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精选8篇)
1.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一
《情境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报告
洮南一小
杨帆
研究的背景: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认知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而在国外,以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匈牙利的柯达伊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形成与传播,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为探索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体系。其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研究的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如果将情境教育理论移植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素养教育中,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通过情境教学,教师注意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音乐素养教育的价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
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索的空间。
实际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追问情境、动态情境、语言情境、记忆、联想、类比情境、生活展示情境等。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创造,不断的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能力。
明确情境创设的意义,把握住情境创设的几个特征,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即能改进音乐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理论依据:课改后的新教材在结构形式方面较以前有很大的改进,一般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设计了单元情境主题。由于这些情境主题一般都贴近学生生活,因而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情感。但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只是教与学的平台,不是课程的全部,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师才是课程那个的实施者、解释者,只有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目前形成了一些常用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模式。但这些模式注重的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侧面,对于教师实施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帮助不大。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也常通过创设情境来激趣,来组织课堂,但往往未能把教学内容有机地统整在情境主题之下,或过于花哨,或不利于协作交流等。因此教师如何利用现有教材,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依据建构主义等新理论来创设情境,并围绕情境主题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研究目标:
1、形成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的经验。
2、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
3、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内容:
1、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鉴赏内容的研究。
2、情境教学方法与唱歌内容的研究。
3、情境教学方法与演奏内容的研究。
4、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相关文化内容的研究。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结论与分析:
(一)结论
1、非音乐素质方面:情境教学对学生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的发展、交往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音乐素质方面: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等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音色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音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对音乐记忆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短等因素所致。
3、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分析
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情境教学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情境教学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学校、家庭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使情境教学更加适合学生自主、充分、快乐的发展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2.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二
关键词: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践研究,体校
当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音乐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学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在开展文化艺术类课程的过程中同其他普通学校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体校的音乐教育必须跟上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不断的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挥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体校音乐教学现状
(一) 注重体能专业课的训练, 忽视音乐课等文化艺术类课程
当前, 在一些体育运动训练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 只注重加强学生体能训练课的教学, 忽视音乐等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开设。甚至有些体育运动训练学校不开设音乐课。这些情况的出现, 与素质教育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需要我们体育运动训练学校提高认识,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合理的设置课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音乐课课堂教学模式陈旧,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课程的课堂教学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实现有效性, 学生对于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兴趣很重要。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相关外在因素的影响, 体育运动训练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还在沿用传统说教式授课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证。
(三) 音乐课教育教学设施无法满足音乐课教学的需要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有些体育运动训练学校根本不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教学设施自然而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些学校甚至连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室都没有, 音乐课教育教学设施更加是少的可怜, 这些情况的出现, 都是影响体校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要想提高体育运动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需要体育运动训练学校加强对音乐课堂教学设施投入, 学校领导需要进一步重视音乐教学, 只有这样体育运动训练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四) 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把握处理不当
当下,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是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 发挥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有些音乐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的时候愿意走极端。要么是全盘否定教材, 大量引入自己喜欢的教学素材, 要么是机械的利用教材“以本为本”, 不会变通。这些做法都不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 影响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 想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 跟上时代的发展, 加大对音乐教育教学的投入, 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发挥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教学有效性, 通俗的讲是指通过教学可以实现的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目标既包括短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还包括长期的教育教学目标。短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强调的是教学的实际效果, 长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前, 我们只重视短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往往忽略长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音乐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第一, 音乐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音乐课课堂教学能否有效, 首先教学目标要有效, 只有这样才能推进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第二, 音乐课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第三, 教学过程有效。具体说来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合理的设定音乐课教育教学目标, 力求做到教学目标有效
教育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因此, 必须要严格制定音乐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目标明确。
1. 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追寻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的统一。
音乐教学目标是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而制定。首先依据大纲及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年段或学期总目标, 再将总目标与每单元每课设有的“唱歌、音乐知识、实践与创造、音乐欣赏、器乐”等栏目相对应, 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力求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相统一。
2. 追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
音乐课教学要切实的分清立刻能够实现的短期教学目标与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长期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的开展音乐课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音乐课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之外, 还要注重合理实施教学目标以及科学的评价教学目标。
(二) 教学方式有效——选择恰当, 促成发展
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 应体现“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 通过教学方式的活用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 运用有效的方法拓展教学空间, 拓宽活动渠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不断体验音乐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兴趣中学, 在好奇中学、在探索中学、在自主中学。
(三) 教学过程有效——充分展开, 恰到好处
有效教学目标是基础, 关键还看怎样有效实施, 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科学思维方法、技能技巧的培育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能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 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处于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氛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准确细致地把握教学目标, 优化运用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自己的言行,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使学生在音乐课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以上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必须整合起来考虑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努力营造一个更有成效的、对学生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教学设计》.崔学荣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74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改革创新,逐渐由重分数、重考试的应试教育演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化教育。而音乐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教育,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影响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播体,学生作为接收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關系。学生的学习激情越高,与老师互动多,教学内容就会挖掘得越深入、细致;而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则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因此两者之间是循环互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从学生方面看,作为接收体的学生有哪些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呢?根据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情绪的影响。学生会根据作品类型、内容、作者、情感色彩等进行学习选择,感兴趣或喜欢的则能积极主动学习,相反遇上不喜欢的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
2.受学习内容的影响。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创作的音乐作品无法深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根据古典音乐作品来展现音乐意境,也无法深刻地理解作品传达的旋律节奏,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肤浅苍白。
3.受理解深浅的影响。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在交流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贴切描述作品精髓和个人感受,影响了音乐欣赏的审美性和文化素质提升。
4.受流行歌曲的影响。由于歌曲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歌曲水平良莠不齐,其中很多流行歌曲,尤其是易理解、易传唱的口水歌曲深受学生喜爱,导致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大受影响。
在教师方面,作为传播体的教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学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忽视学生兴趣。教师在教程设计和教学开展时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忽视因材施教。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差异。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教材分析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水平,做到因人施教,而不是千人一面或者千篇一律。
二、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
音乐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是有所区别的,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感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凸显“引路人”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方式为手段,以教学效果为导向,做到有效性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1.提高学生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例如,学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不能单纯地讲解音乐作家的创作背景,也不能大篇幅地分析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变化,这样僵硬的讲授式教学是根本无法吸引学生兴趣的。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动、好表现,参与激情和参与度都是非常高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解析时,让学生根据作家的创作背景去积极感受音乐的情感导向,去触摸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去分析作品中使用了哪些乐器,去归纳音乐的主题旋律和精髓。学生的感受肯定会不尽相同,这时教师要做好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
2.优化教师语言
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这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教师的语言风格是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的影响点,优化的教学语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知,既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传导情感的媒体,既是授业解惑的工具又是教学艺术的形式,因此新课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作品欣赏满怀期待。
例如,欣赏钢琴曲《图画展览会》时,教师通过对画家哈尔德曼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音乐,再通过对其中美术作品的形象描述,让学生在脑海里产生想象、联想,等学生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十幅艺术作品的具体形象时,再把音乐分散打乱,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感情色彩猜测所对应的美术作品。这样的即兴测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音乐作为特殊的声音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样,表现内容也纷繁复杂。要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教师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音乐水平,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准确提示,让学生和音乐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长亭惜别》和《楼台会》的旋律都是优美而伤感的,但是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又是有分别的,学生很难进行准确分辨。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形象诗意地解说,让学生体会到《长亭惜别》表现的是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其旋律是缠绵委婉的;而《楼台会》表现的是肝肠寸断的分别的痛苦,其音乐情绪是悲惨苍凉的。由此可见,这些乍听上去相似的情感表现在细微中所传达的感情色彩又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情感互动和共鸣,只有真正地融入作品,并随之起伏,才能更细致地理解音乐神韵。
4.课内外教学相结合
教材内容始终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外環境发展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全面丰富。课内课外教学结合模式是教师音乐教学上科学合理的一种教学设计,这种有效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在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例如,影视行业的迅速发展已经使电影、电视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影视中有很多和影视主题相配合的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部分影片内容和学生一起观看,让影视的画面感、故事感和人物感带领学生快速进入音乐状态,而且这种实际情景的结合还能让学生快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话剧演练,学生要想演好他们作为主角展现的话剧,就必然会对音乐作品深入分析和理解,追求每一段旋律的精准感受,而在整个排练前后,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也贯穿其中,这有利于学生体会到音乐作品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5.激励学生主动创造
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舞蹈,器乐等,而随着青春期的发展,个人思维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创造性也将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激发,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在学生的创造性表演中发现不足,纠正不足,帮助学生在快乐、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在改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深入音乐进行感受,还能体验到创造带来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给音乐配舞,大家可以一起边跳边学习,边跳边感受,把音乐作品带来的真实感受通过肢体语言形象表达,这样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能全程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激情,又能与作品融为一体。这些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人的风格特色。
6.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要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师生角色转化,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路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刺激学生的参与度和激情;其次,教师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不仅对课内知识了如指掌,还要涉猎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丰富知识架构,在灵活运用教材教学中延伸学生的学习范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作为重要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法,结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能力灵活设计教学形式,实现互动教学。
音乐是人类无国界、无种族、无年龄的交流,是人类审美情绪和文化素质的体现,是音乐作者和音乐欣赏者穿越生死的情感交流、思想共鸣。通过音乐的欣赏能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缓解现代社会产生的压力,让我们身心愉悦。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对于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教学体制、社会发展不断实行有效性教学的改进,只有学生和老师能积极互动、深入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瑞.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宁夏大学,2014.
[2]王文婷.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3]马自强. 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蒋立平. 论音乐教材的内容设置——以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J]. 大众文艺,2011,01:268-269.
[5]李强. 研究性学习中问题中心模式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6]黄奇美. 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四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陶官小学 周欣 莎士比亚所曾经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应该说,没有不爱音乐的学生,但却有一些不愿进音乐课堂或进了音乐课堂却心不在焉的学生。显然,音乐课并不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喜欢,相反的是受到了排斥和厌倦,这不能不说是音乐课堂的悲哀。在我执教的多个班级音乐课中,学生也表现出了对音乐课堂的不同态度与热情。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也不尽相同,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在音乐课上拖延而来,或在音乐课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消极慵懒心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学生连进音乐课堂都显得心不甘情不愿的话,那又何谈音乐教学的功能,又如何有效实施音乐课的教学呢?音乐课虽非主课,但被学生如此“打入冷宫”,遭受排斥,我的心头不免有些惆怅。面对现状,我们除了一味地在学生身上找问题,也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探求缘由,对症下药,主动营造快乐生动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找回对音乐课堂失落的爱,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在教学过程中光靠艺术本身的魅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机会,引导学生沉浸在艺术的想象、体验、探究、审美、理解、创作和表现等情境中。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创造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那音乐教学这个大舞台便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流连忘返,获得音乐学习的无限乐趣,使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有趣的导入,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唻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同学们学的也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了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第二声部的难点部分和歌曲处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这一课时,以往的教学当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导入——作品简介——作品欣赏——谈体会或唱奏主题音乐,这种教模方式只重教师讲授,忽视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对欣赏课失去了兴趣,甚至讨厌上欣赏课。于是我根据新授的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采用提问和吸引学生最好方法之一的讲故事法逐渐导入:谁知道毛泽东诗词?基本上每个班都有几个同学知道其中几首,然后请朗诵好的同学用动听的声音给大家朗诵,接着放录音欣赏并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诗词,既有视觉欣赏效果又有配乐朗诵效果。先让学生感受音乐与姊妹艺术间的联系,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个铺垫,然后给学生讲述娄山关战役的故事以及这首诗词的来历。然后再提问:想听听这首诗词和音乐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吗?通过这种互相联通、互相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审美能力。
导入的目的是让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2、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
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出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分小组选讨论交流,看到这些东西同学们你都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完全释放了出来,京剧的角色、服饰、唱腔、历史等等,都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听到我想让学生所知道的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这样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再次是气氛渲染,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这就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这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学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激发了学生热爱京剧并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热情。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时我采用对比形式请同学们聆听全山石《娄山关》的独唱与合唱《忆秦娥●娄山关》,让他们体验用不同形式演唱毛主席诗词有什麽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且感受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悲状美)音乐中心意境是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轻松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快乐体验。我认为音乐其实就是一种体验,音乐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音乐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样既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意识,又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1)如何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很枯燥,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和声形式及不同节奏训练例如:
ⅹ 0 ⅹ ⅹ ⅹ Ⅰ ⅹⅹ ⅹ ⅹ — Ⅱ 我 们 爱 你 美 丽 校 园。
0ⅹ ⅹⅹ ⅹⅹⅹ ⅹⅠ0ⅹ ⅹⅹ ⅹ— Ⅱ 校 园是 我 们的 家 我 们爱 它。这样不仅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自始至终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力为最终目的。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它将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吗?这些音乐教学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的问题?于是我思索并大胆在唱歌教学过程中不再单一的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引导学生。例如学唱《十送红军》时用lu母音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大量实践,事实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上音乐课的目的是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音乐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识谱教学还要不要教、如何教?
咨询好多同行众说纷纭。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不教识谱吧,的确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唱会歌曲也一样能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教识谱吧,学生兴趣不大也很枯燥。可是我觉得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是音乐学习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只有有了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例如在中小学的竖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识谱简直就无法吹奏,反过来也因为有了器乐教学才能加快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样在歌曲教学中,识谱也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那麽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识谱枯燥的问题呢?一般我会采用分段练唱降低难度以及抢答比赛的游戏形式,这样不仅降低了识谱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识谱不再枯燥乏味,还能使会识谱的同学带动不会识谱的同学,并激发学生学习歌谱的积极性。就这样,仅经过一年的时间在我的学生就基本消灭了不会识谱的现象。
5.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五
——音乐学科专题总结
黄堡小学
唐媛媛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学习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那么,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从哪里来呢?
一、从学生日常的游戏中来
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笔者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课间常常喜欢做一种拍手游戏。游戏时,他们边拍手边念口诀,如:“你拍一,我拍一,我们两个穿新衣„„”这是小学生在课间常念的一种游戏口诀。这些口诀朗朗上口,短小精悍,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于是,笔者想到将它们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来。如教学生记常见的八分音符以及附点四分音符时,把这些口诀和音乐中的节奏联系起来,有效地化解了枯燥的节奏训练和学习,学生一会儿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
二、从课堂的表演中来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当引导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笔者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体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或者,在教完一首歌曲时,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可以是童话角色,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种即兴表演不但能使学生更快、更独立地记住歌词,而且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总之,只要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只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表演形式,都可引入到课堂中来。
三、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让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本领中去进一步探索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比如,在三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新增加了一种乐器——排笛。在这之前的音乐课中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都感到很开心,拿到手就用自己想的方法,“演奏”着谁也听不懂的旋律。在刚开始的两周,笔者没有让孩子带乐器进课堂,而是引导他们认真复习了以前课堂中熟悉音符的位置和时值。与此同时,笔者还准备了一些简单的节奏,给音符找家,这样,简单的旋律就产生了。孩子们把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整和起来,学习吹奏自己创编的旋律,学得可带劲了,个个都争当班级的“排笛之星”。
四、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中来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因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比如,教学一年级《有趣的声音世界》这一单元,在教会孩子们演唱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关于声音的歌曲后,笔者神秘地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用耳朵倾听老师是在模仿什么声音,是用哪种打击乐器模仿的,比比谁的小耳朵最好!笔者在钢琴的一角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打击乐器,分别模仿雨声(沙球)、马蹄声(双响筒)等。孩子们为自己能够听出乐器声音而雀跃不已。笔者又趁热打铁,让孩子们想想这种打击乐器还可以怎样去演奏,如铃鼓除了敲击它的鼓面还可以摇一摇,等等。笔者把多种打击乐器都摆在桌子上,让孩子们选出最合适的打击乐器为学过的歌曲伴奏。小小的打击乐器被笔者和孩子拿来在课堂上大做文章,发挥了它的最大教学力量。孩子们越学越开心,越玩越热闹。这些刚入小学的孩子们通过这堂音乐课的学习,通过这些叮叮当当的打击乐器,一下子爱上了小学的音乐课。
五、从教学后的及时评价中来
教学评价是指挥棒、是导向。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因此,对学生音乐学科成绩的评价应注重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的评价,要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及时有效的评价与表扬,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非常注意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的分层评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不仅涵盖课堂上的音乐基础知识(学生对音乐情感、速度、力度、节奏等的把握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对音乐以及音乐课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的态度和程度(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过程中配合程度等)。对个人或集体(小组)评价奖励的形式有小红花、红五星、小红旗、小印章等,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等评价形式相结合进行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在乐器教学中,笔者选出每月的排笛之星来担任本组的小组长,负责组里成员的排笛课后学习、指导的考核等,再由教师在课堂上抽测。在评价中,充分考虑用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出差异性、及时性和激励性。
六、从及时反思中来
一堂音乐课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教师的教后反思。教师对反思结果若能及时处理,对教学效益的提高将十分有益。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教学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对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反思,有助于及时发现自己在语言组织水平或音乐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若能进行自主训练,就一定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好的提升。
在未实施“反思性教学”前,我们总以为每节课的效果都很好,而实施了“反思性教学”后,才发现教学中漏洞百出。“反思性教学”改变了原来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教学的弊端,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反思自身的缺点,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反思性教学”的效果。“反思性教学”最大的好处是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它呈现了一个“实施一反思一实践”的过程,它所发挥的效果是螺旋式上升的。相反,对于一个从不反思的学生和教师来说,他的发展一定是缓慢的。
6.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六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反,无效提问催生的无效教学不能为音乐课堂带来“精彩”,更不能为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严重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不得不反思其因,寻找对策。针对于此,笔者做了以下实践和思考:
一、关于有效提问的理论思考
要研究有效提问的策略,首先必须科学的了解有效提问的内涵及其特点。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有效提问主要来源于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
2.有效提问外显形式表现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种,在实践中常用于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
3.有效提问的内容具有随机性,实践中,教师可以预设许多有效提问,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有效提问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那么实施有效提问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呢?有效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领学生感知音乐,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一切教学手段中,教师提问使用的频率约在76%至97%之间,但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这就是说,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集式”提问,随意性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思维层面与要求,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满堂提问”代替“满堂灌”。只追求提问数量、不追求提问质量的“密集式”的提问表面上令课堂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过多的一问一答,造成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感受音乐美的缺失,音乐表现创造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直接导致课堂效率低下。2.“空洞式”提问,缺乏探究性
在歌唱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问“这首歌曲好不好听呀?”“想不想学呀”„„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之门外;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些都是提问缺乏探究性的表现,这样的提问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不能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不能发展学生健康有个性的审美情趣。缺乏思考价值的“空洞式”的提问,长此以往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丧失个性化的音乐体验,丧失音乐课堂教学中隐藏着的不可预约的精彩。3.“跳跃式”提问,缺乏艺术性
一部分音乐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犹如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忽视了提问方式的求奇创新,无法让学生凝神激趣;有时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提问后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候答时间过短,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有时设计“跳跃式”的问题,过于深奥,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符合学生储备的知识体系,提出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缺乏提问艺术性的表现。4.“按部就班式”提问,缺乏互动性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意自己的教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评价的语言单一,一味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回答让老师太高兴了„„”等诸如此类的课堂评价,不管学生说的对否,一律加以赞许、表扬;另外,课堂上几乎没有教师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种不注重课堂生成资源“按部就班式”的提问,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教学捕捉不到可利用的生成资源,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使提问也是流于形式,其互动性遥不可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也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
三、实现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结合关于有效提问的理论学习,笔者对以上几个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症结出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怎样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二是如何把握有效的提问方式,一些老师是无研究的,无策略的。为了探寻实施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主要从这两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精心设计问题,促进有效生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长期的音乐课堂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音乐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体验音乐情绪、表现创造音乐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1.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紧扣目标设计问题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当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应找准教学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问题的设计既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而进行交流的话题,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要掌握哪些音乐知识,发展学生哪些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哪些音乐素养。例如:欣赏《草原巡逻兵》课例片断 初步欣赏
师:请同学们听音乐《草原骑兵》并思考;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乐曲属于哪个民族?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生:(1)我听到了众多的马蹄;(2)蒙古族音乐;(3)速度有快有慢。
在这个课例片段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在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充分聆听,二是引发思考、探究与互动交流,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和表现手法,问题的设计直奔教学目标。
2.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层层深入设计问题 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并认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生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掌握这一技巧,就是寻找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通过问题系统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例如:《摇啊摇》课例片断 导入童谣
师用上海方言来演唱《摇啊摇》,提问:老师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童谣主题学习:
(1)聆听《外婆桥》提问:你能听出与老师唱得童谣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2)揭题,提问:童谣的情绪是欢快的还是抒情?(3)完整感受乐曲(略)(4)分段学习
问题一:与主题乐段相比这一段的情绪如何? 问题二:能用不同的记号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吗? 问题三:怎样用声音表达出音乐的线条感和点状感呢?
这个案例片段,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导入,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听、唱、探、悟等多种渠道启发学生思考。先从欣赏《摇啊摇》入手,问题直指音乐特点,以使学生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童谣的表现形式。本堂课知识的生长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规律和乐句的旋律特点,老师就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段欣赏《外婆桥》,通过分段学习,层层深入设计问题,为歌曲教学做好了全面铺垫。
3.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融合情境设计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兴奋点”,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春节序曲》课例片断
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播放视频后,各抒己见,谈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重点谈谈对“春节”的了解。提问一: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人们会有什么活动? 提问二: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心情怎样?
提问三:这样的心情如果用音乐来表达,你会怎样来写这段音乐? 设问引趣,完整欣赏
提问四:你觉得乐曲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提问五:在欣赏过程中,看到了哪些乐器?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从以上的课例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营造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音乐体验。这一过程既是激疑、导疑、释疑的过程,也是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深化音乐体验的过程。
(二)优化提问方式,开启学生思维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使提问成为启发学生自由、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有效力量,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优化提问的方式显得非常重要,它是实现有效提问的根本。1.变换角度,灵活提问
音乐课堂教学中,同样一个问题变换一下问的角度或发问的方式,就会变得别开生面,新鲜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歌曲教学中,在初听歌曲范唱这一环节后教师一般会提问:“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如果每次都这样发问,学生必定会厌烦。其实把这几个问题换个角度来问:“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听后你的心情怎么样?”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对旋律的感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则会是另一番景象。
2.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可是在一些课中,有的教师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在几个优秀学生身上,对于跟不上的、能力薄弱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来说,便几乎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余地。音乐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提问的类型可以划分几个层次,进行分层提问。
如在低年级欣赏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的提问方式:“这段音乐的令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你是从哪几方面想到的?”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几个层次,第一个问题学生易答,可以直接说出音乐的情绪是欢快或抒情或悲伤或雄壮的,后两个属于拓展型问题,有一定难度,促使学从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等多角度去认识、分析、探究音乐。这样分层提问的方式既捕捉了后进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树立信心,解决“吃不了”的现象乃至因此而产生的学习上的恶性循环问题,又发挥了优等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3.把握节奏,适时提问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提问要适度、适量,不要过于急切地、不断地发问。例如在欣赏课中,初听音乐之前有一位老师提问:这段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用线条表现你会怎样去画?你能跟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吗?这样连珠破式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在聆听音乐时不知关注哪一个问题。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绪、思维富有弹性,每一遍聆听都有不同的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有效地欣赏音乐。
同时,课堂提问选择时机很重要。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当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跳一跳,够得着”之时、“需要评价反馈”之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音乐探索活动中去。例如对比欣赏歌曲《小白菜》、《鲁冰花》时,学生为两首表现同一主题而情绪又完全不一样的音乐作品所吸引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音乐时,老师提问:“这两首歌曲都是表达对妈妈的思念,但音乐形象不一样,谁能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一下?”学生表现出思考的热情很高。
4.转换角色,自主提问
教学提问的最高水准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在大脑中浮现,就看教师是否给予他们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多创设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无疑是优质高效的。
案例:欣赏《樱花》教学片断(在引题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师:看到这首歌曲的名字,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毫不思索地纷纷举手)生 1:樱花是日本国花吗?
生 2:樱花是什么形状的花?它什么时候开放? 生 3:演奏樱花的乐器,有日本的民间乐器吗?
生 4:名字很单一,乐曲用什么方式来丰富音乐的内容? „„„„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乐曲,去感受樱花的美,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放手和换位,教师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是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会欣赏音乐的方法。当学生走出课堂也会有意、无意地在欣赏音乐时自问自答,真正体验到自我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5.注重探究,生成提问
提问要关注课堂的意外生成,“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的意外生成往往围绕着问题而展开,教师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内化,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生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转化生成问题。以下案例中的教师不仅围绕音乐特点提出了具有开放性问题,而且面对教学的生成采取了新的有效提问。
案例:欣赏《羊肠小道》
师:乐曲在进入中间段时“毛驴越跑越快,在一声驴的长鸣中,音乐突然停顿,”发生了什么事? 生1:“可怜的游人,被急停的毛驴给摔下背了”。生2:“游人看见山谷中的美景,被惊呆了”。生3:“游人累了,想停下了休息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师停顿,(随机将问题变为质疑抛向学生)要是这样的话,这接下来中段落的情绪应该是怎么样呢?如果你是作曲家,该怎么写呢?
生1:中间段落情绪应该是清新的、宁静的充满了梦幻色彩。生2:中间段落带点诙谐吧,有点童话色彩。师:大家在这段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了这么多美丽的联想,音乐的内涵变得更丰富、更形象,老师被你们描述所陶醉。
开放性的问题具备了教学生成的可能,在这种可能下,教师抓住了教学的契机,精彩的提问就在这一瞬间生成,成就了音乐课堂的精彩。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音乐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的方式,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才能让精彩的提问演绎出精彩的教学,才能让音乐课堂风生水起,精彩无限,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的艺术》刘显国
2004年1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2.《课堂有效提问方法》李怀志黄道明
2006年8月中国人事出版社 3.《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
7.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七
一、歌词的创编
歌词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并提炼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就歌曲的旋律创编歌词, 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敏捷度和临场应变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简单而容易见效的方式。广西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的《山歌好比春江水》, 让学生认识了我们广西的歌仙刘三姐, 了解了唱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学会了《唱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两首山歌。课上还上了一首歌曲《年年三月是歌圩》, 利用多媒体课件我带着学生去体验了广西歌海的民风民俗, 并趁热打铁进行了一次现场对歌比赛。我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圈, 分成6个小组, 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创作歌词并推荐歌手表演。启发学生可以就《唱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这两首山歌去创编歌词提问、作答, 也可以用其他歌曲来填词。对歌比赛后, 我给获奖的3个小组奖励了小礼物, 学生都很开心。这样的课堂形式虽然有些乱, 可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歌词创编能力、掌握曲调和旋律的能力, 可谓寓教于乐。
二、动作的创编
动作的创编包括舞蹈、律动、形体造型等肢体动作的创编。动作的创编可以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比如学习《当兵的人》, 这首军歌气势雄壮、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学生结合歌曲《当兵的人》即兴创编一套军训操, 并分组讨论、设计、编排, 有的学生还自发主动带头表演, 每组的军训操编排都不一样, 各具特色。这样的课堂形式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 走进生活, 使同学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存在。
三、故事、绘画的创编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音乐以声音来进行表达, 用音调来刻画相应的情感动态, 构成感人的多彩旋律, 展现丰富的景色画面。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 并通过讲故事、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也是学生音乐创新活动常用的表现形式。
例如, 在欣赏《动物狂欢节》组曲的时候, 把重点放在了第十三曲的《天鹅》上, 先让学生聆听一遍音乐, 说一说他们感觉到的音乐情绪和演奏乐器。接着, 给学生观赏了一段芭蕾舞《天鹅之死》的表演, 再次欣赏时,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 结合乐曲,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用讲故事或绘画的方式, 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经过我的诱导, 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描绘了或美丽或悲凉的“天鹅图”, 我把几个学生表达不同情绪的画面通过实物投影做了展示, 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四、节奏、音响的创编
音乐本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最后又还原于生活。在生活中, 只要你留意, 音乐的节奏无处不在。进行节奏创编前,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 给学生看了英国STOMP打击乐团的《破铜烂铁打着玩》。乐团使用的是菜刀、铁锅、水桶、垃圾桶、铁管、笤帚、篮球等寻常的物品, 甚至是破铜烂铁, 演出者连身上的衣服也是非常随意的, 他们随心所欲地打击各种生活用品, 但却交织出令人惊异的节奏, 学生们观看时常常忍不住拍手叫绝。第二节课, 给每个人发了个一次性的塑料杯, 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每人创编一种不同的声音和节奏。有了上节课的铺垫, 大家积极性可高了, 有用笔敲的、有用手指弹的、有拧的、有压的、有刮的、有摩擦的……有个女同学还把绑头发的橡皮筋套在杯子上弹,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然后让各小组成员把自己设计的节奏型统一写在纸上, 大家再把这些节奏重新排列组合、练习, 最后各组分别到讲台前作了表演。课后很多同学围着我说:真好玩, 没想到自己也能创作出这么带劲的音乐!
五、自创简易的打击乐器
自制简易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知的毅力。只要善于动脑, 敢于动手,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制作简易打击乐器的材料。上学期的音乐考试就是让学生3~5个一组, 自选歌曲或乐曲一首, 用自制乐器进行音响配乐表演的。同学们制作的乐器真是五花八门, 有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做的沙锤、竹板做的快板, 有用奶粉罐做的小鼓、两个塑料桶对扣粘在一起做的腰鼓等等。我感觉到, 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进行配乐考试, 学生们特别感兴趣, 比其他形式的考试都要积极。
以上是我在中学音乐课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探索。当然, 除了可以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技能, 我们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机会。在具体实践活动中, 增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培养出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潘国宏.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 2000 (2) .
8.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音乐学硕士教学实践创新
2009年3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完成至少半年的实践教学,还明确指出学校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对研究生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视。如何进行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创新,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通过几年的学习与研究,针对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提出以下三项建议:
一、成立“研究生教學实践学会”
一般来说,教学实践由高校的研究生处(学院)负责组织和管理,由研究生辅导员进行具体的事务工作。工作制度虽然明确合理,却容易忽视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科学、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知识的增加,已经基本具备了客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生不仅要作为教学实践的执行者,还可以作为筹备、组织和实施教学实践工作的参与者。
成立“研究生教学实践学会”就是让研究生参与到教学实践工作中来,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样既能综合更多有利于教学实践工作的有效资源,还能给研究生创造一个使他们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机会。学会负责人可以由学习成绩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研究生担任。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和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对他们的工作方法进行引导和监督。由专业导师负责他们教学实践内容的指导和教学实践成果的评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管理完善的工作链,对研究生教学实践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该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为给研究生搭建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而服务。
二、举办“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竞赛”
参加竞赛活动不但可以增强研究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永不服输的情商。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对于研究生这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让他们感受和体会竞争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善于表现、好胜心强,因此举办“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竞赛”可以为研究生多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机会,对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竞赛的内容丰富多样,例如说课、讲课、撰写教案、课件制作和指导课外活动等。竞赛的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根据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科目进行评比;可以根据教学实践对象的受教育层次进行评比;还可以根据以上的竞赛内容进行单一项目或综合项目的评比等。
三、建立“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
建立“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是促进教学实践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另一个方案,研究生在学校统一规定的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校对研究生教学实践内容、进度等各方面信息的及时了解,也有利于保障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教学实践是研究生的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确定教学地点和教学对象是教学实践的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为了使教学实践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要使研究生真正地接触社会,接触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接触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所以,实践基地的选择应该充分结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性质和内容,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衡量,尽量涉及全面、考虑到位。可以由研究生教学实践学会负责查找、联系适合该专业研究生教学实践的高校和中小学,与学校相关负责人协商和建立实践基地。条件允许时,还可以聘请实践基地的优秀音乐教师作为研究生的社会导师,让他们多接触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多学习这些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来造就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2.成露霞.音乐教育研究[J].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推荐阅读:
音乐课堂中营造创新的环境其他教学反思10-31
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08-21
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08-08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08-27
音乐教学中的高效课堂11-02
农村中学音乐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结题报告10-31
让多媒体走进音乐教学的课堂08-15
音乐课堂教学片断08-15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