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2024-08-25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精选8篇)

1.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篇一

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对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制定的诸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新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政策;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4-0359-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国家制定计划首先要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首先要考虑农业[1]。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只有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才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使农村和谐安定。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也进一步走向综合与联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推动着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2]。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可见,农业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当中的份量很重。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政策,对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3]。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有效的农业科技政策[4]。

1部分国家农业科技政策取向

1.1美国

美国的农业科技发展侧重点在生物技术领域。近年来,美国启动“后基因组”研究战略,资助包括蛋白组研究的“生命基因组”计划前期项目,参与启动国际遗传变异图谱计划。另外,为加强转基因作物管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提出一项新建议,主张转基因作物在田间实验的早期应接受安全性评估,及早把关可有效地杜绝“转基因污染”。此举将为美国现有的农作物管理监测体系“增添一道新保险”[5]。

1.2法国

法国的农业科技政策对生物技术也很重视。2002年,法国由7位生物技术研究专家、企业家和法律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完成了政府委托的报告――《直面生物技术挑战》。报告指出,生物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将成为国家新的财富,因此政府应像发展信息技术那样,推出一个国家“行动计划”来发展生物技术。

1.3日本

日本把科学技术战略制定、科学技术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技术活动的国际化作为重要政策。根据新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计划》,为了节省农业生产的时间和人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日本政府确定了未来4年内将努力开发的10项关键性农业生产技术:水稻直播技术、高质量的小麦稳定栽培技术、无中耕无培土大豆栽培技术、水果等园艺生产的机械化栽培系统、蔬菜的成套机械化生产系统、花卉的提斗式生产系统、应用受精卵移植、性别鉴定及克隆技术等畜产技术、饲料生产的机械化技术、施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农田综合管理技术和替代溴化烷的新农药生产技术。

1.4澳大利亚

2001―2002财政,澳大利亚通过了一系列与农业科技相关的计划和行动,成功地培育和发展了风险资本市场。与农业直接相关的计划有2项:①育种基金计划。该计划帮助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获得风险投资和其他计划支持前,对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进行早期开发,5年内联邦政府将资助7 870万澳元;②生物技术创新基金计划。为了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商业化,该计划决定为生物技术创新基金提供4 000万澳元,建立分子生物科学学院。

1.5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表示,在未来5年内向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投资1 000万加元,用于开发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植物。位于波特奇拉普雷里的食品发展中心也将从联邦和省2级政府得到1 100万加元用于创新研究。这一投资使得该食品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北美地区食品加工研究的最大基地之一。2002年4月,加拿大基因组公布了第2批项目清单,在健康、森林、农业、生物信息、技术开发、法律和社会问题领域共投资1 555亿加元,支持哺乳动物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研究等34个创新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将在未来3年内每年提供490个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岗位,同时提供260多个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岗位。政府希望第2批项目实施后,其基因及生物技术研究水平跃居世界第2层次。

2我国农业科技政策

2.1农业科技政策目标

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目标为:提高主要领域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加强农业科技体系;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加强实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依靠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革命。

2.2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技术

2.2.1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重点发展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主要农作物体系;集约化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业技术体系;资源开发与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重大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防治体系。

2.2.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方面,重点研究5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技术[6],包括研究良种及产业技术、农作物大面积丰产关键技术、高产高效模式化耕作栽培技术、无公害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等;二是研究畜牧业集约化养殖技术,包括畜禽品种改良及繁育技术、高营养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规模化养殖及疾病防治技术、规模化养殖场环境工程等;三是研究林业高效技术,包括生态林业工程研究与开发技术、优质工业用林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重大森林灾害预防研发技术、经济林良种栽培与加工利用研究与开发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技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林业与全球环境变化技术、木质材料加工利用研发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等;四是研究重大病虫灾害预报与防治技术,包括农林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畜禽鱼虾主要病害流行预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农药、兽药、鱼药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等;五是研究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包括节地型农业技术、节水型种植技术、节肥型种植技术、节饲型养殖技术以及农村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

2.2.3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3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生物技术,集中力量加强基因工程研究,争取在农作物、畜禽、鱼类抗病、抗虫与品质改良基因工程上取得突破[7-8],并尽快形成产业化;另外力争在动物胚胎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微生物遗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研究与开发方面有显著进展。二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建立中国农业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针对土壤侵蚀、污染、退化、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模型,以及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方向上的优化模式的程序,重点制定机前处理技术规范、交换格式与分类编码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方案;建立以公共数据网和电话网为依托的农业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加大农业科技文献高密度数据库和农业科技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技术的应用;开发实用的农业科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三是研究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重点是研究抗病、抗虫、抗逆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开发转基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品种;研发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人工固氮技术;研究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等技术;研究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开发果树、花卉、药用植物、茶树及薯类等无病毒技术;加快工厂化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开发农用微生物遗传工程产品及生产工艺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应用试验。预期目标为:提出一些实用性强的生物技术,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植物品种,研制出若干转基因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品种和生物工程疫苗;建立植物无病毒苗中试基地,实现生产工艺规范化和种苗质量国际标准化;培育一批新品种(品系),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示范试验;建立用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中试车间;促进转基因植物品种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加速实现产业化。

2.3我国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

2.3.1统筹规划,联合攻关,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尽快改变部门、省区各自为政的体系,扭转有限科技要素大量浪费的局面。根据农业产业政策,组织有关部门与省、市、自治区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业科技规划。按行业、生态区组建若干专业队,开展联合攻关,切实解决一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大的、共性的技术问题,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准备。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着重有效实施增产增收类技术、生产保障技术、资源节约技术和产业化工程。针对21世纪初对我国农业发展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杂交育种、基因转移、生物固氮、抗性生理等生物技术,以及资源优化利用与环境保护、信息、疫病防治等技术的重点问题,开展攻关研究,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加强软科学研究,以农业科学决策的基础为主,农业重大综合开发项目、基本建设项目以及重大的科技工程等重大决策都要首先进行软科学研究,以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建设若干个农业发展试验区域及样板区,建成不同区域的现代化的样板和现代化技术的辐射源。地方政府也可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创办、试办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或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区。

2.3.2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建立畅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突破口,带动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要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增加投入,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编、定员、定任务,加强管理,稳住精干的专业推广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事业费和推广项目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组织和动员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参与科技示范区、综合开发区及种类生产基地建设。开拓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建立向农村转移技术的中介、咨询等服务组织;赋予推广机构一定的生产资料经营权,开展多种技术贸易活动,实现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2.3.3改善条件,优化队伍,大幅提高农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国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化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研究与成果开发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鼓励和支持开发型农业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以及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和产业集团。鼓励和支持建立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开拓技术市场,走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道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兴办以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和中介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提倡人才引进和合理分流人才,从而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队伍,鼓励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作用,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创造条件,促进和加快人员流动,使科研机构的非专业人员和相对较多的研究人员走进农业科研队伍中,同时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实现各方向人才的交流。

3展望

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政策取向,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确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将在农业科技研究中逐步走向主导地位[9];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推广,将为农业产业化纵深配置科技要素;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逐步从小规模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较大规模集约化农业服务,用现代工业装置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等将逐步走向农业科技舞台的中央;在农业科技上将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技术。对应于上述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必将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必将在未来农业科技政策出台时加大对上述几方面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新政策在现实中的有效发挥[10-11]。

4参考文献

[1] “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J].科技成果纵横,2002(1):11-12.[2] 世界农业科技政策面面观[J].中国科技奖励,2005(3):94.[3] 徐秀丽,李小云,左停,等.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支持农民生计改善为导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4-10.[4] 姚志友,狄传华.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3):10-12,36.[5] 关仲奇.美国农业科技政策与研究重点[J].全球科技经济?t望,1997(8):47-49.[6] 李小云,毛绵逵,徐秀丽,等.中国面向小农的农业科技政策[J].中国软科学,2008(10):1-6.[7] 江华.“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97(4):23-24.[8] 宝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和政策体系研究[J].理论前沿,2007(19):18-19.[9] 蒋文兰.谈谈21世纪初期的农业主导技术[J].发展,2000(2):19-21.[10] 周建华.农业政策与法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 李先德.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篇二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不断加强, 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条件与基础

(一) 外部条件

1. 法制与政策。

农业机械化法制和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自2004年6月25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后, “十一五”期间,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以下称《意见》) 等法规政策相继颁布, 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化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五年用于购机补贴投入累计达到351亿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称《决定》) 中指出,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议》进一步提出加快农业机械化, 为“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

2. 经济与财政。

我国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 全国人均GDP已达3743.96美元, 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降到10.3%;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农资金分别达到68477亿元和7253.1亿元;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到36.61%, 城市化率已达46.5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 购买力逐步增强, 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引导下, 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在农业机械化投入方面, 2009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的总投入达到689.7亿元, 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占财政收入的2.1%, 占财政支农资金10.8%。其中吉林、黑龙江、安徽、西藏、新疆5个省 (区) 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于5.0%, 有17个省 (区、市) 比重在2.1%—5.0%之间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北、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新疆等11个省 (区) 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农资金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具备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农业机械化的能力与实力。

3. 市场与需求。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综合协调发展不断深入, 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 机械化作业比较效益更高, 成为农民的重要选择, 农业机械化发展内在需求更加迫切。

(二) 自身基础

1. 装备基础。

“十一五”期间, 农业机械化科研、制造较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与技术集成问题得到解决, 特别是大马力拖拉机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成功, 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基本成熟, 玉米收获、马铃薯播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持续突破, 油菜、牧草和甘蔗收获, 节水灌溉, 秸秆粉碎还田和复式作业机具创新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基本建立了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门类持续增多, 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含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亿千瓦, 2006—2010年农机总动力年均增幅为6.06%, 实现稳步增长。农机装备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自2009年和2010年农机总动力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 (见表1) , 表明动力利用效率在不断增加;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6%、35%和20%, 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长74%;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增幅远大于小型拖拉机拥有量增幅 (见表1) ;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比例与小型拖拉机拥有量比例从2005年底的1∶11提高到2009年的1∶5。农机装备的稳步增长和结构的优化调整, 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2. 作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 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机械深松、机械育插秧、玉米机收、秸秆还田、高效植保、农用航空、设施农业、牧草生产、畜牧水产养殖等一大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更广泛应用,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体跨入中级阶段。2009年,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13% (预计2010年将达到52%以上) 。“十一五”时期,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幅为前17年增幅的总和 (按2010达到52%计算) ,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人畜力为主到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 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 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达到16.7%和56.7%, 年均提高2.4和5.8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6.9%, 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 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马铃薯及油菜、棉花、花生、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 极大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组织基础。

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组织载体, 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 我国正逐渐成为农机服务大国。2009年, 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17.5万个, 其中, 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49万个。股份制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呈现多样化发展格局。以市场为导向, 各类农机服务组织采取集团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和“场县共建”等方式, 积极开展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 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以中央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 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4. 体系基础。

以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 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 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及农机制造企业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农机鉴定检测、质量投诉监督、标准化等农机质量保障体系, 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和农机流通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由以上分析可见, 无论从农业机械化的外部条件还是自身基础看,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政策环境都更加成熟与优化, 内在需求更加旺盛, 农业机械化将处在加快发展、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

二、“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市场消费需求升级, 依靠农业机械化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农产品刚性需求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 对农产品品种、数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业机械化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增产增效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 区域发展不平衡 (见表2、表3) ;技术路线与技术模式不明确, 还不能完全满足继续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的发展需求。2009年, 主要粮食作物中, 水稻种植和玉米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均不到20% (2010年预计将突破20%, 见表4、表5) , 油菜机播机收、棉花机收水平还很低, 其它优势农产品的播种、收获环节机械化刚刚起步;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滞后;一些作物由于作业环节劳动强度太大已经影响到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二)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通过农业装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 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约束越来越突出,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以及传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实践中农民对农机作业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加工工艺落后, 产品结构以动力机械、中小型和中低端产品为主, 高性能插秧机、采棉机等农机具和许多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大量技术落后耗能高的老旧拖拉机仍然使用, 作业能耗大;一机多用和高效复式以及能够综合利用的机械较少, 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的要求。既适用可靠又经济实惠的农机产品缺乏, 丘陵山区用小型、轻便、耐用的种植收获机型少, 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养殖业等农机产品质量和性能普遍不高, 多数生产环节机具仍为空白。传统育种目标和栽培技术较注重高产量, 忽视机械适应性;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影响机具效率发挥;农机研发对作物品种、形态关注不足, 改进工作滞后。通过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相当艰巨。

(三) 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 农机社会化服务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还不强

进入“十二五”, 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将明显加快, 大量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生产对实现机械替代人力, 加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更加迫切。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 主要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效应减弱, 农民外出就业增收空间收窄,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同时, 能源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生产用工成本和农机作业成本上升,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 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积极性。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较低, 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 体制机制创新不够, 影响生产效果与效益, 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

(四) 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快速增加, 通过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问题还较多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 专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机械保有量迅速增加, 但与之相配套的示范、推广、培训、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能力依旧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适合农机作业的农田整治力度还不够大, 机耕道、机具场库棚、维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农机销售、维修、配件供应等服务体系很不完善,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要求更加迫切。

注:表中数据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整理, 并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高到低排序。

注:表中数据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09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整理, 并按2004-2009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百分点由高到低排序。

3.南阳农业产业化发展展望 篇三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历史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尚未摆脱小农经济的模式,因多种因素制约不能同其他产业一样取得社会平均利润,导致农业投入不足,部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民收入提高缓慢。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自然地理区域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农业生态区域处于我国南北不同生产类型作物的交叉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境内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山区。南阳全市辖13县(市)、区,耕地总面积87万多公顷,人口1080万。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人口基数大,生产条件差,自然资源利用率低,优质、名牌农产品少。因此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南阳经济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已是国际大势所趋,已是南阳农业生产的客观需求。

同时,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农民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造成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减少,许多原来为农民从事的职业被城市剩余劳动力所替代;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农民受自身文化和技术的局限,在择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迫使一部分农民重新返回农村,寻找新的发展点。

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民的现实需求。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措施

南阳农业与关联产业之间的联系较小,尽管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很大(70%左右),但除了烟草、棉纺织和酿酒业外,其他产业规模小且分散,不能对农业生产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市内现有的龙头企业“先天发育不足”,规模小,辐射能力有限;特色农产品输出主要采取寻找外界企业签订合同的形式,农民自创的合作经济组织很少;农产品集中连片的规模小,缺乏特色,没有形成明显的市场优势。

在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了“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协会+农户”、“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等多种形式。各地要结合实际,走特色道路,只有紧紧盯住市场,抓住市场这个关键环节,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基地、农户及加工企业才能活起来。

我市明显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水产品、无公害蔬菜、肉牛、棉花、烤烟等,应保持优势,提高品质,逐步形成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作为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南阳具有独特的水、土、气、热等资源与环境优势,遭受外来污染的可能性不大,在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系统内污染较小,这都为南阳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绿色营销战略,开发绿色食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南阳的具体情况,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切实采取以下措施:

1. 着力培植主导产业

培植主导产业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实际。要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有本地优势和特色,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能带动和扶持一大批农户,同时能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如我市的小辣椒生产,其产量已居全国第一位。

2. 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强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使其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集中人、财、物搞好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建设,使之形成经营机制新、技术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广、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如我市的天冠、南纺、新纺集团,南阳卷烟厂等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可采取新设、合并、重组等形式。

3. 建好商品生产基地

农产品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一个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培育发展名优特稀新产品的过程。其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深化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把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具有生产规模的项目,通过资金、技术、物资的重点扶持,使其在短期内得以升级上档,形成区域规模化生产,以建立起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主要特色产品。要根据资源优势,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方式,扶持农户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龙头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如社旗的三粉基地,西峡的香菇基地等。

4.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搞好市场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重点是建设好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的吸附能力和辐射能力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要因势利导,动员各方力量兴建市场,鼓励农民进入市场。要培养一批专业的营销队伍,架起产品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5. 建立健全服务网络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与各相关部门及服务组织相结合,上下配套的服务网络,以保证做到产前提供信息,作好规划,统一供应良种等;产中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产后统一收购、加工、贮运等。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6. 大力提高科技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与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工作结合,更多地研究、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采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稳定科技队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顺应科技体制改革大潮,把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

7.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一是政策扶持,制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实施的政策,改革与农业产业化要求相矛盾的体制。二是资金扶持,主要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支持,发挥资金扶持的导向性,搞好项目管理。三是服务支持,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搞好道路、交通、市场建设与管理,使农业产业化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议与展望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产业化经营的真正龙头是市场,而不是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农业市场化,只有紧紧围绕市场,抓住市场这个关键,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基地、农户、加工企业等环节才能活起来。

2. 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而不是政府。企业和农户是市场经济中独立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

3. 产业化经营中市场设立并非越多越好。一个地方能否办市场,办什么市场、办市场的规模和数量,要事先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依市建场、依路建场,搞无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

4. 产业化经营中基地建设不宜盲目求大。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依托,应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实行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优势、水土气候、种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专业基地的规模。

5. 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正确处理资源开发、节约、保护三者关系,做到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4.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篇四

我国铁路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发展趋势展望

摘要: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在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在环评、设计、施工阶段对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比较重视,相应的生态保护设施和恢复管理措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我国铁路建设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发展将全过程秉承生态保护理念,加强施工期监理、监督检查和运营期的跟踪调查,在临时用地的复垦或恢复、生态景观和动物生境的连通性保护和恢复、长大隧道施工的环境影响及生态防护、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开发研究关键技术.作 者:张洁瑜    李耀增    陈泽昊    徐学存    ZHANG Jie-yu    LI Yao-zeng    CHEN Ze-hao    XU Xue-cun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100081 期 刊: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Journal:RAILWAY OCCUPATIONAL SAFETY HEALTH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37(3) 分类号:X82 关键词:铁路工程建设    施工期    运营期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恢复   

5.有机农业的概况与展望 篇五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在过去的几年里,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有机食品在发达国家的食品市场上销售旺盛,为有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有机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30年代和40年代,有机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有机耕作,从9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

由于欧洲国家、北美和日本对有机食品的需求,许多国家也搞起了有机农业。目前,在世界上实行有机管理的农业用地面积(以下称为有机农地)约有1055万hm2,大洋洲拥有世界上约50%的有机农地。澳大利亚的有机农地面积最大,接近530万hm2,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约有96万hm2和90万hm2(表1、2)。从有机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表3)。

在欧洲,欧盟15个成员国、6个要求加入欧盟的国家(爱沙尼亚、波兰、斯洛文尼亚、捷克、匈牙利和塞浦路斯)和4个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国家(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共有350多万hm2的有机农地,约为其农业用地面积的2%。有19个国家的有机农地面积在1万hm2以上,除意大利外,德国有 45万hm2,西班牙有35万hm2,法国有31。6万 hm2,奥地利28.8万hm2,英国24万hm2,瑞典、丹麦、芬兰和捷克共和国各有10万hm2以上的有机农地。而且,所有国家的有机农业都在增长,在阿尔卑斯山的一些地区,有机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可达40%-50%。另外,东欧国家约有5万hm2的有机农地,其中,拉脱维亚1.9万hm2,斯洛伐克1.7万hm2,南斯拉夫8000hm2。

从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非常快,1986-1996年欧盟国家有机农地面积的年增长率达到30%,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中欧租东欧国家有机农地面积的增长也很快。但各个国家的差异也很大,如列支敦士登有17.0%的农业用地为有机农地,奥地利为8.41%,德国为 2.64%(表3)。

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有机农地面积很小,在总计约为4万多hm2的有机农地中,土耳其 1.8 hm2、俄罗斯约1万hm2、日本5 000hm2、以色列和中国各约4000hm2。北美洲有110多万hm2的有机农地,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有机农地面积分别为90万hm2、16.4万hm2和5.4万hm2。拉丁美洲约有54万hm2的有机农地,其增长速度很快。以阿根廷为例,其有机农地面积从1992年的5 500hm2上升到1999年的38万 hm2,也就是说,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增加了70倍。大洋洲有530多万hm2的有机农地,除澳大利亚外,新西兰有1.1万hm2,巴布亚新几内亚有4000多hm2。非洲有2万多hm2的有机农地,主要分布在突尼斯(8000hm2)、乌干达(约5000hm2)、坦桑尼亚(4000hm2)、埃及(约2 600hm2)和津巴布韦(1 000hm2)。

2.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形势

有机农业的主要产品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的最大市场是美国、欧洲和日本,而德国则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机食品市场也正在发育。1999年国际贸易中心(ITC,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有机食品与饮料:世界供给和主要欧洲市场》,根据这一报告,1997年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有机食品的市场额是110亿美元,预计2000年可达到近200亿美元。FAO预测日本和新加坡的有机食品销售额年增长率可达20%。ITC的研究报告估计,根据市场的变化,从中期来看,有机食品年销售额的增长率会在5%-40%之间变动,在今后几年里,有机食品销售额占食品零售总额的比率将从1%猛增到10%。

ITC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各主要有机食品市场上有着巨大的机遇,给欧洲和北美以外的有机食品供应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如咖啡、茶、可可、香料、热带果晶、蔬菜和柑橘类果晶。欧洲和北美国家国内生产的有机食品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有机食品的认证

有机农业是按照规定的生产管理过程进行的农产品生产,有全球协调的有机农业标准和有机食品标准,许多国家都依法对有机食品及其生产进行保护、监督和管理。

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有机食品要经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1FOAM,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授权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并加贴有机食品标志。目前实施的认证标准是IFOAM的基本标准(1FOAMl999),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要通过国际有机认定服务公司的认定。2000年第一种贴有“IFOAM认定”标志的产品已经面市。摘自世界农业

6.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篇六

亮出底色 守住底线

——贵州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绿色,是贵州奋进的底色,也是贵州发展的潜力所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贵州依靠多年的积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众所周知,贵州贫困,是全国同步小康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目前全省还有600多万贫困人口无法享受正常的居民生活;贵州多山,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支离破碎贫瘠的土地,勤劳的人们只能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找食;贵州多绿,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

在这方贫困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济如何发展,人民如何富裕,社会如何稳定,如何让一方水土成为人们同步小康的载体?贵州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认为,贵州的发展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贵州的发展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实现同步小康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今年1月28日,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指出,要“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

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贵州省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贵州用法治力量引领生态文明不止于一条河。

2014年5月17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与此同时,2013年,连续举办了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如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向世界发出生态文明的号角,传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

今天的贵州,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235平方公里。

生态金饭碗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49%的森林覆盖率,“生态大公园”“天然大氧吧”“绿色大空调”„„山高林密的贵州,因山而贵,储存了巨大的“绿色财富”。

昨日的贵州万重山,自古黔道难,今天的贵州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状分布,今年将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广高铁、沪昆高铁、乌江航道、9市州机场“干支互补”、通江达海。

近年来,贵州一直在探索一种发展模式,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不再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如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几经摸索后,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2013年,贵州省实施“5个一百工程”,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探路绿色发展,领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2014年下半年,贵州响亮地提出“五大新兴产业”,其中大健康医药产业、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与山关联,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动“产业链”,成为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重要路径。

以产业链为支撑,拉动一产转型,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引领二产升级,贵州已经冲破旧的发展模式,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小小刺梨,也可以作出大产业。位于六盘水市的天刺力集团研发生产项目投入1.18亿元,建成了6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刺梨果脯、饮料、果酒和刺梨高端健康品,是目前同行业中加工能力最强、产品种类最多的企业。2013年建成投产以来,该公司累计实现产值3000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加工刺梨鲜果15万吨,生产刺梨系列产品5.2万吨,产值达12亿元。

站在盘县滑石乡哒啦仙谷山顶的凉亭远望,红豆杉、红桃、刺梨等经果林把哒啦仙谷装扮得格外美丽。“要种有经济价值的树,解决百姓致富问题。”园区负责人介绍,“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不仅是要让山上绿起来,让山上美起来,还要让群众富起来。”

扛起生态文明的旗帜,贵州绿色产业频传佳音,奔小康信心满满: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

农业是绿色贵州发展的潜力股

贵州之贵,在于山贵。2014年6月,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嘱托: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后发赶超靠山。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近年来,立足山地资源禀赋,贵州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形成了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全省重点打造的“5个一百工程”园区建设中,陈敏尔表示,其他园区建设都要封顶,只有农业园区建设上不封顶,只要有条件,能够保护生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多多益善。

如今,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如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占据了一定地位,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居第三位,蓝莓种植居第四位,大鲵存池量居第四位;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一批特产形成品牌,畅销全国。

走进安龙县贵州汇珠薏仁集团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碌着灌装薏仁精油。汇珠薏仁集团每年可产薏仁精油1000吨,产值超过26亿元。

薏仁产业风生水起,让黔西南州数以万计的农民增收。如今,黔西南的薏仁米种植规模已达30万亩以上。

雪榕生物威宁食用菌产业园项目是威宁自治县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从培育房到出菇房,密密麻麻的菌棒遍布其中。公司负责人刘相涛介绍,该公司已形成日装菌棒4万袋的生产规模,每天使用玉米芯、甘蔗渣、麸皮等原料70吨左右,日产香菇30吨,年产值1.3亿元,解决近400人就业。

“该公司利用了一些烟秆、秸秆、玉米秆等,充分利用了当地废弃的资源,对环境的保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认为,该项目增加了贵州食用菌产量,它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化,对技术、产能、用工以及农业效益的提高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把守住两条底线的意识转化为担当意识、转化为指标体系、转化为项目落实,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贵州·六盘水梅花山军民共建植树造林项目是另一个范例。

围绕六盘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中国凉都·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力争把梅花山打造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花果山”的目标,水城军分区组织力量在梅花山、明湖湿地公园、玉源水库等地种植红豆杉、猕猴桃、刺梨等共计14.8万亩。

白花花的石山变绿了,石山区的农民也开始了绿色的收获。过去的贞丰县北盘江镇怪石嶙峋,是石漠化的重灾区,农民在漫山的岩石中寻找稀薄的土壤种植玉米,一年的收成仅够3个月吃。如今漫山遍野种上了花椒,既赚钱又保护了土壤。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加快赶、全力转、奋力超的贵州,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走进毕节市百里杜鹃花海文化城,553幢别墅民居错落有致摆布,生态广场、大型停车场和幼儿园配套建设,成为花海文化城时下最耀眼的风景。这是政府投资2.1亿元修建的生态移民安置点,一期工程171幢于去年底完工交付使用,已有80%的搬迁户入驻,上百户人家在杜鹃花节期间,开旅店、搞餐饮,尝到旅游服务的甜头。

开展生态移民,是贵州决战贫困、攻克小康路上“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山更清、水更绿、百姓更富,贵州以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位一体”为抓手,在宽广的发展平台上既“赶”又“转”,统筹城乡新发展。

2012年至2014年,贵州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累计投资近2000亿元,全面完成“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换来的是城乡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提前实现全省覆盖;深入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启动实施基本普及15年教育计划,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3个15万元”等促进就业政策,带动10多万人就业;建设农村敬老院,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以乡村为底,绘发展新图。2013年贵州启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贵州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大力推动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贵州争做“先行者”。贵州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颇多,成绩斐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贵州省两会上,代表、委员谈论最多的是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其次便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

贵州省长孙志刚表示,“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时期”。当前,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已超过50%,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高于90%。

贵州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该省最重要的后发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先行。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初步形成贵州生态文明法制体系;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十三五”规划中,贵州将大力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力争达到森林覆盖率达到60%、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超过90%、县级以上PM2.5浓度稳定在二级以上标准。

为当好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贵州出台了顶层设计规划。2015年11月,贵州省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贵州将立足省情,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目前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合力、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等问题。”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环保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刘晓静建议,贵州要制定体现生态文明先行先试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官员考核的“硬指标”。

贵州省人大代表张志年认为,贵州要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贵州省人大代表梁承祥建议,贵州上下要提高林下经济的认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法无授权不可为,环保也要有法可依。代表委员们认为,贵州走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律。

贵州省人大代表马长青表示,贵州要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立法和监督。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全联律师事务所二级律师李莉建议,贵州应尽快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7.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篇七

1. 农机化工作总体上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

近年来, 滨州市农机化工作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 截止2013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97.8万千瓦, 农机总值32.34亿元, 拖拉机8.06万台,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到442个, 种植机采棉1.4万亩, 完成保护性耕作116.7万亩, 土地深松2.3万亩。

2. 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

全市农机合作社达到190家, 其中达到省“五化”标准的45家, 全市农机合作社拥有机具7418台 (套) , 资产达到3.7亿元, 社员3492户, 服务农户16.8万户, 服务总收入1.6亿元, 服务总面积占到全市适宜机械化作业土地的40%以上。

3. 农机补贴政策惠及“三农”, 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2013年全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9390万元, 其中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930万元, 各类农机化项目资金460万元, 补贴机具8565台, 受益户数5490户, 拉动社会投入2.68亿, 报废更新机具166台 (套) 。2014年滨州市共争取第一批中央补贴资金6500万元, 其中无棣、博兴、阳信县分别用于深松作业补助为150、80、100万元, 设阳信县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下, 农民购买、经营农机的积极性高涨, 农机化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机补贴政策惠及“三农”, 已成为滨州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4. 农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近年来, 滨州市农机部门坚定不移地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积极构筑宣传教育、源头管理、监督检查三道防线, 严格落实农机安全责任制, 切实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农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5. 农机化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2009年国务院通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该规划明确提出, 要“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节水农业,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是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 在推进滨州市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滨州市的农机化事业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6.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进展顺利。

棉花是滨州市的主要经济作物, 全市种植面积最大达500万亩左右, 但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采棉价格逐年攀升, 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棉花种植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当地农机部门非常紧迫的重要任务。滨州市自2010年开始, 通过建立棉花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示范区, 进行试点示范, 突破传统的棉花农艺种植模式, 从棉花选择、种植规格、田间化控等方面改进农艺规范以适应机械化生产作业, 引导棉花生产向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进, 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二、滨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 当前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

方式, 限制了农机规模化作业的发展。滨州市土地经营规模小、细碎化, 集约化程度低,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 不利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生产效能的发挥, 难以对接快速发展的大农机, 制约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从业人员结构不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随着农机化的发展, 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对操作人员文化素养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 农机驾驶操作队伍老化现象严重, 新生力量不足, 亟待补充。

3. 农机、农艺不相适应。

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农机作业标准与农艺要求之间的矛盾制约农机化的进一步发展。

4. 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较低。

滨州市的粮食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但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机械化不平衡、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及农村其他各业的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特别是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

5. 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农机品牌。

滨州市的农机制造企业大都规模较小, 对先进的数控技术应用较少, 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农机产品。

6. 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农机产品应用较少。

虽然个别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邹平县全泉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多台高端农机产品, 但就全市来说高端农机产品保有量不高。

三、滨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展望

1. 大中型农机作用得以发挥, 农机规模化作业得以发展。

滨州市大部分地区为平原, 随着农村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和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 耕地纷纷向职业农民和种田能手集中, 耕地面积得到有效整合, 农田小块变大块, 在农业机械化作业中, 与小型农机具相比, 具有高效、高质、高速的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 农机规模化作业将得以发展。而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机规模化作业又能促进土地流转, 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 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大幅提高。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 滨州市启动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春风计划”, 根据农村各类人才需求状况, 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人才服务大集”、“专家大讲堂”、“技术移动课堂”、“订单培训”、“支部书记培训”等活动, 为三农工作提供系列服务活动, 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在逐年提高。

3. 农机农艺实现高度融合。

未解决农机农艺不相适应的问题, 近几年滨州市在分别在沾化县和无棣县两个“全国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示范, 随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东理工大学等的参与, 滨州市的农机农艺将实现高度融合。

4. 农村各业的全面机械化将实现。

随着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开展, 滨州市加快发展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机械化, 逐步提高优势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 重点发展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 在农业装备科研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推动下, 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

5. 农机制造企业逐步壮大。

滨州市靠近河北庞口农机配件批发市场, 农机配件物流成本低, 在农机购机补贴等各项政策的推动下, 农机制造业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 相关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必然。

6. 智能化农业机械逐步取代传统农业机械。

8.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篇八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为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发辰水平,简要介绍国外农业机械化发辰历程,分析我国农机行业发展现状和现存优势,闸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所面临的形势和今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状 重要意义 展望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083-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竞争平台的搭建,国内农机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及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化的中心环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却为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农业的快速闻不得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些不足,所以还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我国应该向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学习什么

纵观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特点,水平有高有低,特色千差万别,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从中我们可窥见我国农业该向他们学些什么。

保护和扶持政策许多国家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制定保护和扶持政策,并且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出具体的规定,包括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在资金、税收、水电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给农机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美国的农业立法比较完备,在农业法中对有关农机化发展的农机教育、科研、推广、产品质量鉴定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日本也通过立法促进农机化的发展,制定了耕地改良、种子、农机、肥料、农药等一系列法规。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巨额的财政补贴,成为推进本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

科研先行发达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向农业现代化发展,科研先行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国家都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农机科研、开发体系,不但国家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农机企业也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法国农机研究工作主要由直属于农业部的“国立农机试验研究中心”承担,其任务是农业机械的应用、研究、实验和鉴定,农机现代化的经济分析,农机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发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农机教材、书刊的编写出版等。

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美、德、日、法等农机化高度发达国家,除了有健全的管理指导体系外,还建立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这些服务组织代表农民和农机企业利益,在推进农机化发展、反映农民要求、沟通政府与民间的联系,以及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本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许多国家还制定了免费培训的政策。通过教育和培训,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一般农民,知识都比较丰富,能够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各种车辆的使用、维护和修理,懂得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和通信工具,具备环保、园艺、法律等多种学科专业知识,不仅工作质量好、工作效率高,而且由于人的素质高、修养好,眼界开阔,为生产结构调整、技术选择和决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克服盲目性和无计划性,使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

三、我国农机行业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农村城镇化程度的加快,强力拉动了农村内需的市场,特别是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连年大幅度增加等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支持,我国农机行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农机工业的温度快速壮大,有效的支撑了我国农机化的速度发展,标志着农业生产过程已经由机械作业替代人工劳作而占据了主导位置。

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机化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了替代和推动作用。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直接创造财富。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太高。实行机械化作业,既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还能够节约种子、水源、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二是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高效率地完成农业生产,显著地替代了农村劳动力。

2、农机化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中发挥了支撑和载体作用。“十一五”期间,机械作业使全省小麦、玉米收获时间缩短了7天和10天左右,确保了小麦及时收获、颗粒归仓,损失率减少5%以上;推广应用机械化玉米适时晚收、小麦适时晚播技术亩均增产粮食10%左右;通过机械化秸秆还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种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产粮食10%左右。据专家测算,目前农业机械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我省粮食实现了“八连增”,总产连创新高。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已成为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精准化作业的主要途径。

3、农机化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发挥了领跑和带头作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显著正相关,活跃在我省农村的数百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经营管理,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可以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机手为代表的、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商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

六、结束语

上一篇:节约从小事做起4下一篇:阳光作文700字_初一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