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区景观设计

2024-09-25

商业街区景观设计(精选8篇)

1.商业街区景观设计 篇一

上海部分商业特色街区

美食休闲、历史风貌

云南路老字号美食街

云南南路餐饮业在建国前就已成市。云南路美食街在沪上曾一直享有盛誉,上世纪90年代初调整商业布局后,美食一条街遂建成,夜市一度十分火爆。拥有小绍兴白斩鸡、小金陵盐水鸭、鲜得来排骨年糕、福生楼烧鹅、长安饺子楼的百饺宴、燕津饭庄的烤鸭、雅叙居羊肉馆的白切羊肉等正宗的上海风味小吃。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周边环境的调整,云南路美食街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不再那么为人们津津乐道,生意也不再如以前那么火爆。商家经营惨淡,于是寻求转租,美食街总共29家网点,其中6家自营,9家对外租赁。这些网点共涉及违法搭建192.66平方米,占道132米。为了重振美食街雄风,更好服务世博,黄浦区政府将云南路美食街的改造计划提上了日程。

2008年上半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云南路老字号美食街”的规划设想,作为黄浦区迎世博的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杏花楼集团负责贯彻实施。整体改造调整历时八个多月即顺利完成,并于去年12月19日迎世博倒计时500天时正式开街。此次云南路美食街的调整改造按照“整、拆、净、改、管”五管齐下的方针,对沿街建筑外立面进行了统一设计,不仅彻底根除了屡禁不止的违章搭建顽症,形成具有海派特色的立面风格;同时,又根据云南路美食街的特色,对沿街餐饮企业也进行了适当调整,引进了洪长兴、德大西餐社、五芳斋、燕云楼等老字号餐饮,与原有的鲜得来、小金陵、小绍兴、大壶春、成昌圆子店等一起共同形成老字号品牌汇聚、特色餐饮争辉的局面,使美食街整体能级和经营档次得到了提升。

云南路的餐饮网点逐步扩大改造并进行了重新调整后,云南路的消费者呈上升趋势,特别自2008年12月开街以来,声誉大振,生意兴隆,春节期间闹元宵销售额明显上升,端午灯会热闹非凡更吸引了白领青年的亲睐。

上海城风味坊中西美食步行街

上海城风味坊中西美食步行街位于长宁区虹桥开发区的中心地段,是气势及规模堪称虹桥商圈内标志性建筑的“上海城购物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整条步行街营业面积有近一万平方米,街面造型新颖别致,外形按欧洲巴洛克设计的步行街路宽8-10米,长200余米,层高9米,有20间上下二层的建筑,呈L型环绕虹桥上海城购物中心两侧。步行街中外知名餐厅云集,充满浓郁的休闲氛围,有美国风情的“猫头鹰”餐厅、印度特色的“娜娜可”餐厅、葡国风味的葡京澳门茶餐厅、葡京煲煲好,民族风味俏江南餐厅,还有快餐文化中的美国麦当劳快餐店、著名连锁咖啡店COFFEE BEAN、STARBUCKS等,餐饮休闲与主商场上海城购物中心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在这条既有美国纽约SOHO区文化韵味,又具有香港兰桂坊特色的步行一条街上,消费者在上海城能享受到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一站式服务。每当入夜,步行街更显繁华斑斓,如一块宝石镶嵌在高楼如林的虹桥地区。歌舞升平的热闹氛围与琳琅满目的时尚商品相映成辉,在这里消费者不仅能体味国际时尚潮流,更能感受到现代商业的舒适购物环境。

仙霞美食特色街

仙霞路美食特色街位于长宁区,东起芙蓉江路,西至威宁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逐步发展成为沪上闻名遐迩的美食一条街;整条商业街紧靠古北新区北侧及虹桥开发区的西侧,营业面积有近一万平方米,聚集了30多家餐饮企业,四方风味美食汇集于此。

仙霞路美食特色街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休闲小吃街逐渐发展而来,为居家休闲、友情聚会、商贸洽谈提供了便捷的场所,有效拉动了消费,集聚了人气。每当夜幕降临,这里车水马龙,人流摩肩接踵,一片繁华。经过10多年经营开发,商业街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餐饮娱乐业为主,集购物、休闲、文化等综合性消费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与虹桥商圈内标志性建筑的上海城购物中心、仙霞西路百联西郊购物中心以及天山路汇金百货、长房国际广场、泓鑫时尚广场等商业资源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整条商业街充满休闲氛围,这段近1000米的路程中,餐饮行业经营收入占商业街总收入的70%以上,其中有一年四季天天客满、订座需预约排队的“香吧岛小龙虾”;有风味独特的“上海吴记麻辣鸳鸯火锅”;有享誉全球的台湾“阿宗面线”、“笑嘻嘻私房菜”;有民族风味的“虹霞火锅”、“牧羊人家”;有深受青年白领喜爱的“新旺茶餐厅”、“永和豆浆”、美国著名连锁“肯德基快餐店”;有生意红火的龙头企业“海立阁大酒店”;湖南湘味菜“滴水洞”;广受青年人喜爱的卡拉OK“必爱歌”、星歌音乐餐饮有限公司;异国风味酒吧等品牌(特色店)的数量占街区内店铺总数的50%以上。

滨江大道休闲餐饮街

滨江大道与浦西外滩隔江相望,东起浦东南路,沿浦江东岸,向南至拾步街,全长2.5公里左右。它是集观光、防洪、绿化、交通及服务设施为一体,集中了防汛墙体、游艇码头、江边大道、彩灯喷泉、亲水平台于一体,被誉为浦东的新外滩,是中外游客旅游首选地之一。

作为商业特色街的必备要素,其周边交通极其多样方便,大大提升了滨江的人流吸呐能力,为人气聚齐提供了充足的硬件设施。

滨江的地理位置也注定她成为与上海新天地齐名的商业休闲街。沿江有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海鸥坊,正大广场,花旗大厦,海洋水族馆等建筑物。滨江大道周边不仅交通便利,而且近邻有商务、休闲、金融、旅游设施,完善了浦东小陆家嘴成为城市功能区所必需的配套设施。

滨江大道是刚刚兴起的商业特色街区。滨江大道除本身的经济效益,它的存在也大大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衡山路休闲街

位于上海西南角的衡山路东起桃江路,连接宝庆路,西达华山路,全长2.3公里,是上海最负盛名的休闲娱乐一条街,也是徐家汇商业中心,时尚购物街淮海路两大繁华区域间的一条幽静通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衡山路以营造清新、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环境为特色,陆续开出了耕读书香茶坊、凯文咖啡馆、百度酒吧等别具风情的餐厅、酒吧茶室和咖啡屋。其中,占地6000平方米的领馆广场,引进了国外和沪上众多知名餐饮企业——美国星期五餐厅,意大利沙华多利餐厅,“一千零一夜”餐厅等,成为沪上著名的高档休闲娱乐场所。1999年9月,衡山路被评为“上海市十大专业特色街”之首。

衡山路作为主干道,与它交叉的还有11条支马路,这些马路在衡山路被评为市级专业特色街后在休闲功能上陆续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衡山路条状休闲街外的块状特色衍生。

目前,衡山路正处于一个调整期,在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下,经过发展和调整,衡山路及宝庆路上现有各类商贸服务类网点78家。其中,涉及金融(含银行、证券、典当等)网点5家,涉及美容(美发、美甲、美容、美肤及化妆品专卖)网点7家,涉及大小各类中西餐饮网点29家,涉及宾馆3家,涉及文化娱乐(含书店、影院、网吧、音像制品、照相影楼、冲印、量贩KTV等)6家,涉及其他类(服饰、鞋帽、眼镜、电子、电器、电讯、仪表、体育、药品、食品、印染洗涤、超市及便利店等)网点共28家。日均总客流量达上万人次,常年保持营业收入总计在5亿元以上。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及企业的努力下,衡山路正逐渐成为一条具有高雅文化、社交休闲、风味餐饮、娱乐健身、特色专卖等功能的知名街区,迎来一批批国内外消费者和观光客纷沓而至。

吴江路休闲街

吴江路休闲街东起石门一路西至茂名北路,全长约300米。按照“高起点、外向型、国际化”打造国际静安的发展思路,根据静安南京路1.8平方公里商业商务一街五区资源整合及功能定位的要求,通过规划方案的设计,对吴江路交通、人流、时尚等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吴江路休闲街的中心广场上方有两座钢结构天桥,将中创、新时代大厦等北侧商业楼宇与南侧四季坊商铺有机结合,形成1+1>2的ShoppingMal商业模式,同时还导入多元文化,凸显休闲特色,充分发挥吴江路休闲街作为静安南京西路商业商务区域中的城市休闲功能,目标是将吴江路休闲街创建成为上海一流特色的休闲步行街,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大都市的又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休闲街南侧的四季坊,商铺的设计十分时尚、灯光绚丽,卡通抱枕店、时尚拼图店、DIY肥皂店等个性化小店让人流连忘返。吴江路休闲街的消费定位在中档偏上,特点是年轻、时尚、休闲,休闲街上所开的餐饮均是轻质餐饮,都是满足年轻人口味的咖啡馆、冰激凌店、快餐等。其中,1.5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中餐饮占了约55%。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特色专业街”。

铜仁路咖吧街

铜仁路咖吧街南起延安西路北至北京西路,全长1200余米。现有各类商铺32家,其中餐饮酒吧美发美容桑拿有19家。主要分布在南京路以北的西恻;南京西路以南西侧是嘉里中心,东侧是天糊花园;铜仁路咖吧街92号地块将于今年改建完成,它将有35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引进世界著名的餐饮品牌企业;铜仁路88号(达人坊)已于2004年12月营业,营业面积4500平方米,已有11家著名咖吧企业进驻。

铜仁路位于静安南京路的正中心,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西有南京路上最大的购物胜地九百城市广场;有1750年历史的静安古寺,为上海三大最具影响的佛教胜地之一;有繁华的静安古寺步行街;有地铁甲级站—地铁二号线静安寺站。东有“梅泰恒”三大顶级广场和中安名品城品牌店等。比邻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嘉里中心、波特曼、九安广场、中欣广场等沪上顶级写字楼。周围还有众多的五星级宾馆甲级商务楼和在建的会德丰广场等。它是上海跨国公司、高级白领密谋最高的地区之一,处在一个“大隐隐于市”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

十尚坊休闲餐饮街

十尚坊休闲餐饮街位于闵行区龙茗路,南起平阳路,北至顾戴路,以其先天的地理优势、极具时尚现代的建筑风格以及合理的业态规划组合,成为定位于集合餐饮、娱乐、文化休闲的体验型消费,立足于闵行,并辐射周边区域的极具时尚气息与潜力的休闲商业街,已成为上海的一条商业特色街,并创建为上海市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

虹梅路休闲街

虹梅路休闲街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和闵行区的交界处,虹梅路休闲街呈现令人身心放松的欧陆风格,闹中取静,虹梅路休闲街沿途有雕塑、喷泉、花卉和假山瀑布等造景,环境十分清幽。虹梅路休闲街共可分为中餐、异国风味、酒吧茶座、休闲娱乐等区域,中餐区设有上海本帮菜、安徽料理、川菜和西北地区的特色佳肴,可在这里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异国风味区则囊括日式、韩式料理、印度料理、泰国料理、西餐、欧洲点心和中东料理,拥有小世界联合国的美称;酒吧茶坊区则设有各国风情的酒吧。

松东路饮食文化街

曾被评为2009上海特色商业街,位于松江工业区和松江老城区之间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南北两端连接两条进入松江城区的交通要道(北松公路和荣乐中路),全长1050米,南端连接松江城东汽车站,其地处闹市中心,与松江最繁华商业街中山路形成“丁”字交错,周边有蓝天一村、二村、三村等居民聚居区。松东路饮食街于1997年初具规模,目前,街区内共有商业用房41622平方米,经营户142户,从业人员1291人,月营业额739.5万元左右,其中餐饮业的商业用房26525平方米,占总数63%,餐饮经营户78户,占总数55%,餐饮业从业人员960人,占总数74%,餐饮业月营业额603万元左右,占总数81.5%。松东路餐饮街经历了一个自发形成、政府引导,不断规范的发展过程。1997年松东路东北侧就是上海市郊最大的工业园区——松江工业区。园区内有外资企业400多家,并以日、韩、台资企业为主,松东路开通后,许多精明的商家就看准了这一市场,以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为消费对象,以餐饮和休闲为主要经营项目,很快就形成了一条火爆的商业街区。到2001年底,有117家网点在此落户经营,其中餐饮业38家,休闲娱乐场所22家,其它各类网点57家。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不断优化,目前松东路已发展成一条比较成熟的具有鲜明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餐饮文化街,涌现出一些具有品牌优势和特色风味的餐饮商户,松东路饮食文化街以饮食文化为龙头,以休闲娱乐为消费主流,充分展示体验消费的乐趣。街区内涵盖着丰富的商业经营业态,设有大型正餐区、中小型特色餐饮区、风味小吃店、酒吧间、茶艺坊、西餐厅、咖啡馆,以及精品购物区等,目前,美食街上拥有百味家、御豪大酒店、晋盛食府、川流不息、黄山楼、中野烧烤、灵盛河鲜馆等餐饮名店。各区域间既分布明晰又相互贯通,可以充分满足人们“体验式消费”的需求,是全天候、街区型的专项规模中心型的饮食文化街区,如上海松东百味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白斩鸡”;上海晋盛食府的“本帮烂糊羊肉”、“现烤咸蹄膀”、“兰花小茄子”;中野烤店的“日本海鲜烧烤”;黄山楼酒店的“牛杂烩”等等,形成一批特色菜肴,各种菜肴色、香、味俱全,松东路作为餐饮文化街的特色以及品牌优势得到充分的展示,也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大饱口福,为在该地区投资和经营的饮食业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松东路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整个松江带来强劲的动力,在松江整合资源,打造特征鲜明的“松东路饮食文化一条街”的特色规划中,积极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各项商业配套建设,形成了以松东路地段为主题的综合性产业基地。

奉浦餐饮娱乐休闲特色街

奉浦餐饮娱乐休闲特色街(以下简称餐饮街)位于奉贤区南桥镇环城东路中段(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辖区内),南起团南公路,北至韩村路,全长1400米。2003年形成商业街以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努力配合下,逐步形成以餐饮为主导的特色商业街区,并在全区乃至全市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受到各方好评。目前为止,开业商户70余户,营业总面积6.5万平方米,2009年营业额3.23亿元人民币。整条路建筑和装潢风格现代与古典融合,环境整洁优美。

餐饮街的功能定位以大型正餐、大型娱乐为主力店,入驻的大型餐饮有皇品、小田园、三纳河畔等,本帮菜、川菜、湘菜、海鲜各具特色。大型娱乐有碧海夜总会、金色港湾、千代沐浴等,项目齐全、内容丰富,另外再辅以各类特色餐饮及休闲娱乐设施。通过提升整体餐饮娱乐的丰富度、经营档次和管理水平,发挥餐饮娱乐“异地消费”、“距离消费”、“新奇消费”的特点,吸引奉贤区及周边地区及市区消费者。

北随塘河路餐饮特色街

位于金山区石化城区的中心位置,濒临城市沙滩,东起新城路,西至卫一路、荔浦路,全长458米。石化街道依托旅游资源,加大建设力度,逐渐将其培育成为金山区特色餐饮的一大亮点。

北随塘河路原是以农贸产品为主的小商品市场。2003年,金山区城投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投资6000多万元对其进行了改造翻建,石化街道在分析了北随塘河路的区域特点、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金山区滨海旅游开发,提出了创建餐饮特色街的设想,通过政府引导和各方联手整治,进行业态调整,逐步实现了餐饮业的入驻开业,2006年以来形成了以餐饮业为主题特色的商业街。现有各类门店108家,总经营面积为17270.09平方米,其中餐饮行业有55家,经营面积为11068.32平方米,餐饮行业占总经营面积的66.55%。2009年北随塘河路营业额近亿元,其中餐饮行业营业额约占到整条街营业额的83%,是餐饮业集聚度较高的一条商业街。

七浦路服饰商业街

七浦路服装市场由小商品市场逐步形成,主营服装批发。解放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市场内个体经营户由小变大,逐步发展成为服装厂商批发的重要渠道,商品以中低档为主。1995年,七浦路小商品市场(七浦路服饰商业街区前身)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1999年市场纳入整体改造。2001年,室内第一幢商厦—新七浦服装市场开业。2002年,市场开始进行由马路市场向楼宇市场的大规模改造。至2009年,建成超飞捷、白马、新七浦等十家商厦,建筑面积28.84万平方米,铺位6000多个,服装代理品牌860户,每天人流达2.5~3万人,节假日近10万人,年销售额在100亿元左右。市场以“品种多、款式新、质量好、价格廉”为特色,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服装集散地之一。但七浦路服饰商业街区下一步要引导和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努力引进中高层次品牌,进一步拓宽服装、皮具及其他名贵饰品经营领域,形成服饰设计中心、品牌代理中心、展示博览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成为时尚用品的品牌孵化地,并与苏河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联动发展,成为一个有商业价值的品牌。

梅川路商业休闲街

梅川路文化时尚休闲街位于中环商业中心内,由核心段、东延伸段和周边联动支马路组成,主要规划的是真光路以西和万镇路以东的核心段,全长约600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它是中环商圈的重要窗口形象,也是上海市政府明确的近期重点建设的27条特色商业街之一,现已形成一定知名度和集聚效应。

梅川路文化时尚休闲街以餐饮为突出特色,涵盖休闲、娱乐、购物、健身、美容等多种业态。始建于2001年,由澳大利亚TMG建筑集团设计,其后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调整,包括街区周边的绿化设计、中心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布置等,形成绿化宜人、内涵丰富的休闲氛围,做到商业与文化、景观与建筑间的有机融合。先后荣获2005年“上海十大休闲街”、2008年“上海示范商业特色街”。

街区集聚各类大众化和百余个著名品牌专业店、专卖店,特色店数量占商业街内店铺总数的50%以上,主营行业经营收入占商业街总收入的70%以上,在当地消费者和外来游客中均有很高知名度。周边集聚麦德龙、迪卡侬、百安居等龙头商家,银行、电信等综合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极大地满足广大居民的各种消费需求。

在保持商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发掘梅川路的文化价值,提高商业街的文化内涵。每年开展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暨梅川路休闲欢乐周活动;2009年2月在梅川路成功举办第3届“梅花节”,为商业街注入了“梅”的精神和品位。鲜明的特色、全面的服务、休闲的环境、精致的景观,商业与文化的交融渗透,使梅川路文化时尚休闲街逐渐形成一种独特而时尚的文化底蕴。

2010年4月28日,全新升级的梅川路休闲街正式呈现在市民面前,商业建筑群形象更鲜明,商业能级得到提升;街内文化广场中心位置建近百米高的“祥和之光”钟塔,成为梅川路乃至普陀区的标志性建筑。

随着中环商圈不断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积极打造市级商业中心,梅川路文化时尚休闲街也正加快明确主题内涵、调整行业业态、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服务。未来,梅川路文化时尚休闲街要围绕“时尚、休闲、文化”的主题定位,打造“时尚品牌消费地、文化休闲目的地、生活方式体验地”三大中心,以更好地服务白领人群、中高层商务人群、三口之家年轻家庭、外来商务旅游人群等目标消费群。

中山二路服饰服装街

曾被评为2009上海特色商业街,位于松江老城区的中心,中山二路中段(人民路-新桥街)于1998年底实施改造,2001年5月竣工。总投资2.5亿元,新建商业门店74间,商品住宅1000余套,总建筑面积113000平方米。

中山二路中段(人民路-新桥街)长度500米,改造后的中山二路,经过业态的调整,现在主干道两侧集聚了58家服装服饰店,各类品牌服装、专卖店等种类齐全、规格众多,在松江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有逐步向周边辐射之势。

中山二路中段(人民路-新桥街)交通便利,东与谷阳北路相通,西连人民北路。周边有龙潭小区、凤凰小区、黑鱼弄小区、樟馨家园、人乐小区和松石苑等居民区,居民购物方便。各类配套设施齐全,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购物环境极佳。经营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良好,商户服务规范、文明经商、诚实守信、无假冒伪劣商品。

奉贤人民南路服饰休闲街

人民南路服饰休闲街(以下简称服饰街)位于奉贤区南桥镇中心区域,南起育秀路,北至南奉公路,全长450米。是奉贤区域内服饰品牌专卖店的主要汇集地。目前为止,服饰街开业商户132家,以经营品牌服饰为主,共有商铺73家,占街区内商铺总数的55%,兼有礼品店、饮品店、蛋糕店、儿童用品店、美容美发、美容店等商铺,营业总面积5247平方米,日人流量1.5-2.5万人次,2009年服饰销售额约12000万元人民币,约占全区穿着商品销售总额的3.94%。服饰街环境整洁优美、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云集、市场管理规范,在区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朱家角镇北大街

古镇区内有一条北大街,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一条街。它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北大街东起放生桥,西至城隍庙桥,背靠漕港河,总长397.8米。共有商户157家,经营总面积5620平方米,特色业态有特色小吃、餐饮、工艺品。2009年销售收入两千多万元,同比增长20%。代表性特色商户有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茂荪馆、一亨馆,以及近年展露头角的漕溪人家、葛恒升粽子店、赵家粽子店、工艺品店,这些已成为北大街商业兴旺的重要力量。

2009年朱家角镇北大街被评为上海市商业特色街。商业特色街是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商业规范发展,增强商业魅力,塑造和谐商业环境,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朱家角镇北大街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加强诚信建设,一系列有力举措使消费者在北大街得到放心的商品和便捷的服务,北大街成为集餐饮、购物、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知名商业街。参与创建商业特色街。

北大街经过建机制、抓管理、求实效、促发展,老街的商业更繁荣,人更文明,水更清澈,景更美丽。北大街上的酱菜、粽子、米糕、扎肉等土特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创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涵大隆酱园,1915年2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上,酱园生产的玫瑰腐乳和双晒套油双双获得金奖。

七宝老街

七宝老街位于七宝镇,于2000年世纪之交重建。老街含北广场(钟楼广场)和蒲溪广场。另外还有古戏院等文化活动场所。七宝老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老街已成为了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七宝的新城虽然是繁华都市,而老街仍然延续着历史的遗响,举目可见南宋时种植的两棵参天银杏,元代赵孟頫写的“七宝”手迹,明代的建筑“解元厅、四面厅”,以及镇中心南北一字排开的清末民初的建筑群。上海千年尽在此。

福建中路中华名品街

以聚集老字号品牌、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的福建中路“中华名品街”调整改造于2009年5月完成,在迎世博一周年之际正式对外营业。这条全长128米的“中华名品街”共聚集了13家老字号企业,并汇集不少民族特色品牌,将成为南京路步行街上又一条颇具经营特色的支马路。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福建中路,原以衣庄业为特色的专业街市而闻名申城。历经百年沧桑,旧日辉煌逐渐逝去,商业业态业种混杂,经营档次不高,商业特色不明显,市容店貌等与南京路的功能定位不相吻合。

为加快拓展南京路非字型支马路改造,黄浦区商务委从2009年11月10日对福建中路正式启动调整改造,将福建中路作为步行街商业功能的补充和延伸,新的定位为老字号品牌和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上海有影响的“中华名品街”,真正与南京东路零距离。据悉,福建中路的调整改造也是黄浦区窗口服务指挥部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此次调整改造涉及沿街两侧共有商铺33家。首次采用了全市场化运作,对其中的18家商家进行了调整,重点引进了王开照相、王大隆刀剪、步鑫源老北京布鞋、扬州谢馥春化妆品、老介福呢绒家纺、盛锡福帽子、老庙梨膏糖、集云阁等老字号品牌,加上原来已经开设的老凤祥、真老大房、扬州饭店、黄隆泰和恒源祥,目前在福建路中华名品街上已经汇聚了13家老字号品牌。

不少老字号也借此机会重新进驻南京路商圈的门面店铺,并创新经营模式,以期在“中华名品街”上焕发青春。盛锡福的帽子、老介福的呢绒等都将重新进入南京路商圈。扬州谢馥春化妆品等外地老字号则是首次在上海推出市场。王开照相将与步行街的网点实施错位经营,并主攻时尚写真等。王大隆刀剪、上海筷子店等则将探索时尚高端路线。

同时还引进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品牌专卖店,如上海筷子店、谭木匠、金石艺苑、成家精品、佑鸿灯工琉璃、维娜丝唐装、食草堂、添叶阁、喆龙礼服等,成为民族特色品牌与时尚创意零售的聚集地。

福建中路中华名品街的调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据了解,在开街后将根据定位,通过市场调控,不断深化调整改造,并加强街区的管理。

宜山路专业特色街

宜山路专业特色街毗邻徐家汇商圈,南起中山西路及内环高架,北至虹桥路,全长1.2千米,并朝东西二侧辐射,东至文定路,西到徐虹北路,还在漕溪路198号设立好饰家建材园艺购物广场分中心,街区占地面积逾300万平方米。

宜山路,这条以浙江省“纺织之乡”命名的马路,在解放后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95年,建材一条街兴起,宜山路日趋繁荣。1999年9月,宜山路被市商委命名为“市商业专业特色街”。据不完全统计,宜山路商业街区现共有各类沿街商贸服务类网点126家,入驻厂商5000余家,其中,涉及经营建筑装潢、家俱及配套商业的商家99家,涉及金融类1家,涉及美容网点1家,涉及大小各类中西餐饮网点6家,涉及文化娱乐2家,涉及其他类网点共17家。

街区网点布局形成建材、家俱销售的三个专业区域:

1、建材装潢市场中心,汇集在宜山路、凯旋路交汇处,由筑园生活设计馆、上房装璜总汇、科拉胜建材广场、家饰佳装饰精品城、喜盈门卫浴陶瓷商城、兴力达国际装饰家俱城等6家大型商场及一批中小型建材装潢商店组成。其中定位为“时尚建材,生活创意”的筑园把时尚和生活概念融入家居建材领域,从内涵上提升了家居建材中心的功能。而上房装潢总汇则以批发、工程、专卖店、连锁销售店为经营模式创立了上房品牌,是目前TOTO洁具在中国最大的经销商。

2、家俱市场中心,汇集在文定路、裕德路交汇处,由玖邦国际家具广场、喜盈门新款家具中心、盛源大地家居城、世贸家具城、上海桑马红木家具、文定生活等6家大型商场及一批小型家俱商店组成。其中喜盈门“专业化”经营特色比较鲜明,开业以来先后创建了喜盈门橱柜商场、卫浴陶瓷商城、新款家俱中心、地板木业商城,营业面积达5万平米,经营品牌300余个。

3、好饰家建材园艺购物广场,座落在漕溪路、田林东路上,集中经营建材家俱、布艺、家电、园艺、灯具、石材等10大类商品,平均年销售额10亿元。

街区经多年开发和调整,已具备“超市大卖场”“品牌专卖店”和“专业特色街”的经营框架,同时,也形成了“经营专”、“品种齐”、“服务优”的特色。街区的商品质量和优质服务,受到消费者称赞和社会肯定。1996年—2006年期间,相关企业分别获得“全国建材装潢规范市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十佳文明市场”、“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商业优良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愚园路文化艺术休闲街

愚园路是中山公园商圈中一条东西向的主要街道。愚园路(定西路至江苏路)两侧分布着13处近代历史建筑,建筑总面积33933平方米。其中著名的有“王伯群故居”、“西园大厦”、“沪西别墅”、“严家花园”、“宏业花园”、“周氏住宅”、“联安坊”、“新华村”等。2003年,上海市规划局颁布了上海12个历史风貌保护街区,愚园路位列其中。2005年,上海市经委在制定上海市“十一五”商业发展规划中,将愚园路列为“十一五”时期上海规划建设的20条商旅文结合的风情街之一。功能开发定位是文化艺术休闲类商业。并完成了《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愚园路(定西路——江苏路)历史风貌区城市设计》的编制。目前,长宁区政府已将愚园路景观环境建设列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正在推进实施中。

吴中路汽车销售街

吴中路汽车销售街是全市唯一一条以汽车销售为特色的市级商业特色街。吴中路汽车销售街在虹桥镇中心地段,东接内环线,西至虹井路接外环线。周围地区市政设施完善,建有大批高标准住宅。这里汇聚了众多的汽车销售企业。有合资品牌的4S店和专营进口汽车的门店,也有各类二级经销商,更有以吴中汽配城为主的众多汽车改装美容店,以及美车饰,车100等汽车百货超市。

2.商业街区景观设计 篇二

1 “街区商业”的涵义

1.1 什么是街区商业

街区商业,实质上是一种动态消费,区别于服务性为主的社区商业的静态消费行为,它是社区商业的“升级版”。作为街区商业必须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街区的目标消费额可以进行偏高的设计,由于动态消费在通常有比较高的消费力,所以消费额度的计算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外,街区商业是一种独立的商业形态,通常会拥有比较好的经营情况和投资回报。

1.2 街区商业的特点

1)铺铺临街。

街区商业最大的商业魅力就在于开放性:街中设街,四面贯通,铺铺临街,无商业死角,处处人潮涌动,商业空间充满人情味。

2)复合功能。

街区商业业态丰富,集购物、休闲、娱乐、居住等为一体,各业态间互动互补,真正使全人群(各个年龄群)、全天候一站式购物消费成为可能。

3)黄金比例。

街区商业空间不过分大,长度不过分长;街区的科学规划令人只需步行,便可轻松购物、娱乐、休闲、看电影。黄金比例的店面分布,合理的面宽及进深,让店铺投资的性价比达到最高。人性的尺度带来交往和沟通的便利,更带来有效商业时间的延长。

4)连通城市。

街区商业与道路、与城市保持密切连通。街区的格局必然是四面贯通的,街区的位置必然是要处在交通枢纽上的。商业不再是一个区域的独立体,而是一个城市人流量、信息流量、商品流量的集中地。有特色、有生命力的街区不仅极大地阻止了本地消费的外流,更大量吸纳了外围人流。

5)动静隔离。

街区商业通过空间的灵活过渡,改变了人流熙攘、环境喧嚣的商业第一印象,多条商业内街和次内街,多种功能分区,闹中取静,静中求动,实现动静隔离。消费环境幽雅、舒心、个性飞扬,业态之间动静有序,互不干扰。

6)广场效应。

街区商业更注重交流的功能:街区中势必存在广场,广场是人们迷恋一个地域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区域活力的第一见证。广场是最容易吸纳人流、聚集人气的地方,各种有特色文化味道的商业活动让商业在街区文化的包装和烘托下价值倍增。

1.3 我国街区商业的发展

在我国,街区商业的出现最早在北京。首先是建外SOHO推出特色商业街区,仿照欧美街区商业的业态模式;在北京CBD商务区内,营造一个由16条步行商业小街、300个沿街店铺以及20个双层花园组成的商业街区。

目前在全国做得最成功的街区商业项目是上海的新天地。它是一条比较古老的街改造而成的,结合了现实中的流行元素,将购物、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被消费者接受了,所以成了上海的城市名片。“安徽黄山市的老街、北京前门的大栅栏、南京的夫子庙与秦淮河,都可以说是成功的街区项目,其共同点是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融进了新的时代元素形成的。

2 “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原则

2.1 对城市地域文化的尊重

21世纪是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商品经济主导的年代,这种潮流下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吞没了地区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而当物质发达,信息自由的时代来临时,人们以往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化的力量往往瓦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漠视了过去的一切,造成了人文价值观的缺失。建筑作为一切艺术中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表现形式,必须尊重人文和地域等方面因素。

2.2 完整的空间环境意向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2.3 开放的功能体系

1)多向发展。

所谓多向发展就是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中以及室内外的商业环境,其实这一点是在现代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的制约下创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的一种手段而已。

2)多功能转换。

因为商业经营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此以多功能的转换为对应措施。既设有大型的购物超市和大型商场,又设有各类专卖店和主题店,以及沿街小店铺,并配以餐饮,娱乐设施,会议展览设施来奠定它作为一个城市商业区都市城的地位。不但如此,这些功能可以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灵活转换而不会影响整个功能使用的效益。

3)立体的步行系统。

商业步行环境的创造离不开步行系统的设计,在功能多向化发展与转换的前提下,必然带来步行系统的立体化,空间化。

2.4 生态式的环境艺术

在城市街区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将生态与环境艺术两个概念并重是基于人们身心健康与心理愉悦的双重社会文化心理条件下的客观需求,或者说是研究街区商业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精神因素作用下的物质环境设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3 “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方法

3.1 空间规划结构

现代街区商业规划结构一般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大型商业设施为空间核心,其他商业,服务业设施按一定规律布置。其空间布局形态主要有:线型,网络型,线面型,复合型等。

1)线型或网络型均质无核空间结构。

均质型传统空间结构的特征是街区中没有核心的大型商店,全部由中小型商店构成,形成相互关系、相对均衡的均质无核结构。

中国传统街区商业主要是由传统店铺聚集形成的线面型空间。这种线型,“均质无核”的显示了东方传统商业空间形态的特征。在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过程中,由多条商业街道相互交叉,逐渐形成网络型均质无核结构。

2)线型或放射型单核空间结构。

单核结构即街区的线型空间中,有一个或多个位置相邻的大型商业设施构成空间核心,其他商业和服务设施依托此核心向一侧或多个方向延伸分布。

3)多核空间结构。

多核空间结构,即街区中有三个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分别处于不同位置,以合理组织顾客人流缩短购物者的步行距离,是超大型街区商业的主要空间形式。但是,这种空间结构,使得街区中的商业面积极大,空间形态也向巨型化发展,不利于步行者舒适购物。

4)网络型空间形态。

网络型空间形态,即街区商业空间中,多条线型内街空间相互交叉,形成网络状空间形态,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线型街道可以是直线或曲线形式,也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进行交叉,形成多变的空间形态。

5)复合型空间形态。

复合型空间形态,即线型,网络型,均质型,核型,大型广场等各种空间形态,部分或全部使用在街区商业空间中,形成复合复杂的商业空间。这种空间形态,需要较大的空间容量,一般适合在大型街区商业中采用。

3.2 街道空间界面设计

1)建筑立面。

在街区商业外部空间中最能吸引人的建筑,是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和反映当地历史特征的建筑。优秀的街区商业区,一般聚集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既能体验到地方文化与历史,又能感受到现代文化的气息。

当然,如果在街区中存在历史建筑,就有了建筑设计的主要参照。但是,许多现代街区商业区是完全新建的,建筑风格的整体把握就应重新定位。

2)街道与广场地面。

街区商业的内街与广场地面的构成,材质,色彩,图案等都影响着空间氛围。街道地面构成的有硬质材料如花岗岩,地砖,鹅卵石,软质材料如水面,草地。街道与广场上一般还有台阶,台地,台凳,座椅,灯具,花木等,既有功能作用,又丰富空间界面,调节空间气氛。

3.3 空间环境设计

1)街区形象设计。

融合自然,营造环境幽雅,自然,舒心,个性飞扬的街区商业环境。展现绿色生态主题,以绿地,花丛,水域等景观元素,造就自然柔美,亮点突出,和谐统一的空间格局。街区商业设施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各功能动静有序,实现动静结合,动静平滑过渡。

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应通过空间的灵活过渡,改变人流熙熙攘攘,环境喧嚣的商业第一印象,多条商业内街和次内街,多种功能分区,闹中取静,静中求动,实现动静结合,平滑过渡。

2)循环路网设计。

应建立连续,立体化,高密度,高品质的循环路网,使行人与物流都自成体系,方便,安全,高效,形成流动性极强的街区内部空间。

3)街道家具设计。

组织适量的街道家具,可以为街区增添更多活力,为行人带来更多情趣。在步道上增设适量的宜人性设施,如座椅,电话,新闻报栏,街头造景小品等,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尺度,视觉感受以及使用便利性:

一方面可以丰富视觉环境;另一方面可使街区变得具有生气。设计应在餐饮区和休闲广场设置户外凉亭,咖啡茶座,也可以为街区带来活力。宽敞的步道,长椅,咖啡茶座将使得在街区中漫步成为轻松和快乐的生活体验。

4)共享空间设计。

开拓步行街,广场等合适的共享空间,给人以放眼环顾,放松身心的空间,人们可以在此就餐和休闲。

配置姿态优美的景观树组,围合较为安静的休息小空间,人们在树下可坐可观,并可与铜像雕塑亲密接触。在商业街道中,有次序地安排花坛,街灯和座椅组合的街道小品,既美观且实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街区休息功能的需求。

4 结语

在现今的商业地产项目开发中,面临大型MALL喊停、专业市场走平的困境,街区商业因有合理的布局、便利的交通、丰富多彩的经营形式,逐渐成为商业模式的一大发展方向。街区商业以追求形式与功能的最佳组合为目的,正在成为商业地产中炙手可热的新锐模式。

摘要:主要阐述了城市街区商业的概念与特点,概述了街区商业的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指出以追求形式与功能的最佳组合为目的的街区商业模式正在成为商业模式的一大发展方向。

关键词:街区商业,空间,规划设计,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4]李雄正,赵亚翘,王悦.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梁雪,尚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张庆华,赵彦娟.泉城路商业街建设问题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3):8-9.

3.商业街区景观设计 篇三

关键词:城市居民、商业休闲步行街区规划设计

1城市居民休闲化的发展趋势

1.1休闲集约化模式休闲和商业一样,经历了“小型一中型一大型一超大型一街区集聚型”的发展过程,并出现了多种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但是,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大型+扎堆儿的发展)成为最主要的趋势。

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等步行商业街区是最典型的集约化商业休闲区:北京什刹海、三里屯,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是纯休闲街区:北京金源Mall、广州华南Mall是休闲商业超级商业场所;这些大型、超大型休闲主题街区的开发,使休闲集约化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使区域土地开发和大型商业房地产开发,可以有效地实施。

1.2商业与休闲的整合模式休闲场所是完成休闲功能的经营场所。商业是完成购物交易的经营场所。这两者,本来有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功能且标。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购物和逛街成为人们最大的休闲生活,商业场所休闲化成为一种趋势,成为商业交易功能成功完成的最必需的补充,甚至成为商业交易的前提。

以购买实体货物为目的的商业经营场所,逐步发展成为以购买实体货物与购买多样性服务相结合的混合经营场所,产生了以休闲性购买为特色的场所、以旅游纪念品购买为特色的场所、以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康体等为主题的大型商业化街区。这就是商业与休闲的现代整合。

其中,步行街区、滨水休闲区、餐饮街区、娱乐街区、古文化古建街区、Shopping Mall等等,已经成为城市休闲餐饮娱乐及购物的主力消费场所。

换个角度看,商业地产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大型商业楼盘或街区的游憩化趋势;二是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的混合聚集化趋势。

步行街是游憩化的商业地产的典范。Shopping Mall的成功,必须以休憩吸引力及多元休闲消费的补充为前提,纯粹的卖场必将失败。而对休憩吸引力的设计,是旅游休憩方式设计的专业特长,旅游专业技术可以为商业地产提供巨大贡献。

商业步行街,是一个城市休闲的象征之一。如何逛街游乐,获得本地市民与外地游人的同样钟爱,需要进行休憩方式的专业性设计。

城市“中心休憩区(central Recreation District)”模式,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但是如何进行设计和整体开发,对于大多数城市,仍然是一个难题。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或两个城市休憩中心,有的地方是商业步行街,有的是酒吧区,有的是娱乐餐饮混合区。如北京的王府井、西单、什刹海、三里屯,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新天地,成都的春熙路、玉林生活广场等等,就是这些城市的“中心休憩区”。

城市商业游憩区具有极大的前景和多样的文化与景观可能性,上海外滩的西洋楼群、滨水结构与霓虹灯称为“外滩模式”,商业步行街模式,如重庆的“南滨路模式”,都是创意开发的典型。

2商业休闲步行街的模式及文化打造

2.1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5种经典类型

2.1.1现代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区这是城市中最普通的商业步行街区,一般是在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或商业口岸节点新建形成的一般商业步行街区,主要功能是购物。比如北京王府井、红桥市场等。

2.1.2民俗特色休闲街区一般城市的保留古民居街区或民俗建筑街区,都是最具名片意义的风情街区。借用古民居街区进行改造,形成风貌提升,充实休闲和购物功能,形成城市民俗特色休闲街区。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仿古建筑和民俗特色建筑新建设的休闲市场。丽江占城、桂林西街、凤凰古城、成都锦里、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上海新天地、天津五大道等区域,已经成为旅游名片。

2.1.3滨水休闲步行街区城市滨水带借助城市景观环境打造,开发休闲和商业房地产,形成了大量休闲商业步行街区。形成了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多种形态。经典类型为渔人码头、外滩、威尼斯水城、周庄水乡水街等等。

2.1.4酒吧休闲步行街区酒吧是夜生活中的主力支撑,借助于比邻外籍人士生活区域的优势及街区房租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大型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了一批酒吧街区,包括北京三里屯、什刹海、成都的玉林小区等等,成功的打造出夜生活区,成为城市旅游的壳点。

2.1.5餐饮休闲步行街区餐厅饭馆茶坊是中国最具商业活性的行业,可以说,中国人的社交生活80%在餐桌上。因此,只要能够成功打造餐饮街区,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引爆一个区域地产。投资商借助于新开发区域的地价优势和城郊交通优势,往往成功地打造出餐饮休闲街区,形成社区房地产热销。国内最善于借助餐饮休闲开发地产的,是成都置信房地产公司,其芙蓉古城、荚蓉汉城都成为或功的经典;重庆南滨路、泉水鸡,北京簋街等等,都是成功的项目。

2.2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发展模式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开发是以商业房地产的手段为核心盈利模式的。但是,商业运作的或功,不仅需要房地产的手段,还必须深刻把握城市休闲休憩功能的开发,以此功能整合为突破口,带动流行消费潮流,才可能获取房产或房租的高额回报。我们将商业休闲步行街区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①商品销售为核心的逛街模式②、餐厅饭馆为主体的餐类模式③酒吧演艺歌厅KTV为主的夜生活模式④康体健身洗浴按摩为主的修身模式⑤工艺土特产工坊为主的游客观光购物模式⑥综合购物与休闲服务的集成模式。

2.3商业休闲步行街区的文化打造

对商业休闲步行街区必须进行文化打造,在实践中,一般追求4个文化类别:

2.3.1现代时尚潮流文化,追求现代流行的文化风潮。典型代表:重庆南滨路,北京“798”:

2.3.2移植欧美海外风情,形成异国情调。典型代表:成都”国色天香“,阳朔西街;

2.3.3中式古风文化,以汉唐宋明清不同朝代为依托,形成时代文化主题。典型代表:成都“芙蓉古城”;

2.3.4民族民俗文化。以当地民俗、宗教,少数民族风格情调等等为基础。形成特色文化。典型代表:九寨沟边边街,成都锦里。

3商业休闲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3.1规划设计构思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休闲空间,改善商业发展条件;挖掘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创造特色环境和人性空间,成为发展城市旅游的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完善旧城交通系统,避免步行化带来的交通影响。

3.2规划层次基于街道与街区的整体关系,规划设计研究分三个层次展开,包括第一层次:旧城整体功能定位、布局结构、风貌保护和道路交通组织;第二层次:步行街区的功能定位、范围、规模与业态分布等,尤其是休闲区的功能定位;第三层次:步行街区的城市设计导引。

3.3整体发展原则①优化土地使用,提高综合效益。②商业休闲为主,功能适度混合。③有机疏解交通,有序交通组织。④整合空间景观,改善整体环境。⑤保护旧城风貌,传承历史文脉。⑥挖掘人文内涵,拓展旅游功能。

4.商业街区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街商业街区是县城的商业集聚带,是市民居家购物休闲首选的商业街区,也是重要的对外窗口。街的形象代表着的城市形象,街的现在和未来是居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街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据清光绪八年《县志》记载,溧邑自隋唐以来,街衢繁盛,物阜民康,唐时,城外街为县城之中心,县衙署和城隍庙就设在街道之中。万历二十七年,知县徐必达修治城内街道,皆铺以石。古往今来,街始终店家林立,商贾云集,生意兴旺,人流如潮,是我县一条传统的商业街,也是我县商业文化的聚集地。

街长450米,位于护城河北岸,珍珠路与中大街之间,居于商业核心区的中心位置。建国后,我县国有和集体商业公司的零售店面大都设在这条街上。1984年的县城总体规划,就把街确定为商业步行街。1995年初,县委、县政府结合旧城改造,对街南街区域进行全面拆旧建新,北面商铺也装修出新,路面进行了简易铺装,并于1月8日举行了街商业步行街落成典礼,成为当时郊县旧城商业街区改造的样板工程。此后,街北街陆续进行了局部出新改造。开始,以街为轴心,对珍珠路、交通路、中大街、大东门街围合地带进行“两场一街”(商贸文化广场、街商业广场、大东门美食街)拆旧建新改造,陆续建成投入运营。街西北区域地块开工建设“名仕阁”商住楼,底前将建成投入运行。至此,街商业街区的改造建设初步完毕,街已由原来的一条老商业街,演变成一个完整的商业街区。整个街区占地面积约40万平米,其中商用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街面广场、停车、空闲面积约5万多平米。街商业街区内拥有大小商户500多家,汇集了我县大型超市、电器卖场、星级酒店、休闲娱乐、时尚饮食和大部分知名品牌店。经过近几年的打造,街区内的商娱功能放大,时尚业态增多,门类逐步齐全,已经成为县城地区不可替代的商业中心区和人流物流聚集区,也是我县商业文化和对外形象的一张名片。

目前,对商业街区实施管理的单位有5家:一是“两场一街办公室”,原在“县三产办”名下,201月以后移交给永阳镇三产办,从事带有一定政府综合协调性质的管理职能;二是“两场一街”的物业管理公司,共有3家,分别是:管理街商业广场的瑞祥物业公司,管理商贸文化广场的秦环物业公司和管理大东门美食街的青河物业公司,均由原开发建设“两场一街”的3家开发商分别聘用,从事区域内的日常物业管理;三是由市容局承担街包括南区及“两场一街”以外的街巷河沿的市容环卫管理。

二、街商业街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街商业街区虽然经过几次改造,但限于当时的财力、规划设计理念和开发运作模式,加上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上存在先天缺陷,管理又没及时跟上,目前在表面繁荣的背后,街商业街区运营和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是交通秩序乱。街及广场人车混行,车辆乱停乱放,尤其是一些营运机动车、摩的、人力三轮长时间在道口候客,交通无序经常受堵。街周边目前可供停放车位少,商家地下停车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环境卫生差。尤其是街露天夜市大排档和庙巷烧烤摊点的进入,街区重要节点地段烟薰火燎,油渍满地,污水横流,垃圾乱扔,没有进行全天候清扫,暴露垃圾较多,有些地段成为卫生死角。

三是管理不到位。多头管理,互相推诿,街区内乱披乱挂乱贴严重、标志不全、店招陈旧,店面路灯亮化不够,大型电子屏闲置成为摆设。乱搭建现象日趋严重,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占用公共空间乱设亭棚,许多公共空间被占商用或开设游乐项目谋利。路面破损不能得到及时修复,绿化被毁被踏,管护无人过问。不良行为随处可见无人制止。治安管理也不到位,业主财物时有被盗,广场铜质雕塑被人偷走,物业管理不能很好地依章尽责,失管现象严重。

四是安全隐患多。安全通道、消防通道堵塞,消防栓不出水,单位消防交给物业兼管,商家安全意识淡薄。街地下管线在阴沟边挂附,腐蚀性污水流入极易造成漏电隐患。摊点食品卫生漏洞多,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五是社会反响大。人对街的情结很深,对它的整洁和繁荣充满期待,然而街管理状况令人不满,市民反响强烈,网民言论激烈,要求整改呼声很高。在专门组织的问卷调查中,市民对街现状的满意率仅为6.2%,从领导到市民、从管理部门到业主,从店家到顾客,绝大多数人都不满意目前的脏乱差现象,社会各界对街进行改造整治、强化管理的愿望愈发强烈,呼声也越来越高。

相关部门和广大民众都希望通过这次调研广纳民意,得到县委、县政府足够重视,下决心通过改造整治、营造环境、强化管理,使古老而又年轻的街商业街区焕发她应有的活力和魅力,成为人民引以为豪的城市客厅。

三、优化改造街商业街区的若干建议

一个城市的商业街区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为位置所处优越,人流物流集中,历史文化积存,加上人的聚合心理和商家的逐利性,使它自然而然成为商业中心地带,但它也是利益矛盾的交汇体,如不加强管理,繁荣背后的杂乱无序往往不可避免,黄金地段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就难以呈现。如何在繁荣兴旺和文明整洁中寻求平衡点,是衡量商业街成功与否的关键。

综合网络民意、调查问卷、座谈考察情况,建议从提升街商业街区形象入手,改善和强化管理,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繁荣、秩序、就业、便民统筹兼顾;二是疏堵结合,正确处理好市容管理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关系;三是统一管理,确定一个责任主体;四是标本兼治,从治标入手推动治本措施的跟进,通过治本机制的逐步完善保障治本成果的巩固。具体建议是:

1、坚持商业步行街的功能定位。街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造时就定位于步行街,现在的街区包括街主街道和街商业广场仍应坚持这一定位。只有明确功能定位,街商业街区的完善规划、优化改造、强化管理才有切入点,也是下一步展开工作的.前提。

2、切实解决交通组织问题。实现商业步行街的功能定位,必须首先疏导好交通,重点解决停车难和乱停车问题。街辟为步行街周边的交通组织是有条件的。近期可在相对宽敞的交通路、望京街主干道两侧沿道路边线设置临时停车点,启用五星大卖场地下停车场,同时挖掘街边空地,充分考虑顾客步行半径,设置多处停车场,解决机动车包括摩托车的停车问题。在护城河两岸河沿通道划定一些地段作为自行车临时停放点。从长远看,应规划在街区的西侧建设地下停车场。对街区内所有商户的经营性用车实行禁区特别通行证管理。

3、露天饮食摊点集中外移。关于街夜市大排档和烧烤经营,本次调研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下决心取缔。考虑到部分居民的就业和消费需求,建议采取疏导过渡、逐步压缩总量的办法,可在街附近选择适当地点(如小西门街老法院、老外贸大楼背后等处)建设集中式室内经营的大排档,并完备必要卫生条件。

4、提升基础设施水准。结合“名仕阁”落成,将中大街北段、街主街及护城河两岸纳入出新改造范围,对杆线设置、路面铺装、建筑外观、广告标志、店铺招牌、绿化亮化以及停车休闲设施作统一规划设计,逐步配套建设到位。建议街东西向主街道采用广场式铺装改造,增加街面宽度,同时,坚决清理拆除街区内所有违章搭建。

5.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命名管理办法 篇五

关于印发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命名管理办法的通知

济政办发〔2012〕3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命名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十月八日

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命名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的命名管理工作,推动商业街培育和发展,提升商业街品位及影响力,引导和扩大消费,打造城市服务业品牌,根据商务部《商业街管理技术规范》(SB/T10517—2009),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分为综合性商业街区和专业性商业街区。

综合性商业街区是指历史悠久、区位优越、规模集聚、业态丰富、定位清晰、功能完善、品牌云集、管理健全、效益良好,处于商业中心地位,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拥有主力店及众多国内外品牌店,集聚效益明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商业街区。

专业性商业街区是指某一类商品或服务经营面积,达到商业街区总经营面积60%以上,或拥有某一类专业经营店铺30个以上,汇集该 —1—

类专业知名企业,具有高度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辐射力,依托相关产业度高,形成商业和产业互动发展,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商业街区。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特色商业街区的命名。

第四条 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由市政府命名,原则上每年组织1次。

第五条 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市商务局组织成立评审委员会,负责特色商业街区的论证和评审。

第六条 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一)符合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

(二)商业规模集聚,经营特色鲜明,业态结构合理,市场定位清晰,综合效益良好;拥有知名的地方特色、老字号店铺、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品牌商家,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明显,对区域商业服务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综合功能完备,具有达标的公共服务性配套设施,与城市交通枢纽实现有机结合;

(四)商家诚信经营和消费环境良好,人文环境优良,街区商会(协会)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突出,投诉、服务机制健全,能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高效、满意的服务;

(五)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达标的消防、安全、卫生、治安、环保、节能、排烟、排污、排水、公厕、交通、停车、标识、指示、监控、垃圾、无障碍等设施和条件;

(六)周边环境优化,建筑风格、空间布局与商业经营、街区功能、历史背景、地域文化相适应。在规划、建筑、设计、装修、亮化、店招、绿化、人文、休闲、景观、小品等方面独具特色;

(七)商业街已开业运营1年(含)以上,主街区总长度大于150米(含),店铺数量达到30家(含)以上(餐饮类商业街可适当放宽);其中,经营面积在5万(含)平方米以上为大型商业街区,3万(含)—5万平方米

为中型商业街区,1万(含)—3万平方米为小型商业街区。

第七条 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命名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市商务局根据市政府要求,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申报;

(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申报;

(三)市商务局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核、现场考查和评审,提出论证评审意见;

(四)市商务局根据评审委员会论证评审意见,形成命名建议并向市政府报告;

(五)市政府研究同意后,予以命名,并向社会公布。其中,综合性商业街区命名为“济南市著名商业街”;专业性商业街区命名为“济南市特色商业街”。

第八条 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命名后,各县(市)、区应加强对特色商业街区的培育完善和日常监管,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商业街区。

第九条 市商务局应加强对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经营运行、培育发展和改造建设情况的检查,并及时将相关情况报告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领导小组。

第十条 被命名的济南市特色商业街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市商务局组织评审委员会研究提出建议,报市政府同意后,撤销其命名:

(一)因城市规划、拆迁等原因,必须进行整体搬迁和重新规划建设的;

(二)商业聚集度降低,规模萎缩,不再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

(三)经营特色弱化,主营行业与命名特色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四)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经营管理混乱,经限期整改仍未达到规定条件的。

6.商业街区景观设计 篇六

安徽特色商业街认定规范

第一条

为进一步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我省特色商业街建设的规范和引导,推动街区进一步提升特色和经营品位,适应消费转型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商业街区集聚和辐射能力,构建绿色、宜商、文明、文化的安徽特色商业街区体系,根据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商业街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商贸发〔2009〕158号)和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在全省组织开展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区、中央商务区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皖商流通字〔2012〕508号)精神,参照商务部《商业街管理技术规范(SB/T 10517)》、《特色商业街评价指南(SB/T 11011)》,以及《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等,特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

建立省特色商业街认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商务、发改、财政、住建、环保等省直部门的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安徽省特色商业街的领导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具体由流通业发展处负责日常工作,下设专家委员组。原则上每两年认定一次。

第三条

特色商业街是指在城市市区、县或县级市城区和重点镇,以带状街道建筑形态为主体并向周边延伸,具有鲜明的建筑、历史、文化以及商品经营特色,商业及服务设施高度集聚,业态结构合理,管理统一,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有一定影响力,综合效益良好的区域性商业集群。

第四条

安徽特色商业街分为综合型特色商业街和专业型特色商业街两类。综合型特色商业街以集聚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体验、文化等各类,汇聚安徽老字号等知名企业,满足消费者综合性消费需求的商业街区。专业型特色商业街是指以某一行业为主(占50%以上),汇聚当地该行业安徽老字号等知名企业,提供专业性特色消费的商业街区。

第五条

安徽特色商业街应具备的条件:

(一)区位环境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施。

2、符合城市的道路交通条件,有利于人群的集聚和疏散,避免或减轻对公共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能够有效处理客流、车流和货流的平行和垂直组织,有条件的街区可以和城市交通枢纽有机结合或设立公共交通站点。邻近道路能负担车流、停车条件时,应设为步行街。对周边人居环境的影响有避免或减轻措施。

3、在街区空间布局、业态定位、文化特色、生态景观和配套设施等方面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经营定位,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二)基础设施

1、具有与经营规模适应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休息椅凳、公用洗手间等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合理,无障碍设施完备。消费环境舒适,生态环境良好。

2、街区出入口、主要节点设置明显的标识和指示系统,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多种语言标注,广播、问询系统清晰、明确。

3、街区道路地面坚固、平整、清洁、防滑,符合建设海绵城市对道路的相关要求,排水设施完善,能有效控制路面雨水径流。采用绿色低碳节能的照明设施设备,夜景灯光应符合街景规划。

4、建有符合街区特色的生态景观区域,有一定的绿化覆盖率。

5、具有达标的消防、卫生、排烟、排污、排水、交通等设施和条件,符合国家商业、卫生、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规定。

6、有独立的互联网网站,内容全面、更新及时。街区现场提供无线局域网接入服务。

(三)建设规模

1、大型商业街区有效长度不低于800米,总经营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中型商业街区有效长度不低于600米,总经营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小型商业街区有效长度不低于300米,总经营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下。

2、店铺数量在60家以上。

(四)公共管理

1、设有街区管理服务机构,拥有专职人员和必要的办公条件。建立街区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到位,能够综合运用考核评比、信息发布、舆论监督、法规培训、建立经营者信用档案等手段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加强街区诚信建设。有效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在街区依法执行公务。

治安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检查监督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安全防范制度完备,并能有效执行。有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设有投诉服务站点,投诉标识明显。

2、建有街区经营统计体系,及时提供相关经营数据。配合商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建立业态竞争预警、大型商业设施准入等行业监测机制。

3、设有警务工作站或治安值班室,建有24小时视频安全监控系统,且运作正常;配备专职保安队伍,执行治安、守护、巡 逻、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置等任务。

4、有专业清洁保洁队伍,垃圾箱、垃圾站等处理设施设置合理,并实行垃圾分类,街区整洁、无杂物。

5、街区内座椅、绿化、雕塑、灯杆、橱窗、店招、照明等设施完好整洁;商家外立面、橱窗、店招、灯光、空调等应美观亮丽,与街区整体建筑和经营风格协调一致。

6、所在地政府出台促进政策,落实资金投入;建立特色商业街区领导机构或部门协调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开发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

(五)经营效益

1、街区内经营者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到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文明经商、诚实守信、服务规范,自觉保护知识产权、不销售侵权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经营商家较为稳定。要有安徽老字号等标志性企业、商户入驻。

2、组织经常、固定、整体的街区营销推广活动和社会性、公益性活动以及商业文化活动,有宣传推广街区知名度较高。

3、在投资额、经营额、税收、客流量、就业人数、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等方面评价优良,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4、街区所在的历史文物、文化建筑、名人故居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文化气息、传统风貌、生态环境等优良。与旅 游、文化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

(六)商业集聚

1、街区处于城市商业中心地位,拥有经认定的老字号店铺、地方特色、龙头企业、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家,商业集聚效益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本地占有较大份额,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2、专业型特色商业街的主导业态或服务的经营面积,应达到街区总经营面积的60%以上,或者专业经营店铺占50%以上,并汇集该类专业的知名企业,具有高度的专业化、集群化特征,形成商业和产业的互动发展。

3、商业街开业运营一般在两年以上。第六条

安徽特色商业街申报确认程序

(一)由商业街区管理机构向所在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提交申报表以及基本情况等纸质介绍材料和商业街区即期实景10分钟视频光盘(申报表一式4份,纸质材料和光盘一式10份);

(二)所在市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组织对特色商业街基本情况进行初审,提出推荐意见后,报送省商务厅;

(三)省商务厅组织专家组对特色商业街进行资料审查、现 场评审和专家论证,对符合安徽省特色商业街认定标准的,提请省特色商业街认定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并通过门户网站对外公示;

(四)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省商务厅确认并发文命名,颁发“安徽特色商业街”牌匾和证书。

第七条

安徽特色商业街激励机制

(一)经认定的安徽特色商业街管理机构,可以运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展示该项命名。

(二)省有关主管部门对特色商业街的创建工作应给予政策支持,并推荐申报国家有关项目等。

第八条 对获得认定的“安徽特色商业街”进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审一次,对管理不善或经营消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特色商业街美誉度下降,或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不符合认定标准的,省商务厅可采取限期整改至取消摘牌等措施,并予以公示。

第九条

7.商业街区景观设计 篇七

1 空间组合形态

太阳城商贸区的整体规划布局是由中心的一个圆形广场放射出几条商业街巷,从平面上看形状酷似太阳,以太阳作为该区域空间形态的整体意象因而得名。命符其形,不仅增强了该区域的可识别性,也增强了该区域的可意象性。该区域的外围建筑的封闭性很强,将城市中心区的喧嚣屏蔽在步行街之外,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步行购物环境;围合该区域的建筑则作为边界要素,将步行街区域与城市其他区域明显的区分出来。

太阳广场,作为城市意象中的节点要素,与周围建筑环境一道给人们形成强烈的视觉印象。这种中心放射状的布局方式有很强的内聚性,使得太阳广场自然而然的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这个焦点不仅是步行街区中的展示空间,也是整个区域中的方向转换处。由于该空间与其他区域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因此无论作为道路的起点还是终点都具有清晰的特征。

2 空间尺度

太阳城商贸区的总体尺度适宜,基本上可以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但是由于部分商家将商品摆放在街道中央占据大部分交通空间,导致部分街巷拥挤不堪。况且建筑高度与街巷尺度是相对的,如果街巷过于狭窄,街道两边的建筑即使不很高大也同样会给人“一线天”的压抑之感。太阳城中的两条斜街明显感觉狭窄,两边的建筑都是三层高的,而街道的宽度只有大约4m。又因为方向的原因采不到光线,甚至连东西向的光照都被完全遮住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不会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还会使人们有赶快离开这样阴仄的地方的感觉。因此,一般步行街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可控制在1:1~1:1.5左右,同时避免三层以上的商业空间。

3 交通组织

步行街区交通流线明确而安全舒适,是合理而有序地组织交通的关键。太阳城商贸区采用了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其东、西、北三侧与城市道路紧临,并都设有人流的主入口。街区四周规划了一圈外环道路作为车行通道,禁止机动车进入街区内,确保了街区内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太阳城虽然是典型的简单几何构图,但是道路方向感较差。购物者在主干道上能正确识别方向,而一旦置身于小巷中则会失去方向感,造成对某个地点位置的记忆错误,甚至转向。这与太阳城各条街巷缺乏特色差异有很大关系,除斜街外和中心广场外,其余道路宽度差别较小,缺乏标志性的景观或商业业态。

4 停车

停车因素对环境质量有两个直接作用:一是对城市形体结构形态产生视觉影响,二是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生存。

太阳城商贸区的停车方式有停车场停车与环道街边停车两种——集中式停车和分散式停车结合。服务于整个区域的停车场,位于医院一侧,离人声鼎沸的商贸区较远,但由于距离原因和缺少明显标志等原因,该停车场的利用率较低。

与停车场相对比的是商贸街区的外环道,路边被密密麻麻的各式车辆占满了。更甚的是街区东侧原来规划作为给市民提供休憩场所的带状绿地与广场也被车辆塞满。导致步行街外围人车流线相互交叉,交通混乱,环境条件大打折扣。

除机动车外,自行车的停放成了—个问题。由于事先无规划的自行车停放场地,只好在商贸区北侧的书店前不大的空地上围起栅栏当作停车场地,占据了人们的使用空间的同时有碍观瞻。因此,有必要进行停车场空间的重新规划,合理有效地疏导地面停车,减少对商业空间的干扰。

5 建筑立面处理

太阳城商贸区建筑立面统一采用砖红色作为其主色调,其间加以白色线角作为点缀,并引入“山花”、“方穹顶”等欧式建筑符号,既丰富了建筑立面增加了趣味性又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性。另外,该区域独具特色的整体建筑风格与周围建筑迥然不同,无论是体量、高度、色彩,都表达着该区域的独特个性。但有些店面不顾商业街立面的整体性,将招牌覆盖整个建筑立面,有必要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告招牌进行控制管理。

6 其他

休闲设施:在人行活动流线上为人们提供的休憩空间过少,仅在两个主广场边的冷热饮店前布置有少量的快餐桌椅,而且属性不明,让很多人不能放心地使用。很明显,这些桌椅是临时后加上的,原设计时并未考虑充分。与次形成对比的是原作为休闲区的东侧绿化带,离主要活动流线较远而且紧邻车辆嘈杂的城市街道,最终成为机动车的停放“天堂”。因此,建议适当设立了小品类趣味空间,给人以愿意“滞留”的感觉,同时,使人在心理上有被关怀的感觉。

绿化:步行街内缺乏精心设置的绿化,只种有稀疏的几棵小树苗以及零星设置的扔满了垃圾的没有花的花坛,根本没有形成系统,并且缺乏标志性的景观,不能为行人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铺地也过于简单,除了中心广场的放射性铺地,其余则没有特色,不能给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标识系统:这是一个视觉管理问题,步行街区应对广告标识和设计质量给予管理控制,同时必须规范化,减少视觉负效应。太阳城商贸城的横向标牌有较统一的尺寸,且颜色形式多样,形成了较好的系统,竖向标牌则只是零星布置,没有形成系统。并且横向标牌部分尺寸过大,且布置过密,建议可将部分横向标牌改成竖向标牌,使两者有机结合,这样能够使标识系统更加丰富。在步行街的几处主要人流集散的入口处,设置有颜色醒目的指示牌,既能使行人对步行街的结构认识得更加清楚,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步行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应从空间组合形态、空间尺度、交通与停车、公共空间等多个方面来加强设计,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活动空间与场所,扮演着城市生活舞台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商业街区景观设计 篇八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摘要:90年代以来,创意产业在全球发展迅速,掀起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在欧美等国的带动下,中国的创意产业也逐渐起步。田子坊作为上海自下而上发展出来的创意产业园一直被被视为自下而上的创意产业发展的经典案例。然而创意产业发展经验不足、管理混乱,许多创意产业园区后期逐渐商业化,导致最初激发了这个地区活力的创意工作者反而不断被排挤出去,不同于从工厂区发展而来的商业区,从厂居混合的街区中逐渐形成的产业街区对传统街区中的社会关系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而园区也失去了最初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创意产业商业化历史街区传统街区社会关系

一、调研与分析

1.田子坊的商业化历程

1930年的泰康路是法租界与华人区的交界处,且靠近通往黄浦江的港口。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工厂区与居住区混合的格局,泰康路201弄的志成坊就此建成。从1950年至1998年,经过私人厂房改国营企业后遇改革开放又逐渐衰败的志成坊成为了一个普通的里弄住区,旁边是充满市井气息的马路菜场。然而掩藏在市井气息之下的,这块地区的文艺气息却从建成之时起就已经奠定。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画家汪亚云夫妇的努力下,新华艺专在此创立,加之处于法租界内,吸引了一大批文艺界人士。

1998年志成坊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也迎来了自己的华丽转身。从8月份开始,为了以文化发展经济,打浦桥街道办事处开始规划“泰康路文化街”。1999年12月28日第一家特色店“一路发”陶瓷卖场入驻泰康路37号,拉开了志成坊改造的序幕。根据采访资料了解到,当时的街道主任郑荣发是整个志成坊改造项目的发起人。他将里弄工厂改造为文化产业园区,并请来了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2000年开始,志成坊通过低租金甚至免租金的方式吸引了多个国家近600名艺术家,并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设计、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2002年经画家黄永玉更名为田子坊后,泰康路210弄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初期的艺术家主要集中在里弄工厂改造的厂房里,2002年挂牌以后,田子坊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但在2004年却突然面临旧区拆迁的问题。为了抗衡拆迁的压力,街道办事处请来了同济大学历史保护的专家学者,联合已经住在这里的艺术家们一同呼吁保护田子坊。为了证明留住田子坊不仅有文化上的价值,还有着实际的经济上的价值,著名的经济学家厉无畏也被邀请来考察田子坊的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田子坊确立了“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这个时候,另外一股来自底层的力量也在发挥着作用。当时,由于田子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产业业主已经挤满了里弄厂房,于是业主与居民开始自發地沟通谈判置换事宜。居民获得了租金之后不仅能搬出去改善生活还有盈余,于是很快居住区里的店面就发展到几十家。最终经过多次的协调,区政府终于撤销了田子坊的拆迁令。

在大家为抵抗最终获得胜利而高兴的时候,事情却又开始向着始料未及的方向发展。由于2004年之后在“创意产业园区”的名号下,田子坊开始允许商业进驻,居民与店主也开始了一场长久的拉锯战。210弄的艺术街带动了周边的发展,248弄、274弄、200弄相继发展起来,从业态上来看,210弄主要还是以画廊为主,248弄则以餐饮业、咖啡店为主而274弄和200弄则主要是服装和小商品。这样的业态分布其实也是有其背后的原因的。210弄是田子坊最初的起源地,因此自然而然是艺术气息最为浓厚的一条街,在餐饮业进入之后旁边的248弄迅速发展起来,并带动了274弄和200弄。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有居民提出商业的经营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在居民的争取之下,园区的餐饮业数量限制在60家,因此后进入的店铺主要是其他类型的商业。尽管如此,居民的生活环境依然受到了严重影响。

2010年借助上海世博会的春风,田子坊申报为上海市AAA级旅游景区成功,田子坊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和相关区县人民政府、交通窗口单位合作建立了上海市田子坊旅游咨询中心,原卢湾区政府也组织相关干部成立了田子坊管理委员会,并出资1000万元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改造。田子坊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供人参观游览的景区,并且主要以商业为主,这样的环境显然已经不再适合居住了。然而由于位置不利、年纪大等种种原因,仍然有11%的居民住在田子坊,对于这部分居民谁都束手无策。据了解,政府对田子坊的发展目标是变住户人口为国际化就业人口、变居住功能为综合商业功能、变居住社区为国际化休闲区。这样的发展目标与仍然住在这里的居民的客观情况是存在矛盾的,各方都在争取自己的权益,有关方面也难以提出协调的措施。除了客观矛盾以外,田子坊最后发展的结果如果是原住民完全迁出,也就同饱受争议的新天地模式一样,只剩下空壳了。

2.里弄居民内部关系网络的破裂与重组

居民内部分为两派,一派将自己的房屋出租,拿到较高的租金,在外面另寻房子居住。他们是社区商业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另一派则未出租房屋,继续留在已经不复平静的田子坊里,忍受着油烟噪音和随着田子坊的繁荣所带来的高物价。他们是社区商业化的影响者。这两部分居民处于不同的立场,为了不同的利益目标,互相对立起来,彼此关系开始紧张。

图1 田子坊业态分布

上一篇: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观后感个人学习心得作文下一篇:美国大学管理学专业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