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2024-07-08

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8篇)

1.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篇一

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体会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突出出来,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对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

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并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着,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十

分重要。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首先要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社会各方面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公民也要人人以身作则,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加以舆论上的监督与鞭笞。另一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社会公德加以规范也十分重要,比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有严格的惩处规定,严重的还将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而一些地方出台的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放烟花爆竹以及建立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制度等地方性法规也

是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的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功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从而

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全 面进步,这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在全民族形成共同理想至关重要。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坚固的精神支柱,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重在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 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可以高度凝炼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既弘扬了传统美德、继承了革命道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这20个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我们要宣传好这20个字,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要实践好这20个字,使之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主旋律;我们要通过宣传、实践这20个字,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规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就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爱国的思想、爱国的情感、爱国的精神、爱国的行动,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凝聚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道德建设群众性强、实践性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贵在自觉,贵在参与。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社会的文

明程度就会

有一个大的飞跃。

2.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篇二

职业是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 以从事某一专门的社会活动为内容的社会实践, 是人们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所谓职业道德, 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以及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境界[2]。公民职业道德的好坏是评判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发达的重要方面, 公民职业道德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对国家的经济政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 反过来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产生推动作用。

一、经济危机下我国公民职业道德出现的主要问题

回顾历史, 我们党做出市场经济的抉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也是来之不易的成果。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启动了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以及工作重点的转移做了充分准备。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冲破了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计划”与“市场”这一理论禁区, 从而带来了中国多年来的经济持续增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 人们的职业追求虽然受到种种限制, 缺乏灵活性, 但是当时人们责任感比较强, 对职业的忠诚度也比较高, 大多数的从业人员能够尽职尽责, 忠于职守。但是, 在市场经济下, 由于追求商品经济利益倾向性的原则, 导致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出现了严重偏差, 有部分人甚至不惜牺牲良知和道德。在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影响下, 我国公民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但没有加强, 反而出现了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

(一) 职业良知退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切向钱看”已经成为时尚的口头禅, 越来越多的人成了金钱的俘虏, 倒在金钱的枪口下。为了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 他们过多考虑的是自己的职业收益, 而对于他们所从事行业的整体利益却置之不理。在一些行业和领域, 有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 见利忘义, 不讲诚信, 把职业道德抛向脑后, 不仅没有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做贡献, 而且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次序, 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3]。经济危机的到来, 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部分劳动者面临着失业的巨大威胁, 在这种关键的时刻, 非但没有唤醒这一部分人的职业良知, 反而使他们乘机掠夺, 成为经济危机加重的导火索。

(二) 职业道德责任感淡化

职业道德责任感无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对整个民族经济的振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不管处在哪个行业, 站在哪个岗位上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当前有很多人, 对于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并相互推卸责任, 在利益问题上, 斤斤计较, 只讲获取, 却无视获取是以奉献为前提的道理。特别是处在垄断行业或所谓“铁饭碗”的岗位的人, 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不思进取, 认为整个行业的集体利益和他们无关, 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自己获得的利益。

(三) 敬业精神弱化

二战后的日本, 正是因为员工高度的敬业精神, 才使得日本的经济突飞猛进, 一举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然而在市场经济下, 一些人把职业看成是谋生获利的来源和手段, 不把职业看成是实现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舞台, 不把自己作为职业的主人而是把自己视作单纯的雇佣劳动者[4]。这样必然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和奉献性, 没有敬业精神。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下, 一部分人见异思迁, 置公司和集体的利益不顾, 在公司最需要他们的时候, 他们转身一走了之。这也是很多公司在经济危机下濒临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经济危机下加强我国公民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一) 加强公民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6年10月10日,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中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提出了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 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议要求我们:“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邓小平经常告诫全党, 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手不能软, 否则就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物质文明的成果就不能得到保障。任何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都包括了职业道德, 这是因为社会道德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职业道德又是社会道德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分工,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而且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各领域的问题日常尖锐, 加强是职业道德教育是抵制经济领域道德失范和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迫切需要。

(二) 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职业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它作为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 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 使得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也朝着多样化发展, 从而导致我国公民的道德出现了不少失范的现象。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滑坡、是非颠倒、美丑混淆,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 不讲诚信, 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屡屡出现。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由于社会内部分工的细化, 我们每一个成员都会从事一定的职业, 因此, 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这些道德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我们更应该从职业道德规范上入手, 构建一个和谐的职业道德环境, 让全国人民积极主动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浪潮, 维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只有加强了对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转变那些因公谋私, 腐败堕落的公民, 才能避免公民价值取向的严重偏差, 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环节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 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战胜经济危机的重要力量

当前全世界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 这就是如何应对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由金融海啸演变成的经济危机, 以“多米诺骨牌”摧枯拉朽般的速度席卷全球, 使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国际市场需求减弱, 世界经济前景已经不容乐观[5]。乐观的人认为,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会非常小。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经济形式出现了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国际市场需求不振, 影响我国出口增长, 使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资本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通胀压力难以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我国将如何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是全社会都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够有效的稳定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情绪, 振奋他们的精神;只有加强公民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使劳动者做到忠于职守, 团结协作, 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使各行各业都重新活跃起来;只有加强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使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 共同抵御经济危机。

三、经济危机下加强我国公民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一) 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降低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和崇高精神, 不管我们从事何种职业, 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必备的素质之一。中国古代就有“夙夜在公”的价值观, 即视公共利益为最高价值。儒家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等整体利益称为“义”, 而把个人的私利称作“利”。在调整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上, 儒家强调“以义为上”、“先义后利”, 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而反对“重利轻义”或“见利忘义”。历史上, 以“义”至上的义利观的提倡, 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也培植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为整体利益献身的奉献精神。在当前经济危机对我国影响的背景下, 我们更应该发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优良情操, 教育和引导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自觉地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坚决抵制自私自利的不良风气, 提升道德境界, 在社会主义各自不同的岗位上, 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为抵御当前的经济危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 各行各业应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 齐心协力, 迎接挑战, 共同应对危机。

(二) 建立各行各业的诚信的机制, 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加强诚信建设是抑制经济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最有效的手段。经济领域中假冒伪劣问题的实质是不讲诚信, 不讲商业道德, 是职业道德的严重失范。因此, 克服“诚信”危机, 抑制道德失范现象, 牢固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思想观念, 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6]。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个复杂而又协调的整体, 各行各业与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主义的每一个企业的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劳动态度的好坏, 都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各行各业间在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要建立诚实守信的机制, 为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健康有序进行做出应有的贡献。经济危机的到来, 不仅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实体, 而且也冲击着人民的思想。只要各行各业都讲职业道德并把它贯穿于行动之中, 那么企业就会有良好的企风, 在商店就会有好的店风, 学校也会有好的校风, 政府也会具有好的政风[7]。当各行各业都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整个社会也就形成了优良的风尚。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自我做起, 每个行业从行业做起, 把良好的职业道德融入整个的经济建设中, 我们就能顺利渡过难关,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将指日可待。

(三)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弘扬爱岗尽职的敬业精神

对于一个企业, 职工的的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凝聚力, 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8]。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从根本上说, 科技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为迎接经济危机下竞争的严峻挑战, 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不仅能够有效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 而且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 我们还要弘扬爱岗尽职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珍惜和敬重, 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 从而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 敬业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 为事业尽心尽力。宋朝朱熹说, “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认真负责, 一心一意, 任劳任怨, 精益求精。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因此, 弘扬爱岗敬职的敬业精神以及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当前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建海.谨防中国经济危机[N].环球财经, 2008-7-29.

[2]鲁英.职业道德需要角色化—职业道德落实的理论困惑及其出路[J].探讨与争鸣, 2008, (9) .

[3]张广英.浅谈公民职业道德建设[J].政工园丁, 2002, (4) .

[4]李海荣.关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浅见[J].归海论丛, 1997, (2) .

[5]2009宏观经济走势及国务院扩大内需政策解读[EB/OL].http://www.cnbm.net.cn, 2008, (11) .

[6]刘镇江.江泽民经济伦理观探析[J].求索, 2003, (2) .

[7]张永仁.浅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功能[J].创造, 1997, (4) .

3.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篇三

关键词:道德素质;精神家园;幸福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66-02

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要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准确判断和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努力响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基于我国目前公民道德情况,而提出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不断丰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内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积极发挥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推进幸福社会建设。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其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底蕴,我国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宋元时期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现当代学者将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13个方面。这些道德力量不断传承,内容不断丰富。对我国历朝历代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提供了充足的精神思想准备,才使得中华文明不断传承。但是到了现在却出现了一些方面的忽略,过度重视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忽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更加开放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却给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金本位思想、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人性冷漠、良知沦丧、道德败坏、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片面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些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面前,丢弃了传统的美丑恶善,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忽视集体价值观和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出现了毒奶粉、毒馒头、瘦肉精、牛肉膏、假药等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關的一些不道德行为,这不得不令我们震惊,在感叹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谴责、愤怒,但我们仔细想想这些不道德行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这些年来我们过度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去追求金钱利益,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虽然我们也曾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在拼命抓物质文明建设,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与我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目标极不相符,如果广大人民群众感觉不到人性温暖、诚实经营、互利互信的良好社会氛围,谈何建设幸福社会呢?

自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着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对实现对人的尊重、理解、感受来谈发展,只有注重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幸福社会才算是现实了其真正的内涵。习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宽松舒适的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实现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缺道德、不缺真善美、更不缺信仰。那么是什么让如今的世人如此的冷漠呢?在物欲纵横的社会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的一面,邻里间的陌生感、人世间的冷漠感、见死不救、老人跌倒不敢搀扶、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规则、集体围观等等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层出不穷,人与人的不信任感不断加强,个人逐渐都被边缘化,如果长期下去,不加遏制这种蔓延的趋势,我们又何来谈文明社会、幸福社会的建设呢?

中国共产党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社会出现的总总不和谐现象,而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这一基本任务,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引导、教育和个人修养。从而创建助人为乐、邻里和睦、安居乐业、弘扬真善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幸福社会。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出发点,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解人性基本需求,除物质生活需要外,也要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只有让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取得双丰收,逐步形成爱国、爱家、爱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那么创建幸福社会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四德”齐抓

公民道德按照在社会生活中的分类可以分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四个部分,要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必须把这四个部分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共同提高,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必须从本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出发,认真分析“四德”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了解其根源,对症下药、全盘考虑、系统结合的思想。

nlc202309020213

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社会每个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公共推进。从个人方面来说要提高个人品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树立起知荣辱、知廉耻、知善恶、知美丑、明是非的个人道德观念,把社会道德的各种要求通过教育、舆论、评价、引导等方式转化成个人自身的内心信念和评判标准。通过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来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提高。其中,个人品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建设的关键,对整个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家庭方面来说,针对目前社会上所出现的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情况,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养成尊老爱幼、長幼有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互助互爱、体贴关怀的传统家庭美德,并通过社区、街道、亲戚、家人间的相互督促,改正不良风气,形成和睦美好幸福的家庭氛围;在行业经营方面,必须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规范从业标准和资格、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健全行业法律法规,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诚实经营、童叟无欺、公平竞争,减少造假售假、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不良行业风气,树立起正确的商业经营从业意识,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欲纵横的社会里,还依然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原则。同时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社会公德的建设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社团团体、街道、社区的作用,努力推动学雷锋活动、学雷锋活动不能只在每年的3月5日雷锋纪念日,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深刻领会雷峰精神,以自己亲身行动和作为来践行雷锋精神,加强学习宣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要把好宣传教育这面道德模范旗帜,让高不可攀的道德模范走进群众的生活中,走进老百姓的脑海里,同时也要加强道德模范常态化。

在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方面,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将社会道德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使其与其它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道德建设的依靠力量上,要依靠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精神文明生活的实际需求,同时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各志愿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中去。运用各种有效快捷的传媒方式,采用自下而上的道德推力模式,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践行的道德建设途径。同时,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系统,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有效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环境和道德风尚。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自身道德觉悟提高了、道德意识增强了、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了,那么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宏伟目标指日可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道德力量对于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全党全国人民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勇于担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以敢为人先、严于律己的精神,发挥道德模范践行示范作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处处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思,要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作风,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我的工作境界,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的官德修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4.突发事件与公民的道德素质 篇四

摘要: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情况下,人们毫无心理防备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会吸引很多民众的围观与关注,但是在这种时候,公民的道德素质就曝露无疑了。

关键字:突发事件;道德素质:措施

俗话说世事变化无常,每时每刻都有着不同的事件发生,或者是有心理准备或者是没有心理准备。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民众们的不同反映就体现了个人的道德素质。

比如说在一场突发事件之中,一辆载着水果的货车突然翻倒在路边,货车里面各种各样的水果都掉了出来,这个时候就会引起很多人的围观,而他们的行为也大不相同。比如说有的人目睹了这一幕之后,就会忙着叫人一起去抢救被货车压倒的货车司机,救人要紧,然后就会一伙人一起去抬车救人。有的人就会赶紧回家找各种工具来捡拾从货车中掉出来的各种水果,然后运回家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对救人的人群也视而不见,只是顾着捡拾水果。有的人呢,或许就会站在路旁充当一个看客,仿佛周围的事情与自己丝毫无关,更甚者可能还会拿出自己的手机拍照发微博,把这个事件发到网上。有的人或许会打120····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采取的措施往往不相同,从他们的行为中也就体现出了个人的道德素质。那些去救人的公民的做法无疑是受到人们赞扬和支持的,而那些看客,捡拾者的行为往往是受到人们的批评和指责,这几种面对突发事件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能够指责别人什么,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维行动,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就非常好了。

5.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篇五

公民道德素质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点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和灵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把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

和谐文化的内涵包含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研究和谐文化的内涵,不难发现,公民道德素质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现状。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自身的各个领域,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内在要求。具体就表现为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这种道德要求和文化导向,具体可以包括人们的和谐的意识、和谐的思维、和谐的精神、和谐的行为,以及全社会倡导的和谐理念、和谐价值、和谐关系与和谐风气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着眼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和谐文化的内涵之中包含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也可以说,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点。和谐文化建设要把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长期着力点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把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长期的着力点,让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伴随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努力营造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至关重要。当前我们的舆论引导总体上是好的,但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新闻媒体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够;一些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格调不高,缺乏应有的审美情趣,过分追求卖点和外国人的认同,甚至以获得国外的大奖来作为评判标准;互联网上低俗风气在相当范围内还很盛行,良莠混杂,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对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产生了消极作用,严重影响了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基于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的影响,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把党的主张、人民的心

声和市场的需要统一起来,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可读性统一起来,把正确的引导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统一起来,担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打造精品,繁荣文化。不断健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科学而切合实际的机制是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可*保障。长期以来,我们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实事求是地讲,还存在着许多随意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实效性还有待增强。当前,最紧要的是,要通过形成良好的协调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使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建立包括责任机制、合力机制、追究机制在内的工作机制,也就是说,要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明确从上到下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责任,并将其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在严格、科学考评的前提下,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探索公民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新的途径,扩大公民道德教育的覆盖面。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创新中增强活力,在改革中提高水平,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道德建设是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过程中,要遵循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积极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要切实注重实践环节,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贯穿于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6.试论公民道德网络阵地建设 篇六

试论公民道德网络阵地建设

网络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公民道德建设,要有先进阵地意识,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块阵地,建立一批公民道德网络阵地建设队伍,充实公民道德网络阵地建设的内容,抵制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思想的侵蚀,推进公民道德网络阵地建设.

作 者:黄宗科 Huang Zongke 作者单位:广西柳钢党校,广西,柳州,545002刊 名:桂海论丛英文刊名:GUIHAI TRIBUNE年,卷(期):18(2)分类号:B822.1关键词:网络 公民道德 阵地 教育 建设

7.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篇七

一、.公民道德建设现状

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公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整体的提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资料查阅等形式对石家庄市公民道德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

1、公民道德素质现状

(1) 社会主义的道德仍然是石家庄市民道德的主流。同时, 道德多元化的现实已经显露, 主流道德和多元道德同时并存。

(2) 居民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加剧了居民道德素质的差异。不同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年龄段, 甚至不同的性别, 加大了居民道德素质方面的差异。

(3) 从道德修养应具备的物质基础和应具有的人文素质看, 石家庄市民具有较高的水准。然而石家庄市民整体文化素养和建设沿海强省省会的需要还有距离。

(4) 大多数居民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是有较高认识的, 但是, 一些人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观念。

(5) 在社会公德方面, 传统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 但与市场经济接轨而产生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冲突又明显可见。

(6) 绝大多数人熟悉自己工作的职业法规, 但是对工作的热爱程度低于对职业法规的熟悉程度, 爱岗与敬业之间还存在差距。群众对诚信等反映职业道德水准的服务满意率也相对较低。

(7) 石家庄市民的家庭道德水平总体上是比较高的。热爱家庭, 夫妻关心互助, 共同决定家庭大小事务的比率均比较高, 终身学习的比率也较高。相比而言, 在邻里关系和社区认同方面尚需要改善和提高。

(8) 高文化程度和高收入的居民群体, 其道德观念的认知正确性在某些方面反而不如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较低的居民群体。

(9) 应纠正对私营企业主素质低, “不三不四发大财”的旧观点。相反, 高学历低素质的情况值得注意。

2、公民道德环境建设现状

近几年, 尤其是实施“三年大变样”规划以来, 市委、市政府在道德环境的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使全市的总体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 出现了一些亮丽景观, 22个城中村已开工建设回迁房, 四个新区建设稳步推进, 6座桥梁已竣工通车, 全面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个三”工程, 着力构建100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和100公里水系区域大生态绿化体系, 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23万平方米, 开工建设裕华路和中华大街北延至机场快速路等2条迎宾大道, 整治火车站广场周边区域历史文化街区, 打造国际城四期、天山东区、尖岭万达广场和小谈村改造等4个生态环保特色小区, 塑造南花园文化步行街、民生路历史文化长廊等特色街等。

在道德环境的软件建设方面, 也开展了大量的、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工作, 使全市居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工作成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为主线, 坚持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省会面貌大变样、文明交通我参与”、社区“四个文明”、“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传统美德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着力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二、落实“十个一”、“四进社区”,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打造成片连线生态亮点, 加大“村民中心”建设管理力度, 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六个一”工程, 构建和谐新农村。四、深化“万家窗口创文明、诚信服务铸品牌”活动, 大力推进文明行业创建;五、树立道德楷模引领社会风尚, “感动省城”人物评选, 引导全市人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为建设石家庄提供精神支撑;六、着眼于“三贴近”, 用开放的视野、分类施教的方法、主题教育活动构建思想道德建设大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 思想空前活跃。从石家庄市的情况看, 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部分人理想信念淡漠,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矛盾, 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部分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矛盾, 面临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挑战。如三鹿奶粉事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 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载体面临挑战。据统计, 石家庄市目前有17个县级文化馆、6个县级图书馆未上等级, 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的虽然上了等级, 但馆舍陈旧, 急需更新改造。全市223个乡镇虽然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 但是, 从文化活动质和量看, 相当部分群众还不尽满意。四是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不适应的矛盾, 思想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面临挑战。石家庄市目前约有网民300万人, 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网站12000个, 博客、播客近百万, 手机报用户40万, 车载视频、户外移动视频6万个, 网络监管、网上引导、其他新媒体管理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工作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突出“三贴进”、传播先进文化原则;以以史养人、以建育人、以文感人、以教化人、以模树人为格局;以发挥优势, 与时俱进, 纠建并举, 重在建设为根本;以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为保障, 在石家庄市形成“道德关乎文明环境, 人人即是道德形象;知行统一从我做起, 德法并重贵在建设”的理念;努力培养众多“政治坚定, 思想领先, 道德高尚, 追求卓越, 勇创一流”的德化之人, 为石家庄市在河北省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2、重点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精心打造一流的道德环境。道德环境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包括社会环境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社会环境建设: (1) 建立与公民道德建设相关的职能机构, 健全与之相关的各项机制; (2) 全面整顿社会秩序,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完善公共设施的管理体制; (3) 开展文明社区建设,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 (4) 不断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再就业工程。文化环境建设: (1) 挖掘整理历史文化, 展示城市风貌; (2) 创造良好的文化旅游环境; (3) 打造文化品牌、创作文艺精品,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 确立并开展社区文化主题建设, 增置各种形式的公益广告, 制作各类规范性标牌; (5) 建设完备的信息服务网络, 加强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建设: (1) 加强社区绿地建设; (2) 开展环保小区建设, 倡导绿色消费; (3) 防止各种污染环境的行为。

二是全面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 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 不断探索“德化育人”工作机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以“讲文明树新风, 争做文明市民”为主线, 依托党政机关、执法队伍、窗口行业、社区和青少年五条战线, 以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市民文明学校五项创建为载体, 展示石家庄省会城市的新形象。

3、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要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岗位责任目标, 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讲德、述德、评德的具体要求。同时, 要大力加强“官德”建设, 使各级党政干部对全社会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形成有效的公民道德建设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4、加强制度文明建设

制度文明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文明、健全的制度是社会道德普及、公民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构, 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 使各项具体工作都能够有专人负责, 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机制保障。制定、实施市民文明生活准则;完善职业行为准则。

5、确立基本框架

一个宗旨, 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二个方面, 环境建设和公民素质培养;三个内容, 打造道德环境、开展认知教育、培育行为养成;四个阶段, 街道试点、分区展开、全市提升、全省推广;五个目标, 社会秩序良好, 社会环境文明, 道德建设活动丰富多彩, 居民行为文明礼貌, 人民生活幸福和睦。

6、结合中心工作开展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活动: (1) 以百万市民文明素质大培训为主线, 积极开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活动; (2) 抓住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开展集体主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爱”等道德教育活动; (3) 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活动。道德实践活动: (1) 继续办好传统的文化活动项目,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 (2) 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3) 继续组织“感动省城”人物评选活动, 树立道德楷模引领社会风尚; (4) 开创新的道德实践活动。

7、坚持把社区道德建设作为重点

社区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 使广大社区成员朝着思想健康、精神充实、热情礼貌、人际和谐、关爱社区、热心公益、帮困扶贫、维护法治的文明方向不断进步, 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共同的家园之中。

8、坚持实事求是、贴近民意

(1) 本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在市民中开展“三年大变样背景下的道德规范”大讨论; (2) 切实关注弱势群体, 特别是外地经商务工人员, 要加大对他们的文教投入; (3) 加强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的建设和培养; (4) 改进宣传工作, 制定的文明道德规范要简明易懂, 朗朗上口, 从小学生开始普及; (5) 对乘车文明、语言文明、服饰文明等道德文明规范, 应加大宣传力度, 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提高人的素质,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提升河北公民道德素质研究》课题组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 在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公民道德建设现状, 指出了目前存在问题, 提出了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提高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思路[J], 高校理论战线, 2002.10

[2]张博颖:“市民社会”视域中的公民道德建设[J], 道德与文明, 2004.2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 人民出版社, 2004

[4]孙万勇: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讲话, 2008.12

[5]车俊:在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09.2.24

8.论共和国早期罗马公民的道德品质 篇八

关键词:罗马共和国;公民;道德品质

共和国前期,生产力的落后和生存环境的恶劣培养了罗马人民勤劳质朴和勇敢不屈的优良品质。刚从农业小邦走出来的罗马贵族和人民还没有受到希腊化帝国奢侈腐化作风的严重影响,他们的财富也还远没有达到可以恣意挥霍的时候,因此,在罗马的整个社会阶层中仍普遍保留着忠勇爱国和质朴节俭的优秀品质。

进入共和国后,随着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成文的法律开始颁布和实行,共和政体不断发展和完善,对外战争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些都大大激发了罗马人民的主体精神,并使得罗马人民在早期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那些优良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罗马人民充分发挥他们的优良品质,积极进取,共和国也因此迸发出了巨大活力。概括地说,罗马人民的这种优秀品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勤劳质朴,崇尚节俭的生活作风

罗马一直都是个以农立国的国家,普通的罗马公民给人的首要的印象也是一个勤于耕作的农夫的形象。在早期的城邦体制下,罗马公民大多有自己的一块大小不等的土地,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一切。由于生产力极度落后,为了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罗马人民终日辛勤耕作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希望。在当时,好农民才是对一个罗马公民的最高的评价。

“共和国早期的农民家庭,每家有2至3英亩土地,全家人从事耕种,偶亦有一个奴隶,靠其农产品过着节俭的生活。他们睡在稻草上,起身很早,脱去上衣,从容不迫地跟在牛后面从事耕耙。”在土地上辛勤耕作一天后,“罗马人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坐在桌前,吃着不花分文、用劳动换来的一大堆食品,就像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国王一样心满意足”。[1](P.96)这可以说是对普通罗马人日常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而且不仅是在普通民众之中,即使是高级长官和将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经常从事农业劳动。据记载,执政官肯奇那图司就受命于扶犁之际。当外敌侵入罗马时,他正在扶犁耕田,忙于农活。在接到任命之后,他即擦干汗水,穿上长袍,奉召入伍。在他的带领下,罗马人民很快就击退了敌军。完成使命之后,他马上交出兵权,解甲归田,又继续去农田里从事耕作去了。恩格斯曾称赞肯奇那图斯是一个“真正的公民美德和异常质朴而高尚的忘我精神的榜样。”

与早期罗马公民的农夫本色紧密相关的,是他们所普遍具有的崇尚节俭和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在公元前3世纪,一般罗马家庭的菜单是很简单的,只有富人才有鱼肉吃。酒通常是冲淡的,几乎每一桌都有,饮不渗水的酒,被认为是放纵行为。除普通民众之外,罗马贵族这时也仍没有受到奢侈腐化作风的影响,而保持着崇尚俭朴的良好作风。此时的罗马人对奢侈是深恶痛绝的,贪图奢侈的人不仅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而且会遭到法律的处罚。据记载,“布匿战争前,一位执政官只因为家里的银器超过了10磅便遭到处罚。”[2](P.153)一直到布匿战争时期,罗马人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优良品质。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罗马人所具有的这种勤劳质朴和崇尚节俭的优良品质。

二、吃苦耐劳,忠勇卫国的爱国精神

罗马人的标准形象是农民和士兵的复合体。古罗马男子为了存活,一是要种地,二是要拿起武器来保卫农耕的果实。他们既要抡锄头,又要拿刀剑,农夫和战士两位一体,这就是古罗马人的形象。因此,这时期的罗马人民除了具有农民的质朴和勤俭外,还具有一个优秀士兵所必需具备的吃苦耐劳和忠勇卫国的优秀品质。

罗马军队历来以它的勇敢无畏和铁的纪律闻名于世,这与罗马人在平时所受到的锻炼是分不开的。罗马诗人维吉尔在他的诗歌中写道:“我们这个从一开头便能吃苦耐劳的民族,孩子生下来就给抱到河边,泡进冰冷的水里锻炼他们;男孩子夜里也在打猎,把森林搅得筋疲力尽,他们以弓马为游戏;到了青年时,他们勤劳工作;或者锄地,或者在战争中攻陷城市。”[3](P.67)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罗马人,从小就被培养成了一个勇敢不屈和吃苦耐劳的人。而且在他们上战场之前还要经历严格的训练,这种训练的严酷甚至超过了实战的程度。以军械训练为例。在军械训练中,罗马士兵用来训练的盾牌、剑、投枪等都是实际重量的两倍。由于训练用具都比实际的武器为重,因此,一旦能够熟练的运用,那么罗马士兵在使用真刀真枪时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而且这种训练的艰苦程度也甚至比真实的战斗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对早已熟悉了这种艰苦训练的罗马士兵来说,战争也不过只是一次见血的较轻松的训练课罢了。

共和国初期的罗马军队也经常打败仗,但每次失败之后罗马人都能重整旗鼓,对敌人发动更为猛烈的反击,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罗马人民忠勇卫国和顽强不屈的爱国精神。坎尼战役后汉尼拔的军队节节胜利,罗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仅在坎尼战役中就损失了5万名士兵。但罗马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和勇气,在最困难的时候,罗马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现在的市民,甚至寡妇和儿童都自动地将其积蓄交给国库,每一个能执武器的人都被征召从军,连奴隶在内。并对奴隶提出诺言,一旦胜利到来,他们就获得自由。士兵们都不要薪饷,罗马准备寸土必争,以对抗迦太基的新狮子。”[1](P.64)于是,在短时间之内,罗马很快就又征召了25个军团的兵力,继续同汉尼拔的军队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

正是凭借着这种勇武不屈的爱国精神,罗马人民克服了一个个苦难,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从而也使得共和国在短期之内就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阿庇安认为罗马人“在勇敢、忍耐和艰苦奋斗方面,他们超过了所有其他的民族。”[4](P.16)这并非是过誉之论。

三、遵纪守法,注重秩序的法制观念

威尔•杜兰在他的名著《凯撒与基督》中写道:“法律最足以说明罗马精神的特征。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之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成为个人自由的依据;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1](P.505)的确,在古代历史中,与其他文明相比,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贡献和注重秩序的观念是极为突出的。罗马人不分阶层,普遍有着非常浓厚的法律和注重秩序的意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与罗马人的崇敬父权家长制的权威不无联系。“在罗马传统的社会里,父系家长具有某些被习俗,继后被国家法律所认可的无上的权力。后来,当国家法律日渐完善,并取代习俗之后,父权虽消弱,但余威犹存,因此,通过对这种家长法权的强调与陈陈相因,逐渐形成了罗马人服从权威,遵纪守法的观念与民族特性,并进而找到了一条通向‘伟大的罗马’的有效途径。”[5](P.42)

早期的罗马人民为了抵制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在公元前450年促成了《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这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特权,而且也加快了法律知识在民众中间的传播和普及。当时,《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人受教育的唯一教科书,男孩自7岁时就必须学会读它。由此可见法律规定在罗马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罗马人遵纪守法,注重秩序的观念也突出表现在他们看待法律与个人和政府的关系上。罗马人认为遵守法律与自由是不相矛盾的,遵守法律并不妨碍一个人的自由。王政时期高傲者塔克文的暴政激起了罗马人民对专制王权的极大的反感。因此,遵守法律是一个罗马公民应尽的义务,而如果是服从一个即使是最仁慈的主人,也属于道德堕落的表现。同样,在罗马人的观念中,是否依法统治是合法的政府和成功的暴政之间的根本区别。即使前者是糟糕的而后者是成功的,但在道德的判断上,后者也是不能接受的。而罗马人心目中依法统治的理想政体即是共和国前期元老院、人民大会和行政长官分工合作的共和政体。西塞罗在他的作品中强调到:“请注意,一切都处于法律之下。”[6](P.263)他的这一思想表达了罗马人对法律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同时也是罗马人民遵纪守法和注重秩序的一种真实写照。

罗马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对罗马的迅速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在发展的历程中曾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有许多次也曾面临着灭顶之灾。但是每次罗马都能够重新振作并最终战胜对手,这些都是与罗马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分不开的。罗马人在遭受了一次又有一次的巨大打击之后,仍然能一次又一次坚强的站起来,这既非历史偶然性的作用,也并非个别将帅的天才,而正是因为罗马的民族精神以及早期罗马人民所普遍具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在起着巨大的,然而又是潜在的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威尔•杜兰.凯撒与基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夏遇南.罗马帝国[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3]维吉尔.埃涅阿斯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阿庇安.罗马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张广智.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J].江海学刊,1995,(1).

[6]西塞罗.论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2024年终端形象建设下一篇: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