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2024-08-23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通用14篇)

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篇二

一、第一次教学

(1)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通过故事引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板书:长度单位)

(2)观察操作,探究新知。①认识直尺。②认识1厘米。③认识几厘米,揭示几厘米和1厘米的关系。④用厘米量。

(3)巩固应用。①一场测量比赛的情况报道。②量实物:选择你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它的长度。

……

这是《认识厘米》的第一稿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后,我们组内教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采用故事引入,大约用时6分钟,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而前一节课,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统一长度单位》一课,让学生感受过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里的故事引入还有必要吗?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再让学生去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吗?

(2)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能在物体中抽取出长度是一条线这一概念吗?他们拥有这样的能力了吗?我们整节课下来,有让学生感悟到什么是物体的长度了吗?再者,单位这个词语,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一板书出来他们理解吗?我们有给他们建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样的过程了吗?

(3)认识1厘米,尺子上找,课件每个1厘米一段段弹跳着显示比较好,但只让学生说、看,就能很好地建立1厘米是一段的概念吗?还有没有更多地方让学生感悟到1厘米是一段呢?比起用小正方块等材料,用小棒比画,更能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是一段的概念,1厘米的小棒已经是一条段的感觉了,不需要学生再在实物上抽取出长度的感觉了。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还要带领学生抽取实物中“线性”的1厘米。

(4)让学生理解几厘米是“段”的延续(几个1厘米),只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就能建立地起来吗?这个环节的设计怎么更合理呢?另外,由1厘米到3厘米这样的认识梯度,层次还是偏高。

(5)用厘米测量的方法在教学1厘米时介入,还是几厘米时介入呢?课堂教学上来看,用厘米测量与认识厘米显得联系不够, 有些脱节,是为了测量而教学测量的方法。

通过组内争鸣与深度研讨,最终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虽然上节课学习过,但本节课还是需要,时间上则要减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重新建构,而是以回顾的目的为主。

(2)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并不是只有国际长度单位,一拃、一块橡皮、一颗纽扣的宽度等都可以作为长度单位来使用,只是交流不够方便,因此,必须让学生感受1cm也同一拃、一块橡皮一样, 是我们全世界人们为了交流方便而规定的用来度量长度的单位。用1cm这个单位去度量的过程也应展示出来,而不仅仅只展示用直尺上抽象过了的1cm。

(3)对物体长度的感知,应该让学生突破由点到线,建立1厘米的“段”的概念。除了说,课件直观演示,用1cm小棒比以外,还应寻找更多的方式放大每个小细节让学生建立1厘米这一“段”的概念。

(4)用厘米测量的方法的教学应该时刻渗透在认识厘米的各个环节中。

基于以上探讨,我们对上面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将教学设计细化为以下六个环节,并展开了说、描、画、比画等各种活动,通过类比和对比,使学生明晰1厘米是一个度量长度的单位,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第二次教学

(1)引出长度单位“厘米”。①描述蜡笔的长度中引出“单位”。②说明“厘米”是一个单位。③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2)感悟长度单位1厘米,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①(出示小木条)小木片有多长,我们可以用什么做单位来量出它的长度呢? ②我们以后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带很多1厘米,边摆边数,你觉得怎样?

(3)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①尺上找1厘米。②借小棒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刚刚我们找的1厘米都是屏幕上放大了的1厘米,真的1厘米就在我们的小袋子中,把你认为大约是1厘米的那根小棒拿出来。③借食指的宽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④现在你能用手直接比画出1厘米吗?你是怎么比画的?

(4)认识几厘米。①认识2厘米。②认识几厘米。

小结:有几个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5)用厘米测量,培养估测意识。①取出最长的小棒(5厘米),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你是怎么估的?②那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来量一量。③课件出示另外一种量法。(小棒对准尺子的2~7)

有个小朋友的尺子断了,你觉得尺子这样放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明明小棒的右端对准7,怎么是5厘米呢?(课件演示:一段一段去量)

(6)量实物。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独立量, 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量。②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7)总结回顾。①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1厘米有多长? 用你的手比画比画。②说说用尺子测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又一教学目标。第一次教学中设计了“指一指,看一看,找一找”等活动,并提供了1厘米的学具,让学生来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学生的反馈不难看出,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知道了1厘米的概念,却没有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而第二次教学同样为每个学生提供了1厘米的学具,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这比单纯根据直尺上的刻度来体验更为直观;同时设计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小棒比、食指比、用手比画”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数学活动,从而真切地体验到1厘米是“段”的感觉。第二次教学设计的“体验1厘米有多长”的几个活动,同第一次通过观察、小棒比画认识1厘米相比较,显然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学习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对于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更牢固,对于1厘米是“段”的认识更深刻。

3.“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篇三

谈话: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愿意帮它吗?我们这个课桌面多长呢?谁有办法量出来告诉它。

咦?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边,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是呀,我们量东西的时候要有统一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量东西的統一单位——厘米。

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来量物体的长度?

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尽管尺长得不一样,但它上面却有一样的东西。想不想去研究?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小尺上都有些什么呢?

二、认识1厘米

1厘米的长度在小尺上是从哪里到哪里?

除了这里的1厘米,还有哪里有1厘米?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

三、感知1厘米

1.比一比

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1厘米)

像老师这样夹住小棒的两端,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现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左手将这根小棒放回,你比划的1厘米准吗?

2.找一找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找一找。

3.捏一捏

你能凭印象捏一个1厘米的橡皮泥吗?

四、认识几厘米

谈话:我们刚才认识了1厘米,出示2、5、8厘米的线段。几厘米?为什么?

反问:那13厘米呢?——13大格

五、量一量,总结测量方法

1.自己探索量法

我们认识了尺,知道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这有两条线段,你有本领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2.巩固完善量法

大家看,这把小刀到底是几厘米?为什么量得不准确?

六、画一画

我们学会量线段的长了,你能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吗?

七、认识大约

老师捏了一个橡皮泥,几厘米?你们想捏几厘米?各自捏一捏。

你捏的是几厘米?正好5厘米吗?在5厘米和6厘米之间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

注意,现在它要动手术了。(小刀切成正好5厘米)现在它多长?(再切比5厘米少一点点)现在呢?(大约5厘米)(再切比4厘米多一点点)现在呢?(大约4厘米)

谈话:我们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了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非常接近几大格就是大约几厘米。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长度,首先来量量我们手掌的宽,再量量食指的长。

八、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4.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篇四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5.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6.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篇六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7.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篇七

一、现象与剖析

回放片段1:模仿老师做

(1)谈话: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没等学生回答,教师示范用笔袋量一量,有5个笔袋那么长,然后再请学生自由选择用喜欢的工具量。

(2)思考:同样的课桌,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用的工具不一样)

(3)说明:测量长度的时候,要想获得统一的结果,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4)引题:今天我们就认识其中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5)出示直尺。

教师通过谈话引发认知矛盾,让学生产生对统一单位的认知需求,然后进入直尺的学习。但是,由于教师先介入,示范用笔袋丈量长度,教师测量长度没有选用直尺,学生心领神会,选用铅笔、数学书、橡皮等工具模仿测量。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去做,但并不代表他们消除了心中的纳闷:测量长度怎么不用直尺?这样看来,“直尺”何时出场是服务于教师的需求而不是学生。

回放片段2:按照要求做

(1)初识:用PPT展示一把直尺,找出里面的1厘米。

(2)小结: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3)再认: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比划长度。

(4)举例:学生例举自己小手的长度、水彩笔的长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奋的程度。学生脑海里的1厘米和实际的1厘米大相径庭,教师本来想给学生一个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所以借用PPT放大信息,为的是使学生看到每2个数字之间存在一段距离,由于PPT的强烈刺激,令学生接受了虚幻的1厘米,学生大脑对表象的建立并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只有首次真实的感知,才能让学生建立准确清晰的表象。

回放片段3:可以这样做

(1)提问:在尺上0~2之间是几厘米?0~3呢?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2)思考:那么3~9是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3)回答:我是1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

(4)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没人举手)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搜索全班,终于有学生说9-3=6。

(5)总结:原来我们可以用后面的刻度减掉前面的刻度。

(6)推广:你们会像他这样算吗?

一条线段的长度,在于它由几个单位长度组成。假如会用减法计算线段的长度,对学生的思维而言无疑是一种提升。但是像上面片段中那样引导,学生思维真的能得到提升吗?他们真的明白为什么要用后面的刻度减前面的刻度吗?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替代,学生的理解也催熟不得。教师没有合理解释用减法求长度的道理,也没有让学生看到其背后的真相,学生没有经历和感悟,又怎么会有思维的发展呢?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致让教学围绕着教师的意愿转。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学生发展的现实。所以,当学生有真实的需求、真实的感悟和思考时,学习才算真正发生。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并呵护学生的真实学习呢?仍以“认识厘米”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构与反思。

二、重构与反思

1.有真实的情境才有真实的需求。

重构:故事导入,产生统一单位的需求。

(1)谈话: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那时候人们根本没有发明直尺。那时,裁缝师傅给顾客做衣服是用什么方法来丈量的呢?(出示古人用手量衣服的图,教师介绍一拃,让学生学一学,看师傅做的一件衣服有多长)

(2)猜测:两个徒弟学会了这个方法,各自做了一件衣服。你猜谁做的衣服长?(学生基本上都是猜5拃的衣服长,见证真相时又目瞪口呆)

大徒弟做的衣服长4拃,小徒弟做的衣服长5拃。

(3)思考:同样用手量,要怎样才合理呢?(学生一致认为要用一样大的手量)

(4)回顾:当我们一拃一拃的丈量时,多么像用一根同样长的小棒在不断的移动,所以人们从中受到启示,是不是可以制造同样长度的小棒来测量。

(5)出示:用来测量的小棒有好多种,今天老师只带来了其中的一种。(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

反思:为了方便交流和比较,测量长度时需要采用统一的标准,所以才产生了“厘米”这样的长度单位。教材编排中采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因为工具的不同导致测量结果的不统一,而没有关注到是工具的长度不统一才影响了测量的结果。直接从使用同一测量工具入手,让学生的眼睛能见证是因为测量工具长度的不统一才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合逻辑,这样“厘米”的诞生便找到真实的根源。与此同时,正是这种真实情境的驱使,才“逼”得学生对统一测量单位产生真切的需求。

2.有真实的感知才有真实的表象。

重构:放慢脚步,让表象的建立更精细。

(1)谈话:当你看到“1厘米”的第一眼,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短有短的好处,人们通常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揭示课题:猜猜它有多长。(1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1厘米”小棒躺在手心里,走进脑海里,想一想它有多长?打出1厘米的手势,同桌互相检测。

(4)举例:到身边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估计:2厘米大约有多长?能用手势比划出来吗?(学生摆小棒验证2厘米就是2个1厘米)

(6)引导:你还能估计出几厘米的长度,说说你的想法,并且用小棒验证。

反思:学生的思维带有直观形象性,他们是有所感才有所思,然后才有所知的。若能提供清晰具体的感知材料,他们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一定的程度,抽象思维就悄悄开始了。鉴于“厘米”是一个规定的长度,不能长也不会短,尺上的厘米又都隐身了,不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我采用精确的1厘米长的小棒充当模型,让“厘米”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充分感知后,再隐去模型,想象它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准确鲜明的表象。紧接着请学生到生活中找“1厘米”,并对1厘米1厘米累加后的长度进行估计,此刻学生对1厘米的表象清晰可辨,甚至还不断鲜活生长。我想,正因为学生和1厘米有了如此真实的接触感知,所以表象的建立才会精准深刻,“厘米”的空间长度观念建立才到位。

3.有真实的建构才有真实的思考。

重构:生成直尺,突破量法的多样化。

(1)谈话:10厘米的线段有多长,估计并验证。(出示10段1厘米相连的线段)

(2)造尺。

(1)标数:现在这条线段有多长?(学生数数,教师标数字)

(2)标0: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开始记录长度的?

(3)造尺:标刻度、加框、加单位cm。

(3)认识尺上的1厘米。

引导:拿出你造的尺,看看最大刻度到几?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它是怎样造出来的?你能在上面找出“1厘米”吗?

(4)动手测量。

(1)组织学生量长方形的边,请学生介绍量法。

(2)教师配以手势表示其长度,刻度0到刻度6就是6厘米?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学习量法。

(6)游戏:猜猜帘布后面的长方形有多长?

反思:使用直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本领,也许有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已经会使用直尺了,但他们不明白测量长度其实是长度单位的累加,如3厘米的长度包含3个1厘米,而不论起点在哪里。本课中,让学生亲手制造直尺,用1厘米1厘米的小段连成一把直尺。有趣的动手造尺,让学生再次见证:量长度是到尺上去对照厘米数,对照到几个厘米就是几厘米。当学生概括领悟出“0到几就是几厘米”后,再让学生猜长度,让学生的关注顺理成章地聚焦于“起点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我把学生这种智慧的思考归结于:因为学生有了亲手构建直尺的经历,在“知其所以然”后获得了深刻的理解。

8.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篇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中提出:“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这就要求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结合厘米和米的教学,谈谈如何对学生渗透度量意识。

一、体会统一单位的实际意义

学生第一次接触度量单位,在学习青岛版一年级教材时会问道:“为什么要统一单位?学习度量单位有什么意义?”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采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如,用小手测量、用铅笔量、不同长度尺子量、铅笔盒测量,所得到课桌长度也是不同的。如,5个手那么长、3支铅笔的长度、4个铅笔盒的距离等等。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学生能够体会到,如果要测量的结果让大家没有异议的话,就必须有公认的单位——标准单位,这样统一的单位在活动中自然而然产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一要求对面积、体积的单位也同样适用。

二、体会度量的“含义”

度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通过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度量的含义。其实,度量首先要有统一的单位,然后用这个统一的单位去量,蕴涵了“比”的思想。这也为日后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做了铺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无意识地使用度量的性质。例如可加性:量这一段线段1厘米,另一段5厘米,加在一起就是6厘米。学生能够通过测量活动体会在后续学习中明确其性质。

三、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建立表象

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善于借助直观表象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认识1厘米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眼睛、田字格等等,这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其次,寻找周围大约一厘米长的物体,特别突出大拇指的宽度,建立大概的表象认识。然后每人一张1厘米的纸条,作为验证周围1厘米长度的依据,如,每根手指的大约宽度、橡皮的宽度是几个厘米。学生在反反复复的估测中,建立起1厘米长的表象。接着将1厘米扩展到2厘米到5厘米,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认识,渗透度量意识。

四、设计操作活到,在操作中感受测量意义

重视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建立表象,教学时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测量的实际意义。如,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同位互相量两臂之间的长度,来认识1米,又通过量自己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高度、两块地面砖的长度进一步找自己身边的1米,最后学生用手臂来比画出1米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对1米有了清晰认识后,让八位学生依次排开,伸开手臂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大约有几米。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建立了较清晰的表象。

五、借助标准长度和已有长度建立标准

在测量的学习中,需要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估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测量单位大小的认识。注意将估测与精确测量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借助标准长度或已有的长度表象进行估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单位的正确表象。学生对1米有了清晰的认识后,通过测量估计,得出门大约有两个讲台的高度是2米。并且通过估算,进一步建立3米、5米、15米等更高物体的高度的认识。学生对较长、较高物体长度比较模糊,有了对门有2米高度的认识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得出从地面到天花板地高度大约3米,也就是一层楼高大约3米,那么2层楼高就是大约6米。依此类推,我们的教学楼有5层,大约15米。学生通过估算建立较高物体高度的表象。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使学生形成和获得度量单位的清晰表象,在今后的测量中,学生头脑中的那种表象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9.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导学案 篇九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备课教师

教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二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孩子们,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蚂蚁们非常着急,他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可是,他们不知道该做多长。孩子们,你们能帮帮蚂蚁们,告诉他们扶手有多长吗?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同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下面可以用你们桌上的工具,在小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长。师:都量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告诉同学们,你量的扶手有多长?(几个生答)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大家量出的长度不一样呀,这是为什么呀?生:因为他们选用的工具不一样。师:哦,原来是大家选用的工具不一样。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比较好呢?生:尺子。 听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长度。目标展示

1.认识直尺。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引导自学1.自己在直尺上看一看,直尺上有些什么?2.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1厘米。3.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和长的物体。 4.怎样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生自学p55上的内容和56页上的例1。探究交流1.把自学中的收获和问题与小伙伴分享、交流。2.请同组的小伙伴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3.小组长把小伙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4.小组汇报本组同学的收获。5.报告员把小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解答。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精讲释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要重点讲解让学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么,让每个学生都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用直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讲解。检测练习1. 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2. 用手势判断。 3. 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和练习本的宽。 尚美评价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评价。

教学板书

设计

10.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学生汇报结果。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想想看,红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生:4厘米。生:5厘米。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二)测量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并做好记录。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11.《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找1厘米长的物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1)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谜语,同学猜一猜,知字去口来添豆。(短)那哪位同学知道短的反义词(长)。

师:你们的课桌面和老师的课桌面相比较一下,这两个哪个长,哪个短呢?能看出来吗?

师:对,你们很聪明,那到底我的比你们的长多少呢?要找答案怎么做呢?

生:量一量

课桌面的有多长同学们试着去量一量吧。

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2)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新课教学,感知1厘米。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认识尺子。

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生给出答案

师:看老师这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和同学们的尺子比一比,老师的尺子光光的,还缺少什么呢?

生:(缺少一些竖线和数字)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师: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4)找生活中的1厘米:请在你的身边找一找,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

生观察,汇报。(5)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2厘米中有几个1厘米?4厘米、6厘米中呢?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三:学习测量方法。

1、动手实践,探索量法

出示已经裁好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现在咱们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请看这是一张纸条,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量它的长度的,并把你看到的和同学们说一说,看谁看的最仔细。

教师演示量纸条的过程,学生观察,说出纸条的长度。

2、谈话: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但是,老师却碰到了一些数学小马虎,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马虎在量物体时是如何做的?

1)你认为他量的对么?哪儿错了?说说你的看法? 2)这种量法对么? 3)第三种呢?

作为朋友,你想告诉小马虎在测量物体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发表建议。

老师也想告诉他:先放好尺子,再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量线段

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不但总结了量物体的方法,还帮助了数学小马虎。

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在作业纸上,有两条线段,请量出它们的长度。

并记录下来,然后再比一比,那一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12.认识厘米 教学设计 篇十二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进行正确的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学案导案

知识梳理

一、复习导入。

老:请同学们用我们上节课用的方法来量一下桌子的长?(请用拃来量)

学生量出来是拃,老师量出来是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老师的手大)

总结:因为长度单位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学习具体长度,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2)注意总结

基础练习

二、新知探究

(1)观察尺子

(2)认识、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从起点开始跑,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

(4)认识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离(小组合作)

三、知识运用

看课件做题

四、总结

尺子上每邻相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

(2)让学生量自己指甲盖、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离。

(3)第5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检测

一、课本上第8页练习一,第一题

二、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当堂检测

13.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篇十三

《认识厘米》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设计时,我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比较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猜谜语导入新课,新颖富有童趣。

以猜“一物身体扁又长,平时文具盒里装。老师让我画直线,赶快请它来帮忙。”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

2、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同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测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如:没有讲清楚什么物体的哪条边长多少。

14.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篇十四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同时它能为后面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做好准备。

因此,它的基础性、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让学生会用直尺正确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直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侧重于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借助直尺对测量方法进行交流。

成功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谈话引入、探索新知、实践体验、巩固练习、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课主要由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几个环节展开,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找一找、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等活动,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 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耽误了部分上课的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有处理完整,匆忙结束。

2、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课还要备学生,还没有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多彩,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4、数学的生活化体现不够,学生兴趣不高,这点有待加强。

上一篇:天燃气公司工作总结下一篇:动员大会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