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2024-06-21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共10篇)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篇一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运动与健身

①活动时间:2013年2月20日~6月20日

地点:应城市第二高级中学一带

参与人员:第6社会实践小组成员

陈毅能 李沐源 李人杰 吕文艳 刘伦 刘仁 汪丹 蒋璐 田慧 欧阳益

② 这次社会实践研究主要着重研究在我们学习工作中最常被我们忽视的“健康”,主题为“运动与健身”,看起来貌似“运动”与“健身”是同一个方面,不过也确实是一样的。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有很多在奋斗的有志青年都在以身体来换取金钱,等到老了以后又再用金钱来换身体。极大可能性是在学生时代由极大的学习压力而导致没有养成一个好的身体,每天能够坚持健身的同学有多少?接下来,我们小组将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方法就很多了“问卷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接下来将对“运动与健身”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③ 这次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用访谈法来调查,由于这次访谈当然是以常规的面对面的交谈,所以拒绝回答的人就相对较少了,因此回答率很高。也有个别现象,不接受此次访谈,但从中便可得知对此问题的态度并得出判断,这样也比较真实,比较靠谱。

④ 有关于研究的活动过程及获取的信息资料记述:因为为了确保十分有效的进行研究,我们小组有着明确的分工,我主要负责访谈,开始我先利用休息时间对应城二中的一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大家也都十分配合,访谈也是十分顺利。从访谈中我得知有很多个子不高的男同学想要通过运动与健身达到增长身高的目的,也给自己制定了一些运动健身的计划如“每天下午四点跳绳30分钟,晚上跑步30分钟”,然后,我给他的建议是“注意早晚休息睡眠,调节饮食营养健康”。

⑤ 在网络上收集的资料表明,肥胖青少年偏头痛比例高,因为长期不运动,生活不规律极容易导致肥胖,所以一定要坚持运动健身。规律运动健身,规律三餐均衡,并保证充足睡眠。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篇二

社区银行 (com m unity banks) 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关键组成环节, 社区银行体系非常成熟化。如表1-1所示, 在美国, 社区银行作为其国内金融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员, 凭借着其蓬勃的生命力、灵活的经营方式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的资金融通服务, 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大型银行缺陷, 对促进当地金融的发展和繁荣当地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1-1 1980~2012年社区银行占美国银行机构的比重

反观我国, 社区银行仍处于摸索阶段, 体系尚未成熟。但近年来, 党中央政府颁布的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中心, 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金融上。其次, 社区银行服务的重点对象之一中小微企业占据我国经济体系重要位置。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国内的中小微企业为社会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不但创造产值占全国G D P的60%, 而且还为国家提供了50%的税收来源, 社区银行凭借独特的软信息优势, 通过降低经营风险来服务中小企业, 从而实现银行获利回报和企业融资成功的双赢目的。最后, 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需要大小银行并存, 追求多元化发展来提高金融行业竞争意识。引进民间资本来改良银行的管理构造。

通过汲取社区银行在美国运营的成功之处, 联系我国现实情况, 发展社区银行, 不仅能促进我国金融构造的进一步深化, 提升中小型银行自身竞争力, 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加快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金融体系效率、调整经济结构、升级产业进程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以及农村经济的金融需求等几个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社区银行界定综述

在日本, 社区银行被命名为“地方银行”;在德国, 社区银行被定义为“区域银行”;而我国则沿袭美国所创立的“社区银行”。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 (IC B A, Independent C om m unity B anker of A m erica) 将社区银行界定为:在不违背市场规律和准则的条件下开办自己独立且特有的业务的银行。具体表现为给微型、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为私人客户、社区内居民提供金融定制服务。学者W illiam R.Em m ons (2007) 、R.A lton G ilbert (2009) 、R obert T.D eyoung&W illiam C.H unter (2010) 、T im othy J.Y eager (2011) 分别从服务区域集中度高、服务对象为银行所在社区的家庭及中小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拥有关系型信贷等不同角度定义了社区银行。我国学者也对社区银行有过如下界定:康卫华 (2010) 提出社区银行是在特定区域内, 通过沉淀该区域内的居民和企业的存款, 同时又利用这部分存款为区域内的居民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王爱俭 (2011) 认为要从产权结构、市场定位以及资产规模等三方面来定义, 即社区银行是股份合作是的结构、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的且服务于一定区域、资产规模要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下。

(二) 社区银行与经济增长关联综述

在拥有非常成熟的社区银行体系的美国, 有一项重要学术研究即“一国的社区银行体系是否与其总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过去十年余年中一直被广大学者所讨论。H ein、koch和Scott等人 (1998) 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社区银行深入基层, 这样会有较强的市场针对性和灵活的决策权力, 并且会降低运营成本, 提高银行业绩和积极性, 进而刺激经济增长。B erger、K lapperd和H assa (2004) 在《社区银行和经济运行的关系:一些国际经验》中收集了1999~2009年包括美国在内49个国家的社区银行平均效率度、G D P增长率、中小企业就业率等相关数据, 对数据进行H edonic模型分析得出:较高的G D P增长率、小微企业就业率和银行高效率度普遍存在于社区银行发展程度高的国家。此外, A.B erger (2004) 通过将G D P增长率对社区银行市场份额和效率水平等进行O LS回归分析得出:社区银行的相对市场份额大和相对效率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证实了银行的规模和效率这一维度与总体经济绩效间存在强相关性。T.H oenig (2011) 通过对社区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参与度情况分析得出, 社区银行在美国支付体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对实现美国政府在支付领域追求的三大公共政策目标———便利、效率与安全十分有帮助。

(三) 社区银行存在的偏离综述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 对社区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自身竞争力不足。

经过对近5年的P2P网贷行业情况分析得出:部分小微企业会采取网上小额借贷的手段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技术生产力的进步会使社区银行的地区优势下降 (D em oing, 2013、Petersen M.A.&R ajan R.G., 2014) 。而R obert D e Y oung、W illiam C.hunter&G regory F.U dell (2010) 通过对1980年以来, 美国社区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里的地位波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由于自身实力不强, 随着美国放松金融管制的波动变化会对社区银行产生其数目减少的不良效应。

2. 客户定位不清晰。

杨涛 (2013) 认为我国社区银行存在盲目追求中高端企业作为客户源, 没有端正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做一个“草根银行”的态度。

3. 监管机制不到位。

王爱俭 (2005) 认为我国社区银行发展进程慢, 很大原因是缺失杰出的治理结构和监管规则, 政府部门应为社区银行营造一个健康全面的外部金融环境, 才能更快的促使社区银行发展。

4. 社区银行徒有虚名。

朱曙光 (2013) 通过对国内目前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开设的社区银行进行实地调研, 发现不少社区银行只是个虚名, 实质和传统型银行并没有多大区别。更有甚者, 在社区内开设网店只是为了达到圈地的目的。

(四) 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必然性综述

林毅夫 (2002) 指出社区银行在优化宏观经济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理应发展社区银行。巴曙松 (2002) 通过《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提出, 社区银行能够有效地缓解我国资金运用存在的虹吸现象, 有利于合理地构建我国金融结构和发展差异化金融服务,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行业竞争。针对“三农问题”, 王曙光 (2012) 提出社区银行能够改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可持续性体系, 有利于农村剩余资金回流, 增强对“服务三农”的金融支持;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正如成思危 (2006) 指出, 要想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要加大力度发展社区银行, 并剖析了社区银行资本金需求量较小, 对风险掌握能力强, 规模小致使对自身了解比较清楚, 灵活性大, 存在信息上的优势等可观性。在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大环境下发展以社区经济为基础、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社区银行, 十分贴切我国地方经济实际状况, 因此, 发展社区银行是很有必要的 (李保光, 2010、金栋, 2011) 。

三、文献述评及研究方向

综上可知, 目前国内外文献仅聚焦于社区银行的界定、与总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等几方面。总的来说, 国内关于社区银行的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较为零散, 更重要是, 基于我国典型社区银行实例分析得研究少之又少。

因此, 在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还可从如下几方面对社区银行的发展予以实证并加以完善。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的社区银行设计。以往关于社区银行的研究大多侧重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 而未考虑根据国情, 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二是基于实例检验研究。选取我国目前社区银行发展的比较好的几家社区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探究其实际生活中的运营过程, 以便解决指导实践时出现偏差。三是将区域差异纳入研究范围, 深入剖析社区银行在我国东南沿海、中部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 从而深化社区银行在中国变动趋势认识, 既能大大丰富社区银行在中国“扎根”发展的理论研究, 也可以为管理当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严谷军.竞争环境下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2]王梅.论社区银行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D].厦门大学, 2014.

[3]刘敏.中美社区银行模式比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 2014.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篇三

【Key words】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eaching EFL/ESL writing; literature review

【摘   要】 过程体裁教学法因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一些EFL/ESL写作教学中获得了推广。通过回顾国外关于过程体裁教学法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其在国内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启示。文章首先回顾了该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与模型,随后讨论了这一领域的相关国外研究。

【关键词】过程体裁教学法;EFL/ESL写作教学;文献综述

1.Introduction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writing is challenging. This study comes out of concerns about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Chinese university. In the English acquisition-poor environment of China, students face time constraints and depend heavily on teachers instruction in learning EFL writing. As teachers, therefore,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raw on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omote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The process genre approach (PGA), as a synthesis of the product, process and genre approaches, is advoc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for being effective in facilitating students writing in EFL/ESL contexts. To shed light on the benefits of PGA to teach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is taken.

2.Concepts and Models

The concept of PGA origins from Badger and Whites (2000) concerns ab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roduct, process and genre approaches. They argue that the three approaches are complementary and there is a need for synthesis. Acknowledging writing development varies between different learners and writing should be embedded in the social situations, Badger and White contribute a teaching model, in which five elements interact with three possible input sources. On this theoretical base, Guo (2005) provides specific guidelines for adopting PGA and presents a six-stage procedure for pedagogical implementation.

3.Studies in EFL/ESL Contexts

A survey of literature shows that PGA has been proposed into implementation in other EFL/ESL contexts. Theoretically, Kim and Kim (2005) state that the eclectic use of both the process and the genre approaches coul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Korean universities. Nordin and Mohammad (2006) caution that to implement PGA in ESL writing classrooms genre-based pedagogy should not replace the usefulness and power of process writing. Empirically, Pujianto, Emilia and Ihrom (2014) in their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 whether PGA teaching steps can help promote senior high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of report text based on schematic structure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ome degrees, PGA is effective in helping learners develop their writing skills of report text. Nevertheles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low-achieving learners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longer modeling and teacher-student conference stages. Their study contributes towards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PGA and uncovering the problems related in EFL classes in Indonesia.

4.Conclusion

As mentioned above, Chinese students are provided limited exposure to English and face numerous constraints in developing their EFL writing skills. Realizing the benefits of PGA, many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is method by discussing its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Also, teachers have began to apply this method into their own writing instruc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hina actually is in line with the foreign studies and to some extend complements those studies. Howev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and beneficial to draw on the foreign experience to provide students effective scaffolding and raise their writing competence in a productive way.

【REFERENCES】

[1]Badger, R, & White, G.(2000). 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ELT Journal [J].54(2), 153-160.

[2]Guo, Y.(2005). A process genre model for teaching writ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J]. 43 (3), 18-26.

[3]Kim, J, & Kim, J.(2005). Teaching Korean university writing Class. Asian EFL [J].7(2).

[4]Nordin, S. M, & Mohammad, N. (2006). The best of two approaches: Process/Genre based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The English Teacher [J]. 35, 75-85.

[5]Pujianto, D, Emilia, E, & Ihrom, S.(2014). A process-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report text to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dones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 1(4), 99-110.

(项目简介:本论文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4年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校英语教师进修奖学金资助)

4.小学数学教学对策综述论文 篇四

1.课程导入环节

这一环节教师需要运用有趣的生活素材去引导学生,学生在这样的年龄里正是爱动、好奇心强的阶段,对于新知识,他们理解起来会比较抽象、无趣,便没有耐心去接受,最好选取那些有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去实现这种新知识的导入,为后面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案例:在讲述“圆的面积”这一节课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师:同学们,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记得!师:那今天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新版的龟兔智力比赛,黄牛大伯要考兔子与乌龟的智力,给它们每人一段长度相等的绳子,让它们圈地,谁圈的面积大谁就赢,兔子不假思索地说:“这有什么输赢的,周长都相等当然面积也相等喽!”它随便圈了个长方形,就去树下睡觉了。乌龟伸了伸头觉得这事定有蹊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计算后,拿着绳子去圈了个圆。黄牛伯伯看了,叫醒熟睡的兔子宣布,乌龟获胜!兔子真是失落啊,可不知道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因吗?这时学生们都来了兴致,开始议论纷纷,老师在学生议论了一阵之后将议论喊停。师: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乌龟赢了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吧!以这样生动的小故事来导入,丰富多彩地将数学知识融入进去,让原本乏味的课堂立即生机勃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讲授环节

这一环节无论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教师教学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特别在这一环节上下工夫,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1)讲述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感悟知识内涵。数学是一门理性的、抽象的学科,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偏弱,数学对他们来说不免空洞与乏味,如果教师生硬地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的无效性。这需要教师善于从教学内容出发,透彻理解课堂内容,并很好地将讲授内容与学生的经历或生活环境结合,这样就容易使得抽象、乏味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即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的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学科,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学生在学习长度概念时,对长度概念的认知往往较为模糊,他们大多只知道1厘米或1米这些较小的单位长度,但是对于千米等的认识却较为朦胧。教师在教数学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长度的讲解,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体育场上,让学生观察操场,周长是200米,那么一千米就需要学生沿着操场走5圈。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长度概念,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才会更深刻。(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数学生活化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少不了教师的引导与适时的鼓励,毕竟小学生看待事物与问题的眼光还不够全面与灵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全新地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把这些现象提炼成数学问题,或者把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现象,并加以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逛超市,而超市中很多商品的价格往往不是整数,比如面包每个3.2元、巧克力每盒34.9元、笔记本每本3.5元、钢笔每支4.6元等。学生在超市购物时,在总钱数固定的情况下,要保证所购物品不超支,必须要在购买的过程中计算自己已购买的物品的总价,这就涉及数学中的小数加减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这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子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小数加减法、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过程。

3.课后练习环节

5.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篇五

(宁妍芬 英本101 1003401117)

英语课程在小学开设以来,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研究,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总体农村现状分析、改进策略进行综述,并力求从中寻找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的新切入点。

一、总体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2010-2012的研究成果看来,各个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集中的,普遍存在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的问题,同时各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也有特殊性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抓普遍性的同时要根据地方的特殊性对农村小学英语进行有目的的提升和改革。下面我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发现其总体的改进策略,为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改进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农村小学英语的整体提升。

(一)师资力量薄弱,(彭娟 201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蔡文文 2010)农村的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非专业性的,真正从师范院校毕业分配的寥寥无几。由于大多数英语教师未受过正规的英语新课程教学法的培训,所以对英语教学规律及教法知之甚少,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

(二)教学设备落后,(彭娟 2011)不能为英语教学提供可靠的物质环境。农村各个小学、特别是乡镇小学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多媒体教室,也没有语音室,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用具都没有配备,各学校教学设备的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观念滞后,(赵丽丽 朱亚星 2009)学校及家长对荚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辅导缺失。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和数学就可以了;还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考大学,学习英语就没有一点儿用途,更不愿意花钱为孩子买录音机、磁带等学习用品。

(四)农村小学生“羞于开口”(赵丽丽 朱亚星 2009)学生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会显得胆小,久而久之,开口讲英语更成了难事。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因而羞于说英语。

(五)学生兴趣难以保持,缺乏正确的学习认知和学习氛围。在农村小学里,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课堂是学生唯一能够比较有

机会接触英语的地方,但由于教师水平的原因,许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上课时都是讲汉语。

(六)英语接触量太少。(李阳阳 吉哲民 2010)农村小学生英语接触量非常有限,除了在课堂上接触英语之外最主要的课外英语活动恐怕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大部分学校图书馆英语图书严重缺乏,或者根本就没有图书馆,难以满足学生的图书需求。

(七)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出现“低效费时。(李阳阳 吉哲民 2010)农村小学英语开课范围小,课时安排不合理,开课年级不统一,有的学校只在三年级开课,有的学校在四、五年级开课,还有的学校只在六年级开课。

(八)教学评价机制不恰当。(喻晓)现在小学英语教学缺少合适的评价机制,主要以期中、期末测试为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评价指标。考试的形式主要是笔试,考试 的内容主要为教材内容。

(九)教学制度缺陷。(彭娟 2011)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各学校培养目标不一样,应用教材版本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

(十)课堂教学模式单调。(吴 静 2011)由于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课堂教学不是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角度出发,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的教学流程仍然是:教师领读—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提问朗读—讲解语法规则—布置作业—考试。

二、改进策略

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十大问题,由此得到的解决方案如下:

(一)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谢琴玉 2012)政府部门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加大先进教学设备的配备和普及。另一方面颁布制定教师工资待遇及教师编制,为乡村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留住专业的有用人才。政 府要通过制定纲领性的文件从根本上抑制乡村小学中英语教育被严重忽视的问题。

(二)加强农村教师自身建设,加强外部社会力量的支援。首先,重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要自觉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提高农村教师自身授课水平。

(三)主抓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1、按照学习程度不同,分层有效教学。

2、注重家庭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择业”,合作作业,游戏作业,创新作业。

(四)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赵丽丽 朱亚星 2009)

1、教学目标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的培养。

2、教学方法中,重视实践联系生活。

3、教学评价中,总结成绩,及时鼓励。

(五)教学更加生动化。(赵丽丽 朱亚星 2009)让歌曲充满课堂,形成轻松愉快的气氛将游戏融入小学英语教育。给学生起一个通俗易懂,而又别致的英文名字;坚持值日生报告制度或小演讲;

(六)加大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力度。(吴 静 2011)对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可以有很多种模式,既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进行脱产培训,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城区与农村英语教学的交流活动,自行组织老师进行校本培训。而对于转岗教师比较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山区农村学校,还可以通过和师范院校合作,尝试实习支教等形式。对在岗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着眼未来,培养骨干教师;引入竞争机制,逐步轮换,优化教师队伍。

(七)借助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蔡文文 2010)教师恰当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把文字内容演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变得丰富而生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效果比只有老师讲要强许多。

(八)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喻晓)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进的功能。

(九)学校要重视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工作。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为英语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要重视学生发音准确性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英语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十)学校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学校可分期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让他们切实意识到小学英语是义务教育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长应该多多帮助孩子学习英语,买些关于英语方面的书籍、录音带等。

三、思考与总结

从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造成的设备落后问题及英语教师聘用与培训问题,加上学校的以及家长的重视度不够,造成英语教学课堂的低效率,及应付了事的局面,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此外还有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及教学制度缺陷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但要解决现在小学英语教育的艰难局面,我们首先要从内因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及家长对英语学习的态度,这需要加大对英语重要性的宣传,要慢慢转变学校及家长对英语的态度。这就要求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多开展有关英语方面的比赛及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从外因方面考虑,应加大对英语老师的培训,这也需要基金的投入,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改革英语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通过内外因的修整,才能给小学教育带来新的曙光。、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英语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是启蒙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承担启蒙教学的小学英语教师比初中英语教师更为重要。因此,对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还有赖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们去发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法。

6.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篇六

——2011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综述

2011年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于11月9日-10日在县桂枝小学举行。来自全县各小学的13位老师展现了各个学校在小学数学课堂改革道路上的探索成果。本次参赛的13节课,分属高中低年级,涉及两个内容领域,分别是空间图形领域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观察物体”和“数与代数”领域的“11-20各数的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参赛选手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教研智慧,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让课堂演绎出五彩斑澜的迷人色彩,为前来观摩的近五十名各校老师奉献了一道大餐。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积极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数学教学,有了许多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突出适切性和有效性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数学能力、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在本次的13节课中,老师们都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课时内容制定出适切可行的较为全面的课时目标。为更好地达成目标,教学中,通过转变自身角色,或情境或游戏,或活动或言语激励,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但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而且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增强了必要的课时训练和练习,使学生的“双基”学习更扎实,同时将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并努力追求无痕落实。

在《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来自桂枝小学的朱丽红、华阳中心小学的王芬、临溪中心小学的余小锋和金沙学校的胡婌敏四位老师均能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突出“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在 1

学生经历“认识”的过程中结合课本主题图的运用,适时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中,三位老师根据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教育,伏岭中心小学俞泉老师通过中日两国的森林覆盖率和对一次性筷子的态度这一内容渗透了经济发展勿忘环境保护的教育;扬溪小学章丽影、实验小学章丹彤两位老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先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在懂得观察位臵(角度)不同,同一观察对象的视像就不同的基础上,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接下来指导学生动手进行“美的创造”和“美的展示”,在这一个欣赏、创造、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情岂能不“美”?

二、情境创设突出问题性和适用性

参赛选手都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对情境的关注已经走向深入思考,能把握创设情境的本质目的,既关注情境与生活与儿童认知实际的联系,突出情境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又关注情境与数学的联系,在情境中融入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信息。借助情境加深学生对问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探索情境中的问题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解决情境问题中长进数学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荆州小学程向媚老师在带领学生走进平面图形世界时从“变”入手,由旧引新,迅速完成始动调节,以“家”为线,通过观察、辨析、比较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四边形等诸多概念的集合关系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王芬老师、章丹彤、余小锋老师把学生最喜爱的喜羊羊带进课堂,寓教于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学方式突出主体性、多样性

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探索、动手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信息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机制。教师能辩证地看待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恰当地处理自己探索和教师引

导,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尽力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鼓励全体同学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意识渐浓。课堂中学生的声音更多了,学生的活动更丰富了,教师的评价更积极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和畅融洽了。

俞泉老师在引领学生感知“百分数”后,启发学生“关于百分数你想知道哪些?”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任务,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予以提炼,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课本,鼓励学生在具体事例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做到了更新理念和实际操作的统一。家朋学校的汪福来老师通过让学生量、画、拼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朱丽虹老师紧紧围绕“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这一重点,安排了按要求摆,师说生摆、师说生猜、同桌互摆互说、对口令等大量的有意义动手动口活动,在认识基数序数含义环节,让学生数一数、猜一猜、翻一翻,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各数,培养学生的数感。长安中心小学的黄敏老师安排了观察小熊和观察同位两个互动环节,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调了起来,课堂活后不乱,动而有序。

四、资源利用重视生活化和生成性

教材上的课程资源从总体上看具有普遍适用性,通过本次赛课活动可以看出,我县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既能遵循教材的基本思路,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用好教材上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同时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填补教材的“留白”,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材延伸,整合本地资源,重视课堂生成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在更加具体、真实和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更真切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和无处不用的宏观事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材处理上,板桥中心小学的倪永华老师把“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一节单列,让课堂始终围绕“百分数的意义、写法”展开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说、比、写的时空。程向媚老师针对课时知识点多、概念多的特点,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认知基础,把重点放在“特征”和“关系”的认识上,把“高”的学习略化并延伸至下一课时。瀛州中心小学的章光望老师

在学生学习百分数后补充了“千分数”和“成数”,这些都体现了授课者对教材的精心研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或增或减或详或略,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均为学生更好地学,学得更好。在身边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朱丽虹老师安排教师“报数”学生“翻书”,胡淑敏老师安排学生“数一数听课老师有多少”,“得到智慧棒的同学有多少?”章光望老师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学习的感受或收获。倪永华老师让学生把已写百分数的个数用上百分数作成谜面让同学猜。章丹彤老师课尾屏幕上一个大大的“美”字等等,这些学生身边的资源、课堂生成的资源都可能成为让学生学得有“趣”的素材和学生有“劲“的动力,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有一颗能蹲下来倾听学生需要的心,有一双能望得远关注学生发展的眼,就不缺少这样的资源,更不缺少课堂的精彩!

五、习题设计关注针对性和整合性

新授课教学的巩固练习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发现学生学习缺漏,继而进行评价反馈、调节控制、跟进发展的重要时空,也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认知、加强联系、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并带动一般发展的生长点。由此可见,习题设计的质量成了落实教学目标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次活动的授课老师尤为关注习题的信息采集和题型选择并致力于体现有所见地有所创意,较好地体现了习题设计的针对性和整合性。

倪永华老师利用“百分数”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百分数、联系百分数、比较百分数、运用百分数的针对性练习,另外,一道看成语说百分数的练习(百里挑一、九死一生、百发百中、半壁江山…..)有效地实现了文理整合,一句“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有机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无独有偶,俞泉老师在此环节同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还有其他的老师如朱丽红、胡婌敏、黄敏、章丹彤等均采集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可闻可见的信息,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加深认识。总之,练习设计抓住重点,关注联系,体现了寓知寓能寓情寓美的功能。

反思两天的赛课活动,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一、对教材编排意图的把握上有疏漏

《11-20各数的认识》中的一个细节问题是“十”这一计数单位的引出,是本课的一个重要节点,要让学生感受到,10个10个地数,方便快捷。《百分数的意义写法》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能一眼就看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比分数表示更直观明了,更便于比较。通过数学的生活化演绎让学生感知数学因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又服务于社会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用意识,并通过这种应用价值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对教材内容的正确处理有遗憾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对教学内容的正确处理。本次活动选定的二年级课题“观察物体”和四年级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其课题内容的规定容量超越了教材的一般安排,这对授课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的挑战。如何将这一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一个课时内完成,关键在于对学习内容的正确处理。比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何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高”的认识和把握,教师缺乏“变易”的数学意识,未能从长方形在过渡到平行四边形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本质上去认真思考,还有“观察物体”一课,如何从“观察”内容过渡到“对称”内容,不应是教师单一地甚至是硬性地让学生说出“哪个图形或怎样观察美与不美”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通过分类比较等方式去体悟图形的特征。另外,正确处理了学习内容,弄清了相关内容间的主次轻重,些许教学的预期会更好些。

三、对学生认知特点认知方式的把握有差缺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建立在一位数学习和学生有相当多的11-20各数生活经验基础上,唤醒学生的旧知和经验积累,大量的操作、观察、交流活动和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相结合当是本课的着力点。通过生活数学化的演绎,促进学生的原有经验积累在新知建构中发挥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从而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拓宽数学视野,丰富认识结构。文字式填空题,显然不适合入学才两个月的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对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有轻视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的课堂,同时也是道德成长、习惯养成、情意生发、个性张扬的课堂,引领学生走在数学学习的大道上,我们要放眼远望,不能仅着眼于那点知识的行囊,对学生学习过程上的“知情意行”要全面关注,做到有意教化、有机渗透、有情培养、有效促进。

一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不长,玩心较重,在教学中除了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还要根据学生好胜好表扬的特点,通过及时的鼓励评价来引导注意力和组织教学。教师目之所及的不应仅是那几个和你对话的学生,而臵大部分学生的心不在焉或无精打采于不顾。《观察物体》一课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剪刀。《平形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中对学生的画图指导要规范、到位。《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要及时提醒学生收拾好活动用具等等。

细节是学生成长的一个个脚印,这需要我们各科教师,甚至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重要他人”来共同完成对一个个细节的雕琢,只有这样,教育才是实实在在的一段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旅程。

“千江有水千江月”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宛如千江流水永不停息,也会伴随着改革的浪潮演绎出美丽的风景;“万里无云万里天”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宛如万里天空群星灿烂,也会伴随着生命的运动探索出前进的奥秘。让

7.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篇七

1创新型企业研究综述

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求生存并实现持续创新的企业。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颇多。现有研究结果中,学者们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及特征、评价以及成长方面。

1.1创新型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创新型企业的概念源于“创新”。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最先提出创新的概念。而英国学者弗里曼早在1982年就对创新成功企业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早期许多学者认为创新型企业就是技术型企业,如Louis A. LEFEBVRE和Elisabeth LEFEBVRE。随着学者对创新型企业研究的深入,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界定表现出不同学者各自的特色。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型企业就是把创新精神制度化而创造出一种创新的习惯。Pak Tee Ng(2004)认为,创新型企业是指其成员通过把创新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来不断更新、完善整个组织。向刚(2009)指出,创新型企业是具有强大而持久创新动力的企业。William Lazonick(2010)认为,创新型企业是拥有能够创造创新机会和乐观积极的企业家精神的企业。Nigar Demircan Çakar(2010)认为,创新型企业是具有积极的组织文化和较窄的权利差距的企业。Agnieszka Zarzewska-Bielawska(2012)等认为,创新型企业就是拥有丰富研发资源和开放研发模式的企业。 总之,不同学者对创新型企业概念的界定是不同的,虽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却都是以创新为核心。

创新型企业较一般企业而言,有其独特的特点。刘吉(2007) 认为创新型企业应具备有若干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影响、自主创新、全面系统创新、高速发展和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企业等特征。许庆瑞(2009)认为创新型企业具有自主性、创新型、持续性、全面性和效益型的特征。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创新性,这是创新型企业最本质的特征;自主性;持续动态性;全面系统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知名品牌;效益性;风险性;适应性;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

1.2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及成长

随着对创新型企业的深入研究,部分学者开始对创新型企业评价问题进行研究。创新型企业在诸多方面不同于一般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是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祝爱民等(2008)建立了基于创新能力(技术、管理、制度、组织)、效益能力(偿债、营运、盈利)与发展能力(市场发展、财务发展、战略发展) 3个模块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朱学冬等(2010)基于DEA方法模型构建了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李兴宽(2012)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基于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模型。蒋咏华(200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对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创新型企业成长是企业在创新性生存条件下的成长,包括成长性、创新性两层含义。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研究集中在成长中相关因素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建设方面。Christopher M.Mahemba和Erik J.De Bruijn(2003)对坦桑尼亚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与成长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坦桑尼亚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对成长绩效有积极影响。Davila,Tony,Marc J.Epstein(2008) 等认为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重点在于创新战略、组织文化和员工心理、评价和奖励系统、基金项目、团队管理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Baccara(2007)、Camelo-Ordaz(2008)和Christiansen(2000) 等人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战略联盟等方面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国外较早的关注并研究创新型企业,而我国的研究起步于国家倡导的创新型国家战略研究。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企业的概念、评价和成长等方面,很少进一步研究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尤其是创新企业与风险管理结合的研究更少。

2持续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日本著名学者野村郁次郎在其《知识创新型企业》一书中首次提出持续创新,并明确指出知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任务就是持续创新。由此可知,创新型企业的本质是持续创新。自1995年以来, 昆明理工大学学者向刚教授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和对中国企业的实地考察,首次提出了企业持续创新理论,自此开启了企业持续创新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持续创新理论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企业持续创新概念、能力、动力、持续创新评价、持续创新运行机制和实现机制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2.1持续创新的概念、动力和能力

随着持续创新研究在国内外的深入,Shapiro(2001)把持续创新界定为组织上下的所有个人随时随地都创新,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汪应洛等(2002)从企业持续创新视角界定企业持续创新机遇的概念、基本特性和内涵。Rodriguez(2003)把持续创新定义为一个能够创造新产品和服务并改进企业流程的新创新系。Soosay (2005)认为持续创新是企业不断在组织中应用新的观点和方法的过程,它包括企业的所有方面,并需要一套系统的、程序性的、渐进性的或突破性的贯穿企业所有员工和企业所有层面的组织方法。 王文亮(2008)和Jennie Bjork(2010),Jing Xu(2010,2011), Stephen D(2010,2011)等指出了影响持续创新的因素。

汪应洛(2004)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界定中强调企业的持续创新要求企业内部协调发展,它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连续过程。向刚(2005)提出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实施新的创新项目(含产品、工艺、原料、市场、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项目),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能力。Boer(2006)将持续创新能力的定义修正为对开发和开创完美结合的能力,既能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又具有灵活的战略,是企业运作、渐进性改进与学习、突破性创新的有效、持续的相互作用与结合。大部分学者对持续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研究,而张汛璠(2010)则从持续技术创新和持续制度创新两个角度探讨了影响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因素。

持续创新动力方面的研究,向刚(2004)研究了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强调了企业家持续创新意识、持续创新精神、企业家及其员工持续创新的物质利益驱动、企业持续创新文化、企业团队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动、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制度、社会经济、文化、 生态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发展对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影响。 段云龙(2007)结合持续创新动力模型,提出绿色持续创新动力模型,强调了制度结构对绿色持续创断动力的重要作用。

2.2持续创新的评价和运行机制

针对企业持续创新的评价的研究,段云龙(2007)基于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特性提出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绿色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段云龙(2008)又提出了持续创新动力评价模型。王文亮(2008)、代碧波(2012)和邓馨阳(2011)通过构建不同的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持续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李兴宽(2010)构建了持续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创建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企业持续创新绩效的评价模型。段云龙(2012)基于主成分投影法构建企业持续创新实现效能评价模型,发现制度结构要素是影响企业持续创新实现的最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当前对企业持续创新的研究现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持续创新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概念、重要性、特性、动力、能力等专题方面,但关于持续创新与风险管理关联的研究较少,只是初步分析了风险管理对于持续创新的重要性,关于持续创新过程风险的特性、分类、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第二,把创新型企业与持续创新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仅限于提出创新型企业的根本任务是持续创新,没有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3企业持续创新风险研究综述

创新是要付出巨大成本和承担巨大风险的,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许多国内外学者投入到创新风险的研究中。Joanna Barsh & Marla M. Capozzi(2008)认为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创新,同时创新和风险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赖流滨 (2008)认为创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创新型企业面临环境、技术、市场和管理等风险组合。而我国学者向刚等(2009)最早提出了创新风险的定义和特征,真正开始界定创新风险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创新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创新过程的风险、创新战略风险、创新项目风险等领域。

3.1企业创新过程的风险

国内学者谢科范教授(1999)较早地系统归纳介绍了国内外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王立新、高长春(2005)和刘继海等 (2006)研究了技术创新过程不同阶段的风险识别和管理策略。在创新战略风险的研究中,许晖、余娟(2007)对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经营创新战略过程中的关键风险进行了识别研究。在创新项目风险的研究,Janne A. Kei Zer and Johannes I. M. Halman(2007)通过研究发现基本的创新项目天生具有风险,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在产品创新过程中风险的识别和诊断方法。

3.2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过程风险

学者们对持续创新风险的研究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如李兴宽 (2009)提出创新型企业建设的过程中有创新战略风险、重大创新项目风险、人因风险3种重大风险。李宁(2011)对持续创新过程重大风险进行动态分析和管理机制研究。巫英(2013)在对企业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和风险管理机制的相关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经营者具备强烈的创新风险管理意识为前提,从组织结构与人员配备、规章制度、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4个方面构建了重大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和设计方案。倪彪(2013)构建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重大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客观认识自身的重大风险管理水平,改进自身的不足,促进持续创新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当前在创新风险研究方面,对常态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较多,而对复杂、动态的持续创新风险管理研究极少;基础理论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多,技术及应用层次的研究相对不足,可以说,企业创新风险管理还缺少系统、深层次的研究。

4总结与评述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与持续创新风险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但是把创新型企业与持续创新、创新型企业与风险管理、持续创新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较少,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界定、评价和成长等研究较深入,但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研究较少,而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风险的研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其因素、概念,本质以及管理机制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风险研究较少。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风险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摘要:创新型企业的根本任务是持续创新。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持续创新,然而在持续创新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潜在的、不易发现的风险,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和持续创新风险3个方面对创新型企业进行论述。

8.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综述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78-01

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小学语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篇幅,这集中体现其他类学科的开展必须建立在语文基础学习的条件之上。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中渗透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助于突破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瓶颈,能够寻求新的教育发展方向,在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极大的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入手,若想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我们结合所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哥们课程的独有优势,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第二,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分析,因其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会产生广泛的、深刻的影响,每个学生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又是多样性的。因此,只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大的方向下,获得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真正提升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第三,从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目光也不再只是局限于语文课本和课堂,他们所触及的世界更加宽阔多彩,感受也越来越多。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来学习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材料。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十分重要。

二、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教学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中价值取向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发展的好坏,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不单单对学生存在影响,也会对教学教师存在一定的影响。

1、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要求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是教师在执行教学实践过程时参照的是完全相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具有相同的教学标准,但教学价值取向具备一定的倾向性,所以它就对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定向作用。因此,不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方向不同。

2、对教师自身专业的影响

教师是一个重复性劳动很强的职业,虽然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学内容并没有较大的变化,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对教师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旧有的价值取向容易降低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师自身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一个创新型的教师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引导。

三、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影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学主体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净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课堂与学校在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作为教育实施的执行者教师,其自身的教学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以及学生品德的发展,尤其,小学阶段中小学生的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较强,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如何正确确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1、价值取向的确立要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

字、词、句、自然段等构成小学语文的每一篇文章,它们具备不同的内容以及中心思想,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领悟和掌握这些文章的基础性和知识性,小学语文教学要结合新课标制定的指示精神,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方面的培养,教师要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课文的基本内容,为每一篇教学内容制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进。

2、价值取向的确立要立足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而小学语文的根本教学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所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制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文化层次、生活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备课阶段就必要考虑到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因材施教,才能够更好的、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价值取向的确立要结合时代的特点

时代的不同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衡量学生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全面化、科学化、客观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时代的根本特点来制定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小学语文课本的根本内容,以此为纽带与时代的发展脉搏紧紧相扣,教师要探索出对学生具有极高价值的教育资源,确保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学习时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结束语:

9.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综述论文 篇九

教师上课时要注意自己言语的严谨性,不要给学生错误的概念。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特别是小学数学方面的,教师要在查找资料或咨询相关人士之后尽量用比较科学的术语讲解给他们,不要搪塞糊弄、偷换概念。学生是很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一代,教师不能抹杀学生的这种天性。总之,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学习并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在数学课堂上也就能够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说教”的力量

“教”是指教师能在学生旁边多指导、多指点,而不是灌输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数学是培养小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发言、提问问题的意识,但现在多数的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因为“听话”是教师评价好学生的“标准”。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小学生有疑问不敢提问,不敢发言。这是不可取的教学方针,教师不应该为了尽早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就阻止学生去提问去发言,这抑制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发展。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参与到师生互动解答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思考探索。总之,教师应多表扬学生自主提问的行为,鼓励他们多探讨、多提问发言,从小处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说”是指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赞美的话语,并适当地表扬学生,这样的鼓励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暗示、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问题谈论与互动探讨,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一定的肯定。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五单元“认识钱币”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谁认识钱币,为什么钱币能买东西,怎样使用钱币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去想问题、探索问题。此外,在做家访的时候,教师不能向家长“告状”学生有多难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教师应该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给学生家长提供好的建议,使学校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激励学生进步,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更加有利。“说教”法当然只是个人之见,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说教”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情感态度的改观有很大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数学思考空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激励学生更加用心的学习,促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力量

好的课程标准应该是对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学生课堂上主体地位的发挥性、教学目标的落实性和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探究性这几点的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评价体制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是很有必要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师生之间协商、交流、互动和理解的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既是对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一个监督,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保障。教师在授课过程要尽量采取多样化的、恰当的教学方式,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给予教师肯定和认可,从而激励教师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总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制可以让教师更加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与当前的教育改革是否相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否有利。这对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也是很有帮助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高效学习也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同时,它还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10.简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篇十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

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与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认识、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掌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认识成果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一)教学目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安排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

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好像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和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内容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不仅规定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而且还确

定了教学的程序。不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安排的逻辑顺序进行。任何离开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都不能构成严格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师、学生一样,也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小学数学教材就其实质来讲,它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类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成果,是教材编写者思维过程的记载。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再现教材编写者隐藏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与教材知识结构相适应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如果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明,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上述五个要素集中概括了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五大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成分,特别是教师和学生更是两个最活跃的基本要素,这两大要素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及其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通常表现为一些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其阶段的划分上既要考虑教师教的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的过程,更要考虑两者的相互适应。根据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必须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原则,笔者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在这里概指教师教的准备和学生学的准备,这一阶段既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的起始环节。

教师教的准备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个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心理准备过程。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并成为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由于教学方案要预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何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胸中有数,早有思想准备。显而易见,这一阶段对教师教的活动来说,具有心理定向和心理动力作用。

学生的学习准备,也包括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两方面。前者是指在开始新课学习以前,有意识地复习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对旧知识的积极回忆,并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矗后者主要是指教学前通过教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产生学习需要,并自觉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不过,学生学习准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启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方法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前启发学生:“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大家都会算了,你们会计算圆的周长吗?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只要找到了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就不难了。怎样去发现这个倍数关系和用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呢?在明天的学习中大家就会明白的。”结果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还自觉地作了预习,可见学习准备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相互作用阶段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系统地提示、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感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数学认知结构。这既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相互作用的阶段,又是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扩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只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其它各构成要素都对该阶段产生制约作用。首先,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必须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依据和对象,小学数学教材是师生相互作用赖以发生的中介;其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不能离开教学目的去漫无边际地发散,只能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的方向展开;再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见,这一阶段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

根据实践经验,在具体实施这一步骤时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作用。

首先,教师的讲解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及其逻辑顺序展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认识、理解教材内容。其次,在讲解中不要什么问题都合盘托出,应给学生留有看书学习的余地;学生在接受教师讲解的同时,也要重视看书学习,根据教材的提示主动发现有关的结论。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为了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实现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同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在这方面,教材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安排。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更好理解。3.用直观手段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帮助。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抽象逻辑思维活动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支持才能顺利进行。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讲解水平外,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利用动作和感知来密切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巩固运用阶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使其真正掌握,这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保持、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都具有其它阶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严格地讲,巩固和运用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住,后者是指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很难作出严格的划分,因此将两者综合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阶段。从活动过程的构成来看,这一阶段虽然主要是学生的练习,但由于学生的练习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必要指导,因此巩固运用阶段仍然是一个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组织学生有效地练习。

练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已学知识的更高层次的重新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搞好两种形式的练习:一是新授课教学中的巩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及时强化新知识;二是练习课,通过集中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2.搞好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经常,既要重视阶段性复习,也要重视平时的经常性复习;其次,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并让他们养成自觉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习惯。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3.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四)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要对前三个阶段的展开情况以及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总结,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总结评价,不仅是宏观上的单元、学期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且也是微观上的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步骤,它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一要确立好总结评价的标准,其标准既要全面反映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又要具体规定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层次要求;二要重视师生的自我总结与评价;三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上述四个基本阶段,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的一般程序和普遍规律而划分的,它只反映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顺序结构的基本框架,至于每一阶段中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则有赖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去灵活处理。

上一篇: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下一篇:读懂那场比赛六年级作文