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绘本故事促进学生学习

2024-10-27

巧用绘本故事促进学生学习(共5篇)

1.巧用绘本故事促进学生学习 篇一

时间:2016.10.10 地点:南二办公室 主持:丁丹

会议内容:理论培训 主讲:何花

主题:巧用绘本 活化课堂

近年来,绘本出版的数量与日俱增,绘本逐渐出现在教学现场,涉及的领域逐渐由语文蔓延到数学教学,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绘本融入数学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特别是低段,这已成为了一种趋势。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今的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是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绘本提供了儿童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让数学问题发生在生活中,这样数学就不会遥远、生硬。那么如何利用数学绘本来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阅读数学绘本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提供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呢?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数学内容在合适的时间、环节设计数学活动,探究让数学绘本为数学课堂服务的运用策略。

一、绘本惠于学生——数学“栩栩如生”

绘本中生活化的故事情节与生动的图文呈现,使学生不仅能产生兴趣、持续高度的专注力,并乐于探索与联系数学绘本中隐含的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它有魔力,讲的是世界万物的道理和规律,讲的是孩子能懂秩序和方法,它讲的是数学。它把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学习。

1.感受历史 激发兴趣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概念的学习总是比较枯燥,如果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点缀其中,则足以活跃概念课堂的整体氛围,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

【案例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 师:同学们,你们会数数吗? 生:会!(大声地回答)

师:是啊,数数谁不会呢?可是,在古代,数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本数学绘本——《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

师:过去的人是指什么时候的人呢? 生:古时候的人。那你想知道什么? 生1:过去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

生2:他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跟我们的一样吗?

师:是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呢?答案就在书里,让我们一起去书里寻找答案吧!自己阅读绘本,从每页的图画中你了解了什么?看一看,过去的人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

教师通过书名启发学生思考绘本内容,这就是一种阅读思考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先自主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又能不知不觉中习得更多的数数方法。

2.品味故事 积累知识

抓住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生动的故事来向孩子呈现数学知识,当数学知识是以有关学生生活的事物为线索和背景呈现出来时,那些讨厌数学的学生会慢慢喜欢上数学。那么在运用绘本时,教师必须先让孩子读懂绘本故事,在一年级初孩子识字比较少,可以由教师来读,等识字量增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绘本故事,在阅读完后,教师根据绘本故事适时的提问,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

下面是《时间的故事》部分图片:

3.还原经验 收获成就

数学绘本中蕴涵的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要用心去挖掘,对数学绘本进行分析、研讨,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将“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挖掘其数学教育资源创设数学活动。如绘本《水果屋》,这个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熊用各种水果造房子的故事。绘本中隐含了观察、比较、归类等数学内容,其间不仅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相同水果归类造房子”,还延伸到“帮熊妈妈装果篮送朋友”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借故事载体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的掌握同一物品归类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经验再次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

二、绘本益于课堂——数学“妙趣横生”

用数学绘本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是说用数学绘本取代教材,而是用相对“柔软”的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孩子传递数学的概念、思维、数学与生活的连接,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数学。

1.赏图画中感悟数学之美

学生的观察能力往往比成人更为细致和细腻,他们会观察到《爷爷一定有办法》中,书页下方小老鼠一家的生活;他们会观察到《花格子大象艾玛》中,书页角落里小鸟身上格子的变化。也许,编者正是关注到学生在阅读绘本时的这种特质,才会仔细到要让整本故事书都展现出“规律性”;也许,编者正是通过将一些典型性的“模式”场景变得连续起来,使得“规律美”的体现地那么刻意,却又隐藏颇深。《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中,编者不厌其烦地、细致地将所有的“无关”场景都展现得有规律:王国里的房子和树,按规律排序;王国里的冰淇淋,按颜色的规律排序;魔女的头饰,按颜色规律排序。编者在书名中就展现出对“规律”的钟爱,所以才将“乱七八糟”一词突显出来,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有规律是美,无规律是乱”的这种深邃的思想。

2.读故事中亲历奇妙之旅

数学绘本为孩子提供了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也让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发生,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当孩子打开心去接触、感受、探索数学时,数学就不再遥远,不再生硬。比如《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讲述的是一个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被坏魔法师控制,后来利用各种图形变化逃出魔法师城堡的故事。这本书带有很强烈的魔幻色彩孩子们很是喜欢,在学习图形内容时,用上这本书孩子们兴趣盎然。

【案例2】教师讲述故事至“猫竖起爪子扑向阿姨。” 师:你猜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学生根据图画,自由回答。师:看看大狗是用什么变成的? 生:方方正正的砖。

师: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是方方正正的?

小结:我们身边的黑板、窗子、书、文具盒……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师:谁愿意试一试用正方形、和长方形拼成大狗?请个别学生在白板上操作。

继续讲述故事至“魔法师的城堡竟然飘在空中,怎么才能下去呢?这时阿姨摸到了口袋里的圆圆的饼干,她想变出一只会飞的大鸟”,可是,圆圆的饼干怎样才能变成小鸟呢?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小鸟的拼图。

师:魔法师知道哈哈阿姨逃走了,变成了凶恶的大灰狼追了过来,阿姨又念了咒语“圆圈、三角形、方块们,变成比大灰狼更厉害的动物吧!”这次,阿姨会变出什么厉害的动物呢,我们也来试一试吧!

学生两人一组,在白板进行创意拼图。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

从大狗身上的砖的形状联想生活中的图形,通过想象将圆圆的饼干拼成小鸟,并将圆圈、三角形、方块们拼凑成厉害的动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绘本情境中请“生活经验”帮忙,在一次又一次的拼图想象中,达到对图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玩内容中收获解题之钥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他们对于玩充满了兴趣。我们可以根据绘本的内容让学生变成绘本的中的主角,来玩绘本的内容,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遇到数学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去和同桌进行讨论辨析,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解决数学问题,也让学生在玩绘本的过程中追求不同的解决方式,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绘本内容中一步一步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

【案例3】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注意绘本中提到的“手指甲大小的玉米粒”,让学生思考:豆豆还会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量呢?让学生体会:原来用我们的手、胳膊、脚,量量长、宽、高,我们的身体就是灵巧的尺子!接着让学生和同桌一起用一拃测量课桌的长,这时他们会发现同一张课桌两人量的结果却不一样,但用自己的一拃去量课桌的长和讲台桌的宽却能比较出长短,学生在玩绘本的过程中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式。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下课,我用脚步量了教室的长,共15步,下午回家,我又用脚步量我家房子的长,共28步,我家房子比教室长,我发现原来在我生活的地方,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秘密呀!

在寻找绘本中蕴含的数学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观察绘本内容、讨论绘本情境,再运用图文的线索解题,在玩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长度单位和测量的理解。

三、绘本助于思维——数学“精彩创生”

运用数学绘本辅助教学后,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会阅读数学绘本。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单一,无非就是学生做习题,教师批改讲解,缺乏思维含量,教师可以利用绘本这种新颖的事物来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作业,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1.绘本续写,拓展思维

数学绘本往往会在某些地方留给人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绘本中的这些资源,让孩子根据所学的内容,对于绘本进行合理的续写。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数学绘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之时,便是续写之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绘本与对应的知识点结合,引导学生去联系,去发现,进而着手续写。那么,孩子在续写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又有了新一次的认识,有利于知识的回顾与巩固,重新构建与创新。【案例4】例如,配合“认识时间”的单元,将《灰姑娘》的故事加以改编,“12点的钟声一响,美丽的公主一切都得恢复原状”;配合“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单元,将《愚公移山》的故事进行续写,“愚公的儿子、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孙子们齐心协力把两座挡路的高山移走”;配合“分数”的单元,续写《贪小便宜》的故事:“因为不懂分数,他硬要强选十二分之一的土地,以为选到最大块的土地,没想到选的竟然是最小的一块地”;配合“1000以内的数”的单元,续写《幸福村的小强》的故事,“花朵1O枝成一捆,l0捆装一箱,懒惰的小强偷工减料,却被买家发现,坏了名声”……

2.绘本创作,灵动思维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是以自己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特性,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绘本的形式画一画。首先在教学中选择优秀的绘本让学生欣赏,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创作兴趣;再让学生尝试用黑白线条、彩色铅笔来表现绘本。不求画面有多么的精美,也不强求故事多么的吸引人,可以让学生把学习中“悟”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用生动有趣的绘本形式创作出来,这对于具有一定数学感悟和认知的中高年段学生来说,是作为一次知识的复习,也作为一次知识的运用。学生视角下《图形赛跑》体现了他们对转化思想的感悟。

3.绘本日记,描绘思维

绘本日记是以图画为辅助,日记为主体,描绘和纪录学生发现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可以一周内布置一篇绘本日记,让学生把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用绘本当日记一点一点记下来,让学生发现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首次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先示范一篇数学日记的写法,指导学生明白关键是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然后以图文日记的形式把过程描述出来。每周对学生的绘本日记进行全班评比,朗读,展示,让学生在快乐中尽情地亲近数学,展示数学,畅玩数学,描绘数学。

数学绘本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最初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都蕴藏在美妙的故事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将抽象的数理知识蕴涵在其中,让孩子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它就像一盏盏让人幸福、让人的心灵变得柔软、让人的思维变得灵动,让数学与生活有效联结的灯。绘本在数学活动中运用,不仅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绘本的魅力,为教师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也为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2.巧用绘本故事促进学生学习 篇二

巧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用际程, 教学中是语文, 学生对写话的兴素养的综合体现。趣”不浓但是在, 写实绘指导策略话水平参差。如何不齐, 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教师缺乏有效的写话, 本了很多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写话。所幸能力, , 在成激带了感领, 绘积孩本累子, 语们绘言开本的展也最课是好外低范阅年本读级, 时学绘, 生本我增是们强训认识语练发王文/就把它请进了写话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写话的极佳载。通体, 过借用绘于是我们学慧一本, 提高、画写结合低年级学生, 兴趣盎然写话能力。

生绘本是文牧曾经说过:学与绘画的完美融合“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秦

写颜色来表现的文学, 文学也可以说是用话文字来表现的绘画作和文的写作本来就。”是共通的由此可见。, 教师可画的创兴的形式启蒙孩子的写话以借鉴绘本的表现形式。, 老师可以让孩用“图文结合”趣子写画来们, 不表模会仿示写绘。的本在字的轻或样松不子有易, 趣会表的写达氛的的围字意中就思, 用用孩字图子

们画画、写写, 乐在其中。这样不仅充分尊重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 又能降低书写表达的

难度, 更快地促进低年级孩子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发展。如老师范画一只可爱的鼠小弟, 接着述说:有一天, 鼠小弟到森林里玩, 看到一棵树上结满了果子。它馋得口水直流。可是怎么爬也爬不上去。怎么办呢?后面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让他们说说、画画、写写, 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巧妙引导, 启发想象

孩子掌握运用文字, 往往是通过“象”与“言”相结合而产生识记效果的, 由此可见, 画的创作和文的写作本来就是共通的。绘本中的图画, 是延展的、跳跃的、活动的图画, 能引领孩子走进故事情境, 蕴含了文字无法表达的语意, 这就是绘本图画的空白。这种“空白”给孩子预留了想象的空间, 可以引发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在绘本写话中, 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仔细读图, 展开想象, 给画面补白, 可能会收获别样的精彩。如《大森林里的小故事》到处都隐藏着神秘的空白, “猜猜看, 小白兔会把花瓣寄给哪些朋友呢?”“其他的动物朋友会把花瓣当做什么呢?”这些想象空间相对写话训练来讲就是很好的空白点, 于是我抓住时机, 鼓励孩子把“其他的动物朋友会把花瓣当做什么呢?”写下来,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孩子们想象的阀门一旦打开, 有趣的文字就从他们的笔下奔涌而出。这样不仅充分尊重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 又能降低书写表达的难度, 提高孩子们的写作兴趣, 更快地促进低年级孩子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发展。

三、模仿创作, 充满童趣

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 是学生的必经之路。”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 仿写就为他们日后的辅上一条写作之路。绘本中语言往往都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 能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有序、规范地说与写。孩子在仿写中找到了喜欢的表达方式, 更加体会到了写话的快乐。

如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我爸爸》这一绘本时, 抓住文中“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这样富有儿童情趣的规范语言,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 明白作者表达的意思, 读完绘本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创作自己眼中的爸爸。孩子们把自己的爸爸和文中的爸爸融合起来, 自己的爸爸在心中逐渐可爱起来。当孩子们把自己的爸爸比做猫咪、懒猪、蚂蚁和蜜蜂……他们也许是第一次这样平等而亲近地感觉着自己的父亲。也许只有当他们这样去感受父亲的时候, 才能真正唤醒内心深处的情感, 体会到父亲那永不衰竭的爱。可以说, 这是一次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体验。

孩子们的创作依旧带有他们年龄的烙印, 却生动无比, 在绘本句式的仿写中, 孩子们都找到了喜欢的表达方式, 更加体会到了写话的快乐。

四、以说促写, 内化语言

孩子的好奇心总是非常强的。他们总是想探究未知的事物, 寻找未知的答案。塞缪尔曾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地特征之一。教师在引导孩子阅读绘本时, 故意隐去故事的某个部分 (或起因、或经过、或关键处、或高潮、或结局) , 引导孩子猜想各种可能性。孩子们兴致高涨, 乐此不疲。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猜中绘本的描述, 他们拼想象、搏表达, 写话热情和表达智慧竞相绽放。如:上《逃家小兔》时, 我将绘本图书让孩子看时, 孩子们立即被色彩丰富生动有趣的绘本图画所吸引, 同时也被书中所描述的新奇故事所吸引。就是孩子们津津有味听故事看图画的过程中,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 并进行句式训练。

导语:月光洒在了一片美丽的田野上。在这片宁静的田野里住着兔妈妈和她的宝宝。每天这个时候, 妈妈都会从外面采来新鲜的胡萝卜喂给她的孩子。就这样, 兔妈妈和小兔子一直过着这样的日子。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师:如果, 你是这只小兔子你愿意永远这在这小小的树洞里吗?

生:不愿意。

师:这是只调皮可爱的小兔子, 它一心想逃家。它为什么要逃家呢?它的妈妈怎么办?

(学生想象)

师:如果你是小兔, 你会逃到哪儿? (学生想象)

师:不如老师给你一个法宝, 像孙悟空一样会变, 你会变成什么?

3.巧用绘本故事 丰富单元内容 篇三

一、为什么要选择绘本故事

之所以选择绘本故事丰富整合单元的内容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与绘本本身的特点有关

绘本图文结合,短小精炼,语言简洁,正对性强,且富有童趣,其独特的魅力是单纯的语篇所无法比拟的。

2.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有关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母语还处于习得时期。我们的母语习得习惯于听别人说话,模仿说话,而表达时多注重意思的表达,不太关注语言的结构。而外语的学习更多受母语学习的迁移。因此让学生看到正确的语言表达,听到纯正的语音,了解生活化的合理运用,绘本则是合适的选择。

3.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探索、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固定下来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绘本阅读的过程正是学生自己独立探究的过程。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绘本

现在的绘本资源很丰富,那么该如何在数量巨大的资源中选择与单元内容相匹配的资源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严扣单元主题。笔者以PEP 6 U2 My favourite season为例。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四季,要围绕四季找到很多相关的绘本。第二,根据学生学情。选择的绘本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太难不愿读,太易不屑读。绝大多数学生能跳一跳达到的难度正合适。

三、如何合理利用绘本

在选择了合适的绘本之后,接下去该如何利用呢?是放在课堂教授,还是课后阅读更合适呢?这两种方式笔者都有过尝试,尝试之后发现如果能有有效的课后阅读指导和检查方式,那么,绘本故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课后阅读的形式。

1.绘本呈现时机

根据不同的绘本内容,有不同的呈现时机,因“本”而异。语音类的绘本自然适合在语音课之后,词汇类的绘本在词汇教授之后,综合类的适合在单元结束之后的复习呈现。笔者更偏向于在单元结束之后的复习呈现,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绘本的价值,而且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提升水平。笔者以PEP 6 U2 My favourite season为例,笔者发现I am a Bunny这本绘本的内容和句型与本单元十分契合,有很高的整合性,同时兼具提升性。这与单元意识的小学英语教授方式不谋而合,非常适合放在单元结束后的课后练习。

2.有效的课后阅读引导

虽然作为课后阅读,但是也少不了老师运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理解绘本,避免走弯路。最有效的方式是出一些趣味性强,学生愿意完成的挑战题。出题原则有几点:

首先,出题应遵从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应引导学生先通读之后对故事有了整体的感知,这样就为其搭建好“框架”。有了框架就需要为其提供“砖头”,再入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垒好“砖头”之后需要为其提供“水泥”。最后深入文本,帮助学生去关注细节,夯实知识。

笔者以I am a Bunny为例。出题从整体到局部,“点—线—面”全面覆盖。第一题,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题:

What is this story talking about?

A.The bunnys favourite season.

B.The bunnys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

C.The bunnys daily life.

想要正确回答这一题,那么学生首先必须从头到尾完整地把绘本通读一遍。只要认真阅读这题并不难完成。本单元主题是季节,讨论的主题的喜欢的季节和理由。本题的设计既涉及了最喜欢的季节,又涉及不同季节做的不同的事情。如果不全文通读是无法完成的,这样学生就自己搭好了框架,掌握了“线”索。

第二题是这样的:

What does the bunny do in each season?

这题笔者用意需要学生再读文本,从细节入手。整个故事有很多关于本单元动词的词组,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生词词组,需要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意思。学生在再次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解决生词,拓宽了知识“点”。

第三题:

(1)I chase the butterflies, and the butterflies chase me.( )

(2)I like to watch the frogs in the pond.( )

(3) I keep dry under a toadstool when it rains.( )

(4)I blow the dandelion seeds into the air.( )

(5) I watch the animals getting ready for the winter.( )

(6)I watch the snow falling from the sky.( )

完成第一题和第二题之后,经过“点—线”的梳理,学生基本已经理解故事。那么第三题则需要在前两题的基础上提升难度,更加深入文本,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涵盖全“面”。

其次,出题应遵从多样性、趣味性、精益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书面作业有些已经很枯燥了,不要再让课后阅读让学生有课后作业的感觉,那与课后阅读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

3.教师利用高效形式对绘本进行讲解

如果课外阅读像传统课堂教育一样,那么对绘本的讲解还需回归课堂。那就失去了课后阅读的本意,且低效。学生的掌握水平有高低,有些题型对一部分同学也许并不用讲解他们就能理解,而对另一些同学可能需要着重解释。那么怎样的手段既可以照顾所有学生的需求,又能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呢?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手段是最好的辅助方式。微课时间短,解决特定的问题,又具有学生自主学习等特点,非常符合课外阅读讲解的需求。笔者在一些绘本故事的讲解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不能理所当然认为学生都能一看便知题意,有时虽然有中文辅助,但是教师在微课中能有对题目的梳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笔者以I am a Bunny第一题为例:

What is this story talking about?

A The bunnys favourite season. B The bunnys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 C The bunnys daily life.

笔者在微课讲解中对题目进行了细致地解读,要做好题首先就要充分理解题意。笔者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解读如下:

What is this story talking about?(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A The bunnys favourite(活动)season. B The bunnys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 C The bunnys daily life.(日常生活)

尤其是对选项之间的区别之处或者重点单词加重语气进行强调。这不仅仅是一次解读的过程,更是一种解题技巧的教授。

(2)围绕题目的讲解尽量不断原文刺激。在题目讲解过程中,始终要以绘本为本。需要不断地回归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I am a Bunny第二题(如图一所示),该题是为bunny选出在不同季节所做的事情,题目所示的是绘本的部分图片,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引导学生回归绘本。

笔者带领学生一起进入第一幅图片,如果单看这图片可能很难立刻选出是哪个季节。这时就需要回归到绘本,笔者是这样导读的:Look at the bunny. What is the bunny doing? Yes, the bunny is lying. The bunny like to lie in the sun and watch the birds in the summer.与学生一起读一读绘本,就不难理解这是在夏天的活动。

(3)善于抓住图片细节,帮助理解文本意思。在I am a Bunny这个绘本中,有很多不同季节的代表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第二单元的知识,所以要巧妙指导阅读。该绘本中有一个活动是吹蒲公英。

这个文本内容有一定难度,笔者引导学生注意图片中的细节: Look at the bunny. What is the bunny doing? She is blowing. 引导学生注意动作。再继续问:What is the bunny blowing? The dandelion seeds. 这样又利用图片轻松解决难词。充分利用图片细节,对推进文本的解读,深入文本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热情。绘本故事的引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以故事促学习。既然是绘本故事,那么故事就需要讲出来。在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六个绘本故事,在这六个故事中随他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进行绘本朗诵比赛。以此可鼓励和推进学生更积极地进行课后阅读。

绘本故事是一个好资源,如何利用这个好资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认真删选,深深挖掘,细心处理,巧妙引导。让学生走入绘本,感受故事,内化吸收,厚积薄发……

4.巧用绘本, 奏响阅读三步曲 篇四

在引导幼儿第一次阅读一个绘本时, 我们采用不同的阅读导入方法, 以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激发幼儿探究阅读的愿望。

1.经验导入法。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是阅读活动的起点, 在引导幼儿阅读前我们着重了解:幼儿是否对绘本的内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不熟悉的?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从而从幼儿熟悉的或喜欢的事物着手导入。比如, 在幼儿阅读绘本《我喜欢》时, 我们就从幼儿喜欢的小动物入手, 让幼儿说说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喜好。这样的导入因为幼儿有丰富的经验, 自然有话可说, 并自然地联系到绘本的内容。

2.猜想导入法。给予幼儿一个猜想的空间, 能够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诱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比如, 在引导幼儿阅读小班绘本《熊熊》时, 我们让幼儿从颜色和绘画顺序两方面去解读, 边感知边猜测。由于幼儿在看书时看到的每一页都只是局部的熊熊, 因而他们难以整体体会。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个小游戏“展示熊熊”:将画有熊熊的图片卷起, 从上至下或从左至右开始逐步展开熊熊。展示熊熊的过程既充满了神秘, 又验证了幼儿的猜测。幼儿不仅可以感知熊熊面部的五官, 而且还可以与自己的五官部位及空间方位进行相关联系。

3.游戏导入法。在引导幼儿阅读绘本时, 有针对性地设计与阅读绘本有关的游戏, 能调动幼儿阅读的内在需求和探究欲望。比如, 在阅读小班绘本《虫虫虫虫爬》中, 我们布置了游戏场景———夏天的大池塘, 让幼儿观看游戏情景表演, 然后再读绘本, 并让幼儿自己扮演角色模仿表演。通过观看表演、参与表演, 幼儿很快就在游戏情境之中学会了爬、跳、游等动词的运用。

【第二步】变式阅读, 体验语言的魅力

与第一次阅读相比, 第二次阅读是相对枯燥单调的阅读。为了调动幼儿阅读探究的兴趣,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变式阅读的方法。

1.验证语言猜想与文字。在第一次看图猜想的基础上, 我们出示与图相对应的文字。这个过程其实是验证猜图的结果, 对应猜想是否正确。若幼儿猜图的内容与文字相吻合, 幼儿就能对应感知这些文字, 从而对文字产生兴趣。

2.与同伴共读, 理解绘本。与同伴共读是一个分享的过程, 幼儿之间对画面的理解不尽相同, 幼儿可从同伴那里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及对阅读内容的不同理解。如绘本《听》, 幼儿对听的内容理解不同:“小鸟在唱歌”“小虫在细语”“风儿在说话”……与同伴共读后, 幼儿对“听”的想象更丰富了, 理解更丰满了。

【第三步】延伸阅读, 展开想象的翅膀

拓展活动是阅读的延续与升华, 目的在于引领幼儿对绘本的内容与生活形成一个衔接。

1.表演绘本。我们为幼儿提供头饰、胸饰以及其他道具, 布置角色表演的场景, 让幼儿将绘本故事搬上小舞台, 进行故事表演。

2.制作绘本。比如, 在大班绘本《豆豆和大黄狗》的拓展活动中, 我们让幼儿创编故事并且画下来制作成图书。

3.创编绘本。在阅读一个新的绘本后, 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依据看到的图画内容和能理解的文字, 编撰故事情节, 想象细节内容, 把故事叙述完整。

5.巧用绘本故事促进学生学习 篇五

一、巧选教材, 遵循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年龄一般集中在3~6岁, 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 但理解能力、语言感知能力较差, 因此, 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以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基础, 巧妙选择适合他们的绘本。首先绘本选择要贴近生活, 容易唤起幼儿的生活体验, 如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中以倒霉的小鼹鼠为线索, 绘声绘色的讲述了不同动物的大便不一样的故事, 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中感知科学世界的奇妙;其次, 绘本选择要具有趣味性, 如绘本《我的连衣裙》中, 作者认为图画书就是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 只要孩子们喜欢画就好, 这样的主题极易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让孩子在阅读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另外, 绘本选择要情节简单, 语言简洁, 如绘本《逃家小兔》中故事情节和对话再简单不过了, 小兔子说:“如果你来追我, 我就变成……”妈妈说:“如果你变成……, 我就变成……。”虽然情节和语言简单, 但是很符合中班、大班孩子的心理特征, 所以迷倒了无数的孩子。可见, 对于幼儿阅读教学来说,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给孩子精选绘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二、巧创情境,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幼儿本位”的教育理念, 要充分关注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兴趣的引领下提高理解、感悟水平, 因此, 教师在绘本阅读教学中, 可以灵活创设游戏情境, 吸引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如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阅读教学中, 教师以游戏导入, 教师和幼儿排在一起, 组成一条长长的毛毛虫, 一边念着儿歌一边入场, 这样的入场方式太有趣了, 孩子们对接下来的教学充满了无限期待, 另外, 在孩子们充分的理解里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之后, 教师又设计了一个游戏“钻进袋子变蝴蝶”, 孩子们扮演毛毛虫纷纷钻进布袋, 嘴里说着:“我饿, 我饿, 我要吃东西。”然后, 突然从袋子中钻出来, 变成蝴蝶飞起来……这样的情境创设太有趣了, 孩子们积极参与, 课堂热情顷刻间被点燃, 而且这不仅仅是游戏, 更是在教师引领下幼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诠释, 是幼儿最为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 在一些绘本阅读中教师可以巧妙创设情境, 给阅读涂上一抹有趣的色彩, 让绘本更丰富, 让阅读更有效。

三、巧设方案, 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

1.以猜想丰富幼儿阅读空间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认真思考, 不断品位, 幼儿绘本阅读也不例外, 教师不要急于把故事讲明白, 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 在阅读与思考中自主探索, 让阅读空间丰满起来。教师可以采用猜想式启发幼儿主动思考, 猜想式可以让孩子猜人物、猜情节、猜结局等等, 如绘本《逃家小兔》的阅读中, 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封面, 在封面上是一对互相凝视的兔子母子, 兔子母子之间在想什么?又在说什么呢?教师放开手让孩子们去大胆猜测, 而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说:“兔妈妈让孩子吃了早饭再去上学, 小兔子不听话。”也有的孩子说:“小兔子要出去玩耍, 兔妈妈不同意。”而幼儿就在这多姿多彩的想象过程中实现了阅读空间的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这一本读本, 而是进入了更加奇特而广阔的空间, 以一本带入多本的感知, 孩子们很快便投入到阅读中去, 为激发阅读兴趣而蓄势, 也为提高阅读效率奠定基础。

2.以提问挖掘幼儿思维潜力

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思维活力的快慢, 只有幼儿对阅读内容感兴趣, 喜欢读的情况下思维活力才能被充分唤醒, 如何带动孩子积极思考,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推动思考的进程。例如《狼大叔的红焖鸡》绘本阅读指导中, 首先映入孩子眼帘的是一只狼, 教师抓住契机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狼呢?”孩子们此刻既兴奋又疑惑, “兴奋”的是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一睹为快的期待, “疑惑”的是自己也想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狼, 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引领孩子走进读本, 一起在阅读中探寻答案。在这个案例中“提问”是灯塔, 是旗帜, 为孩子阅读指明了方向, 当然, 并不是所有提问都有效, 传统教学提问中的“对不对”“是不是”就启发性不强, 多为无效提问, 需要尽量避免。

上一篇:九年音乐教学设计下一篇:为了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