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结课论文(8篇)
1.中国法制史结课论文 篇一
“一带一路”
----中国梦
班级:岩土1401 姓名:赵家兴
学号:20141061007
中国人的中国梦-----“一带一路”
现在被全世界都知晓的“一带一路”,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还是在老师的课堂上才知道,真是尴尬、汗颜。不过,听了老师的课,瞬间感觉好厉害的样子,实际上确实很厉害。因为,这“一带一路”如果实现,中国就能够将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好几个层次,能够不惧怕任何国家,作为长期受到美国针对的我国,是很值得期待的。
那么,先说说什么是一带一路,要不然哪天有爱看新闻的老爷爷老奶奶问你,你都不知道。上过学的都知道,古时候,有一条经济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非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据我所知,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和建立以我国为中心的经济圈,从而结束来自美国以及周边国家的扼制。
其中有:短期内产能外输,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为GDP增长寻找新的发动机。关于这一点,不再鏖述,很多人有所了解,也不难理解,国内的钢铁,造船,机械,房地产,机械制造等绝大部分基础制造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过剩的原因:一是国家为了不让房地产泡沫无限扩大并落得最终破裂的风险,已经逐步抛弃房地产这个曾经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二是国内制造业相对低端,能打进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产业和品牌还不多,而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又大都非常落后没有消化能力。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要产能外输,第三世界国家是首选,然后对症下药的提升他们的消化能力,就要帮助中亚那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就需要投资,这是一个设想中的良性循环。
帮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上一题提到过如果要拉动中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内需,就需要对他们先进行投资,那么怎么投资呢?你们向我们的银行贷款,用我们贷款给你们的钱发展,再用这个钱购买我们的设备,购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这又是一个设想中的很好的良性循环,这样就实现了人民币的部分国际化功能。
更深层次,是为长远的发展,提高我国的高端制造业水准和创造高端制造业的市场,再配合金融,形成金融,科技,制造 至少这三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
所以,我们不仅仅要解决美国对我们的威胁,还要通过自己的战略,进行“反包围”,让美国陷入下风。可见,***提出的这个战略政策多么牛了。简直了
因为之前不知道这个事情,所以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些资料,看完以后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由崛起的大国提出的合作倡议,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角,产能合作为主要方式,是一种经济外交手段。该战略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动员国内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建设,同时需要沿线国家的积极配合,时间上可能需要30年、甚至100年时间来推动。
衷心的祝愿一带一路早日完成,让我们国家变得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之梦。恢复古时我国的地位,让其他国家为首是瞻。尤其是美国那个心机婊。
此致敬礼!
2.中国法制史结课论文 篇二
关键词:中国法制史,教学,传统法律文化,部门法,外来法律文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法律文化, 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善的法律制度。中华法系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实施、作用、特色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它是法学、历史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 是法律史 (包括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 的分支学科之一, 更是法学的基础学科。所以, 中国法制史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 是全国法学院、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 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有人认为, 古代法制都是封建主义的那一套, 看不到有哪些优良传统, 学习没有多大意义。也有人认为, 中国法制史离市场经济和社会现实那么远, 学了也用不上。所以, 在教学中常常面临学生厌学、怠学的情形,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认识论, 挖掘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引导、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在知识讲授中注重引导学生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反思
毋庸讳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很多。如:人治观念、皇权思想, 以言代法, 封建等级观念, 特权思想, 重刑法、轻民法, 司法与行政合一等, 这些因素与现代法治格格不入, 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彻底根除。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许多积极因素并未失去其价值, 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如:
1.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人本主义体现在法律领域, 就是主张立法、司法都以民为本。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 管仲就明确提出:“下令如流水之原, 令顺民心”, “俗之所欲, 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包拯说:“民者, 国之本也”。他主张立法当以便民为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并不过时。我们知道, 法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的需要和利益的表现, 同时也是对人们的各种利益和需求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法以确认、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 因此, 在法律实践中, 必须时刻关注和尊重人的需要, 既不能无视民众的需要, 也不能强迫民众接受他们所不需要的东西。
2. 注重道德教化, 重视犯罪预防
西周时期, 周公提出“明德慎罚”, 后经孔、孟、董仲舒等人加工为“德主刑辅”, 成为封建社会的法制原则。德主刑辅理论并不反对刑罚, 而是反对专任刑罚。这种理论认为, 刑罚的强制作用, 只能使人不敢犯罪, 而道德的教育作用, 却可使人对犯罪产生羞耻感而不愿犯罪。刑罚只能惩治于犯罪之后, 而德教却可以禁犯罪于未萌。道德教化和刑罚制裁这两者相比较, 前者对社会控制更有利。德主刑辅理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 儒家大多主张人之初, 性本善, 犯罪是由于后天受外界影响而造成的。人性可以改变, 经过后天的教育, 人就能谨慎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所以犯罪完全是可以预防的。
此外, 思想家们还把犯罪的根源与人民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分析, 主张从经济手段上预防犯罪, 这就是儒家的“富民”思想。《管子·牧民》说:“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孟子也说:“夫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主张“制民之产”, 满足民众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以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可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犯罪问题的解决并不局限于一种手段, 而是主张道德、法律、经济手段同时采用。这对于我们探索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社会综合治理, 有效地预防和矫治犯罪, 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追求和谐, 注重调解
中国古代和谐观念十分突出, 主张法须与天道相和谐, 与社会相和谐。《中庸》说:“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文子上仁》:“夫万民不和, 国家不安。”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 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 “无讼不过是和谐延伸到司法上的一个转用词, 其意蕴和旨趣是一致的”[1]。在传统中国人看来, 诉讼被认为是一种破坏社会和谐秩序的极端方式, 所谓“讼, 终凶” (《周易·讼卦》) , “对社会秩序的破坏, 也就是对宇宙的破坏”[2], 因此, 主张“讼不可长”、“讼不可妄兴”, 所以对破坏和谐的诉讼极力予以反对。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 “无讼”被士大夫阶层视为一种终极的理想和目标, 逐渐设计和形成了一套关于“贱讼”、“息讼”、调解和调处的特殊制度。这些制度的消极面在于过于强调“息讼”而忽视了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 但对缓和社会矛盾、降低社会成本、消除滥讼现象、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通过与当代部门法的比较, 把握中国法制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法制史的讲授中,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纵向宏观地比较当代部门法与中国法制的渊源关系。
在法制史的教学中, 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教学的历史色彩比较重, 而法律色彩比较稀薄。所以, 在学生方面, 普遍表现出对本课程的不重视现象。由于对于法律实用性的浅显理解, 法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更关注民商法、刑法、经济法等实务性课程, 至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等课程仅仅被认为是凑学分的课程而予以应付。学生在部门法的学习与研究中, 几乎体现不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精神的滋养。每一种部门法, 无论是本土原生的, 还是引进外国的, 都有自身的发展史。
我国当代部门法是在引进西方的部门法并吸收本土传统法律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法制史的相当部分的内容, 是阐述各部门法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 这是我们学习部门法必须掌握的。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方式的部门法的划分, 但有关内容大多都已出现, 同样与现代法学体系中的部门法有着传承关系。中国古代行政法律和司法制度都相当发达, 有许多法律原则至今仍被沿用, 有些经过改造可以继续使用。古代法制中有关吏治、行政和司法监督方面的不少富有成效的法律措施, 对于完善中国当代的廉政建设和审判制度很有启迪。例如, 在“德主刑辅”、“明德慎刑”等司法原则指导下, 建立起诸如起诉与管辖制度、上诉与直诉制度、听诉回避制度、会审制度、录囚制度、死刑复奏制度、审判监督制度、司法官员责任制度、民事纠纷调解制度等相当完善的司法制度, 在审判中确立了区分公私罪、首犯与从犯、过失罪从轻、自首免罪或从轻、刑事责任年龄等一系列详细的审判原则, 这些制度和审判原则与现代司法有着不可分割的传承关系。中国古代的民事法律虽然不够发达, 但也有许多好的经验, 如明清时期普遍实行的由里甲等乡里组织进行的民事调解制度、民间讲读律令制度、劝善制度及以乡民自治、自律为特征的乡约条规, 都有利于社会治安管理, 减少民事纠纷。通过中国法制史的教学, 学生可以知晓现行部门法的来龙去脉、基础理论和学术流派, 懂得古今的异同, 加深对当代部门法的理解, 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大量事实表明, 懂得中国法制史是学习和研究法学的必备条件。当代中国一些知名的法学家, 都有深厚的中国法制史修养, 能够把握中国法制的历史源流, 去探索重大的法学理论问题, 这是他们在法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通过与外来法律文化的比较, 拓宽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视野
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横向地比较中国与西方法律文化传统, 分析东西方法律文化之差异, 突出法律文化的鲜明个性, 开拓纵看历史, 横看世界的宏观视野。
1.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法的观念上
在讲授中国法律文明的起源一章时, 要强调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 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 以为法即是刑法。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法的特殊形成, 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加强。刑与暴力相联系, 而且最初主要是针对异族的, 后逐渐转化和扩大到在性质上类于异族的所有违犯礼教的人。刑归根到底是一种血缘集团性的压迫法, 并长期局限在血缘范围内。西方法的观念主要以权利为轴心, 这是因为古希腊、古罗马国家与法肇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 在某种意义上说, 它们是社会妥协的结果。所以, 尽管这种法不能不因社会集团力量的消长而偏于一方, 也不能不因为它是国家的强制力而具有镇压的职能, 但它毕竟是用以确定和保护社会各阶层权利的重要手段, 并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
2. 伦理化与宗教性可以说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上最具对极性的差异
传统中国的法律在西汉以后逐渐为儒家伦理所控制, 儒家伦理的精神和原则日益规范着法律的变化和发展, 至隋唐终使中国法律完全伦理化, 这一情形延及清末而毫无变化。儒家伦理使传统中国的法律成为一种道德化的法律, 法律成为道德的工具, 道德成了法律的灵魂。这不仅使传统中国法律丧失了独立的品格, 也从根本上阻碍了它向现代的转变。西方法律文化从罗马开始就受基督教的影响, 到中世纪时, 基督教逐渐控制了世俗的法律, 虽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使政教分离, 法律在整体上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与控制, 但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并且深入到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和制度深处。
3. 从法律文化所体现的性质来说,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公法文化, 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上是一种私法文化
所谓公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刑事性 (刑法化或国家化) 的法律体系;私法文化则是一种民事性 (民法化或私人化) 的法律体系。中国传统法律中确有关于民事、婚姻、家庭、诉讼等方面的规定, 但这些规定在性质上都被刑法化了, 也即以刑法的规定和方式来理解和处理非刑事问题。西方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私法文化, 其主要标志是民法和商法的发达。此外, 我们还应看到, 西方法律在近代以前的刑事民法化和近代以来公法的发展及其私法化现象。
通过与外来法律文化的比较, 有助于学生了解中西法律何以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同时能够使学生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加深了解。
大学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 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 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3]。”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她的目的[4]。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应尽可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使之对于中国法制史的认识达到更深层次, 以更好地承担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324.
[2][美]D·布迪, 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M].朱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31.
[3]陈嘉.大学的使命和基石——论大学的个性教育与人性教育[J].云南教育.2003 (, 6) .
3.浅论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的范围 篇三
关键词: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学史
伴随着我国法制史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我国在法制史研究方面,如,专题法制史、部门法制史和法制通史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乏法制史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伴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法制史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除了要对我国法律制度史进行研究,还需要做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 中国法律制度史
中国法律制度史作为中国法制史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法律制度史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立法的情况
从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每个朝代和时期对于法令的制度都特别重视,对法令的制定也在一步步的完善,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设置了立法体制和插入了社会背景等,通过这些状况,我们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到每个历史时期的法治情况和法治形态。
1.2 司法制度
司法制度是包含司法机关、司法体制以及诉讼制度在内的与诉讼活动相关的制度和模式,通过对司法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某个历史阶段的法律执行状况。
1.3 非法律形式的社会规范及其运作方式
在我国原先的社会生活中,通常会习惯性的采用一些家族内部书面或是口头上的规则制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也正是这些家法族规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秩序,确保社会能够有序全面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还有就是部分习惯被提升到了法律的层面,这也属于中国法制史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盡管目前我国已经研究了法制史较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实际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法制史还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法律规定和制度上还是过于关注国家机关正式颁布的法典,但是对民间的一些规定和习惯却缺乏有效的关注。二是目前对于法律法规的关注还是仅仅限于书面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运行,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也是我国法制史研究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还需要对中国法制史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2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各项规则体系的研究
中国法制史本身就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其研究的范围更是广泛,想要全方位的了解我国中国法制史,对中国法制史有一个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就不能仅仅限于对法律制度本身成果的研究,需要我们能够掌握和了解法律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以及教育的文化背景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认识到我国法律制度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对整个法律史开展研究开始,就不能是简单进行原先法律制度的描述,更多的是要站在我国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法律制度真正的源泉。所以将我国经济制度、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以及教育制度作为我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将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作为中国法制史研究的重要部分,中国法制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的影响,当然根本上是要受到经济基础影响的。因此进行中国法制史研究工作就必须站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考虑,充分的探究出法律制度的根源。同时也要对法律制度和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展开全方位的分析,更好更全面的把握我国法律制度的发展的规律。
3 法学史与法律思想史
全面的了解中国法制史必然需要对法律思想史进行研究分析,无论时代的发展和朝代的变化,思想都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技术,制度则是整个思想的体现,所以在不同思想的引导下,必然会形成不一样的法律制度。如,在奴隶社会中,人们对鬼神的信仰与崇拜,就会使当时的法律制度通常是神灵裁判: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因此在法律方面一般是主张道德教化的方式进行百姓的教导,如果没有什么效果的话再动用刑法。在汉武帝时期,统治者主张儒家思想,所以,在汉武帝期间的法律制度中融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唐朝初期,唐朝统治者便提出更加成熟的法律指导思想,要求立法稳定和简约,在法律思想指导下,建立一个以礼法合一的主要特征的唐朝法律。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与中国法制史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中,一定要提升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地位,特别是对那些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更是中国法制史需要研究的对象。同时在进行法制史研究的同时更是要深刻的剖析法学史,了解我国法律制度学说和法学作品,摒弃在法律思想史分析中只见任务和思想不见法律的情况,也弥补法制史中只了解法律制度,不了相关理论的情况。
4 小结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学科自身的发展中势必会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而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做好法制史对象研究工作尤为必要,所以,进行法制史研究对象的转变,从原先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建立和营造一个更为广泛的法制史研究体系,对中国法制史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全面分析研究,更好的掌握中国法制史的精髓,为我国法制的健全奠定基础、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薛梦寒.浅谈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的范围[J].法制博览,2014(1):255.
[2]李岭梅.浅论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的范围[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09(3).
4.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篇四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 8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 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 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 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 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 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 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 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 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 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不仅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鼎盛时期,而且有着任何 其他文明都无法比 拟的文化积累过程,其系统性和完善性以及对这种文化成就
/ 8
的历史印证,世界上很难 找出第二种能与之相比的文化来,在这种文化特征基础上孕育出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两个方面阻碍现代化的因素: 1民族的崇古心理
任何一个在农业性文化中成长的民族,都是比较保守,比较安于现状,比较崇古的。而中华民族的 保守性与崇古心理尤甚。传统中国人的心态,借用雷斯曼的术语,是“传统导向”的,缺少“变的理念”或历史的进化观”由于传统中国人的这种崇古心态,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遭到阻力。因为现代 化工作基本上需要一种创新改革即“未来时间取向”的心态与行为,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崇古心理的反 面。现代化是一种变迁,要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必须有一种“他人导向”的心态,传统的中国人难 于走出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拖延。2知识分子的不健全心态
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被迫的,因此,一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心理上就有一种“不得不”的 痛苦,为了避免亡国灭种之祸,而欲“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是中国现代化的手段,“以制夷”才是 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把“洋枪船舰”看作了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必须学”但“不值得学”的,西方 文化是低于中国文化的。有了这种心理和观念就不能正面地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对于汹涌而入的西 方文化,总是带着半分轻蔑与半分钦佩,任何新的西方思想和学说,都不免遭到“欲迎还拒”的待遇,这种 中国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自卫反抗”明明是无价值的东西,虽然心里不一定喜欢,但因为它 是中国的总要找出可能的理由加以维护。明明是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心里很喜欢,但因为它是外国的,总要找出可能的理由加以拒斥。这是中国文化在特定的条件下所塑造的心态。
由于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步步落伍,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形,传统中国人的“价
/ 8
值取向”又 发生转变,产生一种偏激的情绪反应,以为中国的文化没有价值,这一心态最后终于演变而走向反传统 主义、反民族化道路,只要是旧的、中国的,则不问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概加以“反对” 一概加以“打 倒”反之对西方文化则是全面的赞成。只要是西方的,则不问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概加以吸收。表现在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则是摹仿西方人的现代化模式,如“西化”“苏化”对本民族的文化 缺少自信。这一百多年来,有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已由传统的优越意识“转变为“自卑意识” 这种全面的反传统行为是无助于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基本上是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新陈代谢,决不是建立在虚无上的,而是对中国传统的合理的创新。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多年来之所以没 有理想的成绩,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的维护传统及基于“自卑意识”的反传统的不健全心态是 有主要关系的。
2从社会结构分析中国超稳定的二元社会结构对现代化的制约性
一个社会为了能够顺利地实现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变,其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必须发生向现代化的 转变。即现代产业应迅速増长,并在社会结构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农业等传统部分的生产 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应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使之与城市现代部分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相适应,最终形成 制度规则一致的,均朝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体系。
我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之所以迟缓,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不具备这样的社会结构特征,及由此 形成的社会结构的制约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出现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即城市产业和农业这两个 半封闭的独立发展系统,并且形成鲜明的对照,打破了鸦片战争前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体系。但 是,通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其结果是社会结构体系并未发生朝向现代化的转变。以城市现代工 业和现代交通业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经济部分及相应部分,在中国发展的十分缓慢。特别是自辛亥革命 以来,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
/ 8
战期间,及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有过短暂的飞速发展外,更多的时间 是处于被压抑和苦苦挣扎之中,它们不但没有逐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且本身存在也因独裁政权、帝国 主义列强和大小军阀的压制而变得岌岌可危。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工业仍然集中在城市,集中了 全国绝大部分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互助组、合作化,但基本上还 是手工工具劳作,物资装备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给半自给的消 费结构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刚刚开始发育和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格局尚未改观。
城市现代部分与农村传统部分在制度化规则上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建立在不同制度化规则基础上 的结构体系,在满足中国社会发展、自身行为取向、生存发展方式上均是相互冲突的。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农村的传统结构过分强大,其落后性与城市现代经济在原料、市场、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上都本质 上不相容。中国农业的传统落后的社会结构,无法为现代工业的成长提供物质财富,而且由于这一结构 的过分强大,在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环境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变进程。建国以来,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动员并运用全社会各种资源,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的情 况下,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战略来推行工业化,并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 体系,但城市与农业二元结构对立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观。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过于强大并始终保持 着优势,致使中国社会与世界现代化潮流和自身要求相比较,带有极为突出的落后性和发展滞后性。整 个中国社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始终处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对立之中,因而无法集中全社会的资源 和人力资本,共同朝向现代化的发展。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
3.1政治衰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 8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以高度中央集权化官僚制度为其特征的政治结构。封建的专制政体在中国持续 了几千年,自19世纪以来,这种政治体制日益衰败,由此形成巨大的惯性,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中国现代 化的发展,在整个19世纪中,近代中国政治的衰败迹象,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过分的专制型集权,不仅损害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而且打破了权力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这种 状况到19世纪已非常明显。最典型地表现在中央政府已经不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体系以 解决国内的反叛问题了。与之相伴随的一个现象就是各种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受到损害,中央和地 方政府中的一些职能部门实际上是在萎缩。
权力的不断专制型地集中,以及过于强调权力体系中各部分间的消极牵制,必然会泯灭官员创造性 解决问题和进行工作的积极性。政令懈怠,敷衍塞责之风盛行。极大地损害了当时中央政权治理社会 和统治国家的权力。由于官场腐败、官员的贪污、受贿等现象日益广泛和严重,社会已经失去了惩恶扬 善的能力。3.2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的缺乏对现代化的制约性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起步较晚的社会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 过程,能否实现这种转变和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在相当程度上取绝于国家政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近代中国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之时,当时的清朝皇权政治,即没有顺应现代化的要求,支持现代 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结构进行改革,形成一致朝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体系。也没有依靠国家政权的 强制控制,集中资源推动城市现代经济的不断増长。而是将维持政治统治看得高于一切,无力顾及社会 变革推动经济増长,导致整个现代化进程的迟缓乃至中断。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迟缓的原因之一,就是 这种情况造成的。
国家或政府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普遍的社会赞同,以及相应的制度化规
/ 8
则和规范。能否获得普遍的社会赞同,又取决于国家所保护的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制度化分配结构。近代中国的国 家政权,特别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因其所保护或维持的制度化分配结构,最终丧失了普遍的社会赞同,无法合法而有效地组织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蒋介石政府统治中国大陆期间,一直没有变革中国农村的传统社会结构模式,反而极力维持农村 原有的社会结构,封建绅士在军阀统治下,成为农村的真正统治者,广大农民的经济、政治地位比以前没 有丝毫好转,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政府因这种社会政策不但与农民割断了联系,而且丧失了 农民对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蒋介石并没有积极地推动和支持城市现代经济及其相应部分的发展,而 是公开地搾取城市现代经济创造的财富,以支持独裁的政治统治。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得到丝毫的解放,国民党因而丧失了这部分代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现代化部分的支持。国民党政府剥夺和压制了大多数 社会成员的利益,自身却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国家权力为私人谋取利益,众所周知的蒋、宋、孔、陈四大 家族,借助于政府的直接参与和强制力量,控制了相当部分的社会财富。国民党政府完全成为一个在中 国社会占有和谋取特殊利益的特殊社会集团,它排斥了与现代化相关的所有社会力量的支持。
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还与帝国主义在华的列强势力相结合,促使国民党政府的多数经济、政治和 社会政策趋向于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而不是有利于本国的社会发展。这种状况不但压制了国内现代 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要求彻底民族独立,自强的历史潮流相悖。
当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迈进的时候,急需一个具有充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国家,引导组织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变革,然而,国民党政府因其与城乡地主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列强的联系,失去了必要的社会赞同,即失去了合理的合法性的支持。这样的政府不可能有效地实现社会变革,为现 代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有效地实
/ 8
现社会变革,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适应的社 会性结构体系,而只能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5.中国法制史结课论文 篇五
学号:20091002228 班级:011093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日期:2011.5.3
《中国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结课报告
Ⅰ.对课程的总体感受与体会
这个学期我选了沈毅老师的通选课---《中国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我对陶瓷艺术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沈老师讲课授课当中那幽默风趣的言辞、随和的语言以及和蔼平易近人的性格,使得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制作课都显得那么的生动与形象,也让我对这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让我认真仔细的去听课。虽然只有仅仅几周的学习时间,但是我对陶瓷艺术还是有了一些了解。虽然课程结束了,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是无限的,对陶瓷艺术的感情是深厚的。
Ⅱ.对陶瓷艺术的初步认识
有一个英文单词是china,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意思,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也许有好多人都不太清楚,那就是“陶瓷”的意思。在久远的历史上,许多其他国家的人也许不知道中国,更不了解中国,更甚者从未听说过中国,但是他们却知道陶瓷,了解陶瓷艺术……这个正说明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闻名遐迩,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闻名古国,在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的四大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同样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最为骄傲与自豪的成就了,也是中国人民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然而,还有一种艺术的成就绝不亚于四大发明,那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它就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至今还有许多未被世人解码。你想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谜吗?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这个几千年以来都未被破解的谜吗?那好,跟我来吧,让我们在中国陶瓷艺术的长河里遨游,尽情享受中国陶瓷艺术巨大的魅力与深邃,我相信你一定会陶醉在这条长河中,流连忘返……
Ⅲ.中国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
一.中国陶瓷艺术的欣赏
为了能够与这种高雅的艺术相称,让我们先听一首优雅的音乐,渲染一种艺术的气息,烘托一种雅致的气氛。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 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 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这首歌吧,就是周杰伦的《青花瓷》,我们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听这首歌而听这首歌的,因为这首歌里面有我们要欣赏的对象---陶瓷,即青花瓷,然而对于我们喜欢而又熟悉的歌,时而哼着唱着的曲子,歌词里唱的青花瓷到底是不是符合事实与逻辑呢?答案不必急于揭晓,在此我们先埋下一个伏笔……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中国陶瓷艺术,让我们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一)总论
这一部分主要是概括介绍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与特点。1.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
①在距今8000-9000年前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新时期时代,当时彩陶是很罕见的,然而却出现了彩陶。
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彩绘是怎样上去的,就算是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达到,当时落后的时代是怎样拥有如此高超的彩绘艺术,至今仍为后人所知,称为一个千古谜团。在彩陶中,红色是氧化铁Fe2O3所体现出来的颜色,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是无法提取土壤中的氧化铁的,这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至今仍未解开。
再者,彩陶中的黑色是氧化锰的颜色,MnO本身呈紫色,浓度越高,颜色越深,以至于达到黑色。据调查可知,当时的土壤中几乎不含锰元素,并且提取锰元素的技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成熟的,可是当时的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这再一次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②夏、商、周的辉煌---彩釉
“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一次飞跃。
一般我们把“陶瓷”这个词一分为二,分为陶和瓷。比如说陶器有花盆、水缸、药罐、砂锅等等,其特点是粗糙、渗水;瓷器有花瓶、盘子、碗等等,它的特点是光滑。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春旱,越窑青瓷。④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
在南方,越往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青色;在北方,越往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少,钛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白色。⑤繁音汇奏,扑朔迷离的宋五大名窑---“瓷” “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二次飞跃。⑥元明,一枝独秀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 ⑦明清幽古镇宜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紫砂 ⑧清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本透明胎,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2.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
①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
②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③是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
④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⑤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二)分论
这一部分将分着详细介绍中国陶瓷艺术各个时期的发展与特点。
㈠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1.原始彩陶的起源 ① 剩余食品的出现和对饮食质量的提高。② 原始村落的出现。
原始村落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固定的居住,由于陶瓷易碎,不利于游牧生活。③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泥土和火的熟练认知。2.原始彩陶胚体的制作
原始彩陶胚体的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许多环节,比如说胚体成型、慢轮修整等等。
3.原始彩陶的彩绘和烧制 4.原始彩陶的艺术特点 ① 开创了大量的有特点的形制。② 质朴单纯 ③ 以彩绘为装饰
5.原始彩陶所反映的精神因素
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
原因:①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
②彩绘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③当时社会分工所致。
6下面介绍几种文化 ⑴.仰韶文化
特点:①常用三角、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表示人物或动物纹。②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
例如:彩陶人面鱼纹盆,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三角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鹤、鱼、石斧圆形陶缸(此为绝品)等等。⑵马家窑文化
特点:图案常有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⑶大汶口文化
特点:①描绘精细,构图严谨。
②色彩对比强烈。
㈡中国大陆陶瓷之乡---江西景德镇
当谈到中国的陶瓷时,要分为大陆和台湾两个方面来说。中国大陆的陶瓷之乡当属江西的景德镇了,而台湾的陶都则是莺歌。
《人鬼情未了》
㈢秦汉的陶俑
1.俑的称谓
俑是指使用木制或陶制的人或物的雕塑作品,以替代人和实物的殉葬品。2.俑的出现原因
①“事死如事生”的殉葬制度。
②由于战乱,社会有效人口迅速降低。3.秦兵马俑的发现
特点:①高度写实,对人物面部特征的刻划尤为重视。
②巨大广博,细致精细。
③规模宏伟,阵容严整,形体伟岸,数量巨大。④造型有一定类型化。
原因:①重在表现整体的强大气势,讲究整齐划一,个性服从于统一的整体。
②秦兵马俑更多要表现的是气势磅礴的艺术造型和布局。③体现的是帝国一统天下的强大声威和秦人崇尚高大。
4.汉俑
⑴汉俑形成背景
汉代秦而立,立国四百年有余,并承秦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日益巩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⑵汉俑特点
①体量小,数量大,分布广。
②取大势,去繁缛,强调整体,注重概括,循求精神内质体现。
⑶ 人物俑
人物俑可分为西汉人物俑和东汉人物俑,下面分着介绍。①西汉人物俑
一般身材都显得高大,颇有追求“硕人其欣”的古风;动态一般较小,神情较为朴实,俑的反映面部宽。
原因:西汉政权有秦遗风,地方色彩弱,一致性强。②东汉人物俑
a.一般只注重外形表现,不重细部轮廓的雕琢。b.一般身材较小,动态丰富。
c.对具有表现心理内容的姿态的塑造以及对作为内心世界集中体现的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尤其是对于喜悦表情的表现极为出色。d.俑的表现面很宽。
㈣唐三彩
1.什么是唐三彩?
唐三彩使用白色粘土做胎,坯体先用1000ºC左右的温度素烧坚固,然后上釉,以900ºC烧成。釉中含有铜、锰、钴等多种矿物着色剂,辅助铅助熔。烧成过程中,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绿、蓝、白、赭、黄等斑斓的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多见,故称唐三彩。
说明:唐三彩是为死人而制作的,是人死后用的,并非只有三种颜色,通常是有三种,名字“唐三彩”由清朝人起的。而且,唐三彩也是至今尚未解开的一个谜。2.唐三彩盛行的原因
①唐代政局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空前发达,文化艺术昌盛。
②唐代生活日见奢华并自下而上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和厚葬之风。③唐人率真随性,崇文尚武,不喜拘束。3.唐三彩的艺术特点
①釉色绚丽奇幻,饱满而且生动。
②形体比例协调,骨肉亭匀,雄浑大气。③性格特征或动态特点刻画准确。④意气风发,个性飞扬。
⑤敢于吸收外域文化而显示出浓郁的异国情调。
4.塑像的分类
①人体塑像
唐三彩人物俑主要包括男俑和女俑,唐人的品度重在文武兼资,故而文官俑和武官俑是男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三彩天王俑(镇墓俑)等等。
唐三彩的女俑较之男俑,形象种类相对较少,但由于形象特征明显,神情端庄,色彩艳美,特别是所呈现出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风采,具有极为浓郁的唐朝时代气息。例如,仪仗俑、骑马俑、女俑、三彩女文俑、三彩侍女腾空马、三彩童执荷叶注等等。
②动物塑像
唐三彩中的动物塑像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马和骆驼最为引人注目。这一方面反映的唐人的喜好,同时唐代对外交流广泛,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马和骆驼作为这条古道上的主要交工具。
动物塑像例如有:三彩镇墓兽,三彩陶马,三彩仰头马,三彩骆驼载乐俑,三彩载人骆驼,三彩驮骡俑,三彩双鱼瓶,三彩紫鸳鸯酒卮,三彩狮子等等。
③生活用具
例如:三彩盘,三彩三足盘,三彩莲叶云雁纹三足盘,三彩塔式罐(用于盛装粮食),三彩贴花炉,三彩舞人扁壶等等。
④模型
唐三彩中的模型制品主要是服务于厚葬,所见马车、钱柜、仓库、假山等制品,均为当时比较盛行的。
例如:三彩仓,三彩贴花小柜等等。
㈤四大名窑---汝、哥、官、钧
1.官窑制度的出现
①官窑制度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帝王凭籍官窑,无偿占有优质的制瓷艺术品。②起自唐代的越州贡窑,中经五代吴越时“设官监窑”,到两宋时官窑制度基本确立。2.宋代官窑瓷器的主要特点
①大量生产仿古铜、玉的器物,造型古朴雅致。②大多在于平淡含蓄,一色纯净。③追求釉色的清醇、静谧和柔润。3.宋代官窑瓷器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两宋大兴文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但武备松弛。②统治阶级和文人逃避现实而产生的带有田园、花间熏陶的艺术情趣,强调平淡自然之美。
③其思想领域的基础程朱理学提倡追求平易质朴的风尚和禅宗深奥神秘的哲理。④在艺术上,4.下面分别介绍四大名窑各自的特点
a.汝窑青瓷的色泽美
①两宋时期,南青北白的局面被打破,官窑瓷器大多烧制青瓷的原因
一是浅青色符合宋代平易而隽永,淡泊而含蓄的审美观;二是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②汝窑名称的由来
汝窑的窑址在宝丰县,汝窑在我国宋代被列为四大名窑(汝、哥、官、钧)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窑。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窑”因此而得名。③汝窑的艺术特点
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例如:汝窑三足洗,汝窑三釉盘,汝窑三足尊,汝窑玉壶春瓶等等。
b.哥窑瓷器的纹理美 ①哥窑名称的由来
明嘉靖五年《七修类稿续编》中:“南宋时有章生
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哥窑多断纹,号曰百圾碎。” ②哥窑的艺术特点
一是,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二是,釉面周身冰裂、变化万千,俗称“开片”,别具古朴天然之趣。
例如:哥窑鱼耳炉•宋,哥窑弦纹瓶•宋,哥窑双耳三足灯••宋,哥窑双耳三足鼎•宋等等。c.官窑胎釉的对比美 官窑名称的由来:官窑是指北宋和南宋在京城汴京和临安由宫廷设窑烧制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
d.钧窑瓷器的色彩美 ①钧窑名称的由来
钧窑的产地在河南省的禹县,禹县于北宋时名为阳瞿县,金大定二十四年更名为钧州,窑以州名,钧窑之名由此而得。②钧窑的艺术特点
一是,胎色灰白,底刷酱釉,“蚯蚓走泥纹”;釉色以天青为基色,与玫瑰……
二是,综观钧瓷,器型各类虽多,但基本体型多属圆形。圆形器物具有易制作,易烧制,美观大方,使用方便等特点。其器物形体,主要是对曲线的灵活运用,器物曲线弧度的长短、宽窄、高低、伸缩的变化,直接影响作品形体的实感和窑变艺术的发挥。
㈥景德镇 1.景德镇镇名的由来
景德镇位于昌河之南,原名昌南镇,后在北宋景德年间由于瓷器质量上乘,皇室以年号赐予镇名,故改称景德镇。2.景德镇瓷器的艺术成就
①“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 ②开创以釉下彩绘为主的装饰技法。③造型集历代大成,技法繁多。
3.元朝逐步形成景德镇一支独秀的原因、①历朝历代积累的丰富的制瓷基础。②特殊地势使其免遭战乱荼毒,“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③高岭土的发现。④元人的喜好。
⑤昌河通过鄱阳湖直通长江,交通顺畅。
㈦青花
1.什么是“青花”?
青花是指运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再施透明釉,在1300ºC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兰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2.青花的起源和盛行 ①唐代 ②宋代
③元代景德镇吸取吉州窑和磁州窑的釉下彩基础成功烧制出清新、雅致的青花。3.元代青花的特点
①造型上胎骨厚重,形制巨大,器形雄浑,清秀,挺拔。
②胎质不够精细,器底常可看见砂眼,铁质斑点,底足和缩釉处常呈现出火石红斑。③厚釉色白,闪青程度较重,光泽透亮。
④青料浓艳青翠,优雅悦目,浓成堆处常有铁锈斑,抚摸有凹凸不平之感。⑤纹饰繁密有序,题材丰富优美。4元代青花图案的艺术特点
①主题纹饰主要有人物故事、动植物和云水纹。
② 器物中部填以主题,上下多饰莲纹瓣,器肩画垂云纹,纹饰繁密,层数一般达5-7层,多者10层。例如:
a.青花云龙象耳瓶
元
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星,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
青花云母盖罐
元
b.梅瓶
特点:一是,丰肩,瘦胫;二是,分段拉坯,拼接而成;三是,器底无釉,露胎呈砖红色。
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
元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
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
青花莲花折口碟
元
c.大盘
特点:分菱花口…
青花双鱼大瓷盘
元
青花鸳鸯纹瓷盘
元
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元
青花兽头八棱罐
元
d.玉壶春瓶
特点:玉壶春瓶的特征独特,造型特异。
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
元
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元 青花凤首扁壶
元
e.高足杯
高足杯,又成靶杯或马上杯。
青花龙纹高足杯
元
㈧紫砂
1.紫砂器称谓的由来
紫砂产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 2.紫砂的起源
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经及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阳羡茗壶系》 3.紫砂在明代的盛行
①宜兴生产陶瓷历史悠久,技术成熟。②唐代陆羽著《茶经》。
③明代饮茶风尚的改变,比如说当时比较盛行“斗茶”。
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显小则否不涣散,问不耽搁。”---《冯马宾条笺》 ④明代文人学士推崇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饮茶环境:“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饮何美也。”---《茶说》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就是对紫砂完美的描述。4.紫砂的特点
①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紫砂能够保持茶色茶香茶味,历久弥香。
②大气孔率使紫砂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还可以在文火上墩烧。③紫砂色泽古朴。肌理细腻,历经长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④无釉无彩,质朴自然,意境幽深。5.紫砂器的分类 ①圆器
圆器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例如:鼎足盖圆壶
时大彬
明
提梁壁壶
时大彬
明
大提梁壶
时大彬
明
抛光独钮壶
民国
泥绘笔筒
清代杨季初制 ②方器
方器由长短不等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等。紫砂方器线面挺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拔的感觉。例如:僧帽壶
顾景舟仿时大彬式
金方壶
潘春芳制 ③塑器
紫砂塑器是指那些肖形状物的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装饰的器皿造型的统称。紫砂塑器的特点是巧形巧色巧工。巧形就是造型设计构思奇巧,功能合理,理趣兼顾。例如:徐秀棠制---供春学艺
仿供春树樱茶具
束紫三友图
陈鸣远制
蚕桑壶
陈鸣远制
竹笋水杯
陈鸣远制
南瓜壶
陈鸣远制
桃杯
陈鸣远制
凤卷葵壶
杨彭年制(女)
竹简壶
朱可心制
云龙湖
朱可心制
翠竹酒具
朱可心制
莲藕酒具
蒋蓉制
荷花壶
蒋蓉制 ④筋纹器
紫砂筋纹器是艺人将自然界中的瓜果、花朵、云水纹等形态规范化的完美结晶。例如:菊蕾壶
时大彬制
龙头一捆竹
邵大亨制
石铫壶
陈曼生制→曼生十八式
(三)详细拓展部分
上面主要是分别叙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但是历史已逝去,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历史中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陶瓷艺术的美,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最美好的回忆深深埋在心里……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总是缅怀过去,那就证明我们现在过得并不好,所以,美好的回忆可以,但绝不留恋。我们要永远憧憬,永远在现在努力……当然,这句话对于陶瓷艺术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回顾陶瓷艺术的历史,那么就证明现在我们的陶瓷艺术并不如历史上先进,所以我们应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
联想到现在的陶瓷艺术,我们都会想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那就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景德镇,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邃与内涵渗透心里,然后展望中国陶瓷艺术的明天。我相信,中国陶瓷艺术定会成为世上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空中绽放无限光芒。
1.景德镇的概述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是中国大陆的瓷都。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时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无法企及的。
2.景德镇制瓷技艺的发展历史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就已经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坯、蘸釉、荡釉的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烧制。
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制瓷手工技艺体系基本完善,采矿、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只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也只是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的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3.景德镇的著名陶瓷系列 ⑴景德镇青花玲珑瓷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
艺术特色: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 ⑵景德镇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 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
艺术特色:①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
②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
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⑶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 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烧煅
而成。
艺术特色:①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既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②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
⑷颜色釉瓷
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 色釉。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特色: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⑸当然景德镇的瓷系不止就仅仅几种,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薄胎瓷、雕塑瓷等等,在此我们就不一一具体介绍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阅先关资料与文献„„
二.中国陶瓷艺术的制作
在欣赏了中国陶瓷艺术之后,我想大家都非常期待亲手去制作各种瓷器,来显示自己的制瓷水平和自己的制瓷风格,在我们陶瓷制作之前,沈毅老师给我们作了几点儿陶瓷制作的注意事项:①陶艺制作严禁迟到,严禁冒名顶替。
②所有作品必须刻上陶艺学号。
③每次制作作品必须放在规定的陈列柜上。④陈列柜上的作品严禁动手。⑤制作课时请勿喧哗推搡。
⑥如果需要调课,提前填调课单,调课单向老师要。
陶瓷制作看上去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但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为陶瓷制作有一个环节是在炉里高温烧制,其中任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烧制环节,就有可能发生爆炸,不仅会炸毁学生的全部作品,更重要的是可能对烧制陶瓷的工作人员造成生命威胁。
鉴于此,沈老师才对我们提出这几点要求,显得更加人性化,也从沈老师幽默、风趣的外表透露出一丝严谨与认真,呵呵……
陶瓷制作内容包括盘条、拉坯、修坯、上釉等等,下面就分别叙述各个环节的内容: 1.盘条
欣赏了那么多形形色色、各具独特的瓷器之后,我期待的陶瓷制作课终于开始了,第一节课,我早早就来到了陶艺制作室,里面陈列着各种制作工具,我以前都没见过。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内容后,就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块泥,让我们自己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然后给我们放着音乐,让我们的制作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着。
盘条就是把泥用手制成长条状,要是均匀粗的,老师要求是用一只手去滚那泥,可是随着泥条长度越来越细,其长度就越来越长,那么一只手就远远不够了,只能双手其上,虽然这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是双手慢点儿也是可以的,我制作了一个烟灰缸,因为我和我的一个室友在伤心或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在宿舍里抽烟,弄得烟灰在宿舍里乱飞,所以就有了制作烟灰缸的想法。
其上这节课也不仅仅使用盘条的手法,老师也介绍了一种手法,我忘记了叫什么了,就是把泥弄成片状,然后把片拼合起来,其实这种技法是挺简单的,利用这种技法我制作了一个水杯。
2.拉坯
这一环节简单的说就是揉泥、扶正、剪切。
揉泥要求用力,至少揉5分钟,目的是使整块泥浑然一体,均匀分布;扶正就是在旋转的机子上用手碰触泥块,使之灾随着机子的旋转而变得圆滑,看上去很简单,其实那泥块是很难驾驭的,特别“不听话”,还好在我的努力下制作了一件作品---碗;剪切就是等形状大概成熟的时候,用两只手指去切最薄弱的地方。
3.修坯
修坯,顾名思义,就是对坯体进行修饰,把先前的作品用相应的工具进行修正,是其无限接近自己想要的那中造型……
4.上釉
眼看作品就要好了,其实上釉这个环节很重要。上釉之前要补水,目的是祛除灰迹,先进行彩绘,在施透明釉,等烧制出来后不知会是怎样的效果……
经过几节陶瓷制作课,我要离开这个我钟情的陶艺制作室,在里面有欢乐,有劳累,有汗水,也有勤劳……
虽然我要离开,但是,我相信制作陶艺的一点一滴都会成为我对此课程最美好的回忆……
Ⅳ.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1.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沈老师那生动的课堂令我们向往,我觉得如果能够加强平时陶艺欣赏课的师生互动环节会起到锦上添花的良好效果。一来,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二来,能够给在陶艺方面有特长的同学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的思考;三来,这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包括抽查点名与答题程度。
2.鉴于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我觉得不能仅仅凭借一个结课报告来评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包括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平时上课的考勤情况等等。
3.在陶瓷制作课的拉坯环节中,我发现,当泥块在机子上旋转,我们要时不时的用手蘸水来扶正泥块,这样一来就会使水乱溅,即使机子的旋转速度不是很大,水不会随自己的旋转而甩出来,那么在用手蘸水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溅出水来,而且插座就在机子旁边的地下,万一水溅到了插座里,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建议加强这方面的改进,以确保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Ⅴ.结束语
在课程结束之前,大家还记得前面我埋下的伏笔吗?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周杰伦的《青花瓷》里唱的是否符合事实逻辑?现在我揭晓答案:
歌词里面确实存在错误之处,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这一句,因为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另外一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还有一点需要你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只有你看过《青花瓷》的MV才有可能通晓其中的错误之处,在周杰伦唱歌时,后边MV背景中出现了几件瓷器,其中一件是晚清仿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赝品”,并不是青花瓷„„
至此,我的陶艺课程就要结束了,在这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中国陶瓷艺术的知识,我想,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
最后,非常感谢沈老师的谆谆教诲,希望这门课程越办越好,也衷心的祝愿沈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生活中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张铁硬 011093班
地球科学学院
6.中国法制史结课论文 篇六
大学是我们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在这儿我们都在追求新的发展,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最佳政治选择。大学生入党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活的的重要部分,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30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学生党支部已达20495个,在校大学生总数200.7万人,学生党员总数54.5万人,党员占直属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27.2%。可见入党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然而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什么是入党动机呢?入党动机就是申请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它是推动申请人争取入党的精神动力,它支配着申请人的思想和行为去实践。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当前入党动机主要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以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父母长辈们的要求;看别人的样,随大流;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提高个人素质;受社会先进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的影响;在党的队伍中才能取得个人发展的更好前途”等多个方面。其中有一些健康的、符合党组织需要的动机,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中确实存在一些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功利性”、“随波逐流”等动机成为很多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正如我身边接触的一些同学所提到的一样:有的认为入党是一种资本,就业时可以占便宜;有的认为入党很好玩,所以就要入党;有的认为能够入党的大学生就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仿佛高人一等;有的是随大流,别人都入了,我不入岂不丢面子。这些动机的存在也有其存在的社会原因,党组织也无法做到将所有持这些动机的大学生一律拒之门外。因此,加强对当学生的党性修养教育显得愈发重要。
作为一名正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党课学习,我学习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始建于1921年,那时全国上下的党员只有几十名,但是它代表着新生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在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中顽强的搏斗中,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力量。在以后的年代中,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党在几次关头都经受住了考验,比如八七会议纠左,遵义会议纠左,以及建国后经历了十年浩劫,它依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一切证明:我们党是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党领导的正确性,取决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取决于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取决于党员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正在向党组织积极靠拢的大学生,我也将时刻牢记这一宗旨,并努力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和树立起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
7.中国法制史结课论文 篇七
一、以学生为中心, 有针对性地施教
任何时期那些求进步的历史教师, 在教学上除着眼教学目标外, 普遍关注学习活动的指导。 当然, 他们也通过良好的教学发展自己开发学生能量的技艺。[1]建构主义提倡的是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也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内容方面, 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就是要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实现自我反馈) 。 以上三点, 即发挥首创精神、 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 就是要对授课对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有针对性地施教。 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性质, 决定了它既可以在法学院开设, 也可以在历史文化学院开设。 既可以作为专业课程开设, 也可以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开设。 两个学院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公共选修课, 各类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是千差万别。 如果授课对象是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 就不需要用特别多的时间去介绍历史背景, 可以以简要的语言直接切入主题, 留出更多的时间去介绍法律概念和术语等法律法制知识。 对非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 就要先简单介绍某个法律制度的历史及其发展沿革, 然后再切入正题。 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 可以帮助厌学、畏学的学生克服各类情绪, 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其次,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授课时, 要选用比较好的, 学生易懂和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案例教学方法等。
二、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知识作为公共知识, 在体现国家意志、民族认同等基本价值的同时, 还应当包括认识自我、探究多种观念、分析各种争论或观点等丰富内容。[2]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有必要使教学评价, “既包括对学生的定量描述, 也包括对学生的定性描述, 最后还包括对学生的价值判断”。[3]因此, 进行中国法制史教学设计的改革, 一是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学生观, 贯彻到教学设计和课题教学, 就是要教师摆正他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位置, 正确估量评价授课对象, 清楚地认识和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态, 找出学生变化发展的原因, 甘为人梯, 不断促进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巩固。 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 要求重视并做好课前预习。 老师在每节课后, 要向学生概述下次课堂的主要内容, 简要提示课程内容牵涉的主要知识难点, 要求学生开展课前预习, 对难点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先去求解。 三是要把课堂提问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纳入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提问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口才, 增强胆识, 提高思辨能力, 提升语言组织水平, 也能够直接督促学生的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 从而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 四是每堂课要留够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实践证明, 课堂授课知识的课堂消化和巩固非常有效, 至于留多少时间为准,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难易和教学进度等情况, 酌情安排, 留出的时间, 可以让学生自行巩固所学知识, 也可以由老师现场回答学生提问。 最后, 课堂教学设计的定位是传授知识, 提高能力和提升应试水平并重。 无疑, 课堂教学是教学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但长期以来, 我们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在于学生的需求点, 而学生的全面性需要是知识、能力和应试的三位一体。 中国法制史作为我国司法考试的一个内容, 被同时赋予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中国法制史的授课内容和考试形式被要求与国家司法考试相对接, 甚至是密切结合, 有机统一。 该课程的理论培养和知识传授应该与职业的准入建立合理关系。放眼国际, 其他国家早就是这样做的。比如德国, 2003 年颁布了《法学教育改革法》, 其中明确规定了法学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教与学……应该使大学生对职业活动领域有所准备, 并按照每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传授他们这一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 ”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整合教学信息资源, 开展生动教学
整合各类信息资源, 目的在于组建一个典型的资源单元, 用于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个典型的资源单元包括:陈述期望通过种种学习经验来获得的主要目标; 描述可用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种学习经验; 详细描述最后用来帮助学生整合、组织他所学的单元知识的最终经验;列举有利于形成单元的资源材料, 包括书籍和其他参考资料、幻灯片、广播节目、图片、录音等, 指出这门特定课程中起到组织要素作用的那些主要要素的期望发展水平”。[4]
1.引入法史类国学等, 拓宽信息资源
教和学, 都严重受制于我们手中的教材。 在现有教材不完善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做些新的尝试和努力, 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动引入法史类国学等, 拓宽学习的资料信息资源。 经历过太长时间之后, 古代的法制已经解体, 我们既使通过各种各样的古文献, 也难寻古代法的原始面貌。 在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中, 缺乏原汁原味的古代法, 这是现在的学生学习法制史的一个主要难题。要学好法制史, 首先是要对古代法和传统文化有个基本清晰的认识, 否则误解和偏见会多而深。 要改变这一情况, 国学素养必须提升。 只有汉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 甚至可以直接引用古代原文资料, 能够透过驳杂的史料, 直接从原典入手, 筛选出自己想要的知识, 那样就能掌握到很丰富的信息资源, 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教材, 不再受现有教材的阶级划分、体例划分的严重影响, 成功地开展教和学。 就法史类国学来看, 它比法制史更具有整体性的价值, 另外, 法史类国学与中国法制史之间, 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方面, 体现在传统与现代上有共通性, 换句话说, 法史类国学可以为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提供学术研究基础和借鉴。 还有, 法史类国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向。 其给我们的启迪在于, 主要以律令刑典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法制史是不够完整的, 而注意礼法关系但忽略了礼法整体性的中国法律思想史也是不够完整的, 礼制研究, 礼法制度整体研究, 将成为中国法律史的发展趋向。[5]
2. 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 让课堂 “ 活动” 和 “ 活跃”
案例和史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案例和史都是时代的产物, 案例本来就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大部分是由一个个鲜活而经典的案例或者故事镶刻, 也是案例让史生动和鲜活起来。 我们这里说的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 指的是在中国法制史的所有课程教学活动中, 运用典型的历史案例或者经典的历史判例进行分析性教学, 先摆案例或判例, 然后从法和史的角度分析, 可以设定规划的教学路线, 如案例介绍、提出思考点或思考方向、例举与案例相符年代的法律规定、抛出问题、解答问题、勾勒出知识重点和难点、记忆的重点和诀窍。 通过对历史案例或判例的展示分析, 帮助学生透过案例的现象, 看到法理、法律和法制的本质, 让课堂“活动”和“活跃”起来, 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活跃”起来, 同时, 逐步实现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的完整建构。 案例分析教学是屡试屡爽的教学法之一, 但是对案例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 最起码具备四方面的特征, 一是典型的。 所谓典型就是要求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 又能普遍而集中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本质, 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二是启发人的, 即可以“开其意”和“达其辞”, 让学生学有所悟,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不是故事般的听听而过, 过后则忘;三是系统的。 即所选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案例”, 必须是涵盖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重要法律制度, 可以挂万漏一, 但不能以偏概全;四是法理的。 案例就是案例, 不是野史般的故事, 不是纯趣味的, 它只是法理集中的载体, 是法律制度的外在体现。
3.利用现代科技力量, 改革教学手段
中国法制史的课程性质本身决定了它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 缺乏足够信息量的中国法制史,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现代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要扩宽信息源, 增加信息量完全可以, 只需借助现代科技力量, 改革教学手段而已。改革教学手段, 除了扩大教与学的信息量, 还可以起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缩短学生学习和接受的转化过程。 根据课堂教学经验, 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方面是从教学内容入手, 删繁就简, 对教材进行前期简化, 把难以理解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课堂内容, 尽可能做到少理论, 多信息。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挂图式教学、模型教学、幻灯片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视频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抽象晦涩的中国法制史理论, 通过文、图、声、形的有机结合方式, 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以多媒体方式教学为例, 就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用图片直观地再现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 并适当地辅之以中国法制史视频资料。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信息量要做到非常丰富, 可以选择性或综合性地包含丰富的图片信息、 中国法制史历史故事视频资料、相关的名家讲座视频资料和电子书等等。 “如笔者在教学中讲到汉朝法制时, 加入李陵案的材料, 然后加入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李陵案》, 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掌握汉代法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王教授在提到司马迁时说到了宫刑,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笔者很自然地对宫刑的残酷予以更细致的分析, 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刑罚的严酷。 同时也引出古代法制中的赎刑制度。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革新, 丰富了教与学的方式, 实现了《中国法制史》课程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元教学模式的转变。 ”[6]
4.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整合中国法制史与中国古代史内容
众所周知, 中国法制史和中国古代史是联系相当紧密的两门课程, 但由于学科之间内容的过度区分, 中国法制史在阐述法律制度的时候, 竟然不涉及其背后任何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背景知识内容。 得益于前面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尝试, 面对“除阎步克教授外, 至今尚未有高校历史学教师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计划当中, 把‘中国法制史’纳入其视野”[7]这样的教学空白, 我大胆地把它当作一块试验田, 鼓励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开荒式尝试。 以宋代为例子, 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跟汉朝和唐朝相比, 千差万别, 这从中国法制史的角度是根本无法作出解答的。 哪里有答案呢? 学生从中国古代史学的宋代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的历史中找到了。 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和“许民请佃为永业”等土地制度和“租佃制”代替唐朝的 “均田制”等的社会变革, 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宋代法律制度的某些变化, 即在宋代, 人力、雇工、客户和女使也成为了民事权利的主体, 民事权利主体的范围大大扩大, 个体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体现在刑事诉讼领域, 就是宋代的民事证据制度非常发达, 遗嘱、宗谱、税籍、书铺、丁籍和定亲的帖子等的鉴定结论, 都可以用于司法实践的有效证据。 由此一来, 一箭三雕, 一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把中国法制史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三是在展示中国法制制度的同时, 又为综合贯穿性地思考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特征提供了一个尝试的范本。
摘要:中国法制史由于课程性质和内在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 显得过于单一,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强化。改革教学设计无疑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建构主义视域下,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改革的尝试: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有针对性地施教;二是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整合教学信息资源, 开展生动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国法制史,教学设计,改革
参考文献
[1]Lawernce Lonthian.历史教学上的四个原则[J].傅继良, 译.新教育评论, 1927, (4) .
[2]赵亚夫.浅议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评价) [J].历史教学, 2015, (11) .
[3]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1.
[4] (美) 拉尔夫.泰勒.罗康, 张阅, 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1) .
[5]段晓彦.中国法制史本科教学的困境及改进之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6) .
[6]罗艺, 阮兴.浅析《中国法制史》课程立体教学[J].丝绸之路, 2010, (22) .
8.中国金融法制体系的思考 篇八
金融立法需注意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立法的优劣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在金融立法方面,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和有层次的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金融市场的运行以及金融机构的退出等方面。
(一)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是金融市场稳定的第一层次的监管,因此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的架构就非常重要。首先,银行作為金融体系的核心,是法律的重要规制对象。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设立和运行的基本规则。在机构管理方面,我国颁布的主要有《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和《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等。其次,1998年颁布的《证券法》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规定了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设立的条件,对证券行业的市场准入进行了规定。①最后,《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条例》中的第二章规定了关于信托投资机构的设置以及相关的规制等。
(二)金融机构的运行是最主要的部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广大债权人的利益,金融机构的运行也是法律重点规制的对象。在商业银行业务规则方面,有《储蓄管理条例》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的有关规定,来规制商业银行的一般行为。《证券法》对证券的发行,交易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对基金的整个运行过程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三)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方面,我国确实不是很完善。在现行的法律体系存在《金融机构撤销条例》来规定金融机构的撤销,以及《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已经规定了这些金融机构被接管和终止的基本原则。②
金融立法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量的话,我国整体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有层次的法律体系。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还是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金融是服务于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构筑一个各个实体经济体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融资渠道。但是现状是农村和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在这方面的立法就很重要。首先,建议立法机关对农村金融机构方面做出立法,可以颁布《农村合作金融法》或者《农村合作经济法》来赋予农村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予以比较高的位阶,来通过这些机构的完善带动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发展。其次,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建议修改《中小企业促进法》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当然也应该针对民间融资提出针对性立法。最后,对金融机构的退出也要提出比较严格的立法。这个情况主要是要针对《企业破产法》来做出针对性的修改,或者制定专门的金融机构破产法。这样的可以是金融机构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退出机制,有助于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发展。③
金融执法需注意的问题
金融的自由发展的结局会产生一个恶性竞争的金融市场,因此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执法是保障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发展的必要措施。在我国主要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执法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为领导,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在第五章中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督管理的职责,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对整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了银监会的监督职能,并且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规定了银监会的监督管理职责和监督管理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在第六章保险业监督管理中规定了保监会的监督职责和监管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十章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中给予证监会以监管证券行业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行使金融执法,规范金融行为,促进金融发展。
金融司法需注意的问题
金融司法是救济金融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必要措施。金融司法主要有金融诉讼,仲裁和调解三种方式。金融诉讼在具体的实践中遭遇了很多困惑,比如起诉容易执行难、行政干预, 执法偏向、起诉费用高, 回款率低、银行缺乏法律人才, 诉讼被动, 难以应付。这就导致了我国金融诉讼的起诉案件比较少,成功率有偏低,这样的后果也就导致了我国金融诉讼在现实的操作中确实起不到保护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可能架空金融诉讼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完善我国的金融诉讼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执法监督, 改善执法环境;(二)克服保护主义, 排除行政干预,依法办好金融;(三)加强法律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法律意识;(四)加强法律培训, 培养银行自身的法律人才;(五)组建金融法庭, 形成执法合力,希望以此来巩固金融诉讼的价值。④而调解和仲裁作为比较有效率的方式,可以供金融机构借鉴。
金融的法制体系主要是由以上三个方面组成,而其中金融立法是根基。金融执法和金融司法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是保证金融健康有效发展的根本,是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金融的执法体系和金融司法都是为金融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因此金融法制体系的各个环节的配合是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前提,促进金融发展的动力。
结语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取得了十足的发展,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金融立法,执法,司法等在这个过程中也很重要。在此过程中,我国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确立了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并且推动金融诉讼的发展。但是金融法制体系还有诸多的不足,因此在今后加强金融立法,完善和协调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功能作用,加速金融司法体系改革就推到了金融法制改革的前沿。中国金融法制体系在未来肯定会形成多层次,多体系,系统化的法制体系,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金融法制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经济研究参考,2006,(7)
[2]完善金融法制体系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中国金融家,2005,(4)
[3]金融诉讼的难点及对策,经济师,2000,(1)
注解:
①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02905,2012/4/14,22:08
②当前我国金融法制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经济研究参考,2006,(7)
③完善金融法制体系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中国金融家,2005,(4)
④金融诉讼的难点及对策,经济师,2000,(1)
【中国法制史结课论文】推荐阅读:
中国法制史汉朝法制10-09
自考中国法制史笔记07-28
中国法制史习题及答案08-26
法制在心中共圆中国梦07-2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10-23
中国钢琴发展论文10-06
中国经典戏剧赏析论文06-26
中国的周边形势论文06-27
中国民间艺术论文07-23
易经与中国文化论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