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发展报告

2024-08-13

留学发展报告(共8篇)

1.留学发展报告 篇一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综述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王辉耀

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3.9万人。2011年,这一数字增至33.97万人,增长了近8倍。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面对如此巨大的留学增长数字,其折射出中国怎样的留学现状和趋势,透过数字,我们看到的中国留学人数急剧上升内因和外因是什么。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揭开了中国百年留学历史,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并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0个热门留学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深度阐述,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和分析。

30年,中国留学“潮”涌世界100国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2011年,中国224.51万海外留学生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新西兰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2011年,在美留学生为157558人,占美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2%。

目前有超过9万名中国学生在英国求学,约占英国全部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0%。2011年,中国在澳留学生人数约16.7万人,占澳大利亚全部海外学生总数的30.3%。目前在日本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已达87533人,占日本全部海外留学生总数的63.4%。

据加拿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留学生进入加国的总人数为98378人,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增长明显,由2010年17718人增加至2011年的21812人,增长23.11%,继续保持在加国留学生人数首位。

除上述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外,法国、德国、新西兰、荷兰、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以及东盟地区也吸引不少中国留学生,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分布呈现“广分散”。

截至2010年11月底,申请荷兰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约为5450人,中国已经成为荷兰第二大生源国。与此同时,中国赴东盟各国的留学生也在不断增长。2010年,中国在东盟留学生总数达7万多人,同时中国还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中国新时期留学新特点

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出国留学的经费资助渠道将由公费和自费渠道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留学也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甚至是初中开始就选择出国留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新特点。留学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目的地国家选择多元化、专业选择多元化、留学方式多样化、留学层次多样化等。此外,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大幅增长。总体来说,中国留学呈现六大特点:

大众化。留学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目前,自费留学已经占总留下人数的90%以上。根据调

查,34%的自费留学生来自工薪家庭。

低龄化。美国国土安全部统计,2006年中国仅有65名赴美中学生,2011年赴美中学生人数增长100倍,达到6725人。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学生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19.8%,而2011年中国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甚至是初中开始就选择出国留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新特点。

目的地国家选择多元化。200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前十位目的国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法国和俄罗斯,到以上十国的留学人员总数占当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86.3%。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截至2011年3月,中国学生成为第二大在荷留学生群体,成为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

选择专业多样化。21世纪以来,留学人员的专业从理工科为主转向以经济管理和人文学科为主,学生选择的专业越来越多样化。

留学方式多样化。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学生的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直接出国留学到可以参加国内高中的国际课程、国内的预科、交换生、中外联合培养等多种留学项目。

留学层次多样化。如今出国的,不仅包括211院校的尖子生,越来越多的非211院校,自考、电大、远程教育、民办高校的学生也开始关注出国留学。

蓝皮书指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日益增多,许多人都把出国留学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必要过程,中国留学人员数量急剧上升,规模空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中国连续两年超过印度成美国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国

进入21世纪,留**在全球涌现,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尤其,近几年中国赴美国留学人数激增,成为美国第一国际生源国。中美两国建交以来,美国成为中国开展教育对外交流最重要的国家。过去30年中,中国各类公派赴美留学人员约占公派体系内的一半以上。2008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总数为81127人,比2007年增长了13404人,2009年的人数增长了21.1%,在美留学生人数达98235人。2010年较之2009年增长了30.0%,在美留学人数达127628名。当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总数首次超过印度,成为美国大学第一大国际生源地。2011年在美留学生总数为157558人,占美国全部留学生总数的22%以上。

蓝皮书指出,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逐渐加深,人民币对外币大幅升值,而留美热潮却进一步加速。许多学生把美国作为第一留学目的国,有诸多的考虑因素:(1)美国有着世界领先的教育质量;(2)美国教育体制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新能力;(3)美国留学生在就业方面颇具竞争力;(4)美元持续贬值,留学费用下降,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5)2005年起,美国政府放宽学生签证政策,美国院校也加大了在中国的招生力度,提供的优惠政策也较以往更具吸引力。因此2012年又将是留学美国的一个新热潮。

《2011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留美的学生仍以读研究生为主,达到76830人,占2011年中国留美人数的48.8%,较2010年增长16%;本科生为56976人,占36.5%,较2010年增长43%。

留学走向大众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留学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而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公派留学人数只是小幅攀升,而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则大幅增长。自2000-2011年,中国海外留学生总数为191.13万,自费留学人数占91.3%,达到174.57万人。自2001年开始,自费留学比例不曾低于89%,2009年自费留学生比例达到91.63%,2010年达到91.32%,2011年则达到92.67%。

从出国留学普查数据来看,2009年下半年,前几年出国并且已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只占2%,而在2010年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占到了34%左右。随着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逐步提高,出国留学将越来越平民化,工薪家庭自费留学的比例还会增加。

中国留学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出国留学规模持续扩大。1872~1978年百余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3万。1978~2000年22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约为34万人。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日益增多,许多人都把出国留学当作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必要过程,中国留学人员数量急剧上升。2006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突破了百万大关。2000~2010年间有190多万中国人出国留学。1999年一年只送出2万多留学生,留学人员年均增长28.2%。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比上年增长19.32%左右,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

根据报告对教育部统计数据的研究,从1978年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了224.51万留学生,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全球总数14%。在主要留学人员派出国家中,中国留学生数量高居榜首,2010年超越印度成为赴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截至2011年底,中国224.51万海外留学生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新西兰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除上述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外,荷兰、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以及东盟地区也吸引不少中国留学生,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分布呈现“大集中、广分散”的格局。

留学“赤字”凸显中国教育尴尬

留学报告分析,2004年,中国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42.7万人,来华留学11.08万人,存在31.62万人的“赤字”。2011年,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人数达到110.88万人,而在华留学的国际学生人数仅有29.26万人,二者相差81.62万人。

这种“高输出”、“低输入”,造成了中国留学教育方面的“赤字”现象。伴随着留学热的出现,这种“赤字”将会越来越明显。2011年,中国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这一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学生约16万人,占中国全部出国留学总数的45%左右,而同年美国来华留学生只有1.46万人,只占当年美国出国留学人数的5%左右,不足中国赴美留学人数的十分之一。

英国2011年的国际留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比例为17%,法国2010年的国际留学生占比达到12%,日本虽是非英语国家,2010年这一比例也达到3.8%。而看中国,2011年在华留学

生仅占中国2800多万在校大学生的0.425%。从这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尴尬地位。

实际上,国内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专业资质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同度不高、缺乏能够吸引留学生的强势学科、能开设英语国际课程的高校数量少等是来华留学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与不足。我们可以在全国3000多所大学里面都开设国际学院,吸引大量的优秀海归师资回国任教,提升留学人员的回归率,增加中国大学的生源,参与国际竞争,给中国创造可观的外汇收入和提高海归的就业率,还能争取留下外国来华留学生中的优秀人才在中国工作,给他们绿卡。中国可以放宽外来人才制度、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建立外国优秀留学生留在中国的绿卡制度,加大中国国际化人才的范围和比例。

国际化教育提升国际化人才

中国的留学热和留学“赤字”,主要原因是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的缺失。一方面是社会上迅速增长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和家长学生追求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优质高等教育的匮乏和海外国际化教育市场愈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中国学生。这些无不凸显了中国高等教育院校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也反映了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能力还亟待提高。那么,中国如何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能力?

综合国外经验,结合中国现状,中国未来提升人才国际化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 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方面可以吸引一部分希望接受国际化教育,但又希望承担尽量减少费用的学生留在中国,这样既防止中国教育资金的大量外流,又可以减少中国优秀学生的大流外流。同时,还可以吸收中国大量海归回国,庞大的归国人群中,不乏希望从事教育科研的优秀人才。

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既要引进外籍教师,也要培养本土国际化教师。可以考虑实施“教师国际化培养计划”,通过教师外语培训、中长期国际学术交流、国外进修、建立海外培训基地等措施,培养拥有熟练使用外语、读写外语文献等技能的教师队伍,并带动全国效仿实施。

实施吸引留学生的专项计划和示范工程。可以仿照日本的Global30计划,挑选国内重点大学,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工程,资助目标院校增加吸引留学生的教学和生活硬件设施、引进外籍教师、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等。

逐步开放教育市场,引入外资。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都以私人教育为主,公立教育为辅,美国的私人教育机构占比达到50%以上,日本和韩国都已超过70%。发达国家实践证明,民办教育的发展形成竞争机制,可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通过引资办学,既可以缓解中国当前教育资金不足,又可以把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中国,对于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利用海归力量促进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需要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和国际化的师资力量。熟悉国际商业管理、国际先进管理模式、跨国并购等管理的海归精英,可以帮助中国高校跨境办学、实施国际化管理,成为推动中国高教改革的重要力量。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着良好外语和跨国文化的人才,这些人才较国内同等教育水平的人才更受到重视、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薪酬和待遇,所以越来越多的准留学生以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为目的。

中国国内既然存在巨大的教育贸易逆差,说明国内教育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来满足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的国际化教育需求。可以预见,如果中国的教育改革能真正深入,中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能得到提升,将会有大量的学生选择在国内接受教育,将会吸引更多海外学生来中国留学,实现中国教育从留学“赤字”到“收支平衡”。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是由中国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发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学会、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学院以及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智库型非盈利的研究机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要课题,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战略性、可行性、及时性的建议和政策研究。作者简介: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

2.留学发展报告 篇二

英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突出表现为境外消费 (留学生教育) 规模的不断扩大。自二战以来, 英国不断调整留学生政策, 从实行与本国同等待遇, 到留学生市场化;从倾向延续“大英帝国”的政治影响力, 到重视留学生教育的经济价值, 充分体现了其以全球留学生竞争服务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调整路径。

一、英国留学生政策的演进

依据英国教育服务输出战略演进特点, 特别是留学生战略发展, 大致可以将20世纪60年至今英国留学生管理与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英国留学生政策的后殖民化 (1960~1978年)

几个世纪以来, 一直有外国学生到英国留学、生活。二战后, 留学生数量增长缓慢。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 在英国政府奖学金和技术协助计划的支持下, 留学生规模逐步扩大, 但生源主要来自英联邦的殖民地国家,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亲英的政治、经济力量以及延续政治战略。

1963年《罗宾斯报告》倡导的英国高等教育系统改革, 不仅促使高等教育向英国本土青年敞开大门, 也吸引了来自欧洲大陆、非洲和远东的青年学生。[2]对于留学生的收费政策也一直保持与本国学生同等的待遇, 但是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多 (到1963年达到约20000名) , 不断加重的经济负担有违纳税人制度的初衷, 1967年英国实行了差别性收费政策 (differential fee policy) , 对外国留学生和本地生收取不同的费用。

20世纪70年代, 英国的留学生政策仍带有技术援助与资助培训的特点。1976年通过的《种族关系法》 (Race Relations Act) , 对雇佣、培训和教育及某些其他具体活动等方面的歧视被定为非法行为, 这也为海外学生赴英留学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 大学院校也开始为留学生提供相关的咨询与支持服务。但这一时期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目的, 不是为了“当地人民的需要”, 而是为了对当地“再殖民”。

(二) 全额收费时代的开始 (1979~1998年)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之际, 英国正笼罩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 失业人数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英国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制度, 作为减少公共支出的一部分, 1980年高校对外国留学生收取“全额成本”, 政策甫一出台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教育和商业关系与利益, 并直接导致赴英学生数量的大幅下降, 在5年内下降了38%。留学生数量的急剧下降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 1983年政府采纳了当时外交大臣皮姆 (Francis Pym) 的提议, 实行“皮姆一揽子计划” (Pym Package) , 即三年内向留学生提供1500万英磅的补助 (大约占原对留学生补贴总额的1/10) 。同年, 由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简称FCO) 出资“志奋奖学金计划” (The Chevening Programme) 。随后一系列的留学生资助方案也陆续出台。这一时期, 各种服务于留学生的咨询机构得以建立, 大学院校也积极主动地扩大宣传力度参与到了留学生的招收工作中。各资助计划具体见表1-1。

注:DES即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指原英国教育与技能部。ODA即Oversea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指英国海外发展管理局。**表示这三项计划仅在1987~1988年得到全面实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英国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 但留学生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尤其在东南亚地区。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留学生规模居前三位, 加拿大和新西兰也具备了强劲的竞争实力。1992年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法》进一步确立了英国教育完全面向市场的体制。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 1994年签署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 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等做了完全开放的承诺, 期望借助其优势教育资源扩大国际教育的市场份额, 但出于移民压力的考虑, 对自然人流动暂不开放, 除非在欧盟的承诺中有所规定。这一时期, 多招海外留学生已成为英国高校筹集办学资金及延揽人才的重要举措, 开发海外市场及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也写入了政府的政策文本, 这些都为留学生市场的开拓提供了保障。

(三) 留学生市场化的全面推进 (1999年至今)

1999年英国政府推出了“首相行动” (Prime Minister’s Initiative, 简称PMI) 计划, 目的在于吸引海外学生到英国高校就读, 以及加强大学、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 共同推动英国的海外教育。[4]此后, 到2005年共吸引了75000名非欧盟留学生, 其中50000名接受高等教育, 25000名接受继续教育。2000年英国国际留学生人数突破了20万, 估计年均带来收益接近40亿英镑。到2005年PMI超过了预期效果, 93000名接受高等教育, 23300名接受继续教育。英国文化协会发布了“2020愿景”报告, 预测到2020年国际学生寻求高等教育的增长比例为6.2%, 其中大约2/3的学生来源于亚洲。

然而, 这一时期对签证和移民问题的争论持续不断。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导致各国严格签证和移民制度, 英国也加强了对留学生签证的管理。2004年2月在莫克姆湾 (Morecambe Bay) 发生的拾贝者惨案导致21名非法偷渡的中国人死亡, 这直接导致英国收紧签证, 尤其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拒签率增高。但是在加强留学生签证管理的同时, 对于留学生留英就业的政策逐渐放宽, 以期解决英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 2004年10月推出的“理工毕业生计划”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s Scheme, 简称SEGS) , 允许理工科的学生毕业后留在英国1年。2005年苏格兰又引入“新英才计划” (Fresh Talent Scheme) , 允许所有在苏格兰院校毕业的留学生留在苏格兰2年。

2006年4月“首相行动第二阶段”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Prime Minister Initiative, 简称PMI2) 实施, 把保持英国国际教育的领先地位、保障留学生教育质量、控制少数国家学生留学英国的数量、发展战略性合作关系作为四个优先项目。PMI2设定的目标是:到2011年, 拟增加10万名海外学生在英国学习, 并决定投入700万英镑来达成这些目标。

2008年6月, 英国国家边境署公布了新的学生签证体系——记点记分制 (PointsBased System, 简称PBS) , 期望简化原有签证体系, 令签证体系更加简单、公正、透明, 鼓励留学生为英国做出积极贡献。

二、留学生管理的战略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英国国际教育已逐渐向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演变, 不仅是为了吸引高端专业人才, 也是为了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间经历了许多转变。

(一) 从政治主导到市场驱动

从出资资助外国留学生, 到实行差异化的收费政策, 不难看出, 英国政府对留学生政策的调整更多地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 改变了把“资助留学生作为其海外政策的一部分”的传统认识。

1997~1998年度留学英国的大学生为21万人, 占英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1.9%, 其中来自非欧盟区国家的学生占6.5%, 2006~2007年海外留学生达到35万, 占英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4.9%, 其中来自非欧盟区国家的学生占10.1%。近年来, 在非欧盟国家中中国一直是英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2001~2002年度有3所英国高校的海外学生人数超过5000名, 到2006~2007年度这样的高校则达到14所。[5]见表2-1。

单位:人

Greenaway和Tuck Phil Vickers估计, 2005~2006年度英国的大学 (不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从留学生学费中获得的收入达到13.94亿英镑, 生均学费也从1992~1993年度的4485.70英镑涨到2005~2006年度的5276.40英镑。[7]除此之外, 2004~2005年度海外学生的生活支出也达到了25亿英镑。这不仅对英国的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吸引力, 也对英国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 从被动接受到多方位宣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英国并没有专门服务于留学生的全国性组织, 只有少数几个地区建立了留学生协会, 在大学城设有办公机构。

自全额收费时代开始以后, 英国文化协会、英国留学生协会等一系列国际教育服务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政府指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政府拨款, 在海外积极推广英国教育。英国驻外使馆有关官员也积极投身宣传, 纷纷在各国设立分支机构, 举办教育展览或说明会。英国贸工部设有教育和培训输出小组, 专门应对贸易出口中涉及的教育输出问题。

英国外交部、教育技能部、国防部和内政部等还共同发起了留学英国指南机构, 扩大海外宣传的力度。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网站推出两项针对国际学生的网上服务项目:“国际学生留学费用计算器”和“留学成功百事通”。[8]这两项服务由英国“首相行动计划”项目拨专款打造, 专门面对国际学生, 可以让学生坐在家中收集留学信息, 同时管理自己的财务、提高英语水平, 在使国际学生更快地适应留英生活。

(三) 从简化签证程序到就业延长政策

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 英国主要通过技术援助和培训人员的方式, 保持对海外殖民地的政治影响力, 入境与签证都有特定的程序。但随着留学生市场化的不断深入, 留学生来源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 而是逐渐扩展到全球, 特别是亚洲、非洲等地区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 签证成为留学生要面对的第一道门槛。因此, 英国政府采用各种方式简化留学签证的办理手续, 既期望能够扩大留学生的数量又保持一定的入门标准。显然, 英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对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空壳学校”和借学生身份赴英打工或骗取居留权的人不断增多, 为此, 如何既能便捷签证事务又能杜绝漏洞是英国政府的两难选择。

签证只是海外留学的一个环节, 保证学生的教育质量以及让优秀的海外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英国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这也更接近于英国招收海外学生的主要目的。为此, 英国政府一方面加强对海外学生和其所申请的英国院校的审核政策, 另一方面也将视线转移到了留学的其他环节上。2006年4月启动的“首相行动第二阶段”提出把保障留学生教育质量作为四个优先项之一, 提出了“签证, 行前准备和新生入学介绍”“教育标准化和成功案例”“市场与宣传”三项举措。而更重要的是, 为了延揽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英国政府为更多赴英的留学生提供了更宽松的毕业留英机会。

从2007年5月1日开始, 在获得认可的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攻读任何专业并取得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的留学生, 毕业后均可留在英国一年找工作, 没有任何成绩的限制。申请人可以在学生签证有效期内向英国内务部提出申请。如果申请人已经离开英国, 也可在毕业后12个月内申请, 但需首先向所在国家的英国大使馆申请入境许可, 之后再提交全部申请材料。一年后学生可以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通过申请技术移民、高技术移民、工作许可、学习或经商等多种方式继续在英国居留。

2008年6月30日起开始施行的“记点积分制”签证体系规定, 持新的毕业工作类签证可以延长留在英国的时间, 最长可达两年。在两年时限到达后, 如需继续留在英国, 则可转而申请“记点积分制”体系中的其它类别签证。

(四) 从无偿政府资助到竞争性奖学金计划推出

全额收费政策的推出是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重要转折点。此前海外学生享受与英国本土学生同样的收费额度, 并可以获得英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资助, 而此后对海外学生的收费逐步提高, 要想获得留学资助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在竞争性的奖学金计划中占有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为了吸引海外学生继续留学英国以及减轻他们的学费负担, 英国政府以各种名义设立许多奖学金计划, 此外其他机构和学校也设立了奖学金, 名目繁多, 不过总量还是有限的, 主要起到宣传与推广的作用。

近年来, 英国留学生规模增速放缓但保持了稳定的数量, 2005年、2006年、2007年向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申请入学的人数由7.8万增长到8万人, 申请成功率稳定在60%左右。奖学金已不再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留学英国的关键因素。继2006年5月英国允许获得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毕业可以在英国居留一年找工作后, 2007年5月又以“国际毕业生计划” (International Graduates Scheme, 简称IGS) 替代“理工科毕业生培养计划”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s Scheme, 简称SEGS) , 允许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国际留学生 (没有任何专业限制) 毕业之后均可留在英国一年找工作, 这些举措的重点不在于奖学金的额度而是为赴英的留学生提供更多的留英机会。

2008年FCO减少了对来自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国家留学生的奖学金额度。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宣布取消“海外研究学生奖学计划” (the Overseas Research Student Award Scheme简称ORSAS) 。2008年6月推出“记点积分制”, 规定用第一层次的针对英国毕业的国际学生的“毕业工作类签证计划”, 取代原有的国际毕业生计划及苏格兰英才计划。

2008年8月初, 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宣布将停止ORSAS项目。该委员会表示, 在未来三年内将逐步削减并最终取消年度奖学金总额为1500万英镑的ORSAS奖学金。委员会称:“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 大专院校和学生们都很支持ORSAS奖学金项目, 但就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生而言, 这一奖学金并没有起到绝对作用。”[9]

参考文献

[1]此处提到的教育出口值是基于Lenton (2007) 的估算。对留学生学费收入的估算不同于HESA官方公布的数字。Pamela Lenton (2007) 估算2003~2004留学生学费收入为1.89billion, HESA的数字为1.28billion, 参见British Council, Pamela Lenton.Global Value-The value of UK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xports:an update[EB/OL].http://www.britishcouncil.org/global_value_-_the_value_of_uk_education_and_training_exports_-_an_update.pdf, 2007-09.

[2]刘晖.从《罗宾斯报告》到《迪尔英报告》——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战略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 (2) :24.

[3]Lynn Williams.Overseas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Some Recent Developments[J].Higher Educatia Quarterly, 1987, 41 (2) :107-118.

[4]BIS.Prime Minister’s Initiative (PMI) [EB/OL].http://www.dius.gov.uk/dius_international/education/prime_ministers_initiative.

[5][6]Brian Ramsden, Universitis UK.Patter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UK-eighth report[EB/OL].http://www.universitiesuk.ac.uk/Publications/Documents/Patterns%208.pdf, 2008-09.

[7]Phil Vickers, Bahram Bekhradnia.The Economic Costs and Benefi t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EB/OL].http://www.hepi.ac.uk/downloads/32%20Economic%20effects%20of%20international%20students.pdf.

[8]国际学生留学费用计算器网站为http://www.studentcalculator.org.uk/;留学成功百事通网站为http://www.prepareforsuccess.org.uk/.

3.留学与职业发展 篇三

经分析,原因是英国的国际学生就业政策比较严格,大部分毕业后必须离开。此外,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海归就业最为集中的地方,有36.1%在民营企业工作,26.7%在外资企业,13.5%在国有企业就职。最多就业的是金融业,有14.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9%、5.5%。

可以看出,时至今天,留学的观念已逐渐转变为以职业为导向。从海外高等院校毕业后回国发展的人数持续增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发动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向国际化发展来很大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海归群体可能是中国最好的人才库。

然而,随着近年来留学人员的快速增长,海归也日益增多,加上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全球经济放缓,海归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对于海归而言,首要的问题就是重新学习和适应国内的大环境。其次,是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的问题,对于用人企业而言,在筛选人才初期,相关的经验比一纸文凭往往更有说服力。所以,在水平相当的高等教育下如何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成为了留学生和海归的关注焦点。

本期《留学生》策划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专题,以及“海归还是‘海待’”的行业圆桌会。

4.留学调研报告 篇四

荆楚网讯 3月19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专业20xx级学子尹家波递交近3万字的《武大留学热调研报告》,向学校团委青年研究中心细究留学热背后的“那些事儿”。

历经半年,武大水利水电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社会学系的30名学子,建立课题调研团队,深入各学院,与专家座谈,发起微博和发放上百封问卷调查。他们采访的武大学子有些已在海外留学,有些正准备出国,涉及多个院系。

调研团队有成员这样感悟:“没有调研之前,我很羡慕通过层层关卡拿到国外大学offer的学哥学姐们,不论他们研究生的专业是否对口,学校是否真正提供他们想要的教育资源。在同我一样的大众眼中,出国就是镀金,回国后有高薪职业,衣食无忧。然而,调研之后,我发现,在留洋学子光鲜亮丽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舍与得的博弈。”

据调查,武汉大学在校生申请到国外读书的,比合校前增加30%。留学人员的快速增长,与当前国内教育资源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有关。学校在政策和经济上对留学有所鼓励和支持,营造了一个宽松良好的大环境。遥感与测绘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近几年出国率基本都在10%左右。生命科学学院选择出国的学子占同期学生人数的比例较高,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都在60人以上,本年度更是达到67人;其中,公费出国43人左右,约占学生总人数的30%。

这个团队调研时发现,由于回国后面对很大的就业屏障,对择业要求过高,急于收回出国成本,同时面对着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缺乏职业规划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镀金回国就业并不理想。“根据我们对归国校友的采访,工作满意度仅为40%”。

学子们调研还发现,不少同学盲目跟风,一味追求出国留学的经历,有的甚至只想逃避国内的工作压力。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规划,有的甚至为出国而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

美英两国工作并不好找

今年2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宣布了一项简化签证审理手续的新政策,一些合格的非移民签证申请人,如果在之前持有的签证失效48个月(4年)之内续签,且签证种类与上次相同,则有可能不需要与签证官面谈即可获续签。而英国虽然今年取消了留英学生的“毕业后工作签证”,但同时启动了一项“学生企业家”签证计划,以鼓励毕业生在英国创业。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中国办公室院校合作办周主任表示,不怕招不满生源,现在的申请人数已远远超过了报名名额。“虽然各项政策有所放宽,但竞争反而激烈。”而业内人士也表示,对中国学生来说,不管是入学还是毕业后就业都并非易事。

目前,在法留学的中国学生已达3万名。法国教育部门希望,到20xx年能吸引5万名中国学生。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领事梅燕说,未来三年内,法国政府和高校将通过奖学金发放、英语课程设置等形式吸引中国学生。“但法国更欢迎学生赴法就读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不是低龄留学,”梅燕说,“目前,赴法留学最低年龄也要在国内读到高三。”

悉尼大学日前宣布认可中国的高考成绩,引起广泛议论。澳大利亚高校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不是新鲜事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的西澳大学两年前就有类似的政策,目前全澳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高等院校已超10所。而悉尼大学今年招生时将‘一本线’作为了申请条件之一。

为了吸引更多留学生,澳大利亚新推出了毕业生工作签证:从20xx年起,赴澳留学的学生将可以在澳大利亚毕业后居留两年到四年。

5.2012留学趋势报告分析 篇五

趋势一:各国留学政策将持续利好

截止到2011年12月,今年各国留学政策总体良好。美国移民执法局在2011年扩大可延长实习期限的外国留学生范围,除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领域外,又新增多个领域涉及50个专业,且此类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美国实习长达29个月,对优秀人才而言是个很大的诱惑。

英国虽然在各方争议声中取消了毕业后可留英工作两年的PSW签证,但是凭借精英式高中教育、出众的本科学术表现、高性价比的一年制硕士等优势,仍旧没有消减申请者的热情;澳大利亚学生签证政策有重大调整,政府计划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生发放为期2-4年的毕业后工作签证,无需从事任何特定职业的工作,适用于任何专业毕业生;加拿大政府除了继续推行SPP(中加学生合作计划)之外,5月3日起对于具备良好英语水平的学生,大大简化了对于资金方面的要求。

“在留学形势看好的大环境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留学这块‘大蛋糕’拱手相让,即使2012年留学形势会有小波动,整体还是往利好的方向发展。”

趋势二:四大国将依然领跑留学市场

几大留学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留学、英国留学、加拿大留学、澳大利亚留学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留学国。尽管2011年英国先后宣布5年内减少26万个学生签证、提高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重新审核英国一些院校资质等政策,造成部分留学意向群的恐慌,但业界认为,学生没有必要担忧。

“英国签证政策更新,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签证的发放,规避对学生签证系统的滥用,以吸引更多合法国际学生(申请英国相关学校并符合其入校要求、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办理学生签证)到英国学习。”

对于“英国边境事务管理局有权拒绝不能满足所需的最低要求的学生入境”的规定,专家建议,学生可以选择语言课程或培训,争取出国前达到留学国的语言标准。

除了四大热门留学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小语种国家人气将大幅飙升;同时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因为升学优势明显,环境适宜,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学生数量也会上升。

趋势三:专业选择更趋多元化

留学专业选择上,单纯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推断数年后的就业前景从而选择专业的策略非常不可取,2012年商科、工科、艺术设计等仍将是学生选择的重点,但是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对于能源、环境等方面关注加强,法律、教育、新闻学、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社会工作等专业会更具前瞻性。

部分专家还特别针对“奥运形势下的英国留学”提供建议。明年4月PSW签证将到期,毕业留学生可以争取工作签留英。“方法是找到一个可以为你进行担保的雇主,他可以提供一份毕业生级别的高技术档次的工作,学生申请拿到他的担保,去申请第二层级的签证继续留在英国。”

据英国教育联盟介绍:伦敦奥运会将促成五大“奥运专业”受宠,比如旅游与酒店管理、大众传媒、土木工程、电子工程技术、翻译专业。她特别强调,“专业的土木工程类人员在英国很稀缺,奥运会新项目的实施也使得这一类人才需求增加。在当地从事土木工程的专业人士起薪都很高。如果回国发展,拥有国际化土木工程专业背景的留学生将更炙手可热。”

趋势四:工薪留学项目增多

随着留学市场的扩大,低成本留学项目越来越受人认可。除了欧洲免学费公立教育系统,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留学、马来西亚留学等全年学费+生活费在10万-15万元人民币左右,甚至是免学费的留学国也受到关注和认可,说明留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6.出国留学辞职报告 篇六

我因为要去美国留学,故需辞去现在的工作,请上级领导批准。

公司的企业文化感化了我,我对公司是深有感情的。我留学归来之后,仍愿意回公司就职。

感谢公司领导和同事在工作中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并祝公司兴隆。

此致

敬礼!

辞职申请人:***

20xx年4月20日

★ 信出国留学格式

★ 出国留学申请书

★ 出国留学自荐信模版

★ 出国留学信参考

★ 年度出国留学申请书

★ 出国留学推荐信

★ 出国培训协议书

★ 出国留学出行手册

★ 出国留学休学申请书

7.留学发展报告 篇七

我们谈到留学生与国内教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比较, 彼此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我这些年过着和他不一样的生活。我告诉他, 国内高校发展很快, “土”博士的数量在增加, 其中质量高的, 同样可以申请到世界一流高校资助的研究经费, 到国外从事研究, 而且来去自由。国内教授的签证和在国内高校的教学科研安排, 都是由举国体制来解决的, 个人不用操心。他说, 的确, 在体制方面, 留学生的心情是很矛盾的。在工作环境上, 存在着中西文化的多种差异。在生活上, 彼此的做法和想法也不一致。我们就要花很多时间去打理个人的生活杂事, 这在国外是正常的, 外国教授都如此。比如庭院锄草、打扫房子, 都要自己动手干, 找人干活是很贵的, 还不如自己干。活干完了, 找个好饭店, 全家吃顿好饭庆祝一番, 虽然餐费不菲, 但也比支付雇工的劳酬要便宜许多。在国外还有没完没了的报税填单, 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私人领域的事情都是要自己做的, 结果把时间都花掉了。我跟我妻子说, 把人生宝贵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 有什么意思?”

我转个话题问, 你回望祖国的高校教育或教授群体, 从你的角度看, 目前存在哪些不足?他对我的提问回答爽快、直接, 并不回避问题。在他看来, 中国高校的学者很忙, 要赶很多论文, 要参加各种会议, 要按数量指标发表论著。一些人的论文把资料抄抄弄弄, 找个别人不知道的角度, 写到一定的字数, 就送给杂志。杂志一旦发表, 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但仔细看这种论文, 并没有什么新东西, 在学术上没有任何创新。但时间长了, 这种人找到了“达标”的规律, 也能当上教授。这种人不尊重科学, 也就得不到科学界的尊重。他坦言道, 我刚出来时, 也这样干过, 后来我就不干了。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训练要比国内好, 做科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强调自主创新。于是我劝他回国参加科研交流, 参与解决这类问题, 他告诉我说, 他与国内的协和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院等单位都有合作, 早就当了长江学者。

但是, 身在国外, 总结中国三十年的变化, 看到祖国的迅速强大和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坚定改革, 他的西方学术优势论也产生了动摇。他告诉我, 前几年国外的留学生回国, 回来后几天心理都不平衡。从前一起出国的人, 有的回去早几年, 就走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被国家重点培养, 有的还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但过了几天, 这种矛盾的心情也就过去了。为什么呢?他说, 我当时认为, 国内的学者真傻, 整天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奋斗, 还有的中青年学者英年早逝, 这值得吗?人的奋斗的本质, 不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吗?

我知道他在说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价值观中, 崇尚的是享受人生。在很多人看来, 人奋斗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钱?为了子女后代受到最好的教育?为了一家人能生活得更舒服?他说, 在这些地方, 他都做到了。在他所从事的科学领域里, 外国人能有的东西, 包括职称、头衔, 他都拿到了。外国教授在郊外有房子, 他也有。他的两个儿子还都上英国最好的大学, 这也让他骄傲。他现在还实现了游遍欧洲的计划, 已做完了他的梦。他说:“我已经没有人生的动力了。在国外就是这样, 人到了一定的阶段, 就没有业务奋斗的目标了。因为你什么都有了。”

国内的学者群体却抱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国内高校的优秀学者, 提倡不断地奋斗, 持续地做研究, 一个接一个地出成绩, 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科学文化。他们秉承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 以道德文章兼济天下。在国外, 讲个人发展, 享受生活;在国内, 讲祖国发展, 事业传承。我对他说, 物质享受不等于精神满足, 在国内可以找到精神上失去的东西。因为是熟人, 就谈到这种触及灵魂的问题, 他照样坦诚地回答了我。但他的说法我却想也想不到。他说, 我大学还没毕业就出来了, 当时年龄小, 到了西方, 很快就被洗脑了, 讲享受, 讲生活, 不愿意再为祖国民族去奋斗, 还以为这些都是空口号。但是后来的留学生, 在国内大学毕了业, 或者念了研究生再出国的, 很多人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这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成熟, 知道自己要什么, 不要什么。国内高校的学者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富强, 为了实现对西方科学研究水平的追赶, 在自己有了地位之后, 还要努力奋斗;自己挣钱多了之后, 还要开拓奋斗。他们并没有失去事业的动力, 没有失去人生的目标。我羡慕他们, 敬佩他们。但是我回不去了, 为什么呢?我变懒了。在国内高校, 要上班、开会、带学生, 我受不了。这场谈话推心置腹, 双方都有深的感触。我现在已经明白, 我对他的诧异, 是由我们几十年来生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中造成的。

8.搭建留学回国人员发展的新舞台 篇八

长期以来,欧美同学会秉承和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肩负着党和政府联系海内外留学人员的重任,为团结广大留学人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力奋斗,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可以说,欧美同学会九十年的历史,既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海外留学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为了祖国的富强繁荣前赴后继奋斗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强调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无论是科教兴国还是人才强国,关键都在于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学工作就是要培养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全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代表时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语重心长地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既为广大留学人员报效祖国、施展才华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也对大家更好地为国服务、创业发展发出了庄严的召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吸引和用好留学人员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积极营造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广大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出国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留学人员的亲切关怀和厚望。我们既受到莫大的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

大家知道,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讲话发表25周年。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指示: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从此,我国留学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2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出国留学工作。教育部作为国务院出国留学工作的归口主管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贯彻党和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与中央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形成了出国留学工作的一系列方针与政策,推动出国留学工作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经过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支持留学取得长足进展。

一是扩大了国家公派留学的规模,特别是和地方、部门合作派出培养紧缺人才,派出人数翻了番,派出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针对西部地区历年选派出国留学人员少的情况,加大了支持西部地区的力度,正式启动了“西部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从实际出发,采取国家和地方相结合,共同选拔、评审留学人选,使派出人员既适应西部需求,又有利于西部建设,受到西部所有省市的热烈响应。

三是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加入WTO后的紧迫需要,增强针对性,对国家公费出国留学人员选派确定了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包括通信与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生命科学与人口健康、材料科学与新材料、能源与环境、工程科学、应用社会科学,特别是我国入世后与WTO相关的紧缺学科。

四是调整完善派出留学人员类别方案。从2003年开始派出“高级研究学者”,将过去的“普访”、“高访”合并为“访问学者”,增加选派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并建立保证学成人员回国的办法和机制。

五是提高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资助额度,更好地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2002年,回归率达到98%,与2001年相比有所上升,留学人员的层次和取得的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来华留学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规模逐渐增大,层次、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共接收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员19.98万人。

六是对自费出国留学的引导和服务进一步加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我们加强了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自费出国留学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了对外国教育机构来华举办各种教育展的管理,努力使广大公民获取可靠的留学信息服务;加强了驻外教育处组与自费留学人员的联系,及时为他们的学习和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我国留学生58.3万多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其中自费留学达到41万人;年出国留学生数量从1979年的约3000人跃居到2002年的12.5万人。

在支持留学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鼓励回国和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工作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一是抓住有利时机,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和为国服务的政策。教育部与各有关部委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譬如,公布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优秀人才申办5年长期居留和多次入出境签证的具体操作办法,为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是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为国服务,实施“春晖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吸引和支持了一批优秀留学人员。他们纷纷采取与国内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回国讲学、回国考察等多种方式,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蔚然成风。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与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组织大批优秀留学人员以团队形式短期回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是学成回国人员不断增长。目前,全国已有近16万名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活跃在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

总之,广大留学人员不仅为我国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而且也带回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先进的文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一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

在充分看到留学工作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我国留学工作还需要与时俱进,作出新的努力。

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指出:必须自觉地把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必须使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不断创新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工作的机制;必须努力营造既有利于出国留学又有利于留学回国的良好环境。事实证明,事业就是感召力,环境就是凝聚力,服务就是吸引力。他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留学人员工作单位,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决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自觉地把吸引优秀人才回国创业放在同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引进现代化管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来考虑,统筹国内培养的人才与留学回国人才的作用。要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从各方面做好工作,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工作新局面。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胡锦涛同志和曾庆红同志的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不断开创留学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落实现有的各项政策措施,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改善吸引留学人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首先是政治上要信任,要以事业发展引进人、留住人,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供回国工作和创业的便利条件和宽松的用人制度,使他们回国能真正“软着陆”。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既可以单独应聘,举家回迁;也可以采取“候鸟式”、“哑铃型”等方式短期回国服务;也可集体应聘,轮流在岗;或者以项目为抓手,“成建制”地组成团队应聘。要重点吸收和引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以及金融、法律、国际贸易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要创造吸引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提供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给予专门资金等措施,吸引海外高级人才;通过推动设立专门基金,解决创业人才缺少启动资金、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不足的困难;允许留学人员企业申请国家级和地区级的项目或科研基金等。要进一步建设好“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为优秀留学人员提供出入境和居留便利,进一步落实“来去自由”的政策。四是落实好方便留学人员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的各项措施。特别是要认真细致地解决好留学人员子女回国后的就学问题,切实解决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创业的后顾之忧。五是加强吸引留学人员回来工作和创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留学服务中心“中国留学网”的作用,为国内招聘单位和留学人员双方提供良好的中间服务。

第二,进一步搭建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舞台。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将是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施展聪明才智、实现报国之志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还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人才、需要广大留学人员的真诚奉献,舞台空前广阔。相信广大留学人员不仅可以而且一定能够在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新的业绩。

教育系统承担着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的历史重任,尤其需要广大留学人员发挥独特优势,加快新学科建设步伐,开展双语教学,推进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高设立在高等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平,建设好大学科技园,进一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影响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新技术学科建设,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以及金融、法律、国际贸易和管理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需要广大留学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我们将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聘请世界著名学者项目”,努力吸引优秀留学人员,使教育系统成为广大留学人员温暖的家。

第三,在加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同时,继续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规模,进一步优化结构。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培养一批精通WTO规则的金融、财会、外贸、法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继续加大对高级研究学者项目的资助,造就一批能够追踪世界前沿水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更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技师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员。同时,我们还将建立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加强对我国公民自费出国留学的引导和管理。

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学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负笈远行,上下求索;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也为留学人员报效祖国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炎黄子孙满怀着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理想再度出国留学。历史已经昭示,近代以来中国人出国留学始终是满怀着爱我中华、救我中华、强我中华的崇高情怀,爱国主义始终是几代留学生的共同信念。翻开欧美同学会会员名录,我们既可以看到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也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回国留学人员在国家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经济、外交、政府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赤诚奉献,用自己的心血、智慧甚至生命,实践了“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誓言,也为新时期广大留学人员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党和国家的事业、党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结合,矢志报国,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向广大回国留学人员和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留学人员及他们的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问候。

多年来,欧美同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团结、动员广大留学人员报效祖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支持国家留学工作作出了宝贵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欧美同学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欧美同学会一定能够继续弘扬光大优良传统,发挥与海内外留学人员联系密切的优势,为进一步做好留学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和昌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天上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全局出发,再次要求全党和各级政府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留学工作,指明了留学工作今后一个时期奋斗的目标和任务。我们教育部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今天上午的重要讲话,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为贯彻“人才强国战略”,为切实做好留学人员工作这件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欧美同学会的沟通联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紧密合作,为开创我国留学工作新局面不懈努力。

上一篇:五里小学魅力演讲下一篇:新员工阳光心态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