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2024-08-11

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精选16篇)

1.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 2014-3-4 9:58:09

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传统的章回小说,或评书艺人,常在讲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卖关子,也就是设置悬念,引起听众对下情的探究。这对我们教学工作很有启发。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们充分调动起来了,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2.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二

一、巧设引言激情引趣

同任何事物一样语文教学也有起落过程, 而作为开始部分对一节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言是起始部分的载体,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对新奇的富于变化和能产生想象的问题易产生兴趣, 因此, 巧设引言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愉悦的境地。例如, 教学冀教版阅读连接《我的动物朋友》一文时, 我设置了这样的导言,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 以打柴为生, 一天进城卖柴, 回来的路上, 口渴了, 走进了一个茶棚喝茶, 喝完茶付钱时, 卖茶的老板娘见这个小伙子生得虎头虎脑, 眉宇间透露出一派灵秀之气, 变想试试他的才智, 对小伙子说:我出个谜语, 你猜对了, 茶钱免了。小伙子说:你出吧!老板娘说:大姐用针不用线, 二姐用线不用针, 三姐点灯不干活, 四姐干活不点灯”。讲到这里我问同学们, 大家能帮故事中的小伙子猜一猜吗?此时, 同学们兴趣达到极致, 纷纷举起小手回答问题, 我及时点拨, 用较短的时间巧妙地告诉大家答案, 并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探究问题引发情感

小学语文老师讲授语文课时, 要注意针对小学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设置疑问, 从新问题入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 尽量避免用“对”或“不对”, “是”或“不是”来回答, 而是多问一些“为什么”, 用设疑问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增强小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语言逻辑性。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突出趣味性, 还要富于变化, 总是用一种方式设疑, 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 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设疑, 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设计, 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 既照顾学习好的优秀生, 也考虑那些接受能力稍慢的后进生, 让大家都有问题可思考, 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改变教法引人入胜

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 形成了教学死板的局面,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为适应素质教育, 要求授课老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 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我的经验是,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 并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小学生的特点是模仿性强且生性好动, 这样, 我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又戴头饰又化妆, 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 或说学模唱, 或喜怒哀乐。情是发自于内心的, 趣是自然的流露, 感受是潜移默化的表白。这是任何空间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其次, 随着时代发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悄然进入我们的课堂, 声、光、电、图、形、色充斥了教学空间, 借助媒体的视听效果, 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直观、高效, 使学生体味到无穷的乐趣。

正所谓“教无定法”, 新的时代要求老师准确把握教材, 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3.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58-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习困难生。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储备和智慧有关,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求知欲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习呢?

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进学生,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

其次,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争相提问,并让其积极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就特别有兴趣,也特别亲切。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以教材为本,厚古重今变教法

用好教材,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革新阅读的方式、方法。现在的孩子,少有对文字直接感兴趣的。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布置好学生看电视、电影的作业,比如:坚持收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先让他们被名著中的离奇情节精彩场面吸引住,再引导他们阅读文本。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选看课文中节选的部分,增强他们阅读课文文本的趣味。

用好教材,要“不薄今人厚古人”,大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作为“新新人类”的学生,只有走进他们的阅读世界,才可能引领他们的阅读方向。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教材中课外古诗文的阅读,仅仅是文学大观园里的一枝出墙的红杏。以此为抓手,要引导他们沐浴诗风词韵。

2、着眼于诱导,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扭曲变形,“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语文变了味。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教”,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应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要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4.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论文 篇四

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学生是主体,学习是目的,过程是主要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兴趣是完成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兴趣的培养,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重要阵地。过去我们往往把兴趣的培养作为知识掌握的次要手段,今后,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志趣本身将成为目标越来越受重视。 通过本周的教学和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体会到了教师在实话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对学生的看法。

不能再把知识硬灌给学生,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和客体;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和积极构建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如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大量学生的活动,使他们在生活中学,知道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如此对学生的看法产生墨迹后,教师就不能再用老一套单身信息传递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而应关照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过程 公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也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教师中心的做法。

作为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转变学生是迫不及待的,为了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好,贯彻到一定的深度,作为教师行为,必须正确对待转变观念的事实,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实施好机关报课程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不是迁就学生现有的、一时的兴趣,更不是一味追求学习的趣味性,真正持久深刻的兴趣往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培养起来,所谓“先苦后甜”。

但是,必须防止一味地苦学而始终品尝不到学习的乐趣,迟到最终产生对学习的厌恶、对所学内容的痛恨。否则,学生将很难建构不断追求新知的终生学习品质。如果学生多数者厌学,失去读书和探求的乐趣,那么,我们将很难培养起爱读书的一代人,很难建功立业构起一个走进新时代的学习化中国,很难应对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作息化世界和学习化未来对中国和中国国民的挑战;那么,我们将难以奢望一个飘满书香的社会,难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难以建构一个丰富多彩、人性丰满、热爱生活的民族。

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追求新知识、不去努力探求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这充分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学生,面对这一代新人。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兴趣。

5.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五

三、让数学回归生活,体会数学这堂课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的价值,把兴趣化为动力。数学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及认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平面图。认识东南西北主要通过让感受数学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帮助,学生认识辨别方向的事物——掌我们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握辨别现实生活中方向的方法—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这样学生—游戏中发现方向排列的规律—对于数学的学习才会发自内心的—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平面图的认需求,变一时的兴趣为永久的动识,首先从具体的实物中引出平面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图——根据实物小组合作完成平本堂课,对于方向与位置问题的解面图——如何运用方位知识看平决,从空间上来看我逐步扩大,首面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先我从解决教室内的方位问题到中发现问题,在互相交流讨论中发整个校园的方位问题,到最后解决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大安乡各村的方位问题,使学生逐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步感受到方位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并运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结合今天学这堂课我主要渗透的理念有以下的方位知识说一说各个地方 九月几个:

一、提供生活情境,引发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生活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通过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这个载体学生才能把具体化为抽工作计...的学生是如何往返家与学象,去了解、理解、研究,并运用校之间,说说自家房间的东南西北里面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各有什么?目的是学生感受到数师创设情境的时候,首先要贴近学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我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让学生学习的欲望,进行主动学习。学生把带着兴趣去学转变为带着这堂课中我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欲望去学,把这种学习的欲望化为方向时,为学生创设我们生活中辨学习的动力。总之,“兴趣是学别方向的各种情境图,激发学生对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认识方向的兴趣与欲望,最后确定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生活中最简便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略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在选择的时——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结合具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体的生活情境,集体探讨研究,逐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步把知识抽象化。在教学认识平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图的时候,我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境为载体,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里辨别东南西北方向。通过指一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指,说一说,贴一贴的方法让学生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把实物中的知识逐步抽象化,系统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加有效率。化,初步建立平面图的印象。

6.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六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学习不好的孩子由于得到的肯定少,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去更多地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以肯定和表扬。老师和家长的任何埋怨与批评都会进一步伤害孩子,撇开两者的距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做错些事情,犯些错误不。孩子一犯错误,家长和老师就一顿痛骂,不仅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恐惧和害怕、退缩的心理,问题始终得不解决。这时,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与引导,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错,怎样做才不会错?据了解绝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想学得更好、做得更好的,缺少这方面意识的占极少数。而不少家长和老师却总是用“认真点!”“多看看书”“多学学”……等类似不摸不着边际的话来要求孩子,孩子听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倒不如明确告诉孩子你现在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比较好,孩子需要的时候不妨还可以举个例子,做个示范。

0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如果只有老师的关心和教育而没有家庭的配合,那么这种培养与教育是很困难的,一方面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说服力是不一样的。反之,如果只有家庭的教育,而没有老师的配合、支持,效果也是不可相象的。只有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才有可能把这种培养与教育做到比较理想的境地。

03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孩子需要鼓励,但光有语言上的、精神上的鼓励还不够,有时候如果能加上一张小卡片、一朵小红花、一张小贴纸、一块橡皮、一支笔芯、一块饼干……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效果也会更好。

04加强个别辅导与鼓励公平竞争相结合

孩子在竞争中获得的成绩会感到更加来之不易,任何一点成功和优势都会让他感到无比高兴,使他充满信心。同时竞争也激励他不断继续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 有竞争就有优劣,就有失败。对于处于劣势或失败的学生,老师不能视而不见,要帮助其正确认识现状,加以引导和辅导,使他从劣势和失败中走出来,重新加入竞争的行列,并争取更好的成绩。

05树立正确的榜样与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相结合

7.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七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 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 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还可活跃教室气氛,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 上课前两三分钟, 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 可以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 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

二、教态感染学生, 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

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 能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 喜爱语文课, 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三、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1. 如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竞赛等。

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 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 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 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 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 那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

2. 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而能调动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竞争。例如:作文比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听写比赛等等。

为了使学生从小就打好语文基础, 每个单元结束后, 我都要对学生进行朗诵比赛, 朗诵优秀的同学, 将会在教室园地的“攀登梯”上再登一级台阶, 期末进行总结, 表彰奖励, 虽然是一个日常的竞赛, 但学生格外重视,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效果也好, 可见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 不在于全盘授与, 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也。”如果教师讲究教学艺术, 通过多种有效途径, 因人而宜、因文而宜地调动学生潜在的兴趣, 学生必会进入乐学、会学的境界。

8.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八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是基础学科,是打开其它学科的金钥匙。要使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应首先让学生爱上语文,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内趋力,自觉地学好语文,使之终身受益。

一、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让学生热爱语文学科。首先应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凡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所教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第一,语文教师应博古通今,知识丰富,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第二,热爱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关爱学生,一视同仁,有慈母般的爱心;第三,衣着整洁,举止大方,口齿清楚,谈吐高雅,语言幽默,待人诚恳,言而有信,面带微笑,表情自然,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第四,远离“铜臭”,不谋私利,遵纪守法,有亲和力等等。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一定有崇高形象,令学生倾慕,从而爱上你所教的语文课,小学生模仿力强,教师是他心目中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树好了这个榜样,定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二、课堂引力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育艺术的综合展现。好的语文课,它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爱上语文课,学好语文知识。第一,导入新课出奇招。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良好的语文导入课,能较快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采用与主题有关的导入方法。可采用看录像、听音乐、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抽奖牌、看实物、小辩论等方式,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如我在教小学六年级语文《匆匆》这课时,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孩子们带着好奇的眼光回答说:“喜欢”,我接着说:“好,我说条谜语,你猜着了,算是跑在最前面的人。”全班同学眼睛睁得大大的,认真听着。“一件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溜走了,捉不回。”许多同学纷纷举手,有的说是水、太阳、风、雨、雷、电、时间等,然后我肯定地回答是“时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时间的课文”,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匆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精练、富有幽默感,肢体语言应丰富多彩。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上台表演课文中的几个重要场面。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感受深刻,既理解了课文,又增强了记忆,可以说,一次成功的表演课,学生终身不忘。还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开展许多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适时掌控,放得开收得扰,做到活动有序,活而不乱。第三,课堂尾声留有悬念。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应留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兴趣,使孩子们课后去探索,去追根求源。总之,整堂课上得轻松、愉悦,使孩子们兴奋、快乐。有满足感。从而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三、课外给力

小学语文教师除课堂教学外,还应多渠道引导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使所学知识向能力转化,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检验。可以开展故事演講、诗歌朗诵、成语接龙、经典诵读、调查访问、专题采访、寻找春天、观看影片、野外专项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如我在引导五年级学生写“记一次活动’’作文时,我安排了一次“攻夺101高地”的活动。学校紧靠火盆山,我将全班学生操场集合,放一部分学生带30个核桃提前跑到半山腰,将核桃当成“地雷”藏在草丛、树丛、松土中,再到山顶拿假机枪扮演日本鬼子占领“101”高地。操场的其余大多数学生当成“八路军战士”。一声令下,冲向山坡,大部队来到半山腰,“侦察员”大喊一声“暂停前进,此处有地雷,请大家先排雷,再攻山。”全体八路军战士开始“排雷”,竟找到了全部“地雷”(即30枚核桃),有专人一一记功。接着一声令下,“继续攻山”,大家又鼓足勇气,向山顶猛攻,山顶敌人机枪声不断,有的人最先攻上山顶活捉了日本鬼子,就记一等功。全部人员到达山顶,将队旗插上“101”高地后,我就组织召开“庆功会”。给有功的同学颁发奖品,然后唱歌、跳舞、小品表演等。全体同学十分高兴,活动也非常成功。后来同学们写的作文非常生动,如临其境。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就很给力。

9.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篇九

影响英语口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学习劲头”。英语语言学家Gardner(1985)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1)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2)学习中作出的努力;(3)实现目标的愿望:(4)对学习热爱的程度。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务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的形成失学好英语口语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清高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能增进个人潜力的发挥。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调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对于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口语。对于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不断刺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白学习英语口语的趣味性。

二、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十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烙印在现代中学生心中的读书之道,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难怪历史科教师发出了“历史课没法上了”的哀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拥有一个引以为豪、特别是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幽默诙谐、善于教学的老师,是学生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每个老师应以此为目标,努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进步。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善教的艺术去折服学生,而且要以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至关重要。小到穿着打扮,大到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他们喜爱的老师和睦相处,可以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培养与学生的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德如此高尚,学生的嘴角能不露出几许微笑?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以才感人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把历史的魅力巧妙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也渐渐融入,因此教师还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比较渊博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血肉丰富,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要讲求教学的方法艺术,启发得当,形式新颖。同时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平时看书、读报、上网、看电视,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多多收集历史资料,精选一些典型材料,讲课中适时抛出,既增加生动性,激发学生情绪,又颇显学术气,使学生由奇生敬,由敬生爱,由爱而主动学习。

教师如此博学,学生眼中能不露出几丝欣赏的目光?

3.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做到可亲、可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可亲,努力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有亲和力,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切不可冷冰冰,板起面孔,否则会得不偿失。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回答不全面或回答不对甚至是答不上的现象,这都是很正常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师要可敬。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能严于律己,虚心好学,敬业爱生,尽职尽责。同时,老师言谈举止要文明高雅,处处为人师表。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敬老师。教师如此可敬可亲,学生心中能不多几分感激?

4.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寓教于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教师用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历史课堂。在教学中,尽量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通过唱歌、讲故事、演小品等多种文艺形式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之达到寓教于乐。

历史课如此生动、有魅力,学生能不感兴趣,学习能不刻苦?

5.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对学习有成功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学习上,当学生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一道道难题,获

取了某种知识,心理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越学越有兴趣。否则,如果学生上课听不懂,提问不会

答,作业满篇错,学习完全在失败中渡过,那么,他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教师要

努力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

首先,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使学

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无法突破时,老师要循循诱导,帮助学生

排除拦路虎,使他们从“山重水复”的无路之地走向“柳暗花明”的成功境界。这样,学生就会消除畏惧

心理,产生成功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学得好,问题回答正确,老师固然

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学生对某一知识学习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或者不很准确时,老师除了给

以补充完善外,还要给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甚至有时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完全错误,但只要

他学习努力,老师也要对这种精神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培养学习兴

趣。

总之,历史科教学要讲究手段多样化,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

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文化课中的历史科目照理学生应该喜欢上,几千年的文明、古今中外的史实多有趣。可担任了

两年的历史老师我发现学生并不愿意学,这与学生普遍重理轻文、重主科轻副科的思想有关,当然

也与我教学经验不足,课堂尚缺乏感染力有关,为此我经过这两年的摸索和反思,结合高一历史课

程浅议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起历史,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 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

远,历史课程绝不是照本宣科,讲一些陈年往事,应付考试而已。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

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导入语设计要有吸引力

上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

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应该是个演员。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

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

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

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

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至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再现历史情景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

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

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

活动进行调整。讨论的形式有班级讨论、分组讨论等。

四、引趣激疑,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切尝试自

己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

成了历史的证据。引趣激疑,就是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

生探讨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

疑,处处有疑,使之“学则须疑”。

五、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录像等展示直观历史信息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

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

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它

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

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留下了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入门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

生学习兴趣的有无,而兴趣又是靠老师适宜的指导与培养获得的。学生如果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教者追求和探索的一

个课题。

一 优化开头,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俗话说:美不美头一嘴,课堂上一个漂亮的开头,就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每节课,如

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内容,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有学生会讥讽说:“这

些字我们都会读”。没有具体生动的叙述、引导,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达到预

期效果。如果一上课,教师就以故事形式或滔滔不绝地讲,虽然故事能吸引学生,但抓不住重

点,突不破难点,学生不能积极探究和思考问题,还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上课要讲

究开头艺术,想尽办法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语,用开头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求知欲地投人到

学习中去。

二、图文结合,引发学生学史兴趣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片资稀丰富,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图文,对引发学生学史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记忆,对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课文中的插图很多,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要根据教材把

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图向学生进行讲解,引发学生学史兴趣,直观地掌握知识,能收到很好的效

果。如我在讲九年级历史上册《西欧走出中古时代》新航路开辟时,先让学生看地图,明确世界各

大洲被海洋分割成几大块,当时彼此之间不甚了解,然而自古西欧到亚洲的通道只有陆路,但又被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这样就激发了西欧人急需开辟新航路的决心,再

加上地圆学说和指南针的应用又为新航路的开辟者鼓足了探险的勇气和便利条件,开始了新航路的探险。然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地球仪,找出每位航海家向东或向西航行的路线,并在路线图上标航海

家的姓名和时间,这样就很直观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了知识

三、讲史爱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鉴古知今,吸取历史教训,通过学史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在讲完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

指南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后,就引用了近代科学家培根的一段议论作为小结:“印刷术、火药和指南

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科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小结时又

补充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运用情况上的对比,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到外国后,西方一些国家运用

它大量宣传科学技术,使人们的思想、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却不是这样,而是大量地印

刷佛经,对人民进行佛学宣传和教育,麻醉人民,维护其统治;火药传到外国后,西方国家运用其原

理,制造出了先进的枪炮,结束了冷兵器作战时代,而我国除制作一些爆破型的火器和突火枪外,就再也没有更大的进步了,而是把火药用在喜庆娱乐方面,大量制作烟花爆竹,尽娱玩之需,使中

国人沉浸在自我满足、粉饰太平之中;指南针传人外国后,欧洲的航海家凭借它的作用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美洲,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而我国早在北宋时期就把指南针用于航海,郑和下

西洋凭借指南针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以后就再也没有多大进展,而是把指南针大量用于建

房、葬坟、测定风水宝地方面。综上所述,外国能吸收运用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发展先进的武器,征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使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从此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宗主国用

暴力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他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

也造成了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中国也深受

其害。通过以上对比讲解,使学生增强了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树立振兴中华,改变落后状态的信

心和决心,达到了历史教育的目的。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得好的同学往往都是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但是这部分学生数量不多,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兴趣不大,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善于运用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1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篇十一

关键词: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206-01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努力做到:

一、融入情感,赏识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情感,积极实施情感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情感和赏识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

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事实证明: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

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勿庸讳言,在学生当中,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甚至讨厌语文学科;一些学习掉队的学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对于前者,教师不应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通过事实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澄清认识,重视语文学习,力争全面发展;对于后者,教师应当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这方面处理得当,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3、教师应努力再现语文魅力

语文是道与文、理与情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也应是知识传授与情感陶冶的统一。一节绘声绘色的语文课,会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语文。因此,语文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在语文活动中再现语文的知识魅力与情感魅力,为学生爱好语文创造条件。

二、实现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单项施教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互动,活跃课堂,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火花,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互动教学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互动方式。实现师生互动,首先,教师的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再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为学生学习提供范例。

2、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意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生生互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动,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2)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互动。好胜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3)组织生生学习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互动。

3、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生本互动体现在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其中的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学生和文本达到真正的互动,就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剧表演是生本互动最突出的代表。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12.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十二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就像每天都肯馒头, 味同嚼蜡, 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 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 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 (挂图、幻灯、录像等)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 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 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 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 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 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 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 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 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 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而会起抑制作用, 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 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 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 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 定能精神为之一振, 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在导入中除了诗词导入, 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 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课堂在脑海中扩大, 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 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 善于设问,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 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走进课堂之前老师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必须是精神饱满, 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 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 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上课时老师说话的声音要启承转合, 抑扬顿挫。有的老师讲话总是拖拖拉拉, 音调没有任何变化, 甚至讲一句话“啊”一声, 结果, 老师在上面讲课, 学生在下面数“啊”字, 这如何能调动的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也要注意艺术, 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 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 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结果, 这个学生很紧张, 其他学生就看笑话。还有的老师整节课都在讲, 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 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 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所谓多练, 即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练兵, 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 来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丰富了词语, 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炊”的难题。因此, 要让学生多想想, 多练练。

四、融洽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 充分信赖的。讲课时, 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 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 不爱护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反感, 甚至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 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 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 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 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 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应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 交流思想, 培植感情,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 学生“选择”、“认可”了老师, 同时, 对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 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 积极探索教学捷径, 努力发掘有利因素, 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霍懋征:《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

13.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十三

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自由地翱翔。语文学科是一个开放性,感情化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本人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此进行探讨。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败。著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为整个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恰当的导入方法,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温故知新法。子曰“温故而知新。”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是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把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而且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故事导入法。故事伴随我们成长,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它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注意力集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如在讲到《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这样讲“从前,有一只乌鸦,飞到半途中口渴了,这时看见了一大瓶水,可是,瓶口太小,它喝不到。忽然,它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想知道它是怎样喝到水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改革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提问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创造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直观现象提问,合理利用教材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找春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变化。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树怎样了?小溪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解答。通过这些提问,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通过让学生想象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习。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想象丰富,那么,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发现的问题越多,创新意识越强。如在讲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女孩到了天堂看到了奶奶,她和奶奶会有怎样的对白?她们在天上的生活会怎样?会不会继续挨饿受冻?”通过想象,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深入,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摒弃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模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得到了享受,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是一个开放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具有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单单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认为语文学科枯燥乏味,没有情趣。这样,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不浓。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好动,很难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到古诗《草》时,教师可播放一些小草的图片,观察一下春天和秋天的小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的含义,从中体会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精心备课

教师要讲好一节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即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根源。教师只有对课文理解深刻,认识深入,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讲解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摒弃传统教学死记硬背,照抄照搬的单调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学会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对课本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解读文本。教师想教好课,首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理解得越深,领悟得越透彻,驾驭课堂的能力越强。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文章内涵,领悟其中心思想和核心价值。在讲到《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可把课文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杨梅的样子和味道,从中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3.培养学生观察和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解析,学生的脉络清晰,理解起来更轻松。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掌握教材,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的不同,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其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领悟文章内涵,理解中心思想,领会现实意义;对于中等的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前提下,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字词,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目标,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积极性增强。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此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

(责编

14.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十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语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是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因而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实施赏识和情感,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有积极的,包括愉快、满意、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等。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二、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有兴趣,才能高高兴兴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自觉钻研,加以克服,并把它当成乐事来做。

1.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的。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3.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出小组墙报、班级黑板报、办手抄报、讲民间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竞赛等。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字写得清楚、工整,有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语文的点滴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要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教师要估计到他们会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热忱的启发式的指点和帮助。如果说存在“兴趣―克服困难―成功”的公式,那关键一环就是“克服困难”,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袖手旁观。

15.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十五

关键词:激发兴趣,师生换位,拓宽空间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里因素。学生好奇心强, 兴趣味浓, 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 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有不少老师利用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也不否认这一点, 但是我认为直观教具也有它的局限性, 繁琐的直观教具会过多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造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具本身而不是知识本身。我认为除此以外, 培养学生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

一、走出课本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只在课堂是不够的, 必须走出课堂, 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 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 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 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 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人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又拿出一幅漫画, 上面画着一条河, 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 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 并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 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 趁热打铁, 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 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 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 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 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 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 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 是怎么学到的, 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地大讲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受教师的指使, 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 解决问题。

二、师生换位

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灌”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 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 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 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 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学习, 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 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来讲课, 主要针对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备课, 写出教案。为了把课讲好, 学生会不遗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 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 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 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 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 而不是教师讲课时, 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三、开展活动, 拓宽空间

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语文课活起来, 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 形式多变一些, 寓教于乐, 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 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为了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我还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教学《狐假虎威》时, 我事先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做一回“演员”, 表演《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没想到, 学生竟准备得特别充分, 每个角色还做了头饰, 表演得有声有色, 而且还添加了连课本都没有的内容, 如:老虎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 把狐狸给吃掉了。借此还讲出一个道理:像狐狸这样仗势欺人的人, 是没有好下场的。

16.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创设语言情境;建立良好关系;利用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04-02

对于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师来说,学生对英语认识不清楚,没有兴趣是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学生只有对英语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英语,乐于学英语,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所以一线教师要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轻松的氛围,课堂活动教学在吸收了传统教学的同时,还要融入探究型教学,进一步完善中学英语学科的教学体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持久地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本就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本身就是一种富含艺术性表演的艺术,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经常利用课前十分钟运用多种形式来让学生练习口语,话题主要是围绕今天的值日情况,天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这样就会让学生把学到的口语学以致用,产生原来英语也挺好说的愉悦感。当大家都已经特别习惯用英语聊这些事情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直接用英语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如,有的同学坐姿不端,经常趴在桌子上,这时我就会走过去,轻轻地说:“Do not put your arms on the desk.It is bad for your health,sit straight,please,OK?”“Yes,thank you,teacher!”營造了这样一个全英式的环境,对于初中学生的教学有莫大的好处,也激发起了其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线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最忌讳以硬碰硬地严厉对待。如果教师总是批评他们,不但不会起到教育他们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让其对教师所教授的科目产生反感,这样兴趣就更难培养,教学效果就会更差。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真心实意地关爱他们,才能将心比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来学习英语。了解并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要想把英语这一门功课学好,教师要设身处地地跟学生相处,尊重并喜欢他们,并让他们了解并依赖你,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主要通过英语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我们要力求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精彩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对一堂成功的课是极为重要的,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经常采用的导入方式实物导入,力求所学与生活当中的事物结合起来。如果把所要学的使用单词和新句型放到生活中来讲,学生会觉得生动形象,很有兴趣。这些实物教具可以是教师自行制作,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制作。比如教颜色时,就可以拿彩纸把玻璃杯贴起来,并写上单词,这样色、词同时出现,学生就会记得又快又准。第二种常用的导入就是歌曲导入。音乐是最好的语言。初中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经典优美的歌曲,要用音乐来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早晨我们可以唱“Good morning to you”,音乐一起,师生同唱,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用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来。

2.授课中教师可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可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授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笔者也同样采用创设情境、分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真实行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其学习效果的提升、口语能力的提高。以笔者讲述“完成时态”为例:一上课,我走进教室后,请一个学生“Close the door,please?”“OK.”那个学生起身走过去关门。我就问其他的学生“What's he doing?”学生马上回答说:“he is closing the door.”我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关好门后,我接着又问“”What has he done?“并把它板书到黑板上,这时我指着has启发学生,于是他们答道:“He has closed the door.“Yes,very good!”我大加赞赏,并把这两个句子领读了三遍,详细讲了完成时态是的构成和用法,即用来表明过去的动作对现在产生的影响,是由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p.p)。用这种方法讲授新课,学生既感到熟悉,又能很好吸收一些新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毕竟课堂上的时间和条件是有限的,而课堂之后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教师要注意的是课外活动是对英语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加强,而不是脱离开来另起炉灶。笔者经常采用的是组织英语沙龙、英语口语比赛、英语猜谜、开英语晚会等形式来进行。学生们以第二课堂的兴趣比第一课堂还高涨,两者相辅相成,不仅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发展了其智力,提高了其素质,两者相得益彰,达到了很好的互相补充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起来,课堂与课外配合起来,把中学英语课上成生动活泼地学习语言技能课。教师一定要下大力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博学致用”的高水平综合性人才。

上一篇:孩子生日答谢词下一篇:运城教师招聘:综合知识——简答题(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