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孤独

2024-08-04

百年的孤独(精选8篇)

1.百年的孤独 篇一

百年孤独的诗歌

黑暗与光明,只有着一线之差,不是么?

蜡烛有时也会中途熄灭,就像人生的事故,使我们折断身躯。

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出口,留给我的只是一扇紧闭的大门。

大门中漏出的一道光芒,给身心俱疲的我一丝安慰。

黑暗……

我在迷宫中寻找着出口,因为只有找到了才能让我活下去。我在一道道岔道中寻找着光明。

啊!我感觉到了一阵风!我以为是出口要到了!就随着风往前走,一个人……

后来才知道,这股风一直在这个迷宫里,从未出去过,就这一股风……

黑暗……

我在黑暗中吸取力量,一心想着要出去,至少也要再看一次,蓝天、大地……

我的努力成功了,我的到是心灵的出口,心灵的大门一下敞开,我奔跑了出去……

我看见了离别以久的`天地,呼吸到了新鲜空气,看到了分别那么长时间的阳光!太阳!

光明!!!

百年孤独,却有着阳光伴着我。黑暗的出口就是光明,光明的入口就是心灵,尘封以久的心灵大门在黑暗的恐惧下和光明的期盼下打开了!

孤独,其实并不孤独,有着阳光,雨露伴随着你。阳光并没有偏爱谁,并没有少给一个人,多给一个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百年孤独,在第一百零一年的时候,破裂了……

2.百年的孤独 篇二

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致辞中提到,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拉丁美洲的封闭、落后、迷信和固步自封造成了她的“孤独”, 同时也阻碍了整个民族的前进与发展。作者以自己的家乡, 一个拉美小镇为原型, 虚构出了一个名为马孔多的小镇和一个名叫布恩迪亚的家族。以这个家族七代人连同着小镇在一百年中从建立、繁盛, 再到衰落, 最后一起消逝在历史中, 来代表了整个拉丁美洲的百年兴衰史。布恩迪亚家族中的个人命运和孤独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 这个家族史又代表了一部民族史。通过这个家族, 读者可以感觉到整个拉美民族深深的孤独, 家族最后的衰败也在抗议和警醒着人们 :排斥现代文明、愚昧落后、与世隔绝的孤独精神只会带领整个民族走向灭亡。而作者的最终意图, 是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 冲出桎梏, 打破孤独。

在《百年孤独》里, 马孔多是个三面环水的神秘小镇, 一切东西和生活方式都还处在原始状态, “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 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直到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带来了磁铁、望远镜、放大镜, 用科学消除了村民和外界世界的距离, 愚昧的人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比他们自己的村庄精彩万分。尽管老布恩迪亚绞尽脑汁想出了“地球是圆的, 就像个橙子”, 并努力向村民证明自己的理论, 却没有人相信理解他, 人们无法接受外来的文明, 注定了无法改变的孤独。再后来的独立共和和无休止的内战使人们陷入了更深的孤独。西方的经济掠夺体现在书中的香蕉热, 这为马孔多带来了繁荣和财富, 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入侵。在一次镇压罢工工人的大屠杀后, 马孔多又回到了起点。村民无法认出自己的村庄, 原有的自尊与人格都荡然无存, 一切的努力和抗争都归于失败。在一百年这个轮回中, 马孔多带着它的孤独回到了原点, 随着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 在飓风中化作可怕的瓦砾与尘埃漩涡, 消失在历史中。

布恩迪亚家族中性格鲜明的成员, 长相不同, 个性不同, 但是都带有着统一的家族印记——孤独。存在于他们血液里的勇敢、自立、探险精神、倔强、桀骜不驯, 和乱伦的冲动, 使每个孤独者都能在读者心里留下深深的个人徽记。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 是马孔多的开拓者, 带领全村人建立了一个有秩序的繁荣村庄。他疯狂的迷恋着科学研究, 独自发现了地球是圆的, 钻研自动钢琴的机械运行原理, 但是他埋头追求真理和理性的时候, 村民甚至自己的妻子都不能理解他, 对他的开放性始终是冷嘲热讽。最终他迷上炼金术, 失去了理智, 被家里的亲人捆在大树下, 陪伴他的只有虚无的幽灵, 孤独地走向了死亡。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家族第二代人, 也是马尔克斯在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是在马孔多出生的第一个孩子, 在母亲腹中就会哭泣, 三岁时就能预知未发生的事情。他富有想象力, 并继承了父亲探索科学的求知欲。长大后参加了起义, 成为了一个名声大震的起义军领袖, 一生共发动了32场起义, 却无法真正让独裁统治彻底消失。他甚至拒绝共和国总统授予他的勋章, 又成为了反政府武装的革命军总司令, 去镇压自己曾领导的起义军。后来起义失败, 他签订了投降协议, 心灰意冷, 回到马孔多, 钻进作坊里终日反复制作小金鱼, 做好了熔掉, 熔掉了又重新做, 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孤独的世界。

在布恩迪亚家族性格乖张、行为怪异的众多人物中, 有一个与众不同之人物——美人儿蕾梅黛丝。她每天要洗澡, 而且一连洗好几个小时, 好把身上的污垢洗掉。她喜欢裸体于人前, 不受到任何世俗的约束。她拒绝所有男人对她的求爱, 凡是对她图谋不轨的人都要遭受厄运。她心地善良、拥有倾城倾国之貌, 但是心如止水、无牵无挂, 无欲无求, 所有人类的世俗情感在她身上都无法驻足。马尔克斯对这一人物的最终归宿是让她抓着床单飞上了天,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保留她的这种纯洁而神圣的美。美人儿蕾梅黛丝就是书中美的象征, 在马孔多她被当成头脑简单、智商低下的白痴, 其实她才是心智最为清醒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样, 在这个污浊的尘世间, 她是无法停留的。而这种方式的美, 也是从头到尾的孤独。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以超现实的写作手法, 把布恩迪亚家族跟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发展完美结合起来, 用梦幻般的语言为世界带来了这部史诗巨著。一百年是一个轮回的单位, 孤独这个主题, 更多的是要警醒当下世人, 要团结进步, 这对发展中的民族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摘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史诗级的鸿篇巨制, 通过描写马孔多镇上的布恩迪亚家族在一百年中七代人的兴衰消亡, 阐释了“孤独”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民族症结。而要摆脱孤独的归宿, 就要全民族团结, 统一力量, 共同摆脱孤独。

关键词:孤独,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

参考文献

[1][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范晔译.百年孤独[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

[2][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林一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7.

3.中医的百年孤独 篇三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

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

1914年,就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问世前夕,消灭中医的浪涛早已席卷中华大地,北洋政府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在关于大专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决定只设西医课程。全国10省医药团体赴京请愿,当时的教育总长汪大燮却力主废弃中医。

1916年,余云岫出版《素灵商兑》,力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医。1928年,原中华医学会长刘瑞恒担任南京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为取消中医做好了行政准备。

1929年,南京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刘瑞恒的主持下,完全由留学归来的西医组成的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随即引发了著名的“三·一七”斗争,全国中医界群情激愤。在强烈抗议声中,提案虽被迫取消,但歧视、排斥、打击中医的政策却始终在变本加厉地推行。

改造中医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由贺诚副部长做的总结报告中则提出“中医科学化”。“中医必须学习科学的理论”:“一种是中医进修学校,其目的是达到中医科学化。另一种是中医研究所,其目的为使中医的经验成果,得到科学的分析研究与整理,以充实医学的宝库。”

1951年5月1日,卫生部发布的《中医师暂行条例》则规定中医必须取得证书,方可行医。但1952年10月4日公布的中医考试科目却绝大部分是西医课程。其实早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大会上,王斌则干脆称中医为“封建医(旧医)”。并提出“对旧医与限地医采取改造”,“停止其今后招收学徒”……

195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批评并纠正了卫生部的错误,从而及时扭转了轻视、排斥和否定中医的倾向。1958年,毛泽东主席作了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批示。但是他把提高和发展中医药的愿望寄托在西医身上,从而使整个中医界进入了至今难以自拔的理论误区。

创立“新医药学”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热情。但是从“理论的全面结合”到“一根针,一把草”,美好的愿望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失败和痛苦叩打着真理的大门,比成功和欢乐发出更大的声响。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理想主义热烈的幻想消散了,随之而来的是“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呼吁。中医又进入了“抢救”和“继绝”的时代。

发展中医

1978年,中医得到了邓小平主席的关注,中央(78)56号文件转发了卫生部党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国家领导及时作出了对中医工作的指示,力挽狂澜于即倒。

1982年4月,在湖南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中医单位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决议,反映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期盼,传达了杏林学子发自肺府的心声。与此同时,“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被列入宪法。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创举。

1984年4月,百花盛开的季节里,金陵古城召开全国中医多学科研究学术讨论会,南京大学卢央教授满怀信心地鼓励中医群英“逐鹿中原,捷足先登”!此后,朱灿生教授还曾热情洋溢地预见中医会成排成班地踢开诺贝尔奖的大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还提出了震惊全国的观点:中医的发展“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再一次出现跟文艺复兴一样的大事。”在这一短暂的历史时期,中医发展的热潮汹涌澎湃,大有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之势。

1986年10月,在那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的激动人心的岁月里,中国中医药学会在成都召开的“中医发展战略研讨会”,成了保持发扬中医药特色思想的学术争鸣会。经过了暴风雨般的激烈辩论,会议最终作出的关于中医特色与优势、现状与问题的基本看法,关于中医发展方向、战略、措施、方法的各项建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但当时谁也未曾想到那仅仅是一道金色的晚霞。

西化中医

正如湖北中医学院陈国权教授所言:“好景不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中医事业实际上日趋衰败,活不好又死不了。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同仁,无不忧心忡忡……中医界后继乏人,尤其是缺乏正宗中医之术的问题比贯彻56号文件以前更加严重。这种严酷的现实多被中医界表面的繁荣所掩盖。”

崔月犁老部长在《致江泽民主席的信》中也重申了这一历史性的焦虑:不少老中医反映说:老一代中医去世后,中医即可能被西医消化,而走上灭亡。国家领导也一再发出“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不能用西医改造中医”等指示,以期拯救民族瑰宝于危急存亡之秋。

离开了民族文化的氛围,抛弃了传承千古的道统,西医“科学标准”之网遍地纵横,现代“科学方法”之剑漫天飞舞,残存的中医学技始终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

施今墨先生曾说:“吾人非振兴医术,决不足有自存。故敢断言,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也。”赤胆忠心的老前辈一定认为领导这学术的绝不会是官府和外人。他又说:“只要中医的学术能够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就谁也消灭不了中医。”扶危济困的老前辈绝没有想到这提高、发展的方向竟然是“现代医学”。

1997年8月,崔月犁老部长亲自主编并作序的最后一本书《中医沉思录》出版,序中留下了他的千古之忧:“如果形形色色削弱中医的做法不改变,或在漂亮的口号下使中医很快西医化,那就重复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消灭中医的悲剧。”

1998年1月崔月犁老部长最后一次主持召开的是编译中医古籍的会议。22日去世前几分钟,他还在写关于中医问题的信……

复兴中医

21世纪初,中央提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号召。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民族文化,而复兴中华医道正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2001年3月4日,江泽民主席在全国政协体卫分组会上讲话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于中医来说,“现代化”不是拔地而起的空中楼阁,也不是他山飞来的西洋景观,继承就是要继承传统,发展就是要发展传统,创新就是要创新科技。传统文化为本,现代科学为用。中医道术为本,中医学技为用。大道亘古常新,学技不断创新。道术在传承中发展,学技在革命中创新。

2007年初,由科技部、卫生部等16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文件指出,今后15年将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医药临床治疗、中医教学、科研等标准体系框架,以争取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使中医药能够进入西方国家医院、药房和医疗保险系统。

2007年1月,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会上说,这次来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中医药对于缓解这个问题是大有可为的;二是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个别针对中医药的极端言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来参加这次会议,就是要表明坚定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态度。“吴仪同志的讲话,一扫中医药界受到的困扰,人心振奋。”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说。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专家名片

4.《百年孤独》的读写之路 篇四

《百年孤独》的读写之路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名著阅读与写作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同时指出高中名著阅读应少一点应试的功利主义色彩,回归阅读的本质。 关键词: 名著阅读 《百年孤独》 创造性思维 个性 为什么选择《百年孤独》?可以说如今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名著阅读有多重要。不仅是因为阅读名著有多快乐,也不仅是因为阅读名著可以培养学能力,更多的是因为高考要考。根据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指定了阅读篇目和考试篇目,于是老师学生都不敢怠慢,紧锣密鼓地阅读、做题、应对考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阅读名著就像迫于无奈的赶鸭子上架,甚至是填鸭式的灌输,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学生不需要多加思考,不需要创造性思维,因为一切问题似乎都有标准答案。 于是想让学生读一部不是高考指定的篇目,恰巧此时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此前大部分学生从未读过莫言的作品,而只是看过或听说过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拍摄的同名电影,于是同学们渴望拜读他的作品,而与此同时莫言小说从书店到网络全国脱销。在“漫长”的等待中有学生提出先读一部其他诺贝尔奖作家的作品的建议,于是选择了始终摆在各大书店最显眼位置的大名鼎鼎的《百年孤独》。 还有一个原因,其实是作为语文教师的自我反省。许多语文老师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了解仅限于教材中的节选,很少有人认真深入研读过完整的一部诺奖作品,尤其是像《百年孤独》这样思想深邃、文字艰涩、人物繁杂、跨度巨大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每年诺贝尔文学奖评比就像媒体的节日,炒作得沸沸扬扬,尘埃落定之后很少有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对这些世界级的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大多只能人云亦云,或根本不予理睬而与世界最新鲜的文学、思想、创作方法相隔绝。

并且莫言的创作也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所以身体力行与学生一起开始《百年孤独》的阅读之旅。 第三个原因来自教学的困惑。学生作文中存在思想浅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语言苍白,感情虚假的问题。怎么办?用名著来滋养吧。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去?《百年孤独》全书没有章节标题,只有自然地划分了二十个部分,所以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是阅读加批注,第二步写文学评论,第三步是交流。读、写、交流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试图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思辨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实际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全书,中间遇到小高考暂停了写作,每个学生实际完成约十六篇作文。教师工作重点是作文指导,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思维状况,即是否真正进入了文本,是否对情节有了解,对人物有分析,对语言有敏感,并且有创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性思维其实是高级思维,对文本能够比较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有深入的剖析,有比较,有发散,这样才谈得上创造性思维。 一、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 “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首先要学习选择评论的角度。从拟一个好题开始,虽然只是一篇短小的文学评论,但是仍然要求必须拟出题目。题目可以说是文章的灵魂,明确了题目,基本就明确了评论的角度。这个不难的要求难倒了许多学生。因为这部小说中家族七代人人物姓名重复,情节交织,过去、现实、未来、时空交替,不像我国古典小说那样每个章回都有标题,读者知道这一回主要要说什么,《百年孤独》的每一部分必须在读完读懂之后整理思绪才能归纳提炼出来。诸如“读书笔记”“读后感”“文学评论”“百年孤独第一章”这样的题目,很容易写成泛泛而谈的复述故事,有的同学读写到第四第五章仍然拟不出题目来。 以第一章为例,《初识孤独》、《孤独之心》、《未知的魅力》、《梦想和现实》、《极端的狂想主义》,从以上题目中可以看到学生较好地把握了小说第一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并且从所拟题中透露了自己的观点和侧重点、感情色彩和价值取向。第一章写了百年家族第一代人的出场: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马孔多在吉普赛人到来之后带来了许多新鲜的先进的东西,唤起了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开始进行科学的想象与创造,以致被周围的愚昧而冷漠的人们视为疯狂和异类。上述习作直击主题。这种不被理解可以视为“孤独”的一种。鲁迅小说《药》也揭示了愚昧的民众无法理解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言行的悲哀,这个悲哀是也一种孤独。 【教师点评】 《初识孤独》站在全书开篇的高度,率先解释了孤独的内涵――不被理解的悲哀,为下文慢慢揭开孤独的种种面纱做了示范。 《孤独之心》概括了家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迪・布恩迪亚的宿命,他最后被家人、村里人视为疯子而被整天栓在一棵树下,当神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回答:“因为我疯了”。 其实究竟谁是真正的疯子呢? 《未知的魅力》带有心理分析的色彩,指出了主人公痴迷于科学的原因。 《梦想和现实》正是作者在小说第一章想要呈现的:外来先进技术、外来文明打破一个与世隔绝的落后愚昧的村庄的宁静,可是愚昧和落后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 《极端的狂想主义》似乎是站在批判的立场,让人感受到马孔多固有势力的强大。 所以从一开始读、写、讲评,都把题目拿出来进行点评。以后的名著读写活动中还可以尝试模拟中国古典文学章回小说,给每个章节拟出既概括内容有句式整齐的小标题。 培养思维能力,避免写故事复述,更不要写流水账。如下面例子。 这章主要写了丽贝卡和奥蕾莉亚诺,还有阿玛兰妲对于爱情的各种举动。开头花了许多笔墨来描写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写他的绅士风度和到位的礼仪举止,这也是为了解释丽贝卡和阿玛兰妲爱上他的原因。丽贝卡在他走后持续好几天在自己房间里恸哭,会从交谈中走神并流下眼泪,恢复了幼时吃吐的习惯以及收到他的信后所做的一切的疯狂的举动则表现了他对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思念与执著。同样奥雷里亚诺也陷入爱情的魔咒,寄情于无头无尾的诗行,最后乌尔苏拉和何塞・阿尔卡迪・布恩迪亚答应了丽贝卡与奥雷里亚诺和他们心上人的婚事,但也招来了同样深爱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阿玛兰妲的嫉妒。使得三人的爱情开始变质。 最后这一节以何塞・阿尔卡迪・布恩迪亚失去理智而告终。 【教师点评】以上这篇作文就基本属于故事复述,只有两句是指出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作用,但过于简单、缺少结合文本的分析,这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有创意的表达 以小说第三章为例,分析学生作文片段。小说第三章写马孔多传染了失眠症,失眠症之后就带来将健忘症,从日常用品到周围环境到亲人都遗忘了。看看学生读了这一章之后的评论。 【例1】失眠症使人们生活节奏被打乱,记忆下降,最后摧毁人们的心理防线。这一切都是恶性循环。由此看来,人毕竟是人,也需要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 【教师点评】例1概括了失眠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得出的结论停留在生活层面和生理层面。属于理解比较肤浅的,没有读懂情节的寓意。 【例2】人们不得不在村庄的入口处贴上“马孔多”的标签,在教堂门口贴上“上帝存在”。可见人们心中家园归属感与信仰高于一切。健忘症最可怕的不是遗忘,而是迷惘于没有家园和信念。 【教师点评】例2对小说中人们不得不在村庄的入口处贴上“马孔多”的标签,在教堂门口贴上“上帝存在”的举动,指出实质是人们内心对归属感和信念失去的恐惧。该学生对情节的象征意义有深入的理解。 【例3】起初,我对由失眠症引起的健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象着马孔多被大大小小的白色提醒用的小纸条覆盖的场景实在忍俊不禁,然而在看到:“自己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都已消失”时,我才意识到健忘症的可怕之处: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生活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人们一心想着未来的道路,无暇回首往事。或许这些记忆的存在太过于理所应当,便往往被人们忽视。然而如果我们失去了它们呢?这种场面实在是无法可想。周围的世界会在瞬间失去色彩,我们被残酷的与世界分割开来,渐渐对自己本省产生质疑,因为我们失去了存在过的证据!巨大的恐惧和不安扑面而来,我们却无处可藏,最终等待我们的只能是会面和死亡。 所以,在繁忙之余,请打开那些尘封的记忆,走进自己往日的生活,品尝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取得的各种造诣吧。这不仅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也是继续前进必不可少的动力。因为没有过去,未来也毫无意义。 【教师点评】例3指出健忘症的危害是“失去自我”,并且联系现实,指出现代人急于向前,忽视过往,对丧失记忆麻木不仁。让人不由得感到自以为聪明的现代人还不如患健忘症的人来得清醒呢!这段分析针砭时弊,语句警醒,可谓深刻。 【例4】失眠症,在作者笔下变得如此可怕和玄幻,忘记一切。看似荒诞的想法其实也是对人类社会中最美好、珍贵感情的发掘。一个忘记文化、知识、经历的人,什么都不会,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黑格尔说过:“人类应该记取的历史教训是,人类永远记不住历史教训。”是的,漫长的人类社会,不仅需要技术的提高,思想的提升,对历史教训的记忆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点评】例4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俯瞰人类,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指出健忘症的危害不仅是忘记历史,并且忘记历史教训。引用、类比、拓展。展现了该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见解独到深刻。 三、有个性的表达 “有个性的表达”是鼓励学生对文本阐发独到的见解,但是这个“个性”应该是有一个底线的。譬如小说中人物阿玛兰妲为了争夺爱情,毒死自己的情敌。有学生在评论这个人物时却给予同情和好评,甚至认为阿玛兰妲为了爱情而不择手段是对爱情的执著和坚定。看到学生这样的评论,可以说是很揪心的。为达到个人目的却无视法律、漠视生命、不顾道德的人和事小说中有现实中也有,但毫无疑问是应当遭到唾弃的。所以文学评论不尽考量学生的鉴赏能力也考量了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在此对“有个性的表达”应当有正确的引导。

5.《百年孤独》的经典语录摘抄 篇五

2. 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觉的怀念。

3. 他没有察觉到时光在家里造成的细微而又令人心碎的破坏,这么长日子外出之后,对任何一个有着清晰记忆的人来说,这种破坏都会觉得是一种灾难。

4. 政府通过所能运用的一切宣传机器,千遍万遍地在全国反复重申。于是,一种官方说法终于站住了脚,这就是:没有人死亡,工人们已经满意地回到了家里。

5. 她给丈夫生了两个儿子;她的丈夫是亚拉冈的商人,把自己的一半钱财都用来医治妻子,希望尽量减轻她的痛苦。最后,他盘掉自己的店铺,带着一家人远远地离开海滨,到了印第安人的一个村庄,村庄是在山脚下,他在那儿为妻子盖了一座没有窗子的住房,免得她梦中的海盗钻进屋子。

6. 无论他们到什么地方去,都应该记住回忆是一条不归路。一切以往的春天已不复返!那狂乱而又坚韧的爱情不过是瞬间即逝的现实罢了。

7.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

8. 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9.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10. 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

11. 有时面对一幅威尼斯水彩画,怀乡之情竟会把水沟里的淤泥和腐烂的甲壳动物的气味变成鲜花的淡雅的芬芳。阿玛兰塔叹息着,微笑着,憧憬那个第二故乡,那里的男男女女都长得漂亮,有着小孩的天真,那儿有古老的城市,然而它往昔的宏伟业绩如今只留下瓦砾堆里的几只小猫了。

12. 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

13. 他穿着精美的漆皮靴走在世界另一个地方的土地上,她在矿物质的味道中,仿佛感觉到由那块土地上传过来的他的脉膊和体温,这感觉使她嘴里觉得苦涩,心中却十分安宁。

14. 在那里,记忆中的父亲就是四月份来到的肤色黝黑的男人,回忆中的母亲就是左手戴一只金指环的肤色黑里带黄的女人。一个人的生日变成了云雀在月桂树上唱歌的最近的一个星期二。

15.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16. 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

17. 有时面对一幅威尼斯水彩画,怀乡之情竟会把水沟里的淤泥和腐烂的甲壳动物的气味变成鲜花的淡雅的芬芳。阿玛兰塔叹息着,微笑着,憧憬那个第二故乡,那里的男男女女都长得漂亮,有着小孩的天真,那儿有古老的城市,然而它往昔的宏伟业绩如今只留下瓦砾堆里的几只小猫了。

18. 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

19. 他穿着精美的漆皮靴走在世界另一个地方的土地上,她在矿物质的味道中,仿佛感觉到由那块土地上传过来的他的脉搏和体温,这感觉使她嘴里觉得苦涩,心中却十分安宁。

20. 在那里,记忆中的父亲就是四月份来到的肤色黝黑的男人,回忆中的母亲就是左手戴一只金指环的肤色黑里带黄的女人。一个人的生日变成了云雀在月桂树上唱歌的最近的一个星期二。

21.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22.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

23.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24.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5. 轻轻一推,铰链发出一阵忧伤的,断断续续的呻吟,这响声在他心中引起了冰冷的回响。

26. 预感总是倏然来临,灵光一现,好像一种确凿无疑的信念在瞬间萌生却无从捕捉。

27. 这时,一种神秘而重要的东西在他心中兀然出现,使他完全脱离了现实,浮游在往事的回忆里。

28. 但是,客人觉察到他的假情假意,知道自己已被人遗忘了,这遗忘不是那种可以弥合的感情上的疏远,而是另一种他很熟悉的、更加无情的、无法挽救的遗忘——死的遗忘。

29.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30. 还等什么呢?时间都过去了,话是这么说,但不至于那么快。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一去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31. 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32. 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

33.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34. 他觉得再也受不了腰里冰冷的寒气和肚子里的空气,受不了那种恐惧,也受不了那既想逃走又想永远留在那恼人的寂静和可怕的孤独之中的、太乏渴望。

35. 战争已经被扔进了存放悲惨记忆的高阁,它仅仅在开启香槟酒的砰砰爆气里被偶尔提到。

36. 她明知驿站的骡子每隔十五天来一次,但却天天要等候,她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搞错日期,提前送信来。但情情很不顺心,有一次,预定的日子到了,骡子却没有来。她绝望得发疯,半夜起来到院子里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贪婪之状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发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蜗牛壳,嚼得牙齿都快要碎了,然后一直呕吐到天明,发烧、虚脱,没有知觉。

37. 死亡跟他没有什么关系,而生命对他才有意义。

38. 有的人想睡觉,但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出于对睡觉的怀念。

39. 他没有察觉到时光在家里造成的细微而又令人心碎的破坏,这么长日子外出之后,对任何一个有着清晰记忆的人来说,这种破坏都会觉得是一种灾难。

40. 政府通过所能运用的一切宣传机器,千遍万遍地在全国反复重申。于是,一种官方说法终于站住了脚,这就是:没有人死亡,工人们已经满意地回到了家里。

41. 她给丈夫生了两个儿子;她的丈夫是亚拉冈的商人,把自己的一半钱财都用来医治妻子,希望尽量减轻她的痛苦。最后,他盘掉自己的店铺,带着一家人远远地离开海滨,到了印第安人的一个村庄,村庄是在山脚下,他在那儿为妻子盖了一座没有窗子的住房,免得她梦中的海盗钻进屋子。

42. 无论他们到什么地方去,都应该记住回忆是一条不归路。一切以往的春天已不复返!那狂乱而又坚韧的爱情不过是瞬间即逝的现实罢了。

43.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

44. 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45.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46. 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

47. 每一个生命都有灵魂,只是怎样唤醒他们

48. 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

49.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50. 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

51. 一种想立即逃开却又想永远留在那恼人的寂静和可怕的孤独之中

52. 她并不想以这种方式打破孤独,相反,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

53. 他隐约知道,幸福生活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独签一个体面的协定

54. 没关系,最要紧的是不要迷失方向。

55. 那一年一个流浪的犹太人来到了镇子上,带来了那么酷烈的热浪,以至于连飞鸟都冲进房子里,掉在地上死去了

56. 地球是圆的,就像橙子一样!

57. 可是当我闭上眼 再睁开眼 只看见沙漠 那里有什么骆驼

58. 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 没什么执著

59. 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60. 悲哀是真的泪是假的 本来没因果

61. 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

62. 一旦到了人们只顾自己乘头等车厢,却用货车车厢装运书籍的那一天,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

63. 还等什么呢?时间都过去了

64. 话是这么说,但不至于那么快.

65.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66. 世间万物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

67. 时间也会有差错,也会出故障,它也能被撕成碎片,在一间屋子里留下一块永恒的碎屑.

68. 用蔑视织就的盔甲是任何诱-惑也无法攻破的

69. 这个家庭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要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

6.名著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 篇六

《百年孤独》讲述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说实话,这本书的确难懂,光是书中理不清的人物关系以及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够让人头疼的。但是,好书就是有让你硬着头皮读下去并且自虐式的想去读第二遍的冲动。当你真正走进布恩迪亚家族中去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那种想摆脱孤独但却死也离不开它的纠结,矛盾和痛苦。

我认为大多数中国读者被马尔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独特魔幻的写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题内容。先从写作手法上来看,马尔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标签,但是魔幻是表,现实才是里,这种表里如一的结合使得《百年孤独》从小说的一开始,吉普赛人带着磁铁观像仪来到马孔多的时候,这种现实与魔幻的结合就已经让读者陷入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中。从主题内容上来说,由小及大,《百年孤独》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奋斗历史的完结。《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7.论《百年孤独》中孤独意识 篇七

关键词:百年孤独,孤独,创作意图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整篇围绕着“孤独”意识, 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经历了几代人, 一直被“孤独”困扰, 在“孤独”中实现了跨越, 从兴盛走向了灭亡。“孤独”意识成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标记, 也与故事情节走向息息相关, 为全面理解作者的创作观有着重要意义。

一、孤独是永恒的

每次读《百年孤独》, 总会感受到其中的孤独是永恒的, 这里的孤独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 小说中人物们用自己不同生命体现, 来承受这不同类型的孤独。用以个体不同孤独方式来体现出孤独的永恒内涵, 让“百年孤独”也超越了任何的时间。从而让读者理解了人类的孤独是永恒, 人类的宿命就是永恒孤独, 人类的使命就是超越永恒的孤独。

小说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寄一本手册给政府后, 陷入了长久的等待, 作者用“年”, “多年”, “很多年”来表述出长久的、无望的、令人厌倦的等待状态。等待让孤独成为了常态的生活方式, 让厌倦成为了任务生活的状态。要么就是在等待中守候孤独, 要么从其他的事情中重新获得孤独, 似乎这种孤独指向了永恒, 成为了无法超越的东西。

“丽贝卡 ? 布恩迪亚的姓名, 那也是她一生用过的唯一姓名, 直到去世从未玷污。”“这场悲剧为她留下的唯一外在痕迹便是裹在伤手上的黑纱, 她到死也没有摘下。”作者用“一生”、“一辈子”的字眼来定义个体孤独的限定性, 似乎人的一生要永远限定在这种孤独中, 人生注定就是卑微、苍凉的。在这种永恒的孤独状态中, 个人只能正对现实世界的孤独无法超脱, 只能依靠对往事的追忆自我安慰。这份孤独背后的凄凉, 是对于人的荒诞性、命运的无情形的追问。奥雷里亚诺和何塞 ? 阿尔卡蒂奥这个名字在家族中一代又一代地重复下来, 尽管不完全相同, 但相似的重复, 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重复、孤独的重复。于是, 作者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时间在原地转圈”, 孤独让时间周而复始地将人们命运陷入了一种无法打破的永恒状态里, 人局限在其中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

二、孤独是需要超越的

孤独既然是永恒的, 那么能否被超越呢?作者通过对乌苏娜、阿卡迪奥、布恩蒂亚三个孤独者, 表述出孤独是可以超越的。

乌苏娜没有什么文化, 更没有什么杰出的思想, 但是她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质朴。她的丈夫整日沉迷在科学实验, 家道中落、儿孙不济, 可她却任劳任怨一力承担起了家庭重担。“她的孤独是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独自寂寞。”当她的丈夫幻想着离开马贡多时, 乌苏娜坚决不支持, 即使丈夫企图用魔力去影响她, 她也无动于衷。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男子气概务实能干的家庭主心骨, 一辈子都在辛劳地操持家庭, 甚至变瞎后, 还试图掩盖病痛, 毅力惊人地维系着家庭。作为母亲, 她更深明大义, 大义灭亲, 探望革命造反的儿子, 她深表同情;孙子胡作非为, 她鞭打孙子 ;家族败落, 子孙不济, 她深知他们性格弱点, 却无力回天。她是个孤独的强者, 用尽了任何方式, 也无法挽回整个家族的颓运。她很孤独, 因为她是个伟大的母亲;她的命运是个悲剧, 因为她是个清醒看待家族命运的人。

阿卡迪奥的孤独, 离不开愚昧造成了间隙。“他一直显得过分高大”, 甚至“他那宽阔的胸背几乎连门都挤不进”;他的样子野性十足, “他的皮肤日晒雨淋, 像被盐盐过似的, 短短的头发竖着, 像骡鬃, 一口牙齿硬的像钢浇铁铸的一般, 只有眼中露出忧郁的神色……”。阿卡迪奥内心更像野兽, 当克雷斯庇以乱伦来反对他和蕾蓓卡结婚时, 他竟然说:“乱伦这玩意, 我要向它上面拉上两坨屎”, 以及他那种无节制的情欲, 和最后不明不白的死。这种孤独, 没有人性、很野蛮。

奥雷连诺上校是因为拥有真理的灵魂而陷入了孤独, 他桀骜不驯, 一生背井离乡, 为一场场战争去拼命, 换来的不是荣耀, 而是人民的唾弃疏离。为了逃避孤独, 他把自己埋头于炼制小金鱼, 做完又化, 化好又做。甚至他自我安慰道:“幸福晚年的秘诀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这份孤独是绝望者的守望, 仅有尊严, 但注定走向毁灭。

在这三个孤独者代表身上, 布恩蒂亚家族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特点, 但却都有着殊途同归的孤独, 说明孤独是可以超越的。作家讲述了彼此不同生活里, 内心之间的毫无沟通, 面对孤独时的无助与无力, 人们从没有想到去共同寻找一条跨越孤独的道路。就像乌苏娜, 仅凭一人之力是无力回天的。只有人人都有责任感, 对其他人都具备爱心, 才能齐心合力走出孤独困境, 最终挽救家族败废。

三、孤独的哲学意义

作者在《百年孤独》不仅仅阐释了个体孤独的永恒性, 以及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扶持, 才能共同跨越孤独的思想。小说中, 孤独的角色比比皆是, 孤独的状态也是形形色色, 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结都是个体作战, 试图超越孤独, 却都以失败告终。最有特点的, 就是那些追求真理的人, 所面对的人们的不理解、不认同、不参与的孤独。他们只能自己与自己在内心进行交流, 却无力带领所有人一起走出孤独。

通过在现实世界背景上, 建立起的这个荒诞非理性马贡多, 阐述了人类面对孤独、落寞、颓废时, 在生与死的轮回中, 每个人、都是有权利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来克服孤独、战胜孤独, 从而将人性、生命的意义、家族的境遇最完美地呈现了历史长河中。从这层理解上来说, 孤独背后的哲学意义, 就是作者《百年孤独》创作理念的所在。

小说中各个角色的“孤独”从不同方面反应出了现实社会中的形式各样的“孤独”症结。而从哲学方面来看, 本文提及的布恩迪亚家族的这两个孤独者则是独具一格的思想家似的孤独。老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作为马贡多的开拓者, 他明白外面的文明水平, 但只能尝试去增加马贡多与外界的沟通, 却换来了不理解和无视, 只得躲进实验室, 远离人们, 成为了第一代孤独者。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则是天生孤独, 希望投生战争获得荣耀, 却饱受非议, 惹来怨恨, 最终和第一代孤独者一样, 只得远离市事, 调避命运的安排。

如果不是善于追求真知, 如果选择和其它人一样, 人云亦云, 沉醉于事物原有的看法中, 霍塞?阿卡迪奥 ?布恩迪亚和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就不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独处之中。但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常人无法理解的先进想法, 所以才难以达到理解、形成认同, 甚至不断被人讽刺嘲笑, 根本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无论他们的先知理念多么实用、有效, 只要在这个愚昧落后的马贡多, 孤独就是他们的宿命, 他们无法逃避。这是小说对于现实的讽刺, 是孤独背后哲学意义对于时代困境的讽刺。

要读懂《百年孤独》, 绝不能忽略作者创作产生历史条件, 不能忽略时代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忽略了小说的背景, 就是等于忽略作者创作的思路, 不符合历史事实。《百年孤独》整部小说是哥伦比亚的历史, 更是一个拉美民族的感叹。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 先知者的想法往往得不到众人的理解和认同, 他们只能和自己有着最深的交流如果和其他的人一样, 对事物有着一致的看法, 或者选择盲从, 人云亦云。人本来就是单独的个体, 恰如小说里有生命与爱传承那样, 极致的孤独, 最终的孤独, 可以预见的孤独。

《百年孤独》的孤独是在呼吁人们彼此懂得爱与团结, 在强调, 人们要不断思考, 相互理解, 不要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彼此间隔离, 最终被“孤独”吞噬。

参考文献

[1]郑丽.“柏拉图的洞穴喻与《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N].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1-24 (7) .

[2]林一安.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3:227.

[3]李灏.“《百年孤独》中的共时性叙事”[N].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10)

[4]余明芳.“孤独导致绝望与民族的覆灭—浅析《百年孤独》主题之一”[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4 (1)

8.百年的孤独 篇八

关键词: 《百年孤独》 灵魂 孤独

引言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因为这部巨著,马尔克斯成为了当时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部作品是世界上“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该作品主要讲述了拉丁美洲的孤独境况,作者运用独特的语言魅力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使读者产生灵魂上的共鸣。

一、孤独产生的根源

《百年孤独》主要讲述马孔多的建立、发展,直到最后衰败的一个过程,其中还涉及到美国人的经济掠夺对其产生的影响,而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在文中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一代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由于兄妹乱伦遭到邻居的羞辱而杀了邻居,因此他的灵魂得不到安生。兄妹两人为了逃避灵魂上的折磨开始流浪。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跟着他们一起流浪,后来他们在一个沼泽地建立了一个小镇,该小镇被命名为“马孔多”。之后吉普赛人陆续到“马孔多”开展生意,小镇的经济得到发展。

布恩蒂亚家族发展到第二代时,小镇发生了内战。次子奥雷里亚诺参加了战争,险些失去生命。后来他明白了内战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他长期不出门。而他的妹妹则与侄儿有了不正常的关系。她具有预知死亡的能力,所以当她知道自己即将死亡时,就一直躲在房里不出门。[1]布恩蒂亚家族发展到第三代的时候,次子奥雷里亚诺·何塞对自己的姑妈有了不正当的想法:竟然想和姑妈结婚,最后他在冲突中被打死。布恩蒂亚家族发展到第四代的时候,主要有三个人,其中一个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并且身上还带有一种迷人的气味,最后她竟然消失在了空中。她的两个弟弟是孪生子,其中的一个与寡妇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死于病痛;另一个兄弟由于组织罢工受到迫害,无比恐惧失望,不敢出门直至死去。

布恩蒂亚家族发展到第五代的时候,长子为了母亲的遗产而回来。但是在他找到金币后,所有金币都被他人抢走,他自己也被别人害死。而长女由于怀了私生子,最后被送到修道院。小女儿与外国人结了婚,但是生完孩子以后,因为产后风而死亡。布恩蒂亚家族发展到第六代的时候,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其姨母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最后生下一个奇怪的孩子,就是家族的第七代。后来奥雷连诺无意中看到了关于马孔多的预言内容,在预言中提到马孔多小镇最终将会完全地消失,并且提到了布恩蒂亚家族遭到百年孤独的诅咒。[2]从布恩蒂亚家族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孤独感始终贯穿全文,孤独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

二、孤独的神话体现

在《百年孤独》这部作品里,作者所讲的孤独并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心理上的孤独,而是关于存在意义的一种孤独感,这是人们对于永恒缺失的一种认知。神话不仅仅在历史上被提及,在如今的社会,神话也经常是人们谈论的对象。而神话之所以不过时,主要是因为神话中涉及到了永恒主题,永恒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虽然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越发地了解大自然,但是人性却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在《百年孤独》里存在神话思维的痕迹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3]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也从某种角度提到了神话原型,而在全文中最重要的一个神话原型是《俄狄浦斯王》,这是一部充满了悲剧性色彩的神话作品。在文中布恩蒂亚家族为了逃避预言,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从而建立了马孔多小镇。虽然这样,但是他们仍然逃不开俄狄浦斯命运的预言。

布恩蒂亚家族的第一代之所以流浪,主要是因为近亲结婚。他们家乡关于乱伦关系有一个预言,就是近亲结婚的人生出的孩子是动物。布恩蒂亚的叔叔就是因为近亲结婚而使其妻子生下了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并且这个孩子不久就死亡了,由此证明俄狄浦斯的预言是真的。因此他们离开故乡,从而重新建立了一个小镇,但是生出怪孩子的阴影一直留在他们的心中,并且一直深刻地烙印在布恩蒂亚家族每一代人的心中。[4]自从逃离了故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布恩蒂亚家族里再没有出现怪胎,直到第六代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娶了自己的姨母,从而又再次生出了一个动物怪胎。虽然经过百年时间的流逝,布恩蒂亚家族还是没有逃开俄狄浦斯的预言,在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家族命运预言的那一刻,马孔多小镇就因为一场飓风全部消失了。

三、拉丁美洲大陆的孤独

马尔克斯曾经说过《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马孔多小镇的建立、发展以及衰败的过程,而是为了表达出孤独这样的中心思想。在本书中孤独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孤独,因为乱伦的预言决定了马孔多最终灭亡的命运。作者为了显示孤独的核心不仅仅从内容上表达出来,还在题目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在题目中除了提及孤独以外,还在前面使用上了“百年”的修饰语,表达了时间之长久,这样使得整篇文章的内涵更为深刻。[5]

起初马孔多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小镇,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思想普遍愚昧、落后,直到吉普赛人来到这个小镇,小镇的世界才开始有所变化。但是小镇里的人们思想非常封闭,不主动接触外来的思想文化,以至于在经过内战以及美国殖民者的掠夺后,马孔多人们的生活更加艰辛,他们进入一种孤苦无依的境况。马孔多人们的孤独并不只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同时还体现在物质层面上。马尔克斯曾经就提及马孔多小镇走向灭亡的原因,他说是孤独导致马孔多小镇毁灭以及布恩蒂亚家族败落。而当人们问马尔克斯布恩蒂亚家族孤独的原因时,他则说是该家族“不懂得爱情”。[6]从马尔克斯的回答中可以进一步明确本文的意义。作者借着孤独严厉地评判马孔多文化的落后。作者通過马孔多这样一个落后封闭的小镇,影射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境况,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一个缩影。马尔克斯站在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下思考,从而预见了拉丁美洲灭亡的一个结局。马尔克斯认为拉丁美洲人在被西方国家殖民以后,他们陷入了多重厄运圈。首先拉丁美洲人非常不幸,这主要是殖民者带来的,他们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其次由于拉丁美洲人所处的社会非常落后,他们不具备抗争能力,因此他们沦为了其他国家的附属品;最后拉丁美洲大陆是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相对于法国整个的经济水平都比较落后,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的工业发展水平与法国等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拉丁美洲大陆发展就相对比较缓慢,比不上法国等殖民地的发展水平。

这些不公平不是为拉丁美洲人抱怨命运,而是清晰地分析了拉丁美洲大陆当时的现实情况。在这些必须面对的历史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中一个因素是殖民者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的经济衰落;另一个因素是拉丁美洲本身,拉丁美洲大陆的农业文明程度相对较高,而西班牙与葡萄牙一旦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他们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就相对比较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不能给殖民地拉丁美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当时英国的工业发展非常快,工业文明程度非常高,因此英国就能够给附属的殖民地提供广大市场,并且能够给殖民地提供财政以及工业成品上的支持,这样殖民地就能够迅速地发展起来。在现实面前,拉丁美洲国家为了寻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只能选择依靠盎格鲁—萨克逊人。同时拉丁美洲国家处在一个印第安世界的包围圈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拉丁美洲人的命运。[7]当时的北美洲与拉丁美洲存在很大的差别,处在那一段历史时期的拉丁美洲的人口非常密集,而且它的农业相当发达,一直以来都是农业文明的中心,而北美洲的现代化文明则相对比较高,因此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世界是现实的一部分。这样的差距,拉丁美洲人不得不面对,在这样的情况下拉丁美洲的发展道路就更加复杂,一方面需要考虑印第安文明,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欧洲文明,在融合两方面文明的情况下寻求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寻找的过程中拉丁美洲人面临着身份认同的痛苦过程。

一些拉丁美洲国家认识到自身在世界上的独特性,因此就曾有人发出了寻求自身发展道路的声音。然而在实际中,拉丁美洲国家却一直在模仿其他的先进国家,比如模仿美国的制度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拉丁美洲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拉丁美洲国家的城乡之间差距也越来越严重,从而社会的阶级矛盾非常突出。同时由于历史以及社会的矛盾化,大部分的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上相对比较低,而且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与人之间对于社会的共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非常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结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这部巨著中,深刻地分析了拉丁美洲灵魂深处的孤独,这一研究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后世研究拉丁美洲的文明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拉丁美洲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而遭受到了重创,从而经历了一个孤独的阵痛时期。然而这是不是说明现代文明秩序的发展,本来就会使其他的文明形态经历孤独的阵痛,关于这个问题至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仍然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苏耀丽.孤独的爱情——浅谈《百年孤独》中孤独与爱情的因果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3).

[2]林志超.窥探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奇世界——《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的比较解读[J].琼州大学学报,2014(01).

[3]刘芳.《百年孤独》的“导语式”解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4]孙彩霞.《百年孤独》的双重文本与圣经隐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5]郭逢勝.论《百年孤独》中的死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6]赵前明.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叙事解读[J].语文建设,2013(04).

上一篇:股权分配及合伙协议下一篇:2019年领导班子拜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