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远程教育

2024-06-22

村远程教育(共8篇)

1.村远程教育 篇一

***村远程教育汇报材料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最南端,东与***县仅一江之隔,南与***长江大桥隔江相望,西与枞阳依江毗邻。总面积9.63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23个村民组,713户,2538人。耕地面积3188亩,农业主导产业为蔬菜,其中有611户从事蔬菜种植,种植面积达2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2%,现有2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我市“菜蓝子”经济重点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本村蔬菜产业,2008年6月,由村“两委”主要成员发起,成立了有386户村民参加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组织带领下,2008年全村蔬菜种植实现产值2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7600元(同期全县人均纯收入为5469元)。2009年蔬菜种植实现产值2350万元,人均纯收入8320元(同期全县人均纯收入为6048元)。2009年,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申报,全村100公顷蔬菜生产基地获得了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其中黄瓜、丝瓜、番茄、辣椒、毛豆等5个蔬菜品种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自2007年以来,我村先后获得了市级生态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省专业示范村称号。***蔬菜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信息化建设示范社称号,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获得安徽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二、远程教育开展情况

自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市、县远程办的得力指导下,我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远程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质量运用”的要求,着眼于远程教育的长期性和学用的实效性,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措施,规范管理,同步推进硬件、软件建设,较好地完成了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建设工作。

(一)加强站点的领导和管理

1、领导重视,制度健全。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决定远程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我村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原则,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支部委员任成员的远程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站点管理员,明确职责和任务,确保了机构运行正常。为使远程教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将统一制作的相关管理制度全部上墙,使各项制度一目了然。同时对管理员的职责范围和行为规范做了明确的界定,及时、准确的做好活动记载,对收看内容、信息反馈、设备运行、维修和考勤记录等,逐一登记造册,使站点管理规范化、运行正常化。

2、认真抓好管理队伍建设。一是注重对管理员进行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全面提升管理员对远程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二是注重对远程教育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学习,管理员积极参加县

组织的培训班。在日常工作中反复操作训练,并向兄弟村委会相互学习,逐步提高了操作的熟练性。通过学习使管理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保证远程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党员干部群众收看节目打好了良好基础。

3、高标准的抓好硬件设施和场地建设。根据上级远程办的要求,统一配备了电视、投影仪、音响等整套远程教育设备,安装了宽带网络、卫星网络。村部建有固定的“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室”并挂牌,活动室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近百人。完善了防雨、防盗、防潮,防晒等设施,活动室桌椅齐备,符合教学与管理要求。在网络维护上,严格落实网络管理维护措施,根据远教设备特点,制定了防盗、防尘、防火、防潮等安全管理和日常维护措施,保证了远教工作管理有序。

(二)结合实际,落实培训

1、制定好具体的教学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工作正常开展。根据节目播出安排表和干部群众的不同需求,分层次、分内容的指导正确收看,科学地制定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学习培训计划。计划培训主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知识、蔬菜种植技术知识、政策法规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科普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市场信息等。按照每月1-2次的集中学习任务,安排集中收看内容和时间,并及时、准确的做好记录。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看得懂、学得进、用得上、干得好,推动农业生产进步和农村经

济发展。同时,我村利用蔬菜合作社的平台,多次进行蔬菜种植培训,请市菜篮办的专家为村民讲解蔬菜种植技术。今年,我村于4月和9月举办了两次培训班,人数达200人。

2、抓好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计划的落实。如把远程教育学习培训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视频教学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把远程教育与创卫工作、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党员群众宣传文明创建知识,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新面貌;把远程教育站点与农村基层党建、法制教育、农民学校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一站多用”的作用。同时,我村远程教育工作还与发展高效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为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远程教育带来的实惠,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的最大效益,我村多措并举,在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后,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省内各地进行观摩学习,解放思想,实地查看种植大棚蔬菜基地。在春耕时节,为确保农民群众买上放心、优质的农用物资,我村切实发挥“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农资供应主渠道的优势,结合农民群众对农用物资需求的实际,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销售网络,积极参与“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农用物资的选购、储备和配送等工作,确保春耕生产中农用物资的正常供应,并实施零差价销售给农民,为其提供方便、节省资金。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形成“合作社十农户+基地+远程教育”发展格局,成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和蔬菜专业合作社,拓宽了村民增收的路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共带动农

户386户,2009年共带动农户增收267万元,平均每户每年增收6917元,实现了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互利双赢。

3、联系远程教育专家顾问团,及时为农民解疑。我村多次与市远程教育专家顾问联系,合办主题活动。市远程教育专家顾问团通过网络在线互动与现场咨询服务相结合,深入我村田间地头指导,与我村远程教育课堂教学相补充,在涉农项目申报、农业融资、财政扶持政策、种植养殖技术、创业辅导、法律法规咨询等方面为农村党员群众释疑解惑。同时还向村民发放了《便民服务联系卡》。

(三)切实加强信息反馈和设备保障措施

一是收集、反馈农村党员干部想看什么、需要什么的信息,明确专人负责,并及时反馈。二是将设备运行期间出现的故障和接受信息状况及时向乡远称点汇报。管理员严格按照接收软件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我村的远程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离上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我们将借这次中组部远程办领导检查指导工作为契机,从加强领导,加强管理,规范建设入手,力争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长期、规范、有效的远程教育工作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远程教育作用,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让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

2.村远程教育 篇二

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个性、扭转应试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还存在着诸如评价体系不健全、传统教育文化制约、校园环境缺失等问题[1],但是这些问题是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

1.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自从1999 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上层就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科学评价方法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确保高校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出了多项指导意见和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较为宏观,在全国范围内往往缺乏现实可行的具体范式。所以,《意见》对高中生的素质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对评价内容、评价程序、组织管理方面都进行了规定,能够发挥其在素质教育领域的导向作用,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2.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旨在对基础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改革[2]。然而,受我国教育基本情况的制约,新课程改革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与困境:首先,应试教育传统根深蒂固,是新课改面临的根本性阻力,任何脱离考试的教育理念与方式都缺乏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其次,国人在教育领域的功利心较强,追求功名与成绩的心理是新课改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的。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意味着综合素质发展能够在升学考试之中发挥作用,适应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诉求,新课改具有了生命力。

3.是提高人才素质,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层面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能够借助于高考自身对于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职能,提高学生发展自身素质的动机。在单纯以考试为主的高考体系之下,发展综合素质往往“无利可图”,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无论是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高校选拔优质的人才都受到限制。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人才素质提高、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教育在此趋势下的困境分析

由于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条件,乡村教育必然会受到冲击,陷入困境之中。

1.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环境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以及实现了义务教育免费,乡村教育得以加快发展。但是长期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况且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又是以城市学校为导向的,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缺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环境。

(1)学校环境

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乡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滞后,城乡学校在校舍、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必然会限制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全面发展。

(2)教师结构

《意见》规定,对学生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意味着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促进学生这些方面素质发展的师资条件。学校的师资结构必须包含品德教师、学业教师、心理和体育教师、艺术类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五个方面。但乡村学校师资不充裕,结构性短缺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艺术类教师和社会实践教师十分缺乏,导致乡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

(3)校外资源

乡村学生由于生存的社会环境限制,校外时间的安排往往十分单一。以艺术素养为例,乡村学校之中缺乏此方面的师资资源,校外也没有相应的艺术教育机构可供选择。所以,乡村教育在校外资源方面的短缺也成了乡村学生综合素质领域发展环境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2.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乡村教育受高考的影响更为严重,应试教育风气更为盛行。过去,高考的竞争是单纯的学业水平的竞争,能否考上大学以及名校都以高考分数为准绳。在这种体制之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并不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乡村学生能够通过刻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现实之间的差距。一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之中,单一的评价方式必然向多元进行转化,意味着以分数为基础的高考录取机制的部分解体。这种新形势对于乡村教育,将产生革命性的冲击,新形势与旧理念之间的冲突必将长期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盛行及其必要性导致乡村教育很难接受综合素质发展的理念,而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又要求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这种新旧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一定时间之内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城乡教育公平受到冲击

在高校录取制度从一元走向多元之后,城市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的道路变得更宽,特别是通过保送生制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进入大学的学子中很难见到农村学生的身影。近几年的报道显示,我国著名高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明显下降。这也说明了一个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校录取多元化的今天,乡村学生在“不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改革形势下将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虽然像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向农村地区考生倾斜,但这也反映了农村学生已经在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处于劣势。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使得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乡村学生考入大学之路变得更加狭窄。

(2)乡村教育在此形势下的机遇分析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变自身存在弊病的一剂猛药,也是乡村教育实现自身转变的一次机遇。虽然这种趋势给乡村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对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十分不利,但是乡村教育要实现发展必须正视这种改革带来的阵痛,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将促使乡村教育转变应试教育理念,走向素质教育,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注入内部动力。综合素质成了高考评价的一个项目,意味着其成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的一个方向,也就成了基础教育培养的方向。乡村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也就有了自发变革的内部动力,必然会谋求创造环境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内部机制。

其次,农村教育获得了发展素质教育的外部推力。高考录取制度的转变必然会促使农村学生家长、社会其他力量推动农村教育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然会促使农村家长想方设法提高子女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给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转变以应对高考形势的转变;一方面,农村家长会加大对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在乡镇开办一些培训班。

总体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被视为一种促进乡村教育转型的“倒逼机制”[4],即通过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来促成乡村教育进行一种革命性的转变。

三、基于乡村教育现实的应对策略

改革必然面临局部利益的调整,农村教育在改革的形势之下受到冲击也是无法避免的利益调整,是教育发展的大局使然。教育部门必须发挥导向作用,制定适宜的政策,帮助乡村教育走出困境,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我国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乡村教育也必须在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大势之下化冲击为动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造综合素质发展环境,追赶城市教育水平。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乡村教育之所以在新高考改革下受到较大的冲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教育二元体制的存在。教育改革往往以城市为导向,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更适合城市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适合城市学生的评价标准又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所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解决乡村教育困局的根本道路。

具体而言,需要实现城乡教育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领域的一体化。其中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硬件一体化,提高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各省市应该根据城市一般公立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统一的标准,为乡村学校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设施,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硬件基础。教师队伍一体化是软件一体化,重点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艺术类教师)。经费投入一体化是保证,无论是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必须以强有力的财政制度作保证。

国情的变化,特别是经济上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不再需要在教育领域集中资源、区别发展,意味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现实的、可行的。乡村教育只有在设施、师资、财政上的劣势得以解决,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学生素质、实现教育公平。

2.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

城乡教育一体化只是给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环境,并且这种一体化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还需要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来应对城乡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所以,在设计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策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足乡村实际制定评价标准,任何脱离农村实际的标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是他们能够有条件实现的。其次,这种标准必须是符合社会主流的,符合社会、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乡村学生未来发展是有利的。最后,这种策略必须有利于缩小城乡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差距。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参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习中设置对学生有难度但是通过引导可以解决的学习任务,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样,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制定对农村学生有一定难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会更有利于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必然会涉及到局部利益之间的调整。乡村教育在此改革之下,无论是旧有的教育体制受到冲击,还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扩大都是无法避免的改革阵痛。只有勇于面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抓住改革的机遇,乡村教育才能破而后立,转变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完美转型。

参考文献

[1]赵利萍,周先进.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的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2]郝德永.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06(5).

[3]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

3.村远程教育 篇三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发展、人才选拔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由于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条件,乡村教育必然会受到冲击,陷入改革阵痛之中。但是,从积极意义来说,这一举措也将转变乡村教育旧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创造发展的机遇。对此,国家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定符合乡村实际的评价标准,为发展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创造条件;乡村教育也必须改变自身的应试教育理念,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在困境中求发展。

关键词:高考改革 综合素质评价 乡村教育 困境 机遇

继教育部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之后,被称之为新高考改革配套措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相继出台。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已经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然而,基于我国乡村教育的现实情况,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缺乏适宜的环境,必然会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

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个性、扭转应试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还存在着诸如评价体系不健全、传统教育文化制约、校园环境缺失等问题[1],但是这些问题是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

1.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自从1999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上层就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科学评价方法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确保高校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出了多项指导意见和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较为宏观,在全国范围内往往缺乏现实可行的具体范式。所以,《意见》对高中生的素质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对评价内容、评价程序、组织管理方面都进行了规定,能够发挥其在素质教育领域的导向作用,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2.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旨在对基础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改革[2]。然而,受我国教育基本情况的制约,新课程改革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与困境:首先,应试教育传统根深蒂固,是新课改面临的根本性阻力,任何脱离考试的教育理念与方式都缺乏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其次,国人在教育领域的功利心较强,追求功名与成绩的心理是新课改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的。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意味着综合素质发展能够在升学考试之中发挥作用,适应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诉求,新课改具有了生命力。

3.是提高人才素质,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层面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能够借助于高考自身对于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职能,提高学生发展自身素质的动机。在单纯以考试为主的高考体系之下,发展综合素质往往“无利可图”,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无论是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高校选拔优质的人才都受到限制。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人才素质提高、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教育在此趋势下的困境分析

由于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条件,乡村教育必然会受到冲击,陷入困境之中。

1.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环境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以及实现了义务教育免费,乡村教育得以加快发展。但是长期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况且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又是以城市学校为导向的,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缺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环境。

(1)学校环境

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乡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滞后,城乡学校在校舍、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必然会限制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全面发展。

(2)教师结构

《意见》规定,对学生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意味着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促进学生这些方面素质发展的师资条件。学校的师资结构必须包含品德教师、学业教师、心理和体育教师、艺术类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五个方面。但乡村学校师资不充裕,结构性短缺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艺术类教师和社会实践教师十分缺乏,导致乡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

(3)校外资源

乡村学生由于生存的社会环境限制,校外时间的安排往往十分单一。以艺术素养为例,乡村学校之中缺乏此方面的师资资源,校外也没有相应的艺术教育机构可供选择。所以,乡村教育在校外资源方面的短缺也成了乡村学生综合素质领域发展环境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2.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乡村教育受高考的影响更为严重,应试教育风气更为盛行。过去,高考的竞争是单纯的学业水平的竞争,能否考上大学以及名校都以高考分数为准绳。在这种体制之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并不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乡村学生能够通过刻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现实之间的差距。一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之中,单一的评价方式必然向多元进行转化,意味着以分数为基础的高考录取机制的部分解体。这种新形势对于乡村教育,将产生革命性的冲击,新形势与旧理念之间的冲突必将长期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盛行及其必要性导致乡村教育很难接受综合素质发展的理念,而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又要求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这种新旧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一定时间之内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城乡教育公平受到冲击

在高校录取制度从一元走向多元之后,城市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的道路变得更宽,特别是通过保送生制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进入大学的学子中很难见到农村学生的身影。近几年的报道显示,我国著名高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明显下降。这也说明了一个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校录取多元化的今天,乡村学生在“不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改革形势下将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虽然像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向农村地区考生倾斜,但这也反映了农村学生已经在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处于劣势。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使得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乡村学生考入大学之路变得更加狭窄。

(2)乡村教育在此形势下的机遇分析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变自身存在弊病的一剂猛药,也是乡村教育实现自身转变的一次机遇。虽然这种趋势给乡村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对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十分不利,但是乡村教育要实现发展必须正视这种改革带来的阵痛,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将促使乡村教育转变应试教育理念,走向素质教育,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注入内部动力。综合素质成了高考评价的一个项目,意味着其成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的一个方向,也就成了基础教育培养的方向。乡村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也就有了自发变革的内部动力,必然会谋求创造环境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内部机制。

其次,农村教育获得了发展素质教育的外部推力。高考录取制度的转变必然会促使农村学生家长、社会其他力量推动农村教育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然会促使农村家长想方设法提高子女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给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转变以应对高考形势的转变;一方面,农村家长会加大对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在乡镇开办一些培训班。

总体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被视为一种促进乡村教育转型的“倒逼机制”[4],即通过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来促成乡村教育进行一种革命性的转变。

三、基于乡村教育现实的应对策略

改革必然面临局部利益的调整,农村教育在改革的形势之下受到冲击也是无法避免的利益调整,是教育发展的大局使然。教育部门必须发挥导向作用,制定适宜的政策,帮助乡村教育走出困境,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我国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乡村教育也必须在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大势之下化冲击为动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造综合素质发展环境,追赶城市教育水平。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乡村教育之所以在新高考改革下受到较大的冲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教育二元体制的存在。教育改革往往以城市为导向,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更适合城市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适合城市学生的评价标准又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所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解决乡村教育困局的根本道路。

具体而言,需要实现城乡教育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领域的一体化。其中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硬件一体化,提高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各省市应该根据城市一般公立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统一的标准,为乡村学校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设施,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硬件基础。教师队伍一体化是软件一体化,重点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艺术类教师)。经费投入一体化是保证,无论是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必须以强有力的财政制度作保证。

国情的变化,特别是经济上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不再需要在教育领域集中资源、区别发展,意味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现实的、可行的。乡村教育只有在设施、师资、财政上的劣势得以解决,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学生素质、实现教育公平。

2.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

城乡教育一体化只是给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环境,并且这种一体化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还需要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来应对城乡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所以,在设计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策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足乡村实际制定评价标准,任何脱离农村实际的标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是他们能够有条件实现的。其次,这种标准必须是符合社会主流的,符合社会、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乡村学生未来发展是有利的。最后,这种策略必须有利于缩小城乡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差距。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参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习中设置对学生有难度但是通过引导可以解决的学习任务,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样,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制定对农村学生有一定难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会更有利于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必然会涉及到局部利益之间的调整。乡村教育在此改革之下,无论是旧有的教育体制受到冲击,还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扩大都是无法避免的改革阵痛。只有勇于面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抓住改革的机遇,乡村教育才能破而后立,转变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完美转型。

参考文献

[1] 赵利萍,周先进.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的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2]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06(5).

[3] 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

[4] 罗祖兵.关于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作者:漆家庆(1990—),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唐智松(1966-),男,四川达县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

4.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四

自我村开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在街道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的村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村村情,紧紧围绕“建、管、学、用”,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健全组织,加强管理

发展离不开网络,要想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就必须有一支熟悉网络,高效工作的队伍。自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村就立即指定了管理员,播放员等,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今年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取得了收效,提升硬件设备,升级电脑软件,不仅进一步健全了组织,也提升了成员的素质。组织远程教育相关人员学习有关的业务知识和政策,尤其是管理员和播放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做到了自身对远程教育工作的学习,以充实自己对网络的了解,以及更加熟练操作远程教育设备,更好的进行电教片的播放。为确保远程教育设备正常运用以及不受他因造成损失,特实行了AB岗制度,值班人员做到有事预先请假,并在请假前做好换班、代班等工作,换岗交接班之际,做好了各职责的交接工作。

二、学用结合,创造效益

根据本村实际,我村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墙报、节

目预告栏、农民信箱等宣传形式,做好“远程教育学习”节目预告宣传工作,坚持每月组织村党员或村民代表收看远程教育,并发表观点,201X年,我村共组织党员收看远程教育X次,保证每位党员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一直来,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制度,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用效率。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主要采取分类教学式培训

第一类即党员干部,注重政治理论,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的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管理能力,鉴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建设优点,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等;第二类即普通群众,培训的重点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卫生、科普知识、葡萄等特色种植技术等方面,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第三类即村育龄妇女,培训内容包括计划生育知识、安全卫生知识等有关知识,提高了农村广大妇女的优生优育意识,增强了村育龄妇女按时参与妇检活动,踊跃参与妇女节的活动等;第四类即农村老年人,培训教育主要有娱乐文化、身体保健、体育锻炼等方面,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增强了老年人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第五类即青少年,培训重点主要有科学发展观、尊老爱幼、积极向上、知识是发展的动力等方面的知识。以村培训为重点,同时结合发放宣传资料,横幅,板报等形式来增加党员群众的知识。

2、结合实际,促进新农村建设

“网络是沟通的桥梁”。利用网络连接外界已经是我村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途经。通过学习,我村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发展,也在素质上得以提升。在开展远程教育过程中,通过大量廉政文化教育、村民自治教育,法律法规学习,调动干部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开展村民自治、管理民主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村民素质也得到了提升,群众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了解与需求也进一步加强。

总之,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培训,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村民的整体素质,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了本村经济的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也真正体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党员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要求,对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计划

当然,在获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些许的不足,比如学习中也存在少数人员不够积极的现象,有些群众学了后不“消化”等等,存在中的问题也进一步说明我村远程教育工作小组成员工作还要加强,要确保人员不仅来参加培训,也要确保人员利用相关知识来提升自己,发展经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取长不短,不断的提升素质,为村的发展做最大的努力。计划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强管理员和播放员的业务培训,加大远程教育工作小组上门指导的力度。不仅要坚持党员、干部的培训学习,也要坚持多多对群众开放电教片,适时地进行各类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从“被动”转变到“主动”中来,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提升素质,凝心聚力发展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

5.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五

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村围绕“建、管、学、用“四个环节,狠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增强了村支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下面,将我村远程教育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打造远程教育平台。

我村建成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后,村支部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是新时期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一种先进手段,是让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措施。村支部把远程教育工作列为重要工作,全力确保该项工作开展。

一是给场地。在村委会办公室相当紧张的情况下,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将原村会议室改造为村远教室,安排专人负责远教室的清洁卫生。

二是给经费。年初村财务预算明确,全年列支5000元用于远程教育工作,主要用来完善远教室设备,添臵教育用品,购买学习辅导资料。

三是订制度。我们建立健全了播放收看、村干部轮流值班、教学信息联络员、设备使用、管理及维护制度等,并狠抓落实。在配套相关安全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了“四防”(防火、防盗、防雷击、防人为故障)制度、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设备故障报修等制度确保设备正常安全运行。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了远教工作的正常开展,远程教育逐渐发挥了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服务全村人民群众平台的作用。

二、全力宣传,扩大远程教育影响。

建立远程教育站点之初,有些村民不关心、不理解,甚至认为所有设备都是摆设,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没有实际意义。为改变村民认识,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

一是会议宣传。建站后,村党支部迅速召开党员组长大会,阐明建站目的,宣布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会后我们又印发了告村民书《欢迎您到远教站上网查阅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向全村农户发放,在告村民书上公布学习日期、地址和值班电话。

二是行动宣传。村支部规定,每天都由操作员或管理员在远教室值班,白天开着门,晚上开着灯,吸引村民视线,让每个人都知道村里建立了教育基站,引导村民从看稀奇到感兴趣。

三是典型宣传。我们利用远教设施组织群众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反响。村民们通过学习逐步掌握了种植、养殖,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远程教育帮我们请到了一位随喊随应的师傅,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随着远教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群众对远程教育的信任和依赖也日益增加。

三、学用结合,发挥远程教育作用。

远教站点作用的发挥关键看学用。为充分发挥站点在学用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坚持做到“三贴近”。

一是贴近农民需求。我们设立意见反馈栏,按月在告示栏内预告学习内容,我们在每个村民小组按老人、妇女、行政设立教学信息联络员,虚心接受他们提出的学用效果反馈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确定学习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群众需求密切联系。

二是贴近农业生产。我们坚持教学为农业生产服务,注重在教学内容上配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三是贴近农村实际。在保证学习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学习方式和具体时间配合本村实际。农忙时候少学,农闲时候多学,针对村民不容易集中的特点,我们开展了光盘借阅,安排了全天候专人值班,还请实用技术讲师团教员到村上课指导。现在每天都有村民找值班人员帮忙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

6.石翁子村远程教育简介 篇六

柞水县石瓮镇石瓮子村位于秦岭南麓,是国家3A景区柞水溶洞所在地。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3571户,2068人,其中党员64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4206元。被省政府授予“卫生村”,市政府授予“平安村”,县委授予“标杆支部”、“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该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点采用卫星接收建设模式,配置有电视机、投影仪、DVD等设备。播放室面积平方米,配有桌椅套。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以来,石瓮村党支部按照“有人管、能管好、管长远”的理念,深入实际,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源建设规划,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的新路子,把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成功运用到教育培训中。采取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的方式,满足不同产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党员群众的需求,以达到教育到人,学习到户,学以致用的效果。目前参加教育培训人员1460多人。其中56户,215人通过教育从事旅游服务;480余人从事十字绣、绒绣;210多人从事家政服务,320多人从事科学养殖。通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提高了人口素质增进了乡风文明、增强了村民致富的本领,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7.村远程教育 篇七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高等院校,校边村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的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校周边随之伴随着土地的开发,有集体开发的或企业开发的城市用地,也有以村民个体建设的农村宅基地,不管哪种开发建设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开放式、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将会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学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将发生微妙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高校旁边伴有很多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村子”,这样的村子问题更加严重,这种在高校周边为高校师生提供住、吃、消费,并与高校互相影响、互相并存的“村子”,我们称之为“校边村”。

1 “校边村”的现象及成因

1.1 “校边村”的现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很多高等学府也纷纷扩建或成立,在它们的周边也伴随着出现以餐饮、娱乐、出租房屋为主的供学校师生使用的商业空间,这种商业空间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具有村落的空间特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校边村”现象。如位于西南科技大学周边的青羊村,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旁边的东八里村和杨家村,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旁边的边家村。

1.2 “校边村”成因

1.2.1 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批的高校扩建,还有另寻土地来规划新区,甚至有些城市会在郊区购置大片土地来规划自己的大学城,由此老的“校边村”没有改造更新,新的“校边村”又随之产生。

1.2.2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大城市迅速扩张,小城市发展迅猛,更有很多新城市诞生,在城市迅速扩张的时候,城市内部的结构不能很快的新陈代谢,由于城市土地价格是非匀质的以圈层式递减,在没有有效科学的开发制度控制下导致城市开发也是斑斑点点,这样夹杂在中间的原有农村村庄失去原来的农村属性,从而承担了为城市各个功能区服务的功能,为他们提供廉价的租住、便宜的餐饮和适当的娱乐,随之就诞生了“城中村”。“校边村”作为“城中村”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高校旁边的“城中村”,它服务的人群主要是高校的师生。例如:武汉市的“校边村”占整个城市“城中村”的18%,西安由于高校林立竟达到32%之多。

1.2.3 “高校经济”的促使

这里强调“高校经济”是高校影响辐射周边区域经济结构体系的经济模式。随着我国的高等院校人数的增加,他所需要的服务经济量是持续迅速增加的,那些为这种经济活动提供物质空间的载体,却没有及时有效地规划建设,只能把这种原本需要复杂的空间形式,强加给我们的“城中村”。随之这种特殊服务性质的“城中村”诞生了,那就是所谓的“校边村”。

1.2.4 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

由于“校边村”往往不是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城市的管理没能及时有效的进入,加之校边村由于利益的促使,很多小摊小贩,不顾城管部门的管制,依然我行我素,在这里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来加以管理,所以导致很多脏乱差的现象。

2 “校边村”的特性分析

2.1 “校边村”的功能特性

通过调查分析国内典型的“校边村”,笔者得出“校边村”的功能特性有以下特点。

2.1.1 商业服务功能特性

据调查“校边村”的商业服务功能属性平均占到功能属性的近六成,所以可以说商业服务是“校边村”的主要功能属性,在商业属性结构中,有三大产业:

1)商品销售业。2)餐饮业。3)服务业。

2.1.2 居住生活功能属性

除了具有商业服务属性以外,为部分师生提供个体居住是“校边村”的又一大功能属性(其中不包括提供短暂居住的旅馆宾馆业,其应属于商业服务业),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由于现有高校为学生提供集体宿舍,根据统计调查有4人、6人甚至8人的 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学生们对个人空间的心理行为需求,因此“校边村”就承担了一部分居住的功能作为学校的居住补充。

2.1.3 其他功能属性

校边村除了提供居住和商业服务,有的成熟的校边村(也就是城市化改造程度较高的)也具备了企业服务属性,常表现为一些结合高校成立了一些小型的,以咨询设计、中介为主的公司企业。

2.2 “校边村”的空间模式特性

2.2.1 自发性

据调查研究,很多“校边村”的产生是在学校后勤社会化后,商业服务社会化,首先在大学周边产生很多灵活的商业据点,都是没有规划的,在市场条件下自发产生的“商业街”随着商业街区扩大在土地外圈和建筑上层产生居住的空间,这些形成都是自发的。

2.2.2 无序性

在发展扩大中,村民或者业主们,在原有建筑上增加层高,在有些公共空间加建建筑,从而建筑占用红线,各个地方不知不觉会生长出临时或者永久性的建筑,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无序增长性。

2.2.3 肌理性

由于校边村在建设生长时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策划,加之村民的经济能力有限,房屋建筑质量差、层数低,随着商业量的增加,建筑空间不够,只能加层加建,导致建筑密度大,整个区域呈现一种街巷空间。从平面看它的空间属性具有肌理性。

3 “校边村”的问题及规划改造时的矛盾

3.1 “校边村”的问题

1)建设杂乱无章。2)基础设施落后。3)环境卫生差。4)人员结构复杂。5)社会治安较差。6)土地利用率低。7)生活方式不健康。

3.2 “校边村”改造时的矛盾

3.2.1 大规模“一刀切”的改造方式

目前我们在改造“校边村”时和普通的“城中村”没有什么区别,例如西北政法大学旁边的杨家村最近改造就是拆了开发房产,因为该村位于西安的中轴线上,同时也是在马上开通的地铁1号线上,周边地方地价急速上升,才加速了杨家村、八里村的改建,由于经济利益驱使,政府都引进开发商来开发最具经济效益的房地产。

3.2.2 缺乏公众参与

由于大规模改造涉及较多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及周围高校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公众参与对“校边村”改造来说应当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正因为大规模改造涉及太多的利益主体,许多利益难以协调,公众参与有时会导致项目实施的推迟或者停滞,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在村民的利益和开发商的利益之间,开发商顾及的当然是后者。显然,缺乏公众参与的“校边村”改造项目,不能吸取各方面的意见而制定合理的改造方案,不但会使村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也往往不能满足新的使用者的需求。另外还由于不可能妥善处理改造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因此,村民往往对改造产生抵触情绪。实际上是增加了改造的成本和难度,出现的严重纠纷大都长期难以得到解决,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2.3 缺乏对师生需求和高校教育功能的考虑

在改造规划时,缺乏对这一区域特定功能和人群的心理行为调查与研究,没有考虑这个区域应该不仅仅是提供商业的需求,更应该把眼光放远,来考虑城市总体的功能发展和师生们的其他需求。

4 现代教育理念视角下的“校边村”改造更新策略建构

4.1 改造更新的基本原则

1)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完整功能的原则。

在“校边村”规划改造中,应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应该弄清师生的心理行为需求,要尽量完善功能。应设计所有需求的饱和空间容量,可以适当牺牲容积率,应为学生提供一个除了吃住以外的完整服务功能。

2)重在塑造消灭安全隐患的规划结构的原则。

合理分析基地现状,理清该区域的道路系统结构和用地布局模式。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相关规划编制该区的《城市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规范建设模式。消灭由规划设计带来的安全隐患。

3)实施方便合理的技术经济条件的原则。

研究“校边村”经济模式,合理寻找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合理可行的公共政策来引导改造之。在空间规划改造上要合理可行,要因地制宜。利用少的投资改善好的区域空间。

4)规划设计整体观与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改造“校边村”时,要把其与学校统筹整体来考虑,不同的“校边村”周边高校数量不同、规模档次也不近相同。在研究其更新改造时,一定要分析相关的商业服务、居住配套的容量及应不应该和学校共用一些基础设施;为学校的科研拓展提供空间场所;应不应该利用该校边村来嫁接联系不同高校的教育科研拓展等等,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土地属性存在时应该由政府出面把这一区域设定为基础设施用地来加以收购或者理顺。后期政府可以通过引进高新产业等等来经营。

4.2 现代教育理念视角下改造更新的新理念

在改造“校边村”时除了应该满足一些规划改造原则外,也应该注意运用新的理念来补充规划改造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下面就是笔者在现代教育理念的视角下提出的几点规划改造的新理念:

1)创业创新的基地。“校边村”是校园与城市或者农村空间的一个过渡的空间,它应该受到高校对于它的影响,同时它也深深的影响着高校。校边村可以说是校园空间的一个拓展,它承担的往往是师生们的生活方面,是有力的后勤力量,现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互动性、全民性、多元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等,都在强调校园和社会的融合,但在我们国家目前只是个实验,很多大学还不能像国外大学一样“打开围墙迎接社会”,这样“校边村”便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我们大可在校园的边缘地区或者校边村改造规划中规划设计一定的创业创意基地,供在校的或刚刚毕业的学生或者老师来创业,还可以大胆引进企业和一些高新企业入驻,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实现双赢。所以“校边村”在功能改造中应该增加产业孵化的功能,创业创新的功能。

2)多元交流补充场所。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互动式和交流式,所以在校园内可能没有提供学生交流的空间,但在学校以外却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其实在调查中就有很多同学是在“校边村”吃饭、娱乐时认识的,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多元的交流场所相识相认。所以我们在改造更新“校边村”时,应该考虑它的交流补充功能,这种功能可能不仅仅为学生师生直接交流,更是学校的师生和外面企业、外面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源在交流,他们可以很快的适应这个社会,也可以使全民教育化的想法通过校边村的改造更新实现。

3)公民意识培养元。首先“校边村”本来就是一个半社会的状态空间,如果规划改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校外环境,将为培养学生公民素质提供一个很好的途径,使他们很早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空间内尽可能的设置一些有社会公益性的机构,可以带领同学们树立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因为年轻人是这个社会的将来。其次就是这个区域空间内应该承担城市市民素质培养,应该考虑一些有文化内涵的创意机构或者公共的图书馆,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来影响整个城市。

4)文化、美学的外延空间。“校边村”受到校园的影响很大,它应该是校园在文化、建筑空间上的外延,首先它应该在建筑形式上和学校保持某种统一,虽然建筑功能有很大的区别,但它应该是学校学生审美的一种外延空间,其次它应该是城市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郊区农村的一部分,它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一些建筑的处理上应该结合地域的建筑设计。

5 结语

“校边村”的理想模式就是和城市和校园融为一体,而且具备很多功能,是学生、老师、创业青年、社会民众交流共融的一个综合体,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校边村”如何改造更新,在改造更新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校边村”规划改造的四大原则,同时根据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出四条更新的理念。 同时希望以后会有更好的、更有利于实现我们现代教育理念的“校边村”改造更新理念诞生。

参考文献

[1]何镜堂,蒋刑辉.论大学校园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发展[J].建筑创作,2004(11):12-14.

[2]黄世孟.台湾大学校园规划之经验与策略[J].城市规划,2002(5):1-4.

[3]章雷.“傍校村”现象的特征分析及其改造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04,30(18):21-23.

[4]裴来虎.武汉高校周边商业空间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5]何镜堂,汤朝晖.现代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4(1):104-107.

8.树山老区村变成“别墅村” 篇八

树山村是革命老区村,距西牛镇区15公里,总人口1500多人。该村地处偏远,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就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村民也只是固守耕作或在当地打零工。因此,相当一部分农户仍处于贫困状态,住房基本是上世纪70年代初建的泥砖瓦屋,破旧不堪。村民生活条件之艰苦,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显得特别悲凉。

2010年,碧桂园公司响应省委、省政府扶贫济困的号召,选定树山村作为对口帮扶对象,开展“碧桂园树山绿色产业扶贫项目”,派出5名扶贫工作人员常驻树山村。帮扶工作小组进驻树山村后,郑重地向村民作出了扶贫济困的“三年承诺”和“三年规划”。

“三年承诺”即是让村民住新房、走新路、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让村民收入大幅提升,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让村民通过产业带动致富,变得更加诚信、勤劳、文明。

“三年规划”,是要就地建设新农村,把脱贫致富的产业引进树山村,整体推进道路、房屋、水电、通讯建设,优化整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了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房屋改造、道路硬底化改造以及饮水、电网和通讯工程建设。同时,碧桂园还发挥对保安、绿化、家政员工需求量大的优势,吸纳剩余劳动力到碧桂园工作,采取持续定点招聘,就地面试,实现“一人就业,一家脱贫”的目标。

碧桂园采取“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先进帮扶理念,因地制宜地把碧桂园和树山村的优势结合起来,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动农户种植苗圃,再由碧桂园公司负责回收。树山村村民原本没有种植苗木、花卉的习惯,但是,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连绵起伏、生机盎然的苗木和花卉,与新建设的新农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绿色风景。

以前,树山村由于大部分人都处于贫困状态,破旧的房子一直未能重建。如今,新的楼房已经建设落成,老区村变成了“别墅村”,村民们终于圆了新居梦。据了解,碧桂园公司决定对树山村进行对口帮扶后,立即开展住房改造工程,实施整村拆旧建新。碧桂园采取“政府补助一点,企业帮扶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帮扶村民新建两层半、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框架结构住房。

几年间,以前破旧不堪的土砖老屋已经看不到踪影了,村民住上了漂亮宽敞的新房,喝上了放心、干净的自来水,通往各村的支干道也建设成了硬底化的道路,电网和通讯也趋于完善。为了解决该村交通落后的问题,清远市交通局还开通了树山村罗屋至英德市区的往返大巴车路线。

上一篇:播音员发言稿下一篇:教师网络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