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2024-10-15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通用12篇)

1.《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篇一

读书笔记四

《哲学的故事》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

书中讲到,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将科学从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者那里解放出来,将宗教从神学“唯理论”者那里解脱出来,从而拯救了科学与宗教。但在我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此。今天它对我们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我们的认识都只适用于现象,至于物自体,我们的认识达不到。

这个结论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荒谬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象和物自体中间没有绝对的、必然的一条鸿沟,它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跨越的。怎么跨越?

康德没有提供跨越的手段,因为这个鸿沟是不可调和的,现象和物自体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但他暗示了跨越的方式,就是辩证法。“辩证法”是个希腊词,在康德哲学里,我们把它翻译成“辩证论”。康德把“辩证论”作为一种消极的存在看待,是贬义词,它在我们遇到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出现。辩证论对人类的理性来说是一个警告,就是说,不要再跨出一步了,再跨出一步你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但这恰好有一种暗示,当你从现象跨入物自体的领域,或者说从现象进入本质的时候,就

会出现辩证法,出现矛盾。康德认为这种矛盾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对它进行了一种消极的评价。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把这个矛盾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如果你认为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积极的,那么,它就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从现象跨入本体的方法。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自在之物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可以变成为我之物。

所谓通过能动的实践就是要通过辩证法。通过能动的实践变成为我之物,说明自在之物并不是不可超越的。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康德已经提出人的能动性了,因为在人的认识领域,他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统觉、综合统一。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是被动接受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人的能动性,哪怕是在感性的层次上,人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洛克所讲的“一块白板”。人心并不是一块白板,人心有它固有的结构,有它的主体,有它的主动性。

康德提出了人的主体这样一种能动性,但他把它限制在认识的范围,不能超出,超出范围就到了物自体的领域。物自体的领域有另外一种能动性,就是人的自由。康德认为人到了物自体的领域就到了自由的领域。自由不可认识,但是,自由当然是一种能动性,你可以去做,你可以不顾一切自然规律按照自己认为应当的去做。所以除了认识有主体的能动性以外,人在实践中也有一种能动性,这又是康德的一个暗示。

为什么不把这两个能动性合二为一呢?认识的能动性不就

是实践的能动性吗?认识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嘛。但康德始终试图把这两方面区分开来,现象是现象,物自体是物自体,这只说明他的思想还局限在以往的形式逻辑的二分法的领域,虽然他已经在某些地方突破了形式逻辑的二分法———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康德在范畴表里已经提出了第三项———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已经开始突破二分法了。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他还是采取二分法,只有现象和物自体,没有第三者。所以,有人说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在于他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不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怎么样的定论。

我们说康德处处存在矛盾,但实际上,康德的好处就在于他展示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不是胡言乱语,都有它深刻的哲学含义,有它的启发性。这种巨大的启发作用一直到今天还在引发人们思考,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道德、法律领域,人们在不断地回到康德,看看他怎么说的,看看他怎么提出问题的,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最深刻的,虽然他自己解决不了。他解决的方式无非就是把现象和物自体区分开来,不让它们接触,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矛盾了。他恰好暗示了后来的人,推动了辩证法的产生。积极意义上的辩证法的产生就是从康德那里脱颖而出的。

2.《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篇二

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 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几乎都不喜欢老师讲大道理, 而故事却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在课堂上选取适当的故事,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 在哲学课中如何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丰富哲学课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很多寓言、故事中都蕴含着人生智慧、管理方略及致思取向, 如“自相矛盾”“塞翁失马”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更有许多哲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孔子讲仁, 孟子讲义, 老子讲无为, 在微言大义中可寻求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在哲学课堂中善于合理运用这些充满哲学思想的小故事, 可以使我们的哲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和丰满。

在学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 笔者讲了一个邓析“操两可之说”的故事:郑国夏季境内常洪水泛滥。有一富人被洪水淹死, 尸体被某人捞起。死者家属得知后, 想出钱赎回尸体。但得尸者要价太高。富人家属便请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你安心等着吧。那尸体如果你不去买, 别人是不会去买的。”死者家属觉得有道理:对, 我是那尸体的唯一买主, 我若不买, 得尸者便一无所得!而得尸者见死者家属不来赎尸, 尸体眼看就要腐烂, 情急之下也去请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你安心等着吧。死者家属只能到你这儿来买尸体, 不可能到别处去买。”得尸者觉得没错:是啊, 我是那尸体的唯一卖主, 死者家属迟早会来的。

学生通过分析邓析的做法, 从而领会到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同一事物, 即要对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进行全面的思考。如果死者家属和得尸者也懂得“两面思维”, 每一方都既看到自己有利的一面, 也看到自己不利的一面, 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坐下来认真谈判, 寻求合理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结果就会是“双赢”而不是“双输”了。

二、选择有思考余地的故事, 体验哲学思辨

要发挥故事在哲学课堂的作用, 就需要教师精挑细选, 选择那些既符合课程内容, 又能引发学生思考, 对学生有启发的故事。

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 笔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几位工作人员到某贫苦山区去调研, 在路上碰到一个本该在学校学习的放羊娃, 他们便问那个放羊娃:“你为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干啥?”“盖房, 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生娃干啥?”“放羊。”这件事被登在报纸上, 一个中学生看到这篇报道后, 认为自己也处于一种简单的循环中, 好好上学, 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 然后找份好工作, 再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 再好好上学……他觉得这种循环毫无意义, 最后自杀身亡。这个故事实际探讨的是人为什么活着, 怎样活着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 然后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 不是每个学生的观点都会一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正面的结论。

三、以故事还原生活, 用智慧指导生活

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 但生活中若具备一些哲学的思维, 人们会生活得更加充实, 也会更加聪慧。我们教学哲学最直接的目的, 就是希望学生能善于运用这些哲学智慧, 使自己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小故事中蕴含着大智慧, 尤其是与学生熟悉的人或事更,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时, 笔者给大家讲了原巨人集团总裁现巨人网络 (征途网络) 创始人史玉柱的故事。史玉柱曾被《福布斯》列为大陆富豪第8位, 后因管理不善, 巨人集团倒闭, 负债累累。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 后来凭“脑白金”产品东山再起, 还清了欠下的1.5亿元负债后又重返IT行业, 凭借自己创建的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征途网络大获成功。史玉柱的经历可谓大起大落, 从富翁到“负翁”, 但他却能顶住压力, 东山再起, 从他的故事中, 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3.故事里的人生哲学 篇三

一、鲜明的主题渗透着爱国情怀

世界上的情感有千万种,但最震撼人心的是爱国之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从古至今,有无数多的爱国人士都愿意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些真挚的爱国情感深深感动着世人。而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章的核心思想,古今中外的创作者们,一旦提起笔来,首先就会思考文章的主题。所以,以鲜明的爱国为主题的《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凭着浓烈的爱国情怀,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1898年初,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和古巴先后爆发了反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3月27日,美国要求西班牙在古巴停火,取消集中营等条件,美国与西班牙一战一触即发。就在这紧要关头,美国第25任总统麦金莱想要立即与古巴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他写好一封信,需要一个送信人,但加西亚将军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怎么办?情报局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就是他”。安德鲁·罗文,一个年轻的中尉,从总统手里郑重地接过信件,藏在胸口,没有问“加西亚在哪里”,便踏上了危机四伏的送信之路,他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而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整个民族的希望。

在寻找加西亚的行程中,有艰难、有险阻,可怕的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作为一名军人,为了光荣地完成任务,永不放弃,作为祖国的子民,为了国家的利益就必须置生死而不顾。正如冰心所言:“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当安德鲁·罗文历经艰险,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之时,就体现了人类最高的道德情怀——爱国。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致加西亚的信》这部作品,主题鲜明,透出浓浓的爱国情怀,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二、典型的英雄形象透视榜样的力量

董学文在编著的《文学原理》中说道:“在小说中,人物是灵魂,只有紧扣灵魂才能制服小说庞大有力的文本,产生对内容更为有效的解读。把握住人物,小说复杂的语境、结构和作为对象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就开始变得清晰……”文学家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往往多角度、全方位地来塑造人物形象。

首先是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文中,安德鲁·罗文的语言极其简洁,在行程中,为了不暴露身份,甚至尽量不与人交流,故而获得了“冷漠人”的绰号。文中关于主人公的言语特别少,几句话体现了他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当与给他送来吃的黑人告别时,他礼貌地说道:“再见了,老人家。”感激之情藏于言中。当罗文注意到一些穿着十分奇怪的人时,便警觉地问:“他们是谁?”并对向导格瓦西奥说:“仔细审问这些人,并看管好他们。”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终于把信交到了加西亚将军的手里,当被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时,罗文将军脑海里虽有万千问题,但他还是毅然地回答:“没有!先生。”几句简短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刚毅、寡言、机智的军人形象。

其次是通过行为、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性格、形象。当安德鲁·罗文从总统手中接过信,听到瓦格纳上校说的话——“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将军在哪里,你自己得想办法去寻找他们,以后所有的事全靠你自己了”,他一言不发,直接与总统握手道别,因为,军人的高尚品质让他明白:当一个人的荣誉甚至他的生命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在轮船进入古巴海域时,想到问题的严重性,把文件藏到头等舱的救生衣中,又说明其心思极其细腻,这也是军人的应有品质。

《致加西亚的信》这部作品,通过简短的言语,利索的行为,塑造了安德鲁·罗文这个英雄人物。作为一名军人,在关键时期,他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军事任务——将信送给加西亚,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高大的形象会永远活在人们心间。

三、离奇曲折的情节彰显团队协作精神

清代文学家袁枚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所以,古往今来的文人在创作作品时,都力求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亦然,只是在这些离奇的情景中,才能增强文学的艺术性,当然也突显了团队协作精神。

在寻找加西亚的过程中,罗文团队的成员们为了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有明确的协作意愿,安排了适当的协作方式,从而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在送信的旅途中,有沉默寡言的马车夫,有机智的向导格瓦西奥·萨比奥,有头脑非常冷静的船长,有足智多谋的“海岸将军”,等等。就是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共同完成这项任务时,表现出了高度的团队协作力量。行程中有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就是西班牙逃兵中有两名间谍,一名逃跑去报信,另一名直奔罗文而来。“半夜,我突然被一声枪响惊醒。我的吊床前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影,我急忙站起来。这时对面又出现一个人影,很快第一个人被大刀砍倒,从右肩一直砍到肺部。”如果没有机智的警觉,如果没有团队的力量,罗文是完不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的。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话》中曾言:“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这就是对《致加西亚的信》故事情节的最好赞誉。当罗文从古巴返回,为美国政府带来宝贵的情报时,迈尔斯将军发至内心地赞叹:“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罗文中尉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沉着机智的作风,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致加西亚的信》确实是一部杰作,书中所推崇的关于敬业、忠诚、勤奋、感恩、自信、坚毅、进取等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本文撇开管理学的角度,从文学创作的三个维度来探析该书,一是从作品的主题而言,鲜明的主题渗透着爱国情怀;二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典型的英雄形象透视榜样的力量;三是从故事情节而言,离奇曲折的情景彰显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这三个维度的研究,来透视该书中的智慧,不仅有管理学中的方法和技巧,也蕴含着人生哲学。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读书报告 篇四

把握哲学之美,点燃心中神灯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性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是 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 界,也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关键词 哲学之美 神灯 领悟 实践 大学生

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同时,我阅读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辅导读本》 以及《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这两本书。《辅导读本》收录了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和学 者的优秀作品,其思想深刻,既有冷静的理性精神,又有让人感念的人文情怀,是我们在轻 松的阅读中学习到有益的知识,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哲学的 邀请》就像是一封进行哲学思考的请柬,是一本趣味盎然,晓畅易读的哲学入门书,对于帮 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文科生,至高中开始接触哲学至今,已有三年。高中时代,在高考总指挥棒的 指引下,学习哲学的唯一目的便是应对考试,从未试想过哲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懵懂的我 闯入了哲学的世界,却只是停留在对哲学文字的背诵上。升入大学,对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 学习使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说,是大学所获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是我顿时 醒悟:原来哲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可以使我们的生(可以让我们更好认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活更加美好。哲学就像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因 为它是一场思想的冒险,它敞开自己,始终在路上,恰似无尽的人生。①哲学可以带给我们 不一样的看风景的心情,告诉我们看世界,想问题的不同路径(角度也许更好)。作为一种内 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东西,哲学总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找 到自己成长的动力,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哲学会赐予我们明辨是非的眼睛,它是指引我们 前进的神灯,将我们引向正确的(不恰当)思想港湾。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由 之路,它渗

透到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辅导读本》以及《哲学的邀请》的阅 读,我深刻地体会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扯淡,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哲学 才差不多),因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关 注周围的世界,企盼人生的幸福(哲学是一种哲学人格和哲学学理的统一,怎么被你说得那 么庸俗,还企盼人生的幸福,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现存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揭露和批判的批判 精神和勇敢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即为哲学人格)。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 对自然或人生中(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时,我们便已置身于哲学中。哲学并不 仅仅是一门学问,它渗透于我们每个人内在精神生活当中。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和 困惑,哲学虽然不能提供现成“答案”,但这些问题和困惑都可在哲学中得到理解或将得到 理解。(不敢苟同,哲学家还有搞不懂的事呢)只要我们放下“哲学王”的架子,使哲学走 进生活、贴近生活,而不是像黑格尔式的哲学那样沉溺于抽象思维王国中进行哲学思辨,那 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极大兴趣。对哲学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哲学之美需要我们在实践 中加以体会并把握。在对于《辅导读本》和《哲学的邀请》的阅读中,我也进一步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以下就我体会最为深刻的几点进行论述。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必须一切从实际 出发。正如《狼桃的故事》一文所述,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认识的源泉。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 著名文章《实践论》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② ①《哲学的邀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版 第 213 页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辅导读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2 月版 第 158 页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 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能一味地投身于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必须 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身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法学是一门 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性科学,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只有通 过认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正确把握法学专业的真谛。其他的各类科学的学习亦是如 此。二: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动性,必须 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两者是辨证统一的。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的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③。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脱离客观 规律办事,进行学术研究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这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关键。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发挥能动性,敢于挑战,敢于突破,敢于 创新。总而言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 机地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事物通过质变,产生新事物,又开始 新的量变相互转化。正如《爱因斯坦与相对论》所揭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真理的得出不能一蹴而就,而是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必 须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重视量变的积累,把握量变的趋势,抓住质变的良机。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 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邓小平同志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 中指出,各地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路线,这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各地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提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正如名家所言:人最难战胜 的是自己,我们必须加强对自身的认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不能一味地盲 目跟风。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上都太机械了,不过太多不用改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收益颇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犹如“鼓手” 和“吹号手”,振奋了大学生的精神,鼓励我们积极向上,努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赋 予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前进力量,激发我们的生活热情,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马哲吧就是对外在世界和自身的批判,怎么激励我家老婆的生活热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我们生命中的神灯,指引我们明辨是非(什么是是

5.《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篇五

1844年在历史长河中是不起眼的一年:中英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两年,美墨战争还有两年才会爆发;但这绝不是一个平凡的年代:法国大革命的余波未平,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在欧洲和世界蔓延。这一年,卡尔·马克思26岁,距离他与恩格斯发表众所周知的《共产党宣言》还有4年,他脑中对于经济、哲学、共产主义的设想还在激烈地酝酿之中。在这样一个变革的年代,马克思在巴黎写成了这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本《手稿》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而是由三个相对独立、有所联系的手稿部分组成的,其中第一手稿和第三手稿比较完整,而第二手稿的大部分已经佚失。在这部手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创新性的“异化劳动”理论,它指出了劳动产品、劳动者等多组对象之间的异化关系,以此试图揭开私有财产的本质,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萌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并指出人类应该走上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此外,这部手稿也表达出了马克思的一些哲学观点,主要是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因为这些颠覆性的观点,这部手稿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

如前所述,“异化劳动”是这部手稿中最重要的观点,它具有划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理解了异化劳动理论,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半。

为了说明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首先用了“劳动的对象化”这个概念。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第一手稿,XXII)然而,与这种理想模式相悖的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马克思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们反而越贫穷。马克思发现,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则工人自身就越趋近于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第一手稿,XXII)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的价值被资本家不断压缩,成为一种资本生产的产品,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第一手稿,XXII)这种对立是一种畸形的劳动的对象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中让马克思感到十分担忧的缺陷所在。

这种畸形的对象化只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的缺陷之一。事实上,上述的这种异化只是最初级的一种,在这篇手稿中,马克思总共论述了四种类型的异化。上述的例子中,工人的价值被其产品支配和奴役,这种异化可以划归为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第二种异化紧随第一种异化而来,马克思将其归结为劳动活动对劳动者的异化。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第一手稿,XXIII)在理想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创造价值,应该感到快乐和幸福;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是被迫的、是对自己的否定,这种机制是对劳动本身的一种异化。相对于第一种异化,这一层次由劳动的结果推进到劳动的过程,更全面地展现出异化劳动的特性,是这套理论中的一个深入。

根据这两个异化,马克思进一步推出了他对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这段论证中,马克思首先提出了人的“类生活”概念,认为人的生产活动要靠“类生活”来证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天性中有他的“类本质”。顺着这个思路,如果异化劳动剥夺了人的生产对象,则人的“类本质”就被扭曲了:一方面,人再不能够依照自由意志改造自然,这是自然对人的一种异化;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异化也是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的体现。总之,人的“类本质”对人发生异化,导致人的价值被扭曲,人成为资本家的手段。

最后一个,也是最高意义上的异化是人对人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它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第一手稿,XXIV)因此,人与人的异化是上述几种异化的统一表现和最高形式。而马克思在前文论述过人的类生活,这种本质使得“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上”。(第一手稿,XXV)具体来说,异化的劳动使得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诞生。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这种异化劳动的模式,从而这个循环就这样进行下去。然而,马克思指出,这种循环是必然有其尽头的,当资本家不足以抑制工人因为异化劳动而造成的代价(即工资,马克思认为这是异化劳动的产物)时,这种循环会立即终止,资本和生产不再彼此支持,生产关系即被瓦解。

纵览这一套异化劳动理论,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逻辑演绎的纯熟和事实拿捏的精妙。在工业革命的年代,社会动荡极为剧烈,发现私有制生产弊端的理论家必定不止马克思一人;但是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并且相对成功地评价这种制度、预测这种制度的前景的学者,可谓屈指可数。我认为,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在于:他受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影响,关注工人在生产背景下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发现了生产制度对人的能力的扼杀,以此为起点,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并预测了它的失败。他的四个层次的异化中,第一个异化最为偏向经济分析,因为这是整套理论的事实基础和起点。第二个异化仍以生产现实为基础,但更加倾向关注人的价值。第三和第四个异化则更像哲学层次的论述,更加关注人的本性,从人的价值出发来做出经济学的判断。

在这套异化劳动理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雏形。“劳动的对象化”理论认为劳动的产品固定在某个对象中,这与马克思之后的理论是吻合的,即劳动产品的价值是其凝结了的人的劳动,只不过马克思还未能把“劳动”这一人的本质特征之

6.寓言故事读书报告会主持词 篇六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鞠躬)

男:缤纷的书海,七彩的世界,在我们眼前展现。女:浓浓的书香,伴随着冬日的暖阳,弥满了校园。男:在多姿多彩的故事中,我们聆听花开的声音。女:在想象奇特的寓言里,我们感受梦幻的气息。

男:美妙的故事,就像一幅幅诱人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女:有趣的寓言,就像清晨的一缕缕阳光,滋润我们的心田。男:这学期,李老师组织我们开展了“读寓言、讲寓言、编寓言、演寓言”的活动。

女:在活动中我们的收获特别多。

男:一个个乐观向上,优美动听的寓言故事,使我们丰富了知识,明白了道理。

女:让我们陶冶了情操,受到了教育。

男:今天,我们就把读书的收获,向各位领导、老师,进行汇报和展示。

合:实验小学二年二班走进寓言,启迪智慧读书汇报会现在开始 男:在茫茫书海中,寓言故事独居一隅。女:寓言故事中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

男: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寓言故事的生命力所在。

女:下面请听杨彤等同学为大家介绍收集到的寓言资料。

男:寓言作为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数千年来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艺术魅力令人爱不释手,所以有很多文学家还把寓言故事改编成寓言诗。下面请欣赏闫清涵等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寓言诗。(鼓掌)

女:听了优美且耐人寻味的寓言诗后让我们进入下一环节成语串串烧(寓言成语接龙)

男: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我们读了那么多寓言故事,那么哪篇故事给你印象最深呢?为什么?(生说)还有谁想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寓言故事?(生举手)

女:同学们说的可真好,瞧!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踊跃参加!接下来有请刘贺然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大家欢迎!(带头鼓掌)

男:他讲的真精彩,同学们是不是意犹未尽?(是)接下来请听赵芷 嫣给大家带来的故事——《 拔苗助长 》大家欢迎。

女:同学们的寓言故事读的可真多,相信你们一定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接下来有请杨露等同学和我们一同分享读书感悟。(读后感)4人

男:读了那么多寓言故事,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灵感,快听听贾迦等同学创编的寓言故事吧!(2人)

女 :同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多个同伴,就多个亲人,多份温暖!希望同学们,多结交好同伴,不要向蝙蝠那样,最后落得孤孤单单!男: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除了读寓言,讲寓言,写寓言,我们大家还把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编成了课本剧。接下来请欣赏曹明昊等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课本剧《亡羊补牢》,大家欢迎。(掌声)女:同学们,读书汇报会已接近尾声,但我们的读书活动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李老师又为我们推荐了哪些书目。谁来读一读(生齐读)

7.《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篇七

关键词:学科哲学;教学主张;故事教学

提炼教学主张,就是引领教师从教学经验走向教学理论,从教学思考走向教学思想,这是促进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从而实现自我超越的专业生长点。近年来,在余文森教授的引领下,我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历史学科哲学导向的故事教学。

历史学科哲学是学科思维方法、学科品格、学科智慧等上位价值观。所谓历史学科哲学导向的故事教学,是指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故事情节,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领悟历史学科表层知识背后的思想、灵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学科历史核心素养。

一、故事让历史课走进生活,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故事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将有价值的史实作为证据。

八年级《国民革命的洪流》一课,涉及错综复杂的政党斗争、社会矛盾,初中生学习难度大,以耀文、耀武兄弟三封家信贯穿其中,可谓是神来之笔。其中第一封是:

亲爱的耀文大哥:

还记当初我俩为要不要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一事而争论了一个晚上吗?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相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我最喜欢听周恩来主任的课,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作为军人“不仅要知道怎样放枪,更要知道枪朝什么人放”。作为革命军人,我们渴望打仗……

弟:耀武

1924年7月

生活化的情节,有血有肉的有灵魂的人物,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对信件进行辨析,将符合史实的内容作为证据,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不同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二、故事让历史课启迪新知,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以史实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的能力。

篇幅所限,教科书对事件的叙述难以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或细节是绕不开的,这就需要适时补充。

《西学东渐》一课,我介绍林则徐写给英国女王信件的部分内容:

唯是通商已久,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毒流各省者……以中国之利利于夷,岂有以民毒物害华民之理?……试问天良何在?何忍更以害人之物无厌之求?设使别国有人贩鸦片至英国诱人买食,当亦贵国所深恶而痛绝之也……

我天朝君临万国,特明宣定例。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提问:林则徐从几个方面劝谕在广州的外国商人,反映了什么?

有这个故事作铺垫,思考空间就完全打开了,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通过阅读、讨论、发言,学生得出:林则徐从天理、人心、中国的禁律和政府决策等几个方面,劝谕外国商人停止鸦片贸易,反映了他对英国政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的解释,认识到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其思想不可避免具有时代局限性,显然,这个多角度思考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使历史知识丰满起来。叩问历史,就是情趣和哲思。

三、故事让历史课充满哲思,培养历史理解素养

历史理解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作出正解、客观、辩证的认识。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单元,由于教材重点叙述了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学生不可避免片面理解皇权至上。我讲述了唐太宗畏惧魏征的两个故事:

1.李世民打算去南山游玩,担心魏征责怪就没有去。

2.李世民赏玩鹞鹰时,看见魏征到来,怕魏徵提意见,回避不及,把鹞鹰藏在怀中,最终鹞鹰闷死了。

——摘编自《资治通鉴》

提问: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总结:尽管皇帝几乎无所不能,但也受到一些限制,儒家信条要求皇帝修德行善,关切臣民的需要,必须谨守礼仪及遵奉古制,为子民树立榜样,不能违背帝室宗法或不遵祖训。如果皇帝无视这些限制,可能招致言官谏争甚至引发宫闱政变或叛乱。

通过增加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正确理解历史概念,不会一看到君主就想到“无法无天”等字眼。故事越丰富,认识与评价历史的视角越有可能多元,对历史的看法更加辩证,更加客观。

四、故事让学生滋润生命,培养学生历史价值观素养

历史价值观是指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

开学初,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揭开了序幕,我张贴一张海报,“招兵买马”,想成立《闽南“土名”起名雅趣的探寻》课题组。在这个海报上,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我校有两名女老师郑乌最、苏乌利,听起来这个“乌”字似乎有点“土”,其实是雅在其中。你想知道闽南“土名”的雅趣吗?请参加本课题小组。

研究性学习《闽南“土名”起名雅趣的探寻》课题组成立了,学生走进村舍,调查访谈,搜集大量的资料,证实了“乌”的雅趣,了解闽南名字的复杂密码和血脉渊源,感受故事的背后隐含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名字背后的期许和祝福,心中升腾起家国情怀。

成熟的教学主张不仅是名师教学特质、个性的内核和前提,而且也是教师教学深度、高度的基础和保证,可以有效防止教学同质化和平庸化。我深深知道,历史学科哲学导向的故事教学这个教学主张,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地突破、超越和提升,为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余文森.教学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J].人民教育,2015(3).

8.哲学的邀请读书心得 篇八

我是认真的抱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的,它也让我找到了答案。

哲学不是不接地气,反而扎进生活最深的泥土里。哲学关怀生活中诸多人们深为所苦的问题,比如孤独,焦虑,自由,认可,人的异化。哲学敦促我们思考,不要成为现代社会技术和资本的工具。哲学教我们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哲学是一种过程之学,在如今以功利和目的为导向的社会,展现了慢的美感。哲学告诉去实践自己的生命和存在——“哲学能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怎样改变世界。”

难得此书内容不肤浅,语言却很浅显。逻辑清晰,行文流畅有散文美。就此叩开哲学的门未必,但至少让我站到了台阶上。

因为科学,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科学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而哲学君,好像只能给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回答,甚至让问题更加繁难,可以说科学让世界变简单,哲学让世界变复杂。

那接触哲学岂不是自讨苦吃?

科学是一种知识或者说信息。哲学不是信息,而是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想,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如何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哲学质疑澄清基本概念,回答并不取消问题,而是培育问题,让我们问的更好。哲学是爱智慧,把知识与人生选择和我们能够选择的价值观联系起来,确立如何根据已知更好的生活。

科学可以利用以往的解答,而哲学则意味着个人必须经过全部独立思考的历程。所以,哲学不是前人总结好的知识,而是一条思考的道路。叫我们去分辨伪答案,批评那些我们实际一无所知却认为自己有所知的东西。哲学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我,以非说教的方式让我们自觉到思考是获得自由的方式。

比如,我们从小被告知某某某学说是“科学的哲学”就是个“伪答案”。

死亡是我们为自己确立的无可挽回的命运,并且随时可能降临,并不因你的年轻和健康改变。

惭愧的是可能我还太年轻了,即使我怎么努力思考也很难体会到那种对于有限的恐怖。只有在考虑到活着是从宇宙的永恒之无当中索取那么一小段有,才会觉得渴望了解这一小段有。

理性唯一的要求是被使用,故而,理性是一种工具。对于这个我们自己打造的工具,我们要承认它是有用的,同时也是有限的。我们永远不能认识纯粹的现实,但是可以认识对于我们来说是现实的东西。绝对的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都是不可取的。同时,我们可以在运用的同时锻炼这个工具。

“我思故我在。”如果我不存在,我就不能怀疑我存在,所以我是存在的。可是我又是什么呢?自我意识,是一种将我感到的事物客观化,并将其置于一个序列中的能力,由于这个序列的连续性,我才特别的感到自己置身其中。我和我的身体不是饮料和罐子的关系,而是光线和灯泡的关系。通过语言,我们认可他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存在的,并与他人共享世界的意义。

作者解释说人类理性区别于动物在其不仅是为达到某种稳定和确定目的而寻找最好的手段,同时也用来达到新的不确定目的。我仍倾向于把人类理性看作动物理性的复杂版,包括语言和符号的形成,我认为都是由动物的简单交流方式进化而来,并没有质的飞越。符号是一种表达观念情绪的信号,由社会约定而成,符号是人类知识在语言上一代代的积累。至如今,一个个政治宗教文化的符号系统已然进化了一个个生态圈。

同样是解释世界哲学超越神话的地方在它给人留了争论的空间。

我们认为具有一种宇宙秩序,因为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事物符合因果决定论。那么宇宙的存在是相对于观察者吗?因为我观察所以宇宙存在吗?或者根据弱人择理论,在一个无限宇宙中,只有在空间-时间有序的一定区域里,才存在智慧生命发展的必然条件。故在这个区域里,我们观察到那些满足我们生存的秩序的宇宙不应该惊讶?

自由,为或不为某事的权利。自由并不是无原因。行为的自由,欲求的自由,以及欲求不欲求(或相反)的自由。叔本华认为从根本上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欲求本身,萨特则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休谟认为自由是一个非物理的而是社会的概念,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那些苦于思考的人宁愿将自由交给一位领袖或者制度机器。“所有人都有责任”就是没有人要负责。所有外部因素都没法免去“有意”实施这个行为者的责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负责呢?既然自由是天性。

任何一个关于人的自然特征都会受文化的影响。当一个行为是惯常的,我们就说它是自然的。自然并为叫我们干什么,建议我们“遵从自然”的人只是选择他认为有价值的部分。技术和我们的贪婪欲望互相推动,使得人进入了日益盲目的处境。可是技术带来的处境,究竟是出于我们与自然斗争的动物性?还是资本主义的唯物质主义? 为什么?走向哪里?还要干什么?

政治是人们因利益在联合或对抗中试探着达到妥协的产物,这个过程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政治哲学家们就想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乌托邦,但结果常是集权。怎么来协调社会呢?左派从人之间的契约构成的公共框架出发,认为需要组织某种集体,它囊括了人们的共同利益(有个人间冲突而无个人与集体冲突),干涉个人以维护群体存续。右派则认为,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最灵活最有韧性的框架,人和人在互相碰撞中逐渐产生最大的共同利益,政治权利介入太多只会扰乱这个过程。人的尊严,就是人被作为人而不是手段来对待,民族主义为人们贴上了标签,将人们对乡土的必然“从属”神圣化,这是一种致命的占有欲,遮蔽了对人的基本尊严的尊重。当代的唯物质主义不仅让人互相将对方认为是资本的工具,甚至他们自己也麻木了对人和人之间情谊的需要。

为什么柏拉图要驱逐诗人呢?美的一种定义是让人产生愉悦的东西,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会让人沉迷于表象,而不去理解这些表象后的真实——就像现代人们批评大众传媒的泛滥是人们精神的垃圾食品一样。但其后的艺术品,尤其是当代艺术,有许多通过展现“丑”来激起人们对生活对理解。当然,美也不是道德训谕,人在艺术创作中实现个性和自由。美的事物,承担了让有朽的人类拓宽狭隘的生命,少一份死亡的使命。

我们通过事物事物的变化来定义和测量时间——难道不是时间改变了事物而是相反?钟表的出现让我们生存在精密的叫人窒息的时间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讨论激发了人们许多对高维度的想像。如果时间对我们的影响是单方面的,那么不就像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时间就是我们的存在吗。人们为了逃脱自己的有限而发明了不朽的灵魂。

9.《零售的哲学》读书心得感触 篇九

好的商业行为需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

最初711是美国公司是创立的品牌,而铃木敏文去美国出差途中发现这种小便利店,该种连锁便利店此时在日本并未兴起,日本本土更多是以“大型商超”为主的商品零售业态,而此时的铃木敏文正在日本的商超集团“伊藤华堂”下打工,促使铃木开便利店的想法来源于此时日本实行“周日停业”和“缩短营业时间”,消费者无法在24小时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将美国的711引入日本也是迎合该该市场契机。

可是为什么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其他人进入连锁商店市场呢?便利店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更多的是“个体户”在经营,中国俗称“小卖部”,在对行业进行研究时,可发现分散的行业并不会一直高度分散下去,当行业内出现一个“管理牛人”时,该牛人有能力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如代表送货渠道的供应链,销售时的商品监控,以及员工培训管理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当这些做完后,单个便利店的毛利率会上升,而一旦自己的连锁化运营展开后,出现“规模经济”(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这样会导致整体运营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么该片区的其他个体户所开设的便利店就无法与其进行竞争。

在我们中国市场也存在这种现象,如过去的“小卖部”(711),餐饮店(海底捞),油漆店(三棵树),地产商(万科),生鲜超市(永辉超市),都出现了一批在管理上能够领跑同行的企业,进而逐渐在消费者口中积累更好的口碑,这也导致企业自身也能领跑同行,而该现象在不少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如幼儿园品牌、在线教育品牌等,这也是后一阶段投资客着重关注的行业性机会。

拥抱变化,动态看问题

每个人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在面对新事物时,通常人会有恐惧感,而该恐惧感会使得决策者停滞不前。在铃木提出引入711时,他的领导和同事都强烈反对,认为目前日本的经济现状下,只有“大商超”这一种业态存在,而小超市在该环境下无法生存,不过铃木面对强势的“大商超”,而具有“深度”的提出在目前便利店并不是完全打不过大商超,只是因为管理不到位。在预判日本未来人口老龄化将加剧后,铃木提出需要提前布局“送到家”业务,彼时也被管理层强烈质疑和反对,而后的社会发展却印证了铃木的正确。

故而我们发现,反对铃木的人更多是以“静态”的眼光在看待商业世界的变化,从《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出从细胞到人,都喜欢处于“静态”的环境,而对“动态”有反感,毕竟动态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铃木所进行决策时,则更多是运用“动态”的眼光,“前瞻”的看待社会发展,并提前进行商业布局。

多次重复是有效的

在经营管理中,管理层通常对于下属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执行战略、战术而感到苦恼,对于总部而言,旗下的经销商并不能领会总部的经营意图,最终则可能导致强势推出产品而影响供销关系,这都是我们在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铃木所面对的员工,很多都是素质水平并不高的人,针对这些员工,铃木采取的办法是“多次开会重复”,铃木用不断的重复使得员工明白:1、老板觉得这事很重要;2、这事对我们也很重要。进而使得总部的战略意图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下去。

10.《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篇十

不拼颜值,我们拼勤奋

汪丹妮出生在安徽铜陵,从事教师职业的母亲对她从小要求非常严格。上课、练琴、练演讲几乎构成了她日常生活的全部。在妈妈的“军事化管理”下,汪丹妮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十岁在人民大会堂表演,当过少年杂志的封面人物……丹妮的妈妈曾以为,按照这个路子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会去考公务员或者当一个教艺术的老师,但是她没想到,自家的小孩会不走寻常路。

2006年汪丹妮参加高考,母亲让她同时也参加了艺考。当时母亲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你在学主持人的女孩里不算特别漂亮的,但是你还有那么点小才华,要不就去学导演吧。那一年,汪丹妮以全国第三的成绩如愿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但报考前母亲的那句话对她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美女如云的上戏校园里,她感到很自卑,甚至“羞愧”到不敢去学校的公共浴池洗澡。

相貌拼不过别人,那拼什么呢?要强的性格,让汪丹妮变成了拼命的学霸。她想,既然容貌不占优势,那就拼才华、拼努力吧。

刚进入上戏时,作为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姑娘,汪丹妮并不起眼,老师和同学都不是很重视她。好胜心极强的她反而被激发出无穷的斗志。专业课老师布置作业,每周完成一个小品作业,她直接拿着枕头睡在教室里,一遍遍地和同学去磨剧本。只要有老师让她去帮忙拍摄,她总是随叫随到。

很快,这个女孩以她的才华与勤奋征服了人们。2007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发出邀请函给中国,邀请两位优秀的青年导演去做青年组的评委,正在读大二的汪丹妮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她又以第一名的成绩继续留校读研。

但在那几年中,汪丹妮也面对不少非议。在学校里太出风头的女孩,自然会招未一些敌意,她曾在宿舍里捡到过小纸条,上面写她脑子有病。就连家人也觉得她太不安分了。

直到她大学毕业前远赴内蒙古,拍摄出她令声名鹊起的故事片《离离》,这些误解才渐渐消失。

当时,大家做毕业作品,全班几十号同学中,老师单单挑了汪丹妮去内蒙古拍摄。老师说,全班就只有她可以完成。带着老师的殷切希望,揣着父母赞助的8000块钱,“忽悠”了一个摄像,一个20岁的女孩子义无反顾地奔赴遥远的内蒙古。到了那边寻找剧本,结果写剧本的人都先开口要钱。于是她决定自己写,自己拍。

为了一个镜头,汪丹妮带着二十几号内蒙古大汉爬上海拔5000米的高山,那是一座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开凿的高山,需要徒步爬行20多小时。身边做向导的内蒙古大汉都累得直喊“不拍了”,汪丹妮来不及喘口气,却要转身先安抚他。下山后,人家还是决定不干了,汪丹妮就每天去他家给他洗衣服擦地,终于,这名内蒙古大汉被汪丹妮的执著和拼劲打动了。

在内蒙古拍摄期间,汪丹妮的父亲查出了重病。但因为她带领着一支团队,在那种情况下离开,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她选择留了下来,但内心里又觉得特别对不起父亲。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让她几乎崩溃,这种历练也让她终于懂得了“强大”两个字的含义。

野蛮生长,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23岁时,汪丹妮带着一档全新的节目策划案和一支20多人的团队奔赴重庆工作。当时,她的这档大型益智类综艺节目策划案以数百万元的价格出售给重庆卫视,汪丹妮也成了全国最年轻的综艺节目制作人之一。

那段时间,她拼命工作,自信心爆棚,成就感十足。但没想到好景不长,她和合伙人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一气之下,汪丹妮回到了上海。

回上海后汪丹妮过了一段“安分”的日子,她考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成为公职人员,专门做话剧和影视剧的批款立项申报。她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多看些剧本,让自己沉淀下来。她形容那段时间是“打碎自己然后重建”的过程。一年的时间里,她每天早八晚五去上班,学会了Excel、PPT这些原来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办公软件,甚至学会了修打印机。面对身边一些追求稳定生活的同事,汪丹妮并没有提起过自己以前的经历。同事们只知道她是一个扛着小DV拍会议记录的小姑娘,没有人知道她曾在大演播厅里指挥一个团队。

一年后,汪丹妮不安分的因子又开始蠢蠢欲动。“稳定”并不是她喜欢的生活状态,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更不是她的理想,内心那股想创作的小火苗一点点燃烧起来。

汪丹妮偷偷注册了一个文化传媒公司,取名魔帧传媒。白天上班,晚上处理公司事务,没多久,她就扛不住了。她毅然决定辞职创业。

一切几乎要从头开始。汪丹妮每天翻看财经杂志,通过上面的公司资料寻找客户,然后给他们写邮件,打电话,或者干脆直接上门去谈。就是用这样略显笨拙的方式,汪丹妮的公司签下了“领英”这个大客户。

当时“领英”刚刚进入中国,汪丹妮抓住契机,写了一封信给“领英”中国区总裁,与对方接洽上之后,汪丹妮干脆飞到北京,找到对方,拉住人家聊方案。前前后后一年,出了十几稿方案,还是没有结果。很多人劝汪丹妮放弃,让她别再无休止地耗下去。但她偏不。

汪丹妮是一个敢想敢拼的人,正是她的拼,让她一次次将不可能转变为可能。这一次也是如此。凭着韧劲儿,汪丹妮的公司PK掉了几家国内项级传媒公司,最终成为“领英”的合作伙伴。后来,有一次汪丹妮去电影院看电影,在贴片广告里看到自己给“领英”拍的片子,一瞬间,一路走过来的酸甜苦辣都涌上心头,在黑暗的影院里,她的泪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公司随后的发展证明了汪丹妮的战略眼光,因为“领英”是一个高端的互联网品牌,这次合作的成功,让魔帧传媒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公司来合作。

“反正都是跳悬崖,干脆以最漂亮的姿势跳下去。”在汪丹妮看来,野蛮生长的生存方式正是她人生的王牌。

冰雪奇缘,遇见更有力量的自己

2015年年初,一个朋友找到汪丹妮,邀请她拍摄中国第一档南极户外真人秀节目《背着China去旅行》。朋友说,拍这样的节目必须找一支既能写又能导还能拍,关键是能吃苦能坚持的团队,这么多条件放在一起,恐怕没有比汪丹妮的团队更合适的了。

去南极的路上面临的考验,远超过人们的想象。魔鬼西风带德雷克海峡是必经之路,每个人的晕船反应都非常严重,食物不合胃口,网络也十分微弱,很难与国内联系。白天面对的是茫茫大海,单调的环境让人的心理接近崩溃边缘,夜晚要面对失眠的痛苦,有时好不容易睡着了,遇到风大浪大,船舱里的东西噼里啪啦往下掉,严重时整个人都被抛起来。

汪丹妮第一次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女孩子脆弱的一面。她想家了,想回到自己温暖的小屋里美美地睡到自然醒,再吃上一顿热腾腾的火锅,那大概是当时她能想到的最美妙的事了。

当终于登陆南极,四周静谧到只剩下邮轮轻微的引擎声,眼前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冰山与蓝天。那一刻,汪丹妮忘记了一路所遭的罪,想到全中国也就4000人登过南极大陆,再想想她和同伴们还肩负着拍一档真人秀的使命——4个人拍一个20几人的真人秀节目,全国估计也只有他们这一个团队——内心里汹涌的斗志瞬间又回来了。

她恢复了女汉子本色,克服了迷茫和恐惧,开始了不停歇的拍摄。手上拿着一台摄影机,头上别着一台摄影机,身上还背着录音设备、对讲机……全副武装,全身心投入。就这样,度过了一段回忆起来如同身处梦境却又铭心刻骨的日子,汪丹妮带领团队圆满地完成了拍摄工作。

如今的汪丹妮仍然在不安分地奔波着,她享受那种风尘仆仆地在路上的感觉。别人说她太能折腾,但她发现,每一次折腾,都让她遇见一个更有力量的自己。她说,人的生命很短暂,我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去体验这个世界无限的美好。

编辑/刘柳

11.故事中的哲学 篇十一

当今社会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而企业管理中与之相仿的行为和结果随处可见。故事里的哲理,给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启迪性的思路。

求生反应与速度竞争

有2个人在树林里过夜。早上,突然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来,2个人中的一人忙着穿球鞋;另一个人对他说:“你把球鞋穿上有什幺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熊啊!”忙着穿球鞋的人说:“我不是要跑得快过熊,我是要跑得快过你。”

故事听起来有点无情,但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比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为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快”、“好”、“能干”、“聪明”其实都是相对的形容词,有的时候知道我们竞争对手是谁非常重要。在太阳出来的时候,非洲草原上的动物就开始跑了。狮子知道如果它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它就会饿死。对羚羊来说,它知道如果它跑不过狮子,它就会被吃掉。对企业而言,亦是此理。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在谈到新经济的规律时指出:现代竞争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无疑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如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风云瞬息万变,市场信息流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谁能抢先一步获得信息、抢先一步做出应对,谁就能捷足先登,独占商机。因此,在这“快者为王”的时代,速度己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法则。企业必须突出一个“快”字,追求以快制慢,努力迅速应对市场变化。诚如此,则企业争胜有望。

青蛙试验与环境作用

曾经有一个古老的试验,将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投进热水锅里,青蛙会立即跳出水锅;如果把青蛙放在凉水锅里,下面用火慢慢加热,青蛙竟然一动不动,舒舒服服地浮在水里,直到它感受到烫想跳出热水锅时,却已无力逃生。

这个试验耐人寻味。为什幺那只青蛙一接触到热水锅时能逃脱厄运,而在慢慢加热的冷水锅中就不能幸免于难呢?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对所处环境变化觉察不到,满足于舒服的眼前环境,对未来的恶劣环境预料不足,以至于逐步丧失了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

对企业而言,环境是其生存的空间,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面对这几年竞争环境的变迁,为什幺有些企业能应变自如获得生机,而丰些企业却步履维艰、关门倒闭?笔者认为,其原因与上述关于青蛙的技验颇为相似。变化的环境,如同逐步加热的水温,有些企业敏感性强,及时觉察,积极应对,因而处危不惊,应变自如,摆脱危机;可有些企业感觉麻木,抱残守缺,得过且过,图一时之快,到了积重难返之时,只有惨遭淘汰的份了。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经营者们应吸取青蛙的教训,时时保持警觉,高度关注市场环境变化,并及时果断地作出应变和调整的决策。只有以变应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鼠困毙与“度”的把握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饥饿的小老鼠遇到了一只盛满大米的米缸,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兴奋不已,每天跳进跳出,想吃就吃。但是缸里的米一天天地减少,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一天天地拉大。当小老鼠能力所及的跳高高度低于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时,小老鼠没有摆脱米的诱惑,仍与往常一样跳入缸中享受米的滋味,但就这一跳,从此小老鼠再也跳不到缸外了。当缸中的米吃完后不久,老鼠使困死于缸中。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超越了事牧原有的“度”,事物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小老鼠的悲哀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能够跳出米缸的“度”,以致最后一跳,误了卿卿性命。商战亦如此。我们有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对事物“度”的把握不够,如近年中秋前夕出现的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遭遇曝光的厂家仅凭主观臆测,随意向媒体说月饼行业中的多数企业存在利用陈馅的现象,这一观点被炒作后,导致整个月饼行业的大萧条。当然这方面可供借鉴的事例也不少。如1994年6月发生的百事可乐“注射器事件”,起因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接二连三收到投诉,说在百事可乐里发现注射器。这一事件最终查明是一起严重的人为破坏行为。在百事可乐公司高度重视下,此事迅速得以化解。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事件中,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对此事处理有度,并未趁人之危,幸灾乐祸,而是选择了沉默。因为可口可乐明白,产业中竞争对手品牌发生有损名誉的事件,短期内虽是个别厂家受到损失,但若不迅速解决,随着时间的延长,将会波及整个产业。倘若可口可乐在这次事件中借题发挥,以收渔利,纵不说事情澄清后会使自己出丑,就算百事可乐里发现注射器是真的,那在消费者心理上造成的影响,也是对可乐这一饮品的不信任和拒绝。其做法值得我们探讨思考。

鲶鱼效应与机制创新

一位精明的挪威船长,为了使沙丁鱼不致于在运输途中死亡,以便卖出个好价钱,在捕放沙丁鱼的鱼槽里放入了一些生性好动的鲶鱼。由于鲶鱼东游西窜,将“死水一潭”的沙丁鱼惊动了,它们见到这异常的同类很畏惧,生怕把它们吃掉,便一改懒得游动的习性而紧张地快速游动,一舱水搞活了,待船到岸边时,这些沙丁鱼一条条都还是活蹦乱跳的。

这则故事对我们也很有启示。当前有些企业为什幺濒临倒闭?有些企业尽管仍在艰难支撑,但早已危机四伏?最根本的是我们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少企业管理体制至今没有从工厂制转到公司制,产权不明晰、机制不灵活、管理难到位,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能进不能出的用工机制,程度不同的“大锅饭”分配机制,尤其是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这样的运行机制,企业岂能一直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呢?沙丁鱼开始为什幺不到岸边就死了呢?不就是因为它们失去了求生存的动力吗?而一旦掺入鲶鱼,就等于给死气沉沉的鱼群注入了活力。那幺,当前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根本办法也是要注入活力,把企业经营机制搞活。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的竞争对手已不在是国内同行,而是有着丰富市场经济经验的外国公司。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龟兔重赛与战略运筹

有一则新寓言故事讲:兔子与乌龟赛跑输了以后,狠狠地进行了反骄破满,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与乌龟重赛一次。赛跑开始后,乌龟按规定线路拼命前爬,心想:这次我输定了,不过比赛不是目的,只要我尽力而为,赢不赢都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可当它到了终点,却不见兔子,正在纳闷之时,只见兔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乌龟问及缘由:“兔老兄,难道又睡觉了?”兔子哀叹道:“睡觉倒没有,却跑错了路。”原来兔子求胜心切,一上路就埋头狂奔,恨不得三步两蹿就到终点。估计快到终点了,它抬头一看,发觉竟跑在另一条路上,不得不返回叉道口重新奔跑起来,因而还是落在了乌龟之后。

这则新的寓言故事深刻地说明:竞争道路上,尽管你的实力再足、条件再好,也要依赖于明智的战略指导。可以说,战略决定胜负,这对我们的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企业己进入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有报道说,国外的企业家花在战略思考、战略研究上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60%。而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对此却很少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而很多企业要幺从一开始乃至直到企业破产也没有制定出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而是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要幺是错误的发展战略,不能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战略进行及时修订调整,适时实行战略转移。而一个企业战略的失误往往是致命的,难以挽回的。有鉴于此,企业经营者应该增强战略意识,强化战略思维,花大力气搞好企业战略研究与战略设计,并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重点,从而把企业引向胜利的彼岸,创造辉煌的业绩。

虎、驴之死与风险防范

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题为《猱》的短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猱的体形很小,其四肢长着十分锋利的爪子。老虎的头痒痒,猱就爬上去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特别舒服而未觉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作美味佳肴吃个精光。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介绍:有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专爱吸驴子的血,当这种蝙蝠飞落在驴子身上时,起初驴子本能地会抖动身体或用尾巴去驱赶。只见蝙蝠用细小的舌尖轻轻地舔那驴子,驴子立即产生一种麻丝丝痒乎乎的快感,再也不驱赶它了。一会儿,蝙蝠咬个小口子,吸驴子的血,一只蝙蝠吸饱飞走后,又会飞来另一只蝙蝠继续吸,驴子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干血而死去。当地人称这种蝙蝠叫“杀人蝠”。

12.哲学的故事3个 篇十二

从前有一个摄影师。他是一个杰出的摄影师;他拍侧面像、正面像、大半身像和全身像;他会显影、定影、着色、印刷。但是他永远不满意,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理论是,世界是颠倒的。

他有一个合伙人,全身上下都是他那些特殊的小习惯。例如,他一整天都在抽雪茄;他从不关门;他把餐刀放进嘴里,而不用餐叉;傍晚时他要喝上三杯啤酒。他全是毛病!

因此哲学家对他这位不完美的兄弟心怀不满,他想要解除合伙契约,但是他不能,因为他们的生意把他们拴到了一起!

春天来了,他们决定到避暑胜地去寄宿一阵,一个星期六,他们一起坐轮船出发了。

哲学家一整天都坐在甲板上喝潘趣酒。他是一个很矮很胖的男人,患有多种疾病;他的肝脏不好,他的脚有毛病,可能是风湿,或者别的什么类似的疾病。抵达时,他们过桥上了岸。

“到了吗?”哲学家问。

“再走一小会儿我们就到了,”合伙人回答。

他们沿一条满是树根的小路走去,这路突然在一个栅栏前止住。他们不得不爬过栅栏。然后路变得多石,哲学家抱怨脚难受,但是当他们来到另一个栅栏前时他忘记了所有的疼痛。之后,路完全消失了;他们走在赤裸的岩石上,穿过灌木丛和越橘丛。

在第三个栅栏后站着一只公牛,它把哲学家追到了第四栅栏处,到那里时他出了一身汗,像洗澡了似的,这使得他皮肤上的毛孔全都张开了。当他们穿过了第六个栅栏时,他们能够看到那栋房子了。哲学家走进去,随即步入阳台。

“怎么这么多树?”他问。“它们把视野都遮住了。”

“但是它们保护了这栋房子不受强海风的吹袭,”合伙人回答。

然后他们想要去洗澡。但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符合词的哲学感的海滨浴场。什么也没有,除了多石的地面和泥泞。

在他们洗过澡之后,哲学家感到口渴,想要喝杯泉水。泉水是棕红色的,有一股强烈奇特的味道。哲学家变得很郁闷,他在一个南瓜下面坐下,哀叹他的命运。但是没有用。他必须在这儿呆着,而他的合伙人则要回城,在他这位朋友不在的这段时间里照看生意。六个星期过去了,然后合伙人回来接哲学家。

在桥上,一个红脸膛、脖子晒得黝黑的瘦削青年过来迎接他。这是哲学家,充满朝气,变得非常年轻。他跳过六个栅栏,并去追赶公牛。

当他们在阳台上坐下时,合伙人对他说:——“你看来非常健康,这段时间你是怎么过的?”

“哦!这是段极好的时光!”哲学家说。“栅栏减去了我的脂肪;石头按摩了我的双脚;泥浴治好了我的风湿;素食治好了我的肝脏,松树治好了我的肺;还有,你信吗,那棕色的泉水含铁,而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哦,你这个老哲学家,”合伙人说,“你不明白吗,从否定中你会得到肯定,然后所有的阴暗又会变为光明?你要是能够这样积极地看待我,并试着去发现我所没有的缺点,你就不会那么不喜欢我了。要想想:我不酗酒,因此我能够经营生意;我抽烟,这样好净化有毒的瓦斯空气;我晚上喝啤酒,这是为了不去喝威士忌;我把餐刀放到嘴里,因为我害怕用餐叉会戳到自己。”

“你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哲学家,”摄影师说,“今后我们要做朋友!然后我们将会获得成功!”

哲学的故事 小小哲学家

我是在期末收到这封邮件的。邮件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和其他读者来信一样,大意是说正在读我的一本书,由于对哲学感兴趣,引发了对心理学的关注,希望有机会能当面向我请教图画与潜意识的关系。但这是一名初二学生写来的!

我用开玩笑的口吻邀请他和我共进工作午餐,很快就收到回复,客气、周到而礼貌,不太像初二学生的做派。莫非这是一个玩笑?

离约定时间还有15分钟,我收到短信:“我已经到了,等您。”在楼梯口,我看到一个个子不高的小男孩,坐在第一排,手里抓着一把伞,紧张地注视着每一个上楼的人。我知道,这就是给我写邮件的桐桐了。

坐下来点好餐,桐桐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您相信人死以后有灵魂吗?”

我说:“这是一个没法验证的问题。”

“我相信。我正在看《生死轮回》。书中很多人都描绘得那么细致,我相信那些人经历过。”

“描绘得细致并不代表它真实,世界有各种可能性。”我温和地说。我相信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体验到各种可能性。

“我学习哲学已经三年了,心理学是最近半年开始学的。”桐桐严肃地说,那种口吻真不像初中生。“我一本接一本地看,只是有些书看不懂。”他有些苦恼。

“什么书看不懂?”我也把他当成了大人。

“康德的书,还有哈贝马斯的书。”

我更加好奇:“你是看别人写的关于他们著作的介绍,还是看他们的原著?”

“看原著啊!”他扬起眉毛,“我觉得看原著才够味。我对书还是有些挑的,有些书我也只是看其中一部分。”

“你不觉得枯燥吗?”我问。

“不枯燥啊!很有意思的。我很想知道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关于生命的问题。”

“可是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有时会很辛苦。”我现在觉得我是在和一个同龄人谈话,所以直接说出了我的感受。

“如果找到答案,我就会觉得……”他停下筷子,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我会觉得……比较放心。”他点点头,似乎“放心”这个词表达出了他的想法。

我感到震撼。一个14岁的孩子,已经在寻找终极命题的答案了。

“你会背着这个使命往前走吗?”我问。

“会的,这是我喜欢的,也是我的选择。”

“你怎么会对心理学感兴趣?”

“哦,这得感谢我外公。他是医生,非常喜欢心理学,书架上放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包括您的书。我有空就翻,发现很有意思,就看进去了。”

午餐后,我带他参观了校园。这是计划外的,但我愿意花时间去满足他的求知欲。看到实验室,看到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眼睛闪闪发亮。

回去后,他写信来感谢我。他的父母也写了邮件,说:“桐桐这几天非常兴奋,不停地向我们讲述他在华师大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包括和您的谈话。您对他的启蒙和引导必定会让他受益终生!”

我回邮件告诉他父母:“是你们整个家庭的开明,开启了桐桐对哲学和心理学探索的大门。在整个社会充斥着快餐作品时,在同龄人聊着穿越小说、耽美小说时,桐桐能够醉心于哲学作品,不是看文字的表面,而是看文字的思想,非常难得。他具有主动精神,善于读书,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深刻的思想,同时不失孩子的本色。我们这个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思想的人。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呵护他的使命感。”

我原本以为是一个玩笑,却结识了一位小小哲学家。如果桐桐们走到你跟前,也请你花时间和他们对话,让他们对世界多一些了解。如果你身边就有一个桐桐,请你珍惜他的求知欲,呵护他的梦想,让他在未来仍然愿意成为一位思想家,仍然能够成为一位思想家。

哲学的故事 生活就是哲学

今天清晨起来,阳光柔和,微风拂面。你顺着人行道往学校或公司的方向走,忽然看见前面一位老太太摔倒,这时你毫不犹豫地趋前扶她起来,问她受伤没有。

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值得想一想,不要轻易回答“因为我觉得应该”或者“因为我高兴”。

前几天的一个清晨,天色昏暗,风雨交加。你在同一条人行道上走,瞥见有人摔倒,却自顾撑着伞走过去了。

为什么同样是你却有两种相反的待人态度?

难道是天气影响你的心情,心情在决定你的行为?仔细反省一下,似乎不是如此单纯。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信念做为预设。譬如当我帮助别人时,我心中相信:人与人应该互相扶持,人类形成一个大家庭,人生是有意义的,别人会在我需要时伸出援手。反之,当我拒绝帮助别人时,我心中相信:人与人各自孤立,人类并无共同关怀,人生难免老死,我也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

问题是:你有时乐于助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在心中同时接受两套相反的信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你怎能期望别人了解你?甚至,你了解自己吗?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觉得好奇,想要进一步探索答案,那么你就走上哲学之途了。哲学是用比较系统的方式去思考人生的现象,然后为人生的种种抉择提供指引。为了找到自己心中究竟潜存着哪些互不兼容的信念,进而予以疏导、整理、融合,使其显示同一的立场。这种“化隐为显”的工作,是哲学上关键的第一步。哲学之有益于人生,也由此开始。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确立自己心中的基本信念后,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就可以免除许多不必要的困惑、彷徨、挣扎、挫折。气候不能再影响我们,因为我们心中自有温暖的阳光;环境不能再干扰我们,因为我们心中自有坚定的主张。我们可以活出真正的自我,不仅内外如一、表里一致,而且始终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当然,从外表看来,这样的人有时让人觉得顽固、自大或狂妄,有些人也确实打着“择善固执”的招牌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我想,这是“过犹不及”的结果,因此哲学家无不强调反省慎思及自我约束。希腊哲学初期最著名的两句格言是:“认识你自己”与“凡事皆勿过度”。孔子则主张好学深思与忠恕之道,因此他一方面勇于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另一方面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显示了温良和乐的人格特质。

由此看来,思想的功用真是伟大。人可以凭借思想突破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掌握自己内心的真我,亦即不受气候、环境、人群所拘束的自我。这个自我,既有清楚的信念,又有明确的方向,因此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是非常真诚、非常踏实的。不仅如此,思想还能引领我们树立风范,见贤思齐,使我们在面临重大抉择时想一想:若换了是孔子,是耶稣,是苏格拉底,是佛陀,或是其他圣贤,处在我的情况时,又将如何决定行止?

如此念头一转,平平凡凡的人生就可能展现壮阔的波澜,高潮迭起。

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因为其中充满了新的挑战,等着你以新的精神去响应,从而开拓新的人生境界。

有人说: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就是教育。我们也可以说:生活就是哲学,不过还须加上一个小小的习惯,亦即思考。孟子肯定人的尊严,声称“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充实。

上一篇:细腻的反义词下一篇:大班母亲节主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