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赏析

2024-09-10

别董大赏析(精选11篇)

1.别董大赏析 篇一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4篇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别董大二首

朝代:唐朝

作者:高適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其二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愁:担心

赏析: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

别董大二首

作者:高适

朝代:唐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其一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其二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

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愁:担心

赏析: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

别董大二首·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翻译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

六翮: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翮,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

飘飖: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本指洛阳,后多泛指国都。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创作背景

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4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翻译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鸟的羽翼。

飘飖: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一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2.别董大赏析 篇二

本诗围绕主题,在“眠”字上做文章,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本次教学老师紧紧抓住“钟声”这一中介,引出了一系列与钟声有关的诗句,最后导出了本诗,引题可谓新颖。

接着光辉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中,让学生感悟此时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喜爱谁来陪伴。老师紧紧围绕“眠”让学生感悟张继的无奈,进而把握古诗的基调,最后通过学生的练习,感受到只有钟声是张继的唯一伴侣,光辉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结尾具有一种超越作者的意旨和情意的张力,让学生在陶醉中回

味,在震撼中彻悟。总之把张继的愁表现的一览无余,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凤艳老师这堂课的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朗读和写话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地去感

悟诗情,张凤艳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张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用有效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心声,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方法的复习指导,来加强古诗的自学和理解。整节课的教学,学生都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上。

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送別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品读、想象初步感知景物描写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从而烘托出诗人的心情,接着一个小练笔,把学生从忧愁的境地拉了出来,也奠定了此时诗人对董大的勉励,从而使文章的诗风一扫以前的忧伤,变得乐观自信,这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接着一个小游戏,通过对送别诗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比较不同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落实本节课的内容。张凤艳老师的讲课日趋成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而言之,古诗作为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被吟唱千古,相信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将会激起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区包钢二十

3.《别董大》详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预读古诗,质疑问难

1、同学们,我们平时积累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老师想来听听你们背诵得怎样,那好,女生来《赠汪伦》,这首诗写谁送谁啊?

男生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又写谁送谁啊? 全班一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谁送谁啊?

2、同学们背得真好,你们发现没有,刚才我们背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谁最聪明,发现了?(都是送别的诗)

3、对,刚才我们背的几首诗都是送别的诗。板书:别 古人就把这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他的好友叫——(补板书:董大)

4、你们通过预习了解了有关内容,你们对董大了解多少? 生交流。

董大是唐朝著名的琴手董庭兰。生不逢时,虽然琴艺不凡,但没有几个人去欣赏他的琴声。因此他感到心灰意冷,便决定离开京城。也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好朋友高适赶来为他送行。(板书:高适)

5、高适是唐代诗人。因为当官最大当到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真实而有气魄。

6、高适又是如何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出示小黑板上的古诗。

7、这一课有三个生字,请借助拼音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字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8、看看这几个生字,能认识了吗。出示生字卡片“董”“雁”“莫”

指名教读,齐读,大组开火车读

9、指名读诗(2生),评议(声音字音、流利、停顿、感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理解诗意

1、请大家再次回到古诗,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2、好,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指名读)这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令人遗憾的,而此时天空也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看看描写了哪些景物?谁能把它们找出来吗?生答师画横线(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1)、黄云? 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点拔:当时他们是在塞外分别,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2)“千里黄云”说明什么?天上一大片都是黄云。这千里黄云把“白日”也就是太阳都遮住了,太阳看起来都是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

(3)第二句“北风吹”,“雪纷纷”能理解吧?谁来说?(北风呼呼地吹,大雪纷纷地下)。

(4)在这昏黄一片的天地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同学们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红笔圈出)它正迎着漫天的黄沙,迎着呼呼的北风,迎着纷纷的大雪勇敢的飞翔。

(5)咱们把这两句诗再读读,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吧。再读一次,把这幅画面留在脑袋里。谁愿意一个人来试试。(这黄云好象没有千里/这雪不够大/„„提示生读出感情)

(6)这恶劣的环境,就好像是董大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体会董大的心情。

3、诗人高适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又是如何安慰他,鼓励他的呢?一起读后两句。(1)高适的话是什么意思?

(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他这两句话里还含着什么意思?(只要有能力,有信心,总能找到欣赏你才华的人,找到发挥你才能的地方„„)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不会)

三、熟读古诗,品词析句

1、同学们,你们不知道,其实。诗人高适这时也是怀才不遇的时候啊!他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这时的高适也是到处流浪,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他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好友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2、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你也要保重,继续努力不放弃,希望你有一天也会找到赏识你的人,„„)

3、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精读古诗,理解生成

1、多么情深意重的一对好友啊,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他们相互安慰,相互鼓励。(板书,鼓励)咱们一起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好好体会体会他们的深情厚谊。齐读

2、和你的同桌一起背背这首诗。看哪些同学背得快。咱们来个比赛

3、指名抽背。齐背。大组赛背。

今天我们复习了三首,学了一首诗。同是送别之诗,《赠汪伦》是以歌相送,是一曲李白、汪伦友谊的赞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以目相送,则更显深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画;今天学的《别董大》则是以话相送,它一改离别诗的悲伤情调,体现出好友豪放洒脱的情怀。他们同是送别诗,却各具特色。(一边板书:歌 目 画 话)说到底,诗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板书: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带着这份情来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背诵,每组背一行,汪老师给你们读题目,你们接着背诗文。

五、品读古诗,链接拓展

同学们,古诗词是一个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离别诗在古代诗词里占有很重的比例,比如李白的送别诗就大约有16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这里再给大家推荐两首送别诗,抄下来,课后背背。(出示ppt)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话

《别董大》———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鼓励

别董大

以心相送

4.高适——《别董大①》 篇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 董大:高适的友人。

2 黄云:形容风沙遮天蔽日之景。

3曛:日落余光,天色昏暗。

赏析:

缠绵淡的留别诗故有悱恻感人的韵味,慷慨豪放的赠别诗同感人。只是发自肺腑之言,都会给人慰藉,前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和送别的景物。悲壮却不凄凉。这时以内心来体验眼前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对友人的叮咛质朴无华却深情真挚,给友人以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5.《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时安排:一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播放歌曲《送别》,教师诵读李叔同的《送别》。

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画,离别是泪水。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板书题)。

2、介绍董大。

3、自由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4、师配乐朗读全诗。

、指生朗读。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板书: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诗

.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你能试着背诵一首吗?

6.《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键词和诗歌的意义。

2.尝试语言,想象在告别场景中描述的诗。在阅读的经验诗人的情绪。3.有阅读的感觉,可以背诵。

安排:一课。

教学过程:

首先,创建一个情境,引入新的类

1,演奏歌曲告别,教师背诵李树桐的告别。

有些人说,分开是诗歌,分开是一首歌,分开是画,分开是眼泪。什么是诗人的高度适合?让我们一起去不要东(黑板主题)。2,介绍东。

3,自由阅读古诗,要正确,流利。4,分区音乐朗读诗。5,指学生朗读。

二,深入研究,评价情绪

(A)在白天读了数千英里的黄云,北风吹雪去了。1,不是东,当国王是什么?出来中风

2,黄云,天,北风,鹅,雪,这些场景在一起,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图片?(读)3,(显示课件)想象屏幕,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哪首诗在诗里写了不同的心情?用钢笔放 单词圈出。(黑板:担心)。5,这是什么烦恼?你不担心只是从这个阴暗的场面的前面吗?要求学生阅读这首诗,还要为什么担心?

6,目前我们看这个曛,这是没有不知道的,困惑只是指国王?

(2)阅读莫周路无知的前者,谁知道世界谁不知道!

1,分裂:荒凉的场景,未来是苗条,迷茫的生活,然后很难遇到这样的信心。多么担心的话!目前应该是告别的泪花,应该是葡萄酒的担心,然而,面对挫折,ai只有朋友朋友,诗人高石写了这样一个经文。(课件生产)阅读不是东,现在,不去 它是什么?什么是左(黑板:爱)

三,回答整首诗,朗读加强

诗人用自己的骄傲擦掉了朋友的忧郁。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吗?练习自己练习。

电影配乐。一起阅读

7.《别董大》诗歌教学教案 篇七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步教学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1、分别总是一个断肠的场面,总有千丝万缕的愁绪在心头,这首诗中有愁绪吗?诗人和董大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2、在送别诗中,有的是以酒相送,如《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以歌相送,如《赠汪伦》;有的是以泪相送,如《雨霖霖》,有的是以柳相送,如《青门柳》,那我们今天的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的呢?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特别”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特别”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声请并茂地朗诵,也可以配上一个合适的曲调进行吟唱,用独特的方式把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表现出来。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特别”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同行借鉴注意:

(整个教学是以读为教学着力点,读顺,读熟,读出味道是古诗教学中读的三步曲,但在整个诗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读出不舍,读出忧郁,读出迷茫,读出劝勉,读出激励,读出豪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揣摩!)

附板书 别董大

一首送别诗,

两个失意人。

谁解其中味?

8.分别作文-扩写《别董大》 篇八

董大是我最好的朋友,如今他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很难过。董大对我说:“高兄,今天我们要离别了,我很舍不得走,因为这里有我最好的.朋友。”说着,董大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好兄弟,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我们不知到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聚。好兄弟,天下无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董大点了点头,又想些什么,可是又咽了下去。高适说:“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我们兄弟之间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好吧,我怕我走了之后,没有了你,我会觉得寂寞的,有了苦衷找谁分忧呢?你呀。可是我走后有可能我们再也不会相见。”

“贤弟,你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你不要发愁,在前面的道路上没有相知的朋友,谁不知道你的大名呢?”

“嗯!”

“高兄珍重!”

“贤弟珍重!”

9.《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九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所表达的“情”,以及“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别董大》抒发的并非学浓得化不开的离别愁绪,而是满怀豪情,豁达乐观的心境。

教具准备:

课件、小资料。

一、课件导入、激活思维。

首先播放一般以先苍凉后激越的音乐为背景的配乐课件,内容为漂泊流浪中的诗人高适送别满怀失落之感的好友――玄宗时最著名的琴手董大的`情景。

师相机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创设情景,抓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达到了了解诗人与诗题《别董大》的目的。进而引出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小组学习讨论,抓字眼、明诗意。

诗句流畅明了,内容平中风奇,节奏明快,格调明朗,先让学生借助课件、注释、插图,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1、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心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a:眼前出现一幅荒凉的画面。

学生b:我眼前出现一幅凄凉的画面。

……

根据问题的讨论,师相机引导。

2、在这好友将要天各一方之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指“董大”)

学生a:他的心情是痛苦的。

学生b:他的心情是忧伤的。

师相机引出下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学生讨论:透过诗句,诗人的态度如何呢?

学生a:诗人是高昂的。

学生b:是豪迈向上的。

学生c:是豁达乐观的。

三、用情朗读,赏析千古名句。

诗中的前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景”(板书:“景”),用哪些词语能说出这些景物的格调呢?

a、低沉 b、苍凉 c、沉郁

诗中的后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情”(板书:“情”),用哪些词能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a、昂扬 b、豪迈 c、乐观

让学生讨论:

我们应怎样读才能把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体现出来呢?请同学们振奋精神和诗人一起送董大。让学生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去朗读诗,体验诗的意境。(可采用单人读、分组读或竞赛等方式去朗读。)

四、巧设练习,激励创新。

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本诗的学习中,可设计以下练习:

1、看谁快――幸过三关。

第一关:我会背。(背诗)

第二关:我会写。(默写诗)

第三关:我会说。(说诗)

2、反馈训练。

五、小结。

前路茫茫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送友远去,这即是诗的魅力,它写出了自然的恶劣、人情的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出这样的好诗,好文章来。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别 董 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景”荒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情”豪迈

10.别董大的古诗鉴赏 篇十

《别董大》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一望无际的黄云搞得日光昏昏,北风呼呼,雁声凄凄,大雪纷纷。不必担心前边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了解身怀绝技的董大您呢!

鉴赏:

《别董大》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作与天宝六年(747),当时高适在睢阳。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诗人劝当时不得志的董庭兰不要气馁,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社会承认,在未来 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知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金子在哪儿都能闪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写送别的情景。千里黄云,日光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飞。在这样荒寒而又壮阔的背景下,诗人为好友送别。离别在即,两情依依,身怀绝艺的董庭兰还要在这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奔波,诗人自己也是飘泊不定,二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惆怅,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的,但是诗人却笔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前边路途上没有知己,像您这样有才能的人,全天下的人谁不知道呢?这是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在这寒冷的风雪中无疑飘荡一缕缕暖融融的春意,给友人以温暖,使友人亢奋。董庭兰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崔珏曾赋诗赞叹:“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董庭兰会找到知音的。这两句很是豁达,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11.别董大教学反思 篇十一

户县花园小学 滕思凤

此次参加镇上的教学比赛,受益匪浅。我执教的古诗《别董大》,虽然精心准备,但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很理想。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却不受重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让我理解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了。此次的教学比赛,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优点:

1.按照古诗教学六步法进行教学

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课文知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

2.充分运用了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

让学生随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发挥网络声音的优势

(二)此次教学活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上一篇:新朋友的名言警句下一篇:《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