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语文课堂

2024-09-18

激情语文课堂(共8篇)

1.激情语文课堂 篇一

专题报告

魅力语文 激情课堂

荥阳二高 赵明军

同行们先来看一看网上的一段话: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学科。语文的思想、精神、智慧和激情,不但来自于钟灵毓秀的山川、浩瀚苍茫的大漠、辽阔雄壮的海洋,来自于五千年岁月的淘洗与漂染,更来自于天地之间那无数个栉风沐雨艰难跋涉的高尚灵魂。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人类社会的艰辛陶冶,锻炼出语文得天独厚的尊贵与圣洁。面对这兼容了知识与智慧、情感与意志、道德与文明、历史与现实等众多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圣殿,我们该怀揣着一份什么样的神圣朝觐它、亲近它、接纳它、拥有它?或者说,当语文敞开它的阔大、宽厚的胸怀,任我们如不肖子孙一样随意挥霍它的财富时,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让这些曾经在历史的天空中发出过耀眼光芒的经典、这些在现实社会中承载过生命的厚重的文化,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

这,就是语文交给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一副重担。

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是愧对这份瑰宝的。众多的同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早已习惯了知识点的分解与剖析,习惯了将一个个文质兼美的文本,宰割成与一道道试题、一个个分值对等的选择题、简答题。在他们的眼中、心中,语文,就是获取分数的一个手段,是攀爬高考这两座大山的一道台阶。

丰姿绰约的语文,就这样被屠戮了。屠戮语文的,是语文的子孙,是自家人。与语文一起香销玉殒的,是与语文生死与共的思想、精神、智慧和激情。惨遭屠戮的语文,尽管只剩下一堆的零碎,堆放在曾经有血有肉顾盼生姿的学科座位上,但相当多的同行,却指着这堆零碎告诉他的学生:看,这就是语文。

语文课堂上逝去的思想、精神,我们还有可能在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找寻回来一部分;逝去的智慧,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知识学科中重新弥补少许。可是,我们该从何处找回这份消失了的语文的激情呢?

看完这一段话,我有些汗颜了。我承认,我做的很不够。今天,坐在这里,心里是惴惴的。不过,这些年,对于语文教学,我还是做了一些探索。现在,我把我的一些心得向大家汇报一下,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那么,我们的课堂该从哪些地方获得激情,彰显语文的魅力呢?

第一,激情从爱开始,展示老师人格魅力。

这里的爱指爱真、爱善、爱美、爱生活、爱语文、爱学生等。

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是一个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情绪热烈高涨的人。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人。一个没有上进心、消沉、颓废的教师不会有教学的激情,一个不真、不善、心灵丑恶的教师,很难被教学内容中的真善美打动而感情激荡。受我们家那一口影响,我慢慢变得爱整洁,爱条理,爱生活。到二高的第一年,我搬了三次家。不管房子漏雨还是漏风,我都要整理干净,布置流畅,挂上我喜欢的字画和我自己涂鸦的自鸣得意的作品。因为我觉得,房子虽不是自己的,可日子是自己的。

教师的激情,来源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既然我们选择了教书这一职业,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职业中去。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语文,以当语文教师为荣,才能以这自豪感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去培养学生丰润的语文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才能把汉语的魅力用最璀璨的语言、最激情的文字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奇妙无比的享受。同样,在课堂上,没有激情的老师,也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人们常说,困倦的情绪会传染给别人,当你看见别人打哈欠,自己也跟着会张嘴;而高昂的情绪则能感染人,当别人唱歌你也会哼上几句。因此,自始至终保持饱满情绪对老师而言非常重要,从跨进教室那一刻起,其精神状态好坏就直接影响着教室里的气氛,并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情感基调。我热爱语文,热爱语文教学。为准备在语文课堂上全文背诵《滕王阁序》,办公室我背给同事听,回到家我背给老婆孩子听,课堂上我满怀激情地朗诵给学生听。

教师的激情,来源于对学生的真诚关爱。我们要热爱学生,全身心地爱学生。只有这种无私的真诚的爱,才能使我们产生教学的激情。有了真诚的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容纳学生的种种过失;有了真诚的爱,才会有忍耐和信心;有了真诚的爱,也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爱”是语文教师产生激情的源泉。教学激情必须是源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同提高目的。教师的每一个提问,每一个例子,每一个身体语言都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召唤。教师的每一个微笑,一句幽默,一声问候,一点抚慰,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从而增强彼此的信任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体贴与温暖后,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也只有建立在这种情感基础之上,教师的课堂讲解才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与自己达到共鸣。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反之,如果教师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缺乏爱心,往往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激情从鼓励和欣赏开始,营造愉悦氛围。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语文教学一直跳不出一个怪圈。我教两个班的语文课,任班主任的那个班的语文成绩总是比另一个班的成绩差,课堂气氛也差。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的同事提醒我,语文需要宽松愉悦的氛围。我若有所悟,是的,在管理班级时,我更多的时候是板着面孔,这样学生与我之间可能就多了一层隔膜,语文课上的情绪不够高涨,思维不够灵活,个性受到压抑。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我印证了的同事判断。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一直不太喜欢你。我心里一惊,因为我一直以为孩子们都喜欢我呢。我继续追问,你不喜欢我的什么地方?他说,你的盛气凌人,不过你的课我还是很喜欢的。我明白了,我做语文老师和做班主任原来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形象,这也难怪会影响到本班成绩,原来我在我班学生心中是一个笑里藏刀的家伙。改变我自己,从鼓励和欣赏开始。

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认可学生对教材、教法,甚至是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打岔。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精彩的动态生成?提倡“课堂三声”——笑声、掌声、欢呼声,不仅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励学生产生自信心与学习动力,还可以帮助改变学校与教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成为永恒的魅力。

第三,激情从朗诵和指导朗诵开始,享受体验快乐。我深受韩军语文课堂教学风格的影响。那一年,郑州,韩军执教《大偃河我的保姆》,他全篇朗诵,充满激情,让我感觉非常震撼。韩军老师教学《登高》时,也是通过朗诵描述杜甫晚年生活中的一个画面而营造出课堂所需要的激情氛围的: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我们的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激情资源”,但这些“激情资源”总是静态的、隐性的、消极的存在于文本以及与文本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中。你不去发掘,它始终也不会主动地从字里行间走出来。所以,“激情语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师生合作,挖掘出语文学习中所有的情感因素来。在这个挖掘并感悟的过程中,朗诵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朗诵的内容一般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都是运用语言表现的。有声语言最能显示语言的风采和魅力。朗诵可以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和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因此,朗诵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一定的语言修养,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熟练掌握标准发音和发声技巧,正确运用语调语气,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说话,自然地表情。

首先要读准字音,理解作品中词语、句子的含义。其次要准确把握作品的背景、主旨,弄懂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此外,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语。

第四,激情从发现文本之美和生活之美开始,引入多彩世界。

美总是那么吸引人,人总是向往着一切的美好。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的人总是觉得一切都是美的。景色是美的、人性是美的、艺术是美的、时光是美的、记忆是美的、感情是美的,不过我总觉得,语文的美是包含了一切的,运用文字描写出美丽的景色、人性、艺术、时光、记忆及感情。

文本中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吟唱。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婉转低吟间自是有一番别样风情。中国自古诗词便强调合辙押韵,而又因为诗和词都是配有曲谱的,本就是用来吟唱的,其中自有那旋律的美。

文本中有豪放抒情的人格美。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代表,一曲《赤壁怀古》激荡雄壮,抒发着壮志未酬之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ei江月”却是表现出了不同于他人的宽广胸襟,与那份超然的思想。在与柳宗元的《江雪》相比,便可看出苏轼那非同一般的人格美。

文本中有充溢心灵的感情美。诗词都是作者抒发感情的手法,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情感。李清照词中的孤单寂寥、李煜词中的悲凉痛苦、纳兰性德词中的悲伤怀念。一是亡夫之悲、一是亡国之痛、一是亡妻之伤。易安的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重光的一句“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容若的一句“山一程,水一程”裹挟着浓浓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围着那份美而泪盈满眶。

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只要你可以耐下心,读上那三言两语,文字便会将你带到一个美的世界,那里充溢着各种的美,只等待着你将心灵浸入,去体会,去感受,然后你便会发现,那语文到底有多美。

爱美是人类求知的原始动力。把美育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是我一直追求的。我曾经搞过一个课题研究“审美诱导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探讨的就是如何把美育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的问题。我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都要教会他们如何发现文本之美和欣赏文本之美,然后引导他们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之美,从自然美到社会美再到艺术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列举了很多美的现象)

万物萌芽 溪水清澈 柳枝倒垂 绿草如茵 蓝天白云 骑马飞奔 枝繁叶茂 花朵火红 万物勃发 果实累累 果实金黄 果实甜美 白雪皑皑 雪压松枝 人踩雪响 雪中游戏 真心付出 书法绘画 沉默的父爱 海滩狂奔 朝霞夕晖 真心呵护 诚信互助 辩驳争论 宽容大度 生日礼物 春暖花开 水中畅游 空调雅座 尊老爱幼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牡丹花卉 树根变形 家庭温暖 饱经风雨 出泥不染 绰号戏称 炎夏矿泉 父母关怀 冬日阳光 遵守规则 文明礼貌 谦虚谨慎 知错能改 翩翩起舞 美味佳肴 燕子飞来 沙漠绿洲 久旱甘雨 回家 动听歌曲 书法刚劲 突破难题 交新朋友 严冬热茶 高山大川 鞭挞批判 温柔体贴 热情慈祥 色彩缤纷 整齐排列 黄叶飘飞 童叟不欺 墙角小草 累时好觉 饿时面包 繁华街市 高大建筑 蔚蓝天空 小鸟飞翔 动听好歌 扶危济围 闪烁群星 弯弯月亮 雨中共伞 一张靓照 他乡遇故 包容接纳 天真童年 会心微笑 亲切问候 关心老人 长发飘飘 晶莹剔透 无私奉献 班级荣誉 顽强生命

今年高考之前,我让学生去搜集能体现普通人人性之美的有关材料,为高考作文素材做一些准备。同学们很有热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在寻找美。根据我的判断,去年高考命题从大处着眼从国家着眼的立意角度,各方多有诟病,因此,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必有改变。我认为今年作文命题很可能从小处着眼从普通人着眼,而且会更关注体现正能量的普通人人性美。我把学生搜集来的资料整理后印发给学生。高考结束后,学生见我就惊呼,老师你太牛了,你猜中作文题了。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捉摸,还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的。

第五,激情从巧妙设问和引导发问开始,引发思维碰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追求激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设问是一个关键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讲,设问的质量决定一节课的质量。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设疑、启疑和辩疑》,文章三个小标题:不启则无疑,无疑则不启,不辩则不明。文章谈了问题教学对于调动积极性、增强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巧妙设问。巧妙的设问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巧妙设问也要有正确的方法。我经常用这些方法设问。

用假设方法,让学生进入角色。教师如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有一个教学目标是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如果设问:烛之武是怎样劝秦伯退兵的?这样的问题并不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但如果先介绍两方对峙情况,然后换一种问法:假如你是烛之武,要使秦伯退兵,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劝说他呢?这样的提问把学生当成了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课堂也会活跃很多,甚至你还会听到超出课文的说话艺术。两个学生回答巧妙。一个说:“我必须做一个心理学家,揣摩秦伯心理,取得秦伯信任,争取秦伯支持,谈利害关系,不乞求哀怜。两军交战,攻心为上。”一个说:“我一定以双赢为目的,从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角度阐述利害。”

再如《祝福》,执教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可采用进入角色的设问方式:你同情祥林嫂吗?你想帮她吗?你想怎么帮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设想了很多,想出了多种帮祥林嫂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最后又一一被其他同学给推翻了,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祥林嫂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她只有死路一条。这样的提问方式当然比一般性的教师总结效果要好很多。假如你是一个侦探,请写一个祥林嫂死因报告。

还可以采用比较法(或置换法)。《人,又少了一个》 【原文】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蜡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鬓,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得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吧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作品取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社会)

问题: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答案: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我试着把问题改成:《人,又少了一个》改为《一个女人的沉沦》或《人,少了一个》好不好?

设计问题要注意:

1、设问具有趣味,提问方式新颖。一般来说,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问题越新颖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心理。

2、小处切入,难易适度。问题过难,学生回答不出,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探究性,学生感到乏味,懒得张嘴。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即提问要遵循“跳一跳,能摘桃”的原则。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敢于给教材和作者亮黄牌。在学习《祝福》一课时,有学生质疑,课文中说“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后来“大伯来收屋,又被赶了出来”。为什么房子是自家的,而大伯却来收屋?这个问题让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明确:夫权社会“女人不算人”的现象由此可见。)

所以,激情课堂的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心灵深处潜伏的情感波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也就是说,“激情课堂”不但要实现学习活动中的高度的情感愉悦,更要实现由深度思考或刹那顿悟所引发的思维快乐。

第六,激情从积累和引导积累开始,彰显大语文魅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积累都是至关重要的。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位历史老师遇到一个难题,拿着历史书来找我,在明末农民起义一章中有一首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他问我“朝求升,暮求合”是什么意思。我想了半天,不知如何解答。他又去问其他老师。一会儿回来告诉我,他请教了我们学校最博学的老师弄懂了“朝求升,暮求合”的意思。原来“合”不念he,应念ge,“升”和“合”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十合为一升。“朝求升,暮求合”是形容生活困难的。我恍然大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惭愧。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心想,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老师。

一个有丰富积累、博学多识的语文老师是有独到见解的,课堂是能旁征博引是富有激情的。我喜欢积累材料,但距离博学多识还有很大的距离,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积累也帮了我很大的忙。

比如,由《当》联系《上邪》,讲解期中考试诗歌鉴赏题涉及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比如我运用所掌握的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教会学生推断词义。“门衰祚薄”中“祚”的意思?(福分)“登高必自卑,陟遐必自迩”是什么意思?(要登到高处一定从低处开始,要走到远处一定从近处开始)

比如在讲到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的方法的时候,我举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例,让学生理解“儿童相见不相识”中“儿童”的意思。(儿时的玩伴)

这些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堂气氛活跃了,思考的积极性也有了。

教师要多方面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源宝库”。

(一)积累资料的方式

教师积累的资料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资料;二是图表资料;三是音像资料。一般来说,文字资料是较为广泛的,也是易于积累的。

1、整储式

整储式,把见到的、读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完整地储存下来。这种方式适用于信息量较大、较丰富、集中的资料,如教学参考书、习题汇编类资料等。

2、摘抄式 摘抄式,就是从所见到的文字材料中“提要钩玄”,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记下来。它有两种主要方式:

(1)卡片式。卡片式是最常用的积累资料的方式。其方法是将有关内容摘要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积累资料,使用起来简便灵活。运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卡片上记录的内容最好是短小精练的;其次,每张卡片最好记录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再次,要对卡片进行分类、编号,以便于查阅。

(2)笔记式。即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摘记有关内容。做笔记和做卡片有相同之处,都是对有关内容的摘录,不同的是笔记的容量较大,可以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下看到的内容,保管也很方便。用笔记积累资料,最好编个目录,以减少翻阅的麻烦。

3、剪辑式

即将有关内容从书籍、报纸、杂志上裁剪下来,编辑在一起。为了防止散失,可用专门的本子,将剪辑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粘贴上去。

4、目录式

目录大致包括这样几项内容:资料名称(既可以是书篇名,也可以是自己对资料分类的名称)、作者、出处(出版社或报刊)、页码。当然,根据需要,目录也可以做得再详细些。

(二)积累资料的过程

1、搜集

教师搜集文字资料的范围主要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和科学知识方面的书、报、刊。从时间的分配来看,搜集可以根据当前教学、研究和学习的需要集中进行,也可以在平日里分散进行。

2、筛选 筛选就是将搜集到的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阅读以确定取舍。虽然搜集本身就具筛选性,但其范围过大,标准过宽,待存储量过多,不易保管,也不易查找。经过筛选,范围缩小了,应选取的内容也明朗化了。

3、加工

即运用前文中提到的几种方式对选定的内容进行处理、加工。

4、分类储存

(三)积累资料要做到”四勤”

勤阅读 阅读是搜集资料的最重要的途径,持之以恒,必能采集到很多珍珠美玉,使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

勤思考 一是经常想一想应该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从哪里收集;二是在阅读、筛选取时深入动脑思考,判断出哪些东西是有用的,是值得积累的,以后会用于哪个方面。经过这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工作,可使积累的资料有较高的质量。

勤整理 经常对搜集到的资料加工制作,分类编排,以方便查阅。在整理过程中,还要对已失去价值的资料随时剔除,随时补充新的资料,使积累的资料如淙淙的小溪,常流不断,常滚常新。

勤翻查 积累资料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对教学、研究和学习有所助益。因此,教师要经常翻一翻、查一查积攒下的资料。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学习资料内容提供的知识,扩大视野;二是加深对有关资料的印象,便于及时发现、挖掘资料的价值,及时把它派上用场,使“死”的资料“活”起来。

(四)利用好网络资料平台

百度文库是一个较好的共享平台。

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以上方法大多适用。老师掌握了积累资料的方法,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指导学生积累资料就得心应手了。

在指导学生积累资料方面,我们语文组一直在探讨,有两种方法,我觉得比较有效。一是每周常规积累活页,内容包括成语积累、名言警句、美文摘抄、人物述评等,8k页面每周一张,这种方法容易定量,方便检查。二是每节课课前的魅力语文展示,先由老师引导一段时间,再由学生轮流展示,内容可以包括时事播报、故事展评、短诗欣赏、对联趣话、人物述评、妙语咀嚼、热点评论、名家新论、经典理论、诗文朗诵等。要注意,学生在展示之后,老师要简评,主要是鼓励和赞赏,但如果学生的观点出现了错误,一定要及时引导。一个学生曾经展评一个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个人杀了妹妹,把尸体扔进了井里。然后第二天,去看尸体,但尸体不见了。5年后,因为和朋友吵架,杀了他,然后把尸体扔进了井里,第二天去看尸体,但尸体又消失了。10年后,杀了一个很讨厌的同事,尸体又扔进了井里,第二天去看尸体,又不见了。20年后,杀掉年纪过大、不能自理的妈妈,尸体还是扔进了那个井里,第二天,这次,尸体没有消失,第三天第四天尸体仍没有消失,第九天第十天尸体仍然没有消失。故事的题目是《我承认看到最后真的心酸了》。学生点评说,这是表现母爱的伟大。我当时立即纠正了学生的错误的点评,这个故事实际上表现了母亲在面临情与法的选择时的糊涂与不理智,实际上是对儿子恶行的一次次的包庇与纵容,最终自食其果。进而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失街亭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事,谈诸葛亮在面对情与法时的明智选择。

最后的话 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先导,好胜心是发展学习兴趣的动力,爱美心是学习兴趣的源泉。而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有了兴趣,就不会缺乏课堂激情。

我的“激情课堂,魅力语文”,是建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温度”、“ 深度”与“广度”基础上的。

2.激情语文课堂 篇二

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学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另外,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情感,让学生处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景中。

那么怎样做到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呢?

一、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有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很难给人留下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昏昏欲睡。这类老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例如在上苏教版第二册课文《听听那冷雨》时,我用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以及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点燃学生心中的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我很注意用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把学生带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当然,老师还要注意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起来,声情并茂,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提高。

二、在课堂结构上找路子

教师应采用情境导入、悬念预设、朗读感悟、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中。如在讲授选修课《满江红》时,我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满江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品读诗词,不少学生慷慨激昂,颇有气势,满腔豪情溢的爱国于言表,此时渗透爱国教育内容,进行目标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进而有了对语文诗词学习的无比热爱。

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如在课堂讨论《满江红》与《小重山》的异同时,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结构上的高潮既是教师有意制造的,又是课堂流程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三、在教学手段上求创新

教师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可通过朗读竞赛、即时演讲、文学典故、电化多媒体图片展示、情景再现、漫画欣赏、影视欣赏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讨论、评点、总结进入文本之后,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透过字里行间,透视作者内心感情世界,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激情,既赏析文本,又受到思想的熏陶,有助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和思想素材的积累。

写作教学更需要在课上的细节和一举一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而且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上完《像山一样思考后》后,学生对狼的认识有三点:一是认为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二是对其产生同情之心;三是认识到与其平等相处,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我适时进行指导,注意学生的反映,联系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2008年世界环境日、太湖蓝藻等事件,运用图片进行展示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和谐自然的作文,学生有感而发,有了情感的共鸣,涌现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课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时时会充满激情,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从而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语文课堂呼唤激情 篇三

一、教师对文本的激情解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教案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以文本为基础,借助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博学多才的文化底蕴,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因为有这样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底气,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也才能做到与学生多姿多彩思维的交相呼应,领悟文学、生活的美妙,探求人生的真谛。人一出生就面对一个诗意的世界,一缕阳光、一片云彩、一弯新月、一座山峰、一道流水……无不蕴含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蕴含着有心人的万缕情思。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的意义,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

二、教师对教案的激情编写

一个演员对台词的经典对自来源于他对台词的深入理解和激情演绎,而经典台词来源于文学家或哲学家、艺术家等对生活、对世界的激情抒写。教师有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还要有激情演绎,而演绎前的台词则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感动中去编写。在解读中感动自己,才能在教案中、课堂上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这样的教案编写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教师根据自己和学生课堂演绎的精心设计,是引领学生去感受生活的创新方案,是师生在课堂情感交流的精彩剧本。在教案的编写中让自己先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动。感动是挂在心之天空里的一抹绚丽的彩虹;是盛开在心灵阳台上的一束红艳的玫瑰;是飞落在心之悬崖的一条磅礴的瀑布。文学是让人感动的艺术,再也没有比感动这种方式更能深入体会文章的了。被感动着的师生在学习中才能如痴如醉,被感动着的课堂才能灵气四溢。

三、教师在课堂的激情演绎

一堂语文课是师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后所体现的整体情味。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美的散文。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有博大精深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其中教学语言尤为重要。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他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浓烈的感情浸泡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的、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以情激情”的作用。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或用激情的语言窜起课堂的教学环节,推动课堂教学在跌宕起伏中前进;或用精辟的语言进行实时的点评分析;或用睿智的语言激起学生的驰骋想象;或用富有哲理的语言点拨学生获得人生的启迪;或用扣人心弦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总之,教师的语言应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启迪学生领悟哲理的经典佳句,是开启写作之门的熏陶和影响。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把语言的灵性播种到学生的心里,教师的心里先得有主张。“文章是用情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的动感,需激情涌读;使文气相通,养学生浩然之气,需要学生激情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方式,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诵读,让语文以特有的方式將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境界——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对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维的教育。让学生享受激情的朗诵,用心吟诵使他们的心与“文心”相共鸣,在诵读中读出李白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气,读出李商隐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读出范仲淹的心忧天下,读出陶渊明的闲情雅致……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伤别处还他个缠绵……务求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因此可见诵读的重要。

总之,激情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宣泄,是师生一次又一次如痴如醉的深情朗读,是教师用优美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对优美画卷和人生哲理的品味与欣赏……在激情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才会意兴壮思飞,在思想的驰骋想象中,享受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那语文世界的美妙。

4.激情语文课堂 篇四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沈承玳733300 听过很多老师的语文课,总的感觉有两种:

一、有的老师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老师讲得有气无力,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二、也有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或激情澎湃,或柔情似水,或风趣幽默„„因为后者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把语文课堂燃烧得灵性飞扬。事实证明,语文老师需要激情,语文课堂更需要激情。但是,语文课堂上的激情不是装点门面的无病呻吟,而是亲历参与和探究之后的真情流露。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因参与和探究而变得激情燃烧,个性飞扬呢?

一、、教师要善抓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激情。我爱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谈论周杰伦的《菊花台》、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井冈山的《愚公移山》„„我们共享优美的旋律,玩味高雅的诗词,体会细腻的感情,捕捉时代的脉搏„„学生会在浓厚的兴趣中理解内容,提高能力素质。我也喜欢让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一起舞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鲜活的情感。

我也喜欢随机在课堂教学中让简短有力的谜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最新经典流行语来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情感涟漪,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情感大潮中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一次,不太爱回答问题的张鹏超水平回答了一个问题,我马上翘起大拇指说:“你,太有才了!”同学们一愣,突然暴发出舒心的大笑。张鹏同学也从此自信满满,常常在语文课上“驰骋纵横”。又一次,学习《蜘蛛》时,我用“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来激趣,一

堂课因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热情,教学重点也因此轻松实现。

二、教师要营造师生情感互动的氛围,以此点燃激情火花。

很多人喜欢看李咏、毕福剑等人主持的节目,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会煽情。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记得在学习《散步》时,我用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朗读了全文,让许多学生如临其境。我常常随着课文的情节而喜怒哀乐,学生也常常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不断地和我的感情发生热烈的碰撞,激发出一个个灵性的火花。

我会因为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击掌叫好,也会为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激动半天。学生的情绪在老师的激情澎湃中被点燃,师生在激动着对方的激动,赞赏着对方的体验。研读《木兰诗》时,当学到“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员溅溅„„”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我的学生谈起小学时曾经参加过的勤工俭学活动。他们回忆起当时住在农民家好几天,晚上睡觉时真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呀,每天又吃不上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任务又重,想着想着心中就越发的孤独寂寞,突然有一个同学哭了,全屋的同学都哭了„„接着有不少同学争先发言。在阵阵掌声之后,我首先满脸兴奋地夸奖了这些同学的亲身体验,然后因势利导,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可以看出,学生真的走进了木兰女当时的内心世界。记得学习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时,当讲到“我”成年后雨中回忆父亲读诗、去世的文段时,我和学生都陷入了那种淡淡的惆怅与忧伤之中。我们静静地默读,静静地体验,师生的情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和碰撞,情感分子充盈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三、着力挖掘教材资源,为激发情感开源

语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文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所谓情感活动与交流,就是指文本自身的感情、学生的感情和教师的感情三者相互沟通,最终达到一个情感共鸣点。例如,我教学《散步》时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题:假如在一场灾难面前(如火灾、地震等)你们一家三代同处险境,请你猜想一下,你的爸爸首先会救谁出去?请说说理由。这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参与激情空前高涨。他们说得激动不已。有的说先救自己,因为爸爸最爱他(她);有的说会先救老人,因为爸爸孝敬父母。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孩子们的思想在不断地升华,品质在不断提升。又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我问,范进一生中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几年,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如果你到时候高三连补两年都没考上大学,你会怎么做?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像炸了锅。他们有打算学手艺的,有打算出去打工的,有打算种地的„„一阵激烈的表达之后,学生对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认

识更加深刻了,对今天的美好生活和和谐社会更加热爱了。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修养,精心提炼点燃激情的火种。

“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位善学、博学之人。语文就是生活。我非常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我积累古今中外的感人故事,积累国内外大事,积累名言警句等等,然后把它们有机

融入语文课堂中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邓稼先》时,我正好以神七问天为契机,不但水到渠成地导入了课文,更主要的是,整个课堂上一直充满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蚂蚁》时,到了深入理解主题的时候,我巧妙地把汶川大地震的内容引入,学生不但很轻松地理解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而且再一次被激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之情。

五、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的热情。

5.激情语文课堂 篇五

彰显人文本色

歇马镇欧店小学

熊坤明

本色语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地探讨应运而生,笔者也在苦苦地思索,语文的本色到底是什么?一位大师告诉我们:“情”是语文的根。因此笔者得到这样的启示:“情”一定也是语文的本色之一。一篇篇文章,从表象上看是文字符号的有序组合,品味实质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和味道。难怪有人说:“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 ; 也有人说:“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还有人说:“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我说:“语文是内心情感的触发器,调控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无论我们如何诠释“语文”这个词,都离不开“情感”这两个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更应该挖掘文本中渗透的情感。课堂上,如果老师的情绪高涨,并且刻意地去调动学生的情绪,那么课堂一定是激情昂扬的精彩课堂;反过来,课堂上如果老师自己无精打采,也不去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可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激情”艺术,十分重要。

所谓的激情,实际上就是教师以饱满的激情,发挥语言的魅力,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大师们的成功在于激情,大师们的特色也在于激情,听过王崧舟老师的课,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犹如读一首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诗。学生在他的课堂中,忘却了自我,醉心于惬意地交流,欢快地思索,同作者一起惊喜,一起感动,一起悲欢。因此我们应该把“激情”当作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情绪,使之产生共鸣的有效方法。

其实,激情的策略很多,因文本的情感底蕴,师生的情感体验,课堂的生成资源等差异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三大类:教态语言激情,立足文本激情和视听渲染激情。

一、教态语言激情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涵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交流的重要“交汇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能够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还有对待学生的评价我们要像呵护即将要开放的花蕾一样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问题都好解决。我们不妨欣赏一下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是如何激励和评价学生的。师: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生: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生:(该生思考了一会儿)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少说了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大师就是大师,没有失望,没有怪责,没有换人。还是那个人,还是那个问题,在学生思维有困惑的时候,教师巧妙地进行了“情境填空”,给了学生问题的引导,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更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自尊。这一举措对教师而言,不仅显示了教师的宽容大度,而且还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坚韧。对学生而言,成效更为突出,学生在回答好问题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获得自尊的同时还找到了自信,在心存感激之余学习情趣一定会更加高昂。

二、立足文本激情

纵观王崧舟、窦桂梅、陈金龙等激情大师的课,他们都立足于对文本的解读,在文本中找生发点,然后就紧紧抠住

一、两个点,充分利用各种激情技巧,把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乐为我乐,忧为我忧,动随我动,歌随我歌,文本、教师、学生融为一体,就连听课教师的感情也随着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灵魂受到激情的荡涤,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一种境界,也是我们将着力追求的理想目标。笔者经过反复的品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激情的技巧。

1、举象造景。文本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是电视剧,也不是连环画,没有鲜明的图画。它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的描绘造就出一副副画面出来,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了清晰的画面,才能够激活思维,激发情感。如我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学生找到:“很久很久以前,地面上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后,我就根据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们没有火生活的画面:想象一下,没有火,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没有火,人们只好吃生的东西;今天吃,明天吃,今年吃,明年还是吃,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读了这段话,在你的眼前出现怎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在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教师紧接着问:在没有火的日子里,在无边的黑暗里,哪些人群特别需要火?学生有了教师的引导提示,马上就想到了:在无边的黑暗里,骨瘦如柴的人们需要火;茹毛饮血的人们需要火;餐风露宿的人们需要火;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火……于是在学生的大脑里便有了一副副鲜活的画面,学生对无边黑暗里的那种艰苦生活也就有了深深地感触,这就是根据语言文字造就景象的效果。

2、角色置换。在解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把自己当作文本情景中的一员,也要把学生融入文本描述的情景之中。只有置身其中,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学生才能忘却自我,和文本、和老师融为一体,学生的情感才能全部地投入。我们来欣赏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的教学片段,就会得到很深的启发。

师:多么欢快的舞蹈,多么热烈的气氛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就在东巴乐园。我想你一定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名观众是吗?愿意做一名观众的请举手,好的,把你们的这种陶醉读出来,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观众,我们就是人群,我们就是舞之蹈之的每一个人,请把带有符号的词语换成我们。

师:记住: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人群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人群!来,我们一起和大象舞之蹈之!起!(生齐读)

师:多么热烈的气氛,多么陶醉的场景啊,孩子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就在东巴乐园.我想你也一定愿意成为一头舞之蹈之的大象。是吗?愿意的请举手。好家伙,请你记住,我们就是大象,我们就是陶醉其中舞之蹈之的象群,请把带符号的地方读成我们.谁来读?(生读)

师:好家伙,还有谁也想成为我们,还有谁也想成为大象?来,我们站起来,用自己的动作,用自己语言,用自己的声音,和大象舞之蹈之.起

师:你听!你听!舞之蹈之的观众在对大象说:“朋友,朋友在哪儿?” 生:朋友,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师:大声的喊出来。

生:朋友,我们一起来舞之蹈之吧!师:你再听,舞之蹈之的大象在对观众说,朋友,朋友在哪儿。朋友 生:好,我们一起来吧!

教师忘却了自己是教师,学生忘却了自己是学生,和文本融为了一体,和观众融为了一体,和大象融为了一体,和场景融为了一体,角色发生了彻底的置换,这是一种醉心于文本的精神享受。

3、情感引读。语文需要反复的朗读,只有多读,才能够品出其中的味道。但是不能够机械的朗读,我们不仅要带着任务读,更换形式读,还要设置情景读,在读中深化认识,在读中升华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有感情的进行引读。在引读的过程中有两种煽情的技巧可以灵活使用,一种是替换叠加,一种是复沓递进。

在使用“替换叠加”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句式,预留一个动态变化的空格,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填补上不同的词语,然后再把这些精练的词语累加起来,带入句子中朗读。如我教学的《猴王出世》,在引导学生学习“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一重点句时,有意把句子改为:“只见这只()的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猴子。学生各抒己见,“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猴子”,“这是一只机智勇敢的猴子”……在引读时如此替换叠加。“只见这只(活泼可爱)的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只见这只(机智勇敢)的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只见这只(活泼可爱而又机智勇敢)的石猴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如此引读,由分到总,石猴的鲜明形象不仅活跃纸上,也活跃在学生的心里。

复沓递进。“复沓”顾名思义就是多次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重复。“递进”,强度要加深,时空要变换,层层深入,直奔文章的主旨。大家颇为熟悉的一篇课文《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是以作者目睹总理审阅自己的一篇文稿为例,来体现审阅“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的劳苦。文中有一句具体描写周总理工作劳苦的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从这个重点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总理审阅一份文件时思索之深入,批阅之细致。然而用同样的工作态度去审阅“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的文件,又是何等的劳苦啊!作者没有从始至终陪伴总理工作一整夜,更没有亲历全过程。我们也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只能是片面的“劳苦”。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时创设了四个不同的时空境域,别具一番风采,把学生的情感推向到了一个极至。

师:只有这样的阅读才叫审阅,但是同学们,总理这样审阅的仅仅是这样一份文件吗?第一组同学准备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只是听到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第二组接读)

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第三组接读)

师: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第四组接读)

在王老师诗意一般语言的引领下,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我们仿佛看到了总理劳苦工作一夜的情景,教师为学生找到了感情寄托的支点,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激情涌动”的世界,总理劳苦工作的崇高品质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感情世界的一股甘泉,总理劳苦工作的精神是我们敬仰的楷模,总理一心为民的品格更是启迪我们人生的榜样。

4、比照渲染。没有对比就没有效果,只有比较,才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前后不同情感基调的文章。如《圆明园的毁灭》,《只有一个地球》等,我们就以一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来体会一下比照渲染的效果。

开始教师有意让学生充分朗读、体味、赞美地球的美丽可爱,掀起了一个个朗读的小高潮。紧接着教师如此引导过度:同学们,从你们查找的资料足以看出,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留地对待我们,它无私地为我们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地球上的60多亿人口。(转身板书)然而今天,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的呢?(话锋一转,出示CAI课件:在悲凉的音乐声中,一幅幅地球母亲被人类破坏、摧残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工厂排废气;一棵棵大树被砍倒;森林火灾;泥土沙漠化,水土流失,造成水灾;乱倒垃圾,乱排污水,造成环境污染,鱼虾死亡;捕杀珍贵动物,一声残酷的枪响,一只东北虎应声倒地,刺痛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学生在哀婉的音乐中静静地观看着,思索着,一片沉寂,都在感受着地球妈妈的痛苦,个个神情严肃。这个惨痛的画面,与前面地球的美丽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情感的落差变化,带给了学生视觉、听觉、心灵上地冲击,像锤子一样敲在学生的心上,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转化的目标。

5、通感升华。通感就是情感内化为精神的变化过程,由情感层面不知不觉地进入到精神层面。通感在语文教学上是一种技巧,也是一座桥梁,还是一种取向,能够把涌动的激情升华为高品位的人性。通感技术的巧妙运用,彻底地改变了语文人文教育“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这种技术已经被不少学者、专家、一线教师所认同: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特殊功效。如母亲“临行密密缝”,缝补的仅仅是衣服么?(《游子吟》);“孤舟蓑笠翁”他真是在钓鱼吗?他又钓到什么?石猴这一跳,跳出了一个什么结果……诸如此类,轻轻一拨,文本的主旨豁然开朗,还需要归纳文章的中心吗?还需要讨论人物的品质吗?还需要对学生传经论道吗?

三、视听渲染激情。多媒体手段以其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储存信息量大、画面丰富、行声色光的综合运用等特点,在与语文“亲密接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渲染学习气氛,充分煽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生动可感的声音和画面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其声仿佛触手可及、侧耳可听,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6.如何提高课堂激情 篇六

松树中学王亭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一学期悄悄的过去,从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转化为一名新的语文教师,代了初一(1)、(2)班的语文,在这一学期里作为新角色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但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各位老老师的指导,我明白了我上课最大的不足就是——激情未能完全释放出来,未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此,我做了一下方面的探究和反思:

一、迸发自身的激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不是无情人。语文教师一旦走进课堂,就是一个鲜活的人,就是情感的化身。语文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气氛。因此,想要让一堂课充满激情,语文教师首先要迸发自身的激情,要让自己完全融入到这趟课上来。

1.充分备课。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周全,即使是两个语言点之间的过渡,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至于课堂中知识点之间如何衔接,以及重点难点如何处理等,更是要了如指掌,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沉浸在文学、文化的氛围中。经常备完课后自己也会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进行试讲,久而久之,能够熟悉课文里面的内容。

2.丰富语言。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用生动形象而且有美感的语言去激发和感染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激情之火。具体地讲,教师可以用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富有变化的语气,创设引人入胜的语境,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共鸣,对于这一方面,正是我欠缺的东西,经过几位老师的评课后,我知道提高激情必须注意这一点,因此在后半学期的教学中,进行了改正,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并且能认真学习前辈的经验,比如学校开展的《送教下乡》,唐必芬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抑扬顿挫以及激昂的情绪,对我受益颇大。

二、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是有情感的学习场所,学生更是有情感的学习主体。学生一旦走进语文课堂,就是一个个活泼可爱、充满感情的人。他们的精神状态会决定一堂课的气氛。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

1.语言渲染。

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渲染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思想内容,选择合适的渲染语言。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比如在朱自清的《春》里,要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渲染春的美丽。

2.创设情境。

激情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境”。特定的情绪和氛围的营造有利于激情迅速传达。适当的环境布置和多媒体演示等,都能创造有利于激情的氛围,容易使学生触景生情。比如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时,给予同学们一些画面,让学生的那种人类登上月球之后的自豪感完全流露出来。

3.巧设问题。

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的激情,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巧设问题。首先,提问时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做到清晰、具体、通俗易懂。其次,提问时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句式,尽量避免老用“是不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增强提问的趣味性,使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回答问题还要积极。

三、师生互动加强激情

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起来,语文课堂才会有激情。如果语文教师能把自己的“教”较多地让位给学生的“学”,让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串联起来,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局面就会形成。

1.课前查。

其实,很多学习任务的完成都不一定非得依靠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作背景等,就完全可以由学生课前通过查工具书或在互联网上搜索解决。这样学习,学生自己动手查知识,他们会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还印象深刻。

2.小组议。

有些学习任务难度稍大,学生一人无法完成时,教师可以把它交给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完成。这样教学,通过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学生的思想会互相碰撞,进而产生智慧的火花,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做,既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3.即兴演。

有些课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人物对话,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人物的动作、语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显然,使用这样的方法教学,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皇帝的新装》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都运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7.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篇七

一、教师要充满激情

情趣是语文学科的感性特点之一,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充满情趣。新课标指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师起到主导作用, 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想要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情趣, 就要求教师必须充满热情、激情。要懂得如何才能用自己的情趣燃起学生的激情。

1. 教师要保持好的心情进入课堂。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无论在个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 无论心情多么糟糕, 在备课时决不能将情绪备进教案, 更不能带进课堂, 要牢牢把握课堂轻松愉快的基调, 将快乐学习进行到底。

2. 教师要激情备课。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备课, 那么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找资料就是隐性备课了。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同样重要, 每次备课, 教师都认真的研究教材, 研究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 努力作品中作者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感情, 做到储情于胸。

3. 教师要用激情导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该用激情导入, 进而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对人生的理解传递给学生, 向他们展示一个充满激情的自己, 也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他们, 让他们在澎湃的激情中感受到语文的情和趣。激情导入的方法可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来选择, 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 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演绎激情

教师一个人充满激情, 那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自我感觉再良好, 没有教学效果, 达不到教学目的还是不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因此, 好的课堂还需要教师会激情, 通过形成与学生的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一起与老师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景中去, 以情激趣。

1. 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 使之乐于学习

教育心理学讲过:动机具有指向性、启动性和强化性的作用,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 是学习的前提。做任何事情兴趣是第一动力, 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动机, 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就必须强化学习动机, 用动机激发兴趣。在我日常教学中, 我是这么做的:

第一, 以教师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二, 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强化学生对学习语文意义的认识, 推动他们的学习, 并不断激发、强化、巩固其学习动机, 培养兴趣。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就能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从而养成乐学好学的习惯,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 教师要以情怡情, 学生才能亲师而信道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 必不乐学。”可见, 只有教师充满激情, 以情怡情, 感染学生, 才能让课堂充满情趣, 创造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 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 讲到先生读书时的神态动作时, 我故意放慢了语速, 加大了头部晃动的动作, 于是大家都跟着摇头晃脑的读起书来, 看到大家兴趣大增, 我就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肢体语言在慢慢揣摩, 在观察中我发现, 有的学生竟然还加入了捋胡须的动作, 于是我便请这个同学去前面做示范, 在大家的鼓励和喝彩声中, 这个学生端坐讲台前, 左手执卷, 右手轻捋胡须, 边读边陶醉的将头拗过去······形态活脱一老私塾先生。在大家的欢愉声中, 加深了理解、激发了兴趣, 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三、教师要表达真情

教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学生灵魂的东西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 “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 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 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 仿佛它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 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感觉的影响, 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这些, 为我们进行真情激发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但是在教学中, 也不能故意煽情, 例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不要为了表达某英雄而过分的分析其千钧一发时刻的思想斗争, 而是重点通过对人物的成长过程多做分析, 让学生知道其英雄的行动来自于其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只是那一个瞬间让这种成长转化成一种英雄形象的升华。看是合理的牵强分析只会让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教师一定要将真情溶于课堂, 抓住作者的写作心态和真实背景, 真正诠释出作者的真情, 来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总之, 如何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真情, 是我们一线教师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 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真正落实语文课堂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汪凤,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 教育科研, 2010年第8期, 57[1]汪凤,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 教育科研, 2010年第8期, 57

[2]赵欣艳, 创设精彩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备课工作[J], 网络财富2010年5月, 90[2]赵欣艳, 创设精彩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备课工作[J], 网络财富2010年5月, 90

8.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篇八

语文课堂不管以何种教学形式,都应该通过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形成受教育者个体的审美体验,并上升为个体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其个性、人格得以健康发展。至于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笔者管中窥豹,斗胆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一课堂激情源于教者自身的激情。美国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教师。情感可以渲染气氛,可以感染他人。一个走上讲台就会激动的教师,他的学生肯定也是充满激情的;相反,一个在讲台上无精打采的教师。我们很难去责怪台下的学生没有激情。任何一篇文章,若要学生陶醉,首先要教师自己陶醉。一个教师他应该从下述方面去保证自己的激情:

首先,他应有充沛的体力。体力应是人良好情感的基本保证,没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没有愉悦的精神体验。人也就更谈不上激情,所以一个教师,他可以一心扑在教学上,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但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有一个清晰的思维。我们赞美那些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为学生工作的蜡烛精神,我们尊敬那些不知疲倦,无私奉献的辛勤园丁,但我们绝不能提倡教学的疲劳战,教师更应该懂得对自己体力的合理支取。一个教师,只有保证了精力,才可以保证课堂的精彩,而课堂,正是教学的最前沿。

其次,他应有充实的知识基础。教师的激情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而这种生活感悟又根源于他自身的知识修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永远不仅只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发掘课堂,他应考虑从历史、政治、自然科学、音乐、美术、心理学等等多方面去让学生领略情感,感悟人生。引导学生领悟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治愈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贫血”(缺少真情)、“缺钙”(缺乏思想和斗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没有独立思考)。

再次,他应有充足的准备。激情不是说有就有。随叫随到,它需要酝酿,它需要创设情境,有激情的教师,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去激发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激情。

二课堂激情需要教师根据文体特点把准每篇课文的感情突破口。我们总是听到很多教师在抱怨:“这篇课文太不好上了,这种课文怎么能选入教材,学生学起来没兴趣,教师教起来也枯燥无味……”教材的优劣肯定是存在的,但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能人选教材的课文,肯定是上了档次的。优秀的教师、有激情的教师,不论什么样的课文都能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所以不是课文本身不具激情,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课文情感的突破口。以下是本人几年来曾试验用过的几类课文激情突破口:

说明文应从说明对象人手去抓住学生最为关心或是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展教学。说明文也许是公认为最不好教的文体,怎么教也无外乎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程序化的东西,学生最为厌恶。所以应该深入文章本身内容去发掘,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如果让学生来整理收集归纳文中体现的荔枝文化,学生则会显得活跃而积极;教学《向沙漠进军》如果能用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壮丽美景去打动学生,用楼兰古国神秘消亡的过程去吸引学生,用土地沙漠化触目惊心的数字去震撼学生,学生定会学得充满激情;讲授《死海不死》如能从物理学的角度,从实验入手,或从导游对死海解说入手,相信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高。

古诗的教学,除了要用较多的时间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外,同样也可以结合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去激发情感。比如从《关雎》中,可让学生去体悟早期社会纯朴的爱情观: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心上人,首先要有对她的心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接着是大胆的向她约会(寤寐求之),求之不得也不会产生忌恨,还在那里自我反省(辗转反侧),并认为爱一个人就是要使她拥有真正的快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就是恋爱的最高境界——女唱男随。

小说的教学,应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用一点作为感情切入点。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假如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设定原告(冯渊家仆)、被告(呆霸王薛蟠)、审判长(贾雨村),助理审判员(小沙弥),让学生依情节去了解案情,澄清真相,定会激起学生学习此文的激情;《孔乙己》一文如果从环境出发,让学生一开始就从文章结局人手去分析:孔乙己必死无疑,因为孔乙己的生活环境注定了他在那种社会悲剧的命运,再加上他个人的性格,他只能是死,这样的分析切入,学生既易明白,也易感兴趣。

散文的教学要注意潜移默化的美感浸润。如《冬天之美》的教学,我们可以摆脱条分缕析的分析方式,从美感入手进行设计,乔治眼中的冬天“美”在哪里'哪些语言最能突出这种美?从这种美中你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他的思想感悟你怎么看'等等。

上一篇:名著名句摘抄下一篇: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