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什么而读书

2024-08-12

为了什么而读书(通用9篇)

1.为了什么而读书 篇一

非洲的某个土著部落迎来了从美国来的旅游观光团,部落里的人们虽然还没有什么市场观念,可面对这样好的赚钱商机,自然也是不能放过.

部落中有一位老人,他正悠闲地坐在一棵大树下面,一边乘凉,一边编织着草帽,编完的草帽他会放在身前一字排开,供游客们挑选购买.他编织的草帽造型非常别致,而且颜色的搭配也非常巧妙,可以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了,游客们纷纷驻足购买.

这时候一位精明的商人看到了老人编织的草帽,他脑袋里立刻盘算开了,他想:这样精美的草帽如果运到美国去,我敢保证一定卖个好价钱,至少能够获得十倍的利润吧.

想到这里,他不由激动地对老人说:“朋友,这种草帽多少钱一顶呀.”“十块钱一顶.”老人冲他微笑了一下,继续编织着草帽,他那种闲适的神态,真的让人感觉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一种美妙的心情.

“天啊,如果我买十万顶草帽回到国内去销售的话,我一定会发大财的.”商人欣喜若狂,不由得为自己的经商天才而沾沾自喜.

于是商人对老人说:“假如我在你这里定做一万顶草帽的话,你每顶草帽给我优惠多少钱呀?”

他本来以为老人一定会高兴万分,可没想到老人却皱着眉头说:“这样的话啊,那就要二十元一顶了.”

“什么?”商人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买一顶草帽只要十元钱,可买一万顶草帽却要每顶二十元,这是他从商以来闻所未闻的事情呀.“为什么?”商人冲着老人大叫.老人讲出了他的道理:“在这棵大树下没有负担地编织草帽,对我来说是种享受,可如果要我编一万顶一模一样的草帽,我就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仅疲惫劳累,还成了精神负担.难道你不该多付我些钱吗?”

如老人所言,当工作不能成为一种享受而成为一种循环往复的单调,确实会令人感到乏味,然而我们还是不得不为了特定的利益而奔走劳累.但“你为了什么而工作”却是需要你我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只有真正热爱工作的人,才是工作中真正幸福的人.

可是,真正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又能有几个呢?

2.你为了什么而活着 篇二

“可我该如何确定这个意义呢?”那就要问问你的心,它最想要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

假设你幸运地来到一个神奇的魔术商店,里面出售的物品非常特殊,可以由你自己定价,但只可以使用魔术币购买,而任何一个光临此店的人都只拥有1000元的魔术币。那么,你会如何制定你的购物清单呢?一起来看看这里都卖些什么宝贝?

1,三五个知心朋友

2,一份甜蜜的爱情

3,健康的体魄

4,崇高的威望/名垂青史

5,美丽性感的容貌

6,一门精湛的技艺

7,无尽的快乐

8,才识渊博

9,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额财富

10,一些优秀的品质,如善良、诚实、勇敢和宽容等等

11,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岛

12,美满幸福的家庭(此处指你成为家中男主人或女主人的家庭)

13,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

14,

一张可以免费到世界各地旅游的机票

这些宝贝是不是很令你垂涎三尺呢?今天,我们的魔术商店货源充足,可以随意购买。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魔术币,购买其中的物品呢?你问它们的价钱?没有价钱。试想,如果你需要一件衣服,市面上的衣服有十元的,有一百元的,还有上万元的,关键不在于衣服的价钱,而是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一件衣服,对吧?所以,当你手上只有一千元的魔术币时,你会如何来分配这些钱?强调一下游戏规-则,这一千元必须完全由你自己消费完毕,既不能向别人贷款,也不能将钱贷给别人。

好了吗?噢不,我并不打算评价你的购物清单,让我们继续这个游戏。请先做两个深呼吸,静下心来想象。想象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都变得白发苍苍、牙齿掉光、老得哪里也去不了,只能坐在摇椅上回想,想起当年你十三四岁时,曾经光临过一个神奇的魔术商店,并且购买了一些物品。看看你手上的购物清单,你觉得这些物品,这些你十三四岁的时候最想拥有的东西,对于七八十岁、也许人生之路即将走到尽头的你而言,还有意义吗?回想你的人生一路走来,经历了中考、高考的洗礼,大学毕业第一次找工作时体验到现实和梦想的落差,二十多岁时成家的波折与立业的坎坷,三十多岁时为人父母的幸福和肩上的重任,四十多岁时为事业达到巅峰而繁忙却发现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五十多岁进入更年期还遇上年迈的双亲病重,六十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无所适从……它们,那些购物清单上的物品,还是你这一生最想拥有的吗?

如果你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自己内心最想拥有的东西了。

也许有的同学会不服气,“老师,我比别人聪明,长得也比别人帅,家里也比别人富裕,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更多的魔术币?”你想到了吗?为什么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一千元的魔术币?游戏中的这一千元的魔术币究竟寓意着什么?再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钱不能购买到魔术商店里的任何物品,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换取它们?

对的,是时间,是努力!所以,这一千元的魔术币代表着我们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一次生命!

因此,我在游戏中总会事先声明,不可先用魔术币购买巨富,再以巨富购买其他物品。当你将时间用在挣钱的同时,你也失去了换取其他物品的机会。也许你是为了工作而熬夜,损害健康;也许你利用周末加班而放弃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也许你为了能加薪而放弃与好友联络感情;总之,你的这部分时间已经消逝,不会再回来。而你认为,这么做值得!你认为,这部分时间用来挣钱比起做其他事更有价值!

其实,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想帮助你明确自己心中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通俗的说,它是你内心关于是非善恶、得失贵贱的标准,它告诉你什么有用什么无用、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值得去做什么不值得,它不仅是你世界观的核心,还是驱使你一切行为的内部动力。虽然价值观的本质是判定好坏,但价值观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就是说,在刚才那个游戏中,无论你购买了什么,都没有所谓的对错。尽管价值观没有好坏之分,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的价值观明显存在健康和不健康的区别。如何判断你的价值观是否健康呢?我想谈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

美国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他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内在的需要所推动的,于是他研究了人的需要并将其由低到高进行分类。他认为,只有当人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添加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人对阳光、食物、水分、空气、健康以及成年人对性的需要等等。当人的生理需要能得到部分满足,人能生存下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安全需要。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如要求社会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得到保护,摆脱失业的威胁、生活有保障,病有所医等。这两个层次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因而马斯洛将它们归之为低级需要,当然动物只存在生理层面上的安全需要。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拥有其他更高级的需要,如第三层次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渴望被自己所在团体所接纳,如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家,家里有爱我们的父母;在社会上,你归属于我们的学校;在学校中,你归属于某一个班级等等。而每个人都渴望在团体中得到其他成员的爱,注意这里的爱指的是广义的爱,包括亲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爱。在生活中,我们不仅希望被某个团体接纳,还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得到团体中其他成员的肯定甚至是赞许,这就是第四层次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在完成了前四种需求以后,个体开始试图认识外面的世界,这是认知的需要,如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除此之外,人们还渴望欣赏美、拥有美,如我们倾听音乐、欣赏绘画和影视作品、购置心怡的服装、旅游观光等,这是审美的需要。而马斯洛认为,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尤其是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拥有最高层次的需要,他定义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内心渴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以达到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你手中购物清单中的物品,它们分别出自你哪个层次的需要呢?

比方说,你渴望拥有才识渊博,你说可令自己考上大学,可你又是为什么要考大学呢?假若是为了将来找工作挣大钱,使自己能吃好住好玩好,那么,这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假若是因为父母太爱你了,为了回报父母的爱要考上他们所期望的大学,这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假若是因为某个老师瞧不起你,你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给他看,这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假若是因为你立志要成为救死扶伤的一代名医,必须要学好必备的医学知识,这又是出自哪个层次的需要呢?

3.为了什么而结婚的美文 篇三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还是有人不断踊跃进入。

我能想出来结婚的原因:

1。两情相悦,顺其自然步入婚姻。[由整理]

2。正逢婚嫁年龄,相亲后,感觉可以结婚。

3。对方对自己很好,感动的愿意结婚。

4。给彼此合法的身份过夫妻生活。

走在上班的路上,手机在包包里想起我最喜欢的歌曲。老妈电话。

一通电话下来,我从暴躁到辩论。由原本家庭问题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再延伸到结婚的问题。

我说:“结婚,如果是这样的生活,我宁可不结!”

我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此不喜欢“结婚”两个字。

可能是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婚姻究竟是为了什么,所以才如此抗拒婚姻吧。

妈妈说:“如果你不要小孩,那别人娶你干嘛?”

我说着:“那就不娶好了,我本来就不想结婚。”

妈妈问:“你不结婚,你想干嘛?人总是要结婚的。”

很明显,从妈妈这里我听到了结婚是因为要给对方生孩子,那全球不孕不育的人那么多,那他她们的婚姻该怎么办?还是从一开始就不该去结婚呢?

其实我知道,妈妈表达的意思是:“人在世,是要走结婚的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包括要小孩。”

那试问,如果你们相爱,对方不想或者没办法要小孩,你还会和他她结婚吗?

我有个阿姨,妈妈的表妹。

从外在条件说,是个比较优越的女孩。父母是退休的`局长。爸爸在退休之后又开了公司。弟弟和弟媳都是大学生本科,听说她自己本身是博士生,现在有份不错的工作,自己买房买车了。年龄已三十好几了。

自身能力不错,父母又给了标准,在哪生活不管,必须户籍是本地男士。

没人知道我这个阿姨真正单身到现在的原因,我只知道她还在单身。

从我最初问我的爸爸妈妈:“人为什么要结婚”到我和爸爸妈妈说:“我不想结婚”。我的妈妈就举阿姨的例子给我听。

难道说作为剩女,她单身的生活就很差吗?我想不见得吧。

结婚,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和你步入婚姻的人负责。是一件慎重再慎重的事情。

单身的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是要为了什么准备结婚呢?

已婚的你,有没有知道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而结婚呢?

准备离婚的你,有没有问过自己结婚的初衷是什么呢?

4.为了什么而读书 篇四

你为什么而忙碌?为什么而存在,一个活着的人需要经受多少波折才会修成正果,或许说,我千万次的在岔路口选择,只是为了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的行走,每一个经过生命思考的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活着的时候一定不荒废时间。

每个人的时间账户上面都有24小时,这是不变的,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时间有意义,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运用好这二十四小时,你可以把时间都堆砌在谈情说爱上面,也可以把爱情都堆砌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我曾经在时间的汪洋里面挥霍嬉戏,如今,我才悔悟到,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有很多人都挥霍时间,或者说不珍惜时间,不珍惜自己存在的意义,其实,你的每一次不珍惜,都会换来你老年的一个后悔。

当你垂垂老矣,你在想去做一件有益于生命的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已经时不我待了,当你年轻的时候,就要做一件自己八十岁想起来都会笑的事情,当你面对别人成双入对的时候,你羡慕嫉妒恨,当你真的遇到心爱的女孩,你却退缩了,当你看着别人用歧视的眼神看着你,你却不敢用真诚而又自信的眼神回过去,当你的在梦想与现实之间,败给了现实骨感的时候,你是否会在某个深夜悔恨你曾经的决定呢?

每一次在梦想与现实之中抉择的时候,你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这种阻力来自很多方面,我不能完全的告诉你我明白那种感受,我只能告诉你,我曾经被很多人不理解,但我努力坚持了,成功了,这就是我今后的谈资,而你没坚持住,那你就是一个笑柄。

人生只有一次,只要有梦想你就有抗拒一切的能力,只要你有一颗敢于拼搏一切的心,虽不能说,你会成功,但你一定不会后悔,一切为了梦想而挥霍的时间,都是有意义的,我不知道如今有多少人走在梦想的道路上,走在追求人生真谛的道路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活着而活着,我更不知道你有多少渴望成功的信心,但我知道一点,那就是人生只有一次,再不疯狂我们就真老了,我们就真的没机会为了梦想而拼一次了!

有多少人不知所谓的活着,认为活着就是及时行乐。认为活着短暂,就只图眼前享乐,或者,循规蹈矩的活着!有多少时光就在这种看似刺激实则空虚的生活中溜走,人生不能只看眼前,更不能只贪图眼前的纸醉金迷而忘记自我,为了钱财而忘记了追求自我的追求!

5.读书,为了什么 篇五

身为一代学生,我们这样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呢?在老师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为祖国,为人命,为了不辜负你们的父母”等一些乱七八糟的理由,事实上,还不是为了那鲜红的“100”和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我们的学校里,为了分数而走火入魔的人,不少。

你看,那背着书包,挂着黑眼圈,面黄肌瘦的不就是小A吗?上去问一问,原来就是月考退步了7,8名,晚上写作业写完了一点,没睡觉。你要说这是为什么,难道不就是为了能让自己考上个好大学,长大有出路。但如果让你长大了,服从国家到山村里教书,不给你一点钱,我看谁也不得干。

再把视线转移到教室里,纷纷扬扬的灰尘能堆起2座泰山;桌子上的辅导资料密密麻麻的摆放在上面,不看还不知道,原来在“书山”里还有一个“战士”在努力奋斗着,时不时还发出“甜美”的鼾声,如果在这时给他们一张床,他们一定能睡成一尊尊雕像。

在体育运动品的“坟墓”里,篮球,足球们无奈的披上了灰尘,蔫了。窗外的鸟鸣和教室里安静的气氛,构成了一派“和谐”的画面。可有谁知道,在这“和谐”的画面里,又有多少人在默默忍着眼泪去“欣赏”这“和谐”的画面?

6.读书到底为了什么 篇六

宋祁的答案不言自明:早年贫苦,发奋读书,做官发达,就是为了享受。

宋庠、宋祁兄弟俩迥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与他们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大有关系。

一个家庭中,兄弟的性格往往和其排序大有关系。一般而言,长兄稳重温厚,而弟弟更为活泼甚至娇气。这应该和后天的家庭角色定位大有关系,父母和家族总会强调大哥的威仪和责任。

宋庠便是这样一位有责任感、厚重温和的长兄,从出仕开始,他就是一位兢兢业业、秉公执法、有着强烈道德自律的循吏。而弟弟宋祁,仕途不如哥哥亨通,却在诗词方面的才华更胜一筹,文名盖过了乃兄。兄弟俩的命运几乎被固定了:一个做老成持重、公忠体国的宰相,一个做风流倜傥、不拘小节的文臣。

但谁心甘情愿地做文臣?做文臣、发牢骚往往是不得已的排遣,宋祁何尝不希望做一个安邦定国的宰相呢?但上天更眷顾其兄长。那句“不知某年同在某处吃齑煮饭是为甚底”流露出太多不便明说的幽怨:大哥你做了宰相,天下所系的重臣,却来教训仕途不顺只好追求享乐的弟弟。

宋庠、宋祁两兄弟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数千年来困扰士人或曰知识人的大问题: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国古代社会的标准答案是“学而优则仕”,那么通过读书做官,做官又为了什么呢?分析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参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读书做官,首先和从事其他职业一样,目的是解决生理、安全、社交这三种起码的需求。只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士为四民之首,官员又是士人中选拔出来的精英,他们掌握更多的资源,因此在满足其衣食住行、安全、社交等需求时,比其他职业如农民、工匠或商人更具有优势,因此多数人对做官趋之若鹜。

宋祁反问其兄长“不知某年同在某处吃齑煮饭是为甚底”,其实就是认为做官要满足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美食、美色的享受。

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答案,甚至可以说是古今同理。这是基本的人性,不能轻易以道德的高标来否定之。

而宋庠对弟弟略带责备的质问,其实讲的就是读书做官还有更高的目的,套用马斯洛的理论,即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对宋庠这样的大儒来说,要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外,要心系天下苍生,而不是一味追求享乐。

可以说,哥哥宋庠的人生观值得尊重,但弟弟宋祁的人生观也可以理解。清代名臣曾国藩曾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来勉励自己,实则道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没有谁天生能当圣贤,食色是人之大欲,几乎人人不能免除这样的需求。但人之区别于动物,是人可以也应该控制一些欲望。

宋朝自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获得了百余年的和平。且宋朝政治相对清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经济、文化、科技成就非凡,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高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因此,公众消费力惊人,享乐之风盛行也是很自然的事,人性的欲望普遍地被激发。但是,理学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读书为什么”的最高标准的答案,也是那时候儒生的人生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实现的目标。

通过宋庠、宋祁兄弟的对话,或许可以一窥宋代的士风甚至民风是多元价值观并存。

7.读书是为了什么 篇七

与以往文献重视政府外在创业政策供给不同,本文从微观个人意义构建视角探究青年返乡创业的内隐逻辑。通过质性案例研究发现,青年返乡创业是在传统“家庭伦理”作用下的一种“过日子”的选择,追求家庭和睦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共有的回流目标。以创业的形式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是青年回流乡村的表征目的,其真实的意义在于,通过以创业获取货币最大化的策略,进而实现以“家庭本位”为中心的“过好日子”。这启示政府在未来引导和鼓励青年群体回流乡村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外在制度上给予切实帮扶,更要将外在制度帮扶与青年行动主体的内隐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群体积极返乡创业,并通过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

青年返乡创业;乡村振兴;家庭本位;过日子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突飞猛进,传统乡村正在迅速消失,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致使“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严峻。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汇集全社会力量,共同重振衰败乡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青年人,而青年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返乡创业。

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服务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并强调要具体通过“外出青年返乡创业‘燕归巢’工程,力争到,服务10万在外青年返乡就业创业”。

青年群体返乡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农村人才流失问题,带动地区脱贫致富,同时也可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现有文献对青年群体返乡创业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制度供给视角进行分析,认为强化政府在资金、税费、培训、用地等方面的帮扶有助于激励青年返乡创业[1][2][3][4][5]。

这类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识别出了鼓励青年返乡创业的关键外在制度因素,但青年群体返乡创业并不仅是一个客观外在激励行为,更是一个基于个人意义构建的主观内在价值行为。深刻剖析青年返乡创业的内隐价值逻辑,对于助推青年群体返乡创业,并通过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现有研究盲区,本文基于微观个人意义构建视角,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着重探究青年返乡创业的内隐逻辑,旨在为优化青年返乡创业政策设计和鼓励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多案例研究更适用于对某种现象进行深度描述和系统探索,建立动态化的因果价值联系,并在反复多维对比的基础上,掌握事件总体的情景脉络。案例研究方法的奠基人RobertK.Yin指出,案例研究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特征,是探索性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最佳研究方法[6]。Eisenhardt K.M.认为,与单案例研究相比,多案例研究展示的背景更为全面、过程更为具体、结论也更为准确[7]。

本文在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的同时,重点基于个人意义构建视角探究青年返乡创业的内隐逻辑。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其中个人主观行为意向对行为结果具有关键决定性作用[8]。青年群体返乡创业必然会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青年个体自主行为的一种决策结果,具有个人意义构建性。Baxter将个人意义构建理解为个体自我主导的一种“思维习惯”,体现为个体对自身经历的理解、对所做决定赋予的意义、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如何做才是最佳的等[9]。

本文采用的案例资料主要来源于6月~7月间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联合开展的“全国返乡创业调查”所形成的“案例访谈库”。该“案例访谈库”有近200份针对返乡创业者的一手访谈资料,访谈样本覆盖全国24省85县区。具体访谈资料获取过程为:

首先,课题组将县域年鉴中的县按照是否返乡创业示范县排序,然后将重新排序后的县依次编码,并将排序后县域内户籍人口累加,最后依照课题组设定的抽样公式,获取样本点所在的县区。

其次,由抽中的县区上报下辖各村户籍人口总数,课题组依照村编码顺序排序,将上报户籍人口总数累加,并按照村级整群抽样法,随机起点等距离抽取所要调查村。

再次,抽出村后,根据该村人口数量情况,并按照课题组对“返乡创业者”(曾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半年及以上的乡村人口,且目前正在户籍所在县域范围内创业的劳动力)的操作性概念界定,选派1~3名调研员到该村对照该村户籍花名册逐一筛查出返乡创业者。

最后,调研人员对筛查出的返乡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访谈采用一个循环往复直到信息饱满的研究进程,重点围绕返乡创者回乡创业的缘由展开深描,访谈全程录音,后期统一转化为文字。

考虑到多案例研究对访谈样本要求的质量、数量与代表性,本文最终从全国返乡创业调查“案例访谈库”中整理归纳出12个青年案例作为代表。12位被访者基本信息如下(见表1):

三、返乡创业:作为一种“过日子”的选择

马克斯·韦伯在《世界宗教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由‘思想’创造出的‘现实形象’常常像扳道工那样,决定了行为沿着哪条轨道被利益推动向前”[10]。从个人意义构建视角来看,青年返乡创业遵循“过日子”的行动逻辑,而“过日子”的本质是以“家庭本位”为核心的一系列义务行径,突出表现为青年基于乡土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崇尚“家庭伦理”,以追求家庭和睦最大化而非货币收入最大化为深层归因。

1.无处安放的“心”与“身”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1]。乡土中国不仅意味乡村人口占多数,而且意味着人的根基在乡村。当前在急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成为“候鸟式”迁移人群。《20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1.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12]。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因年龄逐步返乡,第二代青年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外出的主力军。青年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已与老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他们更渴望在城市打拼,通过“城市梦”改变自身的命运轨迹。

然而,一个基本事实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的情况下,农村外出青年依旧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份无法融入城市。随着市场化的加速改革,因户籍制度而引致的地域流动限制已完全消除,但依附在户籍制度背后的隐性福利依旧是区分“市民”和“农民”的重要身份标签。

赵×,高中毕业后就到外面闯荡,先后在郑州、北京、山西三地打工,其中跟随父亲在北京打工时间最长。当问到进城务工的感受时,赵×表示,“我是一个年轻人,也想来北京长见识,但我在这里没有户口,没有房子,也没有朋友,除了我父亲,我对这个城市的一切都很陌生”。(案例编码:M+S+1)

除了身份上无法融入城市以外,他们的心理也存在着融入距离。外来青年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由于与城市居民在语言、人际关系、生活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始终是城市居民眼中的“边缘人”。此外,囿于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大多数青年农民工只能从事低端体力型工种,在都市现代化的映照下,他们极易产生自卑、消极、不满等情绪,虽然身处城市,但内心没有家的归属感。

林×,男,30岁,到广东打工6年,主要从事电器维修,于返乡创业,在家乡开办电器维修铺。在林×看来,“广东是一个外来打工者集聚的地方,但我们并不属于这里的城市,这里没有家的感觉,打工赚钱、长长见识是我们来这的主要目的,以后会离开这里的”。(案例编码:M+F+7)

2.外出是经历,回乡是意义

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背景下,农村青年渴望离开传统乡村进入现代城市。但离开传统乡村只是作为一种增长见识、追逐梦想的表征目的,其真实的意义在于通过外出体验获得回乡谋生的后续生存资本。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青年农民工更希望外出,但外出的目的不再像老一代一样仅仅囿于赚钱,而是在赚钱的同时,更关注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与眼界的开阔,更加强调外出“干中学”的重要性。

李××,初中毕业后到广东拜师学玉器雕刻手艺,在学玉器雕刻手艺的同时,跟随师父走南闯北做翡翠生意。20的时候,李××返回家乡,在广东师傅和家人的共同支持下,在老家街面开了间翡翠店铺,主要售卖和田玉。当问到李××返乡创业的核心优势时,他表示“我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外出一点一点积累经验,当时在广东跟师傅做翡翠生意的时候没少长本事,所以回乡依旧干这个”。(案例编码:M+H+5)

通过外出“干中学”获得基本生存技能,一部分青年农民工由此顺利融入城市,在实现非农化的同时也真正实现市民化,但绝大多数青年农民工只能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无法扎根城市,更无法实现“举家迁移”。在巨大生计的压迫下,大批青年群体开始主动或被动回流乡村,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回流有别于老一代,不仅是数量意义上的回归,更是质量意义上的回流,通过外出“干中学”积累下丰富的人力资本,进而为乡村的发展注入强劲人力要素。

3.为亲牵绊、为家奋斗

实现货币最大化是青年返乡创业的直接动因,但青年返乡创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通过“赚钱”最终实现“养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家庭本位”,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思想深耕在每个人的心中。尽管在现代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新生代青年群体受到的利益引诱最大,但以“家庭本位”为根基的“过日子”并没有在青年群体中消减。相反,在城乡两端游走的青年更崇尚“家庭伦理”,更希望过安稳的日子。

李×,男,29岁,外出青岛打工多年,主要在商场当管理人员。为了照顾家人和两个女儿,决定返乡创业,正式在村里做门窗装潢生意。当问到为什么选择返乡创业时,李×表示,外出虽然可以赚些钱,但都没有家重要,家里有老人和妻子,自己常年在外不放心他们,而且随着两个女儿的逐渐成长,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全家的大事,不能因为自己外出赚钱而耽误孩子学业,这样的外出是没有意义的。(案例编码:M+S+2)

追求家庭和睦最大化是青年返乡创业的深层动因。从个人意义构建视角来看,幸福生活是人生的终极目标,青年群体通过外出提升人力资本增量,对生活幸福感有着更强烈的追求,而家庭作为他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影响幸福感的第一要素。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先组成家庭,而后组成村落,最后形成城邦,尽管城邦是实现人至善生活的最高社会形式,但家庭却是城邦的基本单位,是人直接面对的第一自然共同体[13]。家庭本位强调个人对家庭的职责与义务、倡导家庭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庭荣耀作为个人奋斗的动力和目标,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取向。个人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代表整个家庭的荣辱兴衰,个人与家庭息息相关。青年群体返乡创业的直接目的是赢取利益,但赢取利益只是手段,深层的真意在于通过获利实现家庭和睦最大化,为亲牵绊、为家奋斗是他们回乡的优先价值考虑。

薛×在沈阳的一家化妆品店当售货员3年,返乡创业,在老家镇上经营一家化妆品店。返乡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照顾父母。“我当时外出的目的就是赚钱养家,现在父母身体变差了,我就回来照顾他们。”(案例编码:F+L+3)

4.安安稳稳过日子

安稳是一个家庭的重要保障,是传统中国家和万事兴的最终体现。经过城市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群体,虽然已经具备更高的人力资本属性,但在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消除的背景下,他们作为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边缘人”,实际上生活在城市文明规则的“真空”之中[14]。尽管在城市中暂时可以获得较高的货币收入,但较高的货币收入弥补不了他们远离家乡、亲人所带来的情感缺失。

王×,男,29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一家电子厂打工。20返乡创业,在老家开设便民超市。针对返乡创业的优势,王×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自己在外打工太辛苦,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钱。但回到家乡之后,父母乡亲都认识、有熟悉的顾客,在为老乡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提升。(案例编号:M+H+8)

当前,随着城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与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大量新生代青年已开始主动或被动回流乡村。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目前各类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已达780万人,他们平均年龄45岁左右,绝大多数属于中青年。

新生代青年回流乡村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货币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在获得货币收入的同时,能够在传统血缘、地缘与业缘的乡土社会中和家人一起安稳“过日子”,及时尽孝、陪伴妻儿、享受亲情是他们的价值归依。

为了“过好日子”、实现个人价值,新生代青年更倾向于将外出累积的人力资本应用到非农创业领域,而非复制父辈的谋生方式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更进一步地讲,已脱离农业生产的新生代青年,在传统“家庭伦理”的约束下,通过自主创业的形式寻求货币最大化,但追寻货币最大化只是创业的表征目的,真实的内隐逻辑在于通过创业货币收入最大化,实现以“家庭本位”为中心的“过好日子”。

陈×高中毕业后当过两年义务兵,在广州当快递员,20返乡创业,主要在老家经营旅游农庄。在陈×看来,自己返乡之所以选择创业的形式,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自己离开家乡多年,已基本没有务农技能;二是自己在外闯荡过,有一定市场敏感度;三是创业利润可观,可以更好满足一家人生活。(案例编码:M+G+9)

四、青年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多重效应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青年人。通过外出务工提升人力资本的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主力军。他们在回流乡村创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同时也可产生带动一方的“乘数效益”,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1.以创业带动就业,助推地区脱贫致富

青年以创业的形式带动就业,不仅活跃了地区经济,同时也促进了地区脱贫致富,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途径。改革开发以来,伴随着青年劳动力的不断外出,劳动力回流潮亦此起彼伏,他们在回流的过程中将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信息要素带回家乡,在实现“回流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创业一人,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

青年利用外出“干中学”获得的知识技能,敏锐地捕捉乡村创新创业发展新契机,在解决自身就业、个人富裕、家庭和睦最大化问题的同时,间接产生一大批相关产业就业机会,为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新途径。

林××,男,28岁,初中毕业后先后到桂林、重庆、广西三地打工。由于外面打工太过艰辛且随着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20林××抓住市场商机,在家乡创办腊火腿工厂,开始自主创业。工厂带动当地就业人数5人,每人每月可拿工资1500元~3000元。由于工厂效益较好,林××决定在20继续雇佣人手、扩大规模。“创业不仅让我自己赚了钱,也解决了家乡的就业问题,这是好事。”(案例编码:M+G+10)

青年在回流乡村的过程中,积极发掘本土资源优势,通过创业示范引领、雇佣失业人员、市场商机开发等方式,激发与带动更多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不仅盘活了农业农村闲置资源,同时也为农村的脱贫致富及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创造了条件。

2.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乡村产业振兴

青年返乡创业,大多数是从事现代服务性的第三产业。有调查显示,现阶段青年返乡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27.12%、22.78%、50.09%[15]。第三产业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机载体,以第三产业为重要载体的青年返乡创业,是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青年以创业的形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形成乡村产业集聚效益。在乡村产业集聚效益影响下,创业要素在乡村迅速集聚,创业资源从城市不断回流农村,乡村“产业集聚群”因此更容易在乡村出现,而“产业集聚群”的出现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于××,男,27岁,外出务工多年,返乡创业,和哥哥在家乡一起创办制冷工厂。于××表示,“我们这个村以前年轻人都以外出打工为生,但随着最近几年村里做制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制冷产业村,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制冷,在整个河北地区都很有名气,因为有利润也能陪伴家人,曾经外出打工的人回来的也越来越多,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回来的”。(案例编码:M+G+11)

3.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带动乡风文明改善

青年返乡创业,不仅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为乡风文明的改善提供条件。在城市现代文明熏陶下的青年,已经具备基本的文明素养。在城市法制规则的约束下,他们更具有现代思维理念,更注重自身对他人的影响。在回流乡村创业的实践过程中,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将城市先进的规则、文明的理念、优秀的文化带回乡村,从而改善乡村陈规陋习,促使乡风文明实现。

陈×,男,30岁,大专毕业后在广东深圳某外资公司上班,年返乡创业,承包家乡600亩荒地种植水果。目前帮扶家乡贫困户共计58户,除了每月为他们发放基本工资,贫困户年底还有10%的保底分红。在陈×的示范带动下,村民纷纷向陈×学习,陈×也先后多次被评选为“星级文明户”。“于我本身而言,返乡创业并不是想要挣钱,而是有一种情怀在,我想要帮助家乡,分担一些事情,促进家乡发展。”(案例编码:M+H+4)

青年通过返乡创业带动乡风文明改善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方面,通过外出提升人力资本素养的青年,他们自身的思想、眼界、文化品位都会相继大幅度提升,回到乡村之后,会对传统乡村落后、低俗、陈旧的文化产生强大冲击,有利于优秀、先进、文明的风气在乡村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外出积累了资金、掌握了技能、开阔了视野的青年通常以捐款、捐物的方式报效家乡,这种心系家乡的义举容易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带动乡风文明不断改善。

4.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乡村衰败的重要原因是乡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而乡村人口不断流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乡村治理结构的紊乱。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单向度外流,乡村呈现“386199”部队现象,妇女、儿童、老人大量滞留乡村;村干部青黄不接、素质堪忧、年龄断层明显。在此背景下,传统乡村公共事务面临无人参与的困境,乡村治理陷入缺人的挑战。而通过外出务工提升人力资本的青年,恰好可以弥补乡村治理主体缺失的问题,为乡村治理有效注入新鲜人力要素。

江×,男,28岁,初中毕业后到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打工。为了照顾家人于年返乡创业,在老家开设烟酒批发店铺。由于有外出闯荡经历且自身能力较为突出,年8月当选村里团支书一职,主要负责村团支部的日常工作。“现在很多村委班子都缺像我一样的年青人,社会变得太快了,需要跟上脚步,年青人回来有新的想法,敢想敢做敢干,可以带领大伙一起干事情。”(案例编码:M+G+6)

青年通过外出已具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有序参与等现代意识,他们在回流乡村的过程中积极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事务,明确村民治理主人翁地位,并广泛激发村民的选举、监督、管理等权利,进而推动基层治理朝着民主化、现代化和法制化方向转变。

5.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宜居建设

与传统工商资本下乡高投入、高排放、粗放式发展牟利不同,青年返乡创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门槛低等特征,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多会选择和“新经济、新服务、新模式”有关的绿色行业。有调查显示,54.5%的青年在返乡创业过程中有创新性行为,88.57%的青年通过互联网媒介销售产品[16]。这意味着有知识、有眼界、有技能的青年不会重走粗放式“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他们在具体创业过程中更强调技术创新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注重绿色创业对经济效益的引领性。

赵×外出合肥市打工多年,返乡创业,在老家开设家具厂。“我返乡后第一次创业是选择养猪,养猪场面积有1000多平方,但由于养猪环境污染大,对村里的空气、水源造成很大影响,再加上养猪容易有疫情,当时亏损了120万,后来我就转向了更绿色的木床加工,之后一直干这个(家具厂)。”(案例编码:M+A+12)

青年群体在回流乡村创业的过程中,更愿意与乡村民俗、人文、地理等传统要素相结合,更注重挖掘传统乡土生态资源,更加强调乡村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多元融合与提升,这对减轻农业污染、发掘农村传统生态资源、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启示

“深入开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支持青年返乡创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的重要政策选项。本文基于微观个人意义构建视角,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发现,在传统“家庭伦理”的作用下,青年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的选择,是一种“过日子”的选择。追求家庭和睦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他们共有的回流目标,相对于老一代熟练的务农技能而言,创业的劳动形式是新生代青年的重要谋生手段和策略。

他们以创业为谋生手段,但并不以创业为根本目的,以创业的形式获得货币收入最大化进而追求家人“过好日子”,构成了他们返乡创业选择逻辑的内在要求。通过外出务工经历提升人力资本的青年,是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关键主力军,他们以创业的形式将发达地区先进的市场观念、规则意识、资金技术带回家乡,对加速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地区脱贫致富、带动乡风文明改善、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及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8.读书为了什么的作文300字 篇八

然而,现实情况是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到甚至低于了50%。而不读书的理由更是可笑,有人说“没时间”,还有人说“不习惯”,甚至有人说“买不起”!这些荒唐的借口与吓人的数据难道不应该让我们反思一下吗?在重物质轻精神的今天,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娱乐活动竟然取代了读书,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一个远离书香的民族将如何发展?如何壮大?

古人云:“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没错,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还可以让我们在这个钢筋与混凝土筑成的世界里找到真正的快乐,为我们空虚的内心架起一道彩虹。最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美国、英国、日本这些国家无论在经济、军事、科技甚至思想方面在世界都起着主导地位,究其原因,他们的国民阅读率比我们国家的高出好几倍。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国家富强。

所以,我要说,我们必须读书!如今的我们为了大大小小的考试没完没了地做题,而又为写作业找素材搜肠刮肚,简直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让我们跳出题海,捡起“西瓜”,为我们的世界争取一些色彩,我们的成就比他人辉煌。

9.今天,教师为什么而读书? 篇九

阅读,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

所有伟大的作家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读者,所有优秀的教师都首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读者。图书是教育之母,阅读是最好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或教研员,如果不阅读,不思考,不研究,那么他就会渐渐地失去阅读的能力,失去学习的能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力只有在学习中才能不断地得以锻造与提升。一个对学习麻木不仁的教师及教研员,注定是无法点燃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热情的。学习是教师及教研员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是教师之所以成其为教师,教研员之所以成其为教研员的重要的理由与根基。 确如梁启超先生指出的,人类生理心理的本能,凡那部分久废不用,自然会渐趋麻木,许久不做学问的人,把学问的胃口弄弱了,便许多智识界的美味在前也吃不进去,人生幸福,算是剥夺了一大半。教育者呢,他那职业的性质,本来是拿学问做本钱,他赚来的利钱也都是学问,他日日立于不能不做学问的地位,把好学的本能充分刺激,他每日所劳作的工夫,件件都反映到学问,所以他的学问只有往前进,没有往后退。

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持之以恒的阅读,就自然而然地会遗忘“曾经当学生”的感觉。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曾经当学生”的感觉与经验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判断与创造的基石与土壤。失去了“当学生”的感觉与感性经验,教师只能在学生的心灵世界的外围徘徊,很难进入学生的生命世界,教师就与学生产生很大的隔膜,显得格格不入,不相融合。只有通过阅读,保持一个“读者”的感觉,才能拥有“学生”的感受。当一个老师失却了学习者的心态,对于“学习”就会显示出无知无觉的状态。这样一来,教师就无法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无法探察学生学习的心灵活动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教人如何有效地学习,一个教师学习力的枯竭就是职业生命的枯萎。学习力具有传导与感染的作用和力量。

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学”师!只有对学习最认真、最投入、最有热情、最有心得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阅读,保持一种专业的姿态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其实,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在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还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了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 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知识每3年翻一番!到20世纪末,人类文明发展的前4900年所积累的文献资料,还没有现在1年的文献资料多!进入21世纪,知识老化速度不断加快。教师的专业性是在不断吸收优秀人类文化成果尤其是人类优秀的教育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专业阅读。所谓业精于勤,不精不专,必然导致面对教育教学现象无从入手,无从分析;面对教育教学问题感到困难重重,无计可施。而通过专业阅读,就可获得专业智慧的启迪,积累专业知识,开启专业思维,开拓专业视野。

美国学者布鲁克·菲尔德在其书中认为,批判反思型教师有四面镜子:作为教师和学习者的叙事记录、学生的眼睛、同事的感受和理论文献。 “通过阅读书籍和文章,我们可以就实践问题与自己感兴趣的‘同事’进行模拟对话。”布鲁克·菲尔德的贡献在于,他将理论文献阅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认为阅读文献是教师反思教学实践的视角之一。

教育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通过专业阅读,以研究的态度与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生活,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魏书生说过,君子兰栽培、金鱼养殖、微型雕刻这些小技术若钻研进去,都能成一片天地,何况是教书育人这种大事呢?所以,只要我们不轻易放过一个问号,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生活,那么我们自然就会发现教学工作很精彩,可能直到退休,你都觉得还有许多东西是新鲜的,想去尝试。

如果教师缺乏阅读,就必然会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反思精神,缺乏研究方法。各种教育教学行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在惯性的主使下作条件性反射。他们就可能从未深究教育教学现象之间的联系,从未有意识地预测与检验教育教学行为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缺乏自己主使自己的思想与想法,自己把教育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沉重的劳役。卡尔·马克思说道:“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而要获得创造的快乐,要获得思想的尊严,要获得专业的威信,从事专业研究是必由之路。因此,我们提倡专业阅读,专题阅读,行动阅读……

阅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国家督学李希贵说:“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教育,使我顿悟人生。”阅读给人生提供了许多无限的想象的可能。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受到所处的时空的局囿,如果不怀想远方的地平线,不怀想头顶灿烂的星空,不怀想超越现实与物质的精神世界……那么,人就是被拴在坚硬的现实生活中的两足奴仆而已。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而阅读则是通往必要的美丽的乌托邦的钥匙。谁失去了这把钥匙,谁不信任这把钥匙,谁就将终身被自己囚禁在自己的阴影里,谁就终身无法超越自我,也就无法成就更新的、更好的自我。对于教育教学及研究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nlc202309020221

许多老师凭着多年的经验轻车熟路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诚然,经验中有一些是弥足珍贵的东西,是教育教学规律的结晶,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秘奥。但是,无可否认,经验的另一些成分,可能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鱼目混珠。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能不能不分粗细、不辨良莠地抱着经验,顽固不化地凭着感觉走?我们必须对经验进行一番反思、审视、扬弃,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而,我们在自己的视角中往往是画地为牢,很难突围自我的局限,无法完成对经验的辨析与提升。这时,阅读就成了最有价值、最有效的镜照。布鲁克·菲尔德在阐释阅读理论文献的作用时说:“理论学习可以为我们熟悉的事件提供不熟悉的阐释,可以为我们提供另外的工作方式,因而它让我们用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动摇着自己。”只要在不断地阅读中,发现一些名家大师的做法想法与我们不谋而合,我们就会获得确证,坚定我们的信念与信心;反之,发现我们的一些做法与想法与伟大的教育家的思想智慧背道而驰,截然相反,我们就要彻底反省,深刻剖析,做到知错勇改、见贤思齐。

孔子曰: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勿意”的意思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勿必”的意思是指对事情不能绝对肯定。所谓事无绝对,一分为二,才是正确的。“勿固”的意思就是不能拘泥固执,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容都是有限的,固执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勿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自以为是。简单地解释,其实就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通过阅读,我们就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从而从内心深处养成“虚怀若谷”的谦和,养成“兼容并蓄”的宽和,就会自然而然地敬畏知识,敬畏思想,敬畏未知。

阅读,保持一种传承的形态

教育是一种传承,阅读更是一种传承。精神的血脉如何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家族的传统如何代代相传、薪火不绝?需要我们不断地潜身返回文化符号之中“含英咀华、沉潜玩味”地阅读。

《读书》杂志中有一篇文章在谈到“书香门第”“书香传统”时提到,阅读是一种传承。对于生活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们而言,对于书,他们永远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恋情,即一种香从书中来的美丽幻觉。当我们今人回望那些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香门第的典范时,我们的心头便会溢起一种难以排遣的文化乡愁。无论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固、班昭一家,蔡邕、蔡琰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一家,杜审言、杜甫祖孙,杜佑、杜牧祖孙,苏洵、苏轼、苏辙一家,李格非、李清照父女,等等,还是近现代的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一家,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俞越、俞陛云、俞平伯一家,梁启超、梁思成、梁思永一家,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等等。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敏锐地看到这一点:“生在世世代代都维持一种文化传统的家族的孩子,就根本不同于生活在其他家庭的孩子。被忽视的童年是永远都不能弥补的。因此,那些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濡染古希腊文化之高贵的人们,会终生都保持一种生命的灵感;他们会保持一种优雅的气质,一种高贵的品位和一种对于高贵德性的直觉,而这些,如果没有少年时代的濡染,可能永远都无缘亲炙的。”

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是一种传承的范本。你的阅读是你儿孙的范本,是你家族的范本,是你精神血脉传承的河流。同时,通过阅读激发自己写作与表达,使自己的思想理念、精神价值传播得更久远、更深入人心。写作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与深入的研究。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一书中写道,用语言表达出来,使真实的语言变得实实在在。里尔克把这种思考叫做“融入血液的记忆”。教师与教研员的教育教学写作就是在不断地传承与发扬一种优秀的教育文化与教育传统。

今天,我们为什么而阅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撇开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不说。我们认为,阅读既是为己,也是为人。即所谓的,学以致其道,读以致其德,书以致其善;学以致其能,读以致其美,书以致其和。

上一篇:学生实习管理协议书下一篇:秋幼儿园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