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首现代诗(10篇)
1.写一首现代诗 篇一
你不是太阳,却让城市熠熠生辉!
你不是月亮,却让城市脉脉温情!
你不是和风,却让城市春意浓浓!
你不是细雨,却让城市生机盎然!
啊!宿迁城管人!
“严明执法、和谐管理、精塑队伍、扮靓城市”是你孜孜不倦的目标追求。
“敢抓敢管、勤抓勤管”是你恪尽职守的精气
神。
你默默践行着城管人的光荣使命!用自己的行动和责任谱写了一曲曲“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的时代赞歌!不断铸就城市管理的一个又一个光荣与梦想!
推行“棋盘式管理”、“错时管理”、城管问题“零报告制度”……
一项项独树一帜的创新举措,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全国同行前来考察学习。
坚决“疏导流动摊点、整治背街后巷、根除广告破损、杜绝渣土飞扬”,你努力把城市扮得再靓、再靓!
依法公正是你永远不变的信念,从你身上,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文明与坦荡。
和风细雨执法、积极“问计于民”……
是你在不断描绘一幅幅和谐文明的优美画卷!
扮靓城市,首先扮靓自己,一支“风清气正、激情勃发、奋勇争先”的城管队伍正向我们走来!
你时刻把城市“美容师”的责任扛肩,当朝霞还没有点燃黎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就有你忙碌的身影。
你轻盈踏歌而来,留下五彩动人的美景。
在神圣的责任下,许下你无悔的誓言。
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你都用纯净的心灵擦拭。
多少次你风雨中一身绿装,多少次你酷暑中汗洒路旁,多少次你佳节让妻儿守望,多少次你深夜还不停奔忙。
用汗水铺就老城区的繁华!用辛勤捍卫新城区的荣光!
走在西楚的大地上,我们感受到了大街小巷的通达和快畅;
站在耸立的高楼上,我们领略到了城市日新月异的无限风光;
置身于秀丽的公园,我们陶醉于这里的万般风景和鸟语花香。
放眼这绿水蓝天,你就伫立在天水之间。
每一次群众忧困,都有你无私相援的双手。
用真情书写着爱恋,感动永远在我们心间。
你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爱,却把那深沉的爱倾注在平凡的城管岗位上。
你有着与平常人一样的理想,却把城管事业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
时刻书写着城市管理的激情篇章。
正是因为有了你这样的奉献,才有了今天赞美宿迁的靓丽诗篇。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为了城市的祥和,你付出了太多的辛劳与汗水。
为了城市的整洁,你忍受了太多的委屈和误解。
为了城市的美丽,你承受了太多的责难和压力。
为了城市的和谐,你倾注了满腔的深情和厚爱!
面对世俗的偏见,你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
只期盼社会能多一点点理解和赞许。
不管是怎样的偏见误解,不管是怎样的执法环境,无论是多大的管理难度,无论是多险的执法任务,只要绿色的爱在身边,城市永远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今,宿迁城管人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在服务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征程中,一路高歌猛进......
2.写一首现代诗 篇二
紫金山为笔, 青天为纸,
乌云为墨, 动手来写字:
“立大志, 求大智, 做大事。”[1]
中国现代诗教之风, 陶行知虽然不是始作俑者, 论及推波助澜, 建树丰硕, 陶行知当属观瞻。陶行知是一位多产的大众诗人、教育诗人, 在洋洋洒洒、大气磅礴的十余卷教育文集中, 诗作丰赡壮观。他的这首短诗质朴豪放, 立于天地的大写意让我们看到了陶行知的浩然之气和青云之志。紫金峭拔, 直逼苍穹, 苍山如笔, 气势如虹, 自然之景宛若教育之境;青天无垠, 黑云舒卷, 静如处子, 宛如诗书画的写意;冥想与现实的交汇处, 翠绿之山、青天之色, 泼墨如注, 浓淡相宜, 教育天地何其大也。而景中之人, 孩子和他们的老师, 君临教育和自然的笔墨纸砚, 生龙活虎于天地之间, 肆意豪迈地放飞生命和教育的理想。陶行知向来不以诗人自居, 文学界似乎没有他的影子, 然而与传统意义相较, 他消解了吟风弄月, 不步墨客骚人之雅, 不做纯粹的文人诗家, 全然身体力行、赋形教育、诠释人生、倡导诗教。诚如高缨所说:“陶行知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而不是那种故作风雅、无病呻吟的‘墨客’, 或是那种为艺术而艺术, 为写诗而写诗的‘雅士’”。[2]
意境宏大, 磅礴豪迈, 情景交融, 校园、自然浑然一体, 自然之辽阔与教育之豪情相得益彰, 是这首教育诗歌的基本特征。陶行知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是战斗的音乐, 最伟大的文学是战斗的诗歌。中国是在发动一个空前的民族解放的伟大战斗, 在这个时候, 自然而然的会跑出最伟大的战斗的音乐与战斗的诗歌。”[3]陶行知非专业诗人, 其诗作是他对奋斗生涯、对生活、对教育事业追求的领悟和解读, 是他对自己创造性、革命性教育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他“爱满天下”情怀、昂扬意志、乐观精神的自然流露。通观全诗, 天地因教育之理趣而尽现灵气, 教育者、受教育者因与天地为伍而豁然高大起来, 这些教育人的人和受教育的人也因为实践“立大志, 求大智, 做大事”, 逐渐变得高贵起来, 情怀荡漾, 斗志盎然, 天地之间构筑出理想与诗情齐飞、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实践的耀眼图卷, 陶行知开启教育新实践的肺腑之志实为可鉴。
这首诗体现了“艺术的掌握方式”而非“理论的掌握方式”。陶行知以鲜明的诗歌形象达成他对对教育精神和理想的追求, 在介乎精神和实践之间向佘儿岗儿童自动小学的师生转递他对“生活的诗”和“诗的生活”的理解, 折射出他社会变革、教育变革敏锐的洞察力和火一样的热情。如同他在《读放翁诗》中所悟:“世运兴与衰, 诗人最先觉。万事既已空, 中原如何药。”[4]附文中他又指出:“诗人所言出自真情, 故一代之兴衰, 往往于诗中见之, 其正确比寒暑表”。是的, 陶行知主张“生活的诗”来源于“诗的生活”, 撰写“生活的诗”, 所以, 他始终诗意在身, 以教育家的诗心、诗情、目光、胆识和气魄, 艺术化地表现有意义、有理想的教育生活。他和他的追随者就是用这种“生活的诗”, 练达诗一样的教育化境, 把改造教育的实践看作教育的诗, 以真、善、美的真意酝酿生命、事业的诗情画意, 用创办的学校、改造的教育、新生的世界 (社会) 、服务社会的真人集成自己的全真“诗境”。
陶行知的教育诗歌宛如曼妙的长卷, 亦如深情抒情歌曲, 显现教育真理, 鼓荡教育真情, 培养社会真人。高山仰止, 止于至善, 这是何等的诗教之美啊。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7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227.
[2]高缨.伟大人格的诗化[N].重庆日报, 1987-9-25.
3.写一首现代诗 篇三
关键词:敦煌写卷北图7677V;《方言诗一首》;试解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4-0102-04
A Tentative Interpretation of BD.7677V from the Dunhuang Documents in Beijing Library
ZHAO Jiadong
(College of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 BD.7677V, a Vernacular Poem which is kept in Beijing Library, contains some incomprehensibl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have made it difficult to correctly explain the main idea of the poem. By studying the possible explanations of words like“yingyang,”“pengpo,”and“zhitu”in the poe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each sentence of the poem and elucidate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hrase. In this poem, the poet is expressing his feelings as a recluse and his lament for the fleeting show of time.
Keywords: BD.7677V; a Vernacular Poem; tentative interpretation
北图藏敦煌写卷7677V(即北图千字文编号“夜098”卷,下文简称为BD7677V)《方言诗一首》中出现了不少难以索解的俗字俗语,导致诸家对该诗的性质和诗意主旨的理解出现较大的偏差。本文试图运用传统训诂学理论和汉语俗字俗音的研究成果,对诗句中的“ 吓”、“ ”、“迗迆”、“ 迌”等语词进行考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诗意主旨,以期对该诗有一个准确的解读。
BD7677V正面抄写佛教真言及杂抄,《敦煌宝藏》[1]及《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下文简称《索引新编》)[2]皆著录为“真言及杂抄”,其背面抄有法坛图及吉祥天女真言,后面附有《方言诗一首》,为五言四句,无题,无作者。诗句内容如下:
吓人易老, 长流。迗迆不书写, 迌度三秋。
其中,“ 水长流”之“流”,原卷作“梳”,从句义和用韵来看,当是“流”字形误。《敦煌宝藏》及《索引新编》皆拟题为“方言诗一首”,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拟题为“游戏诗”[3],张锡厚《全敦煌诗》据首句拟题“ 吓人易老”[4]。项楚先生认为此诗为离合诗,并云:“其中怪字连篇。从第二句看来,是将‘水字离为‘ ‘ 二形,再合为‘水形,一字三用,属于离合诗的范围,不过所离二形实在不知道是何音何(原文为合)义,无法诵读。其余三句大概是乱加偏旁,第一句读作‘上下人易老,前二字加‘口旁(原文误作‘傍)。第三句读作‘天也不书写,前二字加‘辶旁(原文误作‘傍)。第四句读作‘日月度三秋,前二字也加‘辶旁。杂体诗写到这个地步,真是走火入魔了。”[5]今核原卷,在诗句后还有“ 吓人易水 ”七字习字。
此诗句中的“ 吓”、“ ”、“迗迆”、“ 迌”四词难以索解,要准确解读此诗,必须要疏通这一词语难关。今不揣浅陋,拟运用传统训诂学理论和汉语俗字俗音的研究成果进行考辨。
一 吓人易老
“ 吓”,原卷字形作“ ”。“ ”,《改并四声篇海·口部》引《类篇》:“ ,问而不(答)。”《字汇补·口部》:“ ,问而不答也。”这里“ 吓”謰语,当读为“ ,《五音集韵·蒸韵》:“ , 也。”《字汇补·口部》:“ ,应唤语也。”清代翟灏《通俗编·声音》:“ ,咿哑之转音也。”《康熙字典·口部》“ 字下引《篇海》云:“作 ,乌刚切, 应唤语话也。”《越谚》卷下“音义·声音音乐”:“ ,乌刚切。谓讲话响。从《篇海》。”“ ”即为“ ”之俗变。
准此,“ 人易老”可理解为“应答说话之间人已经变老”。
二 水长流
“ ”据字形当为“水”字的拆分,这里似读为“ ”。 ,《改并四声篇海·辵部》引《余文》:“ ,普庚切。”《字汇补·辵部》:“ ,音烹。见《篇韵》。” ,《改并四声篇海·辵部》引《余文》:“ ,普没切。”《字汇补·辵部》:“ ,音 。见《篇韵》。”《生冷僻字汇编》[6]:“ ,pēnɡpò,物落水声。”《广韵·没韵》与《集韵·没韵》皆训“ ”为“按物声”,可知王氏似将“ ”读为“ ”,又因“ ”为“水”字形的拆分,故有“物落水声”之释义。方志中也见此字形,清道光年间吕恩湛、宗绩辰修纂《永州府志》卷5《风俗志·宁远土字》:“ ,读如品棒,物落水声也。”然“ ”为謰语,王训欠妥。“ ”具体词义当以音求之。今谓“ ”似为“澎浡”的俗写,又作“滂沛”,义为“水流广大众多貌”。《玉篇·水部》:“澎,……又澎浡,滂沛也。”刘向《九叹·逢纷》:“波逢汹涌, 滂沛兮。”汉代王粲《浮淮赋》:“于是迅风兴,涛波动,长濑潭渨,滂沛汹溶。”《文选·左思〈吴都赋〉》:“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包汤谷之滂沛。”李周翰注:“滂沛,水多貌。”又作“澎濞”、“滂濞”、“滂 ”、“澎湃”、“澎赑”等。《集韵·庚韵》:“澎,澎濞,水貌。或作苹、滂。”《别雅》卷4:“滂 、澎濞,澎湃也……音义皆同。《淮南子·俶真训》:‘譬若周云之茏苁,辽巢澎濞而为雨。濞亦与湃通。”《通雅·释诂》“謰语”下:“澎湃,一作滂 、滂沛、澎濞。《文选·〈上林赋〉》‘汹涌澎湃,《史记》作‘汹涌滂 。又与滂沛通,司马彪又引‘澎濞。”《文选·〈上林赋〉》“滂濞沆溉”,郭璞注引司马彪曰:“滂濞,水声也。”《文选·王褒〈洞箫赋〉》:“澎濞慷慨,一何壮士!”李善注:“澎濞,波浪相激之声。”《艺文类聚》卷8引三国曹丕《沧海赋》:“惊涛暴骇,腾踊澎湃。”唐周岳秀《君山祠》诗:“风涛澎湃鱼龙舞,栋宇峥嵘燕雀迁。”郦道元《水经注·淄水》:“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声,惊川聒谷。”又作“澎汃”,韩愈《征蜀联句》:“汉栈罢嚣阗,獠江息澎汃。”宋魏仲举五百家注:“澎汃,湍声。”宋文谠详注:“澎汃,波激声。”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澎汃即澎湃也。”唐陆龟蒙《苦雨诗》:“或闻秋稼穑,大半沉澎汃。”值得一提的是,“澎汃”之“汃”又写作“ ”,“八”有“分”义,《改并四声篇海·水部》引《类篇》:“ ,普八切。”《字汇补·水部》:“ ,音汃。见《篇韵》。”“八”有“分”义,故“ 与上文诗句中“ ”的所表示的字形意义是一致的。
写作“ ”,乃是以分水之形会意水波汹涌之貌,水波汹涌必然有波浪相撞击之声。至于加“辶”旁作“ ”,乃体现水势流动之貌。汉语言中采用这种分形会意的方式构成的謰语不止一例,如将“斗(鬥)”字拆分成“ ”与“ ”,俗写作“ ”,又作“ ”,表示打斗,击打之声。《大字典·丨部》(第28页):“ ,拳击声。”又《大字典·乙部》(第51页):“ ,象声词,拳击声。”明清小说中习见“ ”用例,如明陆人龙《型世言》第2回:“一日赴馆,往一铁店门前过,只听得 ,两个人大六月立在火炉边打铁。”《封神演义》第13回:“拎起拳头来,或上或下, ,一气打有一二十拳。”清古吴墨浪子搜辑《西湖佳话》卷10“虎溪笑迹”:“道士见精怪不怕他,他却有些慌了,连忙把令牌在桌上, ,一片价敲得发喊道……”又倒文作“ ”,明金木散人编《鼓掌绝尘》第9回:“那些走报的,巴不得抢个头报,指望要赚一块大大赏钱。 直打进寓所来。”明佚名《拜月记》第25出:“(净)叫些木匠, 早把棺材钉。”
准此,“ 水长梳(流)”可理解为澎湃激荡的水流永不停息。
三 迗迆不书写
“迗迆”,原卷作此,甚为清晰。今谓“迗迆”当读为“迗逇”,《康熙字典·辵部》“迗”字引《篇海类编》云:“五和切,音讹。迗逇也。”并曰“义未详”。又《康熙字典·辵部》“逇”字引《篇海类编》云:“杜本切,音遁。”并曰“注详‘迗字”。皆未详其义。然《龙龛手镜·辵部》云:“迗逇,上五禾反,下徒本反。《玉篇》云:‘迗逇,违天下也。”然今见各本《玉篇》皆无此训。考明代张自烈《正字通·辵部》卷10“ ”字下附订正《篇海》“辵部”四百零七字云:“……逇,音遁,迗逇,违天下也……又迗,音讹。……诸如此类,不考音义,非俗即讹。《玉篇》《集韵》所不载皆可删。附记。”可知《龙龛手镜》所引《玉篇》当指《篇海》。“迗逇”意谓“违天下”,即违背天理民心。古人认为违背天地之性,必将招致祸害,就统治者国君来说,违天地之意,非帝王之道。《说文》:“咎,灾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太玄》曰:‘天违人违,天下之事乖矣。各者不同也。不同,违也。《洪范》曰:‘汝则逆庶民。逆,龟筮逆,凶违也。会意也。”《后汉纪》卷9:“违天地之性,错圣人之化,不亦弊乎?”《梁书·武帝本纪上》:“丙辰,齐帝禅位于梁王。诏曰:夫五德更始……隆昌凶虐,实违天地。”《易·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周易正义》曰:“范谓模范,围谓周围,言圣人所为所作,模范周围天地之化养,言法则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过失违天地者也。”《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正义曰:万物皆天地生之,故谓天地为父母也。《老子》云:“神得一以灵。”“灵”、“神”是一,故“灵”为神也。《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言人能兼此气性,余物则不能然。故《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此经之意,天地是万物之父母,言天地之意,欲养万物也,人是万物之最灵,言其尤宜长养也。纣违天地之心而残害人物,故言此以数之。
准此,“迗逇”即“违天下”,指国君不尊天地之意,违天地之心而残害人民,借喻统治者的过失。“书写”犹抒泻,倾吐。晋代袁宏《后汉纪·和帝纪上》:“(尚书何敞上封事曰)诚不忍目见祸至,故敢书写肝胆,舒度愚情。”此用例正好可与诗句中的“迗迆不书写”相比照。
“迗迆不书写”可理解为“面对当今统治者的违背天地之性、不行帝王之道,眼见祸害将至,而不去直言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进谏”。
四 迌度三秋
“ 迌”,项楚先生读为“日月”,不确。《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与《全敦煌诗》皆录作“ 迌”。今谓当依据原卷字形录文作“ 迌”。《玉篇·辵部》:“ ,陟栗切,近。”陶宗仪《说郛》卷85下引《金壶字考》(释适之):“ ,音只,近也。”又《玉篇·辵部》:“迌,他没切,音突,诋 貌。”显然“ ”、“迌”词义与诗句不洽,“ 迌”也不能作为构词语素组合成词。
我们在从语意方面无法索解的情况下,试从俗字字形及语音方面来分析其可能记录的语词。从“ ”、“迌”的形体来看,其构字部件有三,分别为“日”、“月”、“辵”。“日月”有“时令、时光”义,如《诗·小雅·小明》之“昔我往矣,日月方除”。韩愈《与崔群书》曰:“仆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日月不为不久。”岳飞《赠方逢辰》诗云:“日月却从闲里过,功名不向懒中求。”而构字部件“辵”表示意义与行走有关,所以“ ”、“迌”分别是从日从辵、从月从辵的会意字,“ 迌”似指时光飞逝。
从语音上看,我们认为“ 迌”可能为“踟蹰”之音转。“ ”,音“陟栗切”;“迌”,音“他没切”。“ 迌”,中古拟音为[tǐět-t′u?奚t],“踟蹰”,中古拟音为[dǐe-dǐu],符合音转的条件。“踟蹰”本作“彳亍”,音转又有作“蹢躅”、“踯躅”、“ ”、“歭 ”、“踌躇”、“迟伫”、“踟 ”、“跺跦”等。《别雅》卷5:“蹢躅、踯躅、 、彳亍,踯躅也。《易·姤卦》‘羸豕孚蹢躅释文云:一本作踯躅,古文作 。《说文》:彳,小步也。亍,步止也。《六书本义》:彳亍,左右足行步欲止貌。《文选·陆士衡〈招隐诗〉》用‘踯躅,五臣本作‘彳亍,音义皆同。”《通雅·释诂》“謰语”:“踟蹰,一作歭 、迟伫、踟 、跺跦,转为踌躇。踯躅本作彳亍,一作踯躅、蹢躅、 、掷躅。《说文》: ,歭 ,不进也。《刘宋书·乐志》引‘五马立歭躇,《长笺》引《诗》‘搔首歭 ,升庵引‘ 跦,《富嘉丽色赋》用‘迟伫,《茅山碑》用‘迟蹰,陆士衡诗用‘踯躅,五臣本作‘彳亍,又作‘踯躅,又有‘掷蠋,亦谓其行貌也。《易》释文:古本蹢躅作 ,一本作掷躅。”《广雅·释训》:“蹢躅, 跦也。”王念孙疏证:“踟蹰,《文选·〈鹦鹉赋〉》注引薛君韩诗章句云:‘踟蹰,踯躅也。《三年问》:‘蹢躅焉,踟蹰焉。《释文》作蹢躅、踶蹰,《荀子·礼论篇》作踯躅、踟蹰。《易·是类谋·物瑞》‘ ,郑注云:‘ ,犹踟蹰也。成公绥《啸赋》云:‘逍遥携手,踟跦步趾。并字异而义同。《说文》:‘彳,小步也。亍,步止也。彳亍与蹢躅声义亦相近。”
“踟蹰”有“须臾、瞬间”义,形容时光飞逝,南朝梁何逊《与苏九德别》诗:“踟躇暂举酒,倏忽不相见。”《魏书·萧衍传》:“运神器于顾眄,定宝命于踟蹰。”宋苏轼《和刘柴桑》:“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其实,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就有“ 迌”一词,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迌】厦门 (或 ) 玩;玩耍:休息日,伊爱带一家大人囝仔去公园 迌│顾只顾 迌,伓读册,考 进则来咧忧头苦面考不及格才忧容满面,赫[he??壑?塾]那 赴来不及咯O本地俗字,民间也有写同音字‘七桃、‘佚佗的。”[7]厦门方言“ 迌”也应该是由“踟蹰”的“徘徊逗留、歇息”之义引申而来。“徘徊逗留”为“踟蹰”的常用义,此不赘述。
准此,“ 迌”即“须臾、瞬间”义的“踟蹰”的俗写。“ 迌度三秋”可理解为“须臾之间浑浑噩噩已经度过多年”。
五 诗意主旨及拟题问题
上文依据“ 吓”、“ ”、“迗迆”、“ 迌”的考释对各诗句作了初步的解释,现在再对全诗的诗意主旨作进一步的阐发,这反过来也有助于进一步验证我们对“ 吓”、“ ”、“迗迆”、“ 迌”等的词义考定。“人易老, 水长流”意谓说话之间人已变老了,而澎湃的流水依然奔腾不息。相较于流淌不息的岁月长河,诗人感叹人生是如此短暂。“迗迆不书写,迌度三秋”意谓如今统治者不行帝王之道,眼见祸害将至,诗人却不愿直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浑浑噩噩须臾之间已经度过许多年了。整首诗寄寓了诗人的退隐遁世之情,表达了对时光飞逝、虚度年华的感叹。
下面再谈谈这首诗的拟题问题。《敦煌宝藏》及《索引新编》将其拟题为“方言诗一首”似乎并不恰当,不能仅仅因为诗句中用了一些俗字俗语的使用就断然拟作“方言诗”。就敦煌文献来说,俗字俗语的使用现象非常普遍,正如变文类俗文学作品,断不能因其无题而随意拟作“方言变文”之类的题目。通过对“ 吓”、“ ”、“迗迆”、“ 迌”的词义考释,项楚的“离合诗”说似乎也不够允当。《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拟题为“游戏诗”亦不确,因为诗的主旨寄寓了诗人退隐遁世之情,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并无游戏之味。倒是《全敦煌诗》据首句拟题“ 吓人易老”相对比较客观,符合传统学术规范,如学界对王梵志诗的拟题即如此。
参考文献:
[1]黄永武.敦煌宝藏:第107冊[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296.
[2]施萍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492.
[3]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916.
[4]张锡厚.全敦煌诗:第10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4575.
[5]项楚.敦煌诗歌导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1:224-225.
[6]瀚堂典籍工作室,(采用Unicode4.1)整理.生冷僻字汇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写友情的现代诗 篇四
当你要离开故乡去远方
是的,亲爱的朋友
愿手腕的时间,停止
当空气中的风儿不再飞
是的,亲爱的朋友
愿花儿告诉你,永远微笑
就像那蓝天的鸟儿翱翔
随意歌唱,无拘无束
就像那河流的叶儿舞蹈
自由自在,四处飘荡
寻找那彼岸与天堂
当你想念起久别的故乡
是的,亲爱的朋友
愿白云擦拭掉,眼泪
当沉重的脚步难以前行
是的,亲爱的朋友
愿高山呼唤你,勇敢来吧
就像那蓝天的鸟儿翱翔
随意歌唱,无拘无束
就像那河流的叶儿舞蹈
自由自在,四处飘荡
5.略谈王维的一首赠别诗 篇五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当为都护府治所。元二其人已不可考。渭城,秦时的咸阳城,汉时改为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部,以居玉门关之南而名,是古代自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道。唐时往来西域的商贾、军士、外交使节,以及在都护府幕下工作的人员等等,都必须走这条“阳关大道”。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当时王维和元二都在宦游之中,是客中送客,在渭城置酒饯别,作诗咏唱,以表达惜别之情。
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工草棣,善诗画,名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苏东坡谓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画学秘诀》传世。
诗的首两句是写景。点明地点:渭城;时间:春天。在渭城的早晨,细雨濛濛,沾湿了微尘细土。这阴雨天气自然使旅途更为艰难,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客舍及周围的杨柳已经青翠,可知这是春天;然而此时并非春光明媚,而是下着小雨。雨洗柳色更青新,可诗人内心却不畅快。阴暗的天气正好与沉郁的心情相映衬,诗人便抓住了这主客观的相通之处,以其精妙生花笔,描绘出当时的景色,创造出一种颇为凄清的气氛,却并不使人感到悲凉。须知,古人送别,习惯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令人见之不免触景伤怀。这样便很自然地为后两句诗作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若说第一、二句是写景寓情,那末三、四句便是直抒胸臆了。劝慰之中透出哀惋,惜别之际亦见爽朗。使命在身,岂可久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更流出无可奈何之意。既难以挽留,那就只好殷勤劝慰挚友再多饮尽一杯饯别之酒,多待片刻时间了。因为向西出去阳关就再也没有知已故友,而全然是些陌生甚至异族之人了。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真是令人难以名状。一个“更”字于此具有千钧之力:首先诗人的万千思绪,无限关切,恋恋难舍,全然包容其中了;其次,“更”的作用不仅能够突出地抒写诗人对故友劝慰的深厚情意,而且它更增加了诗人离愁的浓度。所以说,“更”字下得十分有力。这正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所说的那样,“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人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李东阳的评析是很恰切的,后人的咏别之作,“千言万语”所表达的意思,王维仅用四句便概括尽之了。
这首短诗仅止四句,天然浑成,其影响确是深远的。唐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唐刘禹锡《与歌者何戟》诗:“旧人唯有何戟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曾取以为画,谓之《阳关图》。宋苏轼《题阳关图诗》:“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爱国诗人陆游《题阳关图》诗:“谁画阳关送别诗,断肠如在渭桥时。”寇准更把此诗扩展为著名的《阳关引》词。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一,王维此诗引起许多诗人、画家和词客的注重,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引用或点化,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后世便把《渭城曲》或《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二,王维此诗的确唱出了当时人们欲吐而未能吐出的情思,充分表达了离人们的共同心声。所以,此诗的传播和影响,真是出乎诗人意外的广泛而持久。
在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王维所作此诗曾强烈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许多文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明胡应麟在《诗薮·绝句》中说:“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盛唐绝句,渭城朝雨为冠”。清王士祯则把此诗同李白《朝发白帝城》、王昌龄《长信秋词》、王之焕《凉州词》同誉为唐朝四大绝句,眼光可谓尖锐矣。古人之所以如此高度赞扬王维这首短诗,就是由于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角,使我们得以窥见唐帝国的盛况,以及时人所具的风俗民情。
我们今天重读王维此诗,或送别亲友远行他乡,自然不会再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凄之感。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思想情感也不同了;然而那种深层的惜别之情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古今之人纵隔千年,旧别和新遇所产生的忧乐之情仍一脉相承,息息相通,人皆可体会得到。当然,这忧乐之情的具体内容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正因为王维此诗言简意赅,语浅情深,能让人回味无穷,即有所谓余味不尽之妙。各人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注入其后进行玩索欣赏,加之音节和谐委曲,所以才独擅一代之名,而且历久不衰,千载如新。
6.写春联的现代诗欣赏:戊戌年春联 篇六
旭日中天,春风化雨乾坤朗;
龙腾虎跃,燕舞莺歌岁月新。
昨日播洪音,金鸡高唱新时代;
今朝开泰运,玉犬荣登锦片程。
大政扶贫,普度荒区施透雨;
万民转运,改观品貌溢春风。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铺圣地;
风和日丽,物华人寿播清芬。
七绝. 咏犬
拂晓闻鸡便起身,朝霞沐浴抖精神。
嬉跳狂奔情难抑,原为燕莺歌日新。
庭前院后勤巡视,草动追踪箭步奔。
狐鼠争逃拼速度,只怨腿短竟飞魂。
是非好歹随人论,底线操持靠自身。
可贵尽忠担职守,最卑附势舔肥臀。
作者|罗桂章,笔名惠亮
7.诗一首作文 篇七
灯光驱了恐惧,
我在灯光下读书写画,
儿子在灯光下欢乐地玩耍,
那是龙在穿梭,
我喜欢的一首曲子
从小到大,我听过许许多多的歌,有童谣,有民歌,还有引人入胜的世界名曲……可你要问我最喜欢的是哪一首,那就是女子十二乐坊的民乐曲《世上唯一的花》了。
女子十二乐坊成员共有13人,她们都是以
每次听到《世上唯一的花》这首曲子是,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傍晚,夕阳西下,五彩的霞光普照着一大山谷,一位美丽的天使穿着白色的纱裙挥动着翅膀向我招手,忽然间,我似乎也长出了翅膀,在天使的帮助下,我飞过了山谷,飞过了小溪,飞过了树林,飞过了
我爱家乡的一角——中海
8.米苔目,一首消失的夏日风物诗 篇八
有胃口了,没想到一入口,
这么滑顺,顺口中有一种扎实的力道存在,带出了阵阵温和的冰凉感,甜甜地滋润着回忆,小时候在彰化吃的米苔目就是如此吧!
天气一天热过一天,眼看夏天就到了,脑中突然闪进,前些日子窝在图书馆里从旧报纸翻阅到的一则“新闻”,1897年7月4日,报导彰化的俗例:竞喜尝新,每年农历五月左右,新禾登场,街上卖凉点心者名曰米筛目即声声唤卖矣。
米筛目,就是米苔目。在来米(籼米)泡水磨浆后,慢慢加热搅成半生熟的稠浆米团,再烧热一锅水,取来长形如筛子的擦板,米团往上一擦一筛,穿过一个又一个目孔(洞)落入沸水中,浮上来即成一条条短短细细的“米筛目”。 筛,台语发音,近“苔”,虽然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留下的文献大多称之“米筛目”,但或许随着百年来甚至数百年来夏日台语“米苔目”的叫唤声四起,“米苔目”的写法在近半个世纪间于台湾流行起来。
而我自从二十多年前迁居台北后,几乎忘了米苔目的味道。记得彰化时代不管是街头的吃凉,或者是母亲从市场买回来的米苔目,都是加糖水以甜食凉品的面貌出现,谁知到了台北以后,“米苔目”三个字虽然也经常可见,但它竟然是一碗咸咸的或干或汤的热食,怎会这样呢?如此颠覆儿时记忆的作法,几乎让我碰不了它。虽然藏着各式各样配料的剉冰里,有时也会有米苔目的身影,但就是难以对它留下深刻的记忆。
而米苔目的“苔”,在客语里的各式发音偏重“筛”音,这一二十年来随着台湾客家族群意识高涨,变回“米筛目”的“米苔目”,俨然成了客家美食的一种代表,儿时彰化的米苔目记忆似乎又更遥远了,没想到回透过一百多年前这则有关彰化夏日风物“米筛目”的报导,不禁让人涌起一股再尝它一回的冲动!
彰化远了些,就近在台北试一试吧!就从离家不远强调手工制作的米苔目店家开始,淋在其上的卤肉汁香气袭人,米苔目本身嚼来却韧性十足,显然已非儿时记忆里的米苔目,对我而言可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食物。将脚步移往台北的旧街区,迪化街大稻埕一带,米苔目作为店招高高挂,是一家如假包换的米苔目专卖店,虽有各式猪肉或猪内脏的“黑白切”,但主食只有米苔目一味,无论是干或汤,入口柔软许多,特别是那碗泡在猪内脏熬成的汤汁里、热热的米苔目汤,咀嚼之间,有着松松软软的米香,这是小时候的米苔目吧?
终于来到隔了几条街的第三家,米苔目冰上桌,尽管儿时的味觉记忆有些难捉摸,但一口冰冰凉凉甜甜的米苔目下肚,却不禁让人惊呼,对了,就是它,原本连吃两家而没了的食欲竟又升起。
那是一种恍然大悟的滋味。店家强调其米苔目乃遵古法,百分之百纯米制成。想起之前已八十岁的母亲回忆她年轻时候的农村岁月,第一期稻作收成后,农家得空多会自制米苔目,然后淋上凉凉的糖水食用;对照一百多年前报端的那一则彰化消息,还有更多日本殖民台湾留下的文献资料,“米筛目”也都是以夏日清凉的甜品现身,从不见它出现在热食的行列中。而不管是母亲的记忆,或是那一笔又一笔至少七十多年以前的文献记载,米苔目都是纯米制成。
纯米做成的米苔目如果下锅再煮其实很容易糊了烂了,不过一旦放凉了,却会凝结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扎实口感,一百多年前的那则新闻报导还特别提到“此物必需新米之粘润乃可作”,新米的含水量高,泡水磨浆加热搅成团再筛成米苔目的步骤似乎更难掌握,做成的米苔目也更软烂,但放到冰冰凉凉的糖水中,一缩一润,却刚好可以在口中形成一种舒服的弹力,让人心凉脾透。
“米苔目冲水比较凉啊!大热天吃着比较凉快!”这是不分闽客,许多过去台湾农村劳动者的夏日记忆,也是一种农家生活智慧的累积吧!这一刻,眼前的这碗米苔目冰,这碗强调古早味的米苔目冰,就是带着这种农家智慧再现的力道,才能让我的胃口大开。
啊!从农家智慧形塑的夏日街头风物,米苔目在台湾本为冰凉的甜品而生,但此刻,无论是米苔目或米筛目,人们总以热热的咸食做为它的主流,仔细端详此回吃到的头二家米苔目,长长粗粗的,早已取代小时候作为冰品短短且两头尖尖的模样,那是一副耐煮耐热炒的长相,是的,它的成份似乎也被改变了,不再只局限于纯米,而添加了甘薯或树薯之类的增加韧性的淀粉,因此米团粉团一筛,或者连机器都换上用压的,便拉出越来越长的米苔目,尖尖的两端不见了,得劳烦用切的,切出平整的两头,且经得起再次热火的考验,最后吃起来更是满口的嚼劲。
追溯米筛目的源头,有人说它来自广东梅县大埔客家的老鼠粄,以粘米,即籼米泡水磨浆或磨粉,蒸煮搅拌搓揉而成的米团,擦板一筛,做成两头尖尖、长仅二至三公分的小粄条(客家的粄,即闽南的粿),形如老鼠屎,故得名老鼠粄。如此老鼠粄,讲究的是又滑又爽又嫩,入口软绵与舒服,确实有如昔日台湾街头普遍纯米做的米苔目,不过它的吃法,热锅捞起放凉后,或腌或拌或炒或煮汤,强调的可是客家拿手的咸香味,而非我儿时夏日的甜食冰品。
而来到香港,也有类似老鼠粄的银针粉,大马地区则有老鼠粉。在移民从老鼠粄到米筛目画出的这张版图,似多偏向咸食。据说漳洲龙海也有米苔目,以大米和甘薯粉制成,吃起来的口感很像今日流行台湾街头的咸米苔目,果然它也以咸味为主要表现。
在这个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咸食米苔目的世界里,似乎更让人怀念起那个米苔目叫卖声四起的凉快夏日,那是台湾独有的记忆吧!沉淀在心里宛如一首夏日的风物诗。谁知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夏日的冰品甜食世界,有如繁花盛开般,撩乱人心,让人忘了那首诗的存在,而将冰凉的米苔目遗忘在夏日的角落里。其实像大稻埕这家仍循古法、热天才推出米苔目冰,名为“呷二嘴”的老店,在台湾应还有不少。我儿时居住的彰化,民权市场里至今仍有一小摊,清明节过后,气温一天比一天高涨,他们就会收起自前一年冬天起开始摆的润饼担,改推出冰担,手工自制的米苔目便会随着粉粿与仙草等冰品配料出现在摊上,改天我也该回去重温童年的夏日滋味。
不过,此刻享受着大稻埕这家老冰店的米苔目的舒服滋味,看着它们保留着两头尖尖的古老模样,我也好奇,冬天店家卖的米苔目又是什么模样?怎样的滋味?老店虽以米苔目冰起家,但环顾周遭不时可见的咸米苔目,冬天他们也从善如流卖起热热的咸米苔目,要经得起热汤考验的米苔目,当然不能以夏天这副软绵的姿态起锅放凉出场,老板摆出了老店的自信,让我在炎夏来临前追忆着昔日米苔目为台湾带来的清凉感时,竟也期待冬天的来临,好一尝他们十一月中旬才会上市的烧烧咸咸的米苔目……
9.颂“三治三提”诗一首 篇九
“三治三提”,针砭时弊。扶正怯邪,弘扬正气。
民心所向,政府给力。革故鼎新,人心思齐!
整肃吏治,关乎社稷。水能载舟,亦可决堤。
殷鉴不远,斑驳史迹。秦隋短命,暴虐民意。
晚清教训,触手可及。丧权辱国,荒毁在嬉。
汉唐鼎盛,维民所系。明重典律,实草填皮。
勤政廉政,夕惕若厉。风清气正,四海归一!
君子报国,修平治齐。恪尽职守,毕心毕力。
民如父母,手足兄弟。衣食冷暖,心头长系。
人生苦短,淡泊名利。闭门思过,日三省己。
政府典文,经常学习。明辨是非,端正自己。
公字当头,服务第一。和谐社会,鱼水关系。
官僚主义,群众公敌。衙门作风,拒民万里。
特权思想,老爷脾气。正确看待,人民权力。
滥用职权,得利忘义。善恶有竟,民心难欺。
庸官问责,重在治理。惩前毖后,筑牢根基。
懒汉作风,时代摒弃。提质提效,加强学习。
散症顽劣,积弊恶习。剜疮割肉,“三治三提”。
权利责任,相辅相依。天理昭昭,恩威并济。
尺短寸长,得失利弊。风物放眼,莫太拘泥。
兴教立邦,百年大计。人民教师,今非昔比。
教学相长,不断学习。德高为师,时刻谨记!
学思结合,丰富自己。传道授业,表里如一。
教法学法,因人而宜。努力探索,不遗余力。
爱岗敬业,不离不弃。关爱学生,始终如一。
师德修养,孔孟要义。作风整顿,贯彻到底。
热血柘城,创业良机。方兴未艾,彩虹遍地。
北湖景明,碧水绕堤。锦鸡唱晓,千树竞奇。
雅居精舍,鳞次栉比。安居工程,日新月异。
钟灵毓秀,田园壮丽。征帆劲逐,只争朝夕。
10.2020写元宵节的现代诗 篇十
作者:君嶶
圆圆的月亮含羞的远探,
看元宵佳节彩灯高悬,
烟花在天空写满了灿烂,
喜庆的人间热闹非凡。
怀春的少女流连灯前,
如花的倒影让人醉满,
双十的年华情窦初绽,
娇羞写满美丽的容颜。
去年曾相约今日灯展,
灯影重叠不见你的脸,
是不是早已忘记旧缘,
只留满心回味还缠绵。
元宵节(三首)
作者:张建军
焰火
火树缀银花
抽枝成云霞
众望宇域里
心原绽彩葩
秧歌
长街春意浓
姹紫汇嫣红
锣鼓响春雷
缓舞清歌新
花灯
千家灯影红
盛世呈繁荣
暖暖微风拂
满街簇芳容
元宵节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