之间更为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因此,可让学生选择通过线条勾勒方式来显示人物之间关系,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的夫妻关系,鲁侍萍与鲁贵的夫妻关系,繁漪与周萍的母子关系兼情人关系,周萍与四凤的情人关系又兼同母异父的兄妹关系,周萍与鲁大海的雇佣关系又兼同母同父的兄弟关系……

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各种图解,来理清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更好地感受到了人物复杂关系下发生冲突的必然性,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这样,在“连续”与“非连续”转换中,学生通过构建非连续性文本,巧借表格与钱条,掌握了梳理脉络、归纳概括、理清关系的阅读方法。而且让学生参与其中,自行设计,比教师简单讲解或直接投放幻灯片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

二.联系实际沟通生活

如果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比比皆是。将这些资源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凸显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而且还能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的阅读目的性。例如,让学生围绕连云港市的本土文化经济状况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调查,收集有关资料,然后编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再引导学生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材料一】连云港市民俗文化节常见的主题形式包括:一.关于商品、产品和物产、特产,如花果山“风鹅”节,赣榆“煎饼”节、灌云“豆单节”等;二.以文化为背景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如“西游文化节”;三.以民俗风情为背景的活动如“海州灯会”;四.以地方经济为依托的活动如“东海温泉节”;五.大型综合性活动如“连云港之夏”等。

【材料二】连云港市地方节庆活动的开展,在一程度上弥补了旅游业“淡季”供给与需求的不足,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城市环境,有力弘扬了传统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商机,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材料三】据有关人士研究,连云港市节庆活动的数量偏多,但品牌知名度高、能够走向国际化的节庆活动较少。地域分布不够均衡。有的主题缺乏创新、特色不够鲜明。文化内涵尚有待于挖掘。如一些传统的节庆活动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损节庆活动的主题等。

1.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能看出连云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哪些优势,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应如何解决?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连云港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呈现出的主要特点与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时,一要认真审读材料,对所提供材料类型进行分类(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画,表格);二要弄清材料中所提供的显性信息,更要挖掘材料所包含的隐性信息;三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去关注这样的一些材料既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与时代接轨的要求,又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

三.横跨学科借鉴整合

“非连续性文本”除了整合本学科资源外,还可以融合其他学科的资源。这既是资源开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比如,可借鉴数学学科。数学学科图表和图形的呈现较多。数学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一般需要经历语言转换、信息提取加工、意义重整、数学建模、总结运用和反省修正等几个过程,数学与语文的非连续性阅读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都要经过提炼、概括、加工、分析、归纳、综合等步骤去实现。由此可得到启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图表归纳教学的方式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提炼、筛选和概括,从而在语文学习中使学生具备一种理科思维。

还可从地理、生物、化学学科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得到启示,这些学科在阅读时更侧重于关注图像、方程式、知识结构图的课堂生成,它们对“连续性文本”知识的解构与组成,更加多变灵活,更具抽象思维:化学学科能够把不易理解的方程式以立体性强的思维导图形式给予清晰的呈现,地理学科善于将数据和文字用柱状图、饼状图、表框表现。因此,在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原本“一维”的文字转换成更为直观的“二维”图形呈现。

语文学科鉴于以上各个不同学科“非连续性文本”研究与应用特点,从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出发,适当借鉴、沟通和融合,从而实现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跨学科比较阅读。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学科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侧重在言语内容方面,目的在于掌握学科知识,而引进到语文教学中,则侧重在言语形式,即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表达内容,重在学习语言,重在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与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其实还有很多,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开发意识,通过整合教材、生活、其他学科资源,促进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融合。只要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4.世界地图阅读理解答案 篇四

某日,一位德国朋友到我的画室参观,当他看到我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时,竟高声地叫起来:“天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子的世界地图,是不是画错了?”

我问他原因。

“我所见过的世界地图都是德国在中间,为什么你的地图却是中国居于中间呢?”他回答。

“我们最好也找一张美国印的世界地图来看看。”我说。随即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美国出版的有关地理的书籍,并翻到世界地图的那一页。

“这就更奇怪了!为什么这张地图又是美国在中间呢?”他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 )这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 有的幅员狭小 有的广袤万里 有的遍地黄沙 有的`一片沃壤 有的天寒地冻 有的四季如春 ( )每一个人都认为他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最为重要 并居于中心的位置 我说,“不过也确实如此,我们从自己的国家出发,绕世界一周之后,不又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吗?( )我们现在置身何处,( )来自祖国,我们的眼睛也总是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哪!”

1.下面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这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 有的幅员狭小 有的广袤万里 有的遍地黄沙 有的一片沃壤 有的天寒地冻 有的四季如春 每一个人都认为他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最为重要 并居于中心的位置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正确答案:A

2.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 )我们现在置身何处,( )来自祖国,我们的眼睛也总是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哪!

A.如果……那么……

B.不论……总是……

C.虽然……但是……

D.尽管……却……

正确答案:B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 )这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 有的幅员狭小 有的广袤万里 有的遍地黄沙 有的一片沃壤 有的天寒地冻 有的四季如春 ( )每一个人都认为他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最为重要 并居于中心的位置

A.如果……那么……

B.不论……总是……

C.虽然……但是……

D.尽管……却……

正确答案:C

4.给下面文字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这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 有的幅员狭小 有的广袤万里 有的遍地黄沙 有的一片沃壤 有的天寒地冻 有的四季如春 每一个人都认为他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最为重要 并居于中心的位置

A., 、 、 、 , , , 。

B., , , , , , , 。

C.。 , , , , 。 , 。

D.。 , 。 , , , , 。

正确答案:B

5.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放在世界地图中间的原因是( )。(多选题)

A.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B.每个国家都是自私的。

C.每个人不管在哪,都有自己的祖国,他们的眼睛总是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

D.每一个国家都认为自己在世界上最为重要,并居于中心的位置。

正确答案:C D

6.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你打算用什么样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答:

5.小学语文非连续性阅读方法 篇五

图表就是指按所需的内容项目画成表格,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以便统计查看。表格因为简洁、直观、信息容量大,被广泛运用到生活、生产和各种工作中去。表格数字似乎各自独立存在,可是一经分析,背后其实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对于中学生来说,假如沒有合适的问题引导,他们便只会机械地读着上面的数据,不会对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容易遗漏掉重要的信息。

[真题]今年5月10日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这样一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不知道是拿92%去减86%这样列式计算(数学思维定式在起作用),还是计算祝福同学生日的人数有多少。他们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对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如从小学生到高中生,你们发现数字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什么?这在提醒我们该怎么办?这里面的数字有没有哪一栏是比较特别的?这样几个问题一出现,学生便能轻松理解这份表格所传递的信息,明白题目的考查意图了。经常进行看图表分析练习,他们再看到表格就能很快找到思考的路径,学会从数据比较上去思考了。

2、材类题阅读

解答时,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共同点)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不同点);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真题]材料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鲁迅《现在我们如何做父亲》。

材料二: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心中理想的父亲形象该是怎样的。

对这样一类题,一般情况下,肯定要先关注标题信息,再关注有无中心句并需要关注文本的结构。

总分结构:抓中心句;并列结构:关键信息会分散在各个层次中,要整合归纳;递进结构:重要信息主要在最后的层次中。

以这道题目为例,它没有标题,没有中心句,那么就必须从它的结构入手。通过阅读,可以判断为并列结构:关键信息会分散在各个层次中,要整合归纳。

3、漫画阅读

漫画题以独特的线条语言形象地展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寓知识与能力于图画之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和生活,体现了语文实用性的特点。

[真题]仔细观察漫画《啃老》,说说漫画的含义。

6.非连续性《地图》阅读答案 篇六

自2011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与检测逐渐成为教育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综观2013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图表、漫画、相关链接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进入高考试题。据顾之川先生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现状与改革》(《中国考试》2014 年第1期)中所说: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笔者展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成为阅读与考试的常态。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及阅读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PISA测试基于终身学习的动态模型进行设计,界定了四种文本类型: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其中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是阅读材料的两种基本形式。通常,语文阅读教材是通过句子形成段落章节等文本材料构成语文教材记叙、议论、说明等基本形式呈现的连续性文本。而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找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相对于传统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一线教师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尚缺少成熟的经验。

从阅读现状来看,我国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明显不足。据PISA2009评估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阅读成绩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首位,其中连续性文本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而非连续性文本平均得分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学生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成绩差异为25分,是参与评估的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的。另有媒体报道,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中出现一道带有图表的阅读题,全省64.4万考生中有13万考生这道题得了零分。巢宗祺先生指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上的欠缺不只是存在于某一个省,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在课程标准修订时,大家认为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顾之川先生认为采用哪类文本进行阅读测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展现真实的阅读能力,以及日常阅读什么类型的文本。依据促进学习、真实性、能力导向等评估理念,审视当前国际最新测试实践,除目前试卷中的论述类、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外,还可以尝试引入非连续性与混合性文本,采用多篇组合类文本。这样可以全面地考查考生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阅读多样文本,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或混合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可见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指向现代公民终身发展的时代诉求。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性与任务要求 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密不可分。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时代性。现代社会高度重视信息的整合和应用,生活节奏加快,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在数以万计的信息中,有像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完整的课文这样的连续性文本,但更多的是体现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比如经常看到的博客和论坛,那一段段、一句句或一字字相互之间的讨论或者回复,就是非连续性文本,而且他们在聊天、论坛中已经不自觉地在运用这样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时代性。

(二)实用性。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离不开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到电影院看电影时,看到售票窗口的一块告示牌上写着“票价二十元”,我们就明白今天的电影票是每张二十元人民币,正好解决了我们此时需要知道的电影票价问题。而告示牌上的文字就是一段“非连续性文本”。因此非连续性文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三)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最显著的特性是生活化,学生在生活中随处都能碰到它。比如学生患了感冒,去药店买回一盒治疗感冒的药。看到药盒上写着“每日三次,每次两片”的文字,就明白了这种药的服用方法,按照这样的要求服用,就会治疗感冒,使身体尽早恢复健康。这体现出非连续性文本非常强的生活化的特点。

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往往不是由逻辑或语意严密的段落结构层次构成,而是呈现多样化,如曲线图、凭证单、说明书、目录表、设计图、地图、问卷、时间表、通知、广告、清单、索引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都有可能进入检测视野。试题既要求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概括与推断,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比如有这样一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题,题目主要列举了美林药品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药品名称、性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相互作用等。随后针对这个文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美林注意事项第九条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阅读整篇说明书,说出其中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此段文本,找出重要信息(“本药味甜,有芳香,小孩会喜爱喝”“本药用量上有限定”“有较多禁忌和副作用”),然后对这些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了避免孩子误喝,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药品要放到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这充分体现出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要求考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指导 信息时代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在报刊、街头、电视、网络中随处可见,能够从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是语文教师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拓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出现于语文教材与试题,但还没有独立的体系,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为例,其中只有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图片两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对图片阅读的策略知之不多,对如何读图、如何实现图文转换、如何让学生自主建构从一个文本的阅读到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等不是很清楚,教学实施中自然难以有大的突破,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没有形成全面的理解,造成阅读方法缺失。

基于阅读教材与生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必须挖掘各种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让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互为补充,拓宽学生的认知角度与视野。在进行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时,可以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将两种文本有机整合,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简洁、直观性强的优势,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图式,提高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效率。很多课文可以利用鱼骨图梳理文章框架,利用结构示意图梳理文中主要信息,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同时,对目前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等板块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也要积极关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进行阅读教学,转换选取阅读材料的视角,以多元化的阅读材料类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此外,还可在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从研究性学习活动来看,我们有很多传统的做法比如重视报刊资源的阅读,尝试开展媒体热点话题的讨论等都很值得提倡。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应利用这一活动方式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重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根据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任务要求,其策略关键当抓住三点。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非连续性材料的核心。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编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第三,建构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1)图文转化策略

图表、图形等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能综合检测学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学生可以运用图文转化策略,全面了解文本包含的主要栏目、项目、类别、数据等信息。例如由图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需经过以下流程: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以图解文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几步:正确领悟文字材料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建构起事物各要素间的联系→准确描绘图表中要反映的内容→分析总结图表中的规律,与文字内容加以对照。图文并茂整合信息是对信息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与提炼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的结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比较与评价。

例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 80 字。

图画题往往以独特的线条语言形象地展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寓知识与能力于图画之中,体现了语文实用性的特点。学生应该通过对标题、构图、画中的人物关系,将其中表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相关的部分,把握深层含义。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巷口》,画面上的老人和孙子立在巷口盼望着什么。在正确理解图画语言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主要解释和发掘图像的隐含意义,使用文学性语言评价图像的形式和内容之美。解答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 ― 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2)分类阅读策略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多、形式多样,要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分类阅读。例如文本类的要理清结构层次,抓住每个层次的中心词,归纳主旨大意;图形类的重点阅读标题和简要的文字提示;表格类的通常要关注表头中的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等等;清单、目录、索引、说明书等条款型宜采用快速阅读策略,抓住关键信息;材料探究型的要进行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7.非连续性《地图》阅读答案 篇七

一、整理出了一套丰富的阅读素材

(一) 挖掘教材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 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其实, 仔细梳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会发现, “非连续性文本”不仅仅只存在于第三学段的教材中。而“非连续性文本”主要的呈现形式分为“辅助型”和“主体型”。“辅助型”是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连续性文本而在教材中安排的“非连续性文本”, 如课文目录、课文插图等。“主体型”则是指教材中安排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 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写留言条、设计动物名片、调查校园绿化情况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通过研究, 笔者发现:由于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类型比较集中, 便于教师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二) 梳理生活素材, 拓展教学内容

为了打通课内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使课中所学的阅读技能延伸到课外同类文本阅读, 将在课外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的信息在生活中运用自如,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以2011 年版《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阅读要求为标准, 我们对生活中相关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归类, 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课外阅读材料中, 可供学生选择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资源更丰富,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同时也更贴近文本阅读的核心要素和学生学习此类文本的核心素养。

二、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阅读流程

“典型的阅读流程”是指小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过程比较常用的一般做法。这一方法是根据学生的阅读顺序, 以“提纲式”“粗线条式”的形态呈现, 适应绝大部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下面以课题组成员执教的《“快克”药品说明书》一课为例, 其典型的阅读流程如下图所示:

典型的阅读流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重组, 按需择取, 这是我们在经过多次的课堂打磨中形成的较科学的适用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流程。

在多次运用这个阅读流程的过程中, 我们建构了一个适切的课堂流程, 即“三环一评”的课堂流程。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教学来说, “三环一评”的课堂流程简洁实用, 板块清晰, 重点突出, 关注教与学, 能体现此类文本的特质, 效果良好, 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课堂流程中, 第一环是基础, 第二环是主体, 第三环是拓展;而每一个环节中均以“是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评价标准, 始终贯穿整个流程。

三、探索出了多种常态阅读策略

当前,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很多, 我们根据梳理的文本素材, 通过课例研究、活动研讨、论文比赛等活动, 在原来的基础上探索整理出了多种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常态阅读的策略。在这些策略中, 不仅有单适用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策略, 也有一部分与连续性文本交叉、可互化的策略。在这里, 笔者着重介绍其中三种。

(一) 作对比

“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 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恰当使用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文本信息、教师引导和学生知识储备三者之间“信息”的联系, 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最终培养学生从大量碎片信息中寻求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讲述了小彼得向妈妈索要劳动报酬的故事。教学时, 可将两份账单用表格的形式并列呈现出来, 让学生对比阅读, 寻找两份账单的不同:从索要的金额上看, 彼得付出了一点劳动都要报酬, 母亲付出诸多劳动却不需要任何报酬;从付出的程度上看, 母亲的劳动是巨大的, 比彼得的付出要艰巨得多;从精神上看, 母亲爱彼得是无价的, 不求回报, 而彼得索要回报是不对的。这种鲜明的对比提升了阅读效果, 使学生有效地提取了重要信息, 促进了情感变化, 获得了深层次的认知。

再如课题组成员执教的 《用表格记录课余生活》一课中, 进行了两次对比教学。对比一:小明在星期二做了很多事, 他为什么只记了一条呢?通过与范例进行对比观察, 引导学生明白记录时要挑重要的内容记, 不能记流水账。对比二:找出班级中不合理和较合理的课余生活记录表再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要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学生就是在一步步对比中有效获得新知, 真正实现多类信息的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二) 善猜读

毫无疑问,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 从教材的安排上来说这种高度关注也是必需的。但如果长期只着眼于阅读教学研究, 势必会弱化语文教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因此, 我们在研究时, 调整“阅读”与“表达”这两大关系, 想办法让这两种关系并驾齐驱。经过探索, 我们发现“猜读法”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绘本阅读课上, 教师一般会指导学生根据图和简单的文本进行猜测和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有教师执教《逃家小兔》一课, 从课题开始让学生猜读故事梗概;然后在引导读了两次变化后, 再让学生猜读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看图后, 再进行同桌对读, 最后引导学生猜猜小兔和妈妈可能还会变成什么。通过猜想、对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读懂故事, 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

(三) 用比照

用比照这种策略, 杭州的朱红老师曾在《巧借比照之法, 用活各类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探究》一文中详细阐述过, 她的观点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对于学生来说, “图文比照”和“言语比照”是他们最容易操作的策略。

1.图文比照

小学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更多是多重文本和混合文本, 如含有图表的研究报告、图文结合的说明文、展示台等, 课外图文结合的文本也比比皆是 (如下图所示) 。

此类文本中的图片、文字、图表这些内容互相配合, 共同传递某种信息或观念, 使信息丰满立体。但学生在阅读这些文本时, 通常比较关注图片或文字, 而对于图表的阅读则往往轻描淡写, 甚至潜意识中忽略图表, 使获取的信息相对单一甚至出现误差。若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图文比照”的方法进行阅读, 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误差。如在学了《周总理的一天》后, 结合课后资料袋内容, 拓展《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相关资料, 让学生谈感受,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领袖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2.言语比照

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最难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 由表及里, 探求更深层的意蕴。在教学中, 合理运用“师生言语比照”,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 提高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指导学生画詹天佑开凿隧道示意图时, 在了解了居庸关隧道的设计后, 教师抛出疑问:“詹天佑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方法设计八达岭隧道?”在师生互动的言语信息比照下, 学生明白了“中部凿井法”的优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进一步明白不同地势必须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开凿隧道。这样进行言语比照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获取的思辨能力, 对于已经掌握的阅读策略可以举一反三。

非连续性文本常态阅读的策略还有很多, 如列表格、拟提纲、作统计、画导图……当然, 不管是哪一种阅读策略, 适合文本、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是美术欣赏、观看电影、产品介绍等画面性认识, 而是需要教师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进行开发与整合, 让非连续性文本产生语文的教学价值, 挖掘适宜的教学内容。因此这类文本的教学本身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 如缺乏语文味, 缺乏深层次阅读等等。非连续性文本不是目前学生阅读的主题, 但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课题组成员会在今后的持续研究中让此类文本的阅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并丰满他们的阅读结构, 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景。

摘要:在网络时代的今天, 大量信息以碎片状呈现, 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 无疑将成为当下学生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为有效达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 课题组经过两年的研究, 从课内和课外不同角度出发整理出了一套丰富的阅读素材;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阅读流程, 即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信息整合—尝试简单的推论—拓展运用;探索出了多种常态阅读策略, 如列表格、拟提纲、善猜读等。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信息整合,阅读流程,阅读策略,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潮.关于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处理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4 (10) .

[2]朱红.巧借比照之法, 用活各类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3 (10) .

[3]张卫其.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 (语文) , 2012 (7) .

[4]曾扬明.“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J].江苏教育, 2012 (6) .

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文感知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显性 隐性 关联性 图文感知

一.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文感知策略

1.改变线性思维

阅读连续性文本的时候要用直线性的思维方法,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时候要改变这种线性思维,根据表格、徽章、图形、漫画等不同文本的特征进行辨别推理,特别学生要具备联想能力,及从文字信息,标题,表格要素等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进行推测判断的能力。

2.提取有效信息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能够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要想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就要剔除无关信息与干扰信息,这个时候,抓住材料中显而易见的信息,并通过“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就不会被无关信息干扰。

3.建构隐性信息

当提取到有效信息后,需要我们思维的再加工再整合,这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文感知的关键。要想将提取的信息整合加工的准确,需要宏观把握好不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这样才更容易深入文本,建构出意义,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释。

二.抓特点把握不同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文感知策略

1.表格类阅读

表格主要有表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我们要整体认读表格内容,关注表格题目、表头、把握表格大主题或方向。同时表格式要兼顾各要素与数据的变化。

2004年广东卷.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在最近的一次图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

答案:(1)阅览室80%的图书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图书损坏情况比较严重)(2)必须在学生中加强爱护图书的教育。

这是图书状况调查,“阅览室80%的图书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是显性结论,另一结论,细看文字信息,“学生阅览室”刚好与图书损坏有关,学生是损坏的主体,这就涉及了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另外一条隐性的结论便浮出水面。

2.徽标类文本阅读

徽标(标识)在现代社会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是体育运动、旅游、学校、企业形象的名片,是各行业展示形象的最基本的信息符号。其一般是由符号或文字交互组合而成。

例题:津津吉祥物图形(略)

2012年9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天津举行,预计有来自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地区的70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与盛会,下面是此次盛会的吉祥物“津津”。

(1)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上图向大家介绍吉祥物“津津”,要求描述形象,并说明寓意。(4分)

徽章和文字是显性信息。文字信息直观,图片我们能看到“金色太阳人张开手臂微笑着手舞足蹈”。透过金色太阳人有什么隐性信息?太阳是阳光、热情的象征。太阳人的神态动作包涵了热情、健康、欢乐、希望、未来。联系文字内容,图片反应出天津人民热情好客,从而推出预祝运动员得优异成绩并祝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徽章类的试题,一手抓文字,一手抓图形,探讨设计理念,挖掘文化意蕴,由表及里,分析寓意,对图标的创意要联系具体对象合理想象。

3.漫画类阅读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幽默、诙谐的画面,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2005年天津卷,请描述 “四只小狗过窨井”画面的内容,并写出它包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画面:拿望远镜的小狗雄赳赳地领导队伍前进,观察着方向,但却没有看见脚下的窖井。明眼的小狗都掉入窖井中,而盲眼的小狗却可绕过窖井安全而行。

寓意:告诫人们勿眼睛朝上、好高骛远,勿盲从;要脚踏实地,在摸索中前进。

“描述画面”是抓漫画“显性”信息你,“揭示寓意”是抓漫画“隐性”信息。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注释是对画面的提示与注解,各“因素”构成的情景是漫画的主体。弄清漫画中的人物、语言文字、符号,是找到“显性”与“隐性”之间“关联性”的金钥匙。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文感知策略要握住图形的整体,了解各类图形结构的特点,形成对表格、徽章、漫画等敏感度。其次,要运用图形的规律展开思考,建立文字与表格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归纳,理清思路,用文字进行适当的表达。

9.非连续性《地图》阅读答案 篇九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中有明确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非连续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等。当前,图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不断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在教学中建构适当的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

(一)关于“方言和普通话”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请认真阅读以上的摘录,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

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要点进行概括。

答:

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观点各不相同: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作为一名南京人,你觉得“南京话”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吗?并分要点说说自己的理由。

答:

非连续性文本

(二)给孩子的备忘录

我儿:

写这个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因:

一、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点说好。

二、我是你的父亲,有些事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三、这备忘录里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你的成长省 不少的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的一生中,没有谁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要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二、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者当你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一切时,你也应该明的,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暂的。也许你今日还在浪费生命,明日却发觉生命将远离你了。因此,愈早懂得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就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生命。

四、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五、虽然很多成功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是说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谨记!

六、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的下半辈子,同样,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就已经完结。以后,你坐巴士还是奔驰,吃粉丝还是鱼翅,都要自己负责。

七、对人要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八、我买了十几二十年的彩票,还是一穷二白,连三等奖也没有中过。这说明人要发达,还是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你的爸爸:梁继璋

(摘自《读者》,有改动)

请认真阅读以上的摘录,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三段说:“有些事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父亲跟儿子说了哪些事,请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含义深刻,让人回味,请加以赏析。

①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于寸铁!

②这说明人要发达,还是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3、如何理解文章划线句“愈早懂得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就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生命”。

10.韩非列传阅读及答案 篇十

三、课外文言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疾:痛恨

B.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恨:遗憾

C.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毁:毁弃

D.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遗:送给

12、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善著书”的一项是( )

①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 ②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③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④韩王始不[1]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⑤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⑥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3[2] B.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佞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最终发愤著书。

C.李斯因为与韩非出于同门,所以在秦王要处死韩非时,极力为他说话,但最终没有成功。

D.秦王内心对韩非还是很喜爱的,所以在将其关入牢狱后又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1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4分)

秦 王 以 为 然 下 吏 治 非 李 斯 使 人 遗 非 药 使 自 杀 韩 非 欲 自 陈 不 得 见 秦 王 后 悔 之使 人 赦 之 非 已 死 矣。

15、翻译下面句子(10分)

①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5分)

②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参考答案:

11.B 12.C 13.B

第Ⅱ卷

14、断句(4分)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15、翻译下面句子(10分,每个5分)

①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

11.非连续性《地图》阅读答案 篇十一

一、 非连续性文本进入课程视野的应有之义

在阅读教学中,大家对“文本”一词并不陌生。所谓“文本”,从广义上讲,是由人们创造的体现其思想、观点、感情的一切作品,包括文字、绘画、音乐等作品。从狭义上讲,指作者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文字作品(选作教材时称“课文”)。2011版《课标》所说的“非连续性文本”应该指相对于一般文本(或称“连续性文本”“课文”)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方式呈现。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在当下阅读教材体系里连续性文本依然占绝对掌控地位。在这种形势下,《课标》把非连续性文本纳入语文课程视野是有其特定意义的。

1.阅读教学要与国际阅读评价接轨

“非连续性文本”缘自以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为代表的阅读素养测评。PISA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认知过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获取信息”,包括从非连续文本中找到所需的具体信息和对没有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推论;二是对非连续性文本形成“广义、整体理解”,即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整合文本中的观点、意图形成超越文本的信息,形成对整个文本的深入理解。PISA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阅读素养评价项目对于我们尚未成熟的阅读教学来说启发很大。因此,2011版《课标》在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分别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和“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样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为了让阅读教学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与国际阅读评价的发展保持同步。

2.学生阅读能力要与语言生活环境同步

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纯文字符号不再是藉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唯一工具。不同的表达目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使用环境,决定了“说话者”会采取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包括图画、表格、照片之类的“语言代码”,形成了不再是纯连续性的文本(包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及多重文本)。2011版《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了阅读教学首要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我们有理由认定,学会阅读应当是阅读教学主要的,也是基本的着眼点。然而,我们是否也要考虑“独立阅读能力”究竟包含哪些基本要素?阅读教学究竟要教人家学会哪些阅读方法?无疑,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的消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也就是说,面对这样纷繁多元的语言生活环境,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要与之同步匹配,即学生既要会“读文”,也要会“读图”“读表”“读数据”;既要会读单一材料,也要会读混合材料、多重材料。

3.语文课程要“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基础。在其他课程的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部分例题连续出示三幅统计图表:第一幅为2004年1月制作的“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第二幅为2004年1月制作的“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第三幅为2004年1月制作的“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按照教材编者意图,先观察第一幅和第二幅,是否能很快看出青岛和昆明哪两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两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两幅图比较,学生自然比较困难。接下来教材提示:“如果把两幅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看得很清楚”。于是出现了第三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在图后安排3个思考题:一是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二是看图说说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三是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前面两小题学生可以通过数字直观看出,但第三个问题,如果学生没有系统性的立体思维和发掘整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容易完成的,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一定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来培养。因此,2011版《课标》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作为语文课程的应尽之责。

二、 非连续性文本导读的三个层次

按照当前大家比较认可的观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与2011版《课标》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目标是一致的。基于这样的观点,笔者以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着力围绕三个层次切实指导,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1.厘清空间关系,提取碎片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呈现信息的方式是多维度、分布性的,承载信息的媒介包括表格、数据、文字等在内的多元符号。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首先就要理清信息分布空间的内在关系并初步从每一空间提取表层的碎片信息,如下面“揭秘食物消化时间表”。

揭秘食物消化时间表

这是一张极为普通的二维分布统计表。阅读时要在整体把握标题关键信息的基础上,既要横着从每一行四个格子中提取信息,又要竖着从每一列中提取信息。

2.罗列构成要素,进行信息整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会对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信息与情景做出不同的反应。就一张火车票来说,按照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的变化习惯分13个区域承载售票编号、售票站点、出发站、车次、到达站、开车日期与时间、座位号(或铺位号)、票价、车型及有效期等近20条信息,但是对于等待乘车的旅客来说关注的是出发站、车次、到达站、开车日期与时间、座位号(或铺位号)、票价、车型等有意义信息。也就是说,厘清了空间内在关系后阅读者内在动机就会自动驱使大脑对输入的信息与自身的需要、经验进行匹配加工,这样新的信息就与读者已经知道和掌握的信息联系在一起了。这也就是洞察力支撑下的信息意义的整体感知(信息整合),按照詹德林的观点就是得到“感觉意义”。感觉意义起始于对关系不连续的感知,在伴随着洞察的“啊哈”(就是这个意思嘛)经历中达成对看似无关或随机信息的内化。还以上面“揭秘食物消化时间表”为例,图表中信息不连续的空白处,学生一旦整合(包括推断、分析和遐想)就可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两餐中觉得饿,想吃个水果抵挡一阵,香蕉就是很好的选择;根茎类蔬菜(如红薯、芋头)可以拿来当主食;脂肪与谷物或蛋白类食物共同摄入会延长后者的消化时间,所以吃油多的主食和菜肴会给肠胃造成极大负担……

3.分析综合平衡,推论表达意图

非连续性文本也和连续性文本一样有自己的表达意图,从读者的角度看就是深层意义。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深层意义指驱动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目的感的任何事物。分析是为了提取文本大意,综合是为了找出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综合平衡就需要在想象中洞察内在联系与规律,推理成因与结论,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从而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获得非连续性文本的深层意义。再以“揭秘食物消化时间表”为例,学生只要联系自己饮食习惯或身体状况就可以获得诸多的深层意义,比如身体偏瘦、肠胃不好的孩子应该注意什么,偏食的爱吃肉和油炸食品的孩子应该怎么办,睡觉前有吃东西习惯的孩子该怎么选择等等。

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连带思考

尽管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正式走进教学视野的时间还很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也大多是“摸索中前行”的状态。综观当下现有的文献资料,笔者以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至少有三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1.不仅为了应试,更是为了应世

按照目前现有的教材体系内容,非连续文本并不多,只是在综合性学习中偶尔出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四册教材为例,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按照某类语言现象编排一定词、句练习,如五年级上册练习3“语文与生活”部分安排听老师讲《红灯记》故事、读唱词领会弦外之音、读跟戏曲有关谚语理解意思等内容。这些也只能勉强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真正像《课标》所说的图文组合材料式的文本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是为了应对考试,通过考前突击强化,让学生“临时抱佛脚”掌握一些阅读方法。这种依靠“考”来驱动“读”的方式显然与2011版《课标》的初衷是相悖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时刻关注身边出现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筛选、优化变成教学内容;二是合理调节教学时间,压缩每单元综合学习教学课时,补充相应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真正让语文与生活信息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全面提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2.着力指导会读,谨慎练习写作

“读写结合”是当下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最给力的策略,于是有的教师也要把“读写结合”移植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上,笔者以为要谨慎行之。首先,连续性文本都不全是可以仿写的(比如提供信息、引起议题、介绍资料的“用件”类文本就不适宜仿写),非连续性文本更不适宜仿写。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价值在于采取直观、简明,概括性强的形式让读者从比较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读者只要会读,能从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就已经充分发掘了它的价值,何必再去自寻烦恼地仿写呢?就像我们学习驾驶汽车,掌握了驾驶技术,熟悉了汽车的构造、原理、交通法规等必要知识,能熟练驾驶它到目的地就已经充分发掘了汽车的价值了,没有谁再去考虑学习汽车制造技术。其次,有的教师认为说明事物的文章可以通过图表形式改写成非连续性文本,其实这也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比如《新型玻璃》一文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为一体。课文对每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都介绍得极为生动具体——开篇先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可以自动报警”的特点;介绍夹丝玻璃时用“藕断丝连”来形象说明夹丝玻璃即使破碎,碎片仍粘在一起;介绍变色玻璃时把它比作“自动窗帘”,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介绍吃音玻璃时把它说成是“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加以印证……这些生动的表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绝佳材料,非要改写成图表,还有语文的东西可学吗?

3.指向语用核心,避免无的、无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有益补充,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连续性文本,同时学会从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信息、综合加工来解决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问题。也就是说,2011版《课标》所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仍然要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只不过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语用目标更多指向学习,而非连续性文本的语用目标则更多指向生活。对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在为学生选择非连续性文本时就得从两个层面考虑:一是所选的材料是否对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有价值。有的阅读材料尽管附有插图,但是插图并没有在文本之外提供更多必要的附加信息,只不过为文本增加一些画面效果罢了,有没有插图对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无任何影响,那这样的图就不值得关注了。二是所选的材料是否指向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可能关注,即通过阅读能否让学生获得实际生活中必需或感兴趣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发展出发去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因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

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新生的课程内容,既要精心呵护,也要合理定位,只有让其沿着语文课程的本体目标稳步前行才能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

上一篇:我的发明作文:改造“飞车”下一篇: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300字三年级好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