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优秀的读书心得

2024-11-17

《边城》优秀的读书心得(精选8篇)

1.《边城》优秀的读书心得 篇一

关于《边城》的读书心得(通用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边城》的读书心得(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边城》读书心得1

话说,为什么第一篇会写《边城》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这是我能看下去的、看完了的、严肃文学的、好像是第二本书。

第一本是贾平凹的《极花》。因题材太过沉重,所以结尾我只是匆匆扫完。这里就不提了,喜欢的也可以看一下。《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关于他的头衔我就不多作描述了,度娘一下啥都有。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对靠渡船为生的爷孙俩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年代在笔者看来不可取,因为无论在哪一个年代,都会有这样义无反顾护犊子心切的长辈。主人公之一的爷爷靠渡船为生,是个性格耿直、热情的老人。他有一个女儿,爱上了一个当兵的,后来同当兵的一块儿死了,留下一个小孙女给他抚养。

女儿的事件,直接导致了爷爷护孙女心切,最终耽误了孙女的幸福。爷爷在大佬和二佬之间周旋,举棋不定,不也正是因为想给孙女一个幸福的未来么?

可是事情往往弄巧成拙,大佬的死去,二佬对孙女的不冷不热,让爷爷郁郁寡欢,最后郁郁而终。结局并没有写小孙女有没有和二佬终成眷属,这个已经不重要了。

看到爷爷死去的那一章,我的心就开始沉重无比。他和现在无数的长辈一样,干预孩子的选择,打着为孩子幸福的口号,掺和孩子的生活。

到底这样是好,还是不好?我无从知晓,也无从回答。我只知道一颗心沉在底下,用多大的劲都无法浮上来。

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一个多星期,但是爷爷始终压在我的心底,我对整本书唯一还牵挂的也只有爷爷。

所以,我写得很片面。

《边城》读书心得2

短篇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边城》,最为浓郁地飘绕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

《边城》是我国文学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j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j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边城》读书心得3

今天闲来无事做,就把沈从文的边城看了一遍。想起以前看边城的电影,好像还依稀记得点翠翠的样子。

这个故事里无处不在透漏着茶峒这个小山城的淳朴与亲切。人们思想单纯,但是又有老一辈和晚一辈们的思想代沟,也许真是这些代沟才让故事有了真实感和让人遗憾的结局。老船夫的“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不知道是个好点子还是是一个坏了很多事的馊主意。天保傩送都不要碾坊要渡船,翠翠就是不说出口她喜欢的是大佬还是二老,兄弟二人一起去为翠翠唱一晚的歌,天保的意外死亡,老船夫的过分关心婚事,顺顺父子对老船夫的冷淡。这些好似没有说出口的误会,也其实是现实中每个人都会做的。看小说时觉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现实中谁都可以是那些当局者迷。

那个茶峒那个时代的人,人人都会感恩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接纳这个世界给予的。虽然结果是让人遗憾和无限联想的,但过程却是那么的美好感人。

翠翠在一天天长大,爷爷为他的孙女忙活直到离世,傩送得不到翠翠的理会,但是他们都知道吗?其实翠翠了解一切,翠翠美在心里,但她不敢说,翠翠难受在心里,她也不敢说。

《边城》读书心得4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翻开《边城》,作者沈从文开篇便为我们细细描摹出一幅湘西风光的人文画卷。作品中的人物并不少,分明是一个喧喧嚷嚷的社会,却给人以极静谧、极安稳的感觉,仿佛这座边城中的人们早已与自然山水无隙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不见极鲜明的人物感。

全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开,然而,在这一幕悲剧中并不存在加害者的形象,更多的带有天意弄人的色彩,主要角色间虽然存在分歧,但解决方式爽朗而正派,充斥着人性的闪光点。看完全文后回头再来看第一章的开头部分,“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原来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前后照应的伏笔。正如后来作者沈从文本人在《水云》中的阐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

刘洪涛在《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中提出了一个别有心裁的观点:“我认为国民性中不仅有劣根性的一面,还应该包括姑且称为优根性的一面。沈从文的小说大约与鲁迅同时代,不过一个写浙东,一个写湘西。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另一些中国人,他们非常安详、和谐、善良,恰恰就没有鲁迅小说中劣根性的东西,把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起谈,可能会帮助我们得到国民性的完整形象。”同样是写底层最普通的中国人民,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中国人性中消极的一面,他们愚昧无知、随波逐流,不懂得抓住自己的命运;而在《边城》中,人们又淳朴厚道,充满了人性的闪光点。

通过平时在生活中的体会,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特性确实同时存在于我们的普通国民——或者说“农村人”——身上。他们热情好客,在他们身上你能感受到城市中难得一见的人情温暖;但同时这些人似乎又显得过于愚昧而没有大局观。鲁迅站在社会更迭的宏观角度上参透了国民劣根性,点出了其对革命进程造成的切实妨害;而沈从文则置身于苗家传统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中,极尽细致地描摹出了此间的人情往来,借此给予读者以人性光辉最淳朴的熏陶。

这两个社会是泾渭分明毫无交集的,却又切实地发生在同一波国民身上。不同的是,大多数小说中的人物虽不自知,作者却已经清晰地点出了他们的问题所在并让读者同样理解到这一点,此后顺理成章地形成一个悲剧结局,以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边城》营造出的是一个让读者们也不禁神往的桃花源,里面每个人物身上拥有的是书本外的读者也不得不敬佩的高洁品性,这样美好的社会与人物,最后却落得了一个充满缺憾的结局,让读者都深深记住了这些人、记住了他们精神的伟大美好。

作为悲剧的重要源头之一,这种史诗般的命运感让人无能为力,而每一个人物之愈伟大、愈善良,反而使得这股弥漫全文的悲哀愈加浓重。作者在文中没有任何矛头精准的价值取向与批判,仅仅是客观地呈现,将之后的一切都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捉摸评判,继而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需要赞扬的、应当追求的。

有的研究者运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把《边城》分成表层和深层两种主题结构来分析,认为从《边城》表层来看是一个爱情故事,然而通过这个象征的框架,它不仅象征作者意识中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及其无可换回的必然衰落,而且暗示了作者一向追求的重塑民族形象,重铸民族精神的良好愿望的无可奈何的破灭。

施药十分,入体三分便已算有所成,《边城》不是让我们抛下大城市现代化的物质与繁华、回到乡村去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它更像是一阵拨开迷雾的春风,擦亮人们被金钱浮华蒙蔽的双眼,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更本真的、在物质追求以外应该追求的东西。作者描写的社会或许完美到近似虚幻,但那些美好的品质却确实是刻印在我们血脉中的,是与那些我们迫不及待丢掉的“愚昧”所共存着的。应该怎样做到“扬弃”,是我们现在也必须思考的话题。

《边城》读书心得5

“一方风水养育一方人”,边城是一座质朴的城,潺潺流水,细细涓流,没有一丝杂乱与喧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样的纯净质朴,人们的内心一片祥和。作者的行文也如潺潺流水,细细的淌着,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就是这样不华丽又平淡的文字,让人惊艳,从文章的开篇就深深地吸引到我。作者能够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文章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如此真情实意,引人入胜。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是《边城》给我们呈现的最初画面,不经意间便引人入胜。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旁山依水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让我更加喜欢这本书。

沈从文先生描绘了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的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换发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沈从文先生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这群纯净质朴的人中,沉迷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

《边城》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风、景色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也不动气……”。短短几个字就清晰塑造了大山养育下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少女形象。翠翠就像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对傩送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但最后却留人一个让人唏嘘的结尾。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这样的爱情以一个不似结局的结局收尾,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又那么细腻,引人入胜,让人唏嘘又让人回味。

《边城》这本书是我多年以来最喜欢的,总能在喧嚣的日子里想起《边城》中的那份纯净质朴,怀念那秀美的景色,回味那淳厚的民风,唏嘘那份细腻的爱情,还有感叹那细腻平淡的文字下透露着的哀婉。

《边城》读书心得6

《边城》,一看到书名,我有了几分蒙胧的概念,这是一个多么抽象的词,使我无从想到它会带给我什么样的故事。

看了简介,我初步了解了“牧歌”式小说,直到真正进入书本的阅读,我才体会到文章的优雅、清淡。

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还有这份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边城四周的环境再单调不过了,映入我眼帘的似乎只有小溪、小船、小塔,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就这样极为朴素又娓娓动人的叙述开了,如此清幽的意境,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恬淡无忧,同时也想到了城市生活的繁忙与枯燥,读者能够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也全在于作者对其亲身经历的生动描写。

小说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是本书主要叙述的内容,但爱情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象诗、象画、更象音乐的优美意境。故事说来平凡却又不平凡,它的平凡在于这样的经历实属常见,而不平凡的,则是翠翠这个单纯的少女,它经历了一场虚无飘渺的可称作悲剧的爱情,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就象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翠翠与大老、二老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让人感到十分悲观。

其实这个故事也正揭示了生活中的现象,人们之间的冷漠,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可怕的,象作者这样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学者,面对着陌生的城市,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当融入城市之后,才发现自己与城里人是无法沟通的,这样既定的关系其实并不拘泥于乡村人与城市人,即使在同一空间成长的人们也不免会有这种感觉。

这部小说揭示了人生哲理,呼吁人们怀着一颗质朴的心,善良、宽容的生活,而不再出现无法沟通的现象,人与人是应该经常心与心沟通的,因为这样人们才能够将彼此的心拉得更近,才能让人们的距离变近。心灵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为了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我们更要对生命充满爱,人们在命运面前是无法可施的,然而命运是靠自己来把握的,不论起点如何,最高点永远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边城》读书心得7

第一次接触到《边城》这本书还是在我上高中那个阶段,或许是因为时间久了的原因,现在已经记不得是在哪本语文课本中了,只记得翠翠,天保和傩送几位主人公的名字了。

《边城》是可以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了。《边城》给我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就像是:遥远的边城小镇中,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一条船。女孩叫翠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在这座小塔下,在这个边城小镇中,在这户人家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关于爱情与亲情的故事。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故事从翠翠和祖父老船夫在河边撑船开始,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在那个时代,包办婚姻仍是主流,二老傩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妆,因此二老和翠翠的自由恋爱难以达成。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而翠翠心里爱着的却是傩送,当大老天保发现这个实情后,自觉不能勉强,因此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了辰州,好忘却这里的一切,却在中途不幸遇难。

傩送心里虽仍深爱着翠翠,但是哥哥的死也让自己十分的压抑,和老船夫之间又有深深的误会,也离家去了别处,只留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等待着那个也许回来,也许不会回来的人。

结局也好也不好,我是希望二老会回来陪伴翠翠的,但其中各种变故也让我深深的明白,二老是不会回来的,大老的身故,二老的离去,祖父的离世,翠翠似乎还没明白什么,故事便已经结束,独留读者思考回味。

世上的缘分似乎皆有定数,要来推之不去,要走也挽不回。

《边城》读书心得8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其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他们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通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边城》读书心得9

读罢《边城》,脑海里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绿色,那种绿不同于油画家笔下沉稳厚重的墨绿,也不同于水墨画中轻描淡写的石青;而是一种纯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发亮,翠得莹润,翠得仿佛能凭空沁出芬芳的水气,翠得仿佛草木间所含的天地灵气都劈面扑来。

想必是沈老先生难以忘怀故乡的葱翠,所以他赋予女主角同样秀丽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条灵巧绣丝,乌黑油亮的发辫透露出青春的气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她一笑,白绢上就现出了一座玲珑的吊脚楼;她走得越远,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当她拿起那支古旧的船桨时,一座湘西边城的全景便跃然展示在读者眼前。

发乎情,止乎礼。翠翠的爱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复一年的渡船上何时才会重现当年那个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筑起一道看不见的桥梁,被桥梁生生分开的爱人可还能重聚?年复一年执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终允准这段姻缘的顺顺也不知道。若是回来,便是爱情战胜了死亡;若是没有,那么伦理终究高于情感;无论结局如何,茶峒里的人们都真诚地活着,他们不愧于天地,无悔于自己,淳朴而高贵。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兵荒马乱的时代之殇仍然在中华大地延续,古老的中国在外来侵略下被迫经历着一场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形态的变革,传统的伦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溃的边缘。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继承的部分也在分崩离析,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开始模糊。在这样动荡的时代,个人的存在几乎没有意义,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无情的碾压。沈从文岁出身在民风剽悍的湘西,性格却脆弱敏感。他清醒地意识到在革命狂热背后的隐忧,并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难以适应的情绪。所以他以笔代画,“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可谓命运坎坷。沈从文自建国以后,饱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证据就是以《边城》为代表的“颓废色情”作品;然而身后,《边城》又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世事反复无常,再对照着《边城》里宿命式的爱情悲剧,令人喟叹。

读《边城》,除了主人公的故事,最让人感怀的,无疑是作者笔下那个安然而纯美的湘西小城。妓女与水手间独特的爱情、渡客和管船人在金钱上的相互礼让,都带着酽酽的温情。人与人之间赤忱相待,没有金钱和人情的纷扰,互相体恤、互相尊重,与千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遥相呼应。如果说桃花源是熏染着微微桃花色的人间仙境,那么《边城》就是晕染着青翠之色的洞天福地。茶峒的地名里带着绿色,翠翠的名字里带着绿色,还有作者不吝笔墨描写的青山绿水,以及茶峒人民热情淳朴的生命之色。绿色象征着和平与生命,茶峒里到处流露的温厚人情犹如丰肥的土壤,孕畜出健康自然的人性,孕育出一处独属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乌托邦。这座美丽的边陲小镇将伴随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永恒的天空之城。

《边城》读书心得10

捧读沈从文的《边城》一书,从头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因绕于心,恍然间,似来原始山野的清风轻拂面颊,如梦如幻。作家以诚挚的情感夜游世博园,精美的语言,诗意的情感,把我们带进与现实世界完整不同的唯美时空里,让我们沉醉于一曲清爽悠远的牧歌声中。在产业昌盛的今天,《边城》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境......小说没有波折庞杂的情节:翠翠在蔓延葱郁的山林中不知不觉的长到了十五岁,她的世界里除了爷爷、黄狗、渡船、如今心中竟涌出了“薄薄的悲凉”翠翠和二老间朦胧无结局的爱情为作家娓娓道来艾莱依羽绒服,点染这清风白月浸透着流水潺潺。青春的梦如一般晶莹剔透的玻璃球.......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静古朴的湘西乡间风景,展示出小说人物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近似原始单纯生涯,浑厚自然的民风耐克鞋,仁慈浑厚的天性,与那仁慈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脆竹白日喧嚣夜晚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想画、更像音乐的梦境......我要说最荣幸的人是《边城》的读者,由于这些人在心底存了一个梦,他驻留在湘西的一个边城......

2.《边城》优秀的读书心得 篇二

《边城》是一部奇异动人的作品, 具有浓重的湘西人生活气息, 一整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湘西人日常生活的缩影, 那里的一山一水, 那绕城流过的小溪, 那一丛丛翠绿的竹篁, 那溪面若隐若现的薄烟, 那过节的如满天花雨的大烟火与耍狮子, 那人物的率真纯朴和粗犷, 那爱情故事的缠绵、哀婉, 在沈从文的妙笔点染下, 共同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民俗风情图。

在沈从文的笔下, 茶峒是湘西边地的一座小城, 这里山好, 水好, 人更好。这里没有现世的喧嚣与纷争, 也没有都市的冷漠与矫饰, 有的只是静穆与和谐, 清新与淡雅, 宛若一个世外桃花源。这里的人们淳朴而善良, 厚道而简单:“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少女——翠翠, 忠于职守、厚道好施的饱经沧桑的老船工——爷爷, 健壮如虎、热情诚实、情谊笃深的兄弟——天保、傩送, 豪爽慷慨、心底善良的船总顺顺等。他们对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 就像那城边的溪水一样清澈透明, 永不止息地静静流淌。

刘西渭认为《边城》是一部idyllic (田园诗) 的杰作, “细致, 然而绝不琐碎;真实, 然而绝不教训;风韵, 然而绝不弄姿;美丽, 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 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边城>与<八骏图>》) 正是通过这样一颗珠玉, 我们感受到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乃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理想所在;也正是通过这样一颗珠玉, 我们体会到沈从文为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良苦用心。

在《边城》的故事中, 每个人的身上都笼罩着人性至善至美的光环。但细细品味, 字里行间, 却有一种淡淡的隐忧向你袭来, 那是沈从文内心深处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正如汪曾祺说,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 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又读〈边城〉》) 。

在自然的“风日里长养着”的翠翠随着年岁的增长, 爱情意识得以生发、萌动,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傩送, 并朦朦胧胧地爱上了这个勇敢英俊的少年。而老船夫也一心挂念着为翠翠寻一个好的未来, 他看中的是豪放豁达、诚实可靠的大老天保, 并极力撮合。天保与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 为此, 他们展开了公平的角逐。后来, 为了成全弟弟, 天保选择了离开, 结果死于意外, 而傩送在哥哥遇难后, 觉得有愧于哥哥, 也孤独地远走他乡。命运似乎在捉弄这些无辜的人们, 善意和好心却并没有成全一桩美事。爷爷在误解与忧伤中丢下了翠翠而死去, 象征着民情古风的白塔也在暴风雨中坍塌了。不谙世事的翠翠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了, 她还在溪边守着渡船, 等待那个月下唱歌的年青人,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 也许‘明天’回来”!小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沈从文具有某种深刻的悲剧感, 这种悲剧感其实深深地掩埋在其冲淡宁静的表层下。同时, 沈从文也是矛盾的。从情感上来说, 沈从文试图挽留住这个湘西神话, 但在理智上, 沈从文又意识到其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边城》所精心营构的“湘西世界”, 是梦幻和现实交织的产物, 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一个投影, 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精神乌托邦。

《边城》语言风格独具特色, 古朴、深沉、简竣。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极其简洁, 注重以人物外部的行为动作描写来代替肖像描绘, 着重表现人物心灵深处若有若无的情思以及对爱情的那种朦朦胧胧的情怀, 从而更加鲜明的突现了人物的个性形象。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外貌, 但人物的神态、举止和个性特征却栩栩如生的立在面前。

3.川西边城的冲动 篇三

来到壤塘,扑面而来宁静与纯朴,让一颗在旅途中颠簸而躁动起来的心刹那平缓下来。这里的人们悠悠的闲聊,悠悠地在舒适的阳光下做事行走,时间似乎是凝固的。我们一路走过宗科、曾克、棒托、错尔基;一路沐浴在壤塘的独特风情和文化艺术之下。

宗科的高碉

宗科乡在壤塘县南部,东高北低,一道清流弯延而过。藏语称沟为“科”,又因这弯清流源自邻县炉霍的宗塘,故得名“宗科”,意为“大荆棘沟”。我们的目的地是乡内原绰甲土司专职画师家族的日斯满巴碉房。

日斯满巴碉房据传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时间在碉房的身上留下印迹,岁月的风霜雨雪让碉房伤痕累累。从外部看,碉房已经倾斜,几处墙体也出现了石块走位的情况。九层建筑是藏式建筑的最高型制,日斯满巴碉房则独具特色的九层藏碉之一。碉房的现任主人罗尔伍王甲是一位中年汉子,年幼时候无心学画长大后又自觉有失家传,于是曾专程赴德格学画。我们来到时,他正在经堂作一幅无量寿佛的大幅彩绘唐卡。

顺着藏式的独木梯子,在主人的指引下一层层地步入碉房,房里一派年久失修的样子,看着难免心痛。最让人心痛的是那间经堂。经堂,是藏族人在家礼佛念经的地方,是一方净土。日斯满巴碉房中的经堂却在文革中被一家人用作厨房。长年累月地烟薰火燎给经堂里的壁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时至今日只剩下黑烟覆盖着的四壁。主人拿着手电耐心地在那一片黑色中为我们寻找旧日里曾经的满壁辉煌。在他的指点下,我们终于在经堂正壁看见一尊依稀只透几笔线形的释迦,还有天花板下一些用金线勾勒出的千佛。

曾克寺的朝圣者

宗科的大白塔和密密匝匝小彩塔,在阳光下华光溢彩的,温暖而鲜艳。当我们到达曾克寺的时候,太阳已经躲进山里不再照耀,没有的阳光的笼罩,曾克的塔林呈现出与宗科迥然的风貌,冰冷而肃穆。

曾克寺有两座塔碉与塔林隔着公路相对而望。塔林由一些大白塔和一些伴随着大塔而建的成群小塔组成,这种塔林在其他地方也可看见,不能算作特色。而塔碉则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

九层高的塔碉外形似碉,而内部为塔,石木结构,主体高度约25米。内有木梯层层盘旋而上,每层都奉有佛像。除了型制上的特别外,让人称奇的是顶层墙外围的转经敞廊。塔碉顶层地面有一圈石块超出墙体约五六寸,在这之上约一米四五左右的地方,围绕塔身拴有一钢丝绳。朝圣者可登上塔顶,脚踩在支出的石块上,自左向右,手拉钢丝绳在空中转经。

空中转经似乎是一件不大可能的事,但不经意的抬头,看见那高高的转经廊上出现了五、六人的一队藏胞,一个紧跟着一个从塔的另一面转入我的视野。我呆呆地仰着头,目光随着空中的朝圣者慢慢挪动。冬天的风有点冷,也有点猛,朝圣者的头发和衣襟在风中飞舞,似乎他们的身体随时可能会被风吹落。但朝圣者们毫不惧怕,双手抓着钢丝绳,身子贴着墙壁,缓缓地绕着塔碉转了一圈又一圈。虔诚的信仰支持着的信念,朝圣的执着给他们超然的勇气。也许,在空中转经能离他们的神更近一些,让上天更加清楚地听见他们的祈祷。

棒托的神塔与历世石经

从壤塘县城到达棒托寺去要翻越一座高山。坐在三菱越野车上,可以清楚地从仪表上读出车外的气温是-12℃,当车子到达山顶,海拔指示针划过了4000米的刻度。这是壤塘至阿坝的必经之路,而棒托寺就在这路边,位于壤塘的茸木达乡境内。

进入棒托寺,刚下得车来便听见顿挫有致的诵经声在寺院上空回荡,无比空灵。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寺内有喇嘛塔32座,规模宏伟,在历史上与西藏的降扎寺、甘孜色达寺塔群并称藏区三大塔群。寺内所有的佛塔都是典型的藏式塔:由正方形塔基、宝瓶形塔身、十三相轮和塔刹构成。其中,吉祥门塔、降妖塔、尊胜塔可谓是棒托塔群的代表。

吉祥门塔是棒托寺最高大的佛塔。方形塔基的四面分别开有三个门,将中空的塔内分为几个小佛殿,每个殿奉有不同的佛像并绘有壁画。宝瓶形塔身上的小方台四面各绘一双蓝色的佛眼,洞烛一切的法眼,始终注视着人世,无论在身处塔的哪个方向,都将沐浴在佛陀关注的睿智而安祥目光之中。

降妖塔和尊胜塔年代久远,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都显露出残破的样子。它们一个是棒托塔群中历史最悠久的佛塔,一个为棒托寺活佛夺尔基扎巴所建。多少年来,无数的朝圣者从这里经过,在塔内堆满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楂楂。塔壁上有些残留的壁画,线条的依旧灵动、传神。

在棒托群塔环抱之中的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石刻藏经。那些石经有不规则的片石正反两面刻制而成,包括《甘珠尔》、《丹珠尔》两部藏经50多万片。石经按经文的顺序堆放着。藏族人有将石刻经文、六字箴言在路边、山坡、寺院等处堆放成玛尼堆以求神灵保佑,消灾避难的传统。棒托的石刻藏经也可算作是一座巨大的玛尼堆,它凝聚着无语的心愿经历百世永远为棒托的信徒祈福。时至今日,石经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祈祷与祝福。作为全国最完整的石刻藏经,棒托的石经更成为了让世人惊叹的艺术珍品。

中壤塘错尔基寺

村子正中是一块方形空地,坑坑洼洼极不平坦。正北面一座大殿无疑是这村落的中心,墙壁上的红色正渐渐褪去,厚重的黑色幕布遮盖住大门让人肃然起敬以至于望而却步。相比之下旁边崭新的宝塔白得有些耀眼,它仿佛是一只路标指着那大殿:那里就是错尔基寺我们的目的地。

错尔基寺始建于1378年,古建筑包括历代活佛住宅、孔玛尔庙、康玛尔庙、经堂四处,但文革期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殿已经是后来修缮过的了,主奉“强巴佛”和“笃补巴”。藏传佛教建筑喜欢采用一种封闭的形式,用深院高墙营造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精美的柱头和横梁雕饰凝聚了牧民的全部心血和愿望,大佛却微笑而一言不发,在从天窗透过来的一线微光中平静地呼吸。

错尔基寺古代壁画已遗留不多,所幸历代活佛住宅还留有较完整的壁画。南壁右壁显要位置画有财神、寿星等居室常见神祗。左下方画行脚僧牵着载满珍宝大象,象征“招财进宝”。行脚僧为财神毗那夜迦的化身,大象是他的坐骑。左壁上端画有几列历代高僧法王,正中为一类似曼荼罗的分割式圆形图,中心为一人在为大众说法。周边是诸天神交战以及天神归依佛法的场面。

北壁画有金刚手手持金刚杵摧毁魔乱、大众归依佛法的内容。北壁下方的几个场面表现着民间风情。人物皆头戴巾帕,身穿红色长衫,眼睛都无一例外突出于脸庞之外,朱红颜料描绘口唇,手笔少见的随意洒脱。

相关链接:

地理位置

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族自治州西部,东及东北与马尔康,阿坝县接壤,南与壤塘县毗连,西部和南与甘孜州色达县,炉霍县,道孚县相望,北邻青海省班玛县,平均海拨3285米,绝对无霜期仅48天。邮编:624300。电话区号:0837。

交通

从成都去壤塘可以到西门汽车站乘车,每天都有直达班车。

住宿

4.边城读书心得 篇四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边城读书心得1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

合上书,我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意境和韵味,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朴情致。

《边城》里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他是古代劳动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他对外孙女无私关爱,炎黄子孙得以繁衍血缘纽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然而,《边城》对于我,除了心灵和人性的回归感,更多的却是,它将我带回到童年的阳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爷爷,他给予我的爱浓的化不开也忘不掉,于是记忆当中,永远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觉,随着翠翠的.一声声爷爷被触动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美好的人性光辉。

边城读书心得2

读完沈从文的《边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作家笔下的人物深深的感动着:

一、我钦佩文中的两兄弟。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终于不幸身亡。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现在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二、我敬佩文中的主人公翠翠

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责任勇敢承担,对爱情的理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她是一个光人,然而却赢得了茶峒两个最优秀的青年。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通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可以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也许她自己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状近似心形,这样就不难理解翠翠的真实情感。当二佬愧于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接受碾坊,而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时,翠翠选择了等待,执着地等下去。正是由于人性中最原始最纯正的执着,翠翠的爱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执着成就了一段悲剧,但也正是这样,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的青年男女总要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一椈同情之泪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5.2022边城读书心得 篇五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边城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边城读书心得1

前些日子,有知己好友向我推荐沈从文代表作《边城》,闲暇时,我买了一本《沈从文集》,重点读了《边城》一文,感想颇多。

《边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说,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是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翠翠与少男傩送的纯情之爱,来揭示一种源自湘西古朴原始的“爱”与“美”。

这种爱与美在小说中,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之举,更没有附加铜臭的权钱交易,相反小说所表现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朴原始乡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恋情,它青春、阳光、清新、健康,犹如阳光下爱情的花朵,晶莹透明。

纵观小说描述的不仅是唯美的恋情,更有祖孙、兄弟之间的挚爱亲情,还有处在整个边城各个角落人们之间的一种善良互爱之情,这些爱与情不正是如今我想看到的人类最高尚的心灵之美吗?

虽说小说翠翠和傩送的爱与情以苦涩的悲情收场,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更是我为之惋惜的,但它又让我懂了美好的爱与情有时并不能完全为自己所把握的一面,它有其社会属性的另一面,以致这中间或有悲情、或有无奈,这让我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慨叹,当然我不排除也有人能冲破重重阻力追求得到自己的爱与情,如古代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但话又说回来,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自己的爱与情?

又有多少人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爱与情呢?也正因为这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就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鸣!

2022边城读书心得2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水的平静,没有战争的那股硝烟。它描写的是住在山区的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女翠翠的平静生活。在那个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朴素的人的一张张面孔。

作者曾经讲到:世间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规规整整地写下“沈从文”三个字,我就立刻会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沈”姓有一个三点水的偏旁,而是因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

我是住在海边城市的一位中学生,对于水我是不会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从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领悟到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人民,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残忍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强力压迫与有意忽视。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并不容易。但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他的这段话极具预见性,随后不久,他就因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强力压迫和有意忽视”,连“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不可得了。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当时达到处境是非常之艰难的。

《边城》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刻出来的,是多么的生动传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这山水的哺育中长大的,这一点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梦多少渴望。

2022边城读书心得3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沈从文先生用笔描绘的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民俗美、风情美。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暴美:天朗、风轻、水清。能够寄托作者和读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哀愁、怜悯和期望。沈从文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带来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却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这种平凡的感情,总会给人留下一抹遐想,单纯的似水流过,静静的,淡淡的。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理想的梦境,他将对山水的热爱化作文字融入梦境。茶峒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的渡船每日运行于山水之间,俨然点缀了这如诗的梦。在这样的梦境足,却也有淡淡的忧愁。沈从文先生还说“美丽总使人忧愁。”这或许也是一种美的境界。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丽、纯朴、善良的,她还聪明、乖巧,不谙世事。湘西的清风、丽日给她健壮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她一双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对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却能够乐观地应对,老船夫也是个纯朴、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渡船,他忠于自我的职业,不求回报。他不但不收别人渡船的钱,却还经常送别人东西。他不思索自我职业对于本人的好处,只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耽忧的是自我孙女将来的生活,最后却还是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天保和傩送两个好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人相约采用了美丽而浪漫的“走马路”唱情歌给心爱的人的“竞争”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车路”,所以怎样也不肯先开口,当他听到弟弟的唱声后,自知不是对手便暗然去,最后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傩送为了翠翠宁可不要碾坊,却也因为误会和天保的死而选取远行,留给翠翠无期的等待。因为美总是残缺的,所以故事就在忧愁和遗憾中收场。我除了被美丽的乡村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感动之外,还感动于翠翠那执着无悔的等待,比起此刻社会的浮躁,还有多少人会如此执着浪漫的情愫呢?

《边城》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即使孤独也要执着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还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于来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2022边城读书心得4

初读了《边城》,赞叹于茶峒的淳朴的民风。坚持要给过渡钱的渡客,坚持不要过渡钱的、会去买烟草和茶叶送给渡客的老船夫。这里的人如这里的风景,纯净美好,质朴真诚。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的淌着,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知道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

《边城》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风、景色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他对填报兄弟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

在梦里,她“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于是她“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情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边”,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从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她的淳朴,他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驾船远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爱的那么坚定执着。一个弱女子,满心盛的都是“爱”。

作者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未来终究要靠自己去争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

我总在想,为什么这个小说叫做“边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护着什么?在怀念着什么?但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2022边城读书心得5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意境和韵味,作者不仅仅创造了诗一样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朴情致。

《边城》里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齐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他是古代劳动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他对外孙女无私关爱,炎黄子孙得以繁衍血缘纽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人性之美。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感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杯具变成了三个人的杯具!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感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期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感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完美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那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那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边城》对于我,除了心灵和人性的回归感,更多的却是,它将我带回到童年的阳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爷爷,他给予我的爱浓的化不开也忘不掉,于是记忆当中,永远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觉,随着翠翠的一声声“爷爷”被触动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族和整个中华民族完美的文化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完美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完美的人性光辉。

2022边城读书心得6

《边城》是沈从文于1943年完成的一部小说。在沈老先生的眼里,“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为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乡下古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

当走进《边城》时,那种最本真的自然文明将冲击着当代这种物欲横流的物质文明,当走进那个湘西小镇时,那种情不自禁的感叹将顺着这湘西的水慢慢延伸着,然而当走进那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而宁静的人生时,那种表面上的平静将随着翠翠、老船夫、黄狗的一言一行而澎湃着,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翠翠是其母亲和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老船夫)、渡船、黄狗。在这简单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小镇的原始、淳朴、自然环境的中,孕育着翠翠的单纯、老船夫的和善、黄狗的温顺,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老船夫,每天为要渡河的人守候着,与相邻四射和谐的相处着,为翠翠的终生大事打点着,虽然所用的方式简单而纯粹最终也葬送了翠翠的爱情,但那种一开始希望翠翠幸福的本意却让人潸然泪下,也许这就是《边城》中的爱。

翠翠,每天帮着爷爷摆渡,静静地听着人们谈话,黄狗忠诚的陪伴,对热闹的向往,对邻家女孩的羡慕,少女的心被山那头一晚的歌声弄得蠢蠢欲动,与大老从未开始却早已结束的爱情,等待着二老没有归期的爱情,以及爷爷的撒手人寰,这一切所编制出的翠翠人生,都让我们想象着《边城》中的爱。

黄狗,陪着爷爷,陪着翠翠,陪着翠翠去看赛龙舟,保护着翠翠,亲近这《边城》里的人们,因为这是《边城》中的爱。

这些让人躁动的内心而倏然平静的景与人的和谐,会让你产生对自然的感怀、会让你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以及和谐宁静的理想境界充满想象;这些让人平静的内心怦然心动的爱,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难以想象,但当你渐渐走近时,你会有一种灵魂的洗礼,你会感到一种精神世界的充实,你会不选择这样的爱但同时也跟着享受着这种爱。

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然而当我们感恩着这种体验,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如何变迁,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们虽然逃避也勇敢,虽然感伤而欣慰,始终坚守着那种像《边城》中的爱一样纯洁与自然,为心中的秘密花园浇灌着更多的养料。

2022边城读书心得7

今天在图书馆里读完了沈从文的《边城》,好久没有象今天这样沉浸在书中了。觉得上了大学以后就一直很忙,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习惯于从网上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习惯于使用百度google那种快捷的方式查找信息,每天看书的时间也的确少的很,即使看的也不过是英语或者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也少了那份看“闲书”的心情。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需要自己好好的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看一本书,好好的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浮躁捋一下。

但是今天看了《边城》以后真的被小城美丽而忧愁的故事感染了,《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6.《边城》读书心得 篇六

翠翠就是其中之一。她小时候父母双亡,她和祖父住在一起。在成长的过程中,翠翠总是无法摆脱孤独。寂寞虽然烦扰翠翠,却也动摇不了女孩心中美丽的新娘梦。也许是孤独让翠翠把感情看得格外重要,也许是孤独让人变得更加害羞。面对感情,翠翠始终缺乏一种洒脱。

在选择丈夫时,老船夫自然希望孙女满意。他亲自和大佬和二佬打交道,期望从两个追求者中挑选出令翠翠满意的对象。这位与这艘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不太精明,模糊不清的回答让二人误解。后来,大哥的意外死亡跟让顺顺一家对老船夫心生芥蒂,结亲的事情就不了了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代表小镇希望的白塔倒塌了,同时倒塌的还有这个老人,他也对自己的孙女感到愧疚。

一座倒下的塔最终会被新的塔所取代,就像逝者的事业最终会被生者继承一样。

7.《边城》中的爱情美 篇七

爱得自然

翠翠是15岁的山村姑娘, 随着年龄增长, 青春的觉醒, 萌发了一颗爱情的心。那年和爷爷一起去看龙舟竞渡, 划龙船比赛和泅水捉鸭活动已经结束, 翠翠在一个码头等待爷爷一起回家。突然河水中冒出一个英俊的少年, 抓住河面上最后一只鸭, 在翠翠等爷爷的码头上岸。翠翠当时不知道这位少年是傩送, 又因一时言语误会借身边大黄狗骂他。傩送不但不介意, 反而让家里的人打着火把送她回家。这时她从他人口中才得知这位少年是傩送, 从此心中种下爱情的种子, 内心开始微妙地不安起来, “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这使她的精神世界顿时丰富起来, 精神气质呈现出别有风韵的迷醉感、羞涩感、孤独感。她明确正在爱着傩送, 因此有时竟然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发问:“爷爷, 你的船是不是在青浪滩呢?”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浪滩, 而是二老傩送的船在青浪滩。翠翠不由自主地悬念着傩送, 这一句无意的话袒露少女挚爱的情怀。

她爱的二老傩送为人聪明而富有感情。茶峒人赞扬他为“小岳云”。他在父亲的教育下, 学文习武成为“结实如老虎, 却又和气亲人, 不骄不惰, 不浮华”英俊有为的少年。自那次在河岸上与翠翠初会那一刻起, 他就钟情于翠翠。他借给老船夫送酒, 特地来看望翠翠, 并邀请翠翠到自家楼上去观看端午节龙舟竞赛。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 半夜里他到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 遵照当地的习惯, 很诚实与坦白地去为一个“初生之犊”黄花女唱歌。

爱得朦胧

她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 喜欢看新嫁娘, 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 喜欢听缠绵的情歌, 喜欢一个人坐在岩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星凝眸驻望。外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地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 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作品正是通过细微的心理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朦胧的爱情感受揭示出来。后来翠翠路遇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 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 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 心里又吃惊又害羞, 再也不说什么, 默默地随火把走去。“吃惊”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 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 心里还是有几分羞涩, 几分难为情。。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 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朦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爱得执着

翠翠对傩送的爱, 始终信守着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 没有因为人事出现周折而改变。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女的羞涩, 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 相反时而掩饰, 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 无意中促成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来求婚, 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 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天保的托媒提亲, 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 爷爷掉头来为翠翠与傩送的婚姻撮合, 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 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 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 最后独守渡船等待未有归期的傩送归来。由此可见, 翠翠对傩送的爱是经得起考验的, 是执着的。

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执着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追求翠翠, 但摆在傩送面前的婚姻有两条路:一条是娶翠翠, 从船老大手中接过那条渡船, 过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是娶团总的女儿, 从陪嫁中可以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 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问题。傩送舍弃碾坊, 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当父亲顺顺要他在团总女儿的婚事上最后表态时, 他说:“爸爸, 你以为家里多座碾坊, 你可以快活, 你就答应了。若真的是我, 我要好好想一下, 过些日子再说吧。我不知道是应得一座碾坊, 还是一只渡船;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傩送这一番话是委婉的, 但选择却是明确的, 态度也是坚决的。

爱得如水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 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 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 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 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 有的只是蕴含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这偏僻之地, 两颗年轻的心靠拢, 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对方。大老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 二老傩送聪明而富有感情。兄弟都同时爱上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 他们没有反目成仇, 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 感情没有价格, 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于是他们分别通过“车路”和“马路”向翠翠求婚, 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 这里没有裁判, 没有评委, 没有公正人, 只有良心和道德, 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 天保外出闯滩, 不幸遇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 离开故乡……

8.穿过边城的河流 篇八

不知不觉地,就养成了晚上出去散步的习惯。如果哪一日没有出去,就感到特别的憋闷。除非下雪或特别寒冷的日子,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如期出现在乌鲁木齐河畔。这样的时光是恬淡的,这样的心情是轻松的。一个人顺着河流默默地往前挪动,聆听河水的奔腾喧哗,看巨大的夜幕从天空中笼罩下来,心就在那一刻安宁愉悦了许多。这时似乎什么都不想,因为思想着是沉重的。

其实贯城而过的乌鲁木齐河,是一条彻头彻尾的人工河。河的源头是一望无际的乌拉泊水库,这些经年累月流过边城的河水,就是从巨大的水库里释放出来的。奔腾不息的乌鲁木齐河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透明的,总是那么不肥不瘦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虽然河宽不过六七米,但水势却十分湍急,狭窄的河面上浪花追逐着浪花,涛声格外响亮,看上去非常壮观。估计河水不会很深,但千万不能小瞧了它暴烈的脾气。有一年夏天,我亲眼见到一个壮硕的小伙子连人带自行车跌入了咆哮的河流。小伙子抱着在水中翻滚的自行车,扯着嗓子连呼救命。若不是前头有一个拦护网,不知他还要被迅猛的河水冲多远呢!

原来的乌鲁木齐河是一条浑然天成的大河。每年的春天和夏天,天山融化的雪水奔腾着顺流而下,因为来势凶猛猝不及防,边城几乎变成了一片洪水肆虐的汪洋。后来人们才在乌鲁木齐河上游,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把天山溶化的雪水储存起来,让这些宝贵的雪水细水长流,日日夜夜轰鸣着贯城而过。从此边城再也没有闹过水灾。

乌鲁木齐河是边城唯一的一条河流,这座城市很少下雨,一年四季总是干旱,这条美丽的人工河,无可争议地成了人们休闲的所在,成了边城一道最绚丽的风景。在散步的途中,有人会停下来,小心翼翼地走上下沉的台阶,捧起河水洗洗手或揩一把脸,很受用也很陶醉的样子。当然这是夏秋的傍晚,如果是寒冷的冬日,在河岸溜达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不过纵使零下二十多度,那湍急的河水也没有封冻,没有停止过它们激情的歌唱。

我说过,我激荡的梦幻的青春岁月,是在西北边城度过的。许多温暖而静谧的黄昏,我会默默地牵住一个女孩的手,向附近的乌鲁木齐河缓缓走去。两个人走累了,就在河岸上席地而坐,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用说,就那么静静地偎在一起,就那么静静地凝视着眼前飘忽而过的河水。纵使是冬天的傍晚,我们偶尔也会出去走走,两个人沿着通直的河岸走下去,再走下去。仿佛这世界无边无际,仿佛眼前的道路遥遥无尽……若是就这么一直走下去那该多好啊!但我和这个女孩注定有缘无份,我们最终还是友好地分手了,这让我痛苦迷茫了很长时间。想起这个甜美而羞涩的女孩,就会想起浪花叠涌的乌鲁木齐河。也许青春的梦幻就是一朵飞溅的浪花吧,在它跌碎或消逝的地方,有着无尽的青春的伤痛、憧憬和隐秘的激情。

上一篇:定语从句典型错误分析下一篇:乏味的反义词是什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