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复习资料

2024-08-02

学前教育研究复习资料(共8篇)

1.学前教育研究复习资料 篇一

教育研究导论复习资料、理解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之间的关系(了解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差异)质性研究:凡是不经由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续而获得研究结果的研究。主要运用于人的生活、故事、行为以及组织运作、社会运动或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二者的区别:

1).研究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证实普遍情况,寻求共识;后者的目的在于寻求解释性理解,提出新问题;

2).研究内容不同:前者着眼于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后者主要关注事件及其过程和意义的分析;

3).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前者常用封闭式问卷、实验、结构性观察等方法,后者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和实物分析等方法;

4).资料分析方式不同:前者主要采用演绎法进行量化分析,后者主要采用归纳法寻找概念和主题。

-------

1).研究中通常需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互结合;

定量研究测量客观的事实,质性研究建构社会实相、文化意义,二者相互补充; 定量研究的焦点在变项,质性研究的焦点在互动的过程、事件,显然结果和过程的结合才比较完整;

定量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倾向追求通则性,质性研究进行主题分析,倾向追求特殊性;

定量研究的特征是客观,质性研究的特征是客观;

显然,共性与个性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主客观也是分不开的,研究时主客观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具有以上等差异,所以二者常常是相互结合的。

2).质性研究辅助与补充定量研究的不足;

由于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时常保持中立,所以研究结果往往客观但缺少切身的体会和说服力,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往往置身其中体会更深,可以补充这一点不足; 定量研究不受情景脉络影响,数据等结果较枯燥,而质性研究受特定情景脉络限制和影响可以使得研究结果的呈现更有可读性;

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虽然简洁清晰但不够深刻,而质性研究常会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可以增添研究的深度,当然这一点差异也与二者的资料收集技术有关,前者主要通过量表、问卷、结构观察等方式,后者主要是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础一个是实证主义,一个是人文主义,因此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其研究范式一个是科学范式,一个是自然范式,二者各有侧重,互相补充。

2、掌握文献的分类及其检索方法(了解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1).检索工具查找法

检索工具查找法即利用已有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检索工具可以分为手工检

索工具和计算机检索工具两种

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等几种。

计算机检索工具利用的主要是关注各大专院校的图书馆和一流的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索资料主要有分类目录链接和关键词查询两个途径。

2).参考文献查找法

参考文献查找法又称追溯查找法,即根据作者文章和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去追踪查找有关文献的方法。采用参考文献查找法一般是从自己掌握的最新研究资料开始,根据其后面的参考文献去查找过去的有关文献,然后根据所查文献后面的参考资料再去查找更早的一些文献,如此类推。

参考文献查找法的优点是所查找的文献针对性强,因而有效率高。其不足是文献资料不够全面,而且原文作者列出的这些资料又有其主观性、选择性,受其水平、所能涉及到的资料范围、数量等因素的制约。

3.理解实验的基本构成,实验的效度及实验中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关系。(实验法的基本构成,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什么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效度:实验研究可以明确提供的解释性品质。

内在效度:研究结论的准确的解释性。

外在效度: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即可以推广的程度。

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关系: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重要条件,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是没有意义的,但内在效度高不一定就具有好的外在效度。

要两全其美地使两种效度都高是很困难的,只能是相对地寻求两种效度的平衡。一般来说,理论研究的实验更注重内在效度,应用研究的实验更注重外在效度。

4.根据研究问题设计访谈提纲并掌握基本技巧。

(了解访谈中提问的基本策略与技巧)

策略和技巧:

1).与受访者加强了解和沟通,营造友善的谈话氛围,建立良好的访谈人际关系

2).熟悉访谈内容,抓住要旨,灵活呈现内容

3).旁敲侧击,善于提问与追问,引申谈话

访谈者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对于所提问题,受访者如果不能即时回答,要给予充分的等待时间;如果发现受访者有所犹豫,要通过旁敲侧击以引导回答

可以追问受访者回答的真正意思,或在恰当的时候继续口头追问其他答案,但要谨慎中立立场,而且要把握住追问的时机与度。

访谈的提问应当开放、具体、清晰。

4).对非语言信息保持敏感,适当回应,使访谈顺利进行

5).忠实、准确地记录访谈内容。

5.能够对一段质性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寻找本土概念,选择运用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

(了解本土概念的基本含义,如何去寻找本土概念)

本土概念:资料中能够原汁原味地体现被研究者自己对意义的理解的概念。经常

被研究者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及其对意义的理解的概念。第一,被研究者反复使用的概念,通常是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可能代表他们对意义的特殊理解;

第二,被研究者在使用时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概念,虽然出现频率不一定很高,但总伴随比较明显的情感表达;

第三,在阅读资料时,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概念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类属分析:

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和解释这些现象的主要概念、术语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类属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形成类属的原因以及作用等的分析。类属分析的基础是比较,其长处在于可以将一部分资料、概念或主题从整个情境中抽取出来,清晰地凸显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资料所反映的主题有所概括和加强作用。但各部分所处的具体情境及资料之间的连续性则往往被忽视,无法完整地反映出事物的动态过程。有时还会遇到有些重要的资料不好分类的情况,造成资料的丢失或浪费。

情境分析:

其结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成方式,主要有三个步骤。

通读资料为资料设码对资料进行归类。

其长处在于更加生动地再现被研究者的声音,贴近他们的真实的生活体验,符合其自身的意义建构方式,有利于表现被研究者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但可能会忽略掉情境中一些相似事件的意义关系,对资料的异同点缺少对比,以至于研究者沉溺于故事情境中而找不到其他的分析视角。

附加:

1.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

(一)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

教师从事研究能够增强他们的专业性。把教师研究作为解放教师的武器,指导他们工作,可以使他们从无效的知识中解放出来。教师研究对教师意味着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他们的实践。采取研究的态度能够从一个否认个人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制度中,把教师和学生解放出来。

(二)实现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包括许多方面,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改革、观念的转变。所有这些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与主体,不是教育改革的对象和别人成果的消费者。如果不把教师放在这样一种地位上,任何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只能流于空谈。所以正像奥尔森等人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研究是使学校改革取得实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是教育取得最后改革的最好的道路。

(三)建设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教育学科

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的研究与问题都是与他们自己的教学有关,教

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资料,教师的观察、文档和实验可以作为形成和检验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材料。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研究可以丰富、充实教育学的发展,从而逐步使之成为既科学又生动的一门学科。

2.理解研究和方法的内涵。

研究是一种态度,始于惊奇。研究中,人的思考中的直观想象和洞察的成分会起到积极作用,并往往抵赖具有创造性的效果,这也和教育的实践性质有关。“准确的解释性”是“研究的内在效度”这一专业术语的定义用语,也成为评估研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研究中形成的方法是适用于所有研究的,只有遵循这些既定的方法,才能获得研究的成功,才称得上是研究。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质,要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言语,就是要着重于如何采取行动使教育真正发生。方法就是在这样的研究中逐渐形成的便于研究顺利进行的手段、工具,先有了研究才有了方法,永远都应是方法依从于研究的关系。

3.掌握教育研究过程的序列或环节并能运用。

第一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课题是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只有确定了研究课题,研究活动才是有的放矢。

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研究的设计。包括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设、明确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等具体工作。设计好研究方案,以保证教育研究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不紊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的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它 第三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科学研究是以充足的论据为基础的,论据主要存在于各种资料之中,这些资料代表了基本的科学事实。在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通过自然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和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收集。

第四个环节是资料的分析处理。对所收集来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发现资料中所体现的规律,以此作为作出研究结论的基础。

第五个环节是研究成果的表述。在教育研究中,在分析处理资料的基础上,就可以作出研究的结论,并将研究结论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一项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以上5个基本环节是就完整的教育研究而言的基本的研究过程。并不是每一项教育研究工作都包含上述5个基本环节。有时,教育研究在上述5个环节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还会有反复。

4.能够用合适的文体呈现研究结果。

报告文体;论文文体;叙事文体

附加

教育研究的一般伦理规范

1、非常小心地收放现场记录,确定不要将现场记录留在任何人可能拿到的地方。

2、不要和其他人讨论或谈到研究内容或研究中的任何人。

3、在现场记录和最后的研究报告中使用研究对象或场所的假名。

4、不要将所发现的任何资料告诉可能用这些资料使研究对象困窘或受伤害的人们。

5、和研究对象有个清楚的协议,让研究对象知道他们能期望从研究中获得什么和需要什么义务。因为在教育研究的情境中,对象受到的伤害通常不会是身体上的,而是属于心理上或社会性的伤害,在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研究者进行研究之初就需要设想周密与有关当局或人员有个正式的协议。当然保护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伦理责任应是尽力地搜集资料和仔细地分析资料,避免误解或扭曲研究对象的观点。

结合自己的教育选题,论述哪些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曝光哪些环节序列 教育调查报告及其构成:

1、调查报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2.教育实验报告及其构成: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结构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等部分;

3.学术论文及其构成: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陈述。学术论文的总特点是学术性,具体表现为创新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学术论文按研究目的可分为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和预测性论文三类;构成①标题②内容摘要③序言④正文;⑤结论与讨论⑥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4.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①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②观点和材料的一致要求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④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2.学前教育研究复习资料 篇二

当前,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突出“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公民的基本素养。在这种形势下,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提高学生资助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重视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 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修习计划, 完善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国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 很有远见。几十年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 高考占据了独特的尊崇地位。保持稳定、增进秩序, 为底层优秀子弟的进升开辟和保留一条通道, 高考的意义不可否认。长期以来, 高考制度依然深入人心, 被公认为是难得的较为公正合理的制度之一。如何使学生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是所有教师致力于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需要借助媒体展示大量的教学材料, 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以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生长发育过程, 突破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 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鉴于此, 我们确定了“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

本课题研究目的:在生物复习课中,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特点, 探讨运用教育技术, 高中生物复习课结构的方法, 探究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最佳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 运用教育技术,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知识, 主动发现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形成以下教学模式 (见下页图表) 。

模块操作说明:

考纲调研:由教师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确立高中生物复习课中考纲调研的内容, 使学生学有可依, 并能根据考纲调研内容查漏补缺, 修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命题规律:结合历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 运用教育技术展示全国及各省市命题的规律,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重大生物事件获取相关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以及理论联系实际, 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考题调研:运用教育技术展示历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考试题1-2题, 在教师引导下, 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对考题信息进行分析,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 促使学生在下一环节《知识结构》中带着问题, 更加专注地学习。

知识结构:由教师具体概括本章、本单元或本节的知识结构体系, 构建知识网络, 使学生对相似、相反、相关联的知识点加以比较, 鉴别各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进而准确掌握其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经典例题分析:教师根据前四项内容从各校、各省的模拟题和高考题及至全国的高考题中精心选择经典的例题, 探讨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模式, 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解题途径。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 方法:行动研究法

1.评价指标。

(1) 学生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3) 能运用所学知识, 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效果检测。

(1) 效果检测项目:

(1) 学生的观察、理解、创造应用能力。

(2) 课堂教学效果。

(3)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其他电教教材的编制和教案、课例的编辑。

(2) 效果检测工具:

观察:学生对教学资料的描述。

成绩检测:学生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

3.收集资料整理。

(1) 收集实验教师的课例、教案 (包括教学流程图) 和编制的电教教材。

(2) 及时检测成绩 (根据教学内容编制的单元测试的测试题) 。

(3) 延时性检测成绩 (包括阶段性检测, 期中、期末考试成绩) 。

4.实施措施。

(1) 确定实验课题, 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2) 认真备课, 研究课堂教学设计。

(3) 设计制作教学所需的电教教材。

(二) 步骤

1.准备阶段。

在此期间主要完成查阅资料、教改资料, 确定实验课题, 制定行动方案, 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掌握行动研究的方法和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目标分解, 进行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设计制作所需要的电教教材。

2.实施阶段。

在高一年级实施行动方案, 收集整理资料, 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并根据分析结果, 修订完善方案, 写出阶段性总结。根据实际情况, 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 如:教案的编写、电教教材的编制等, 在此基础上, 在高一年级进一步实施行动, 进一步验证, 修订完善行动方案, 提高实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写出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

对实验资料进行综合性统计分析, 总结成果, 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形成适合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具体模式方案。

四、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1. 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务繁重, 科研人员还需加强学习。

2. 此课题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 在对课题研究实践的理性归纳和提升上存在着困难, 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 需要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3.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一线骨干人员, 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 同时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的教学负担较大, 课题研究的教师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4. 不同学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不同课型的优势互补模式研究等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摘要:教育技术是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将教育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复习课, 可以使教育信息来源更广阔, 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

3.数学复习中的素质教育 篇三

一、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在数学复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复习,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比如整体意识、划归意识、解题后的思考意识等;同时传授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数学知识的确立,要体现实验、假设、证实、归纳、总结的教学思路。比如,归纳多边形对角线条数公式时,让学生探索直线条数与最多交点个数的关系公式,举例尝试九棵树栽十行,每行三棵的栽法等。这样就会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摆脱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知识巩固了,能力提高了,升学自然不成问题。

二、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进行素质教育

新教材迎合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知识的讲授配有“想一想”、“读一读”、“思考题”等探索规律、开发智力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渗透素质教育。如:如何确立推铅球时铅球运动轨迹的解析表达式;复习代数式时,让学生试证:用两分数的分母之和作分母,两分数的分子之和作分子,这样的分数的大小必在两分数之间。即命题 。在学生解代数第三册77页21题后,说明数学问题的理论解与实际答案的差异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复习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多项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可列表复习,比较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如此等等,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复习解决某个题目之后,对题目进行改编,适当进行拓展、引深或发散,就会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学生所学知识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规律。知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之后,不能只让他们“纸上谈兵”,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运用知识的条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了统计之后,让学生统计比较小麦的长势、产量、千粒重等;学了三角函数后可通过测量堤坝,计算堤坝的倾角;学了相似形后测算旗杆高度;复习方程(组)后,让学生帮菜农配置农药灭虫等。这样学生会因自己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而高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内驱力,即使考不上学,他们也会在踏入社会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广阔天地里大展宏图。

4.教育研究方法整理资料 篇四

1、教育研究方法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教育科学研究的独特性:第一、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第二、研究的周期较长;第三、针对性、实践性强;第四、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教育研究效度是指所进行的研究是基于事实或证据的,是能够被证实的,是有效。教育研究效度包括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1)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2)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

4、教育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的可靠性。(1)内在信度:是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2)外在信度:是指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指的是重复性

5、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如小学一年级学生一节课能识多少字?男女学生识字方面有什么不同持点?直觉观察水平属于描述性研究。观察法、调查法。(2)探索性水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识字能力的增强是因为采用了新的识字方法,还是由于学生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那里学习了部分词汇。属于解释性研究:实验研究。(3)迁移推广研究: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环境下将发生同样现象吗?”如,新的识字教学方法在城市重点小学可行,在农村小学也可以来用吗? 在正常儿童中可行,在特殊儿童中也可行吗? 属于预测推广性研究。(4)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新教学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它符合汉字结构特点,符合儿童识字的认识特点以及强化的日程安排,并通过对集中识字与传统识字法的特点与不足的对比分析,找到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6: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及基本类型:1、按研究的目的、功能、作用分为:(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发展研究

(4)评价研究(5)预测研究 2、按研究方法,可分为:(1)实验研究(2)描述研究(3)相关与比较研究(4)历史研究(5)理论研究(6)质的研究

7、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8、影响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要素:(1)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科学研究:任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都脱离不了一定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在于是否自觉运用以及依据何种哲学认识论;不同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决定不同的方法论特点;要是研究方法论科学化,必须以马克斯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2)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在一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上所建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研究的直接渗透、移植,并为教育研究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其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3)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是科学探究的历程,前者正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4)相关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信息科学、创造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作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5)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科学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9、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与基本思路: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4、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5、教育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

10、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3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11、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2、问题必须有现实性、科学性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12、常量指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变量指研究中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和条件。

13、教育文献是记载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育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一国或一地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4、文献的三种等级(1)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2)二次文献(检索文献): 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通常为检索文献。如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3)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专题研究报告 ☆

15、教育文献检索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正确检索资料方法要达到四点要求:准、全、深、快。

16、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

17、好的假设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1)科学性(2)推测性(3)表述的明确性(4)可检验性

18、研究假设的形成及其步骤(1)在收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2)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3)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知识,灵活地展开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并以此构成假设的核心。

(4)推演出理论性陈述,形成假设。

19、研究假设形成的条件:(1)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是形成研究假设的基础(经验基础)(2)科学假设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3)研究者必须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20、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叫样组。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21、选择样本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明确规定总体(2)取样的随机性(3)取样的代表性(4)合理的样本容量

22、简单随机取样的优点及局限:优点:可以保证全部标识的代表性;能够确定抽样误差的理论值;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差异不大而且所抽取样本较少。局限: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代表性差。

23、系统随机取样:先将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24、系统随机取样的优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优点:相比简单随机取样,抽样误差小;与分层随机抽样相比,更简单、更易操作;适用范围广。注意的问题:要考虑总体的情况,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变化,可能会产生系统误差。

25、分层随机取样: 把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多个子总体或“层”,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的数目的样本。

26、抽样设计的原则:(1)目标定向原则(2)可测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经济性原则

27、教育科学研究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8、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课程论证的内容):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那些课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价值及适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

29、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1)历史性(2)具体性(3)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30、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权衡使用历史研究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步,史料的搜集与鉴别;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31、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2)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史与论以及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研究者应该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32、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4)方法简单、生动、鲜明(5)客观性程度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33、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分为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根据比较对象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分为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根据所有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分为定性分析比较研究与定量分析比较研究

34、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明确比较目标,选定比较主题;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5.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与处理 篇五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318000)李哉平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318000)沈江天

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318000)张智青

搞科研,资料是不能少的。它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结论的依据。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资料搜集与处理的程序分析,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科研的效率。

一、按图索骥

实施课题方案,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按图索骥”来获取文献资料或事实数据。㈠文献资料

指分布在书籍、报刊、网络和教育档案之中的现成资料。

⒈搜集内容: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研究成果、研究重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问题。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弄清问题所涉及的各种概念和修正你的研究课题,还可能受到别人思想的启发,触动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

⒉检索步骤:明确范围→选择工具→确定途径→查找原始文献

⒊文献来源:①图书馆藏书。查找时可充分利用文献检索工具(目录、索引、文摘等,如《教育文摘周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参考工具书(专题述评、动态综述、手册、年鉴、大全、百科全书等),以专业期刊及核心期刊为重点;②档案; ③网站浏览;④资源库

[中国知网(子网:中小学多媒体数字图书馆)、维普资讯网、万方数据、超星数字图书馆]等。通常来说,应以专业性强、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并能及时反映最新研究动态,介绍最新研究理论,推广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资料为主导。

⒋检索的技术路线是宽→狭、近→远、易→难,要求准、全、高、快,有顺查、逆查、跟踪等检索方法。最好从二手资料入手来查找文献,根据查阅的二手资料再回头去查找第一手资料。

㈡事实数据

指通过研究者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实验和调查而得来的资料,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要直接接触。搜集前要依据研究的具体目标,对资料范围作一个界定,对不同的资料采取不同的对策。

⒈定性记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而用定性的手段记录下来的资料。有两种:①客观性的,即对象活动的真实记录;②主观性的,即带有研究者主观感 1

觉的描述等。

⒉定量数据,指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在教育研究中,定量数据的获得首先要有有效而可靠的量化手段。如为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的测验,若没有可用于对其进行量化描述的较为合理的模型,就无法获得可信的定量数据。

积累了丰厚的文献,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比别人看得更远”。获得了全面的事实数据,我们的课题才能具备坚实的基础,避免“假大空”的错误。

二、集腋成裘

从课题的确立到研究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资料的有效积累。通常许多教育研究的灵感往往来自“厚积薄发”的嬗变。相关资料的积累可分为行动积累(实践中直接的经验性积累)和学习积累(学习中间接的知识性积累)。这里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介绍两种具体的积累方法。

㈠问题追踪法

在教育实践中围绕某一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在不断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自然积累起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个问题都可能存在一个互为因果、层层深入的链条带,随着问题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探究进展的步步推进,由此积聚而成的资料也就构成了一个严密有序的逻辑系列,为各个阶段的教育研究提供有力的事实或理论支撑。运用问题追踪积累法的关键是要选准一个既具体明确又有深入余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那种切口小,可供探究的空间大,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问题。

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评改效果问题。有位老师,首先就作文评改效果的问题,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多项问卷调查,发现影响作文评改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二:⑴评改标准模糊不清,⑵评改模式僵化落后。由此又引出两个相关问题:⑴作文评改标准的建立问题。传统的评改标准只求共性,只重结果,是一套静态的终结性的目标体系,他据此提出了“目标(常规目标与辅助目标)+特色”的作文评改标准;⑵作文评改的课堂组织形式问题。发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改自评,是促进学生作文习惯养成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他据此设计了有关自改自评作文教学的课堂组织流程图。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进一步发现学生作文“自改自评”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成就动机的有效满足,因此又引出了关于作文教学中“成品意识”的培养问题的探讨和文化视角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等深层问题的思考。

㈡主题拓展法

问题如果过于空泛或抽象,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追踪。此时,我们要将这些暂时还难以驾驭的“问题”转化为一个个相关的“主题”,用主题拓展法来搜集占有研究所需的各类资料。围绕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专题,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和必要的调查分析,对相关的资料做出尽可能完备的搜集整理,逐步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资料集合圈。其作用主要是帮助研究者及

时了解有关研究的发展动态,为筛选课题时的准确定位提供现实参照。

与问题追踪法的严格要求不同,主题的选择可大可小,拓展积累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也要考虑主题的适切性和时效性,要注意对有关资料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必要的分类整理,不可茫然无序。用作拓展积累的主题如果越具体,就越便于把握。教育实践中涌现出许多的新事物,在尚未定性定型或定论之前,不妨以主题拓展积累法来搜集占有相关的资料,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当然,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这是长期功夫,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学习优势、兴趣爱好,特别是要围绕个人研究方向有选择地积累资料,并适时吸收、转为已用。有藏书法、笔记法、摘录法(做卡片)、拆剪法、复印法、电脑存档法等方法。随时随地搜集、保存各种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经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在阅读和探索过程中,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研究的冲动。

三、去伪存真

就是要在初步阅读和简单分析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只保留对本课题研究有参考价值的资料。通常,对于文献资料要求它有可靠性、正确性、权威性;对于事实数据要求它有真实性、典型性、概括性。

筛选的主要环节是鉴别,即原始资料进行评价和核实。⑴辨别真伪。我们从事物的总体及联系上挖掘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并结合各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不被局部或暂时现象迷惑。比如一个教案,应看它与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如果教案脱离实际,不能实施,格式和文句写得再好也没有用。⑵区别质量。刚开始鉴定时,也可能难于一眼看透,但只要认真鉴别,多熟悉资料,就能学会对资料的质量进行鉴别。如学生的分数在提高,但若试题的相对难度下降了,这一提高就很难说明什么。这时应搜集更多的资料,如与其他学校的成绩对比,或追加必要的测试,以取得有效的资料。

筛选时,应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倾向,切忌意念先行。既要选那些符合自己假设的证据,也不能忽略相悖的证据。对同一课题持不同观点甚至对立观点的资料,也可如实引用,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统计学的观点。对孤证材料要慎重。

最后把全部资料察看一遍,如有缺漏的或不完整的,则需要充实。

四、分门别类

从搜集到的资料中,择其重要与可用的,按适当顺序快速浏览资料,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这样就将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然后,按分类标准将总体资料加以划分,构成系列。

对于定性资料,通常运用比较法鉴别出材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

材料归结为较大类,根据差异点将材料归结为较小类,从而将材料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

对于各种数据,通常有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两种分类方法,其中后者又有类别、顺序、等距、比率等四种。通常采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的方法。

分类要遵守形式逻辑的分类原则。对资料的分类不应停留在现象分类水平上,而应力求提高到本质分类的水平。如笔者对化学教学板书的思考。先是尽量罗列出各种形式的板书,并逐一进行归类,总结出化学教学板书十八式,如摘要型、归纳型、解剖型、设疑型、示意型、描摹型、轨迹型、网络型、流程型、解析型、对比型等。然后对各种板书形式进行比较,去发现各种板书间的相似处与差异点,在此基础上再分大类。如摘要型与归纳型同样是以知识要点的呈示为重点的,只是摘要型是先纲后目,逐步展开;而归纳型是先目后纲,逐步形成关键概念,因此把它们归为提纲式板书。再基于上述分析,提炼出“板书是教学内容和内在关系两大要素与讲授语言同步的动态呈示”的观点。[可参见《浅谈化学教学中板书的形式及运用》(化学教学1990⑹)、《浅谈化学教学板书设计的原则与方式》(化学教学1999⑼)]

五、自成一家

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选取资料中精华、具有特色的部分进行辑录或概括,使之由“零碎”变成“系统”,由“杂乱”变成“有序”,并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尽量用数据和典型事例)。

主要包括:转化----把非文字性资料和访谈记录转化为文稿;二次选择----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选取重要的、有用的资料;摘录----对资料中的事实、观点、数据和结论等重要内容进行摘录(要忠于原材料,并注明来源和出处);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资料的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加以概括;编排----按资料的内容、观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列组合,以便查找。对于重大的研究课题还要求写出文献综述或评论。

运用卡片方式要注意:⑴文字要精练;⑵每张卡片最好记录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⑶要对卡片进行分类编号,以便查询。

对搜集到的数据,我们只需根据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便可。若对搜集的文字资料做量化处理,则要编码,可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初步的汇总和分析。

六、条分缕析

即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特定课题的现象、过程及内外各种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理论框架。

㈠基本步骤

⒈阅读。通读整理过的资料,努力寻求“意义”,寻找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⒉提炼。从大量资料中抽取能说明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不能“想当然”。

⒊解释。在确定资料核心内容和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建构用来解释整体内容的框架。㈡分析方法

⒈定性分析

即为对资料做整体的分析,主要使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抽象与具体、演绎与归纳等逻辑方法来提炼观点;同时还要求对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等可靠性指标进行检验评价。

如由事实资料来确立论点方法的具体程序:⑴把搜集整理分析过的资料写成卡片,每张卡片写一项,并且加上标题,这些卡片上的资料就是教育研究报告的论据。⑵把所有的卡片像打扑克牌那样撂在桌上。⑶按照教育研究报告的各部分要求,把内容相关的卡片集中在一起。这样就得到了若干个卡片群。⑷对每个卡片群依次细读,并琢磨:为什么会把这些卡片放在一起?它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把思考的结果概括地写在一张新卡片上。这一步实际上是从客观资料中提炼出下位论点。⑸阅读并琢磨各卡片群上面的那张新写的卡片,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把它们彼此的联系写成简要概括的卡片。这一步实质上是从下位论点中提炼出基本论点。⑹阅读各大卡片群,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最终的思考结果就是中心论点。这一点实质上是从基本论点中提炼出中心论点(主题)。中心论点(主题)是教育研究报告要表达的中心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核心所在。

以上方法能帮助我们从大量的事实资料中提炼出中心论点。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机械、烦琐一些,但是它对于我们由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直至中心论点是很有作用的。初学者不妨试一试。等到熟练掌握之后,我们可以学习它的思考方法,不用做很多卡片,只是在头脑中将资料整理归纳,就可以很快完成由资料得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的过程,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资料(论据)与论点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千万不能牵强附会,而且要特别注意各基本论点之间、基本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⒉定量分析

基本统计方法有:⑴描述统计 ①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②反映数据间彼此差异的程度的量数;③反映原始数据在所处分布中地位的量数等;④相关程度分析用相关系数。⑵推论统计 ①总体参数估计,②假设检验。⑶多元统计 ①回归分析;②因素分析和主成分分析;③聚类分析。各种统计方法和公式自身的使用条件,研究问题的性质、数据类型以及研究设计都是统计方法的选用依据。上述各种统计方法都已有了计算机软件,如SPSS(社会

科学统计软件包),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通常这两种方法交互使用。

㈢资料的使用

主要是引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⒈直接证明。直接引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使材料及其观点成为自己观点的论证的一个环节。

⒉间接证明。引用的一段话并不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立场,或者是一个逻辑起点,一种研究的方法,从这种立场或逻辑起点或研究方法可以推论至我们的观点。

⒊反证。我们引用的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或说法。为什么错了呢?因为立足点错了,或使用的方法错了。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一个正确的立足点或方法,根据这种正确的立足点或方法,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那正好是我们要证明的观点。

⒋部分证明。这则材料包含了哪几个(或哪几层或哪几个方面)的意思,哪几个意思是对的,为什么对,哪几个意思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这样的分析,本身就是一个证明过程。

事实上,资料搜集和使用的工作贯穿了研究的全过程:我们往往是先确定研究的大致内容;其次根据这个大致内容确定资料搜集的范围;然后阅读了主要的资料后再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具体内容全面搜集原始资料,搜得的资料又充实了课题研究的基础。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⒈李春山.重视教育文献资料的查阅.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7-8

⒉唐忠义.数据资料的积累.上海教育2002(20)

⒊池方浩、池哲萍.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⒋陶保平.研究设计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⒌张建.研究报告撰写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学前教育研究复习资料 篇六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科学研究;2.课题;3.应用研究;4.假设;5.样本;6.文献资料;

7.教育实验;8.内在效度;9.教育调查;10.定性分析;11.分层抽样;

12.历史法;13.无关变量;14.外在效度;15.标准分数;16.正态分布:17.教育观察:

18.参数检验;19.内容摘要;20.定量分析;21.双盲试验。

二、填空:

1.教育科学研究既要有科学性和;又要考虑到。(创造性、教育性)(可删)

2.教育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其二是。(探索未知、创立新理论)

3.收集资料的方法可以依据材料的性质来源划分为的收集方法和的收集方法。(文献情报资料、事实材料)

4.多因素的研究设计要以学中的思想为基础。(教育统计、多元分析)

5.选题的意义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和的意义,否则是无价值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6.判断课题价值大小的根据,概括起来看,就是课题的深度、和。(广度、新颖度)

7.对课题的调查分析,包括和两个方面的工作。(文献调查、实际调查)

8.限制课题研究范围是对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对象、目的等做的的规定。(具体、有限)

9.样本是总体的,它是从总体中选取的的成分和部分。(子集、有代表性)

10.教育实验的重点就是发现之间的。(教育变量、因果关系)

11.教育实验研究具备科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即、控制和。

12.教育实验研究必须具有、可应用性和,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13.常用的教育实验程序设计包括单组实验程序设计、和。

14.教育科学研究材料的分析包括和两个方面。

15.工具书按其用途可分为和。

16.检索性工具书一般包括书目、和。

17.常用的检索途径一般有、和号码途径。

18.坎贝尔和斯坦利首先提出了实验的和的概念。

19.通过图书馆收集所需的文献资料,是一项、技术性和都很强的工作。

20.收集教育文献与情报资料的原则有、、全面收集资料的原则和县普查后阅读的原则。

21.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环境中所进行教育实验研究,其结果的较高;而在实验室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较高。

22.美国著名教育实验专家坎贝尔和斯坦利依据试验的科学水平,把教育实验分为三种类型,即前试验、和。

23.依据调查的目的,可以把教育调查分为和。

24.教育调查是通过、和调查表等间接方式获取材料的方法。

25.根据访谈时参照的提纲来分,访谈方式应包括封闭式访谈、和。

26.按照观察者在观察时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可以把教育

和。

27.以内容为标准,可以将教育经验总结划分为、、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和展望性经验总结四类。

28.一般常用的获取经验的方法是对经验的、和记录。

29.定性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和其他科学分析方法。

30.一般来说,研究者对材料的定性分析都是从和开始的。

31.数据是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材料,具有和的特点。32.和两者结合能较全面地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

33.教育科学理论只有具备了、全面性、,才能发挥其多种功能。

34.像其他科学理论一样,教育科学理论的结构是由、基本原理和三个要素组成的。

35.从科学研究的主要来源看,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是直接的科

研成果。

36.写作提纲主要有句子提纲、和。

37.应用性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整合化和现实化。

38.教育调查问卷问题内容的设计原则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即问卷的和。

39.在分析比较复杂的试验设计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和对量化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时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和因素分析。

40.教育访谈的主要优点是具有,主要缺点是。

三、选择:

1、科学研究具有哪些一般特点?

a.创造性;b.科学性;c.实践性;d.继承性;e.艰巨性;

2、教育科学研究具有哪些特殊性?

a.应用性;b.多因素性;c.实践性;d.迟效性;e.难比性;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有哪几个层次?

a.哲学方法论;b.自然科学方法;c.实证方法;d.一般研究方法;e.特殊研究方法;

4、选择研究课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

a.探索课题;b.发现课题;c.选择课题;d.调查分析课题;e.论证评价课题;

5、选择课题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a.意义性原则;b.创新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d.应用性原则;e.理论保证原则;

6、一项研究课题的创新性一般体现在哪几方面?

a.具有时代感;b.内容新;c.方法新;d.技术新;e.角度新;

7、一般将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分成哪几种类型?

a.理论研究;b.实证研究;c.基础研究;d.应用研究;e.发展研究;

8、研究者一般如何限制课题范围?

a.明确课题研究的角度;b.使课题研究目的具体化;c.限制课题的研究深度;d.限制研究问

题的数量;e.限制研究问题的外延;

9、抽样有哪些基本方法?

a.完全随机抽样;b.简单随机抽样;c.系统抽样;d.分层抽样;e.多段抽样;

10、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基本的研究组织形式有哪些?

a.专业研究;b.个人研究;c.小组研究;d.群体研究;e.集体研究;

11、拟定教育科研计划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a.使计划具有理论保证;b.使计划具有可解释性;c.使计划具有最大的可行性;d.做到指导

性与操作性相结合;e.做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2、教育科学文献与情报资料主要有哪几类?

a.书籍;b.报纸;c.期刊;d.学位论文;e.学术会议文献;

13、有关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性工具书主要有哪几种?

a.教育字典和教育辞典;b.百科全书;c.年鉴和手册;d.教育文件汇编;e.科研论文集;

14、教育文献资料的收集主要有哪几种渠道?

a.书店;b.图书馆;c.小组讨论;d.个人接触;e.参加学术会议;

15、查找文献资料的科学方法一般有哪些?

a.追溯查找法;b.检索工具查找法;c.综合查找法;d.档案查找法;e.教育年鉴查找法;

16、教育实验条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a.主试;b.被试;c.教育内容;d.教育手段;e.环境;

17、在教育实验中,常用的选择和分配被试的方法有哪几种?

a.随机化;b.配对个案;c.配对小组;d.平衡个案或组间配对;e.测量抽样;

18、在经典实验设计中,常用哪些方法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

a.消除法;b.恒定法;c.平衡法;d.抵消法;e.随机法;

19、封闭式问卷的答案编制常用那些格式?

a.是非式或正误式;b.多重选择式;c.编序式;d.重要等次式;e.等级式;

20、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有哪几部分构成?

a.指导语;b.标题;c.问题;d.选项;e.结束语;

21、制定访谈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a.选择访谈对象;b.确定访谈时间;c.选择访谈进行的方式;d.确定访谈问题;e.规定记录的方法;

22、按照观察者研究时是否借助于仪器,可以把观察分为哪几类?

a.参与观察法;b.非参与观察法;c.实验观察法;d.直接观察;e.间接观察;

23、保存观察材料的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a.依靠大脑记忆;b.通过书面记录;c.利用摄影、录像;d.利用录音;e.利用速记符号;

24、常用到的获取教育经验的方法有哪些?

a.自我反思;b.同行推荐;c.专家认定;d.观察;e.记录;

25、无论运用何种比较方法,都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a.对象必须可比;b.比较标准一致;c.比较者水平一致;d.有正确的理论指导;e.有合理的操作程序;

26、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时,主要采用哪些方法?

a.统计分组;b.统计表;c.统计图;d.统计曲线;e.统计函数;

27、集中量数主要有哪几种?

a.算术平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c.标准分数;d.中位数;e.众数;

28、卡方检验主要有哪些用途?

a.适合性检验;b.差异性检验;c.正态性检验;d.独立性检验;e.百分数资料的检验;

29、在定量分析中,属于比较复杂的方法是哪几种?

a.差异分析;b.相关分析;c.方差分析;d.回归分析;e.因素分析;

30、教育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a.内容具有客观真理性;b.形式具有通俗性;c.逐步增加的全面性;d.分析的深入性;e.系统逻辑性;

31、教育科学理论主要有哪些功能?

a.理论的解释功能;b.指导实践的功能;c.预见功能;d.研究方法功能;e.高度概括功能;

32、教育理论的完善主要是怎样完成的?

a.通过分析完善理论;b.通过应用来完善理论;c.通过专家评定完善理论;d.对理论进行结构重组;e.补充和修改理论;

33、从科学成果的主要来源来看,下列哪些是直接的科研成果?

a.评奖证书;b.研究报告;c.经验总结;d.理论性论文;e.教育专著;

34、论文的标题一般有哪几种?

a.立论式标题;b.非立论式标题;c.疑问式标题;d.陈述式标题;e.加副标题式的标题;

35、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一般要经历哪几个过程?

a.构思;b.草拟提纲;c.撰写初稿;d.整理补充;e.修改定稿;

36、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成果主要有哪几种?

a.以技术为主的成果;b.以理论为主的成果;c.以实验为主的成果;d.以应用为主的成果;e.综合性成果;

37、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a.实事求是的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c.综合评价的原则;d.实践检验的原则;e.可操作的原则;

38、对于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主要看经验性质和总结对象的哪些特征?

a.是否具有理论依据;b.是否具有代表性;c.是否具有典型性;d.是否具有推广性;e.是否具有逻辑性;

四、简答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多因素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有何意义?

3.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4.问题、课题和选题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5.具备什么条件的课题才能认为是好课题?(可删)

6.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怎样针对问题提出假设?

7.选择课题的过程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8.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9.选择课题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0.一个正式的教育科学研究计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11.文献与情报资料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

12.收集教育文献与情报资料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13.教育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4.一个教育访谈计划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5.封闭式问卷有哪些显著优点?

16.一个教育观察设计应包括哪些具体工作?

17.教育科学研究中对材料进行定性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哪些?

18.教育科学理论应具有的特征和功能是什么?

19.建立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20.理论性论文和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如何?

21.科研成果的正式评价鉴定,需要按照哪些程序进行?

五、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说明教育科学研究和一般科学研究的异同。

2. 试述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程序)。

3. 结合某一具体课题说明教育科学研究设计与计划阶段要完成的工作。

4. 提出一个具体课题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论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当前的研究

现状、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

5. 试述教育科学研究中文献与情报资料收集的重要作用。

6. 结合具体的实验课题说明如何进行教育实验设计。

7. 试述教育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实施办法。

7.脑教育与高考生物复习整合之探索 篇七

一、认识脑, 营养脑, 养成科学用脑好习惯

在高考生物复习的初期, 首先, 结合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自觉开发脑资源的意识, 为后续的综合复习奠定良好地心理和生理基础。具体做法:在复习第一章“细胞”之后, 直接复习第四章的“神经调节”, 联系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功能, 有机地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大脑。例如, (1) 人类的大脑有上千亿的神经元, 潜力巨大; (2) 就条件反射的形成来看, 大脑建立神经联系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 思维活动的脑生理基础是在大脑中形成的神经回路; (3) 脑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中的神经突触和传递信息的生化物质有相当大的可塑性, 记忆的形成与神经细胞及生化物质变化有关; (4) 同其它组织细胞一样, 神经细胞也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 因其功能独特对葡萄糖和氧气的需要更为敏感 (联系课本中低血糖昏迷及缺氧对大脑的损害症状说明) 等。提高学生自觉爱护和营养大脑的意识, 养成有利于爱护和开发脑资源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其次, 指导学生遵循四条基本规律, 即统一律、适应律、适时律和适度律, 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 提高学习效率。

二、遵循脑活动特点, 适时变换教学形式, 拓展思维空间,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人的大脑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时往往具有喜新厌旧的特性, 在复习课上如果还是就概念讲概念、就原理说原理, 学生容易形成脑疲劳, 丧失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需要适时变换教学形式, 多角度展开教学, 为学生深化学习内容开辟思维空间。可从实验探索的角度重新处理教材, 凡能与实验联系的, 尽量有机地切入实验内容;能做实验的, 尽量做实验;对因条件不具备而不能做的实验, 则引导学生展开模拟想象、进行实验设计等。例如, 关于C3、C4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物的分布差异, 课本上只是在习题中有文字的说明, 在复习中可将其做实验化处理, 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两种植物叶片内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存在分布的差异, 加深和拓展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一些抽象的难点知识, 可将其做实验探究处理。如“细胞的分化”是复习难点, 可指导学生将“细胞的分化”和选修《生物》第四章第二节中“细胞的全能性”联系起来, 让学生找出细胞分化的原因, 然后呈示设计实验题:试设计特定时空变化影响细胞分化的实验, 把原来很抽象的结论具体化为一个探究性的题目, 深化学生对细胞分化原因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行为应更多地表现为不断地激励学生思考, 尽可能采用问题驱动式法, 借助多媒体等设备提供相关素材, 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 引领学生循着当年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展开探索, 启发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开放性,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乃至细胞器的活动是开放的, 大脑的功能是开放的, 人的认识也是开放的, 适当开放学习内容, 关注有关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成果,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是与创造美好生活密切相连的。

三、开发全脑功能, 构建立体化知识结构

在专题化训练阶段, 指导学生从不同层次总结知识结构体系, 从而使之逐步建立由“点——线——面——体”及其多重复杂联系构成的生物学知识网络。依据左右脑协调开发原则, 做到“三点 (知识点、知识间联系点、生活实际联系点) 结合、三商 (情商、智商、道德商) 共育”;充分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整体功能, 利用右脑的图像、颜色、空间等非语言性思维功能, 引领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将复杂问题明了化, 便于记忆和理解, 从而减轻左脑负担, 使大脑的运转更加合理化, 并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 使“知识点联系习题化”。为保持对学生大脑刺激的足够信息量, 教师要多样化呈现复习内容。例如, 在复习“新陈代谢”专题中“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 学生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变化去路及其关系的层面上, 为了启发学生更为广阔的认识, 可设计物化层面的思考题, 如试总结肝脏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的功能表现。要准确回答这一问题, 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再加工, 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相关知识加以总结, 从而立体化把握所学知识。

在套题训练阶段, 要善于借“题”发挥,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解题能力。在解题过程中, 渗透方法、规律、技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规范性答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脑教育与高三生物复习整合, 有利于知识、能力和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学生从容应对高考理综的能力考察。

参考文献

[1]刘力.脑科学与教育:值得关注和拓展的研究领域.教育研究, 1999, (8) :28-31.

8.学前教育研究复习资料 篇八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 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料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9-0061-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已进入了信息化发展阶段。教育的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概念,是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通过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以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一、信息化教育和教育环境

1.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所谓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1]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传递信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育。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科学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走向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特点。

2.信息化教育的环境

目前已有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有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

(1)语言实验室是主要供语言教学和研究使用的现代化专门教室。主要用于外语教学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由最初的录音机控制台,学生有线或无线耳机,到教师控制台加设相应的呼叫系统,学生座传声器和呼叫按键,至教师控制台及学生座分别加设微型计算机。高级型数字化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60G音频文本形式的教学素材(相当于1000盒磁带的容量),存放于服务器中,方便课堂教学直接使用,学生课内外自主点播。

(2)将若干台计算机有序地放在专门的教室中,即成为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目前已经是我国信息化教学的主流环境,可以支持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和演示。如果多媒体计算机能够联网,则更有利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实现。

(3)在网络教室中,学生机是无盘工作站,各工作站可以共享服务器的资源,并由服务器统一管理,工作站之间可以互相通讯,教师能够集中监测学习过程,便于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多媒体网络教室适应了多媒体时代教学的要求,它可以提供多种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有效应用多媒体教材,进行多元化教学,教室网络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4)计算机辅助教学正朝着多媒体网络型CAI的方向发展。但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并不排斥、否定已存在的传统媒体技术的作用,它们一方面渗入或代替传统的媒体手段,加强了它们的功能,如在语言实验室里加入计算机控制,使其智能化、程序化,利用电子白板代替黑板讲授等;另一方面则构造出新型的教学媒体环境,如网络教室、虚拟教室等。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

信息化教育呈现的教学环境是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硬件,需要的软件信息源主要有:视音频信息流和含有图像、声音、动画、视频、文字的多媒体课件及素材等教学资料。

(1)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三维景象。比如化学实验中,讲钠与水的反应时,教师均可采用以下方式讲解:①可以根据教科书上的插图进行口述,这种方法对教师来说显然十分省事,但是学生没有直观影象;②可以用幻灯片来讲解,虽然有了形象但不直观;③可以直接做实验,形象直观,但学生难以看清试管里的反应;④可以把实验拍成录像并利用电视的特点(如特写、动画等),生动、形象、直观,教学效果好,但比较费事;⑤可以把实验带到多媒体课堂,把做实验的器皿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使学生通过屏幕,看到整个实验过程,扩大实验观察面,增强实验效果等。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取决于教师和条件。当然每位授课者都会采用最佳教学效果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现在使用的教材都基本上配备多媒体课件,即使没有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也都会上网检索购买或自己做适合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很多情况下都是上网浏览参考别人的好课件而做出适合自己用的课件。

(2)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这些都是教学信息化环境需要的的教学资源;音像资料能直接把逼真的情景带到学生面前,打破地域、时空的束缚,使他们接触到各种真实的文化背景和异域风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比如学生学习外语是一项枯燥的脑力劳动,学生渴望进行语言训练和交流,语言素材就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资源,特别是读音正确、语音流利、语体得当、不受人为错误因素的干扰,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原汁原味”的语言精华,让学生不再只是抽象地想象教师想要表达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辅助信息更加准确详实地了解内容,有利于他们语感的渐进积累和逐步提升,营造出一个英语学习的良好情境,对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教师在实际授课中都以科学的态度运用教学资料,使资料的利用效应不断提升和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信息化教育重点建设的内容。[2]教学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给教学资料一个科学发展的平台。

1.网络带来海量的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观念与形式的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技术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课本、图书借阅、实验室实验等有限的几种途径学习,而有了互联网,学生自己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和信息资源,结合正常的课堂教学建立的学习环境,促进和支持着学习活动。通过利用网络来作为促进学习的工具,学生还可以通过检索数据库、专家教学系统自测自学,还能通过国际互联网向世界各所学校调阅资料,增强课程的学习效果,完成学习任务。

2.校园网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突破。有了校园网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利用个人PC开阔视野、扩充知识的容量,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思维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网络接入教室,使得教师上课使用的资源更丰富、表现更直观、教学方法更全面。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吸引学生,除了传统的口头讲解之外,综合了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现互动式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

3.精品课程建设。各个学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这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通过互联网络可以浏览各校的或国家精品课程网页,共享名牌大学资深教授的讲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达到相互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是精品课程的使用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精品课程共享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深化教学改革,整合各类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加强科研活动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实现教学信息共享。

四、信息化教育中科学地应用教学资料

1.信息化教育中科学地应用教学资料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利用计算机制作的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在多媒体课堂就能将现场操作与模拟实验装置的仿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模拟操作,可以解决学生人数多,实验室装置有限,操作机会少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实习。如化工原理的实验,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上用教学课件进行实验操作,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模拟操作时大部分可独自完成操作。当操作错误时可自行分析、排除、修正。同时可进行多个参数的测定和反复训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比起十几个同学围在一台装置前进行实验更能培养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CAI教学确实有许多优势,但是模拟并不等于现实,学生要亲自动手实地操作,才能深切体会到实验的方法、步骤、应注意的问题,所以在CAI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到现场实际操作,测取数据,再回到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处理,然后进行测试,这样通过计算机模拟操作,再到实际现场操作得到验证,进一步加深实验内容的理解,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满意的效果。据调查,学生对这样的实验教学是很感兴趣的。有85%的学生认为在实验教学中有必要进行计算机模拟操作的环节,因为模拟实验可以控制实验过程的快慢,便于仔细观察,并能多次重复同一过程;允许选择的条件比实验室中更广泛;学生还可以设计自己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论;使学生可以像一个真正的工程师一样,参与模拟大型工程项目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信息化教育中科学地应用教学资料能改变教学结构、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堂这一特有功能,选择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最大限度地化解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如心理学课中人的“情感和表情”,表述人的各种心理状况时脸部表情时,可以采用教学软件,点击各不同心态的按键,把各种人的表情一一展现;又如物理学中磁场、原子核的运动等人眼看不见的现象,软件能利用动画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很容易理解。现在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教学形式已成为主体模式,教师在研究、设计开发教学媒体资源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学习素材资源,综合处理视频、音频、图形、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功能,从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由老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创设出探究学习情景,从而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料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学习兴趣、能力和方法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资料得到科学地运用和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大量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教学资料,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最佳效益,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日益增强,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资源环境支持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资料能给学习者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学习,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胜泉.教学资料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上一篇:环境化学实验心得下一篇:八年级班主任第二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