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分析

2024-09-10

中国历史分析(精选8篇)

1.中国历史分析 篇一

中国物业管理现状及历史使命分析

摘要:物业管理市场是房地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我国房地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并且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可是,水行舟未行,我国物业管理并不像房地产那样令人满意,存在许些问题等待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包括物业管理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后的十几年是物业管理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小康社会建设的美好前景,又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过程的艰难曲折;既要对物业管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新的时期,承载着全社会的希望和重托,面临着完善自身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挑战。

关键词:满意率低 打破瓶颈 承载希望面临挑战

参考文献:《中国物业管理现状大透视及分析》 马兰

《物业管理的发展和展望》---《中国地产》2008年8.9合刊

正文:

物业管理市场是房地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我国房地产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并且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可是,水行舟未行,我国物业管理并不像房地产那样令人满意,存在许些问题等待解决。现在,消费者已经视“物业管理为鸡肋”,充满了一股“食之无物,弃之可惜”的情绪。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市、上海等地部分物业管理公司、六十多户业主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发现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一,满意率低,投诉率高

从广州房管局获悉的一份资料,正常注册的物业管理已超过了500家,分布在各个楼盘之中,正式当起了“管家”,从事着“一切为了业主”的服务业务。众所周知,物业管理作为商品房售后的一种重要的后续服务“产品”,其作用越来越大,故业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受重视的程度逐年提升。但满意度极其低下,未到20%,不满意者达到60%,其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另据一份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资料统计,2002年全国物业管理和商品房投诉与2001年相比降低30.7%,可是仍然是消费者投诉的焦点,居前四列之中。从上海消费者协会了解到,2002年有关物业管理和商品房投诉案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上海市民投诉的热点,居各类投诉案件的前三位。

二 有市无场,运作困难

广州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市场前景很好,这与当地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是广州的物业管理和房地产相比,其管理水平严重滞后,形成了一个„有市无场‟的怪异市场。”华南板块某楼盘负责人对记者如此说道。事实上,广州物业管理市场结构不全,交易体系不完善,楼盘开发商与物业管理公司的责权利概念模糊,运作体系僵化,不易操作,阻碍了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也降低了物业管理的管理水平。

本文一方面有实力的物业管理企业难以找到项目,只能在原经营规模上艰难支持;另一方面企业想聘用自己满意的物业管理公司却无门路,更谈不上有所选择。这种状况在我区普遍存在,“有市无场”造成了物业管理市场上的运作困难,使一切优秀的物业管理公司失去了“英雄用武之地”!

三 缺乏规范 缺少互动

物业管理重在“管理”,而“管理”又重在“服务”,这与它的本质有关。现有关物业方面投诉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对物业管理公司以老大身份自居、管理水平低、服务不到位、收费过高等方面,物业公司和业主缺少互动以及相关交流。比如业主搬进新小区,首先应考虑的是居住环境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心态应该怎么调整?这可能是一个最尖锐的问题。要考虑到,新的居住环境是由背景、期望值、心态都不同的人汇集到一起,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落。其次,这个新群体的秩序由谁来维护?公共区域的事务由谁来打理?作为一个业主,你需要遵守什么样的秩序?你需要享受哪些权利?物业公司和业主没有确定一个互动规则,那样在以后的管理中就会产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物业管理还是个新型的行业,目前相关的法规尚未健全,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必须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完善服务体系,确保业主财产以及生命的安全,而业主也应配合物业管理公司做好相关的属于自己的事情,两者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协助,共同建设一个安乐和幸福的家园。

经过十几年物业管理的摸索,我国在房地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为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提高了物业企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事物是辨证的。在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还应看到一部分企业存在着这样或哪样的病症,缺乏战略眼光。目前,广州市有500多 家的物业管理企业,而这些物业企业基本是由原来的房管系统基层单位组合而成,或是由房地产开发派生出来,或是由机关、科研、院校、事业单位等后勤社会化转制组建,也有为数不多的依托市场发展的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总体情况是,管理的物业多属于自建自管项目。因此实际运行中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管理特色,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

管理理念滞后。物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多,形成了近几年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之一,诸多个案也常见报端。“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差,管理水平偏低”成了我国物业管理公司最为“抢眼”的缺点。这反映了物管企业经营理念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也是企业主观方面的问题。客观上,业主在选用物业管理公司方面也存在理念上的落伍,许多的物业管理招投标活动由竞标变成了竞价,造成了日后的管理中问题多多,也给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就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而言,需要的是良性竞争,而不是把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之上。伴随着相互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需要的是优势互补,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企业间更需要的是合作与和谐,以求共同做大做强市场,那样共同的利益才得以保障以及提升。

盲目跟随成“潮流”。物业管理是一个“朝阳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这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可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盲目跟随企业也不少,不管楼盘大小,条件是否具备,凑几个人,或是临时转行部分人,或从社会上吸纳点人,加之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注册个“物业管理公司”即开张营业。并未把物业管理当成行业和职业看待,以为是一个简单的“人人可为”之事。而往往是越简单的反到不简单,看是容易做起来难。现实中出现的:投诉多、业主解聘或更换物业公司,开发商贴钱养物业公司,日子过不去自己炒自己的鱿鱼,相当数量的物管企业难以为继、面临倒闭的局面等等。与事先对行业缺乏了解、市场判断有误、自身定位不准不无关系。

工作上“重外轻内”。我国的一些物业公司在工作上仅仅表现为“重视外部推销,忽视内部管理”。我们知道,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市场分析,重视环境因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重视消费者、竞争者、业务相关组织的分析,重视外部经营策略、市场战略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但是外部经营的成功必须有强有力的内部条件为基础和后盾。没有好的内部管理,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坚实企业基础工作,就没有企业的真正实力,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就无法避免,企业就无法进入、占领和巩固市场。但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重视外部市场的占领,而企业的基础工作差,人员缺乏系统培训,职工素质提高缓慢,企业管理基础混乱,效率低、成本高、效益差。这种“三落后”的内部管理到头来又影响外部市场的拓展,使外部市场失去了保证。这种“重外轻内”的结果,企业所获得的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利益,缺乏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竞争乏力,企业内外受困。

贪新忘旧思想严重。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一靠规模,二靠稳定,也就是现实中所讲的“接项目与保项目”的关系问题。多接项目而求扩大规模,对物业管理企业成长非常重要,属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市场进攻策略。而在维系项目方面,在很多企业未能引起重视,下功夫不够,认为合同签了,时间还有几年,到手的“鸭子”飞不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经营观念,企业丢项目大多源于此。

缺乏诚信。诚信是公司发展之本,而我区的一些物管公司却少讲诚信。一些企业在进行市场经营活动时,重视一时承诺和宣传,而忽视长期的兑现和服务,收费高低与服务质量不相称。房地产开发的前期销售与后期的物业管理脱钩,消费者买房时与住房时反差较大,心理上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另则,物业自建自管形不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信誉是企业的生命,道德是职业的本钱,作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的物业管理公司在我国还不是很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包括物业管理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后的十几年是物业管理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小康社会建设的美好前景,又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过程的艰难曲折;既要对物业管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新的时期,承载着全社会的希望和重托,面临着完善自身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挑战,物业管理行业应自觉承担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

一是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业管理需求。现阶段物业管理的许多问题,是源于人民群众物业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与优质物业管理服务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高质量的服务是化解各类矛盾的最好方法,要提升客户满意度,改善物业管理的行业形象,必须从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入手,而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必须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入手;

二是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物业管理行业的公共性和综合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受益群体的广泛性和差异性,都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只有精于管理、善于协调,才能实现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的和谐目标;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创富能力。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一方面,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够使物业保值增值,科学的资产管理,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本身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物业管理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物业管理行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将日益提高;

四是不断增强行业创新能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发展道路。在《物权法》赋予业主更多的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背景之下,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存要依靠优良的服务,物业管理的发展要依靠不断的创新,物业管理行业只有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服务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发展道路。

当前应抓好以下主要工作:一是认真学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大力推进物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切实将物业管理纳入依法运行的轨道;二是整合政府主管部门、街道、社区的力量,加大对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管以及对业主组织的指导,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建立物业管理的和谐氛围和正常秩序;三是加强行业自律,抓紧行规建设,切实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不断提升物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提高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四是加快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收费机制,改善行业生存状况,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五是加快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程,推进行业的优胜劣汰。要加大物业服务企业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步伐,推进物业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的建管分离,鼓励管理层和操作层的逐步分离,打造一批有实力的物业管理服务集成商,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让有实力的品牌企业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使更多的业主享受到优质服务。六是抓好物业管理师考试注册工作,注重企业关键岗位和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敬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员工队伍,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物业管理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不平凡的昨天,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成就。尽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有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引导和保障,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有广阔的物业管理市场,有一大批勇于开拓、竞争力强的物业服务企业,有几百万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的物业管理工作者,我们相信,物业管理的明天更加美好。

2.中国历史分析 篇二

1. 宗法制度

【解释】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周朝宗法制由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变而来,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其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儿子为小宗;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

例1(2015·山东·邹城市实验中学高三12月考试·历史·1)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项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公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了()

A.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诸侯制

C.道家无为而治D.科举选官制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按照“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公天下”取代“家天下”、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没有用“人才”取代“资格”,可知该朝代实行的是“家天下”的管理模式和注重资格的立嫡制度,A项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天下,但不一定是立嫡,B项错误;C项与题干主旨无关;科举制按照才能选拔人才,与题干主旨不合,D项错误。

【答案】A

2. 君主专制

【解释】君主专制是一种和民主相对立的政体,是一种决策方式。君主专制还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中,君主专制总体呈不断强化的趋势。

例2(2015·天津·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是()

①西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②唐宋设政事堂③明朝设内阁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根据题干中“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与之相背离”的信息予以分析,汉武帝的中朝制度,削夺了外朝的决策权,加强了君权,与观点相悖,①符合题意;唐宋时设立的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议事的地方,体现宰相的权力,与观点相符,②不合题意;明朝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无实权,强化了君权,与观点相悖,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答案】C

3. 明代内阁

【解释】为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正式建立内阁。后来,内阁拥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其权势曾一度凌驾于六部之上。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仅是充当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对君主专制起不到制约作用。

例3(2014·浙江·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综·15)《明史·职官制》记载:“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B.皇帝设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

C.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

D.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制度。根据题干材料中“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未反映;皇帝设司礼监牵制内阁,内阁不能牵制司礼监,B项错误;明初丞相制度已废除,D项错误。

【答案】C

4. 城市中心革命论

【解释】城市中心革命论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通过攻打大城市以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革命道路原是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一条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就是这一革命道路的实践,结果证明,城市中心革命论与中国国情不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了胜利。

例4(2014·黑龙江·哈尔滨市十二中高三上学期阶段验收测试·历史·36)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

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

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中心革命道路。题干中的行动计划,没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属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C项正确;中共中央的这种计划和号召明显脱离了中国国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共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和革命形势的“左”倾冒险主义思想,而不是低估了自己实力的右倾思想,B项错误;题干体现了照搬照抄苏俄经验的做法,D项错误。

【答案】C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释】统一战线是指不同集团的人为了相同目的结成的共同阵营。华北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开始倡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等一切抗日力量,它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例5(2016·吉林·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历史·14)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的黄色军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正面战场抗战,彻底消灭日军

D.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题干中红军接受国民革命军的番号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做法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争取全民族的解放,D项正确;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A项错误;工农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错误;国共合作抗日之后,共产党的军队主要开展敌后抗战而不是开辟正面战场,抗战也不可能彻底消灭日军,C项错误。

【答案】D

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主要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一外交原则最早由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提出,1954年,中、印、缅三国总理共同倡导。这一外交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新中国的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例6(2015·辽宁·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历史·10)印度领导人曾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

B.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

C.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题干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各国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题干没有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而不是消除,D项错误。

【答案】C

二、经济文明历程

1. 重农抑商

【解释】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统治者不断强化本末意识;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护小农经济,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例7(2015·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2)《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

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由题干可知,秦代百姓不敢买卖酒,官员应该禁止百姓买卖酒,联系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A

2. 经济重心南移

【解释】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后来随着大量的北人南迁,南方开发加速,加上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并且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到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元明清时期,南方作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例8(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三9月回头考·历史·9)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及文化重心南移。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进程,因而文化重心也仍在北方,明清时期,南方作为经济重心的格局进一步巩固,文化重心也随之定格在南方,故儒学家南方籍的较多,C项正确;A、B两项不是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D项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C

3. 资本输出

【解释】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资产阶级将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以获取高额利润。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主要有:提供贷款、投资设厂、争夺筑路权和开矿权、开设银行等,资本输出在加速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例9(2015·浙江·江山市高三5月质检·文综·14)观察图2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个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根据题干中“19世纪晚期”及“中年大汉被一个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体现了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是《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的内容,均不合题意。

【答案】B

4.“实业救国”

【解释】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出现了“实业救国”的经济救国主张。20世纪初,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与“民主共和”并行的两大社会思潮。“实业救国”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这一思潮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例10(2016·四川·达州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文综·31)在近代某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改良各种行政机关……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办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根据材料判断,“某时期”指的是()

A.洋务运动时期B.甲午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阶段。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诸多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完整的“实业救国”理论,C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前,此时尚未出现“实业救国”主张,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此时刚出现“实业救国”主张,B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主要是政治上反帝反封建,D项错误。

【答案】C

5. 三大改造

【解释】三大改造是指1953—1956年,我国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三大改造后期,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遗留了许多问题。

例11(2015·广东·深圳市宝安区高三上学期调研·历史·14)有材料证明:1955年春,各地纷纷反映“闹粮荒”,许多地方发生大批出卖耕畜、滥宰耕畜、杀羊、砍树等现象。导致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一五”计划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1955年,新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和问题,导致“许多地方发生大批出卖耕畜、滥宰耕畜、杀羊、砍树等现象”,B项正确;“一五”计划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C、D两项错误。

【答案】B

三、思想文化历程

1. 民本思想

【解释】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统治阶级要爱民、重民,从而达到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实现社会稳定的目的,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民本思想由西周时期敬天保民的思想发展而来,经后世儒学家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重要统治思想。这一思想为古代劳动者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生产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例12(2016·山西·太原市高三阶段性考试·历史·12)(改编)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两者的思想均体现了()

A.先秦时期的天命观

B.以民为本的思想

C.用“天意”约束君权

D.人民主权的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立君为民,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董仲舒主张天立王以为民,也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荀子的思想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观点未反映天命观,A项错误;用“天意”约束君权仅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错误;两者均未体现民主思想,D项错误。

【答案】B

2.“外儒内法”

【解释】“外儒内法”是从汉武帝统治时期一直到清朝的很长时间内中国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

例13(2015·山西·太原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25)针对“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的情况,汉武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

C.设置刺史,分区监察

D.察举征辟,儒释道并重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统治的特点。题干信息反映了文吏在处理事务方面占优势,在忠诚正直方面欠缺,儒生在保持节操方面占优势,在处理事务方面欠缺。二者都有长处与短处,各有合适的工作,当今的地方官吏,对二者都各有所取。为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B项正确;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朝的统治方式,A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察举征辟与题意无关,佛教此时尚未传入,道教尚未产生,D项错误。

【答案】B

3. 经世致用

【解释】经世致用是中国宋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倡导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把研究经书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这一治学方法的特点是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解释古代典籍,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有益于社会改革。

例14(2016·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的儒学思想。根据题干材料中“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信息可知,顾炎武批判理学的空谈误国,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D项正确。

【答案】D

4.“中体西用”

【解释】“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例15(2015·陕西·渭南市高三质检·历史·20)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薛福成在《变法篇》中说:“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材料表明他的主张是()

A.“求富”“自强”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中体西用”D.“西学东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可知,薛福成主张用西方科技维护中国传统文化,C项正确;“求富”“自强”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材料未体现,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变革政治制度,B项错误;D项是一种文化现象,与题意无关。

【答案】C

5.“打倒孔家店”

【解释】该口号是新文化运动中吴虞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反对封建旧道德的一个口号,主张猛烈抨击儒家学说和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倡导资产阶级新道德观念。这一口号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这一口号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性,但也反映了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的认识缺陷,为后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例16(2014·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研·文综·30)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家思想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它的局限,即它以激进的方式打倒了“孔家店”,却未能走出儒家传统的圣化怪圈,“孔子往何处去”就是该学者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反思,他认为对儒学要持批判继承的态度,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该学者的主张,错误。

【答案】B

6.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解释】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想要解决的课题是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要是平均地权,即土地归公;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内容,节制资本,即资本国有。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两大经济纲领。

例17(2014·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训练·文综历史·6)《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所谓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是指孙中山主张进行社会革命,主要目的是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悬殊,实现社会的和谐,这与民生主义的目标相符合,因而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答案】C

7.“双百”方针

【解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后,为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于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流派,可以自由争论。这一文艺学术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学术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双百”方针符合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文艺发展和学术进步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例18(2015·广东·茂名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17)“从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这反映了()

A.大陆“双百”方针在恢复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B.虽然一国两制已经写进宪法,但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C.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大陆“双百”方针的精神

D.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大陆的抵制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80年是改革开放初期,“双百”方针已得到恢复,但通过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大陆音乐界仍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对符合人民大众口味的流行音乐存在偏见,A项正确;“一国两制”尚未提出,B项错误;C、D两项说法有误。

3.中国股市历史市盈率分析(上) 篇三

近日市场盛传优先股试点即将展开。去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12月13日中国证监会就《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年后至今未见后续消息,中国的事情总是拖字诀,一切要等上头指示,然之前春节长假当前又是两会召开,因此估计仍需等待一段时间。有报道指发行优先股的发行人及保荐机构目前正开展发行优先股的准备工作。不过要正式启动发行,仍需等《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及配套细则出炉。在已上市16只银行股中,只有3只股价高于净资产,但最高的民生银行(600016)市净率亦只有1.14倍,交通银行(601328)市净率最低仅0.67倍,因此增发新股融资已无可能,发行优先股是银行融资的首选。

上海股市市盈率持续下降,处于历史性的低位,但股市仍未见底。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变化,不能单看上海股市市盈率,必须配合深圳股市市盈率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最低见998点。上海证券交易所历史数据只能查询每月数据,因此取2005年05月底数据:上证指数1060点,整体市盈率15.64倍,总市值2.21万亿。换算成998点时的市盈率14.7倍,总市值2.08万亿。2005年6月3日深圳指数收市250点(6月6日最低246点),市盈率15.25倍(换算成6月6日最低价市盈率15.01倍),总市值8792亿,平均股价4.27元,中小板市盈率21.3倍。2005年07月18日深圳指数再创新低见237点,市盈率14.66倍,总市值8274亿,平均股价3.97元,中小板市盈率25.47倍。以2005年6月3日的数据计算,上海深圳股市加权平均所得。中国股市当时市盈率为14.8倍,总市值2.96万亿。

(2)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历史最高点6124点,10月底上证指数5954点,市盈率69.58倍,总市值22.5万亿,换算成6124点时的市盈率约71.6倍;10月9日深圳指数历史次高点收市价1551点,市盈率73.80倍,总市值5.74万亿,平均股价21.35元,中小板市盈率79.43倍。2008年1月15日深圳指数历史最高收市价1576点,市盈率76.13倍,总市值6.25万亿,平均股价22.40元,中小板市盈率90.83倍。

(3)2008年10月底上证指数1728点,市盈率14.07倍,总市值9.17万亿,10月27日最低1664点,估计市盈率13.5倍;10月27日深圳指数收市472点(最低452点),市盈率14.00倍(最低13.4倍),总市值2.04万亿,平均股价6.00元,中小板市盈率18.21倍。2008年11月4日深圳指数456点,市盈率13.52倍,总市值1.97万亿,平均股价5.78元,中小板市盈率18.12倍。以2008年10月27日数据计算,上海深圳股市加权平均所得,中国股市当时市盈率为13.48倍。

4.中国历史分析 篇四

【关 键 词】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教育发展/中国

【 正 文】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在过去的20年间,它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紧密相关。如今中国又要进入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行政管理教育也正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就需要对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以弄清其来龙去脉,理清其未来发展的思路。

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42所普通高等学校(注:具体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苏州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大学、湘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西大学等。资料截止时间为2000年5月。)和一些专门行政学院的相关资料,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了有关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量最新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门的行政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在职培训教育,而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往往更为规范和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虽然有时会涉及有关行政学院的教育问题,但主要探讨的则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和硕士层级的行政管理教育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中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古训,它强调要肩负国家管理大任需从个性修养开始,并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入手。后来(隋唐至清末期间)由于科举考试在中国很是盛行,中国便更重视“治国平天下”(国家管理)方面的教育,甚至各种教育都以此为核心。应当说,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家管理教育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但它们毕竟都是为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封建皇权服务的,崇尚集权专制、追求特权地位,因而必然与崇尚民主、公正、自由等精神的现代行政管理教育相去甚远。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教育基本上是从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的。3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高等院校就开始设立行政学课程(黄达强、刘怡昌,1988年,第17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曾在革命根据地延安建立过行政学院,应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需要开设过行政学课程。但是总体上看,当时的行政学教育仅仅处于初始阶段(郭济,2000年,第3页)。

建国以后,我国的许多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曾有行政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然而从1952年院校及学科调整以后的20多年间,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致使行政学和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一样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被保留下来(注:60年代个别院校也曾经给予政治学等学科院系以短暂的恢复。如北京大学曾于1960-1963年间,恢复了政治学系,旋即被并入1964年新组建的国际政治系,成为下属的一个教研室。参见“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系况概览·历史沿革”,http://。中山大学曾在60年代初在哲学系设政治学专业。参见http://。)。这20多年的空白对我国的行政学及其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直至1979年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1994年,第180-181页),这些学科包括行政学在内才得以重见天日,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教育从此经历了酝酿、恢复、壮大以及现今的转型等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1982-1985)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行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行政改革便被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政府机构改革;同时加强对行政学的研究和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开始酝酿开展行政管理教育。

酝酿阶段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先培训骨干教师,再推广行政学研究和教育。1982年中国政治学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了全国行政学讲习班,1983年又在济南举办了政治学和行政学讲座(刘怡昌等,1996年,第3页)。这两次骨干教师的培训对于我国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恢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此,许多高等学校相继开设了行政学方面的专门课程。例如北京大学于1984年就开始向本科生讲授行政管理学课程(鲍静、左然,1996年,第27页)。

其二,以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推动国内行政学研究和教育的开展。1983年,中国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办了“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和2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这次会议对我国后来公务员制度和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启蒙影响作用。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论证了开展行政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刘怡昌等人,1996年,第3页)。此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便开始了筹备过程,旨在推动行政学研究和教育交流的《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于1985年7月得以创刊。这些活动对全国恢复和重建行政学研究和教育起到了更为直接的推动作用。

2.恢复阶段(1986-1992)

经过几年的准备后,从1986年开始,我国行政学的专业化教育终于得以恢复和重建,其间有两大特点:

其一,主要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行政学类系所中恢复了本专科层次的行政管理教育,而后逐步兴办了行政学硕士教育。早在1985年,湖北大学就创建了专门的行政管理系,但并未开招本科生。1986年,国家教委首先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批准了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兴办行政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同年,武汉大学还在已有的政治学硕士点中开招行政管理方向硕士生。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两校的政治学系得以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行政管理研究所也得以创建。1987年,南京大学开招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山大学恢复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苏州大学则先行建立起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并于第2年开始招生。1988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得以恢复,并定名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在原来政治学专业的基础上,另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中山大学也正式恢复原来的政治学系,并改称“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首次正式开招行政学专业硕士生。同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北京成立。1990年后,一些学校(如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的政治学系学习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模式,纷纷改名为政治学与行政学(或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这些院系名称的变化本身就表明这一时期行政管理专业得以逐步恢复或重建,并在政治学学科教育中占有二级学科教育的独立地位。

其二,初步建立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体系。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将在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这无疑给中国刚刚恢复重建的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1989年政治**的冲击,原定公务员制度的推行计划被推迟,从而使得1990-1992年间的行政管理学教育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是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然而无论如何,经过6年多的发展,到了1992年时,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初成体系。不仅如前所述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个纵向的教育层次,而且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各类成人教育(函授、自学考试、夜大、刊授、电大等)共存的行政管理学专业横向教育体系,还有一批专门的地方行政学院得以组建。如广东(1985)、北京(注:北京行政学院最早建于1949年,时称“北京市行政干部学校”,“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86年得以恢复,更名为“北京市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中心”,1993年正式定为现名。)和上海(1986)、河北(1987)、浙江和沈阳(1988)、深圳和吉林(1989)、黑龙江(1990)、安徽和青海(1991)、江苏(1992)等省市先后组建地方行政学院,开展新时期的公务员培训和一些成人类的学历教育(详见鲍静、左然,1996年,第9-25页)。

3.壮大阶段(1993-1999)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确定中国要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都要求中国必须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继续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并尽快建立已被拖延几年的公务员制度。1993年3月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后第三次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同年8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些都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壮大阶段。

首先,这一时期又有一些学校加入到行政管理教育大潮中来。如1993年的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等,1994年的华东理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1995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1996-1997的中国对外贸易大学、南昌大学(注:其中仅南昌大学将政治学专业调整为行政管理专业,其他学校直接拥有(见《中国高等教育》1997-5,第50-55页。)等纷纷拥有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权。清华大学从1998年起则直接获准兴办行政管理硕士教育。

其次,一批较早开展行政管理教育的学校对本身的行政管理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对人才培养(如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崭新需要,为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办学资源的共享,也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它们大多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和提高工作:(1)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系和专业设置,实行院系合并,组建了不少多学科共存的学院性教育机构(详见后面的分析)。(2)改变了过去仅仅重视培养数量的数量型模式,奉行注重人才质量的质量型教育模式。在80年代末,先期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校往往招生数量较大,本科年招生数量多达60名,加上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年招生数量就更为可观。但是由于机构改革,政府人员精简的影响,毕业生难分配,所以这些老学校不得不减少各类行政管理教育的招生数量,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造,以培养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才。(3)这些学校还利用已有的优势,纷纷重视高层次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开展硕士及硕士以上层面的各类教育。如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行政学院等在这一时期先后获得硕士学位的授予权。9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率先获得中国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第三,专门的行政学院得以继续壮大。1994年9月21日,经过多年精心筹备的国家行政学院终于正式成立。1993年以后又有一些省、自治区先后成立地方行政学院。同时,一些地市级行政学院也纷纷建立,这就基本形成了我国庞大的公务员培训网络。

4.转型阶段(1999-)

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正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全球化经济等新时代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挑战,同时也面临向多学科模式转型和开展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等一系列难得的全新机遇。从此,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开始步入转型和发展的新阶段(详见后面的分析)。为了应付这些挑战,抓住发展良机,有必要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专门的考查。

二、现状的调查

对于目前到底有多少家普通高等学校拥有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权,我国有关部门缺乏统计数据。我们近期通过网上和其他调查方法所做的不完全调查证实,目前全国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的普通高校至少为40多家。目前,全国已有副省级以上地方行政学院46所(郭济,2000年,第5页)。其中普通高校行政管理教育主体的机构建制、教师状况、学生状况和课程设置状况如下:

1.教学机构的建制

我们所了解到的42所高等院校普遍拥有至少本科层级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权。通过网上调查到其中近39家院校在院系建制方面的最新状况。结果显示如下几个特征:

(1)从学校类别来看,综合性大学要多于专门性院校。前者(27所)几乎是后者(15所)的2倍。不过后者能兴办行政管理教育本身,既说明他们正在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2)在学校内部,学院数大大多于系所数。前者几乎是后者的3倍(参见表1)。这突出地反映了我国1993年以后院系合并浪潮对行政管理教育的影响很大。在31家学院当中,数量和比例居第一位的为管理类学院(含行政学院)。这虽然说明管理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并不等于说,法学或政治学类学院的影响已经很小。实际上我们将政法类和文法类合起来所占的数量和比例与管理类一样大,何况管理类还有至少4家政治学取向很强的学院,因为它们原本就主要靠政治学发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文类与文法类加起来的比例竟然高达29%,与政法类旗鼓相当。这说明我们已有一些行政管理教育正在受到人文科学更多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院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比例太小,经济学取向的行政管理教育是非常稀缺的。这在后面论及的课程体系分析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明。此外,由研究所直接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主体也很少。

(3)在系一级的建制上,政治学取向的直接教育主体占居明显的主导地位。如果说从学科众多的学院建制中还不太容易看清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教育的学科取向的话,通过对独立的系所和学院主要承担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级组织的分类分析,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表2显示,单纯的政治学系(含国际政治系)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是如果把政治学色彩浓厚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和单纯的行政学系也加进来,那么其数量就有23家,比例高达54.7%,而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两类加起来的数量仅仅11家,占26.2%,其他(含国际文化和人文社科)类的就更少了。

表1 39所高校举办行管教育的院系类别

分类学校(31个,占73.8%)系所(11个,占26.2%)总计

小类 管理类政法类文法类人文类经济类系所

数量138451101

42比例% 41.925.812.916.13.290.99.1100%

备注 经济管理 政法、法学 文法学院 文学院 仅为经济学院

行政管理

注:本表主要根据互联网上各高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设置的最新资料统计而成;39所高校不含前述42所高校中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中国纺织大学和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同时浙江大学有3家办学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有2家办学单位,因而这里的总数仍为42。

表2 39所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具体主体类型

分类政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行政学 公共管理 管理学 国际文化 人文社科 总计

数量49106526

42比例%9.521.423.814.311.94.814.3100

包含类型 含国际政治体育管理、公共政策国际关系 社科教育

注:同表1

表3 7所普通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教育院系目前的师资力量情况(人)

类别专业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博士硕士全职

数量教师教授 副教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兼职 兼职

高校院系教授 之比

北京大学政治学 33111681.8618.21545.51339.4与行政管理系

中国人民大学197878.9210.5315.8

行政管理学系16 1∶0.84

南京大学政治3981866.7923.1与行政管理学系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39149591128.2615.417 1∶0.44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541731.53564.8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50617462244

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 34915 70.61029.41029.48 1∶0.24

注:本表全部根据7所高校网上资料统计而成;表格空白处均为情况不详。

2.教师队伍

据统计,我国从事行政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有1000多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有近千人,高级职称的人数为200多人(郭济,2000年)。不过,至今仍然没有有关专门从事行政学教育的教师的具体统计分析。我们通过网上调查获得7所院校现从事行政管理教育的教师(注:由于很难搜集有关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资料,所以这里的数据涉及的是这些兴办行政管理教育的院系的专业教师,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并非直接从事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的数据。)的部分资料(见表3)。表中关于各教学单位职称结构方向的资料较全,而学历结构方面的资料不全,专业背景方面的资料完全没有。各高校教师其他方面的资料更是缺乏。这里我们仅就这些办学单位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兼职状况加以分析。

(1)关于职称结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高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0%以上。同时讲师职称所占的比例大多为50%以下。其中,发展较早的院系的副高职以上教师比例通常超过50%,最高者为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达81.8%。这些院校已经逐渐改变过去流行的正金字塔形结构模式(职称越高,比例越低),而呈现倒金字塔形结构(职称越高,比例越高);发展较晚的院系副高职以上的比例则一般低于50%。

(2)关于学历结构。我们仅搜集到7所院系中5所院系的资料。5所院系中有1所(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资料未分博士与硕士,有4所的资料明确显示博士学历状况。这4所院系的博士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处于15.4-45.5%之间。它说明这些院系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都还不高,都有待大大提高。

(3)关于外聘兼职教师状况。我们得到了其中3所院系的资料。其中从数量上看,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的数量最多,达16个。从外聘兼职教师的背景来看,人民大学也很有特色,其中绝大部分为政府官员。其他院系一般以教师及研究人员为主。例如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兼职教授达17名,其中全属教学及研究型。

从总体上看,各院系教师在职称结构方面正在趋于合理,但在学历结构方面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教师结构方面还要打破传统的只有全职教师的模式,走广泛外联的道路,扩大兼职或客座教授的比例。

3.学生状况

关于本科生状况。因为院系建制较为流行,许多院系对于学生状况的网上介绍往往不分专业,所以我们很难了解到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数量的最新情况。有幸的是,我们通过中国高校就业网了解到2000年14所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数。今年毕业生数最多的是东北大学(62人),最少的为南开大学(11人),平均每校毕业生数为33人(注:资料源自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http://,2000年4月12日。)。这个数字显然大大低于国家教委(1999年)规定的一般为60人的标准。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近几年行政管理专业不像刚恢复时那样易于招生和分配所致。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推知该专业各高校年招生数应该在35名左右(毕业数通常会少于招生数),若以40所院校推算,全国年招生数应该能达到1400名左右,年在校人数应在56OO名左右。至于这些本科生毕业以后的去向,我们缺乏统计数据,但据我们的一般了解,他们通常去机关、企业和高校的比例大体各占1/3左右。

表4 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在11所高校的开设情况统计

学科课程开设的 占调查学课程课程相近数

学校数 校的比率(%)一致数

行 行政学原理11100110

行政组织学763.661∶组织与管理

市政学981.890

政 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436.440

行政案例分析545.550

领导科学654.533∶行政领导学

学 公共政策11100110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090.946∶人事管理学

行政公文写作1090.991∶秘书学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其应用 654.560

管 政府公共关系学763.607∶公共关系学

理 管理学原理1090.991∶现代管理方法

学 信息管理概论218.220

管理心理学763.643∶组织行为学

政 政治学原理11100110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763.643∶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

治 比较政治制度1090.9100

政府经济学545.550

学 地方政府学436.440

政治学和行政学文献选读 218.220

法 法学导论763.643∶法学基础理论

学 行政法学981.890

社 社会调查与统计654.551∶统计学

会 社会学概论763.661∶政治社会学

注:11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等;资料大多来自于它们的网上资料。

关于硕士生的状况。我们也很难查到现成的统计资料。不过据我们的了解,北大、清华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计划类脱产硕士生年招生量能达到10名左右,其他一些院校一般年招生数为5名左右,平均每所院校年招生量应该为7名左右。目前全国行政学硕士点的数量为21家(参见徐中奇等,2000年)。依此计算,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计划内硕士生的年招生量估计应在150名左右,年在校生应该在400名左右。若再加上计划外自费生和委托培养生,总数应该大大高于这一数字。

4.课程的设置

关于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因为国家教委有统一的专业规范,所以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尤其在公共必修课方面更是如此。在专业课程方面,主干课程差距不大,但在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方面差距较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曾对能搜集到资料的11所院系开设国家教委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5门主干课程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4)。其中有3门(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和政治学原理)开课普及率为100%,有15门普及率为50-91%,6门普及率为50%以下。也就是说有18门课(占24门主干课程的75%)在大多数院系都得以开设。这说明行政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共同性确实较大。其次,各高校都没有完全遵循国家规定的主干课程体系,都表现了一定的自主性。当然,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高校对一些重要课程的认识有偏颇。比如像政府经济学、行政案例分析、地方政府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文献选读、信息管理概论和国家公务员概论等课程应该说都很重要,而且其中一些课程还会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大多数院系对它们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足,致使它们在这些院校中的普及率均没有超过50%。再者,一些课程虽然普及率较高,但是实际课程仍然是传统型的,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普及率虽然达到90.9%,但其中名称完全一致的仅占40%,60%的院系开设的则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学;政府公共关系的普及率能达到63.6%,但开设的全是笼统的公共关系学。此外,分析还发现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就我国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总体课程体系来看,尽管的确有一些院校力图根据自己的特点走各不相同的取向道路,如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系兴办的历来是行政法取向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由于过去行政管理学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经济类、管理类和一些方法性技术类课程都很少。这在我国规定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24门主干课程(表4)要求上也能看得非常清楚。

关于行政管理硕士专业课程体系,全国并没有像本科教育那样的统一规范,各个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状况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总之,我国行政管理本科与硕士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其中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课程在两个层次上的比例都较低;培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等等(另参见王乐夫等人,1998)。

三、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恢复重建10几年后,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千年和新的世纪,我们更迎来了一个以经济的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同时我们自身正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持续、快速和稳定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为此,我们的政府管理必须适应新时代特征和任务的需要,向高效、民主和廉洁等方向发展。这自然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既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它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1.严峻的挑战

首先,挑战来自于我们本身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在这一阶段,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向更高水平的社会发展的任务都更加艰巨,尤其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效应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各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公共管理职能,来化解社会冲突,保障社会平稳、协调、有序地转型和发展。这一时期,我们还面临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政治民主化、行政程序民主等重大历史课题。完成这些任务,不仅需要我们的公共管理人员掌握和具备更多的现代经济、政治及文化知识与理念,而且需要他们要有更强烈的时代紧迫感、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否则,他们就根本不能跟上这个世界飞速发展和变化的节拍,也不能适应我们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无疑这就从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上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其次,挑战直接来自新时期中国政府机构职能转换和机构改革本身。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都明确指出,中国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化队伍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对政府管理工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内涵在认识上的新突破。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既是我国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新的机构建立之后,政府职能是否能真正转变,“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并持久下去的重要组织保证。

第三,这种挑战也来自于新时代经济及社会的一些新特征。具体表现:①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发展不仅促成了网络经济的出现,还促成了网络政府、电子民主、电子政府等一系列新概念的出现。为此,政府管理的方法与程序都要进行巨大的变革。为这种现实需要服务的行政管理教育或公共管理教育都必须迅速转换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否则,我们的行政管理教育就不能培养出迅速适应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需要的全新公共管理人才来。②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政府对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公务员队伍本身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身在政府的公务员本身更应该是知识素养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这决定了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必须主要为公务员队伍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③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WTO对我们的政府公共管理及公共管理教育也有相当大的冲击。它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在未来的管理中都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求我们对这方面的公共管理教育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难得的机遇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原本发展历史就不长的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势必更显得力不从心和困难重重。但是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这些新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既是对我们传统的行政管理教育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会给它的充分、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和强大推动力。也就是说,它们无疑为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多模式发展。就行政管理教育的模式来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诸多划分。在此我们只是主要涉及学科取向模式的问题。如前所述,无论是从过去的学科归属,还是从现有的系所建制、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反映出,中国现有行政管理教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就是模式单一,其表现是突出的政治学取向性。尽管依托政治学发展行政管理学教育的确有一些优势,而且这种取向模式还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但单纯或主要是这种取向将会很成问题。因为行政管理本身是一种必须由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高度复合支撑的交叉领域,因而行政管理教育应体现出多学科取向以及与它们的复合取向的共存性。就目前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借国家学科调整的东风,尽快实现行政管理教育的多模式发展。除了继续办好已有的政治学取向模式外,还应该发展管理学取向模式(罗自刚,1998年)、经济学取向模式,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取向模式(陈振明,1999年)等等。

此外,在教育模式上,我国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大学学院型与专门培训机构型、理论知识型与实际应用型、学历型与公职资格型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经验(薛澜、彭宗超,2000年)。各类教学主体均可以参照他国他校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己的优势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②高层次专业化发展。面对上述诸多崭新的挑战,行政管理教育必然要向高层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这种高层次专业化除了要重视扩大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和博士学位教育外,目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注重以在职公共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教育。政府公务员以前的专业背景往往复杂多样,进入公共管理部门后就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统合训拣。特别是目前中国公务员队伍庞大但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很难适应上述未来发展的需要。1997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达530.7万人,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为297.9万人,占总数的56.1%,具有大专学历的为232.7万人,占总数的43.9%,其中大专学历的178.2万人,占总数的33.58%,具有本科学历的52.65万人,占总数的9.92%,具有硕士学历的仅1.88万人,占总数的 0.35%(季明明,1999年)。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学业学位的教育。这对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无疑又是一次绝好的发展机遇。

③现代化发展。信息革命所导致的网络社会的出现能给我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行政管理教育中可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体制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程,更能促使传统行政管理学理论范式与方法体系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进而带动整个中国行政管理教育的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

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实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与专业教育有机的结合,必须根据现实及未来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优化他们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只有这样,中国的行政管理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历史的飞跃。我们相信,只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们自身行政管理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面对挑战,把握好机遇,勇于改革和创新,我们就一定能拥有行政管理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怡昌、许又惠、徐理明主编。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2]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及其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8-184。

[4]鲍静、左然总策划.中国行政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通览[R].北京: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络部,1996。

[5]黄达强、刘怡昌主编.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1996/1997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或备案的普通学校本科专业名单[J],中国高等教育,1997,(5)。

[7]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1999年颁布)[E],第二章第5条第1款。

[8]徐中奇.为中国行政学长远发展培养复合型行政学硕士[J].中国行政管理,2000,(3)。徐中奇、吴瑞坚.报考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生问答[J].中国行政管理,2000,(6).[9]罗自刚.对行政学学科归属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

[10]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

[11]季明明.国家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途径——论我国建设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行政管理,1999,(3)。

[12]王乐夫、郭小聪、马骏.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谈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点[J].中国行政管理,1998,(7)。

5.中国历史分析 篇五

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3.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迁。

二、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⑵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丝绸之路”, 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6.中国历史故事汉朝历史故事集锦 篇六

中国历史故事汉朝历史故事集锦

汉朝历史13-05-11汉朝皇帝列表,汉朝历代皇帝,汉朝皇帝历史资料介绍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13-05-11王昭君人物资料介绍,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中国古代汉朝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又称明妃,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留有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13-05-10西汉名将霍去病,一代天才军事家,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13-05-10汉文帝皇后窦漪房,麻雀变凤凰的历史传奇汉朝出过诸多有名有回肠荡气故事的皇后。以政治家的标准考量,除了高后吕雉,当属文帝皇后窦漪房。她历四朝,全心辅佐汉初有为的三个皇帝,创下历史上着名的文景之治,窦猗...13-05-10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汉武皇后陈阿娇被废的原因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这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阿娇怨》的七绝诗。短短四句小诗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从万...13-05-10韩信生平资料介绍,韩信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13-05-10韩信拜将典故,韩信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13-05-10刘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刘贺,西汉第9任皇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史称昌邑王,刘贺是西汉时期最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之孙,五岁时袭父刘髆封为昌邑王。刘贺是个典型的不学无术的纨...13-05-10李陵之降,李陵投降匈奴之后的二、三事李陵是西汉着名将领飞将军李广大儿子李当户之子,也是一员猛将。李广一家可谓是满门忠烈,代代相传,只可惜李氏家族都是悲剧人物。李陵之降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13-05-10飞将军李广之死,李广是西汉王朝最着名的将领之一李广被匈奴人呼为飞将军,是西汉王朝最着名的将领之一。他一生与匈奴作战70多次,仕途几起几落,始终未能封侯,而人品、声名、战功远在他之下的人则纷纷封了侯。最后,他因...13-05-10虞姬身世之谜,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虞姬身世之谜 虞姬,江苏苏州常熟人 楚国灭亡后,项羽自幼便随叔父逃亡至会稽郡吴县(今苏州),并后来在苏州一带率领江东子弟起义。项羽结识虞姬,虞姬为今江苏苏州常熟人...13-05-10虞姬生平资料介绍,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名虞(一说姓虞。因此现代人多称其为虞姬)。生卒年不详,民族华夏,出生地不详(一说为今绍兴,一说苏州常熟,一说今沭阳县颜集乡)。相传...13-05-10汉文帝刘恒的四个儿子:汉景帝刘启、西汉梁孝王刘武等在《美人心计》当中曾经有提到汉文帝刘恒的儿子,但仅仅只提到汉景帝刘启和西汉梁孝王刘武,其实刘恒一共有4个儿子,分别是汉景帝刘启、西汉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13-05-10中国首次使用年号,汉武帝定年号为"建元元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刘启去世,皇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第二年(公元前140年)十月,汉武帝定年号为建元元年,年号纪元开始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在汉武帝前的...13-05-10汉代士大夫们的“交际舞”,汉代壁画中有不少舞蹈场面士大夫们在饮宴作乐时,除了即兴歌舞之外,还有一种颇重礼仪的社交舞蹈,这就是史书上多有记载的以舞相属。宴会中一般是主人先舞,客人再舞为报。这种交际舞有严格的礼仪规...13-05-10汉朝老人的生活待遇,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13-05-10垓下之战项羽曾率楚军激烈反击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13-05-10东汉黄巾军原是宗教组织西汉末年的篡位者王莽,也是一位迷信通过不断地和女人交媾能够采补元气的人。因为篡来的皇位是非法的,他的底气很不足,所以在他看来,增强自己的气数,才能提升自己的权威...13-05-10汉高祖刘邦的10次改过,知错能改终成一代帝皇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在他开始率领农民起义军造反的时候,反秦的力量很多,有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有六国贵族重新聚合起来的队伍,有力拔出兮气盖世的项羽大部队,而刘...13-05-10鸿门宴的诸多不解之谜,项伯为何会为敌人通风报信按正常的逻辑,鸿门宴是不可思议的。项伯为什么会傻到为敌人通风报信,置自己的侄子于不顾?范增素好奇计,为什么范增的奇计却不为项羽所用?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以至...13-05-10古代也有闹洞房 东汉时客人饮酒过量失手打死新郎闹洞房作为新婚一道重要程序,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乡村)司空见惯。事实上,这一风俗古代就有,其热闹程度也不亚于今天。明代作家凌濛初曾说:天下喜事,先说洞房花烛夜,最...13-05-10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何没有得到史学家的高度评价?中国历史上,堪称盛世的时代不多,其中汉唐盛世最为人津津乐道。但是,要论汉朝盛世,其实倒是国家无事,民给家足,因而也就缺乏宏大叙事的文景之治,而不是文治武功的武帝...13-05-10班固在东汉并非独步天下,班固与他的“一生之敌”作为东汉最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赢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誉。在史学界,他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班马或马班;在文学界,他又与扬雄、张衡一起被称为班扬、班张,也有人将...13-05-10汉初80年的帝国对外历程:韬光养晦从“孙子”到“霸王”从春秋、战国、暴秦直至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国经过其间连续近600年的战乱、毁坏、凋敝及暴政,处于构建一个统一、安宁、繁荣和长寿的新帝国的极重大历史关头。其时,有...13-05-10汉朝女子幸福指数比唐朝女子更高:敢爱敢恨令人感动钦佩都说唐朝女子最幸福,其实有点误解。除了几个身在政治漩涡中的公主后妃,留名千古的唐朝女子并不多,那几个标明女诗人的徐惠、上官婉儿、薛涛、李冶无论文名还是影响力都远...13-05-10七国之乱,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战争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早已埋下祸根,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造半两钱,煮海水制盐,设立官家集市,并且免去赋税,于是吴国经...13-05-10汉武帝刘彻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天下又恢复了平稳安定局面。汉景帝依旧推行减赋税、轻徭役的安民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出现一派富裕景象。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春,景帝病逝,...13-05-10西汉文景之治,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汉高祖刘邦中子,母为薄姬...

7.中国历史分析 篇七

关键词:古代孝道,养老问题,社会历史文化变迁

一、生产力发展,孝文化衰落,老年人地位降低

1. 知识技能的获取方式改变。

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刀耕火种,物资匮乏,文字等也并不完善。因此,信息流传也不顺畅,人们的生活技能更多地还要口口相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升,古代先民主要从事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活动,在农业经济中,更加重视经验的积累和指导,老年人劳动力虽然不高,但是可以提供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年长者积累的经验对生产生活有极大帮助,可以指导和培训年轻人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古代老年人得到了全社会的尊敬,敬老养老成为了古代社会的风尚和美德。

而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后工业化时代,大规模的机械化取代人力劳动,人工智能也越来越普及。人们现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已经由原来的口口相传转变为学校教育、机构培训、远程网络学习等众多方式和方法。同时,各种生活经验可以通过书籍、报纸、杂志、互联网络等各种传播途径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来查询获取。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化的生活服务出现,如幼儿园、家教、月嫂等,原来依赖父母长辈来完成的社会活动也被这些社会化服务所取代,这些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因此,老年人的生产生活经验积累,已经不足以帮助年轻人提高生产生活的能力和水平。相对于古代,老年人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作用减小,相应的社会地位也逐渐降低。

2. 封建伦理的统治规范已经不再需要。

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权利集中于帝王手中,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地位,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一系列的纲常礼教来维护社会稳定。“父为子纲”就奠定了父辈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纲常礼教是十分严苛的,往往与国家的法律相挂钩,所以人们遵守的十分严格。当代社会倡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将父辈和子辈拉倒同等的地位,与古代相比父辈长者的地位无形中降低了。

二、宗族家庭结构的瓦解,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不足

1. 家庭结构缩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要依靠田间劳作换取生活中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物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对劳动力需求大,因此形成了多子女家庭,形成了大家长制的中国家庭。古代的家庭往往是形成一个大家族多代而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之下。

古代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因此,当时的家庭人口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形状,即位于金字塔顶部的是人口数量较少的老年人,而位于中部的是人口数量居中的中年人,人口数量最多的青少年位于底部。这样的家庭结构非常稳定,所以会有较强的经济承受力,承担赡养义务人数很多,往往是很多个中青年人赡养一个老年人,不会造成无法赡养老年人窘境。

现代的家庭人口结构与古代不同,一般是一个倒金字塔形状,塔尖处的老年人数量过多,而位于塔身和塔底的年轻人数量偏少,一般是“四、二、一”结构,甚至现在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宽,更多的家庭变为“四,二,二”也就是说,现代家庭的老人数量偏多,承担赡养义务人数较少,中间的年轻人负担很重。一方面,农村的有劳动能力的人撇下年长的外出打工,城市有固定工作的人要按时上班下班,没有固定工作的要想法挣钱养家糊口,所以在照顾老人的精力和时间方面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每个家庭赡养义务人的经济水平不同,家庭的赡养能力也就因人而异。

2. 老龄人口过多。

在古代,人的寿命均较短,主要因为医学和相应的卫生环境和生活的质量难以提升所致。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总体是偏低的,也就谈不上老龄化社会,以及相应的赡养人的数量较多,社会上整体养老的压力并不大。中国现在虽然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现在属于“未富先老”的现状,庞大的中国老龄人口,给国家经济造成一定负担。所以,当代中国的养老压力要远远高于古代的养老压力。

参考文献

[1]郭文佳.宋代社会保障机构简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6).

8.中国历史分析 篇八

动画电影《最游记外传OVA第一卷:樱云之章》海报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狭义的动画电影是指以动画制作的电影,迄今为止,实际意义上的动画电影已经超出了这个界定范围,所增加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剧场版动画电影,简称OVA,如我国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电影版、《熊出没》电影版,日本的《火影忍者》剧场版、《哆啦A梦》剧场版等,所有这些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已经成为了动画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日本目前动画电影而言,甚至是一个主流成分,并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本文所研究日本动画电影包括OVA部分,并非传统意义上仅以动画制作的电影。

另外,动画电影有绘画、特效、主题、情节、人物、场景等部分组成,由于历史元素与动画电影产生存在着一定的时间距离,因此,这些要素中,若想融入中国历史元素,也只能是主题、情节、角色这些偏文学性的部分,而应用于这些要素中的中国历史元素,主要为一些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或者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白蛇传》等被大众认知的文学典范。基于此,笔者主要从文学视角来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元素。

二、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元素应用方式

从1958 年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的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白蛇传》到如今的《哆啦A梦》剧场版、《火影忍者》剧场版都不乏中国历史元素的应用,应用过程主要表现于对中国历史元素的同化和异化,笔者主要以两部典型动画电影《白蛇传》和《最游记》剧场版为例进行分析。

(一)中国历史元素同化

1958年,东映公司制作出了日本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白蛇传》,这部动画电影作品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电影兴起的标志,影响着包括宫崎骏在内的诸多日本动画电影大家,它的成功有很多价值成分可以挖掘。日本动画电影《白蛇传》改编于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白蛇传的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最早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故事在长期流传中,人物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改变在于小青由最初的鱼精变成了蛇精。而在日本动画电影《白蛇传》中且沿袭了最初的说法,动画电影中的情节大致与传说相同,同样讲述的是白娘子和人间男子许仙的爱情故事,包括法海的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都与传说故事相同。虽然在动画电影中有些细节部分与民间传说大相径庭,例如给许仙增添了两个宠物,这两只宠物在救活许仙这件事上的功劳巨大。而白娘子和许仙的交集也不是由于报恩,而是源于一段誓言。还融入了一些日本国家本土化的元素,如生命之花、水晶球等。但《白蛇传》这部动画电影的真爱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与中国民间传说是相同的,可以说没有改变本质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同化,正是这种对中国历史元素同化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该动画电影成功的助力。当然,除了《白蛇传》外,还有其他日本动画电影存在着同化处理中国历史元素的现象。

(二)中国历史元素异化

在日本动画电影应用中国历史元素的过程中,存在着与上述同化方式相反的途径,即异化处理,对中国历史元素本体作了日本文化本土化的变异,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其中,对我国名著《西游记》的异化尤为之多,以日本动画电影《最游记》剧场版最为典型。《西游记》中光怪陆离、变幻万端的神奇世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关注,也迅速成为了动画电影的取材地。《最游记》剧场版所呈现的不仅是细节部分的改变,情节和主题这些核心部分也发生了变异。

首先是情节的异化。《最游记》剧场版直接套用了《西游记》中唐三藏、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和大部分神仙、妖怪等重要角色,在情节上将《西游记》中历经苦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异化为唐三藏、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接受天界命令去阻止牛魔王复苏实验,进而维护世界和平,这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最游记》剧场版情节虽然取自于《西游记》中的情节,但在其中加入了日本民族文化和一些现代元素,借此来表达新的主题思想,以适应日本国家本土化的审美需求,并反映现代社会现状,可以说,《最游记》剧场版是一部对《西游记》进行全新诠释的动画电影代表作品。

其次是主题的异化。《西游记》是一部以西天取经为故事脉络、以降妖除魔为主要情节的神话故事,蕴含了中国丰富的宗教文化、儒道思想及礼教观念。而在动画电影《最游记》剧场版中,各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或者内容发生了较为彻底的改变,师徒四人关系异化为朋友关系,已没有原著中的儒释道思想,而带有现代的平等及利己主义;神仙不完全代表正义,也存在着野心,甚至是邪恶,表现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意识,使主题更趋于现实主义,这与日本国家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可以说,《最游记》剧场版与原著《西游记》相比,颠覆了《西游记》情节和主题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主题,表达了新的社会意识形态。除了《最游记》剧场版外,《火影忍者》剧场版、《七龙珠》剧场版也都借用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但都失去了原本的形态。这类动画电影简单地利用读者对《西游记》中人物、情节的熟悉和了解,使观众更容易接受人物和故事,这是值得中国动画电影借鉴的部分。

中国历史元素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异化现象远多于同化现象,这充分说明了日本动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还是重在坚守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元素,有借鉴,但有的放矢,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需要学习地方。

三、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元素应用启示

除了上述几部日本动画电影成功应用中国历史元素外,其实对外来元素的借鉴已经成为动画电影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包括好莱坞的一些作品,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都是中国历史元素应用成功的典范。若从中找出外来元素应用的方法或精髓,这将对我国动画电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前文所述中国历史元素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同化和异化现象,笔者认为,对待国外元素的关键在于找到不同文化的契合点,把持住本土文化根本,做到宁缺毋滥,唯此才能成功的将国外元素应用于动画电影创作。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为基础的,动画电影也是如此,如果在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不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就不会被大众所接受。而《白蛇传》《最游记》等日本动画电影之所以得到日本国人的认可,除这些文学作品与日本文化存在契合点外,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应用中国历史元素过程中,不摒弃本土文化,坚守住了本土文化这个根本,用日本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做了借用或改变。相比几年前曾风靡一时的国产动画电影《宝莲灯》,除了题材来自古代神话,其它各要素都带有明显的好莱坞风味情调,中国本土元素实际上只剩下一具空壳,如果说《宝莲灯》的成功得益于对国外元素的借鉴,那么,它的不足之处恰恰在于借鉴的盲目和无底线。没有本土文化的丰厚蕴含,也就无法成为经典之作。遗憾的是,多数国产动画电影并没有以此为鉴,用心营造中国元素,但无法去掉模仿、克隆的套路,例如2006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以国际化和西方化的元素应用导致了最终出师不利。我国的历史元素中有着许多可挖掘的动画电影素材,特别是文学部分,只要我们赋予它现代文化气息的丰富想象力,许多典故、传说都可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动画电影精品。而国产动画电影如果背离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无视中国观众的需求心理和审美标准,盲目地应用国外元素,则无异于南辕北辙,难以获得发展的沃土。

结语

如前文所述,中国元素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的综合体,当然其应用于日本动画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远不只文学视角下的历史元素。日本动画电影其他要素中国元素的应用会有不同的方式,同样也可为我国电影发展提供借鉴,因此,还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发掘出更多有利于我国动画电影发展的精髓部分。

上一篇:家长资料接收沟通记录下一篇:学生成绩自我鉴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