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查(共8篇)
1.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篇一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2.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篇二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 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根据学术界四层文化结构的分层 (即表层文化、浅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1]理论, 本文将体育文化分为四层次进行论述, 即体育物质文化-表层文化、体育制度文化-浅层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中层文化、体育观念文化-深层文化。本研究的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课题主要以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城、辽源、白山、松源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属105所村委会或自然村所在地的村民及相关体育管理者为研究对象。105所自然村为调查员随机选取。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设计了问卷1:《吉林省乡镇农村体育工作基本情况调查表》;问卷2:《农村体育人口调查表》。问卷通过邮寄与调查员走访等方式向吉林省县级下属体育管理部门发放。
3 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省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现状调查
体育物质文化有诱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作用, 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和载体。调查发现, 吉林省区县一级的体育机构较为健全, 而村一级没有完善的体育组织, 有的村虽设有体育组织, 但机构不健全, 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另外, 村级以下主要是以屯、大队为主, 由于各个村落之间相距较远, 即使村一级建立了一定体育活动场所, 如广场、大众体育器材, 对于那些偏远的村落来说几乎是毫无意义。调查发现:高达79%的偏远村落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本乡或是本村已经建立了体育活动场所, 部分知道的农民也从来没去那里锻炼过。
3.2 吉林省农村体育制度文化现状调查
吉林省区县级以上行政机构中管理体育的部门相对较多, 县级以下行政机构中体育组织机构却很不健全。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根本就没有体育机构, 即便有也都设在乡里, 在对农民的体育文化现状调查中发现, 96.4%的农民认为政府不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 这与30个乡镇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程度调查中出现的90.0%认为重视的现象, 产生相当大的矛盾。调查中还发现, 开展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大部分来自体育组织自筹与企业及社会捐赠, 很少一部分来自政府拨款;农村体育指导力量也相对薄弱, 90.3%的农民没有听说过体育指导员, 也不知道体育指导员是做什么的。
3.3 吉林省农村体育行为文化现状调查
吉林省农村体育文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2012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占10.8%, 没有参加的占89.2%。缺少锻炼的体育场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体育场地向农民开放率低, 特别是学校体育场地的大量闲置是不争的事实。调查发现, 吉林省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不完善, 表现在农村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基层体育比赛次数在减少。调查表明乡镇一级政府没有专职体育工作的岗位, 在走访和调查的过程当中更有的乡镇甚至是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哪个人具体负责体育工作, 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已不再是衡量村官政绩的因素, 阻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3.4 吉林省农村体育观念文化现状调查
调查发现, 农民参与健身的渴求是很强烈的, 虽然多数农民对体育锻炼的功能、目的和价值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晰清, 体育文化消费观念还未形成, 但认为生产劳动能够代替体育锻炼的人确已经很少 (仅占10.1%) 。虽然在农闲时间实际进行体育锻炼的农民人数只占10.8%, 89.2%的农民农闲时间则是用来麻将、棋牌、晒太阳、闲聊、听收音机、看电视等, 但调查显示这部分人当中的绝大多数均表示如果条件允许 (这里的条件包括:有合适的体育场所, 有自己喜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以及身边能有人带头组织或宣传某一体育内容) 他们都十分愿意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的。
4 结论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应分别从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观念文化四方面入手, 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样才能推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有效开展。完善“体育三下乡”活动, 在保证频次和质量的基础上, 要适时的抓好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充分合理的利用好一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农村的学校体育场地是农村体育场地的最主要的来源, 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是解决农村体育场地匮乏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以充分解决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对广大农民进行现代体育行为教育, 进而彻底改变农民陈旧的体育认识观念。
参考文献
[1]向翔.哲学文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160-162.
[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15年》 (白皮书) 发布[EB/OL]http://sports.qq.com/a/20120117/000520.htm.
[3]钟华.吉林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及消费行为的现状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 2010.26 (3) :99.
3.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篇三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思考和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82
班级成长的动力与成功,关键在于班级文化建设。本文结合校情,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就增城区派潭镇第二中学(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跟踪调查研究,谈两方面体会。
一、主要成效
古诗句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级文化也具有潜在性和隐形性。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绩。
1.明确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研究,学生对理想前途、人生观、思想道德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想跳出落后的农村,改变命运,知识是必不可缺的关键要素。所以,短时间内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拼搏进取的氛围,更令人欣慰的是无形中形成了文化的沉积,明确指引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班风。再加上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明确持续地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如鱼得水一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孜孜不倦地吸取新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凝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全天下的班主任都希望自己所带的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是形成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的催化剂。开展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例如,校园田径运动会、诗歌朗读比赛、镇级文艺会演、校园十大歌手等等,定能让班集体空前团结。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使他们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学会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对整个集体来说,增强了向心力,形成了和谐融洽、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增强集体的责任感,从而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3.减少了辍学生
我们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都是落后农村山区的学生,隔代教育问题普遍存在,因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基础差,产生厌学现象,甚至是退学。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相当于自己憧憬第一个儿童节,空前热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些文体活动,让学生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填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认同学校是乐园,班级是温馨的家,师生情同手足,进而顺其自然地接受知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吃得饱,不至于辍学,最终减少了辍学生。
4.师生情深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所谓“亲其师”,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具体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它是学生能否乐意亲近教师教育的条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使“师道”与“生道”融洽和睦,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睦的生生关系,既拉近了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又树立了班主任的威信,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思考和注意
在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条件限制,我也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现提出思考和注意的方面。
(一)物质文化方面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物质文化属于硬文化,它是进行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班级情况,思考和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与众不同的班级特色
特色是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千篇一律,则不能称其为班级文化。要使学生在走进教室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感慨:啊!这就是我们班!与众不同的特色班级!以班级为自豪。使其他人走进教室深切地感受到焕然一新,脱胎换骨。因此,班主任要结合班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制定班级理想、目标、情趣和追求,突出体现农村初中班级文化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并以此收到陶冶和教育的效果。
2.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方向比努力重要,因此,班集体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一切行动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西撞,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在教室醒目的位置悬挂、张贴简洁理想和目标,让全体学生能够时刻看到,分秒反省,自勉、自律、鞭策和鼓舞。当然,最好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在公平、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制定有可行性的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对于远期目标,一锤定音,锲而不舍地奋斗;对于近期目标,可分阶段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最终实现远期理想。
3.教室环境的布置
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日常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例如,设置建议箱、互助栏、荣誉区等等。设置建议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班级文化建设交换意见和建议,在全体师生的监管下 共同交流思想、管理班级。荣誉区,让学生能发挥特长、展现才华、提高自信,丰富班级文化。(2)凸现艺术氛围。教室是学习的场所,必须有能体现农村初中学生特色的艺术氛围。(3)忌铺张、浮华、凌乱。教室环境的布置,讲究和谐简约、雅致整齐、质朴大方,切忌铺张、分散、浮华、庸俗、凌乱,以至于适得其反,使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离心力。
(二)行为文化方面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体现,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千方百计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活动,尽快凝成与时俱进、齐心协力、精诚进取的班级精神。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一定要练就“三头六臂”的功夫,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树立威信,这样班级文化才会游刃有余,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三)制度文化方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建设是否落实与执行,关键在于制度。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统帅,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仅凭班主任的一臂之力在阵前挥刀弄剑、摇旗呐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创设适合班情和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班级制度,为营造民主平等的优良班集体奠定基础。
(四)精神文化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缺乏个性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处在灵魂和核心的地位。
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离开班级精神指导,物质文化建设再出色也是虚有其表,制度文化建设再完美也是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的韩非说过:“不明察,不能烛私”。通过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跟踪调查研究,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在成长与成才、教育与学习等方面起到难以估量的决定作用。为提高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升.苏霍姆林斯基主体参与思想评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李璟.试论课堂环境的影响及优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0(5).
[4]谢华.关于班级文化之育人功能的实践初探[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2).
[5]肖继勇.打造班级特色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6]王俊山.情感支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升的途径与策略[J].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4(10).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四
——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工程1101班 姓名:冯涛 学号:20114510136
一、活动简介:
1、时间:2012年8月1日-2日
2、地点: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新集镇
3、活动方式:
(1)收集资料,了解新集镇地理位置,经济现状等。
(2)采取调查问卷、入户调查、随机咨询路人等方式,了解当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建设情况。
(3)查询资料,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特色,民俗民风,娱乐方式,居民文化程度,主要文化形式。
(4)了解当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程度和需求内容,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5)了解当地居民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满意度。
二、新集镇概况:
新集镇位于仪征市东部,是风景秀丽的仪征“迎客松”,素有扬
州“西门第一集”之美誉,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是沪、宁、扬、镇等城市群带上的一座新兴工贸城镇,镇区距扬州10公里、南京60公里、镇江20公里,处于宁镇扬产业带的接合点,是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核心区。京沪线、沪宁线、宁通线等多条高速公路会聚于此,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紧邻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州火车站、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扬州港和扬州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2个街道,13个行政村。新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新集便是扬州西郊重镇。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集传承悠久的人文传统,依托发达的现代文明,外资内资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镇实现三业总产值24.4亿元、财政收入4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8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扬州市环境优美乡镇。
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经过近几年新集镇镇政府的着力建设,新集镇在乡镇环境、景点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如:科学布局镇西工业生产区、镇东商贸住宅区、镇中公共服务区、镇北生态观光区四大功能片区,合理规划庙山汉墓、青春园林、福临农庄等景
三、区,加快开通农村数字电视网络服务进程,逐步完善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等,致力把新集规划建设成既有乡村风情、汉风古韵,又有优良人居、现代商贸的江南水乡型城镇。
四、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活动经费较短缺。由于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少、镇政府财政规划缺陷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有的地方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后续工作却没有跟得上。
2、地区建设不平衡。由于镇政府辖区农村地区较多,政府建设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全镇地区靠近镇上的几个村庄文化建设迅速,设施较为完善,而较为偏远一些村庄则建设缓慢,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不少地方的娱乐文化设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严重,无法使用。
4、农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普遍的农村文娱活动主要为婚庆典礼表演、丧事送葬民俗(搭戏台唱戏)、商品促销演出(仅限镇上街道商家)、村庄大广播定时播放歌曲、戏曲等。大部分人平时的文娱活动以打牌、看电视为主。
五、加快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丰富健康、题材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一般较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区,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就会出现封建迷信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是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而且农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建立可以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农村群众得以享受先进的文化讯息,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加强政府职能,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以此带动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2、均衡发展,共同建设。切实解决号农村地区建设不平衡的 问题,可实行“以点带面,点-线-面”的发展方式,在临近的几个村庄中先选择文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村庄进行着力建设,待其基本完善后,以其建设经验为指导,带动周边几个村庄的文化发展。同时注意做好统筹全局,避免出现不同区域文化建设有较大失调的问题。
3、加强管理力度,使已建设好的文化娱乐设施物尽其用。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对这些文娱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避免出现“设施损坏无人管,设施老化不更新”的现象。
4、多组织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由各村相关负责人负责,在村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集体文娱活动,如:电影公映,开展棋、球类比赛,组织民间文艺演出,在重大节假日搭戏台唱地方戏等较为高雅一些的文化娱乐方式,以防止一些人沉迷打牌等赌博活动,影响社会风气。
5、切实做好“数字电视进万家”,加快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互联网服务建设,使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看电视、上网等更加便捷,与外界沟通同、获取外界信息更加方便。附录:
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男 女
2.年龄 20—44岁 45—59岁
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含中专)
大专及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 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
民主党派
群众
5.您的职业: 农民村两委干部
乡镇干部(含乡镇事业单位)农村文体骨干乡镇文化员
其它(请注明): 6.您的家庭2011年全年收入 5千元以下 5千元—1万元
1万元—2万元
2万元以上
7.您的家庭2011年用于购买图书和报刊的支出(不含学生用书)1千元以上 5百元—1千元
1百元—5百元
1百元以下 几乎没有
8.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 比较了解
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没听说过,不了解
9.您当地比较隆重的节庆活动有哪些?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元旦集市庙会婚丧礼其它(请注明): 10.平时,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 看电视
看电影
看戏(文艺演出)读书看报
打牌、打麻将、下棋 上网
唱卡拉OK(歌舞厅)听广播
跳舞或健身活动 其它(请注明):
11.您更喜欢哪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 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 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
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 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
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电影、演戏)其它(请注明)
*12.您在农村经常看戏或文艺演出吗?平均每年5
平均每年
平均每年
没有
次以上 3—5次 1—2次 看到
*13.您在农村经常看电影吗?平均每年12平均每年平均每年没有次以上
6—12次
6次以下
看到
*14.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15.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 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 建立村广播室 建立村级文化室 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 为您安装广播电视 建立农家书屋 增添村级体育健身方式 其它(请注明):
16.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 有 没有
不清经常参偶尔参没有去楚
加
加
过
17.您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 重视
5.农村文化工作调查 篇五
2006年2月20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状况,为领导决策,进一步推进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全区6个乡镇的文化工作进行了详实的调查,调查工作得到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调查情况如下:
一、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
1、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乡镇6个(其中1个为乡镇序列管理的街道),所辖行政村89个。全区农村人口12.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4%。全区共有乡镇文化站6个,文化站工作人员15人,乡镇文化站室内站舍总面积为473平方米(含宿舍),室外活动场地总面积为2220平方米,影剧院4个总面积为2600平方米(其中三个属危房)。共有村级文化室36个,工作人员41人,文化室总面积为2427平方米。
2005年,全区乡镇文化站经费15万元(人员工资)。截至2005年底,全区乡镇文化站设备总值2.4万元,藏书3800册;村级文化室工作经费2500元,藏书7100册。
现有民间艺术团体1个,演出10场。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区目前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没有一个乡镇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
(楼)。80%以上的乡镇文化站只有办公室,个别有阅览室的乡镇也都是由办公室改造的,且设施条件都较差,藏书也很少,我区6个乡镇文化站平均藏书不到700册,还有的乡镇文化站是和其他站所合署办公。乡镇室外活动场地80%是篮球场,6个乡镇文化站的文化设施仅仅是电视机、VCD以及各种球类和一些书籍。虽然有4个乡有影剧院,但也都已是危房,亟待进行修缮。除白塘街道因为是近郊的原因,在乡镇范围内有卡拉OK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外,其余各乡镇均没有此类文化娱乐场所。农村文化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农村文化活动现状
2005年,在省三项活动专项经费到达之前,我区乡镇共组织文体活动11次,其中篮球比赛4次,运动会1次,乒乓球比赛1次,文艺演出4次。
从调查情况和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比较重视,在乡财政并不宽裕,设施设备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挤出资金开展文化活动,各乡镇的文化活动也比较丰富。兴桥镇每年都要举办镇村篮球对抗赛,2005年安排了8000元用于添臵文化设施和开展文体活动;白塘街道组织文艺演出队送文化下乡3场,举办了由200名农民参加的农民运动会;长塘镇每年都要举办农民文艺汇演,乡政府近年来先后安排3万元资金新建了文化长廊和羽毛球场等文化设施;禾埠乡举办了干部乒乓球比赛,组织了文艺演出,而且每年安排2000经费用于添臵新图书。2005年,6个乡共安排了3万余元资金用于开展文体活动,平均每个乡5000元。
然而,这些活动开展的对象绝大部分是乡镇机关干部,农民参与的活动仅1—2个,农民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更是空白,乡镇文化设施和村文化室的综合使用率很低,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区农民的主要文化生活是看电视、打牌,虽然有的乡村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但是藏书太少,而且主要是报刊和杂志,因而没有向村民开放,有些村庄虽然有舞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但由于会引发宗族矛盾和纠纷等原因而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这也在不同程度上扼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二、导致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的原因
1、撤市设区对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撤市设区以后,吉州区财政收入锐减,区财政在确保人员工资都比较吃力的情况下,无力对文化进行再投入。几年来,政府对文化的投入较少,这是我区文化设施设备落后的主要原因。
2003年,我区虽然通过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完善了城区社区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使每个社区居委会都拥有阅览室、宣传栏、棋牌室、活动室等居民文化娱乐设施,但是对农村尤其是村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区、乡两级政府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很难自我发展和生存。撤市设区前,我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2个省级“百强文化站”,撤市设区后,图书馆、博物馆相继上划,2个省级“百强文化站”均划至青原区管理。我区现有的6个乡镇文化站没有一个达到省级“百强文化站”要求,虽然部分乡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有所投入,如长塘,投入3万元新建了羽毛球场和文化长廊,但是没
有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还是无法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我区目前的36个村级文化室有80%以上只是拥有一台电视和VCD,只有个别村级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因为有了村级的投入才建有阅览室、宣传栏、健身乐园等室内外文化设施。也正是因为财力有限,乡镇在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时候就很少将广大的村民纳为活动对象,因为组织村民参加活动都要发放误工补贴。
2、文化站的管理体制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区文化站的管理比较混乱。我区乡镇文化站共有15名在编人员,其中14名在岗,其工资均由区财政拨款,但其中 90%以上的人员都在乡里其他岗位上兼职,占着文化站编制,干着其它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其次,文化站进人把关不严,没有考虑到这项工作很强的专业性,也不会征求上级业务部门的意见。在我区15名在编乡镇文化干部中,只有6名是专业对口,其他都是退伍军人或职工,因而在开展文化工作的时候,很多同志觉得无从下手。第三,文化站人员的福利待遇发放不统一,有的跟着乡镇走,有的乡镇又不管,认为应该和其它站所一样跟着上级业务部门走或是自筹,大部分乡镇文化站都没有办公经费,个别乡镇文化站干部下村没有下乡补助。然而,区财政也没有给区文化局安排乡镇文化站办公经费,乡镇文化部门又不像其它站所一样有收费项目,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这就导致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干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情愿兼做乡镇其它工作,加上文化工作又不像其它工作一样有硬指标,硬任务,久之这项工作就渐渐被忽略,这是导致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3、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观念使得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削弱。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及各乡镇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安排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如2005年区政府筹措资金50万组织承办了第八届江西少儿艺术节,各乡镇也纷纷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但是从总体看来,一些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区、乡两级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乡镇规划和乡镇建设的时候很少将文化设施纳入其中,有些虽然纳入了,但是因为资金紧张的原因总是被一次次往后排。这就导致必要的文化机构、设施和人、财、物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乡镇文化站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文化站的工作能像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那样一票否决,工作起来就不难了。
三、改变我区农村文化工作现状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文化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与日俱增,区委区政府提出: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要树立城市的文化品牌。2003年至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社区共建,投入600万元完善了社区建设,全区33个社区居委会搬进了新的办公房,每个社区都设有阅览室、健身房、棋牌室等文化设施,与此同时,吉州区先后组织开展了社区文化艺术节、第八届江西少儿艺术节、国庆文艺晚会等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带动下,社区文化工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由此可见,政府行为对基层文化建
设起到了主导作用。因而,要改变农村文化现状,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我区“十一五”规划已将6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当中,规划提出每个乡镇文化站室内面积不得低于400平方米,各乡镇也应该将本乡镇文化工作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列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逐步改善农村文化活动设施,为发展农村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环境。要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规定,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2、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工作考评的内容之一,将文化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农村文化发展的硬指标和硬任务,将农村文化发展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
3、加强农村文艺者工作的管理和培训。要规范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引进机制,文化站工作人员进入应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或是经乡镇选拔由上级业务部门考核后方可录用的方式,确保文化站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明确文化站的管理部门,文化站是乡镇的一个职能部门,应该纳入乡镇的行政统一管理之中,文化局是文化站的上级业务指导部门,应该在业务上加强指导、做好服务。要挖掘村级文化艺人或文艺爱好者,建立一支村级文化自愿者队伍。文化馆应将对镇村两级文化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列入馆内重要工作内
容,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文化工作的进展和时代的发展同步,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步。
4、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农村文化活动有经费保障。2005年全省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建立以及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开展深受农民的欢迎,送戏送电影下乡,为农民朋友带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尤其是送戏下乡,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具有教育引导作用、富有地方特色的采茶戏深受农民喜爱。各乡镇也充分利用这笔专项资金开展了一些有多数农民参与的文体活动,如我区有四个乡镇开展了农民运动会和农民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共有近千名农民参加,农民感慨的说:这样的活动每年都要举办就好了,乡村干部对省里安排这笔专项资金的做法,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可以解决乡镇想开展活动但经费不足的矛盾,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6.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篇六
尊敬的村民朋友:
您好!我们是河北工院大一的学生,想和您一起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请您在最合适的选项序号前打 对勾,占用您宝贵的时间,我们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您了解“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吗?
A.很清楚B.一般C.只是听说过D.没听过
2.您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什么?
A改善居民住房
B 家家户户奔小康
C改善医疗设施
D道路基础设施改造
E提高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
F 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3.您了解这一政策的主要途径是?
A.政府宣传B电视新闻C收音机D 口口相传
4.您认为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更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A基本设施的建设B教育C医疗D民风的改善E其他
5.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农村经济发展
B农民收入高
C乡风文明
D村容村貌改善
6农村的文化活动,农民的参与度和热情?
A 基本没有什么文化活动B 有但是没人去C 农民积极性很高D 不知道
7.您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A.进村和村内道路B.自来水C.卫生设施D.农田标准化改造E.校舍F.其他(请填写您的意见):
8.您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有何看法?
A政府流于形式,农村面貌难以有太大改变
B政府决心很大,设想也很好,新农村建设不会一帆风顺,但终究会取得胜利C不太清楚
9.您认为现在农村环境如何?
A良好 B一般 C较差
10.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新”在那里?
A新的村容村貌B新的思想观念C新的生活习俗D完善的生产设施
7.闽北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一、四年来闽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成效
各级党委、政府以推进中心村镇建设为抓手,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规范操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闽北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进展顺利, 成就喜人。
(一) 农村经济发展壮大, 新农村建设基础持续夯实
一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16.48元, 比2005年的4070元增长50.28%, 年均递增10.72%, 高于“十五”时期年均递增速度1.45个百分点, 高于“九五”时期年均递增速度2.2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既得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 使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重要途径, 也得益于家庭经营大力发展, 家庭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大大提高。二是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09年,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3.48万吨, 比2005年增长1.6%;水果总产量69.68万吨, 增长28.6%;茶叶总产量4.59万吨, 增长33.0%;食用菌总产5.46万吨, 增长41.8%。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农机下乡补贴力度加大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快, 全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2009年, 全市灌溉面积达到248万亩, 比2005年增长38.5%;农业机械使用面积198万亩, 增长32.1%;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5万千瓦, 增长28.3%。四是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09年,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 实现产值200多亿元, 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力度逐年得到增强。
(二) 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农村道路硬化取得显著进展。自2004年实施农村公路硬化工程以来, 全市农村公路硬化年年超额完成建设任务。至今年6月底, 农村公路已硬化2518.37公里, 100%的乡镇和92%的建制村完成了公路硬化任务。预计到今年底全市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将达到98.5%, 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二是农村电讯业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9年底, 村村通电和电话率达到100%, 许多农村个人电脑已成为农民的重要家用电器。农民经纪人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信息, 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三是积极改水改厕, 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 提高了农民生活的舒适化程度。四是通过大力发展和使用沼气, 不仅改变了农村能源结构, 而且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
(三)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基层民主法制深入推进
四年来, 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全面加强,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并为贫困地区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 补助标准不断提高, 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覆盖90%以上的农村人口, 农民可以就近享受便捷的就医服务。
随着农村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 政治文明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四年来, 全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选好配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村级领导班子, 并加强培训提高其能力和素质。随着2009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 一大批素质高、干劲大、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入了村委班子。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加强了农村社区建设, 农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乡风文明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四) 以推进中心村镇建设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2008年3月, 南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 全面部署中心村镇建设工作, 明确中心村镇建设目标。要求中心村镇的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要高于所在县 (市、区) 的平均水平, 主导产业明晰。路网、电网、自来水网、广播电视网、通讯信息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教育有保障, 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有卫生医疗所, 实现村民小病就近医治, 有卫生公厕, 建立村容卫生保洁制度;养老有保障, 有敬老院,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有文体活动中心, 定期开展农民文体娱乐活动。村规民约健全完善, 村民自觉爱护公共设施, 保持环境整洁,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村建规划落实到位, “六大员”作用充分发挥, 村务管理民主, 村级组织健全有力。
(五) “南平机制”有效破解“三农”问题, 带动了新农村建设
近十年来, 南平市通过实施“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 持续探索农村工作新机制。通过选派高素质人才到农村任职, 将更多的人才、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导向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下派干部这个载体, 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移向农村, 使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真正到位, 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基层, 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保证;通过党政齐抓, 部门协调, 抓好进入农村各种服务力量的整合运作, 尤其注重发挥下派村支书的领导核心作用,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一是在经济层面上, 初步实现了盘活农村现有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并在相当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 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二是在政治层面上, 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下派村支书所在村的党员发展、村财收入、村级债务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下派干部的带领下,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 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渐成风气,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下派干部为民的行动、务实的作风、无私的奉献, 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信任,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群众“争抢”下派村支书的情景。三是在文化层面上, 推动了农村社会的深层次变革。下派干部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文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给传统封闭的农村带去了新鲜的气息, 这对农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立四榜、树样板”、“文化中心户”、“一分钱读书社”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法在农村普遍推广, 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轨并行、互促共进的路子。
二、新农村建设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 农民致富问题。
近年来, 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 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当前, 农村群众整体上实现了温饱,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还比较贫困甚至相当贫困;有一部分群众开始走上富裕, 但富裕程度还比较低, 因此,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考点和突出着力点, 是一个怎么样有效夯实农民这一建设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问题, 是一个怎么样通过生产发展使群众致富的问题, 怎么样使贫困的群众脱贫的问题, 怎么样使已经小富的群众提高富裕程度、使一时富走上长期致富的问题。
(二)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问题。
实现“村容整洁”, 除要注重村庄的规划建设、加强综合治理外, 主要着力点应放在积极推进村级道路、村级农田水利建设、村级供电设施、村级小学、村级环境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上。但现在, 这些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即基础设施尤其是公益设施、公益事业越来越无人管, 要筹钱越来越难, 越来越缺少筹资的途径, 村干部也畏这个难。较为突出的有机耕路、农田水利工程、农村电网的建设和维护, 在群众中筹资很难统一思想, 难以组织实施。
(三) 农民素质普遍偏低问题。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但由于历史原因,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 文化程度比较低, 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 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 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另外, 还有一些地方群众思想认识偏差严重, 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 “等、靠、要”思想严重, 主动参与意识差, 对政府的依赖性大, 涉及自己切身利益时又斤斤计较。
(四)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
调查显示, 有35.91%的被访者认为村干部选举不够公开, 有拉票、贿选现象, 农民对此有不少意见。一些地方因村干部对党和政府相关农村政策的宣传不够, 村民对有关政策不了解;一些地方的村务公开在形式、内容、范围以及规范化等方面, 距离相关法规规定和政策要求还存在相当差距, 既导致不少村民不清楚自身拥有什么权益, 也就谈不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也导致村里大事由干部说了算的“一言堂”决策方式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还有一些地方的干部, 存在着党性原则不强、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公正等情况, 都成为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应引起重视。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还是要强调和坚持发展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农村产业基础。要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 坚持分类指导, 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农业发展, 着力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业战略;深入实施强农兴农工程, 着力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主体,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其次, 坚持走农村合作化道路,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以区域或农产品产销联合体为单位, 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组织, 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 因地制宜,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使用权适当集中, 承接国家对农业的反哺与保护, 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 提高农民的话语权与农产品定价权。
(二) 全力推进中心村镇建设。
在推进中心村镇建设过程中,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不搞包办代替和强迫命令;要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 充分调动和依靠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切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让农民满意。特别要结合今年“6.18”洪灾的灾后重建和“造福工程”, 鼓励农民到规划区和中心村镇建设和重建, 对不适宜居住的边远村庄要鼓励农民外迁。对搬迁对象、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环节, 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实现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要牢牢把握“二十字”总方针和总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从实际出发, 因时因地制宜, 推进全面发展。要加强干部的作风建设, 注重发挥“南平机制”的优势和作用, 干部要更加贴近老百姓, 多倾听民心民意民声。
(三) 要注重把好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建设规划关以及加强自然灾害的防范。
村庄建设规划不到位, 是被访村民认为影响村容村貌整洁的首要原因。规划一定要问计于民, 千万不能搞大拆大建;一定要发扬民主, 科学合理。同时, 规划要进入法定程序, 保证规划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但不是一成不变, 也不能一个人说改就改, 如需改变必须在有组织有领导的前提下, 通过正常程序讨论决定。征地问题要与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要统筹考虑, 一定得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闽北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 应当把防范自然灾害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全市农村特别是山区, 每年几乎都要发生一次甚至多次自然灾害, 这既是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也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强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的防灾减灾工作, 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 要加强预测预警, 强化隐患排查, 优化应急响应方案, 建立长效机制, 积极、科学应对, 防患于未然。
(四) 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确保基层民主落到实处。
一是要保证基层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调查中不少村民反映, 由于部分地方在选举过程中, 或组织工作不够严密、或缺乏有效监督, 导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拉票、贿选现象, 使村民无法把群众信赖、真心为百姓办事、真正代表大多数百姓利益的优秀人才选出来。要坚决制止和避免此类现象, 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基层民主选举落在实处, 确保选举结果能真正体现农民的本来意愿。二要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决策, 就必须让村民有话语权、议事权。而这其中之关键, 就是要充分发挥好村民代表的作用。目前闽北各地正在探索的“户代表”参政议政、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机制, 值得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推广。三要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落实民主监督, 关键是要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村务分开工作, 建立健全村民理财小组等监督机制, 让村民放心, 把好事办好。
摘要:近年来, 南平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 以推进中心村镇建设为抓手,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规范操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闽北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进展顺利, 成就喜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闽北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发展滞后地区、农民是困难群体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闽北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闽北,新农村,调查,思考
参考文献
[1]南平统计年鉴-2009.2009:149-168.
8.农村文化建设调查 篇八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给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的现实问题,宾县县委宣传部利用一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宾县乡镇农村地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一些能够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村文亿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宾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公益性文化阵地不断完善
宾县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一处;争取哈尔滨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多功能展厅,功能及配套设施齐全,并对外开放;建有图书馆一处,露天体育场一处。同时,重点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新建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宾西综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新甸综合文化站两处。全县新建农民党校和新型农民学校(综合活动室)10余所,年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投资近20万元在休闲广场建文化长廊一处,便民阅报栏两处。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新型农民学校、农家书屋、阅报栏和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其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6%,活动室和示范户创建率分别达到76%和78%,到2008年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创建达46个,建阅报栏46个,新添置图书4万多册、乒乓球桌等设备;自2006年以来,分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标准化篮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径一套。2007年在宾西镇、平坊镇、民和乡、满井镇等4个乡镇分别建设了城市路径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径一套。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利用率较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
多年来,宾县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为阵地,以各乡镇文艺骨干为核心,以村级文化中心户为主体,以县级专业文艺人员为保障,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自编自演以歌颂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众参与性、艺术欣赏性,又有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各种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开展“三下乡”、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汇演、文化大篷车下乡等活动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130多场。仅2008年就有大型文艺活动13项近30场,小型文艺活动近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节庆活动有声有色,重大活动主题鲜明。2008年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掀起农民体育运动新高潮,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和民间得到推广。此外,基层各地组织建起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巧手编织队、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文艺演出队、乡间乐队等队伍。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公民道德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失地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和企业的需求,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2008年对全县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基本上轮训一遍,引导农民“洗脚上岗”、“洗脑进城”,至今已有多批农民从学校结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县电视台开设了集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这方热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
1、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个乡镇共有7个村、56个自然屯、23000口人、农家书屋3个、文化活动室2处、村级休闲活动场所2处,活动室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很少,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
2、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两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使用效率较好,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打麻将、看牌,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响。有些乡镇相对闭塞,经济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
4、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
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居仁镇三合村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词、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5、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村文化阵地,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岗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上台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推荐阅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11-05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查报告08-19
农村基层思想和文化建设的调查08-19
卫生工作现状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卫生300字社会调查报告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09-05
农村文化调研08-04
农村特色文化07-25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08-21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我见09-29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07-28
乡镇农村文化建设倡议书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