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教学随笔

2024-06-25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随笔(共16篇)

1.《沙漠中的绿洲》教学随笔 篇一

这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本课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环境恶劣的沙漠情境切入,然后,过渡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让学生认识到“沙漠中的绿洲”的美丽,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美丽是来之不易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接着,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设问导读“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重点词或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再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3、假如、有一天你见到了阿联酋人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来引导学生自学感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在汇报点拨环节,我感到:学生对课文朗读的还是少,品词析句还不够深入,理解能力还较差。这样,我讲得就显得多了点。今后在这些方面要多做些改进。

2.《沙漠中的绿洲》教学随笔 篇二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第18 课《沙漠中的绿洲》。指名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 引导学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既是对前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 也是对全文的整体感知, 同时也体现了中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沙漠”

师: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具体描写沙漠的句子。

预设一:“从飞机上往下看, 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 而是沙漠。”

预设二:“原先这里是沙漠, 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 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 土是咸的, 水也是咸的, 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给学生介绍什么是不毛之地。) 你在这儿生活, 会觉得怎样?读出你的感受来。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沙漠是缺少感性认识的, 因此, 我引导学生抓住“白茫茫”“不毛之地”等关键字词, 让学生感受沙漠的荒凉、贫瘠。

三、教学“对比”

师:让我们走进迪拜, 看看迪拜现在变成了什么样。 (播放视频) 你想说什么?你能找到两个关键词语吗? (预设: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读到这里, 同学们有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把阿联酋以前的不毛之地和现在“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进行对比,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与探究欲望。

四、教学“怎么做”

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的?默读课文第3~7 自然段, 画出描写阿联酋人民怎样做的句子。

预设一:“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在这里, 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从中体会到国家很重视保护环境, 舍得为绿化花钱。板书:国家投入)

师:请一组同学读。

预设二:“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 买来淡水, 买来树苗和花草。”

师:如果把这句话改成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 可以吗?

(从三个“买来”体会国家投入了很大的财力。要想把沙漠变成绿洲, 阿联酋人民除了买花草树苗, 淡水需要买, 连泥土都需要买, 要进口这么多材料, 费用更加昂贵。)

师:难怪阿拉伯朋友说那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 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这里, 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师:爸爸妈妈把你们培养大大概要花多少钱? (预设:20万、30 万、50 万) 可见, 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 (很高) , 而要把沙漠变成绿洲, 则需要培育成千上万棵树, 这费用就——— (更高了) 。

预设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 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 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 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 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师:请你圈出描写阿联酋人民动作的词语。 (预设:挖去、填上、埋下) 这三个动作读起来很简单, 做起来却很难。 (指导朗读) 应把改造的难度凸显出来。 (指名读)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 我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句子等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到了阿联酋人民改造沙漠的决心和毅力。同时关注语言文字训练, 关注了言语的表达形式, 让学生得言又得意。

五、教学“绿洲”

师:再读课文, 画出描写现在的迪拜的词语, 读一读。

3.《沙漠中的绿洲》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三

师:绿洲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生:绿洲是一个绿树成阴的地方。

生:而且鲜花遍地。

师:这么美的景色居然出现在沙漠中,这不是很让人惊叹吗?那人们到底是怎样建造这些绿洲的呢?让咱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拿起笔把找到的相关语句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点评】在理解“绿洲”的基础上顺势“惊叹”,挑发思维的冲突,引起阅读的兴趣。“到底怎样建造”明确了学什么。“静心、默读、画下来”这是对学法的提示。默读有利于思。边读边思,圈圈画画,这样“学的设计”实在。

师:大部分同学都画好了。我们来交流。

生:人们栽培树就像培育孩子一样,花了很大的代价。

师:哦,建造绿洲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真好,这是她的读书体会。还有吗?

生:请大家翻到第3自然段。“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师:(屏显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泥土、淡水、树苗花草都需要买,花费确实很高。

师:(屏显三个“买来”为红字)自己读读。(生自由朗读)

师:有新的想法吗?

生:他们那儿什么东西都没有,很不适宜种植树木。但是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还买来树苗和花草。

师:不适宜种也要种,没有泥土——买,没有淡水——(生)买,没有树苗和花草——(生)买。体会到什么?

生:他们种植花草树木的决心很大。

生:他们不顾一切。

师:是的,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把上面的语句稍作改动,将三个“买来”整合为一个。(屏显:从国外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读读看,可以吗?(生自由朗读)

生:我认为如果只用一个“买来”的话,就好像他们国家也不是缺得那么多,就少一点点。

生:原来的句子是感觉买来费了许多劲,而一个“买来”感觉一次就完成了,很容易。

师:是的,让我们把这份决心,这种不易的感觉放进去再读读,好吗?

生:(读)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点评】有比较就会有鉴别。三个“买来”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清晰认知。所以,比较永远是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的一把利器。

师:我有个感觉,这三个“买来”朗读不能一个样,前面的可以稍低一些。不信你们听听。(教师范读)“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想试试吗?

生:“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语势上逐步增强)

【点评】虽然排比句“前面的可以稍低一些”这样的朗读指点略显突兀与生硬,但“教师范读”应当是必要的手段,而且有意识地把排比句的朗读作为一个教学内容来安排也是值得肯定的。

师:真的是来之不易啊!你们知道吗?在阿联酋这个地方,水可比石油还金贵呢!你们再读读看。(生举手)请你来读。

生:“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师:真好,请坐。不光是这句话,其实整个第3自然段,都需要我们这样细细地去品味、读读,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到绿洲来之不易?(生自由朗读)

生:他们还要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他们要花费很多精力。

师:花费很多的精力、人力,里面有三个动词。(屏显上述文字,“挖”“填”“埋”为红字。)

生:我觉得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尽心,而且几乎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

师:对呀。他们天天如此,才有了现在的绿洲。孩子们,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体会,想着我们刚才找到的词语,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齐)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

【点评】抓住“行为动词”去理解人的用心与努力,简单有效。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在的迪拜,去看一看吧。(幻灯片放映迪拜风景)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那里就是绿树成阴,花草遍地,很漂亮。

生:我觉得那里美丽的天堂。

生:我知道了他们这些人在迪拜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劳换来了现在的这片美丽。

【点评】从“很漂亮”“美丽天堂”到“努力和勤劳换来的这片美丽”,学生的认识在提高,这是学生联系前段学习三个“买来”以及三个“行为动词”思考的结果。这种“联系思考”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价值千金。可惜因为时间关系老师没有在这里作必要的提点:三个同学的发言你最喜欢哪一个?在比较中让学生分辨第三个同学看到了画面“美丽”背后的“汗水、创造”,这样的联系思考更深刻。也就是说,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阅读思考的结果,还要回视阅读思维的过程,这样的“教阅读”更有意义。

师:所以,那些阿拉伯朋友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说——(屏显)

生:“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师:谁再来读?

生:“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师:好,听了刚才的读,看了刚才的图片,此时此刻的你,想给大家说点什么呢?

生:保护树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生:我觉得现在我们再不爱护环境的话,生活就不会变得美好。

生: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

师:广告语都来了,真好。上海世博会有一句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里我要说,绿洲让城市——

师生:(齐)更——美——好。

【点评】“此时此刻说点什么”的安排让现场积聚的认知情感有了表达通道,“绿洲让城市更美好”的齐声表达使课堂进入高潮。

【总评】以上片段是围绕课文重点段落第3自然段的教学展开的,它具有一般公开课追求的许多优点,如把读书贯穿课堂始终,多形式读、多层次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形象,触摸文心。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咀嚼,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悦感知力,既理解意蕴,又学习表达,使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另外,本片段开始部分安排成块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圈画,不装形式,不走过场,不为“现场竞赛”所扰,真实地教,扎实地训练,表现出教者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切认知与严谨操守。

如果说本片段有什么需要提高和完善的话,我想可能要在“段的构成”训练上做努力。在讨论本段落的核心内容“如何建造”时,第一个同学从本段开头部分概括出“人们栽培树就像培育孩子一样,花了很大的代价。”老师表扬后以一句“还有吗”就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向了别处(三个“买来”的建造关键句)。在这里老师完全可以一句引导语“花费很高,课文中有具体介绍吗”将此点“建造的概括评价”与下面“建造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还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道理我们都懂,其实理解时,句也是不能离段、离篇的。也就是说,一句话只有在“段”所构成的背景下轮廓才更分明,含义才更丰硕。本段教学中,当学生抓住“如何建造”的关键句后,可以以此为桩,前串后联,先让学生想想这句话前面介绍的“不毛之地”和这句话有什么联系?再想想后面阿拉伯朋友所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与此又有什么关联。通过讨论,学生自然明白“不毛之地”正是“买”正是“挖、填、埋”的原因(决心之大、花费之高、行动之细有了依托),而“花草树木带来生活美丽”的认知恰是迪拜人不惜代价、不懈努力这么做的动力所在。如此,逻辑顺了,这段话在学生的眼里也就“通体透明”“经络分明”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前后联系的思维意识——段的构成,语句之间有联系;构段成篇,同样如此。

(本课教学实录由徐珊珊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严伯春节选)

(张爱玲,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青年教师;严伯春,特级教师、本刊特约编辑)

4.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篇四

教完了这篇课文,其实我的心情很沉重.一个沙漠国竟然可以做的这么好,我让学生在课堂发表看法时,一位学生如此说:他们好比在建造空中花园,空中楼阁一样,不得不让人钦佩,而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我们都在做什么呀?出了破坏,还会什么?是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只能读到建设,读不到一点破坏,建设是要花时间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但破坏只需要一刹那。人们为什么不去破坏?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觉遵守的规则,他们把花草树木当作人来看待,当人来培育。美是怎么来的?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探讨这个沙漠变绿洲的过程中,其实也美育之过程。人怎么创造美?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具体,那就是要花大代价,要真心地去保护,最后才能永恒地享受。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这种美的训练,是非常好的。我们应该抓住!但愿美好不仅仅留在我们身边,更要学会创造美。

5.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篇五

阿联酋属西亚国家,学生对这个国家了解甚少,所以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个情况,根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学会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理清文章脉络,知道课文主要内容,并初步感受“沙漠”变成“绿洲”的不易。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毛之地”“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纵横交错”造句。

2、借助课文,引导学生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目标2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对比教学,引起震撼。

上课伊始,我即让学生谈谈对沙漠和绿洲的印象,并出示文中的句子细细品读,感悟出沙漠的一望无际、荒凉贫瘠,绿洲的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较陌生,所以选了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栾主任常说:问题不能太碎、太多,要抓住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所以,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只围绕一个重点问题“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的难点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我在试教时发现学生对这一段很模糊,不能体会出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的决心与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反复思量,抓住“从外国买来”以及建设一个国家需要多少的泥土和水,引起学生深思。然后又抓住“纵横交错”,体会设计这样的水管并把它们埋入土中要费多少心血、财力、物力、人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一段文字的感受很深刻。继而,本段的中心句“……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一个孩子”也就迎刃而解,学生对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充满敬意。

三、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感受了阿联酋人民的壮举后,我想对学生渗透爱护环境的教育,设计了:我想对自己说、对阿联酋人民说、对破坏环境的人说,深化学生对爱护环境的认识,强化文本的育人功能。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提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这一问题后,学生说的是第六自然段。这时,我未能及时调控,因为文章是先写环境改造,再写爱护花草的,顺序打乱后不符合文本的写作顺序,说明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

二、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可以抓住“更绿、更翠、更艳”这三个词进行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水对绿化的巨大作用,我未能抓住这一细节。

三、在体现文本的育人功能时,我未能放开,害怕学生认识不到,其实学生只要充分理解、感悟了文本内容,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沙漠中的绿洲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坏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课文开头点明题目,交代在阿联酋的茫茫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接着通过耳闻、目睹,采用间接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写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在沙漠中种植花草树木并精心管理的。最后写有了绿洲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年龄都在十岁左右,他们身处城市,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是对阿联酋这个西亚国家的地形特点及环境比较陌生。因此,设计时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些文字、图片资料直观呈现,帮助学生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 他们已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字词自学能力,会用比较法,组词法等区分识记生字,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解决部分生词;朗读上,他们能通过练习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在有感情地朗读上需要加强;理解上,能使用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理解文本。这样的学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2个字只识不写),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脉络,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感受绿洲城市的壮观、美丽。教学重、难点:

读通读顺课文,感受绿洲城市的壮观、美丽。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 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风景图,一起来欣赏。

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自主品题 读出感受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生读题)课题中哪个词引起你的关注?看到它,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同一个课题,大家能有不同的感受与想象,请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了解学况 指导读文

1.检查生字认读,指导生字书写。(填 劣)2.指导读文。

指名按自然段读文,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引导。预设(1):读第一节。

(师出示阿联酋地图)阿联酋是一个国家,它的全名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拉伯”一词的意思就是沙漠。“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 “阿联酋”。它是

一个沙漠国家。

——还有谁能把这一节读正确。(指导读好破折号这个标点的停顿。)预设(2)读第二节。

(师简介迪拜)它是阿联酋的第二大城市,相当于中国的上海。预设(3)读第三节。

重点指导①“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用划节奏的方法,指导读好长句子的语意停顿。②句:“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用图示直观显示灌溉过程后,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

„„ „„

(四)、品味“沙漠”“绿洲”

过渡:再读课题,阿联酋的沙漠与绿洲和你想象的一样吗?默读课文,用不同的标号标出文中描写沙漠和绿洲的句子。片段一:交流描写阿联酋沙漠的句子:

出示“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①质疑: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不理解的吗?(预设:白茫茫 盐碱 不毛之地)出示盐碱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师介绍:这就是盐碱土,因为阿联酋紧靠阿拉伯海,所以这里的沙漠是盐碱沙漠,盐碱土含有很高的盐分,又因缺少一些成分,遇水土地就变硬,植物很难生长。②理解了这个词,“白茫茫 盐碱 不毛之地”也就迎刃而解了。再来读读这段话,你能读出什么?从哪读到的?

交流: 抓住“盐碱”“硬硬的壳”“不毛之地”等词语感受阿联酋沙漠环境的恶劣。

③指导感情朗读。

片段二:交流描写绿洲的句子

过渡:然而,在这恶劣的沙漠环境中却奇迹般地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绿洲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①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体会到的?(景色美丽,这里的人民爱护环境.)②课件出示迪拜风光,教师随画面叙述:碧水如镜、蓝天白云、树木葱茏、气势雄伟的迪拜塔等。

③ 语言训练:这里()是美的,()也是美的,简直就是()。

④带着喜爱,向往之情一齐再读这段话。

片段三:出示沙漠与绿洲图片对比,这美如仙境的绿洲竟出现在这白茫茫的盐碱沙漠中,多么神奇!此时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激疑:阿联酋人们是怎么建造出绿洲的呢?)

(五)、巧抓重点 练习概括

1、阿联酋人们是怎样在沙漠中建造出绿洲的呢?默读课文,看哪几小节重点介绍了?

交流:第三小节。它主要讲了人们在做什么?(板书:辛勤种植)

第六小节。人们又在做什么?(板书:精心侍弄)你能用上黑板上的这两个词说一说沙漠中为什么会出现绿洲的吗?

2、总结方法:你们所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把重点段落的主要意思连起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那么,阿联酋人民究竟是怎样不惜代价辛勤培植花草树木并精心侍弄,使沙漠变成绿洲的呢?(板书“?”)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8.沙漠中的绿洲

辛勤种植 ? 精心侍弄

四、精彩片断实录

(出示描写沙漠的句子)

师: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盐碱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是什么样子? 生:老师,我不懂“不毛之地”的意思? 师:(出示盐碱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花花的盐,感觉嘴巴里都是咸咸的。

生:这些白的东西就像雪,摸在手里一定是冰凉冰凉的,很坚硬。

师:这就是盐碱土,因为阿联酋紧靠阿拉伯海,所以这里的沙漠是盐碱沙漠,盐碱土含有很高的盐分,又因缺少一些成分,遇到水土地就变硬,植物很难生长所以这样的地方长不出______,也长不出_____。生:长不出花,也长不出草。

生:长不出树木,也长不出庄稼。师:理解了这个词,“不毛之地”的意思理解了吗? 生:就是很难长出花草树木的地方。生:“不毛之地”就是很荒凉,没有什么价值,不值钱的地方。(众笑)师:好,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从哪读懂的? 生:我从“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感受到阿联酋沙漠的辽阔。

师:请你读出自己的感受。(生读)

生:我从“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 感受到阿联酋沙漠环境的恶劣。师:是呀,“罩着一层硬硬的壳”壳多么坚硬哪,请你读出它的坚硬。(生读,效果不理想,师接着他的话范读)你现在感受到这层壳的坚硬了吗?你再来读。(生再读,进步明显)

生:我从“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 感受到阿联酋沙漠环境的恶劣。

师:多么荒凉的地方,能用你的朗读传递给别人吗?(生有感情地朗读)多么恶劣的沙漠环境啊,我们一起来读。

师:然而,在这恶劣的沙漠环境中却奇迹般地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绿洲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交流后出示描写绿洲的句子)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出什么? 从哪体会到的?

生:迪拜景色非常美丽,可谓风景如画。从“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可体会到。生:这里的人民很爱护环境。我从“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 或是”看出。师:迪拜的风光离不开人们精心呵护,它的美丽是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的,睁大眼睛,尽情欣赏一番吧!

【课件出示迪拜风光,教师随画面叙述:碧水如镜、蓝天白云、树木葱茏、气势雄伟的迪拜塔。】 师:你会说吗?这里()是美的,()也是美的,简直就是()。生:(喜爱地)这里天是美的,地也是美的,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生:(充满向往地)这里鲜花是美的,绿草也是美的,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师:是啊,多么令人神往,你非常渴望亲眼见一见。生:(赞叹地)这里朝霞是美的,建筑也是美的,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师:你爱上了这座美丽的绿洲城市。

带着喜爱,向往之情一齐再来读这段话。

五、教学分析

第一教时究竟该做什么?高林生老师以及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从该第一教时教学实践看,教者第一教时的目标定位准确、合理,课上的真实、朴实、扎实,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很不错。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没有对学生学情的足够了解,没有课前对文本多层次的解读,没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教者想实现课堂的扎实、有效,只能是空想。该课堂教学中,教者在充分了解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在品味“沙漠”与“绿洲”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再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自主读文,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增进学生对沙漠中的绿洲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阿联酋人民的钦佩之情,认识到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让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场。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教者则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并适时巧妙地引导,如对阿联酋这个国家的认识,文中长句子的停顿,品味“沙漠”与“绿洲”时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迪拜风光的资料补充,怎样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的主要意思概括主要内容等。这样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灵活采用不同方式的引导,使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精彩纷呈,有效地实现学生的知识的建构。

7.《沙漠中的绿洲》教学随笔 篇七

2009宁夏沙漠绿洲农区典型区建设项目落户于灵武市庙梁子沟。多年来, 灵武市庙梁子沟流域沙漠绿洲农区典型区项目, 先后实施了庙梁子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日关于沙漠化地区农用林业实验模式研究项目、中日青少年友谊林建设项目、日本国无偿援助黄河中游流域防护林建设项目、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93km2, 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完成灌木林3009hm2, 草方格治沙600hm2, 构建了沙漠前沿第一道生态防线;完成道路绿化林和防护林网202hm2, 形成流域第二道骨干生态屏障;在核心产业区开发沙地233.3 hm2, 发展经果林164.1hm2, 育苗基地18.6hm2, 设施园艺 (温棚) 50栋等支柱产业;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种植豆子、饲草玉米200hm2, 发展千只羊舍2户的两项循环产业。2012年白芨滩林场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

2 灵武市庙梁子沟流域沙漠绿洲农区典型区建设展望

2.1 总体规划

根据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十二五”规划治理目标, 结合庙梁子沟流域沙漠绿洲农区典型区项目已规划建设的“党员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依托毛乌素沙漠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资源, 以及壮观的治沙成果, 在治沙试验区马鞍山、大泉、长流水开展生态旅游, 以此巩固“五为一体”产业发展, 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循环经济, 提高职工收入, 将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建成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观赏、科普、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填补宁夏空缺, 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丰富繁荣民族特色文化做出贡献。

对照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治沙事业持续发展和职工稳定增收的新任务和目标, “五位一体”产业还存在着经济林规模较小、循环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特别是养殖业由于分户零散养殖, 无法实现规模经营, 抵御风险能力弱, 市场波动大效益低, 养殖存栏率低, 生产厩肥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经济林、骨干林施肥需要, 与经济林、种植业无法构成良性循环, 制约着“五位一体”治沙和产业体系的持续发展。为此, 我局计划在庙梁子沟流域继续实施“五位一体治沙模式示范区”建设, 进一步挖掘潜力, 充分利用好已具备的水源优势和灌溉条件, 扩大产业规模, 提升管理水平, 增加职工收入, 促进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发展, 同时, 更为集中展示“五位一体”治理模式和成效, 为示范推广和宣传教育奠定基础。

2.2 管护制度

实行承包制管理办法, 采取内部招投标办法, 组织林业职工以个人、家庭或联组参与竞标承包, 签订绿化造林合同, 明确奖罚。在承包期内, 要求每年林木成活率必须达到85%, 三年内的林木保存率必须达到95%, 对达不到验收标准的经营者, 按死苗株数和损失进行惩罚。由管理站负责人、技术员、队长和承包人分担, 并把职工的年终考核、福利待遇与治沙效果挂起钩来, 增强了职工的责任心。在承包幼林空间, 允许承包人种植各种农作物, 收益归己, 并对套种产量高的职工进行奖励。鼓励承包者发展林下经济, 鼓林木管护人和承包人在管好林木的同时, 可参与项目工程小承包, 增加个人收入。由过去的“要我造林”变成了现在的“我要造林”, 涌现出一批勇于治沙的“小工头”, 积极承包造林, 形成了浓厚的“我要造林、管林”氛围。为了促进核心产业发展, 对有效益的经果林、苗圃、设施园艺和牧业, 全面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既减轻了场部负担, 又充分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促进了核心产业发展, 增加了职工收入。

2.3 主要措施

2.3.1 加大对民间参与水保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

为了加快民间资本参与水保工程建设的步伐, 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调整项目扶持政策, 像支持引黄灌区农田基本建设那样支持民间治沙等水保工程建设, 资金扶持的财政补贴应占总投资的70%以上, 重点支持沙漠化治理工程, 解决平田整地、节水灌溉、打井抗旱、育苗、苗木补助和林木管护等问题。

2.3.2 突出沿山草畜产业带和灵武长枣基地等重点沙区的开发建设

灵武市沿山草畜产业带地势较高, 开发潜力很大, 适宜发展林果业和规模养殖业, 应突出规模养殖业和长枣产业的发展, 结合治沙等水保工程的实施, 继续引进外资, 鼓励和支持本市民间有财力和能力的经营大户及民营企业到沿山一带治沙造林, 规模发展养殖业, 使沿山一带尽快建成规模较大的草畜产业基地和灵武长枣基地。还应逐步创造条件、集中资金、重点突破、确保成效。对于刘家沙窝、猪头岭、大海子滩等重点沙区, 应动员社会各界和民间力量, 集中资金提高投资标准, 推行工程造林, 应用各种先进技术, 一片一片地治, 治一片绿一片, 力求取得良好成效。

2.3.3 继续坚持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战略方针

应借鉴和推广白芨滩林场“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和宁夏银湖农林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 以短养长, 综合发展”的经验, 做到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 加快沙区治理步伐。

2.3.4 突出科技治沙和科技兴林

应示范推广白芨滩林场“草方格固沙、营养袋造林、穴播造林、雨季撒播造林、秋末初冬造林”的五项技术措施, 有效的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立体种养、林果科学修剪、设施栽培、配方施肥、三元杂交改良和肉畜短期育肥、暖圈养畜等种养技术, 高效治理和开发沙山区。应利用山区林草资源, 规模发展草原鸡, 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发展。

2.3.5 千方百计搭建民间资本参与水保工程建设平台

国家和各级党政部门及有关行业、部门应紧密配合, 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执法上、服务上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治沙等水保工程建设, 为民间资本参与水保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召开会议、印发资料等形式, 广泛宣传民间资本参与水保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典型经验、政策措施、治理技术, 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水保工程建设, 促进治沙等水保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摘要:2009宁夏沙漠绿洲农区典型区建设项目落户于灵武市庙梁子沟。经过几年建设, 灵武市庙梁子沟流域沙漠绿洲农区典型区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为有效解决沙漠化治理问题进行了积极和有效的探索。

8.沙漠绿洲中的高尔夫乐园 篇八

据美国某网站的一项调查,全美国92.5%的CEO打高尔夫,82%总想赢球,47%做过高尔夫的白日梦,15%打过一杆进洞……而最重要的是,100%打球的CEO都在球场上见过重要客户。商务高尔夫已经是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文化、一张商界的名片。

无比开阔的视野,赏心悦目的风景,是高尔夫球场必备的条件,但是作为世界级国际高尔夫球场往往别具特色,在地形上占优势。内华达以其无处不在、令人眩目的霓虹灯和“不夜城”的美誉著称,可能你有所不知,内华达还是高尔夫运动的故乡。内华达的高尔夫球场景色壮观,同时充满了挑战性,这一切大都归功于州内峻峭的地形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内华达不同的山脉地形、绿树如荫的平坦球道、精致的水边风景和严酷的沙漠环境,使高尔夫球场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内华达拥有100多个顶级的高尔夫球场,每年众多世界重要赛事在这里举行。现在,这块神奇的沙漠绿洲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成是一座世界级的高尔夫乐园。

Wynn Golf And Country Club球场

拉斯维加斯大道上最有特色的高尔夫球场。该球场是专门为拉斯豪华五星酒店Wynn Las Vegas的客人打造的,因为只有入住此酒店的人才能在这里打高尔夫球。球场位于酒店的后花园,拥有18个洞,标准杆为70杆,球场7042码。球场内有人造瀑布等特别精致的景点,打完高尔夫就可以直接返回酒店休息。

Reflcction Bay球场

坐落在拉斯维加斯湖畔,夹在丽池和凯悦两大饭店及众多高档住所之间。站在坐落于山丘之上的球场最高处即6号发球台,整个谷底美丽得令人窒息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往右边望去,不远处就是峭壁。踏上湖边球道,一个具有沙漠山地背景和典型尼克劳斯倒扣茶杯式风格的7号果岭将一览无余。在标准杆为3杆,令人惊艳的8号洞,沿着湖岸击球,会令你享受到在短洞打球的乐趣。

Edgewood Tahoe Golf Course球场

沿着内华达太浩湖美丽的南岸,Edgewood球场无疑是世界上景色最美的高尔夫球场之一。Edgewood球场曾经被《高尔夫》杂志评选为“美国顶尖高尔夫球场”之一。每年的世纪名人高尔夫锦标赛就在这里举行,包括NBA明星迈克尔·乔丹,男艺人丹尼斯·奎德,美国前副总统丹·奎尔都曾在此参加过比赛。作为一个对所有级别都具有挑战而且公平的高尔夫比赛来说,Edgewood为所有高尔夫选手提供从5567码到7445码的4个T位。

Wolf Creek Golf Club球场

9.《沙漠中的绿洲》教学随笔 篇九

上完课后我细心体会,总得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能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我能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章的美好意境,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共鸣,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表现比较活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创设了一个环境恶劣的沙漠情境切入,过渡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让学生认识到“沙漠中的绿洲”的美丽,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美丽是来之不易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接着,就自然地引出了重点阿联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和怎样爱护它们的。在这一重点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句子,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圈划动作词并配合动作体会他们的付出;在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爱护花草树木时就让学生把看到的演出来,再让学生说感受。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就是学生读的机会和演的机会还不够多,指导学生在朗读阿联酋人下决心改造环境时那种语气不够到位,学生品词品句还不够深入。

最后,指导学生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联系我们的实际谈谈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看法和做法,这个内容源于学生的实际他们也就有东西可讲,所以同学们都很踊跃发言,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定的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朗读课文的训练,这节课学生朗读课文的形式稍微少了一些。时间的安排有些前松后紧,课堂上的练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最后的课堂小结还做得不够,没能很好地总结全文,学生在整体认识上就没有梳理好,还有就是在布置作业“续写爱的故事----迪拜街头风光”时为了简化难度本来是想让学生先说的,但还是时间的不允许就匆匆收场了。这也使我认识到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调控,不断在一节课中完善,并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受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现代名言,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实践、总结,让我在今后做得更好。

10.《沙漠中的绿洲》教学随笔 篇十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

二、说说“沙漠”、“绿洲”

1、教师:“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可以用词语、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描绘你脑海中的“沙漠”和“绿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自己读全文。

3、交流“沙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

白茫茫一片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 教师相机板书:恶劣、不毛之地

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 咸而板结

环境十分恶劣

(2)看图,进一步感受环境的恶劣。

教师:阿联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3)指导读好句子

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4、交流说说“绿洲”

教师相机板书: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良好的生存环境

出示图片,看图进一步感受美好。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

2、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3、交流出示句子。

4、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

板书:花大代价培植

5、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精读4、5、6自然段。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交流句子,指导读好句子。

五、总结课文。

1、教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2、教师: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

所以,后来,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

(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11.《沙漠中的绿洲》教学随笔 篇十一

对于孙晓晨来说,北京服装学院周边一带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他最初学习艺术就在这里,这也是为什么最终在报考的时候北京的学校他只选了北服。北京成了他志在必得的城市,因为有人给他这样的建议:选学校是一个方面,选城市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觉得城市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你在一个城市里面,它带给你的东西可能比学校还要多。第一是它的包容性,第二是它的信息量。”孙晓晨是一个特别讲求第一印象的人,北京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庄严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时,他的回答很坚定,“上海当然也不错,相比之下,肯定是选北京,北京整个城市的气质、文化积淀更能触动我的情感!”

在学校求学期间孙晓晨就非常明确将来自己要走艺术这条路,他将自己大学期间的作品视为实验性的,即对材料的实验。“材料这种东西,需要不断地试验,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理解过程,不仅仅是‘用’这个材料,而是要对材料有一个深入的认知,直至最终自然的将观念与材料契合,抑或是材料自身的纯粹语言派生延展出的创见性观念。”或许因为是江西人,陶瓷成了孙晓晨最常用的材料,毕业后怀揣要做好自己艺术的信念,他前往景德镇待了近两年时间,一边进一步研究陶瓷的烧制工艺及发掘材料的人文属性,一边将所得归纳用于创作。

俗话说,一方顶三圆,方形的器物特别难烧制,而孙晓晨的作品大多数是老相机这种方形器物,同时还要呈现出相机的金属质感,工艺是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经过反复试验,孙晓晨成功的烧制出自己第一批成熟的作品“咔嚓”系列,通过老相机为视觉载体将机械美学糅合岁月遗痕提取,进而引发了人们对看与被看、记录与被记录的思考。这批作品的展览于2010年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千年时间画廊举办,也是其首次个展,即“超空间”,此时他才24岁。这个展览是其艺术创作上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一方面在创作上捋清了思路,同时他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所走的艺术之路的可能性。

由于创作材料制作上的特殊性,孙晓晨的作品并不是都在北京完成,通常陶瓷烧制部分是在景德镇操作,“我必须得选择一个我创作起来更便捷的一个地方”,但是大多数时间他还是待在北京,“艺术要讲究土壤性。”虽然孙晓晨觉得整个中国的艺术生态不容乐观,但是“整体来讲,北京起码是文化艺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在他看来,北京还算得上是一个适合艺术家生存与发展的城市,这里有众多艺术院校及相关行业,总体来说艺术生态比较完备且集中,文化思潮相对活跃。这里能够提供给他许多其他城市难以给予的东西,比如密集的学术展览以及碰撞交流的机会,“在这里能够对话的人相对比较多”。

有些城市的文化、艺术与北京不是一个感觉,它们或许更注重体制,艺术家们更希望能够在体制中博得一席之地,这显然与孙晓晨所期望的不在一个方向上,艺术家的学术视角和艺术诉求在作品上的体现往往是被忽视的,有意或无意的被消解掉了,更多的是那些有目的性的、注重宣传功能性的东西。

如今,孙晓晨每天过着标准艺术家式的规律的生活:“我基本上是夜行动物,上午绝对是在睡觉,下午开始行动,要么做作品,或者有其他事务,通常回到家就是两三点以后了,那个时候想问题可能更专注,大家都在睡覺,没人打扰。”

虽然北京有着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种种优势,但是在这里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生活成本还是相当的高,他的作品销售相对理想,这个现在已经不用过多顾虑。但在刚毕业第一年时,作品难以满意的销售,自己要承担做作品的高额投入,在那个时期孙晓晨也曾经迷茫过,但从未想过要放弃,“这不符合我办事的套路。”“做什么都辛苦,做艺术也挺累的,但是很多时候对艺术的思索让我很兴奋、很冲动,真的很享受,人生就在于多经历、多体悟,这也是我人生修行的一种方式”。作为职业艺术家,孙晓晨并没有把艺术当作职业,而是当作生活,“生活的时候我也会想艺术问题,做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看。”

从小在江西长大的孙晓晨,或许是由于生活背景的原因,他对老东西比较有感情,老相机就是他的收藏之一,他的作品中的许多机型都是他曾经收藏过的,或者现在还拥有的,“以老相机为视觉载体阐释一些我对观、看这个行为的一些悟与思”,他热衷于在这个方向的探究。从最初的“咔嚓”系列到前段时间在今日美术馆个展上的新作“洞鉴”系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作品发展的线性脉络,“比如我这批新作品,从一个单体到群组群像化的出现以及重新构建的荒诞现场,它会有更深层的艺文属性是原来所不具备的,我喜欢把一件看似很普通的事、物不断深挖,让我们感受其中熟悉的陌生。”随着在北京的创作和生活,孙晓晨深有感触道,“我们都生活在当下,文化上的影响是构成你艺术基因、艺术血液的一个部分,慢慢地在你血液中流淌,而不是在你皮肤的表征。”这大概就是他说的“土壤性”。

12.沙漠中的绿洲教案 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重点难点

读通、读顺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理清课文思路。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沙漠里的绿洲”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与想法呢?思考问题

沙漠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又怎么会有绿洲呢?沙漠中的绿洲是怎么来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情境

二、

1、指导初读: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请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和长难句学习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生说生字,适当点拨从字的音、形、义、组词各方面说生字,其他人纠正、补充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学习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同桌之间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讨论、理解词语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3)、指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人倾听并及时纠正、补充与评价读通读顺课文

3、强调生字词跟读、小组读、齐读强化生字词

三、

1、引导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已经学了本课的生字新词,现在请大家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同桌间讨论交流合作中感知课文

3、指生说其他人倾听、纠正、补充、评价生生会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指生分自然段读其他人倾听、纠正、补充、评价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加强朗读

四、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倾听提示强调字形

13.通向绿洲的沙漠 篇十三

我静静地站起来,眺望远方,似乎没有尽头,好像这世界本就是一片金黄,天空蓝得很均匀,就像荡漾开的涟漪,俯视脚下,是高低起伏的沙丘,好像昨夜的一阵风,把这片井然有序的沙漠,吹得如此不堪。

迎面走来了一头骆驼,不,是一群骆驼!排着长长的队,随主人们向西行进。主人的眼中充满期待,没有一丝眷恋,他们的心如骆驼的步伐一般,坚定,踏实,在沙漠中留下了一长串脚印。

就算风再大,吹得他们不敢抬头;天气再恶劣,累得他们精疲力竭,他们的信念,依然如初——向西方前行。不是有了希望才有了期待,而是有了期待才有了希望,他们看到了绿洲,拥有了走完下一段行程的力量。

领头人叫张骞,丝绸之路的开拓者。13年的历程,不是失败,是积淀,积淀了他的信念,积淀了他的不懈;之后的风风雨雨,不是成功,是顽强,是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是一种即使遍体鳞伤,也要走到最后的执着。

时光飞逝,这一切已经过去了很久,一座座高耸的楼宇拔地而起,一个个港湾停泊着四面八方的船只,一切都变了,变得新颖而又陌生,唯一不变的就是那条丝绸之路。那条路上的风景依旧是一片沙漠,但它通往的应该是一片绿洲吧。

也许这一壮举,已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书本”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导师,我们应该用书香去灌溉我们的心灵。因为当你拿起书,与黑纸白字融为一体时,这一段心灵旅程不亚于一段长途跋涉,不亚于一次身临其境。

青春的我们风华正茂,更应该通过读书去明确自己的方向,再通过书看世界,当这个世界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时,我们就要用知识去改变这个世界,建设这个世界。

抬头再望望沙漠,一望无垠,让人近乎于绝望,但这就好比成功前的旅程,不是一样让人迷茫而又感到漫長吗?也许寻寻觅觅,得到的只是冷冷清清;也许百折不挠,最终还是一无所有,但这就是人生。只有寻觅了才懂得什么叫人生。

几小时的路,只为看几分钟的风景,所以别再抱怨,骑上“骆驼”寻找属于我们的绿洲吧!

14.《沙漠中的绿洲》说课稿 篇十四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沙漠中的绿洲》,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沙漠中的绿洲》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参观记课文,该单元以“环保教育”为主题展开。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课文图文并茂,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使学生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好体例。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学生写作技巧的佳篇。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图文并茂,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存储能力,也能够正确的运用工具书和网络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但因为它的地形特点及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学生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相当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学情,根据四年级教材的实际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其中目标2、3是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设计

本课,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以“五一”出游为话题,引出神奇的国度—阿联酋,同时出示阿联酋的地图,结合资料介绍以及当地图片,大概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出课题,然后指导读题并引导学生质疑。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相机指导易错音和难记字,以及长句子朗读和难解词。在读通读顺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学生用文中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随机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和3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抓住“到处、白茫茫”让学生想象沙漠的广阔无垠和荒凉。最后设疑:在这样的沙漠生存是很困难的,可是在阿联酋这样的沙漠国家中却出现了“绿洲”,那么他们是如何在沙漠中建成这么美的绿洲的?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留下悬念。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沙漠的绿洲留给自己的印象。这时我适时进行引导:“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使沙漠中的人们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呢?”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最能概括阿联酋人民做法的的句子。学生不难发现第七段中那两句话“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相机出示这段话,启发学生读中质疑,教师梳理为两个主要的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很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围绕着以上两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2—6自然段,边读边想,阿联酋人民是如何在恶劣环境中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抓住重点的词句圈一圈,画一画,边读边想象,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内议一议,谈谈自己独特的体会。为交流汇报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回顾“精心种植”的历程,体验人们坚定的信心。

这幅画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重点部分,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和理解层次,我着重对这部分进行了点拨。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一段描写阿联酋环境恶劣的句子:“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来体会,可以结合书中插图,可以抓住“白花花的”“硬硬的”等词语,可以抓住“!”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等等,来感受那“不毛之地”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接着具体谈谈阿联酋人民的精心种植树木的过程:抓住“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中的“买来„„买来„„买来„„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联系阿联酋背景资料和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那巨大的困难,巨大的代价,相机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结合上述过程再来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点明本段写法(总分式),最后再来回读这一段,学生能够更深地体会到阿联酋的人民不怕困难,改造环境,建设绿洲那坚定的决心。

(二)再现“精心管理”的画面,感悟“精心侍弄”的场景

相信在重点点拨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更多的阅读方法,所以这一画面,我鼓励学生运用3段学习方法,抓住主要词语运用多种方法谈体会,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淋”“雨雾”“洒”,以及四个“更”字组成的排比句,体会园林工人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的场景。

(三)走入“细心呵护”,感受迪拜的美丽、洁净

“有了艰苦的开发,园林工人的精心管理”自然有了好的环境。这时,我将以“只有园林工人才这么爱护花草树木吗?你从哪里看出?”引领学生走入如今的迪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在感悟“城市风光”时难度不大,这里仍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所看的图片,抓住“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没有一片绿叶”等词句来体会,也可以朗读来再现画面,在前后的对比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迪拜这座城市的美丽、洁净及人们环保意识。

三、探究原因,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那么爱护花草树木?结合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7段最后一句话,深入理解深层原因。并顺势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此刻,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也随即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仔细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达到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15.《沙漠中的绿洲》教学设计 篇十五

《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这篇课文中的绿洲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因此它更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也更值得人们珍惜。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为了改善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此外,课文配有插图,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不惜代价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认识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沙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样的?

2、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笼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3、交流,感情朗读。→→

二、走入“迪拜”,感受“绿意”

1、然而,在这茫茫的沙漠中,布满了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迪拜去看看。

2、来到迪拜,我们看到什么?(生)

出示:“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1)从这个情景你感受到什么?

(环境优美: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板书: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珍爱花草树木、人民文明:没有更不见)

(2)指导朗读(赞美佩服)

三、走入文本,感受“壮举”

(一)体会“种植”的代价

绿洲这么迷人,这么美丽,居然是在荒芜人烟的沙漠中建起来的,多神奇啊!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的?

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阿联酋人在种植花草上花了哪些代价?又是多大的代价?

2、交流反馈:

预设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抓住“培养一个孩子”来体会付出的代价大)

预设二:“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

(抓住三个动词“买来”进行理解,体会阿联酋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将沙漠变成绿洲,改变生存环境的决心。)

预设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抓住动词“挖去”、“填上”、“埋下”“输出”和“纵横交错”“源源不断”等词,引导学生感受为了改善环境,阿联酋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3、难怪阿联酋的朋友说:“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4、阿联酋人民为什么愿意付出如此的代价?

出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会更加美丽。”

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会更加美丽?(交流)

5、小结,指导朗读。

(二)体会“养护”的代价

阿联酋人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培植了这些花草树木,那他们是怎样进行呵护的呢?

1、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1)理解“侍弄”。

(2)句子训练: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

(指名分别读,体会哪个句子好,说原因。)

2、你从哪里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就像爱护孩子一样呢?(浇水、洗脸)

(1)花草树木都成已经成活了,工人为什么还不断地给它们浇水、洗脸呢?

出示:霎时,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树叶、草和花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洗脸后的树木变得怎样?看谁读得更漂亮。

指导有感情朗读。

(三)小结:正是因为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辛勤培植和精心侍弄花草树木,沙漠中才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绿洲。

四、欣赏图片,升华主题

1、过渡:今天的迪拜城呀,再也不是地面是白花花盐碱的不毛之地,而是一座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绿色家园,想去看看嘛?

出示图片,定格在开头图片:你看到了哪些风光?有什么感受?

2、阿联酋人民为了美化生活,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将沙漠变为绿洲,可是有些人却在将绿洲变为沙漠,出示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3、总结。

七、作业布置

1、设计几句环保的宣传标语。

2、搜集有关阿联酋和迪拜的资料,了解阿联酋是个富饶、开放的沙漠之国,迪拜是一个美丽的沙漠之洲,并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18、沙漠中的绿洲

不惜代价

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16.绿洲与沙漠,神秘着奔放 篇十六

柏柏尔人—Berber一词原为罗马人所称的“野蛮人”之意,长时期里是西部沙漠地区最主要的居民。他们才是突尼斯真正的主人,远古时期就生活在南部撒哈拉沙漠边缘,公元前5000年由于干旱的加剧开始北迁,到达了沙漠北部的Dhahar山脉,并找到水草丰美之地定居下来。公元前14世纪迦太基人来到突尼斯,建立迦太基殖民地,开始霸占土地,强迫他们为奴。

马特马他(Matmata)是柏柏尔部落的总称,由于该地区长期受阳光直射,气温很高,当地人为躲避阳光而开凿了很多洞穴房屋,便形成了沙漠穴居住宅的独特建筑风格,生活在这里的柏柏尔人至今仍然居住在穴居式的住宅中。而在马特马他的南部,遽然矗立着海拔800米的褐石裸露的山峦,在那里沟壑纵横,艰难地生长着一些棕榈树,因为马特马他的地貌很像月球表面,有一种荒凉的美感,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外景拍摄地便在这里,从70年代第一部星战拍摄之后,接着的每一部系列,乔治·卢卡斯都会来这里拍摄一些外星球的重要场景。

站在地面放眼望去,只能看见一个大坑,根本看不见房屋。聪明的柏柏尔人用这种独特的住宅建筑,不仅缓解了撒哈拉常年的风沙和炎热的烈日,也将他们隐蔽在这土地之下,抵御了外来民族的入侵。在这片荒漠之中,谁能想到竟然在脚下竟会生活着这样一个朴实而古老的部落,他们在地下安静地生活,用智慧的双手为自己挖出了干净的厨房、明亮的餐厅、漂亮的客厅、足够大的储藏室,还有凉爽而舒适的卧室。在我们这群习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眼中,此时此地所看到的一切,曾经对于我们是那么地不可想象,可是,当真正身临其境,我会感叹,原来在荒凉的撒哈拉,头顶是太阳、脸庞是风沙,竟也会有如此惬意地生活着的人们,而且是如此幸福、宁静、自然……

在马特马他,往东是明媚的地中海,那里人潮鼎沸,往南是撒哈拉大沙漠,那里更多的是三毛的往事和一路的寂寞。我们一路往南,打算深入沙漠腹地,体验荒凉满溢的极限感觉。

梦中的撒哈拉,夜晚的星空,一个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梦,关于爱,关于三毛和荷西……

撒哈拉,在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心目中,都与三毛有关。撒哈拉因三毛和她的文字而充满了故事,因此,在还没有来这里之前,我就对此充满了向往。一直以来,我认为爱对于女人,就像是生命,所以在女人爱的世界里是有永远的,而在男人爱的世界里就不敢轻易下结论了。直到来到撒哈拉,站在高大的沙丘上独自等待落日,那一刻,我也真的明白,三毛的爱和她的永远。汪国真曾在《悼三毛》中这样写道:“撒哈拉沙漠很大很美,她一定是迷了路,再也走不出了。她迷路的那天,并没有下雨,可是,许多人的心,都被淋湿了,从此,雨季不再来。”其实,关于撒哈拉的这种独特文化情结,是突尼斯人民无法理解的。沙漠,对于生活在杜兹和托泽尔的人来说,更多的意味着快乐与自由,热情与奔放吧,从一路带领我们进入沙漠腹地的司机大叔身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越野车一路在沙漠中颠簸摆动,我们的车在一个个小沙丘上抖动,兴奋而又紧张,在车中被甩来甩去,后来,我们也渐渐适应了突尼斯大叔的这种幽默风趣,跟着车中的阿拉伯音乐手舞足蹈,在起伏的沙丘间和呼呼的暖风中,我们一次次惊恐和欢叫,洋洋洒洒地挺进撒哈拉腹地,来到听闻已久的火星帐篷酒店。

沙漠中落日和星空跟以往的是如此不同。我们赶在日落之前来到了目的地,架好机器爬上了几十米高的大沙丘。那时,我一人独坐在另一个沙丘想要静静地等待日落,我向西望去,耳边播放着《Angel》这首英文歌,沙漠远处除了那星星点点的白色帐篷,和我们这一行的十几个人,再无其他。我的心感觉异常安静,突然好想狠狠地哭一场,将我的眼泪,也像三毛那样,流在撒哈拉,流在这自由的爱的天堂。

落日余晖、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我和同行的朋友一起坐在沙丘上喝啤酒,等待夜再深一些的时候,拍摄撒哈拉的星空。

在这里,我第一次觉得星星离我是最近的,仿佛举起胳膊,伸出手指,就可以碰到它们。夜晚的沙漠渐渐凉了下来,甚至有些凄冷,远处的沙漠黑得就像深夜的地中海,同样令人恐惧和窒息。可是抬头再看看星空,你又会觉得什么都不那么重要。大家在帐篷前生起了熊熊篝火,弹奏着吉他,听着轻柔美妙的歌声做梦。而我,仿佛有意置身世外地坐在沙丘上,静静地看星星、数星星,痴迷撒哈拉的神秘与梦幻……

上一篇:西游记读后感初一500字下一篇:语文 -《认一认4》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